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会问题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00:04:34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1

用实例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或联系个人经历,比较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意识不光来源于物质还能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意识反作用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现代化建设中不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培养学生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思想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意识的三组类型

1、意识的第一组类型: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可由学生举例说明“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师要着力分析错误的思想意识为什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尤其要重点分析宗教观念。讲述时,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议论与讲解中明确认识。要注意,教材仅限于从认识论的一个角度去分析宗教,不是从认识论根源上全面讲述宗教的产生,更不是专门分析宗教,必须注意控制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切不可展开论述。当然,在有神论影响教大的地区,如何展开论述,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2、意识的第二组类型: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里首先涉及到第一组类型和第二组类型的关系问题。必须明确,无论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它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都有“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的区别。反过来说,“具体感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抽象思维”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教材偏重于对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行说明,两个事例都是属于正确思想意识的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这一理解,教师要心中有数,课堂教学不要向学生主动讲解,否则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重点要抓住抽象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深刻的反映。讲解这个观点,应以基本事实为依据,多分析事实,把理论渗透于对事实的分析之中,无须讲述过多的理论。

3、意识的第三组类型: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教材仍然偏重于对正确的思想意识的说明,事例全属于正确的思想意识。要重点讲解对未来的正确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分析时请注意,一是它根源于客观事物的过去和现状。二是它根源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哲学上的规律概念尚未学习,但学生学过的具体规律是不少的,使用规律概念可以接受要阐释的观点。从加强思想教育性来说,要特别重视第25段的教学。这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难点,在此处应给予理论上的回答。应该教育学生认识到,既然人们能够做出关于自然界的科学预见,同样人们也能够做出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既然我们相信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预见,也就应该相信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预见。

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相对于意识对社会的反作用而言,较易理解,可在自学基础上稍加讲解。只要求用事实表明这种反作用“是什么”,不必展开论述“为什么”起这样的作用。

第二,意识对社会的反作用相对于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而言,这是重点,应多用些时间讲述。讲述中应充分利用历史知识,启发学生用历史事实进行议论,自己得出结论。应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实际,突出讲解第11段,以加强思想教育性。

要注意进行鲜明的对比。要抓住同一件事情,看看不同性质的意识各起了什么作用。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三、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方法论意义

1、结合事例指出方法论要求的内容是“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其中包括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

2、重点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一般道理,可由教师讲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建议采取讨论的方式,在学生的争议中明确观点。

3、结合第25页的“议一议”,启发学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恰当选用反面材料,教育学生“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四、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原因

1、要正确运用比喻。应在学生阅读基础上进行讲解。使用比喻是为了便于对问题的理解,但比喻就是比喻,绝不可把比喻同要说明的问题等同起来。教师讲解时要注意,一方面要使用电视机呈现图象的比喻,另一方面要指出人脑对外界的反映与电视机呈现图象的过程有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一个物理过程,后者是一个生理和心理过程;前者呈现图象完全是被动的,后者作出的反映是一个社会的能动过程。

2、要指明教材是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原因”的。关于获得正确认识的社会实践方面的原因的讲述,不是本课的教学任务。

3、关于“立场不同”这个原因的讲解。在观点方面要注意:要明确立场是指“利益立足点”,并非都是指阶级立场。要明确立场不同带来的认识差异,有两种情况:一是是否承认客观事实,二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要突出讲解当前我国社会中人们立场不同可能带来的认识差异。讲解时要结合第19页的漫画和“议一议”。要让学生欣赏漫画,发表意见。通过看漫画和议论,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懂得立场为什么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二是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4、关于“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这些原因的讲解。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本框内不是重点,教学中有所提示即可。但应使学生明白,讲得少,不等于不重要;讲得少,是因为整个教学都在解释这个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学好哲学知识。

5、关于“知识构成不同”这个原因的讲解。要注意理清教材所述的观点。一是从知识的性质来说。原有知识是否正确,会影响人们新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二是从知识的数量来说的。正确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也会影响人们新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可以适当作些理论分析。人的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选择和加工的过程,选择什么与怎样加工,在与人们利害无关的情况下,首先就受到原有知识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原有的知识去接受新的信息,解释新的信息。因而,知识性质的正误和数量的深广度,就会影响对新的信息的认知。要着重指出知识结构中的错误成分所带来的有害影响,除讲述教材事例外,再启发学生举出新的事例,并做出一定的说明,以加深理解观点。按照“议一议”的要求,或分组讨论,或提问回答。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学习科学知识。因为,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新的问题取得正确认识的可能性就越大。热爱科学是思想教育的任务之一。

6、上述三个原因的讲解,总的来说应采取“对比分析,讲清道理”的方法。立场对比,世界观对比,人生观对比,思维方法对比,知识构成对比,它们的不同带来了认识的不同。在对比中恰当地选用事例,结合事例进行对比分析讲述道理,始终要强化一个观点:主观因素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

五、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教师在教学中总体要求是应做到:分清两个层次,突出三个重点问题。

