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交流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02

农技交流材料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1

去年以来,我院紧紧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育人水平,立足服务社会,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学院建设科学发展。

一、立足创新,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做到五个统一”学生中开展党的教育启蒙工程,一是创新教育模式。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时间、统一师资、统一考核,确保新生接受教育率达到100%近年来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一年级学生均达95%以上。二是创新实践载体,做到五个跟进”大力开展党建工作跟进班级、跟进社团、跟进学生社区、跟进网络、跟进实习实训基地活动。选派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开展“发挥先锋作用、打造精品社团”活动,组建学生社区党支部,命名党员宿舍,实施“1248示范带动工程”即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带动1名同学、入党积极分子带动2名同学、重点发展对象带动4名同学、党员带动8名同学。校园网开辟党的教育专栏、党务qq群,组建学生红色网络宣传员队伍,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联合党支部、组建临时党支部,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三是创新评价方式,做到五个结合”出台《优秀学生党员标准》制定《学生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发挥作用等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形成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党内评价与党外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组织评价与个人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育人水平。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8种适应高职学生智能特点的育人新模式,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际和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及规律。自治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工作中,院名列高职院校第一名,有近100名学生及团队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从企业聘任、从企业引进、企业培养的方式,构建师资梯队,实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校企“双聘任”制度,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工程,建成部级精品课3门、教学团队2个,有1人获得部级教学名师称号。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我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职教园区理事会、东西合作、国际合作4种办学体制以及校乡联合、校企联合、校县联合、校校联合4种全新办学模式,创造了一批全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范例,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区同类院校之首。学院进入全国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三是贴心服务学生。每名教职工联系一个班级、一间宿舍、一名品学兼优学生、一名待进步学生。联系人每月至少深入联系点一次,掌握思想动态,开展交流谈心,解决实际问题。教职工定期入住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加强教育引导。成立学生党员服务中心和20个党员接待室,开展结对帮扶、社会实践、爱心捐助、义务献血等活动,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联系服务师生的桥梁和纽带,使每名党员成为思想上的引路人和工作学业上的领跑者。

三、科学定位,提高服务“三农”水平。一是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发展战略和教改方向,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出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突出抓好昌吉、东泉两个校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科研水平提升工程,着力提高高职教育、农业技师培训、职业培训水平,力争到202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稳定在1万人,中职涉农免费教育达到1万人,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和高层次职业培训年均达到1万人次以上。二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将人才培养、科研推广、技术服务延伸到天山南北。先后在阿克苏、阿勒泰等地筹建草原畜牧业、特色林果业、现代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和示范基地,形成“一区、四中心、九基地”格局,逐步构建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全方位、广覆盖、高层次的服务网络。三是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力打造“校乡联动、产业拉动、科技带动、基地推动”四种共建模式。以“政府买单、农民受益”模式,与乌兰乌苏镇共建科技示范基地,使其成为自治区科技示范乡镇。组织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指导农民生产。依托校内外科研实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的农业技能培训,带动农牧民致富,去年共完成各类培训17923人次。以“学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系列新品种选育、推广种植,使农民直接增收4000余万元。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带领全体教职员工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服务“三农”再做新贡献。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2

开展机制创新加快推广步伐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原定西县)农技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农技中心和省、市业务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立足抗旱防灾,遵循两个规律,以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特色农业服务为宗旨,以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马铃薯、中药材两大支柱产业及旱农技术推广为突破口,适时引进、试验和示范一些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积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技推广机制创新、试行持证上岗、科技培训及旱农技术的整合配套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工作,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基本情况

定西市安定区地处甘肃中部,是古"丝绸之路"要塞。陇海铁路、312、310国道穿境而过,距省会兰州仅100公里,总土地面积3638.7平方公里,全区辖19个乡(镇),总人口47.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7万人。海拔在1750-258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420mm左右,蒸发量1536mm,降雨一般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无霜期141天,年均气温6.3℃,全区总耕地面积172.27万亩,其中梯田面积136.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4.44亩。

定西市安定区的农技服务体系从1990年开始,按照"提高县级,强化乡级,发展社级,普及到户"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区25个乡镇农技站,但从1996-2000年,随着管理权限的下放和财政体制改革,全区乡镇农技站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渐出现了管理失控、上下脱节、人员流失及经营亏损等问题,全区的农技服务网络较为混乱。

