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24 18:06:15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1

一、成立平安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对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领导,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乡政府决定成立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乡政府成立林权纠纷调处办公室,由*任主任,成员:**。同时乡政府实行驻村干部包村责任制。

二、正确把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题和内涵

总的要求是: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处,保障收益权,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实现森林增长、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林业增效。

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主要是集体商品林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改革的重点:规范流转,盘活林业资产。凡是集体林地、林木流转,必须经林业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公示后,经村民大会三分之二以上讨论通过,方可进行流转。改革的核心是明晰产权,即把林木的所有权、林地的使用和收益分配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及承包者的经营主体地位。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法步骤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方式方法,按照程序规范操作,有步骤、分阶段,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按照林改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体上分为八个阶段,九月底全面结束。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6月20日?D?D6月25日)。充分利用广播、标语专栏,特别是各村必须开好村社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小组开好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学习和广播宣传上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精神,使林改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第二阶段:组织培训(6月25日?D6月30日)。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县林改办组织对乡、村、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人员进行政策和业务培训。

第三阶段:调查摸底(7月1日?D7月10日)。各村要根据当地集体林权的权属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台帐,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林改的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制定方案(7月11日?D7月20日)。各村、社要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方案报乡人民政府审批,村、社制定的方案在报请审批前,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讨论通过,并公示7天,保证村民无异议。各村要抽派工作务实、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人员组成精干高效的林改工作队伍,确保林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第五阶段:确权发证(7月21日?D9月31日)。明晰产权、勘界确权、核发证书是林改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工作,是林改的主体改革。按照县、乡加强领导,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扎实做好林权颁证工作。各村组要通过民主方式组织好人员,现场核实山林权属、勘定四至界线和面积,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登记绘图、勘测结果要张榜公示,对经公示无异议的林树归属,由村委会、村民小组与林农签(补)订承包合同书、造册上报乡政府审核。对一时无法解决的纠纷,要采取措施,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在村组勘界确权之后,由乡政府及时将审核无误的林权登记申请的基础材料报县林业主管部门,经核实后进行微机录入并报县政府批准发放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因流转或其他原因已经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依法申请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书,如实反映林权变更情况。对权属明确并以核准登记发放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其法律效力;对权属不清或纠纷尚未解决的暂不登记发证。

第六阶段:建立档案。严格执行《四川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乡政府、林改办切实做好林权建档工作,同时做好新证与老证的衔接,以前发放的山林权证、自留山证等各种林权证书要依法注销,并收回存档。因流转或其他原因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及时进行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

第七阶段:规范流动转。第一,林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林权流转事先应向当地林业部门申请,凭合法有效的林权证和其他相关资料签订林权流动转合同,流转期限一般控制在1-2个轮伐期。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不得造成山林资源的破坏。第二,过去已经流转的林地和林木,应从实际出发,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按照维护、协商、纠正三个层次加以解决。(1)对依法操作手续完备的应当维护;(2)对基本合法的,确有不合理或争议较大的,要在政府引导下协商解决;(3)对暗箱操作,、、损害集体群众利益的,要依法纠正。第三,集体林权的流转必须民主、公开。经村民会议或2/3以上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后方可流转。流转的收益大部分分配给农户,其余用于集体林业发展或公益事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扣缴、挪用。

第八阶段:检查验收。林改是一系统工程,从宣传发动、摸底调查、方案制定、外业勘界、合同签订、确权发证到档案建立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要边改边检查,争取主动,要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2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进一步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解放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民增收和林业增效,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权益平等到户,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尊重历史,尊重民意,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三、改革范围

(一)改革范围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区划界定的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公益林和宜林地。

(二)对被非法侵占、蚕食的集体林地,要加大清理回收力度,一并纳入改革范围。

(三)对权属有争议且暂时难以解决的林木,林权归乡镇所有的林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林木,暂不纳入本次改革范围。各级政府要强化林权纠纷调处工作,对林权纠纷解决后,再落实经营主体。

四、改革目标

到2010年,全县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确立经营主体的改革任务。不断深化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程序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集体林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目标。

五、改革任务

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核心,建立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分为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两个部分。

(一)主体改革。在保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或其它经营主体,依法签订林地承包(林木流转)合同,进行林权登记,核(换)发林权证书,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林地承包期为五十年。

具体办法:

1、对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集体林,通过均山均林、均股、均利的方式明晰产权。原则上实行无偿分林。具体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家庭承包经营。在资源条件和经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在本集体组织成员内部平均分配林地林木,以户为单位划片承包经营或自由组合联户承包经营。

股份合作经营。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可以采取“先分后股”、“先分后联”的方式,将现有集体林地林木按实物或价值量均等分配到人,再实行股份合作经营,落实经营主体。

有偿转让经营。人均集体林面积较少的村,可以对其集体林评估作价,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落实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受让权。有偿转让收益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配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剩余部分用于发展林业和集体公益事业。

采取家庭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林地承包期为5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有偿转让经营的,承包期不宜过长,以一个轮伐期为宜,具体期限由农民自主决策。

为统筹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允许留出少部分林地林木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留取比例原则上不超过本村林地面积的10﹪。留用部分也要落实承包管护责任。

2、对已承包到户和流转的集体林,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谁造谁有”的三荒和退耕还林地,产权明晰并依法经营的,要予以维护;产权明晰但林地面积不准、承包合同部分条款不完善的,要重新核实林地面积,规范完善合同;产权不清的,要明确产权,落实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明确经营主体;违法违规经营的,要依法处理,调整、变更或终止承包合同。

通过竞价拍卖以及抵顶村村通修路款等方式已经流转的集体林,凡程序和期限合法、合同形式和内容规范的,已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要予以维护;对权利和义务显失公平、合同程序和内容不完善、大多数村民对部分条款有异议的,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完善合同或签订补充协议;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严重损害大多数村民利益的,要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纠正或终止合同。

(二)配套改革。在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后,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积极推进配套改革,通过完善政策、减轻税费、规范管理、健全服务,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1、完善集体林木采伐管理机制。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捷服务。

2、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积极筹建林业要素市场,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拓宽市场功能,促进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序流转。

3、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逐步提高补偿标准。不断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

4、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大力发展林业小额贷款。

5、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引导和规范林业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六、实施步骤

(一)时间安排。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2009年7月开始,到201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主体改革任务。

(二)阶段安排。根据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要求,林改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09年7月至8月)。主要任务是:各级政府组建林改机构,制定林改方案,召开动员大会,逐级举办政策和业务培训班,广泛深入进行宣传。

1、成立机构。各乡(镇)成立林改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配强工作队伍。

2、制定林改工作方案。各乡(镇)制定的林改工作方案必须经县林改领导小组审批,报县林改办备案。

3、召开动员会。县和乡(镇)要召开林改动员大会。各村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层层搞发动,逐级做动员。通过动员会,统一思想,解决改革中的思想认识问题。

4、签订责任状。县和乡(镇)村要逐级签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目标责任状,将改革的任务、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人。

5、逐级培训。按照自上而下逐级培训的做法,层层抓好培训工作。县主要培训乡村干部、林改工作队员和村民代表。培训工作覆盖面要广,保证每个林改工作人员至少接受一次培训。培训中重点讲解林改法律法规、政策、工作任务、操作流程、技术细则、经验做法和标准要求。

6、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采取建立专栏、专题、专版等形式,宣传报道林改工作。各地要设立林改宣传栏,张贴宣传画,悬挂宣传标语,大力宣传林改的目的、意义及有关政策。通过大范围、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林改氛围,把林改政策传达给群众,让群众了解林改,支持林改,自觉参与林改。

第二阶段:摸底调查(2009年9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开展森林资源和经营状况、林地林木流转、参改人口调查,摸清矛盾纠纷情况和群众改革意见,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张榜公示各项调查结果。

1、认真调查摸底。由乡镇政府、村干部、村民小组人员组成调查摸底小组,林业部门提供森林资源档案和二类调查材料,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配合乡镇、村开展调查摸底。一是查清森林资源底数。对所有集体林地林木,包括“谁造谁有”和退耕还林地、承包和以其它方式流转的林地林木以及被非法侵占蚕食的集体林地,都要逐项逐块核实权属、面积、蓄积、树种、林龄和四至界线。确定林地边界四至,要由调查人、四至地类所有权和经营权人现场签字确认,绘制图表。对本次调查面积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不符的,要逐块说明情况,报县林业主管部门核准确认。二是查清流转情况。对已经流转林地林木,要查清承包人、流转时间、流转形式、民主决策程序、承包期限、承包价格等状况。三是搞好林权纠纷情况调查。对林权争议、合同纠纷、群众意见等情况进行细致摸底。四是查清参改人口状况。参改人口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原则以在册户籍为依据,查清户籍、人口以及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等情况。确认参改人员资格,要坚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律平等。

2.公示摸底调查结果。在各种林地林木底数清楚、权属明确的前提下,对集体组织范围内的参改林地林木进行张榜公示。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审批村组实施方案,按方案组织实施,结果张榜公示,签订承包合同,进行林权登记。

1、村组要制定以确权为主要内容的村组实施方案。要在乡镇政府领导下,根据集体林调查摸底情况,依据村情、林情因地制宜制定,内容要全面、具体、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村组林改实施方案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表决通过,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备案。

2、组织实施。按照村级方案确定的明晰产权方式,以村组为单位,在乡镇政府领导下,由村具体组织实施村级林改工作。通过村民认可的方式,确权到户,确认界线,设立明显标桩,造册登记,及时公示林改结果,依法签订经营合同。

3、进行林权登记。产权明晰后,进行林权登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主要任务是:自我总结,查缺补漏,开展自检,文件材料归档,通过验收后,开始核发或换发林权证。

林改文件材料进行全面归档,并建立规范完整的林改档案。林改文件材料主要有:调查摸底的各种文件材料,林改后所有的合同文件材料,即林权登记申请表、林权证、林权图表、林改及发证情况汇总表及深化改革时的工作计划、方案、决议、总结及其他文件材料。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乡镇政府负总责,林业部门带头抓,其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级具体操作、各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层层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各乡镇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林业部门主动当好参谋,做好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县与乡、乡与村要层层签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采取包乡、包村的办法,将任务分解到村、组,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乡乡有工作组,村村有指导员,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

