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十篇

时间:2024-01-12 17:47:26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1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作者简介] 代玉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着眼,通过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的整体性与协作性,推进整体育德,提高整体效应。

一、发挥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内部的育人合力

(一)加强学校内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在高校整体协作育人基础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校优秀教师的育人效应发挥。高校中的院士群体、师德模范人物、拔尖人才、青年才俊等是高校教师群体中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对象。应切实发挥好这部分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述成才故事,分享奋斗经历,用言传身教积极影响大学生。

第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为了改变当前高校辅导员整体比较年轻、社会阅历简单的状况,有些地方与高校从学生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老干部特点和优势,开展学校老干部、老教授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试点与推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取得显著的效果。类似做法应在更多高校开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朋辈群体的自我教育、互相教育。一是发动学生组成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班级、深入大学生中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使学生们在参与互动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二是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发挥先进典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

(二)加强家庭内部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家庭环节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至关重要。家长要当好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应始终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但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有些家长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发展轻道德培养、重实际效用轻基本规范等倾向;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年龄上已经超过18周岁,已经足够成熟,不需要家庭教育了;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住宿于学校,在家里住的时间非常少,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没有时间保证;有些家长认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够,没有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成为青少年主流,来自家庭的过度期许、过分溺爱、过于放任,都可能对孩子们的健康人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1]

要注意在家庭教育中克服这些不良倾向,首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通过家庭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次,大学生的家长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和践行方面为大学生做出表率,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三,要引导大学生的家长们之间尤其是父母之间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上目标一致、方向统一,并注意内容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三)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引导

社会是教育大学生的大课堂。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应着力于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互动局面,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共同推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媒体的理念、导向、内容等在或潜或显地影响着大学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因而,应引导媒体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媒体宣传要多一些选择,多一层思考,多一份责任。今天媒体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和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空前的,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娱乐节目。舆论就是导向,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媒体中少一份猎奇,多一份朴实;少一份炒作,多一份诚信;少一些‘网络红人’,多一些创业明星。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讴歌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吴天祥、李素丽等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否则,错误和片面地加大某一方面的宣传,会扩大负面影响,冲击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堤坝。” [2]

二、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以及家庭与社会相互间协同运作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出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应,以取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更好效果。

(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作互动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定期而有效的双向交流机制、快速而便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而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教育和共同管理相结合的协商机制等。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思路有,学校各部门尤其辅导员通过电话、网络、日常谈话、家访等形式及时提醒和引导家长注意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争取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要有力化解社会对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抵消的状况,首先,要实现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与学校周边环境的和谐,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加强对高校周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整治,使大学生所接触、所经历的社会情景与所学、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之间具有契合性。

其次,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有益影响,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使学校教育的目标、思想、内容等与整个社会和谐统一起来。

第三,适量邀请党政干部、社会名人进学校,通过演讲、作形势报告、访谈等形式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党政干部、社会名人主要应结合自己工作经历、成长体会谈当前的形势政策与如何更好地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与自身的使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与成才观。近年来一些省部级领导干部走进高校为大学生做报告,起到了非凡的教育效果,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把握是在校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而省部级领导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其选题的针对性、授课的权威性都是一般的专家学者所不能比拟的。……这些省部级领导所处的位置、看问题的视野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都会对大学生把握社会发展、感受祖国巨变、形成广阔视野产生直接的影响。” [3]

第四,面向社会招聘有突出成绩、热心学生工作的各行业才俊担任兼职辅导员、校外辅导员,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对大学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发挥他们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家庭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及其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其中,家庭及社会的密切合作应成为推动该教育的开展、提高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因此,应建立健全家庭与社会协同运作的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构建以家庭教育为重点、社会教育积极配合的教育机制,以克服家庭教育与社会“两张皮”的现象,使其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从而有效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这个和谐互动机制包含家庭美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之间的融合机制、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机制等。

三、发挥三者的整体合力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的协调,即从总体着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使三者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内容互补、力量互动、教育同步、相互促进,克服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目标相异、内容无关等倾向,避免三者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贬低等现象,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机制,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有机联系,真正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依托、以社会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整体合力,共同打造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心“教育环”。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庆典出现或发生时,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也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协调的有利时机。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庆典、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举办,都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因而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服务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总目标,结合这些事件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家庭的日常引导、社会的氛围营造,形成总体合力。

参考文献:

[1] 王传习,于晓红.高校荣辱观教育的“数字解读”――一组学生调查反馈引发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12-20.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价值观;

作者简介:翟博,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编审(北京100082);

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所系、血脉所在、精神所依,是链接个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家教是长辈融化爱之中的教诲,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国度里,家庭、家教和家风是我们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根脉;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是中华民族血脉永续的源泉、生生不息的精神营养;是最能滋养美好品质,构筑中国梦,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家教、家风的德治效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家庭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传承的基础,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家庭建设包括家庭、家教、家风等丰富内容,家庭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和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最终实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目标。

教育始于家庭,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对每个人来说都充满着美好、温暖和向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体会,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家庭的生活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人生存、成长、发展的基础;从家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联通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是一个人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基础;从家庭的教育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人的思想成熟、精神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的品德、道德教化的第一课。因此,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加强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文明进步从家庭开启,家风是家庭文化的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精神文化追求的融合,其核心是家庭价值观,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儒学教化的国度里,无论是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还是作为整体的国家,都把仁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境界中最理想的人格,且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重个人心理品质和人格价值的修养。提倡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而仁德传承的重要途径就是重视家庭建设,中心环节就是注重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家庭成为传播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目中,家国是永远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的祖先早在造字的时候,就寄托了中华民族家国一致的和谐理想、家国同辉的大同情怀,奠定了家国关系的社会目标。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在其稳固发展中与西方国家以宗教维系社会发展不同,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非常重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基点作用。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只有每一个家庭和谐美满,整个国家才能安定团结,社会才会繁荣富强。