自然条件严酷、耕作条件较差、科技素质低、资源匮乏是我区的区情,干旱少雨、技术水平低、产业化水平低是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1年以来,在全国农技中心、省农技总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以创建区域农技站、建设科技示范场、试行持证上岗、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旱农技术推广、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技术服务,全面促进了我区的农技推广事业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是抓体制创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近年来的农技推广体制创新方面,我们按照"建区站、抓乡站、促发展"的思路,首先是抓了中心区域站的建设工作。针对乡镇农技站存在的管理失控、上下脱节等体制不顺的问题,2001年在原县委、县政府和全国农技中心、省农技总站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原巉口镇农技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巉口农技中心区域站,2004年又相继建成了内官和西巩区站,区站隶属于区农技中心,作为区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区站搞好本区域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示范点建设工作,做好了区农技中心的业务延伸和补充工作,充分发挥了其区位优势,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步伐。一个方面是促进了职能的相互剥离。首先是将农技人员从原乡镇繁杂的各项中心工作和其他事务中解脱出来,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其次是将经营服务部分离出来,通过招标竞争,确定专人承包经营,使其他技术人员从经营服务中抽出身来,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第三是区域站人员由区乡两级农技人员实行竟聘上岗组成,保证了人员质量。第四是将区站的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使广大技术人员不再为自己的生存担忧,更加有利于基层农技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其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示范场的建立促进了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在组建区域农技站的同时,我们在巉口镇的康家庄村、内官镇的内官村和西巩镇的河畔村三个区位优势比较突出的地方建立了三个五十亩以上的农业科技示范场,通过引进、试验和示范最新、最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通过现场示范,还发挥了其显著的培训作用,使其成为展示我区旱农技术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培训基地。其次抓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2004年我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主要从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全面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这次体系改革的有关方案和管理制度,成立了区、乡镇级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对乡镇农技站的财产和职能进行界定,以保证这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改革后各个机构的正常运转;第二是广泛宣传动员,认真学习各种文件和规章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觉性;第三是健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指标,把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村入户等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主要内容,把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评价纳入考核体系中,进行严格的综合考核。对区站站长、区站成员、乡镇农技站长的考核由区农业局牵头,区农技中心、有关乡镇负责人、驻村干部、农民代表参加评议,将评价结果纳入考核体系中,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考核,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则从近年来充实到基层的农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原有农技人员中选拔,保证了改革后队伍素质的提高;第四是开展竞聘上岗,按照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推行全员聘用制,对落聘待岗人员安排到临时岗位,进行培训提高。通过这次大换血式的体系改革,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完善了农技推广网络,提高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促进我区农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抓机制创新,建立起高效、经济、科学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农技推广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求,我们在推广手段、推广方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革新,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经济、科学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首先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的科技示范场,创新了推广手段。这样形成了以科技示范场为载体的一个集技术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技术展示的平台,更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畅通,有利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联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一般性技术推广职能的市场化改造。在对科技示范场的管理上,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个人入股、农户加盟示范的新型的示范场企业化管理模式,即在经营项目上由职工个人入股参与经营,在试验示范项目上采取区站给予物资补贴,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这样形成以农户管理,示范场以物资补贴、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年终按一定的百分比收取有偿服务费的示范场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场健康发展,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其次是推行持证竞争上岗,创新用人机制。从2001年开始在全区农技系统全面推行了农技推广资格认证工作,先后有101名技术人员经综合考核取得相应资格,今年对区、乡镇农技人员进行竞聘上岗,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公平竞争,进一步优化组合,择优上岗,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量才而用,才尽其能。三是农、科、教密切合作机制。既推广部门的农技人员带着生产中的问题到科研机构参与科技开发,到农业院校进行研修深造,而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则带着课题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验证成果。近年来,我们同省农科院、甘农大、定西市旱农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四是活化农技推广机构内部管理机制。针对新阶段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和特点,制定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人员录用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科学合理量化考核指标,把单位民主评议与服务区域内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理论研究成果与一线实践活动成效密切联系起来,把为民服务意识强弱与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合理统一起来,建立相应的奖励处罚机制。五是市场化运作和多种经济成份广泛参与机制。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大包大揽、行业垄断、不堪重负"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各种经济成份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合法方式加入农技推广活动中来,使农技推广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机构的特有活动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围绕满足最广大农民需要的广泛的社会行为。六是开展了区(县)乡连锁经营,创新了推广方法。以区级农技部门为主,乡镇农技站加盟实行农资连锁经营,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新产品的推广中实行统一供货,统一销售,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进货渠道不畅,经营成本较高的现状,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降低了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

三是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全员竟聘上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乡镇区域站实行垂直管理,对乡镇站实行双向管理。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淘汰不适合搞推广且顶编占岗的人员,同进强化对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素质。今年对所有农技人员都进行了继续教育,并聘请甘农大、省农科院及国外著名专家进行多次培训和讲座;其次调整了农技人员分布格局,通过建立人员跨级、跨区域流动机制,健全业务考核和工作激励机制,提高一线人员待遇等措施,引导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目前我区三个区域站的站长均由区农技中心副主任兼任,其他职员由中心和乡镇农技站人员共同组成,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四是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要积极引入人性化思维,体现农民至上,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利于及时深入细致了解农民的需求,达到农技人员与农民间双向互动,变过去"浮在面上"、"重在线上"为广泛深入点上,使农民"活脑子"、"有点子"、"得票子",大力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看到样子,摸着路子。积极应用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处理、传播手段,实施远距离广域即时服务,建立农业和农村信息数据库,根据需要随时提供各方面信息,并建立农技110服务网,逐步把广泛培训非常规作为农技推广的主要方式。

五是抓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的旱农技术推广中,我们在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对原有的一些常规技术进行了集成整合,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先后推广了膜侧沟播技术、双垄沟播技术、冬前覆膜技术、稀土材料应用、抗旱保水剂应用、网棚专用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科技新成果20项(次),应用面积达到280万亩(次),总增产粮食5000万公斤,总增产值6000多万元,使我区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4元,人均产粮458公斤。2004年,重点抓了以马铃薯产业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区农技中心和区站技术人员同时蹲点示范,对马铃薯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服务,其示范点规模大、水平高,在今年定西市第一届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上,得到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等国内20多家新闻媒体给予报道,由于农技人员不断技术创新,使安定区的马铃薯走向全国。

六是抓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快捷畅通的优势。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搞好信息技术服务工作,在全国农技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通了宽带网,给巉口区站、内官区站、西巩区站也配备了电脑,更快捷、更迅速地从互联网上捕捉有益信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筹措资金建设了"安定农技信息网",通过对外农产品供求信息,展示旱农技术,为全面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运行机制打好了基础。

七是抓科技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从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素质入手,狠抓了技术培训工作。首先是开展资格认证,从2001年开始,对全区农技系统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培训,经考试考核有101名技术人员取得农技推广资格证;其次是开展了学历教育,先后有5名大专学历人员取得了本科学历,有30余名中专学历人员取得了大专学历;三是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集中综合培训12天以上;四是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聘请上级业务部门专家讲课,区上培训区域站,区域站培训乡镇农技站等形式开展培训。

八是抓技术整合,形成了一整套技术规范。通过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以及对常规技术的组装集成,形成了"定西市安定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规程","定西市安定区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规程","定西市安定区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栽培技术规程","定西市安定区优质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规程,为我区的农技推广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和技术保障。

九是抓支柱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在近年来的技术推广工作中,我们遵循"两个规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对我区的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技术保障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由于资金紧缺,许多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特别是信息服务等工作需要较为先进的设备,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是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

