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3:03:37

林权制度

林权制度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地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促进林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是指因森林、林木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归属而产生的争议。

处理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以下简称林权争议),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处理林权争议,应当尊重历史和现实情况,遵循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原则。

第四条林权争议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林业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人民政府设立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以下统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分别负责办理林权争议处理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林权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所在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在林权争议解决以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伐有争议的林木,不得在有争议的林地上从事基本建设或者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章处理依据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授权林业部依法颁发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书(以下简称林权证),是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

第七条尚未取得林权证的,下列证据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

(一)时期,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土地证;

(二)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定不发证的林木、林地的土地清册;

(三)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赠送凭证及附图;

(四)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

(五)对同一起林权争议有数次处理协议或者决定的,以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的最终决定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作出的最后一次决定为依据;

(六)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决。

第八条后至林权争议发生时,下列证据可以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参考依据:

(一)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设立时,该单位的总体设计书所确定的经营管理范围及附图;

(二)、合作化时期有关林木、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三)能够准确反映林木、林地经营管理状况的有关凭证;

(四)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能够确定林木、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第九条前有关林木、林地权属的凭证,不得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或者参考依据。

第十条处理林权争议时,林木、林地权属凭证记载的四至清楚的,应当以四至为准;四至不清楚的,应当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当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确定其权属。

第十一条当事人对同一起林权争议都能够出具合法凭证的,应当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当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按照双方各半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其权属。

第十二条后营造的林木,按照“谁造林、谁管护、权属归谁所有”的原则确定其权属,但明知林地权属有争议而抢造的林木或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章处理程序

第十三条林权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主动、互谅、互让地协商解决。经协商依法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及附图上签字或者盖章,并报所在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备案;经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照本办法规定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申请处理。

第十四条林权争议由当事人共同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负责办理具体处理工作。

第十五条申请处理林权争议的,申请人应当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提交《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现状,包括争议面积、林木蓄积,争议地所在的行政区域位置、四至和附图;

(三)争议的事由,包括发生争议的时间、原因;

(四)当事人的协商意见。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在接到《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后,应当及时组织办理。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出具证据。当事人不能出具证据的,不影响林权争议处理机构依据有关证据认定争议事实。

第十八条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上签名或者盖章,并由调解人员署名,加盖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印章,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制作处理意见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处理意见书应当写明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事由、各方的主张及出具的证据;

(三)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四)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或者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凡涉及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经营范围变更的,应当事先征得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自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章奖励和惩罚

第二十三条在林权争议处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伪造、变造、涂改本办法规定的林木、林地权属凭证的,由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收缴其伪造、变造、涂改的林木、林地权属凭证,并可视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林权制度范文篇2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业发展机制,对于构建山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是全县重点林区之一,是林改的重心区域,林改成败直接关系到全乡各方面的发展。在全县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乡党委、政府决定召开全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和省、市、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安排部署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依托热区资源优势,抓住改革发展机遇,稳步推进,确保圆满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任务。

下面,结合我乡林改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林改试点经验,面对现实,团结一致,进一步坚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党在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其地位和作用不亚于过去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对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乡当前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依托热区资源优势,抓住改革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乡造林和林林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乡属于师宗县重点林产业之乡,是全县100万亩速生杉木林生产基地之一,历届乡党委、政府都把发展林产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2006年确定“林业立乡、生姜强乡、畜牧兴乡”的战略目标,把林产业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提出粮农向林农转变的要求。××乡98%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海拔在737米至2030.5之间,适于栽培多种树木。多年来,××各族群众的造林活动从未间断过,但大规模的造林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部分农户造林。1988年至1996年,部分群众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与县煤炭局林业局联营造林、集体造林和个人造林,共造人工杉木林12万余亩。第二阶段为全民造林。从2006年开始,因为林业经济的凸现激发了全乡群众造林的积极性。2006、2007两年全乡累计采伐人工商品林5万余立方米,实现产值2500多万元,近三年来全乡造林达10万亩,累计造林总面积已达20多万亩,××乡成了储能巨大的“绿色银行”。造林方式和树木品种也趋于多样化,保水珍贵树种逐渐受到重视,今年便料村委会已造珍贵树种红豆杉300亩,还将造200亩。为方便群众购苗,今年在设里村实施三角枫育苗基地建设10.4亩。

为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促进林产业循环发展,2007年还招商引资300多万元新建3个木材初加工厂、1个木材深加工厂。在大力发展林业的同时,乡党委、政府还加大对各类林业行政案件的查处力度。近两年来,根据群众举报,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31起,其中,非法运输木材案22起,偷砍盗伐林木案5起,滥砍乱伐2起,纵火毁林2起,共收缴木材210立方米。

(二)××乡林改试点工作基本情况

1、七条措施顺利推进林改试点工作

为切实把山林还权于林农、还利于林农、让利于林农,××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大胆探索,于2007年8月在坝林村委会开展了以产权到户为核心,以落实林地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主要采取了“四到位三认真”的措施。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班子成员为组员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工作人员到位。以林业站技术人员为主,抽调工作人员29人,群众92人参加林改工作。三是工作经费到位。省、市、县、乡划拨的经费按时到位。四是宣传培训到位。采取召开培训会、张贴标语、与群众座谈、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明白了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知道了改什么,怎么改。五是认真排查调处纠纷。成立了勘界调纠组,排查各种山林矛盾纠纷15起,其中州市际1起、村委会间3起、组与组之间11起。六是认真勘界确权。在勘界中采取自外而内、内外结合的方式推进,先勘测村与村的山林界线,再勘测组与组的界线,逐户进行宗地调查。七是认真完善痕迹管理。参照县林改办要求,把各种材料规范归档。

2、八项成效受益林改群众

目前,试点村委会14个村小组615户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所取得的成效,一是按期推进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经过近一年的林改工作,整个试点村已完成调查登记577户2976宗,占应调查登记户数的93.8%。二是产权得到了明晰,维护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在林改试点工作中,因村制宜、依法依规,按照林改政策,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林改路子和经营模式,在均山、均股、均利等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严格操作程序,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和林业发展的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利益主体不落实等问题。同时,林权明晰到位,有利于森林资源的管护,提高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各村小组都制订了天然林、水源林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人员。三是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林改试点期间,紧紧围绕“农民得实惠、生态效益得增长、林产业得发展”的目标,大力调整林产业结构,让林农真正把山当地耕,把树当菜种,群众在承包地和自留山、承包山上大面积植树,树种逐步多样化,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提高,已初步形成个人、集体、私人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逐步由过去的集体造林、国家补助向集体、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经济成分并举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全乡呈现出空前的造林热潮。据统计,林改以来,全乡新造林面积超过5万亩。四是生态得到了保护。在林改试点中坚持“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基本准则,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充分依靠群众,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在试点村初步形成了林农自我实施、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全乡上下造林、护林、营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为推进生态建设,做大做强林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五是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整个林改试点工作始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民主决策,村民有了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下制订各村林改实施方案。群众民主决策的意识得到增强,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同时,干部群众一起进行各村林地权属的界定,一起调解林改的各种争议和纠纷,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六是促进林业分类经营的实施,有利于商品林的灵活经营。这次林改,明晰了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的产权,加强了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有利于放活商品林的管理,促进了林业分类经营的实施。同时,为林地、林木的流转创造了条件,有利商品林的灵活经营。七是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林改既是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锻炼干部的过程,更是检验干部作风的平台。参与林改的干部们都以群众“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处处显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大家既是林改政策法规的“讲解员”,又是山林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既是组织实施林改的“指导员”,又是勾图画线的“技术员”,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林改的思想观念。自从启动了坝林林改试点村,参与林改的干部就下村蹲点驻扎,工作在林改一线,切实为我乡的林改做出了无私奉献。八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以及“尊重民意”等林改政策的落实中,工作队员紧紧依靠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效拉近了相互间距离,增进了了解,培养了感情,密切了关系。

