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的意愿,我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活动和村民调查问卷,对村民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了收集,通过引领群众提高对现代农村建设要求、特点以及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并根据各村情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主要措施:
一、坚持宣传为主导,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力度
1、成立宣传小组,通过进村入户、道路横幅等多样化进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度。
2、做好村民调查问卷工作,通过收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相关意见建议等,分析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度,并整理出解决措施。
3、做好乡村振兴模范村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对村内的建设、环境的改变及生活上的便利,从而提高村民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二、因村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4、科学制定县级、乡级、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以推进区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为途径,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着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民宿农家庄园建设等,让农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篇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加速交通运输体系
近年来潮阳区坚持“多条腿”走路,多方筹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入125亿元,这是该区有史以来交通建设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时期。
该区着力抓住厦深铁路和汕港、揭惠、潮惠3条高速公路经过本区的契机,做好综合交通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将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与高铁、港口、国省干道、高速公路等有效衔接,与粤东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的有序对接,融入汕头半小时经济圈的思路,着手构建安全、畅通、绿色、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节约集约发展
潮阳区集中精力建设好、经营好海门产业转移园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梅花工业园区三个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的集聚作用和经济效益。2012年全区各工业园实现规模上工业产值约200亿元,占全区规模上工业总产值近一半,园区经济正逐步成为支撑潮阳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经多年发展,潮阳各类工业园区24个,面积近3万亩。各工业园区以综合型产业形态为主,主要集中了纺织、服装、音像、塑料、文教用品、废旧电子器拆解和回收利用等产业项目,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记者采访了地处潮普揭三市(区)交界的纯农经济的山区老区金灶镇,该镇总人口14万人,近千年的历史孕育了韵致清幽的老区。如今,这里红色、绿色、古色交相辉映,见证了一段激荡的岁月,造化了一派峻伟灵秀的自然风光。该镇打破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建立“一带二区”,3.81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带,0.94平方公里的东片工业园区和2.65平方公里的西片工业区,吸引资本、项目进入园中。
做大做强汕头次中心城区,加快城镇化进程
篇3
一、亮点纷呈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题活动已经成为该市旅游市场的节庆品牌。如赣南国际脐橙节、会昌米粉节、赣县的客家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既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充分展现了赣州休闲农业的品牌特色。
2.星级示范的创建已成为该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2013年以来,全市涌现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和示范企业,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休闲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2013年,该市石城县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赣县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江西省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园、赣县寨九坳风景区等6个企业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截至2013年底,该市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8个。同时,定南县九曲明峻度假村获得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石城县的荷花、崇义县的上堡梯田、信丰县的脐橙3个公众喜爱的农事景观,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2013年中国最美的田园。
二、举措得力
1.强化规范管理。为了进一步深化该市休闲农业规范管理,2013年初,市农粮局出台下发了《赣州市2013年休闲农业工作意见》,为各县(市、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各县(市、区)把握《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点,涌现了赣县桃花岛、嘉汇现代农业科技园、宁都东龙古村等一大批休闲农业先进典型。同时石城、大余、赣县等县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强化规划编制。组织专门力量在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批准执行;研究制定了休闲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各县(市、区)也相继编制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3.强化部门合作。市农粮局、市旅游局等部门不断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了共同推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合力。为落实国务院振兴苏区发展意见,市农粮局积极配合市旅游局编制《赣州市百里脐橙观光带发展规划》。
4.强化业务培训。2013年,该市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从业人员500余人。通过培训,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在江西农业信息网开设的休闲农业专栏中,全市展示了12多家规模企业的风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方向明确
1.进一步总结提升,重点开发八类休闲农业。依托赣州农村和农业良好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等“三生”资源,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休闲农业:①以田园花果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田园游;②以江河湖泊为资源,发展垂钓型的垂乐游;③以农耕文化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科普游;④以古村古树古宅为资源,发展观光型的农家游;⑤以民族民风民情为资源,发展观赏型的欢乐游;⑥以名胜景区景观为资源,发展度假型的观光游;⑦以都市周边环境为资源,发展休闲型的购物游;⑧以农业生产基地为资源,发展品尝型的采摘游。
2.加紧实施发展规划。以《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为主线,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旅游产业规划有机结合,实施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重点培育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4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3.建立与大旅游相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市农粮局已成立专门办事机构与省农业厅衔接,建立休闲农业投入机制;争取政府与部门加大对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投入;研究制定休闲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规范与标准;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今年该市打算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继续予以产业项目倾斜。
4.强化创业就业人才培训。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托“阳光工程”,将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2014年,该市将在“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中培训休闲农业服务人员1000人次。
5.完善市场营销与推介。创新营销方式,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和大型会展,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推介。今年将继续筹划各类农业旅游与农事节庆、节会活动,特别是进一步配合相关部门办好赣州国际脐橙节。
篇4
盐津,自秦开“五尺道”以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境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雄奇。人文资源有:豆沙关唐袁兹摩崖、秦开五尺道、隋古城堡、夷都山乌蒙王遗址、僰人悬棺、东汉岩墓群等历史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劳作民歌“打鼓草”、古朴独特的草龙、独具匠心的牛灯、扣人心弦的高杆狮舞、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等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雄镇滇川的石门关、巍峨俊美的老黎山、百态千姿的长胜溶洞、飞流直下的三股水瀑布、古树参天的大佛山、延绵百里的方竹等奇观绝景。
