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音乐教育十篇

时间:2024-01-26 17:28:33

小学生音乐教育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1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小学生心灵教育 启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育即教书育人,是由“教”和“育”组成,“教”指的是教授知识技能,“育”指的是心灵教育,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最美好的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小学生心灵教育,音乐知识与技能是“教”的目的,心灵教育是“育”的本质。

一、音乐教育中心灵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中的小学生心灵教育,可以使小学生在享受音乐的美好中,感受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生命的力量、人生的真谛,通过音乐美塑造心灵美。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似滋润心灵的雨露、哺育情感的乳汁,对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音乐人库申说:“心灵美就是精神的美与道德的美。”音乐教育就像春雨般地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的精神美与道德美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其精神层面或者是道德层面的内涵,例如《我的中国心》爱国的音乐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熊猫》、《团结友爱亲又亲》表达的是一种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品德;《我相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并增强自信心。

二、音乐教育中启发小学生心灵教育的途径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应在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同时,通过音乐优美、动人、容易入心等独特的功能,感染、净化、点亮学生的心灵之光。学生从多种教学方法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习音乐中心灵不断得到触动,达到心灵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意境美,推开心灵音乐之窗。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当音乐响起时,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在音乐教学中创设专属于音乐的意境美情境,学生才能由外部作用力转化为内部驱动力,推开心灵音乐之窗。

例如《亚克西,巴朗》的学习中,本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新疆并感受新疆民歌的风格、能够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亚克西,巴朗》。音乐教师可以在备课中将带有新疆风情的图片,制作成FLASH,每一句歌词对应一个画面,配乐就使用《亚克西,巴朗》这首歌曲,在课堂上进行连续播放、单句重复播放、回放播放等,增强记忆。学生从播放的视频中可以从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中了解我国西北部美丽的新疆,学到“亚克西”就是“好”的意思,是用来夸奖人的。在学唱歌曲中学会赞美人的另一种方式,体会到赞美是各族人民美好的品质。

(二)运用歌词美,播种心灵教育田地。

美的语言来自于美的心灵。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是歌词的语言之美与音乐的旋律之美的高度融合,歌词在音乐的伴奏下显得更美妙,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歌曲中的歌词一般情况下语句不多,但表达的情感内涵却非常丰富,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美的烙印。

例如学习《小树叶》时,歌曲中的歌词既像一首诗,又像一个故事。音乐教师可以先在朗读中指导学生进行“听赏想象”,朗读过程中可以配合肢体语言,增强感染力(如读到:“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啊飘啊”,教师的手臂可以做出树叶飘动的动作)。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觉得歌词美得令人陶醉。小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歌词中描写的故事唯美、动人心弦,歌曲中的故事如此动人,那么故事中的歌曲怎么唱呢?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歌词学唱歌曲,树叶妈妈与小树叶深深的母爱之情,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对于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三)聆听旋律美,利用音符润泽心灵。

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而多彩,音乐的旋律是流畅而感人的。通过音乐旋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音乐美德教育中接受心灵美教育。音乐优美的旋律是由音符组合而成的,音符的跳动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乐曲灵动的节奏之美,引发强烈的心灵共鸣。学生通过各种不同节奏乐曲的旋律感受到欢快、热烈、关爱、忧伤等情绪,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灵感应。

例如学习《天鹅湖》时,音乐教师首先讲述乐曲的故事背景,并且准备好红、蓝两种颜色的彩带,分别分发给每一位同学。乐曲《天鹅湖》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公主名叫欧得珍。由于她不愿意嫁给邪恶的猫头鹰罗度巴特,被罗度巴特变成一只不会说话的白天鹅。一天晚上勇敢的王子奇夫里特王子路过天鹅湖边,发现只有在晚上才能变回人形的公主。王子很好奇便上前询问,公主向他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并且告诉他只有勇敢、真诚的人才能解除魔法。罗度巴特知道他们见面非常生气,让邪恶的猫头鹰女儿变成公主的模样参加王子的舞会,当王子发现真相以后,便与罗度巴特展开生死搏斗,最终王子用勇敢消灭邪恶的魔法师和他的女儿,解除施加在公主身上的魔法,让她恢复原样并过上快乐的生活。故事婉转动人,乐曲的旋律更是各种情绪交融、迂回曲折、起伏跌宕。音乐教师在指导学生收听乐曲时,听到快乐的旋律飘动红色彩带、听到忧伤旋律的时候挥动蓝色彩带,感受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的动人之处,体会勇敢与真诚的神奇力量。