3、五条经验为全面推进林改做借鉴

在林改试点工作中,××乡还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出了路子。一是加强领导是关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民心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改革是否成功,是否能让群众从改革中真正得到实惠,关键在于加强领导。××乡党委政府自始至终都加强对林改工作的领导,乡、村、组三级都分别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单位齐心抓、上下联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为顺利推进林改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二是政策到户是基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牵一发而动全局。改革涉及面广,内容多,技术性高,政策性强,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结合坝林试点村林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对工作人员采取集中学习培训,使工作人员提高理论、吃透政策,在实地操作中提高技能。另一方面,在群众中采取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群众大会,进村入户宣传、田间地头交流、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知道为啥改、改什么、怎么改,做到改革内容让群众知道,改革方式由群众决定,把群众参与林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打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三是尊重民意是根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通过改革,“还权于林农,还利于林农、让利于林农”,因此,我们在试点村开展林业改革工作中,一是深入摸底调查,了解情况,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因村而异制订改革方案,各村小组的方案均经三分之二以上的群众讨论表决通过,不搞一刀切;二是在推进改革工作中,不但严格依法依规,更尊重群众意愿,以群众利益为根本,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让群众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做到了坚持原则不变通、执行政策不走样、遵循程序不减少。四是调处纠纷是突破口。山林土地权属纠纷,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包括州市际、村组间和户与户之间的山林权界线纠纷,在推进试点村林改工作中,我们始终以调处纠纷为突破口,边勘测界线、调查宗地,边排查调处纠纷。问题不大,情况不复杂的,当场调结;情况复杂,难度大的,分别做好双方思想工作,找依据,依法依规调处,认真解决林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做到了在改革中确保稳定,在稳定中顺利推进改革。五是分工协作是重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为使各个工作环节顺利进行,我们加强团结,分工协作。在整体上,业务技术指导组和山林纠纷调处指导组互相配合完成全乡林改工作任务。根据试点村实际情况,又把工作人员分成勘界调纠组、宣传和业务实施组、后勤保障组,各个工作组在林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分工负责,互相协调,确保完成林改任务。

4、四个困难更坚定林改信心和决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林改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思想意识落后。少数领导干部的认识还不到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还不够多,尤其是改革范围扩大后,如何开展公益林区、天保区集体林的改革,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群众利益的关系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二是林权界线情况复杂。集体林与国有林、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林权界线相互交错,情况复杂、矛盾纠纷多、调处难度大。再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村寨的林权依据、证据不齐,四至界线不明确,林木权属不清,纠纷多且年代久,调处难度大。三是林改资金困难。××乡林改点多面广,许多村寨在深山远箐里,交通条件不好,勘界、勾图、实地调纠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林改资金有限,困难较大。四是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少,jps定位仪器和微机严重缺乏,勾图跟不上,宗地面积不能及时求算出来。乡党委政府已加大了物资的投入,但是物资的困难依然存在。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深刻变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林地上的扩展和发展,也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林业上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全乡一定要进一步坚定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勇敢面对现实,正确分析和解决困难,团结一致,切实增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确保圆满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任务。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是落实多种形式并存的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次全新的、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按照中央和省、市、县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势推进改革,确保年底前圆满完成全乡的主体改革任务。

(一)严把方向,准确把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权制度改革全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会议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发展林业、振兴林区、富裕林农”的目标,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引导林权所有者建立合作经营、科技创新、资源管护和规范流转体系,建立新型林业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林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抓好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全乡林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通过改革,达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同时,要建立起适应林产业发展需要的林业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有效的森林管护体系,建立起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林业行政管理体制,确保林农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乡村组织和林业部门的工作正常运转,确保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确保林区社会稳定,为全乡生态建设和林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先行试点,目前,已进入了全面推进主体改革阶段。推进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尚未明确经营主体的集体商品林及其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的“四权”,真正做到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一是要明确所有权。要在稳定完善林业“三定”的基础上,通过均山到户、承包经营、折股量化或股权到户、流转现金到户等形式把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明晰到户,进行林权登记,换发、核发林权证,使集体林实现均山、均股、均利,达到“三个60%以上到户”的目标。即:集体林60%以上实现均山到户;剩下40%中的60%以上实现股权到户;剩下的流转拍卖所得,60%以上现金到户。“三个60%”后剩下6%左右用于村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二是要放活经营权。要遵循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在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还权于林农,鼓励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有序流转,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以林农为主的多元化市场经营主体,开展多种经营,推进林业生产规模化。三是要落实处置权。对已明晰权属的自留山、责任山及外资、民营企业等单位和个人营造的林木及附着物、林下资源,业主依法享有处置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依法继承,可作为资产抵押、担保、入股。既要把权力和利益还给林农,又要把责任明确给林农,凡农户人均占有林地2亩以内的,2年内必须绿化验收达标,超过2亩的,每年每人至少绿化验收达标1亩,否则,到期要收回,重新发包。四是要保障收益权。要依法保护所有者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采伐处置权、林地林木流转权、森林景观经营权、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权、林产品收益权和补偿受益权等合法权益。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各项林业税费优惠政策,取消对林农和林木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对涉及林农的规费,能免则免、能下限收取的原则下限收取,努力做到除国家、省、市、县的上缴外,其余全部返还给林农,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

(三)突破难点,着力解决好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勘验好林地四至界限。林地勘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一项十分复杂、十分敏感、十分重要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地勘测,确保每宗山林四至界限清楚、权属关系明确、权证规范统一,不留隐患,切实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高质量完成林权登记和发证换证工作。二是要调处好林权纠纷。坚持纠纷调处“下管一级,下调一级”,做到县与县之间的矛盾由市级调解、乡(镇)与乡(镇)之间的矛盾由县级调解、村与村之间的矛盾由乡(镇)调解、组与组之间的矛盾由村委会调解、户与户之间的矛盾由村小组调解,确保95%以上的争议矛盾得到有效调处。村与村、组与组、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林权纠纷经上一级调纠组调解而不可调和者,收归相关集体所有。三是要加强好保护管理。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充分了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让农民坚定长期经营林业的信心,引导农民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农民真正成为保护和发展林业的主力军。要完善和签订承包合同,确定承发包双方林地林木管护、荒山造林和迹地更新、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责任,将保护管理森林资源的责任切实明确到人到户。要加强指导,完善乡规民约,引导农民组建自我实施、自我约束、在自我监督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要强化林业资源管理,把加强管理贯穿于林权制度改革的始终,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的新机制。要加大执法力度,特别要防止少数人趁机乱砍滥伐,对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的违法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四要保障好工作经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周期长、人员投入多、物力耗费大,必须保障好工作经费,按照“多方筹措,分级负担”的原则,把林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四)理清思路,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终要体现在“明确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上。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是要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彻底、不偏向。一是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改革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照顾现实,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凡原承包合同依法认定不合法或明显不合理、群众意见较大的,应依法依规予以完善或调整。对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决定,凡群众决定不再实行集体统一经营的,要采取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均山到户;由群众要求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股份合作,“均股、均利”到人到户。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林农的关系。要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考虑林农的实际,同时要兼顾集体利益,保障山林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集体和农民参与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林权制度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关系。改革的重点是在坚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一步落实林地的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其他相关的配套改革应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逐步完善。四是要正确处理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关系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按时间和程序要求,在抓好当前生产的同时,保证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五是要正确处理好尊重群众意愿与规范操作的关系。改革主体是农民,必须走群众路线,把政策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交给群众,做到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凡有山林权属纠纷的,在纠纷未协商调处前,严禁发放林权证,严禁下达木材采伐指标,严禁流转,凡违反的,必须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五)坚持标准,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实效。一是要激活林业机制。要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理顺林业生产关系,确保让经营者有其山、受其益、得其利,充分调动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激活林业发展机制,让林农把集体山林管理好、经营好和发展好。二是要盘活林业资源。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集体林权流转体系,使林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采取以林权证抵押贷款等方式,盘活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生产要素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林业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吸引社会资本向林业聚集。三是要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要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山于民、还利于民,使群众真正成为集体山林的主人,让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增加林农收入,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同时,要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既减少集体山林管护费用和造林开支,又可以合理收取林木的使用费和参与现有林的收益分成,增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四是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管理体系和服务方式,培育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促进林业部门和基层组织转变职能。林业部门要从繁重的育林护林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研究如何更好地为林业经营者服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宏观指导、行政执法、公共服务上来;乡镇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指导、协调、服务林农发展林业产业上来;村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和为村民办实事上来。五是要促进林产业发展。要围绕全县“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以杉木林为主的人工商品林、1000万立方米的人工商品林蓄积、年均产值2亿元、森林覆盖率达60%”的林产业发展目标,发展××乡的特色经济林,积极引导农户开发林下资源,发展立体经营,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切实增加林农收入。同时,要以木材深加工交易市场为龙头,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培育“公司+基地+林农”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促进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事关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乡党委、政府和林业站必须从林业发展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着力把推进林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我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书记、乡长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班子成员和村组干部合力抓的良好格局。要层层落实责任,健全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分解细化,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同时,配合好挂联乡镇的县处级领导、林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一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落实、抓检查、抓进度,及时帮助解决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建立解决林权纠纷的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及时妥善处置。要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第二,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继续采取召开培训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加大对中央、省、市、县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加快林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广泛深入进行宣传发动,讲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讲明改革的步骤和程序,讲透改革的法规和政策,切实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林农了解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同时,乡“林改办”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总结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浓厚氛围。

