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登记证制度十篇

时间:2024-01-26 17:28:33

林权登记证制度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1

一、基本情况

我县幅员XX平方公里,辖XX个乡镇(管理办),总人口XX万。全县林业用地面积XX万亩,占总幅员面积的XX%。2007年我县率先在XX镇进行试点,拉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从XX年X月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县全面展开,XX年已基本完成了全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全县集体林地登记发证面积为XX万亩,涉及全县XX个村XX个居委会,XX个社,XX万户,发证XX万本;集体林权流转面积XX万亩,涉及XX个乡镇;集体林权抵押登记面积XX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林权登记遗留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实施村组干部文化参差不齐,工作粗放,导致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不彻底,部分农户林权存在未(漏)登记、重复登记、错误登记,四至界限表述不清楚,利害关系人代签字,树种、面积、林种等主要信息不准确等问题。

1.集体林权未登记办证面积XX万亩。其中:XX个集体经济组织(村、社)统一经营林地面积X万亩;XX个社(组)XX户面积X万亩;零星农户面积X万亩;漏登宗地面积X万亩;未调处的林权权属纠纷X件面积X亩;20XX年—20XX年全县实施新一轮退耕XX户面积X万亩。

2.集体林权变更登记面积X万亩。包括权利人的姓名、林地坐落、面积、森林类别、林种、主要树种等发生变化的需进行变更登记。按照中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求,对集体林地权属登记发证面积要达到XX年实施林地变更调查面积的X%以上,XX年我县集体林权登记面积多数是依据我省落实林业两制时期的林权记载面积和现场目测面积进行的登记,登记面积均小于区划面积。

3.遗失补证面积XX万亩。因农户保管不善造成《林权证》损毁、遗失和拟进行林权流转流入方收走下落不明的,申请补证XX余户面积XX万亩。

4.集体林权更正登记面积X万亩。因《林权证》森林、林木、林地状况登记表与《林权登记申请表》和《林权勘查外业调查表》不一致的,需更正登记X户面积X万亩。

5.林权勘查外业粗放。原《林权登记申请表》无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地形图或示意图),《林权勘查外业调查表》70%无宗地形状示意图,颁发的《林权证》均无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

(二)林权流转登记问题。全县实施集体林权流转面积X万亩,涉及X个乡镇X个村,林权流转登记存在以下问题:

1.流转外业勘界不准确。在林权流转外业勘界中,个别村社干部对工作不认真负责,不实事求是,按照流入方的意愿,把本没流转的林地调绘到流转范围图内,导致宗地重复登记,流转面积大于实际面积。

2.流转变更登记不完整。对流出方《林权证》流转宗地森林、林木、林地状况登记表和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没有进行宗地变更登记或全部变更登记,大部分仅在《林权证》注记栏中对流转信息进行了备注。

3.流转资料内容有缺失。部分林权流转《林权登记申请表》无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地形图或示意图),颁发的《林权证》无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流转宗地均无界址点成果表等资料。

(三)管理信息系统问题。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不及时、更新不到位,导致系统升级后不能兼容,不能完整接收各站林权信息系统数据,数据保存不完整、丢失,《林权证》登记内容与管理信息系统录入内容不相一致、申请表编码错误、重复、乱编等现象。

(四)重新确权登记问题。按照《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标准,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林权登记外业勘验调查成果与国家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要求差异大,重新进行确权登记,可能会出现流转宗地四至边界交叉、重叠和面积错误等问题。

三、工作移交情况

按照中共XX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等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XX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区域内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有关事项的通告》文件要求,县林业局承担的林权登记整合到不动产登记,县国土资源局统一承担登记职责,XX年X月明确划转登记职责后,县林业局按照上级林权统一登记要求,全面停止林权登记工作。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纸质档案寄存于县档案馆,县自然资源局和林业局正在协调启动林权档案移交工作。

四、林权登记建议

因相关不动产登记法律法规对林权不动产登记流程的规定操作性不强,登记前的权籍调查、纠纷调处、办事流程等相关问题需进一步明确,规范林权不动产登记工作,推进林权不动产登记工作正常开展。

(一)规范权籍调查程序

登记系统中无林权宗地信息,林权制度改革时权籍调查粗放,调查成果无法直接应用到不动产登记,需按要求完善权籍调查成果后方可进行受理登记,原则上谁委托、谁出资,对利用已有成果进行不动产权籍调查的,不重复收费。建议林权不动产权籍调查由具有测绘资质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并经自然资源部门备案的测绘机构,由林权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林业站、村社干部、权利人、相邻权利人和测绘机构按照《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开展权籍调查,测绘成果需经权利人和相邻权利人签字或加盖印章确认权属,村社、乡镇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权籍调查成果需经林业部门确认无误后,方可移交至县不动产登记部门登记。

(二)明确纠纷调处职责

出台不动产权属纠纷调处办法,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不动产权属纠纷调处办法出台前形成的矛盾纠纷,仍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负责调处;对不动产权属纠纷调处办法出台后形成的矛盾纠纷,按纠纷调处办法进行调处。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能职责,相互配合,密切沟通,共同处理好不动产权属纠纷调处和遗留问题化解工作。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2

一、指导思想

林权登记发换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确保收益权,落实处置权"的原则,把林权登记发换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维护林木、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充分调动林区林农造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实施范围和重点

(一)林权登记发换证的范围。

1、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的范围除《省森林条例》所确定的部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部级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经营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由省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发放证书外,县级行政辖区内的林权均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并发换全国统一样式的林权证。

2、凡林权未发生变化的以及属于下列发生变化情况的均是此次林权登记发换证的范围。林权发生变化情况的指:

(t)因承包荒山造林、采伐更新,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发生变化的;

(2)林地、林木用途发生变化的,如征占用林地申请注销林权证的;

(3)林种、树种发生变化的,如已划为部级、省级生态公益林的;

(4)因林权转让、林木拍卖,经营权发包,林木流转的林地;

(5)因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或依法承包林地经营,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变化或林地使用权发生变化;

(6)因处理山林权属争认,权属单位已签定合法有效协议的;

(7)林业"三定"时漏定、漏发的林地与林木和未确权的林地和林木;

(8)自留山权属发生变化,含依法新划的自留山或自留山调整的;

(9)原林权证遗失,被损依法申报补发的;

(10)因各级人民政府处理的《决定书》,法院的判决书,权属发生交化的;

(11)其它因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报发换林权证的山地。

3、依所有制形式林权证登记发换证的范围有:国家(包括国有林业采育场、国有苗圃、其它国有);集体(包括行政村、村民小组、乡村集体林场);个人;合作造林;股份制造林;外资独资造林;工矿、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部队的自有林木。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点。

1、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对象是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尚未明晰,仍归村委会统一经营的集体商品林(含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及县级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

2、对已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自留山林木和依照"谁造谁有"政策营造的林木应予稳定,在本次改革中经核实,优先予以林权登记,换发全国统一样式林权证。

3、下列各类森林、林木和林地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县以上人政府规划确定的生态公益林;林木、林地权属有争议的山林;国有、外资、民营企事业单位依据合同租赁的集体林地和在集体林地上营造的林木。

4、在明晰产权基础上,逐步建立统一、公平、高效的产权交易市场,引导产权的高效流转,提高社会配置资源的效率。一方面建立林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尽快建立一套林地流转的规则,提供林地转让的参考价格;另一方面建立活立木转让市场,依照《森林法》和《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尽快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评估、转让程序,加快活立木产权的有偿转让。

