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十篇

时间:2023-03-31 06:43:26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篇1

一 干细胞的分类与来源 

根据其发育阶段,于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胚胎干细胞包括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g 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11, nsc)、血液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 chymal stem cell,msc),表皮干细胞(epidexmis stem cell)等。也有报导,按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干细胞可分为三类:一是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二是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三是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 stem ce11)。 

据报道,胚胎干细胞可来源于畸胎瘤细胞(ec)、桑椹球细胞(es)、囊胚内细胞团(es)、拟胚体细胞(es)、生殖原基细胞(eg)等。 

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将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分离出来进行培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细胞可在体外“无限期”地增殖传代,同时还保持其全能性,因此被称为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在培养条件下,若加入白血病抑制因子lif(leu kaemia inhlbitory

factor),则能保持在未分化状态,若去掉lif,胚胎干细胞迅速分化,最终产生多种细胞系,如肌肉细胞、血细胞、神经细胞或发育成“胚胎体”。 

据报道,成体干细胞可以由下列几个方面得到:(1)胚胎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或移植分化而成。(2)胚胎组织——由分离胚胎组织、细胞分离、或培养而成。(3)成体组织—— 由脐血、骨髓、外周血、骨髓间质、脂肪细胞等得到。 

近几年来,研究证明:干细胞是自我复制还是分化成为功能细胞,主要由于细胞本身的状态和微环境因素所决定。干细胞本身的状态,包括调节细胞周期的各种周期素(cyclin)和周期素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基因转录因子、影响细胞不对称分裂的细胞质因子。微环境因素,包括干细胞与周围细胞,干细胞与外基质以及干细胞与各种可溶

性因子的相互作用。 

早在1970年小鼠胚胎于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就已经获得成功。然而,人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直到最近才取得进展,1998年,美国科学家jumes thomson首次取得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在体外的非分化增殖,他们从体外受精的人胚胎内细胞团分离胚胎于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获得了成功,证明了人体胚胎于细胞与啮齿类动物有极为相似的特点。从而使胚胎干细胞可能被用来取代病人体内的环损组织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研究的成功,被科学家认为是干细胞研究中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1999年12月美国科学家margarel goodell发现小鼠肌肉组织干细胞可以 “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成血液细胞,这一发现很快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证实,并且发现人成体干细胞同样具有“横向分化”的功能。现在已证明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肝脏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这种横向分化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就是说,“横向分化”可以利用病人自身的健康组织干细胞,诱导分化病损组织的功能细胞,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组织坏损性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可克服由于异体细胞移植的免疫排斥,又可以克服胚胎细胞来源的不足以及其它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1999年12月干细胞研究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9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之冠。2000年12月干细胞研究再次被《科学》杂志评为该年度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一。 

二 干细胞的应用研究 

由于干细胞具有特定的分化潜能,表现其全能性、多能性和专能性,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现举例如下: 

1.胚胎干细胞育出心脏组织 

以色列工学院最近宣布,科学家首次从胚胎干细胞中培养出人类心脏组织。他们培育出的心脏组织,可以自然跳动,并且有新生心脏组织的电特性和机械性。这项实验证明:以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的可能性是巨大的。过去一直认为当心脏细胞受到损害后,不能自行修复,此项发现,对治疗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种致命疾病可能具有重大意义。 

2.骨髓干细胞育出肾脏组织 

英国科学家近日报道,他们已经用骨髓干细胞培育出了肾脏组织,这在器官移植手术中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一突破,使那些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不必再依赖干器官捐献,医生可通过修补受损肾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也是第一次证明了成人骨髓干细胞可以发育成成熟的肾脏细胞。 

3.成人干细胞治心梗 

德国医生近日宣布,他们使用病人自己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4.脐血干细胞 

由干脐带血和胎盘含有大量的干细胞,而干细胞又具有极强的造血功能,因而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重视和利用。 1979年,医学界首次发现脐带血中含有恢复白血病患者造血功能的细胞。自 1998年以来,从胎盘和脐带血中提取出来的血液已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 

5.皮肤干细胞 

我国研究人员已发现人体烧伤皮肤 原位处存在着皮肤干细胞,利用它在一定药剂调控下能使烧伤皮肤原位再生,修复如初,这是我国在皮肤干细胞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上的重大突破。 

6.神经组织细胞 

瑞典神经学家bjorklund及其同事应用从流产胎儿脑中分离的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人患者的脑中来治疗帕金森症,经对术后10年的病人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移植的神经元仍然存活,并继续产生多巴胺,而且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7.胰岛干细胞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ramiya及其同事从尚未发病的糖尿病小鼠的胰岛导管中分离出胰岛干细胞,并在体外诱导这些细胞分化成为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移植实验表明,接受移植的糖尿病鼠血糖浓度控制良好,而对照的小鼠死干糖尿病。这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以上例子表明,用干细胞治疗许多疑难病症、提供器官移植,以及康复、保健,减轻老化、恢复青春活力等等广泛应用干临床已为期不远。 

三 干细胞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是目前细胞工程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随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项技术将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引发医学领域的重大变革,它已成为 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和最先用干治疗疾病的成体干细胞,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干细胞只属干造血系统,随着干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近年来,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发现了干细胞,干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已成为继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之后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和最有应用前景的生命学科。 

美国政府已批准投入巨资,给予支持人体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并在短短的两年中,成立了几十家以干细胞研究应用为主的生物工程公司,并在美国上市。 

日本在2000年度启动的“千年世纪工程”中把干细胞工程作为四大重点之一,并投入大量资金,鼓励有关科学家进行研究。 

英国在2000年以多数票通过了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干细胞,进行医疗上的研究等等。 

生物工程篇2

2.水中除草剂阿特拉津降解的高级氧化技术冯景伟,赵大勇,徐建华,孙步周,袁守军,FENGJing-wei,ZHAODa-yong,XUJian-hua,SUNBu-zhou,YUANShou-jun

