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4-01-05 17:36:03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1

一、党工委高度重视,责任明确

1、多次召开文明创建工作部署会,传达上级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指示精神,安排部署街道的创文明城工作,特别是5月6日再次召开了全处干部职工创文明城市动员大会。进行工作再动员、再部署、鼓干劲、扬斗志。

2、制定《街道创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成立以区工委委员、街道工委书记为总指挥的创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七个工作小组,明确了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工作职责。

3、坚持每周开一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调度会,及时研究创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保证工作及时有序地进行。

二、加大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使之做到家喻户晓

一是各村、社区都制作两条大型喷绘条幅,悬挂在社区明显位置,增强创文明城的氛围;二是各村、社区的小喇叭每天二次在居民播放创文明城的相关内容,以提高和增强居民创文明城的意识;三是各村、社区干部上门上户发放了市创建办及区创建办创文明城致居民的一封信共计二万三千份,动员居民共同参与创文明城工作;四是出版墙报、板报四期,宣传创文明城的目的和意义、有关要求、好人好事等内容。五是街道安排创文明宣传车,每天4小时在各社区间巡回宣传,动员居民参与文明创建工作。

三、落实长效卫生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根据干部的调整,及时调整街道爱卫会领导成员,加强爱卫会的领导本文来源:文秘站 力量。

2、开展迎奥运百日爱国卫生运动,进行了清垃圾,灭蚊蝇、蟑螂老鼠,整治楼道、庭院工作,全处共投放鼠药110千克,投放灭蚊蝇蟑螂药4000份,坚持每周五下午的卫生大扫除,保持了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3、坚持长效管理,街道每月财政上安排8万多元专项考核经费,用于对各村、社区的卫生考核,每周考核一次,月底兑现奖惩。

四、全面改造四个老社区的下水道

把解决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创文明城的重要内容来抓,今年我处在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对庐南、沙井、昌北、丰和四个老社区的下水道、化粪池堵塞问题进行全面整治,疏通下水道2050米,更换破损下水管道1050米,新做雨水检查井20个,新砌窨井15座,清掏100余个化粪池,在改造后的几次暴雨中经受检验,没有造成大的积水。

五、突出了和谐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社区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我处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突出文明创建的特色,街道提出打造文化型、文艺型、平安型、环保型、美化型、亮化型、爱心型七类和谐特色社区,提升社区建设内涵,打造社区建设品牌。在创建和谐特色社区的工作中,我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组织机构,出台了考核标准体系,各社区开展50多场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如“迎奥运创文明城红谷杯”乒乓球赛,“迎奥运江边健步行”活动和以创文明城为主题的社区邻里节、运动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加深居民的相互了解,增进相互的感情,提升了居民对创文明工作的参与度。

六、创新思路,认真打好围剿垃圾广告战役

针对垃圾广告屡清屡现,难于根除这一难题,我处创新工作思路,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提供张贴有用广告的场所,另一方面认真开展清理垃圾广告的战役,年初,街办专门组建了1支专业清理垃圾队伍,购买专用工具,在主干道等公共场所清理垃圾广告,由于设施较全,清除效果明显,共清理垃圾广告89000余条,南昌电视台偶然发现这一做法,并进行专题访谈报道。

七、认真为民为实事好事,努力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今年来,我处确立为民办十件实事好事项目,现在都全面实施,且至今已完成6项,安装四个老社区的路灯及疏通了下水道、化粪池,安装6套健身器材,安装社区休闲桌椅200余套,协调解决2个社区的办公用房,为辖区育龄妇女提供免费生殖保健服务330多人,投入10多万元对丰和花园社区进行全面改造,修建人行路面、绿化带及休闲设施,积极调处矛盾纠纷31起,解决问题8起,整治安全隐患10处,为创建文明城市营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