三、实施中的八个原则

1、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坚持自愿申请换证的原则。在此之前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确认的林权及所发的林权证都是有效的(含林业"三定"以来由县级人民政府发放的自留山证),可直接换证。因此要坚持自愿申请,不搞强行换证。

2、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原则。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已区划界定的部级、省级生态公益林可先行给予登记发换林权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商品林实施不同方式的产权改革。

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林地所有权不变原则。林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

4、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林权登记发换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不是将所有的林权打乱重新确权,而是要以现有的林权权属为基础,保持林权的稳定。(1)自留山政策不变;林农对依法划定的自留山无偿使用,享有自主经营权,并可以依法继承,但不得抛荒,连续抛荒三年以上的,由村集体收回。

(2)个私造林谁种谁有政策不变。

(3)原已落实到户的竹林、经济林不变。

5、坚持公开的原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集体商品林实行林地有偿租赁或承包使用,林木(含经济林、竹林)有偿转让到户或联合体,资源评估按一定程序进行。

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规模经营原则,尽量做到集中连片。

7、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原则。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群众意愿,从实际出发,分类解决具体问题,依法调处山林权属争议。

8、林权登记发换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点到面,先易后难,扎实稳妥推进,防止出现群众性的乱砍滥伐,保持林区社会的稳定。

四、实施办法

(一)公益林林地、林木产权不变,管理办法按林[]94号《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执行;林权登记发换证已于年3月展开,可先行予以登记发换林权证。

(二)集体商品林的林权登记发换证与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先进行林权制度改革,改革完成的同时,进行林权登记发换证。林权制度改革按以下办法进行:商品林的林地所有权归属村级集体所有,在确保不改变林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实行有偿租赁使用(除自留山无偿使用外),将林木产权明晰到户或联合体,租赁经营期限可长为20年、承包经营30年、专项承包经营可延长至50年。

(1)集体林地有偿租赁给承包户。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如森林资源情况、交通情况、立地条件等,每年每亩收取林地使用费1-5元,具体的林地使用费征收标准及缴交形式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

(2)林木产权明晰到户或联合体。

1、村民所有的商品林按照"谁造谁有"的原则,村民过去或今后造林(含种竹种果)林权归造林者所有,村民过去在集体山场所造林木尚未签订承包合同的应补签林地租赁合作合同,并按上述商品林的第一项规定收取林地使用费。

2、集体的商品林按树种、龄组划块进行简单评估。幼龄林、中龄林根据现有林的林木蓄积量,大致估算其林木现有价值;近成过熟林,由县森林资源评估机构评估,按现行林价估算其价。评估价格应向全体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转让价格应向购买林权的本村林农倾斜。3、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招投标,坚持原责任承包户优先、被公认山林管护好的专业户优先、能一次兑现转让费者优先。

4、林木产权有偿转让形式。一是招标转让形式:村委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招标底价,并按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法进行招投标;二是协议转让形式:村委会根据评估结果,将山场林木作价后协议转让给农民经营,并签订转让合同;三是股份、合资转让形式:村委会根据评估结果,将山场林木价值以股份形式与农户共同经营,或以现有林木价值作投资资本与农户合资经营,林权共有,利益按股份或投资额比例分成。

5、集体林林木转让费一次清的可适当优惠,分期交纳的至少应在中标后先交一部分(幼龄林不低于20%,中龄林不低于40%,近成过熟林不低于60%),以增强经营者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其余待采伐收益时交清或按合同规定比例分成,具体以签订的转让合同为准。6、要承认责任山承包户的经营效益,在重新明晰林木产权时,给予实事求是的赔偿。

7、林木转让费和林地使用费由村委会统一收取,分配方案由村民大会讨论制定。村里应公开分配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五、工作程序

1、镇、村分别成立林权登记发换证和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2、开展宣传发动和调查研究工作;

3、制定村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改革实施方案,把经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实施方案》张贴公示;

4、开展外业调查和资源评估;

5、内业计算整理;

6、举行招投标并签订《村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转让合同书》,协议转让的需再召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

7、申办林权证。

六、工作措施和时间安排

(一)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林权登记发换证与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牵扯涉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任务重,直接关系到乡村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因此,县里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余水旺同志为组长的林权登记发换证和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称县林改办),挂靠县林

业局,指导全县林权登记发换证和集体林林权制度的改革工作。有关试点镇、村必须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求镇干部驻村指导,村组干部到户指导,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网络。

2、分别重点林区和一般林区选好2·3试点村,由试点工作组、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组成林权登记发换证和林权改革领导小组。

3、深入调研,广泛宣传。县林改办要深入调研,广泛宣传,对改革试点村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摸清群众的想法和态度,广泛征求意见,提出具体指导性工作措施、建议;同时,要通过召开试点村专题会议,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公开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林权登记发换证和林权改革,把政策、原则、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目的性宣传到家喻户晓,让群众了解政策,掌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形成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4、精心组织,扎实工作。

(1)因地制宜,认真制订工作方案。由于林业"三定"之后的二十年来林地的情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因此,必须根据试点村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一个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大多数群众满意且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以便客观、公正地指导试点村全面开展明晰产权与林权换发证工作。

(2)认真落实好自留山政策。落实自留山是这次林权登记发换证和林权改革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实际,摸清情况分别落实。

(3)要做实做细具体工作,把集体林产权明晰到户,切实保护林农切身利益。

(4)要确保工作质量。先保证工作质量,后求进度,一个试点村的林权登记发换证和林权改革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回头看、回头查、回头改、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方案、完善合同、完善政策。

5、经费保障是改革成功的保证。林权登记发换证和林权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既要外业勘察,又要内业制图及造册登记、发换林权证,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为确保工作顺利地开展,县政府同意从林业局的预算外收入中安排适当经费,作为林权登记发换证和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启动经费、试点经费和人员经费,专门用于林权登记发换证和林权改革。

(二)时间安排

1、林权登记发换证已于年月开始,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年要在去年完成部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林权登记发换证的基础上,基本完成国营采育场和乡村集体林场及部分乡村集体、个人林权登记发换证工作;年基本完成自留山发换证工作和乡村集体部分的扫尾工作。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林业局是全区林权登记机关,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权登记工作,林权经登记后,由区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第二条林权是指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第三条林权证是林权权利人对森林、林木和林地享有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第四条林权登记的申请人为林权权利人。林权登记包括初始登记、变更和注销登记。

第五条全区行政辖区内的林业用地均属本次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范围。

第六条区政府成立林权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制订工作计划,负责技术培训,具体实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

第二章工作原则及依据

第七条对1982年林业"三定"工作中已颁发《林权证》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重新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用旧证换新证。原来林权证所记载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不变。

第八条对未完成确权发证工作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要认真进行初始登记。

第九条1973年林权清查和1982年林业"三定"工作中核发的集体林林权证是林权清理登记发证工作的基本依据。集体林林权证丢失的,以林权证存根为准,林权证存根当时未填写而空白的,依逐块登记表为准。

第十条历年来林权发生争议,经区政府和林业局调处的,调处协议等有关文件资料在这次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中予以认可。

第十一条林权单位双方兑换调整的林地虽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批,但兑换协议资料齐全,双方均无异议的,本次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原则上予以认可,给予登记。但协议一方为国有林业单位时,须经林权单位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二条1982年颁发的林权证,在四址记载发生出入时,仍以1963年或1973年记载的四址为准进行认界。

第十三条森林经营单位经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森林经营权发生转让的,在林权登记中转让经营区林地的所有权不变,森林及林地的使用权归受让方。