(四)感悟情感美,塑造真善美的心灵。

情感性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乐由情而发、情由乐而动,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的音乐可以通过抒发喜悦、欢乐、烦恼、惆怅、敬畏、崇拜、热爱等情感,以情动人,传播真善美,净化学生的心灵。小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可从声情并茂的乐曲或歌曲中,听其音、动之情;感其情、晓之理。从心灵与情感的共鸣中获得音乐的情感效应,达到浸润心灵、塑造灵魂的目的。

例如在《音乐是好朋友》中亲切柔和的音色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感,音乐时时与我们相伴,音乐是我们心灵之音、情感之乐,同时感受到与音乐交朋友的乐趣。又如《手拉手》一课,教师首先可以设计让学生参与边唱边玩的唱游“找朋友”,从中体会同伴之间的默契,增进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生通过W习演唱这首歌曲,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之情,每一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大家在一起相亲相爱,其乐融融。懂得只要我们手拉手,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美好,国家会变得更美好,世界才会更美好,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从而激发民族之爱,更坚定建设伟大祖国的信念。

音乐是一门美的艺术,音乐之美可以陶冶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小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接受心灵教育,可以培养美好的心灵,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对于未来的人生之路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今天的心灵教育就是一生的品德修养,美好心灵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让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沈婧.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用音乐抚摸孩子们的心灵[J].新课程(小学),2014.06.

[2]吴惠琴.小学音乐课堂中让音乐与心灵相融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14(13).

[3]陈金芳.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5(08).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2

一、小学生音乐教育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成因

(一)小学音乐教师素质不足

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问题,将小学音乐教育只是简单地看作欣赏或学习,没有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高度看待小学音乐教育问题,这样的教师会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开创性地展开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也就不能引起小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

(二)忽视小学生音乐教学的主体性

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而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却没有做到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尊重,出灌输和片面说教的问题,导致小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兴趣,使小学音乐教育活动沦为一种机械性的单项灌输。

(三)小学音乐教学氛围单调

一些小学音乐教师不具有利用环境有利因素和教材中潜在教育元素的能力,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音乐教学,这势必会出现小学音乐教学氛围和环境的枯燥与单调,既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导致小学音乐教学效果难于保障。

(四)小学音乐教育改革速度不高

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当前在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认知不够清晰、行为不够科学,这会直接造成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出现速度和质量问题,进而会影响整个小学音乐教育工作。

二、培养小学生音乐教育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

应该从小学音乐教师的观念出发,形成小学音乐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转变当前不能正视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缺陷。当前的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端正小学音乐教育管理的态度,指导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对自身的意识进行转变,形成小学音乐教育素质和能力的持续提升,进而确保对音乐教学、学生、教学内容等各方面把握能力的提高,在实现对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根本性、基础性地支持。

(二)尊重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

要尊重小学生音乐教学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各种有力地措施使学生真正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找到学习音乐的方向和手段,以此来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水准,在欢乐中体会和领悟音乐的真谛,进而实现对音乐教育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达到学习兴趣的建立与培养。

(三)创设提高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情境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主动创设故事情境,并根据学生意愿挑选学生表演剧情,好似一部音乐剧,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比如,在学习《时间像小马车》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表演,音乐教师在一旁放背景音乐,跟着歌曲的旋律节奏跳动,在表演的过程中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真正懂得珍惜时间,把握时间。

(四)加速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当前,许多学校的音乐设备还不够完善,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和物质完善两个手段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小学音乐的学习兴趣。应该将多媒体设备也应该引进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上级教育部门应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按期拨一些款项来加强小学音乐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无限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设计为这门艺术增光彩,这需要创造的勇气、激情以及智慧,只有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设计才能真正地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三、结语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音乐教育是终身教育,运用生本教育指导小学音乐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石家庄外国语小学是一所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学校,率先学习并实践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上加以创新,成绩显著。本文主要对生本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应用方面进行了探讨。

