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新趋势十篇

时间:2024-01-15 18:10:13

城市规划新趋势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相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国际上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我国正一步步走向和世界全面接轨(加入WTO、和更多的国家合作等等)。而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使传统城市规划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而且原有法规中的一些提法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同时对很多新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约束和要求。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预测未来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趋势:1.从现在的规划存在的缺陷来改革城市规划体制。2从城市规划的发展来看管理的发展。

一、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规划编制方面的问题,也有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是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划体制存在着规划决策与规划实施合一,规划实施随意性大;规划职能被肢解,综合调控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我们具体来看:

(一)规划动机的庸俗化。目前许多地方城市规划成为政府“创造”政治口号,炫耀领导思路,体现政绩的基本手段。规划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出现了“领导一换,规划重来”的现象。这主要是由城市规划的战略性与政府任期政绩显化性之间的矛盾的造成的。规划考虑的是城市的长远利益规划的期限一般要考虑20年甚至更远,而政府领导的任期一般只有3—5年,他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能在任期内出政绩。

(二)规划过程的简单化。目前的城市规划工作,特别是规划决策工作主要是在规划编制单位、规划部门和城市政府三者之间封闭运转 。甚至的城市规划编制,是由规划主管部门委托规划设计单位一手包办,中间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征求意见,规划提出的目标和内容并没有真正形成共识,真正成为全社会尤其的政府各部门共同奋斗的目标,广大市民不了解规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也无法对规划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而且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申诉渠道,对规划的失误进行补救。

(三)管理依据模糊。《城市规划法》仅在第二十九条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其他的都是原则性的程序规定。而城市规划有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到底依据什么不明确。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规划就审批建设项目,有的地方没有详细规划就凭总体规划进行审批。正因为管理依据模糊,规划决策与实施管理机构又合二为一,规划部门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管理随意性很大。

二、解决的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的规划管理发展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首先要推进规划决策民主化,促进决策与实施的分离,维护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再者要确立适度超越政府的规划决策机构,明确规划审批机制,改变目前规划决策与实施管理合二为一的体制,增加规划调整的难度和透明度。最后要加快推进规划成果的法制化。按照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我们的城市都有一定的规划审批权,却不一定拥有立法权,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只有省一级人大和政府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才有立法(规章)的职权。这是规划法制化需要解决的一个矛盾。因此,要真正实现规划成果的法制化,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加强规划研究,完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前瞻性和针对性

重构规划编制体系。传统的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的规划编制体系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现有的总体规划该控制的控制不住,不需要控制的又控制得过死;该综合的综合不起来,该具体的又不够具体。如我们目前的总体规划以预测的城市规模为前提,结果规划的结构往往难以适应城市长远发展。如义乌市1988年编制的总体规划,预测2010年人口规模为20万人,并按此规模进行了布局。但近年来义乌城市发展很快,到200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超30km2,城市人口超过30万人,原有的路网结构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今后总体规划的编制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的发展思路,尤其要跳出规模的限制,突出规划结构的合理性。对于下一个层次的规划的内容要突出对用地空间的指导和控制,内容要具体化,要有针对性。靠总体规划来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是不现实的。

三、规划的发展方向及管理的相应措施

(一)强化区域的观点。要找准本城市在区域中的定位,要把区域城镇体系和发展格局确定下来。区域的观点不仅仅是空间布局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与竞争"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处于世界城市体系中较低等级的我国必须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在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对立代替了合作"行政壁垒林立,条块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造成城市产业结构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恶化,然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使得各行政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绝少来往并缺少统一协调"有些城市在地域上已基本连成一片(如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南海!佛山),而规划管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仍是自为政,对城市之间的协作无能为力"为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现阶段必须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资金!技术等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相应地,有必要建立跨城市!跨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协调机构,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布局!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统一管理"这就要求强化跨城市!跨区域的规划管理权限"为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区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合作,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现有城市规划管理宏观调控的职能。

(二)强化环境的意识。不少城市领导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仍较薄弱。规划部门也没有及时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清理和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急功近利式地改造,破坏了城市的传统风貌。因此环境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包括文化的氛围、历史的底蕴、古城保护、城市形象、城市特色、城市绿化和美化等等。从整个城市建设来讲,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分不开;在城市设计中,规划、建筑、园林三者分不开,规划、建筑、园林三者必须统一考虑。世界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搞好人居环境,就是要建立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更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构建城市环境体系,增强城市景观效果。城市的每个组团、每个区片、每条道路、每幢建筑,都要注重与历史文化风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造型、风格的协调一致。必须倍加珍惜和特别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街区、历史优秀建筑及其周围的整体空间环境。

(三)详细规划。过去,城市总体规划搞好以后,往往很难实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详细规划,即使有了详细规划,但没有通过法律程序,赋予它确定以后不能随便变动的法律效力。通过详细规划,对一个地区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道路控制,建筑高度、容积率等等都要确定下来。

四、小结

从国际大趋势来看,分权和以人为本已逐渐成为一股潮流。在中国,对管理权力下放日益增长的要求,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之间合作的加强及社区、如何协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规划管理,并理顺各级规划管理机构与社区。这些都将是未来城市规划管理的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昭辉.从目前的问题谈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2