3.复合固体超强酸SO2-4/ZrO2-TiO2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于兵川,吴洪特,YUBing-chuan,WUHong-te

4.基于3-吡啶-3-苯甲酸构筑的配合物[M(3,3-PBC)2(H2O)2](M=Zn,Ni,Co)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研究唐龙,吴亚盘,付峰,高晓明,虎飞,宁璐璐,TANGLong,WUYa-pan,FUFeng,GAOXiao-ming,HUFei,NINGLu-lu

5.L-赖氨酸多吡啶铜(Ⅱ)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的相互作用池泉,陈星,CHIQuan,CHENXing

6.(E)-5-(2,5-二甲基-4-(丙烯基)苯氧基)-2,2-二甲基戊酸的合成章雁,王海,邹军犬,李亚军,ZHANGYan,WANGHai,ZOUJun-quan,LIYa-jun

7.1,3:2,4-二(3,4-二甲基苯亚甲基)山梨醇的制备工艺优化辛小乐,金炼铁,鲍筠,董家庆,XINXiao-le,JINLian-tie,BAOYun,DONGJia-qing

8.响应面法分析优化乙苯-乙醇烷基化合成对二乙苯工艺的研究吕天配,傅吉全,L(U)Tian-pei,FUJi-quan

9.含硼聚硅铁的形貌结构研究化学与生物工程 方月梅,张晓玲,王成,FANGYue-mei,ZHANGXiao-ling,WANGCheng

10.聚乳酸多孔支架材料的制备研究王芬,李世荣,王佩怡,WANGFen,LIShi-rong,WANGPei-yi

11.聚氧化苯乙烯的合成与表征孙璐,陈正国,SUNLu,CHENZheng-guo

12.微波法提取款冬花总黄酮的研究李月,刘妍,LIYue,LIUYan

13.信息动态

14.超/亚临界水两步法水解玉米秸秆制备还原糖刘慧屏,银建中,徐刚,LIUHui-ping,YINJian-zhong,XUGang

15.一株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筛选及生长条件研究吕早生,袁向利,李凌凌,L(U)Zao-sheng,YUANXiang-li,LILing-ling

16.谷胱甘肽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桂杰,谢卫红,FANGGui-jie,XIEWei-hong

17.吡罗红B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陈琳琳,汤秀琴,邓凡政,CHENLin-lin,TANGXiu-qin,DENGFan-zheng

18.光谱法研究6-苄氨基嘌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董丽红,DONGLi-hong

19.羟基-苯磺酰胺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量子化学研究王震平,牛雪平,李国祥,WANGZhen-ping,NIUXue-ping,LIGuo-xiang

20.图解迭代法直接测定配合物稳定常数和吸光系数李可群,LIKe-qun

21.泥炭热改性及吸附地下水中苯系物的研究马会强,张洪林,李爽,李长波,刘娜,MAHui-qiang,ZHANGHong-lin,LIShuang,LIChang-bo,LIUNa

22.用于糖蜜酒精废水处理的高效光合细菌的分离及应用研究王维嘉,陶敏,蔡俊,WANGWei-jia,TAOMin,CAIJun

23.阳离子淀粉在水处理上的絮凝研究吴修利,黄玉珍,薛冬桦,WUXiu-li,HUANGYu-zhen,XUEDong-hua

24.固体微粒分散型水基剂的研制与应用芮斌,盛兴,向启联,陈小刚,周斌,RUIBin,SHENGXing,XIANGQi-lian,CHENXiao-gang,ZHOUBin

25.硝化细菌的固定化及其处理氨氮污水的研究王芳,鲁敏,张红艳,刘碗菊,柳宇佩,WANGFang,LUMin,ZHANGHong-yan,LIUWan-ju,LIUYu-pei

26.胰岛素受体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检测葛伊莉,盛勤芳,宋功武,GEYi-li,SHENGQin-fang,SONGGong-wu

2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亚油酸含量李泳,张兆霞,LIYong,ZHANGZhao-xia

1.生物质转化及生物质油精制的研究进展王勇,邹献武,秦特夫,WANGYong,ZOUXian-wu,QINTe-fu

2.壳聚糖季铵盐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杨丰科,冯鑫,谢敬,YANGFeng-ke,FEGNXin,XIEJing

3.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黄洪,颜环环,傅和青,雷鸣,HUANGHong,YANHuan-huan,FUHe-qing,LEIMing

4.涂料印花环保粘合剂的研究进展马红霞,李耀仓,MAHong-xia,LIYao-cang

5.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研究进展赵卫星,姜红波,冯国栋,ZHAOWei-xing,JIANGHong-bo,FENGGuo-dong

6.四丁基碘化铵催化合成螺[4.4]壬烷-1,6-二酮张万轩,田露,刘丽琴,王俊,ZHANGWan-xuan,TIANLu,LIULi-qin,WANGJun

7.P(St-HEA)胶体晶体薄膜的制备及结构研究李朝玉,李俊,LIChao-yu,LIJun

8.5-丙氧基-4-甲基-1,2,4-三唑啉酮的合成苏江涛,商志良,SUJiang-tao,SHANGZhi-liang

9.聚丙烯固相接枝马来酸酐改性研究陈宋辉,刘长生,CHENSong-hui,LIUChang-sheng

10.壳聚糖/明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的溶胀性能研究甘琳琳,农兰平,GANLin-lin,NONGLan-ping

11.镀锌钢板钼酸盐复合钝化液性能研究刘敏,伍林,李宇鹏,LIUMin,WULin,LIYu-peng

12.菲在Fenton体系中的氧化特性研究鲁莽,钟丹,LUMang,ZHONGDan

13.聚乙二醇对溶菌酶热变性过程影响的DSC研究王莉衡,钦传光,WANGLi-heng,QINChuan-guang

14.超声波-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川木香药材中活性成分的研究李艳清,付大友,何之源,郭金全,杨胜丹,LIYan-qing,FUDa-you,HEZhi-yuan,GUOJin-quan,YANGSheng-dan