二是科技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由于技术人员一直处在生产第一线,接触新技术机会少,知识面窄,需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要紧紧围绕马铃薯等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探索农技部门如何将产前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中的种植技术服务和产后参与流通领域的经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好同农户的对接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探索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效益,以增加经济收入,减轻负担。要进行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经营形式的偿试。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定西市XX区地处甘肃中部,是古"丝绸之路"要塞。陇海铁路、312、310国道穿境而过,距省会兰州仅100公里,总土地面积3638.7平方公里,全区辖19个乡(镇),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7万人。海拔在1750-258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420mm左右,蒸发量1536mm,降雨一般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无霜期141天,年均气温6.3℃,全区总耕地面积172.27万亩,其中梯田面积136.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4.44亩。

定西市XX区的农技服务体系从1990年开始,按照"提高县级,强化乡级,发展社级,普及到户"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区25个乡镇农技站,但从1996-2000年,随着管理权限的下放和财政体制改革,全区乡镇农技站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渐出现了管理失控、上下脱节、人员流失及经营亏损等问题,全区的农技服务网络较为混乱。

自然条件严酷、耕作条件较差、科技素质低、资源匮乏是我区的区情,干旱少雨、技术水平低、产业化水平低是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0**年以来,在全国农技中心、省农技总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以创建区域农技站、建设科技示范场、试行持证上岗、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旱农技术推广、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技术服务,全面促进了我区的农技推广事业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是抓体制创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近年来的农技推广体制创新方面,我们按照"建区站、抓乡站、促发展"的思路,首先是抓了中心区域站的建设工作。针对乡镇农技站存在的管理失控、上下脱节等体制不顺的问题,20**年在原县委、县政府和全国农技中心、省农技总站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原巉口镇农技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巉口农技中心区域站,20**年又相继建成了内官和西巩区站,区站隶属于区农技中心,作为区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区站搞好本区域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示范点建设工作,做好了区农技中心的业务延伸和补充工作,充分发挥了其区位优势,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步伐。一个方面是促进了职能的相互剥离。首先是将农技人员从原乡镇繁杂的各项中心工作和其他事务中解脱出来,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其次是将经营服务部分离出来,通过招标竞争,确定专人承包经营,使其他技术人员从经营服务中抽出身来,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第三是区域站人员由区乡两级农技人员实行竟聘上岗组成,保证了人员质量。第四是将区站的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使广大技术人员不再为自己的生存担忧,更加有利于基层农技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其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示范场的建立促进了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在组建区域农技站的同时,我们在巉口镇的康家庄村、内官镇的内官村和西巩镇的河畔村三个区位优势比较突出的地方建立了三个五十亩以上的农业科技示范场,通过引进、试验和示范最新、最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通过现场示范,还发挥了其显著的培训作用,使其成为展示我区旱农技术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培训基地。其次抓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20**年我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主要从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全面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这次体系改革的有关方案和管理制度,成立了区、乡镇级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对乡镇农技站的财产和职能进行界定,以保证这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改革后各个机构的正常运转;第二是广泛宣传动员,认真学习各种文件和规章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觉性;第三是健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指标,把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村入户等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主要内容,把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评价纳入考核体系中,进行严格的综合考核。对区站站长、区站成员、乡镇农技站长的考核由区农业局牵头,区农技中心、有关乡镇负责人、驻村干部、农民代表参加评议,将评价结果纳入考核体系中,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考核,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则从近年来充实到基层的农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原有农技人员中选拔,保证了改革后队伍素质的提高;第四是开展竞聘上岗,按照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推行全员聘用制,对落聘待岗人员安排到临时岗位,进行培训提高。通过这次大换血式的体系改革,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完善了农技推广网络,提高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促进我区农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抓机制创新,建立起高效、经济、科学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农技推广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求,我们在推广手段、推广方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革新,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经济、科学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首先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的科技示范场,创新了推广手段。这样形成了以科技示范场为载体的一个集技术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技术展示的平台,更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畅通,有利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联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一般性技术推广职能的市场化改造。在对科技示范场的管理上,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个人入股、农户加盟示范的新型的示范场企业化管理模式,即在经营项目上由职工个人入股参与经营,在试验示范项目上采取区站给予物资补贴,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这样形成以农户管理,示范场以物资补贴、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年终按一定的百分比收取有偿服务费的示范场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场健康发展,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其次是推行持证竞争上岗,创新用人机制。从20**年开始在全区农技系统全面推行了农技推广资格认证工作,先后有1**名技术人员经综合考核取得相应资格,今年对区、乡镇农技人员进行竞聘上岗,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公平竞争,进一步优化组合,择优上岗,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量才而用,才尽其能。三是农、科、教密切合作机制。既推广部门的农技人员带着生产中的问题到科研机构参与科技开发,到农业院校进行研修深造,而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则带着课题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验证成果。近年来,我们同省农科院、甘农大、定西市旱农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四是活化农技推广机构内部管理机制。针对新阶段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和特点,制定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人员录用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科学合理量化考核指标,把单位民主评议与服务区域内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理论研究成果与一线实践活动成效密切联系起来,把为民服务意识强弱与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合理统一起来,建立相应的奖励处罚机制。五是市场化运作和多种经济成份广泛参与机制。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大包大揽、行业垄断、不堪重负"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各种经济成份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合法方式加入农技推广活动中来,使农技推广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机构的特有活动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围绕满足最广大农民需要的广泛的社会行为。六是开展了区(县)乡连锁经营,创新了推广方法。以区级农技部门为主,乡镇农技站加盟实行农资连锁经营,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新产品的推广中实行统一供货,统一销售,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进货渠道不畅,经营成本较高的现状,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降低了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