所谓两个层次是把“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分作两层来讲解。第一个层次是讲人恼在产生意识中的作用。要明确,只有人脑才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在教学中,可结合“忆一忆”进行,不必花去太多时间。要强调动物的脑不可能产生意识,但不必细致讲解人的意识与高等动物心理活动的区别。第二个层次是讲客观事物在产生意识中的作用。要明确,“有了人脑不等于就有了意识”。要着力于说明,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只有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能在人脑中形成意识。

所谓三个重点是指意识的三组类型。

六、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1、要强调实践的证明作用。实践证明了正确的观点,同时就驳斥了错误的观点。对世界可知性的证明,对不可知论的驳斥,虽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但最有力的是实践。对中学生的教育,更应侧重于实践的证明。教学中应再补充些事例。

2、可适当做些理论分析。一是从客观事物的角度来分析。客观事物有其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它不是捉摸不定的,因而人是可以认识它的。二是从认识的基础来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过去难以正确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今天或明天就会正确认识它。三是从人的认识能力来分析。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随着实践的发展处于不断提高之中,人的认识能力今天达不到的正确认识,将来会有一天能够达到。以上三点分析事实上已经蕴涵在教材的叙述之中,教师的任务是要把它抽出来。作这些理论分析时,要控制到适当程度,不必强求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多么深的理解。

3、结合“想一想”小栏目,通过教学一方面直接使学生认识不可知论的危害,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坚定获得正确认识的信心,努力学好科学知识。

七、教学重点、难点

1、“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宗教属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因为:只有人类才有宗教鬼神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可以找到原形。宗教的原形并不是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存在鬼神,是指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压迫下,在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虚幻的、歪曲认识。因而,产生了宗教。

2、“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的具体感觉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触觉等器官接触到具体的事物,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人的抽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分析而形成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抽象思维同样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说,抽象思维同样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只不过是间接的反映而已。

3、“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未来的事物并不是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因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认为可以凭空设想,不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判断和预测都是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的。没有人们对过去和现存的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不可能形成对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

4、“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是教学重点

这一点教材主要从主观方面分析了其原因。主要从: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人们由于站在不同的阶级利益立场上,因而必然会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阶级利益的不同导致在看问题的时候形成不同的看法。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导致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人们的认识。知识构成不同使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对待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

5、“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教学难点。

对于这一问题,教材只是用实践证明来解释,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人类的意识并不是象其他动物一样被动地接受客观事物,不同点在于它还能够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和接受客观事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认识逐步在加深,能力也越来越强。

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关于这个含义主要把握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主要的表现,也是人和动物的最主要的区别。人们总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关于具体事物的图象,然后在这个图象的指引下,展开具体的行动。而这种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就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基础上的意识。因此,我们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事物,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下而获得的。

7、“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意义是教学重点。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主要是因为它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的反作用。着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原理。

教法建议

1、意识的本质:教师可以将人类的大脑同各种其它动物的大脑进行比较,说明动物虽然也有大脑但是它们没有意识,只有人类才有意识。然后结合对人脑的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接收外来信息并加工处理,因此我们的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

2、为什么说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书上主要讲到了三个原因,第一条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正确的观念和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分析这些观念的来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观念。第二条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观念和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分析其来源。第三条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过去的回忆、现在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憧憬,然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想法,依据是什么?

3、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教材上主要讲到了三个原因,教师可以以举例的形式,分别从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列举事例并提出不同的人的不同看法,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2

【关键词】 会计职能; 反映; 控制

一、问题的研究意义

2008年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对中国奶制品行业影响严重,主要原因在于三聚氰胺含氮量很高,生产成本低(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但三鹿集团却未进行相关检测。2011年用“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双汇集团,“瘦肉精”对于猪肉加工企业是最显而易见的风险,而双汇也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测。三聚氰胺和“瘦肉精”并非检测不了,只是检测费用较高。问题在于,没有检测,检测成本在账上和会计报表上就没有反映。如果把这个事在会计上反映出来,人们立刻会知道检测环节没有成本,相关检测没有进行。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悦氏等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中添加了塑化剂;浙江江山数十家灭火器厂为节约成本而降低粉剂含量;锦湖轮胎在轮胎制造过程中添加了大量返炼胶等。这些信息都没有在会计上反映,导致会计信息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息息相关。人们总把会计职能理解为对外是反映,对内是监控,这是错误的。割裂了反映和控制的结果是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控制的信息没有披露,披露的信息又缺乏控制。

二、会计职能的定义

(一)职能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将职能解释为:“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可见,一事物以其本质的不同而与他事物区别开来,而这种本质的不同是以其具有不同功能表现出来的。正是因为该事物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功能,这一事物才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职能是应该具有的功能,而功能是通过一定的工作程序来实现的。职能本身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是应该达到的特定功能。为了实现职能,需要一些具体的工作,具体的工作是手段,而职能是工作要达到的功能。

(二)会计职能的定义

会计正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具有了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功能后,才独立成为一种专门的工作和一个独立的职业。会计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客观上所能发生的功用。也就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会计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而引致的一系列结果。这种结果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及行动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即抽象为会计的职能。会计职能必然是指会计所具有的、由其本质所决定的独特功能。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必须申明“会计能干什么事”,而这些事又必须是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所不能做或不做的。也就是说,会计职能是由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变化,但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又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目前关于会计职能主次之分的主要争论