(二)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工作经费。集体林权改革是国家惠民政策的延伸和拓展,改革任务重,成本高,县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对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森林资源调查、林权勘界、登记、发证和流转管理等工作经费,实行以县、乡镇、财政为主,并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补贴的办法予以解决。要本着节俭高效的原则,努力降低改革成本。同时,要加强对林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三)严肃纪律,保持稳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从政,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坚决做到“五不准”:不准干部利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优势参股、入股;不准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转让林木林地,与民争利;不准干部违规干预和插手集体林承包经营或招投标、拍卖转让经营;不准干部暗箱操作,搞权力承包、垄断承包;不准巧立名目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对违法乱纪、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决严格查处。各乡镇政府、县直相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时调处改革中出现的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做到组内矛盾不出村、村内矛盾不出乡,乡内矛盾不出县,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四)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1、坚持试点先行。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层层开展试点,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村组作为试点单位,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

2、规范工作程序。按照省林改办统一制定的林改工作流程,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但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组建机构、制定方案、会议动员、宣传培训、调查摸底、村民决策、划界分配、结果公示、签订合同、检查验收、确权发证等每个工作步骤,必须严格按程序规范操作。各乡镇对每个阶段都要制定具体指导意见,每个阶段必须经过上级验收合格方可转段。

3、尊重农民意愿。从调查摸底、资源评估作价、方案制定到收益分配等重要事项,必须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3以上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林地属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决策;林地属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由村民小组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决策。坚持实行“三签”、“五公开”制度,“三签”即会议通知签收,参加会议签到,议定事项签字,表决事项他人不得代签。“五公开”即做到改革政策、内容、程序、方法和结果五公开。对重大事项必须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林改组织机构、参改人口、森林资源底数、林权现状、林改方案、招标拍卖公告、确权结果、收益分配及林权登记申请等。林权申请登记公示期为30天,招标、拍卖公告需提前15天发出,其他事项公示期不少于7天。

4、清收被非法蚕食林地。各乡镇要利用林改的有利契机,采取有力措施,把清收林地作为林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保护好林地资源和农民利益。对清收回的林地,要一并落实林地承包经营权,及时退耕还林。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3

一、主要目标

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维护社会稳定角度出发,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我镇林改将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本年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摸清底子,明晰权属,勘界发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办事。依照相关法律,严格履行程序,规范操作运行,确保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与法律规定相符合、相一致,使改革成果合法有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2、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先试点后推开,实行先易后难,分类指导,不操之过急,不搞一刀切,允许经营形式和改革方式多样化。

3、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切实做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不打乱重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三、改革范围及要求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林地、林木。具体包括:

1、目前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公益林

(1)四至清晰无争议的。直接开展外业调查勘界,将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给所属村。

(2)四至不清有争议的。在充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权益人进行协商。如相关权益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开展外业调查勘界,将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给所属村集体;如协商不成,暂予搁置,直至相关权益达成一致意见后再予勘界确权。

2、由镇村联营林场统一经营管护的公益林

(1)对各村所属林地界限清晰,相关权益人无争议的,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直接确权给所属村,林场经营管理方式稳定不变。

(2)各村所属林地界限不清的,如相关村能就林地边界四至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按协商意见,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到各村,林场经营管理方式稳定不变;如协商不成,暂予搁置,维持现有经营管理方式不变。

3、目前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商品林、宜林地

(1)对已落实承包或经营主体的,林地所有权直接确权给村集体,林地的使用权、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按合同约定进行确权。

(2)对未落实承包或经营主体的,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全部确权给村集体。

4、林业“三定”时期已发放林权证,现林地林木仍由农户经营管理的

坚持尊重历史,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农户按合同规定植树造林并履行管护义务的,保持个人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稳定不变,换发新版林权证,并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农户在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责任。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农田林网和四旁树,本次改革只发放林木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

6、绿色通道

(1)属防护林范畴绿色通道,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给所属村集体;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给投资者。

(2)不属林地范畴的绿色通道,不发放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只发放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证,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给投资者。

四、工作步骤

(一)准备工作阶段(年6月)

1、成立工作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林改专门工作机构和纠纷调解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林改工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专门的林改工作队伍和纠纷调解队伍。

2、组织培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镇党委政府选派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与林改工作,并负责组织对基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确保参与林改的工作人员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业务技能。

3、准备物资和技术资料。林改涉及大量的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档案保存工作,各村(居)、农场、各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准备好所需仪器设备、技术软件、地图表格、合同文本、登记台帐、档案橱柜等物资和技术资料。为保障外业调查成果的准确性、标准性和完整性,对外业调查专用技术设备GPS的使用,实行全市统一标准。

(二)勘界确权阶段(年6-7月)

准备工作就绪后,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结合本辖区实际,抓紧筹划,精心组织,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1、调查摸底。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人员分批进驻各村,以村为单位对林地、林木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有关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情况,填写相应调查表格。特别是对已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改制、落实经营主体的林地、林木资源进行详细调查。

2、制定改革方案。镇政府以及各村在全面调查摸底,充分掌握本辖区内社情、民情、林情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林改方案,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村级林改方案由镇政府审核同意后实施,并报市林业局备案。

3、实地勘查。按照市林业主管部门指导,镇、村具体实施的原则,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村林改工作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对申请登记的林地、林木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林种、树种、面积和四至界线,统一用GPS测量面积,勾绘成图,并将林权登记的内容,在本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30天。对年以来发放的林权证,由于附图没有使用GPS定位图,这次林改要重新附上GPS卫星定位测量图。

4、受理林权登记申请。申请人或单位按规定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并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提交能证明申请人身份的合法证件。委托他人申请的,需提交委托书、规范的承包合同以及镇政府、村委会证明等其他权属证明材料。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对申请人资格、申请表的完整和规范性、证件的合法与有效性进行书面审查,以确定是否受理申请或需要补充申请材料。

5、争议纠纷调处。对林权存在争议的林地、林木资源,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进行调处,镇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农场是本次林改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居)、农场要切实负起责任,依法协商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做到户间矛盾不出村,村间矛盾不出镇,镇间矛盾不出市。

6、其他规定

(1)各村(居)、各单位辖区内或辖区外的插花地,在指界中要相互配合。

(2)测量面积要使用统一的GPS卫星定位仪。

(3)每宗林地要使用电脑打印成图。

(三)建档发证阶段(年10月)

勘界确权完成后,镇政府将公示、初审无误的林权登记材料报市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的要求,复审核实登记,微机录入后报市政府批准,发放《林权证》,同时对旧版林权证进行更换。

确权发证完成后,镇、村都要建立林权登记档案,其中林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纸质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两套档案。配备专人对档案材料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建档。同时将有关林权登记发证材料按要求上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存档。

(四)工作检查和成果验收阶段(年10月)

全面完成林权登记发、换证任务后,制定相应的检查验收办法,对林权登记数量、质量和图表汇编质量进行抽查、评定。主要工作:

1、工作检查。一是镇自查,由镇负责组织实施,以村为单位进行,结束后提交工作报告;二是市抽查,以镇街为单位进行,结束后提交相应的工作报告。

2、成果验收。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结束后,镇组织对各村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进行验收。在此基础上,市政府组织对各镇街林权登记工作成果进行验收。

(五)配套改革

在完成林权登记发证,明晰产权工作后,按照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规范森林资源流转方式,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完善林产品交易市场,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政策性保险等新机制的配套改革措施。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是一项事关全镇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区稳定的大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密切协作,狠抓落实。镇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的林改工作小组和办事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都要亲自参加一次村民会议、参加一次外业勘界、调处一次林权矛盾纠纷。各村(居)、农场也都要成立村级林改工作小组,确保林改工作顺利进行。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4

一、宣传时间

将宣传工作贯穿全区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过程,其中,9—11月及以后每年的2—3月、9—11月为集中宣传期,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强大声势。

二、宣传重点

1.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目标任务、规划设计和美好蓝图,增强广大市民对森林工程建设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建设森林城市的信心、决心。

2.全区推进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的会议精神、重要决策部署、激励扶持政策和措施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参与建设森林工程的积极性。

3.市内外森林城市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查找我区存在突出问题和差距,增强加快建设“森林之城,宜居之都”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

4.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5.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和事,树立榜样,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6.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举全民之力、聚全民之智推进全区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三、宣传形式

(一)社会宣传

1.给农民朋友发一封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公开信,让广大干部群众知晓相关政策和内容,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

2.组织一辆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宣传车,广泛开展流动宣传,扩大宣传面。

3.全区各级各部门分层次举办一堂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讲座。使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工作的内容家喻户晓。

4.印发一本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工作手册,明确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便于开展工作。

5.办好一个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革专栏,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

6.举行一场演讲比赛,动员和号召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工作。

7.开展一次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征文活动,通过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将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工作引向深入。

(二)新闻宣传

1.《------报》开设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专栏,每周不少于一条新闻稿件进行宣传报道。

2.今年10月、2月中旬、8月中旬,分别在《----报》策划连续一月半个版面的篇幅,对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情况进行深度报道。

3.----电视台开设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专题新闻报道,集中宣传时段,在“渝北新闻”栏目中播出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新闻。

5.----电视台在“渝北新闻”栏目后,每天播出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标语口号,并通过游动字幕定时播出宣传标语口号。

6.----电视台制作播出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专题宣传节目10期以上,其中9-10月3期,2-3月5期,8-9月2期。

7.加大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的投稿用稿力度,力争区外主流媒体刊播稿件每年20篇以上。

(三)广告宣传

1.在过区高速公路--路、---路制作森林工程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公益广告两幅以上。

2.各镇街、园区(风景区)制作不得少于两幅以上的永久性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宣传牌。

3.在城区部分线路公交车和出租车车身喷贴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标语,在各公交车站台制作公益宣传广告牌。

(四)信息及简报报送

1、区森工办和林改办及时收集各镇街、区级相关部门、重点建设单位相关信息,每周编印《----森林工程简报》和《---林改》2期,全面反映全区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工作推进情况。《---森林工程简报》和《---林改》送全体区级领导和市林业局,并印发各镇街及相关部门。