第十四条依法拍卖的四荒地、拍卖地类符合荒地拍卖政策,未改变林地用途的,按照拍卖文件核查四址面积,实际面积超过拍卖文件记载面积的,补办拍卖手续。

拍卖地类不符合四荒地拍卖政策的,已开发或部分开发治理并改变林地用途的,补办征占用林地手续后,办理注销登记。尚未开发部分收回。

所有拍卖的四荒地和林地只是使用权的转让,登记中给原林权单位换发林地所有权证,承包者换发林地使用权和新造林木的所有权证。

第十五条造林承包经营大户,按协议只是取得林地的使用权,林地的所有权不变。

第十六条四荒地上的零星树木折价转让,且交清转让价款的,林木权属归承包者;未交清林木转让价款的林木所有权仍归原林权单位。

第十七条区级行政辖区界线以1998年民政部门勘定的行政界线为准,划出去的地块不再登记,划进来的地块按照勘界时签订的协议,予以登记确权,无协议时按照与相邻地块权属连片的原则,予以登记确权。

第十八条存在林权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按照原林业部《林木、林地、林权争议处理办法》调解处理。乡镇内村组之间的林权争议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调解处理。乡镇之间及国有与集体之间的林权争议由区林权登记领导小组办公室调解处理。达不成调解处理协议的,由林权登记领导小组办公室裁决登记。第三章林权登记外业勘界与确认登记

第十九条各乡镇林权登记发放小组应做好林权登记发放的宣传工作。按照区林权登记发证办公室规定的时间,公告当地林权登记换发申请的具体时限。

第二十条林权权利人为个人的,由本人或者其法定人、委托的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林权权利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委托的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

第二十一条林权权利人提出登记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文件: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法定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法定人或者委托推荐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的委托书;

(三)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文件。

第二十二条林权登记发证办公室收到林权权利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后,应组织人员进行外业勘界。外业勘界由镇林业站、村委会、林权毗邻单位和区林权登记发证办公室四方单位组成,勘界人员要深入现场,确认定界,达成共识,涉及国有林的林界,国有林场要派员参加。

第二十三条本次林界登记的外业认界图采用1:25000的地形图复制成图,以镇行政区域为单位,由区林权登记发证办公室统一制作,供各外业勘界组使用。

第二十四条按本次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依据、资料,将毗邻各方共认、现地落实的林界正确无误的勾绘到林界图上,并用文字在图上注明四址及地名,当场填写《渭滨区林权登记发证林界认定登记表》和《林权登记申请表》,表、图、文字记述要统一,检查绝对无误后,在图上标清四址界线,表的有关栏加盖林权单位的印章。集体林统一加盖村委会印章。

第二十五条依法拍卖了的四荒地,经营户承包的造林地,以及森林经营权转让的地块,按照土地部门发给的四荒地的拍卖证件,承包造林合同,经营转让合同等有关资料记载的四址,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进行外业认界。

第二十六条征占用林地的,根据土地部门的界线,调查征占用林地的面积、权属。

第二十七条林权界走向调绘精度与文字记述的现地走向位置图允许正、负误差1毫米。林权证记载的现地实有面积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控制面积求算精度不低于1:200。

第二十八条以村级的行政区域为单位,完成外业登记后,对图、表、文字记载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无误后装袋封存,备内业使用。

第二十九条外业质量检查由区林权发证办公室负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图、表、文字记载是否统一,林界现地走向与图上勾绘是否一致,登记认界中是否有遗漏问题或待处理问题,林权主体是否正确等。

第三十条外业质量检查工作量,按林权登记单位的20%抽样,无误差的为优秀,误差在5%以内的为优良,10%以内的为合格,超过10%为不合格。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应当单项或全面进行补充调查或修正完善。

第四章林权登记发证内业工作

第三十一条外业工作资料经全面检查无误后,林权登记发证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内业工作,在内业工作中查出的外业问题应及时到现地补正。

第三十二条全区林地总面积、各镇林地面积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面积为准,界线发生变化的,采取割补的办法,修正面积。村、组林权界线发生变化的也采用同样的办法进行处理。拍卖的四荒地、征占用林地、造林大户承包地、森林经营权转让地按外业调绘的四址求算实施面积,核定拍卖转让的面积。

第三十三条林权单位的林地总面积为修正界线后的林权单位面积减去修正界线内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的非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面积。

第三十四条复制林权界图。采用1:25000的地形图以镇为单位绘制行政区域内的镇林界图,地形图复制成图,图内应标注国有、集体林权所有界线,四荒地拍卖、承包造林大户森林经营权转让的使用权界线,以村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制作林权证附图,内容同上。以1:50000原版地形图制作全区林权界的所有权图。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4

——钱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地役权登记试点经验总结

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约252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达212平方公里,其中集体所有的森林占80.3%,涉及4个乡镇21个村10404宗集体林地。集体林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户。如何在保障村集体和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统一管理试点区内的自然资源,从而为实现国家公园试点的目标创造充分必要条件。开化县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要求,在国家和省、市自然资源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林地地役权改革试点,创新开展“保护地役权”登记工作, 4个月内完成全部试点范围内2573本集体林权证的保护地役权登记发证工作,使林地地役权改革在法律框架内形成了完整闭环,凝结广大干部群众心血汗水的绿水青山被盘活,化作了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的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多方共赢,受到了多方好评。

一、一本证让多方吃下定心丸

对于保护地役权登记,不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地方政府,不论是国家机关还是村民百姓,都十分关心。开化县在国家自然资源部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诉求的基础上,坚持合法合规的原则,遵循共建共赢的理念,既审慎又大胆地提出“保护地役权”概念并开展钱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地役权登记试点工作,在原来已登记的集体林所有权基础上设立“保护地役权”并进行登记发证,让村民安心、主管部门省心、国家公园定心。

一是有机融合。改革在不改变森林、林木、林地权属的基础上,通过设立“保护地役权”,建立科学合理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实现村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和国家公园管理权界限清晰又有机融合,试点范围内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促进绿色资源和绿色资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转换和互促。

二是有法可依。为切实保护各方权益,试点工作以《物权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法律为依据,制订《钱江源国家公园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实施方案》《地役权补偿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编制《钱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地役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钱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地役权登记发证实施细则》专项政策,由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授权属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按地役权合同约定内容开展“林地保护地役权”登记,并发放集体林权不动产权项下的林地保护地役权纸质版和电子版的证书。

三是有章可循。收集原有的山林权证、山林清册、承包合同等依据材料,认真调查分析集体林涉及村组户的权属界限,夯实林地林木地役权登记信息基础。开展林权数据整合,将林权登记信息与林地权籍调查信息进行挂接,使数据库更加充实、完整、规范。根据需役方申请,通过对《林地地役权改革的决议》、《承包小组统管山地役权改革的决议》、《林地地役权改革委托书》、《钱江源国家公园集体林地地役权设定合同》等材料的详尽审查,对供役方和需役方的权利和责任作出了清晰、细致的界定。在林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遵照不动产登记相关规定,设定林地保护地役权。

二、三个平台实现标准化操作

试点涉及千家万户万宗林权,基层情况万千头绪,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为实现统一、规范操作,提高准确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开化县在国家自然资源部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不断摸索、完善,建立了保护地役权登记的标准和流程。

一是平台改造。依据地役权登记相关标准和规范,新建钱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地役权登记系统,支撑钱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林地保护地役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地役权和宅基地及住房保护地役权的登记发证。同时升级开化县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管理系统,将钱江源国家公园林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和林权登记成果数据录入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管理库中,统一编制不动产登记单元号,并与原有的不动产登记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在不动产管理系统中实现林地保护地役权状态实时更新,达到对已设立保护地役权的宗地进行不动产转移、变更等登记时有效提醒,对不动产登记档案系统进行优化改造,确保保护地役权登记档案管理与不动产登记档案管理一致性。

