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4-01-25 17:21:59

林权管理制度

林权管理制度篇1

传统林权制度主要是集体林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对林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划分模糊,使得林地纠纷不断上演,导致农民对林业发展没有信心、看不到林业发展的可观前景,以至于林业发展一直受阻,所以林权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对我国现有林地面积、林地存在区域、可开发成为林地的地区等等进行准确的考察的计算,因此产生了很多有效地数字成果,这些数字成果在日后的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1林地界线管理林权制度

改革得出的数字结果在进行林地界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有的林权制度导致林地界线划分模糊,因此林地纠纷也不断发生,而林权制度改革中得出的数字结果对每一块林地都有明确的数据统计,让相邻林地之间的界线有了明确的数字界定,在进行林地管理时可以更好地对责任进行有效地划分,避免承包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精确林地面积传统林权制度

对林业用地的面积跟不上林业发展的步伐,常常导致记录中的林业面积与实际的林业面积差距大,容易产生一些非法的林地使用,给林地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中会对林业用地进行确切的数据统计,对林业用地有了明确的数字记录,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根据这些数字成果进行合理、科学管理,同时也有效遏制林地的非法开采,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也是对承包者进行资产保护。

3管理效率提高林权制度

改革得出的精确数字成果,给林地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好地数据依据。在往后的管理工作中可以对林业用地进行合理安排,在管理工作中不再有盲目、无头绪的现象出现,大大提高了林地管理工作效率,为林地管理人员节省更多时间进行发展林地的其他工作,更好的进行林地建设。

二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管理中的作用

1实现管理体制数字化

林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数字成果,为林地管理部门提供了有效地数据依据。林业部门人员把这些数字成果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创建了完整的林地数据系统,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整合。给林地工作人员在管理中提供了信息服务,实现了林地管理的数据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实现林地管理现代化

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是进行全国林地面积重新调查中的出的森林、林木资源量。根据这些数据林业部门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建立了数据资源库、遥感影像数据库等,在林地的管理中利用GPS、RS、GIS三大先进技术进行林地的定位和面积的随时测量,满足林地管理中的各种数据的采集,实现了人工管理走向智能管理的道路,为林业现代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

三结束语

林权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集体林业;改革;林业站;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68-1

随着吉林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结束,充当改革主力军的林业站,其管理职能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今后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林改后的林业站如何转变管理模式,是当前林业站管理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 自然概况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接壤,南与白山市、通化市毗邻。总面积27120km2,总人口为433.6万人。

吉林市林业局所属林业用地面积114万hm2(不包括森工区),有林地面积106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8.2%,活立木总蓄积1亿m3。其中国有林地面积为93.4万公顷,集体、个人和其他权属面积为20.4万公顷。目前吉林市共有林业站101个,工作人员676人,管理着全市20万公顷的集体林地。

2 林业站管理现状

林业站具有六大职能,包括政策宣传、林政执法、资源管理、组织生产、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目前林业站的管理工作内容为:一是宣传林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并依据法律法规,为林业、林区、林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根据木材采伐计划分配采伐指标,按照自愿申请、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将”林木采伐指标”入村到户,及时妥善地分配到森林经营者手中,并为林农提供设计、运输服务。三是森林防火管理。林业站加强森林防火宣传,统筹规划森林防火措施,成立森林防火义务扑火队,确保发生森林火灾时有人上得来,扑得了。四是林业行政执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林业行政案件。五是化解矛盾,妥善调处山林纠纷。六是林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为林农提供各种技术指导和服务。

3 林改后的管理模式

林改后大部分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将落实到各家各户,形成森林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面对林改后的新情况,我认为林业站不仅要及时改变管理方式和方法,还要调整职能和作用。所谓的调整,并不是原有职能的增减,而是原有职能的侧重点转变。

3.1 转变生产和管理方式

随着集体林经营主体的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林业站应从重点抓林业生产转变到重点抓管理上来,把每家每户的林地和林木进行统一的、指导性的管理,使其为广大的林农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重点是注重二者的结合,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近五年的工作重点是将林改界定确权的开垦为农田的林地逐步还林,保证林地不再流失。

3.2 林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林业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和推广林业新型实用技术,把新技术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的实践当中,使实用技术转变为生产力,通过举办培训班,上技术课,技术咨询、登门传授等多种形式,把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增加广大林农的经济收入。如引进平欧大果榛子,营建红松榛子经济林;发展林下参,开展林药间种;改造、培育绿化大苗等。

3.3 农户股份林场模式

在充分听取林农意见并自愿联营的基础上,采取由村民小组牵头或几户林农民主讨论的方式组建林场。再由成立的林场将自愿参加的林农的林地面积按户造册登记,然后进行公示,在各林农对公布的面积无异议的情况下,由林农与林场签订联营合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管理,效益分成的形式联户造林。造林投入、管理支出和效益分配均按林农的林地面积所占比例进行分摊和分成。这样,既解决了农户种植难和管理难的问题,还可以进行各种资源集约经营,有利于保证人工造林的工程质量,使造林工程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林业站应积极协助保险公司宣传推介森林保险产品和引导林农投保,切实帮助农民减轻灾害损失,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增强林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 建议

4.1 加强林业站自身建设

林业站是最基层的林业行政管理单位。林改后旧的林业管理体制、方式、模式和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都要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一定要抓住林改这个机遇,加强自身建设,深化林业站改革,全面提升林业站履行职责的能力,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基础保障。

4.2 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为鼓励林农造林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技术、项目上给予支持。收取的育林基金投入到森林培育之中,创新林业金融贷款扶持政策的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林权收益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4.3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林权管理制度篇3

第二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林权登记职责。林权登记包括初始、变更和注销登记。

第三条林权权利人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拥有者。

第四条林权权利人为个人的,由本人或者其法定人、委托的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林权权利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委托的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

第五条林权权利人应当根据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提出登记申请,并提交以下文件: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人或者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的委托书;

(三)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文件;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第六条林权发生变更的,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七条林地被依法征用、占用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原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八条林权权利人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林权证;