近年来,盐津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旅游的思想文化内涵,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桢楠之乡”、“云南旅游强县”、“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等称号。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66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促融合。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具体规划,按照“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盐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期发展目标确定了“两核引爆、一带延伸、四片联动、一环串联”的文化旅游发展布局,近三年目标确定了豆沙特色小镇、牛寨田园综合体和黄草美食小镇项目。统筹编制完善豆沙关5A级景区、落雁龙塘峡谷湿地4A级景区、夷都山乌蒙迷城景区、安农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县、乡、村较为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抓项目促融合。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成果化的“四化”管理要求。结合盐津县育好“黑凤凰”、养好“致富牛”、种好“摇钱竹”的三大富民产业发展,加上沿河沿路种植槐花,竹子套种槐花等项目,最终实现半县槐花满县香,在产业发展中讲好文化故事,做好全域旅游面上的工作。围绕“两核引爆”,用“第一景区”的理念重点打造水田新区和豆沙关旅游特色小镇;围绕“一带延伸”,以乌蒙峡国家地质公园为引领,以大佛山、夷都山文化体验带作为补充进行整体打造进行延展;围绕“四片联动”,以特色集镇、特色村庄,并结合优势产业和人文资源进行联动打造,用“乡村驿站”的理念打造农村;围绕“一环串联”,用“景观长廊”的理念打造主干线,着力提升全县景区品质;在景观节点打造中挖掘好文化资源,全面做好全域旅游点上的工作。
通过推进豆沙关景区、水淹池花乡酒谷、云药花乡小镇、盐碘温泉旅游度假中心、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兴隆万亩茶花等骨架支撑性景区建设。相继建成豆沙关3A级国家旅游景区1处及南丝路特色小镇1个,花乡酒谷3A级景区1个,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和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振兴示范项目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豆沙万古、中和上村),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处(兴隆大坪),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1处(滩头生基),三星级旅游酒店1个,二星级旅游酒店2个,县级旅游定点接待单位11家,旅游要素企业43家,旅游分社1家,旅行社门市部3家。
(三)抓资本促融合。全县旅游发展在一张蓝图描绘,多项规划融合,项目全面布局下。为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政府配置资源辅助,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分节点分项目引进社会资本逐一推进项目建设。目前正在与昭通航旅集团进行合作将豆沙关提挡升级。
(四)抓产品促融合。深入挖掘全县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实施“旅游+”“文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着力于文创产品打造。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金丽剪纸、王青烙画创意产品,编排《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雄关倩影》等一批反映盐津特色舞台艺术作品,深受观众喜欢。其中《背山的女人》获省群众文化“彩云奖”并在省内巡回演出,《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还参加CCTV-3大型群众文艺展示栏目《群英汇》展演。二是着力于活动品牌打造。结合传统节日和法定节假日,积极打造盐津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先后组织开展“五尺道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庙坝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牛寨玫瑰花文化旅游节、兴隆茶花文化旅游节、豆沙美食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盐津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三是着力于特色产品开发。立足于盐津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茶叶、乌骨鸡、竹笋、白酒、石门三粑等文化旅游商品,召开旅游商品推介认定会议,认定旅游商品11种。着眼于盐津特色饮食文化,举办盐津厨艺大赛,评选出花生豆花、清炖乌骨鸡、酸菜米豆汤等“盐津十大名菜”。
(五)抓服务促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是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景区景点,加大停车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旅游厕所、书店(书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在建设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建成景区停车场4个、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个(在建4个)、旅游厕所24个、书店32个、豆沙乡愁书院1个,文化活动广场20余个。二是统筹公共服务功能设置。开通“盐津旅游”微信公众号、“盐津全域旅游”微博公众号。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大力宣传推介“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服务平台,上线百度地图APP旅游厕所24个,旅游特色商品店4家。
(六)抓管理促融合。县委政府按照“三个一”工作法,在全县一盘棋布局,一根指挥棒指挥下,选派86名副科级以上的优秀年轻干部驻村指挥。坚持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是推动市场执法队伍整合。深入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整合成立盐津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全面落实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能。二是推动市场主体联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三推动市场监管融合。加大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建设信用体系,上传涉旅企业诚信评价500余家,畅通文化和旅游市场“12315”举报电话,积极开展重大案件评选、举报投诉受理、证件管理等工作,切实做到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一并考虑、一并研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旅服务基础薄弱。全县旅游公路数量不足、等级不高,通达条件较差,在建旅游公路推进缓慢;停车场、旅游厕所、标示牌匾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缺乏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景区免费WIFI覆盖不足,大数据平台建设迟缓,缺乏旅游信息公共服务网上咨询平台,旅游公共服务不健全。
篇5
上午好!过去的一年,我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近年来“谋划城市建设最实、资金投入力度最大、工程推进速度最快、广大群众点赞最多”的一年,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市容市貌显著改观,城市整体呈现跨越发展良好态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获得感。2018年,住建系统将继续紧密团结在县委、政府周围,按照“三县一城”发展目标,紧抓列入全省第二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县大好机遇,进一步拉高标杆、勇于担当,为全力打造三门峡副中心城市奋发有为。着力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精准规划,提高城市品位
全面开展城区道路、绿化、雨污水、电力、通讯、热力等20余项专项规划及控规编制,达到城区控规全覆盖和各专项规划即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共同服务城市发展。积极开展城市设计,在各出入市口和城区重点部位,规划修建一批彰显我县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打造“城市名片”。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大好机遇,全力推进各乡镇总体规划及村庄规划编制,逐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二、精心实施,狠抓项目建设
按照“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平台,深入推进道路贯通、管网畅通、城市双修、棚户区改造“四大工程”,按照“完成项目抓配套、实施项目抓推进、谋划项目抓落地”的原则,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推进项目进度的同时,严格日常监管,把质量安全放在项目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扬尘治理“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全面打造优质工程、民心工程和百姓放心工程。
三、精细管理,打造宜居城市
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作用,加大对市容市貌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效能;全面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城乡保洁和垃圾处置力度,消除卫生死角;继续推进城区绿化提升,利用春季植树大好时机,开展补植补栽和主干道绿化提升,全力推进韶园三期建设进度,逐步形成“一路一景,特色鲜明”的绿化效果,保障年底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
四、廉洁担当,深化“效能革命”
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jasonanger”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4月23日,县政协主席鲁晓芳带领部分县政协委员深入西岔河村、谭家河村、十亩地村、五四村、郭家坝村和龙寺村,对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情况
通过视察,委员们认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镇办和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发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促使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乡容村貌明显改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及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办、组织部、住建局、环保局等23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先后制定印发了《佛坪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18—2020年三年行动方案》《佛坪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职责。同时各镇办及各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为保障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多措并举、抓点示范,充分发挥样板作用。各镇办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统筹推进”的原则,均选择1—2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作为整治工作推进示范村,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如,袁家庄街道办成立了检查组,定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指出,责令限期整改;西岔河镇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月检查、月评比制度,实行流动红旗管理制度;陈家坝镇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制度,明确了村民的责任义务;大河坝镇、石墩河镇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标准,实行“红黑榜”动态管理。通过抓点示范,为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了带动作用。
