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5 05:52:33

股市心得体会

股市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羊群效应盲目从众证券市场股票

一、羊群效应的概念

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的术语。在一定时期内,当采取相同策略(买或卖)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羊群效应就发生了。关于羊群效应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羊群效应(RationalHerding);另一种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IrrationalHerding)。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而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

在证券市场上,羊群效应主要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采取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这样投资者就会形成一种从众的心理,而从众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不可控制的境地。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羊群效应就非常明显。在股指从1000多点涨到4000多点的过程中,大批中小投资者蜂拥而入,而这些新股民很多人对股票都不了解。他们是在看到周围人都在股市中赚了钱,自己便也投入进来了。由于很多人缺乏股票方面的专业知识,其在炒股过程中就会依照别人的行动而采取行动,从而产生从众行为。而在当前,许多投资者都盲目地沉陷股市中,并且深信股市会越涨越高。于是,在他们的行动下,股市的泡沫也被越吹越大。没有永远的牛市,根据市场规律,股市总要会跌下来的。而现在众多投资者几乎处于疯狂的群体非理性状态。

二、羊群效应的表现及危害

1、羊群效应的表现

羊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即股票的上涨阶段,下跌阶段和调整阶段。

在上涨阶段,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空前高涨,受市场情绪感染,投资者纷纷购入股票,推动股价一路飙升。从去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证券市场就一直处于这个阶段。受宏观经济向好,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今年秋天召开党的十七大,以及08年奥运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对证券市场相当看好。因此股票市场异常火爆,认为股市黄金十年的大有人在。

在下跌阶段,投资者人心惶惶,盲目从众现象表现的更为突出。投资者集体溃逃。大家争相抛出股票,割肉清仓。而最近5月30号出台印花税从0.1%调高到0.3%之后,许多投资者仿佛发现了政府要打压股市的意图,疯狂地抛售股票。沪指也从4000多点,直泄一千多点,就说明了人们的从众现象。在调整阶段,投资者多处是迷茫心态。对入市找不到方向,股市处于观望状态。一旦出现反转,投资者就会蜂拥而至,或者集体入市,或者集体逃离。

可见,在股市发展的三个阶段过程中,羊群效应相当明显。分析羊群效应产生的影响,在这里主要谈它的危害,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在股市操作中提供有益启示。

2、羊群效应的危害

羊群效应的危害主要是指股市一旦暴跌,将会造成的许多不利的影响。股民将遭到惨重损失,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人搞抵押贷款炒股、卖房炒股、典当炒股,还有人把养老、保险的钱都拿出来炒股。一旦暴跌,许多人将由此负债,生活环境也将恶化,有人可能因此而做出违法犯罪的活动。这终将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股市的暴涨暴跌也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它将严重损害经济的发展,造成投资、消费低迷。我国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虽然最近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实力日趋上升,国家综合实力日趋增强。但经济是命脉,一旦股市暴跌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投资低迷,社会消费缺乏动力,而出口也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这样,对我国经济将造成致命的伤害。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经济长达十年停滞不前就是最好的例证。因而有必要对当前中小投资者的盲目从众现象进行深刻地心理分析。

三、羊群效应的心理分析

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从众行为,比如去饭店吃饭,哪家人多就去哪家。这可能源于人的一种天生的群体意识。当自己掌握的信息并不多时,也许别人对这方面更了解,我们应该看看别人怎么做,并跟随他们采取行动。这样就会更安全,至少在心理层面上,能够使自己感觉到有安全感。

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因素:

1、迷信权威

相对于专业投资机构(基金、QFII等)、证券分析师,和一些比较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广大中小投资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客观上信息不对称,主观上专业知识、投资经验不足。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股票买卖上易听从小道消息,采取跟风行动,从而采取盲目的从众行为。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信息影响。

专业的投资者往往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整个证券市场发展的形势、上市公司的各种消息进行详细而深刻地分析,因而他们掌握的信息也是全面的。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市场交易。而中小投资者,由于他们进行股票买卖主要是作为一种副业,不可能把主要的精力都花在这上面,他们在信息掌握上就不充分。这就造成了信息上的不对称。同时,在专业知识、投资经验方面,中小投资者也是处于下风。很多人对股票了解甚少,只是在听说别人炒股赚钱了,自己也就贸然进入了股市。这样在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小投资者往往是通过电视、报纸上财经评论员、证券分析师的建议,而采取行动。权威人士在这方面更有研究,他们之所以是专家,就是说明在这方面有专业的研究。我们更应该听他们的意见。于是迷信权威行动就开始形成了。这在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所做的著名的服从实验中也得到验证:人们很尊重权威们提出的看法,然后会对这些看法提出近乎迷信的信任感,并把这种对权威的信心转移到自己的无决断中去(这些判断也是在权威的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

2、获得安全感

从众行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于为了获得安全感。也许一个投资者能够对市场做出他自己独立的判断,但当大部分人都看涨股票时,而他自己的判断是看跌时,在他内心的冲突就会产生了。当不与集体保持一致时,个体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改变自己的观点。采取与大部分人一致的行动,买入股票。以缓解内心的冲突,而拥有安全感。这被叫做与群体保持一致的规范影响。与群体保持一致会使人们特别容易获得证实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解释(Buebler&griffin,1994)。同时,心理学家阿什所做的著名的阿什实验也得出这种结论:人们普遍认为,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他们是正确的。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为获得安全感而保持与大众一致的行为被称为规范影响。

这种心理在基金经理中也表现的较为突出。凯恩斯(Keynes)在《通论》中说道:“违反常规的胜利与符合常规的失败相比,后者更有利于维护声誉。”基金经理为了避免意外的失败,往往忽略个人的私有信息,而模仿其他基金经理的行为,这正是由基金经理业绩评价体系的相对性而非绝对性造成的,从而产生了羊群效应。这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委托模型。

3、群体影响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受其情绪、态度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投资值者不可能采取完全理性的行动。而他们又都处在相互影响的投资群体中,通过群体的力量,推动羊群效应不断地放大。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去个体化倾向,即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更倾向于采取与集体一致的行动。同时搭便车行动应运而生:既然那么多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投资者在研究股价并且对其表现给予了肯定,那么还有必要浪费时间试图找出合理价格吗?因此,人人都认为,其他细心的投资者已经研究过股价了,所以干脆学他们的:买进!同时,受到群体极化的影响,即群体会做出比单独个体行动时,更加趋向极端的行动。这样在投资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们就会形成一股整体合力,推动股价或者突破巅峰,或者跌入谷底。这就是群体非理性从众行为的结果。