三是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全员竟聘上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乡镇区域站实行垂直管理,对乡镇站实行双向管理。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淘汰不适合搞推广且顶编占岗的人员,同进强化对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素质。今年对所有农技人员都进行了继续教育,并聘请甘农大、省农科院及国外著名专家进行多次培训和讲座;其次调整了农技人员分布格局,通过建立人员跨级、跨区域流动机制,健全业务考核和工作激励机制,提高一线人员待遇等措施,引导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目前我区三个区域站的站长均由区农技中心副主任兼任,其他职员由中心和乡镇农技站人员共同组成,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四是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要积极引入人性化思维,体现农民至上,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利于及时深入细致了解农民的需求,达到农技人员与农民间双向互动,变过去"浮在面上"、"重在线上"为广泛深入点上,使农民"活脑子"、"有点子"、"得票子",大力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看到样子,摸着路子。积极应用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处理、传播手段,实施远距离广域即时服务,建立农业和农村信息数据库,根据需要随时提供各方面信息,并建立农技110服务网,逐步把广泛培训非常规作为农技推广的主要方式。

五是抓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的旱农技术推广中,我们在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对原有的一些常规技术进行了集成整合,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先后推广了膜侧沟播技术、双垄沟播技术、冬前覆膜技术、稀土材料应用、抗旱保水剂应用、网棚专用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科技新成果20项(次),应用面积达到280万亩(次),总增产粮食5000万公斤,总增产值6000多万元,使我区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1%,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4元,人均产粮458公斤。20**年,重点抓了以马铃薯产业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区农技中心和区站技术人员同时蹲点示范,对马铃薯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服务,其示范点规模大、水平高,在今年定西市第一届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上,得到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等国内20多家新闻媒体给予报道,由于农技人员不断技术创新,使XX区的马铃薯走向全国。

六是抓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快捷畅通的优势。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搞好信息技术服务工作,在全国农技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通了宽带网,给巉口区站、内官区站、西巩区站也配备了电脑,更快捷、更迅速地从互联网上捕捉有益信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筹措资金建设了"XX农技信息网",通过对外农产品供求信息,展示旱农技术,为全面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运行机制打好了基础。

七是抓科技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从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素质入手,狠抓了技术培训工作。首先是开展资格认证,从20**年开始,对全区农技系统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培训,经考试考核有1**名技术人员取得农技推广资格证;其次是开展了学历教育,先后有5名大专学历人员取得了本科学历,有30余名中专学历人员取得了大专学历;三是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集中综合培训12天以上;四是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聘请上级业务部门专家讲课,区上培训区域站,区域站培训乡镇农技站等形式开展培训。

八是抓技术整合,形成了一整套技术规范。通过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以及对常规技术的组装集成,形成了"定西市XX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规程","定西市XX区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规程","定西市XX区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栽培技术规程","定西市XX区优质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规程,为我区的农技推广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和技术保障。

九是抓支柱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在近年来的技术推广工作中,我们遵循"两个规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对我区的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技术保障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由于资金紧缺,许多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特别是信息服务等工作需要较为先进的设备,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是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

二是科技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由于技术人员一直处在生产第一线,接触新技术机会少,知识面窄,需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要紧紧围绕马铃薯等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探索农技部门如何将产前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中的种植技术服务和产后参与流通领域的经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好同农户的对接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探索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效益,以增加经济收入,减轻负担。要进行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经营形式的偿试。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4

提供技术服务。一是协会统一组织定期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次数每年不少于8次。仅年,协会就统一组织培训达2600人次。二是适时发放生产技术资料给会员。每年发生产技术资料4期,近1万多份。三是在各片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科普橱窗,及时病虫害防治信息,每季度一期。四是技术人员适时地带着剪刀、药桶等工具到果园、地头,为会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五是大力推广使用无公害的农资产品,为生产绿色食品奠定基础。协会在农资的供应上严格把关,凡是高毒、高残留的农资,拒绝在水果基地使用,并与“加拿大龙灯集团”、武汉“合缘”绿色生物公司实行农资供应连销,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生产资料,确保果品质量。通过协会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使广大会员的果树栽培知识得到了极大提高,果农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收入迅速增长。凤山居委会一组的肖传琴,种油桃1亩,开始由于在防虫治病打药时不当,造成30多棵桃树无收。加入果业协会后,技术人员到田头进行指导,防治得当,果品质量大大提高,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亩平增收达到1000多元。

提供生产全程服务。产前,主要从发展规划、市场预测、品种改良、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引导果农认真研究市场的需求和果品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产中,协会依托高校和大集团的技术实力和优势,“借船出海”。协会常年聘请了华中农业大学和北京农学院等大专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为协会的技术顾问,以尽快提升果农素质,转变果农的观念,与国内外大型农资企业合作,利用他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及时解决果农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产后,协会为了提高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注册了“”牌商标,将会员的产品统一包装和标识后统一销售。与此同时,协会还与镇农业服务中心联合开通了果业信息服务网,开展网上销售;与国内大中城市的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初步构建了协会的销售网络。近两年来,果品无积压滞销现象,协会的果品收益比一般农户增长了20%以上。

提供示范服务。协会在服务的过程中,为了使果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协会始终把示范带动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之一。一是抓科普示范园建设。协会建立后,先后重点抓了花园移民果业基地、南门丰水梨基地、凤山油桃基地、汪家黄花梨基地科普示范园建设。二是培育科普示范户。协会要求每个技术员培植50个示范户,并造册登记,建立台帐,示范户的建设拿入技术员工作责任制进行考核。目前,协会已建立示范户1000多户,面积达3500多亩,示范户的亩收入比一般会员高出10%以上。

提供促销服务。协会成立前,果农的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产品质量差距大、种类杂、规模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由于无组织的分散各自跑销售市场,费用大,经济效率低。协会成立后,把帮助果农联售找市场,作为工作重点,由协会牵头,统一组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规范经营,市场把握好,消除了相互刹价的现象,价格合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会员的收益。花园村二组的马明方,没有加入协会前,每年都为销售水果发愁,自己到处找销路,成本高,价格低。加入协会后,按照协会的要求,统一品牌,统一分级包装,每销售1万斤,比自售增收2000多元。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5

学院紧紧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去年以来。不时提高教学育人水平,立足服务社会,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学院建设科学发展。