2014年2月24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永续蔓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和根本源泉。中华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熔铸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引领、融通、聚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引导力和精神原动力,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主线是人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以及渗透到我们骨髓里、血液里、细胞中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理想、信念和情怀,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普遍价值的认同,这种价值认同,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加深,凝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因此,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中,由中华文化滋润的中华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深深地扎根和烙印在家庭和每个人的灵魂之中,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延绵的历史记忆和成长基因。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化、培育、熏陶,而这些最初都是从家庭这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家庭教育启蒙的。“子不教,父之过。”因此,家庭不仅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也是我国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历史、现实、未来,都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家庭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德治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2月17日,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讲到,“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总书记的此次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地指明了家庭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特殊重要性,为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

二、家庭教育是“三观教育”①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庭建设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无论对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教、家风是构成“德治”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人品德形成、道德养成、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是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作了高度评价,报告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1]家庭教育是关系孩子未来发展进步的奠基性事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和幸福人生的奠基具有独特作用,在孩子“三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其精髓是把“培养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作为第一要务,将立德置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首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时下社会各种压力也影响到家庭教育之中。一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脱离;二是家庭教育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日益严重;三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能力;四是两极分化,城市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过度教育,过分溺爱,而农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缺失、爱的缺失。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素以重视家教闻名于世的优秀家教文化,正像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样,在各种思想思潮的冲击下、在这个多元多样多变时代的洪流中,面临断流的危险。试看今天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教育缺失,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蔓延。如果再不惊醒,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凝聚形成的文化血脉、道德根基,将会出现断流、断裂。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能更加深刻领会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之所在。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教育闻名世界。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来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教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教资源。在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和蒙学教材。中国历代保留下来的著名传世家训、经典蒙学教材,都是家庭教育的精神瑰宝,也是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作用的重要体现;既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历代家长智慧结晶和教子方法的心血荟萃。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首任教师和品德塑造的引路人。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后代,重视言教,更重身教。为了让儿女立足家庭,胸怀祖国,早日成才,做父母的很早就在家庭中对孩子开始了教育,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结、积淀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文明精华。诸如:以立德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学习精神;以读书做人为要,注重文品和人品的一致;培养清廉宽厚、尊老爱幼的待人态度,训练勤勉俭朴的持家作风,等等。诸如教子不得过于溺爱、偏爱、纵容骄惰;不得要求过严,而要一视同仁;不得重才轻德,而要重视德才兼备;不得言而无信,而要以身作则等。这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德行,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合理地汲取我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家教经验,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对于培养一代优秀人才,塑造出伟岸的人格;对于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在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青少年是国与家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关系着其成长的方向,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此,我们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也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并渗透到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教育之中,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心”无声。

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独特的精神追求和统一的意志行动,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认同。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一切社会问题和现象,无不打上价值观的烙印,根源无不与此相关。纵观时下我国的社会道德风尚,之所以出现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精神迷茫,诚信缺失,腐败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有各种原因,但中国千百年形成的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赖以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教化的家庭建设基础的断裂,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不到位,是不能不说的问题。试想,家长没有道德底线,如何教育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家长贪污腐化堕落,如何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贪官被查处后,痛哭流涕地悔恨害了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在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双向互动、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此。由此,我们更能深刻理解,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的深远影响。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站、出发地,家风是家庭的软实力、营养剂。家风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建设,家风连成社风,社风融成国风。有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社风乃至国风。道德规范是支撑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重视从自我修养做起、从家庭家风开启,建立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做人、治家、兴国的优良传统。正如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感召力、影响力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应当树立怎样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家庭教育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核心和内容为统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教育文化,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倡导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个人理想、家庭愿景和国家目标的有机统一,个人风度、家风风范和社会风气的有机统一。

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铸就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首位,而立德的内容主要是忠孝,在家能孝,于国则忠。要求子女尊敬长辈,尽反哺之情,报养育之恩;要求为官尽力,从政清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实现道德的高度自觉。

三是树立博大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基本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基石。

四是树立勤勉的乐学思想。树立远大志向,勤奋读书学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耕读传家是中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代代人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宗族祠堂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正规学校教育等,接受仁爱、友善、孝慈、正直、良心、诚信、廉洁、勤学等精神信念教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索精神,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五是树立勇敢的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处事态度和担当,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四、价值观建设是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当前,如何加强和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如何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如何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如何加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些都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因此,吸取中华传统优秀家教文化精华,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高度重视家庭价值观建设,把价值观建设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价值的制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制高点以及理论和实践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家庭建设的有机组织部分,纳入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的总要求。家庭教育价值观建设,一要把立德树人做为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和第一要务。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做人教育,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在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把培育孩子的道德人格放在第一位。二要尽快把孩子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全面发展。三要尊重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为每个孩子提高合适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支撑起教育的大厦,肩负和担当起教育的使命,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把家庭教育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因此,必须赋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本义和作用,回归家庭教育的本真,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科学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三,加强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纳入社会建设中来。家风是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的体现。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不仅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也直接关系着社会风气的教化和形成。在当今社会开放、价值多元,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要培育良好的家风,一是必须体现新时代特点,坚持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全家共同认同的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二是必须把教育孩子做人,把道德教育作为家风建设的基础;三是家长必须首先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行动教育孩子;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涵养好家风,把搞好家庭建设作为加强和形成良好党风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的“检验场”,努力形成淳正家风与优秀作风的良性互动。

第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来。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教育,而是道德教育。教育好孩子必须首先教育好家长。家长教育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加强家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建设,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教师、家长、社区人员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方式的培养培训,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全国涌现出了诸如山东省潍坊市等一批地方开办家长学校的典型案例,深受家长喜爱,就是最好的例证。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3

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刻起就开始接受各种关系的影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中的亲人其实是一个家庭能量团。每种能量都以各种颜色、各种姿态、各种角度或强或弱的力量撞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如果我们仅仅从教育孩子出发,对来参加的家长,不管他是谁,我们都用同一种方式对待,很有可能,家长会最终演变成家庭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家庭幸福指数直线下降。多年来的观察与家长的交流发现,家庭教育不能达到合力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关注:孩子是永远家庭关注的焦点。一个孩子牵动了一家人的心。中国人的价值观又特别给予孩子过多过高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庭的目标,永远希望教师口中最优秀的那个是自己的孩子。因此,过高的关注是引发家庭矛盾的原因之一。