四、结论和启示

投资者盲目从众的羊群效应,在股市一片大好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其好的一面。但是,一旦股市崩盘,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中国股市向来有“政策市”这一说法,有人认为政府在奥运会之前是不会让股市跌下来的,这只能是一部分人的皮毛之见。中国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采用更多的市场调控的手段,而不会像以前一样采用较多的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因此,“政策市”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如最近央行连续的加息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证监会的教育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的通告等,都说明政府认为股市存在的一定的风险。另外很多人还存在着侥幸心理,“击鼓传花”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依然痴迷在股市中。这也是盲目从众的表现,问题是当大部分人都这样想时,最后会是谁接到最后的一棒呢。

政府希望我们的股市平稳的上涨,而不是暴涨暴跌。广大投资者则能够分享到我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而前几天出台调高印花税的政策,就是政府意图的证明,不是为了打压股市,而是为了让其平稳地发展。

羊群效应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理性的行为有利于加快证券的发现速度,维护市场稳定;而非理则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所出现的羊群效应则为非理。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对信息掌握的可能并不充分,专业知识、防风险经验意识也并不多,但在从事股票交易活动中要记住: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投资者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现在我国的股票指数已经涨得太高了,如果继续盲目从众,对投资者来说,风险是相当大的。我认为,在市场操作中,投资者应深刻理解羊群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在自己的投资活动中,独立地做出分析、判断。同时,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合理的选择投资工具。比如,在投资股票风险大时,可以选择基金、保险等其他投资手段,多元化的进行组合,这样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同时才能不至于盲目跟随而掉入羊群效应的陷阱。

【参考文献】

[1]吴福龙:羊群效应理论及其对中国股市的现实意义[J],预测,2003(2).

股市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资金效应”,资金效应是指在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

股市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资金效应”,资金效应是指在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

股市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资金效应”,资金效应是指在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

股市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股市 财富效应 政策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股市刚刚经历了大幅震荡,现在仍处于低迷的阶段,有不少人在这一轮震荡中损失惨重。显然,此时谈论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可能会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股市的财富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股市的财富效应曾经产生很大的作用。尤其是2005年中国股市进入牛市,财富效应凸现,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基于我国股市内部的问题以及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负面因素,导致了我国股市步入熊市的通道,时值今日仍处于低迷的态势。股市的大幅震荡,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这样的增长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难以为继。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中国的国内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在增大。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有必要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资本市场尤其利用股市“财富效应”的作用来刺激国内需求的扩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股市的财富效应将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由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因此,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建构一个适合股市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重塑股市的财富效应,形成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的良性循环。

二、股市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财富效应根源于庇古效应和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是指由于财富总量增减或其组成部分发生变化,而对消费需求产生的影响。这里我们所指的股市财富效应是指由于股市价格上涨导致股票持有人财富拥有量增长,进而产生刺激消费需求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股市的财富效应能有效地推动一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大幅涨升,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对于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股市财富效应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传导机制来影响一国的国民经济增长。

1、通过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扩大消费需求

股市价格上扬使股市投资者获得资本利得,而资本利得虽然不计入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居民收入这一指标(国民收入主要是指现期劳动所得,不包括诸如租金,利润这样的收入),但它实际上构成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居民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消费倾向(MPC)和可支配收入两个因素,在一定时期内MPC是个常量,因此,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为股市价格上扬而增加时,消费支出就会增加。而居民消费的增加,无疑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2、通过影响居民预期收入来扩大消费需求

股市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股票市场出现“牛市”状态,势必会增强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居民的收入预期也因此得以提高。同时居民收入预期的变化将改变现有的边际消费倾向,MPC在短期内具有刚性,但是长期会发生变化,如美国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MPC处于0.8-0.9之间,20世纪90年代受股市持续繁荣的影响已扩大至0.9-0.97之间。因此,当收入预期提高时,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会增大,即使即期的可支配收入不变,也会促进居民扩大消费支出,提高全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3、通过影响企业投资规模,带来增量的投资需求

股票市场的发展,可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增加投资需求。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和托宾的Q理论,股票价格与它所代表的资产价值的比率称为“托宾Q”,当“托宾Q”较高时,企业将扩大投资,相反,如果“托宾Q”较低,即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重置成本时,就会减少投资。因此,保持股市的繁荣有助于促进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三、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股市的财富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但是,最近股市的大幅震荡,使大量的股民财富缩水,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对我国的宏观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重塑股市的财富效应,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总体上来看,重塑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全球经济放缓预期导致股市下挫,股市负财富效应凸现

最近美国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这不仅影响到美国实体经济的增长,实质上也波及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前,美元贬值所造成的我国出口困难以及通货膨胀所造成的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正趋恶化,这些不利的因素增加了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外贸抽紧、失业人口增加的大环境下,我国股市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低迷状态。股市下跌乃至股灾形成负财富效应,反过来又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旦股市持续下跌,股市将通过负的“财富效应”,增加人们“持久收入”减少的预期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期,大幅度减少消费支出,导致经济萎缩。当前,我国股市大幅度下跌,投资者财富大幅度缩小,负财富效应已显示出来,这将进一步对内需产生负面影响。

2、股市收益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财富的影响程度

我国股市历来有“政策市”之说法。管理层为了使股市稳定运行,针对股市出现的问题,常常出台政策进行直接干预,主要表现在:通过控制新股发行额度及其他政策,直接调控股市运行。政策直接干预使系统风险增大,造成投资者热衷于投机炒作,这使得股市运行极不稳定。此外,政策的经常波动,加上我国股市缺乏完善的制度基础,使得我国股市的股价波动幅度过大,难以形成持久性的收入预期。

目前,“大小非”(非是指非流通股,持股低于5%的非流通股叫小非,大于5%的叫大非)减持困境也直接影响着股民对股市收益的预期。作为股市改革的关键环节,“大小非”减持是必由之路。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改革措施,“大小非”在减持的过程做成许多负面的影响。多数投资者认为大小非减持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股市下跌的最主要原因。如何加大“大小非”违规减持成本,抑制“大小非”套现的冲动,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般说来,在股市趋势不明朗的情形下,居民通过股市获得暂时性收入,很难与持久性消费发生稳定的比率,对消费的影响仅是暂时的。因此,在股市波动幅度过大,股民预期收入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难以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和MPC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极其有限。