2、各牵头部门及实施单位每月定期向区森工办和林改办报告本单位森林工程建设和林改情况。

3.各牵头部门和实施单位有关动态要形成一周一报于每周四的下午5时以前报送电子文本,国有林场、园区(风景区)、联系镇街的区级部门要形成一个月一专报于月底前报送电子文本,各种信息可附照片,同时,要报送反映造林前现状和造林后效果照片。

4.牵头部门和实施单位在工作中有好的经验和成功作法随时向区森工办报告相关情况。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搞好宣传动员、营造强大声势,是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为切实加强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全区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任组长,区林业局副局长---、---报社副总编--、区广电台副台长---为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林业局、区委外宣办、区文广新局、区广电台、全区森林工程建设其他各牵头部门为成员单位,分别落实专人抓好宣传工作。各镇街和区级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明确专人负责森林工程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宣传工作,落实工作职责任务。特别是各新闻单位要精心策划,制定详细的宣传方案,积极组织实施,抽调骨干记者组成专门的采访小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高质量的宣传报道。

2.把握政策,正确导向。森林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严守宣传纪律,坚决杜绝有违政策的宣传,发挥好党委、政府“喉舌”和桥梁纽带作用。要针对森林城市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切实加强正面引导,特别是要向老百姓通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对比算账”等形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组织动员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把----打造成为“森林之城、宜居之都”。

3.拓展形式,注重实效。开展森林城市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宣传活动,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效果要实在,操作要便捷。各级各部门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宣传工作,切忌走过场,搞形式。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宣传的针对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群众关注的事入手,多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多反映基层一线工作动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全面准确的进行宣传报道。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切实解决集体林权制度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三板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林业“三定”,一部分集体林已到户经营。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集体林地产权不清晰、经营主体地位未落实.加之在集体林地流转中存在着操作不够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和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影响了林木所有者和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影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聚集,影响了林木经营管理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解决集体林地中存在的四至界限不清、林木权属不明等问题,减少涉林纠纷隐患;有利于从制度上规范集体林资产收益分配.缓解农村干群矛盾;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有效遏制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改革范围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规范资源流转,建立多元化的经营主体。

(二)总体目标:通过改革,建立起产权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三)基本原则: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权益平等,“公开、公平、公正”,“稳定性、连续性”,“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广泛的原则。

(四)改革范围:主要是集体商品林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

对权属尚未明晰的集体林中的商品林木、林地,确权发证;对已明晰权属的自留山、责任山,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经济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据流转合同取得的集体林地使用权或林木使用权、所有权,应稳定完善;对抵押权未解除、权属有争议的林木、林地,通过协商能够明确权属、达成一致意见的,一并予以改革;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确定的生态公益林,暂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依法发放林权证,继续执行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和公益林管护政策。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方法及配套政策

(一)主要内容

林业“三定”时期划定的自留山稳定不变,核实四至界线后进行林权登记,换发林权证。林业“三定”划定并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权属清楚的稳定不变。村民通过租赁、承包方式经营的集体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权属、四至界线和面积清楚的,进行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

尚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按现有户籍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确权到户。如果集体要留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经营的,要“均股”到户,落实管护责任;若留给集体经营后又进行拍卖、出租、转让的,要“均利”到户。不论采取哪种分配形式,都要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讨论决定。对明晰产权到户承包经营的,要划定四至界线,核定面积,签订承包经营合,进行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

林业“三定”时已划定的自留地、承包到户的责任山,其后被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也要明晰产权,核发林权证。

已由个人或其它单位通过合法手续获得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承包经营权的集体林,凡手续完备,符合政策规定的,应予承认,继续履行原承包合同,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核发林权证。

(二)改革方法

在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让农民自主选择林改的方式。目前我们林改主要有“分、包、转、稳”四种办法供村民选择。

“分”是指:1、均权:即按户籍在册人口均分集体所有的商品林;这是我们这次林改的主要方法,即均林到户。2、均利:对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木,在收益分配方面按户籍人口平均分配。大部收益再分给农户;均利到户。3、均股:对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木进行资产评估,成立股份制公司,平均分配股份,财务单独核算。按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前期投入、利益分配)。分是我们这次林改的主要方法,原则是均股到人,分地到户。

“包”是指:联户承包,按照本单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多户联合承包一块地、一面山,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获得。或是联户管理,先分山,后联合管理。这是林改中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再就是“转”,转是指按照《农业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将目前集体所有的商品林或宜林荒地的使用权流转或租赁给本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转要注意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公益林,防护林,特用林不得流转;二是集体的商品林,经济林在这次林改过程中如果要流转必须从严控制,严防集体资产在林改中流失,损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要注意处理好眼前利益与常远利益的关系,防止将林地一卖了之,而无法解决失山失地农民今后基本生活保障;三是流转方案即是得到了绝大部分村民的同意,但其流转价格也必须经林业专业评估机构评估,流转林地林木资源参照林业部门提供的评估价格着价,原则上成交价格不能低于评估价格的50%;四是在这次林改中,林地林木资源流转所获得的收益,必须70%要分到农民手中。

最后是“稳”,稳是指已经区划的公益林、防护林和特用林以及已经划到户或承包到户的林地以维持现状为主。集体部分商品林,如果广大村民认为目前经营状况满意的,这次也可以不改革,但是这部分只能控制在集体商品林面积的30%。

总之,这次林改不论以那种办法进行改革都要坚持“农民自愿前提,民主决定为核心,农民实惠为根本”的原则。

(三)改革配套政策

1、林权政策

(1)自留山。林业“三定”时期分给农户,林地使用权属永久或长期,且无偿使用至今的,仍然作为自留山。明确“四至”,核准面积,收回旧证,换发新证。

(2)责任山。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上一轮承包到期后,原承包合同基本合理且执行较好的可直接续包;承包合同不完善的要进行完善;对合同不合法的要依法纠正,重新签订承包合同;面积、四至不清楚的,在进一步勘验、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承包合同;对已经续签承包合同,但不到法定承包期限的,经履行有关手续,可延长至法定期限;农户不愿继续承包的,在对原合同约定的权责和义务清理后,可交回集体经济组织另行处置。

(3)承包山。1983年以后,承包集体山场营造林的,包括单户与联户以及个人承包,并与集体签订了承包合同,利益与集体分成,按原承包合同约定办理。双方同意延包的,应签订新的承包合同。

(4)“四荒”拍卖。集体将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简称“四荒”)使用权拍卖给个人,签订了“四荒”使用权出让协议书或其他形式的合同书,并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不相违背.按合同约定履约,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拍卖和出让金高低,予以确认,不予变动。

(5)活立木有偿转让。集体将林木所有权转让给个人,凡是公开招标、作价基本合理、大多数群众没有意见的,维持原转让合同不变。凡是没有采取公开招标、作价明显不合理、大多数群众有意见,原转让合同应在原转让时的基础上双方协商进行调整和完善,协商不成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6)林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之前转让,转让金、转让期仍按转让合同约定不予变动。《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之后,转让期超过70年的,应当重新签订转让合同。转让期应在70年以下。

(7)现有集体林。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尚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按照现有户籍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确权到户。不宜均分到户的可以承包到户或流转到人。

(8)有权属争议的山林,放在工作后期调处,权属明确后,因地制宜.或分或包或转。

四、林改的工作流程和时间安排

第一步:前期准备(在5月20日至6月1日前完成)。这个阶段有二项工作。一是成立机构:乡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应下设林改办和林权纠纷调处办公室。涉及林改的村社也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辖区内纠纷调解、林权宗地划分等工作。二是宣传发动。各村社要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同时乡、村、社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标语、专栏、公开信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集体权制度的意见》和各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精神,要使林改政策家喻户晓。把政策真正交给基层和农民,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支持、参与改革。

第二步: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在6月1日至6月20日完成)。调查摸底是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各村社务必弄清本辖区内森林资源面积,各林种公益林与商品林面积,林木林地流转、承包等经营权属状况,认真填写、公示《林地现状情况表》。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各村社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方案中有四项工作值得注意:一是明确改革范围。这次林改只改革集体经营的商品和宜林荒山荒地,各地要严格执行。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林改中要严格执行的几个原则;一是原来已经通过划分责任山、自留山或自留地的形式将林木、林地权属落实到个人头上的林地,只要绝大部分村民没有意见,这次要维护相对稳定,不得轻易变便权属。二是原来已经通过流转或承包形式将林木、林地权属租赁或承包给他人的,只要原来流转的程序合法,双方都要继续执行其合同。如确实绝大部分村民有意见,要变更原来的协议也只能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三是严格实行两个“2/3”和“五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在召开村民大会时要严格执行两个“2/3”和“五签到”制度,两个“2/3”是指:村民会议必须要2/3以上的户到会(特殊原因不能参会的,可以委托他人参加,但必须出具书面委托书),改革实施方案必须有2/3以上的与会者同意。“五签到”即:村民代表会议必须要实行通知签收、到会签字、委托签名、实名表决签字、决议结果签名。三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执行两个“公示”制度。第一个公示是指林改实施方案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还必须公示,公示期7天;二是林业部门要林权勘界后,颁发林权证前的证前公示,这个公示期为30天,这两个公示必须严格执行。四是方案的制订与报批。村社的实施方案请照《工作手册》的附件《村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范本》,根据本村级的具体情况制度,报乡人民政府审批,报县林改办备案。乡的实施方案在综合村村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参照县实施方案制度,报县政府审批、县林改办备案。

第三步:宗地划分,确权发证(在6月21日至8月31日期间完成)。在宗地划分当中,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宗地指认:要求由乡林改办组织,驻村社干部、辖区林业站、权属所有者、辖区村委会和村民小组领导以及周边权利人,共同组成宗地划分小组。宗地界线要求:宗地界线必须作到界线明确、清晰。宗地界线力求以明显地貌、地物界线(如山脊、河流、山石、永久沟渠、水井、房屋等地物)为界。无明显地貌、地物界线的,由林权所有者在宗地划分小组的监督下,自行设立永久性标志物。标志物可采用填埋水泥界桩、山石等方式进行,不得采用挖取临时性沟渠、砍伐树木、填埋临时性地物等方式设立标识地物。二是勘界绘图:在宗地划分的基础上,由县林业局派专业技术人员,在乡、村、社及相关人员的配合下,用1:10000地形图,绘制宗地权属界线图,作为发放林权证的依据。三是纠纷调处。林木林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纠纷不出社;社与社这间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之间的纠纷不出乡。调处依据是《四川省林权纠纷调处办法》,具体请参照《工作手册》附件2。四是签订和完善合同。参与这次林改的林木林地必须签订合同,合同样本请参照《工作手册》附件6、7。根据林改实施方案,经指认无异议的林权宗地,由集体经济组织与林权所有人或与单位之间签订或完善林地承包(流转)合同。合同必须由当事人双方签字,不能请人代签。