1创新小学音乐的教育理念

1.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生本教育模式的本质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确定主题、准备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四个环节进行音乐教育。音乐课要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小放牛》一课的教学中,利用音乐的体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解赵州桥的故事,让学生分段聆听,并学唱对唱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听音乐并以对唱的形式表演这首歌曲,让学生主导课堂。最后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赵州桥的设计优点。这种四环节模式不仅让学生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实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2让创新意识贯穿音乐教育始终

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正视学生的不同差异。例如,在教授“用耳朵聆听分辨”这个专题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并把青蛙的叫声叠加到夏天的雨声里,让学生分辨春天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有学生会问:“老师,为什么春天就没有青蛙呢?它只是冬眠了,春天它肯定醒了啊?”其他的学生会提出不同观点:“青蛙虽然冬眠,但春天它还醒不了呢,因为天气比较冷,你看我们不也还穿着厚衣服吗?现在是春天了,可你见过青蛙吗?”当堂小组讨论本身也是生本教育四环节之一,有利于学生扩展思维。教师在解决他们疑惑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并主导课堂。

2创新音乐教学组织形式

2.1单一的歌曲内容丰富化

音乐教育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应力求与实践相结合,在类似的现实环境中进行,有利于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少年先锋队队歌》时,可以带领学生到现场观看入队仪式,或者利用升国旗机会亲身感受、体验《少年先锋队队歌》,同时再加以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不论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学生的爱国情、自豪感都会得到升华。

2.2力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音乐课授课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请擅长乐器的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体验,或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解,结合历史和语言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等等。这样的音乐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也可以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师生互动和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师生之间多方位的有效互动,能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师生共同获取知识的有效渠道。

2.3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生本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种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也可使学生学习音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显著提高。

3创新音乐教学手段

3.1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能再现音乐活动内容情景,能全面调动学生各种感觉,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想象力,扩展学生思维。例如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中的《拔河》,是一首行动感很强的歌曲。教师让学生模仿彩图中小朋友的动作,让学生自己随音乐来创编拔河的动作。学生兴致高昂,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其他学生来演唱歌曲助威。学生亲身体验会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增强对教材的理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精神情操。但此环节要注意教师对课堂的调控。

3.2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

在教学中可以将音乐与美术、舞蹈、文学等人文学科结合起来,也可以将音乐与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结合起来。学科交叉讲解可以扩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期盼,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的学习,领悟新课标,把握艺术教育的规律,以艺术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进审美的体验中。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评价创造思维、创造能力、音乐表现力和欣赏力等方面,在进行考试评价时除了教师规定的项目外,还应增加自选项目,让学生在自选项目上获得优秀的成绩,弥补在规定项目上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刘建东.对新理念下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学报,2003(12).

[3] 马兰.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J].甘肃教育,2001(2).

[4] 樊国生.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3(4).

[5] 李慧.音乐教学中的合作与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5(3).

[6] 陈晓莉.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创新[J].音乐天地,2004(7).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4

我国的民族音乐十分丰富,除了大量的民歌外,还有历史悠久的戏曲音乐。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以唱歌为主,其知识体系基本上是西方音乐教育的翻版,这种状况抑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文化观念一直未能在我国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材中得到体现。要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树立将民族音乐做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根本性基础的观念,扎根于自己的传统。离开根基去奢谈“发展”“现代化”,其结果只能是自我丧失,戏曲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的意识和兴趣,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戏曲音乐教育势在必行。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与古典歌曲、民歌等音乐门类不一样,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民族音乐。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是我国艺术瑰宝之一。中小学生学习一点戏曲音乐,可以整体提高自身艺术鉴赏力和生活品味。

戏曲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门类,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与色彩。

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乐器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www.133229.coM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和伴唱等形式,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拖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则是渲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重要因素。

戏曲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汉代的民歌、百戏音乐等是发展的基础。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这种综合了戏剧、音乐、表演、杂技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集中的表现戏剧的内容,也是区分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一点戏曲音乐,可以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极大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识。2002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标准》要求: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可见,戏曲是音乐教育中缺少的部分,但是小学推广戏曲音乐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二、在中小学校推广戏曲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戏曲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有以下方面问题:

(一)师资缺乏基础薄弱

音乐等艺术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缺失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戏曲音乐课开设很少见,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但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还需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只有音乐课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像豫剧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普及。

