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运输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20:54:16

铁道运输论文

铁道运输论文篇1

关键词: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研究

 

1.钢铁企业铁路运输概况

铁路运输是钢铁企业的大动脉,肩负着运送物资、保障生产的重任。铁路运输总量一般可占到全厂运量的70%一80%,每年有多则上千万吨少则数百万吨的生产原辅料、燃料、半成品和成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铁路专用线运进工厂车间或发往全国。是企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常被称为企业的生命线。

1.1.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特点

除了一些铁路运输的共性外,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与一般铁路运输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1厂区布局

我国各大中型钢铁企业由于建厂较早,改扩建中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另外受地形条件限制,厂内轨道线路复杂不规范,没有专业的编组场地和驼峰设备。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在厂区内,铁路和道路几乎普遍采用平面交叉。事故多发,给铁路运输能力的提升增加困难。在炼铁站高炉区,纵列式是高炉最佳的排列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列车的走行干扰,增加线路的通过能力;横列式排列方式虽然节约土地资源,易于改扩建,但是不利于列车走行,还会增加道岔数目,使线路变得狭窄,加之铁水区的运输作业繁忙,易产生大量交叉干扰,限制列车走行速度。

1.1.2运输目标

钢铁企业铁路运输除了办理路、厂车辆交接,接发货物外,还要担负厂内中转运输任务,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特别考虑要安全性、时间性和准确性。

(l)安全性

钢铁企业厂内运输大部分属于特种货物运输,例如在运输铁水的过程中,铁水的温度大约在1200℃一1300℃之间,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脱轨造成车辆倾覆,大量铁水流出,不但作业人员的生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在短时间内铁水会凝结,造成机车、车辆、线路以及附近设备大面积熔化,由于线路及通信设备不能在短时间内修复,导致生产严重停滞,经济损失巨大。

(2)时间性

钢铁企业铁水罐车在高炉下的停留时间是固定的,停留时间与出铁水的时间要相一致,根据生产作业要求,超过这个时间,罐车必须离去,由于高炉出铁批次的限制,罐车的数量和停留次数也是固定的。延误高炉区铁水运输,不仅会造成炼铁站后续作业的等待,降低高炉的生产效率,还会延误炼钢站的生产,造成炼钢厂的设备空闲。

(3)准确性

钢铁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延误出铁水的时间,要求调度人员不能排错进路,机车司机不能操作失误,列车取送铁水的罐车必须在指定的高炉下对位停放,所以必须确保铁路运输组织作业的准确性。

2、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基本内容

2.1行车组织

钢铁企业铁路道岔多,股道短,复用线路多,机车多、运行区域固定,特种车辆多,行车调度的难度往往高于一般铁路运输调度;特别是钢铁企业在进行运输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变更生产方向,新建厂房和产量调整导致厂区运输线路的频繁变动,几乎每隔几个月就要对厂区线路进行改造,致使行车组织更为复杂、多变。

因此在优化行车组织调度优先级别上,根据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的自身特点,本文建立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能力利用指标如下:

(l)道岔(组)占用时间。

道岔(组)占用时间指的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办理各项技术作业占用道岔(组)时间之和。车站咽喉区道岔较多,咽喉区最繁忙道岔利用情况通常制约着整个车站的通过能力,甚至成为制约全厂运输系统能力提升的瓶颈。

(2)轨道区段占用时间。

轨道区段占用时间指的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办理各项技术作业占用轨道区段时间之和。在分析区间通过能力时通常要分析区间线路即整个轨道区段占用时间。

(3)道岔(组)利用率。

道岔(组)利用率是指一昼夜道岔(组)占用时间与道岔(组)可占用总时间的比值。道岔(组)可占用总时间是指一昼夜除去交接班、线路检修等固定作业时间,道岔可被实际利用的时间。道岔(组)利用率是研究车站通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4)轨道区段利用率。

轨道区段利用率是指一昼夜轨道区段占用时间与轨道区段可占用总时间的比值。轨道区段可占用总时间是指一昼夜除去交接班、线路检修等固定作业时间,区段可被实际利用的时间。轨道区段利用率是研究区间通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5)列车等待时间。

列车等待时间是指列车接到运输命令以后,由于前方线路被占用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前进,等待进路被开通的时间。在制定和优化企业运输组织方案时,应尽量降低各列车等待总时间。

(6)等待列车数。博士论文,铁路运输。

等待列车数指的是不同列车产生敌对进路时,排队等待同一线路开放时的列车数目。通过等待列车数可以分析出现行设施及运输方案下,车站及区间的繁忙区域及主要冲突作业,等待列车数指标可以在列车等待时间指标中有所反映。

2.2运输“瓶颈”

在整个铁路运输系统中,运输能力最薄弱的环节总是对运输能力起决定性的限制作用或所谓“瓶颈”作用。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在运输地位重要的车站、区间上,运输限制部位或“瓶颈”地段的通过能力利用,往往成为保证运输畅通和关系全局运输的关键。在这些部位或地段,需要通过周密的规划和计划,精心组织均衡运输,在保证一定的运输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运输波动,最大限度地是使用通过能力。

通过分析钢铁企业的铁路运输系统的特点,可知钢铁企业铁路运输通过能力受车站和区间通过能力影响较大,车站和区间通过能力是制约整个运输系统的“瓶颈”,对于运输系统这部分运输能力的提升是系统优化的重点。

3、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步骤

3.1进行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中,应根据企业发展规划,预测短期及中长期运量增长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扩建和运输组织优化。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博士论文,铁路运输。在运输系统的优化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l)产品需求量发生变化。当产品需求量超过现有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时,就需新建或扩建厂房,增设线路,优化运输组织方案,使运输能力满足生产需要;而产品需求量变小时,会使得原有生产系统出现不平衡现象,运能闲置。

(2)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改变原有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往往导致产品在厂内各车间运输流程的改变,对运输组织和厂内铁路布线均有较大的影响。

(3)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问世通常意味着被市场淘汰的老产品下线,旧厂房的拆除,新厂房的选址、建立,运输设施设备的更新,对铁路运输系统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3.2对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本文采取的基本步骤是:

(l)系统分析。通过和企业决策者的沟通和运量预测等手段,确定一定时期内运输系统拟达到的目标。对目标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获取企业厂区地理信息、运输数据等必要分析信息。

(2)系统状况的量化分析。

确定企业铁路运输系统的瓶颈所在,依靠研究人员的规划经验找出运输紧张的影响因素,对重点区域提供改造方案。

(3)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对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进行优化设计,并予以实现。向企业提供多个铁路运输系统优化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通过系统评价对各个待选方案的实施效果及工程造价进行比较和排序,供企业决策人选择。博士论文,铁路运输。

小结

钢铁企业铁路运输系统优化研究涉及很多领域,研究程较为复杂,由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有限,论文中还存在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任需要进一步完善。

铁道运输论文篇2

关键词:铁路运输 生产力布局DEA理论 输入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 F5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铁路运输生产力指的是铁路运输过程中用铁路运输专业,制造精神与创造人类价值的产品,满足工作实际需求。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布局直接关乎运输产业综合能力、企业劳动资源组织、运力资源配置,决定着铁路运输的效率、质量、效益的基础性和源头性问题[][1]。