确权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林权证是林木、林地产权的法定依据。本次林改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辖区内林地、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全面核(换)发林权证。在这里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确权发证的范围:包括辖区所有林地、林木都要发证。不仅包括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林木林地,还包括划为公益林未实施改革的集体林木林地、产权明晰的私有林木林地。也就是说我乡全部集体和个人所有林木、林地这次都将颁发林权证。二是发证程序:包括申请、审核、勘查、公示、颁证、建档、检查验收等共七道程序,各村社都要积极参与,共同配合,确保程序规范、到位,发证准确、及时。

第四步:归档立卷、检查验收阶段(在9月1日至9月10日期完成)。各级要严格执行《四川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做好林权改革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做到档案完整、规范。

五、严肃纪律,规范林权流转程序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6

乡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乡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县林改办的统一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昭通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关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产业发展的意见》,深入学习《中共大关县委大关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村民的积极参与,按期完成了全镇的主体改革工作。达到了产权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利划分明确的改革效果,调动了广大群众及社会力量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林区和谐稳定。为了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结经验教训,现将××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镇东接××镇,南靠××镇,西连××镇,北临××乡,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700米,国土面积185.98平方公里,全镇11个村(社区)、75个自然村、185个组。农业户数6994户,农业总人口28485人。有耕地面积20685亩,其中水田5970亩,旱地14715亩。林地总面积112032亩,占国土面积的44.96%。按权属分:国有林面积6471亩,集体林面积105561亩。按林地现状分:有林地65356亩,疏林地3121亩,灌木林19004亩,未成林地22675亩,无林地1876亩。退耕地14474.725亩。全镇共确权面积10.51万亩、14790宗,占集体林总面积的99%,面积确权率99%,共涉及9个村,174个村民小组,5445户。实际确权面积中:公益林28107.48亩,占集体林面积的27%,商品林76487.53亩,占集体林面积的73%。实际确权面积中:自留山72392.04亩;均山到户13534.15亩;均股到户18599.93亩;均利到户40.22亩;仍由集体统一管理28.6亩。实际确权面积中均山到户85926.19亩;均山到户率82%。发放林权证5891本5445户。二、主要做法我镇林改工作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做林业工作的中心来抓;贯穿二条主线:即林改工作进度服从质量,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改变三大难:即造林难、护林难、防火难;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二是资金支持到位,三是督查指导到位,四是服务管理到位;狠抓五个早:即早宣传、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一)强化责任,组织领导到位。7月,××镇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大关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镇党委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镇长、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派出所、财政、林业、民政、扶贫、农技、水管、国土、综治、统计、信用社等负责人和各村总支书记任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林改办,组建了业务技术组、纠纷调处组、综合文秘组、后勤保障组、档案管理组、监督督察组等六个具体业务工作组,抽调了23名业务技术骨干负责具体工作。领导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强势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也相继成立了由村总支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副支书、副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民小组也推选了3—5名有威望、群众信服,公道正派的党员、人大代表、群众组成林改实施小组,负责配合驻村林改工作组实施该组的林改工作。(二)宣传发动,培训引导到位。林改工作启动以来,全镇上下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书写宣传标语、发放致林农公开信、出黑板报、办林改宣传专栏等形式,切实把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村、到组、到每一个农户,做到了家喻户晓。通过舆论先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林改政策深入人心,林农参与林改革、支持林改的积极性高涨,为顺利推进林改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更加规范,政策理解执行到位,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镇村两级利用各种会议、专题培训加强对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知识、政策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全镇共发放林改宣传资料6994册、书写林改宣传标语96条、编辑简报板报46期,召开各类会议420场次,专题培训2场次,237人次。

三)调查摸底,方案制定到位。镇、村、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是林改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此次林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必须摸清林业“三定”时期山林权属的基本情况和乡村集体林场、自留山、责任山面积和四至界线。为此,镇村干部职工爬山涉水,日晒雨淋,深入田间地块,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同时,大量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认真分析山情、林情、社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意,研究政策,用好政策,切实开展方案制定工作。方案草拟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遵照法定程序,坚持两个2/3,即必须有2/3的农户参加,必须有到会2/3的村民讨论通过后,才按照方案组织实施,确保改革方案的合法性,保障群众利益。全镇共制定了乡级实施方案1个、村级实施方案9个、村民小组实施方案174个。(四)依法依规,纠纷调处到位。主体改革期间,各类林权林界纠纷相继涌现出来,镇、村、组始终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的原则和“三个不出”的要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是采取“查、访、看、比、议”的方法进行调处,避免主观武断、行政手段的方式解决林权林界纠纷和争议;二是采取“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顺序,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法规与情感并举。对借纠纷滋事的个别村民,认真向其宣讲有关林改的政策法规,施以法律的威慑力,对一时想不通而钻牛角尖的群众,耐心讲解调解的理由和依据,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四是层层负责,集中力量攻难点。对比较复杂的纠纷,采取“四定”的办法,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调处方案,积极稳妥,依法依规进行调处。五是强化纠纷调处档案的创建与收集,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反映纠纷调处的情况。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林权纠纷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维护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全镇共排查林权林界纠纷14起,调结14起,调处率100%。排查林权林界争议262起,化解262起,化解率100%。(五)严肃纪律,技术规范到位。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给群众一本保障利益的放心证,一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证,严格遵照法定程序,认真把握好林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我镇林改工作的质量。一是镇驻村工作组必须按时按质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对全体林改工作队员实行问责制,明确奖惩。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勘测定界精准、信息填写准确、确保“人、地、证”相符、“图、表、册”一致、勘测质量实行终生负责制。三是外业勘测时,必须组织林权当事人、相邻接界人对每一宗地进行实地勘界确权。四是强调均山到户,无论是自留山、责任山,还是统管山,都不能误导林农联户确权,搞联户发证。确实需要的,全体村民讨论决定。五是加强技术研究,做好传统技术与现代软件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对集体山林产权的全面明晰,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六)加强管理,后勤保障到位。为确保按时按质地完成全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任务,镇党委、政府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一是实行“行政与技术双项责任承包”。把行政工作和技术工作分别量化,责任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分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行政人员以完成前期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纠纷调处等的工作量兑现差旅补助;技术员以完成的宗地数量、面积和质量兑现差旅补助。这样,有效地调动了林改工作队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在后勤保障方面,镇、村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始终注重相关行政资源的调动与整合,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全镇累计投入林改资金19万元。今后还将继续加大投入,确保整改工作和配套改革的顺利完成。(七)确保质量,档案管理到位。自林改启动以来,我镇把建立高标准的林改档案作为重点,贯穿林改工作的全过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林改的档案建立工作。在林改工作的建档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培训、统一规范报表、统一整理档案、统一档案盒柜、统一档案标准,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认识到位、政策把关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督查指导到位,确保档案质量。全镇林改档案按照文书类、林权类、纠纷调处类、电子声像类分别收集整理汇总,装订成卷。档案盒、卷宗分类、件号等按档案局的统一标准填制。档案实行专柜、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借阅等制度。全镇共建立档案369盒6967件。其中:文书类13盒1176件;林权类355盒5777件;纠纷类1盒14件;电子声像类1盒4件。(八)吃透政策,深化改革到位。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我镇各级干部职工在吃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基础上,准确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和程序步骤,全面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规,成为林改工作的“明白人”,发挥林改工作的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和要求,全面提高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做到“应改尽改”,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彻底到位,不留尾巴。三、取得的成效通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我镇顺利地完成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激发了林农的积极性。通过林改把所有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明晰到户,激发了林农“护林、爱林、造林”的积极性,营造了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管好自己的山、守好自家的林、种好自己的树”已成为广大林农的自觉行动。(二)锻炼了一批干部队伍。主体改革期间,广大干部职工、林业技术员和基层的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家庭和生活的重重困难,一心一意谋林改,专心致志搞林改,增长了才干,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锻炼的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三)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林改期间统一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传统的识图,绘图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完善了林地承包合同、村规民约,有效地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四)促进了林区的和谐。林改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纠纷妥善处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效地促进了林区和谐。(五)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以来,全镇共发展核桃3000亩,竹子800亩。(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权信息档案。主体改革期间产生的一系列的痕迹资料,档案材料,均按各级的有关要求进行了建档,为今后的林业发展和数字化林业建设奠定了基础。5月,我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顺利通过县级验收。6月,又通过了市级抽验,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四、存在的困难虽然我们在前期的林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肯,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林改工作经费紧张。我镇财政十分困难,林地破碎、类型复杂,林改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前所未有。林改启动以来,尽管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多方筹集林改经费,但与林改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加之整改完善工作还将持续,配套改革即将启动,林改经费尤显紧张。(二)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林改后,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很高,但林业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目前,我镇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劳动生产率和设备现代化程度比较低。核桃、竹子等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小、质量不高,管理粗放,资源培育投入严重不足。森林生态旅游还形不成气候,缺乏活力。(三)配套改革任重而道远。完成主体改革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的担子不会减轻,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还在等着我们。要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到底,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经营主体的处置权还未真正落实,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还不规范,公益林补偿制度还未建立,农民林业合作组织还有待研究和发展。四、下步工作打算(一)掀起林业产业建设高潮。抓住国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政策扶持的机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结合我镇培育壮大优势农业产业。突出核桃、竹子两个重点,做好核桃产业、竹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黄连河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和培植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产业。(二)稳步推进配套改革。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林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规范股份合作,规范林地使用费收取与使用,完善林业保护体系,规范林业专业协会的组建与运作,完善生态林保护管理机制,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新模式,拓展林业要素市场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三)多渠道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按照《森林法》和《××省森林条例》的规定,认真落实《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开展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试点,提高生态林自我补偿能力。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7