总体规划评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框架

除此以外,一个好的规划评估还应研究和认识城市发展趋势和前景,提前发现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并为规划的修改完善把握好方向。因此,总体规划评估应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目标:一是评估总体规划实施效果,二是评估城市发展趋势。前者重在实效性研究,后者重在前瞻性研究,这两个视角的研究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总体规划评估保障规划实施、指导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体规划评估的内容框架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庞繁,如果对总体规划各项内容和目标一一进行评估,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会导致编制时间过长而难以体现评估的时效性。因此,有必要对总体规划的内容进行梳理,确定哪些内容应该进行重点评估。根据评估目标,评估内容应满足以下2个条件之一:一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二是与总体规划实施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趋势。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是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项资源在空间上的安排,具体包括2类,一是保护型资源的空间安排,如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森林公园等,二是各项开发型建设活动的空间安排,包括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其次需要明确哪些是与总体规划实施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趋势。总体规划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其实施需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保障,因此城市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化阶段特征与总体规划密切相关。按照上述2个条件确定总体规划评估的内容框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1)宏观背景与重大事件的评估。(2)发展目标、速度与效率的评估(包括城市经济、建设用地与人口发展等方面)。(3)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用地结构的评估。(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

总体规划评估的核心内容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 负荷预测

【分类号】:TK651.2

一、引言

电力工业是国家在能源领域的重大基础行业,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经济要发展,电力是先行,电力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处处离不开电力供应。目标网架是城市电网规划的基础,确定电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近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电网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必须将城市电网目标网架规划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负荷预测是目标网架规划的基础,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对电网发展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负荷预测是从已知的用电需求出发,考虑政治、经济、气候等相关因素,对未来的用电需求做出的预测。负荷预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对未来需求量(功率)的预测和未来用电量(能量)的预测。电力需求量的预测决定发电、输电、配电系统新增容量的大小;电能预测决定发电设备的类型(如调峰机组、基荷机组等)。

负荷预测的目的就是提供负荷发展状况及水平,同时确定各供电区、各规划年供用电量、供用电最大负荷和规划地区总的负荷发展水平,确定各规划年用电负荷构成。 负荷总量预测属于战略预测,是将整个规划地区的电量或负荷作为预测对象,它的结果决定了未来城市对电力的需求量和未来城市电网的供电容量。负荷总量预测的结果对城市供电电源点的确定和发电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城网规划的重要依据。

二、负荷预测的方法及特点

1.单耗法

按照国家安排的产品产量、产值计划和用电单耗确定需电量。单耗法分"产品单耗法"和"产值单耗法"两种。采用"单耗法"预测负荷前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产品单耗或产值单耗。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规律是产品单耗逐年上升,产值单耗逐年下降。单耗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对短期负荷预测效果较好。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比较笼统,很难反映现代经济、政治、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2.趋势外推法

当电力负荷依时间变化呈现某种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并且无明显的季节波动,又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时间t为自变量,时序数值y为因变量,建立趋势模型y=f(t)。当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能够延伸到未来时,赋予变量t所需要的值,可以得到相应时刻的时间序列未来值。这就是趋势外推法。

应用趋势外推法有两个假设条件:①假设负荷没有跳跃式变化;②假定负荷的发展因素也决定负荷未来的发展,其条件是不变或变化不大。选择合适的趋势模型是应用趋势外推法的重要环节,图形识别法和差分法是选择趋势模型的两种基本方法。

外推法有线性趋势预测法、对数趋势预测法、二次曲线趋势预测法、指数曲线趋势预测法、生长曲线趋势预测法。趋势外推法的优点是:只需要历史数据、所需的数据量较少。缺点是:如果负荷出现变动,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3.弹性系数法

弹性系数是电量平均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值,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结合弹性系数得到规划期末的总用电量。弹性系数法是从宏观上确定电力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和用电需求的重要参数。该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于计算。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

4.空间负荷密度法

空间负荷预测是对规划区域内负荷的地理位置和数值大小进行的预测,它提供未来负荷的空间分布信息。只有确定了配电网供电区域内未来负荷的空间分布, 才能对变电站的位置和容量,主干线的型号和路径,开关设备的装设以及它们的投入时间等决策变量进行规划。 由于空间负荷预测涉及大量的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可以为空间负荷预测的数据收集、处理和预测结果的表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将GIS引入空间负荷预测,可以极大地减少数据收集量, 是空间负荷预测方法实用化的必要步骤。 针对国内土地使用的实际情况,在空间负荷预测中采用了分类分区法,该方法是在分类负荷总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用地图,计算分类负荷平均密度;再由小区面积构成、小区负荷同时率及修正系数求得小区最终负荷。同时, 就分类分区法在预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和改进。 针对己有负荷预测软件在数据收集、统计,模型、方法选用,结果处理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在将传统、实用的常规预测方法用计算机加以实现的同时,结合 目前负荷预测领域的一些新发展、新成果,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 一套实用的配电网负荷预测软件。本软件采用OLE自动化技术用vC对MaPInfo 进行集成二次开发。整个软件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程序和系 统界面四部分组成。本软件可为城网规划提供分类负荷、分类电量、总负荷、总 电量和负荷分布预测。对电量和负荷的预测都提供了回归模型、趋势外推模型、 灰色模型和组合模型等。使用者可以依据预测模型提供的图形分析和误差分析从 多个预测模型中选择预测精度高的模型预测结果作为最后的预测结果。负荷分布 预测采用了分类分区法,具有基础数据易于获得、能适应城市规划方案的变化、 灵活性强等优点。

三、结束语

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调度、实时控制、运行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前提,是一个电网调度部门和规划部门所必须具有的基本信息。提高负荷预测技术水平,有利于计划用电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和机组检修计划,有利于节煤、节油和降低发电成本,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电源建设规划,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负荷预测已成为实现电力系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中国电力出版社。