3、股市的“挤占效应”也制约了股市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前面,我们分析了股市上涨会产生促进消费需求的财富效应,事实上,股市运行还会带来“挤占效应”。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市的攀升,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从而把原来用于储蓄,或者用于即期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股票投资。而另一方面,当股市长期下跌时,投资者被套牢,使当前消费资金减少,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在股市发展的初期,股市“挤占效应”往往很明显,甚至超过财富效应所带来的消费增量。美国股市也存在“挤占效应”,但由于美国股市处于“成熟期”,且有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边际消费倾向也很高,所以美国股市的“挤占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很小。我国股市现阶段正处于发展初期,“挤占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四、建构适应股市发展的政策体系,重塑股市的财富效应

为了培育、创造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必须制定积极的股市政策,确保我国股市长期、健康发展。

1、重构股票市场信心,构建股市发挥财富效应的基础

全球经济的衰退担忧,国内偏紧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压力,引发市场对于国内宏观经济增速降低的担心, 同时大小非解禁筹码和资金的压力,导致了我国股市激烈震荡,股市财富大幅缩水。股灾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使他们降低对未来经济预期,并由此影响到居民消费,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大规模下降。这将加剧本来已严峻的经济形势。基于国内外经济新形势,政府应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稳定增长,提高股市发展预期,重塑市场信心。市场信心是无价之宝,重塑信心将是发挥股市财富效应的基础。

2、重构资本市场的监管框架,创造持续繁荣、稳定的股票市场

20世纪90年代美国长达9年的“牛”市,很好地发挥了股市的财富效应,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市发展较为稳定,增长具有长期性。而我国股市市场波动很大,时常出现非理性的暴涨与暴跌现象,股票收入难以转化为股民的持久性的预期收入。因此,要发挥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持续繁荣的、稳定的股票市场。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我们要重构资本市场的监管框架。通过立法禁止金融操纵行为,增加上市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通过规范股市投资行为,加大“大小非”违规减持成本,抑制违规套现行为;其次,要彻底改变我国股市“政策市”形象,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减少政策的不确定对股市投资的影响;最后,要科学构建合理的中国股市稳定机制,加强引导广大股民理性投资与长期投资,减少市场波动的幅度;尽快建立官方稳定基金,通过政府科学调控,避免股市大起大落。

3、建立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降低股市“挤占效应”的负面影响

我国居民具有明显的高储蓄、低消费的生活习惯。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抑制了股市财富效应的充分发挥,进而也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造成我国居民低水平消费的原因,除了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外,还在于我国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贷款的方式,对消费者发放的一种贷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信贷是促进商品销售,启动消费品市场,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缓慢,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探索阶段。由于缺乏必要的信贷支持,使得我国股市“挤占效应”特别突出。当股价上升时,“赚钱效应”对社会资金产生巨大吸引力,从而使居民原本用于即期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股票投资。当股价下降时,投资者被套牢,也使当前的消费资金减少。在消费比例既定的条件下,如果没有透过信贷渠道获得消费资金,股市的“挤占效应”将极大地制约股市财富效应的充分发挥。因此建立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对促进股市财富效应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传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亚丽、刘剑:中国股市有财富效应吗?[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股市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股票价格 心理因素 技术指标 价值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专注于对股票价值的解释,研究者们的努力取得许多卓越的成果并形成了今天经典的股票价值学说,比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种对股票内生价值的探索使得我们可以在认识股价时知道某种股票被低估了或者存在泡沫,正是这种内在的价值依托使得风云变幻的股票价格最终会向其价值回归。但遗憾的是,我们能看到股市变化的轮廓,却看不到其清晰的影像,这一点可以理解为能看到长期趋势却难以解释短期波动,自然也难预测到其下一步的走势。对于这个问题,职业投资者们有他们的办法,他们以其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为依据,构建了许多指标以测评股价的波动。事实证明,这些指标在股价波动的预测与解释上确实有效,但是如果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以找出理论性依据来说明它们是正确的,职业投资者往往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金融市场由广大的市场参与者组成,它的波动必然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这一说法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将眼光投向大众心理研究的领域,试图从中找到其与金融波动的关系,笔者认为这是极有意义的。遗憾的是,国内学界似乎尚未意识到这一新生联系的积极意义,对于此领域的关注并不太多。鉴于此,本文打算从大众心理的角度对股价的短期波动作出尝试性的解释,并对技术指标何以行之有效的背后原因做一个理论探源。如果心理因素对股价的影响真实存在,那么这种影响在何种范围内是有效的,本文也将给出评价。

一、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分类

人类行为的做出,受到行为背后思维判断的指导,而心理因素对于思维判断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试图去讨论这种“心理”。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穷尽一般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而主要将重点放在那些能影响整体市场走势的心理现象上。这些现象对人的影响体现为是一种自我放大的过程:市场价格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在投资者心中产生一些印象――最终这些印象促使投资者做出投资决定。这些能够对投资者决策起到影响的心理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自我保护心理

这是一种描述倾向于为自己所犯错误找借口的心理。比如有投资者可能在短线投资失败后找理由说服自己其实做长线投资也不错,如果市场长期萎靡使得长线投资也成为泡影,则变为调侃自己只是随便参与,只要不卖出股票就不会有损失。在自我保护心理的作用下往往还会选择性倾听想听的消息,忽视可能证明自己错误但真实反映实际的信息。

2、事后聪明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它的预见性,而这种事后能预见的错觉使他们更急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在股市操作中表现为在错过了上涨前的买入机会后,由于产生“早感觉它要涨”的想法而更着急地买入。

3、从众心理

当人们难以理解某件事情时往往会参考别人的态度,并很大程度上受别人态度的影响。比如看看聪明人是怎么做的,或者听听大多数人的看法,我们称之为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不单对于毫无头绪的盲从者起作用,对于握有行动决断的理性个体也同样有效。所罗门・阿什(Solomon Asch)做过一个实验:向被调查者提出一个简单且易于判断的问题,当他们被单独提问时,正确率有99%;当他们聚集在一起被要求依次给出答案时,如果连续三个人回答错误,紧接着的下一个回答者给出正确答案的概率下降到67%甚至更低。由此可见,自信理智的决断也很难经受住群体舆论的考验。人们有向周围环境靠拢以努力使自己不被看成异类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坚定的看多者仍会在庄家洗盘时被骗出局。