一对矛盾:婆媳关系一直以来是中国千古的难题,成为影响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今,夫妻关系也首当其冲成为最直接影响家庭幸福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中,婆婆与媳妇、夫妻双方教育目标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孩子不知所措,学校教育陷入无力教育。

两种差异:婆媳差异。一种现象为乡下婆婆、城里媳妇。乡下婆婆对孩子教育运用“土办法”,城里媳妇对孩子运用“洋办法”,土洋不能结合,引起矛盾。另一种现象为:高冷婆婆遇到邻家媳妇。一般高冷婆婆都拥有高学历或高职位,对教育问题丝毫不退让,非常挑剔。

夫妻差异。“甩手爸爸”与“包办妈妈”。“甩手爸爸”对家庭教育都抱着“家庭教育都是女人的事情”的心理,把全部的责任与事情都推给妈妈,让妈妈全部包办。“董事爸爸”与妈妈。“董事爸爸”一般都用指挥棒指挥家庭教育,而执行的妈妈或观念不同或有心无力,最终形成偏差,引起矛盾。

基于这些原因,想要通过家长会来彻底解决家庭教育的矛盾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针对影响家庭幸福、造成教育失衡的原因,尝试使用“分层家长会”。每次家长会,特别针对来参会的人员制定不同的目标与内容,协调家庭教育矛盾,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发展。

一、三个维度,细化家长会内容

我园尝试把老人、爸爸、妈妈这三个维度,针对三个维度设计不同的家长会,争取让前来参与的家长都得到提高,形成统一认识。

1.爷爷奶奶会

我园根据内容,邀请不同的参会者参与,爷爷奶奶会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国家庭4+2+1结构,许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上学接送也由他们包办。教师见面最多的也是爷爷奶奶。如果发生问题,第一时间能够与家长交流的也是爷爷奶奶,孩子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是最多。因此,爷爷奶奶是否能与家庭教育保持合力是成功的关键。

爷爷奶奶会,着重把内容放在“不包办,不溺爱”。爷爷奶奶特别是从小把孩子带大的奶奶,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疼爱到极点,什么事情都包办,唯恐孩子吃亏。往往忽视幼儿园的教育,过度地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抓着鸡毛蒜皮的事情不放。我们针对奶奶的心理,特别设计了家长会内容,特别重点讨论为什么教师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既化解了老人对保育工作的种种疑问,又增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理解。

2.妈妈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状态,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稳定。特别是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里面,母亲与孩子的接触,母亲对家庭的直接关注和付出,对整个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权的提升,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众多的母亲也走上了工作岗位,走上了创业道路,不再像以往那样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料理家务。在家庭教育上,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放纵自由型与理论指导型。一种极端把孩子们教育完全交给老人与学校,放任自由;一种极端对教育过度紧张,心理学、教育学说起来头头是道,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套用理论来研究。

针对这些现象,着重把“妈妈会”内容放在正确看待幼儿园的教育上。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让一些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妈妈谈谈经验。教师反馈孩子在园的真实情况,带动放纵自由型妈妈重视家庭教育,引导过度紧张型妈妈得到放松。

3.爸爸会

在许多爸爸的眼里,很多时候,孩子的教育成了老一辈的事,成了学校的事。认为孩子只要进了学校,孩子好坏,一切都在于学校,与家庭无关,寄学校予“厚望”。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代劳,当婆婆与媳妇在家庭教育问题出现矛盾时,爸爸们有时的表现实在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激化矛盾。

爸爸是家庭幸福的粘合剂,在“爸爸会”上,着重把内容放在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幸福中的重要位置和怎样化解家庭教育矛盾这两个方面。用实际生活中的小案例认识到自己的关键作用,促使爸爸主动积极地参与家庭教育。

二、三重引领,深化家长会的过程

分层召开的“爷爷奶奶会”“妈妈会”“爸爸会”,针对家庭教育中的不同角色,开展不同内容各有侧重的家长会,让家长会从单一层次到多种层次,更好地指向“家庭教育合力”的目标。

1.重视基础层

爷爷奶奶是家庭教育中的最基础部分。他们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广。爷爷奶奶常常容不得他人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做“差评”,往往认为否认孩子,就是连带否认他们的教育成果。出于这种心态,教师要准确把握老人的心态,从老人的视角出发,顺流而治。

2.管理核心层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一般来说爷爷奶奶是基础层,那么爸爸妈妈就是核心层,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管理好核心层也成为了家园合作的关键。面对形形的爸爸妈妈,他们对孩子、幼儿园的要求和关注的角度也是不尽相同,家庭幸福最关键的部分就在于核心层的作用。

3.把握引领层

一个家庭总有一个决策者,一个引领家庭成员的人物,要想让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引领层的作用至关重要。园方带领引领层的教育观念,让引领层再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那么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孩子的发展。同样,由于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成员会感到幸福。

三、三层提升,彰显家长会成效

经过几个轮回,分层家长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表现为家长会不再成为家庭成员的烫手山芋,而是成为“香馍馍”,大家都希望参加,形成一股积极、主动的参与氛围。其次,会上,家长们由于角色相同,出发点与愿望基本一致,会自觉地相互探讨与经验交流。最明显的表现为分层家长会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谅,能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提升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得亲密,并且许多家庭成员愿意把家里的教育事件作案例与大家共同分析,将问题彻底解决。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4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对培育产生的影响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靠于所在高校,而高校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往往不够充分。首先,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不甚明确是问题之一。高校在培育中,通常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区分开来,而是将二者“捆绑”在一起,最终很难达到洗涤心灵、净化情感的作用,直接导致教育教学的力度减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任何事情,有针对性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果不能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进行教育,往往使教学缺乏时效性。其次,高校实施的一些校园文化是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方式,比如“边远山区支教计划”、“养老院义务劳动活动”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绝佳机会。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很过校园文化缺乏生机和特色。一些大学生为了迎合学校领导的安排,为了获得自身外在条件的丰盈,不惜靠搞形式主义来装点门面,达不到潜在教育的目的。最后,思想政治课缺乏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活力。当今大学校园里设置的“思政课”存在内容空洞、重复说教、脱离实际的弊病,很多课程与初高中阶段内容几乎重叠,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家庭教育误区对培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存在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存在的诸多误区问题。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人们大都认为将孩子放到集体中进行教育是最好的培养方式,而往往忽视了家庭生活对孩子成长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发挥主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则将教育的途径大大窄化。尤其是学生每年都有漫长的寒暑假期,这段时间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家庭又因长期的依赖习惯而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接受的培育时断时续,并不系统。本来应该靠学校、家庭、社会这“三驾马车”共同推进培育的进程,却将责任单单推到学校一方进行,难免势单力薄,达不到最终的教育教学目的。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观念问题

