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十篇

时间:2024-03-07 17:48:49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1

关键词:财务比率分析法;核心指标;补充指标;审慎原则;表外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240-01

一、财务比率分析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财务比率分析法与其他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财务比率的数据可靠性最强。因为所有的数据均取自于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产生则是经历了严格的会计程序。同时,所有会计报表数据最后产生还经过了严格的审计过程,而且,会计报表的数据可验证、可追溯。2、财务比率数据的相关性高。财务比率全部为相对数,可以排除公司规模的影响,是不同的企业之间建立起了可比性。3、财务比率分析最为全面。一个简单的比率指标将不同的报表有机地联合在一起,便于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全面分析。4、财务比率分析的运用简单、灵活、方便。无论从数据的获取,对数据的计算方面,财务比率分析法都非常简单,另外,该法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很灵活。

正因为如上所述,财务比率分析法一直是出现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财务报表分析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该法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如财务比率种类繁多,无论是利用公司进行综合分析还是简单分析,如何搭配财务比率是一种颇费思量的事情。同时,有些财务比率之间相互联系,有些又独立,怎样将其合理选择并运用其说明某个方面的能力上,也是一件不易之事。传统财务比率是基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算并进行分析的,而其主要反映企业的历史状况,因此,如何在分析中加入反映企业未来状况的指标因素是目前急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事情。单纯的财务比率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此要想发挥财务比率分析的作用,其关键是进行与企业历史状况、行业内平均水平等的比较。

二、财务比率的选择基本原则

鉴于财务比率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为了更好的使该法发挥其优势,在进行财务比率选择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挑选财务比率要选择既有反映偿债能力的,又有反映营利能力的,既有反映营运的,又有反映发展的。2、重点突出原则:财务比率指标应当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要选代表性强的。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4、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相结合原则。

三、具体指标的选择

从财务比率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可以看出财务比率的选择应该既全面又精准,下面通过核心指标、补充指标、出于审慎原则计算的指标和表外因素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核心指标是指最能精准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财务指标。要迅速准确地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就必须从核心指标开始。具体地说,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是流动比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是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保障倍数,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是资产周转率,反映经营获利能力的指标有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反映资产获利能力的指标是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发展能力的指标则是销售增长率和三年平均销售增长率。

其次,补充指标是对核心指标的补充。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补充指标是速动比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是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和固定支出保障倍数,反映营运能力的补充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反映经营获利能力的补充指标有成本费用率,反映资产获利能力的指标是长期资产报酬率,反映股东获利能力的补充指标是市盈率和每股股利,反映发展能力的补充指标则是利润增长率和三年平均利润增长率。

然后,出于审慎原则计算的指标如下。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是现金比率和经营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是全部现金流量债务比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是分解的周转率,反映盈利能力的是每股现金流量,反映发展能力的是净资产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长率。

最后,表外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影响短期偿债能力的有或有负债、信誉、可以随时动用的银行贷款额度和经营租赁。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的有融资租赁、或有事项、担保和衍生金融工具。影响营运能力的有季节因素及营业周期长短、管理方面的不足和固定资产生产能力、效率等方面的指标。分析盈利能力时应当剔除非营业损益的影响,同时不能忽视财务会计制度变更带来的影响,当有重大的法律法规的变动时,应当予以关注,另外,还要观察有无已经停工或即将停工的营业项目,及即将新开工的营业项目。分析发展能力时,要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对政策性因素的变动应当予以关注,同时还要观察企业技术及研发方面的投入及支出情况。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2

关键词:财务报表;缺陷;会计要素;改进

中图分类号:F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086-03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协调共同成立的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组,计划于2011年1月1日,在全球上市公司执行改进后的财务报表列报模式(见下表)。改进财务报表在国际上的应用也将引发中国财务报表的改革,但中国现行会计要素理论与报表改进模式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中国会计要素改进的必要性

现行会计要素在理论上和实务中均存在缺陷。

1.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进行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即应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

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报表使用者需要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从事不同功能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从产权角度来看,投资人希望全面了解其在企业的产权的具体构成以及产权变动的原因、结果。现有的会计六大要素不能严谨地反映企业综合收益(即除企业和业主往来的产权变动情况,既包括已实现的收益也包括未实现的收益),虽有利润要素也反映了产权变动,但没有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这部分的利得和损失属于未实现的收益也造成产权的变动。中国现行新会计准则则是将综合收益列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净利润+直接计入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改进后的财务报表中将综合收益表取代利润表,反映综合业绩信息。

2.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 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包括会计科目设置、复式记账、财务报表等)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

中国会计科目准则设置了资产、负债、共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等六大类,这与会计要素的分类显然不一致。比如资产类会计科目应该反映全部资产,但现行资产类会计科目不包括在产品,其价值在成本类会计科目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中反映,虽然这种分类在制造业企业中能突出强调产品成本的核算,但容易导致人们对会计科目的歧义理解。

财务报表表内及报表之间的数量关系也以会计要素为理论依据。未来财务报表结构变革的主要目的是将三张主要报表能够从不同角度(如财务状况、综合业绩、现金流量)相互联系地将企业不同功能的经济活动(营业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所得税、终止经营、权益等)绘制出一幅完整的财务图画,从而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作为财务报表建立和运用的理论基础,现有的会计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例如,收入要素指的是营业收入,费用是按照配比原则来确认的,而利润既包括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还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收入、费用、利润要素不存在“利润=收入-费用”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

二、中外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对会计要素的规范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规定了十个与计量企业业绩和财务状况直接相关、互相关联的要素,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

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给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而且,区别收入、费用与利得、损失的关系。FASB使用了狭义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常经营费用或支出,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不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

另外,综合收益不同于利润。SFAC No.3 提出的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所引起的业益(净资产)变动”,与传统会计的净收益或盈利不同。在SFAC No.5中,区分了收益、盈余和全面收益的概念。其关系如下:

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盈余

盈余-会计调整累计影响+其他非业主的权益变化=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能够更好地反映一定期间内净资产的全部变动。

2.IASB对会计要素的规范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入和费用等五个要素。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入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中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收入要素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

4.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内涵和逻辑关系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1)收入的确认。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2)费用的确认。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3)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中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4)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内容不包括未实现的利得,其结果不完全等同全面收益。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全面收益。

三、中国会计要素体系改进意见

会计要素的构成只要其体系严谨、逻辑一致,能满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要求,就是一个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

1.在收益的确认上应采用全面收益观。传统收益报告只反映已实现的收益,不能反映未实现的收益。全面收益的特点是除净收益之外,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或近期即可实现,从而就成为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如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会产生相当的未实现收益。因此,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应体现全面收益。有两种设置方案:一是对于综合业绩的反映设三要素:收入、费用和全面收益。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流量理论为依据,让它们涵盖利得和损失的内容,即收入和费用的广义定义,该方案下全面收益=收入-费用;二是对于综合业绩的反映设五要素: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和全面收益。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流转过程理论为依据,只确认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的影响,非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通过增设利得和损失反映,该方案下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2.增设反映企业与投资人交易的要素,全面揭示产权变动的原因。采用FASB的做法,设置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两要素。这样,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全面收益、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能全面揭示产权变动的原因、结果及其具体构成,其体系更完整,逻辑更严谨。该体系各要素相应的关系。

投资人关注的资本保值和增值表现为一定时期的期初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加入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两要素如下:

一定期间的产权变动=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产权变动的表现)

= 企业和业主往来的影响+综合业绩的影响

(产权变动原因)

=企业和业主往来的影响+经常事项的影响+偶发事项的影响(产权变动原因)

=(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 (会计要素)

=(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会计要素)

3.以会计要素为基础的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取消成本类会计科目,直接并入资产类会计科目,同时设置反映利得、损失和全面收益的会计科目。

参考文献:

[1]陈敏.一种新的财务报表分析工具――财务状况调整表[J].会计之友,2009,(9).

[2]刘德道.中国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重构探讨[J].财会通讯,2008,(12).