(三)林权依法变更或者灭失的有关证明文件。

第九条登记机关应当对林权权利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登记机关认为林权权利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认为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说明不受理的理由或者要求林权权利人补充材料。

第十条登记机关对已经受理的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森林、林木和林地所在地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天。

第十一条对经审查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登记:

(一)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位置、四至界限、林种、面积或者株数等数据准确;

(二)林权证明材料合法有效;

(三)无权属争议;

(四)附图中标明的界桩、明显地物标志与实地相符合。

第十二条对经审查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登记条件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应当不予登记。在公告期内,有关利害关系人如对登记申请提出异议,登记机关应当对其所提出的异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利害关系人提出的异议主张确实合法有效的,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应当不予登记。

第十三条对不予登记的申请,登记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提出登记申请的林权权利人告知不予登记的理由。

第十四条对于经过登记机关审查准予登记的申请,应当及时核发林权证。

第十五条按照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的,登记机关应当将核发林权证的情况通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第十六条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林权证式样,并指定厂家印制。

第十七条发现林权证错、漏登记的或者遗失、损坏的,有关林权权利人可以到原林权登记机关申请更正或者补办。

第十八条登记机关应当配备专(兼)职人员和必要的设施,建立林权登记档案。

第十九条登记档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材料:

(一)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申请材料;

(二)林权登记台帐;

(三)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涉及的异议材料和登记机关的调查材料和审查意见;

(四)其他有关图表、数据资料等文件。

第二十条登记机关应当公开登记档案,并接受公众查询。

第二十一条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登记机关应当将当年林权证核发、换发、变更等登记情况统计汇总,并于次年1月份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

林权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 配套改革 问题 对策

我县在完成林权主体改革各项目标任务以后,经过5年的努力,落实和推进了各项配套改革政策,建立健全了配套改革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2008年7月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内容包含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决定、林权登记管理办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13个林改配套政策。

1 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及成效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隶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介于北纬23°31′至24°09′,东经105°14′至106°13′之间,国土面积778.1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41.27万亩。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云发[2006]19号)文件精神,富宁县于2007年6月在全县13个乡(镇)144村委会2547个村小组范围内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2007年我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结束,取得了明显的“五大成效”:一是明晰了山林产权。林改后,放活了经营权,扩大了自,落实了处置权,确保了收益权,使长期以来制约林业发展的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利益不落实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二是扩大了造林主体。通过林改,基本实现了“山有主、人有责、民有利”的目标,明晰了产权和经营主体。三是盘活了林业资产。通过林木的确权发证,为今后林权的抵押、继承、转让等奠定了基础,实现了林权的合理流转。四是促进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在林改工作中,广大基层组织认真贯彻《森林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一事一议”制度,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讨论村组林权改革方案,确保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极大地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有力地推进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林改,进一步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让农民在林改中得到实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 林权主体改革后林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营林生产,资源培育问题

农民取得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后,经营主体增多,地块分散,面积零星,培育目的不一,形式多样,容易形成分散经营的格局,无法形成集约化规模造林,营林生产和生态建设面临新任务,成为新形式下要思考的新问题。

(2)森林资源保护问题

原有的森林资源属于集体所有,由集体管护,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木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农户成为森林资源的直接管理者,管护体制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转变为现在以林农为主体的社会化管理型,不利于集约经营,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健全和优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模式便成为当务之急。

(3)林木采伐利用问题

如何处理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规范林木的合理利用和有序流转,是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中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问题

林地、林木承包到户后,从事经营的人员增多,林地内活动人员相对频繁,加大了森林火灾隐患,增加了有害生物的入侵渠道,给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地防治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减小灾害损失等都还有待于认真思考。

(5)科技推广问题

林地承包到户后,由于经营分散,点多面广,给林业科技推广带来一定难度,对林业科学技术重视不够,不愿意投入,管理粗放,林业生产还停留在任其发展的观念上,营林生产水平不高。如何加大科技宣传,转变林农观念、提高科技意识、完善科技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建立现代林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6)林业服务体系问题

林改后,原有的林业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后的管理需要,如何转变政府和林业部门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是配套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3 构建科学合理的配套改革政策和服务

(1)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强力推进配套改革,着力构建五大林业制度

一是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2007年,我县共有 13个乡(镇),144个村民委(社区),2547个村小组,7.8987万户,37.1073万人参与林权主体改革。全县完成集体林确权面积522.06万亩,确权率为96.14%;均山到户面积315.25万亩,均山到户率83.5%;完成商品林确权到户面积288.14万亩,确权到户率为81.7%;确权宗地24.4519万宗,发证面积516.46万亩;发放林权宗地22.7403万宗,颁发林权证7.6363万本,发证率为100%。

二是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调查机制,成立丁级森林资源调查队,配备国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员,按照国家、林权配套改革相关政策,2009年制定了《富宁县农村信用社农户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实施细则(试行)》。

三是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林改以来建立和完善了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林产业项目管理补贴制度;公益林管护补偿制度;林权流转、林权抵押金融服务制度、林业产业建设财政补贴制度。

四是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县区划界定公益林90万亩,其中,部级公益林66万亩,省级公益林24万亩,建立公益林补偿机制。

五是建立和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实行村民民主分配,乡镇审核审批,方案公示公告,采伐申请办证,实施凭证采伐,完成更新造林的七步管理运行机制。把采伐指标、采伐计划和采伐实施的决定权交给林农做主,林农按市场需求计划采伐,实现了指标不突破、采伐不盲目、林木不损失、林农利益得保障的目的。

(2)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着力完善林业六大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林业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建立林权档案电子管理系统、林权流转信息公示管理系统、林权流转、林权变更、林权抵押申请、森林资源调查评估委托管理制度、林权档案资料查询服务平台,制定承办流程,公示公告承办结果,为林权流转提供一站式公开服务、业务咨询服务和林权查询服务。