一、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为铁路运输和经济发展间的数量、质量、结构上的适应性和发展时序的协调一致性。自从工业化进程以来,社会化大生产艺依靠强大的运输系统提升生产和消费的相关环节,缓解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对于经济行业的相关制约。工业化初始阶段,铁路运输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数量规模上,是一种粗放式的协同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逐步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产业模式已经转化为数量、质量、服务保障能力和效率方面的综合性协调适应,要求铁路行业通过生产力布局深化调整,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及其发展效益,全面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具有以下内涵特征:(1)“硬件”和“软件”的相容适应性(2)局部适应和整体适应(3)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相互适应[][2]。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文采取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于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行综合全面合理评价。DEA分析法中的决策单元输出与输入的权重作为变量,避免了通过主观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不必确定输入输出指标间复杂的关系及其表达式;其输出结果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另一方面又可以反映输入指标利用率,能够为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三、评价指标的建立

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布局和经济发展适应力主要表现为系统间的相互协调与适应。本文拟通过对铁路运输和经济系统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将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的相关性指标作为输出指标,对其适应性进行评估[

][3]。根据评估指标的选取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动态性、独立性等原则,本论文主要从运力资源配置、运输组织管理、运量和收入、运输服务等4个方面进行入手,选取了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效果的20项指标,还有和铁路生产紧密联系的国民经济发展的8项指标作为备选指标,与此同时,以降低指标相关性和全面、客观反映实际情况为主要原则,根据2000~2009年的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组成成分分析法,筛选出累计贡献率≥95%的指标。

四、实证研究

本论文以历年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决策模块,应用C2R为模型进行精细测算,结果如下表1:

表1 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值

对上表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铁路实行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改革以来,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逐渐提高。长期以来, 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缓慢,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从上表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改革加大了路网建设,提升了现代化水平,在高速、重载、提速等众多技术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本文对营业里程、总换算周转量、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利用率进行测算,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 输入指标利用率[ 数据来源:《环球时报》:中国铁路市场化,2011.8.23]

从营业里程的输入利用率来看,2000年以来,该项指标一直大于1,且呈现下滑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铁路路网的建设相对落后,主要干线能力达不到要求,运输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随着近年来铁路大规模建设,路网规模日益扩张,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要超过一万公里,路网规模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总换算周转量集中反映了铁路运输行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运输服务数量。在评价周期内该项数值指标一直大于等于1,在总体上呈现下降势头,存在一定的波动,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使得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稳步增长,但是运能紧张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区域性、季节性的运能紧张的问题依然存在,运输服务质量依然不能满足经济需求[][5]。

关于适应性的动态性问题: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铁路运输需求得到持续更新,快速、便捷、高效、经济、安全、环保的铁路运输服务应运而生,铁路运输的能力呈现阶跃式提升,路网规划建设的合理性也得到普遍提高,和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配合度,以及铁路运输的组织管理水平都能够对铁路运输能力产生影响。

五、小结

2003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开始调整变革,我国的铁路运输网进一步整合完善,铁路运输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了及时有效缓解。铁路运输的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投资巨大,任务艰难,一方面决定着铁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系统深刻地分析铁路运输行业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适应力的协调一致性,可以为制定铁路运输深化调整的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深化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相关问题研究[Z].北京:铁道部运输局,北京交通大学,2011.

[2] 林木西,刘海莺.中国铁路业生产效率的经验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4).

[3] 任民.我国铁路网运营的相对有效性评价分析[J].铁道学报,2006(6).

铁道运输论文篇3

关键词:政府规制;行政性垄断;竞争机制;铁路业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61-03

一、铁路业规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传统古典福利经济学假定政府是一个企图利他的外在经济的元素,这种柏拉图式的监护人是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它把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因而源于传统古典福利经济学的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如果经济运行中存在诸如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时,政府的职能可以矫正“市场失灵”,政府规制便具有潜在的可能。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并不是全能全知、完美无缺的,甚至会由于自身的缺陷产生失误。如19世纪末美国国际商业委员会对1887年铁路运价规制的回顾,揭示出规制与市场失灵并不相关,甚至得出结论:政府对产业的规制往往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规制产业的利益服务的。这些实证研究导致了政府规制的“俘虏理论”逐渐取代了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不管规制的方案如何设计,规制机构对某个产业的规制实际上被这个产业“俘虏”,规制不是为社会福利服务的。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干预导致经济效率降低,在西方国家,政府干预出现了退缩,表现为放松规制,比如,铁路的私有化。

二、我国铁路业的发展现状

(一)高垄断低效率

我国铁路业具有典型的政企合一的身份,铁道部既是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行政职能,又以一个大型企业身份向国家承包经营铁路业,依托这种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铁道部滥用其所拥有的行政权利,实施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为自己营造出可供生存的空间,造成无可匹敌的国家授权下的垄断力量和官本位的烙印。

高垄断意味着低效率,包括生产低效率和分配低效率。首先,垄断的存在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达到成本最小化就能获得利润,意味着,垄断企业在高于它的理论成本曲线上经营,这进一步拉大了现实成本与潜在最小成本的差距,从而产生的低效率就是生产低效率。例如,铁路客运市场的供求关系并非常年恒定不变,每当节假日及黄金周的到来,客运市场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然而,旺季过后,客运市场又出现淡季,客源不足导致运输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运输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导致了客运业成本的增加。其次,高垄断的铁路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目前,铁路业实行的是报批性价格机制,即由铁道部周期性地向国家综合政府部门申请调整铁路运输价格,这种价格既不反映运输成本,也不反映运输市场的供求关系,使铁路业不能运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运输资源、调节运输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铁路业的分配低效率。

(二)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

铁路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网络型产业,国家赋予铁道部门特有的经营权,除其他运输方式替代竞争的威胁外,铁路系统内部并不存在竞争的威胁。有国家的高度保护,铁路业变得内乏动力,外乏压力,铁路企业的内部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办事效率低下。逢年过节,火车站的售票大厅经常会水泄不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铁道部门缺乏竞争意识造成的。如果提供铁路运输服务的主体不只一个,过于拥挤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同的主体之间一定会为争夺客源而各施其技的。

铁路业讲规模效应,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再加上铁路业的投资与回报时间较长,这加大铁路投资者的进入与退出壁垒。这正是铁路运输业与其他运输业的不同之处。因为,进入铁路市场的投资者较少,我国铁路业的最大投资者还是国家,导致铁路系统内部的竞争较小。

(三)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

1.铁道部既是全国铁路的行业主管部门,同时又直接经营管理国家铁路运输企业,并对国家铁路工业、建筑施工和物资供销等铁路非运输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管理;既具有国有资产的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同时又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并负责全路运输的统一调度指挥,对全路货车实施统一管理和运用,职责混乱。