[3]王桂山,刘海菊.现行会计要素划分的弊端及改进建议[J].事业财会,2007,(1).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3

关键词:IASB FASB 综合收益 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从确认、计量到报告这几个互有联系的会计程序中所使用到的若干基本概念的有机结合。把这些概念组成一个体系,也就从财务会计的数据处理到转化为财务报告信息构筑一个理论(概念)性的架构(葛家澍,2006)。1980年FASB对概念框架所下定义为:“概念框架是一个目标与其相关联的基本概念连贯的体系。旨在制定一致的准则,并描述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性质、功能与局限性,通过财务会计与报告结构的提供,服务于如下的公共利益:增进财务和相关信息在经济中进行资本决策和其他分配稀缺资源功能的有用性。”概念框架包括财务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报告,其中财务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能起到指引方向、稳定信息质量的作用。报表要素是指财务报表各大组成部分内容。确认、计量和报告是加工会计信息的方法与程序。因此,本文构建综合收益报告概念框架也从以下几个内容分析:综合收益报告目标、综合收益信息质量特征、综合收益报表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报告。

一、综合收益报告目标

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从以假设为起点的研究转向以目标为起点的研究。FASB 就是根据“会计目标――基本准则――准则”的构建思路陆续了7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核心内容。因此,财务报告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由此综合收益报告目标是综合收益报告概念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

众所周知,财务报告目标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美国是决策有用观的代表,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表的《财务报表的目标》中指出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在于提供有助于做出经济决策的信息。1978年FASB公布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FAC 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指出财务报告目标是主要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决策相关信息的需求。FASB认为提供受托责任信息是服从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目标的,换言之,提供受托责任信息就是为了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相比,主要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预测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有用的信息,在信息质量特征方面更强调相关性,主张按照最有利于使用者决策的方式提供信息。FASBFAS 130《报告全面收益》,指出报告全面收益就是为了符合决策有用观的目的。由此可见,综合收益报告目标仍然坚持决策有用观,应该以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为综合收益报告目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重。根据IASB《概念框架》及《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告目标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损益表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近年来,IASB和FASB致力于建立一个“联合概念框架项目”,并于2006年联合了初始讨论稿,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初步决定“受托责任”不再作为一项单独的目标,而是从属于“决策有用性”目标。2008年IASB与FASB了征求意见稿“更完善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1章: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章: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决策的财务报告信息之质量特征和限制”,保留了初始讨论稿的“决策有用性”观点。由此可见,IASB与FASB均将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目标,也即综合收益报告目标。决策有用观要求企业不仅向现实的还要向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对信息预测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综合收益报告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报告主体综合收益(包括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即满足信息使用者利用综合收益信息的决策需要。因此,基于该财务报告目标,综合收益报表需要提供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资产的持有利得和损失,能大大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提升决策相关性。

二、综合收益报表信息质量特征

美国从1966年就开始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1980年在SFAC 2中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且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两大主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信息特征,可靠性包括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信息特征。另外概念框架还包括两个次要的质量特征:可比性和一致性,两个提供信息的限制约束条件:成本效益规则、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FASB对财务报告目标所持的观点主要是决策有用观,因此决策有用性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ISAC的概念框架中指出财务报表的四项主要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当各质量特征发生不平衡时,尤其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发生矛盾时,需要考虑及时性、成本效益关系、一致性等质量特征,目的是能达到各质量特征之间的适当平衡,更佳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2008年5月29日,IASB与FASB了联合概念框架项目的首份征求意见稿“第2章: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报告信息之质量特征和限制”,界定了两项“基本质量特征――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和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和中立性)”,并指出基础质量特征的补充――强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此外,该征求意见稿还指出对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需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限制。由此可见,综合收益表作为企业主要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也应满足以上质量特征,尤其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传统收益确认原则下的净收益符合收入费用配比以及收益实现的确认原则,因此净收益信息很符合可靠性和如实反映的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构成综合收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信息主要反映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不符合配比和实现原则,但是这部分信息是关于主体收益变动信息,是反映报告主体真实财富的信息,并且具有较强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也即具备较强的相关性质量特征,因此在“决策有用观”的目标下,综合收益报告提供的综合收益信息既要符合可靠性,更应满足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

三、综合收益报表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构成报表的框架,是整个概念框架的基石。1980年FASB的SFAC 3“财务报表要素”构建了“综合收益”定义,后来SFAC 6取代了SFAC 3,规定综合收益报表的要素包括:综合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并且对“综合收益”要素定义为“是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从业主以外的交易、其他事项和情况中所产生的权益变动。它包括这一时期内除业主投资和向业主分配之外所有的权益变动”。“收入”要素的定义为“是某一主体在连续的、主要或核心的业务中,由于支付或生产货品提供劳务或进行其他活动而获得的、或其他增加的资产,或者因而偿付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费用”要素的定义为“是某一主体在连续的、主要或核心的业务中,由于交付或生产货品、提供劳务或进行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增加的资产,或者因而偿付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利得”要素的定义为“是某一主体除来自营业收入或业主投资以外,来自边缘性或偶发易,以及来自一切影响企业的其他交易、其他事项和情况的权益(或净资产)的增加。”“损失”要素的定义为“是某一主体除因为费用和向业主分配以外,来自边缘性或偶发易,以及来自一切影响企业的其他交易、其他事项和情况的权益(或净资产)的减少。”

IASB的概念框架中综合收益表要素包括: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经营费用和损失)。“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表现形式为因资产的流入、资产增值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权益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出资有关的权益增加。”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收入是指那些在企业日常经济业务中产生的收益。典型的收入有销售收入、服务费、利息、租金、现金股利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利得是指满足收益定义,但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项目,如短期投资的升值”。“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因资产的流出、资产折耗或产生负债而引起的权益减少,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费用划分为“经营费用”和“损失”。经营费用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费用,其他费用则属于损失。此外,在概念框架中IASB对收益按照是否实现进行分类。

由此可见,IASB在定义收益表要素时考虑了经济利益的增加或减少,而FASB却未提及,与资产负债表要素定义缺乏一致性。并且,FASB定义“全面收益”、“利得”、“损失”时采用资产负债观,定义收入、费用要素则运用收入费用观,IASB 定义收益表要素均运用了资产负债观。IASB将利得作为损益表项目列示,主要基于向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更详细具体披露企业收益状况和将来盈利能力的考虑。IASB对“收益”和“费用”的定义属于广义范畴,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经营费用和损失。但遗憾的是在概念框架中对收入和利得及经营费用和损失的划分并不十分明确,使会计实务较难操作。不管是FASB,还是IASB对于收益表要素的定义都涵盖了综合收益概念,业绩凡是不属因所有者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均作为收益在收益报表中确认,即在综合收益表中确认所有的综合收益,包括除了传统的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

四、综合收益报表要素的确认

SFAC 5指出确认就是将会计要素正式列入某一会计实体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标准包括:符合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当一个项目在符合要素定义的前提下,与使用决策相关(能导致决策的差异),并有计量属性(成本或价值),能可靠地予以计量,即应进行确认(葛家澍,2004)。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对于每一项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项目作为某一会计要素列入财务报表)、后续确认(这一项目价值发生变动进行补充记录)以及终止确认(已记录和已列入报表项目已消失)。这是对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要求,但对业绩要素还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时间基础,并且对于反映业绩的收益表要素的确认受到信息使用者的普遍关注,所以对收益表要素的确认标准更为严格,因此FASB对于业绩要素补充指南还包括:对于收入要素应符合已赚得、已实现或可实现,费用要素的确认包括报告期内经济利益的损耗、因果关系直接配比确认、发生期间立即确认费用、通过系统而合理的方法分摊确认及利益的丧失或减少。FASB指出全面收益要素的确认同样符合上述四项标准。显然“可实现”标准已扩大了实现原则的涵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可实现”规定对于全面收益的确认要求很低,即将那些尚未实现的净资产变动均可包括在全面收益中。实际上全面收益的确认标准可以归纳为除业主交易外引起的权益变动以及其变动能够可靠计量。此外,SFAC NO.5 基于资产负债观还明确了反映企业成果与业绩的几个概念的关系: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不包括与所有者的交易)-期初净资产(不包括与所有者的交易)=收入+利得-费用-损失。按照资产负债观,当期收益是除去与业主交易外引起的所有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资产+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由此,收益的确定是以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为依据,而对“收入费用观”无法在本期确认的“前期和本期发生以后期间实现的收益”依据资产负债观则可以进入本期收益,换句话说,那些性质上属于“收入”及“费用”的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递延项目均计入当期收益表,从而净化了资产负债表。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认不考虑是否发生交易及实现与否,因此与交易无关、尚未实现的资产持有利得都应作为收益确认。综合收益包括尚未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正是资产负债观计量收益的体现。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于要素确认标准规定如下:该项目符合报表要素的定义;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可靠地加以计量。举例来说,如果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与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相关,并且能够可靠计量,就应当在收益表中确认收益。如果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与一项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相联系,并且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就应当在收益表中确认费用。可见,IASB对于收益表要素的确认仍然遵循资产负债观,能引起所有非业主因素导致的权益变动即可确认为收益和费用。