一、立足创新,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一是创新教育模式,做到“五个统一”。在学生中开展党的教育启蒙工程,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时间、统一师资、统一考核,确保新生接受教育率达到100%。近年来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一年级学生均达95%以上。二是创新实践载体,做到“五个跟进”。大力开展党建工作跟进班级、跟进社团、跟进学生社区、跟进网络、跟进实习实训基地活动。选派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开展“发挥先锋作用、打造精品社团”活动,组建学生社区党支部,命名党员宿舍,实施“1248示范带动工程”,即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带动1名同学、入党积极分子带动2名同学、重点发展对象带动4名同学、党员带动8名同学。在校园网开辟党的教育专栏、党务qq群,组建学生红色网络宣传员队伍,在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联合党支部、组建临时党支部,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三是创新评价方式,做到“五个结合”。出台《优秀学生党员标准》,制定《学生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发挥作用等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形成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党内评价与党外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组织评价与个人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育人水平。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际和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及规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8种适应高职学生智能特点的育人新模式,在自治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工作中,我院名列高职院校第一名,有近100名学生及团队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从企业聘任、从企业引进、在企业培养的方式,构建师资梯队,实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校企“双聘任”制度,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工程,建成部级精品课3门、教学团队2个,有1人获得部级教学名师称号。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我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职教园区理事会、东西合作、国际合作4种办学体制以及校乡联合、校企联合、校县联合、校校联合4种全新办学模式,创造了一批全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范例,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区同类院校之首。学院进入全国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三是贴心服务学生。每名教职工联系一个班级、一间宿舍、一名品学兼优学生、一名待进步学生。联系人每月至少深入联系点一次,掌握思想动态,开展交流谈心,解决实际问题。教职工定期入住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加强教育引导。成立学生党员服务中心和20个党员接待室,开展结对帮扶、社会实践、爱心捐助、义务献血等活动,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联系服务师生的桥梁和纽带,使每名党员成为思想上的引路人和工作学业上的领跑者。

三、科学定位,提高服务“三农”水平。一是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发展战略和教改方向,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出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突出抓好昌吉、东泉两个校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科研水平提升工程,着力提高高职教育、农业技师培训、职业培训水平,力争到202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稳定在1万人,中职涉农免费教育达到1万人,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和高层次职业培训年均达到1万人次以上。二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将人才培养、科研推广、技术服务延伸到天山南北。先后在阿克苏、阿勒泰等地筹建草原畜牧业、特色林果业、现代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和示范基地,形成“一区、四中心、九基地”格局,逐步构建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全方位、广覆盖、高层次的服务网络。三是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力打造“校乡联动、产业拉动、科技带动、基地推动”四种共建模式。以“政府买单、农民受益”模式,与乌兰乌苏镇共建科技示范基地,使其成为自治区科技示范乡镇。组织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指导农民生产。依托校内外科研实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的农业技能培训,带动农牧民致富,去年共完成各类培训17923人次。以“学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系列新品种选育、推广种植,使农民直接增收4000余万元。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带领全体教职员工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服务“三农”再做新贡献。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6

广南县珠街镇农技协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产物。纵观农技协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孕育了农技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催生了农技协,全球经济一体化助长了农技协。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技协作为农村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珠街镇农技协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趋强,到目前,全镇已发展农技协组织个,拥有会员人,带动农户余户。农技协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据年统计,全镇加入农技协组织的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元,比没有加入的农户人均增加了元。农技协组织已成为推动我县农村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对农技协的向住与日俱增。

一、现阶段我镇农技协的形式

我镇农技协的发展由于起步太晚,发展较慢,属技术交流型。这是农技协的初级形式,也可以叫作低级形式,规模比较小,分布在村委会,主要通过会员之间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进行观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主要起到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科学示范,进而逐步带动其他农户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功效。

二、农技协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年来,珠街镇把农技协的发展列入了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农技协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快速膨胀,功能不断增强,农技协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技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养殖业、种植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以粮、油、棉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通过协会运作,我镇畜禽、水果、蔬菜、粮食、油料等农业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目前长冲梨种植业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是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农技协的突出特征是技术的先进性,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基地、辐射基地、研究基地。农技协通过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迅速传播到会员和农户,打通了科技通向千家万户的渠道。据统计,年以来,全镇农技协共推广科技新成果项、新技术项、培训农民多人次。

三是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放羊长冲梨协会还专门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业人员现场进行长冲梨种植培训指导,经过我镇多次举行科技培训及技术交流会议,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是促进农民进入市场,使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家独户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根本无法与其他种植、养殖大户相抗衡。农民加入了农技协,就增加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筹码,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镇科技协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把分散的同业农户组织起来,由协会自主发展销售渠道,统一销售的集团应市策略。目前,该协会生产的长冲梨,销售价格连续两次提升,比协会成立前提高了,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进一步看涨,充分显示了协会在市场中的强大功能。

五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技协把农民共同的致富愿望和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配套服务,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商品生产量,并在市场销售中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珠街镇协会采取“协会基地会员”的组织形式,把会员们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实行资源共享、产业共谋、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品牌效应、规模效益迅速凸现,目前每公斤长冲梨销售价格比协会组建前提高了元,会员年平均增加收入元。

六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技协的建立与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他们不但对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也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广大的农民已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眼界更宽了,强化了商品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参与观念,发扬了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扶贫帮困的精神,涌现出了大量的好人好事,对农村的社会稳定、民风村风的好转以及对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的关系等,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三、农技协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镇农技协过去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总的看还处于发育生长阶段,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技协在其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全镇个农技协组织,平均拥有会员仅人。特别是协会运行几年后,会员人数仍然停滞在建立之初的人左右,协会组织应有的优势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二是会员连接偏散。目前大多数协会都处于松散和半松散状态,生产经营,特别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协会对会员的凝聚力,对同业农民的吸引力不强。

三是服务范围偏窄。大多数协会的服务范围只能停留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及提供信息等服务领域,而在生产资料的供应、产品的加工、贮运销售等方面受到制约,不能充分发挥协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的作用。