(三)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加大环保项目建设投入力度。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整合力量,累计投资7278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垃圾热解气化站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167个,积极为各镇村配备垃圾车、垃圾箱,为各户配发垃圾桶等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基本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办转运、县处理模式。二是不断强化环境卫生管理。积极探索制定卫生保洁等制度,各村均配备了2—3名保洁员,建立了日常保洁机制,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是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各镇办紧盯农村集镇、移民小区、交通要道和人口集居区域,通过扎实抓好“八清一改”、切实做到“八不八保”,利用“清明”“五一”“端午”等节假日和旅游旺季,积极组织开展“村庄清洁攻坚战”“生活垃圾歼灭战”“庭院卫生保洁战”“乱贴乱画乱搭乱建清理战”等特色活动。同时,县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通过通报曝光、建立红黑榜、下发督办单等方式,定期对全县7个镇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进一步激发了各镇办、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四)广泛宣传、正面引导,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办利用电子显示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群众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意义及有关环境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县44个行政村累计悬挂张贴标语98条,召开群众会议53场次,通过移动公司群发短信10万余条,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法和工作亮点先后被《陕西农村报》《汉中日报》省市媒体刊载,营造了良好工作氛围。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体向好,但与新农村建设及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制约,我县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多面广,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范围广、所需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且仅仅来源于财政资金的投入,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镇村受制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环境整治难度较大,目前全县各村不同程度存在主导产业弱、村集体经济积累不足等问题,致使各村自筹资金整治环境卫生的能力不足。
(二)工作推进不均衡,环境整治不彻底。一是部门、镇村之间工作进展不均衡。个别部门和镇村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从巩固脱贫成果、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高度去认识和站位,存在等待、观望心态,整治工作仅停留在应付性、临时性的层面。二是部分镇村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排乱倒现象仍比较严重。三是部分移民集中安置点绿化率低,质量不高,环境美化不够。
(三)协调配合不紧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环保、住建、水利、林业、旅游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不够,没有形成“一盘棋”的思想。二是缺乏有效考评奖惩机制。目前,各镇村还缺乏长效管理、监督和奖罚机制,存在时松时紧的现象。三是大部分村聘用的保洁员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相对松散,缺少考核、监督、激励等一整套机制。
(四)宣传教育氛围不浓,群众积极性不高。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差;加之宣传教育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对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认识不足,配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识不强,等、靠、思想严重,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统筹资金、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各类相关资金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使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的争跑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垃圾处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硬件基础。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探索通过村企协作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并积极探索政府直接购买服务的模式,委托专业公司参与环保设施管理维护工作。三是按照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要求,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通过“一事一议”和以免代奖的办法,向村民适当收取垃圾污水治理费用,由村级集中管理使用。四是正确处理发展和治理的关系,充分认识农村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积极发展养老养生、休闲观光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改善的良性发展。
(二)明确重点、厘清责任,确保整治工作统筹推进。一是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重点围绕整治环境污染、完善基础建设、提升村容村貌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划,并综合考虑各村地域分布、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设定整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要进一步细化各镇办、各职能部门及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和责任,重点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扎实开展“八清一改”,做到“八不八保”,着力解决全县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二是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制定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人,切实解决农村环保设施重建轻管的问题,确保各类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作用。三是加快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资源持续利用。四是严格按照《陕西省异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县委、政府要求,积极推进旧房拆除、旧宅腾退、土地复垦工作,拆除闲置破旧房屋,进一步提升村庄整体面貌。同时加强对群众集中居住点公共绿化的建设力度及农户庭院绿化美化的指导,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篇7
为探索一条不同于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粤东西北其他地级市一样,梅州市开启了新一轮新型城市化进程,扩容提质正从战略变成现实:各县(市、区)一系列重大平台的建设,使城市发展空间大为拓展;而城市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创新,则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有助于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丰顺新区便是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实现振兴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之一。
“丰顺新区,要打造的是梅州对外开放的‘南风窗’,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桥头堡’,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丰顺县委书记陈志宁谈到新区规划时表示,丰顺新区通过温泉宜居城、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一城两区”的建设,全面拉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丰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围绕建设“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温泉宜居城、生态工业区”的发展定位和“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的总体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同步招商、统筹推进”的要求,着力将丰顺新区打造为50万人口规模的梅州城市副中心。至10月31日,丰顺已完成新区概念性规划,完成征地3500多亩,正全力开展连片整合土地万亩以上;同时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着力引进一批成长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丰顺新区开发,现已有碧桂园、南雅集团、大北农集团、汇威科技、鼎新科技、旺兴达光电设备、蓝科尔数码电子等多家实力企业进驻开发。
以温泉宜居城为引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在丰顺县城汤坑镇,有一个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天然温泉公共浴池,为明末乡贤集资筑建,几经扩建,现占地1800平方米。历史上不少骚人墨客前来游玩、就浴、赋诗,泰国乡贤徐仲熙就题诗云:“汤坑此地命名奇,汤井驰名远近知。地冻天寒汤水浴,泉水沐浴洗凝脂。沸腾热水益身体,清澈温泉松骨肌。”丰顺也因此而得名“温泉之城”。
素有“九汤十八礤”之称的丰顺,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县份之一,全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邓屋地热电站就建在丰顺汤坑。其温泉以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和自然出露点多等特点被赞誉为“全国第一”。
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丰顺在汤坑、汤南两镇规划了控制面积130平方公里、核心区15平方公里的温泉宜居城。以高端定位,全力打造集国际性酒店会议、康体文化体验、温泉养生度假、高档住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特色新区。据介绍,目前温泉宜居城正按照今年年底前完成征地6000亩以上,到明年上半年连片整合万亩土地的目标要求,严格按程序展开征地工作。