我国关于会计职能的研究有一职能论、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五职能论、六职能论、八职能论、十职能论、十二职能论等多种提法。如果按照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分类,那么反映和控制是基本职能,其他都是具体职能。李孝林指出,“基本职能体现在具体职能中,具体职能是基本职能的具体化和拓展。”葛家澍认为会计职能讨论的特点是:议论很多,分歧较大,不像会计本质讨论的观点那样集中。但对于什么是会计基本职能的问题,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因为反映和控制毕竟体现会计的本质。至于对反映和控制两个职能的看法,可能各有侧重,则又与会计本质的不同观点有关。

可见,人们对会计应具有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或说监督、管理)没有太大的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反映和控制之间的关系。李定清认为,“反映和控制之间并不是平行的,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杨宗昌认为,“人们常说会计的第一职能是反映,第二职能才是控制,就是因为考虑到了如下的事实,即反映的职能是在会计系统内部通过数据处理来实现的,而控制职能的发挥,则必须通过一个外在的反馈机制——企业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才能实现。”韦沛文指出,“在工业经济时代,将会计的基本职能界定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与当时会计的实际作用相符的。”孔庆林、李孝林、戈建明认为,“核算是基础职能,控制是主导职能。”郭永清指出,“监督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郭道扬指出,“反映是实行控制的基础,控制则是现代会计之目的或落脚点,故在两者之间会计控制职能处于主导地位。”信息系统论者认为反映是会计的第一职能,而管理活动论者认为控制第一,反映第二。对于反映和控制职能谁是主导问题,众多学者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争论都是将原有会计职能中的不同环节、不同步骤进行分解,形成一种又一种的新争论、新观点。无形中,我们已经把职能分开,认为这些分开的职能是通过不同的会计工作实现的。会计有很多职能,每一个职能都对应着一定的工作,把职能细化,进而说不同的工作分别实现不同的职能,这是不正确的。这里并没有反对把职能细分,而是说分细后就一定会形成不同工作对应不同职能,这样太绝对了。

四、反映职能和控制职能没有主次之分

对于反映和控制谁是起主导作用的问题,争论双方都使用着一个隐含的假设,即会计所要做的反映与控制是两项工作,反映是通过提供信息实现的,而控制是通过使用信息进行决策、指挥、命令、奖惩等实现的。问题在于,反映和控制对于会计来说确实是应该并能够区分的两项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与此类似的例子是新闻报道。记者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报道,反映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相关工作和人员的监督管理,谁能够说媒体的公开报道只是反映,而没有监督管理作用呢?也不能说新闻报道的反映和监督管理是两项工作吧!新闻线索的收集、新闻事件的深层追踪和思考,最后形成新闻稿件并予以刊发,这是一项连续的工作,同时实现了对相关工作和人员的行为反映和监督管理。

从会计理论角度来看,会计是通过获取原始信息,感知经济活动,通过考察原始信息所表明的经济活动实质的分析,判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信息的记录,明确经济活动行为主体的责任;通过报告,将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公示并起到引导行为的作用。这一系列工作是一个整体,同时实现了对经济活动及其行为主体的反映和控制管理。反映经济活动是指会计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客观、公正的计算、记录和报告,为有关各方提供该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变化情况的信息的工作。而这里所指的客观、公正,同时不就是在进行控制吗?从最开始的凭证取得、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制作报表,财务分析,报表分析,数据运用,整个流程都不可能脱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在这套工作完成的过程中,会计控制也同时实现了。把会计的各项职能分开,认为某项职能起主导作用,这不符合实际的会计工作。从会计制度、控制、检查、调节的角度来看,控制职能是通过反映职能进行的,控制职能贯穿于核算过程中,所以两种基本职能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没有主次之分。

从实际的会计工作来看,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审查,进而决定是否作为企业活动进行核算来实现的。会计人员在获得一个证明企业内部单位或个人从事了某项经济活动的证据之后,要对该证据所标明的经济业务是否属于本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本企业的经营计划和预算要求,是否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过后要进行会计确认,确认哪些事项应该进入会计系统、何时进入、应该记入哪个会计要素之中、确认的金额,然后才能进入会计系统。具体表现为通过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会计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填写记账凭证之前要对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再填写记账凭证,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会计在反映的同时也起着控制的作用,从而确保会计系统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合法、合理、有效,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在进行反映的同时,同时也在进行着控制。在后期的再确认过程中,登记在凭证以及账簿上的信息是否记入到财务报表中以及怎样在报表中揭示,具体表现为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为了保证报表的真实可靠,需要进行财产清查和对账。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发现企业某一时间段内的经济活动是否完成了预定的生产经营计划,是否实现了企业这段时期的目标。这也是在实现着控制职能。

所以,反映和控制职能本是分不开的,就是一套工作,不是几套工作,从而就谈不上哪个职能是基本职能,哪个是主导职能,哪个职能低,哪个职能高。两个不同的职能是通过一套工作体现出来的,是一套工作所带来的结果,不存在只有反映没有控制,也不存在只有控制没有反映,反映和控制就是一回事,是一个工作同时实现的,无需讨论谁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会计的反映和控制根本就是一个整体。

五、结束语

如果清楚地认识到会计的各项职能没有主次之分,会计的各种职能是通过同一套工作完成的,而不是几套工作,那么像检测成本、采购成本得以真实的披露,披露的信息得以有效控制的话,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医药安全质量问题、生活用品安全质量问题等必然会有所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会有所改善,使会计信息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样企业就不会为经济利益偷工减料,消费者也买得安心,吃得放心。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优化会计程序,用更有效的方法使这些职能同时得到实现,对内反映的同时也伴随着控制,使会计信息起到真正的作用。我们必须用一套完整的程序实现会计职能,而每一项具体的会计工作只是一个环节,单独讨论一个环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会计程序不能拆开,各项职能没有主次之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16.