第三,要扎实稳步推进。林改工作是一项难度大、范围广、政策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乡“林改办”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扎根基层,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稳步推进,重点要对林改工作的政策是否把握准确、宣传发动是否到位、改革程序是否规范、工作人员是否就为、勘界工作是否扎实、纠纷调处是否妥当、档案管理是否完善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和改进,确保林权制度改革各个环节的工作顺利推进。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推进林权改革工作的巡视督导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将领导和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表现纳入政绩考核,对在改革工作中表现突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要大力褒奖;对在改革工作中马虎草率、敷衍塞责、作风漂浮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林权制度范文篇3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解决好为什么改的问题

我县的林业产权的演变和全国各地基本一样,经历了20世纪的分山分林到户、农业合作化山林入社、山林集体所有、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和“两山合一”(自留山、责任山合并为家庭经营山)四个历史阶段,反复的变迁使山林产权关系逐渐模糊,林农对山林逐渐失去了拥有感,尤其是1985年实行的“两山合一山”政策于*年到期后至20*年是我县农村林业政策空档期,政策间断时间长达7年,再加上搬迁户、死亡户遗留下来的山场、山林管理比较混乱,存在很多隐性的林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有些村甚至自行制定了一些与上级政策不相符的管理办法。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缺位,林业产业发展缺乏动力,严重影响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此次启动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次以林地权益为核心的森林资产权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是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建设上进行的一次系统的全面落实林业产权的综合性改革。

从我县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乡镇和试点村高度重视、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方法得当,干部积极、群众拥护,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对这样重大的改革,人们难免有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忧,不敢改、不愿改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人认为,经过林业“三定”,山权林权稳定了,责任山确定了,自留山分到户了,没有必要再搞什么改革;也有的人认为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太大,林权纠纷多,矛盾复杂,有畏难情绪;还有的人担心,把集体林权落实到户会引起新的一轮乱砍滥伐,甚至将落实林权看成是瓜分公共资源的最后晚餐;还有少数年龄较大的村干部,有“船到码头车到站”之感,懒得站好最后一班岗,缺乏动力,不愿林改。对于这些疑虑和担心,我们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高度,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广大干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切实把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此后,在中央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又多次提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农民得到实惠、林业得到加快发展、生态得到有效保护。这是中央在正确把握林业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和改革试点地区经验,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符合山区林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举措,必将有力地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要标志的改革。耕地和山林都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村最敏感、最重要,与农民利益最密切的生产资料。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规定把耕地落实到农户,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林业生产责任制落实还不到位。我县67.8%的土地为林业用地,其中,有集体林地259.1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7.1%,集体林业用地占有绝对比重。大量事实表明,林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不到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就是不完整的,改革也是不彻底的。因此,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既是林业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又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林业领域的丰富和完善。

(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县80%的国土面积是山区,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增加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的收入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要使山区群众持续增加收入、与全县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做好“林”字文,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变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发展优势,走山区综合开发的路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以发展为中心、增收为核心的释放山区农民生产潜能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确定集体林经营主体,把林地经营权落实到户,并完善配套改革措施,“盘活”森林资源,规范林地使用权和森林所有权,依法、有序流转,实现资源向资产的转化,这是发展林业、繁荣林区、富裕林农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发展现代林业、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现代农业,是今年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林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林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林业,用现展理念引领林业,用培养新型林农发展林业,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林业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林业自身发展情况看,只有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顺体制和机制,解决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缺位的问题,才能调动起农民、社会力量造林、育林、用林和营林的积极性;只有破除了制约集体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才能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加快现代林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

(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顺应群众意愿、合乎农民需要的重大举措。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法律制度落实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还山、还林、还权、还利于民的目的,使林业经营者对林木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这样才能调动林农的积极性。从试点的情况看,凡改革到位的地方,林农造林育林营林的积极性普遍高涨,资源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林业建设出现了喜人的局面:造林由过去的“要我造”变为现在的“我要造”,“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已成为广大林农的自觉行动,森林火灾明显下降,盗伐、滥伐林木现象大幅减少。改革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许多群众说,这是党和政府的又一利民举措,是实实在在的“德政之举”和“惠民工程”。总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振兴林区经济、富裕广大林农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国利民之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明确任务,统一政策,切实解决好改什么的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是林业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且还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其意义将远远超过林业本身,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经营主体,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完善配套改革、健全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转变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一)明晰产权。产权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建立现代林业制度的核心。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产权这个“牛鼻子”,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依法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明晰到户、到经营主体,这是改革的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由于全省林权改革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政策等大政方针已经确定,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落实。但在实际操作中,各乡镇要针对不同集体林地资源状况、不同区域特点、不同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定,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严格民主决策,分别采取不同的分山、分林或均股、均利的政策以及确权的实现形式,以达到明晰产权的目的。

(二)放活经营权。产权明晰后,林农及承包经营者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不变、林地用途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享有林地开发,林木及林产品经营等自主权。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鼓励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并自主决定流转方式,实现林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充分发挥林地的综合效益。

(三)扩大自主权。改革后的林地、林木可以由实力强的企业重组林农实行规模化经营,也可取得银行的支持,然后由林农贷款来发展林果产业,逐步建立以林农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市场经营机制,开展多种经营。在经营自主权方面,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什么时候种,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尊重农民的意愿,尽可能地将国家的要求、政府的引导与农民的意愿结合起来,让农民作主、自己决策、自己当家。

(四)落实处置权。依法取得林权的农户和经营业主,应当同时依法享有林木和林产品的处置权。当前,落实处置权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林木限额采伐问题,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是加快林业发展的难点,也是影响林农积极性的热点,如何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真正落实好经营者的处置权,需要在改革中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商品林生产的林政资源管理制度。按照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要求对公益林和商品林采取不同的资源管理制度,公益林要按照公益事业来管理,严禁商品性采伐。商品林要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逐步探索既能保证资源消长平衡,又能适应林业生产需求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木采伐指标要确保分配到经营者手里,并要进行公示,允许林木所有者依法采伐的林木进行自主销售,产销见面。

(四)确保收益权。要建立健全减负监督机制,确保林农收益稳定提高。农户经营自留山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农户经营承包山的收益除按合同约定交纳林地使用费外,归农户所有。林业“两金”(育林基金和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的征收标准从20%调减到10%,除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涉林税费项目以外,其他所有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把减轻林农负担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体系。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解决好怎么改的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土地承包”、“税费改革”后的第三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深层次革命,事关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调整。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是坚持“一把手工程”,整体联动抓林改。这是保证林改工作扎实、健康、有效推进的根本保障,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按照“县委统一部署,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都成立了工作机构,县委从县直有关单位抽调了部分副局级领导干部组成了229个驻村工作队,指导各村开展林改工作,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林改工作人员、经费、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坚持依法依规,以民为本,确保林改规范有序。我县的林改工作要始终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森林法》以及中央、省关于加快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进行。县委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坚持村组制定方案,县乡两级审批机制,保证林改工作沿着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康运行;同时,又坚持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落实群众的自主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林改方案的制定权交给群众,做到改革内容、程序、方法和结果“四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三是坚持尊重历史,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这次林改是农村改革的继续和完善,林业“三定”以来,已经明确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大部分群众满意的要予以维护,不得借改革之机打乱重来、重新分配或无偿平调。对已经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没有划定自留山或两山合一山的坚持交由多数群众民主决策,采取补换、置换、区分等多种方式解决,对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原则上要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凡原承包合同基本合理,群众没有意见的,要维持原承包关系不变;不合法或明显不合理、群众意见较大的,应依法依规予以完善或调整。对证山不符、界线不清的要重新勘界,落实面积。要落实“谁造谁有”的政策。按照林地使用权服从于林木所有权的原则,合理调处地权与林木权的关系。这样做,既尊重历史、取信于民,又减轻林改的阻力。

四是摸清资源底数,夯实改革基础。摸清森林资源家底,不仅是林业规划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而且也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通过摸底调查,合理确定公益林和商品林比例,确保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江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的公益林稳定不变,在此基础上,要适当提高商品林比例,保证山区农民以林致富、发展林产业的需要。要科学界定宜林荒山和非宜林荒山。通过摸底调查把区划落实到山头地块,要合理确定人工林与商品林,为依法采伐管理提供依据,为加快林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好改革的效果问题

1、加快林业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林业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乡镇林业管理站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科学设置,合理定编,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驻机构,实行“以钱养事”机制;对承担林政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种苗管理等管理职能的林业基层事业单位,要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对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逐步改制,退出事业单位序列,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坚持清理林业部门超编和借用人员,分流富余人员,调整支出结构,节减费用开支。

2、建立健全中介组织,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林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步伐,提高协会活力,规范中介组织行为。采伐设计、林木检量、森林资产评估机构、林业产业交易中心要逐步转为中介组织,以确保客观、公正履行职责。乡(镇)林业工作站要为农户做好技术指导,提高农户和农民素质,增加集体林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构建以管理、执法、服务三大职能为主的新型林业管理体制。切实为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林权制度范文篇4