(二)区域差异

我国的戏曲剧中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多达三百多种,是一个庞大的艺术群体,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四大声腔形成以来,至今已经成了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等为代表的戏曲音乐,他们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形成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各地区之间还存在语言、习俗等差异,我们在推广各地戏曲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按照一个模式,搞一刀切。

(三)缺乏兴趣

如今的学生普遍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戏曲一无所知,在开展戏曲音乐教学时,大多数的学生往往会缺少课堂交流,容易怯场。因此,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形成了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习难度大的问题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把戏剧、音乐、表演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所以对欣赏、学习的要求也就高,进行戏曲学习难度也就大。

三、怎样针对中小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戏曲音乐课

(一)加强师资基础设施

首先加大音乐教师的培养和力度,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需要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高等师范院校的戏曲音乐教育必须引起重视,为中小学培养大量的戏曲人才。其次,加大中小学教学的器材、设备的购置。

(二)根据实地情况因地施教

中国戏曲所说有300多个剧种,各剧种之间最大的区别是音乐风格的不同。中国戏曲是在民间歌舞、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艺术,是根植于各个不同地方的土壤,依据不同地方的语言特点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此,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音乐作为一个重要标志,将各个剧种明显地区分开来,以豫剧来说,他是我国河南的一个主要剧种,与中部地区的语言音韵、语调语气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间风格。同样一个剧本,可以拍成京剧、越剧或者豫剧等,但只有音乐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在戏曲这个综合艺术的概念中,音乐是区别剧种之间的生命线和识别标志。民间有句俗话:看戏不叫“看”,而叫“听”戏,盖因于此。

戏曲记载了一方水土的沧桑际遇,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或因越文化的独具个性的一面。因此,这种作为乡土音乐表现最为突出的地方戏曲则应是母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开设传统音乐课程,或者在现有的音乐教材中增设当地传统的戏曲音乐章节。

(三)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教好戏曲音乐,让学生喜欢它,接受它,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这是我们音乐教师们必须重视并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音乐教材,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普遍有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自我的特点,可以利用师生互动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戏曲教学课堂中,如何来体现戏曲音乐的韵味美,我认为是最主要的环节,只有学生感悟到这种韵味美,被其吸引,为其陶醉,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到达我们的继承、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目的。视唱法较难表现戏曲中的韵味美,而且枯燥,视唱法不适宜传统戏曲音乐的教唱,在开展戏曲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为此,我想到了那种已经被我们音乐老师们冷落许久的梨园式教唱法——心传口授。心传口授这种师傅唱徒弟跟的方法,是教唱传统戏曲的最好方式,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靠的就是心传口授这种方法,心传是内容、灵魂,口授是形式,它有许多优点。

(五)用发展的眼光看戏曲音乐教学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性格;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对现实的态度、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人们常说的性格开朗活泼,单纯,忧郁、坚强、认真等。性格不是朝夕就可以形成,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长期的接触、感受、参与而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通过合理的方式,培养小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性格,从而健康成长。而音乐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审美功能、情感表达都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性格。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所以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

1.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性格的积极影响

1.1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音乐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决定了想学好音乐,绝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生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一些音乐技能的学习中,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对钢琴的学习,需要每天坚持练习,需要当众表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力的过程。在学习音乐中所养成的认真的态度和良好习惯,也会向学习中迁移和延伸,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促使他们朝着健康、不屈的性格方向发展。

1.2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自我关注的态度

儿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参加音乐活动,是一个主体通过音乐对象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和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感悟。小学音乐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儿童在音乐中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继而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根据这种内心感受去有所追求,这样一来,儿童就会处于一个不断满足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无形武器,它以自己仅有的七个音符,感染人的精神,拓展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涵养,和谐人与人、人与人自然的关系。音乐是施行美育最重要的途径,学校及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的教学,不能把音乐教学边缘化,而要把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本的核心价值。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小学生发现音乐美,热爱美丽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1.4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让学生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人生,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性格教育的一个核心成分。音乐教育对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意义深远的。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形象生动的歌词,再加上坚定有力的旋律,可极大地鼓舞孩子,促使他们明白生活道路的坎坷与艰辛。学生日积月累地受音乐的感染、熏陶,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他们坚强的性格。

2.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2.1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1)要选择具有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特征的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譬如《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