[2] 乌杰.系统辩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

[3] 李定清.会计基本职能探析[J].财会月刊,2003(B2):19.

[4] 杨宗昌.会计控制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18.

[5] 韦沛文.信息化与会计模式革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9.

[6] 孔庆林,李孝林,戈建明.试论会计职能理论史[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44.

[7] 郭永清.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J].广西会计,1995(3):15-17.

[8] 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1.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3

关键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申论 主要问题 应试者 探析 基本特征 录用考试 综合素质

    把握申论的基本特征,首先要从一个较大的视野来进行考量。现在,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这是我国新老干部交替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为现代化建设遴选人才是新老干部合作交替的重要保证,作为选拔国家公务员主要途径的录用考试,不可能不反映这一现实要求。申论侧重于考察应试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符合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符合当今

世界强化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趋势。在发达国家,选拔较高层次的官员一般都采用类似申论的考核方式。申论被列为正式考试科目体现了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向国际标准靠拢的发展方向。以考核综合素质和务实能力为主的申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基本定位出发并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和鉴别,我认为申论主要有如下基本特征。

涵盖性——博采众长、包容互补的特性

    申论,取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申就是说明论就是论述。“申而论之”即为申论。申论要求应试者在阅读理解背景资料并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用简明、准确的文字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紧扣背景资料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及其主要问题论述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申论涵盖了作文和策论的功能但又有别于以往公务员考试中的作文有别于古代科举考试的策论。从广义上讲申论也是作文它保留了作文考试中考核分析解决问题和文字表达水平的功能。但是申论难度大于作文。应试者需要在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和把握给定资料的要点之后,才能自拟标题进行论述。如果说以往公务员考试的命题作文是一次性制成品那么申论则是二次、三次深度加工的产品。另外申论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所当然涵盖了策论的手法和功能。但是,申论较之策论增加了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的考核环节,突出了对务实能力的考察。这主要表现为通过比较应试者所制定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鉴别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经验、实战能力、实际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意识等。这种考核常常使只有本本知识的人捉襟见肘。这是传统策论所难以比肩的。

综合性——全方位测查综合素质的特性

    申论考试的综合性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自身的综合性所决定的。反映在申论及其考试中主要表现为:

    其一给定资料的综合性。申论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内容丰富多采关系错综复杂大多属于现实生活中难点、热点问题的实际写照而不

是社会生活的简化版,更不是沙盘作业、纸上谈兵。相比之下虽然法学案例、管理案例、领导案例等也都提供案例资料但一般涉及面较为专一。

    其二考核内容的综合性。应试者既要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敏锐、快捷地发现问题;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方案,采取具体措施解决问题;还要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作出理论分析、理性思考即从矛盾的特殊性入手抓点带面借题发挥研究其普遍意义。申论考试能有效地测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水平。相比之下一般考试中的案例分析,主要是要求考生按照试题所提示的几个问题写出对案例的判断和理由不要求进行系统的论述和论证。申论与之不同它既十分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又十分重视理性思考。申论把很强的实用性与很高的理论性珠联璧合结为一体。

关联性——环环相扣,内容连贯,有机统一的特性

    关联性是申论有别于其它录用考试的一个鲜明个性。

    其一背景资料紧密跟踪社会现实。申论给定的背景资料一般都源于社会生活的时事热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二r考试环节环环相扣。申论考试有三个环节。一是概括即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二是对策即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主要问题的方案。三是论述即依据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中心明确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论证。

    申论的三个环节一脉相承、紧密相关、环环相扣。概括是后面提出对策和进行论述的基础。只有抓准了主要问题搞清了环境和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只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根据对策提出的思路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达到理论上明辨是非认识上得以升华。反之如果概括没有抓准问题对策必然隔靴搔痒,论述就会陷于言不及义。

真实性——客观度量基本水准,具有区别度较大,失真度较小的特性

真实测量考生的实际能力,客观反映考生的真正水准以达到甄别选才是任何录用考试形式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但事与愿违.高分低能的情况屡见不鲜。相比之下申论具有较强、较大的区别度和防伪打假的性能,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度量出应试者的差异。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4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后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蔡仪深受毛泽东的影响,他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艺术美的唯一标准,美学是人类创造的,是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以要经过不断地检验,才能够为实践服务。美学思想家更应该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探索美学,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美学。