二是建立林业投融资体系。一是健全林业投融资服务机制,积极与农村信用社配合,构建服务平台,设置服务窗口,制定《富宁县农村信用社农户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实施细则(试行)》、二是办理林业投融资服务,承办林权抵押贷款21件,各银行及信用社发放林权抵押贷款达2078.5万元;三是在落实林权配套改革政策以来,实现社会资金向林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三是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加强林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完善,设有营林股、林科站、退耕办、种苗站等产业发展办公室和乡镇林业站,管理和指导林产业发展。自林权改革以来,结合相关技术业务培训、实验,极大地提高了林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高,为林区林农和专业经营业主、造林育苗大户以及林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项目管理指导服务。

四是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深化林业改革,工作重点将逐步转移到森林经营管理、林业行政执法监管和林业科技服务上来,在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公益林、生物防火林带和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同时,积极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健全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森林资源消防体系、打击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的"三防"体系建设。

五是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建立以木、竹及林产品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为主的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现有林业专业合作社12个,参加农户达475户。

六是建立林产业市场体系。按照州林产业发展总体要求,大力发展核桃、油茶和速生用材林基地,积极开发林下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推进林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提升市场竟争力,逐步建立林产品交易市场,规范生产、加工、销售行为,提供技术、检验、受理、许可、税收等一站式服务,建立产、供、销直接见面洽谈机制,建立完善、规范的林产业市场服务体系

(3)林改主体改革后政策配套的实施情况

1)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

在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早调研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制定了《富宁县金融机构支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富宁县农村信用社农户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实施细则(试行)》、《富宁县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做到了政策早出台、早宣传、早部署 。通过各部门协作、主动服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2)林权流转实施情况

我县林权流转的实施,根据本区域及结合实际情况,2009年6月制定了《富宁县林权登记与发证管理办法(试行)》、《富宁县商品林林木、林地资产评估办法(试行)》、《富宁县商品林林木、林地转让办法(试行)》、批准成立了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县林权登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林权纠纷调处、林权流转交易及林权信息管理咨询等服务,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搭建了服务平台。

3)林地权属纠纷调处情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集体林地界限不明、权属不清,关系错综复杂、民间纠纷不断。林改期间中,各地认真排查纠纷,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大量的林权纠纷得到化解。当前结合 “四群教育”、“转变作风抓落实,改善环境促发展”等活动,组织司法、国土、林业、当地党委政府相关人员深入一线排查各类林地纠纷案件的调查和调解,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4)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及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省州有关要求,2008年县委批准我县成立了富宁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负责全县林权登记管理及林改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主要业务包括林权登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林权纠纷调处、林权流转交易及林权信息管理咨询等,目前在正积极建立健全林权管理系统和林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集体林权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宝成,李富全,程记博,等.最新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及相关制度措施贯彻实施手册[M].1版.北京: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林权管理制度篇5

为切实做好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0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20*〕146号)和《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市委〔20*〕3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把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明晰林权归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增加林农收入,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创新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促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产转变为重点,积极推进这项改革,对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进一步确立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创新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林业发展活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确保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二)总体目标。在完成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林权管理服务机构

1、建立“*市林权管理中心”。在市林业局设立“*市林权管理中心”,人员先由市林业局内部调剂安排,下步按上级文件要求逐步落实人员编制、经费。“*市林权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林权确认、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备案;办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招标拍卖挂牌审查及合同备案,林权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收集和林权流转供求信息、林权抵押、市场参考价格、市场交易行情等相关信息,组织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拍卖、挂牌等交易,做好信息系统维护等工作。

2、建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一般为社会中介组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所需流转和抵押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估并出具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或咨询报告,为金融机构确立贷款额度提供价值依据。

3、随着深化林改工作的推进,条件成熟时组建“*市森林资源收储中心”,负责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和反担保,在林农和金融机构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依法对森林资源进行收购及对已收储的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和处置。

(二)组建要素服务市场

依托市行政服务中心组建流转服务平台,开展林权登记管理、信息、森林资产评估、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林业法律咨询和林业科技服务等工作,为林农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出台《*市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研究制订《*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管理办法》、《*市国有和集体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招标拍卖挂牌办法》、《*市森林资源收储管理办法》、《*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林木保险条款》等规章制度,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四)明晰产权,抓好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

通过20*年山林延包和换发证工作,我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即明晰产权)已基本完成。对已经划定的自留山,要保持林权长期不变;对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要稳定承包关系;对集体统管山,要采取均股均利等方式,进一步做好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的产权明晰工作。

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操作规程》,逐步将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录入电脑,建立一套全市范围的以林地所有权为基础的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合的林权地籍电子管理档案,并按林业信息化管理要求对林权实行即时管理的系统,实现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上半年完成一个镇乡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试点任务。2010年底,完成全市的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五)积极推进集体林权依法规范流转

在产权明晰、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集体林权流转,发展规模林业。对依法取得的集体林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转包、出租、抵押,也可依法作价入股或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或合作条件。对已经发生流转的林权,要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合规”的原则,对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的予以维护,对暗箱操作、、损害集体或林农利益的,应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

(六)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加快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步伐,拓展信贷渠道,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增强森林资源转化为资产的能力。人民银行要加强对林权抵押贷款的业务指导,尽快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农村信用联社,要尽快出台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创新贷款模式,为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多元化信贷服务。对林权抵押贷款专门用于营林生产、森林资源保护、木竹经营加工、森林休闲等林业产业贷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并尽量根据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林业部门要做好林权证合法性和真实性的确认以及林权抵押登记,在抵押贷款期间,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权变更手续。

(七)努力降低贷款风险

市发改、财政、林业、金融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出台与林权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保险、贷款贴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扶持政策,降低金融风险和融资成本。要积极探索创新,研究制订政策性林业保险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提供森林林木保险服务。稳妥发展林业担保机构,鼓励林业担保机构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抵押权人通过司法程序取得的抵押林权,林业部门应优先安排采伐指标。

(八)创新林业管理服务体系

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林(竹)区作业道路建设、林木采伐、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竹木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创新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引导农民自愿成立护林防火、防止乱砍滥伐、防治有害生物等联防民间组织,建立健全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火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指导、村民自治基础上的乡村联合、村组互动、群防群治的工作新机制。