(2)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6到12的儿童,正是人的黄金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忆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理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3)针对个别学生孤独、自私、脆弱的性格弱点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儿童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笔者采用《海鸥》、《天地之间的歌》等体现乐观活泼情绪的作品,调动那些情绪低落的儿童,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2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1)定期举办合唱、群舞等集体比赛项目。比如合唱,它要求每个参与者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既有自我的表现之处,又有整个团队一齐按照作品表演处理的需要。每个人的表现优劣都直接影响着集体效果的表达,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励参与者的自尊与自爱,增加集体的凝聚力。

(2)开展音乐兴趣小组活动。将那些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欣赏小组;将爱好声乐、希望能在声乐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组成声乐小组;将有爱好器乐演奏并具有一定演奏基础的学生组成器乐小组等。各个小组之间要开展积极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3)举办竞赛性音乐活动。竞赛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会有成败的结局,所以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参赛后如果成功便可体验到暂时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如果失败就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竞争意识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小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55-01

小学音乐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其传授的主体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和理论,而是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能够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增强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社会的和谐之美,从而带着积极的心态融入到以后的生活中。

一、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音乐学科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音乐课程的开展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然而由于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所引用的音乐素材,大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仍比较传统和单一,因此无法满足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真正需求。并且教师在音乐讲授过程中,只是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教学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无法提起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技巧的训练和识谱能力,而忽视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无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阻碍了学生审美情感和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除此以外,由于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教育工作者对小学音乐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清晰,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领会教育的真正要领,更无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造成小学音乐教育改革速度慢、质量差等现象,进而影响小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如何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关键。

二、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改善学习环境及教学氛围

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与教学质量是密不可分的,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优美的环境创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首先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布置教室,在墙上挂满各种乐器和音乐家的照片及名言,也可在黑板或墙面相应位置设置一个音乐专栏,让学生每天在音乐专栏处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和信息,建立起学生之间音乐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置身于有优美的充满音乐氛围的环境中,并对音乐产生一种由衷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1]。

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亲切的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同时,还应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让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在团体融洽的氛围中,喜欢上音乐教学的课堂,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

2、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大多初步接触音乐,其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还只能停留在对音乐表面形式的理解,而且小学生上课过程中,自制能力比较差,所以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加以刺激,增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如运用录音机播放音乐的同时,教师对音乐进行示范演唱,并让学生进行模仿;亦可播放幼儿演唱和舞蹈视频,让小学生跟着音乐唱歌和舞蹈,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并可以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既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趣味性,又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2]。

3、运用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心智还很单纯,所以小学生普遍对听故事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歌曲与童话故事相结合,吸引学生对于音乐好奇心,教师在音乐的背景下,对故事讲授过程中,应该注意符合语境,并且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对故事加以阐述,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3]。教师也可在教授和灌输音乐知识的同时,对音乐作者的生平故事以及创作歌曲的背景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了解音乐背后所蕴藏的内涵,使学生对音乐产生美好的印象和情感。

4、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器乐教学

新时代的音乐教学,不能只依靠传统的听唱及视唱教学,更需要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元素,例如在音乐课堂上引入乐器的教学,使学生不是被动的学音乐和听音乐,而是主动地演绎和创造音乐。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引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于乐器以及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同乐器的指导教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喜好,给其安排不同的乐器,并在教学进行的过程,组织学生对多种乐器进行合奏,不但能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更能促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和对音乐学习的主体意识。

小学时期是每个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需要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从小养成用欣赏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及从音乐的角度鉴赏世界的能力,可见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情况出发,全面改革小学教育理念和方式,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胡家玲.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21):495-591.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7

(曲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学科教学(音乐)2011级研究生,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培养。本文试探讨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41-0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爱因斯坦认为:“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可见,人类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等各个学科门类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均具有共通的心理过程。因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中小学的课程中,音乐课广泛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这是中小音乐教学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努力做好通过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这一工作。

一、注重提高音乐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在古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当代的教师则不仅承担着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经验的任务,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现代教师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一知识文化的更新,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由于教师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学生的接触特别多,能够全面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操,所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具有重视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活动。以前,我们过多考虑的是“教什么”,对于“怎样教”的问题没有太重视。而后者恰恰是更重要的,因为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如只教会歌曲是一种教法;又学歌曲,又表演是一种教法;又学歌,又表演,又改编歌词也是一种教法。教法不同,学生的收获当然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再创作,丰富教学形式。其次,音乐教师要对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对音乐领域的创新想法和创新行为,注意保护学生的表现出的创新萌芽。