蔡仪在从事美学学术研究之后,一直在思考怎样推进美学研究。他先后撰写了《论普及》、《美育》、《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实践也是检验艺术美的唯一标准》等文章。蔡仪一直认为在中国美学广阔的发展条件下,关于美学理论不管在基本原理还是具体论点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因此如何推进美学研究的发展关乎中国美学的命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以唯物主义的美学理论为依据,始终秉承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本身的观点,相信客观存在的美是不会因人直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的;其次,美感与事物的某种特性或者它的表现形式有关,但是事物的美又能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所掌控,即人可以创造出艺术美。以现今时代美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学研究终将扫除一切障碍,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对那些虚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应该给予严肃批评和否定,虽然他们宣称是以所谓的“人类本体学”的实践哲学为依据,但是这种依据毫无意义可言。至于一般的唯心主义哲学,完全不必理会,因为无论怎样都是缺少实践的检验,也无法逃脱实践的检验,它们都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流逝的。

其次,蔡仪一直在探索美学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是他思考的问题。他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美学与社会的关系。因为美学是比较烦难深刻的理论学科,要做好这种理论工作,还要结合实际,深入实践,特别是要和社会现实生活结合的密切一些。

蔡仪认为:“美学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首先还是要明白什么是美,要明白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因而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的研究还是重要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要讲社会美,因为社会的事物、包括人的性格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事物包括人的社会性,也都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所以要建设好社会美就必须要提高人的行为美、人的心灵美和社会环境美。这些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经过不断地宣传和感化,才能集聚社会正能量,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蔡仪深信,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学习,共同提高,逐渐建立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的美学就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第三,蔡仪对美学理论基础的探讨。美学的理论基础是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问题。要想通透地了解美学的一切就必须先学习哲学,熟练运用方法论。一些美学家宣称自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在解释美学问题的时候又不尽相同,出入很大,关键是没有学习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蔡仪说:“按恩格斯的话说,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而哲学史上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各派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论点,所谓反映论即是主张思想意识是物的反映,也是承认先有物质,后有反映,反映即物质意识上的映象或影像。”所以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的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无论在美学研究方面还是哲学研究方面,都有不少的问题要去解决。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5

关键词: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的选题;纪实摄影的拍摄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29-01

引论:纪实摄影作为一个独立的摄影门类,它的性质、意义以及拍摄方法已经为大多数的中国摄影师所了解,这些摄影师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对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纪实”活动中。

本文从纪实摄影的特点开始阐述,然后通过选题和拍摄这两个方面对纪实摄影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希望对从事纪实摄影的摄影师在纪实摄影如何选题方面有更深层次的帮助,从而更好地提高拍摄技术。

一、纪实摄影的特点

“纪实摄影其实应当称之为社会纪实摄影。它指的是那种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的摄影,它倾向于对社会环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做出有观点的评论,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态度。”因而真实性和倾向性成为维系纪实摄影作品生命力的两大要素。反映真实体现倾向,既反映了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又有利于发挥纪实摄影的影响力。

二、纪实摄影选题的意义

“纪实摄影需要一个摄影师长期关注某一个题材,经过很长时间思考,并对此题材进行深入的采访。”历史上,人类不断经历着贫穷、战争、灾难、疾病等重大问题;一个有意义的选题,对摄影人摄影创作,对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如何进行选题

纪实摄影发展至今可从四个方面进行选题:国际化的题材、时代性的题材、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题材、反映人道主义关怀的题材。由于题材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要求与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纪实摄影的特点。如果摄影师要想把握这一点,就需要长期的关注一个选题,因为他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社会现象,而往往这样的选题很难去操作,这就需要摄影师具有前瞻性,抓住最好表现的一个生动侧面去进行记录式的拍摄。

(二)反应社会重大问题原则

“最伟大的艺术家往往能以其敏锐的感觉,先于他人预言某种变化,窥破某种内情。”由于摄影与生俱来的传播特性,一旦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摄影被反应出来,那它与媒体的互动就显得非常自然和默契,社会大众就可以通过传播媒介了解到那些社会重大问题。

(三)人道主义原则

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往往充满了关怀的人道主义特征,纪实摄影善于传递同情与真诚,它是摄影师在向千千万万个不能亲临现场的人们传递特殊的感情,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关注。

四、纪实摄影的拍摄

纪实摄影的前期选题固然重要,但后期的拍摄也是必不可少的,摄影师的每次拍摄都是对他所确定主题的再思考。不管摄影师运用什么样的拍摄方法,当快门按下的一瞬间,就是摄影师对被摄者的一种新的解读方式,摄影师当时的情绪为他所拍摄的主题注入了新的灵魂。

(一)文化的储备

人文、民俗、纪实摄影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表现深度及影响力,受到了广大摄影家、爱好者的密切关注。人文纪实摄影是集摄影技术、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摄影领域,有较多的知识、技法、经验值得我们去探讨,需要广大摄影爱好者去深入学习。

(二)技术经验的积累

纪实摄影可用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来完成的。为使其更能适合各种场合的拍摄,应该多使用快镜头和高感光度。镜头的使用是随需要而定,一般以使用广角镜为好。

五、纪实摄影拍摄与选题的关系

好的选题要靠一个好的拍摄方法和清晰的主题思路来支持,这样才能将题材的主要内容完美的呈现。在选题上有自己的叙事风格,同样拍摄时也更要有自己的风格,所以说前期的选题和后期的拍摄是相辅相成的。