4、思维惯性

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人们会根据已经发生的事实推断情况继续保持下去,并且这种推断往往是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想当然行为。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牛市行情的末端,投资者们沉浸在资金升值的快乐中,对市场前景极度乐观的人们认为行情还会继续而忽视了股票价格和经济基本面已渐行渐远的事实。

5、后悔理论

后悔理论描述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人们意识到了自己在行动中的某种错误,在后悔感的驱使下他会想办法尽快将它补救回来,以免被他人发现自己的失误,随后产生自己决策很正确的感觉。这种心理在股票市场中可以表现为投资者总倾向于在自己错误卖出股票的地方再将其买回来。

二、心理因素在股票市场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对股票技术指标的解释

本文将波动中的股市归纳为三种典型形态,并考察群体心理在这三种典型市场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1、市场的启动

这里说的“启动”是指股票市场由熊市向牛市的转变,或者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往往长达数周或数月),股票价格由平稳或相对平稳向上升或急速上升的转变。

在一个市场中,只要有成交就必然有空方和多方同时存在,股价经过长时间的大跌,许多绝望的投资者已经在下跌中割掉自己的股票,直至到达转折点,市场上大多数人看空。一些经验老到的多方预感到经济形势不可能再坏,股市已经触底,开始买入股票。这时股价处于历史低位,锁在高位的筹码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大跌,被套的投资者因绝望衍生成麻木,不会因为微小的反弹卖出股票,于是低价和小抛压使得多方的操作成为可行的事实,股价开始上涨。犹豫的投资者选择观望,一些胆大的投资开始加入。当上升行情持续时,踏空的投资者们逐渐感受到懊悔的折磨,寻找机会进入以弥补自己的错误,这样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推动了股价的进一步上升,转折形成,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底”。

这样看来,触发行为似乎是由多方执行的,有人会质疑市场少数派多方的力量,这里有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事实:多少股票被卖掉就有多少股票被购买,相对于多空双方人数的不同,股票成交的数量相同使得少数派成为拥有更集中的资本、更专注的判断力和更统一的执行力的群体,他们往往也是经验老道,能够成功逃顶并将实力保存到最后的一群人。

2、趋势的保持

(1)什么是趋势。这里说的趋势是指股票市场价格的运动方向,但这种运动方向剔除了股票市场中价格的间歇性波动或者突发性改变,演化成一种长时期内(通常数月或一年以上)保持稳定方向的运动轨迹。趋势一旦形成便很难被破坏,趋势市场也可以被描述为是一种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上升或者下降的市场,这种市场形态得以保持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市场参与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2)处于趋势中的股票市场。前一个波浪的峰值成为第二个波浪的底部,这种底部被支撑的现象往往跟前一个峰值所指示的价格处有比较大的成交量有关。那些在前一个波峰附近卖掉股票的投资者们看到股价又涨到了他们的卖出价位,并且似乎没有要停的架势继续冲高,这时我们不难推测到他们中弥漫的后悔情绪。于是认为自己“卖亏了”的投资者会继续关注价格走势以寻机买入。当价格重新回到“错误卖出”的价格时,修正错误的机会到来了,他们会觉得在这个价位重新买入似乎就相当于当初没把它卖掉过一样。

另一方面,下跌中释放的获利套现的空方能量到达成交密集区的成本价位时已变得所剩无几,卖盘逐渐变得稀少。受这两方因素影响,股价在成交密集区得到了“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股票价格为什么是呈阶梯状上升的。

移动平均线(MA)是将一段时期内的股票价格求平均,并将均值连成曲线,用来显示股价历史波动情况的一个技术指标。它反映股价变动的过去,但有投资者用它衍生的指标来预测股价的未来。投资者认为当短期移动平均线(通常是5日或10日)与长期移动平均线(通常是20日或60日)斜率同为正并相交时出现买入信号,他们称这个买入点为“金叉”。因为思维惯性的原因人们需要一段时间消化价格的变化,当他们意识到价格已经在上涨,并且这种上涨看起来可靠时,他们买入股票。新的市场参与者的加入导致股价的进一步上升,当大部分人发现先入场者赚到了钱,从众心理使得他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更多的人加入,市场受到追捧,价格持续上升。这时,这种上升趋势才真正形成,人们的群体行为使得“看似可靠”的上涨信号成为真实的趋势存在,他们使这种“信号”自我验证了。

同时将股票价格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相连,构成通道,股价在通道中运行。类似地,当人们意识到通道的存在并有意识地用它来指导投资行为时,通道图形就能自我实现。

3、市场的逆转

股市中没有永恒的牛市,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大涨后投资者往往沉浸在极度的乐观情绪中。在从众心理、思维惯性和自我保护心理的作用下,经济基本面表现良好,数据漂亮的财务报表似乎都在说明涨势毫无疑问会持续下去,而这种认知大多来源于情感和习惯而不是理智和思考。事实上,股票价格反映的是未来预期而不是现实和过去,当经济势头不能支持投资者对股市要求的日益增加的回报时,股价的价值回归则成为必然。

一部分投资者已获利丰厚,他们意识到居高临危,打算撤出追捧游戏。当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少的成交量,但是价格却没有突破时,说明不少买盘加入的时候也有不少卖盘逃出,市场热情骤冷,股价开始下跌。一些投资者在事后聪明心理的影响下认为自己原本已预料到了股价的下跌,于是更迫不及待地出售。恐慌情绪的蔓延,不计后果的抛售使市场变得不可挽回,牛市行情结束。

本文中的更多的是分析市场的一个单边上升过程,对于它对称面的下跌过程如果以相同的思路逆向分析,不难得出相似的结果,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结语

至此,我们看到市场参与者的心理行为对股价波动的影响真实存在,并且这种影响有时候是巨大的,这让我们在认识股票价格时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作用。但是,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尽管股价在每一种走势上都有投资者心理活动的影子,却不能说这种影响是其运动的根本动力。股票价格作为“经济实体”的价值表现,受到实体经济发展的依托,这使得其向理性价格即价值本身回归成为必然。可以认为,股票市场中心理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次生的而非根本的,然而它对“动力”本身起到了扩大、助长、促进的作用,其影响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三联书店,2004.