鉴于此,资产负债观理念下的综合收益表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更加有利于使用者决策,并且与资产负债表的逻辑关系更清晰。综合收益相比基于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的传统净收益能更全面及时地反映企业各种类型的业绩,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显然综合收益的确认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实现原则,确认净收益无法反映的业绩,从而避免了价值增值期间与收益报告期间的相分离的局限,使收益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更符合综合收益报告目标。

五、综合收益报表要素的计量

SFAC 5指出计量是指符合确认标准的项目应以货币单位做出充分可靠计量并记录在财务报表中。SFAC 5探讨了5种计量方法: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现行价值、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当时以历史成本为主,结合其他计量属性使用。“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主要为应用公允价值提供理论框架,指出公允价值是前面除历史成本外的4种计量属性的总称或代名词。公允价值是以市场观察值为基础比较客观,但在不存在市场观察值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使其在会计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FASB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同时使用,而SFAC 7则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就为综合收益报表提供了可行的计量基础,可以计量不能用历史成本反映的其他综合收益信息。

IASB列出4种计量基础: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强调历史成本是常用的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但实际上是该四种计量基础在不同程度上结合使用。并且,IASB在概念框架中提到了资本保全概念。资本保全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保全其资本的完整无损为前提来确认收益。综合收益报告对于收益的计量采用了资本保全观点。资本保全下本期收益=期末资本金额-期初资本金额-(本期业主投资金额-本期分配给业主金额)。资本保全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实物资本保全观下各种资产价值的保全建立在如实反映资产的现值基础上。综合收益报告应采用实物资本保全观,在计量收益时应以现行价值而非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比如重置成本、现值等计量属性。

由此,综合收益从概念上适宜采用以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限制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的运用。综合收益要求反映所有的能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交易(除与所有者交易外),反映资产负债的变化,但是传统收益表主要采用的历史成本无法反映资产负债的变化,只有公允价值这一动态的计量属性正好契合这一要求,尤其是能计量“已确认未实现的收益”,特别是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只有依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按照FASB的观点,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依据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资产的变动额就体现在收益表中,并且包括未实现的资产持有利得和损失。可见只有运用公允价值才能实现对全面收益的计量。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由此可见,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综合收益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更具有相关性。并且由于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项目不能列入本期损益,而只能通过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入综合收益表,因此综合收益报表的计量基础主要包括反映净收益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与反映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六、综合收益报告

1984年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报告期的整套财务报表应当包括全面收益及其组成的报告”。1996年FASB发表征求意见稿《报告综合收益》要求企业用两表或单表两种格式报告综合收益。1997年FASBSFAS 130《报告综合收益》,要求企业编制综合收益表,并指出综合收益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净收益和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同时提出综合收益的三种列报方法:一是采用“一表法”,扩展传统收益表,编制收益与综合收益表,全面反映综合收益信息。二是采用“两表法”,即传统收益表外增加综合收益表,两表一起反映综合收益信息。三是扩展权益变动表,与收益表一起反映综合收益信息。

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8月了修订后的IAS 1《财务报表的表述》,提出改革业绩报表的要求,准则引入新的报表。列示目前不在收益表表述的利得和损失,允许企业在权益变动表独立的组成部分或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中列示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2001年10月IASC报告财务业绩指导委员会了《原则公告草案――报告已确认收益和费用》,认为企业应当编制已确认收益和费用表,反映本期除资本交易外所引起的净资产变动的所有影响。2001年IASB在其议程中增加了业绩报告项目(2006年重命名为“财务报表列报项目”)。此后IASB陆续召开会议讨论企业业绩报告的改进问题,2004年FASB 与IASB提出共同开发联合概念框架,就“财务报表列报”问题进行研究,促进IASB将“一表法”和“两表法”均作为备选方案。2007年IASB了修改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其中关于综合收益表的列报规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30号》中的相关规定类似,但仍然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IAS 1不允许在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综合收益。2010年IASB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中,理事会建议实施“一表法”,即在一张连续报表中列示两个部分: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但此建议的反馈意见者表示反对。2008年FASB 与IASB联合了《对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讨论稿,要求报告主题采用“一表法”,虽然反馈意见存在分歧,但支持者认为该列报方式将更加透明、一致和可比,并且计算财务比率的过程更为容易。2011年基于联合项目成果IASB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规定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分类为后续期间将不能重分类(转回)进损益的项目和可以重分类的项目,但保留了在两张报表列报的选择权。同样FASB也允许两张报表的选择权,并且取消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在股东权益中列报的选择。

由此可见,不管是FASB还是IASB都在积极致力于业绩报告的改革,并且均是由传统收益表向综合收益报告实施变革,主张业绩报告应反映已确认收益和费用,也就是反映除引起与所有者业务有关的所有净资产变动项目,即在报表中列示综合收益,并且二者均是以实现标准来划分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净收益反映某一期间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反映某一期间已确认未实现的收益。但是目前有一些未实现项目却反映在当期净收益中,这是值得商榷的。Z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葛家澍,杜兴强.联合概念框架与公允价值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3.崔华清.中国企业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葛家澍.公允价值会计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1.

6.王建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7.王建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介及与中国会计准则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任月君.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9.本哈德・裴仁斯,鲁尔夫・乌沃・弗拜尔,约哈姆・盖森,托斯特・塞尔霍恩,王熙,林阳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阐释与应用(第二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10.汪祥耀,邵毅平.美国会计准则研究――从经济大萧条到全球金融危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1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汤锦.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国际趋同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会计,2011,(12).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4

【关键词】并购;财务风险;控制防范

众所周知,企业并购的最大风险是财务风险,只有合理地估计财务风险,正确认识财务报表的不足,并根据稳健、审慎的原则把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合理规避财务风险,最终实现目标企业预期价值。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并购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并购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等原因而导致企业并购后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按照并购风险的成因,可将其分为产业风险、信息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财务风险。由于各种风险因子的作用结果终究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广义的财务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可以看作是并购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

二、企业合并财务风险产生的因素

(1)会计理论滞后。在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框架下,会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所有理财行为。现行的会计报表体系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及历史成本计价基础之上,传统的会计计量与确认手段愈发显得无能为力,无法进行有效披露。而公允价值计价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尚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2)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这种可选择性使财务报告或评估报告本身存在被人为操纵的风险,最典型例子就是大量存在于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如果不充分、不及时披露与重大事项相关的会计政策及变化,就会造成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3)不能反映或有事项与期后事项。财务报告的核心是财务报表,实际上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个时点或某个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由于会计数据讲究真实性与可验证性,财务报表数据基本上是以过去的交易及事项为基础。这使得一些重要的或有事项(特别是或有损失)、期后事项往往被忽略或刻意隐瞒,均直接干扰对企业的价值与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影响并购价格的确定,甚至给并购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4)不能反映企业所有理财行为。当前最值得引起并购方注意的是大量存在于我国企业中的表外融资行为。企业进行表外融资的动机很简单,是避免融资行为在会计报表中反映所引起的财务状况的恶化,进而影响企业的再融资,其本质是为了防止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用“巧妙”的手段来阻断负面信息的传递。(5)不能反映一些重要资源的价值及制度安排。财务报表有时无法反映现代企业持续经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如重要的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当前比较引人关注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定价模式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在财务报表反映,特别是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所产生的财务影响等类似问题。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防范目标企业估值风险。采用恰当的收购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定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市盈率法、市场价格法、同业市值比较方法、账面价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2)防范融资风险。对于现金并购中的流动性风险,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具体步骤是:并购企业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将未来的现金流人与流出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寻找出现正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防范流动性风险,针对股票并购中股权分散、股价下跌的风险,并购企业应充分考虑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对股权分散和股价下跌是否可以接受。(3)防范整合风险。财务审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并购方确定被并购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充分地反映该企业财务状况,财务审查的内容包括并购后需要整合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需要的资金投入、企业的负债结构等重要财务问题。组织结构的整合主要是并购重组后的企业的机构设置问题,其关键是合并双方的人事安排,并购方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尽快制定并购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标准,做到人尽其才。

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一项高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始终。其中财务风险更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对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5

key word: electronic commerce; accountant; influence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根据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的合理推论。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假设之上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原有的会计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假设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这个特定组织是有形实体概念。而网络公司作为一种虚拟公司(virtual firms),为了完成某一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的临时结盟体,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组成网络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组合方。换言之,网络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如果会计主体不确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就没有空间的归属,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就无法理解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将会计主体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确定网络公司“虚”的会计主体: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结盟体。这样,我们就要用相对的会计主体假设替代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就可以确定电子商务时代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从而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2.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各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其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完全被否定,其原因:第一,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换言之,网络公司的存续时间即是某项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公司存续期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续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仍进行期间划分,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第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real time reporting system),任何时候,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根本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