二是数据整合。由于林权登记起步早,登记数据特别是林地面积与现行权籍调查库面积相差很大,以及行政村的调整等原因,未及时办理林权变更登记,导致林权证登记信息与权籍调查信息数据不统一。根据林权登记特点以及保护地役权的性质,编制了登记系统建设方案、登记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方案、登记信息服务技术方案,用以图管地,图籍结合方式将林权登记数据落在宗地上,不能落宗的将林籍挂接在集体组织所有的林权证上,实现已发过林权证(包括林权所有证和承包经营权证)的都能设立保护地役权,保障了保护地役权登记发证的现实意义。

三是流程再造。保护地役权登记发证是一项全新的登记业务,既可归纳于不动产登记,也可以归属于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范畴;既是申请登记又有嘱托登记的特点,需要对登记业务办理、登记流程管理、省厅编号获取、登记证明管理等进行了流程再造,确保保护地役权登记法律地位。

三、四级联动实现高质量运行

一是“一把手”负责。开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把手”负责、领导小组牵头协调机制,并组建4个法治(技术)攻坚小组,统筹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各类重点难点。试点工作列入乡镇党委一把手工程,组建工作专班,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是四级联动攻坚。开化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县动员会,各乡镇组织召开了乡镇动员会,各有关村组织召开了村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户主代表大会等村级动员会、村民代表会、户代会,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大家开展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开化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办了地役权改革技术培训会,做到“每位干部都清楚规则、每位群众都清楚要求”。全县通过紧锣密鼓地宣传、“5+2”无休攻坚,不到3个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工作。

三是一套图表攻坚。开化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全县地役权改革进度表、改革路线图,编制了改革工作手册。各有关乡镇结合实际倒排乡、村两级工作进度安排,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改革试点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周通报、月督查、季总结”,实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讨论、分析、破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瓶颈,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对策。

四、多重权益实现多方共赢

一是统一管理自然资源。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定形式,需役方(国家公园)、供役方(村集体)和林地使用权人(农户)的权益都得到了一致认何和法律的充分保障。需役方得以顺利履行统一管理的权利,能够对需役方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在不改变原有权属性质和使用者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功享,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试点区林地面积34.5万亩,集体林地27.5万亩,通过对保护地役权登记,依法明确供役地和需役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支撑了钱江源国家公园每年给予2.6万村民1100多万元补偿款的合法性,还为村民提供了近百名生态巡护员岗位。村民还可以利用国家公园独特的生态优势,开展农家乐经营,以及高山茶叶、油茶、清水鱼等生态农产品的种养殖增收。据测算,试点区内生态产品价值增加20%以上,2020年度旅游研学收入增长15%以上。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5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 不动产登记制度缺陷 不动产登记制度完善

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概念和立法意义

1.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概念

关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王利明教授的观点是:不动产登记是登记申请人对不动产物权的设定、转移在专门的登记机关依据法定的程序进行登记。孙宪忠教授的观点是:不动产登记是经权利人申请,国家有关登记部门将有关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的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梁慧星教授的观点则是:不动产登记是指土地及其定着物之所有权和他项权利的取得、丧失与变更,依法定程序记载于有关专职机关掌管的专门的簿册上。综上所述,所谓不动产登记是指经权利人申请,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丧失与变更,依法定程序记载于不动产登记机关掌管的专门的簿册的事实。不动产登记事实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登记与否的事实状态,二是登记的过程或程序。

2.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立法意义

第一,不动产登记为不动产物权变动提供法律基础。在依据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的情况下,为了表现物权的排他性并保障交易安全,物权公示原则要求不动产物权变动以登记为要件;在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以登记为要件;在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的情况下,不动产登记是权力处分权的前提条件。因此,不动产登记在本质上是决定不动产物权变动是否完成的法律工具,旨在给不动产物权变动提供法律基础,而不是为了实行行政管理。

第二,不动产登记为物权变动提供了国家公信力支持的法律基础。由于不动产物权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权力,故现代社会中的不动产登记机关都是国家机关,由国家机关出面承担登记责任,以国家行为的严肃性为登记的真实性提供保障,使登记具有为社会一体信服的法律效力,即任何民间证明都不可比拟的国家公信力。不论客观情况如何,法律确认不动产物权的标准是登记簿的记载,以登记簿上的记载的权利正确权利,并依此建立不动产物权的交易秩序;同时,如果第三人依据不动产登记簿取得登记权利,这种行为及其后果当然应该得到物权法保护。

第三,不动产登记的统一性是不动产物权统一性是不动产物权统一的法律基础。通过不动产登记,国家为不动产提供了一个在整个法律实施范围内发生的一切不动产物权交易才有了统一的法律基础和规则。如果没有这个统一的基础和规则。如果没有这个统一基础,公正有血的不动产物权流转制度的建立就完全是一句空话。

二、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缺陷

综观我国现行的不动产登记的法律规范,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散乱”。尽管在物权法制定初期,孙宪忠等专家都呼吁出台一个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但是所有的关于不动产权属登记的规定仍散见于各项单行的民事法律法规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且相关规定之间存在着冲突、矛盾,没有统筹协调和具体制度的统一。

1.登记机关不统一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6

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林地保护,规范林地管理,合理利用林地,保障林业稳定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林地是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林地保护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林地保护的投入,严格限制改变林地用途,确保本行政区域内的林地面积总量不减少,逐步增加有林地面积,改善林地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

第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农牧、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林地保护有关的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林业工作机构应当做好本辖区林地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林地保护、管理和利用中的违法行为都有制止、检举或者控告的权利。

第二章 林地权属管理

第七条 林地权属管理实行登记发证制度。林地权属登记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依法登记的林地,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八条 林地权属登记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申请:

(一)使用国家所有的林地的,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二)使用跨行政区域的国家所有的林地的,向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三)集体所有的林地或者使用集体所有的林地的,向所在地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家所有的林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并负责保护管理。

第九条 申请林地权属初始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林地权属登记申请表;

(二)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人、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

(三)申请登记的林地使用权或者所有权证明文件。

第十条 林地权属发生变更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由于征收、征用、占用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应当申请注销登记。

申请林地权属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林地权属登记申请表;

(二)林权证;

(三)林权依法变更或者林地灭失的证明文件。

第十一条 登记机关对符合规定的登记申请,应当予以受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并在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书面说明不受理的理由;对申请材料不全或者有误的,应当当场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第十二条 登记机关对已经受理的登记申请,应当查验其以下内容:

(一)申请登记的林地位置、四至界限、面积等数据是否准确;

(二)林地权属证明材料是否完备、合法有效;

(三)附图中标明的界桩、地物标志与实地是否相符合。

登记机关对前款所规定内容的查验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十三条 登记机关对经查验后符合条件的登记申请,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在当地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天。公告期满利害关系人对登记申请无异议或者有异议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登记机关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

第十四条 登记机关对经查验后不符合条件的登记申请不予登记,并将不予登记的理由书面通知申请人。

公告期内利害关系人对登记申请提出的异议经核实成立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 经过登记的林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林权证。

退耕土地还林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颁发林权证。

林权证是确认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第十六条 对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有争议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跨行政区界的争议,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七条 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林地及附着物现状。

第三章 林地保护和利用

第十八条 实行林地分类保护制度。林地分为公益林地、商品林地和其他林地。

第十九条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林地数量及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其所属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省林地调查和定级等工作。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林地资源清查,依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林地保护和利用规划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请原批准机关批准。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国有林场、农牧场、工矿企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予以指导。