一、深化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要性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和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广大林农的基本利益、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市是林业大市,80%的土地是山场,70%的人口在山区,集体林地占有较大比重。改革开放后,通过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工作,扩大林业经营自主权和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但由于部分集体林地产权不够明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明确等原因,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林木所有者和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集聚,导致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为此,必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改革,才能有效消除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只有改革,才能有效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潜能和林地的巨大生产潜力及调动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只有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双重属性和林业的多种功能;只有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林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保持林区的稳定;只有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

这次林改不同于以往历次林业改革,它是一次对以林地权益为核心的森林资源资产权益进行进一步明确,是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建设上的综合性改革,是从明晰产权关系入手,确立林农经营主体地位,给予林农真正意义上的物权改革。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的依据、范围、目标、任务等基本问题。

(一)林改的依据

林改工作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现行的涉林法律法规较多,这些都是我们林改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和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个:一个是《森林法》,一个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一个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有一个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并指出“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这就是说,国家对林地和耕地一样,都是实行承包经营制度。同时,还指出:“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而对于“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些规定,对林改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林改的范围

不同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林改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林业“三定”以来大部分山林已基本到户的实际,我市确定的林改范围主要是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尚未明晰的集体林(包括商品林、公益林)以及区县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对已明晰权属的自留山、责任山和承包经营、股份制经营、合作联营的集体商品林以及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界定并到户的生态公益林维持现状不变,在本次改革中主要是完善登记内容、建全档案,换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

对权属有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要按照“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积极调解权属争议。调解成功的,要确权发证;一时难以调解的,暂不纳入改革范围。

(三)林改的内容

林改的内容很多,包括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两个大的方面。主体改革的内容主要是:确权发证、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等。配套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加快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林业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覆盖集体林业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森林资源“三防”体系等。

这里重点讲一下确权发证问题。林改的核心是产权。产权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其中涉及产权的性质、产权的确立、产权的行使、产权的流转、产权的收益和产权的保护等许多方面。林改的实质是通过“两权分离”,还权、还利于民。

确权发证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一项最基础、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一是划给农民经营的自留山和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稳定不变。这是中央三令五申的要求,也是维护林业政策连续性的需要。二是对现在仍归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可以按人口实行均山、分户、联户承包经营,也可以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办法,继续实行集体统一经营,还可以实行有偿转让经营等。三是对已经流转的集体山林,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群众意见较大的,要尊重历史、依法完善。四是对国有林(包括国乡联营山林),首先要稳定权属,其次要搞活经营。搞活经营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采取内部职工承包,或者吸收社会法人、自然人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或者向社会公开转让等。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林业“三定”,做了大量工作,但确权发证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林改的任务

主要任务是,争取用2年左右的时间,打好“一个基础”(确权发证),建立“两大机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交易机构),突破“三个难点”(“两金”减免、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采伐限额管理),完成“四项工作”(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综合配套)。

(五)林改的目标

从近期看,林改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实现“四增”即资源增量、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村财增加。从长远看,应实现的目标主要是,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这种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有六个方面,即“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到位”。

(六)林改的途径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明确林业产权,把林地的经营权落实到户、落实到人,确立林农在林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二是通过林权登记发证,以法律的形式落实林农的经营权,确保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真正实现还林、还利于民;三是通过建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和服务平台等配套改革,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促进人才、资本、科技等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盘活森林资源,激活林业发展机制,缩短林业经营周期,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带动新农村建设。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措施,逐步实现经营主体明晰化、资源资产化、流转规范化、机制市场化、投入多元化、服务社会化、效益最大化。

(七)林改的步骤

根据我市森林资源状况和已有的基础条件,林改工作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林改任务。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时间2007年4月-6月底,主要工作是宣传发动、组织培训、制定方案。

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林改的目的、方法和政策;逐级组织业务骨干培训,务使参与林改的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都成为林改的“明白人”;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逐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2、实施阶段:时间2007年7月-2008年9月底,主要工作是现场勘界、登记造册、确权发证。

村或村民小组推选代表组成工作组,现场核实山林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逐户登记并绘制山林小班位置图。林业部门负责对登记的材料进行程序审核,审核无误后张榜公示,并由集体林地所有者统一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发证。

3、总结阶段: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3月底,主要工作是检查验收、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对林改实施情况,各级要加强跟踪督促检查,及时解决改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林改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各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对下一级的林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和评比表彰的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需要把握好几个问题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终要体现在“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这四句话上,以生态公益林是否管好、商品林经营是否放活、林农是否增收,作为检验这次改革成败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在工作中,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保持林业政策的连续性,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社会稳定。这次林改,实际上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初林业“三定”确定的林业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完善、深化和提高,绝不是推倒重来。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林业“三定”时已经分到户的自留山和责任山必须保持稳定,这次主要是完善合同,换发林权证;目前仍由集体管理、尚未落实经营主体的山林,可以按人口实行均山、分户、联户承包经营,也可以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办法,继续实行集体统一经营。因此,必须在稳定林地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流转或实行家庭承包等多种形式,明确经营主体,落实经营责任,并确权发证。各地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通过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不允许违反规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搞一套,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好群众的首创精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7种明晰产权的有效形式,各地情况不同,可因地制宜的选择运用。除此之外,各地还可以结合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改革形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后决策,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参与权、知情权,坚决杜绝暗箱操作。

(三)加强对改革的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改的实质就是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林业生产关系,其政策性、专业性都非常强。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对改革的引导。各地林改办公室要尽快组织人员编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问答》,指导各地掌握政策;同时要成立林改政策咨询小组,解答有关林改政策问题。要努力探索调动农民、山林经营者和乡、村、组各方面积极性的林业发展新机制,引导和鼓励山林向有经营能力的大户集中,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经营效益。

(四)坚决落实和兑现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这次改革推出的政策多、内容丰富,条条都有“含金量”,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林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如全面取消市、县、乡、村出台的所有木竹收费项目;调减育林基金分成比例,将让利的育林基金全部补助给乡镇;自产自销原木、原竹取得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事业单位种植林木、发展绿化苗木等获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毛竹、10厘米以下间伐材不纳入生产计划管理,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省批准下达的采伐限额控制,等等。全面落实和兑现这些政策,是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各地、各部门必须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从服从发展大局,服务“三农”工作的高度,坚决地、不折不扣地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有关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

(五)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解决山林纠纷和承包纠纷。由于本次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且林业“三定”以来的林业产权关系变化形成了一些“后遗症”,因此,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山林纠纷和承包合同纠纷。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纠纷问题,各地务必高度重视,依法加强协调,妥善解决。要严防因山林权属或承包合同纠纷引发群体性乱砍滥伐林木和纠纷械斗事件,坚决依法打击借改革之名制造事端、引发纠纷或乱砍滥伐的各种案件。要充分发挥乡规民约在群众自我调解纠纷、爱林护林方面的积极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各级人民法院和林业、公安、信访等部门,要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投诉,建立重大毁林案件和纠纷械斗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林改办要安排专门力量负责接待和处理群众反映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杜绝群体事件的发生,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四、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组织领导要到位。这是做好林改工作的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林改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它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件大事来抓,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各级都要成立以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市指导,区县领导,乡镇组织,村组操作,部门服务”的工作机制。

第二、工作班子要落实。林改工作班子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林改的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能否真正落实。要抽调业务熟、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组建林改试点的具体办事机构,负责政策指导、技术培训和日常工作。同时,林业、财税、纪检监察、农业、国土以及政法等部门都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特别是每个村民组要推选5-7名底数清、情况明、威望高、人缘好、有热心、能干事的同志组成林改工作小组,负责相关林权权利人的召集、现场勘界、表格填写以及老式林权证收集等工作。

第三、宣传发动要广泛。林改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仅需要有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而且要把林改方案的最终决定权交给群众,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表决通过。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林改宣传力度,把林改政策交给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同时,要把林改政策宣传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广大林农,使他们都知道林改。

第四、林改培训要务实。为尽快打造一支懂政策、通业务、能干事的林改队伍,避免在林改工作中走弯路、重复操作和多次修改,保证林改工作顺利进行,各地要抓紧组织业务骨干进行培训,使参与改革的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成为林改的“明白人”。市里要培训到乡镇,要以分管林业的乡镇长为骨干,分批培训,使他们掌握林改政策,知晓工作程序,明确自身责任;区县要培训到乡镇林业站和行政村,使他们熟知林改的具体操作方法;乡镇要培训到村组的林改工作小组,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现场勘界、表格填写等实际操作方法。培训的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培训后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要通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第五、林改方案要周密。市委市政府已下发了《林改意见》,各地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并依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市里的林改意见,科学合理地制定林改实施方案。区县林改方案报市政府批准,乡镇林改方案报县政府批准;村组林改方案,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经乡镇政府批准,报区县政府备案。由于林改工作的复杂性,不同的村、组由于其林地面积、山场条件等不尽相同,具体的林改方案也不应相同。因此,林改工作特别强调要抓好村一级,根据社情民意和村情林情,实行“一村一策”、“一组一策”,确保林改方案周密细致,符合实际,得到群众的拥护。