同时,以温泉宜居城建设为契机,丰顺县启动了“123”工程,抓好一个新区、一个县城,3个特色镇,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建设,努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县城将结合丰顺新区规划,以榕江北河为轴线,加快推进“一城两区”建设,扩大城区面积,拉开城市框架,推动产城融合,提高人口集聚,打造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八乡山镇要围绕打造生态旅游专业镇的定位,加快推进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建设。北斗镇要发挥良好的人文生态优势,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艺术化水平,着力打造‘精致小镇、美丽乡村’。留隍镇要围绕打造客潮风情镇的定位,加快‘赏韩江美景、走步行绿道、泡养生温泉、吃特色食品’的旅游精品小镇建设。”陈志宁表示,该县将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唱”的建设路径,把特色乡村建设与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一批“功能分区清晰、产业特色明显、村容村貌整洁、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保和谐、基层组织坚强、村民就业充分、农民持续增收”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汤坑镇要抓好梅溪村、石桥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汤南镇要结合种玊上围申报中国古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工作,抓好新楼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努力使之成为生态公园、文化名村、特色村落。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全力办好生态工业区
“丰顺如果不发展工业,就死路一条。”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在丰顺调研时曾这样断言。作为广东省重点发展区的丰顺,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电子、电声、汽车配件、医药为主导的产业园区。
丰顺是国际知名的“电声之乡”,电声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截至去年年底,全县拥有电声企业630多家,从业人员近3.8万人;年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电声企业有31家,亿元以上产值企业有3家。电声产品出口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推动电声产业转型升级,丰顺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暖企”行动支持县内培英、泰昌、旺兴达等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资扩产提效,引领电声行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力争通过5年努力,电声行业实现产值超百亿元,到2015年建成“中国电声之都”。此外,丰顺还积极支持珠丰、千江等矿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矿业经济;加快发展一批环保型、节能型、效益型产业,推进民营经济和专业镇上规模、上水平。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丰顺现有经济开发区已严重制约了城市扩容提质,因此,丰顺在振兴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在汤南、埔寨两镇规划建设75平方公里、核心区10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区,依托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辐射,利用高铁、城际轻轨等区域通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子医疗设备、生物制药、高端美容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业,引领产业的升级转型。
“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大力支持各市、各县抓好重点园区建设,无疑为我们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区建设提供了重大的政策利好。”陈志宁表示,丰顺将按照“工贸新城、生态园区”的发展定位,坚持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联动,认真抓好埔寨新兴产业区的规划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生活设施集中配套的原则,大力抓好园区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启动首期2000亩的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完成“七通一平”和路网建设,提升产业园区的承载力;2015年达到初具规模,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丰顺突出产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鼓励外出乡贤企业家回家乡投资置业,引进了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计划投资80亿元、年产值可达500亿元、年创税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的南雅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签约落户丰顺。汇威科技、鼎新科技等一批工业项目已入园动工建设。
精致高效农业带动山区农民耕山致富
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带动山区农民耕山致富,是丰顺新区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
位于丰顺县龙岗镇的马图村,四面峰峦重叠。通往该村的是一条坡陡、弯多、路窄的盘山公路,登上山顶,放眼望去,高山环抱的马图村宛如坐落在生态公园之中,山上那一个个茶园、一垄垄整齐的茶树成了马图一道独特的风景。正是在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当地茶农走上了致富路。
丰顺大力扶持马山等龙头企业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坚持茶文化与茶生产并重,坚持茶基地与茶养生并举,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与茶农参与相结合,坚持马山生态茶业与马图美丽乡村相结合,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耕山致富,着力打造农业生态园典范。八乡山镇则依托丰富的万亩茶园、大峡谷等特色生态资源,挖掘开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做到“林、果、茶、竹、药、游”相结合,大做休闲观光农业文章。
在扶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方面,丰顺注重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大办农业,以点带面抓龙头、扩基地、深加工、精包装、促营销、创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丰联投资、凤山、马山、泰源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注重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化的转变,引进一批经济收益高、发展前景好、示范效应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耕山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丰顺已有农业龙头企业2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11家,以优质茶、优质水果、仙草种植、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了一批茶叶、橄榄等耕山致富特色产业,着力打响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
发展生态旅游,走山区特色发展之路
十月的丰顺,秋高气爽、天气晴好,返乡及来丰顺的游客络绎不绝。据县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仅国庆长假,全县共接待游客25.17万人次,旅游收入9078.45万元。
丰顺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潮客文化底蕴深厚。目前,主要大型景观有千江省级温泉度假区、国家AAA级龙鲸河漂流旅游区、龙归飞瀑、丰良金日温泉度假村,拥有乡村旅游黄花村、太平寺、万佛园等景区景点以及畲家农庄、贵田饭庄等特色农家乐;现有四星级千江温泉酒店,三星级风度温泉大酒店、逢源温泉酒店和金日温泉度假村,星级酒店接待床位2500多张;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宝丰温泉酒店也已建成试业;正在装修的有广东韩江鹿湖温泉度假村,规划建设的有丰顺温泉宜居城和八乡山生态旅游区以及韩山生态旅游区、铜鼓峰旅游区等。
为了发展生态旅游业,丰顺县还在“擦亮温泉文化品牌”上做足功夫,下足马力,包括借助温泉文化节、央视《五一七天乐——走进丰顺》栏目和举办中国·丰顺“喜德盛杯”全国自行车邀请赛、“我带大家游丰顺”等活动提升丰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丰顺好山好水好生态,是粤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陈志宁表示,丰顺将坚持保护生态、经营生态、消费生态、享受生态,激活“生态资本”,变生态存量资源优势为生态经济发展优势,变生态资源为生态产品,变经济后发地区为生态先发地区。
打通交通“大动脉”,突破发展硬制约
县域经济要振兴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无疑是关键。但从记者采访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前,丰顺交通路网还不完善,密度偏小,等级偏低,与珠三角、海西等重要经济区的快速通道尚未形成,时空距离较远,接受辐射能力较弱。2012年,公路通车总里程2308.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5.2公里。
如何打通交通“大动脉”,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陈志宁表示,要抢抓由省承担70%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的政策,积极配合做好大(埔)丰(顺)(五)华高速公路、梅汕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大丰华高速公路明年立项,2015年前动工建设;梅汕高铁项目今年启动,明年底前动工,2016年建成通车,尽快融入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全省“2小时生活圈”,大力提升丰顺的区位优势,形成吸引资源要素集聚的发展优势。
篇8
这次全县城镇化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X年全县城镇化工作,表彰奖励在城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动员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迅速掀起城镇化建设新。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城镇化工作的动员会、鼓劲会,更是一次加压会、誓师会。
刚才,X同志宣读了表彰决定,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X等单位分别做了表态发言。停会,X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坚定打好城镇化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X年,我县城镇化工作集中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大面积实施棚改拆迁,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宜居水平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建重点工程加速推进。
投资X.X亿元,新改建X等道路X.X公里,铺设X路、X等雨污管网X公里,新增X等人行道铺装X万平方米,渠化改造主要路口X个,新增绿化面积X万平方米。X等开发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X亿元的X两座黄河大桥进展顺利,X路复线北延建成通车。X*公园开始启动,X公园二期正在施工。XX陵文化旅游风景区、X风情带、X绿色长廊顺利推进。
(二)城镇规划体系日益完善。
完成了老城区初步规划设计方案、“一区一园”总体发展规划、X公园及护城河景观规划和施工图设计;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评估修编、X旅游总体策划等。完成了X、X、X、X等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了X个黄河滩区搬迁村庄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三)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投资X亿元,新修、改造农村公路X公里,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重新规划设计城乡公交线路X条,新建城乡公交站点X个,实现了行政村通公交客车。