八、高标准做好了迎接省文明考核组的检查

街道作为南昌客厅的所在地,迎检的 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实现迎检目标,在工作中街道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一项一项抓落实,从没有一点马虎,侥幸心理,为所属的居民区购置1864个灭火器,更换了破损的电表盖、水表盖,窨井盖416个,修剪灌木草坪二十多万平方米,整治“六小”店面28家,清运渣土、杂物1000余吨,更换陈旧宣传栏14个,对每个村、社区的软件资料全面进行检查,并多次对分管创建资料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保证了在迎接省文明考核组检查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2

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材料、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在XX市专门召开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务虚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XX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精神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做法,分析面临形势任务,研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措施。

大家知道,上海召开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上半年全市举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专门用4天半时间,针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对各县市区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和业务科室负责人进行培训,可以说这次培训班对做好新时期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XX市委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XX书记多次深入城市街道、社区、两新组织调研。XX部长在今年全市组织部长会议上要求“要研究制定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城市大党建格局,形成共驻共建管理体系”。XX省的要求,XX市委的部署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上午,XXX同志传达了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精神。我们也对应安排XX个示范县区市组织部部长都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的发言材料我也提前作了学习,总的感觉,各地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方面热情比较高,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思考,做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城市基层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探索推进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融合共建,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三是认真落实今年组织工作重点任务要求,基层基础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四是积极改革创新,在加强街道社区自身建设,干部队伍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要继续创新完善,不断改进提升。

下面,结合大家发言和各地实践,我就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指出,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两大阵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的基础性、战略性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作为示范市,更要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抓好城市基层党建的思想行动自觉。

一个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鲜明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号召全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城市改革发展,党建工作的环境、对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填补了以往街道社区党建空白点,增加了覆盖广度和深度,同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引领基层治理、服务各族群众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城市基层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使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

另一个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变化新挑战,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城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城镇化进程提速,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加速转型。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征地拆迁、下岗失业、劳资纠纷、物业管理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城市各类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就强;基层党建弱,基层治理就弱。必须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摆在重要位置,补齐短板、强基固本,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奋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二、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规律特点

指出,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基层党的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组织资源,积极探索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动,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效应。上海会议后,按照XX市委的部署要求,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在人员经费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调研和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工作上的实质性变化和进展还不明显。作为示范点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切实加深对城市基层党建的理解,更新观念,把握特点,找准抓手,取得新成效,当好排头兵。

(一)牢固树立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认识到了,行动才能有效跟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又再次进行强调,共有三句话。一是“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这句话高度凝练指出了城市基层党建系统建设整体建设的本质。二是“城市基层党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是这一工程的主体架构”,这句话点明四级联动是贯穿和主导城市基层党建的主体架构。三是“与街道社区党建相比,城市基层党建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极大丰富和拓展,更加注重全面统筹,更加注重系统推进,更加注重开放融合,更加注重整体效应”,这句话简明扼要指出城市基层党建和街道社区党建的区别。这三句话,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基层党建进行界定和阐释,要深刻理解把握,及时转变思路观念。

(二)正确把握新特点。从我市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政治功能突出。城市基层党建始终围绕形势任务要求开展,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各类组织、各类人群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二是组织架构立体。城市基层党建不仅有传统的市、区、街道、社区“树状”组织架构,扁平化的横向组织也在快速构建,横竖组织之间交叉互联、立体呈现。三是整体效应凸显。城市基层党建各类组织、各类人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联结,运转起来是一个整体系统,需要全面统筹、系统推进。四是共融共享共促。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以城市基层党建为联结,开放共融、互联互动,共享优势资源,共同促进提高,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五是集约便捷高效。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充分运用,信息渠道互联互通,网络互动交流、大数据挖掘利用等,推动党建工作、基层治理、群众服务更加精准、便捷、高效。