二、注重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手段创造的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以及表现形态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欣赏音乐也是一种进行想象的心理历程,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音乐课应该是自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课堂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与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在艺术和音乐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不要去评判学生表现的对错,不要让学生不敢想象,必须尊重个性,只有对个性尊重,才会有活跃思想的激荡,例如,可以在脑海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编造故事情节或使用绘画这种手段,把幻想作为前提,挖掘音乐之美,从而提高想象的思维能力。不管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如各种视唱和练习曲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隐藏音乐标题避免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标题影响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同时还能发挥想象力。

三、要注重互动参与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在课堂上也是一味采取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这种教学状态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创新,就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社会进步的必然表现,也是当代教育的必然需求。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四、结语

陈章良教授指出: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说,应该是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一种教育,要从学生小时候就鼓励他们有创新意识,不要把孩子们变成像一个“模子”里铸出的人。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兴趣

音乐鉴赏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倾向于综合型,对于综合型人才来说,音乐鉴赏能力也是其应该具备的能力。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一门课程,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养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其艺术感知和鉴赏能力,养成高雅的艺术情操。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从而更好地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素质教育和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相对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概念。素质教育主要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主要教育目的,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是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指的是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享受素质教育的权利,这是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如果素质教育无法做到全体性,那么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2]。二是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职业性和定向性相比,它的基础功能和特征更为突出。对于人来说,如果他们具备了良好的素质,那么才有可能实现向高层次的素质的转移。三是发展性。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发展的,要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提高,避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四是全面性。素质教育的进行是要通过实现全面的发展教育,从而使学生个体得到最优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是未来性。任何一项教育都是要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求的,而不是单纯关注眼前的升学或者就业需求,素质教育的未来性是时代赋予其的一个特点。六是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期待,因此,出现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新观念,这些观念的背后呈现出了素质教育重要性。

二、音乐鉴赏能力的概述

音乐鉴赏能力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的能力。从听觉的角度来说,一种是外在的听力,也就是我们对听到的声音的感觉能力。一种是内在的听力,指的是人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的心理活动的呈现,这是音乐经验积累的一个结果。只要一个人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那么就会具备一般的听觉能力,但是,这个一般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不同的,前者是人先天性具备的一个能力,而后者则是需要经过相关训练才能够形成和具备的能力[3]。音乐听觉能力也被人们称为音乐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一般需要在多听多想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提高,随着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所产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也会出现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倾听音乐时,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感受,首先会通过情绪来进行反应。对于人来说,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反应,因此,音乐鉴赏最重要的就是借助音乐听觉,达到一定的情感体验。从音乐鉴赏的角度来看,鉴赏是聆听者的一个主观经验的过程,他会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声音,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进行相关情感的体验,最终形成鉴赏的过程。音乐鉴赏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人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辨别和感受上,同时还会体现在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上。其次,音乐鉴赏能力还体现在通过内心的“听觉”来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是否有准确、深刻、细致的体验,是否能够紧密结合欣赏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欲求来进行音乐感知。

三、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在小学音乐课程当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普遍得不到重视,很多教师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单纯地按照相关的教材进行教授,忽略了在教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容易使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一个立体式的复读机,单纯地把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一个活跃化、立体化的呈现。这样的教学课堂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

音乐鉴赏能力本来就是人对于音乐的一种感知、理解和判别能力,这项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需要较好的外部环境,学生自我的内部感悟等各种条件。如果缺乏了足够的条件刺激,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于新鲜事物存在较强的好奇心理,因此,在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时,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教学方式单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中,都会通过安排相关的曲目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或者现场演奏、教唱等完成音乐教学工作。由于教学方式过度单一化,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就难以因为外部的刺激和引导从而对曲子进行感悟,因此,不利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4]。