(九)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严格控制公益林采伐,依法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积极探索和建立商品林采伐管理新办法,简化采伐手续,落实林木所有者对林木的处置权。指导林业经营者特别是国有林场和森林经营大户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经营者自主确定采伐方式、时间和数量。逐步放开毛竹经营采伐计划管理,实现林农自主采伐。工业原料林和非林地上营造的人工商品林,其主伐年龄由林木所有者自主确定;速生丰产林的主伐年龄、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确定。对成熟的人工用材林,在采伐限额内优先审批;对定向培育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工业原料林和其它人工商品林实行采伐限额单列,采伐指标优先安排。对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等非规划林地种植的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十)积极调处山林纠纷

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山林纠纷调处预案,明确工作职责;对于林改中发生的纠纷,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予以调处解决。要充分发挥乡村调解机构和民间调解组织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调处机制,促进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对山林纠纷调处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十一)积极推进林业综合执法

林业主管部门要整合现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理顺执法体系,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违法行为。

(十二)加快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要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必要的林业建设资金。林业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管护、森林资源保护、林木良种培养推广、山林纠纷调处、生物多样性、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要列入财政预算。要加大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林权信息化系统建设、鼓励林地流转奖励、小额贷款贴息、山林纠纷调处以及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镇乡、街道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复杂性,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抽调专门力量,集中时间和精力开展工作。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镇乡、街道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确保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林权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 三门县 林权制度 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114-01

林权指的是权利人对森林资源享有的占有权、使用和收益权的权利,清晰的产权是保证林业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自2008年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三门县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稳步增长”的改革任务,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我县全县集体林地面积65252.7公顷,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66675.3公顷97.87%。并且成立新型林业合作经营组织131家,入社农户2174户,经营面积4.97万 亩。

一、三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清晰的林业产权是进行林业管理的基础,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第一,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林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保证原有集体林地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将林地的使用权交给林农,使林农依法享有其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促进林业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使其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形势相适应,从而有效的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林农的地位和权利获得充分尊重,并且给予林农更多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将所有权的分配等重大问题交给林农进行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的林农参与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促进林农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第三,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促进林业部门服务质量的提升。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政府在林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尴尬的,一方面要实施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又是制度的执行者,林权始终集中在政府部门。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权转移到林农,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将发生巨大改变,有利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方面,促进林业管理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三门县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举措

在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经费紧张、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对此,我县将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主要的举措有:

1.建立健全林业金融保险配套制度

林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保证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持续开展。因此,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林业金融保险配套制度,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林农对林权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促进林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促进林业金融渠道的拓宽,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如今,我县已经办理林权抵押贷款超过300万元。另外,我县开展了关于森林火灾保险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给予受到自然灾害的林农更多补贴,如今全县31.93万亩生态公益林自2010年起全部投保政策性林火灾灾险。

2.促进林权交易市场的完善

对林权交易市场管理机制的完善,能够对林权交易行为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规范,并且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林权交易机制。为此,我县建立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的规范作用,对林权交易平台实施有效的管理,为林农的市场活动提供指导和保障。与此同时,根据《浙江省林权流转和抵押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森林资源流转体系进行建设与完善,促进林权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

3.大力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建设

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是促进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和保护。一方面,要对管理的主体进行明确,实行统一的全责制度,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生态补偿的标准,激发林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同时,为林农创造更宽阔的受益渠道,确保各项补偿基金及时到位,切实保障林农的根本利益。

4.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期间,要由相应的部门负责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防止乱砍滥伐的现象,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问责,为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基本的保障。与此同时,全省森林防火会议的召开,为我县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和保证,通过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了长期搁置的林权纠纷问题和灾害防治问题,从而有效的保护了我县林区的森林资源。

结束语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三门县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得传统的林业体制更加完善,同时也促进了我县林业、科技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林业市场的发展进程,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有效盘活。总之,通过有效的林权制度改革,能够促进我县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丽,谢屹,温亚利,李洪.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1(04)

[2]徐丰果,周训芳.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制度[J].林业经济问题,2008(08)

林权管理制度篇7

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对林改工作高度重视。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讨论、研究、部署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6月8日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0号)。这是继20*年中央下发《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中发[20*]9号)之后的又一个关于林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既是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部署,也是对推进林业工作的总动员。因此,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区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中央10号文件精神,通过交流各地林改工作经验,进一步探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措施,加快推进林改示范区工作。刚才*、*、*、诸暨、*等市县介绍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情况,蓝晓光同志对他们的发言,作了非常好的小结,他们的改革措施比较有力,工作比较扎实,成效也比较明显,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谈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全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

今年年初,我们在*召开了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专题交流安排深化林改有关工作。会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林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林农期盼的焦点,也是林业发展新的切入点。各级政府已把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普遍加强了领导,全省各市、县都成立了林改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机构。一些地方还采取有力措施贯彻*会议精神,如*市召开了由各县(市、区)分管副书记、分管副县长和林业局局长及市级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市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工作会议,认真部署配套改革任务。目前,*市各县(市)行动迅速,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市市委、市政府专门听取了林业局的深化林改工作汇报,分管副市长带领林业、人行、银监、保险、信用联社等部门领导到*、*等地专题调研金融部门如何支持林改工作,破解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有力推动了全市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绍兴市政府也组织了有关部门专门到*、*考察林改工作。