2.多头管理,产权主体不明确。对铁路具有不同控制权的政府部门包括铁道部、计委、财政部和物价局,其中计委和财政部的控制显然与铁路的国家所有密切相关。

3.中央与地方的分工与权责不明晰,重复管理。铁路企业具有二级法人制,即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二级法人重叠,管理重复,权责不清,相互之间协调很困难,且都没有实质上的自,都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铁路业政府规制改革

政府规制理论是伴随着西方自然垄断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尤其在市场失灵时,政府规制就发挥其作用。而在现实中,正因为政府对铁路业的规制过多过紧所导致的行政性垄断,使铁路业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大的制度性瓶颈。因此,我国铁路业迫切需要打破行政垄断,进行规制改革。

我国铁路业的政府规制改革,应走松紧结合的道路。一方面逐步放松原经济体制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高度的计划管制,另一方面则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制政策和制度。西方规制改革的经验表明,放松规制并不意味所有规制措施的终结,西方国家在放松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性规制的同时,社会性规制领域的产品质量、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政府规制反而得到加强;在自然垄断领域放松规划的同时,引入竞争因素,并以激励性方法对传统规制方法进行改革。可见,从西方规制改革的经验和转型经济的特殊性看,我国铁路业都必须建立松紧相宜的规制制度,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并重。如何实现铁路运输业经济体制向“政府主导型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将成为我国铁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的过程实际上是纠正政府和企业间的职能错位问题,原来由政府行使的企业职能剥离转交给企业、由企业承担的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还给政府和社会的过程。

铁路政企分开有两方面的工作:首先,铁道部门应明确自身的政府职能,使其从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向适应市场经济的专业规制机构过渡,回归至宏观调控的职能范围,主要是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全路运输生产方面的职能,包括:制定铁路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检查监督运输安全与服务质量;制定运输市场准入原则及有关市场规划。同时,政府应大力度地削减行政性审批权。其次,铁道部应将铁路运输企业本来具有的权利予以归还,让市场主体自由进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使铁路运输企业转型为规范的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并拥有法人财产及相应的法人财产权,这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其活力。

(二)破除垄断

铁道部应打破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消除行政性垄断的非效率。国外铁路规制改革的经验表明,基础设施管理与客货运输经营分离(即“网运分离”)、开放通路权、组建区域性或干线公司、特许权经营、部门制等模式是铁路改革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引入竞争的主要手段。我国铁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路网的结构和客货流特点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引入竞争,而且在可以引入竞争的部分,要尽量实现充分的竞争。在铁路系统内部引入竞争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客货运输领域引入竞争,如澳洲铁路,即一国铁路路网由一个公司统一经营,但向不同的客货运输公司开放,在同一路径形成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二是既有不同铁路公司之间平行路径的竞争,也有在同一铁路公司的同一路径上,以开放通路权的方式而形成的不同铁路公司之间的竞争,如北美铁路。

(三)重组铁路运输企业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的重组应遵循以下管理制度:一是减少管理层次。目前,铁路局、铁路分局二级法人重叠,职责交叉,管理重复,利益冲突严重,因此必须调整。二是铁路局内部机构重组,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落实经营责任、主要是利润责任为原则,客运、货运、基础设施都要实行独立核算,都要承担利润责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重组后,新的铁道部是政府机构,担负全部的管理职能,待时机成熟时可与新组建的交通民航等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成立“运输部”统一行使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职能。同时,原铁道部在改革中将一分为二,一部分职能部门组建为新的铁道部,另一部分组建为铁路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另外,铁路系统内部还应充分具有适度竞争的特色,要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铁路业的股份制改造,各铁路局分别组建现代股份制公司,各股份公司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待条件成熟后,还应尝试上市。总的来说,重组后的组织结构是:各股份公司在“运”上充分竞争而新铁道部在“网”上充分监管。

(四)引入战略投资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铁路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是巨大的。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进行铁路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考虑吸引铁路系统外部的资本进入铁路。但政府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激励,以保证这些外部投资者能从铁路业中获得正常的回报和经济效益,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具体有以下措施:

1.对大宗货物运输线路的建设,可以先吸收大用户的资本,使其成为该段铁路的股东之一,不仅可以减免其今后的运费,还可以使其长期获取稳定的回报。这类大用户主要是煤炭业、冶金业和各种大型企业,他们都是铁路大宗货物运输稳定的用户,对铁路货运的需求很大。

2.对于铁路运输业务有较高关联度的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海运、港口运输业务,形成战略联盟关系,可以使其由竞争者转为合作者,共同出资建设运输线路,并获得长期的投资效应。

3.对铁路运输业务的长期用户,应鼓励其成为铁路建设的主资者之一,从长远来看,这些外部投资主体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4.对外国的资本,有选择地使其进入中国铁路业,让其参股铁路设施建设,政府可在投资及税收方面给予其优惠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廖进球,陈富良.规制与竞争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06-207,209.

[2]王平.铁路改革之“怪圈”[J].中国改革,2006,(3):21-23.

[3]李康平.中国铁路自然性垄断问题刍议[J].铁道经济研究,2005,(5):89.

[4]王伟.我国铁路行业的政府管制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3,(5):67.

铁道运输论文篇4

关键词:铁路改革;改革状况;展望

1.中国铁路改革状况

自从铁路改革方案提出之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了。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铁路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铁路运输企业曾经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型企业,一直被人们成为铁老大。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现在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姿态以及全新的作风出现在人们的面前[1-4]。曾经的铁老大形象已经远去,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铁路的良好形象,为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大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铁路改革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我国的铁路改革尚未实现突破性的进展,这已成为我国铁路发展的瓶颈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瓶颈约束,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中国铁路改革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铁路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1)铁路行业的效率依旧很低

对于铁路行业而言,行业的高效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但是,经过几年的改革,我国铁路行业的工作效率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善。从企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方面来看,我国的铁路行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低效率问题都较为突出。

在数量上,我国的整个铁路行业在铁路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在客运方面,权威数据显示,中国铁路平时运行的列车只能够提供300万个座位,而目前我国的日均出行的旅客数达到了620万人次;在货运方面,以08年冬季为例,那年冬天全国的日均申请的车次达到了15万左右,但是铁路方面却只能满足7万左右。数据还显示,我国的铁路的总里程只占到了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六,但却担负着世界铁路百分之二十四的运营量。

在质量上,我国铁路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而且服务态度相当恶劣,还有高票价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2.2路市场化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中国铁路行业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存在,而且经过数次整改之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任何改观。在政企不分的体制下,铁路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国家财政部进行拨款,但是对于国家来讲面对资金需求量如此剧大的铁路行业,它的投资也颇为紧张,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从外部融到更多的资金。从05年开始,铁路部门就开始向外界融资信息,但是却很少得到回应。这很大程度上与我国铁路行业的管理体制有关。

2.3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政企不分

(1)政企不分致使我国铁路的运营能力不足。

我国的铁路行业在政企不分的体制管理下,铁路的运输量不是由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分配的,他们完成的是铁道部下达的指标。问题的根源还在于,铁道部下达的指标是由去年的整体完成量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去年任务完成的好,那么今年的任务就相对较重。任务多少并不是产生的最大问题,而是下一级完成的任务所获得的收入不是自己的,下级只能更加的被动。这种落后的分配制度严重的制约着铁道行业的发展,使得铁路行业的运营能力得不到提升。所以要想提高铁道行业的运输能力就必须得实行体制改革[5-6]。