六、结论

好的纪实摄影作品必须要立意先行,独特而深刻的“选题”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拍摄中过多地主观表达反而会影响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所以一定要遵循纪实摄影的 “真实性”原则。在纪实摄影中,摄影者要更多地去思考选题和拍摄的细节问题,恰当的选题加上熟练合理的拍摄方法,在作品中才能既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又能客观地反映人类生存的环境状况,这就是一个优秀的纪实摄影家所应该具备的。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6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生活类报纸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就是因为做大了社会新闻,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新时期的党报来讲,社会新闻的巨大价值同样不容低估,它既是党报开拓和占领读者市场的重要武器,也是党报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形式。问题的关键并非党报是否选择报道社会新闻,而是选择怎样的社会新闻和怎样去报道社会新闻,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一、党报社会新闻的选择和报道

笔者认为,党报的社会新闻报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题应把握主流意识尺度。

社会新闻报道离不开对突发事件和焦点事件的报道,在选择时应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上,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党报作为党宣传其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让读者接受正确的舆论引导,认清社会的主流走向,是其宗旨与责任。党报的社会新闻选题要把握好社会主流意识尺度,不仅要通过社会新闻巩固和扩大党报的发行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更要通过主流的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强化党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做出富有内涵的特色鲜明的各类社会新闻,树立党报严肃理性的大报风范。

2.要体现民生民情。

党报不仅是党的宣传阵地,也是反映民情和民意的平台。党报的社会新闻应抓住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反映民情民意。公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往往也正是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社会新闻反映舆情民意,注入深切的人文关怀,既能增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也拉近了党报与广大群众的距离。

3.内容要真实、准确、全面。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社会新闻尤其如此。社会上出现负面新闻不奇怪,关键是如何去做。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对负面信息的封锁是不可能的。比如现在流传的“核辐射”,老百姓道听途说相信碘盐能预防核辐射,造成食盐遭哄抢,那么,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应该及时把真实信息传递给读者,纠正谣传。

4.融入理性思考。

党报在做社会新闻报道时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融入理性的思考,把社会新闻报道推向更高的层次。社会新闻报道的是平常百姓身边的事,应该从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其特有的视野和视角展现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以其思想深度给人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而给人以启迪。

二、党报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

1.率先提供科学观点。

新时期,社会上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会产生一些分歧,特别是面对一些重大事件、复杂问题时,党报要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形成主导舆论,不能让一些杂音、噪音乘虚而入,干扰群众的思想。

2.积极深入地引导舆论热点。

社会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舆论热点,触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党报要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讲得透,积极介入,深入探讨,为群众释疑解惑,引导群众认清事实真相,达成共识,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树立自身的权威性,增强信任度。

3.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通过扎实的工作了解和反映各方面的要求和呼声,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给予充分关注。■

参考文献:

[1]俞秀梅:《坚持党报社会新闻品位化》[J].《城市党报研究》2010年第4期

[2]肖雯慧:《提升党报社会新闻影响力的三要素》[J].《新闻战线》2008年第6期

[3]周胜林:《论主流媒体的社会新闻尺度把握》[J].《新闻知识》2008年第2期

[4]廖洪尹、马倩莲:《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J].《新闻知识》2008:26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7

一、广泛征集资料,核准核实史料

征集地方党史资料,是各级党史部门的职能工作。随着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全面开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绍兴市、县(市)两级党史部门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发动社会力量编写党史专题、派专人查阅收集档案文献资料等方式,征集了大量有关新中国建立后29年的资料。这些资料中,有各级党组织在各个时期形成的文件、总结,有亲历者的日记、回忆录,有各个时期出版的报刊、专题文献资料,还有发动社会力量编写的许多专题资料。但这仅仅是完成了党史二卷编写工作中的一步,即占有了基础的史料。胡乔木曾指出,“只有充分地占有和利用一切可靠的资料,把这些资料甄别清楚,才能弄清事件的真相和来龙去脉,才能写出有战斗力的历史论著”。这就是说,要使用这些资料,还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即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编写党史二卷是以准确的资料为基础的,但从我们查阅的档案资料看,建国以后的许多档案文献材料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档案文献是真的,但有些内容有假,特别是在历次重大运动中,反映的史实缺乏真实性。翻开“”时期的有关档案,我们从大量文件、报纸、经验介绍中发现了许多关于水稻亩产的记载,1958年7月18日,诸暨县新枫乡友好农业社第十小队宣称早稻亩产4078斤,放出诸暨第一颗农业“高产卫星”。8月13日,中共诸暨县委在枫桥召开田间管理现场会,提出“晚稻亩产保一万”的口号。水稻亩产上万斤,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的超级杂交稻的亩产也不过800公斤。很显然,这是极“左”路线的干扰下,党的历史上一度出现的一些假象在档案资料中的反映。又如,“”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意识形态对于阶级斗争的强调及借助于个人崇拜不断开展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期间出版的报刊、书籍等出版物,大多是为国家舆论宣传服务的,在我们搜集的绍兴红卫兵组织的刊物中,内容大都是充满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派性偏见和互相攻击的语言,很少有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就是我们查到的各级革委会的文件、总结,也大多以政治挂帅,难得有一些经济数据,很难全面反映时代面貌。同时,档案虽说是官方形成的,但执政者、当权派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对自己任内所做的工作的记载会有偏颇,尤其是对被树为反面典型的事件,会有选择地记载,而对成绩,则可能会夸大一些。还有的时候,由于一些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无意中也可能造成记载的误差。