[4] 普莱切特・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股市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今日股市》 权威性 服务性 思考性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Authority, Service and Thinking

――On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Market Today

Cao Chuan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

AbstractThis dissertation elucid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rket Today and other stock programs by analyzing and conclud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es the features by the programs model offers, and even more thinking about the content and style setting of the programs.

Key words Market Todayauthorityservicethinking

由左安龙担纲主持的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今日股市》节目,不仅其收视率居第一财经电视频道首位,而且该节目在全国财经类节目中独树一帜,在众多股民中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该节目分为“股市评述”、“市场声音”、“券商机构看市”、“深圳演播室”和“B股时间”等五个部分,针对当日市场消息和盘面情况等热点问题做出评论和分析,帮助股民了解市场变化,旨在倡导“把握趋势、理性投资”。

在笔者看来,该节目业已有形成三大特色:权威性、服务性、思考性。

一、 权威性

当中国的大街小巷铺天盖地开始谈论股票的时候,很多中小投资者进入了他们并不熟悉的市场,但股票市场风云的变幻往往使他们手足无措,因此他们对权威资讯和准确分析的需求是迫切的。

《今日股市》极大地满足中小投资者即散户的这种需求。《今日股市》的权威性不仅体现在邀请的嘉宾上,该节目所邀请的嘉宾都是资深的投资人及研究员。如刘勘、申劲松、王荣林等都是以他们精到分析赢得中小投资者信任的股票专家,而且更体现在这些专家对股市的分析的权威性上。这些分析师的分析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基于他们对宏观面、技术面、基本面、市场面等深入把握与分析的基础上的。在他们细致入微的探究中,从宛如乱麻的K线中为中小投资者理出头绪,探明股市的走向。

例如在2007年5月28日的节目中,嘉宾就今后大盘的走势进行了分析,预测了大调整的到来。当日节目深市邀请了张志立,沪市则邀请了申劲松、胡嘉两位注册分析师,节目一开始左安龙就向股民表达了这个股市看不透的一点担忧,请教张志立这个股市是否有风险,张志立的观点是如果管理层不出台严厉措施,则股市会保持震荡上行趋势。而胡嘉则利用图表清楚表明了他对当前股市的看法,明确地提出主要看管理层的动作,实行什么样的措施。接下来申劲松的观点也是提到了看管理层的态度,并认为在当前股市的点位会出现一次震荡调整,并预测具体的指数位置会在3700-3800左右,他的理论根据是股价的增长超过了人民币汇率的增长力度,这种差距是不正常的,一再提示了风险的不可避免。分析师的这些分析在 5月30日的股市走向中得到了检验。

再如2007年10月中旬以来,《今日股市》一直在提示股市中期调整的即将来临,经过10月8日以来股市的飞速上涨后,大部分人认为股市需要一个休整期,在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也就今后股市的走势进行了多次探讨,如在10月17日的节目中,深市嘉宾注册分析师张勇指出市场中出现了自“5.30”以来“二八”现象的逆转,开始出现反“二八”的现象,由于对管理层推出股指期货和港股直通车的调控预期,认为市场进入调整的状态在所难免。沪市嘉宾注册分析师王凌霄也认为前段股市的上涨这个大行情离结束已经不远了。嘉宾李丰则提出针对股指期货的推出需要大盘指数进行一轮下跌,也提示了股市调整的到来。其后几日的节目中这个话题也一再被提起,到了10月25日果然市场出现了一次深度的下跌。在10月26日的节目中沪市嘉宾注册分析师王荣林马上提示散户们应注意风险,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中期调整将会确立。这在后来的股市运行中得到了验证,更鲜明体现了栏目的权威性。

作为一个证券类节目,对市场大势的判断或通俗来讲对涨跌的判断是否准确可信是其能否获得受众信任的基础,分析师们用准确可信的分析使得栏目成为一个散户心目中权威的节目,而不是通过推介股票这一点上,《今日股市》颇值得其他同类节目借鉴。

二、 服务性

当前全国大部分的电视证券节目大都以中小投资者为目标观众。证券节目这种目标观众的定位,一方面是因为中小投资者对股市的知识储备、分析能力、消息来源等方面明显弱于机构投资者,因此他们最需要证券节目来指点迷津。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中小投资者,为证券节目带来可观的收视率。

作为证券节目之一的《今日股市》的宗旨也是为中小投资者在证券市场投资出谋划策,从而体现出很强的服务性。

这种服务意识首先体现在为股民释疑解惑。一是节目经常从读者来信中,抽取具有普遍性的话题进行答疑,对大家所感兴趣的疑问进行探讨。如栏目记者沈金波经常就股民关心但不甚理解的问题采访一些专业人士进行解答,如在2007年9月底至10月份的节目中,播出了大量采访基金专业人士的报道,对诸如封闭式基金的分红问题、基金的大比例拆分现象以及基金前端收费和后端收费等问题进行了解答,普及投资知识,为投资者扫清投资道路上的障碍。二是在主持人与分析师一道针对当日市场消息和盘面情况等热点问题做出评论和分析,帮助股民了解市场变化的时候,主持人经常站在受众立场,从受众收看心理出发,对分析师的分析进行追问、质疑、刨根究底。

例如股市大跌的2007年10月25日,当深市的嘉宾注册分析师李海滨认为未来将会出现三波段的调整,左安龙马上追问杀跌会到什么状态,到底到什么位置是极限,但当李海滨认为是5000点时,左安龙马上提出对于这个点位是否有理论的依据和支撑。这些提问与追问,无疑满足了受众心里最迫切的需求。再如2007年11月2日的节目中,因为股民们对中国石油回归A股市场非常关心,因此在请深市注册分析师山鹰谈谈关于中国石油的话题时,左安龙问道:“到底小散可以参与么?”姑且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但相信对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是深入人心的一句问话,因为很多投资者当时都准备了大笔资金想参与投资,但又惧怕风险,左安龙所问问题正好击中了他们的困扰。

其次,《今日股市》本着为中小投资者服务的宗旨,深入探究了股民的心理,在股市大幅上涨的时候,给散户及时提示风险。而当股市低迷时,它又用理论数据及令人信服的分析给股民增加信心。在2007年“5.30”前的几期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都曾多次提示风险。而“5.30”后的节目中,针对广大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和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的情况下,通过对技术、政策、信息等方面的解读为损失惨重的人们分析此种状况的出现并对未来进行预测,鼓舞人们的信心。