一、基本情况

××镇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700米,国土面积185.98平方公里,全镇11个村(社区)、75个自然村、185个组。农业户数6994户,农业总人口28485人。有耕地面积20685亩,其中水田5970亩,旱地14715亩。林地总面积112032亩,占国土面积的44.96%。按权属分:国有林面积6471亩,集体林面积105561亩。按林地现状分:有林地65356亩,疏林地3121亩,灌木林19004亩,未成林地22675亩,无林地1876亩。退耕地14474.725亩。

全镇共确权面积10.51万亩、14790宗,占集体林总面积的99%,面积确权率99%,共涉及9个村,174个村民小组,5445户。实际确权面积中:公益林28107.48亩,占集体林面积的27%,商品林76487.53亩,占集体林面积的73%。实际确权面积中:自留山72392.04亩;均山到户13534.15亩;均股到户18599.93亩;均利到户40.22亩;仍由集体统一管理28.6亩。实际确权面积中均山到户85926.19亩;均山到户率82%。发放林权证5891本5445户。

二、主要做法

我镇林改工作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做林业工作的中心来抓;贯穿二条主线:即林改工作进度服从质量,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改变三大难:即造林难、护林难、防火难;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二是资金支持到位,三是督查指导到位,四是服务管理到位;狠抓五个早:即早宣传、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

(一)强化责任,组织领导到位。7月,××镇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大关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镇党委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镇长、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派出所、财政、林业、民政、扶贫、农技、水管、国土、综治、统计、信用社等负责人和各村总支书记任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林改办,组建了业务技术组、纠纷调处组、综合文秘组、后勤保障组、档案管理组、监督督察组等六个具体业务工作组,抽调了23名业务技术骨干负责具体工作。领导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强势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也相继成立了由村总支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副支书、副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民小组也推选了3—5名有威望、群众信服,公道正派的党员、人大代表、群众组成林改实施小组,负责配合驻村林改工作组实施该组的林改工作。

(二)宣传发动,培训引导到位。林改工作启动以来,全镇上下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书写宣传标语、发放致林农公开信、出黑板报、办林改宣传专栏等形式,切实把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村、到组、到每一个农户,做到了家喻户晓。通过舆论先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林改政策深入人心,林农参与林改革、支持林改的积极性高涨,为顺利推进林改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更加规范,政策理解执行到位,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镇村两级利用各种会议、专题培训加强对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知识、政策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全镇共发放林改宣传资料6994册、书写林改宣传标语96条、编辑简报板报46期,召开各类会议420场次,专题培训2场次,237人次。

(三)调查摸底,方案制定到位。镇、村、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是林改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此次林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 )施方案,必须摸清林业“三定”时期山林权属的基本情况和乡村集体林场、自留山、责任山面积和四至界线。为此,镇村干部职工爬山涉水,日晒雨淋,深入田间地块,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同时,大量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认真分析山情、林情、社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意,研究政策,用好政策,切实开展方案制定工作。方案草拟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遵照法定程序,坚持两个2/3,即必须有2/3的农户参加,必须有到会2/3的村民讨论通过后,才按照方案组织实施,确保改革方案的合法性,保障群众利益。全镇共制定了乡级实施方案1个、村级实施方案9个、村民小组实施方案174个。

(四)依法依规,纠纷调处到位。主体改革期间,各类林权林界纠纷相继涌现出来,镇、村、组始终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的原则和“三个不出”的要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是采取“查、访、看、比、议”的方法进行调处,避免主观武断、行政手段的方式解决林权林界纠纷和争议;二是采取“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顺序,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法规与情感并举。对借纠纷滋事的个别村民,认真向其宣讲有关林改的政策法规,施以法律的威慑力,对一时想不通而钻牛角尖的群众,耐心讲解调解的理由和依据,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四是层层负责,集中力量攻难点。对比较复杂的纠纷,采取“四定”的办法,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调处方案,积极稳妥,依法依规进行调处。五是强化纠纷调处档案的创建与收集,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反映纠纷调处的情况。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林权纠纷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维护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全镇共排查林权林界纠纷14起,调结14起,调处率100%。排查林权林界争议262起,化解262起,化解率100%。

(五)严肃纪律,技术规范到位。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给群众一本保障利益的放心证,一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证,严格遵照法定程序,认真把握好林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我镇林改工作的质量。一是镇驻村工作组必须按时按质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对全体林改工作队员实行问责制,明确奖惩。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勘测定界精准、信息填写准确、确保“人、地、证”相符、“图、表、册”一致、勘测质量实行终生负责制。三是外业勘测时,必须组织林权当事人、相邻接界人对每一宗地进行实地勘界确权。四是强调均山到户,无论是自留山、责任山,还是统管山,都不能误导林农联户确权,搞联户发证。确实需要的,全体村民讨论决定。五是加强技术研究,做好传统技术与现代软件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对集体山林产权的全面明晰,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六)加强管理,后勤保障到位。为确保按时按质地完成全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任务,镇党委、政府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一是实行“行政与技术双项责任承包”。把行政工作和技术工作分别量化,责任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分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行政人员以完成前期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纠纷调处等的工作量兑现差旅补助;技术员以完成的宗地数量、面积和质量兑现差旅补助。这样,有效地调动了林改工作队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在后勤保障方面,镇、村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始终注重相关行政资源的调动与整合,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全镇累计投入林改资金19万元。今后还将继续加大投入,确保整改工作和配套改革的顺利完成。

(七)确保质量,档案管理到位。自林改启动以来,我镇把建立高标准的林改档案作为重点,贯穿林改工作的全过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林改的档案建立工作。在林改工作的建档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培训、统一规范报表、统一整理档案、统一档案盒柜、统一档案标准,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认识到位、政策把关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督查指导到位,确保档案质量。全镇林改档案按照文书类、林权类、纠纷调处类、电子声像类分别收集整理汇总,装订成卷。档案盒、卷宗分类、件号等按档案局的统一标准填制。档案实行专柜、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借阅等制度。全镇共建立档案369盒6967件。其中:文书类13盒1176件;林权类355盒5777件;纠纷类1盒1 4件;电子声像类1盒4件。

(八)吃透政策,深化改革到位。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我镇各级干部职工在吃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基础上,准确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和程序步骤,全面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规,成为林改工作的“明白人”,发挥林改工作的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和要求,全面提高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做到“应改尽改”,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彻底到位,不留尾巴。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我镇顺利地完成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激发了林农的积极性。通过林改把所有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明晰到户,激发了林农“护林、爱林、造林”的积极性,营造了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管好自己的山、守好自家的林、种好自己的树”已成为广大林农的自觉行动。

(二)锻炼了一批干部队伍。主体改革期间,广大干部职工、林业技术员和基层的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家庭和生活的重重困难,一心一意谋林改,专心致志搞林改,增长了才干,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锻炼的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三)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林改期间统一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传统的识图,绘图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完善了林地承包合同、村规民约,有效地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

(四)促进了林区的和谐。林改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纠纷妥善处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效地促进了林区和谐。

(五)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以来,全镇共发展核桃3000亩,竹子800亩。

(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权信息档案。主体改革期间产生的一系列的痕迹资料,档案材料,均按各级的有关要求进行了建档,为今后的林业发展和数字化林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5月,我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顺利通过县级验收。6月,又通过了市级抽验,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存在的困难

虽然我们在前期的林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肯,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林改工作经费紧张。我镇财政十分困难,林地破碎、类型复杂,林改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前所未有。林改启动以来,尽管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多方筹集林改经费,但与林改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加之整改完善工作还将持续,配套改革即将启动,林改经费尤显紧张。

(二)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林改后,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很高,但林业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目前,我镇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劳动生产率和设备现代化程度比较低。核桃、竹子等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小、质量不高,管理粗放,资源培育投入严重不足。森林生态旅游还形不成气候,缺乏活力。

(三)配套改革任重而道远。完成主体改革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的担子不会减轻,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还在等着我们。要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到底,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经营主体的处置权还未真正落实,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还不规范,公益林补偿制度还未建立,农民林业合作组织还有待研究和发展。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掀起林业产业建设高潮。抓住国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政策扶持的机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结合我镇培育壮大优势农业产业。突出核桃、竹子两个重点,做好核桃产业、竹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黄连河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和培植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产业。

(二)稳步推进配套/!/改革。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林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规范股份合作,规范林地使用费收取与使用,完善林业保护体系,规范林业专业协会的组建与运作,完善生态林保护管理机制,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新模式,拓展林业要素市场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8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市级林改验收工作完成近半之时,经市林改领导小组决定,召开这次阶段性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做好市级检查验收工作,分析存在问题,切实抓好整改落实,扎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各项扫尾工作。在听取各县区情况汇报的基础上,我讲二点意见。

一、上半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林业厅等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们在林改工作中认真落实“省市统一指挥、县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指导服务”的工作机制,坚持“高位强势推进,重心下移,打牢基础”的主体改革思路,强化组织领导、宣传培训、方案制订、纠纷调处、确权发证、管理创新、后勤保障、督察指导八个方面的工作,强势推进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止2009年5月31日,全市已完成了141个乡镇、22593个村民小组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外业勘测任务,分别占全市涉及林改任务乡镇、村民小组总数的98.60%、92.65%;确权面积1226.72万亩,占全市集体林地面积1314.47万亩的93.32%;已确权到户65.6888万户,确权宗地154.0445万宗,平均宗地面积7.96亩;已完成输机128.3293万宗,占确权宗地总数的83.31%;受理纠纷3461起,调处3372起,调处率为97.43%;累计投入林改工作经费7966.524万元。完成了对5个县的市级检查验收,占全市总任务的45%。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林改领导小组的安排和要求,今年8月底必须完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同时启动配套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今年上半年,各县区认真落实今年1月水富林改验收工作会议、2月28号林改暨林业局长会议精神,组织开展了回头看,查缺补漏和县级自查验收等工作,全市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工作,整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市林改办积极筹备,精心组织,认真培训,统筹安排,把林改检查验收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及时启动了市级验收。