第六、督促指导要有力。林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一定要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因此,各地要由政府牵头成立督导检查组,县、乡两级都要成立工作组,对林改工作加强指导,不仅要解答好政策问题,检查工作质量,督促工作进度,而且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七、检查验收要严格。林改工作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不能看现象,凭感觉,大而化之,而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改。为此,必须把检查验收作为林改工作的重要一环,制定完善的检查验收办法,明确验收标准,并由多部门联合组成工作班子,一个一个检查验收。同时,要对每个工作阶段进行检查验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转入下一阶段工作,直到补课符合要求后才能转段,确保林改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第八、维护稳定要加强。“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林改工作中,要坚持把维护稳定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为此,关键是要抓好林权纠纷的调处,加强调处机构的工作,切实解决好长期积累下来的林权矛盾。同时,要抓好林政资源管理,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借林改之机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从**区的林改试点情况看,只要工作到位,措施有力,就不会出现乱砍滥伐等问题,也不会出现因林权纠纷而影响社会稳定的状况。

林权制度范文篇5

一、*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是傣、哈尼、拉祜等多民族地区,幅员面积45385平方公里(是我市幅员面积的3.7倍),林业用地313万公顷(相当于我市林业用地的6.2倍),占幅员面积的70%,集体林地占林地总面积68.1%;活立木蓄积2.25亿立方米,树种以思茅松、咖啡、橡胶等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达64.9%,是云南省的重点林区。2006年,该市国民生产总值124.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林产工业以思茅松为主原料,生产胶合板、刨花板、木地板,已形成1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规模,其中景谷林业为上市公司。

(一)林改工作的主要思路

*市集体林改从2006年4月全面启动试点,2007年初全面铺开,共涉及所辖的9县1区103个乡(镇)999个行政村13478个组46万农户191万人口,涉及集体林地3033.8万亩,归纳其林改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先行主体改革,逐步完善配套改革”。

“先行试点,逐步推开”。2006年6月,林改试点在景谷县民乐镇翁孔村展开。市委、市政府在对试点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市上四大家举办了林改研讨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庚即,召开全市林改工作动员大会,扩大试点工作,在21个乡(镇)中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同时,对全市进行宣传发动、现状调查、纠纷调查等改革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完成21个试点乡(镇)确权发证工作,占全市林改面积的20%;完成10.6万农户45.18万人口的主体改革任务,发放林权证10533户。

“先行主体改革”就是明晰产权改革。其步骤是围绕“机构建设、宣传培训、调查摸底、争议处理、制定方案、确权勘查、落实责任、县级自查、输机发证、建立档案”等工序进行。针对林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况和具体问题,全市统一了操作办法。如:自留山按林业“三定”时期划定的稳定不变,核实四至界线进行林权登记,换发林权证;责任山在林业“三定”划定并已承包到户、权属清楚的原则上稳定不变。如原划定不合理,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2/3以上成员同意,按林业“三定”时的人口基数或现有合法人口基数,制定增减方案,重新划分。此外,对尚未承包到户,已租赁承包经营、生态公益林、“天保”工程集体林、流转集体林、自然保护区、国防林等不同类别都制定统一的林改办法。

“逐步完善配套改革”就是在完成明晰产权改革的前提下,政府采取和制定一系列综合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林改成果巩固。配套改革围绕“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四个体系”来进行。“一个平台”就是建立林业信息平台,实现市与县(区)、乡(镇)的林业联网,对林权、林地、林木实施动态监督管理,收集、林业产业项目招商、林地收储、林权流转交易、林权证抵押、市场交易行情等信息,宣传林业政策,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两个市场”就是建立林权交易市场和木材及林产品交易市场;“四个体系”包括森林资源管理保护体系、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林业经营体系、森林资源流转体系。目前,全市建成了2个市场和1个林业服务中心(下设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木材及林产品检疫检验中心、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林业调查评估中心、林业科技与法律服务中心、拍卖大厅等),制定出台了《*市农村集体商品林承包金管理办法》、《*市集体林木、林地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市商品材生产管理和木材生产计划分配暂行办法》及《关于集体经济林确权、流转问题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改革政策文件。

(二)林改工作的作法和主要经验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机构健全。市委书记、县(区)委书记、乡(镇)书记、村支书等“四组书记”亲自抓林改,任各级林改领导组组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组成林改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从市级各部门抽调42名精兵强将专职从事林改工作。林改办下设立督导检查组、政策法规组、纠纷调解组、宣传组和综合组等工作机构,指派专职技术总负责和工作进度调度员。构建起“市级指导、县(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农民参与、部门服务”的工作格局。

二是制定方案,明确思路。市上在总结试点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县(区)、乡(镇)、村组也都有相应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报批后组织实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社一策”,确保林改工作协调一致。

三是资金配套,人员保障。市级财政按每个乡镇10万元、每个村1万元预算安排林改工作经费。2006年为980万元,2007年为5518万元,市委、市政府要求“硬抽人、抽硬人”调集精干队伍搞林改,市林改办从市直部门抽调42人,县乡两级抽调人员9332人从事林改工作。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专门下发了《关于严肃深化集体林权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纪律的通知》,确保人员到岗到位,安心从事林改。

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采取了“召开一系列宣传培训会,组建一支林改宣传队,印发一封公开信,制作一批宣传标语,办好一份《林改简报》,发放一本林改工作指导手册,开办一张林改报纸、广电、墙报宣传专栏,开设一个林改宣传网站,出动一批林改宣传车,演出一台林改文艺节目”的“十个一”林改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林改氛围。

五是依法改革,民主决策。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合同法》等法律规定,阳光操作。坚持“一确保、两个2/3、三公示、四公开、五签名”的作法,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依法依规,依靠群众搞林改。对有争议的山林,在纠纷调处前禁止确权发证,禁止森林流转,禁止下达采伐指标;对群众不了解政策的不实施,情况不明的不动手,群众思想统一达不到2/3以上的不表决;林改改什么、怎么改由群众说了算;公榜有异议的不审批;程序有缺项的不审批等等。

六是规范操作,确保质量。制发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业务技术操作规范》,下发了《关于认真抓好林改队伍培训的通知》,把林地勘界、确保发证和规范管理作为具体操作的关键环节。

七是调处纠纷,构建和谐。出台了《林权改革权属争议处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争议处理的工作原则、机构、程序和机制,统一制作了调解卷宗、调解申请书、调查笔录、调解协议书、调处登记表和统计报告六个范本式样。纠纷调处把握“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的原则,做到“户户纠纷不出组,组组纠纷不出村,村村纠纷不出乡,乡乡纠纷不出县”,把矛盾和问题处理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

八是加强督导,稳步推进。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质量,制定了严格的质量考核办法,实行林改责任终身追究制。市委把林改工作列为专项督查的重点,各级成立督导组,保证林改稳步推进。

九是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各级林改办内部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市级四大家班子挂钩联系乡,县级四大家班子挂钩联系村,并建立了市、县、乡林改办、工作队和技术人员工作责任制,工作经费乡村包干、技术承包等责任制;严格实行“一周一进度”,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促进“的调度制度。

十是及时总结,资料归档。在自查自纠、查漏补缺、“回头看”的基础上,抓好阶段性检查验收,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档案管理制度,市、县、乡、村建档案室,设置专(兼)职人员。

二、*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其借鉴意义

(一)林改成效

一是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过去,造林是政府和林业部门的任务,造林不成活,成活不成林是政府和林业部门最担心的事。现在,造林是农户的愿望和利益,造好树成为农户最操心的事。林权确定给农户后,农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要我造林”变成了“我要造林”,很多地方出现了“争山造林、争苗植树”的喜人场面。景东县文井镇的林权刚刚确定,群众即抢时间上山造林,种植了410多万株思茅松、西南桦等树苗。镇沅县按板镇农户抢购树苗自发栽树120多万株,苗木价格一下子从1角多上涨到3角多,还供不应求。在林改试点期间,全市完成新造林近20万亩。

二是农民保护森林的自觉性极大提高。过去,林权主体不明确,偷砍盗伐林木与农民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林不归我,我不爱林;利不连我,我不营林;责不罚我,我不护林”成为普遍现象。林改后,每宗山林归属明确,山林成了农户自家的财产,“看好自己的山,守好自家的林”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试点以来,没有发生一起乱砍滥伐林木的事件,超强度违规采脂的现象明显下降,保护生态的意识明显增强。孟连县景冒村群众通过林改,主动从承包地中划出水源林1630亩、防护林1245亩、风景林686亩。景谷县香盐村群众说:“林改后,全村营林造林增加、巡山护林增加,林中无违章采脂、街上无出售松明”。

