农技学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2:01:15

农技学校

农技学校范文篇1

年年中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搞好再职教育,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我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加强同各科室的配合,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乡村机耕道建设、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重大项目的契机,组织农机站招聘干部和农机管理人员学习国家惠农助农政策,国务院令《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购机补贴管理办法,采用以会代训,课时80学时,并安排各站组织农机操作人员、经营、修理人员学习。提高广大农机人员懂法,依法办事,树立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2、认真组织开展农机操作人员和提灌站抽水机手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确保农机作业安全生产,全市提灌站需要专业抽水人员3200人,为了使这些农用排灌机械操作人员懂安全、懂技术、会维护、会保养、会正确使用,使排灌机械在农业“双抢”中发挥最大作用,从3月初组织学校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各镇乡,分期分批对所有提灌机手实施培训。

3、开设常训班,随到随学,方便群众

针对近年来国家对购机补贴力度的加大,新增农机操作人员大部分缺乏农业机械操作技能,为了方便农机操作人员学习,常年开设农用拖拉机驾驶,联合收割机驾驶人员培训,采用随到随学,不分班次,按照农业部教学大纲,认真教学,保证学员学到技术,取得一技之长。半年年培训各类驾驶员93人。

4、深入基层,田间进行技术培训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种植技术进步,积极配合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育秧技术示范部级项目。在齐天组织各镇乡农机站站长、农技站站长、已购插秧机农户召开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现场培训会。组织全市农机操作人员在富新镇召开了各镇乡农机、农技管理人员和农机操作人员参加机械收割收割、秸杆还田、插秧综合性的现场培训会。农机校年中参与各类农机技术现场培训会2次,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作出了努力。

年下半年

农技学校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科教兴国”、“科教兴县”这一战略目标,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强化农技校建设,全县共有农技校304所,其中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一所,乡农技校14所,村农技校289所,达国家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标准2所。90%以上的农校配有电教设施、图书、仪器等其它教学设施。全县共发表科技论文部级2篇,省级5篇,市级16篇,通二村的果业管理受到省政府的表彰,被确定为市苹果七日游景点之一。今年我们又投入30万元改建和修建了农技校,充实了农技校的教学设施。各农技校利用“校校通”的网终优势,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共培训农民3000余人。协同劳动保障部门实施农民工拟转移培训2000人,劳动力输出1700人,配合县科技局开展了万名高素质农民大培训活动。帮助农民下载农产品信息9000余条,网上发表农产品信息4000余条,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余万元。

二、疏通渠道,构建成教网络

为了完善成教管理机制,我们成人办多次召开专题会,召集有关人员疏通各个环节,协同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第一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配合县教教局确立了农村果业、大棚种植、养殖等培训基地,同时要求做到成人办和联区,联区与农校,农校与个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不放松。定期检查落实:培训有计划,上课有教案,作业有批改,实习辅导适时有效,学员培训档案健全,联合相关部门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推荐农民工转移就业,同时做好跟踪服务。逐步构建了一个“培训、检测、执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成人教育网络。

三、合理布局,设施继续完善

我县农技校点面结合,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设在县第一职业中学,14所乡农技校分别设在各乡镇或乡镇初中,各村农技校分别设在各村小学,大部分农校都和小学或初中的微机连接,有利于农民学电脑及上网查询农业信息。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独立建校,初中建制”这个标准,现已完成独立建制的有设施基本齐全,人员齐备的通化、西村等示范乡镇农技校。

镇示范农技校,地处本镇黄金地段,王通中学对面,占地3000平米,有建筑面积400平米的一栋高标准二层小楼。另有配套瓦房三间,共投资40余万元。西村农技校投资20余万元,对内部设施进行了更新,通化西村两所农技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农技校的验收,达部级标准。

四、措施得力,确保成教效益

(一)服务农村经济,培养科技当家人

本着服务当地经济的目的,注重选拔农村专业人才,尤其是乡村干部,充分发掘人才资源,通过集中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素质,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