去年林改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底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的要求后,各县加大了工作力度,水富县于2008年底率先提出验收申请。市林改办根据市林改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拟定了验收方案,进行了样本抽取,从市林业局机关、各科室站所抽出5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检查验收组,对检查验收中要熟悉和掌握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操作规程、《林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档案创建与收集等,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针对《检查验收办法》中所设置的考核评分内容进行讨论,明确了检查验收中须把握的重点、要达到的深度,需把握的尺度;并分别从十个县区抽调了一名业务分管领导和一名技术负责人,通过再次培训后,参与水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检查工作,在对水富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进行了市级验收的基础上,市林改领导小组于1月13日在水富召开了“××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工作正式启动。

(二)以检查验收促整改,主体改革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继水富验收之后,4至5月,市林改领导小组集中技术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在市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对彝良、绥江、巧家、盐津四县进行了验收,除彝良县需进行较大整改后复查之外,其余三县一次通过了验收。通过随机抽样进行的定性定量检查分析,找准了林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措施和建议。从上午各县的汇报情况看,各县对检查组提出的问题都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题研究,就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拟定了具体的整改方案,落实了专项经费,组织队伍开展整改,各项整改完善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从对水富县整改情况的复查结果看,各种存在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整改,主体改革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水富的验收工作,对各县的触动很大,一些以前没有引起重视的环节得到了重视。特别是2月28号全市林改暨林业局长会上,明确了验收时间表,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倒计时安排,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是各县区积极自查和整改。开展了村村见面的自检自查、交叉检查和“回头看”,对一些被平时忽视的细节,进行了查缺补漏。二是市县林改办加大了督查指导的力度。市局挂钩联系各县区的督查组均到县开展了督查指导工作;三是加大了热点难点纠纷的调处力度。在林业、司法、民政、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下,密切协作,加大了林权纠纷调处工作力度,一些久拖未决的、涉及县与县、县与林场的林权纠纷(争议)调处有了实质性进展。四是林改档案的收集整理有了进一步规范。各县区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规范林改档案。通过各县区的自查、整改,主体改革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验收情况的基本估价。

从水富县开始,我们采取大兵团打歼灭战的方式进行市级验收,目的在于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缩短时间。对五个县的检查验收是认真的,是客观公正的,达到了以验收促整改的目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查验收制度体系。

从五个县的验收结果看,各县始终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作为全县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落实,作为衡量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来检验,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林改的格局。结合实际,层层建立领导分片和部门挂钩联系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考核奖惩、质量评价、责任追究、督促检查、技术指导、资金管理、双向承包等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基本做到了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人员、经费、技术服务到位;坚持规范操作,基本做到了“人、地、证”相符,“图、表、册”一致。面积确权率、确权到户率、宗地合格率、档案合格率、群从满意率等指标均达到了《检查验收办法》要求,通过检查,我们认为:各级党委政府是高度重视的,林业部门是全力以赴的,各项准备是基本充分的,工作是基本到位的,成绩是突出的,成效是显著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有不到位的地方。对改革范围,改革目的(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提升效益)的理解仍有不到位的地方。在《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力度和稳步推进配套改革的意见》(云办发〔2007〕2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出台后,仍有只对集体人工商品林及宜林荒山进行改革的情况,试点阶段的乡镇也没有及时进行纠偏。对均山、均股、均利三种确权方式适用的条件理解不够,把握不准。图省事,把集体统管山简单地以‘均股’的方式确权到户,没有向群众讲清楚三种确权方式的利弊关系,没有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就以‘均股、均利’的形式落实集体统管山的产权,没有把“均山”作为主要(第一)的确权到户方式进行确权。

2、部分村组《方案》不具针对性。关于方案,历次会上都在强调,采取印发“范本”、领导带头拟《方案》等很多措施来加以规范,但仍然是问题最多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方案过于简单。基本内容不全,村情、组情、林情、民意等基本情况不清;二是改革措施不具体。没有针对不同的林权类型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三是没有认真审核就批复。在一些方案中,存在数据矛盾、无中生有、逻辑错误、甚至违背政策原则的情况;四是缺少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

3、集体统管山、乡、村、组林场改革不彻底,相关合同、协议不规范。一是确权方式上,本应以“均山到户”为主,结果大多数搞成了以“均股、均利”为主要形式,没有以“均山”的形式实现初始产权分配,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导致确权到户率低。二是缺少重要支撑要件。均股、均利中缺少必要的合同、协议等重要支撑要件,即使有、也不规范完善。

4、外勘技术不规范,新老林改软件对接存在差异。存在部分宗地面积达不到精度要求或出现整移,宗地信息因子填写错误,四至描述颠倒、含糊,林种、树种界定不准确等情况;新老林改软件对接存在差异。通过新老两个系统的对接,也检验出原有基础工作的精细与粗糙,有些就对接不了,出现林权证附图整移的情况,需要补充大量的基础材料,有的需要推倒重来。新的林改软件使用中,也反映出一些林改队员对新的林改软件系统研究不透、请教不够、运用不熟的问题,因此,在输机录入方面,一些县欠帐较大。

5、档案材料内容错漏,归类不清、管理混乱。有的反复涂改、补充,缺乏真实性,形式与内容不统一、不完整,材料之间相互矛盾,档案分类错误,大多数县两套档案未齐全。

6、纠纷调处不彻底。在纠纷调处上,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是搞领导说了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林权纠纷。在国家与集体之间的林权纠纷问题上,总是一味追求国家应让利于民,不考虑林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事实,造成国有林地流失。从近期统计报表数据看,全市纠纷排查总数呈下降趋势,减少了一百多起,这些纠纷总数是如何减少的,需进一步查明原因,是原来统计错误、确实没有?是怕麻烦、图省事而隐报瞒报?还是调解了,而当时没有形成相关的记录资料而人为省去了。凡是调解过的林权林界纠纷,必须记录在案,做到有据可查,不能给今后的配套改革工作留下隐患。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上的困难和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要求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农民,使农民不仅具有经营的主体地位,而且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这项改革旨在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既能够兴林,又能够富民的林业经营体制,形成林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从而带动林业的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主体改革阶段工作效果的好坏、工作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配套改革的推进和林区社会的稳定。因此,各级林业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严谨的作风,精益求精的要求,认真开展好各项工作。

(一)突出主体改革验收重点,力争在7月底全面完成。

按照2月28日林改暨林业局长会提出的7月底前完成市级验收的总体要求,当前的市级验收任务还很重,接下的三个月,仍是以林改验收为重点。要按照2月28日会上明确的时间、顺序,组织开展好剩下的大关、永善等6个县的检查验收工作,力争7月底前全面完成市级检查验收,8月份提请省级检查。还没有验收的6个县区,一是务必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内外业工作进度,做好自检自查;二是按时提交验收申请和自查验收报告,提交的报告必须是以林改领导小组的名义上报,自查验收报告中,必须按要求准确提供能够抽样的基础数据;三是必须做好相关汇报材料、配合人员、车辆等准备,确保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市级的检查验收。

(二)抓住整改完善这个关键环节,做好省级验收相关准备工作。

按照省里面的安排,将在8月份对我市进行抽查,我们无法控制抽哪几个县区,因此,每一个县区都必须做好迎接省上检查的各项准备,切实抓好整改完善这个关键环节。已经验收了的县和即将验收的县区,要对照前面提到的、市级检查验收中发现的带共性的问题,认真对照梳理,要对检查组在各县、各乡镇指出的,以及检查组没有提到,而自己已经发现了的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拟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完善方案,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对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继续加强对整改完善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把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进行专题研究,确保队伍不散、力度不减、热度不降,集中精力,限期整改完善;林业部门要把整改完善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力戒盲目自满、自以为好、侥幸过关的心理,克服松劲、厌战情绪,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切实把整改完善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更充分一些。

(三)积极稳妥地抓好林权证发证工作。

《林权证》是保护林权所有者产权的法律凭据,是办理林木采伐、林地林木流转、抵押贷款、纠纷调处等的重要依据。发给林农一本经营主体明确、责权利清晰、四权到位、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群众满意、放心的《林权证》,是主体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为发好这样一本证,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了2年多的基础性工作。打证发证就是将勘测资料转化成为法定成果的过程,必须严肃认真、慎之又慎地把好‘打证、发证’这道关,否则,将前功尽弃。一是必须对内外业输机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校对,确保宗地数据、宗地信息准确无误,做到人、地、证一致,图、表、册相符;二是做好登记申请材料的收集整理,确保内容规范齐全;三做好发证前的法定公示。平常我们所讲的“三榜”公示,其公示阶段、公示的内容和时间一般是:“一榜”,是将林改前的林权摸底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二榜”,是按讨论通过的《林改方案》勘界后,对勘测的林权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三榜”,是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林权登记职责后,登记机关对已经受理的登记申请,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林权登记申请表”上所列内容,在森林、林木和林地所在地进行的法定公示,公示期为30天。要求公示的时间,可以是会议形式、可以是张榜的形式、也可以直接到户的形式进行公示,经过群众签字认可,可以缩短时间,在公示期间,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做到有错必纠,并注意原始稿件、痕迹材料的收集、保存;四是做好登记造册,完善申领手续,确保不发错、不发重、不发漏;五是要确保不同类型权利证书的发放。如所有权证、使用权证、流转权证等,要把证书发到该持证的人手中,发证工作要在省级验收前完成95%以上;六是规范建档,建立健全林权信息查询系统,确保有据可查,方便快捷。

(四)抓档案规范收集整理,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现代化管理。

林改档案需要日积月累,做到真实完善,并要高度重视档案的安全,实现档案数字化、现代化管理。一是要严格按照市林业局和市档案局联发的《关于转发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档案局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通知》(昭林联发〔2007〕15);以及国家林业局、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意见》(林策〔2007〕61号)要求,对林改各阶段、各工作环节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表、声像、数据、记录等各种原始记录材料和载体进行收集和创建。二是要按“三级四类”的原则进行分类归档;三是永久性档案要形成一式两套规范完整的林改档案,一套交地方档案部门保管,一套(复印件)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留存;定期档案(分为30年、10年)不移交档案部门。四是林权类档案要形成电子档案,为将来电子信息化网络管理做好准备。五是规范管理,确保档案安全。整理归档完备后,应按有关规定,在省级验收之后3个月内向当地档案管理主管部门移交,办好交接手续。特别要注意纸质材料的防潮、防蛀、防火、防盗,要加以备份,同时要加强电子档案的集中专人管理,防止相关数据信息的丢失和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五)搞好经验总结,做好成果展示。