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通过林改,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树、发展特色经济林、开发林下资源等方面,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广大农民做到了耕山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林改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人工了最直接的就业机会,林农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大幅度增加了来自林业的收入。景谷县翁孔村南落村民小组有23户人家,过去有七、八家农户无脂可采,守着林子却没有收入,林改使家家户户都有了承包的林地,仅采松脂每户每月均收入达2000元左右。孟连县景信乡林改后人均林业收入851.19元,人均增加231.02元。同时,通过林改,进一步做好管好用活农村集体商品林土地承包金等方面工作,进一步壮大了村、组集体经济,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四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林改是近年来农村老百姓最满意的事情。一方面,广大农民从关心自己当前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参与林改,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在林改过程中,广大基层干部坚持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维护民利,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架起了干群“连心桥”,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林改期间,没有发生因林权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墨江县通关镇和镇沅县按板镇,林改外业确权勘界工作结束后,村民兴高采烈地签字认可,并自发杀猪、宰羊,拿出自家的鸡、鸡蛋、农特菜,邀请工作队员与他们吃大锅饭,同欢庆,以淳朴的风俗回报林改。景谷县勐班乡安乐村的芒乃、芒勒两个村民小组之间有一起长达44年的林权纠纷,经过林改工作队员耐心细致的调解,多年的恩怨迎刃而解。全市在林改中解决了1万多起林权纠纷。

五是促进了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各县(区)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等规定的程序操作,确保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同时,借助林改,修订村规民约,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氛围浓厚,推动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景东县文井镇开南村以林改为契机,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调整,增加了护林、造林等相关内容,增强了林农的林权主体地位。

六是夯实了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林改激活了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促进了林产业的发展。林改期间,孟连县景冒村农民在林下种植砂仁3200亩,亩产值在1000元以上,预计产值达320万元,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砂仁专业村”。

林权制度范文篇6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认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在农村的又一重大改革,也是建设现代林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对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标志着党从纲领性文件上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多次深入山区林区调查了解林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情况,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林权改革的反映和要求并作出重要指示。最近总理又指示,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务必把改革方案做好。回良玉副总理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定要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此改革事关重大,务必要强化领导,确保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实施中应试点先行,坚持依靠群众和民主决策。在不断完善方案、加大培训力度、抓好主体改革的同时,相关配套改革要及时跟进,巩固发展其成果。我们各方应形成合力,把这件林业发展的大事办妥、实事抓好。”同时,回良玉副总理在*7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机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到了加快推进、全面实施的时候”。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

各地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务必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去定位,放到“三农”工作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大计中去思考,从提高执行力和行政效能的角度去落实,认真统一思想,审时度势,加大推进力度。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有包括我省在内的14个省(区、市)出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文件,制定了方案,开展了试点。其中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已完成确权勘界颁证的主体改革,正在推进配套改革。从我省的情况来看,目前已有170个县(市、区)启动了改革试点,有63个乡(镇)577个村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10104个村正在开展林改实质性工作,调处林权纠纷3059宗。通过试点,有效地推动了全省林改工作进程。全省累计确权面积1319万亩,确权到了220万户,核发林权证189万份。从总体来看,已进入了由加快试点向全面推开的关键时期。

二、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根据中央的部署,自去年6月以来,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正式全面启动,按照省林改实施方案的要求,全省上下积极进行宣传发动,大规模开展政策业务培训,深入调查摸底,科学制定方案。同时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原则,积极稳妥地加快试点。试点县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总结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对全面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高位推动抓林改。10个试点县中大部分县是县长任林改领导小组组长。乡、村两级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同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各试点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成都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度重视,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列为推进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四大类中重点改革项目之一,实行督查督办。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邻水县进行林改调研,亲临现场为林农颁发林权证。眉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相继深入丹棱县,指导督促林改工作,明确提出了今年的目标任务。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在常委会上提出要把林改纳入“一把手”工程。宜宾市、广元市的主要领导主持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林改工作。各级领导多次深入乡村进行专题调研,指导改革工作,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都、泸州、眉山等地将林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重点督办事项。兴文、邻水、南部等县还把林改与政府绩效管理、干部任用考核、部门形象测评等挂钩,部分市县形成了“三级书记”抓林改、“三长”挂帅抓林改、林业部门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村组两级具体操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改革的有序推进。

第二,坚持还权于民抓林改。农民是改革的受益者,更是改革的主人。各地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坚持还权于民,始终做到群众的事情让群众自己做主,分山、分林、分股完全由群众民主讨论、自行决定。各地把林改的主战场放在最基层,通过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保障了广大群众在改革中的政策知情权、平等参与权、工作监督权和最终决策权,使改革实施方案真正体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在确定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时,各地严格按照“两个三分之二多数”的原则,依法依规进行表决。在具体操作中还坚持了“四签两不准”,严格做到开村民大会通知有户主或代表签字,参会人员有签到,村民小组林改方案、票决或表决通过后有签名。通过这些办法,农民对改革普遍感到满意。

同时各试点县及时取消了所有限制林农自主经营和流转的“土政策”,允许林农自主销售木竹,自愿以出租、转让、入股、抵押等多种形式流转山林,真正把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的经营权“捆绑”起来,把一个完整的物权交给了林农,体现了《物权法》的基本精神,切实维护了林农的合法权益。

第三,坚持积极稳妥抓林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程序复杂,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直接造成林区秩序的混乱和新的乱砍滥伐。各试点县从思想的统一、政策的宣传、方案的制订,到队伍的培训、纠纷的调处、山场的勘界、林权证的登记发放等,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南部在林改工作中结合本区域的特点提出了林改工作“四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方法措施到位、工作落实到位。邻水县在林改过程中明确提出要把好宣传关、政策关、民主关、质量关、督查关等“五关”。在林权勘界时,做到了乡(镇)工作组人员、村干部、技术员、林权权利人和相邻权利人“五到场五签字”。其他试点县也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措施和办法真正体现了农民的事让农民决策,不走过场,不弄虚作假,对历史负责,让群众放心。在积极稳妥推进林改的过程中,各级林业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从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到维护林区秩序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各项安排环环紧扣、工作部署上下联动,确保了整体改革的井然有序,有效避免了因改革引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在试点阶段,各级林改办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参谋作用,狠抓管理,层层抓培训,制订办法,落实制度,加强宣传,有效推进了各试点县林改工作的进程,经过试点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全省林改试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通过林改有效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生态得到了保护,农民得到了实惠,大大拓展了“三农”发展的空间,理顺了山区林区发展的诸多关系,明显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得到了广大林农的衷心拥护。

按照全省林改工作总体要求,目前,试点工作有序进行,面上推开进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全省林改工作进展不平衡。按照全省林改实施方案的进度要求,到现在还有个别市(州)未出台林改意见,有少数市(州)未正式出台实施方案,有少数县(市、区)未建立林改领导小组,还有相当部分的县(区)林改办人员不到位,组织领导措施不力,工作进展较为迟缓。二是部分地方对林改仍有畏难情绪。一些基层干部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把握不全面,对林改的意义,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样改等重大问题认识不足,担心林改会带来集体公益事业失去经济来源,担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出现更多山林权属纠纷、乱砍滥伐森林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三是部分市(州)对林改工作抓得不紧,等、靠、拖等思想普遍存在,一些市州对基层单位林改工作督促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宣传动员不到位,信息渠道不畅通。这些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还有待于在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的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全面推开我省林改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今年是林改全面推开的一年,也是全面完成林改任务的关键之年,各地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完善措施,力求积极稳妥,加快全面推进的步伐。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林改工作作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改革和中心工作,已明确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央和省委今年1号文件,各级党政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林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精心组织,细化方案、落实责任、严格督办考核,千方百计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要积极推广林改先行省区和我省邻水、南部、兴文等地“三级书记”抓林改和“三长”挂帅抓林改的经验,高位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按照事权划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林改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林改办要向党委、政府多请示、多汇报,让党委、政府的领导多了解、多掌握林改工作情况,使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把林改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摆在工作重要日程上。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当好参谋和助手,争取各方支持,会同各个部门齐心合力,把林改这件大事办实、实事抓好。

(二)加强宣传培训,规范林权改革操作程序。各地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采取多种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抓好林改宣传工作。宣传要有声势,要进村入户,入心入脑。要通过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干部群众的疑虑,使广大农民和乡村干部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要进一步加大林改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力度,使每一个林改参与人员掌握林改政策和业务技术。要完善林改操作程序,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操作,确保林改质量,使本次改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进一步加大纠纷调处力度,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及时调处林改中出现的林权纠纷,做到户与户之间纠纷不出组,组与组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的纠纷不出乡,乡与乡的纠纷不出县,县与县的纠纷不出市。要建立好林权档案,严格档案管理,提高林权档案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林权档案管理工作。