(三)积极展示新作为。当前正处在从街道社区党建向城市基层党建转变的关键节点,面临很多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新使命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一要大胆解放思想。着眼全域党建理念,切实转变街道社区党建思想,以系统思维来看待城市基层党建,牢固树立系统建设整体建设观念,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适应。二要敢于攻坚克难。针对影响和制约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和发展的各类因素,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找准找实问题,实事求是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不断发展。三要勇于先行先试。要明确城市基层党建发展方向,强化顶层设计,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保证各项部署安排既符合当前工作实际,又适应长期发展需求,切实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作用。

三、把握目标要求,奋力开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多次强调,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XX省明确提出,要深化探索实践,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在全市专题培训班上,XXX同志明确要求,XX作为全市示范点,通过一年努力,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街道改革要有实质性进展,一定要改;第二,互联互通、条块结合的机制要基本建立;第三,四级联动体系要完善,要真正用起来,社区职业化队伍建设一定要有初步想法,至少要推。同时强调,这也是今后全市调研的重点方向。我理解,就是要适应新变化、贯彻新部署、落实新要求。

(一)稳步推进街道体制改革。按照XX市委要求有序安排部署。作为示范点更要抓住机遇,适时启动街道改革工作。要认真学习借鉴上海经验,进一步给街道明责、赋权、增能,调整优化内设机构,一是优化街道内设机构。按照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原则上,根据实际优化机构设置,统一设立党建办公室,配备抓党建专职副书记。二是推动街道职能转变。取消归并不合理职能,让街道聚焦“抓从严治党、抓基层治理主责主业。三是赋予街道相应职权。如:街道对辖区内突发事件相应的处置权、事关群众利益和重要项目的建议权、城市区域规划和公共事务的参与权、相关职能部门派驻机构履责的督办权、相关人事任免使用及考核的建议权。这些措施大家可以研究,有些可以直接运用,有些可以先试点再推开。总的原则是,要确保街道权责对等,有职权、有能力协调各方、维护稳定、服务群众。

(二)建立互联互通条块结合机制。打造多层次、融合式组织架构,把区域内关系互不隶属、层级高低不同、领域多元多样的各类组织连接起来、统领起来,着力构建目标一致、协同运作的利益共同体。一是观念上要强化共驻共建。发挥党组织的纽带作用,倡导“同一屋檐下、都是一家人”的家园意识,引导各领域党组织打破行政壁垒,拆除封闭藩篱,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下,共抓维护稳定、共抓基层党建,共商区域发展、共同服务群众,实现互融共通、合作共赢。二是体制机制上要坚持双向用力。赋予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实质性内容,坚持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双向管理重点企业、双向评价干部这几个有效抓手,大力推动条块结合,加强协调性协同性。三是方式方法上要落实开放共建。以组织共建、稳定联保、资源共享为纽带,采取街道与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街道主动提供服务,驻区单位积极开放资源等办法,推动资金、场地、人才等资源整合起来、集约起来,发挥最大效益。

(三)健全系统高效联动体系。着力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把四级贯通起来、联动起来,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各地党委要把关定向,履行主体责任,负责总体规划和全面指导,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县市区党委是“一线指挥部”,要履行第一责任,负责提出思路和整体推进,推动工作落实。街道党工委是“龙头”,要履行直接责任,负责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统筹抓好社区党建、驻区单位党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社区党组织是“战斗堡垒”,要履行落实责任,负责组织动员和管理服务,落实各项任务。要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责任落实、任务落地。

(四)加强社区职业化队伍建设。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关键在人。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对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至关重要。近年来,XX市坚持每年为XX名社区人员解决事业编;采用同工同酬的方式提高社区非在编工作人员待遇,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举措。要进一步激励广大社区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把社区工作者队伍纳入各地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考核等具体措施,为社区发展撑起一把“人才伞”;要建立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通过培训和考试取得职业资格,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水平;要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通道,通过设立岗位等级序列、定期调岗调级等办法,让社区工作者发展有前景、进步有渠道,使他们真正安心社区、扎根社区、奉献社区。