3.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只有在这一假设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会计才可用历史成本而非生产价格来确认。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在完成目标后可能立即解散,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同时,会计核算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我们就要借鉴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强化了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因此,面对货币计量假设所受到的冲击与强化,完全有可能产生一种浮动的、全球一致的电子购买力单位。这样,货币计量假设会可能被人们扬弃,最终形成电子购买力单位计量假设。

同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现代电子商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它们又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价值的计算、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都成为突出问题。因此,会计计量手段将不仅仅局限于电子货币,而会向多元化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现行财务会计一般从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要素。这种划分模式使财务报告的结构简单、易懂,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会计信息。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导致经济信息的复杂性。经济信息在向会计要素转化时,现有的会计要素分类不一定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即实际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之间发生偏差。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却在提高,所以,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必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处理器的出现,使信息加工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使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可能。会计要素将会被划分得更有层次,从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动状况。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具有反映、监督、参与经营决策三大职能。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变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使建立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时代必然。在这个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反映。由于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处理,那么会计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就变得更加重要。监督职能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这时,监督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如可以通过网络对经济活动进行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参与经营决策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来体现,这样,企业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作出合理的预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会计核算方法信息化。传统的会计方法逐渐由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主要体现在无纸化交易方面。

2.会计核算内容多样化。在买方市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厂房、卡车等曾经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资产等不再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人人都将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传统的会计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将占了主要部分。

3.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化。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将会计报表放在web网上,缩短了企业报告的形成时间与使用时间,且透明度很高,既做到信息共享,又可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形成社会化监督。

(二)电子商务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已经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权责发生制是针对会计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准则,它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采用了实时报告系统,不再需要进行会计分期,因此权责发生制将失去存在基础。由于电子商务否定了会计分期,而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网络公司的经营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直接作为其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

(三)电子商务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其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资产价值不变。其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具体影响:(1)历史成本原则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然而电子商务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因此历史成本原则将失去存在价值。(2)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多是处于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不能如实反映网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性极差。(3)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反映滞后,经营管理者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无法发挥。

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产按现时价值、可变现净值计价成为可能。通过在线访问,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用现时价值对资产计价。如与美国芝加哥交易所联网的公司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采用“盯市(marketing tomarket)”制定的期货产品的当日价格。采用现时价值计价,将可以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四)电子商务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现行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由财务报表和附表组成。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电子商务时代,财务报告受到的影响是:

1.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是为某一特定模型服务,将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提供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然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决策模型,“通用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不同决策模型的需要。

2.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而网上交易的主要对象是金融工具,风险性较大。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这方面的揭示,以便他们合理地预计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正确的决策。

3.国际贸易剧增,币值波动大,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4.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及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现行财务报表对此反映较少。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可实时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在会计报表中,也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而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值的能力”。

此外,财务报告还要能反映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如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等。

三、电子商务时代财务会计面临的其它问题

(一)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时代,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会计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具体表现在:(1)原始会计信息虚假。内部人员对原始会计信息进行非法篡改或泄密,造成会计信息在传递之前是虚假的。(2)会计信息被篡改。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修改或恶意修改,使会计信息失真。(3)会计信息保密性被破坏。保密的会计信息泄露,如果被竞争对手获取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4)网络系统遭到破坏。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会计国际化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使人们已经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将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巨额的资金在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相互流转。从资本流转的程度和广度来看,地球正在变小,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必须不断加强新产品研制和技术改造工作,往往需要巨额资金,但只有较少企业能够依靠自己积累的留存收益或本国的金融机构来应付国际竞争,大多数企业需要筹集国际资金。一个国家的资金贷出单位为了更好地制定信贷决策,必须对外国借款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要求他们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化的会计报表。另外,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进行国际贸易必须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信用和财务状况,因而有必要了解外国企业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制度,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这样,电子商务就会促进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三)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问题

传统会计在空间、时间和操作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业务一般较单一,与其它业务联系较少。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网络环境使得会计核算简单化,整个财务成为企业业务链中的中心环节之一,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否则财务业务流就会因此减慢,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等会计信息,就必须了解熟悉具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如电子商务活动使得无库存生产成为可能,作业成本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方向,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相应产业的基本知识,此外,会计还面临人力资源会计的构造、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计价等新课题,这也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创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财务软件问题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6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根据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的合理推论。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假设之上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原有的会计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假设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这个特定组织是有形实体概念。而网络公司作为一种虚拟公司(virtual firms),为了完成某一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的临时结盟体,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组成网络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组合方。换言之,网络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如果会计主体不确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就没有空间的归属,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就无法理解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将会计主体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确定网络公司“虚”的会计主体: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结盟体。这样,我们就要用相对的会计主体假设替代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就可以确定电子商务时代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从而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只有在这一假设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会计才可用历史成本而非生产价格来确认。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在完成目标后可能立即解散,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同时,会计核算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我们就要借鉴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各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其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完全被否定,其原因:第一,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换言之,网络公司的存续时间即是某项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公司存续期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续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仍进行期间划分,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第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real time reporting system),任何时候,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根本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强化了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因此,面对货币计量假设所受到的冲击与强化,完全有可能产生一种浮动的、全球一致的电子购买力单位。这样,货币计量假设会可能被人们扬弃,最终形成电子购买力单位计量假设。

同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现代电子商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它们又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价值的计算、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都成为突出问题。因此,会计计量手段将不仅仅局限于电子货币,而会向多元化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具有反映、监督、参与经营决策三大职能。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变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使建立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时代必然。在这个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反映。由于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处理,那么会计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就变得更加重要。监督职能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这时,监督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如可以通过网络对经济活动进行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参与经营决策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来体现,这样,企业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作出合理的预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现行财务会计一般从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要素。这种划分模式使财务报告的结构简单、易懂,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会计信息。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导致经济信息的复杂性。经济信息在向会计要素转化时,现有的会计要素分类不一定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即实际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之间发生偏差。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却在提高,所以,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必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处理器的出现,使信息加工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使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可能。会计要素将会被划分得更有层次,从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动状况。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会计核算方法信息化。传统的会计方法逐渐由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主要体现在无纸化交易方面。

2.会计核算内容多样化。在买方市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厂房、卡车等曾经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资产等不再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人人都将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传统的会计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将占了主要部分。

3.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化。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将会计报表放在Web网上,缩短了企业报告的形成时间与使用时间,且透明度很高,既做到信息共享,又可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形成社会化监督。

(二)电子商务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其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资产价值不变。其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具体影响:(1)历史成本原则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然而电子商务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因此历史成本原则将失去存在价值。(2)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多是处于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不能如实反映网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性极差。(3)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反映滞后,经营管理者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无法发挥。

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产按现时价值、可变现净值计价成为可能。通过在线访问,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用现时价值对资产计价。如与美国芝加哥交易所联网的公司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采用“盯市(marketing tomarket)”制定的期货产品的当日价格。采用现时价值计价,将可以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电子商务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已经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权责发生制是针对会计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准则,它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采用了实时报告系统,不再需要进行会计分期,因此权责发生制将失去存在基础。由于电子商务否定了会计分期,而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网络公司的经营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直接作为其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

(四)电子商务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现行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由财务报表和附表组成。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电子商务时代,财务报告受到的影响是:

1.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是为某一特定模型服务,将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提供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然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决策模型,“通用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不同决策模型的需要。

2.国际贸易剧增,币值波动大,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3.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而网上交易的主要对象是金融工具,风险性较大。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这方面的揭示,以便他们合理地预计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正确的决策。

4.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及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现行财务报表对此反映较少。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可实时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在会计报表中,也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而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值的能力”。

此外,财务报告还要能反映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如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等。

三、电子商务时代财务会计面临的其它问题

(一)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时代,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会计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具体表现在:(1)原始会计信息虚假。内部人员对原始会计信息进行非法篡改或泄密,造成会计信息在传递之前是虚假的。(2)会计信息被篡改。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修改或恶意修改,使会计信息失真。(3)会计信息保密性被破坏。保密的会计信息泄露,如果被竞争对手获取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4)网络系统遭到破坏。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问题