15.替加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谢郢,李永成,杨立云,张业中,XIEYing,LIYong-cheng,YANGLi-yun,ZHANGYe-zhong

16.信息动态

17.阿魏酸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电化学研究项朋志,刘丽梅,郭英,高云涛,王辰,XIANGPeng-zhi,LIULi-mei,GUOYing,GAOYun-tao,WANGChen

18.N+离子注入选育高转化15α-羟基左旋乙基甾烯双酮雷斯青霉菌株的研究邱强,杜连祥,QIUQiang,DULian-xiang

19.产脱卤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应用曹京雯,郑国钧,CAOJing-wen,ZHENGGuo-jun

20.T-2毒素人工抗原的制备徐娟,洪淑娟,付建英,曹娟,何进,喻子牛,张吉斌,XUJuan,HONGShu-juan,FUJian-ying,CAOJuan,HEJin,YUZi-niu,ZHANGJi-bin

21.一种新型转基因斑马鱼毒物检测系统的建立纪喜文,田雪,徐殿胜,JIXi-wen,TIANXue,XUDian-sheng

22.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娄玥芸,张惠芳,LOUYue-yun,ZHANGHui-fang

23.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中氮的转化行为研究吕波,蒲贵兵,L(U)Bo,PUGui-bing

24.高效耐盐菌处理高浓度石化废水的研究王祖佑,马庆霞,关迎春,邵硕,陈怡,张忠智,WANGZu-you,MAQing-xia,GUANYing-chun,SHAOShuo,CHENYi,ZHANGZhong-zhi

25.化学与生物工程 替考拉宁手性固定相分离克伦特罗对映体张丹丹,赵文英,黄山,ZHANGDan-dan,ZHAOWen-ying,HUANGShan

26.液相色谱法纯化固相合成戈那瑞林肖建国,阮振兴,王林鹏,籍晓涛,桑幼敏,宋成慧,万龙岩,宣坚钢,XIAOJian-guo,RUANZhen-xing,WANGLin-peng,JIXiao-tao,SANGYou-min,SONGCheng-hui,WANLong-yan,XUANJian-gang

27.高速逆流色谱法纯化丹酚酸B工艺研究王继勇,何浏,袁晓,WANGJi-yong,HELiu,YUANXiao

1.脂肪酶催化药物合成的研究进展熊小龙,杜鹏飞,金鹏,王秋岩,谢恬,XIONGXiao-long,DUPeng-fei,JINPeng,WANGQiu-yan,XIETian

2.多孔矿物负载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柏琳,李长波,张洪林,赵国峥,BAILin,LIChang-bo,ZHANGHong-lin,ZHAOGuo-zheng

3.稀土化合物纳米管的合成研究进展黄莹,周立群,杨兰,唐子威,HUANGYing,ZHOULi-qun,YANGLan,TANGZi-wei

4.信息动态

5.生态化学与化学可持续性发展冯辉霞,,张婷,雒和明,FENGHui-xia,WANGYi,ZHANGTing,LUOHe-ming

6.氯化-四(对羧基苯基)锰卟啉催化过亚硝酸根分解及硝化酪氨酸的研究张从晓,罗云敬,宋旭锋,佘远斌,ZHANGCong-xiao,LUOYun-jing,SONGXu-feng,SHEYuan-bin

7.活性炭负载钴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罗小涛,李金林,LUOXiao-tao,LIJin-lin

8.MEA-TETA二元复配溶液吸收烟气中CO2的实验研究刘晓东,陆诗建,袁琴,LIUXiao-dong,LUShi-jian,YUANQin

9.微波辐射法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丁酯李西安,马荣萱,刘江飞,LIXi-an,MARong-xuan,LIUJiang-fei

10.溶剂回流法合成乙酸乙酯封瑞江,王璐璐,赵崇峰,FENGRui-jiang,WANGLu-lu,ZHAOCong-feng

11.马来酸酐固相接枝改性聚丙烯研究刘生鹏,张文祥,舒攀,张良均,LIUSheng-peng,ZHANGWen-xiang,SHUPan,ZHANGLiang-jun

12.11,17,21-三乙酰基-6α-氟-孕甾-1,4-二烯-3,20-二酮的合成李楠,郑国钧,LINan,ZHENGGuo-jun

13.赭曲霉对16α,17α-环氧黄体酮的C11α-羟基化工艺研究龙尾,申雁冰,马冰,王敏,LONGWei,SHENYan-bing,MABing,WANGMinhHTTp://

14.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低亲合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李玲,陈娟,周建刚,宋功武,LILing,CHENJuan,ZHOUJian-gang,SONGGong-wu

15.一种喹唑啉酮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刘卫东,孙晓曼,孙绍发,LIUWei-dong,SUNXiao-man,SUNShao-fa

16.超滤提取黄芪多糖的工艺研究焦光联,杨艳,何葆华,JIAOGuang-lian,YANGYan,HEBao-hua

17.三乙烯四胺/丁二酸酐修饰啤酒废酵母菌吸附日落黄的研究吴巧玲,孙小梅,李步海,WUQiao-ling,SUNXiao-mei,LIBu-hai

18.铜绿假单胞菌对映选择性降解制备R-扁桃酸李卫乐,曾侦,刘婷婷,李大力,闵伟红,LIWei-le,ZENGZhen,LIUTing-ting,LIDa-li,MINWei-hong

19.一种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酶筛选方法的建立李婧,叶邦策,LIJing,YEBang-ce

20.相容剂对PC/ABS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葛腾杰,佟华芳,王文燕,张明强,GETeng-jie,TONGHua-fang,WANGWen-yan,ZHANGMing-qiang