(2)《城市电网规划方法研究》中国电力出版社。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4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城市环境的建设,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新要求。创作出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本文回顾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发展的历史,从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出发,指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认为单纯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技术支撑上进行全面的革新,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能为同类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improve people's lifesty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Create a reason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odern city, not onl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to watch, but also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rban ecological.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urban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hree aspects, points out that the trend of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at the simpl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the area of ​​contact, and on this basis, further proposed comprehensive reform Discuss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of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in the futur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urban landscape design discussed designed for the same city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gardens; landscape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s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市容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城市环境的建设,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新要求。创作出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本文回顾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发展的历史,从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出发,指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认为单纯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技术支撑上进行全面的革新,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能为同类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社会、政治、 经济与文化的反映,同时也代表了快速发展的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时,设计者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设计理念:第一,区域设计,即在很大的区域尺度上设计、 梳理园林景观的水系、 山脉、绿地系统、 交通、城市;第二,城市设计,即设计界定城市形态的公共空间、 开放空间、 绿地、 水系等;第三,风景旅游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第四,自然地,如湿地、森林的设计;第五,综合地产的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第六,校园、 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第七,花园、 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总之,设计者要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合理有效的利用成本,满足城市人的需求,将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社会、政治、 经济与文化的反映,也是现代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建设走园林化之路,园林化建设以生态与文化为主题,是各地城市实践与探索形成的共识。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剧增,人流、 能流、 物流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等对人类生存影响日趋严重,成为人们密切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建设生态化城市成为城市园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搞好园林建设才能够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将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均衡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理念;不断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引入先进园林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增加了园林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现代气息;节约园林的探索与推广使城市生态化建设得到保障。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新趋势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环境规划;研究

在人类社会文明当中,最大的象征就是城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分工合作提出了要求,从而产生了城市。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随着自然力转化和政治、文化、经济的凝聚,以及辐射能力的增强而发展,在对人们的生活和就业需求进行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种不和谐的发展模式反过来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进行环境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够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城市与环境规划的概念和关系

1.1 二者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存在,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愈加和谐,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城市的内涵中,融合了自然与技术,取得了综合效益,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人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生态城市能够保持生态保护、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保证城市环境的舒适、优美和清洁,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使城市能够达到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在当前的世界上,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保证城市综合效益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使城市环境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和释放人们的创造能力,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环境规划指的是将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按照地理原理、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等,研究其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加合理的对人们自身活动与环境所需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安排,最终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二者的关系

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用环境规划,指的是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环境规划体系,使其能够对城市生态化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在发展城市过程中,使其能够符合环境的要求,防止城市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破坏。在城市当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与环境,因此必须对环境保护的内容进行凸显。生态城市环境规划的出发点是人的健康,目的是保护宜居、安静、优美、清洁的城市环境。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环境规划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2 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特点

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环境规划具有很多特点,例如整体性、自然性、经济性、动态性、区域性、前瞻性等。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等方面确立创建的标准。在提高经济增长和城市实力的同时,也要努力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对生态完整性进行良好的维持。人们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支持,因此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规划应当面向大自然,致力于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在城市中,各个部门的代谢过程和经济活动,是维持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因此环境规划也具备经济性的特点。由于城市始终在不断发展,因此各类问题都在不断变化。对此,环境规划也应当随着环境情况、发展速度、发展政策、发展方向等情况进行动态的改变。城市的基本组成是区域,因此,环境规划应当注重区域性,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环境规划当中,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还应当考虑到日后的发展,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现状和趋势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有一些城市制定了具体的环境规划,但是当时的内容仅限于防治污染和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随后,我国在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引入了环境规划,对环境规划的应用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在九十年代之后,我国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法律地位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同时指出了环境规划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环境规划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已经具备了一系列的规划编制到实施、理论到实践、宏观到微观的环境规划方法、程序和体系。就我国当前城市的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城市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多政策和文件当中,都对环境规划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生态城市建设必然离不开环境规划,二者的融合也必将成为今后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向。

4 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规划

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建设生态城市,利用最新的思路和技术,使城市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高效的利用城市的价值流、信息、能量、物质等。对自然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修复和调节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环境规划中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位的优势,降低发展的代价和成本,避免走弯路,确保城市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同时,还要对城市形象进行良好的树立,努力适应改革开放的各种需求。此外,还应当对公众的环保意识进行唤起,让人们积极主动的在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出一份力。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引入环境规划,在环境方面,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得到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城市绿化也得到了提升。在经济方面,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的速度适中,生产方式更加节能环保,生产控制系统的运行也更加高效。在社会方面,使人们具备了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强烈的环保行动参与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态道德修养。在管理方面,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执法制度与行政政策也更加全面。

5 结语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前进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当前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破坏,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对此,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发展模式。而在这一过程中,环境规划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充分重视和发挥环境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够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 周国文,李霜霜.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伦理支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02).