传统会计在空间、时间和操作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业务一般较单一,与其它业务联系较少。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网络环境使得会计核算简单化,整个财务成为企业业务链中的中心环节之一,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否则财务业务流就会因此减慢,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等会计信息,就必须了解熟悉具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如电子商务活动使得无库存生产成为可能,作业成本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方向,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相应产业的基本知识,此外,会计还面临人力资源会计的构造、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计价等新课题,这也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创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国际化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使人们已经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将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巨额的资金在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相互流转。从资本流转的程度和广度来看,地球正在变小,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必须不断加强新产品研制和技术改造工作,往往需要巨额资金,但只有较少企业能够依靠自己积累的留存收益或本国的金融机构来应付国际竞争,大多数企业需要筹集国际资金。一个国家的资金贷出单位为了更好地制定信贷决策,必须对外国借款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要求他们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化的会计报表。另外,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进行国际贸易必须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信用和财务状况,因而有必要了解外国企业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制度,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这样,电子商务就会促进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四)财务软件问题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7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根据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的合理推论。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假设之上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原有的会计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假设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这个特定组织是有形实体概念。而网络公司作为一种虚拟公司(virtualfirms),为了完成某一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的临时结盟体,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组成网络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组合方。换言之,网络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如果会计主体不确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就没有空间的归属,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就无法理解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将会计主体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确定网络公司“虚”的会计主体: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结盟体。这样,我们就要用相对的会计主体假设替代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就可以确定电子商务时代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从而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只有在这一假设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会计才可用历史成本而非生产价格来确认。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在完成目标后可能立即解散,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同时,会计核算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我们就要借鉴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各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其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完全被否定,其原因:第一,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换言之,网络公司的存续时间即是某项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公司存续期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续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仍进行期间划分,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第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realtimereportingsystem),任何时候,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根本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强化了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因此,面对货币计量假设所受到的冲击与强化,完全有可能产生一种浮动的、全球一致的电子购买力单位。这样,货币计量假设会可能被人们扬弃,最终形成电子购买力单位计量假设。

同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现代电子商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它们又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价值的计算、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都成为突出问题。因此,会计计量手段将不仅仅局限于电子货币,而会向多元化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具有反映、监督、参与经营决策三大职能。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变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使建立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时代必然。在这个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反映。由于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处理,那么会计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就变得更加重要。监督职能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这时,监督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如可以通过网络对经济活动进行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参与经营决策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来体现,这样,企业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作出合理的预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现行财务会计一般从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要素。这种划分模式使财务报告的结构简单、易懂,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会计信息。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导致经济信息的复杂性。经济信息在向会计要素转化时,现有的会计要素分类不一定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即实际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之间发生偏差。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却在提高,所以,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必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处理器的出现,使信息加工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使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可能。会计要素将会被划分得更有层次,从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动状况。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会计核算方法信息化。传统的会计方法逐渐由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主要体现在无纸化交易方面。

2.会计核算内容多样化。在买方市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厂房、卡车等曾经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资产等不再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人人都将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传统的会计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将占了主要部分。

3.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化。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将会计报表放在Web网上,缩短了企业报告的形成时间与使用时间,且透明度很高,既做到信息共享,又可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形成社会化监督。

(二)电子商务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其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资产价值不变。其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具体影响:(1)历史成本原则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然而电子商务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因此历史成本原则将失去存在价值。(2)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多是处于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不能如实反映网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性极差。(3)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反映滞后,经营管理者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无法发挥。

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产按现时价值、可变现净值计价成为可能。通过在线访问,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用现时价值对资产计价。如与美国芝加哥交易所联网的公司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采用“盯市(marketingtomarket)”制定的期货产品的当日价格。采用现时价值计价,将可以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电子商务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已经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权责发生制是针对会计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准则,它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采用了实时报告系统,不再需要进行会计分期,因此权责发生制将失去存在基础。由于电子商务否定了会计分期,而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网络公司的经营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直接作为其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

(四)电子商务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现行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由财务报表和附表组成。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电子商务时代,财务报告受到的影响是:

1.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是为某一特定模型服务,将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提供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然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决策模型,“通用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不同决策模型的需要。

2.国际贸易剧增,币值波动大,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3.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而网上交易的主要对象是金融工具,风险性较大。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这方面的揭示,以便他们合理地预计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正确的决策。

4.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及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现行财务报表对此反映较少。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可实时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在会计报表中,也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而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值的能力”。

此外,财务报告还要能反映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如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等。

三、电子商务时代财务会计面临的其它问题

(一)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时代,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会计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具体表现在:(1)原始会计信息虚假。内部人员对原始会计信息进行非法篡改或泄密,造成会计信息在传递之前是虚假的。(2)会计信息被篡改。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修改或恶意修改,使会计信息失真。(3)会计信息保密性被破坏。保密的会计信息泄露,如果被竞争对手获取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4)网络系统遭到破坏。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问题

传统会计在空间、时间和操作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业务一般较单一,与其它业务联系较少。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网络环境使得会计核算简单化,整个财务成为企业业务链中的中心环节之一,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否则财务业务流就会因此减慢,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等会计信息,就必须了解熟悉具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如电子商务活动使得无库存生产成为可能,作业成本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方向,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相应产业的基本知识,此外,会计还面临人力资源会计的构造、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计价等新课题,这也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创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国际化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使人们已经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将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巨额的资金在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相互流转。从资本流转的程度和广度来看,地球正在变小,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必须不断加强新产品研制和技术改造工作,往往需要巨额资金,但只有较少企业能够依靠自己积累的留存收益或本国的金融机构来应付国际竞争,大多数企业需要筹集国际资金。一个国家的资金贷出单位为了更好地制定信贷决策,必须对外国借款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要求他们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化的会计报表。另外,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进行国际贸易必须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信用和财务状况,因而有必要了解外国企业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制度,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这样,电子商务就会促进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四)财务软件问题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8

作者:陆建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

一、新概念框架的定位及其结构

理事会认为概念框架在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处理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尤其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需要一套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概念清晰、内容完整、逻辑一致的概念体系来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概念基础。为此,理事会在新概念框架中,将概念框架定位为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帮助理事会在一致的概念基础上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此,理事会强调,新概念框架应当是一个全面的框架,应当涵盖理事会在会计准则决策中所涉及的最为重要和主要的议题,应当能够帮助理事会更好地制定出一套内在一致的会计准则,特别是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无论是在同一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还是在不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的,均应当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概念框架应当在其中起到统驭作用。

二是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在通常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应当基于各具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拟定其会计政策,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在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或者在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但该准则允许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能需要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或选择)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即财务报表编制者需要按照概念框架的要求,依据能否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能否达到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等,来决定其所应采用的会计政策。

三是帮助所有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近年来,由于交易越来越复杂和有关方面对财务信息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得相对复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实问题,而通过概念框架则可以为此提供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有关方面可以通过概念框架中的理论和概念基础,更好地理解理事会为什么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做出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其决策依据是什么,其成本效益是如何考虑的。毫无疑问,这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很有助益。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主要规范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什么、什么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如何界定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要求等财务会计基本问题。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从结构上共分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第一章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涉及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性及其局限性,关于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和这些资源和索取权变动的信息,以及关于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相关信息等内容。

(二)第二章为“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涉及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对有用财务信息的成本制约因素等内容。

(三)第三章为“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主要涉及财务报表的范围界定和报告主体的界定等内容。

(四)第四章为“财务报表要素”,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组成及其定义等内容。

(五)第五章为“确认和终止确认”,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过程、确认标准以及终止确认等内容。

(六)第六章为“计量”,主要涉及可选择计量基础的组成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选择计量基础时所应考虑的因素等内容。

(七)第七章为“列报和披露”,主要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及其原则、财务报表要素分类的原则、财务报表信息归总的原则等内容。

(八)资本和资本保持的概念,主要涉及资本的概念、资本保全的概念和利润的决定、资本保全调整等内容。

以下将对上述主要修订内容进行介绍,并评估其影响。

二、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新概念框架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对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原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的目标定位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

1.引入“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概念。理事会认为,理事会有责任拟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而不仅限于财务报表目标,尽管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部分,理事会讨论的许多问题也主要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问题,但是如果概念框架的范围仅限于财务报表范畴,明显过于狭窄,比如有关公司战略、风险、未来预期等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但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揭示,以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理事会同时认识到,不同的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信息需要,从而要求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或者相关报告,理事会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当聚焦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如果需要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及其报告,其成本将非常高昂。因此,理事会认为,新概念框架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围绕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仍然是满足使用者需要最为有效的方式。

2.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这些基本使用者(PrimaryUsers)。理事会认为,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通常无法要求报告主体直接向他们提供信息,因此,他们只能依赖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大多数财务信息。基于此,理事会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界定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使用者,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了满足这些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要。而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理事会认为原概念框架的使用者群体过于宽泛,作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其基本目的应当是满足那些无法直接从报告主体中获取财务信息但又需要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的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这些使用者无疑应当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至于其他诸如监管部门、公众等,他们可能会发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对他们也是有用的,但他们不应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服务对象。