(二)围绕主导产业,推广实用技术

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校的作用,抓实用技术培训,配合科委、果业部门,指导乡村农技校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作为农村成教工作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康建设这条主线,结合各村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短班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组织开展了科技含量高,学习周期短的多种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全县共进行了地膜覆盖、苹果套袋、大棚蔬菜、药材种植、养殖等50多个项目的实用技术培训两千余次,培训人数达10万人。

苹果是我县的主导产业,随着技术培训的加强和提高,涌现出程兆会等67名亩收入超万元的苹果状元,西村乡大量种植药材,药农经农技校培训后,对药村的种植管理、性能、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种植及粗加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现在西村乡家家种药材,成了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药材种植基地。

(三)适应时代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了解国际国内信息,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为此我们依托各村小学校校装电脑,校校网络化这一优势,重点对全县农民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

1、安排细致周密,确保培训圆满

针对实际情况,出台了详细的五年培训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做1—2块信息栏,逐村核实培训人数,确定每期学员名单。审阅了各村的培训计划,各村信息员具体负责各村的培训工作,及时果市行情、药材种植、作物引种等各种信息,培训教师由各村小学电脑教师担任,地点在各村小学,时间主要是晚上和节假日白天,每月培训一期,每期一机一人,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培训内容为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每期培训结束后由信息技术教育办公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参加下期培训。

2、鼠标忙忙击点,硕果映红笑脸

通过一年多的培训,现已培训5000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水平较高的学员还会制作网页,处理文字,编辑广告,刻录光盘。

杨郭村农民根据网络信息,往全国各地发油桃,共销售150多万斤,获利40万元。巩村农民通过三门峡网站在网上销售笤帚信息,出售15万把,净赚7万余元。大谢村谢新业在网上苹果信息销果20多万斤,获利3万8千余元。

(四)协同相关部门,实施两大工程

1、千名农民劳务输出培训工程

2004年元月,我们与劳动部门一起启动了劳务输出培训工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外出调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县劳动局设劳务市场,乡设劳务站,村确定劳务信息员,对剩余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技术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三是实行订单培训,我们主要开设炊事、缝纫、电子、制药、机械维修等专业。四是组织劳务输出。五是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劳工合法权益。

2、万名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技学校范文篇3

一、发挥科协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抓好“金桥工程”工作,做好第十三批市级项目立项

按照省科协和市“金桥工程”领导小组的安排,市科协在年初就对做好第十三批市级项目的申报作了精心布置,各级科协组织和部分市级机关积极参与架桥活动,认真组织项目申报。共收到推荐申报市级金桥工程项目109项,确定市级第十三批“金桥工程”项目62项,项目完成后可新增产值(总收入)26431万元,新增利税(纯收入)4893万元。“药用辅料空心胶囊的开发与生产”等7个项目列入省级第十四批项目。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市科协重点组织了对“利用农作物稻杆生产黑木耳新技术推广”、“利用木耳生产下脚料解决农村生活能源”、“PIC配套系统猪品种的示范和推广”等20余个服务“三农”项目的实施。

(二)抓好农技协的巩固和发展,为“三农”工作服务

围绕服务“三农”,市、县(市、区)科协紧紧抓住农技协这支重要的技术力量,发挥农村科技人才作用,努力抓好农技协组织的巩固和发展。以农技协为依托,发挥农技协和农民人才作用,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村民间资金转变,在农村着力推进“三个转变”。2005年新建农技协24个,总数达到652个,占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5%以上。协会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38个(其中: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4个、5000万至1亿元的8个),市20强协会17个、省百强协会20个、全国百强协会3个。发展会员8.7万余户,带动农户39万余户。市、县科协积极帮助一批农技协培育自有品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92项,实现经济效益36833万元,拓宽了经营与服务领域。