两年的林改工作中,全市上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林权主体改革结束之际,市级准备以市委、政府的名誉进行总结表彰,各县区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对过去所做的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和提炼,把最能代表本县、本乡镇林改特色的典型选出来,把最能反映典型的主要做法、经验、人物事迹写出来,努力挖掘林改中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撰写典型经验、交流汇报材料,做好市级表彰的推荐上报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在各级新闻媒体的支持、配合下,做好影像资料的收集,制作出全面反映主体改革工作的电视专题片,做好成果展示。

(六)积极调研,推进配套改革。

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主体任务,只是整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真正实现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建立起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配套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抓好主体改革验收的同时,一是要抓紧收集、整理、学习有关配套改革的方针政策,下大力气抓好配套改革的基础研究,在用好、用活现有林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林权的流转机制和林地经营管理方式,为林农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要认真学习贯彻邬副市长5月7号在巧家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会上的讲话精神(政情通报第35期),尽快明确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快建立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搭建集‘政策、科技、融资、交易’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三是要组织好考察学习,以县为单位,市里适时组织适当规模考察学习。

(七)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统一森林资源数据。

在林权权主体改革中,要结合我市天保工程总体规划、两类林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和二类调查等成果把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有机地统一起来,根据地理区位和森林资源分布特征、结构特点,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使公益林区划界定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山头地块、林班、小班与林权制度改革的宗地有机地统一,使禁限伐协议、相关管护合同和承包合同、村组改革方案有机统一,使林权所有者与公益林所在的山头地块、林班、小班和宗地一一对应,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协调一致,建立健全公益林补偿机制,完善林权制度改革承包关系,为今后的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二类调查成果还未正式审定之前,要主动与承担二类调查任务的单位联系,对照林改成果、对二类调查材料进行修正;

2、还没有按标准支付二类调查经费的,要抓紧筹措及时支付,必须在六月底前结清,以确保尽快获得二类调查成果。

(八)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切实开展好“绿盾三号”行动。

为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收滥运木材、乱垦滥占林地等行为,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上升势头,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决定于6月5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盾三号行动”,8月31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摸底排查,深入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地区排查案件线索,摸清辖区内破坏森林资源的突出问题。二是打击整治,集中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专项治理森林资源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总结巩固,认真查摆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完善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立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各县区林业局要高度重视,森林公安、资源林政要密切配合,认真排查清理,加强与公、检、法、司的协作,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9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市级林改验收工作完成近半之时,经市林改领导小组决定,召开这次阶段性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做好市级检查验收工作,分析存在问题,切实抓好整改落实,扎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各项扫尾工作。在听取各县区情况汇报的基础上,我讲二点意见。

一、上半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林业厅等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们在林改工作中认真落实“省市统一指挥、县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指导服务”的工作机制,坚持“高位强势推进,重心下移,打牢基础”的主体改革思路,强化组织领导、宣传培训、方案制订、纠纷调处、确权发证、管理创新、后勤保障、督察指导八个方面的工作,强势推进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止2009年5月31日,全市已完成了141个乡镇、22593个村民小组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外业勘测任务,分别占全市涉及林改任务乡镇、村民小组总数的98.60%、92.65%;确权面积1226.72万亩,占全市集体林地面积1314.47万亩的93.32%;已确权到户65.6888万户,确权宗地154.0445万宗,平均宗地面积7.96亩;已完成输机128.3293万宗,占确权宗地总数的83.31%;受理纠纷3461起,调处3372起,调处率为97.43%;累计投入林改工作经费7966.524万元。完成了对5个县的市级检查验收,占全市总任务的45%。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林改领导小组的安排和要求,今年8月底必须完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同时启动配套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今年上半年,各县区认真落实今年1月水富林改验收工作会议、2月28号林改暨林业局长会议精神,组织开展了回头看,查缺补漏和县级自查验收等工作,全市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工作,整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市林改办积极筹备,精心组织,认真培训,统筹安排,把林改检查验收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及时启动了市级验收。

去年林改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底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的要求后,各县加大了工作力度,水富县于2008年底率先提出验收申请。市林改办根据市林改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拟定了验收方案,进行了样本抽取,从市林业局机关、各科室站所抽出5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检查验收组,对检查验收中要熟悉和掌握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操作规程、《林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档案创建与收集等,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针对《检查验收办法》中所设置的考核评分内容进行讨论,明确了检查验收中须把握的重点、要达到的深度,需把握的尺度;并分别从十个县区抽调了一名业务分管领导和一名技术负责人,通过再次培训后,参与水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检查工作,在对水富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进行了市级验收的基础上,市林改领导小组于1月13日在水富召开了“××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工作正式启动。

(二)以检查验收促整改,主体改革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继水富验收之后,4至5月,市林改领导小组集中技术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在市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对彝良、绥江、巧家、盐津四县进行了验收,除彝良县需进行较大整改后复查之外,其余三县一次通过了验收。通过随机抽样进行的定性定量检查分析,找准了林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措施和建议。从上午各县的汇报情况看,各县对检查组提出的问题都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题研究,就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拟定了具体的整改方案,落实了专项经费,组织队伍开展整改,各项整改完善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从对水富县整改情况的复查结果看,各种存在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整改,主体改革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水富的验收工作,对各县的触动很大,一些以前没有引起重视的环节得到了重视。特别是2月28号全市林改暨林业局长会上,明确了验收时间表,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倒计时安排,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是各县区积极自查和整改。开展了村村见面的自检自查、交叉检查和“回头看”,对一些被平时忽视的细节,进行了查缺补漏。二是市县林改办加大了督查指导的力度。市局挂钩联系各县区的督查组均到县开展了督查指导工作;三是加大了热点难点纠纷的调处力度。在林业、司法、民政、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下,密切协作,加大了林权纠纷调处工作力度,一些久拖未决的、涉及县与县、县与林场的林权纠纷(争议)调处有了实质性进展。四是林改档案的收集整理有了进一步规范。各县区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规范林改档案。通过各县区的自查、整改,主体改革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验收情况的基本估价。

从水富县开始,我们采取大兵团打歼灭战的方式进行市级验收,目的在于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缩短时间。对五个县的检查验收是认真的,是客观公正的,达到了以验收促整改的目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查验收制度体系。

从五个县的验收结果看,各县始终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作为全县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落实,作为衡量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来检验,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林改的格局。结合实际,层层建立领导分片和部门挂钩联系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考核奖惩、质量评价、责任追究、督促检查、技术指导、资金管理、双向承包等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基本做到了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人员、经费、技术服务到位;坚持规范操作,基本做到了“人、地、证”相符,“图、表、册”一致。面积确权率、确权到户率、宗地合格率、档案合格率、群从满意率等指标均达到了《检查验收办法》要求,通过检查,我们认为:各级党委政府是高度重视的,林业部门是全力以赴的,各项准备是基本充分的,工作是基本到位的,成绩是突出的,成效是显著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有不到位的地方。对改革范围,改革目的(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提升效益)的理解仍有不到位的地方。在《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力度和稳步推进配套改革的意见》(云办发〔2007〕2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出台后,仍有只对集体人工商品林及宜林荒山进行改革的情况,试点阶段的乡镇也没有及时进行纠偏。对均山、均股、均利三种确权方式适用的条件理解不够,把握不准。图省事,把集体统管山简单地以‘均股’的方式确权到户,没有向群众讲清楚三种确权方式的利弊关系,没有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就以‘均股、均利’的形式落实集体统管山的产权,没有把“均山”作为主要(第一)的确权到户方式进行确权。

2、部分村组《方案》不具针对性。关于方案,历次会上都在强调,采取印发“范本”、领导带头拟《方案》等很多措施来加以规范,但仍然是问题最多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方案过于简单。基本内容不全,村情、组情、林情、民意等基本情况不清;二是改革措施不具体。没有针对不同的林权类型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三是没有认真审核就批复。在一些方案中,存在数据矛盾、无中生有、逻辑错误、甚至违背政策原则的情况;四是缺少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

3、集体统管山、乡、村、组林场改革不彻底,相关合同、协议不规范。一是确权方式上,本应以“均山到户”为主,结果大多数搞成了以“均股、均利”为主要形式,没有以“均山”的形式实现初始产权分配,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导致确权到户率低。二是缺少重要支撑要件。均股、均利中缺少必要的合同、协议等重要支撑要件,即使有、也不规范完善。

4、外勘技术不规范,新老林改软件对接存在差异。存在部分宗地面积达不到精度要求或出现整移,宗地信息因子填写错误,四至描述颠倒、含糊,林种、树种界定不准确等情况;新老林改软件对接存在差异。通过新老两个系统的对接,也检验出原有基础工作的精细与粗糙,有些就对接不了,出现林权证附图整移的情况,需要补充大量的基础材料,有的需要推倒重来。新的林改软件使用中,也反映出一些林改队员对新的林改软件系统研究不透、请教不够、运用不熟的问题,因此,在输机录入方面,一些县欠帐较大。

5、档案材料内容错漏,归类不清、管理混乱。有的反复涂改、补充,缺乏真实性,形式与内容不统一、不完整,材料之间相互矛盾,档案分类错误,大多数县两套档案未齐全。

6、纠纷调处不彻底。在纠纷调处上,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是搞领导说了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林权纠纷。在国家与集体之间的林权纠纷问题上,总是一味追求国家应让利于民,不考虑林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事实,造成国有林地流失。从近期统计报表数据看,全市纠纷排查总数呈下降趋势,减少了一百多起,这些纠纷总数是如何减少的,需进一步查明原因,是原来统计错误、确实没有?是怕麻烦、图省事而隐报瞒报?还是调解了,而当时没有形成相关的记录资料而人为省去了。凡是调解过的林权林界纠纷,必须记录在案,做到有据可查,不能给今后的配套改革工作留下隐患。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上的困难和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要求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农民,使农民不仅具有经营的主体地位,而且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这项改革旨在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既能够兴林,又能够富民的林业经营体制,形成林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从而带动林业的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主体改革阶段工作效果的好坏、工作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配套改革的推进和林区社会的稳定。因此,各级林业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严谨的作风,精益求精的要求,认真开展好各项工作。