就接受主体而言,当今大学生正在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心理变化,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思想意识错位、价值观念偏移的严重问题,几乎失去了基本的政治信仰。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利益化,物质财富的极大诱惑使成长中的大学生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和享乐中,因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心、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出现困难。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形成原因。首先,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造成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全民生活水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入了无限生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国民道德水平的低下、价值观逐渐被扭曲、出现拜金享乐的错误人生观等问题。大学生成长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会随波逐流,甚至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虚荣浮夸,很难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次,大学校园里“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打消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弱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只对教学内容进行关注,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部分。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设置属于理论知识,学习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往往被动、消极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应付考试的捷径,而没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三、结束语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在国民包括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和未来的建设,要使大学生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念,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我国高校长期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在课外还开展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组建各种社团,使大学生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各社会媒体积极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朝向社会主义核心层面靠近,这些努力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备了理论基础。在十以后,各高校更是组织学生学习十精神,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座谈会,引领大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但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仍旧突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薄弱,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滋生不正确的价值目标,做事情过于急于求成。首先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功利心较重。在事不关己的事情上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切以自身利益来行动,入党动机不纯,以个人利益来衡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国家的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刻,不能把祖国的命运和国家的富强与社会的进步同自身联结起来。其次,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缺失。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少部分大学生不关注国家大事,生活上只追求物质上的享乐,缺乏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崇洋,将外国的糟粕视为珍宝,同时缺乏奉献精神,过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损人利己。再次,表现为缺乏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再违反学校的校规,传播落后思想,破坏校园环境,不能诚信考试,社会荣辱意识淡薄。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并且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为其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的稳步前进开辟道路意义重大。

2 大学生不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原因

第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灌输不到位。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仅依靠少数教育工作者来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单独的知识性的学科加以讲授,脱离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这种思想观念的灌输没有与家庭和社会的反应形成多向互动,使学生无法在学习生活中融入这种价值观,价值观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稳定固化。加之理论的学习上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课堂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依据这种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能将外在的价值灌输内化为内在的行动。

第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关系、人们的生活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趋势,各种价值观也应运而生,大学生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当中,很容易受到多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其价值观也很容易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动‘没有硝烟的战争’,极力以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以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构成了严重威胁”,②对外来文化侵略没有防御能力的大学生也容易被蛊惑。

第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片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和教育对象主体接受及意识形成规律,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其内在形成并固化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核心价值意识的系统教育过程。”③而大学生在高校教育中由于受专业和文理科的限制,受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程度不同,而各个学生有其专业和个体不同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一,一般来看文科学生的认同度要高于工科和艺术类学生,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其中会有各种差异出现。而同时,对比较与身边的现实生活相关的价值观念的学习会比较容易接受,认同度和实践程度也相对较高,反之,越与自身利益关系小的认同度也会相对较低。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教育中改善学校的各方面坏境,使学生在学中受益,真正融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去。但是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应综合家庭、社会、自我的力量共同努力,促使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是大学生在读期间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使大学生主动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在校园内塑造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接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在无形中塑造自己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理论课堂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通过讨论、观影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本开新。建立健全教师考核标准,将德育考核作为所占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比重加大,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书队伍,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用教师的模范行为去引导和感染大学生,鼓励正确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负面激励纠正大学生的不恰当的行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在课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成为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校园内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利用广播、报刊等形式,也可发起学术讨论,扩大大学生中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除了学校的教育外,还应加强家庭的文化氛围的塑造,致力于家庭美德的创造,在处理家庭矛盾时能民主宽容地对待,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理解沟通,形成宽厚友爱的家庭氛围,在家庭中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家庭成员的规范要求,培养良好的兴趣,关心国家大事,家长在节假日注重对孩子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与熏陶,家庭成员共同观看各类公益广告,因时因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纠正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为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

整个社会要致力于鼓励和支持社会生活中的从业者树立诚信互助的良好作风,使社会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同时传播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文化产品,摒弃低俗和愚昧的文化产品对大学生的侵害。用网络、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宣扬社会的良好传统,规范网络文化,创建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舆论朝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近,让大学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自身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积极主动地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深入解读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国梦,在自身的行动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定自身行为的价值尺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吸收新的社会信息,同时发扬雷锋精神,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发挥大学生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大学生活动中宣传并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合各基层不断学习交流,不断反思自己,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② 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9.

③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1.