再次,在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在评论和分析的时候都尽量把专业问题进行通俗化表述,从而最大程度杜绝了受众听不懂的情况出现,因为毕竟现在炒股的中小投资者对专业经济金融知识的掌握是相当缺乏的。

三、思考性

从媒介传播内容来看,当前许多省市台的证券节目都重点以技术指标和技术图形来预测股票或者大盘走向为主要内容。当然以技术面分析来预测股票或者大盘走向作为节目主要内容无可厚非。毕竟这样的节目还是很有市场,对中小投资者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问题是这样的节目过分注重直观的技术分析,很难教中小投资者进行有效投资。

《今日股市》以“把握趋势、理性投资”为制作节目的理念,注定了该节目与众多证券节目鲜明的不同。我们都知道,任何类型的证券节目,都应该以探讨市场变化作为核心。市场变化则主要体现在盘面的语言上。而盘面语言的形成是消息面、宏观面、基本面、心理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盘面语言的解读,光靠技术分析是不够的。《今日股市》对盘面的语言的解读,不仅从技术面分析盘口语言,而且从股民心理、国内政策、实体经济、全球眼光等方面对股市上涨与下跌进行深层探究。

股市心得体会篇8

这就是股民该有的一颗平常心。

熊了5年的股市突然飘红,迅速成了吸收社会资金最热的漩涡。

据说,05年底拿买中档楼盘三房两厅的100万进入股市,06年底出来就起码是可以买中档排屋的250平方米的250万,顺带送中级轿车一辆。

卖房炒股、典当炒股、退休工人、家庭主妇股市再就业,成为06年末07年初最重要的社会新闻。

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突然发现,这已成了一个“全民皆股”的时代。

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也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种种迹象显示,在中国股市“温度”陡升的时候,许多人似乎忘记了风险。

怪现状之一:全民皆股

疯狂往往不需要理由。在股市中,它会相互传染,迅速蔓延。

在被斥为“”、被人们“整体遗忘”了5年之后,风驰电掣般的中国股市重新抓回了众人的眼球。办公室里,银行里,饭桌上,人们到处“谈股论金”;文员、售货员、农民甚至小区的看门老大爷,都开始对股票发生兴趣。各类证券营业部重新热闹起来,以前在里面打着瞌睡消磨时光的退休老人们,个个精神矍铄。

股市赚钱的消息,不胫而走。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月23日,包括A股、B股和封闭式基金在内的个人开户数量已经突破8000万户。同时,A股账户的单日开户数在当周创出历史新高,日均超过了9万户。

分析人士说,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数量计算,现在每100个人中就约有6个人投资股市,而目前证券投资者又以城市人口为主,以此计算,大中城市中参与证券投资的人口比例更是高得惊人。

“这样的场面,让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全民炒股的时期。”一家分析机构动情地表述。

怪现状之二:“以赛代练”

2006年12月23日,一位南昌中学生在百度贴吧发出了一张求助帖:“我是一个中学生,想炒股,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买卖股票,开户是去哪里,应该具备多少钱?”

2月初某日,山西证券离石营业厅,大盘大跌,有一名大学生在看盘时晕倒,听说是当时系统不能交易,眼看着下跌,而且没有吃早饭就出来了。

有消息说,在新股民和新基民中,20%多的人直言自己对股票知识“一无所知”,还有近50%的人含蓄表达自己“正在学习中”,套用足球术语,这叫“以赛代练”。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对股市风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蜂拥加入到“股民”的淘金大军之中,期待一日暴富。

人们通常认为,股票市场中的非理正是因为股市中的散户太多,他们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只能够跟风操作,成为羊群中的一只只羊。他们便有羊群行为倾向。当股价呈现上扬势头时,他们喜欢跟风或者造风,也许明明知道市场中存在泡沫,也知道泡沫会破灭,但不清楚自己是否泡沫破灭前的最后接受者,往往认定还有后继者,他们仍然会进行冒险。

我国的股市是以散户为主体的股市,散户的特点是股市处于低点时不敢买进,等到股市热了起来才由乐观情绪支配而追涨买入,以为股价还能不断攀升上去。常态泡沫正是在这种情绪下向非常态泡沫转化的,乐极生悲,泡沫越大越容易破灭,当泡沫破灭股价暴跌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套牢者。

一个成熟的投资者,该有“大涨不喜,大跌不惧”的素质,但对于那些只有仨瓜俩枣的小老百姓来说,股市的来回震荡还是会让他们心惊肉跳。

怪现状之三:当房炒股

股市能够迅速实现财富增值,谁都会看着眼红。机会不等人,手上没有闲钱的人就想出了激进的办法:卖房炒股,房屋抵押贷款炒股,或者典当质押物品贷款炒股,透支信用卡炒股的现象都出现了。

有人甚至是当了自己唯一的住房去炒股。

一位杭州的典当业工作人员介绍,06年12月下旬他们办理了上城区一套房子的典当业务,房产总价大约在六十万元左右,客户贷了三十万元,这些钱全部投入了股市。现在,还有不少客户把私家车也拿来当,然后投入股市。

深圳某公司老总姚先生在莲塘有一套房子,当年是一次性付款,但前些日子他到银行将房产抵押,申请了总共30万元的贷款额度,在一定时期内循环使用。他准备最近寻找大盘调整的机会到股市放手一搏。像姚先生这种情况目前在全国都不在少数。虽然信贷资金不允许进入股市,但实际上银行缺乏有效监控手段。贷款炒股不仅给银行,也会给投资者本身带来巨大风险。

虽说人生难有几回搏,但一个手里财产有限的老百姓,实在范不着跟那谁也说不准的K线图“死磕”,更犯不上把房子押上去拼。

“前脚进当铺,后脚进股市。”看起来壮烈英勇,但实际是后患无穷。 如果房子没了,你要怎么办?