加强供水安全监管,在全省城市供水规范化管理考核中,我县自来水质量夺得全市第一、全省第四的好成绩。铺设燃气管道
X公里,累计完成“双替代”X户,超额完成市定阶段任务。城市店外经营、流动摊点、违法建设得到有效治理,查处城区违法建设X余处、拆除X多平方米;清除沿街废旧报刊亭、破旧板房X处,清理店外经营X余处。
不断加大道路机扫力度,扩大机械化湿式清扫、洒水降尘作业范围;加强垃圾填埋工作,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集中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市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满意度调查中,分别获得第X名、第X名的优异成绩。
(四)房屋征收取得历史性突破。
抢抓国家棚改政策机遇,密集实施棚户区改造,力度之大、面积之广、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实施棚改项目X个,完成拆迁X余户;X等片区成功实现了集中征收;老城区东、西两个安置区正在加紧建设,X回迁安置顺利完成。
(五)村镇建设工作亮点凸显。
X个省级示范村、X个市级示范村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全县A、B级村庄占比达到X.X%。乡镇污水处理站规范运营,新建社区污水处理厂X个。新创建旅游强乡镇X个,旅游特色村X个。成功申报两个市级特色小镇,即:X街道“X旅游小镇”、X“中药养生保健小镇”。全市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特别是城建战线上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扎实苦干的结果,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城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县城镇化进程依然不快,城镇化率明显偏低,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有待加强,等等。
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严峻形势,面对人民群众要求改善城市面貌、优化居住环境的迫切愿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城建工作的重要性,把握好发展机遇,挖掘发展潜力,切实增强推动城镇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大的气魄、更强的举措,推动我县城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化责任,努力开创城镇化工作新局面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发达地区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在X%-X%之间,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黄金时期。我县城镇化率为X.X%,新城建设刚刚起步,旧城改造全面铺开,小城镇建设急需提档升级,可以说,城镇化建设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今年是我县加快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进共识,打破常规,紧紧围绕“拆、建、通、清、绿、亮”的城建发展思路,以“城市形象提升年”为主线,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聚焦老城区改造,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速新老城区融合,打好城镇开发大会战。
(一)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提升档次和水平。
要坚持招大商引强商。要本着“建精品工程”的思路,围绕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建筑开发企业,在招大引商上下功夫。对每一个城市开发项目,我们必须注重项目的规划设计,督促开发商聘请全国一流的单位进行项目设计。要解决好城市开发项目的遗留问题。目前,X等城市开发项目,存在着一些遗留问题,影响了项目进展,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压力。
有关单位要继续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稳定好群众情绪,尽快解决问题。要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对时XX等项目,要制定工程计划,倒排工期,加快建设,加强督导,严格奖惩,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二)大力实施棚改工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棚户区改造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抓棚改,就是抓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抓棚改,就是抓安居乐业的新出路。抓好棚改对X发展至关重要,必须继续把棚改工作作为今年城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
一是要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
我们本着既统一指挥调度,又分线作战的原则,研究成立了X年城建重点工程建设X大总指挥部和X个分指挥部。X大总指挥部分别是:棚改南区总指挥部、棚改中区总指挥部、棚改北区总指挥部、化工园区拆迁总指挥部、市政工程建设指挥部和总督导指挥部,每个总指挥部下设若干片区分指挥部,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担任指挥长。X大总指挥部都已明确了政委、总指挥长、办公室主任和成员,各分指挥部只明确了指挥长和责任单位,没有明确副指挥长、办公室主任和成员。各分指挥长要结合工程实际,自己挑选精兵强将,提出副指挥长、办公室主任和成员的初步人选,交县棚改办,由城建领导小组统一调剂人员。各指挥部要组织成员认真学习X等片区征收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本片区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时限等,把任务、标准、时限逐级分解,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单位、到人头,确保快速推进,争取在最短的时限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要明确棚改任务和开工时限。
要在去年的基础上,争取把老城区该拆迁的片区全部拆除,把新城区纳入搬迁计划的村庄实施搬迁。老城区计划启动X个片区的拆迁;新城区计划实施X等X个村庄搬迁。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县情况,所有改造项目(包括去年的),都必须把安置房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来抓,争取在X月底前开工建设,确保群众在规定时限内回迁。希望各指挥部早动手、早发动、争取主动,组织开展一次棚改工作“百日会战”,确保X月中旬前各棚改项目都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要坚决打击违章建筑行为。
县城管局、X*、X两个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强人员力量,加大棚改项目区域巡查力度,一经发现突击建房、乱搭乱建的,要采取强硬措施,坚决组织力量迅速拆除,坚决遏制住乱搭乱建蔓延的势头。公安部门要配合做好违章建筑拆除工作,对恶意阻挠、武力抵抗、蓄意攻击执法人员的,要坚决依法严厉打击,特别是要快速处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始终保持对违规建筑的高压态势。
四是要强力突破房屋拆迁工作。
征收拆迁是棚户区改造的关键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各片区指挥部要坚定信心,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要实行阳光征收。规划方案、拆迁政策、补偿安置方案、办事程序、安置房源、补偿安置结果等,要及时公开,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要实行依法拆迁。
各指挥部征收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征收政策法规,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该提醒的要提醒,该告知的要告知,该拍照的要拍照,该签字的要签字。需要强制拆迁的,一定要严格按政策办理。对个别严重阻挠拆迁的,要充分发挥司法部门作用,及早介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对征收拆迁的有关政策,每个指挥部必须严格遵守,不能为了一时好开展工作,乱开口子、乱表态、乱承诺,最后影响全县整体工作。
(三)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改善居民宜居环境。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是实现城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营造城市良好人居环境的需要。
为此,县里已拟定了《X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还准备召开动员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提前做好准备,按照创建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全力打好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攻坚战。
要突出抓好城市绿化。坚持“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逐步拓展到所有路段,直至小街小巷。对新建街道,必须实行建设与绿化同步,做到路通街绿,并规划建设不少于
X公里的健康步道(绿道)。积极实施环城河公园、X等综合性公园建设。分散布局“口袋公园”,大力实施城区沿河增绿补绿工程,扩大绿化受益面积。X要组织辖区大力开展社会化绿化活动。做好辖区内单位庭院、工厂、企业及居住小区的绿化工作,实施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消除裸露地面,扩大绿化空间。
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按照“四定一包”办法,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定期对绿地、公园进行养护,达到树型整洁美观,枝繁叶茂,绿地无杂草、无杂藤攀缘。建立亮化设施管理制度,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考核奖惩及时的管理体系,确保主次干道亮灯率和设施完好率保持在X%以上。配套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探索城乡一体化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全县环卫管理水平。抓好主次干道、马路市场、车辆停放、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达到主干道无马路市场、无店外经营、车辆停放有序,次干道管理规范有序,户外广告整洁规范,无乱贴乱画现象,市容环境有较大改观。严格落实市政设施管理巡查责任制,加大巡查管理力度,提高市政设施完好率。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载体功能。
要加快城区道路建设。投资X.X亿元,铺设XX等管网X
公里,铺装X等人行道X万平方米,新建XX座桥梁,打通X等X条断头路。要搞好路口渠化。在去年路口渠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城区主要交叉路口的渠化改造力度。今年重点建设X口渠化工程,把所有棚改区主干道十字路口纳入渠化规划并强力执行。要提高夜景亮化效果。本着“节能环保、亮美和谐、凸显特色”的思路,对既有建筑物进行综合设计,增设亮化设施;对新建筑实行建筑主体与亮化设施同步施工;在X等路段,安装路灯X余盏。搞好公园、绿地景观色彩亮化,使灯光、绿景相互衬托,构建温馨浪漫、舒适自然的生态夜光环境。要做好国省道及县乡村道路建设。