(三)缺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

音乐鉴赏能力作为一项感性能力,区别于一些理性的能力,在相关能力的评价上面,难以开展定量的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就容易忽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学习的评价往往都通过考试来进行,考试的内容多以基础音乐知识问答和曲目演唱为主,缺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考核,因此,难以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养成状况进行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提问和互动环节,教师无法有效倾听学生对于相关音乐的理解,从而也就无法判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养成状况。由此可见,如果缺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那么教师就无法客观认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状况,从而不利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教学工作,更谈不上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这在教育学领域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重要的,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受到音乐大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更倾向于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一些民族音乐、钢琴曲、戏曲等,学生了解得非常少,甚至很多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是空白的。针对上述情况,作为教师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是也需要把握好相关的尺度,着力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在每节音乐课的最后五分钟播放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这样既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鉴赏好的音乐。在开展这个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歌曲进行介绍,并谈谈自己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把通俗音乐和课本中的经典音乐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发现音乐中的美,并去感受这种美。通过这种贴近学生喜好的音乐鉴赏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提升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5]。

(二)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

“鉴赏”从词义构成上来说指的是鉴定和欣赏,鉴定是第一个环节,欣赏是基于鉴定所得到的内容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人们在进行音乐鉴定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例如,这首曲子的作者、创作背景、表达的意思等,只有有效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才能更好地从创作者的角度融入到这首音乐作品当中,从而进一步学会并懂得欣赏音乐。以《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曲子为例,这首曲子的歌词创作时间是在1925年,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创作的七首组诗中的一首。后来,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制作的时候,《七子之歌•澳门》被选为了主题曲。而且,在澳门回归的时候,这首歌曲被选为主题曲,表达了澳门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和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曲子广为传唱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有出生,因此,对于曲子的相关资料了解得不够多,因此,难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于曲子的鉴赏效果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创作背景和澳门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清楚,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会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中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往往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烘托的,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人们难以从其中进行感悟和评判的,进而难以上升到对曲子进行鉴赏的高度。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他们的社会阅历缺乏,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辅助下,他们对于音乐的鉴赏就会举步维艰。因此,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是培养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条件。

(三)注重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

每个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由于社会阅历的缺乏,因此,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和器乐曲的鉴赏比起来,声乐曲因为有歌词,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小学生的鉴赏难度。在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并且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讲解音乐旋律的特点,让学生可以通过旋律来对音乐进行了解,等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上升之后,再让学生去鉴赏器乐曲,如此一来,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才会得心应手。民族音乐因为是本民族的语言,并且在文化背景上更容易理解,因此,和外国的音乐比起来,本民族的音乐在鉴赏方面难度会更小。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由中到外的顺序,促进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6]。

(四)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主旋律方面,一般都比较朗朗上口,例如,我国的经典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和波兰的经典儿歌《粉刷匠》,这些曲子的主旋律往往让人在倾听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好感,因此,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跟唱。在读书中,有一句谚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音乐也是一样的,学生哼唱的次数多了,他们就能自己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在无形中促进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音乐展览会,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积累的优秀作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7]。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引导他们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让他们在哼唱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判断方式,从而使得他们的音乐鉴赏力有一个明确的培育方向,最终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五、结语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它的主观性比较强,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艺术气质的养成,从而将艺术的气质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影响自己的行为,使其变得更加优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指导学生积累音乐作品来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让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洋.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5(1):65.

[2]邹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辨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贺昀.音乐听觉能力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3):202.

[4]袁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音乐时空,2013(12):152.

[5]石彩琴.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250-251.

[6]张欣.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据国家教育部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其中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规范和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政策。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因在情绪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教育作为一味“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以音乐教育为主线,探讨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

因中小学生处于脆弱敏感的生长发育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成长中,中小学生的心灵如一张白纸,又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往往心理对外界影响“免疫力”不高,同时他们敏感脆弱但又叛逆,因此容易受伤害。一般而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怖症与强迫症三种。其具体特征如下:

1、焦虑症

焦虑性是神经症中一种较多见的临床类型,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在情绪障碍方面,往往因一点小事而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燥、敏感、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等表现。

2、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种强烈惊恐为特征的一组神经官能症。最早由卡特·F·韦斯特法尔提出,当时为“广场恐怖症”,意指有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集会。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为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怖症,如学校恐怖症,他们往往害怕上学,勉强上学就会出现一些诸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睡眠和饮食上的障碍。[1]