④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6

【关键词】家训文化 传承创新 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容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重教养、重德育、重家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凝练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承优秀家训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对社会经验的深度总结。若要使其在全社会发挥作用,则应使广大人民群众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同时,更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古代家训中待人接物、谦恭敬礼等处世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实现落实、落细、落小的目标,就必须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更加注重良好家风的形成,发挥良好家风的独特优势。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发扬和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让优秀家训在当代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吸收优良家风的精髓,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要求,有益于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向善向美的风尚。

家训文化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以适应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优秀家训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涵对现代人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优秀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是以“礼”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而传统道德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对道德准则的认可和遵循。传统家训服务于封建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大力弘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从传统家训中汲取精华,让传统家训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层面指出了努力方向,与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也十分相通,可以作为现代家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

加强家庭与其他教育主体的互相配合。虽然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当今社会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对“和谐稳定”的追求却始终如一,这就为传统家训文化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动力。家训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配合,社会多元主体齐心共建。家庭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我们更应强调自由与规则的有机统一。在学校教育方面,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应适当增添关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容,让每个孩子从小接触家训文化,理解其内涵,自觉践行道德准则。此外,还要大力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和引导作用,使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家训文化的积极意义,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同时,对于优秀的家风家训,要以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作品、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

加强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机结合。对中国优秀传统家训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人的一言一行往往展现着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而家风家训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家庭层面的糅合。所谓内化于心,就是要将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内化于每个人自觉自发的思想理念;所谓外化于行,就是要将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去践行优秀家风家训,彰显文化精神。

曾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道:“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文化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承,哲学意义和道德内涵丰富。家训文化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以适应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作者为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2月17日。

②张琳、陈延斌:《传承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探索》,2016年第1期。

③白现军:《传统家训的教化机理及其传承路径探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践行

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创新性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论述了家庭的重要性,阐释了家庭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既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新思考,又拓展了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为发挥家庭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指明了方向。

家庭在价值观培育中具有独特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把家庭建设看成是和谐社会、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大学》指出:“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青少年将来成为什么人,其决定的因素首先是家庭教育。培养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一、积极应对家庭建设面临的挑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抓起。上世纪60年代,国际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指出: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就现代社会而言,家教不单是社会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节,更是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德行奠基。当前,社会上呈现多元价值取向,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家风家教资源流失,家庭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建设不力,微博、微信、手机媒体和社交网络对家庭日常交流时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一些家庭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据有关调研结果显示,72%的家长热衷于请家教让孩子上课外补习班;67%的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只谈学习,最关心孩子考多少分排第几名、钢琴考多少级、比赛拿什么奖,至于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很少过问,忽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优良家风的教育,影响了家庭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受。家庭教育就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第一笔,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主基调。由于青少年成长的根基在家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传统美德的塑造在家庭,因而这种影响是刻在骨子里不可撼动的。家长要认真分析和积极应对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承担起守护价值观的责任,自觉地为青少年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第一个场所,大力倡导优良家风,培育核心价值观,以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建设,以家庭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二、家庭要担起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是家庭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基石,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培育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任。重视家庭建设,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遵行的优良传统,也是维系中华精神的一块文化基石。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和学校比较重视家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措施不给力,效果不理想。少数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三百年前就讲,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就是说家庭教育应该是人类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形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庭建设的关键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德国教育家、幼儿之父福禄贝尔曾经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在家庭建设中,家庭精神是最核心的东西。家庭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建设,是一个家庭及其成员在家庭内外活动中所信奉的是非、善恶、对错的标准建设,反映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做人准则。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格、涵养人性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承担着抚养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一旦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就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家庭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要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青少年存正念、做正事、走正道。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当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时,就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心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就像一棵树,扎好根基后就有资本抵御风霜雨雪,继续向上生长。由此可见,家庭核心价值观建设绝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成材,而且也是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观得以践行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不是口号,更不是教条,而是贴近每个人、带着温度、生动活泼的精神追求,只有植根于日常家庭生活里,体现在人人躬行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彭波、姜泓冰等.人伦基石家国天下[J].人民日报,2015-04-03(06).

[2].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J].人民日报,2014-05-05(01).

[3][日]森重敏.孩子和家庭环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1-22.

作者简介: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8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处在“三观”逐渐形成的高职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部分高职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迷茫、理想淡化、责任缺失、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该群体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的行为习惯和稳定心理状态的形成,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把青年价值观的培养和定型的过程比喻成“扣扣子”,一旦有一粒扣子扣错,那么余下的扣子就必然都会扣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具有引领社会思潮作用的重要指导准绳,决定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更应贯穿于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每个环节。由此可见,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研究,探寻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正确的政治信仰,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行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局限

(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仍习惯于采用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方式,忽视课中或课后的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导致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产生排斥和陌生感。

(二)校园文化重形式轻实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看似丰富多彩,但真正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内心需求的活动则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时候学校因为需要活动所以举办活动,学生更是因为被要求所以被参加。因此,校园文化的德育效果很难体现出来。

(三)家庭教育主体的引导意识参差不齐

作为高职学生成长的原生态家庭,对其“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然而目前家庭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意识可谓良莠不齐。一部分家长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一部分家长强调竞争,教育倾向重学业轻品德;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一味溺爱,家庭教育缺乏客观性和理性,严重影响孩子的品行培养和全面发展。

(四)社教育影响存在冲突

社会教育中各种培养主体交织,各种社会媒介同时出声,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积极或消极的、健康或庸俗的各种影响共同作用于学生,如舍己救人、甘于奉献、乐于助人与见倒不扶、重利轻义、人情冷淡同在;如民主法治与专制人治、勤政廉洁与贪污腐化并存等等。这些现象对学生所施加的是性质、价值方向不同的影响,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能量的影响力,形成了社会教育影响的冲突。

(五)自我教育内在需求较弱

作为培养主体的高职学生如果能主动采取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教育的方式,则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取得实效提供最有力的保障。然而现实中,高职学生中很大一部学生因高考失利,面对自己缺乏信任,面对困难缺乏毅力,面对挑战缺乏勇气,面对信念缺乏追求,所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内心需求相对较弱。

三、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和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他们具备一定思想、判断、愿景和喜好,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只有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培养过程才能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职学生“三观”的形成,需找准能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利益的交汇点,将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以有效的形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思考、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新性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冲击着高职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上都出现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空间,找准活动主题,搭建展示平台,开辟参与渠道,增强培养过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四)整合性原则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同步同向地进行才能实现最佳培养效果,所以应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种德育途径,实现多管齐下,多方联动,形成高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知,情感认同,意志坚定,行为吻合,最终内化为自身道德需要。

四、创新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及方法

(一)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教学过程,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渠道,首先应改革教学过程。积极探索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讨论辩论、视频分析、情景模拟、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依托多媒体、网络、微博、微信、QQ等教学载体,巧妙、有机地将相对枯燥、零碎和非体系的教学过程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教学方式的时代感。其次,创新教学内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现实需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学生的现实关切,解答学生的当前疑虑,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契合点,增加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可度。第三,提升教师素质。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讲授者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认真钻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人师表,以身垂范,从而提升授课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用自身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突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尊重学生主体、强化过程体验、确保活动质量