四是经济实力偏弱。协会仅仅靠收取的一点会费勉强维持,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五是内部管理偏乱。较大部分协会章程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有的连财务帐目都没有建立,大事小事一人说了算,民主管理程度低。

六是会员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一部分会员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还不强,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偏低。

七是发展氛围偏淡。到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法律确定农技协的法律地位;同时政策扶植、舆论支持也还很不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对农技协不甚了解,参与意识很淡漠;大部分部门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主动参与和服务农技协发展的职能还没有发挥出来。总之,农技协还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技协还没有形成新的活力。

四、对农技协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针对当前农技协发展的现状,对待农技协的发展,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健全法律体系,给农技协一个合法名份。一是国家要尽快立法,明确农技协组织的法律地位,保证农技协组织以独立的法人身份与各方主体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保障其合法权益。二是颁布相应的法规。使农技协组织有统一的遵循规则,达到规范化发展的目的。

、加强政策扶持,给农技协一个同等待遇。一是硬化财政扶持。加大州、县两级财政每年财政预算中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二是信贷支持。农技协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要一定量的周转资金,而国家至今还未出台对农技协进行信贷支持的规定,导致了较大部分的农技协因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金短缺而发展缓慢,规模偏小,功能不全。为此,国家可以允许农村协会在会员内部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问题,各级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技协的经营状况,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三是在农技协的业务指导、信息提供、技术培训、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做好相关服务、指导和协调工作。

、强化舆论导向,为农技协发展营造浓厚氛围。针对农技协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非农领导和非涉农部门中,知名度不高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强化舆论宣传。一是各级党委要利用学校平台及召开专门会议和举办专题讲座,全面对党员领导部门和学校进行农技协基本知识的教育学习,解决领导干部对农技协没有认识及认识不足的问题;二是借助各种新闻媒体的优势,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技协发展的舆论环境,通过宣传突出典型,扩大农技协的社会影响,树立农技协的社会形象;三是抓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鉴于农技协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新生事物,它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加强对农技协发展趋势、发展规模的研究与探索,为了交流情况、相互学习,各级要多举办一些农技协理论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做到理论上有指导、实践上有借鉴。

、规范内部管理,确保农技协健康发展。据调查农技协普遍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建立健全农技协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健全以协会章程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是当前农技协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健全完善的协会章程,章程的制定既符合要示范文本的要求,又要切合各协会的实际。二是要依法设立、登记,各个农技协的设立在国家没有正式规定出台之前,要报县科协审批,到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协会的生产经营性实体,要到工商、税务部门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资格。三是要建立健全组织活动、民主管理、经营管理、利益分配、风险调节、财务管理等必须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约束,使农技协向着规范化、正规化方向健康发展。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扣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重点任务,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抓手,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职责履行,广泛集聚资源壮大农技推广队伍,激发干事创业动力提升服务效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效管理机制,强化以效果为导向的激励约束。

二、年度目标

建设2个集示范展示、指导培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推广一批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主推技术,全县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县所有农技人员熟练应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开展在线指导和服务效果展示。全县1/3以上的基层农技人员接受集中业务培训,培育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

三、重点任务

1.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加大农技帮扶力度,将农技推广服务与产业扶贫任务紧密衔接,组织体系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帮扶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确保每个贫困村及有意愿发展农业产业的贫困户,均有1名专家或农技人员能够给予技术跟踪指导,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围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针对性地培养乡土农技人才,发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带动作用,加大特色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助力贫困地区产业提质增效,强化本土人才和特色产业对脱贫攻坚的持续带动能力。

2.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特聘计划实施思路,创新具体措施,提升服务效果。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方式,对特聘农技员履行服务任务情况进行在线动态管理,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成效。

3.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能力。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持续提升学历、补充高素质人才、强化激励约束等措施,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打造成“一懂两爱”、高效服务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一是加强农技人员培训。选派业务能力较强、带动影响力较大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统一参加省级脱产培训。因地制宜开展业务提升培训,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在职学历教育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服务能力。二是加大高素质人员补充力度。继续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吸引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青年人才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建立可量化、易评判的绩效考评体系。结合岗位职责履行和服务工作实际,将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基层农技人员考评的重要内容;对长期扎根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在绩效分配、职务晋级、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

4.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展示样板。聚焦主导特色产业需求,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示范载体,实现村有科技示范主体、乡镇有科技展示样板、县有产业示范基地。一是精准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按照与农技人员5:1的比例遴选技术能力较强、帮扶意愿较高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种养大户作为示范主体。完善农技人员对口精准指导服务机制,将示范主体打造成主推技术应用的主力军、“永久牌”农技服务队伍,切实发挥其对周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规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聚焦县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年度主推技术推广任务,建设2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统一树立“2021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牌,同一基地项目支持不超过三年;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直接认定为本县的示范基地。以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主推技术,开展农技指导和培训服务。规范基地运行管理,签订技术示范协议,明确年度任务和考核指标,制定技术示范实施方案,总结推广成效,健全基地档案,进行考核验收。

5.大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生猪、果蔬、水产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一是提高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有重点地遴选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农业主推技术,组建主推技术指导团队,形成易懂好用的技术操作规范,结合农时农事深入乡镇村组、涉农企业和种养殖户,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示范性培训,实现主推技术精准进村入户到田,并将年度主推技术的文件、明白纸、照片等资料和总结等报市局。二是完善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模式。围绕优质果业,完善“省市县”三级纵向、政产学研推用“六位一体”协同推广模式,健全“高效协作”的组织机制、“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双向反馈”的信息贯通机制。

6.加快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农技推广在线服务,引导推动广大农技人员、专家教授等,通过APP、微信群、QQ群、直播平台等,在线开展问题解答、咨询指导、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服务。将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和年度任务线上应用,作为农技人员培训的基本课程。加强年度任务线上考核和成效展示,及时填报项目实施工作情况,实时展示年度任务进展动态和取得效果,在10月底前完成部分工作动态、文件材料、县级培训班、主推技术、主体培育和示范基地等内容的填报;承担年度任务的所有专家、特聘农技员、服务主体等,均须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填报服务做法和具体成效。