3.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满足的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主要是资源配置决策(ResourceAllocationDecisions)。原概念框架在描述财务报表目标时,只强调财务报表要满足使用者的经济决策(EconomicDecisions)需要,但没有对经济决策的涵义和范围做出清晰界定。新概念框架认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主要满足基本使用者的资源配置决策需要,将使用者的决策明晰化。理事会认为,使用者的这些资源配置决策主要包括三类:(1)购买、出售或持有权益或债务工具;(2)提供或者结清贷款或其他形式的信贷;(3)对会影响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管理层行为行使表决权或施加影响。理事会认为上述资源配置决策依赖于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所预期的投入资源的回报,而对这些回报的预期又依赖于他们对报告主体两个方面情况的评估:一是对主体未来净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情况的评估;二是对管理层关于主体经济资源经管责任(Stewardship)履行情况的评估。为了进行这些评估,这些使用者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关于主体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以及有关这些经济资源和索取权变动情况的信息;二是关于主体管理层如何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解脱其使用主体经济资源的责任情况。而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命便是尽可能地提供这两方面的信息,以满足使用者评估主体现金流量和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并进而为其资源配置决策服务。

新概念框架较好地构筑起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使用者决策、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需要及其与财务报告2之间关系的逻辑体系,澄清了经管责任在财务报告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使财务报告目标更加清晰一致,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二)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那么什么样的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就显得十分重要。新概念框架对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哪些质量特征做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并建立了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相关性(Relevant)和如实反映(FaithfulRepresentation)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在此基础上,新概念框架提出了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还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还需要考虑成本制约(CostConstraint)因素。

1.关于基本质量特征

新概念框架规范了两个基本质量特征:一是相关性;二是如实反映。

新概念框架规定,相关的财务信息应当能够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不同决策的信息是相关的。如果财务信息具备预测价值(PredictiveValue)和(或)确证价值(ConfirmatoryValue),则表明该信息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从而表明该信息是相关的。新概念框架还强调,重要性(Materiality)是基于有关项目性质和(或)程度的、在主体特定层面的相关性。

新概念框架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如实反映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实质,因此将“如实反映”作为一项基本的质量特征。“如实反映”要求在最大程度可能的情况下,有关信息应当完整(Complete)、中立(Neutral)和无差错(FreefromError),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要求完全正确。新概念框架强调,中立性需要审慎判断的支持。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即资产和收益不得高估,负债和费用不得低估;同样地,资产和收益也不得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高估,否则它们会导致未来收益或费用的高估和低估。

2.关于提升性质量特性

除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外,新概念框架提出了有用的财务信息的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即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新概念框架强调,这四个质量特征可以使信息的有用性进一步增强,但它们不能使无用的信息(比如不相关的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信息)变得有用。换句话说,这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扮演的是“锦上添花”的角色。比如,可比性可以使使用者辨认和理解有关项目的异同;可验证性可以使使用者确信相关信息是否如实反映了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时性可以使使用者在其决策时及时获得能够影响其决策的信息;可理解性要求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清晰、简洁从而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等。

3.关于成本制约因素

新概念框架认为,成本一直是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一个制约因素。在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新概念框架强调,理事会应当评估要求主体提供特定信息的收益是否能够超过编报和使用这些信息的成本。新概念框架还强调,理事会在制定准则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应当从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审计师、学术界以及其他方等广泛的范围获取有关新准则的成本和收益信息,而且这种成本-收益的考虑不应当局限于单个报告主体,应当从广泛的财务报告整体范畴来考量。

4.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变化

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其中,重要性纳入相关性范畴,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纳入可靠性范畴,及时性纳入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范畴。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建立了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区分了基本质量特征和提升性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必备的基本质量特征,突出了这两个质量特征的重要性,其他质量特征(如原概念框架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则作为提升性质量特征,这对于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更有指导意义。而原概念框架没有做这方面的层次区分,容易导致在涉及具体会计处理时出现相关信息质量特征取舍上的困难,甚至顾此失彼或者轻重难分。

二是将“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中的“可靠性”质量特征,取而代之以“如实反映”质量特征。理事会在2010年修订概念框架时已经做出了该项决议,但之后收到了不同的反馈意见。为此理事会又对此进行了重新审议,理事会最后决定保持原来的决议,即将“如实反映”而不是“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其原因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清晰界定和传递“可靠性”的涵义,在实践和征询意见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于可靠性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人将其理解为可验证性,有人将其理解为准确性,有人将其等同于在计量不确定性下的可容忍度等。显然,作为一个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界定,而可靠性在概念和涵义方面不够清晰,为此,理事会决定使用“如实反映”的术语,并细化“如实反映”所包含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反映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澄清了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涵义和地位。近年来关于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颇有争议,尤其是在2010年理事会修订有关财务信息质量特征部分内容时,基于审慎性有可能与中立性不相一致的考虑,曾经不再将审慎性包括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相关内容中,为此引起了不少争议。新概念框架重新引入了审慎性的表述,强调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它不允许高估或者低估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即审慎性判断的行使应当不影响中立性或者应当与中立性相一致。

四是明确了计量不确定性与“如实反映”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新概念框架认为,强调“如实反映”的质量特征要求并不表明不能有计量不确定性,或者计量不确定性太高并不表明无法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认为,使用合理的估计是编制财务信息的根本特征之一,它不会降低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只要这些估计得到了清楚并准确的描述和说明即可。

(三)关于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

新概念框架新增了有关“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的内容,原概念框架没有相关内容。新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界定为“提供关于报告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情况的特定形式的财务报告”;将“报告主体”界定为“要求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或者可选择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明确报告主体不一定是法定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主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多个主体。报告主体界定的是财务报表的边界范围,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报告主体不是法律主体的情况下,有时要决定报告主体的恰当边界可能是困难的,因此,新概念框架要求从考虑主体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角度来决定其边界,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应当是相关的、如实反映的。

新概念框架根据新报告主体概念的界定,区分了合并财务报表、未合并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的概念区别。其中,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子公司作为单一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未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公司作为单独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汇总财务报表提供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非由母子公司关系联结在一起的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四)关于财务报表要素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财务报表要素构成上没有变化,都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等五个要素,但是在要素定义方面,则发生了一些变化。新老概念框架下各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如表1所示。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主要针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作了改进:

1.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

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资产定义明确资产是经济资源,并进一步通过单独定义经济资源的方式将资产的实质界定为有潜力产生经济利益的权利,即将资产聚焦于权利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入,这是资产定义的突出变化,实现了资产的实质由传统的实物资产(PhysicalObject)到权利的嬗变,适应了经济金融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基本概念创新的需要。

二是新的资产定义删去了原资产定义有关“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的要求,即在资产定义中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标准,而原资产定义则要求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是确定的或者很可能的,这也是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定义的又一个突出变化。

三是明确资产定义中尽管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标准,但并不表明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很低的经济资源一定会确认为资产,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表1新老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要素定义

pagenumber_ebook=14,pagenumber_book=13

2.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

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负债定义明确负债的实质是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出。

二是新的负债定义通过对义务的界定引入了“没有实际能力可予避免”的新的负债标准,按照该标准,无论该义务是法定义务还是推定义务,无论该义务有确定的对手方还是没有确定的对手方,只要主体没有实际能力予以避免,即符合负债的定义,这是对负债进行进一步清晰界定的一大变化。

三是新的负债定义删去了原负债定义中有关“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的要求,和资产定义的变化相同,新负债定义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标准,使得在负债定义中,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要求降低了。当然,和资产定义的有关规定一样,新概念框架强调,负债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关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尽管从字面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由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是依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而界定的,因此,资产和负债定义的变化其实在本质上也对收益和费用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影响。另外,新概念框架还强调,尽管收益和费用是从资产和负债变化角度进行定义的,但并不表明收益和费用信息的重要性低于资产和负债的信息,两者同等重要。

(五)关于确认和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中的“确认”部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完善,同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

1.关于确认标准的变化

确认是指将符合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定义的项目纳入财务状况表或者财务业绩表的过程。

原概念框架规定了两条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一是与某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二是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符合这两条确认标准,相关项目才予以在财务报表内加以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该确认标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的两条确认标准,而是按照原则导向,建立了新的确认原则和标准。新建立的确认原则是将确认标准明确指向财务报告目标和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上,即如果因确认所产生的有关资产或负债和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的变动信息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是有用的,则表明该确认是恰当的。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在要求有关项目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前提下,提出了两条确认标准:一是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信息是相关的;二是如实反映了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情况。有关项目只有在满足这两条确认标准的前提下,才能予以确认。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相关性”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者负债的存在是否有不确定性;