[2] 李玉文,闫娜.环境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动态,2011,12(01).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6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发展趋势 展望

引言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时展的产物,是指利用通信或信息技术对城市的核心运行系统的关键因素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对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04年便推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全世界智慧城市排行靠前的曾是分别为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伦敦等,韩国的泛在网络、瑞典的智慧交通和美国的智能服务亦是世界上各具特色且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一)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扩展

自国内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计划,各城市逐渐开始筹划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国内掀起一阵智慧城市建设热潮。2011年,国内一级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详细规划,绝大部分的二级城市也响应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截至2012年,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有22个城市就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其占比46.8%。截止2013年,国内320个城市投入了3000亿元,来建设智慧城市,估计“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投资可能会达到5000亿元。

(二)智慧城市发展方向不同

智慧城市发展规划虽在国内形成一股发展热潮,但每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内容不一样,其拥有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也不同,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分为四类:社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例如,北京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向世界智慧城市迈进,宁波提出要讲智慧城市发展计划作为该市科学发展计划的战略选择方向。各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对社会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要明显高于对产业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考虑,占比分别为72.7%和27.3%。

(三)设备快速升级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通过不断竞争优化,实现了国内3G网络的普及,目前4G网络也开始覆盖部分城市,未来覆盖全国是必然趋势,实现用户上网迅速,信息沟通流畅。2014年,国内电信用户不断增加,电话用户数已达14.5亿户,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普及,不仅宽带普及和升级,移动电话用户更是逐年递增,2014年已超过12亿户。宽带的普及和升级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设施基础。

(四)信息收集、整合与运用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对于过去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存储,以便对未来某些技术进行监控或提供依据。信息整合主要是将数据信息进行标准化、云计算,提炼有效信息,来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信息运用主要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如某一建筑设计的标准,各方面选择的指标或数值进行存储,将各条数据全部整合于某一系统,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输送到控制系统,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监控、实施,而这一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挖掘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整合和运用,最终实现有效信息的提取。

(五)城市一体化发展

中国政府很重视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资源的整合,利用智能技术将城市的各方面发展结合起来,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指数。智慧城市是为实现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市运作效率,最终实现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体化的逻辑结构、一体化的设计蓝图、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等都是为了解决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城市一体化的理念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一体化不仅实现城市行业内信息共享,提升业内沟通效率,更能通过信息存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整个国家的运转效率。

(六)节能环保理念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物联化、互联化和创新,而实现这一智慧运用的前提是以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是为了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而自古以来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平衡是发展重点,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建立在资源的过度消耗或环境破坏之基础上,况且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资源是连接政府、个人和企业三主体之间的基础要素,没有了资源,智慧城市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因此,在当前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中,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重视程度是未来一发展趋势。

二、智慧城市的研究展望

(一)智慧城市的实际应用

智慧城市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智能化技术,将城市信息化、城镇化,提升城市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而现实中,人们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期望言大于行,全国各地均支持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并积极响应提出战略规划。然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却形成了一种"千城一面,缺乏特色","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应用","重模仿、轻研发"的局面,变得很被动,资源整合难度加大,失去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初衷。因此,未来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中,不应局限于对当前现状或内容的探讨,应该结合当前国内发展政策,从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考虑,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对策,提升智慧城市的智能水平。

(二)智慧城市的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性的发展趋势,其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规划、咨询、实施、运维,一些先驱者成功者很好地掌握了智慧城市发展周期的项目实施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经验,然而很多后继者更多的只是盲目响应,缺乏长远的对策与综合优势,有的只是具有规划和咨询能力,有的则实施和运维能力突出,这些因素使得其在智慧城市发展中不是启动困难就是难以持之以恒,解决这一瓶颈,要求业内企业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不足之处,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未来研究如何在企业之间建立合作联盟,资源分配、技术共享等问题的探讨则是很有意义的。

(三)智慧城市建设效果

智慧城市的建设绝非一句空谈,不是某个城市提出一个建设规划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一城市大张旗鼓对市内通信技术进行改进就能解决的,其最终的评估标准是产生的效果,而非计划。倘若国内连完善的评估标准都没有,就不用提及效果了,因此,未来增加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评估标准和实施效果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对智慧城市的评估标准还不完善。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国内已实施好几年,然而,在纽约智库智慧社区论坛公布的全球最有智慧城市决选名单中,中国内陆地区竟无一入选,这一事实是值得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深思的,为何发展如此热潮却效果不佳,这也是未来研究中的重点。

三、结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国内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整体较好,主要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扩展,智慧城市发展方向不同,设备快速升级,信息收集、整合与运用,城市一体化发展,节能环保理念等方面;

第二,智慧城市在国内虽发展迅速,但效果不佳,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所在正是未来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智慧城市的实际应用,智慧城市的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等方面,未来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佳艳. 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 (17):104-106.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7

关键词:住房保障支出适度水平;测度模型;住房保障适度水平;住房规划

我国住房制度由建国后的福利分房经历了1998年的根本性变革,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随后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镇房地产业迅猛扩张,城镇住房的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均住房水平不断提升。然而过于市场化的分配方式必定会导致“两极分化”的住房供求格局,住房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商品住房制度满足了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却无法满足。房价高企和公共住房缺位掏空了中等收入家庭上代人的积蓄和这代人未来的收入,严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对其它消费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住房已成为工薪阶层最昂贵的生活必需品。

2009年全国两会和2010年全国两会,住房问题也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的焦点问题,多份提案直指房地产问题。控制地价、控制税费、控制利润以发展公共住房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对于大范围内出现的住房问题, 在国家层面已陆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中央政府同时也要求城市政府制定具体的住房建设规划,并希望以此明确调控内容, 实现调控目标。国家《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出台后,保障性住房制度正在逐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但保障覆盖水平较低、供不应求的问题仍很突出。合理界定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和住房保障适度水平,明确保障性住房在城镇住房建设中所占比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现行城镇住房及其保障状况与问题