再从我们征集的党史专题资料来看,市、县(市)所立的党史专题,主要是通过“开门办史”的方针,由各级党委发文,落实到相关部门、单位完成的。虽然在专题征编任务落实时,市、县(市)党史部门对相关编写人员进行了培训,提出了编写原则、要求,并规定专题编写所用原始资料须与成稿一并上交。但从市、县(市)已经完成专题编写任务的情况看,与党史专题要求相符的较少,大部分专题只是将已经出版的书籍的相关内容作一归并,或者就是将中央政策措施加上绍兴本地的一些数字拼凑在一起,没有将事件或组织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是非曲直”写清楚,而且所用资料大都是二手、三手资料,只有少数承写单位到档案、图书馆等单位查阅了原始资料,且最终与专题完成稿上报原始资料者廖廖无几。由于这些专题没有具备足够的信息量,给我们使用这些专题资料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此外,由于情况的复杂多样性,各种类型的史料,都可能存在局部的失真:回忆录不可能完全准确,日记有加工、修改甚至作伪的可能,报刊资料为了宣传目的或其他原因,有时与事实有出入,等等。

面对资料中已经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如何鉴别已征集的党史资料?一般采用的是考证法。所谓考证就是要鉴别史料的真伪、作者、时间、地点与用途,以及史料的阶级性和它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其方法主要有四种:①理证。即用推理的方法对党史资料进行考核订正。看资料所记载史实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常识,是否符合一般的逻辑常识。违反情理的记事,往往就是虚假的。②文证。寻找或利用已有的记载同一史实的文字资料,包括各类文书档案、典籍、笔记、信札等,进行比较对照,核实订正。③旁证。利用与其有关的史事来核实订正史料。④人证。寻找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知情者来核实。同时,还要搞清不同史料记载之间的矛盾,去伪存真。一般情况下,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大于回忆资料,内部保存资料可靠性大于外部宣传资料,距离事件发生时间近的资料准确率大于时间远的资料,亲历者提供的资料可信度高于旁证资料。对一些统计数据,在确定资料真实的前提下,还应该弄清资料运用的口径。如,同是反映粮食产量,有三个不同口径的数据。如果要反映农业生产面上的情况,全市粮食总产量,就应用统计部门的数据;如果是反映农业技术进步、耕作制度改良后粮食增产的情况,就要用农业部门的数据;如果是反映粮食供需情况,则用粮食部门的数据。所以,鉴别资料一定要认真,不能随便否定或肯定资料的正误。当然,史料的鉴别考证,是一种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撰写者在编写过程中悉心把握。

二、围绕党史主线,突出地方特色

研究历史,确定主线很重要。历史主线是个纲,它的确定影响编著者对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关系到对历史全貌的评价。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主线是什么?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在《对建国后党史主线的一点认识》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概括: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这条主线贯穿了整个社会主义时期 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不能分开的,”“离开社会的发展,孤立地讲党史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他认为,党的历史是立体的,不是一条线的历史,也不是一个面的历史,而是立体的历史,要从多方面来反映。我们从新中国建立后29年党史的实践主体看,应该包括二个方面:即领导者――党的各级组织,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者――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在编写党史二卷时,既要反映地方党组织领导机构、领导人物的活动,也要记述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活动,同时还要反映党外朋友合作和支持的情况。再从其主体内容来看,应该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情况。虽然在29年中,党在若干时期把政治斗争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但是各级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直是基本的历史活动。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多方面的工作,社会生活的众多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变化,城市、农村的新气象,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要充分反映的。

关于叙述与议论的问题。过去史学界对编写史书的方法一直有争论,是以论带史,还是以史带论,即以议论带出历史事实,还是以历史事实带出议论。现在史家普遍认同的方法是,历史著作主要是叙述事实,应该以叙为主,论从史出,夹叙夹议,画龙点睛。党史专家龚育之在谈《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卷写作时曾说过,历史书主要是叙述历史,要学会清楚流畅、生动具体地叙述历史,让读者了解历史的本然,历史的面貌,而不只是了解几条分析和结论。要学会画龙点睛,叙述就是画龙,议论就是点睛。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党史二卷时,尽量运用各种史料,尽量多讲事实,让历史本身来说话,让读者作出他们的判断。要通过叙述事实来表达我们的看法和评价,不要把分析同叙述事实隔裂开来。当然,必要的评论也是不可少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编写者对地方党史上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水平。但评论不能过多,不要将每件事都进行评论,尤其是我们所写的地方党史二卷,总的方针政策都是从中央来的,主要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参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历史问题的一系列决定。但对地方党组织独创的工作实践,一定要抓住事件的本身来总结。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思潮;核心价值体系;培育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是大学教育的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文化的全球传播、社会思潮的潮涌冲击必将影响到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当前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