21.固态发酵生产裂褶菌多糖的动力学研究陈聪,周素梅,CHENCong,ZHOUSu-mei

22.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对含油废水的处理研究刘其友,张云波,赵朝成,赵东风,LIUQi-you,ZHANGYun-bo,ZHAOChao-cheng,ZHAODong-feng

23.微生物驱油室内沙土管模拟实验郭立云,李颖,张淑荣,张鹏,GUOLi-yun,LIYing,ZHANGShu-rong,ZHANGPeng

24.中温厌氧工艺处理豆制品废水实验研究谢慧星,毕亚凡,黄永文,XIEHui-xing,BIYa-fan,HUANGYong-wen

25.中草药振荡微观指纹图谱化学与生物工程 李宗孝,赵微微,LIZong-xiao,ZHAOWei-wei

26.HPLC法测定原料药中硫酸氢氯吡格雷及有关物质含量刘雅茹,韩秋月,梁晨,LIUYa-ru,HANQiu-yue,LIANGChen1.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黄洪,雷鸣,黄伟欣,HUANGHong,LEIMing,HUANGWei-xin

2.无机材料固载手性Mn(Salen)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刘凌钧,刘瑾,LIULing-jun,LIUJin

3.微生物及酶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彭艳丽,赵华章,杨亲正,宋娟,PENGYan-li,ZHAOHua-zhang,YANGQin-zheng,SONGJuan

4.信息动态

5.荧光法研究钙离子存在下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吕鉴泉,舒韵,周娟,唐春燕,徐明波,L(U)Jian-quan,SHUYun,ZHOUJuan,TANGChun-yan,XUMing-bo

6.固定化重组细胞催化非天然二肽合成程仕伟,魏东芝,林金萍,CHENGShi-wei,WEIDong-zhi,LINJin-ping

7.甲苯二异氰酸酯改性凹凸棒石的研究及结构表征冯辉霞,裴先武,郭静威,李晓明,张义新,邱建辉,FENGHui-xia,PEIXian-wu,GUOJing-wei,LIXiao-ming,ZHANGYi-xin,QIUJian-hui

8.阳离子型氨基葡萄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范金石,田亚琴,FANJin-shi,TIANYa-qin

9.微波辐射合成N,N-二甲氨基乙酸盐酸盐的研究王升文,高桂枝,宋延卫,李丕高,WANGSheng-wen,GAOGui-zhi,SONGYan-wei,LIPi-gao

10.2-羟基-4-(3-甲基-2-丁烯基)氧苯乙酮的合成研究齐小燕,伍林,易德莲,梁爽,王建国,黄雯,周锦霞,QIXiao-yan,WULin,YIDe-lian,LIANGShuang,WANGJian-guo,HUANGWen,ZHOUJin-xia

11.β-环高柠檬醛的合成黄敏,蔡松亮,马玉刚,HUANGMin,CAISong-liang,MAYu-gang

12.三头基双链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性能研究王林海,赵琳,赖璐,梅平,WANGLin-hai,ZHAOLin,LAILu,MEIPing

13.新型钌多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Hg2+的选择性"肉眼"识别李襄宏,张和平,LIXiang-hong,ZHANGHe-ping

14.马来酸类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其对水泥净浆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张超灿,陶铃宏,付晓,ZHANGChao-can,TAOLing-hong,FUXiao

15.3,4,5-三甲氧基苯胺的合成罗成,曹威,龚小伦,郭文勇,沈玉芳,LUOCheng,CAOWei,GONGXiao-lun,GUOWen-yong,SHENYu-fang

16.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红花籽油的研究金竹萍,李会珍,王海宾,王金霞,JINZhu-ping,LIHui-zhen,WANGHai-bin,WANGJin-xia

17.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性能研究解芳,周杭杭,卢文君,XIEFang,ZHOUHang-hang,LUWen-jun

18.生物反应器中脱色菌KingellaH固定化特性的研究田萍,张小艳,朱海燕,尹君,TIANPing,ZHANGXiao-yan,ZHUHai-yan,YINJun

19.超声法提取藏药唐古特乌头中多糖的研究哈文秀,利毛才让,HAWen-xiu,LIMao-cai-rang

20.桑粒肩天牛肠道木质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和鉴定刘晨娟,蔡皓,李庆,喻子牛,LIUChen-juan,CAIHao,LIQing,YUZi-niu

21.非均相催化剂两步法催化潲水油制备生物柴油陶站华,张搏,TAOZhan-hua,ZHANGBo

22.2,3-丁二醇发酵过程的菌体生物质回收利用初步研究孙金杰,郝英利,周文瑜,魏东芝,朱家文,沈亚领,SUNJin-jie,HAOYing-li,ZHOUWen-yu,WEIDong-zhi,ZHUJia-wen,SHENYa-ling

23.AC/掺氮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及应用研究李俊,梁文懂,胡玲,马毅,LIJun,LIANGWen-dong,HULing,MAYi

24.UV/O3工艺深度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刘鲁建,梅明,董俊,LIULu-jian,MEIMing,DONGJun

25.复合溶媒对黄磷尾气中PH3、H2S吸收试验研究廖明典,毕亚凡,黄永文,夏浩,LIAOMing-dian,BIYa-fan,HUANGYong-wen,XIAHao

26.联吡啶钌体系电致化学发光测定盐酸苯海索的研究李彦青,高文燕,李利军,程昊,蓝苏梅,LIYan-qing,GAOWen-yan,LILi-jun,CHENGHao,LANSu-mei

27.氨基酸在铜离子浊点萃取中的应用杨娟,张小菊,YANGJuan,ZHANGXiao-ju

1.贵金属三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陈昊,王学涛,康淑娟,CHENHao,WANGXue-tao,KANGShu-juan

2.浅析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陶贵荣,王莉衡,TAOGui-rong,WANGLi-heng