四种人别炒股

尽管股市诱惑无限,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进入,通常从性格和身体条件上来讲,起码以下几种人不宜炒股。

一是有些人缺乏股票的基本知识,对股票仅仅一知半解,听说别人炒股票赚了钱,自己也盲从进入股市,往往追涨杀跌,屡战屡败,到最后不得不挥泪告别股市。

二是缺乏必要资金的人不宜炒股。有些人由于缺少资金,向别人借钱炒作股票,这样的股民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由于心理压力大,往往以投机的心态进入股市。一旦出现深度套牢,这些股民将难以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精神崩溃,导致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是缺乏必要心理素质的人不宜炒股。股市是风险与收益并存,一旦出现突发的系统风险,则可能损失惨重。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股市大幅上涨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过于冲动,在股市连续下跌时,要保持理智,不要焦躁不安,失去判断力。

四是身体素质很差的人不宜炒股。股市风云变幻莫测,暴涨暴跌常常对股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身体素质较差,尤其患有以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的人,最好不要介入股市。

另外,投资股票要做好风险意识准备。股票市场风险很大,要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从知识上讲,股民要了解起码的股票常识,包括开户买卖、手续费、公司的基本面分析等等,还要关心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有关证券市场的法令、法规、政策,它们对股市有很重要的影响。从心理上讲,对股市的风险要有一定的认识,要看到高收益伴随着的是高风险,你想想一天能涨10%,也就能跌个10%。不少股民在股市上赔钱了,总是心灰意冷,一定要做好“利益自享、风险自担”的心理准备。

股市潮涨潮落,经常被人当作是经济走势的晴雨表。然而中国股市20年的发展,似乎与中国经济并不那么紧密关联。它更像一个群体心理游戏:当所有人都认为牛市来临时,牛市来临了;当所有人认为熊市到来时,它就到来了。而更糟糕的是,许多人只记住了赚钱时的快乐经验,却没记得赔钱时的惨痛教训。

股市心得体会篇9

今时内地股市低迷,主要是信心不足所致。只要中央有较具体的救市措施,尤其是将大小非问题作出适度安排,内地股市的升势可以是颇急的。

建设银行日前公告,指其最大股东汇金投资公司自9月23日以来,已增持7080万股A股,相当其总股本的0.03%。虽然未披露买入具体价格和日期,但大家看一下自9月23日至今的建行走势图,应可知道汇金的买货区间。

内地部分经济学者一直呼吁中央要提振股市。近日,10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教授通过《证券时报》,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应把振兴股市作为恢复市场信心和落实十项措施的切入点”,并向中央有关部、委、会提出了6项具体建议,包括设立股市平准基金、动用外汇储备购买H股等。

有人质疑这些教授是上市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又或者持股,这个上书是有私利的。不过有上书是事实,中央是否听进去又是另一码事。笔者的判断是:凡是有利刺激经济、内需、信心的事,中央迟早要做,股市确有不少病要治,但中国经济也是要救的。迄今为止,未听说中央一口拒绝救股市。中央是怕太明显去救市,会产生另一个泡沫,故只好暗暗地做,汇金买建行就是一例。数目不多,但有意义。

上周内地A股开户数增加有什么意义?老话说:“有土斯有财。”在股市则是有人斯有财,人气不旺,何来财?股市账户多了后,财自然来。

《上海证券报》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共同推出的最新一期《股市月度资金报告》也显示,2008年11月份,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出现了净流入20亿元的情况,改变了A股市场存量资金连续3个月净流出的局面。

资金流入增多,是炒作还是内地股民恢复了信心?今时仍言之尚早。但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是,上证指数11月量价齐升,这些积极讯号使得投资者对大盘止跌的期待开始增强。

从估值来看,目前A股整体市净率为2.21倍,比上一轮熊市最低水平1.69倍(2005年二季度末数据)仍高出31%。由于目前市场对上市公司2008年业绩的一致预期仍未充分反映,因此动态市盈率的参考价值已不大,就静态PE(剔除负值)来看,14倍已是最低水平。

即使12月继续涨,但在大小非减持的压力下,升幅可能不会有11月那么大。目前市场只是稳定下来,毕竟指数涨是虚的,实体经济还未涨上来。随着明年三四月工程陆续开工,对经济将会产生一定的支持作用。

股市也有所企稳,香港恒生指数从今年的最低点10676点升到目前的14000点水平,反弹了40%左右。虽然有人财富蒸发了,但还有幸存者,先跑出去的人还有钱再买进去。

美国金融市场也有所稳定,道指反弹。政府打救银行,使金融海啸逐渐在金融领域平息下来,但是实体不稳还是需要警惕。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前两年,地产价格下滑,1929年股市跑了上去,后来股市泡沫破裂,大萧条出现。

美国为救市大发钞票,有些钱就可能进入炒家手里。未来通胀不会出现在民生领域,而是金融资产的膨胀,有可能吹起最后一个大泡泡。

股市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 国有股 减持 市场定价 净现值 内在价值

国有股减持,已成为当前阶段股市最敏感的,不仅管理层为此颇费周章,更牵动着数千万股市投资者的心。其实,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十分关心国有股的问题,最早的国有股减持案例可以追溯到94年珠海恒通收购棱光实业的“恒棱模式”,但是直至党的十五大和十五界四中全会有关国有减持的具体政策出台,提出“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布局和改组国有”的总体原则,这才真正为减持国有股给予了方向上的指引和政策上的保证。经过多年对资本市场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深刻认识到国有股减持是当务之急、是必由之路却也是任重道远。

国务院今年6月12日了《减持国有股筹集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但此执行办法出台数月,股市重挫数百点,业已形成利空。广大投资者对现行减持办法多抱反对态度,究其根源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对减持定价策略的和探讨就是本文的重点。

现有减持方案定价策略评价

国有股减持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市场是由供需双方构成的,只要国有股减持的价格公允,市场是能接受的。而如果价格由单方面决定且不公平,投资者就还是只能选择“用脚投票”。在价格不确定的情况下,市场只会增加不确定因素,投资者无法判断能否获得稳定的预期,就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国务院6月12日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含糊,让市场来定价这个大原则是好的,但我们目前的具体操作却是把国有股减持与新股发行捆绑在一起,以市场定价方式存量发行。也就是说,现行的政策可以概括为将国有股存量直接转成A股高价发行上市。应该说,这一政策从国有股与社保基金的利益最大化出发,操作起来一步到位,简便易行,比较符合市场化的大方向。但是,这种定价方式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国有股当初以面值认购的股份现在直接以新股市价上市流通,这首先就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强化了国有股的持有者、券商和行政主管机关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机制。国有股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是我国股份经济内在机制扭曲的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经过评估,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值。即使按净资产减持,国有股的持有者也已经得到了比较多的溢价收入,但现在的减持方案却根本不考虑国有股形成时的定价过程,相反,却以几十倍的市盈率向社会出售,市场又怎能接受呢。二是现行定价政策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有失公允,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价位存在较大偏颇,股民们可谓处于“骑股难下”的地步,最后只有买不起、躲得起。投资者的信心由此受到极大打击。这也是导致数月来股市成交量急剧萎缩,股指狂泻500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这种定价方式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国有股可以高价直接上市变现,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其他民间机构持有的为数不少的法人股是不是也可以引用这一定价权利?四是目前国内股市市盈率已经很高,泡沫较大,管理层一直强调要温和的挤掉泡沫,实现“软着陆”。但国有股直接以高价如此大规模的上市流通,对降低市盈率,减少股市泡沫是毫无益处的。