1.1住房及住房保障状况

我国城市商品房建设量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然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却不容乐观。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前六个月,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占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84.1%,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占住宅用地的16.7%,实际保障覆盖面严重不足。

在城镇整体居住面积和居住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住房价格整体不断攀升,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状况却每况愈下。城市低收入群体主要涉及两大类人群,一个是原城市居民中生活困难且住房条件差的人群,主要是城市低保户或其他人员;另一个流入城市的外来打工者,其中又以农民工阶层为主,而这个人群又是一个逐渐增大的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原城市部分低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不到所在城市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而农民工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城镇职工的50%,但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4。在城市中相对极低的收入水平,使他们难以靠自身的力量解决住房问题。

1.2存在问题

1.2.1住房闲置和住房困难同时存在

住房闲置和住房困难具体表现为住房供需的结构性闲置和结构性困难和住房区位选择上的相对闲置和相对困难等。其中,住房供需的结构性闲置和结构性困难是主要的和影响较大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供给方面来看,高档楼盘和大户型住房开发较多;从需求方面来看,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中小户型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用房需求很大。供需结构的失衡加剧了两极分化,高收入群体往往拥有多套房产却无人居住、中低收入群体想扩大住房或者改善住房条件却一套难求。区位较好的楼盘由于交通条件的优越和配套设施的相对完善,而相对紧缺;远郊的楼盘由于交通不便和配套欠缺,而无人问津。

1.2.2 居住人口变化与住房建设增加不匹配

城市人口变化和增长数量与城市每年新增的商品房面积相比,可以用于衡量住房需求变化与住房供给变化之间的关系。城市居住人口的变化和增长,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高校毕业学生和异地购房者三部分组成。近年来,城-城、城-乡流动人口的变化等导致的异地购房和异地居住的现象有所增加。如南京新开发楼盘有相当比例被马鞍山、镇江、高淳、溧水等周边县市以及苏北地区的高收入群体所购买,作为投资或者移居所用。这部分外来人口流入也是造成城市住房紧张和住房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外来务工人员、高校毕业学生由于收入较低或者刚刚参加工作购买能力有限,多数选择租住单个房间或者是租住在性价比较高的郊区农民住房,这部分需求往往得不到有效供给。

1.3 导致住房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社会主流意识看,在经济上,房地产被视为拉动 GDP 上升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在许多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极大地凸现了中心区位的土地稀缺性及经济价值,供不应求的住房市场使得住房价格持续攀升。在政治上,房地产成为最可夸耀的政绩之一,地标建筑、旅游地产和大尺度场馆建设开发层出不穷。一些地方政府,将自己紧紧地绑在房地产这辆疾驶的马车上,通过出让土地获得巨额财政外收入,很多大城市土地出让所得已经占政府财政收入比重的一半以上,但这部分“卖地求荣”所得并未用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上,造成住房供需失衡的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外资进驻国内房地产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产品出口的打压,促使国内资金进一步向房地产业的转移,都造成了房价上涨和中低收入群体购房能力的下降。为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措施,但由于起点较低、地方差异化较大和没有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律保障,包括住房规划和住房保障规划编制等在内的住房保障调控措施见效甚微。合理界定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和明确住房保障适度水平以及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仍是当前实现住房保障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住房保障支出适度水平测度模型构建

2.1住房保障水平影响分析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住房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障措施密切相关。人均GDP处在较低水平时,贫困人口比例高、保障需求大,但受政府财政能力的限制,住房保障水平也较低[];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供给与需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当供给能力与客观需求基本平衡之后,贫困人口比重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住房保障需求不断下降,住房保障水平回落。所以,住房保障水平发展轨迹呈倒U型[]。住房保障上升阶段,保障水平主要由政府供给能力决定,以此确定保障人口和标准,住房保障相对需求线高于人均GDP,低于客观需求线;保障水平回落阶段,保障水平由需求决定,以此确定保障支出,住房保障相对线基本与客观需求线吻合,低于人均GDP。

保障适度水平发展趋势

2.2 模型构建

本文用住房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住房保障支出水平:

(公式1)

公式1中:H为住房保障支出系数[],S为社会保障支出系数[]②,Xa为住房保障支出,Sa为社会保障支出,G为国内生产总值。

2.2.1社会保障支出系数

图2部分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走势③

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历程来看,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无论实行自保公助型还是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其发展趋势均是越来越接近。说明社会保障水平有其合理的适度区间,即存在共同的适度标准,而不是无限制地快速上升[]。因此基于以下假设:

假设1:假定各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变化趋势是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

假设2:综合各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拟合的模型认为是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模型;

对1950-1995年8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人均GDP的面板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如下模型: (公式2)

R-squared=0.9892;Prob(F-statistic)

2.2.2 住房保障支出系数

图3部分欧美国家住房保障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变化情况

分欧美国家人均GDP变化情况④

由图3、4可以看出,美国、英国和荷兰住房保障支出系数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荷兰和英国先升后降,美国变化趋势较为稳定,整体呈下降趋势。三个国家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但荷兰在1988年人均GDP达16130美元/人,和英国在1991年人均GDP达16580美元/人时,住房保障支出系数变化趋势均由升转降,部分说明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住房保障支出呈下降趋势,印证了住房保障水平呈倒U型发展规律。我国目前人均GDP较低,住房水平相对发达国家偏低,住房保障支出水平应处在较低和上升阶段。本文以上述三个国家最大值平均值9%和最小值平均值4.5%分别作为适度水平的高限和低限。

将住房保障支出系数修正社会保障支出系数模型得到住房保障支出适度水平发展模型:

⑤(公式3)

住房保障支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因此住房保障支出水平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下住房保障支出水平增长速度较快,人均GDP在1万~2万美元之间增长放缓,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后将逐渐回落。各国国情不同,住房保障支出水平发展轨迹不同,但总体趋同。2008年我国人均GDP约为3313美元,在2020年以前,我国住房保障支出水平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3 住房保障适度水平影响机制

供给层面考虑的住房保障支出适度水映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住房保障具有的份额和现实的保障水平,但不能完全反映出住房保障水平的具体分布和具体的效用水平,不能切实反映出住房保障具体项目的分配合理性,因此还需要结合需求层面来综合考虑适度水平。需求的多少决定了住房保障经费实际支出水平的高与低,即保障水平与未来需求密切相关。从居民个体出发研究居民收支情况、居住现状,确定相应地保障标准,可以避免保障支出的浪费;从居民整体出发,可以防止住房保障覆盖人群过少和住房保障标准定得过高的问题。供给约束决定了住房保障可支出的水平,保障需求决定了保障保准和保障对象,两者结合决定了住房保障实际可建设规模和空间分布,为规划保障住房空间提供了依据和决策基础。

3.总体规划层面应对的思考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宏观调控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法律效应,必须改变以往对住房问题关注缺失的状况,增加有关住房建设的内容,明确保障性住房的用地空间布局及相关指标控制,作为住房建设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依据。

3.1加强城市人口结构与住房需求关的研究

现行城市规划对相关的城市人口结构、不同收入群体所占比例以及居住人口变化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只是笼统地提出近远期人口规模,根据人均居住面积指标测算整体居住用地需求,缺乏对人口结构及其住房需求的相关性分析,未能反映出群体收入和住房类型、户型大小以及住房区位之间的呼应关系。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需加强对城市人口结构、群体收入空间分布和现状住房供给方式等方面的社会研究,特别是需要关注城市原有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和空间分布,做出不同住房类型需求规模和空间分析的现状图,作为确定城市整体住房需求结构、修正住房供给的规模和空间选择以及各个分区住房供给主导方式选择的依据 [7]。

3.2 加强对住房供给能力的研究

以往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对于住房保障供给基本采用政策性指标来规划控制,大多沿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对住房保障指标控制的指导意见,很少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角度去研究地方住房保障实际供给能力和动态发展趋势。居住用地布局中各种住房供给方式混为一谈,体现不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各自供给比例,造成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住房保障规划实施无从做起。城市总体规划是统筹住房的长期安排,因此需要加强对不同类型住房供给能力的研究,落实规划近期和期末城市各种类型住房可供给的建设规模,以及住房建设用地出让及存量分布情况,为预留保障性住房的用地空间提供规划依据。

3.3加强规划中保障性住房空间的落实

要实现规划中保障性住房空间的落实,必须要实现保障性住房供需结构的在规模和空间上的双平衡。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大多只是简单的划定居住用地,不能体现出整体的住房供需结构。因此需要研究地方住房供给能力和住房需求的关系,只有将保障住房可供给建设规模、住房用地存量空间分布与保障住房需求群体收入及空间分布相结合才能确定相应的各个空间分区的主导住房供给方式、各种住房比例和户型大小。而落实在规划成果上需要通过技术编制层面的新的表达形式来实现,如在2009年规划年会上就有专家提出把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与住房政策和体系结合起来,例如划分为商品房、公益房和自用房等,并明确各种用房比例和户型大小。同时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周边交通条件和设施配套情况,将保障性住房布置在边缘区而不考虑相关的设施配套是不可取的[]。

3.4加强对规划区内乡村住房改造的关注

与城市住房状况相比,乡村住房问题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和质量上,即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住房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导致的住房质量低下等问题,这也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城市居民相比,乡村中的低收入群体收入更低,危房比重和亟需要改造程度更大。但现行乡村房改造大多采取自行申请、先改造后补偿的办法;大多总体规划编制中对乡村住房改造仅仅提些原则性的意见,尚未上升到从住房保障的角度对其进行规划研究,关注不足。2010年全国两会,乡村改造和城市棚户区改造都被列为未来几年住房保障的重中之重。因此总体规划编制中需加强对乡村住房现状的调研,并提出分期、可实施的、直接补偿到位的住房改造办法,在住房保障上同样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 结束语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8

【关键词】转型;资源枯竭;总体规划

一、枣庄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

1、转型期的社会

枣庄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处在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宏观层面上,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些都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有新变化、新突破、新发展。

2、面临着资源的枯竭

枣庄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由于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煤炭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何去何从,对城市规划师也是一种考验。

二、枣庄资源枯竭城市的特点

1、土地塌陷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大量土地出现严重的塌陷。虽然有些塌陷地已经沉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用地处于非沉稳期,而且这类用地面积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2、产业结构单一

现状产业主要以“黑(煤炭)、白(石灰)、灰(水泥)”为代表的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为主。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城市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破产企业多

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大量煤矿企业破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中、小煤矿实行关、转、并、停的政策,使得一些煤矿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企业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剧增,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1、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及未能对城市的发展未雨绸缪,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替代产业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就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

2、保护意识不强,生态遭到破坏

由于对煤炭资源保护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视开发,忽视保护。这种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不仅使自然资源遭受到严重浪费,而且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

3、破败工矿多,对城市总体布局影响大

在过去企业办社会的影响下,很多工矿企业的周边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公共服务设施。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企业已无心、也无力经营这些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导致这些设施日趋衰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