四、资金使用

项目资金68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27.2万元。主要用于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补助17万元,完成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3.4万元,聘请技术专家的补助3.4万元,技术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3.4万元。

2.农业科技示范补助30.6万元。主要用于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购买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以及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等补助10.2万元;示范基地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补助20.4万元。

3.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10.2万元。主要用于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培训,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补助10.2万元。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实施。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年度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推动政策衔接配套,实现上下协同联动。定期开展实施情况调度,及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加强绩效考评。进一步加大信息化绩效管理力度,通过集中考评、线上考查、不定期督导、电话调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实现项目绩效管理全过程覆盖。以农技推广服务实效、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为核心内容,对农技指导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农技指导员工作补助、绩效奖励、评优挂钩,奖励先进、督促后进,充分调动每个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报告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齐三农领域短板为重点任务,以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为抓手,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目标,不断壮大基层农技队伍,提升农技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推动畜牧业优质安全绿色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

2.坚持分工明确、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的原则。

3.坚持理论授课与现场交流、传统培训与现代电教相结合的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

(一)培训目标。以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为重点开展培训,兼顾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2020年,共培训县乡基层技术人员47人以上(其中异地培训20人以上),培训人员接受连续5天以上的脱产业务培训,培训人员满意度95%以上。

(二)指标分配计划。2020年度共计培训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47人以上。其中,各乡镇参加培训人员数量,详见附件1(农技人员培训分配表)。

四、培训内容与方式

(一)培训内容。以畜禽繁育改良技术、畜禽规模化饲养技术、畜禽疫病及非瘟防治技术、养殖业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无抗养殖技术等实用技术为主导,兼顾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市场经济与经营管理知识,畜牧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二)培训方式。采用第三方委托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计划安排2期连续5天培训。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研讨交流、实地考察等培训形式,全面提升畜牧技术人员的科技与管理素质。另外,在连续5天培训任务完成后,根据技术推广工作需要,组织1期贫困户培训,培训时间1-3天。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为实施好培训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和县畜牧业服务中心成立县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畜牧业服务中心、任副组长,成员由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畜牧站,办公室主任由孙勇刚同志担任。领导小组负责培训项目组织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培训工作组织协调、培训实施及业务考核。

(二)工作分工。

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乡镇政府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培训人员组织落实到位。县畜牧站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与项目考核等工作。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畜牧部门)负责与乡镇政府协调,组织培训人员报名,落实培训计划等工作,确保完成培训任务。

(三)计划管理。

县畜牧站根据第三方培训学校的培训计划选定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计划10月份在集安市举办第一期培训班,11月份在延吉市举办第二期培训班,每期培训人数由县畜牧站根据工作实际自行确定。每期培训前,县农业农村局印发培训文件,明确培训的时间和地点,确定培训人数上报培训人员名单后印发培训文件,各乡镇按照培训文件要求组织参训。

(四)资金管理。

培训费用由县畜牧中心统一拨付培训学校(或承办单位),培训费用包括食宿费、场地费、讲课费、资料费费等,畜牧站自行组织的培训班按照有关费用标准支付。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完成培训任务。针对基层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改革的新情况,各乡镇政府,落实培训任务,保证完成培训计划。县级畜牧站要明确工作责任,主动沟通协调,认真组织实施好培训工作,并于12月初完成全部参训学员的登记工作,县畜牧站备案。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9

一、参与的主要科技推广工作

1、参与2003年大春粮油科技推广计划的制定及落实工作。拟定了“沧源县农业局2003年大春粮油措施安排意见”,根据行署农业局、地区农技中心要求及县农业局的安排,结合本县实际,提出推广计划建议、措施、指导思想,落实重点措施和项目样板。重点参与了啤饲大麦示范种植、优质米开发示范样板、优质高蛋白玉米样板、水稻旱育稀植样板,坝卡科技示范园建设等落实和推广工作。

2、主持沧源县农业局科技示范园的无公害的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示范推广工作。为技术研究组组长,引进新优技术及作物品种,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从2003年5月下旬至2003年12月,仅半年多时间,亩产值已达5450元,一季西瓜收获后,又进行再生西瓜的栽培技术探索并取得成功。其双线预留吊番茄、双线预留吊瓜吊蔓法、玉米催芽直播法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简便易行,科学实用,节约成本,其催芽直播法还具有提早成熟,提高出苗率,保证促够的基本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效果,结束了沧源县无自己种植的西瓜的历史。这种干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风险自己担的方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整理拟写了“沧源县农技站承担的科技示范大棚经营管理方案”、“保护地栽培实用技术规程”(内容涉及果蔬玉米、南瓜栽培技术、西瓜简易催芽法及多座果技术、叶面肥施用技术、无公害蔬菜粮食生产技术等)、“沧源县无公害科技示范基地宣传材料之一”、“沧源县农业局无公害科技示范园上市产品简介”等材料。

3、参与优质农产品开发、宣传及树立品牌的工作。2002年就整理“佤山之旅”、“万亩生态栘依园的开发”(招商)、“勐来香米”和“优质小饭豆”(特色产品)等材料,提供给农业信息网站作建设资料。2003年又组织征集以崖画谷系列优质米为主的多个农产品参与3月18日和4月16日在临沧地区华旭小区的放心农产品市场开幕营业展销,为扩大知名度,树立品牌,整理了崖画谷系列优质米(勐来香米、珍珠紫糯米)、小饭豆、香红辣(贺南辣)等产品简介,主持编辑了沧源县2003年的第一期《农技推广简报》、刊发了“沧源县部份地方特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宣传简介(参加临沧地区无公害农产品展销及随想)。