四、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落实落地

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示范市既要有荣誉感,又要感到压力和责任,要加倍努力、勇于探索,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责任落实。责任压得紧,任务才能落的实。城市基层党建涉及面大,是系统建设整体建设,各级党委是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示范点建设成效好不好,党委和党委书记重视是关键,特别是党委书记,一定要知责履责、尽心尽责,牢牢地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抓在手上。大家要主动向党委书记汇报,引起重视、取得支持,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坚持协调联动,注重形成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有新气象新作为。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制定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分工,明确人社、民政、财政、工青妇等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为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性,合力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完善情况通报、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等工作制度,对工作不力的严肃问责。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规划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产业大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时期,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念、交通方式及生活理念的变化,造成传统城市空间的消失,原有维持建筑在城市中角色的有机制约力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失,规划师不能用传统的手法对待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必须寻找一种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能够适应各个阶段和层面规划的设计方法,“城市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工具。

一、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很多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影响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城市设计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学科概念类似,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已经开始变化,除了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之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其衍生出来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专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

二、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都能够处理城市空间等问题,两者关联较高,但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也有一定的差异。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或是“城市”的一部分。通常情形,城市设计工作可以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以及其它问题予以确定之时,城市设计便已在各个特定模块之间建立其空间属性,合理深入组织其相关的特性,并随之考虑与其所属物质群体的整体和空间形构。

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周边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还要考虑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等问题。同时,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轨道、公交车辆行驶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共构、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等。此时,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交融。

另外,两者的差异在于:城市总体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镇、乡村的关联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及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规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甚至经济协作发展网络等,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为关联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其次,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城市设计比城市总体规划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

三、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的阶段,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二者虽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但关联度很高。

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

控规的重点问题是建筑的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技术数据,依然是数据平衡问题,例如底层架空奖励容积率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平衡做法,而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筑高度(不同于规划中的高度规定)、风格、室外空间与界面、人车交通解决方案、整体材质色彩等等。此阶段的首先要进行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运作,即城市设计的深层内涵研究,以此确定其具有决定意义的“依据”内容。如构建适宜的布局结构、整体景观设计等,宏观层面研究工作内容是城市设计运作的核心工作。控制性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绿化及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结点系统的构思等。

其次,城市设计还要对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作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地块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对控规提出的技术数据做一定的整核,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间的界定与表达、并要近远期结合,针对不同地段的城市空间做时序上的统筹安排,并提出不同的控制意见。同时,由于控规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控规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问题。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信息化;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空间

Abstract: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processes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ts influences on urban function and special structure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by social scholars, architectures, urban geographers, and so on. In our countr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research on urban master planning ininformation era has been limited on very narrow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urban master planning faced in information era, it also discusses the Internetinfluences on urban function design , urban space, urban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urban master planning in information era: reforming urban function design principle, combination of the master planning and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ing master planning economic index system and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master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information, urban master planning, urba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38-03

收稿日期:2005-11-30

作者简介:赵小艳(1979-),女,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工程中心,数字城市与规划设计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引言

在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及其网络已渗透到城市生产、生活、交通和游憩等各个领域中。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面对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信息化城市,有关城市的所有理论和实践成果都需要重新研究和论证。信息化带来的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和城市职能的变化直接反映在城市的土地使用模式上,而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信息化影响下,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出现了滞后反应,同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2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滞后响应

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时间短,发展过程曲折,面对信息化背景下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形势,城市总体规划显得不够适应,总体规划被突破、被改变、被违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市场行为的作用下显得十分软弱。总体规划的滞后和被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的研究不够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手段,是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服务的,因此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研究,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但是,目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单位还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思路和做法,主要完成各城市和区域的建设性物质规划,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性调控规划等非建设性规划层面关注却很少,造成“软”规划和“硬”规划的相互脱节,表现为城市规划滞后,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2) 规划内容对于信息社会的被动响应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席卷而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经济的命运(曼纽尔・卡斯特,2001)。由信息化产生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有所体现。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仍然沿用上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很多方面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而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并没有过多的涉及。信息网络建设、信息产业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不对这些内容反映并进行指导性控制。因此,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要适应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而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也应该有前瞻性的研究。