(2)政企不分导致了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服务质量差、服务价格高等问题

目前我国的铁路行业仍然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计费方式,无论出行多远,票价均是由铁道部门来制定,企业无权管理。而票价实行的是统一的票价,无论所处地区的经济高低还是铁路建设成本存在差异与否,票价都是一样。最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是有座的乘客还是无座的乘客,他们所持的票价都是一样。企业无法掌握定价权,而且收入也不归自己所有,这就无法激起他们的管理动力。还有就是在业务员工方面,他们的工资基本不变,铁路部门也没有激励员工工作,使得他们往往采取提高服务价格来获取自己的格外收入。

3.中国铁路改革展望:政企分开

(1)政府方面

第一,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到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二,政府应继续加大铁路建设发展,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运价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公益性线路和运输补贴机制。同时,继续深化铁路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负责拟订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

第四,加大法律保障力度,鼓励相关的私企和外企的加入,主要的是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五,实现制定好全方位的整改策略,在方案出台之前要进行多方位的论证;改革要分批次实行,杜绝盲目实施。

第六,激活当前资源,加强融资体制,提升资金的利用率,打破常规垄断,激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投资,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企业方面.

第一,铁路运输企业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来调度火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让企业拥有价格制定权,使其更有激励去赢利.

第二,铁路的运输企业拥有自己的经营管理权力,使其在铁路改革中具有的主体地位。

第三,铁路运输企业拥有定价权,企业可以在铁道部规定的价格浮动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定价。

第四,铁路的运输企业要遵循政府的监督和管制,但是企业本身要有。

4.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运输在国民经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铁路的发展已经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铁路的发展严重的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目前对于铁路运输的改革效果也不太理想。本文分析了我国铁路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的改革状况,并对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我国铁路改革未来发展的前景做了展望。(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关丽洁.中国铁路改革:产权结构与社会资本融资[J].学习与探索,2012,8(3):35-39.

[2]荣朝和,张梦龙.铁路改革必须重视相应产权关系的重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2-15.

[3]刘世锦.中国铁路改革与重组模式:第三中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9,2(6):22-25.

[4]林晓言.试论铁路改革的经济福利[J].数量和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4):35-37.

铁道运输论文篇5

 

关键词:铁路运输信息化、必要性、可能性

回顾我国铁路运输现代化的过程,五十年代的铁路运输信息主要是依靠一部电话来负担,铁路电话网是传输铁路信息的信息网络。当时,铁路信息资源尚未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信息传输速率也很低,在铁路运输中无法起到主导作用。直到八十年代末,我国铁路开始引进电子计算机,成立了铁道部和各路局计算中心,同时加强了对铁路通信信息网的建设,逐步以数据信息代替原来的电话通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我国铁路分组数据网的逐步建成,大容量的光纤通信开始启用,计算机开始联网,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实施。

    由于铁路运输行业的特点,在客货运输的全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社会和经济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将它们有序和有效地开发和处理好铁路运输信息的资源和流向,会对扩能、安全和优质服务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给铁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给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地便利。面对着庞大的铁路信息资源和铁路信息市场,加快铁路运输信息化的步伐,建设铁路运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是当务之急。

    郑煤集团铁路运输处所辖矿区铁路网线全长百余公里,东连京广、西临焦枝、北靠陇海三大国铁干线,毗邻郑少高速,贯穿新郑、新密、登封三市、年发送能力千万吨以上,是郑煤集团公司煤炭运往中南和华东地区的主要通道。目前,郑煤集团铁路运输处始终把搞好信息化建设作为最关键的环节来抓,建立了完善的系统,改系统建成后,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车流信息,有预见地组织车流,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充分利用通过能力而增加运输能力,从而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那么如何广泛开发铁路信息资源,建立全路性或局部范围的各类铁路应用信息系统呢?首先是全路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是铁路运营信息系统的支撑系统,它包括全路科技项目管理、全路教育培训管理、全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等,通过全路电子邮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及时查询有关信息、快速传递文件、提高办事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其次,铁路应用信息系统是运输安全信息系统,包括道口防护及障碍物检测系统、列车轴温检测及报警系统、自然灾害报警系统、桥隧监视及报警系统、区间及车站应急抢救通信系统等,它直接面向运输安全生产,保证铁路运输的正常秩序,因此要求及时、准确和可靠。铁路应用信息系统是面向行车指挥自动化的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它包括超高速控制系统、列车定位系统、列车自动跟踪系统、无线移动闭塞系统、地面信息传输系统等。该系统的目标是缩短列车运行间隔、增加行车密度、扩大运输能力、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

    最后,是全路多媒体通信系统,它具有数据、语音、 传真、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能力,可用于全路电视会议、区间应急通信、远距离车站监控、分布式信息库的资源共享等,它极大地增加信息传输能力和速率,最终与其它各种应用信息系统一起建成铁路信息高速公路。

    世界将是一个信息互动的世界,铁路运输将会是一个日渐凸现优势的一种运输业,不管相隔千里万里,都会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提供资源,创造财富。综合上述观点,推进铁路运输信息化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当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尤为重要。

     

   第一,铁路运输系统的信息资源非常广泛,除了已经开发或正在建立的各种铁路应用信息系统外,还有许多铁路信息资源可以建立新的铁路信息系统,其中包括紧密为铁路运输生产服务的,也有为社会公众和广大旅客服务的应用信息系统。因此,广大铁路职工结合本部门业务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进一步开发铁路信息产品,开拓铁路信息市场,为铁路创造财富。

    第二,铁路电务部门已从单一的电话业务发展到电话与数据业务并存的综合信息业务,并将逐步过渡到以集成语音、文本、数据和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相应地,随着铁路电话网的程控化和铁路分组交换数据网的建成,还将逐步过渡到全路数字数据网。开展窄带综合信息业务,并向宽带综合信息业务网方面发展。

第三,电务与机务、工务、车务等部门密切合作,尽快实现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和运输安全信息系统,特别

是区间抢险救灾及车站实时监控系统等。道口、路基、列车等检测系统亦应该尽快联网运行。在各级调度中心应配置多媒体的显示、存储和告警设备。

    第四,有必要在决策层成立铁路运输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公室,从统一规划到组织实施,始终都是统一指挥下进行,在先进的信息平台上进行,同时又充分发挥铁路的传统优势,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先锋作用。 

参考文献:

[1]简水生:《关于建设中国铁路信息基础结构的建议》.见:中国铁道学会通信信号专业委员会编,铁路通信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铁路通信网发展学术研讨会;

铁道运输论文篇6

论文摘要:与公路、民航及水运等行业相比,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逐渐将物流理念融入我国铁路货运已经刻不容缓。论文正是从铁路货运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铁路货运所面临的形势、剖析铁路货物运输 发展 现代物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确定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路与目标,提出铁路枢纽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 