(三)抓好科技咨询工作,拓展咨询领域

积极协助成员单位做好工商年检,指导成员单位业务管理,开展了2005年度科技咨询企业资质等级、执业人员资格的年检工作。重点抓了全市科技咨询合同的签订和认证登记,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0项,合同成交额达到2100万元,实现技术交易额达到1700万元;xx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充分抓住建设“重装基地”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全面开展科技咨询企业改制,在总结了去年成功完成改制试点企业经验的同时,安排布置了今年全市科技咨询企业的改制工作和任务。积极组织全市第七批科技咨询机构及执业人员资质等级和执业资格的申报工作,共有265名同志取得了注册咨询师以上执业资格。

二、发挥科协工作的优势和特色,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认真搞好科普宣传活动

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参加和开展科普之春宣传月、“三下乡”、科技周、科普日和“金秋科普”宣传等活动。全年各县(市、区)科协、市级学(协、研究)会、企事业科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牵头主办“全国科普日”、“金秋科普”、送科技进社区、企业科普等活动,并配合参与科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承办的“三下乡”活动。据统计,活动期间邀请专家为企业、院校和中小学生开展科技讲座37场次,科技人员参加活动5238人,宣传活动到达88个乡镇,举办科学发展观巡展13次,更换社区科普设施和科普挂图200余件,编印农民拔尖人才专业技术资料10万余份送到广大农民手中。xx县科协积极参与xx县“十万农民大培训”,组织科协干部、农技协技术人员结合专业生产实际为农民、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xxx、xxx、等县(区)科协等也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二)认真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

为促进广大学会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市级学(协、研究)会参加全国、全省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市委常委xxx同志带队参加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办的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市科协组织20余个市级相关学会参加了“2005年四川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为进一步了解学会改革工作,推荐市林学会等学会秘书长参加省科协举办的“第二期四川省学会改革发展研讨班”;市乳品协会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中俄乳品学术交流会”;市计生协会开展了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预防“艾滋病”科普宣传活动;市医学会组织开展了对会员的再教育培训工作;市金融学会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坚持“五个创新”的原则;市珠算协会会同相关单位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少儿“珠心算”普及活动,在社会和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市级学协会共举办各类学术交流126次(场),撰写科技论文1100篇,有910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了第十届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各级科协组织从收到的1866篇论文中推荐231篇参加市第十届优秀论文评选。市评委会经严格、认真评审,评选出155篇由市政府进行表彰。

(三)认真开展我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参加省和全国大赛

市科协、市教育局共同组织开展了“xx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市共有54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共22000多名青少年参加了大赛活动。从参评的370余件作品中评选出优秀项目一等奖25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56项;优秀科技活动7项;少儿科学幻想绘画一等奖43幅,二等奖78幅,三等奖133幅。选送了50个项目、科幻画参加省级大赛,有7个项目获一等奖,9个项目获二等奖,11个项目获三等奖;获省少儿科学幻想画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优秀科技活动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xx县大西街小学xxx老师荣获全省“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xx代表团获最佳展位奖;德阳市科协、德阳市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我市第五中学《一组特殊数列的求和研究》科技项目由省推荐参加全国大赛。

积极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和创建“德阳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活动。先后组织全市科技辅导员参加中国科协、四川省科协辅导员培训班。市科协、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中、小校中开展了创建“xx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活动。各县(市、区)及直属学校共申报了15所学校,经评审,有13所学校通过验收并命名授牌。

争取设立了“xx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为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动我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经市政府五届二十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设立“xx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在第二十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表现突出的8名中小学生获得了首届“xx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为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出精品、出人才,市科协会同市教育局共同召开了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会。市委副书记xxx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副市长xxx、省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xxx及市科协、市教育局的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十五”期间全市青少年科教工作,提出了全市“十一五”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规划,布置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开展活动、培育人才的要求。表彰了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先进集体和个人,并为第一批“xxx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授牌。

(四)认真抓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

xx县科普示范县的创建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不仅科协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而且提高了全县人民的科普意识及科学素质。2005年4月23日,xx县以98.5分通过四川省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县检查验收,是我市继xx区后创建的第二个省级科普示范县。