3、强迫症

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努力克制,但无法摆脱。

二、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机理及音乐教育的摄入

心理学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发展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其中,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生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通常,儿童心理发育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差异性。少年时期,生理急速发育,但心理发展迟于生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青年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客观地看待和表现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同时,该时期对未来充满理想,但又往往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可见,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多频发生。

在心理学的启示下,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等将音乐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心理学。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汲取生理学、遗传学、美学等众多理论,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研究中,较多侧重于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等方面。在他们看来,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四个要素。这些要素基于人对声音的频率、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人对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种能力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

由此,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他们在音乐知觉上的不同类型,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施教。如针对音调型,可以侧重于旋律优美、富于变化的音乐。通过有针对的选择给听者最大的知觉共鸣,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乐曲之中。同时,通过对听者音乐记忆的研究,可以在音乐知觉的基础上辅以情感浓郁、鲜明的音乐,让听者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渐渐调整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诱导,把他们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给他们以丰富的音乐体验,从而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对治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无论是孔子还是贝多芬,都对音乐陶冶人们心性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赞赏。音乐教育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修养,并通过作品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从而可以促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音乐疗法被视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功能而言,因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2],同时,“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3]。因此,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首先,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精神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

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实现的。心理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的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生理学的作用机理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通过利用音乐的节奏达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的目的。例如,音乐可以通过刺激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对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统、警觉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实现消除干扰网状结构的不良因素影响。

四、对中小学生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中小学生实行音乐教育治疗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亦是一种必然。当前,对中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的实施,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达到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因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音乐教育通过选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精神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因多数音乐取材现实生活,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在听的过程中达到体验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时,音乐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体行为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合作与群体意识。此外,优秀音乐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对于中小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小学教育》2007年各期.

小学生音乐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在小学教学中,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教学,其教学重点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各种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其领会到自然、社会的美好,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为此,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角度分析,改变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小学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1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教育界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创新教学思路,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悟生活,培养审美情感。但是,现阶段在很多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受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课堂教学氛围相对枯燥,降低了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此外,音乐课堂中大量的被动知识的积累,也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注意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完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愉快的接受所学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所包含的内涵意义,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促进其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发展,进而确保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2激发和培养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对策

2.1利用合作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性学习是小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合作意识群体意识。现阶段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各科教师所采纳,实践表明,与各自学习的班级教学方式相比较,学生通过合作性学习之后,在反应速度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音乐教师可以改变小学音乐教学方式,通过合作性教学,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型。在小学音乐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成效。首先,在合作性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时应该注意对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保障每个人都在小组内扮演一定的角色,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对于一些需要学生自己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由讨论,整合小组的意见,在班级中发言;通过这样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则可以让每个小学生都有话可说,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其次,小学教师在采取合作教学时,应该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音乐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艺术,过分压抑的教学环境并不是音乐教学的本质,合作性教学方式是增强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方式。

2.2构建趣味性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情境,构建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经过情境发生的过程,同时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形成一种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教学情境,把娱乐性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音乐作为一种生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小学逐渐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设立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借助于图片、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小猫钓鱼》这首音乐时,可以先用向学生播放有关于“小猫钓鱼”的各种视频动画,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在课堂上营造出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此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内容进行讨论,或者分角色表演,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课讲授转变为形象生动的课堂,以更加形象地讲授帮助小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教授《小雨沙沙沙》这类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又较为活泼的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设想自然环境,然后将自己比作歌曲中的任何一种景物形象,诸如小雨点、花、草、鱼等,在音乐的演奏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真切的体会歌曲中的各种形象。

2.3综合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性和目的性不强,教师要想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掌握必需的音乐知识,就必须注意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音乐中感受生活,体味快乐。为此,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改变单纯讲授音乐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唱歌技能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自身的实践和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中,掌握相关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素养。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给创造可以体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成果的成功体验可以变成小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动力,比如教师可以在学完一首歌曲之后,让学生们组织合唱表演,然后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对他们的表演结果给予肯定,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努力学习音乐的成就感。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心理上的,不要过分的用课堂纪律去约束小学生的行为,因为大多数小学生都有着自由、活泼的天性,强制性纪律的规范会压抑学生的天赋,而且会逐渐降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经常播放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歌曲,让他们享受音乐课的学习过程;此外,还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游戏环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知识,并逐渐领悟到音乐的艺术价值。最后,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思想本身就是天马行空,受各种规则的约束较小,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创作,以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