(3) 规划编制技术方法落后

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城市总体规划所获取的基础资料和编制成果大都以图纸或文件资料的形式保存,信息存储、流通方式以及信息处理都很不方便,造成总体规划编制周期长、可变更性差等问题。目前总体规划应用计算机辅助涉及已较普遍,工作图和成果图均可在计算机内编辑完成。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未进入规划中海量数据、复杂图形管理及分析、信息综合以及辅助等更深层次。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借它山之石,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技术问题。

3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面临的挑战

3.1信息化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

信息化背景下,由于城市工业布局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大大降低,城市的工业、居住功能布局不再有严格的分区界限。城市中心区将不再是单一的商业功能,而是各种信息最集中的地方,集娱乐办公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信息化城市功能布局更多地表现一种空间上的流动,各种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将不再有严格的分区界限,而是逐渐呈现一种网络化的布局结构。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企业不必位于城市内部就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城市的工业功能布局呈现向地租较低的郊区扩散。与工业功能紧密相关的城市居住功能也相应地呈现一种边缘化的趋势。此外,随着信息网络、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功能布局已不仅仅局限在城市内部,而着眼于更大的区域范围。

3.2 信息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城市的功能变化不可避免地引起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对城市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城市出现了新的空间类型:

a、 远程办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呼啸而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生存环境,纷纷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开始呈现办公分散化的趋势。一方面,更多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分支机构、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区的大量业务往来,使异地办公方式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为了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公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让一部分员工在家办公。据统计,在美国工作人口的16%――19%是在家中远程办公。

b、远程购物

信息化对传统的零售业和批发业场所产生巨大的冲击。首先是信息化的销售方式,越来越依托于电话、邮政、网络等信息流通媒体进行;其次是虚拟商场,只需要一台能够连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够向顾客提供远距离、低成本的访问和购买机会。远程购物是指消费者不必亲自到商场购物,而是通过互联网挑选商品,通过远程信息系统订购、使用电子银行完成交易的过程。随着远程购物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商业空间将不再仅仅是购物的场所,而是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c、网上娱乐

信息时代,娱乐方式的电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听、下载音乐,观看电视、电影和演出,获取各种娱乐信息,浏览虚拟图书馆,参观虚拟博物馆,参与网络游戏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情景也将成为人们娱乐消费的主要方式,“动感电影”、“太空飞船”等新奇情景娱乐方式正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d、 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城市的社会化服务除了大型的医疗、教育设施以外,更多的是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使城市的服务体系,部分进入电子空间,服务的质量、水平、多样化及灵活性大大提高。

e、 新的工业空间

在信息时代,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信息产业的增长对城市工业空间有巨大的冲击。创新功能的集中,创造了一系列新的与全球市场相连的工业空间,涉及到的领域有电子和远程通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医学技术、环境技术等。在这些新的工业空间中,“高科技信息产业园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3信息化对城市职能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的复合和强化作用,城市内部各种职能扩展到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甚至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具体表现在某些城市职能(如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郊区、城市边缘区和次级城市中心扩散,或扩散到城市间的职能分工协作。而另外一些职能部门,主要是生产服务部门,如大公司的总部、金融、信息、保险、广告、传播、咨询等则不断向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集中。城市的职能由传统工业生产中心转向服务、居住为主,集金融、贸易、科技创新、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中心。

3.4 信息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城市职能的变化直接体现在城市的产业结构上。根据西方工业化进程,可以看出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新的发展进程,即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则保持上升势头;近几十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不太景气,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却不断地显示出生机和活力,信息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6]。根据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变化,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在信息化技术影响下,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也呈现类似的发展趋势,即一产、二产比例将下降,三产比例则显著上升。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政府和其它服务则呈显著增长趋势。