第二十一条 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林地地力衰退和水土流失。

在坡度5度以上林地整地造林、抚育幼林等,应当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第二十二条 禁止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已经开垦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区等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的林地,以及幼龄林林地和未成林林地采取封闭管护措施,禁止放牧。未经批准,不得征收、征用和占用。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功能的重点公益林地采取封山(沙、滩)育林等保护措施,禁止破坏林草植被和地貌。

第二十五条 在公益林地内从事开荒、采矿、采石、采砂、取土、建房、建窑、建坟等活动的,应当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未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在公益林地内从事采挖野生植物、采脂、挖根等活动。

第二十六条 使用国有林地的,在不改变林地性质、不破坏林地和林木资源的前提下,可以依法转让林地使用权,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

依法转让以划拨等方式无偿取得国有林地使用权的,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林地资产评估后,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国有林地使用权出让手续,交纳林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二十七条 依法承包经营集体林地的,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作为出资、合作条件。

第二十八条 承包经营的集体公益林地,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等。

农民对承包的集体商品林地可以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经营模式和经营收益。

第二十九条 依法确定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林地,连续两年荒芜或者擅自改变为非林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回林地使用权。

退耕土地还林地、防沙治沙林地和集体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满可依法继续承包。

第四章 林地的征收、征用和占用

第三十条 林地的征收、征用和占用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管理制度。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林地定额指标,对指标内征收、征用和占用林地的建设项目,在项目立项审批之前提出预审意见。建设项目确需增加林地定额指标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第三十一条 经过预审同意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的,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办理用地手续:

(一)用地单位向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预交森林植被恢复费,领取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并凭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依法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二)征收、征用或者占用公益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下的,商品林地面积35公顷以下的,其他林地面积70公顷以下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超过以上面积的,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未被批准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不予批准通知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如数退还。

第三十二条 经过预审同意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临时占用公益林地面积5公顷以下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临时占用其他林地面积2公顷以下的,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面积在2公顷以上10公顷以下的,由市(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面积在10公顷以上20公顷以下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面积在20公顷以上的,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三条 临时占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占用期满后,用地单位应当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用地单位不得在临时占用的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

第三十四条 申请征收、征用、占用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相关文件和资料,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

经批准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的,应当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支付林地补偿费、林木及其他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当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支付林地补偿费、林木及其他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具体标准按照《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森林植被恢复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第三十五条 林地经营单位在其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修筑其他工程设施,需要将林地转为非林业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是指:

(一)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

(二)贮存种子、苗木、木材的设施;

(三)集材道、运材道;

(四)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木材检疫的设施;

(六)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基础设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林权证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收缴伪造、变造的林权证,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林地界桩、界标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致使林地毁坏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可以处每平方米1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

征收、征用、占用和临时占用林地超过批准面积或者临时占用林地逾期不归还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三十九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征收、征用和占用林地的,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一)擅自改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

(二)擅自变更林地权属的;

(三)无权、越权、不按规定程序或者不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用途审批林地的。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开始施行《林地保护条例》为了加强林地保护、规范林地管理、合理利用林地、保障林业稳定持续发展,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决定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7

论文关键词 林权 质押 森林资源 合理预期 限额采伐

林权质押贷款是指林权人将其拥有的森林、林地或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质押给债权人作为借款的担保。如果林权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则债权人以森林、林地或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偿。作为投融资领域的一项金融创新,这项改革对推动农村信贷及林权市场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权质押贷款是林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林权质押贷款是在林权改革中,林农“四权”落实后,在金融机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政府为解决林农融资难而扶持、引导金融机构以“林权证”为突破口为林农发放的贷款,它的应运而生,来自森林资源乃至林权本身的属性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森林资源的价值性使林权质押贷款成为可能。我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资源的生态意义固然极其重要,但其经济价值亦不容忽视。鉴于森林资源具备资源的稀缺性、有用性、价值性等特征,而其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以货币计量并明确归属于某一法律关系的主体,从而对其进行资产化管理成为可能。理论上,设定质押权的财产应当具有独立交换价值且法律允许转让、权属明晰且质押人有权处分、宜于由质押人占有使用这三项条件。森林资源的价值性使其具有了交换价值,亦使其可以由特定的权利主体所享有,因此,只要法律对其流转持认可态度,相应的林权质押贷款即可成立。

2.林权质押贷款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林权质押为债权人设立了一个质押权作为债的担保,而质押权属于物权体系中担保物权的范畴,其唯有在法律承认的范围内进行设定,方才具有法律效力。一方面,《物权法》、《担保法》等民事法律规范对林权质押贷款未予禁止。林权是以森林、林地、林木为客体的权利集合体,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依照法律规定对森林、林地、林木享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束,这些属性符合权利质押的条件。另一方面,《森林法》对一定范围的林权质押贷款予以间接认可。该法承认部分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赋予此类林权流转性,间接承认了可在这些物上设定担保物权。

3.林权质押贷款具有现实的实践基础。近年来,有关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政策积极推行林木抵押或林权质押贷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此后,各地围绕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而林木抵押或林权质押贷款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有益尝试,也是这场改革“风暴”中的重头戏。2004年国家林业局还颁布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明确了可作为抵押物的森林资源资产以及不得抵押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林权质押贷款在政策与实践中都在被积极推行。

二、林权质押贷款面临尴尬的制度障碍

林权质押贷款在实践中的成效明显,促进了林农增收和林业增效,也促进了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带来了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金融行业信贷业务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这项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法律困境。

1.未赋予“林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尽管“林权”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但是,“林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哪些权利可以归入“林权”?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相关法律规范中相互冲突的规定也极易引发解释及适用上的争议。一方面,《物权法》中并没有“林地使用权”或者“林地用益物权”这个概念,而是将相关内容归入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中。而且,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客体仅局限于农村集体土地。鉴于我国的国有林地一般由国有林场经营管理,这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显然无法涵盖国有林地使用权。另一方面,《物权法》在“用益物权”专章中规定了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等准物权,也没有赋予林地使用权一席之地。可见,“林权”概念上的不统一、地位上的不重视,使林权质押贷款的基本立足点存在瑕疵,进而极有可能影响制度功效。

2.限额采伐制度不完善影响质押权人的合理预期。我国现行的限额采伐制度建立在刚性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采伐许可证乃是以省为单位下达指标的,因指标分配上未能实现足够的细化和量化,实践中往往不能与林农的需求相协调。此外,如果采伐许可证颁发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措施不到位,其结果也容易受到大量的权力和人情因素制约而有失公允。林木采伐权本是林权人的私权利,但为了维护生态利益,法律对此权利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因为质押人享有的权利不完整,导致质押权人需要对质押的权利进行处分时也要受到限额采伐制度的制约。一旦质押物不能获得采伐许可证,那么质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就很有可能化为泡影。

3.林权质押贷款管理滞后,登记制度存在漏洞。由于尚未出台专门的林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致使金融部门在实务操作中只能沿用和参照其他类似贷款做法。但是,这些缺乏针对性以及相对滞后的办法,常常使贷款操作缺乏合规性。再加上信贷人员在开展贷款调查、贷后管理时缺乏相应的林业知识,往往造成办贷时间过长,从而影响林权质押贷款的业务拓展进程。其中,登记制度上的漏洞是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林政服务中心和互联网络还未建立,操作流程不明确,致使登记过程中重复劳动增多。另一方面,现行的登记程序无法圆满实现对风险的调控。因为只要求登记部门在林权证上注明登记事项,并不要求林权人将其权利凭证转移给登记部门保管,虽然已经“注记”过的林权证不能在林业管理部门办理采伐许可证,但却难以避免质押权人以林权证为其享有林权的合法凭证将其林地和林木以出租、出卖、入股等方式进行相应的处分,而一旦质押人通过林木采伐以外的方式实现林权价值,质押权人将很难再从质押人手中追回利益,进而使质押权人又一次承担着不利益。