三、为科技工作者发挥才干搭建平台,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一)深入开展“建家”活动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xx的目标,不断强化各级科协组织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手段,努力组织各条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投入到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中,结合德阳重大装备基地建设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攻关,为科技进步服务;以科普示范企业的创建工作为依托,在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建家”活动;市级学(协、研究)会、院校科协、县(市、区)科协也不断在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建设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努力建设科技人员之家。

(二)进一步加强各级科协组织建设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在广泛征求基层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边学边改,立说立行,加大为基层科协组织服务的力度,努力改变陈旧的服务观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了对县(市、区)科协工作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对县(市、区)科协年度工作量化考核指标;新制定了对市级学(协、研究)会,企事业科协的年度工作考核意见;草拟了《xx市学(协、研究)会工作条例》,《xx市学(协、研究)会工作管理规定》和《进一步加强学(协、研究)会工作的意见》等,为学会的规范管理与建设创造了条件。批准成立了市交通工程学会。东汽厂科协、市金融学会、市水电学会等进行了换届工作。吸收了市渔业协会、市茶叶行业协会等作为市科协团体会员。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正在筹建中。

(三)表彰、奖励科技人才,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服务经济建设与科技创新

经市科协推荐、省级有关部门评审,我市三名科技人员荣获“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命名表彰了我市第一届农民拔尖人才,xx、xx、xx也命名表彰评选了县级农民拔尖人才;组织农民拔尖人才成立市农民专家科技服务团,为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农技协技术骨干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发挥科普示范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一大批农民技术人才成为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重要的技术力量。

四、加强自身建没,科协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一)召开了我市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

市科协“五大”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于2005年10月24日至26日胜利召开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xxx为大会发表了署名文章并在闭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xxx在开幕式上致辞,市委常委以及四大班子的领导、省科协和兄弟市州科协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选举产了市科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和主席、副主席。市委、市政府表彰了我市第一届农民拔尖人才;表彰了支持科协工作的优秀党政干部、优秀科协工作者;表彰了“金桥工程”先进集体、优秀组织单位、优秀个人及优秀项目;表彰了我市第十届优秀科技论文。原创:

(二)扎扎实实抓好党建工作

根据中央、省、市委关于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第十一督导组的指导下,党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支部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市科协工作实际,按照规定,采取多种形式,保质、保量完成了学习动员阶段、分析评议阶段、整改提高阶段的各项任务。结合分析评议阶段提出的问题,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党组、党支部均制定了整改措施,在规定时间内,由专人负责落实,圆满完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任务。在按规定、步骤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坚持学习制度和组织生活制度,注重在改变学习方式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认真制定了创“四好”活动规划,结合先进性教育组织了季度中心组学习,组织党员和机关职工到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了以“缅怀世纪伟人、话改革开放、坚定理想信念”的小平故里行活动;在庆“七.一”前夕,举办了全市科协系统庆“七.一”保先进演讲活动,县(市、区)科协、市科协机关和部分市级学会、企事业科协的党员参加了活动,有11名选手上台演讲。

(三)机关作风建设得到加强

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集中学习了中、省、市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钢要》、《国家公务员法》等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的制度规定。制定了《市科协200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进一步落实市委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决定,切实做好监督检查,创造机关良好的工作秩序。机关服务态度端正,工作作风得到改进。

(四)加强了对外交流和协作

今年,省科协主席(原省人大副主任、川大党委书记)xxx,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xxx一行到我市调研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状况;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成都市科协与我市科协就如何开展先进性教育和促进科协工作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我市的部分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技协;自贡市科协工作考察团在自贡市副市长、市科协主席xxx的带领下到我市考察科协工作;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科协组织的农技协工作学习考察团莅临我市听取情况介绍并到什邡参观了农技协组织建设;陕西咸阳市科协组织市、县科协领导到我市考察农技协工作,并到罗江了解农技协运作经验。在接待外地科协系统同行的同时,我们也组织学会、企业科协的专兼职干部到山东、辽宁考察学会工作、企业科协工作并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还组织县(市、区)领导、科协、农技协、街道科协的专兼职干部到福建考察学习农技协、社区科普工作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农技学校范文篇4