在长期的计划 经济 体制下,由于国情的限制,铁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 交通 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长期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得到了缓解,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的支持,这是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的直接挑战。 

 

1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现状 

 

1.1铁路货运市场的变化和传统格局的矛盾 

经过20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宗货物不断减少、高附加值、小批量运输不断增加,对货物运输在快捷性、机动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的铁路运输还难以满足这些新的货物运输要求。同时,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发达、公路密度大的地区,公路以其速度、灵活的优势,分流了铁路相当多的短途运量和部分长途运量,铁路货源不断流失,货运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5%,从货物周转量来看,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呈下降趋势。铁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冲击。 

铁路在货运市场中份额大幅下降不仅有来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与铁路运输自身发展的经济特征和服务水平也有密切关系。铁路货运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缺乏深入改革的内在动力。铁路所运送多是低附加值、批量大的货物,很难提升在货运市场的地位,而且铁路的送达速度慢、便利程度低、货损货差严重、灵活性差、无法满足货主的要求,导致部分货源流向其他可选择的运输方式。 

1.2运输对象的变化 

目前,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建,以加工组装 工业 、 电子 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工业的运输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轻、薄、短、小”的特点,消费市场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使运输从“少批次、大批量、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及时性”。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为继承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 企业 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在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1.3入世对铁路货运的冲击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铁路运输服务的开放包括铁路货运以及作为运输辅助的仓储和货物运输服务。

3.2.3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投入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路内 企业 以合资的方式加强联合,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注重吸引路外不同所有制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参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 

3.2.4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未来几年,铁路应强化路网主骨架,提高干线运输,完善区际通道,尽快打通限制区段,提高综合运输能力;铁路应尽早实行客运分离,减少相互间的干扰与影响,进一步扩大列车提速范围,加快完善铁路提速 网络 ,不断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运输业与 现代 物流也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 。 

3.2.5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物流业务管理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管理 科学 。因此,开展现代综合物流业务必须拥有一大批精通各种运输、仓储业务,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 规律 的管理人才队伍。要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加大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3.2.6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 计算 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散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要紧密结合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构建起覆盖全路的现代物流平台,加快现代物流和 电子 商务的融合,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一是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将各货运站、编组站和分界站联网运行,随时掌握货物的实时状态和运行位置,实现铁路货运的实时追踪。二是积极利用电子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连接企业服务网点,为顾客提供实施的信息服务,实现物流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 经济 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的货物运输市场份额日趋减少,铁路货运向运输物流市场拓展、以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发展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铁路货运业面临的崭新课题。铁路运输企业要实施现有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最重要的是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使企业领导及员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认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确确定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铁路运输企业才能根据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科学的制定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长远战略规划与实施对策。在这方面,迄今为止尚缺乏比较系统、有力度的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起到一定的 参考 作用。 

 

铁道运输论文篇7

关键词:政府规制;行政性垄断;竞争机制;铁路业

一、铁路业规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传统古典福利经济学假定政府是一个企图利他的外在经济的元素,这种柏拉图式的监护人是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它把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因而源于传统古典福利经济学的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如果经济运行中存在诸如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时,政府的职能可以矫正“市场失灵”,政府规制便具有潜在的可能。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并不是全能全知、完美无缺的,甚至会由于自身的缺陷产生失误。如19世纪末美国国际商业委员会对1887年铁路运价规制的回顾,揭示出规制与市场失灵并不相关,甚至得出结论:政府对产业的规制往往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规制产业的利益服务的。这些实证研究导致了政府规制的“俘虏理论”逐渐取代了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不管规制的方案如何设计,规制机构对某个产业的规制实际上被这个产业“俘虏”,规制不是为社会福利服务的。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干预导致经济效率降低,在西方国家,政府干预出现了退缩,表现为放松规制,比如,铁路的私有化。

二、我国铁路业的发展现状

(一)高垄断低效率

我国铁路业具有典型的政企合一的身份,铁道部既是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行政职能,又以一个大型企业身份向国家承包经营铁路业,依托这种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铁道部滥用其所拥有的行政权利,实施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为自己营造出可供生存的空间,造成无可匹敌的国家授权下的垄断力量和官本位的烙印。

高垄断意味着低效率,包括生产低效率和分配低效率。首先,垄断的存在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达到成本最小化就能获得利润,意味着,垄断企业在高于它的理论成本曲线上经营,这进一步拉大了现实成本与潜在最小成本的差距,从而产生的低效率就是生产低效率。例如,铁路客运市场的供求关系并非常年恒定不变,每当节假日及黄金周的到来,客运市场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然而,旺季过后,客运市场又出现淡季,客源不足导致运输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运输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导致了客运业成本的增加。其次,高垄断的铁路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目前,铁路业实行的是报批性价格机制,即由铁道部周期性地向国家综合政府部门申请调整铁路运输价格,这种价格既不反映运输成本,也不反映运输市场的供求关系,使铁路业不能运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运输资源、调节运输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铁路业的分配低效率。

(二)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

铁路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网络型产业,国家赋予铁道部门特有的经营权,除其他运输方式替代竞争的威胁外,铁路系统内部并不存在竞争的威胁。有国家的高度保护,铁路业变得内乏动力,外乏压力,铁路企业的内部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办事效率低下。逢年过节,火车站的售票大厅经常会水泄不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铁道部门缺乏竞争意识造成的。如果提供铁路运输服务的主体不只一个,过于拥挤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同的主体之间一定会为争夺客源而各施其技的。

铁路业讲规模效应,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再加上铁路业的投资与回报时间较长,这加大铁路投资者的进入与退出壁垒。这正是铁路运输业与其他运输业的不同之处。因为,进入铁路市场的投资者较少,我国铁路业的最大投资者还是国家,导致铁路系统内部的竞争较小。

(三)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

1.铁道部既是全国铁路的行业主管部门,同时又直接经营管理国家铁路运输企业,并对国家铁路工业、建筑施工和物资供销等铁路非运输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管理;既具有国有资产的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同时又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并负责全路运输的统一调度指挥,对全路货车实施统一管理和运用,职责混乱。

2.多头管理,产权主体不明确。对铁路具有不同控制权的政府部门包括铁道部、计委、财政部和物价局,其中计委和财政部的控制显然与铁路的国家所有密切相关。

3.中央与地方的分工与权责不明晰,重复管理。铁路企业具有二级法人制,即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二级法人重叠,管理重复,权责不清,相互之间协调很困难,且都没有实质上的自主权,都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铁路业政府规制改革

政府规制理论是伴随着西方自然垄断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尤其在市场失灵时,政府规制就发挥其作用。而在现实中,正因为政府对铁路业的规制过多过紧所导致的行政性垄断,使铁路业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大的制度性瓶颈。因此,我国铁路业迫切需要打破行政垄断,进行规制改革。