由此可见,《暂行办法》之所以得不到良好的市场反响,不为投资者所赞同,症结就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当。吴晓求认为:国有股减持方案不应该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如果一种方案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那么这个方案、这个办法、这个措施本身就存在问题,需要修改。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广大投资者从来也没有反对过减持国有股,只是高价减持的方案无疑有失公允,有“圈钱”之嫌,投资者们才纷纷采取“用脚投票”的方法来加以反对。于是无奈之下,管理层于10月22日宣布首发增发股票停止执行《暂行办法》。可是,虽然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暂停执行,意味着国有股高价减持的方案暂时被搁置,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操作办法,日后还会出台。除非新的减持方案与定价办法能够完美处理好国有股股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做到多赢,否则后市的变数和隐患仍旧存在。那么,到底我们的减持定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定价原则

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我认为,在国有股减持定价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定价方案必须坚持公平原则。

这是我们国有股减持定价方案首要遵循的原则。所谓公平,是指凡是参与国有股减持的交易各方享有平等的地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处理相关事物,各自相应的权益得到公平的保护,机会均等。这一点体现在国有股定价上就表现为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要考虑到二级市场的预期;既不能以牺牲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行的减持定价方案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一原则,广大投资者普遍认为购买按市场定价配售的国有股并不是“股有所值”,没有投资价值。

第二、定价方案必须以市场稳定为前提。

市场的稳定以及持续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市场稳定。如果一种方案的实施会造成市场巨大的动荡,无疑这种方案本身就存在着问题。我们要尽量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定价方式,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既要保证国有股减持顺利进行,又要保护市场健康发展。

定价策略探讨

我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将在今后5年内逐步对外开放,因此时间上是不允许证券市场仍然保持如此大的国有股控制比例,减持是迫在眉睫的。政府与管理层也表现出积极与客观的态度:11月15日,证监会开始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 证券会首席顾问梁定邦也曾对媒体称,关于减持的国有股如何定价,政府会请包括承销商在内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去操作。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专业人士以及市场参与各方努力下,国有股减持将在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式与价格水平上进行。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比较能代表市场各方意见的目两类定价策略:一种是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一是以公司股票价值为依据。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的定价方式。今年以来,关于如何合理定价,实现国有股减持平稳过渡的说法、建议很多,其中投资者最能接受的是按净资产减持的办法,或曰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按比例配售给原流通股持有者。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国有股在形成时,经过资产评估和溢价发行股票,已至少得到两次增值,就是按净资产来减持国有股,那国有股东也都赚了不少,所以国有股应以净资产价格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得不说是中小投资者的单方意愿,未免考虑过于片面和主观 。其实,以净资产为依据的,是静态的观点,过分看重国有股形成时的升值比例,忽视当时国有资产是已形成的有经营能力的资产与货币资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国有股长时间沉淀的机会成本,从而低估了业绩一直较好的公司国有股的价值。因此这种定价方式不能激发减持主体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再来一下以公司价值为依据的观点。该观点的出发点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的确,公司股票价值是由所有股份创造的,依照“同股同权”的观点,国有股在变现时,也应以公司价值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股的合法权益。

同样,以公司股票价值为定价依据的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上曾推出并实行国一些参照股票价值的定价方法如市盈率法等。1999年黔轮胎、中国嘉陵采用了市盈率法定价,以三年每股收益均值乘以10倍市盈率进行了配售,此举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定价时所选用的每股收益以及市盈率两个指标的不合理。我国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是在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的条件下形成的,采用何种标准的市盈率来判断国有股流通定价的确很难掌握尺度。

综合以上观点,我个人认为可以以国有股股权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定价。在确定公司的内在股权价值时,上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估价法(包括红利贴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和相对估价法等方法。鉴于目前国有减持尚在初探时期,各公司之间减持价格缺少可比性,所以相对估价法不可取。另外,因为我国的战略投资者一般追求的是资本增殖带来的超额收益而不在乎短期的红利,所以上市公司大多没有很强的较强的红利支付压力,派现的红利普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红利贴现模型对股权的估价就不够准确。所以采用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最为合理: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包括可流通的公众股和不可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两个部分,公司的股权总价值也是由这两部分股票所对应的价值组成的。我们可以用公司股权总价值减去流通股的价值得到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同质,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除以非流通股股数就可以得到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这种方法具体操作上,难点在于公司的股权总价值如何确定。步骤包括两部分:

一、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的计算。一般来说:FCFE=净收益十折旧一资本性支出一营运资本追加额一债务本金偿还十新发行债务。我们在计算期内还要考虑到宏观速度、公司的行业特征等可增长因素,对公司成长性进行合理的预测,在预测的结果上得出实际的FCFE。

二、贴现率的计算。根据Rf:无风险利率(通常用十年期政府债券利率)Rm:平均股本资本市场回报率、负债的价值等按照公式计算出资本加权平均成本(WACC)作为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中的折现率。根据以上两步的计算结果推算出公司的股权总价值,然后可以进一步计算出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乃至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的实际成本过低,具体定价过程可以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不同程度的折扣发行。

采用以上方法定价,一方面多方面考虑到国有股的内在实际价值,没有引起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方面采用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为基础折扣定价,价格不至于过高,同时减持价不容易受到管理层(原股东)的操纵,由此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总的来说,我们的减持定价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公平、稳定、效率”的原则下进行,我相信在多方的协调配合下,国有股减持将在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式与价格水平上进行。

1.《减持之路》 篮发钦、王学英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未上市公司股权定价方法初探》 高清海著 《经济科学》 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