四、资源枯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讨

2009年,枣庄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从而使枣庄的发展上升为国家

战略。与此同时,山东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枣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为配合实现枣庄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本文通过城市规划这一技术手段对枣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1、城市性质的调整

(1)侧重点不同

本版规划的性质在延续上版规划的基础上,将煤化工提至能源、建材之前,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的发展不能依靠对资源的过度开采,而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由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式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简单地将煤炭资源作为一种初级产品进行销售,再多的煤炭带来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如果对煤炭进行再加工、深加工,其价值将会大大增加。

(2)新增了机械制造基地、新兴科技创新基地

近几年,以机床为主的机械制造业逐渐成为枣庄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枣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高新区逐渐成为枣庄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成为枣庄新兴科技的创新基地。

(3)变鲁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从鲁南五市(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来看,枣庄综合评价居中,但近两年来日照发展势头迅猛,俨然有超越枣庄的势头。从淮海经济区看,枣庄作为山东省的南大门,与江苏北部诸市经济联系密切,具备了和徐州争夺淮海经济区龙头城市的实力。

2、产业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转型成本。对枣庄未来产业选择作出如下判断:

(1)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优化传统产业

尽管枣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但煤炭资源依旧是枣庄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资源优势,因此,枣庄应继续借助这一优势,不断延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并使其成为枣庄的支柱性产业。

(2)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

枣庄具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因此,可以借助文化资源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枣庄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3)依托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受国家政策影响,枣庄近几年来关闭了大量煤矿,从而导致了近20万矿工的失业,只有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纺织、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吸纳这些富余劳动力。

(4)依托省级高新区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要实现产业的真正转型,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3、用地增长边界

(1)城市用地现状

根据统计,枣庄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与上版相比,由62平方公里增长到120平方公里,基本上翻了一番。

(2)城市用地增长过快原因

枣庄城市用地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入快速期;工业用地增长迅速;以外延式拓展为主的城市粗放增长方式。

(3)规划对策——从蔓延到紧凑

作为资源枯竭城市的枣庄,不能在利用完煤炭资源时再向土地资源伸手,而应在发展的同时,把节地放在首要位置。因此,规划通过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使“城乡边界”不再模糊,让城市在精明保护下实现精明增长。通过“从控制城市蔓延的角度来制订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从无序蔓延到紧凑发展。

4、两规编制的对接

为使两规能够很好地对接,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多次与国土部门进行了沟通,并达成了许多共识。提出了“以规划引导土地,以土地保障规划”的指导原则,并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对总体规划进行编制。

这种由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的编制方法,使转型资源枯竭城市——枣庄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实现了很好的对接,主要表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近期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期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农田在空间上基本上达到一致。

五、结语

随着城市资源的枯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功能定位需要重新审视、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因此,此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就应结合资源枯竭城市的特点,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方法,以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总体规划批什么.城市规划,2010(1)

[2]万勇.旧城的和谐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9

关键词:规划信息化;发展趋势;关键技术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这两大要素都对城市提出了更高效、高质的功能性需求,因此城市规划的责任进一步加重了,需要向更高的水准和层次发展来满足实际需求,规划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状况的外在体现之一。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模式,规划信息化继承了旧有城市规划模式的复杂化特征,而综合运用的多种信息技术令这种复杂化特征愈发明显,因此,规划信息化自身的技术特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预估其发展趋势的关键。

1 规划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特征

城市规划的工作虽然繁杂,但大体来说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规划辅助这三类,用于城市规划的诸多信息技术基本都是为这三项工作服务的。因此以这三种技术目的为基准,分析规划信息化中关键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

1.1 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

目前应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数据挖掘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1.1.1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某一类型技术应用模式的统称,这类技术的基础在于城市规划的基础信息建设。事先建立城市规划专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城市区域内的基础地形图、历年的规划记录和规划数据、各种城市信息的统计资料等基础信息都存储在里面,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使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基础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具有表面化特征,但具有很高的挖掘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和发掘才能实现基础信息价值的最大化,所以这类技术才被称为数据挖掘。总体来说,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提升规划设计中所用信息价值的功用。

1.1.2 虚拟现实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在于以电脑模拟出虚拟的规划设计结果,与普通虚拟技术不同的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的空间具有三维化特征,而且能实现感观模拟效果,令使用者不只通过视觉,还能以嗅觉、触觉、听觉等感观去实际感受规划设计的效果。严格来说,虚拟现实技术将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预期、效果检验三项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规划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并立刻看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亲身体验到实际效果的优劣,并对不足的部分即时修改。这种设计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而且对规划设计的质量也有很好的优化效果。

1.2 用于规划管理的信息技术

规划管理一直是城市规划的一大难点,城市规划牵扯到多部门、多领域、多人群,可以说几乎与城市的所有居民都有联系,这种复杂性导致了传统的规划管理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正是信息技术中的数字管理平台和电子一图技术。

1.2.1 数字管理平台。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必须办理的规划业务不仅种类繁杂而且数量庞大,为此,许多城市都为规划管理建立了专门的电子业务平台,以期实现相关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电子平台不仅具有极高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能效,而且为城市的所有民众提供了参与城市规划的窗口,能令规划的管理决策更贴合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城市规划质量。

1.2.2 电子一图技术。电子一图技术是GIS技术、信息制图技术、电子地图技术、动态数据技术的一种统合应用。这种技术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需要用到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资料数据等全部统合、叠加、拼接到城市的电子地图上,并令该图能反映出这些数据的动态变化。这样一来只要通过操作这张电子图就能实现全部的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在图上对某区域进行规划管理时,相关的管理信息立刻就会全部显示出来,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规划管理的条理性和效率。