二是即使资产或者负债存在,但是相关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可能性较低。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如实反映”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确定性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存在计量不确定性,有时即使存在较高程度的计量不确定性,也不能阻止有关会计估计提供有用的信息。当然在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有关资产或负债可获得的所有相关计量都存在非常高的计量不确定性,而且没有一项计量能够提供有关资产或负债(包括相应的收益或费用)的有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资产或负债就不符合确认标准,就不应予以确认;

二是确认的内在不一致性(即会计错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有些情况下,确认一项资产或者负债,要考虑相关的资产或负债是否也应予确认,如果相关资产或负债不确认,可能会导致资产负债确认上的内在不一致(会计错配),从而无法如实反映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全貌;

三是列报和披露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强调,确认只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环,考虑相关信息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有助于更好地使所确认的金额如实反映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等情况,因此在考虑确认条件时应当将其与有关列报和披露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2.关于新增的终止确认的内容

终止确认是财务会计处理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最终都会涉及到终止确认问题,为此需要统一规范相应的处理原则,但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为此,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规定终止确认是指将已确认资产或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从主体财务报表中移除,终止确认通常发生在有关项目不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时,其中,对于资产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失去控制时,通常应当对该资产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对于负债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不再有现时义务时,通常应当对该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规定了终止确认会计处理的具体目标,即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应当旨在如实反映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发生后主体留存的资产或负债情况;二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导致的主体资产或负债变动情况。

根据上述具体目标,新概念框架根据不同的交易情形规定了终止确认的具体处理原则。比如资产报废了、负债到期了,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包括全部或部分)应当予以终止确认,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变化情况;如果资产还没有报废或者负债还没有到期,但资产或者负债转移给了其他方,在这种情况下,新概念框架亦规定了相应的终止确认原则,即主体通常可以通过终止确认相关资产或者负债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来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转移情况;但在一些有限情况下,主体可能需要继续确认所转移的资产或负债部分,并将所收到的收入或者支付的支出确认为一项负债或者资产处理,同时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显然,新概念框架对不同情形下的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原则的规定,对于有关会计实务尤其是资产或负债的转移的会计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关于计量

原概念框架尽管规范了财务报表要素计量的相关内容,但内容非常简单,只是列示了四种不同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同时指出“主体编制财务报表最为常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应用历史成本时常常结合其他计量基础”。原概念框架没有对如何选择不同的计量基础、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做出任何规范和明确,原概念框架也没有涉及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使用的公允价值等现行价值计量基础等相关内容。因此,原概念框架在为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提供原则指引方面显得十分欠缺,也是原概念框架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概念框架在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用了较大篇幅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明确了不同计量基础意在提供的信息以及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的要素,是对原概念框架的重大改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

新概念框架将计量基础分为两大类:一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

关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成本应当至少提供有关所计量项目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价格信息,但原则上不反映价值变动信息;

二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并不表示有关资产负债的历史成本一成不变,有时也需要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况变化予以更新,比如资产发生损耗需要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发生减值需要调减资产历史成本;履行负债义务所需转移的经济资源价值增加导致履行负债出现亏空,从而需要调增负债历史成本等;

三是对有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会计领域的具体应用,摊余成本属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范畴。

关于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现行价值应当提供有关计量日状况更新方面的信息,即有关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应当反映自前期计量日后包括在该现行价值中的现金流量估计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情况;

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包括公允价值、在用价值(针对资产)和履约价值(针对负债)以及现行成本,其中,公允价值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反映主体特定的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现行成本反映当前购买相同资产需要支付或者承担相同负债应当收到的金额。新概念框架从而对公允价值、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现行成本的概念及其所反映的现行价值信息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区分。

2.明确了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

新概念框架明确,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以使所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由此可见,新概念框架在明确选择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时,和前述确定财务报表要素确认原则和标准应考虑因素一样,均指向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告目标上,从而使得整个概念框架的逻辑体系更加严谨、更加内在一致,也更有说服力。

具体而言,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相关性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比如有些资产或负债对市场因素或其他风险非常敏感,其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者认为有关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信息对他们是有用的、重要的,那么,这些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就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而现行价值则可能能够满足提供相关信息的需要。

二是资产或负债贡献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式,比如,一个主体的业务活动需要把若干不同的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间接地产生现金流量(如固定资产,一般需要和其他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现金流量),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反之,如果资产或负债能够直接产生现金流量,那么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有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或负债能否直接产生现金流量和主体的业务活动是判断一项计量基础是否满足相关性要求的两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计量不一致性和计量不确定性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一致。新概念框架认为,当财务报表包括计量不一致(会计错配)时,这些财务报表在某些方面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一项资产或负债与另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直接相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这项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对该类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可能需要采用相同的计量基础;

二是计量不确定性。新概念框架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存在计量不确定性,甚至较高的计量不确定性,并不表明该计量基础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计量不确定性如此之高,以致于无法充分地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考虑选择采用其他计量基础计量这些资产或负债是恰当的。

新概念框架还讨论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中,提升性质量特征以及成本制约因素对计量基础选择的影响,并提供了有关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技术方面的指引,这些内容都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的重要突破,对于未来会计计量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关于列报和披露

原概念框架没有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内容,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相关内容,对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原则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抵销、汇总等原则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对损益及损益表、其他综合收益及其转回等列报和披露原则作了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定位损益表(TheStatementofProfitorLoss)为反映报告期间主体财务业绩的基本报表;

二是明确损益(ProfitorLoss)可以是一张财务业绩表的单独部分(如损益是综合收益表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张单独报表的内容(如单独的损益表);

三是明确所有的收益或费用项目原则上应当包括在损益表中;

四是明确在例外情况下,理事会可以决定将某些收益或费用项目(主要源自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的变化)排除在损益表外,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向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五是明确所有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原则上均可在以后期间转回至损益,只要该转回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如果该转回无法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无法更加如实地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那么理事会可以决定对该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在以后期间不予转回。

(八)关于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

原概念框架对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进行了专门阐述,新概念框架也专辟一章介绍了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及其对利润决定的影响,除个别文字修改外,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在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没有作任何原则性的修改。本文为此对该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三、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是理事会应对近二三十年来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以及使用者信息需求变化等的需要而做出的一次财务会计基本概念领域的变革,尽管新概念框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范畴,但它对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的发展则有着较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概念框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虽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它的实质是准则之准则,即它扮演着统驭和指导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角色,是理事会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各项技术决策的理论源泉和概念基础,新概念框架在本次修订完善中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了概念框架的这一作用。

pagenumber_ebook=17,pagenumber_book=16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报告主体、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原则的明确、修订和完善,必将对理事会的决策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新财务报告目标聚焦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基本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要求理事会在未来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需要更好地研究基本使用者的决策模型及其信息需要;新概念框架突出相关性和如实反映这两个基本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其贯穿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全过程,要求理事会在做出相关决策时需要更充分地考虑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定位为“权利”和“义务”,并在定义中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标准,强调通过判断“是否有潜力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主体”或者“主体是否有实际能力避免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主体”来看有关权利和义务是否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这使得现行实务中某些目前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项目,未来有可能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从而对资产和负债的界定和范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大量具体规定,为理事会做出有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决策设置了具体约束条件、标准和原则,将会进一步增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在一致性,增强准则的可理解性和说服力。总之,新概念框架为理事会制定和发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设置了更加清晰一致的约束和指引框架,有助于理事会更好地制定一套全球公认的、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并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因此,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毫无疑问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是有影响的。

中国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3,该基本准则扮演着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角色,但是该基本准则是基于原国际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制定的,随着新概念框架的和生效,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国基本准则未来将何去何从。

显然,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势必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否则会出现具体准则的制定与基本准则不相一致的情况,即未来具体准则可能是根据与新概念框架下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而制定的,因此具体准则可能已经体现了新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但是基本准则仍然遵循的是原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这种情况不仅会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可能会对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会计实务的处理产生困扰。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行基本准则属于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属于部门规章),对其语言、范式、约束力等均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新概念框架则明确不属于准则组成部分,不存在上述特殊性,这也使得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可能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未来在修订我国基本准则时,如何对基本准则进行定位或者重新定位,如何摆布好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之间、法律与概念指引之间的关系,将是一大挑战,需要有关理论和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