3.组合工艺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朱倩倩,成小娟,黄凤,何先勇,徐宏,ZHUQian-qian,CHENGXiao-juan,HUANGFeng,HEXian-yong,XUHong

4.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纯化方法研究进展田静,王靖,冀光,李明,TIANJing,WANGJing,JIGuang,LIMing

5.聚偏氟乙烯有机-无机超滤膜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郑凤,黄征青,ZHENGFeng,HUANGZheng-qing

6.一种新型四羧基(1,4-二噻英)四氮杂卟啉镁季铵盐的合成与表征张明剑,邓佳,张丙广,邓克俭,ZHANGMing-jian,DENGJia,ZHANGBing-guang,DENGKe-jian

7.含酯血红蛋白分子印迹膜的制备丁安子,方桂杰,高琴,谢卫红,DINGAn-zi,FANGGui-jie,GAOQin,XIEWei-hong

8.化学与生物工程 铂纳米簇/聚酰亚胺杂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苯部分加氢反应中的催化应用管文武,张爱清,周忠强,GUANWen-wu,ZHANGAi-qing,ZHOUZhong-qiang

9.信息集锦

生物工程篇3

我学习的专业是生物工程,今年在一家动物药业公司进行生产实习,现在实习已经结束,回头总结我的实习报告时,感受颇深,它使我在实践中了解了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为我即将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上达到了学校要求的实习目的。这份实习报告共分六个部分,在这六个部分中,前面五个部分主要从公司的概况、生产、管理等方面加以客观介绍,内容来源有我在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主要)、从公司带回来的一些资料、回来后通过查书和上网获得一些知识等;最后一个部分则是我这次实习的一些主观认识,下面我就逐一来谈谈这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 企业概况

我是在四川德润鑫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完成本次实习任务的,它是一家集动物药业和动物保健品开发,生产,经营与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兽药gmp企业。位于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内,占地38亩。公司建于XX年5月。现有员工68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达60%,大学本科以上人员达50%,拥有博士1名,硕士2名,药剂师1名。公司全体员工均通过严格的兽药gmp系统培训,公司共建有水针车间、口服液车间、粉剂和散剂车间等四个车间,以及办公、仓储、检验等设施。于XX年3月一次性通过国家农业部gmp验收,具备完善的gmp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技术力量雄厚。公司现有产品:菌毒灭金针、鑫战役、冰火、润鑫喘鼻康、附红克星、芪多鑫、财富鑫、止痢大败毒、敌球甘露、禽病康、鑫大肠杆菌特号、润鑫杆快治、润鑫先锋、鸭哈哈、抗菌威达、润鑫别咳等四种剂型近100余个品种,经过半年的销售,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产品和服务均受到了全国各地广大经销商和用户的好评和青睐!

第二部分 公司的总平面布置图

分析:

1,就企业所选的厂址来看:它位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私营园区内,具备以下优势:①在土地费用和纳税结构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②在私营园区内分布有众多的医药产业,在研发、包装、运输、服务等环节形成共生的“地利”条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③龙泉当地水资源丰富且符合注射剂生产所需水源要求,廉价方便。

2,就企业内部厂房的分布来看:由于这是一家通过gmp验证的企业,因此它也符合gmp在厂房设计上的标准。①从上图来看,生产区、辅助区和行政区布局合理紧凑,互不妨碍,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可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其包材库房、生产车间、成品库房在布局上就减少了往返行进路程,节约了时间。②在针剂车间方位的选择上也遵循了应远离污染源,并在污染源的上风侧,有一定防护距离,锅炉在下风侧的原则。

第三部分 工艺流程简介

一,可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

可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注射用水的制备、安瓿处理、配液过滤、灌装封口、灭菌检漏、印字包装、质量检查等工序。

(一) 原辅料的准备

1)领料:根据生产指令内容及车间生产作业计划,分别领取原料、辅料。应按生产指令内容仔细核对原、辅料名称、代码、规格、数量(重量),必须做到物料的名称、代码、批号、规格、数量准确无误。

2)原辅料进入洁净室的净化、灭菌:

原辅料 到货点收 抽样化验 入库入帐(分类分批

进入货位) 称量 净化(除尘、剥除外包装,

杀菌液擦抹) 气闸(缓冲)

灭菌室1(杀菌液) 灭菌室3(紫外线照射、臭氧灭菌) 风淋室

(二) 注射用水的制备

1)原水处理:饮用水往往含有悬浮物、无机盐、有机物、细菌及热原等杂质,先要进行预处理:采用滤过澄清法;将水通过砂滤桶,滤层通常由洗净的碎石、粗砂、细砂、木碳、陶制滤棒组成。经过滤过、吸附,可除去水中的悬浮粒子。这一步称为原水的预处理。接下来主要采用二级反渗透法(靠外界压力,使原水中的水透过膜,而杂质被阻挡下来,原水中的杂质浓度越来越高),即可制得注射用水。其制备注射用水的工艺流程如下图:

进料水 一级高压泵

2)注射用水的收集和保存:初馏水适当弃去一部分,检查合格后方能正式收集。收集时应注意防止灰尘及其他污物落入,最好采用带有无菌过滤装置的收集系统。在80摄氏度以上或灭菌后密封保存。

(三) 安瓿处理

1)安瓿的切割与圆口:生产中采用安瓿自动切割机,其作用一是切割瓶口到需要的长度;二是用火焰喷烘颈口截面使熔融光滑平整,从而减少以后工序中的破损率。切割、圆口完毕后拍出安瓿内的玻屑,贮放时不宜重压。

生物工程篇4

在生产流程中,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甚至零排放,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具有特别功能的“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例如,在农业领域使用生物农药无毒、安全、无污染等;利用生物质能源能极大降低污染物排放;高催化效率“工程菌”加快化学反应,使生产过程能源、原料的消耗降低;综上所述,生物工程技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2生物工程在环境监测的应用