在相对开放、民主、融合的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营造相对宽松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内心需求和现实期待,合理有序地融入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在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约束力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外化于具有科学性、审美性和合理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中,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谊,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校纪,为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形式丰富、质量优良的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活动我们应有侧重地予以设计和组织,确保活动质量。班团活动中,要注重主题、形式、流程的设计;干部竞选、竞技比赛等活动中,应突出过程的民主、平等和公正,增强结果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校企文化融合活动中,应凸显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交流切入点和落脚点等。只有永葆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特色,才能确保学生始终关注和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实现增长知识、提升素养、培养道德、完善自我的培养目标。

(三)优化社会培育环境,净化育人环境、集聚德育资源、依托有效载体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反之则会制约和阻碍人的发展。在培养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净化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向上、阳光和安全的成长环境,营造一个诚信、公正、法治、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在社会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诸如历史文化古迹、著名历史革命人物和身边先进典型,以及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良好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等。我们只要能有效地集聚这些资源,并依托有效载体,如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聆听感悟;邀请模范人物走进校园巡回演讲;加强新闻媒体正面积极的宣传报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就能引导学生在感性认知、理性思辨和实践体会的融合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感动于见义勇为、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优秀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感受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氛围,最终在价值多元的现实中,通过价值观之间的比较、甄别,发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观”。

(四)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强化教育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因其在时间上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在情感上的血缘性和亲切性,在内容上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而无法被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作为一个立体化的过程,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强化教育意识。通常,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教育意识越强。因此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塑造健全人格,树立良好品德。其次,更新教育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总是建立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之上的,所以家庭教育过程中若能改变“家长式作风”和“重智轻德”的思想,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导为主的理念则更容易将尊老爱幼、互敬互爱、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等家庭美德培养成子女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道德模式和行为方式。第三,创新教育方式。如榜样式教育最能感染和教育子女,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子女最真实最直观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最能激发子女向善、自信和进步的教育方式,当子女感受到父母真诚的认可与鼓励时,他们会倍加珍惜,从而不断激发潜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完善自我的内心需求。

(五)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践行、自我评价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大学生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才能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落实在生活实践中,因此要重视自我教育。首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高职大学生应本着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明确自己已有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为后续发展和进步提供真实客观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与身边道德标兵之间的差距等方式来认识自己的道德水平。其次,自我评价。客观的道德认知,会激发学生主动反思,分析差异根源,判断是非曲直,懂得约束控制,从而明确新的道德取向。再次,自我践行。当内心选择了新的更高的道德目标时,刃牡那看罅α拷引导学生投身实践。一个人的参与度决定了他可获得和接收的信息量。高职学生在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接受历练,完善人格,实现价值,进而更深刻全面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将最终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DB/OL].新华社,2014-05-04.

[2]李一.家庭教育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刘雪松.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6(01).

[4]周新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9

[摘要]从幼儿生活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的视角出发,为了充分发挥幼儿园作为“亲子共育”基地和社区“幼儿教育”中心的作用,以幼儿园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全发展,日本政府从本世纪初开始大力推进幼儿园的育儿援助事业,其理念与具体措施对推进我国的“家园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政策支持下,日本幼儿园为在园和未入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育儿援助,主要包括由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或幼儿园教师实施的育儿商谈、对未入园幼儿实施保育、园舍开放、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提供育儿信息、由园外人员或园内教师实施的育儿讲座、家长助教、以父亲为重点的保育介入等。为了保障育儿援助的质量,日本文部科学省还组织开展了以幼儿园教师、保育所保育员、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为对象的“育儿援助指导者培训”项目,并提出了诸多注意事项。

[

关键词 ]育儿援助;家园合作;家长教育政策

一、背景与理念

随着核家族化、少子化、都市化、信息化等进程,儿童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这一变化,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0年《关于少子化与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明确家庭在儿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为了发挥家庭特有的教育功能,应该站在全社会都要肩负起教育儿童的使命这一立场,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区,都应该认真探索自身在儿童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在幼儿时期,应该以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为核心,把家庭、社区纳入幼儿教育的视野,全面、综合地考虑如何开展幼儿教育,为此幼儿园要充分调动、挖掘、整合全社会的儿童教育资源。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调查研究者协会秉承了中央教育审议会的观点,强调要用整合的观点来考虑幼儿期的教育,特别是要发挥作为专门幼儿教育设施的幼儿园的核心作用。

2000年2月,为了振兴幼儿教育,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调查研究者协会启动了以今后幼儿园教育条件整备措施为核心的调研工作。2000年7月,该协会围绕幼儿园的教育与教育环境的充实、幼儿园育儿援助的充实、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与保育所的衔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提交了中期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2001年2月2日,该协会又提交了终期调研报告——《为了幼儿教育的充实: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制定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应把幼儿园作为“亲子共育的场所”的重要观点。该报告的第二部分还重点论述了实现新时期幼儿园教育振兴的四个方略:充实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充实幼儿园的育儿援助;推进幼小衔接;推进幼保(幼儿园与保育所)衔接。对于如何充实幼儿园的育儿援助,该报告进一步提出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幼儿园运营的弹性化(适应家长的需求);二是推进“临时保育”;三是推进育儿援助活动,在开展与育儿援助相关研究的同时,对公立与私立幼儿园给予财政支持;四是推进不同年龄儿童与不同世代的人际交流_(主要指幼儿与中小学生以及社区成人的接触)。

2001年3月,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调查研究会在《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充实包括家庭、社区在内的幼儿教育,必须完善作为幼儿教育专门机构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环境,加强作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联系最重要内容的“育儿援助”,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家庭孤立化、育儿困难化的时代背景下,“与家庭共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其重要性日益突显。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于2003年5月就“今后初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措施”问题向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咨询。通过再次征求多方意见并进一步审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最终在2005年1月28日完成了咨询报告。该报告第一章第五节提出幼儿教育今后发展的两个方向分别是:家庭、社区、幼儿园等机构三方协作共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保持幼儿生活的连续性及发展、学习的连续性的幼儿教育。以上两个发展方向是先后承接的,即只有通过家庭、社区、幼儿园等机构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其教育机能,才能保持幼儿生活的连续性及发展、学习的连续性。