我国铁路业的政府规制改革,应走松紧结合的道路。一方面逐步放松原经济体制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高度的计划管制,另一方面则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制政策和制度。西方规制改革的经验表明,放松规制并不意味所有规制措施的终结,西方国家在放松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性规制的同时,社会性规制领域的产品质量、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政府规制反而得到加强;在自然垄断领域放松规划的同时,引入竞争因素,并以激励性方法对传统规制方法进行改革。可见,从西方规制改革的经验和转型经济的特殊性看,我国铁路业都必须建立松紧相宜的规制制度,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并重。如何实现铁路运输业经济体制向“政府主导型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将成为我国铁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的过程实际上是纠正政府和企业间的职能错位问题,原来由政府行使的企业职能剥离转交给企业、由企业承担的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还给政府和社会的过程。

铁路政企分开有两方面的工作:首先,铁道部门应明确自身的政府职能,使其从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向适应市场经济的专业规制机构过渡,回归至宏观调控的职能范围,主要是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全路运输生产方面的职能,包括:制定铁路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检查监督运输安全与服务质量;制定运输市场准入原则及有关市场规划。同时,政府应大力度地削减行政性审批权。其次,铁道部应将铁路运输企业本来具有的权利予以归还,让市场主体自由进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使铁路运输企业转型为规范的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并拥有法人财产及相应的法人财产权,这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其活力。

(二)破除垄断

铁道部应打破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消除行政性垄断的非效率。国外铁路规制改革的经验表明,基础设施管理与客货运输经营分离(即“网运分离”)、开放通路权、组建区域性或干线公司、特许权经营、部门制等模式是铁路改革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引入竞争的主要手段。我国铁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路网的结构和客货流特点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引入竞争,而且在可以引入竞争的部分,要尽量实现充分的竞争。在铁路系统内部引入竞争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客货运输领域引入竞争,如澳洲铁路,即一国铁路路网由一个公司统一经营,但向不同的客货运输公司开放,在同一路径形成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二是既有不同铁路公司之间平行路径的竞争,也有在同一铁路公司的同一路径上,以开放通路权的方式而形成的不同铁路公司之间的竞争,如北美铁路。

(三)重组铁路运输企业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的重组应遵循以下管理制度:一是减少管理层次。目前,铁路局、铁路分局二级法人重叠,职责交叉,管理重复,利益冲突严重,因此必须调整。二是铁路局内部机构重组,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落实经营责任、主要是利润责任为原则,客运、货运、基础设施都要实行独立核算,都要承担利润责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重组后,新的铁道部是政府机构,担负全部的管理职能,待时机成熟时可与新组建的交通民航等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成立“运输部”统一行使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职能。同时,原铁道部在改革中将一分为二,一部分职能部门组建为新的铁道部,另一部分组建为铁路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另外,铁路系统内部还应充分具有适度竞争的特色,要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铁路业的股份制改造,各铁路局分别组建现代股份制公司,各股份公司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待条件成熟后,还应尝试上市。总的来说,重组后的组织结构是:各股份公司在“运”上充分竞争而新铁道部在“网”上充分监管。

(四)引入战略投资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铁路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是巨大的。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进行铁路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考虑吸引铁路系统外部的资本进入铁路。但政府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激励,以保证这些外部投资者能从铁路业中获得正常的回报和经济效益,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具体有以下措施:

1.对大宗货物运输线路的建设,可以先吸收大用户的资本,使其成为该段铁路的股东之一,不仅可以减免其今后的运费,还可以使其长期获取稳定的回报。这类大用户主要是煤炭业、冶金业和各种大型企业,他们都是铁路大宗货物运输稳定的用户,对铁路货运的需求很大。

2.对于铁路运输业务有较高关联度的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海运、港口运输业务,形成战略联盟关系,可以使其由竞争者转为合作者,共同出资建设运输线路,并获得长期的投资效应。

3.对铁路运输业务的长期用户,应鼓励其成为铁路建设的主资者之一,从长远来看,这些外部投资主体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4.对外国的资本,有选择地使其进入中国铁路业,让其参股铁路设施建设,政府可在投资及税收方面给予其优惠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廖进球,陈富良.规制与竞争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06-207,209.

[2]王平.铁路改革之“怪圈”[J].中国改革,2006,(3):21-23.

[3]李康平.中国铁路自然性垄断问题刍议[J].铁道经济研究,2005,(5):89.

[4]王伟.我国铁路行业的政府管制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3,(5):67.

[5]陈富良.放松管制与强化管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3.

铁道运输论文篇8

论文摘要:与公路、民航及水运等行业相比,铁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逐渐将物流理念融入我国铁路货运已经刻不容缓。论文正是从铁路货运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铁路货运所面临的形势、剖析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确定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路与目标,提出铁路枢纽发展现代物流的措施。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情的限制,铁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长期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得到了缓解,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的支持,这是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的直接挑战。

1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现状

1.1铁路货运市场的变化和传统格局的矛盾

经过20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运输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宗货物不断减少、高附加值、小批量运输不断增加,对货物运输在快捷性、机动性、准确性、安全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的铁路运输还难以满足这些新的货物运输要求。同时,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发达、公路密度大的地区,公路以其速度、灵活的优势,分流了铁路相当多的短途运量和部分长途运量,铁路货源不断流失,货运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5%,从货物周转量来看,铁路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呈下降趋势。铁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冲击。

铁路在货运市场中份额大幅下降不仅有来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与铁路运输自身发展的经济特征和服务水平也有密切关系。铁路货运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缺乏深入改革的内在动力。铁路所运送多是低附加值、批量大的货物,很难提升在货运市场的地位,而且铁路的送达速度慢、便利程度低、货损货差严重、灵活性差、无法满足货主的要求,导致部分货源流向其他可选择的运输方式。

1.2运输对象的变化

目前,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建,以加工组装工业、电子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工业的运输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轻、薄、短、小”的特点,消费市场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使运输从“少批次、大批量、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及时性”。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为继承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在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1.3入世对铁路货运的冲击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铁路运输服务的开放包括铁路货运以及作为运输辅助的仓储和货物运输服务。中国入世使得国外企业有了进驻中国运输市场的政策环境,外国投资者可以直接在我国建立分支机构来参与我国运输市场的竞争,或者是通过提供技术设备投资于我国运输企业。在入世过渡期,外资企业直接进入铁路集装箱、冷藏、快运和多式联运等盈利高、市场潜力大的专业性货运市场,会给我国发展不成熟的铁路专业性运输带来较大冲击。

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意义

2.1现代物流的发展对铁路的影响

物流过程的实现需要运输,铁路货运则是以运输装卸及仓储等为主要业务的行业,可见铁路货运的业务已经包含在现代物流的业务功能之中。这种主要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使得铁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化比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具有更低的“门槛”。因此,在业务功能上不需要重起“炉灶”。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产品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新鲜水果、蔬菜、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商品售价的70%。我国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还有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库存。这些在费用和时间上的消耗和大量的库存正是潜在的实施物流管理采用新物流技术的领域。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NP的10%,而根据国际有关机构的估算中国要占到15%以上。物流技术与交通运输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也使得经营交通运输的企业进入物流服务领域成为可能。