林权制度范文篇7

一、成立平安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对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领导,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乡政府决定成立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乡政府成立林权纠纷调处办公室,由*任主任,成员:**。同时乡政府实行驻村干部包村责任制。

二、正确把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题和内涵

总的要求是: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处,保障收益权,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实现森林增长、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林业增效。

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主要是集体商品林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改革的重点:规范流转,盘活林业资产。凡是集体林地、林木流转,必须经林业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公示后,经村民大会三分之二以上讨论通过,方可进行流转。改革的核心是明晰产权,即把林木的所有权、林地的使用和收益分配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及承包者的经营主体地位。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法步骤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方式方法,按照程序规范操作,有步骤、分阶段,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按照林改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体上分为八个阶段,九月底全面结束。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6月20日?D?D6月25日)。充分利用广播、标语专栏,特别是各村必须开好村社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小组开好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学习和广播宣传上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精神,使林改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第二阶段:组织培训(6月25日?D6月30日)。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县林改办组织对乡、村、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人员进行政策和业务培训。

第三阶段:调查摸底(7月1日?D7月10日)。各村要根据当地集体林权的权属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台帐,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林改的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制定方案(7月11日?D7月20日)。各村、社要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方案报乡人民政府审批,村、社制定的方案在报请审批前,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讨论通过,并公示7天,保证村民无异议。各村要抽派工作务实、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人员组成精干高效的林改工作队伍,确保林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第五阶段:确权发证(7月21日?D9月31日)。明晰产权、勘界确权、核发证书是林改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工作,是林改的主体改革。按照县、乡加强领导,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扎实做好林权颁证工作。各村组要通过民主方式组织好人员,现场核实山林权属、勘定四至界线和面积,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登记绘图、勘测结果要张榜公示,对经公示无异议的林树归属,由村委会、村民小组与林农签(补)订承包合同书、造册上报乡政府审核。对一时无法解决的纠纷,要采取措施,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在村组勘界确权之后,由乡政府及时将审核无误的林权登记申请的基础材料报县林业主管部门,经核实后进行微机录入并报县政府批准发放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因流转或其他原因已经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依法申请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书,如实反映林权变更情况。对权属明确并以核准登记发放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其法律效力;对权属不清或纠纷尚未解决的暂不登记发证。

第六阶段:建立档案。严格执行《四川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乡政府、林改办切实做好林权建档工作,同时做好新证与老证的衔接,以前发放的山林权证、自留山证等各种林权证书要依法注销,并收回存档。因流转或其他原因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及时进行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

第七阶段:规范流动转。第一,林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林权流转事先应向当地林业部门申请,凭合法有效的林权证和其他相关资料签订林权流动转合同,流转期限一般控制在1-2个轮伐期。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不得造成山林资源的破坏。第二,过去已经流转的林地和林木,应从实际出发,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按照维护、协商、纠正三个层次加以解决。(1)对依法操作手续完备的应当维护;(2)对基本合法的,确有不合理或争议较大的,要在政府引导下协商解决;(3)对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损害集体群众利益的,要依法纠正。第三,集体林权的流转必须民主、公开。经村民会议或2/3以上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后方可流转。流转的收益大部分分配给农户,其余用于集体林业发展或公益事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扣缴、挪用。

第八阶段:检查验收。林改是一系统工程,从宣传发动、摸底调查、方案制定、外业勘界、合同签订、确权发证到档案建立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要边改边检查,争取主动,要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林权制度范文篇8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地为稳定、落实和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加强林业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大市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极为深远!

第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丰富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生产关系、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林地与耕地一样,也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我们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林地上的拓展和发展,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林业上的丰富和完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林地经营制度上还明显存在着权责不清、主体不明、利用不够、经营粗放等问题,尤其是集体林业产权改革不彻底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可以说,林业“三定”工作,虽然让广大农民分到了自留山,承包了责任山,但农民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产权,没有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同时,由于产权不明晰,经营权不落实,集体山林也没有得到有效经营管理和开发利用。为此,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到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使林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盘活林地资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促进生态建设和生产发展,对于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破解当前林业发展难题,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林业大市向林业强市迈进的迫切需要。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从林业大市向林业强市迈进,必须以丰富的、高质量的森林资源为基础,紧紧抓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这个重点不放。而且,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加快林业改革,通过改革来调整林业生产关系,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激活林业发展的内在活力。这是因为,从我市集体林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产权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集体林业用地的优势、潜力和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普遍存在着造林难、护林难、防火难、经营管理难、科技兴林难等一系列问题,全市林分每亩平均蓄积只有3.58立方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资源的质量不高也十分突出。从林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模式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去主要依靠国家增加投资、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的林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林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由“投资推动”为主向“投资推动”与“改革拉动”并重转变,林业发展的模式必须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从福建、江西的经验来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乡风文明,促进民主管理,提高农村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80%的国土面积是山场,70%的人口在农村,林业用地是常用耕地面积的15倍。林业既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笔宝贵资源,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笔巨大资产。但由于存在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林地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林业生产力没有充分解放出来,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水平较低,林农增收速度还赶不上田畈区和城郊农民,这与我市林业所拥有的资源、与林业所应有的产业地位很不相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必将有效地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调动广大林农经营山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拓宽农民增收就业的渠道,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符合林业发展规律、符合广大农民意愿的兴林富民之路。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全面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较大,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林业生态安全,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本次会议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丰富内涵、基本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努力促进全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必须牢牢把握深化林权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保改革按照既定的方针扎实推进。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改革和发展全局,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发展林业、振兴林区、富裕林农”的目标,在确保林业“三定”等有关政策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建立和完善林业经营、林业服务、资源保护、资源流转体系,创新林业体制机制,转变林业增长方式,创造林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调动林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在认真学习**区林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用两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新机制;建立适应林业产业发展需要的要素市场,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有效的森林管护体系;建立起规范运行的林业行政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森林资源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林区社会和谐的目标。

第二,必须牢牢把握深化林权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明确要求,是时代赋予林业发展的神圣使命。为此,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准则。一是确保农民得实惠,这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林业直接关系到山区、林区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广大群众维持生计的基本来源和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开始的方案设计,到中间的组织实施,到事后的检查评估,都要把农民是否得到实惠作为一条基本准则,对农民该给的利益要给足,该减的负担要减够,该搞好的服务要搞好,真正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之举和民心工程。二是确保生态受保护,这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绝不能牺牲生态,更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把管护森林资源与农民自身利益直接挂钩,变少数人管理为多数人护林,从根本和长远上看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但是如果考虑不周,把握不好,防范不力,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教训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妥善处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坚决纠正借改革之机强行流转山林、与民争利的行为,严肃查处以发展为名破坏森林资源,甚至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征林地的行为。

第三,必须牢牢把握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认真做好林权界定和农民权益保障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关键是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林权的界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对林地和林木进行确权。对林地和林木进行确权既要考虑现实,又要考虑历史;既要照顾国家、集体利益,又要照顾林场、林农的权益;既要注意制定好面上的基本政策规范,又要扎实做好有关技术性基础工作。过去已经依法合理划给农民经营的自留山和责任山,必须稳定不变,决不能推倒重来。对这部分自留山、责任山,关键是如何借改革东风,进一步调动管林、护林、造林、用林的积极性。再就是农民权益的保障。改革的主体是农民,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把政策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交给群众,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不能包办代替。林改具体采用哪种模式,林权落实采取哪种形式,林地经营实行哪种方式,都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创造,切忌行政命令。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改革方案、工作措施适地适林,符合民心民意。

第四,必须牢牢把握深化林权改革的协调性、综合性和配套性特征,切实保障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落到实处。明晰产权和经营主体,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内容、基础和核心,必须集中力量抓紧抓好。同时,围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因势利导地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实现林业管理体制变革和运行机制创新,这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保证。为此,各地一定要围绕主体改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加大各项配套改革力度。要及时调整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科研成果推广等支持政策,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林业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业主自筹、金融支持、多元投入的林业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强银林合作,构建林业信贷平台,积极探索开展以林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担保等为主要形式的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化解林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同时,要加快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改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办法,强化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快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搞好行业自律管理,有效开展市场信息、护林防火、防病治虫、优良种苗培植等多方面的服务。林业系统自身也要按照“精简、效能、依法”的原则,加快林业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按照“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廉洁高效”的要求,建立以管理、执法、服务三大职能为主的新型林业管理体系。