4.缺少有效的林业风险分担法律制度。作为质押物的森林资源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较难实施有效的控制,使得林木盗伐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很多情况下林权的灭失是由于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原因,除了办理相关保险外,林权人往往得不到任何赔偿。因此,是否办理了林业保险,将对质押权人决定是否借款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我国的林业保险业务还处于萌芽状态,制度不完善,险种较少,加上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貌似没有利润的林业,使林权质押贷款缺少一道有力的风险保障,这也成为了制约其推广的因素之一。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林业保险业务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有效的林业风险分担法律制度的匮乏,降低了法律在此方面的引导与规制功效。

三、完善林权质押贷款制度的应对措施

1.修改《森林法》,消除林权质押贷款中相关概念上的冲突。对“林权”概念及其法律地位的界定,可在修订《森林法》时进行弥补。通过对“林权”作出专门规定,细化林地使用权、林权流转、林权质押、林木抵押等系列具体内容,使林权改革的实践成果在法律中得以确认。一旦《森林法》成功修改,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相关法律规范中的冲突就可通过新法的最终适用得以解决。此外,在条件成熟时,还可制定林权质押、林权流转方面的单行条例等,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规定。

2.改革限额采伐制度,确保质押权人的合理预期。面对现行限额采伐制度给质押权人对质押物的合理预期带来的冲击,有人建议建立质押林权或者抵押林木优先采伐机制,即林业主管部门每年设定一定比例的采伐指标给予质押人或抵押人以优先采伐权。笔者认为,这项方案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因为这样可能剥夺其他权利人本应享有的平等权利,长久使用必将引发新的矛盾。因此,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仍是构建一个既能达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目的,又尽量避免给权利人造成不利益的合理的限额采伐制度。针对这一林改难题,应当考虑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前提下,改进商品林采伐的僵化与刚性的管理办法,推行弹性与灵活的采伐限额制度。在一定期限内,限缩行政权力的范围,允许农民在采伐限额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自由决定采伐的年份和数量,让经营主体对其享有充分的处置权。同时,要设法实现公法管理与私益保护的良性接轨,具体建议为:一是林木采伐指标直接以县为单位下达,协调好农民采伐预期与国家计划采伐指标的矛盾;二是在一个限额期的5年内,当年的采伐限额可以结转下一年度使用;三是采伐限额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年限由经营者自主确定;四是木材采伐指标的分配和采伐许可证的下达,实行公示制;五是采伐许可证由林木所有者直接申请,使林权人享有的所有权在其处置权得到合理落实的态势下得以真正实现。上述措施的实施可节省众多的监督和控制成本,让林权质押贷款在这种制度化的状态中自然运行。

3.完善登记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做好内部风险防控,彰显林权质押贷款的法律效力。修改有关规定,摒弃只对林权证做一个书面记载就大功告成的林权质押贷款登记制度,指导建立一个集林权的认证、采伐、流转、交易、登记为一体的综合化管理系统,以方便对林权的权利状况进行确认并形成合理预期。同时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登记的公示公信作用,使设定质押的森林资源相关权利处于被锁定的状态,不能进行林木产权变更登记和办理采伐许可证等。

4.积极探索林业保险业务,建立林业风险补偿金法律制度,分散林权质押贷款风险。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向保险机构展示林业保险中隐藏的经济利益,促使保险机构积极探索林业保险业务,与金融机构等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同拓展业务市场,分散林权质押贷款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为林农申请林权质押提供有力后盾。随着林业保险业务的发展,适时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对保险市场进行规制。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8

论文关键词 黔东南 农村产权 配套措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大量的土地、房屋、林木等“死资产”如何变为“活财富”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推动农村产权改革是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平等交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产权是法律经济学中核心的概念,产权是市场主体交易的前提和基础,是激发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动力。农村产权制度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性制度,意义重大。因此,课题组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切实掌握黔东南州农村农村产权改革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对策建议。

一、黔东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

近年来,我州按照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从林权制度改革入手,逐步深入到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等领域改革,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取得很大成效。

(一) 我州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目标。确权是产权流转的前提,关系到农村产权规范、顺畅流转的是否安全的大事,只有产权界定清晰、归属明确才能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1.全州林权确权登记发证已经完成。黔东南州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也是全国7个杉木中心产区之一,有“宜林山国”之称。贵州省10个重点林业县8个在黔东南。全州现有林地面积3305.7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2.7%。其中,集体林地3203.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96.9%;国有林地101.9万亩,占林地面积的3.1%。全州森林面积2857万亩,活立木蓄积达1.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3.44%。截止2014年5月31日,全州共完成确权勘界面积3033.7万亩,完成发证面积2938.30万亩,面积发证率达96.9%,发证户数78.76万户,发证本数83.31万本。全州农村林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经完成,现在认真开展“回头看”和查漏补缺整顿,抓好林改档案规范建设及移交工作的督查指导,确保圆满完成确权发证扫尾工作。

2.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止目前,全州共有承包农户89.49万户,面积266.36万亩,分别占当年总农户数和总耕地面积的99.11%、99.80%。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88.76万本,发放到户率为99.18%。2013年,我州出台的《2013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权属合法、数据准确、界址清楚基础上依法逐户登记,深入做好数据符合、公示、建档造册等工作。”“建立州、县(市)、乡(镇)完整的基础信息平台,为流转奠定基础。”

3.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后向全州推广。雷山县作为首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2012年9月率先在该县朗德镇上郎德村和大塘乡掌坳村开展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扎实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野外实地测量5398宗2700亩。二是完成了农村宅基地丈量及现状调查3170户253600平方米。三是完成了503户房屋80480平方米的测绘工作。四是完成了9个村的林改核实工作,并对出现问题的1 8户进行核实更正,对漏山的32户进行补登,对需重新勾图的150户220宗地进行了重新勾图认定。五是集体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对使用人合法取得的农村饮水工程、农村蓄水工程、农村渠道灌溉工程及小型池、塘工程等农村集体水利工程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登记造册,完成了11条水沟、1口山塘、39个饮水工程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

(二)积极引导全州农村产权流转

全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2.5万亩,其中:转包9.8万亩、出租10万亩、互换1.2万亩、转让1.1万亩、入股0.43万亩,分别占全州农村土地经营流转面积的43.64%、44.45%、5.36%、4.71%、1.84%。我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做法来进行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方式。以转包形式流转经营权的占43.64%、以出租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占44.45%、以转让形式流转经营权的占4.71%、以互换形式流转经营权的占5.36%、以入股形式流转经营权的只占1.84%。