配合做好X口、X城两座X大桥及连接线建设;实施X中修;积极向上级争取,将X路升级一级公路、X人民路贯通两项工程列入省市道路建设计划。新建改建X等X条县道,改造村级公路X公里,改造窄危桥X座;新增公交车X辆,新建农村招呼站X个,形成上通市、下通村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市与乡村血脉相融,城市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也离不开城市化。因此,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必须加快乡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布局合理、相对集中、配套完善、突出特色、方便群众”的要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为主体、群众参与”的模式,科学规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今年每个乡镇至少实施一个集居住、商业、教育、文化、卫生、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入住规模达到
X人左右。
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重点规划打造X个示范片区,力争A、B级村庄覆盖率达到X.X%。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巩固我县乡村文明行动取得的成果。实施垃圾、厕所、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完成改厕X.X万座以上。高水平打造乡村旅游,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X个、旅游特色村X个。
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高载体能力,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扩大城镇规模,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六)严格依法执行规划,维护规划权威性。
要研究完善规划评审制度。今后所有的规划必须提交县规划委员会研究通过,将最终的规划文本打印X本,由规划服务中心主任、住建局(规划局)局长、分管县长、县长共同签字生效,分别存放在规划服务中心、住建局(规划局)、城管局、工程建设单位,防止规划随意变更、执行不到位现象的发生。
如果因重大原因确需变更的,规划单位要提交县规划委员会研究,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要提高规划水平。在规划设计中,要邀“高手”、请“能人”,遴选有资质、水平高、信誉好的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不能照搬照抄、跟风效仿,不能做“先上马、后规划”“干一段、看一段”“今天建、明天拆”的事。要严格规划管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意变更。
要保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要加强城乡规划监察,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部门、开发主体、居民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
要重点做好几个规划的编制。完成X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省政府批复,启动新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做好滩区迁建、水务局等项目及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搞好大项目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等规划技术服务工作。
(七)加大扬尘治理力度,全面提升空气质量。
今年我县棚改工程量大、施工和拆迁工地多,城区到处都是工地,做好扬尘治理工作至关重要。
要强化工地规范化管理。对各类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市政工程,要加强扬尘污染防治落实情况的检查,对落实“X
个X%”和“X个X%”不到位的,一律停工整改、顶格处罚。要强化商混企业扬尘治理。对全县搅拌站要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没有手续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对未能严格实施达标排放要求、未配置强制网格式除尘喷淋喷水设备、未采用封闭式骨料堆场、未进行皮带全封闭等配套建设的违法混凝土企业,依法依规责令其进行关停、整改。
要加强城区环卫保洁。要围绕城市道路保洁质量的提升,强化洒水、洗扫作业,全面提高道路扬尘污染管控能力。
三、完善机制,精心组织,为全面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面对繁重的城建工作任务,必须时刻掌握项目进度、随时把握影响项目进展的问题,确保出现问题有人主动去解决、有人及时去解决。为此,要建立完善“四个一”工作措施:
一是建立一套观摩考核机制。
确定每周五上午,对全县城建、棚改工作的拆迁现场、安置区建设现场、市政工程建设现场进行观摩。现场观摩制度主要是现场汇报问题、现场解决问题。每周观摩时,对观摩项目进行打分排名,每月一总结,每季度一公布。
二是完善一个例会制度。
确定每周二晚上,召开城建工作例会,由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城建指挥部指挥长参加。主要任务是听取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汇报。只要哪个单位在城建工程中碰到问题,必须尽快提交城建例会研究,如果因没有提交而影响了工程进度,要追究这个单位的责任。
三是树立一种履职担当精神。
城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直接涉及到群众利益。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担责任,也会得罪一些人。有些人怕事,总是担心这、担心那,常会产生“宁可工作不开展,也不能得罪人、担责任”的想法,碰到难事、遇到坏人绕着走,助长了坏风气,影响了工作开展。
这是典型的不担当、不作为。未来几年,是我县城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能否赶上全市城建发展的大潮,实现弯道超车,关键看我们在座的各位城建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担其责。只要有利于X发展,就毫不动摇地去坚持,义不反顾地去推动,决不能见了问题就躲、遇到困难就推、碰到矛盾就绕。
四是打造一支廉政队伍。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城建队伍,是做好城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廉政上,要抵住诱惑,经住考验,保持一身正气。有些干部,特别是一些单位的中层干部,虽然位置不高,但权力很大,经常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与开发商出现利益输送问题。
一些关键股室股长、副股长,或者分管同志,在项目单位需要批项目、办手续时,却利用职务之便提要求、要利益。比如要求承揽投资方一些工程、要求人家购买你的建筑材料等。这些不良风气,给我县带来了很坏的影响。对这些干部一定要严查、严办,希望这些同志立即收手,心无杂念地为城市建设服好务,千万不能出现“高楼起来一大片、干部倒下一大片”的现象。
篇9
关键词:巴拉河流域;旅游发展,SWOT分析,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3-0154-06
一、引言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是对区域旅游未来发展的宏观谋划。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既要考虑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也要考虑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机遇,既要结合当代旅游发展和旅游需求趋势,也取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要求。
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以东约12千米处,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以三棵树镇为起点,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千米,至雷山县境内,东西宽约6千米。“巴拉河流域具备重要的历史、文化特性,苗族村寨众多。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优美的歌舞,多样的传统习俗,式样繁多的服饰,别具一格的建筑,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所以该旅游区是《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首选的乡村旅游示范区,“设立该示范项目的目的是确定发展乡村旅游所需的构成要素。更为重要的是,示范项目还能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如此众多的地区中选中巴拉河地区作为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的原因如下:当地苗族村寨文化的重要性,建筑和景观质量及其现有的便利交通;当地村寨间合作性强,管理得当,这便于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召集村民开会和开展讨论。此外,该区的旅游业已有了初步发展,而且游客从贵阳出发很容易到达巴拉河区域”。
面对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能否审时度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将决定其未来旅游发展的成败。
二、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第一,政府重视,支持有力
发展乡村民族旅游是贫困山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出台了许多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把“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确定为贵州省九个示范项目之一,这为巴拉河流域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行政和政策环境条件,加之本区域因地跨凯里市和雷山县,为了统一协调管理,州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巴拉河流域发展乡村旅游协调小组;新西兰政府提供了50万新币开发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
第二,交通便捷,区位良好
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离凯里市12千米,有一级公路与之相连,离凯(里)玉(屏)高速的凯里东出口有6千米。凯里至榕江的炉榕公路(308)穿过整个旅游区。并以炉榕公路连通凯玉高速进入湖南连接华中南、通过凯(里)麻(江)高速,连接贵新高速北上贵阳和重庆,南下广西、进入珠三角腹地,湘黔铁路途经凯里。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大了该旅游区对周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同时,该旅游区还是黔东南苗族文化的腹地,是从凯里到凯里一镇远综合旅游区和黎(平)榕(江)从(江)综合旅游区的必经之地。
在空间上位于第一圈层张家界、桂林和贵阳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部,在第二圈层重庆、长沙、南宁、昆明以及第三圈层成都、武汉、福州、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的中心地带。居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几何地理中心。
第三,资源禀赋好
该区是一个民族文化与自然完美结合、村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区域,原生的民族文化、能歌善舞的人民、良好的农业生态、独具特色的苗家药浴体疗等旅游项目,均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在更多的旅游者选择亲近自然的生态游、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休闲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情况下,巴拉河流域现有独特的旅游资源,高文化品位、有一定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符合未来旅游市场的需求。
第四,已经初具规模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以郎德上寨和南花村为代表和中心的巴拉河流域民族旅游区,已经开发出了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发展势头好。