一、主要任务和对象

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县青壮年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力争通过8年时间的努力,通过系统学习培训,使全县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达到中等文化程度,取得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和相应的绿色证书、农民技术员证书等,并掌握1至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备吸收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成为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技术人员和农业致富带头人。

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从业人员,重点是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农业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二、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双证制”教育由文化课、农业实用技术课两部分组成。

文化课开设公民道德和法律常识、现化文阅读、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社会科学常识或自然科学常识(任选一门)、计算机基础等六门课程。农技课由培训单位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农业部门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要求设置。

三、教学、培训的组织管理

文化课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学工作主要依托各镇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文化课采取全省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文化课具体的教学进度计划和考试办法由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制订实施。

绿色证书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材和大纲,按农业部门要求和规定执行。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项目推广要求,提出重点培训内容和设置农技课程。各镇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和县农技培训学校承担农技培训任务。

承担文化课教学和农技课教学的学校要按“双证制”教育要求,统一制订有利于缓解学员工学矛盾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农业部门备案。

“双证制”教育组织办班单位要努力拓宽专业面,从纯农专业到涉农专业,到农村管理专业,凡是社会有需求,群众有需要的,都要想方设法同业务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开设相关专业。“双证制”教育组织办班一般以镇乡(街道)为单位,也可以由邻近镇乡(街道)联合办班。

各地“双证制”教育的教学组织实施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学习的特点、要求和农时安排,学习形式要灵活多样。每期“双证制”教学班的一般学习年限为一年半,学员可通过学分累积或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分有效期为六年。已经具有绿色证书、农函大结业证书和农民技术员等证书的学员,可免修农技课程,提前毕业。

四、招生、考核和发证

“双证制”教育实行免试入学的办法。凡具有初中毕业或相当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的农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均可报名参加学习。“双证制”教育不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双证制”教育教学计划中现代文阅读、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三门文化课实行宁波市统一考试。其余文化课的考试由承担教学任务的学校负责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农函大等考试、考核、发证,按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鼓励学员获取多种证书,对取得多张有效证书者,相应增加学分,即每多获得一张证书,增加5学分。学员按教学计划规定,学完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达到毕业总学分要求,并取得相应的绿色证书者,发给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五、加强宣传,做好招生组织工作

各镇乡(街道)、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把农民“双证制”教育政策和招生资料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海报等多种途径送到千家万户,让老百姓了解“双证制”教育的信息,并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农民“双证制”教育以学校和培训机构自主招生为原则,各镇乡(街道)、有关部门要在招生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并帮助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六、培训经费

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经费应得到切实保障,要通过镇乡(街道)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等渠道为主解决;县有关部门在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和绿证培训经费中给予补助。对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镇乡(街道)和单位,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加强组织领导

农技学校范文篇5

一、春季农业送科技下乡

本次活动由省农业厅和市农粮局统一部署,采取市、县联动、农科教协作的方式进行。一是开展科技服务。集中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宣讲党的惠农政策,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现场技术咨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推进集约化、产业化、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经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进行农资展示、资料发放。充分利用图片、光盘实物等展示方式,宣传和展示种子、农药、化肥、植保农机等农业新品种和生产资料。印制、发放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新品种推介等资料15000份。三是组织技术培训。探索建立经常性、开放式的培训机制,分类指导。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产业,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或科技服务小组进村入户,针对农民生产所需,推广良种良法,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服务生产,重点对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据统计,这次活动共出动宣传车40辆次,参与的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106人,开展农民培训和举办讲座52期,培训农民3000人,接受咨询服务的农民达2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光盘等15000份,赠送种子(苗)2.6万元、肥料等农资16.5万元,展示新型农机54台。通过科技培训,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阳光工程工作

1、开展2013年阳光工程培训的计划申报工作

2013年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需求根据农民培训意愿围绕农业工作重点,申报了以下培训计划:

(一)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250人,其中:农药经销员150人;