第五,必须牢牢把握衡量林权改革成效的具体标准,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的改革目标和任务。中央和省、市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范围、基本原则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各地必须坚决遵照执行。在改革的方式和集体林权经营管理的具体形式上,各地可以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要求等实际情况来决定。改革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用以下六条具体标准来检验、判断改革的实际成效,确保林权改革的平稳健康发展。一是激活林业机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林业制度,调动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使林业经营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真正把集体山林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二是盘活林业资源。建立规范的林权流转体系,使林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在森林资源流转市场进行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促进林业从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推动林业生产要素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增加林农收入。让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把山当田耕,把林当粮种”,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搞好社会化服务、多渠道盘活各种林产资源,分享林业发展的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四是推动产业发展。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发展苗木花卉、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生物制药、野生动植物繁育与利用、生物能源等林业新兴产业,加大林业科技投入,逐步淘汰生产工艺落后、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木材加工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五是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林业服务体系和森林资源“三防”体系,培育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自律组织,使林业部门和基层组织把工作职能转到更好地为林农提供法律、政策、科技服务上来,转到指导和引导林业生态建设上来,转到扶持林业产业发展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上来。六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探索建立农民决策为主的农村集体森林资源管理体系,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民主参与的方式,让农民参与林业管理和建设的各个环节,杜绝“暗箱操作”乱卖山、乱花钱的现象,改善干群关系。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改革后的收益二次分配,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稳妥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好工作责任。市委、市政府对林改工作高度重视,已经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组。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建立起“区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落实、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各地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认真制定指导改革的意见和方案,加强对改革的督查指导,处理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具体办事机构一定要抽调业务熟、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组成,担负好政策指导、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任务。

二要齐抓共管,形成改革合力。各级林业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牵头抓好改革工作的落实。财税部门要负责改革中各项税费政策的落实、监督和检查,同时积极筹措改革资金。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改革中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严肃改革纪律。信访部门要认真处理好事关林权改革的信访问题,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各级农业、国土以及政法等部门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改革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及时发现和处置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尤其要防止乱砍滥伐、纠纷械斗,切实维护森林资源管理秩序。其他部门也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三要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能否把农民群众广泛发动起来并引导他们踊跃参与,能否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并积极支持,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组织区县、乡镇、村组各级干部和林改工作人员加强学习,吃透政策精神,领会改革原则,熟悉有关规定,掌握方法步骤,扎扎实实把林业产权改革工作引向深入。同时,要制定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采取进村入户讲解和设立宣传栏、印发宣传册等形式,大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林改的各项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消除群众疑虑,增强改革信心,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

林权制度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林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林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林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五)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六)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七)总体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三、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八)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以通过均股、均利等其他方式落实产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实行民主经营管理。

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或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对权属有争议的林地、林木,要依法调处,纠纷解决后再落实经营主体。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承包方案必须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河道湖泊等管理机构和国有林(农)场、垦殖场等单位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林木,要明晰权属关系,依法维护经营管理区的稳定和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九)勘界发证。明确承包关系后,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明确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承办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林权登记造册、核发证书、档案管理、流转管理、林地承包争议仲裁、林权纠纷调处等工作。

(十)放活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依法把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商品林;把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十一)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

(十二)保障收益权。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林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经政府划定的公益林,已承包到农户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户;未承包到农户的,要确定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摊派。

(十三)落实责任。承包集体林地,要签订书面承包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并落实承包方、发包方的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责任,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十四)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捷服务。严格控制公益林采伐,依法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

(十五)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收益应纳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公益事业。

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强流转管理,依法规范流转,保障公平交易,防止农民失山失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十六)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沼气建设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规范用途,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法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加大对偏远山区、沙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财政困难的县乡,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十七)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妥善处理农村林业债务。

(十八)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引导和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五、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九)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因势利导,确保改革扎实推进。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县(市)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改革方案的制定要依照法律、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改革的内容和具体操作程序要公开、公平、公正。在坚持改革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确保改革符合实际、取得实效。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林改工作人员包括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强化调度、统计、检查、督导和档案管理工作。要严肃工作纪律,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决不允许借改革之机,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要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妥善解决林权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

(二十)切实加强和改进林业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适应改革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工作指导,改进服务方式。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防病虫害、防乱砍滥伐的工作机制。建立科技推广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林权制度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性,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有序流动,建立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化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管理新机制,保障我县林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协调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坚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既要面对现实,也要尊重历史。

三、林权流转的范围

集体组织所有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

四、流转林权的条件

进行流转的林权,林权的出让方应当事先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且流转林权的权属、范围与时限等没有争议。尚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一律不得流转。林权流转的期限一般为10—15年,即一个轮伐期。原则上5年生以下的集体林木和宜林地要尽可能流转,5年生以上的林木,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流转。

五、林权流转的形式

对农田林网的集体林权,由于离农田太近,流转应以“树随地走,谁栽谁有”的形式为主;其它集体林权的流转主要提倡以拍卖和按比例分成的方式进行流转,避免出现矛盾隐患和扯皮现象。进行林木所有权流转,其已登记的林木所在的林地使用权也随之一并流转;进行林地使用权流转,流转林地上已登记的林木所有权也随之一并流转。

已登记为公益林而确需进行林权流转的,要坚决防止在流转过程中改变公益林性质。对在未取得林权证的情况下已经合理流转的林权,或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林权正在进行流转的,只要权属清晰,其林权流转申请和林权登记申请可以一并提出,经林业部门审查合格后,按相应程序办理林权登记或变更手续,真正做到以法律形式保护林权人的经营权、受益权。

六、林权流转的程序

为引导森林资源健康有序流转,林权流转双方必须向所在地基层林业工作站提出申请,报县林业局审查。申请材料包括:林权流转申请表;拟流转的林木、林地的林权证;流转合同文本;林业部门出具的相关调查资料;以拍卖方式流转的,还应提供拍卖公告凭证;属集体林权流转的,还应有民主决策文本等。基层林业工作站要深入实地做好流转林地的现场勘测,为林权流转双方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乡镇政府要协调指导村委会在组织引导、信息沟通、牵线搭桥、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作用。

集体林权的流转应以乡镇或村为单位,村组是林权流转的主体。其流转方式、基价等必需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通过。要引入拍卖公司等方式进行公开招标、拍卖。具体程序为:先进行资产评估,再进行招标、拍卖,评估价可以作为森林资源流转保留价。委托拍卖公司拍卖森林资源的,依照《中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有关规定执行。非委托拍卖公司拍卖森林资源的,村林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拍卖会,并要有一定数量的群众代表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乡镇政府、林业站、经管站、司法所等要对拍卖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并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1.出让方在森林资源流转前七日公告,公告一般包括:拍卖标底、拍卖形式、竞买者条件、竞买者登记期限、竞买时间、竞买地点等内容。

2.竞买者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向出让方登记,领取有关资料。

3.出让方审查竞买者条件。

4.符合条件的竞买者不得少于三个,并应当在向出让方交纳保证金后参加竞买。

5.竞买的价高者为受让方,但最高价不得低于保留价;受让方应当当场与出让方签订流转合同;其他竞买者交纳的保证金,由出让方当场如数退还。

招标流转森林资源的,依照《中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森林资源流转合同应当包括以下主要条款:流转双方名称;流转的森林资源的林种、树种、林龄、地点、面积、四至、蓄积量或者株数;流转价款、付款方式和付款时间;森林管护责任、风险承担;流转期限、用途和更新造林责任;违约责任;争议的解决方式。

森林资源流转后,流转双方要及时向县林业局申请办理林权变更手续,变更时应提交下列材料:所流转的林木、林地的林权证;流转双方依法签订的流转合同;同意流转的相关决定、决议或者协议书。

七、分类规范和处理已流转的林权

对已经发生流转的林权,要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合规”的原则,凡程序合法、操作到位、合同规范、手续完备的,应予以维持。对流转合同基本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只是因为程序不规范或合同某些条款不合理,群众有意见的,原则上也应予以维持,但对不合理或有争议的合同条款,可在乡镇政府的指导下协商、补充、完善;对流转合同虽不完善,但没有损害集体利益,且流转受让人已实际做出大量投入,现林木生长良好的,可以采取“动钱不动权”或调整流转期限等利益协调措施,通过协商加以完善和规范。对存在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严重损害集体或村民利益的流转行为,应当予以终止。

对已经流转的林权,按照政策和法律法规应当予以维持的,或者在经协调完善流转合同后,都应当及时办理林权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

八、建立健全林权流转社会化服务体系

抓紧建立活立木交易市场、组建林权服务中心或林业要素市场等多种形式的林权流转社会化服务平台,形成县、乡、村一体化,互动互联的服务网络,为广大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提供相关法律政策、林木林地产权流转、林产品价格、林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服务。要积极创建林权合作经济组织。在林农自愿的基础上,以林权为核心,以资金、技术、劳务和亲情友情为纽带,培育引导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林权合作经营模式,结成林业经营利益共同体,实现林权人的互利共赢。

九、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