4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反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定历史背景下延续下来的城市规划体制和方法在面对研究客体发生巨大变化时,显示出了不适应和力不从心。所以,有必要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观念、方法和内容进行探索和创新。

4.1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原则的变革

即变革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目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是在预测的人口规模基础上,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的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呈现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城市不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在功能分区基础上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原则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4.2 加强总体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手段,是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服务,因此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研究,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科学性。

在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发挥对经济空间产业布局的协调作用,培养与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网络时代的CBD作为城市增长级的作用正在受到挑战。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应分析信息产业,寻求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级,如电子信息港和信息特区等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港是通过信息基础设施集中连接高新技术园区,为中小企业提供廉价的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城市总体规划只有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不断地适应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3改革城市总体规划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必须提供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城市建设用地以国标对9大类建设用地的比重及人均指标规定作为规划一般性的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依据。

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兴起,任何城市都可以凭借信息、交通网络参与区外经济、社会交流,引进产业,吸引人口居住。而在城市密集区,城市之间的相互通勤、相互分工更加突出。现代城市各功能之间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其参与区域分工的产业基地很难通过自我进行平衡,如跨国企业生产基地的进入是无法用人均工业用地指标来进行控制的。企图在城市内部的土地使用结构的平衡在信息化背景下是难以合理实现,难以符合规范要求的比例结构。

信息化引起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换,产业用地规模受资金投入与技术投入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带来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的发展使企业的职工人数大大减少,使新兴制造业基地的指标超出了传统城市土地使用结构的框框。同时企业内部逐渐出现分散化,其服务功能与生产功能逐步分离,企业研发、物流中转等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各类新兴产业用地不断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增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

居住、生产、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的实现往往要以空间或土地为依托。但信息时代实现了电子购物、电子金融、电子娱乐、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使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部分虚拟化,即与传统的商场、银行、学校和医院相比,这些城市功能的实现不再完全依托于空间或土地,或者说,对空间和土地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而且,城市交通功能的实现也开始部分虚拟化,大量城市活动的完成不再完全通过轮子,互联网络将承担和替代部分现有交通网络的运输功能[6]。上述功能的虚拟化将导致对城市土地需求量的减少,城市的土地结构需要进行变更。

此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居家办公”越来越普遍,加上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城市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考虑更多的是居住环境的影响。而低密度、环境优美的郊区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多处住宅也逐渐流行。这些都使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呈现逐步发展的态势。

4.4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总体规划设计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虚拟现实(VR)和网络协作等技术的具体运用,可以实现现状基础资料的快速获取、三维动画模拟、空间信息的快速分析等功能。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而且可以实现公众参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总体规划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KTCHINRM. Towards geographies of cyber space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8,22(3):385-406.

[2] 李和平,严爱琼.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4).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一版.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

[4] 年福华,姚士谋.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2002,11(1).

[5] 孙斌栋.信息化与城市总体规划.上海综合经济,1999(3).

[6] 王飞虎.信息化影响下的城市及城市设计初探[M].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7] 威廉・J・米切尔.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 第一版.吴启迪,乔非,俞晓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8] 谢守红,汪明峰.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组织演变.山西师大学报,2005,32(1).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5