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监测环境污染,应用化学仪器分析以及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方法。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的微生物、指示生物、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监测环境污染。近年来,环境监测也可以通过研究较多的有聚合酶式反应技术(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核酸探针、生物传感器、生物荧光方法等生物高新技术。土壤、沉积物、水样等环境标本的细胞检测可以通过PCR技术完成。水体中的BOD、酚、NO3、有机磷,以及大气中的CO2、SO2、NOx的含量及浓度分析都可以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今后,由于其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特性,生物工程技术将在环境监测中广泛应用。

3生物工程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需要一个由多种方法组成的多层次处理系统将废水中所含的多种污染物质处理。预处理多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转化和稳定,将废水中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这种方法就是利用生物工程措施在废水净化中的应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具有脱色菌、脱氮、脱磷等高效专性菌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这种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有利于提高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尤其是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的浓度,有利于微生物抵抗不利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反应后的固液分离,缩短处理所需的时间。生物反应器技术。在活性污泥中加入固定载和流动载体,以及好氧和厌氧固定膜的反应器,极大的增加了反应体系中的生物量和生物类群,运用发酵工程原理,使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活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此法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生物强化处理技术。通过向传统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处理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有: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的治理;脱氮除磷等。

4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处理固体废弃

物固体垃圾处理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焚烧、填埋等常规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污泥直接焚烧的热值过低,还要治理有害气体、粉尘污染,污泥焚烧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行成本过高,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这些有机物,把有机废弃物发酵成为有机肥或营养土去肥沃土地,再把植物变成食物,这是适应大自然自身规律的一种处理和循环利用方式。生物工程技术在消除白色污染方面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1)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筛选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并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大量培养,可使白色污染物得到降解。(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能编码降解蛋白的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中,使他们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迅速将塑料等白色污染物降解。

5应用生物工程治理大气污染废气

的生物处理和空气净化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和降解恶臭物质与有机废物的方法,主要方法有生物洗涤、生物过滤、生物吸附法等。这些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6应用生物工程治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

生物工程篇5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

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

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

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

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

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

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

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

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论文帮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来,调整

政策,制定规划,改革医学研究教学的旧模式,发挥现代科学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优

势,创建全新的生物医学,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GeWangMichealWV.PreliminarystudyonhelicalCTalgorithmsfor

patientmotionestimationandcompensation.IEEETran

[2]MinnH,LapelaM,KlemiPJetal.Predicationofsurvivalwithfl

uorin-18-fluorodeoxyglucoseandPETinheadandneckcaner.JNuclMe

d,1997,38:1907

[3]ScheinmanMM.CatheterAblation.Circulation,1991,83:1489-1498

[4]杨于彬,生物医学工程介入性诊疗技术,世界医疗器械,1997,3(9):5

0-52

[5]KatirciogluF,YamakB

,BattaloglaB,etal.Longtermresultsof

mitralvalvereplacementwithpreservationoftheposteriorleaflet.J

HeartValveDis,1996,5(3):302

生物工程篇6

讲授各类生物工程设备的结构和性能时,因为涉及设备部件和图片较多,学生对于课堂讲授的内容很难记住,而且普遍感觉内容枯燥乏味。即便有的时候采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教学,学生课后依旧有很多记不住的东西。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到工厂也表现不出具有较好的工程能力。如果将授课地点搬到专业实验室或工厂一线的话,因为场地和学生人数的限制,也不利于相关设备知识的讲授。基于“卓越计划”的要求和学生迫切希望学有所用的心理,我们在采用多媒体课件对设备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相关的设计计算内容等进行讲授之后,引入实际工程实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学生直接感觉到自己是在作为一个“工程师”给企业做项目,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因此大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也被激发出来,相关基础知识也明显掌握得理想了。例如,讲授完通用的机械搅拌发酵罐构造和设计之后,我们让学生按要求给一个单位配置一些发酵中试系统,因为发酵罐本身是一个“非标准产品”,各个部件都是组装的,学生在配置发酵罐时会涉及很多问题,不仅仅要熟悉发酵罐的基本构造,还要懂得各个部件具体如何选型。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将多个实际的工程招标文件拿出来供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如以某研究所配置的100L发酵罐为例,同学们对100L发酵罐的通气系统配置了解得更加清楚,也直接体会到书本知识在实际工程运用的乐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工程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实践环节进一步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都开设了专门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直接工程运用的课程。学生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生物工程设备知识。如我校已经配置了上海国强生化公司的50L自动控制发酵罐、空压机和蒸汽锅炉等系统,在生物工程大实验环节,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在线灭菌的50L发酵罐。特别地,综合实验针对生物工程的上游技术到下游分离都开设了相关的内容,我们集中8周时间,将经验丰富的师资和先进的设备(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蛋白纯化分离系统、超滤系统、冷冻干燥设备等)融入其中,这也为提高生物工程设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程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与苏州地区的多个生物工程相关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认识实习和生产时环节中,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一线认识和感受生物工程的魅力,进一步强化对生物工程设备相关内容的理解。如在华东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学生可以看到蛋白酶产品的发酵、冷冻干燥、板框式过滤等装备;在苏州第四制药厂,学生可以直接掌握抗生素(林可霉素)从发酵到经过板框式过滤、离子交换层析、结晶等获得产品的下游分离全过程工艺。总之,上述多个实践环节在加强学生对生物工程设备课程的进一步理解和提高工程能力方面起到了直观有效的作用。

三、同行学习小组(PLG)促进对生物工程设备知识的掌握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由老师作为教学中的执教者。在同行学习小组(PeerLearningGroup)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既是教师又是学生。苏州科技学院的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现已组建了跨越年级的“科研人才班”,指导教师由多名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不同年级的“科研人才班”学生可以在同一个老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这也为PLG提供了互相教学的机会。例如,生物工程设备课程里讲过发酵罐的实罐灭菌,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仅仅是从操作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讲授。该班的学生可以形成一个同行学习小组,比如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熟悉了发酵罐的实罐灭菌,刚学完本科生物工程设备课程的学生,则可以由熟悉操作的学长指导,很快地掌握实罐灭菌的操作技巧。其他如生物产品分离等技术也是如此。在PLG中,很多有关生物工程设备的构造和操作技巧都可以由学生们自己进行教授而掌握。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又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实际的工程运用能力!