1.3 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

规划辅助的工作通常与上述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结合起来,不能独立存在。但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这里将其与设计、管理分开讨论。以规划辅助为目的的最典型信息技术就是城市规划专用的动态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数据网络。这二个信息系统通常共同进行建设和应用,通过网络对规划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提取,以数据库对规划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二者共同构成的规划辅助系统相对独立于设计和管理系统之外,能实现独立收集、独立存储、独立运作,但可以随时为规划设计提供数据资料,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2 规划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规划信息化在未来的发展受两大因素影响,分别是技术和需求。其中需求因素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而技术因素则因特征和水平可以实现短期内的预测。因此,这里仅以目前可预知的技术水准,结合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讨论规划信息化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2.1 数据网络技术促成的信息共享趋势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规划用信息数据库,但在共享方面做得并不好,数据库的独立性过强,一方面难以实现跨城市、跨领域、跨部门的技术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也使数据库的应用能效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加强共享平台建设和数据网络建设,一方面将城市规划的数据库与公安、税务、工商、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建立城市整体的数据网络;另一方面,与其他城市展开合作,连接数据网络,期望最终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巨大城市规划网络,这对我国城市规划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2.2 遥感监测技术促成的动态规划趋势

目前的规划信息化模式无论是设计还是管理在动态性上都有所不足,难以满足越来越快的城市变化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遥感监测技术,将其与前述的虚拟现实技术、电子一图技术结合起来,对城市中的各项规划信息实行动态监控、动态反馈,保证城市规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3 GIS技术促成的智能规划趋势

从本质上来说,城市规划是一种有方向性的成果预期,因此预期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最终质量,这种特征反映到规划信息化上就是发展趋势的智能化。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最适于智能规划的技术是GIS,因为GIS技术原本就集成了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两大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可以应用于智能分析。通过对GIS的改进和融合,可以令其与基础数据库连接起来,预测出更准确、全面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效果。

3 结束语

作为信息技术实用化的产物之一,规划信息化必然会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创新而持续进步和成熟。可以预期城市规划总体在未来的发展依然会是一个多元化和动态化的进程,因此未来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会呈现出这种技术特征,这为技术人员对规划信息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相信未来以更多特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规划信息化能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工程中发挥更理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进程[J].规划师,2007(9).

[2]李成名,等.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5.

[3]于静,程鸿.加强城市遥感影像技术在城市规划监控中的应用[J].城乡建设,2007(3).

城市规划新趋势篇10

关键词:城市园林 园林绿化 设计 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031-01

1.概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

1.1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现状

园林绿化建设是促进城市园林生态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仍然是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思想。长期以来,城市园林建设受经济发展、体制功能、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沿袭传统的园林建筑模式,忽略了绿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绿地、公园绿地和单位绿地等设计的不合理。加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极有限,城市园林建设的不合理对自然生态和生物物种的破坏较大,使得我国园林绿化规划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不利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1.2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在设计过程中,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说来,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包括人文观原则、满足功能与需求原则、符合美观舒适原则和遵循生态观原则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人文观原则方面,人文观原则是衡量规划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应重视人文观原则在绿化设计中的重要性。在满足功能与需求原则方面,对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而言,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人们的需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标进程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在符合美观舒适原则方面,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只有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才能使城市园林绿化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因此,城市园林应符合美观舒适的原则。另外,在生态观原则方面,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主要是指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2.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思路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的创新,应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整合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艺术。因此,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可以从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和注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两个方面人手。

2.1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

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是现代园林绿化设计的必然要求。在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园林设计,可以使园林绿化的研究方法更先进和科学。同时,计算机操作相比于传统的园林设计相比尤其自身的优越性,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使园林设计更为方便和快捷,因此,备受城市园林建设的亲睐。如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模拟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土地利用和交通布局的设置,便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比较分析,从而设计出最符合城市园林绿化的方案。另外,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园林绿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得到技术支撑,实现城市园林绿化新的发展。

2.2注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注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是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关键。在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园林绿化的艺术观,对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的传承与创新。一般来说,注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中,应运用传统园林时空处理方式,将城市园林景观与传统的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的优势,以达到为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增添光彩的目的。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应不断地从现代艺术理论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自身的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专业知识和涵养,结合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创造出高水平的园林佳作。

3.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发展趋势展望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说来,从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将朝着更加科学化和更加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3.1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科技化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科技化,将是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必然发展方向。现代城市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未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必须注重追求园林绿化的个性化和精细化设计。科技化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可以使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运用高端科学技术实现优化的绘图设计,进而构建模拟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结构中,也面临着较大困难和挑战,扩宽园林设计的思路,寻求到创新设计的灵感,是未来景观园林设计者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3.2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生态化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生态化,将生态价值和生态美从形式走向功能与内涵的统一,也是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又一发展趋势。在中国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园林设计者们将以绿化的生态效益为目标,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纳入考虑的因素。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尊重景观园林的地域性,在当地、当时寻求出适合当地的自然灵感和自然元素;同时还要尊重当地场地的特征,尊重它的历史和文化,在设计中保留、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增加景观园林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生态化,要重视结合自然的设计,倡导全新的设计理念,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必须按照生态原则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更多的运用本土材料将整个被设计体形成一个有机体,最大化的减少人工成本,增加自然的做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