1、地区属性界定标志

目前,对于地区属性的界定主要是通过单一的行政区划标准明确的,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一个地区的属性往往与最初的定位发生了严重的分离,主要表现在经济水平、人员结构、空间功能等方面。因此,本文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属性应该是围绕社会经济特征并通过空间大小、人口和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水平、空间联接能力和作用范围(资金流、商流、人流,信息流)等多个方面综合反映和区别的。基于此,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明确:一是法律地位。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定一个地区的司法权、中心职能以及在管理中的地位等因素,从而明确城市空间和非城市空间之间的界限,这是最传统也最公认的标准,但却不能作为唯一标准。二是居民区的大小和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量和面积区域的相对比值差异是突出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的主要特点,可以通过人口总人口/总面积的算术密度、总人口/居住和生产面积的人口生理学密度、总人口/(农业用地面积×单位面积产值)的供养密度、总人口/总居住面积的居住密度、农业劳动力总数/农用地面积的农业密度、农业劳动力总数/(农用地面积×单位面积产值)的土地使用密度、农业经营者总数/农用地面积的人地比、住房总数/计划建筑用地面积的建筑密度来反映。三是就业密度。目前,我国城市化研究中尚不多见用就业密度反映城市空间和非城市空间的区别,但实际上这是区域发展研究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因此,就业密度可以通过每平方米的就业人数来表示。一般城市空间到非城市空间的就业密度会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四是农业份额。农业份额是标注城市空间与非城市空间最传统和最基本的指标。高农业份额是农村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征,而高工业份额是城市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五是结构弱化。非城市空间也被称为结构弱化的地区。一般来说,结构弱化很难通过单一的指标来衡量,可以依照人口统计(人口密度、净迁移)与经济(地区产值、工农比例、税收)对比综合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数量、距离)构建一个指数反映非城市空间的结构差异。

2、农村和乡村的特点与差异

基于以上对非城市空间地区属性的综合测定,农村和乡村在其发展定位和功能上其实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首先,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人类活动,这就决定了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对空间的依赖性要远远超过城市,具有鲜明的地域标签。其次,在一般解释中,乡村与农村概念没有本质差异,或和村落、乡村聚落等概念相联系。本文认为,乡村是指居住在城市以外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农业产业相联系的农村概念相比,乡村更强调从文学性的角度表达空间概念,更具有人文情怀。总之,农业这个生产活动或产业部门是农村所指向的空间所依托的基础,而脱离了不论工业还是农业的产业依赖性的纯粹意义上的居民区才是乡村的实质。基于工业化的城市快速发展,为城市营造了楼房林立、车流不息、人流如织的外在繁荣形象,但也引发了厂房和烟囱浓烟滚滚、交通拥挤、秩序混乱等的斑斑病症,这些无不唤醒了人们对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的乡村的思念之情,催生了农业和乡村浪漫主义。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乡村的概念范畴创建的是一种与过度发展的城市景象完全不同的和谐理想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亲密而直接,山川田野、河流湖泊、飞禽走兽是乡村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打破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冰冷,以非常熟络的情感进行“家长里短”式的密切交往。可见,农村是一种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乡村所彰显的是与城市和传统农村都截然不同的理想生活方式。

二、新型城市化的定位

从城市空间和非城市空间地区属性的差别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新型城市化包含两个过程,即外在的以人口机械迁移为特征的物理过程,以及内在的以人口迁移为载体的城农(乡)文化经过矛盾碰撞而融合、升华最终统一为新型城市文明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和农(乡)村两个空间肩负着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功能:一方面,农村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城市建设需要的物资和人员;另一方面,城市不断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将先进、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向农(乡)村渗透。伴随着物理迁移和化学融合,城市和农(乡)村矛盾不断得以调和,功能分工不断得以深化,从而逐渐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区域功能的不同需求,最终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划分。可见,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单一衡量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是存在问题的,城市化进程衡量的指标也不应该是人口从农(乡)村向城市迁移的简单等同,它涉及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和环境等的一系列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变迁,甚至还会受到如自然灾害、历史变革等地方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城市体系的动态和特征在政府决策、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和管理作用下发生巨大变化。