(一)突出主体改革验收重点,力争在7月底全面完成。

按照2月28日林改暨林业局长会提出的7月底前完成市级验收的总体要求,当前的市级验收任务还很重,接下的三个月,仍是以林改验收为重点。要按照2月28日会上明确的时间、顺序,组织开展好剩下的大关、永善等6个县的检查验收工作,力争7月底前全面完成市级检查验收,8月份提请省级检查。还没有验收的6个县区,一是务必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内外业工作进度,做好自检自查;二是按时提交验收申请和自查验收报告,提交的报告必须是以林改领导小组的名义上报,自查验收报告中,必须按要求准确提供能够抽样的基础数据;三是必须做好相关汇报材料、配合人员、车辆等准备,确保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市级的检查验收。

(二)抓住整改完善这个关键环节,做好省级验收相关准备工作。

按照省里面的安排,将在8月份对我市进行抽查,我们无法控制抽哪几个县区,因此,每一个县区都必须做好迎接省上检查的各项准备,切实抓好整改完善这个关键环节。已经验收了的县和即将验收的县区,要对照前面提到的、市级检查验收中发现的带共性的问题,认真对照梳理,要对检查组在各县、各乡镇指出的,以及检查组没有提到,而自己已经发现了的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拟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完善方案,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对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继续加强对整改完善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把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进行专题研究,确保队伍不散、力度不减、热度不降,集中精力,限期整改完善;林业部门要把整改完善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力戒盲目自满、自以为好、侥幸过关的心理,克服松劲、厌战情绪,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切实把整改完善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更充分一些。

(三)积极稳妥地抓好林权证发证工作。

《林权证》是保护林权所有者产权的法律凭据,是办理林木采伐、林地林木流转、抵押贷款、纠纷调处等的重要依据。发给林农一本经营主体明确、责权利清晰、四权到位、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群众满意、放心的《林权证》,是主体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为发好这样一本证,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了2年多的基础性工作。打证发证就是将勘测资料转化成为法定成果的过程,必须严肃认真、慎之又慎地把好‘打证、发证’这道关,否则,将前功尽弃。一是必须对内外业输机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校对,确保宗地数据、宗地信息准确无误,做到人、地、证一致,图、表、册相符;二是做好登记申请材料的收集整理,确保内容规范齐全;三做好发证前的法定公示。平常我们所讲的“三榜”公示,其公示阶段、公示的内容和时间一般是:“一榜”,是将林改前的林权摸底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二榜”,是按讨论通过的《林改方案》勘界后,对勘测的林权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三榜”,是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林权登记职责后,登记机关对已经受理的登记申请,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林权登记申请表”上所列内容,在森林、林木和林地所在地进行的法定公示,公示期为30天。要求公示的时间,可以是会议形式、可以是张榜的形式、也可以直接到户的形式进行公示,经过群众签字认可,可以缩短时间,在公示期间,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做到有错必纠,并注意原始稿件、痕迹材料的收集、保存;四是做好登记造册,完善申领手续,确保不发错、不发重、不发漏;五是要确保不同类型权利证书的发放。如所有权证、使用权证、流转权证等,要把证书发到该持证的人手中,发证工作要在省级验收前完成95%以上;六是规范建档,建立健全林权信息查询系统,确保有据可查,方便快捷。

(四)抓档案规范收集整理,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现代化管理。

林改档案需要日积月累,做到真实完善,并要高度重视档案的安全,实现档案数字化、现代化管理。一是要严格按照市林业局和市档案局联发的《关于转发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档案局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通知》(昭林联发〔2007〕15);以及国家林业局、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意见》(林策〔2007〕61号)要求,对林改各阶段、各工作环节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表、声像、数据、记录等各种原始记录材料和载体进行收集和创建。二是要按“三级四类”的原则进行分类归档;三是永久性档案要形成一式两套规范完整的林改档案,一套交地方档案部门保管,一套(复印件)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留存;定期档案(分为30年、10年)不移交档案部门。四是林权类档案要形成电子档案,为将来电子信息化网络管理做好准备。五是规范管理,确保档案安全。整理归档完备后,应按有关规定,在省级验收之后3个月内向当地档案管理主管部门移交,办好交接手续。特别要注意纸质材料的防潮、防蛀、防火、防盗,要加以备份,同时要加强电子档案的集中专人管理,防止相关数据信息的丢失和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五)搞好经验总结,做好成果展示。

两年的林改工作中,全市上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林权主体改革结束之际,市级准备以市委、政府的名誉进行总结表彰,各县区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对过去所做的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和提炼,把最能代表本县、本乡镇林改特色的典型选出来,把最能反映典型的主要做法、经验、人物事迹写出来,努力挖掘林改中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撰写典型经验、交流汇报材料,做好市级表彰的推荐上报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在各级新闻媒体的支持、配合下,做好影像资料的收集,制作出全面反映主体改革工作的电视专题片,做好成果展示。

(六)积极调研,推进配套改革。

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主体任务,只是整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真正实现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建立起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配套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抓好主体改革验收的同时,一是要抓紧收集、整理、学习有关配套改革的方针政策,下大力气抓好配套改革的基础研究,在用好、用活现有林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林权的流转机制和林地经营管理方式,为林农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要认真学习贯彻邬副市长5月7号在巧家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会上的讲话精神(政情通报第35期),尽快明确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快建立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搭建集‘政策、科技、融资、交易’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三是要组织好考察学习,以县为单位,市里适时组织适当规模考察学习。

(七)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统一森林资源数据。

在林权权主体改革中,要结合我市天保工程总体规划、两类林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和二类调查等成果把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有机地统一起来,根据地理区位和森林资源分布特征、结构特点,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使公益林区划界定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山头地块、林班、小班与林权制度改革的宗地有机地统一,使禁限伐协议、相关管护合同和承包合同、村组改革方案有机统一,使林权所有者与公益林所在的山头地块、林班、小班和宗地一一对应,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协调一致,建立健全公益林补偿机制,完善林权制度改革承包关系,为今后的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二类调查成果还未正式审定之前,要主动与承担二类调查任务的单位联系,对照林改成果、对二类调查材料进行修正;

2、还没有按标准支付二类调查经费的,要抓紧筹措及时支付,必须在六月底前结清,以确保尽快获得二类调查成果。

(八)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切实开展好“绿盾三号”行动。

为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收滥运木材、乱垦滥占林地等行为,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上升势头,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决定于6月5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盾三号行动”,8月31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摸底排查,深入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地区排查案件线索,摸清辖区内破坏森林资源的突出问题。二是打击整治,集中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专项治理森林资源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总结巩固,认真查摆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完善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立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各县区林业局要高度重视,森林公安、资源林政要密切配合,认真排查清理,加强与公、检、法、司的协作,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林权;档案;管理;镇巴县

1  林权档案的重要性

林权档案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是林权发证的前提和成果资料,更是林权权利人拥有各项林权权利的原始材料;是依法管理林权的基础,也是发展现代林业要求。

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权档案,是林改工作的客观反映和重要历史凭证,对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维护林权权利人拥有合法权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都具有重大意义。

2  林权档案的分类

2.1 综合类

(1)机构设置、人员调配、人事任免、启用印章等文件。(2)会议文件,包括通知、名单、议程、报告、讲话、决议、纪要重要的影像资料等。(3)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文件,国家、省市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下发的文件。(4)宣传和培训资料,重要的影像资料等。(5)林改进行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请示和批复。(6)上级领导检查林改工作时形成的材料,阶段性验收材料。

2.2 资源调查类

(1)乡镇资源调查摸底表。(2)调查汇总表。(3)资源调查结果公示表、公示记录。(4)对公示的异议及处理记录。

2.3 承包合同类

(1)林地承包小组成立记录、林地承包方案、林地承包方案讨论记录及“四签”记录、公示记录。(2)村组林地承包方案的审批文件。(3)林地承包合同。(4)外业形成的村组林地宗地图。(5)联户发证委托材料。(6)集体山林股份制章程。(7)集体林地拍卖公告、拍卖协议书等。

2.4 林权登记类

(1)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生效的林权登记申请表及其附图。(2)林权登记人申请林权登记的权属证明材料。(3)林权登记人的人身证明材料。(4)涉及的异议材料和登记机关的调查材料和审查意见。(5)林权发证登记表。(6)林权发放登记台帐。(7)林权登记发证前公示表。(8)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林权发证数据备份。

2.5 纠纷调处类

(1)群众来信来访材料。(2)纠纷调处记录。(3)纠纷调处协议。(4)上级批转的纠纷材料及调处结果。

3 林权档案的管理

3.1 建章立制

制定林权档案收集、保密、保管和利用的规范化制度,建立健全包括库房管理制度、档案查阅利用制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来办好事、管好人,为档案的永久保存和利用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3.2 规范整理

林权档案作为文书档案整理。按照林权档案归档分类的要求,以村(组)为单位立卷整理,一村(组)一卷或数卷。林权档案按专门档案单独排列,单独编号,单独编制归档文件目录或案卷目录。整理档案使用的档案盒、卷皮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对于以电子载体的林权档案,要做到双备份,确保电子林权档案数据不得丢失。

3.3 完善设施设备

林权档案作为重要的历史依据,这就要求对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加大投入。必须建立专用档案库房和专用档案柜等设施和设备,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来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污染、防鼠、防虫、防高温等工作,以确保林权档案的安全。

3.4 加强培训

林权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我们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非常熟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过程和常规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和工作程序进行认真地学习,掌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阶段所产的相关林权档案和档案归案范围及有效期。并对常规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也要进行认真学习,来提高档案管理的业务技能。

3.5 社会化服务

档案的管理最终落脚点是为社会服务。林权档案在确保保密的情况下,应当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林权改革档案,不得借出档案室外,档案管理人员对借阅林权档案人员的身份证明要认真核实登记,并对归还的林权改革档案在借阅者面前进行认真查验,发现案卷有被拆、卷内文件材料有被抽取、涂改、勾画、增删、污损或短缺的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追究查阅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