二是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核心是推进森林资源流转、盘活森林资产、转变经营机制。继*市后,*市也出台了《*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市与有关金融机构联合下发《关于扎实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宁波、金华等市起草了有关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办法等政策文件。还有不少的县(市)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改革的有关政策文件。*市六个县(市、区)政府都已出台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诸暨等地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嵊州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出台了《林木保险条款》,*等一批县(市、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配套改革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为推进我省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三是各项改革举措扎实推进。随着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省配套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全面推进的良好势头。最近,省林改办对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进行了一次督查,从督查情况看,各地加强了林权登记管理工作,实现资源和林权证管理动态化、日常化、规范化。*市各县及*、*、*、*、诸暨等22个县(市)建立了林权管理机构,完善林业要素市场,规范森林林木、林地流转程序。森林资源资产化程度不断提高、林农信贷已接近2亿,林木、林地流转面积已达305万亩。社会化服务体、林业专业合作社也正在迅速发展,到目前,全省已建立了836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从事山林托管经营的专业户达3.58万家。最近,我厅确定了*市和*、*、*、*、*、*等6个县(市)为我省省级林改示范区,正式启动林改示范区工作。

四是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既是林改的基础工作,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对提高林权管理质量,规范山林地籍档案资料,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等都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委托浙江林学院开发了软件,6月初,林改示范区的市县率先行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云和、*、*、*等县迅速组织力量,安排经费,制定操作规程,确定重点乡(镇)、已初见成效。

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10号文件的主要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0号),对加快林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认真学习贯彻中央10号文件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央文件深刻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确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制订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学习领会中央10号文件精神,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中央文件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它有利于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明确了林改的总体目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尤其是深化改革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中央提出全国用5年时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在完成主体改革的地区要集中时间进行配套改革。

三是规定了林地承包经营期限。中央文件规定林地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统一规定林地承包期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政策,充分表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动摇,给予农民承包经营林地林木的“定心丸”。

四是提出了实行商品林和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公益林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支持。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给予所有者或经营者合理补偿。公益林建设投资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照事权划分,分别由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文件规定“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这里体现了三项政策的放开,一是只要不违背法律禁止性的规定,对其林地要种什么、什么时间种、培育目标是什么等经营方向可以自主决定;二是只要不违背法律禁止性的规定,可以选择单独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经营模式,享有生产经营自;三是木材作为商品,可以自主决定要不要卖、怎么卖、卖给谁。从政策赋予承包人的生产经营自,发包人和其他任何第三人都无权进行干涉。中央文件还提出公益林可以合理利用,可以开发林下种养业,开展景观旅游等。

五是强调要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针对中央文件前的承包和流转行为提出:合同规范的要维护、不规范的要完善、违法的要纠正。承包经营人可依法对山林流转,一是允许林地承包经营权人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了林权流转市场,有力推进森林资源经营向资产、资本经营转变,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减轻森林资源限额采伐的压力;二是设定“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林地用途”作为必要的前提,有利于农民利益维护和林业发展,为依法公平交易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放开林权流转方式,只要法律没有禁止,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自主选择流转方式。

六是突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中央十分重视对林农利益的保护,要求保障其收益权。提出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可实行均股均利等方式落实产权。对未承包到农户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要保障公平交易,防止农民失山失地。

七是强调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要求各地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对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的意义重大,是实现金融机构、农民、政府多赢的工作。金融机构主要研究解决林业信贷产品开发、林业信贷投放数量、林业信贷担保方式、信贷风险防范以及处分抵押物的法律问题等,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办法;林业主管部门履行林权抵押登记职能,在抵押期间不得批准采伐、不得办理林权变更登记,帮助金融机构化解风险,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

八是提出扶持发展林业合作组织。要求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一是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公司+农户等组织。国家重点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对外为社员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林产品,对内为社员采购林业生产资料和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功能。所以,发展专业合作社非常重要。前阶段,我到*了解了杨梅专业合作社。大家知道,杨梅的时间很短,保鲜困难。而专业合作社有保存的技术,他们把杨梅收储起来。这个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千家万户,使农民的杨梅收益提高。二是林业专业协会,包括“防火、防盗、防病虫害”联防协会、科技协会、法律协会、信息协会、产业协会、花卉协会、种苗协会、造林协会等群众性联合组织,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同时,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

九是强化林业基础建设和建立林业公共财政制度。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立造林、管护等补贴制度。对防火、森防、种苗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珍贵树木等给予扶持,林改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适当补助。

十是强调加强林改工作领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对领导干部、林改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明确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

三、明确任务,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中央10号文件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加快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我们要抓住当前大好的发展机遇,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符合我省林业实际的各项改革措施,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调整规范林业经营方式,创新林业投融资体制,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步伐。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既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又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广大林农的长远利益、涉及林区的长治久安。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还没有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机构的,要积极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健全调整领导机构,负责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在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工作中做到队伍不散、责任不变,经费不少。各级林业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同时,要争取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履行职责、协作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当前各级林业部门要抓紧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中央10号文件精神,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文件精神和我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典型经验,抓紧编印中央10号文件宣讲材料,分期分批对林改骨干进行培训。

二是要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我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已经出台,各地要加快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步伐,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我们要求在9月底之前,除舟山、嘉兴两市以外,其余9个市必须至少选择1个县(市、区)作为市级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试点县(市、区),并在年底前明确试点任务,开展实质性的贷款工作;已开展试点工作的市县,争取当年贷款规模有较大增长。

三是要及早谋划落实政策性林业保险工作。为解决林农“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问题,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政策性森林综合险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毛竹纳入保险对象,台风、雪灾等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火灾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今后林农只要参加了政策性森林综合险,如果遭受了森林火灾、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林木损失,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而且经济林、竹林的保费较低,林农自身只需交纳每亩1元钱左右,最高赔付额可以达到每亩500——800元。在这项工作上,省里下了很大的决心,也做了很多工作,一旦启动,各地要迅速行动,全力抓好落实。

四是要抓紧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服务对象是林业生产经营者,评估内容是森林资产,直接与林权抵押、林业保险相关联,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任务十分紧迫。各地要对照《浙江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产权变动管理暂行规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评估专家和评估咨询人员这一人才资源,通过充实评估咨询人员来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机构,使我们现有具备丙级以上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具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资质的专业机构,为林权抵押贷款额在100万元以下项目提供合法的评估咨询报告,解决当前量小、面广,直接面向中小农户的林权抵押业务评估需求。要通过现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评估专家的组合、挂靠等形式来组建具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质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解决开展规模较大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的需求。