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第三个《幼儿园教育纲要》,在强调幼儿园全体教师要密切配合完成教育任务的同时,突出强调幼儿园应该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意味着打破了长期以来将幼儿教育局限于幼儿园内的教育活动的狭隘认识,而将幼儿园教育拓展为由教师、家长、社区人士等组成的教育共同体来完成的活动。这不仅没有弱化幼儿园的教育功能,相反能够更好地发挥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的职能。

幼儿园作为育儿援助的重要基地,主要有三大职能:一是作为亲子聚集的场所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家长通过彼此交流育儿经验,可以互相答疑解惑;二是与家庭密切联系和合作,在幼儿园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的成长;三是以育儿咨询为切人点,通过促进家长的成长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育儿援助事业的推进

早在1998年,日本文部省就指定一些地区开展了幼儿园育儿援助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专业人士开展育儿咨询,心理咨询师开展育儿心理咨询,育儿主题演讲,家长育儿沙龙,未人园幼儿的亲子登园,园庭园舍开放,通过《园报》提供育儿信息,育儿小组的援助等。针对伴随着少子化、核家族化等社会变化所引发的家长育儿不安与孤独感的日益加深,以及儿童与同伴游戏场所的减少等问题,2003年7月9日,基于《培养下一代支援对策推进法》和《儿童福利法》,日本政府开始全面推进育儿援助事业。其中,基于《培养下一代支援对策推进法》推进育儿援助事业的举措主要包括教育咨询、信息提供、园庭园舍开放等;基于《儿童福利法》推进育儿援助事业的重要举措则是开展临时保育(注:本文不涉及这部分育儿援助的内容)。2002年,日本开展育儿援助事业的园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72.4%,2003年上升为77.0%。

2003年,日本幼儿园为在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育儿援助,其比例为:育儿商谈(由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16.6%、未人园幼儿的保育25.2%、园舍开放36.2%、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33.8%、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7.8%、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26.7%、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41.7%、家长助教54.2%、以父亲为重点的保育介入40.8%。同时,日本幼儿园还为未入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育儿援助,其比例为:育儿商谈(由园内教师实施)29.O%、育儿商谈(由园外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9.6%、育儿经验交流会20.0%、未人园幼儿的保育52.3%、园舍开放48.5%、育儿小组等的援助12.4%、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20.40/0、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8.7%、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15.2%、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20.9%。

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日本育儿援助事业有了明显发展。截止2005年,以在园幼儿及其父母为对象实施的育儿援助形式比例增长情况为:育儿商谈(由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19.6%、未入园幼儿的保育30.6%、园舍开放41.3%、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38.0%、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12.5 010、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28.4%、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43.7%、家长助教57.5%、以父亲为重点的保育介入42.1%。以未人园幼儿及其父母为对象实施的育儿援助形式增长情况为:育儿商谈(由园内教师实施)33.5%、育儿商谈(由园外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11.6%、育儿经验交流会21.8%、未入园幼儿的保育55.1%、园舍开放53.3%、育儿小组等的援助13.90/0、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24.7%、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12.5%、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16.7%、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24.8%。

2008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特别援助学校的学习指导纲要等改善咨询报告》中阐释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与合作的必要性。与此同时,第四次修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三章第八条就相关问题也做出了阐释:“幼儿的生活是以家庭为基础,通过社区逐渐扩展的,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携,使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幼儿在家庭以及社区生活的延续与扩展。因此,要充分挖掘社区的多种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幼儿园与家庭的联携,应该通过创设与家长交流信息的机会,创设与家长和幼儿获得交流的机会,来提升家长对幼儿期的认识。

为了加深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充实与振兴幼儿园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幼儿园教育理解推进事业”。这项事业在各都道府县开展,其主要举措以幼儿园课程编制为核心,就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保教方法、幼儿园的经营管理等主题举办讲座,展开研讨。2009年12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各都道府县审议会的基础上,就六个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审议研讨,其中第四个议题就是“幼儿园的育儿援助与临时保育”。2010年至2013年连续4年,各都道府县延续了相同的审议主题。2011年的审议就幼儿园育儿援助的功能列举了五点:促进儿童成长的场所;丰富游戏经验的场所;家长分享育儿喜悦的场所;家长交流育儿困惑与经验的场所;构建社区人际交流网络的场所。2012年各都道府县的审议都特别强调“要从家庭、社区生活的连续性的视角来保障幼儿的健全发展”,“无论是对在园幼儿的家长还是对未入园幼儿的家长,都应使其认识到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2014年各都道府县审议研讨的第四个议题是如何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给予特殊的援助,以及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家庭、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的连携。可见,日本育儿援助的对象与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与充实,也更好地体现了教育起点公平。

三、育儿援助质量的保障

(一)育儿援助指导者的培训

育儿援助活动需要根据各幼儿园、社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家长需求展开,因此开展育儿援助活动时,无论是面对家长的援助还是面向乳幼儿发展的援助,与基于幼儿园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相比,在对象、内容以及方法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有必要通过开展专门的培训项目来丰富与提升广大教师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为了保障育儿援助的质量,2007年8月,日本文部科学省与独立行政法人教师研修中心共同开展了以幼儿园教师、保育所保育员、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为对象的“育儿援助指导者培训”项目,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模块的内容开展:

第一,育儿援助的意义。主要是解读与育儿援助相关的法规、政策,如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儿童福利法、虐待儿童防止法、认定儿童园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下一代育成援助推进法,以及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市町村等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讲授幼儿园开展育儿援助活动的途径与方法。此外,还介绍社区育儿援助活动,如育儿援助中心、儿童馆等的育儿援助活动。