(二)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第一,旅游产品开发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巴拉河流域旅游区单体旅游景点(区)规模小,旅游环境容量较小,旅游产品开发与建设尚处初期,游客的参与性不强,民族特色建筑保护还不到位,且区域内外旅游资源同质现象比较严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导致客源分散。区域旅游整体对外交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区域旅游的竞争力不强。
第二,区域经济水平较低、区内旅游市场协调不够
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一方面造成短程旅游市场需求不旺,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辅助和通畅工程等设施建设速度缓慢,束缚了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区内各村寨旅游功能定位不准、分工不明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互相配合协调不够,从而产生无序的竞争。
第三,旅游管理体制与投资机制不完善
该旅游区地跨凯里、雷山两县市,虽然已经成立了协调机构,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由于旅游业发展特有的规律性,这种政出多门的管理模式,必然造成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等多种矛盾。同时受区域经济发展在环境上的制约,旅游融资渠道不畅,政府资金投放力度不够,社会招商成效不大,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建“大旅游”的局面和良好的投入产出机制。
第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接待能力低
近年来,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交通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对外交通比较方便,但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尚处于培育发展期,旅游区(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相对于旅游整体发展需要而言,还存在交通制约、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游客进出和消费。
第五,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巴拉河旅游业仍然处于培育的发展阶段,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各村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村委担任,干部年龄偏大、旅游专业知识欠缺,中、高级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旅游组织安排与接待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机遇
第一,旅游业宏观发展环境好
省、州、市、县都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来抓。国家大力提倡假日经济,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振兴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共识和重要策略。国内外旅游企业已经成功地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运作,无论在效益上还是在经营行为上都得到有效地提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黔东南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第二,省、州、市(县)的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
一是《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巴拉河流域作为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黔东南州的 旅游总体布局和凯里市、雷山县积极配合省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也将巴拉河流域作为黔东南州和凯里市、雷山县的乡村旅游的重点发展区域;二是该项目获得了新西兰政府提供的旅游外援;三是该旅游区内的各村寨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好的积极性。
第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当今旅游重要吸引物
近年来,人们对原生态的参与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时尚。巴拉河流域作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完好的自然生态和鲜明的民族文化为特色,必将成为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第四,“节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节日消费”以旅游的方式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节日经济”。民族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现,民族文化开发的重点之一就是民族节日文化。最近的两年,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旅游者纷至沓来,发展势头强劲。
第五,交通条件将得到巨大改善
黎平机场通航、凯玉高速通车、“贵(阳)广(州)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即将启动,凯里至雷山公路重新进行升级改造,加上三板溪库区水网的形成,为黔东南作为旅游目的地“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创造了交通网络条件,贵广高速铁路的建设,理论上使凯里与广州的时间距离只有四个半小时,黔东南成为广州及珠三角核心区的真正郊区,成为珠三角的外置腹地和泛珠三角的内置腹地。巴拉河流域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整体上提升该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第六,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最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轻工业生产基地。大珠三角已成为辐射中国、影响东南亚及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重心区和大都市圈之一。以珠三角为核心的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空间位置处在这一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在发展过程中将既受东部的拉动、同时也受到西部的推动。借助经济―体化带来的物质流、信息流以及人才流的大规模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强势发展,使之从旅游资源的独特品位和等级高地转换为泛珠三角具有强磁场将就的旅游目的地。
(四)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第一,与周边旅游产品的同质性强
在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所依托的凯里市和雷山县的周边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同类型的旅游活动项目、景区和景点。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些旅游景点或者距客源市场较近或者景点的级别较高,旅游业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屏蔽”效应,在相当程度上会对客流进行截流和分散。
第二,周边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的挑战
周边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旅游业发展既产生了互补、互动的效应,同时更多会产生客源市场的争夺竞争,特别是发展得好、势头正旺的广西龙胜、贵州的黔南、安顺和黔西南,他们都有较为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第三,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区域协作能力有待于加强
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自身财力很小,要大规模地进行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有相当大的难度。区域合作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融入大区域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区域合作是减少旅游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四,思想和观念创新不够
在现今旅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创造条件吸引资本到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进行旅游开发投资。
第五,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最大特色,但市场经济的引入,思想观念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改善,新一代“打工潮”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以及众多游客带来的异质文化的影响,原生态民族文化有可能发生改变而使优势丧失。如何在开发利用中和现代化冲击下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将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旅游开发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旅游业发展战略
第一,政府主导型战略
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提供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资源的跨地域协调、加强旅游产业的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加速资本的集中、促进旅游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实施精品战略
实施精品战略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实际需要和必经之路。在该区中各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都有,但由于经济实力和开发条件的限制,现阶段只能是以规划创意为基础,以发展创新为龙头,按照“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要求,突出重点、统一规划、择优开发,着力打造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突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和“绝品”,构建本区旅游产业布局的基本骨架。着力打造郎德、南花、季刀,使之成为该区的旅游精品。
第三,差异性战略
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无论在贵州、在华中南,还是在我国仍至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中,要突出差异性,通过差异性特色旅游开发,形成与周边竞争地区差异性明显的特色旅游产品,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
第四,旅游扶贫战略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不一样,在扶贫方面具有突出功能,对扶贫工作具有涉及面大、不存在返贫现象、以发展式扶贫为主等特点,因而在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地区间平衡发展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凯里市的南花村、雷山县的郎德村,是典型的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例,成为全省旅游扶贫的示范村。因此,通过这一战略,既可以继续推动南花和郎德快速发展、起带动作用,又可以促进该区其它村寨实现脱贫致富。
第五,区域合作战略