林权管理制度篇8

为加快我县生态建设步伐,激励全社会参加林业建设,促进我县林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府发〔2005〕109号)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的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蓬勃开展,业主承包造林、护林、合作开发森林旅游等为主要形式的林权制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64.3万亩,森林面积37.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80万立方米。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林业发展中的问题已逐步显现,林业产权制度中存在的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产权流转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我县林业的发展和林农的增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森林经营收益的提高,群众经营森林、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意愿日益强烈,还山于民、加快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形势,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山区多元化,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破解我县森林资源保护力量不足、林业产业不发达、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滞后等难题,提高林业部门服务质量和行政能力,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提高林业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高对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抓住机遇,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二、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保护森林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种林业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有序流动,建立起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之间多元化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管理新机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总体目标:围绕“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基本思路,进一步理顺和明晰林业产权,盘活森林资源资产,规范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健康发展。用1—2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县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的林业产权制度。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依法治林。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保障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在不破坏资源和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增强林业综合实力。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林农和业主的意愿,做到林权改革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坚持利益兼顾。在防止国有森林资源流失的前提下,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利益分配关系,保障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合法权益。五是坚持分类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情况,林农和业主自主选择改革的形式和方法,不搞一刀切。六是坚持有序推进。做到林权制度改革与其他林业改革相结合,先易后难,重点推进,确保林权制度改革的质量。

三、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森林区划,实行林业分类经营

《按照**市森林分类经营实施细则》,大足县属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规划国家重点公益林10万亩,主要分布在宝顶、龙岗、棠香、中敖、三驱、龙水、玉龙、石马、珠溪、邮亭、万古、古龙、雍溪、拾万、国梁、高坪16个乡镇(办事处)及国营西山林场;商品林6.8万亩,主要分布在拾万、铁山、高升、珠溪、智凤、回龙、石马等乡镇(办事处)及散生国有林地;其余林地一律规划为地方公益林。

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的,要落实到山头地块,严管严护,禁止商品性采伐,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划为地方一般公益林的,要继续实施保护措施,同时允许林主在合理选择采伐方式和控制采伐强度的前提下,按有关规定和技术规程开展抚育间伐、更新采伐、低效林改造,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对国家重点公益林,按国家补偿或管护标准予以常年补助;对地方一般公益林,给予适当补偿或管护费补助。对公益林区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开发推广等公益性建设,要大力扶持。鼓励林主在公益林区从事森林旅游开发、林副产品开发和林下种植活动。要逐步建立生态公益林使用者、直接受益于生态公益林的供水、风景旅游、林地矿产开发、征占用公益林地等经营单位或个人缴纳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制度。

凡划为商品林的,必须落实到山头地块,并绘图造册,且不再安排管护经费,由林主自行管护。对划定的商品林区,要依法放开搞活。凡经营商品林规模1000亩以上的经营实体或大户,以及新建的速丰林和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可由经营者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采伐周期,单独编制采伐计划,其采伐限额、采伐方式、采伐年龄等可依据经批准的经营方案确定。对在享受退耕还林政策以外的非基本农田的承包耕地上营造的林木,不纳入林地和采伐指标的管理,可自主采伐。对林农个人经营的商品林,县林业部门在符合规范和政策的条件下,可优先安排商品林采伐指标,并允许采伐木材进入市场流通。

(二)全面落实林权,统一颁(换)发林权证

对权属清楚并已颁发林权证的,要切实保护林主的合法权益;凡林主自愿申请更换的,可及时换发国家统一样式的林权证。对权属明确尚未核发林权证的,要尽快颁发林权证;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抓紧解决、明晰,并尽快核发林权证。

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对群众比较满意、经营状况较好的股份制林场、联办林场等,可以继续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尚未落实林权的,可采取山林均摊或折股量化等方式明晰山林权属,林权到户,集中管护,以确保“山者有其权”。对零星分散的林地,可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作价后转让给个人经营;对宜林荒山荒地,可采取承包、招标、拍卖等方式确定经营主体。集体林地经营方式要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确定,其成员享有优先经营权,集体林地确权到户后要及时核发林权证。退耕还林后,要及时依法核发林权证,并办理相应变更登记手续。

对已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应保持权属稳定。原承包户去世后无继承人的,由集体收回林地,按集体林重新落实林权;继承人户口在本乡镇的,林权落实给继承人;继承人户口不在本乡镇的,经与继承人协商,可依法流转,确定新的权属所有者。原承包户外迁后,将林地转让给他人并签订了协议的,按协议落实林权;外迁时转包给他人的,权属落实给原承包人;外迁时既没转让又没转包给他人的,经与外迁户协商同意,可由集体收回林地,重新落实林权。凡明确权属的,要重新核发林权证。

对业主(大户)承包集体荒山造林以及受让林地、森林、林木的,可以按协议确定的权属给业主(大户)或受让方核发林权证。对原林权所有者分家后,按分家时家庭成员签订的有关协议,落实林权,核发林权证。对未列入退耕还林工程而由农户自发退耕后变为的林地,经农户自愿申请且符合法定条件的,可核发林权证。对联营造林的,原则上林权证落实给原林权拥有者,联营造林收益按双方协议落实。已成建制农转非的集体林地,参照土地征收管理的规定处理。

对零星分散的退耕还林地块的林权证核发,征得林主同意的,可以小班为单位,由林农选派代表申领林权证;对集中连片且无农用插花地块的国有林,可按林班为单位核发林权证。

全县确权发证工作本着“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进行,用2年时间完成。2007年完成退耕林地、国有林、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商品林、国家重点公益林和业主造林的确权发证工作;**年完成地方公益林及其他尚未确权的森林、林木、林地的确权发证工作。

(三)完善流转机制,促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

森林资源流转必须符合以下前置条件: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自愿、自主、平等、合法;不得改变林地的属性;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重点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以及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有争议的不得流转;受让方采伐林木必须按照《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国有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要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并严格审核,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集体和个人营造的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是否评估,由其自主决定。