第二,育儿援助的基础理论。主要是讲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特殊儿童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儿童健康(包括食育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儿童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父亲的作用以及虐待儿童的对策)等。

第三,育儿援助的实践策略。主要是讲授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艺、集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与学校的连携策略、与儿童互动(以游戏活动为中介)的技巧等。

培训的方法主要包括专题讲座、主题沙龙与问题研讨、经验分享、现场观摩与体验。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地方公共团体参考育儿援助研究计划制定协会于2008年3月编制的《关于幼儿园育儿援助的研修——为了研修计划的制定》等手册来制定适宜的研修计划,强调地方公共团体应在育儿援助活动的意义与内容、方法、行政基础,育儿援助的现状与课题,乳幼儿发展援助等相关研修内容与方法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地区实际开展育儿援助的研修活动,切实提升教师的资质。

(二)实施育儿援助的注意事项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习用品;原生家庭;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意义;教学现状;应用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当前社会形势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且对于社会大家庭中每一个人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核心理念,在国内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发展成为当前德育教学的核心项目,引导着各级教学结构的有序发展。为此,以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为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为主导,开展具有思想价值的课程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观念。文章讨论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极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积极作用。

二、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现状

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这一教育理念下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就当前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偏重智商教育,忽视品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依旧成为现下较为严重的思想误区。基于应试教育作用,让学生的原生家庭与社会教学体系,多种教学主体以智力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育与思想品质的核心建设,造成诸多社会不良现象。学生极端化心理倾向,逐渐引起社会与教学界的关注。为此,教育部发起了社会主体核心观念的教学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原生家庭的思想素质、彻底改善网络环境为学生思想养成带来的不良影响、全面建立具有流程的核心教学体系,以此建设小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指数,培养其良好的思想观念。

三、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积极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一切未形成定性,且这一时期的学生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希望,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外,更加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阐述了当前社会形势下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样,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应用到其中尤为必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到树立

正如人们所知,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使他们的思想品质得到积极的培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做人的相应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将其应用到德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思想认知给出了明确的标杆,使学生在这一标杆与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得到规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明辨是非,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为学生明确了道德准则

德育,顾名思义便是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十分必要。而在其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其中诸如诚信、友善等思想道德语句能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在道德层面上给出了明确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道德准则的要求下,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同时,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但是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明示,为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项细致地讲解,并发挥教师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的内心便会在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逐渐形成一杆道德准则称,这杆秤会时时提醒学生,约束学生,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融入学生的“骨髓”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服务社会、造福于社会的良好公民。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不断规范学生言行举止

受当前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源于四面八方,尤其是受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积极的、消极的等等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言行举止。那么,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规避外界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这却远远不够。要想真正使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文明素养得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而言便是一个较好的言行规范准则。其中的相关内容,从大的角度上来说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培养,从小的角度来说,学生自身的内在素养得到规范。在与他人相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本着待人温和的态度去与他人相处,那么,学生的言行自然不会出现差错。

就以上三点而言,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必要,使学生从思想认知上规避不良影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小学阶段应开展德育教学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德育工作者应大力推行德育思想教学,提升小学校园的德育功能,为小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德育工作者,应充分深入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掌握其思想关注点、兴趣爱好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获取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具有学生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在课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減少课程的理论化内容,引起学生对课程的不理解问题,应从学生兴趣爱好方面,开展具有教学效能的德育课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教育价值。

案例1,在小学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方案设计时,主题为“爱惜学习用品”。以往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列举学习用品的实例,讲解学习用品的来源,树立学生爱惜学习用品的思想。教学分析:学生在列举实例时,具有参与兴趣,是较好的师生互动机制;教师在讲解学习用品来源时,比如铅笔制作、橡皮生产等,鉴于学生的认知范围有限,难以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造成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教师在引出爱惜学习用品时,给予学生的感受较为突兀,学生在不理解学习用品生产与制造的流程时,造成强制性的教学流程,引发学生叛逆心理。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开展“爱惜学习用品”的教案调整:

1.让学生自主说明学习用品,选出3种,以此建立师生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教师为学生分发彩纸,让学生描绘学习用品的外观,以此增加学生对学习用品的熟悉程度,提升其对学习用品的关注;

3.教师以铅笔盒为例,为学生展示制作过程,为学生分发纸壳、彩纸、胶水、美术剪刀,让学生自主设计铅笔盒;

4.在学生铅笔盒制作完成时,教师结合对学生的兴趣了解,为学生分发贴纸小人,比如“皮卡丘”“熊大”等,让学生自主张贴于制作的铅笔盒表面;

5.待學生完成制作时,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引出提问“你们希望自己制作的铅笔盒,可以保存多久?”

6.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完成时,教师提出“你们手中的学习用品,每一件都经历着如此复杂的制作过程,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丢弃、不随意破坏,同学们能做到吗?”

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德育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教学课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结合学生兴趣,丰富教学课程,自然过渡思想品质的升华阶段,彰显具有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德育教学。

(二)增加社会实践性活动

在案例1中,为德育教学活动引入实际操作流程,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用品的制作过程,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获知学习用品的来之不易,教学效果良好。为此,教师应持续发展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程,开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见闻,增强其对书本德育内容的理解,促进德育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

例如,结合“爱惜学习用品”的教学需求,建立与学习用品供货企业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实现为学生分发统一规格的学习用品,建立学生平等的思想观念,减少攀比、虚荣不良心理的滋生,另一方面德育教师与班主任,可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用品的生产过程,在学生参观期间,为其适当性讲解生产流程,提升其知识见闻,增强其对用品生产的理解,树立其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提升原生家庭的德育思想

学校德育教师应通过班主任,进入学生家长群,实现与学生原生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德育工作者,应借助线上功能,定期为学生家长推送德育家庭教育的“小妙招”电子短文,比如“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以此提升学生家长的德育思想,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教育。

五、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自身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观念的养成,应建立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之上。德育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从学生认知视角,自然引出德育思想,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此外,校园应适时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机制,通过参观形式,增加学生见闻,提升学生自信,为社会主体核心教育奠定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瑞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德育建设[J].教书育人,2019(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