2.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意义

现代物流的发展将改变铁路目前的市场位置,进而将改变铁路在市场中的角色。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单一的运输或仓储服务已经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基于这一变化铁路面临的已经不是原来单纯的运输市场,而是包含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服务功能的整个物流市场,这样铁路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也不再只是运输企业,而是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加快铁路物流业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货流特点的需要,是促进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将现代物流理念运用到传统铁路货运的发展中去,成为改善运输现状刻不容缓的方针政策。

铁路要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作为铁路主要生产部门的货物运输生产,必须根据现实的市场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确立合理的市场定位,实现自身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从而实现铁路向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从当前铁路货运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相当数量的铁路枢纽货运站在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铁路枢纽货运站原有的功能正逐步丧失,而且面临着设备与设施闲置、无效运输、效益滑坡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和结构调整,调整经营策略,采取措施开展相应的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因此,在现代物流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铁路向现代物流领域进行拓展的大环境下,进行铁路枢纽内货运站发展现代物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铁路货运引入物流理念的措施

3.1我国铁路货运存在的问题

3.1.1办理货运作业的车站数量较多

目前的铁路货运基本上以编组站为中心,开行小运转列车到办理装卸车业务的各车站交换车辆,有些没有调机的车站还需依靠其他车站的调机机车或小运转列车的本务机车来完成调车作业。这种作业程序对货运营业站较多的枢纽而言,存在着工序复杂、作业重复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编组站作业量大,另一方面空车调配也增加了作业量,造成货运作业复杂、作业环节多、车辆运行速度慢、停留时间长,延误了车辆周转时间,增加了货物送达时间。在公路与铁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货物运送时间已成为铁路运输竞争取胜的关键。为有利于铁路降低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更好地发展运输市场,必须加速货车在枢纽内的周转,减少运输组织中的重复作业。

3.1.2货运技术设备落后

技术含量较高的货运设备不普及,或没有被充分挖掘潜力。如有些货运站运输的散堆装货物不具备很好的条件,而是通过人工测密度、量尺画线等措施来确定装载重量。对超限货物、阔大货物运输没有高科技检测手段,仅依靠人工手段控制,不可避免存在误差,安全系数低。现在计算机应用已经相当普及,但货运规章管理、统计数据、动态安全信息等由于没有网络支持,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实时监控,不能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加强货运组织,实现现代化安全管理。

3.1.3大型铁路货运所在城市的交通发展与规划缺乏综合协调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内工业的外迁,铁路货运站和环城铁路圈更接近于城市,而环城的公路多在铁路圈之外。

因此,城市货物的集散运输,须穿越铁路圈,造成不合理运输。同时,数量众多的货运站和专用线占用了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对城市道路产生严重干扰,影响城市的合理规划与发展。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形成网络,市内运输能力大大提高,铁路为城市客运服务的设备和设施均可以移出市区,城市的货物运输可以由轨道交通或公路运输系统利用凌晨时段完成。

3.2铁路货运引入物流理念的措施

3.2.1铁路货运功能布局调整

考虑到各个铁路枢纽实际情况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区的特点,通过把枢纽内的货运业务从枢纽中分离出来,重新规划各货运站的功能和布局,取消各货运站间的小运转列车,对各货运站的设施、设备进行资产重组,包括组建独立的综合物流中心、关闭枢纽内其余货运站等等。

3.2.2铁路有关规章应适应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物流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将于加入WTO的对外开放承诺中有关运输服务和分销领域的开放同步进行。铁路要改进运输组织、大力拓展市场空间、挖掘铁路干线运输之外的利润源泉,要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研究制定符合WTO有关规则的现代物流服务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

3.2.3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投入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路内企业以合资的方式加强联合,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注重吸引路外不同所有制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参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

3.2.4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未来几年,铁路应强化路网主骨架,提高干线运输,完善区际通道,尽快打通限制区段,提高综合运输能力;铁路应尽早实行客运分离,减少相互间的干扰与影响,进一步扩大列车提速范围,加快完善铁路提速网络,不断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5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物流业务管理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科学。因此,开展现代综合物流业务必须拥有一大批精通各种运输、仓储业务,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队伍。要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加大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3.2.6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散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要紧密结合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构建起覆盖全路的现代物流平台,加快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一是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将各货运站、编组站和分界站联网运行,随时掌握货物的实时状态和运行位置,实现铁路货运的实时追踪。二是积极利用电子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连接企业服务网点,为顾客提供实施的信息服务,实现物流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的货物运输市场份额日趋减少,铁路货运向运输物流市场拓展、以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发展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铁路货运业面临的崭新课题。铁路运输企业要实施现有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最重要的是引进现代物流理念,使企业领导及员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认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确确定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铁路运输企业才能根据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科学的制定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长远战略规划与实施对策。在这方面,迄今为止尚缺乏比较系统、有力度的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宗平,杜文. 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流程相适应的流程再造[J]. 中国铁路,2003(11):34-36.

[2] 胡国林. 铁路枢纽地区货运管理改革的趋势探讨[J]. 铁道货运,2002(1):16-17.

[3] 丁勇,谢如鹤. 铁路枢纽货运集中化方案的探讨[J]. 铁道货运,2001(4):6-7.

[4] 秦四平,颜运鹏. 以铁路货运站为核心建立物资流通中心[J]. 铁道货运,2000(1):36-38.

铁道运输论文篇9

一.围绕中心、把握导向,服务铁路事业和谐稳定发展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铁路宣传载体肩负着用舆论去引导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拼搏奉献的职责。舆论引导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铁路内部宣传载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贴近铁路自身、贴近职工群众、贴近运输生产一线,宣传铁路改革创新发展的主流,以多种形式对铁路经营管理决策、发展目标以及铁路发展内涵和不断丰富的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强势宣传,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做到动态报道、集中宣传和言论引导相结合。既讲诸多不利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又讲群策群力共渡难关推进铁路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现实意义,用企业精神引领职工、用发展成就振奋职工、用典型事迹激励职工,增强广大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献身铁路事业的荣誉感,把力量凝聚到做好本职工作、推进运输安全、生产经营、铁路建设和改革发展上来。

二.注重实效、强化激励,促进铁路重点任务完成

实现安全运输生产、服务地方经济和运输经营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是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员工根本利益的要求。企业新闻宣传载体要把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作为提升宣传成效的切入点,努力提高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瞄准阶段性重点工作,抓典型、抓热点、抓难点。有线电视要突出专题追踪,致力发挥体裁多样性的优势,深挖新闻背景材料,提高报道的思想深度。在铁路重点工作一次次攻坚的关键时刻,哪里有急难险重的艰巨任务,哪里就必须要有宣传的强劲鼓点。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安全运输、生产经营和铁路建设的最前沿,把笔尖对准一线、镜头对准员工,把最火热的生产劳动场面、最刻苦的创新攻关精神,以最快的速度、最真实的感受、最朴实的文字和最生动的画面进行传播,大力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激发职工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内在动力。