蔬菜园艺工100人;花卉园艺工50人;果桑茶园艺工100人;畜禽养殖技术员100人;水产养殖技术员50人;农机操作员100人;农机维修员100人;合作社骨干人员200人;农村经纪人10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200人。

(二)农业技术专业培训500人,其中:镇村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种植技术培训150人;乡村花卉苗木种植技术培训100人;乡村有机稻种植技术培训100人;乡村野生刺葡萄种植技术培训150人。

2、开展了培训基地的认定申报和2013年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的申报

申报了三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分别为: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委党校;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开展了2013年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的申报。

三、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县启动运行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通知》(农办科函〔2013〕24号)精神,5月份启动了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报送了16个乡镇农业综合站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果树股、县农机技术推广股、县植保植检站、县水产站、县畜牧兽医站、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县种子管理站共计24个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情况,报送了129名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基本信息。

四、对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2010——2012年阳光工程实施项目进行了自查

1、组织94名农技人员到农校培训;定做农业示范基地示范牌三块、农业科技示范户门牌941块,农业科技示范户手册950册,农技指导员手册150册;印发农业科技下乡进村技术、宣传资料20000份。

2、对2010——2012年阳光工程实施项目进行了自查自纠,印制了工作方案,召开了培训基地相关人员自查自纠动员会;进一步完善报账制度和审核审批制度,把好原则关,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对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违规使用的项目资金29761.37元进行了调账处理,冲减支出,于2013年6月6日缴存专户,归还了原渠道,由实施单位继续阳光工程培训使用;县委党校已把违规使用的1980元归还原渠道。

五、开展了中国美丽田园申报工作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已把县梯田推介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中国美丽田园活动,各项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组织县梯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申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工作;