(三)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影响

前已述及,新概念框架除了规范和约束理事会的决策行为、指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外,还发挥着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及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以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对相关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其实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正确学习、理解新概念框架的内涵、变化及其影响,显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即各项会计处理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理由往往来自概念框架,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和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有助于更恰当地选择有关会计政策(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会计政策选择的情况下),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四)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执业依据和准绳之一,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无疑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充分评估新概念框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及时做好应对工作。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从而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准确的专业意见和专业服务。

二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开展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新概念框架提供的有关概念基础、理念和原则要求,敦促和推动客户遵循准则,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减少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三是新概念框架为实务中出现的许多新型的或者复杂的、尚未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或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范存在空白的领域提供了原则指引,而这些领域往往是客户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支持有较大需求的地方,注册会计师为此需要充分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根据概念框架的原则指引,为客户提供恰当的和公允的专业意见与技术支持。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9

(一)重视不够,对消防部队的财务分析工作认识不足

消防部队的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这就使得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会计核算,忽视财务分析工作,严重影响了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性。一些消防部队的会计工作人员,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思维观念,他们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还有一些会计人员将重心仅仅放在会计核算和经费支出的准确与否上,认为主要记账和上报了工作就完成了,忽视了对会计资料的分析,没有很好地利用会计资料给党委、领导作出决策,分析工作不是特别积极,影响了财务管理整体效果的发挥。

(二)人员素质低,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不高

随着财务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得到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长期被轻视,各级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没有得到相应地提高,这大大阻碍了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当前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季度会计报表和年度各种经费决算说明普遍存在,而这些报告往往只是几百字了事,内容也是对会计报表数字的简单陈述,没有深入分析部队的财务收支状况和问题,因此财务人员的分析能力很难在实践中提高。

(三)报告简单,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缺陷

目前消防部队的财务分析内容和指标过于简单,往往只有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水平、专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人员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等等简单的指标,而这些指标还不是很完全,没有全面地反映出财务预算执行效果的好坏,也不能深入地反映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用效果不是很明显。总之,消防部队的财务分析指标过于简单,缺乏结合本单位需求的具体指标,没有真正反映财务状况,很难提高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能力。

二、加强当前消防部队财务分析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在消防部队财务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对消防部队财务分析工作的认识,充分重视财务分析环节中作用,认真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无论是各级党委领导,还是具体的财务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在整个财务系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财务分析工作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财务分析工作是财务核算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核算准确仅仅完成了财务工作的第一步,财务分析工作才是财务活动完成的重要体现,完成了财务分析工作,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财务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才能有效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此外,为了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性,财务结算中心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财务分析制度,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执行人员、工作程序、分析方法、分析内容、报告上报时间等等做出明确规定,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以促进会计分析工作有效进行。

(二)提高素质,强化队伍

加强消防部队的财务分析建设,关键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队伍,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促进财务分析工作发挥实效性。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觉悟,消防部队的财务会计人员应该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党性修养和献身消防事业的健康思想。消防部队的会计人员应该要其那个花道德意识观念,树立清正廉洁的工作思想,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正确处理消防部队与国家建设的关系,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会计人员自身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提高业务技能,保持较高的财务分析能力,熟悉掌握消防部队的相关经费标准、财务规章制度,会写、会算、会管的同时还要会出决策,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发挥助推作用。

(三)科学撰写,全面反映

反映财务会计的要素篇10

现代企业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它经营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它必须与外界保持经常的信息联系,而这种联系的保证就是信息的不断地流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企业财务报告的形成与过程中发生多重矛盾,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矛盾,无论对财务报告的编制,还是对财务报告的使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众所周知,财务报告是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货币表述是形式,企业经营是内容,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财务报告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在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以货币为企业经营状况的表述形式,有着不可否认的优点。这些优点概括起来,一是它能从整体上反映企业各时期的全部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且层次清晰,分类明确,有较强的系统性,人们通过它可以较快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二是它能为相关集体提供决策的依据,它所反映的企业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分配状况和涉及的风险等,是相关集团进行决策时必不可少的信息;三是它能从价值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适应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需要。总的说来,货币表述这种形式是能为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内容服务,二者是统一的。 

但是,财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对立的一面,主要表现是:其一,货币形式无法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部内容,企业作为复杂的实体系统,其人力、财力、物力的实体性流动是主体。尽管这些实体有形物的价值可以通过货币来表现,但它们本身毕竟不是一般等价物,而且也可以从其他角度,以其他形式来计量,这些形式计算的结果,并不总是与货币计量相一致,可以说,不一致是绝对的,一致是相对的。其二,货币作为会计统一计量单位是建立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这一假设基础上的,但现实货币在其运动中其价值量是经常变动的,有时变动幅度很大,这就不能不使财务报告的货币表述偏离企业实际进行的价值运动。其三,财务报告以货币计量掩盖着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事实。企业经营活动中有许多事项是非财务性的,如企业管理者的信誉,企业职工的团体精神,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等都无法用货币表述,但这些对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又是很有价值的信息。 

企业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告诉我们,对一个企业的信息者来说,既要充分利用财务报告的货币表述来披露企业信息的积极作用,又要辅之以其他形式来传播企业信息,使外部公众更多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企业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进行决策时,既要重视企业财务报告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息,又不可把它作为决策的唯一根据,还要从其他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考察。这对于投资决策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意识到企业财务报告货币表述的局限性,才能克服投资的盲目性。 

二、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信息所必具的两种属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属性的财务信息,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密切联系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可靠性,就没有相关性。只有可靠的信息对决策有实用价值。财务报告的信息越可靠,越受到使用者的关注。因此,从国家政权到法律,都在为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保障。比如,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必须经过会计师审计等制度都是为了防止财务报告信息失去客观性,只要财务报告信息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就能为使用决策服务。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可靠性和相关性也是有矛盾的。一般说来,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来自历史资料,不加入任何主观成分。例如,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可靠性较高,这些信息源于当时交易的记载,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这些信息从性质上说是“向后看”,而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时是“向前看”,他们最关心的不是这些状况过去如何,而是未来如何。所以,上述信息可靠性虽高,但相关性很低。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就需财务报告具有预测性内容。由于预测从本质上说是根据事物的历史和现状对事物未来的主观推测,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因此,主观推测很难与未来的客观实际相吻合,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为了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价值,就不能死守可靠性而不考虑相关性。 

正确处理财务报告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必须本着遵守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则。把可靠性作为相关性的前提和基础,在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态势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增加财务报告中预测性内容。 

三、财务报告的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矛盾 

财务报告的精确性与非精确性是由财务报告本质决定的。就财务报告的本质而言,一方面,它反映的是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财务影响,反映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来龙去脉,这些因素尽管复杂,从静态价值是可以精确计算的,这是财务报告的基础。另一方面,财务报告又必须对许多跨期事项或未决事项作出判断,进行计量。由于这些因素受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必须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财务报告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矛盾。财务报告的精确性要求我们,对已经发生了的交易和事项尽可能地作出精确性计量,以便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的运营状况。财务报告的非精确性告诉我们,财务报告对企业运营状况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其中包含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包括主观的、人为的因素作用。财务报告的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对财务报告的态度应是辩证的,不能因为其非精确性而使可以精确计算的因素也马马虎虎,这样就容易导致财务报告对企业运营状况的歪曲反映。只有精确性是非精确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精确才能保证财务报告制度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追求财务报告的精确性而否认非精确性的合理性。这种非精确性的存在给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留下余地,也对主观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只有给非精确性以正当的地位,人们才能对跨期事项和未决事项进行判断,使这些合理的判断成为财务报告的内容,并使财务报告有超前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状况功能。简言之,财务报告的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统一,才使财务报告即反映企业资本运营过去,又反映资本运营的未来。 

四、财务报告内存矛盾的发展趋势 

事物矛盾运动内含着事物发展趋势,财务报告也是如此。财务报告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决定着财务报告将以现行价值标准或市场价值标准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计算并用,为表现其为内容服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技术环境迅速变化,从而使传统会计模式,尤其是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但取代这种方法的理想模式又不可能很快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势必使财务报告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两者兼顾的方法,即不完全抛弃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又采取某些形式的市场价值标准,混合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计算方法以解决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由于采用现行价值或市场价值更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掌握企业的发展趋势;由于现行价值基于市场交易,更能反映企业价值运动的实际情况,在财务报告的计量中,必将越来越多地采用现行价值标准。 

财务报告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决定着未来的财务报告越来越重视有关企业运营中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信息的披露。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环境因素多变,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在创造价值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样,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企业资源及生产能力的可靠性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客观上要求企业财务报告必须专门对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不确定性和财务弹性等问题进行披露,并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