资源共享、客源共享是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的需要,区域合作开发是现代旅游发展模式的必然战略选择。任何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的优势,加强与周边各大旅游区的合作,形成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来进行联合选线、整体促销,分享周边旅游发达区的旅游信息流、游客流等资源。
第六,民族文化战略
独特的民族文化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所钟情的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已经进入了黄金时节,据有关资料显示,旅游吸引物为民族文化的占了旅游者的70%,民族文化是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黔东南被世界旅游组织确定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有“人类保存最古老的歌谣”,是“我们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苗族文化核心地的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苗族文化。由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必须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上做好文章、做大旅游产业。
第七,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旅游环境产生正向效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保持原生的旅游生态环境与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求旅游区的产品、服务、管理和环境协调有序,也要实现调控区域景观和环境的整体和谐,更应实现旅游区与周边社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以实现政府、公众、经营者的互利共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旅游业的长远稳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八,人才战略
旅游人才奇缺是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以素质优良的从业人才队伍给予支撑,当地的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纳入该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才能确保该区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可持续发展。
篇10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
《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的工作措施》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
《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措施》已经州政府第143次常务会议研究,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6月29日
(此件公开)
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措施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通知》(甘政办发〔2021〕15号),提高自然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土地要素集成效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结合国土空间布局,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就加强土地要素保障能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一、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
(一)加快规划编制。严格按照国家《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加速推进州、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9月份完成报批。同步推进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做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省州县“十四五”专项规划高度契合。
(二)做好三线划定。依据国家和省上的编制规则,核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同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和规划实施监督体系,严格管控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保障城乡建设。
(三)统筹项目清单。州、县(市)将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纳入国土空间开发边界范围内,切实为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提供充足的规划空间。
(四)保障项目建设。在州、县(市)、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甘肃省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前,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实行规划承诺的方式,应保尽保、应报尽报。
二、科学配置用地计划指标
(五)争取用地指标。积极争取将我州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纳入省上支持范围,争取省上统筹安排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全州各类项目用地审批。
(六)注重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处置。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全州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使全州存量建设用地使用工作达到全省“增存挂钩”要求标准。
(七)鼓励节地挖潜。在全州统筹土地资源配置工矿废弃地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腾退出的建设用地节余指标用于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全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计划指标。
三、用足用好增减挂钩政策
(八)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县(市)政府组织开展前期工作,严格执行省自然资源厅验收标准,对上报的项目区地块逐一甄别、精准认定、外业核实,真正建立起以“政府主导,自然资源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乡镇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的政策落实运行机制。
(九)争取挂钩指标。州自然资源部门要积极衔接省自然资源厅和东西协作省市,全力以赴争取增减挂钩交易指标,促进全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四、优质高效申报审批建设用地
(十)合并批准流程。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与用地预审合并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一证办理;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批准书合并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证办理。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土地划拨类建设项目实行承诺制,由县(市)政府承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容缺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所有建设项目,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无需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直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十一)推进多测合一。在工程项目建设竣工验收阶段“多测合一”基础上,全面推进包含建设用地选址供地、工程施工定位测量等全流程的“多测合一”工作。
(十二)完善用地绿色通道。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主动服务,积极协调用地单位、项目业主和主管部门,做到各类项目用地“即来即办、快审快批”,全力保障我州各类重大建设项目依法落地。
五、加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落实
(十三)争取土地整治项目。州自然资源局要积极争取新增耕地潜力大的国土整治项目,有效增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十四)引导集约节约。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对确需占用耕地的项目,做到明确建设用地单位的补充耕地责任,认真落实补充耕地方案。
(十五)异地购买补充占补指标。争取通过省级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向指标富余地区购买指标,易地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力保障我州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指标落实。
六、积极鼓励多方式供应土地
(十六)建立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完善推进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让、抵押二级市场,州、县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土地交易平台,提供服务场所,办理交易事务,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归集和查询服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明确土地二级交易市场各交易环节和流程基本规则,建立“信息—达成交易—签订合同—交易监管”的交易流程;加强交易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的有序衔接。
(十七)鼓励多方式供地。科学安排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方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探索推动土地复合利用,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使用性质的用地类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业用地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现有工业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且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七、主动做好项目用地协调服务
(十八)加强用地组织协调。州自然资源局成立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全面做到提前介入、靠前服务、清单式管理,实时跟进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进展。
(十九)实行台账管理。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从用地预审、规划选址、用地报批等方面建立起工作台账,全力保障建设项目顺利报批实施。
(二十)强化衔接配合。州自然资源局向州直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发出工作协调函,建立项目协调联动实施机制,建立工作群,形成工作会商机制,保姆式服务保障全州各类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顺利建设实施。
八、稳妥化解历史遗留用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