森林资源流转实行分级登记和审批制。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流转,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个人所有的森林、林木的流转由双方依法协商确定。以上两类森林资源的流转由县林业部门凭转让协议办理变更手续。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取得的国有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由县林业部门依法审批;以转让、拍卖、入股、联营、划拨等方式取得的国有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报**市林业局审批。

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手续。森林资源流转要签订流转合同或协议,明确流转资源状况、位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流转的时间、违约责任。流转的时限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70年。

加强森林资源流转资金的监管。森林资源的流转资金应主要用于发展林业事业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审计、财政、林业部门要加强对国有森林资源流转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保证资金不被挪用和截留。

凡依法进行的森林资源流转,受让方可在受让林地内依法修建一定数量的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可实施与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相符的森林保护有关建设项目,林业部门对受让方自筹资金实施的建设项目审批从宽。

(四)培育林业市场,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积极建立林产品及其产权交易市场。重点培育木(竹)、原料林交易市场和木竹林副产品加工市场。放宽各类市场准入条件,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允许农民生产的木材产销直接见面。重视重点工程和煤炭行业用材需求,探索统一供应木竹原材料的经营管理机制。各类林产品交易市场由业主主办、政府扶持。

努力培育林业生产要素市场。探索林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组建林业担保公司,拓展林业投资渠道。开展林权证抵押、林地储备制度的试点工作,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解决好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处置权落实问题。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建立健全各种林业专业协会,实现由市场调节和配置森林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促进森林资源的资本化。

进一步放开林产品运输市场。放宽木材运输监管范围,对以木、竹为原料的成品、半成品要取消运输许可证。县境内运输木材、个人购买自用的木材和农民自有自用的木材,不再实行凭证运输。

四、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工作职能,切实规范林权管理

规范林权管理,是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保证。林业部门要转变职能,由重审批向重监管、服务方向转变,努力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全面提高林业管理水平。

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权登记中心、林业科技法律咨询中心、林业劳动力培训中心以及森林旅游规划设计、林产品信息服务等机构,搭建林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简化手续,简化程序,为林业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

加强森林安全保护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森林资源监测网络工程,尽快实现县、街镇乡林业系统的联网运行,建立起林权证核发、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森林防火以及病虫害预测预报等监控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认真规划建设森林防火隔离带,配备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控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和蔓延。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有效控制森林资源消耗。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以森林公安为主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逐步建立县林业部门直管的林业片区执法队伍。逐步整合林业行政执法力量,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实现林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统一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加强林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式,加快组建森林保护协会、林产品销售协会等各种林业行业协会,实现互助合作、行业保护、自律自理。引导林农在自愿和明确利益分配的基础上,以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形式,创新林业经营实体,促进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有能力的经营大户流动。

(二)坚持依法治林,落实林业配套政策

依法治林,是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要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修改完善与林权制度改革配套的政策,为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保障。

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按照“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允许业主对依法拥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自主经营,允许转让和继承。创办、领办林业科技型企业的事业单位干部和林业科技人员,5年内享受与在职人员同等待遇,其间愿意回原单位的,原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按参与市场开发获取股份分成。

鼓励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实施森林抚育管理。对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在林木良种选育、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林火管理与控制及主要林副产品加工转化等关键技术方面,给予扶持。

金融单位要继续对林业信贷实行扶持政策,贷款期限可根据林木的生长周期,由银行和经营者协商确定,县财政视其情况给予一定财政贴息。对个人造林育林需用贷款的,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允许林业经营者以林木作抵押申请贷款。要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征收的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部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用于发展林业。

(三)加强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和服务

要加大林权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各街镇乡要广泛宣传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群众疑虑,为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建立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机构,安排相应人员,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县政府成立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全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第一责任人,林业局长为主要责任人。各街镇乡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计划,落实工作目标。全县林权制度改革按照局部试点,有序推进方式实施。

县林业部门具体负责全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技术培训、分类经营区划、林权证的发放工作。县农办、水务、国土房管、公安、财政等部门要积极协助县林业部门、有关乡镇做好数据收集、林地权属纠纷调解、确权发证、治安防范、资金保障等工作,确保全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林权制度改革后,政府要加强对林业的投入。县林业部门要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严防借林权制度改革之名,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征林地,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五、改革的步骤安排

全县林权制度改革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年7月):宣传发动,调查摸底。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改革政策,发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和支持改革。开展政策法规和技术培训,使参与实施改革的相关人员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能在改革中正确运用。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想法和意愿的基础上,各乡镇都要制定改革工作方案。改革工作方案报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并备案。各村的改革方案,必须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的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第二阶段(2007年7—9月):分类经营区划。按照《**市森林分类经营实施细则(试行)》、《大足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工作方案》、《大足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技术方案》的要求,完成全县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区划成果资料经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后,于8月30日前上报**市林业规划设计院初审。**市林业规划设计院初审合格后,由县人民政府签章,于9月30日前申请**市林业局评审。

林权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55-0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称为“四固定”、“林业三定”以来的第3次土地革命,是落实农村土地政策、拓展承包经营、确保农村稳定的有效措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林农收入的重要途径。但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改革没有触及产权问题,大部分仍由集体统一经营,产权不清、经营不活,改革效果始终不明显。

1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营林生产.资源培育问题

农民取得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后,经营主体增多,地块分散,培育目的不一。形式多样,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格局。加上自身资金、信息、技术受限等原因,达不到规模经营。形不成产业,有碍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对规划设计、树种配置、苗木调运、检查验收等带来诸多不便。不同的经营方式将带来不同的经营效果,直接影响造林质量的高低和森林资源培育的好坏。

1.2 森林资源保护问题

原有的森林资源属于集体所有,由集体管护,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木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农户成为森林资源的直接管理者。管护体制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转变为现在以林农为主体的社会化管理型,同一片林地或林子被条块分割后,变为多人看管。增加了管护的人力物力,加大了管护投入,不利于集约经营。同时由于进入林地的人多,容易引起偷砍盗伐、森林火灾、有害生物侵入等危害,给森林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1.3 林木采伐利用问题