四、富有工程经验的博士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质量

生物工程篇7

目前的植物基因工程可通过生物载体细胞注射、基因枪高速细胞子弹轰击等技术向几乎所有的植物输入外来植物基因。以前导入植物体的外源基因只限于外源报告标记基因,抗卡那霉素和抗潮湿链霉素基因。最近已导人了BUR等抗除草剂基因、镶嵌病毒外壳基因、鸡蛋蛋白基因、豆血红蛋白基因和谷酞胺酶合成基因。此外,抗病、抗虫基因的导入也有所报道,对于控制单宁合成的酶基因已被克隆。目前关于植物—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着眼于病原物基因工程,即从病原菌中或植物本身克隆制备出致病基因与调节基因,以及获得病原物的特异性DN段用于病原分类及病害检测。自1986年首次获得能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植株后,目前已利用基因工程获得许多抗病毒植株,如抗花叶病毒首楷,抗花叶病毒黄瓜,抗X病毒和Y病毒马铃薯等。生物诱导广泛应用于植物对真菌、病毒及类病毒、细菌等病原物抗性的诱导,在烟草、黄瓜、西瓜、甜菜、马铃薯、小麦、苹果、番茄、棉花、水稻等诸多植物中已见报道。生物诱导包括:用非病原菌诱导,用异种病原菌诱导,用弱致病力菌株诱导,用热杀死的病原菌诱导等方法,诱导对病原菌的抗性。生物技术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基因植物,如消除了腐烂基因的耐贮存番茄,抗病虫害长颈南瓜,抗虫害转基因土豆,抗棉铃虫棉花,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等等。植物细胞工程包括茎尖脱毒、快速繁殖、花药、小抱子培养、染色体工程、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中的不亲和障碍,更加广泛地组合起多种植物的优良遗传性状,从而培养出理想的植物新品种。脱毒快速繁殖技术在经济作物、花卉、果树上应用效益显著,快速繁殖成功的植物已有四百多种,其中甘蔗、、康乃馨、草萄、兰花等等已投入生产。在作物育种方面,用花药培养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等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方法已培育出许多具有特殊抗性、耐性的优良新品种,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获得纯合基因型已在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上广泛应用。以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方面,近几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些作物如赤豆、大豆、刀豆、棉花、油菜等重要经济作物已成功地从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特别是一直认为难以培养的禾谷类,如水稻、大麦、小麦、谷子、高粱的原生质体培养都已相继突破。木本植物成功的例子也逐渐增加。药用植物与真菌原生质体培养的进展也十分迅速。以上的成就,为利用原生质体的遗传操作改良农作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体细胞杂种,最近又研究出了利用卡那霉素和潮湿链霉素的抗性互补来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中国在单倍体研究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原生质体培养及细胞融合研究也趋于国际同类研究水平。

2动物遗传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中胚胎移植(ET)技术对提高动物的生产率和繁殖力有重要意义,世界范围内已加以多方面的研究利用。ET技术已在兔、马、猪、牛、羊等动物上相继成功,但只有牛的ET技术达到了非手术利用阶段,所以牛胚胎移植进入商品化,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推广较大。日本已利用ET技术扩繁可提供用于人工授精的种公牛,1992年全日本的奶公牛有8。%以Erf分娩育成。通过ET技术可使母牛分娩双胞胎或多胞胎,这种一胚多产的核移技术在日本已获成功。中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始于八十年代,至今已研制成功几干种单克隆抗体应用于畜禽疫病。在禽畜的性状选择育种上,采用DNA指纹鉴定技术识别DN段可加速选择过程。微生物工程的微生物农业和微生物开发,部分解决了养殖业的饲料问题。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在前苏联年产量约为130万吨,美国年产80万吨;以米糠为基础,添加含杆菌、链球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猪、牛、鸡,能够分解禽畜粪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饲料吸收率,提高肉、奶产量。此外,近年来通过生物技术在食用菌的遗传育种学上获得了广泛的重视。通过原生质体培养,用PEG法和电场诱导法为诱导突变体和远缘杂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涉及的菇种有香菇、平菇、金针菇、木耳、草菇等。

3生物固氮

菌根菌对植物生育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逐年受到关注。菌根菌的菌丝可以帮助作物根毛吸收范围更大的土体中的移动速度缓慢的磷酸盐离子和钾离子。VA菌根菌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而且对抗御作物的某些土传性真菌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VA菌根真菌与根瘤菌双接种对绿豆、蚕豆、花生、大豆等作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效应。科学家对豆科植物-一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从经典的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步入了分子生物学领域。在根瘤菌方面,已确认有结瘤和固氮两个基因组参与完成共生固氮作用。