(三)逐步建立农村产权流转配套措施

一是逐步建立州、县(市)、乡(镇)农村产权管理交易平台。已经组建州农村产权管理与交易中心,16各县(市)均已成立农村产权管理和交易中心机构,人员、场地、资金已经陆续到位,初步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的管理服务平台。二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森林、林木、林地交易活跃。2008年成立了黔东南州林业要素市场管理中心,开通黔东南州林业要素市场网站,积极为林农、企业提供林业信息、木材拍卖等服务。2009年全州各县市均成立了林业要素市场管理中心等临时机构开展木材拍卖交易工作。截止目前,全州已有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有11个。三是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工作。2009-2010年,州林业局制定了《关于开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黔东南州林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黔东南州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目前,全州林权抵押森林面积7.05万亩,抵押贷款金额13042万元,其中农户贷款1772万元。四是建立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2010年成立贵州省首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黔东南州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五是政策性森林保险覆盖全州。2013年政策性森林保险全州铺开。截止2014年6月,全州完成森林投保面积1397.58万亩,面积覆盖率达50%。其中,公益林投保面积1386.83万亩,面积覆盖率100%;商品林投保面积11.75万亩。并采取“保险跟着林权抵押贷款走”措施确保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黔东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州在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很多有待完善,许多领域还需进一步深入推进。

(一)我州林权配套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化

虽然林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经完成,但林权改革配套政策措施工作推进缓慢。一是抵押贷款后林权的变现处置难,贷款使用、偿还存在“道德风险”,没有担保公司愿意为林权抵押担保。二是县级评估机构缺失,森林资源价值评估不规范。三是林权抵押贷款因政策、资金支持不力,贷款担保、贴息政策很难落实工作推进难度大。四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很难满足当前林农的贷款需求。国家林权抵押贷款期限政策因林业周期长放宽到8-10年,但各银行现有贷款期限过短,一般只有1-3年,且多为流动资金放贷,满足不了林业生产需求(流动资金不能享受国家林业贷款贴息优惠政策)。五是林农参与林业的积极性不高,原动力不足。六是农民自主经营与林业规模经营的矛盾等。

(二) 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有的乡镇、村干部对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缺乏了解,理解和认识上有偏差,承包地流转不规范,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影响交易安全和稳定。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小、短期化。受流转期限短的影响,农业经营主体更多采取“短期行为”,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虽然州、县(市)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与交易中心,但实际在岗人员仅有81人,人员、经费不足,特别是专业人员匮乏,难以满足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工作。同时,职责不明确、职能重复交叉问题。四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贯彻力度不够。

(三)制度瓶颈制约,农村产权流转受到限制

按照《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明文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均不得直接出让,转让或出租;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的流转也仅限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担保法》和《物权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生活保障,不能进行抵押担保贷款等。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后,如果不能进行实质性流转和突破,将资源变为资本,直接会影响改革,难以实现城乡之间资源互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三、黔东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农村产权流转奠定坚实基础

州、县(市)级政府要切实加大财政支出,将用于开展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2013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国土、住建、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紧制定完善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措施办法,狠抓落实,争取用2年时间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农房等产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加快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管理交易的平台

农村产权管理与交易中心是为我州农村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信息、产权鉴证、政策咨询、组织交易等服务的机构。州、各县(市)要加快落实人员编制,通过调动、招考、遴选等方式补充岗位人员,在人员、场地、资金及时到位,制定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服务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如浙江温州2013年出台的《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了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产权交易的受理范围、产权交易的方法和程序、交易行为规范以及争议解决程序等制度措施。

(三)健全要素市场,推动我州农村产权流转规范有序展开

1.完善林权要素市场,健全我州森林、林木、林地交易的市场体系,为林业经营者提供森林、林木、林地流转、融资和林权证管理与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建设和扎实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

2.大力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落实中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政策。

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当前要做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存量调查,准确掌握我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情况,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四)整合部门力量,合力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9

为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创新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林业生态市建设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争取20*年年底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确权发证的改革任务,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服务,规范管理,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逐步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二、范围和内容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的要求,确定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

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包括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重点是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尚未明晰的集体林以及县级以上政府规划的宜林地。国有林地林木暂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集体林地林木权属有争议的先行调处,再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二)主要内容

1.明晰产权

(1)尚未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林木原则上应确权到户。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集体经营状况好的,可继续由集体统一经营;不宜分户经营的,可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转让,落实经营主体。对利用贷款营造的集体林木,在落实经营主体时应按照“债随林权走”的原则,明确债务偿还主体,落实抵押物。

(2)集体林地上的林木、村庄片林、农田林网及其他农村土地上的林木,按照“树随地走、谁造谁有”的原则落实林木经营主体,核发林权证。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取得沟河路渠或“四荒”等经营权的,也应依法申请登记,核发林权证。

(3)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地可以直接分包到户,也可以在确权到户的基础上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或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达到绿化标准。

(4)产权明晰后,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明确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承办同级政府交办的林权登记造册、核发证书、档案管理、流转管理、林地承包争议仲裁、林权纠纷调处等工作,建立林权登记流转动态网络管理系统。

2.规范流转

(1)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鼓励产权明晰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有序流转。林权流转应当向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凭林权证和其他相关材料签订林权流转合同。

(2)集体经营的林地林木,其流转方式、流转基价、流转收入的使用和分配等都要提前向村民公示,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其流转的有关合同应当报县级以上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流转的收益大部分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分配,其余部分可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林业和公益事业。

(3)已确权到户的林地林木,流转时应当签订合同。林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政府申请登记。已流转的林地林木再流转时,必须征得原承包人同意,并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取得林权证已经合理流转的林权,只要权属清晰,其林权流转申请和林权登记申请可一并提出,经审查合格后按相应程序办理林权登记或变更手续。

(4)已经流转的林地林木,凡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没有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但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大多数村民对某些条款有意见的,原则上维护原合同,并在当地乡镇政府和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有争议的部分协商解决;对明显不合理、严重侵害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应依法予以纠正。

(5)县级以上政府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流转体系,条件成熟的可以组建林业产权交易市场,及时提供信息、政策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林权变更登记等服务。

3.放活经营

(1)在保证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林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和分类经营。已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以及通过合理流转取得使用权的林地,其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由农户和其他经营者自主确定,并可享受林业相关优惠政策。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可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合作条件。

(2)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前提下,放宽对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对农户及其他经营者经营的商品林,在不突破采伐限额的前提下即申即批,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由经营者自主确定。对成熟的人工商品用材林,在采伐限额内优先审批;对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商品用材林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实行采伐限额单列;对在非林业用地上培育的人工商品林不纳入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

(3)加强对林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林的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建设的投资纳入年度投资计划统筹安排,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有关部门要加紧制定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办法,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对林业实行优惠信贷政策,积极探索开展森林资源财产保险业务。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制定方案

时间安排:20*年4月9日-20*年4月30日。

主要任务:成立机构、宣传发动、组织培训、制定方案。

1.成立机构。县、乡(镇)各级政府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组织领导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林改办),设在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日常工作。各级林改办要抽调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专职从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2.宣传发动。各级政府层层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全面安排部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正确导向,营造改革氛围。县、乡政府要层层召开会议,采取发放“告知书”、“明白卡”、“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林改的重大意义,了解林改的有关政策,积极支持、参与林改。

3.组织培训。各级政府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林改骨干培训,使所有参与林改的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充分认识林改的目的和要求,熟悉林改的程序和步骤,掌握林改的政策和方法,并能在改革中正确运用。林业部门重点对直接参与和指导改革的工作人员进行包括操作规程在内的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政策、会操作、能指导的“明白人”。确保改革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规范操作。

4.制定方案。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本方案和林改试点经验,分别制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各县(区)的林改方案,经市林改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实施,并报市林改办备案;各乡(镇)的林改方案,报县(区)林改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并备案;各行政村的林改方案,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表决通过,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备案。

第二阶段:勘界确权,登记备案

时间安排:20*年5月4日-20*年8月31日。

主要任务:实地核查、公示结果、勘界确权、登记备案。

1.实地核查。在县(区)林业部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由乡(镇)政府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图表资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现场核对、地形图勾绘、实地丈量、GPS绕测等方法,对各乡(镇)、村(组)的集体林地和林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核实,确定林地四至边界和面积以及林木株数和蓄积,把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具体地块,并按照统一要求绘制图表。