社会思潮(trendsofsoeialthought)是个世界性概念,国外似乎尚未把“社会思潮”作为一个确定的学术概念来对待。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的《美国百科全书》及17卷本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均没有“社会思潮”的条目,国内的研究也多数是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内涵诠释。???因此,要想正确认识和引导各类社会思潮,首先就应该对其内涵及概念进行科学地把握和界定。

在我国,最早对社会思潮进行研究和界定的可能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论时代思潮》一文中指出:“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在梁启超关于社会思潮的定义中,他认为社会思潮是时代变革的产物,是思想与心理的共鸣,凡是有“思潮”的时代,都是社会变革进步的时代。在他的定义中,对社会思潮的认识是不完善的,没有也不可能区分思潮的社会性质,即区分思潮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但他所强调的社会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思想与社会心理的共鸣,却揭示了思潮产生的必要条件,对我们考察社会思潮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思潮理论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对思潮的定义也作了不同的论述。

1973年由商务印书馆编的《现代汉语辞典》中,对“思潮”的条目解释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对同一词条的解释是:“(l)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如思潮起伏。”

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思潮”的条目解释是:“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每一种社会思潮一般都是有其代表人物,但它并不是某个个人的创造。一定的社会思潮是在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之总和的基础上,从群众的社会心理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思潮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它是当时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

近年来,围绕社会思潮的定义,学术界做了不同的论述,综合起来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说、思想倾向说、思想潮流说等三个方面。社会意识说认为,社会思潮不是社会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单独层次,而是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思想倾向说认为,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反映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并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相当社会影响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说认为社会思潮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动态形式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思想、愿望、利益和要求的思想潮流。人们参与某种思潮时大多是不自觉的,但其背后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某一种社会理论指导。???以上定义都强调了社会思潮的动态性,但社会思潮必须与人们心理产生共鸣,被人们认同或接受,并掌握相当部分群众才能得以传播,因此,又都忽视了社会思潮的心理基础。因此,要科学地把握社会思潮的内涵,我们必须准确地定位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并在概念中予以体现。

(一)社会思潮具有时代性

任何社会思潮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受着该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而都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如果说一个思想家可以生不逢“时”,那么社会思潮却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任何思潮都是逢“时”而生的。???同时社会思潮的时代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变动性,流逝性。一种社会思潮在一定时期可以迅速形成和传播,但很可能很快地又被另一种社会思潮所取代,当社会发生较大规模的变动时期,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

(二)社会思潮具有现实性

社会思潮反映的是社会中最现实的问题,常常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因而才使人们热烈地关注它,并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此外,也有某些过去的思想因为能反映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因而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重新流行成为思潮。

(三)社会思潮具有群体性

社会思潮是以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它决不只是代表一个人的思想,也不只是某些群体中少数人思想简单相加。表现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表征,是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直接反映,大量社会潜意识的产生和郁积会蔓延成某种症候,并以象征化的符号来宣泄。它是一种群体意识,甚至超越某一群体,反映了一定群体多数成员的共同意愿。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9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超越生产力或者落后于生产力,都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资料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同时,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三、物质与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五、实践与认识

实践对人们的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六、经济与政治

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源于经济的。政治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矗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从属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上层建筑能够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落后的上层建筑则会破坏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七、国体与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学习上述原理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是两种不同含义、不同性质的作用

“决定”作用指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前者对后者起主导作用;“反作用”是与“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指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反作用”是第二性,它受“决定”作用的制约,是以其为它的前提和基础的。所谓“相对独立性”正体现了这一含义。因此,我们不能将两种作用平列或等量齐观。否则,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2.“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能以一方的存在去否认另一方的存在。否则,就犯了“一点论”的错误,在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上则会犯机械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错误。

3.要注意把握方向

相反的两种反作用在学习以上各对概念的相互关系原理时,仅仅看到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这对我们分析、解决问题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具体地把握事物的特殊本质,注意区分方向相反的两种反作用,即促进、推动作用与阻碍、破坏作用。懂得了这一点就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发挥反作用,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例如,当我们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时,就应注意区分意识的反作用的两种情形,从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仅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还要做到“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制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4.正确理解“反映”的含义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篇10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资料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同时,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超越生产力或者落后于生产力,都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三、物质与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五、实践与认识

实践对人们的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六、经济与政治

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源于经济的。政治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矗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从属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上层建筑能够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落后的上层建筑则会破坏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七、国体与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学习上述原理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是两种不同含义、不同性质的作用

“决定”作用指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前者对后者起主导作用;“反作用”是与“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指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反作用”是第二性,它受“决定”作用的制约,是以其为它的前提和基础的。所谓“相对独立性”正体现了这一含义。因此,我们不能将两种作用平列或等量齐观。否则,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2.“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能以一方的存在去否认另一方的存在。否则,就犯了“一点论”的错误,在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上则会犯机械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错误。

3.要注意把握方向

相反的两种反作用在学习以上各对概念的相互关系原理时,仅仅看到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这对我们分析、解决问题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具体地把握事物的特殊本质,注意区分方向相反的两种反作用,即促进、推动作用与阻碍、破坏作用。懂得了这一点就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发挥反作用,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例如,当我们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时,就应注意区分意识的反作用的两种情形,从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仅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还要做到“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制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4.正确理解“反映”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