生物工程篇8

构建了以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为基础,实习和实训为核心,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理工并重,产、学、研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1.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方式受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对此,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有目的、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将多媒体引入实验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具体.1.1.1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传统实验教学中以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分散、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加大涉及多学科、多因素的综合性实验,以及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生物工程专业设置的“DNA的重组、转化及筛选”综合性实验,全面综合了从目的基因获得、重组、转化及筛选的整个DNA重组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此外,开设的生物技术大实验,综合了天然药化、生化工程等实验课程,解决了专业实验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当等问题.设计性实验是对综合性实验的进一步提升,强调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为进一步提高实验综合性,实施了模块化实验教学.结合生物工程产业发展趋势,整合多门实验课,将实验分为三大模块:以产品的提取、分离为主的生化工程模块,以微生物发酵为主的发酵工艺模块及以DNA重组及表达为主的基因工程模块.减少了实验门数,强化知识的衔接和融合,全面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1.1.2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性实验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体系.其教学模式包括时间开放和空间开放(实验室场所,资源开放),也包含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实行分层次开放性实验教学,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型、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1.2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是为实际生产服务,其特点是实践应用性强.实验室教学具有其局限性,它与实际生产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培养工程实践人才,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构建了面向生产实际的,集技能实训、工艺设计、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任务驱动式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为解决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问题,与多家企业、工厂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是使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有效途径,克服了传统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学生通过深入生产一线,熟练大型设备操作,掌握基本生产流程,增强了工程意识,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进一步实行校企联合,通过结合企业最新研究及发展方向,确定专业技术课程和技能实训模块,使教学更具实践性,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课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建设.

1.3实行双师型教学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激励教师到企业学习,建立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行机制,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工程素质.

2将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带动了生物工程行业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教不研则枯,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及时地将新技术、新知识注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2.1引入科研课题

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课或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教师给定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由学生根据实际条件,查阅文献并制定实验方案,由指导教师核定后实施.

2.2建立创新实验室,设立专项科研基金

建立本科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的研究设想提供理想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设置大学生创新项目基金,为创新实验提供经费支持.该项目由学生自主申请、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对于结题及取得良好成果的采取记学分、奖励等措施,激发学生积极性.这种探索性科学研究,培养了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已有一些成果在高水平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2.3实行大学生导师制

从低年级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及研究方向.通过加入教师的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智力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地与高层次的科研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实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及个性发挥.科研训练环节作为高层次实验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与定位不可缺少的途径.由科研一线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

2.4开放科研实验室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产品研发的重要场所,是科研成果和创新思想的重要产地.为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对其实施开放,将科研实验室融入本科教学,构建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开放以来,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素质.此外,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为此,建立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多元化的、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突出创新和应用能力的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生物工程篇9

通过本次实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扩宽我的知识面。了解本专业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实习,启发我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同时接触与认识社会,积累人生阅历。

实习收获与体会

实习就这样过去了,总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机会要多几次该多好呢,我真是这样想的。现在来总结我此次实习的收获和体会:

我们首日乘搭公司员工车来到了中山火炬开发区的咀香圆食品有限公司,在我们学校的小董师兄热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会议室等待公司领导的工作安排。开始是梁主任亲切既严肃地跟我们介绍了公司的规矩跟消防意识,包括了方方面面,让我领悟到领导层对企业管理的重视能让一个企业更规范化生产,是一个企业蒸蒸日上的前提。之后还有刁主任对咀香圆的精彩介绍,让我们知道咀香圆杏仁饼起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萧家为帮补家计,1911年,开始了作坊式生产;1935年,咀香园杏仁饼获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博览会“金鸡奖”;

后来,该企业历经改制,如今的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继续生产咀香园杏仁饼,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2006年,“咀香园”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咀香圆是一家充满历史色彩的饼类生产公司,当中肯定有不少的不愉快的经历,终究还是熬过来了,证明了咀香圆是一家有实力,深受群众欢迎的公司,让我在之后的实习过程中想了解到更多的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今后对我肯动有很大的帮助。最后经过分组,我被分到了质量控制中心去完成我实习的工作,这让我兴奋不已,想更快的到工作岗位上。下午跟我的BOSS胡志高同志见面了,由于时间关系,首日的工作没有正式开始,我了解了一下这几天的工作内容后,就开始阅读相关的资料,有月饼包装标签内容整理汇总、计量技术规范、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计量检验规则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学会了很多关于标签方面的知识,之前考营养师证的时候已经在关注这方面的知识了,今天终于可以详细的学习到个中的细节,可谓不枉此行。第一天就这样匆匆过去了,也是充实的一天,这令我更期待第二天开始的工作。

生物工程篇10

对于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三大类,在进行处理污染物时,可以单独使用某种方法,也能几种方法结合使用。由于化学法和物理法的投资比较大、成本比较高,并且存在二次污染的现象,因此,常使用生物法进行处理。生物法是指利用系统中的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来转化、降解污染物,达到污染物处理的目的,生物法具有污染物处理速度快、效率高、消耗低、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环境处理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1.1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堆肥、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这种方法的处理时间比较长,并且处理量比较小;垃圾填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填埋的垃圾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引起二次污染,同时还有可能引起火灾隐患;因此,较好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垃圾发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逐渐被研发出来,这只给技术是先经过筛选,将可以回收的资源进行回收,然后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或者好氧发酵,并收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充分发酵后的垃圾能当做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中,这种处理方法的处理量,能自动控制发酵过程,并且发酵形成的肥料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1.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污水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三种,目前,在进行污水处理时,经常会使用生物法或者生物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状况可以将生物法分成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悬浮细胞法等几种情况,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而生物膜法的效率是最好的,在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中比较常见。

2微生物对环境修复的作用

2.1生物修复

对于污染严重的环境,是不能利用垃圾处理或者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修复的,近年来,环境治理的专业人士研究出一种能治理大面积环境污染的技术,也就是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也可以称为生态恢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染现场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转化、降解,将这些污染物转化为无害化物质或者元素,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环境条件修饰和讲解污染物两种情况,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农田农药污染和石油污染中。

2.2生物杀虫剂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采用化学农药很容易形成污染物富集的现象,而采用生物农药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目前,生产运用最多的生物农药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生产的BT生物杀虫剂,这种杀虫剂中含有有毒蛋白质,昆虫吞食后会中毒死亡,同时这种杀虫剂的主体是苏云金芽孢杆菌,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BT生物杀虫剂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害虫,同时还能杀灭蚊虫,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采用生物杀虫剂,从而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促进环境修复。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