2.公示结果。完成集体林地和林木实地核查之后,将调查核实情况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分类改革方案,张贴招标公告,确定标的和承包期限,公开招标。属乡(镇)集体所有的林地和林木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公示,由乡(镇)政府集体研究确定林权改革方案;属村组集体所有的林地和林木在各村组张榜公示,由各村组提出改革预案,并组织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后,确定集体林权改革方案。

3.勘界确权。根据改革方案的要求,组织村组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现场核实林权、勘定面积和四至界址。外业勘界采取1:10000地形图勾绘和实地丈量(GPS)的方法,绘制出详细的地形图和小班图,标明林地位置、林种分布等。将勘测结果和发包结果在村、组显著位置进行张榜公示,涉及相邻集体经济组织或国有单位的,在所属乡(镇)政府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30天,实行两榜定案。

4.登记备案。对经公示无异议的林权,按照林权改革方案将纳入林改的林地或林木,通过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分别落实经营主体,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重新签订或补充完善承包、拍卖、租赁等经营合同,并以乡(镇)和村(组)为单位造册登记,形成完整的集体林改资料报乡(镇)政府备案。

第三阶段:确权发证,建立档案

时间安排:20*年9月1日-20*年10月31日。

主要任务:审核输机、颁发证书、调处纠纷、建立档案。

1.审核输机。林地和林木产权明晰之后,乡(镇)政府要对林权权利人申请登记办证资料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并签章同意后报送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登记办证。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办证资料进行审核,经审核认定符合办证条件的,将相关文字信息和数据输入计算机。林业主管部门将输机有关内容和以村为单位的林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宗地图制成公示表。个人申请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或林木使用权的,在林地所在的村或组公示;集体经济组织申请林地所有权,国有单位或其他单位申请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或林木使用权的,在相关的乡(镇)、村组公示,公示时间30天。

2.颁发证书。公示无异议的,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将林权登记申请材料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核发全国统一制式的林权证书。全省统一采用1:10000地形图作为外业调绘和内业宗地转绘底图,林权证附图用宗地转绘图作底图,通过计算机扫描制作。发放林权证时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因交易流转或其他原因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及时进行变更登记和换发林权证;对权属不清或纠纷尚未解决的林权,不得登记和发放林权证;核发新林权证后,原有的林权证要由原发证机关依法予以收回注销。

3.调处纠纷。对林权争议或林权流转过程中引发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调处预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大纠纷调处力度;对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妥善处理”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等办法妥善解决。

4.建立档案。根据林改档案管理的有关政策,按照客观、完整、准确、系统的基本要求,把林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方案、图表、记录、声像、数据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资料及时整理造册、立卷归档、分级保管。林改档案实行县、乡、村三级保管制度,档案管理要有专房或专柜,有条件的县、区可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归档保存的同时将一套原件移交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总结表彰

时间安排:20*年11月1日-20*年12月31日。

主要任务:自查整改,检查验收,巩固完善,总结表彰。

1.自查整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查工作以县(区)为单位,由各县(区)林改领导小组按照全省统一检查验收标准和办法,对集体林改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发现有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要予以纠错整改,发现有遗漏项目和内容的要予以补充完善。自查工作结束之后,写出林改工作总结和验收申请报市林改领导小组。

2.检查验收。在各县区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市级林改办组成检查验收小组,按照全省统一检查验收标准和办法,对各县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全面量化考评和检查验收,并将结果上报省林改办。

林权登记证制度篇10

【关键词】不动产 统一登记 财产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2013年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国土资源部一个部门承担。

2014年1月11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徐德明在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上说,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新职能。建立实施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我国产权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当前,统一登记机构、统一登记依据、统一登记簿证、统一登记信息平台,要逐个落实到。重点是作好不动产统一登记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

“不动产”是指实物形态的土地和附着于土地上的附属物,我国规定不动产的类型主要包括土地、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添附于土地和建(构)筑物的物。

不动产登记又称为不动产物权登记,为《物权法》中的重要制度,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被作为一种物权公示手段。

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极不统―,国土部门管理土地,住建部门登记房屋,海域使用权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矿产、森林资源也“各有其主”,多头管理,混乱从生。因此在国土资源部明确表态之前,由一个新的行政机构负担所有不动产权属情况的登记工作,就已经是学界普遍支持的建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徐德明表示,建立实施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我国产权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

当前全国各地不动产登记十分混乱,这一点在房地产登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地方,房屋买卖要求购房人分别去国土部门和房产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证,流程十分繁琐,付出成本巨大。更重要的是由于房屋信息数据不健全,市场公布的数据五花八门,导致决策者无法出台准确有效的调控政策,购房者也经常受数据误导,从而做出错误的买房决定。国务院此次下大决心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相信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很明显,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一旦落地,相当于给楼市投入一枚重磅炸弹,影响十分重大。首先最重要一点就是不动产登记有可能拉低房价。知名开发商潘石屹就在不同场合提出,一旦不动产登记制度实施,房价就会立马下降。他的观点虽然武断,但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想法,他们认为不动产登记是打击高房价和投资客的高手。登记制度落地,那些持有多套房产的“房姐、房叔”们就会抛售房产,起到遏制需求、改善供给矛盾的作用,从而缓解或推动房价下跌。

其次,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也为房地产税征收铺路,为楼市长效调控打下坚实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但房地产税落地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两者密切相关,后者是前者的技术准备和必要的支撑条件。全国有多少房产,被多少人买了不搞清楚的话,房产税的征收对象和征收税率就无法确定。因此房地产税立法和征收前,不动产登记制度必须建立完善,以便摸清全国住房“家底”,使得房地产税能够有的放矢。

第三,在全民反腐的年代,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也被视为反腐利器。由于制度长期缺位,让不法之徒钻了漏洞,通过房产赚取大量财富,比如有地方官员利用职权将数十套经适房划归子女名下。在房价高涨的年代,房子成为腐败官员藏匿财产的最佳道具。因此不动产统一登记可以通过“阳光疗法”,将贪财者的不法财产公布于众,为反腐败工作增添一个强有力的助手,这也是社会各界呼吁不动产登记制度尽快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降低房价、为房地产税铺路、打击腐败都是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重大使命,但该制度的最核心意义并非如此。

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统一不动产登记首先遵循的是不动产的自然规律和国际通行做法,除此之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现行不动产分散登记的弊端,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保证交易安全,尤其是方便企业、方便群众。

遵循了不动产的自然规律和国际通行做法。房屋和土地、林草与土地本来就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统一登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为此,《决定》要求在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基础上,“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古语云“有恒产者有恒心”,登记的本质目的就是确定不动产的权利归属,并在登记簿上进行记载公示,从而达到保护不动产物权的目的。以前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和登记,导致不同不动产之间的权属界线不清、权利归属不明,引发众多矛盾和纠纷。另外由于各部门的登记方法、技术规程等不一致,很容易导致重登、漏登现象发生,造成了大量登记错误。统一登记后,可以减少甚至杜绝类似问题发生,更好地理清当事人之间的不动产权利界限、减少权属纠纷、提高登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不动产物权。

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多个部门都在办理不动产登记,各个部门都配备一套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设施设备等等,国家不仅为此多支付很多人力物力成本,而且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容易导致部门间的争权夺利或者扯皮推诿,降低行政办事效率,甚至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国家实行统一登记,将房屋、林地、草原、土地以及海域登记的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可以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从而大大减少政府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