两权彻底分离后,林地上的林木和林产品归农民个人所有。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相当于农户自己的绿色银行,需用钱时,可以采伐木材变现,也可以折价转让和贷款抵押透支。

1.4 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问题

林地、林木承包到户后,从事经营的人员增多,林地内活动人员相对频繁,加大了森林火灾隐患,增加了有害生物的入侵渠道,给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仅靠一家一户难以扑救和防治.使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更为严峻。

1.5 科技推广问题

林地承包到户后,由于经营分散,点多面广,给林业科技推广带来一定难度,加上仍有不少农户还存在“坐收山利”的思想,对林业科学技术重视不够,不愿意投入,管理粗放。林业生产还停留在任其发展的观念上,良种良法难以推广。营林生产水平不高。

1.6 林业服务体系问题

林改后,由过去统得过死变为放活经营,林业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原有的林业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后的管理需要。

2对策建议

2.1 规范产权界定。

提高林农造林的积极性由于大部分地区存在林业产权主体模糊。权属复杂、权属多变的状况,必须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明晰产权主体门。

2.2 完善产权流转制度,推动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产权交易和流转。

促进集体林业产权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正向流动。林地流转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根据群众自愿的程度,确定适合本地的改革模式。政府等林业部门应鼓励各种社会主体依法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调、划拨等形式参与森林、林地和林木使用权的流转。要进一步规范流转程序,加强流转管理,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建立人工林场、林地和森林资源交易市场,完善活立木转让制度,积极发展森林资源资产中介评估机构。

2.3 建立保障经营者权益的商品林采伐制度

根据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对生态公益林应严格控制采伐,只允许进行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按照从严控制的原则,抚育、更新伐区设计必须经过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执行。对商品林,将现行“采伐限额制”逐渐改为“采伐登记备案制”。考虑到制度的衔接性,可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进行分步实施、逐渐推进。一是在短期内,对总量控制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调整。对企业投资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由林木所有者自行确定其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同时,考虑到采伐需求在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应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采伐限额的空间调整。二是从长期看,将采伐限额制度改为采伐登记备案制,采伐登记备案制是由林权权利人在采伐前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登记备案采伐地点、面积等.主管部门依法审查。如果合法就应该批准,在报告一定时间内(如两周)不予答复,就视同同意采伐:如果申请人的采伐不能被批准,主管部门应对其进行说服,劝其改变。如果坚持采伐,其后果应由报告人承担,承担相应责任。

2.4 完善公益林补偿制度

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公益林补偿途径。实现公益林的收益权。在探索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补偿途径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森林生态服务类型及受益主体的特征,界定可实现市场化补偿的森林类型.区分各森林类型的不同经济主体。并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试点分批进行。

2.5 建立林地使用费管理制度

对集体林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所获得的收益,其使用和管理应明确规定林地使用费的用途,并制定管理制度。从收益的用途来看,一部分可分配给村民,一部分用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业生产条件等。后一部分具体可分为:一是为改善林业生产条件所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二是用于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支出(如修路、架桥、教育事业等的支出);三是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工资;四是建立林业风险基金。

3结语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的又一次大的改革,是为“三农”服务的又一项新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探索创新。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才能实现“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喜人现象。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林权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78-1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将党和国家土地承包政策从耕地向林地延伸的一项重大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件惠及全县林农,促进农民增收的实事。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研究和破解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确保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康、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1 永靖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永靖县集体林权制度经历了林业“三定”、“四荒地”转让拍卖等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调动农民爱林、护林、造林、管林的积极性,使永靖县农村经济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永靖县国土总面积18.64万公顷,现有林业用地8.35万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4.8%。其中国有林地1.91万公顷,集体林地3.97万公顷,个体林地2.47万公顷,分别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2.9%、47.5%、29.6%,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2.7%。我县被列为甘肃省中部地区林改试点县以来,坚持以“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遵循先行试点,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原则,共勘界确权3.95万公顷,颁发林权证1963份,其中确权到户3.71万公顷,其它方式确权0.24万公顷。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我县集体林权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或明或隐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是不可忽视的。突出表现在:一是群众认识不足,缺乏林改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生态公益林补偿低,管护形势严峻。林改的基本政策导向是“管住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放活商品林容易,但要想管住生态公益林不容易。三是林业融资制度不健全,发展存在资金不足的难题。林权改革之后,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面临着造林金费不足的困难。四是集体林地流转存在隐患,影响林改绩效。五是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作支撑,阻碍改革进程。

3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对林权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在林权制度改革中应重点把好明晰产权确定、分类经营管理、规范流转程序、完善融资渠道、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确保 高质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

3.1 还权于民,夯实明晰产权基础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产权明晰后,及时核(换)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明晰产权、勘界确权是这次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既考虑现实又考虑历史,既考虑改革又考虑发展和稳定。对以前林地流转不规范、谁占谁有等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依法依规的原则,妥善处理;对群众不理解、因历史遗留问题纠纷较多的地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待条件成熟后再开展改革;对出现的各种山林纠纷,认真梳理调处,逐步加以解决,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3.2 放活经营管理,完善林业分类经营

林业分类经营机制就是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的办法。对商品林,农民可以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案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一是落实主体。借鉴商品林林改的程序、原则和做法,根据群众对山林依赖性程度,因地制宜采取联户管护、专业承包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把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力、补偿与林下利用等收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使广大群众参与到生态林管护中来。

3.3 规范流转程序,搭建林地流转平台

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在做好产权明晰工作的同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程序,及时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一是政府部门要出台森林流转管理办法,对森林资源流转程序进行规范。二是林业部门设立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林木产权管理。三是成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县林业局以森林资源调查技术队伍为基础,成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

3.4 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林业资金支撑

主要是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制度创新,来解决融资困难和森林保险的问题。在林权抵押贷款上,明确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条件,规范贷款程序,完善金融支林配套制度,形成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合作性融资等多种形式的支林局面。

3.5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林业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