农技学校范文篇6

“西农模式”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一个创造。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趋于多元,固有的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难于适应这一现状,需要探索、寻找新的农业科技推广路径[1]。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国家财政部和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经过8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独具特色的“西农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大学为依托,以建设服务于产业的试验站为核心,以基层农技人员为骨干,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在农业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西农模式”的内涵和基本构架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1.就创新层面看,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基地)是“西农模式”的基本特色,也是“西农模式”的核心和主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重点农业高校,拥有2418名中高级农业科技人员,与67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有合作关系,具有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优势、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以前,西农大也搞科技推广,但多是零散的、短期任务式的,新校组建后,他们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将教学、科研与技术成果的推广结合起来,按照“建在产区、稳定队伍、长期坚持”的思路,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省内外建起白水苹果、清涧红枣、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安康水产、山阳核桃板栗、阎良蔬菜、海南作物育种、黄淮地区小麦新品种、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新品种示范等一批试验示范站(基地),采取大学科技专家常年驻站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一线服务,构成了快捷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服务网络。2.就建设层面看,校市共建、院县共建是“西农模式”落地和长期坚持的成功之道,也是校地合作的一个创新。省内建立的试验示范站,学校投入专项经费8000万元,产区县政府无偿提供土地532.4亩(学校原有土地172亩),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700多万元。宝鸡市政府将西农大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作为宝鸡市的试验示范基地。清涧县政府对西农大在该县建立的红枣基地,除无偿提供33亩土地外,还筹资900多万元建了一座3000平方米面积的红枣研究中心大楼。榆林市政府每年给予红枣试验站20万元专项支持。安康市划出2000亩水面支持西农大水产试验示范站科技研发。校地共建的“西农模式”,使大学的技术优势紧密地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校地两个积极性协同发力,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化水平。3.就制度层面看,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保障系统,是“西农模式”聚集人才走向一线的重要建设,是“西农模式”流畅运行的有力保证。为调动科教人员参与一线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西农大结合大学实际,创新岗位设置、职称晋升、津贴发放、表彰奖励办法,从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上为科技推广的持续、良性运转创造条件。一是专门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全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在全国首创,在岗位设置中单列一项“推广类别”,确立各试验示范站的岗位编制,人员面向全校公开招聘;三是在职称晋升中单列出技术推广系列,设立“推广教授(研究员)”岗位;四是在“人才强校规划”中,专设“技术推广专家”,每年专列100万元经费,对入选者每人给予15万元奖励;五是实行推广专家驻点工作津贴;六是在学校表彰奖励系列中单设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奖项。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为“西农模式”的流畅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西农模式”的运行机制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隶属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这一垂直层级结构的推广模式,具有上下贯通,行政推动力强,动作快的优势[2]。“西农模式”是以大学为主导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具有更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西农模式”作为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探索,在创新运行机制上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成功实践:1.构建了一条从科技源头到“产业一线”的有效通道。长期以来,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阻塞的问题。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使农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在农民中普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西农模式”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一是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将试验示范站建在产业规模化程度高的中心地带,直接与产业和广大农民相结合。二是实施试验示范站带动示范村(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村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围农户的多层带动制度,推进科技推广进村入户。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依托西农大和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资源优势,开设杨凌农业技术推广网,借助农林卫视举办农业科技专题节目;与各地电信公司合作,建立苹果、红枣、水产等区域产业信息网;与省委组织部合作,面向全省17000个村党支部开办每月两期的农技推广电视专题讲座;建立以试验示范站为连接点的远程培训和咨询服务系统,缩短农业技术服务与产业一线的距离。2.创造了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过去在农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中,长期存在着“三分离”的问题。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形式,使建在产区的试验示范站成为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服务平台,西农大以改革思维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按照产学研、农科教“三位一体”的要求搭建平台,进行人力、设备、项目,资金等资源配置,使研究试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相结合。二是使试验示范站成为学校教学实习的基地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实践的基地。2006年以来,仅省内就有104个班3200余名本科学生在试验站实习,200多名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试验站做实践研究。三是将试验示范站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几年来,西农大与地方合作,在各试验示范站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位专家,以及国内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的多位院士专家参会交流。目前,各试验示范站已分别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新西兰环球贸易公司及国内5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3.创新了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为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西农大白水苹果试验站,创造出“1+4+4”的结合模式,即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组建了一支由西农大7位苹果专家与白水县56名基层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推广队伍。这支队伍采用抓好7个示范乡,辐射7个邻近乡,带动14个示范村和700多个示范户的方式,使8项苹果关键技术迅速得到推广。西农大眉县猕猴桃示范站,大学8名专家与眉县32名县、乡农技骨干组成8个工作组,重点指导8个科技示范村,带动400个示范户,大面积推广了猕猴桃栽培新技术。在这种技术推广体系中,地方的农技推广人员被正式纳入大学技术团队之中,统一分配任务,一起开展工作,同样发给工作补贴。真正使大学科技专家与基层农技干部融为一体,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有力地提高了农技推广水平。4.有效地将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的经济资源对接起来。在这三者对接中,西农大以技术项目、技术培训为抓手,市县政府则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保障为支援,而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则以土地和劳力投入为条件,三者联合,建立技术推广联盟,同心协力推广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4]。自2005年以来,西农大已与8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民间组织建立了这种合作关系,开展科技推广项目120余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农民技术员和农民35万人次。在宝鸡试验区合作育成的“线椒2001”等5个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6个省(区、市)和印度、乌干达及南亚五国[5]。眉县、周至已成为全国猕猴桃著名原产地,吸引联想集团有意投资4亿元,在周至建5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和5万吨容积的气调库。

三、“西农模式”的实践效果

农技学校范文篇7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近年来,我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以村组示范为基础,上下贯通、专群结合、功能配套的农技服务网络。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性服务,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性服务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性服务,又要放活经营性服务。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农技学校范文篇8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近年来,我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以村组示范为基础,上下贯通、专群结合、功能配套的农技服务网络。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性服务,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性服务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性服务,又要放活经营性服务。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农技学校范文篇9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性服务,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性服务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性服务,又要放活经营性服务。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农技学校范文篇10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近年来,我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以村组示范为基础,上下贯通、专群结合、功能配套的农技服务网络。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性服务,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性服务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性服务,又要放活经营性服务。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