三.挖掘亮点,总结经验,充分展示铁路良好形象

铁路新闻宣传要加强策划,把总结铁路改革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生产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职责,充分展示铁路企业品牌形象。要使铁路企业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成就、每一个引以自豪的时刻,都能在各种新闻宣传载体上找到身影。铁路企业在获得重要荣誉,取得显著业绩后,新闻宣传载体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全面总结成功经验,为更好地宣传铁路改革发展成果,让全社会深入了解铁路打开一扇窗口,帮助职工正确认识创造催人奋进、累累硕果的显著业绩的原因,进一步激发立足新起点、创造新辉煌的自信心。

四.突出创新、紧贴实际,努力体现铁路与时俱进品质

铁道运输论文篇10

【关键词】道路客运;机动性;价格优势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为了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在刚刚进入21世纪时制定了高速铁路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计划建造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总长1.6万公里以上的铁路快速客运线,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联通,加快全国的经济融合,消除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这种规划的布置是分批进行,有所侧重的。我国的经济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最为发达,不过尚未形成集中的城市群,针对这一现状,我国计划在这两个地区建设城际高铁,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加强发达地区之间的融合,将分散的城市连成整体的城市群,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我国新的高铁专线不断开通运营,使得铁路运输的整体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由于高铁越来越多的投入使用,人们的出行较以前相比更为快捷。这种快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速度的提升,使得乘客的旅途时间变短;二是高铁给乘客带来了更为舒适的乘坐感受,无论是车厢环境还是座椅和服务,都比过去传统的铁路运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使人们在旅途中有了更为轻松愉悦的心情,这种心情上的变化会在感觉上降低旅途上的劳累,让人们感觉时间的缩短。这些更为快捷舒适的交通方式会使得人们的选择发生改变,对道路客运的运营带来冲击。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新的尝试和改变,成为我国的道路运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高铁出现对传统客运的冲击

高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会打破地区内的公铁运输平衡,对道路客运的客流量造成不良的影响。在高铁经过的沿线城市,以前很多选择道路客运的旅客会将目光投向火车站,这直接造成了客运站旅客的分流,使得客运的实载率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高铁由于其较为快捷,而且可以在旅游中为旅客提供较为舒适的享受,因此对于经济富裕的旅客,他们会改变原有的出行方式,选择高铁作为自己今后的出行方式。在很多城市的实际运输中,道路客运较之于铁路客运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快捷程度,这种快捷并不是运输速度的提高,而是道路客运由于交通工具的属性,具有更为灵活的发车时间,乘客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出行的安排,而铁路则需要旅客按照规定的时间上车,需要对出行进行详细的规划。如果是出行,这种限制并没有过多的影响,但如果一个乘客到某一地方出差,由于事情的变动而使原来的登车计划有所改变,铁路的客运时间限制会造成乘客的不便。道路客运的这种优势使得各个城市的道路客运有其自己的稳定的乘客群体。但高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客运的不足。首先,高铁运行速度快,使得乘客在时间上的选择可以更为灵活。传统的铁路,错过了一班,往往就会错过一整天甚至更多,当高铁运行速度快,班次之间时间间隔短,错过了原有的班次往往只是延误了几个小时,这对道路客运产生了冲击。在大多数国民的眼中,行驶于高速公路的道路客运与火车相比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安全性的问题。经济富裕的乘客在出行时往往选择铁路而不是客运最大的原因就是对出行安全的顾虑,高铁在直观感受上给了人们安全可靠的印象,因此更容易被乘客所选择。[1]

3道路运输在高铁时代的转型机遇

高铁的出现使得道路运输丧失了较多的市场份额,但道路客运可以在这个形式下重新调整布局,突出自己的优势,吸引固定的客源。

3.1发挥道路运输机动性的优势

上文已经说过,铁路运输不够机动,虽然高铁的线路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我国的高铁线路在现阶段只是在主要干线城市进行了路网的铺设,还没有达到足够广阔的覆盖范围,这种线路设置上的不够完善使得道路运输有了发展的空间。各个城市的道路运输站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机动性,在运营时间上重新安排,避免与高铁时间的碰撞。还应该在运输的进程中设置更多站点,主要是小型站点,使得人们不必要到固定的城市车站才可以乘坐,在出行时更为方便。道路运输是以公路作为依托载体,公路比铁路具有更好的普及程度,尤其是在城市之中,公路的运输往往可以实现门到门的对接,这种优势是高铁所不具备的。高铁虽然可以实现较为快捷的运输,但只是在地区之间进行,乘客从一个站点上车后,经过运输到站,还需要依靠道路运输才可以到达最终目的地。道路运输应该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利用固有的优势吸引旅客。[2]

3.2道路运输成本上的优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经济上的稳定有效发展,但这个发展过程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居民收入上的不平衡就是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我国的高铁运营成本较高,在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技术与经济上的矛盾。高铁的出现势必会使得原有线路的淘汰,让乘客在选择的过程中高铁的份额增加。城乡的居民收入不高,原有的火车票价尚可以承受,高铁过于高昂的价格让不少乘客望而却步,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部分高铁客运段空座率较高的现象,很多学者称之为我国居民的“被高铁”。道路运输较之于高铁,其票价低廉,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道路运输在运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进行目标客户的选择,吸引一些经济条件普通的旅客,使之成为道路客运的稳定客户群体。

3.3线路铺展上的优势

我国高铁尽管发展迅速,但整体上还是处于初期阶段。这种初期主要在路网的铺设上得以体现。现阶段,我国的高铁建设主要集中在省会等干线城市,线路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沿线,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大于人流运输的意义。高铁在现阶段的布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是干线辐射性城市的铺设,注重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其间的很多中小城市则没有高铁的规划,很难从中得到方便。其次,高铁的运营理念是追求高效率,因此较之传统的路线停靠站点大大减少,使得很多小城市居民无法享受高铁便利。这些都是高铁发展在初期阶段的硬性缺失,道路客运可以在这个缺失中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各个运营站点可以根据所在地的高铁铺设情况改变路网的布置,尽量在高铁不通过的城市增加线路,争取中小城市的客源。在我国的铁路运营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很多小城市的居民想要进行长途出行往往要到大城市换乘,这使得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短途旅行为道路客运提供了充分的市场。道路运营站点要充分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增加运营数量、提高服务质量,使得道路运输成为人们短途旅行的主要选择。[3]

3.4道路运输在车票购买上的优势

买票难是我国现在铁路运输的一大现状,尤其是到了春运等高峰期,往往出现黄牛泛滥、一票难求的特殊情况。道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相比,在票务上有着更高的机动性,乘客不需要在出行前就开始购买往返的车票,只需要在准备出发时购买道路客运票即可。这种购票时的差别会让乘客感到轻松。这个基础之上,如果道路客运可以在舒适度和安全性方面进一步加强,会使得乘客更愿意在出行时选择道路客运。[4]

4小结

道路运输管理者应该在高铁时代分析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新的形势下找到道路运输发展的空间,扬长避短,保证道路运输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武镇.道路客运企业如何应对高铁的冲击[J].交通企业管理,2010,(4):78-79.

[2]韩国海.浅议高铁强势冲击下长途汽车客运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1,(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