4、参与项目课题总结,科技推广计划完成情况,及2004年冬季农业开发的计划、方案、技术规程的整理落实工作。2003年整理的材料有:⑴“沧源县农业局2003年大春粮油科技措施安排意见”;⑵“沧源县农技站承担的科技示范园大棚经营管理方案”;⑶“保护地栽培实用技术”(玉米、南瓜、西瓜、叶肥、无公害等技术);⑷“沧源县无公害科技示范基地宣传材料之一”;⑸“沧源县农业局无公害科技示范园上市产品简介”;⑹“崖画谷系列优质米(勐来香米、珍珠紫糯米)、小饭豆、香红辣等产品简介”;⑺2003年沧源县啤饲大麦示范总结”;⑻“部分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董瑜、蔡微3月18采访参考稿);⑼“关于开展农技推广体系调查的意见”(农技简报2期);⑽“沧源县部份地方特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宣传简介”(农技简报1期);⑾“2003年沧源县生物农药试验方案”(报省农技站服务部);⑿“沧源-东航地方优质农特产品意向合作项目”;⒀“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8·30全区大春样板观摩会材料);⒁“关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的议案”;⒂“沧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事制度改革方案”;⒃“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种植业岗位设置及职责”;⒄“沧源县2004年冬季农业开发项目计划实施意见”;⒅“(2004)优质啤饲大麦开发示范样榜实施方案”;⒆“脱毒马铃薯示范样板实施方案”;⒇“脱毒马铃薯的主要栽培技术”;(21)招商引资项目“2万亩优质小饭豆种植及加工开发”、“万亩亚麻生产及佤族民间纺织工艺品开发”、“万亩天然栘依产品加工开发”;(22)“陆稻高效立体间套作栽培技术”;(23)“2003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县农技站);(24)“2003年县农技站大事记”;(25)“沧源县农业局佤山无公害科技示范园工作总结”;(26)“旱地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技术推广初见成效”等。

5、主持2003年省总站安排的生物农药试验课题,参试农药有“康绿功臣”、“绿净1号”、“赛丹”(对照)等,由于迁飞害虫多,选点困难,虽然蔬菜、茶叶各选一点施用,加之雨水季节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有待2004年继续选点施药完成其试验课题。

6、主持沧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全面工作,组织进行计划制定、方案拟定、总结整理,项目实施、学习、年度考核及公益活动等工作。

7、主持编辑沧源县《农技推广简报》1-2期,对了解生产动态、交流信息及技术、更新观念、提高沧源县的广大农技人员的素质,发挥了较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深入基层的时间少,对部份项目课题的督促落实工作做得不够;多挤时间参与临时性工作及公益活动;个人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部份观念需要更新,以适应新时期生活、工作的需要。

三、下步计划和打算

1、落实2005年冬季农业开发项目及小春生产工作。

2、认真做好2005年各项农业科技推广的项目、课题及工作总结。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篇10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由从事种、养殖业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生产、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受益、自负盈亏,以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加会员收入为目的的农村群众性联营经济合作组织。

第三条:区科协是农技协的业务主管部门。涉农部门、当地基层组织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技协的管理,指导和扶持工作。

第四条:区民政局是“农技协”的登记管理机关。

第五条:区科协负责“农技协”的指导、审批、管理和服务,其职责是:

(1)指导农技协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进行监督检查。

(2)制定农技协总体发展规划,规范农技协的管理,指导农技协开展有利于提高会员素质和农村科技进步的各类科技科普活动。

(3)表彰和奖励在推进“农技协”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4)组织开展协会间的合作与交流。

(5)负责农技协的综合统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组织建设等管理工作。

第六条:乡镇街科协协助区科协管理、指导和服务好本辖区范围内的农技协,除完成区科协下达的各项任务外,应积极参与农技协的建设与发展。

第七条:规范农技协的管理应突出做到“五个好”,即选定一个懂生产、会经营、能带领会员致富的好会长;制定一个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好章程;健全一套规范、实际、实用的管理好制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能体现会员、协会、公司利益的好机制;培养锻炼一批敢于创新、开拓市场的营销队伍。

第八条: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企业下岗人员和城镇待业人员,国家机关中经批准辞职、退职、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其有志于从事农技协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非在职科技人员,创建、领建或到农技协任职。

第九条:农技协向区科协申请办理审批、认定手续,应具备下列条件:

(1)符合区委、区政府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符合区、乡镇街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与产品标准化要求;

(2)具有固定的办公、活动场所,试验示范基地和必需的流动资金,有自己的优势产业(产品)或品牌;

(3)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有一定基础的技术队伍和市场营销队伍;

(4)达到或稍加推动就能达到“协会+公司+农户”、“妇女组织+协会+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协会+经纪人+农户”、“科研+协会”、“农科站+协会”等组织模式,能以“好品种+订单“的经营形式组织农村生产,带动农民增收。

第十条:农技协的组建:

(1)一律按“协会+公司+经纪人“的标准和要求,由区科协审批,乡镇街科协协助管理;

(2)由至少3人以上的带头人发起并成立筹备小组,制定协会《章程》草案,填写自愿加入协会的农户花名册,向区科协提出申请;

(3)申报时应提交下列材料:①申请书;②《章程》草案;③办事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人或联系方式;④理事会成员候选人名单及基本情况介绍;⑤会员花名册;

(4)召开成立大会时应首先确认会员,通过《章程》,推选产生理事会成员。成立后应及时向所在地党委、政府报告备案。

第十一条:凡在本区行政辖区内申请创建农技协,不受申请人户口所在地限制。

第十二条:鼓励和支持农技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联合进行资源开发,技术攻关,组成公司或其它联营形式的经济实体。

第十三条:农技协及其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创建的实体必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尊重知识产权,依法纳税,保守国家机密,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破坏生态环境,不得损害他人利益。

第十四条:农技协及其经济实体可以申请承担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发展项目,可以申请高新技术、革新技术成果认定,并享受有关资金,奖金和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农技协及其经济实体在申请办理认定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弄虚作假,违规违纪,损害国家、集体、群众利益的,由业务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责令其纠正,情节严重的予以注销。

第十六条:侵犯农技协及其经济实体经营自主权或者其他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