三、新型城市化主导的非城市空间功能变迁

1、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农村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由于城市一直是政治中心,是权力者集中和政令形成的地方,城市和农村表现出明显的角色差异:城市是先进、文明的标志,城市人决定什么是社会发展应该提倡鼓励的文明趋势;农村则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是城市压制和征服的对象,农村人只能处于弱势被动接受城市的“游戏规则”。具体表现为:在城市生活的农村人被称为“乡下人”,传达出城市人对农村人行为和生活习惯的轻蔑与偏见情绪;如果要肯定农村人的诚实、质朴、深明大义,则对其作出“做派不像乡下人”的肯定,而“跟城市人一样”的评价则显现出农村人对城市人的极度羡慕。可见,城市人和农村人在相互评价和认同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然而随着“城市病”的爆发,农村人对城市人的羡慕在城市对农村的不断掠夺与歧视中逐渐被磨灭,农村人开始对城市人表示出排斥,甚至嘲讽和不满。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因素严重冲击了农村的传统等级观念、伦理价值,从而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秩序和农村人安然接受生活方式;并且,农村人积极向往先进文明城市的追求常常被城市人“不平常”或不对等的待遇而打破,而在农村和城市之间钟摆式颠沛生活的初期让农村人羡慕的“走出农村的优秀农村人”失去得到的落差更是让其充满不平衡感。即便是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病”表现出的不满,往往归罪于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太多,破坏了城市良好的“规矩”,却忽略了城市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问题。显然,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从工业文明和社会及产业分工中生发而出的新型文明以扬弃的方式取代了源自传统农业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社会规范。作为工业化派生物和经济发展集聚效应产物的城市化,决定了农业部门和农村对于工业和城市的意义。无论任何体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都带来了农业对工业无偿的资本积累贡献,而这种贡献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牺牲”,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出路也根本在于工业化。

2、后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的乡村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与乡村的概念已经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发生了质的改变。乡村成为城市重要的附属功能区之一,即通过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乡村与物质生产部门的农业逐渐脱离了依存关系。在此阶段,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到城乡差别已经基本消除的现代社会,城市和乡村在社会有机整体中肩负着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至此,乡村成为了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生活方式城市化了的农村,是经过城市文化改造了的农村,即后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的乡村。

3、农村到乡村的过渡

工业化进程呈现出的农村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城市快速发展与农村由于农业机械化将农业劳动力不断挤出农业和农村呈现出以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同时下降的“农村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在此阶段,与农村相对应的区域空间概念是工业城市,也就是说,城市工业发展所主导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机械迁移的物理过程是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其次,城市优越外壳铸造的“城市梦”导致城市规模效益下降乃至出现负效益,呈现出工业和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逆城市化发展。在此阶段,农村受到各种城市因素不断地渗透,并与当地因素实现融合升华;农业渐渐脱离对农村空间的依赖,成为现代农场,工业渐渐退出城市而迁入城市近郊的工业聚集区。至此,城市与农村的功能发生重大转变,并逐渐形成差异化格局。上升为纯粹生活居住型社区的农村成为拥有与城市社区住房、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基本功能对等但拥有环境元素(山川田野、河流湖泊、飞禽走兽)不同的乡村;从工业生产功能中解放出来的城市空间则逐渐成为商业、金融、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中心。

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从理论和国际发展经验上,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乡)村功能的不同要求造就了农村和乡村不同的特征。新型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城市化的以造城运动、城市圈、城市带建设为典型特征的发展老路。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再是城市与农(乡)村的相互割裂,而是通过明晰农(乡)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关系和发展方式,以农(乡)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城市化、以居住地为身份标签的身份认证打破为基本表征,实现城市与农(乡)村居民无差异价值认同的城农(乡)一体化,即城市与农(乡)村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这也就决定了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农(乡)村在不同阶段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保证了城市和农(乡)村同时具有充足的发展动力。

1、统筹城乡发展

无论何种体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都会对一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积累,呈现出农业要素向城市的净流出;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形成小农破产、农村凋敝的“农村衰落”,最终出现城农(乡)两极分化。但无成本“城市养料”的供给地和“泛城市化”的无序之基都不是农(乡)村的长期发展定位,农业和农(乡)村需要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与城市统筹发展,并在宏观战略层面上重构户籍制度、调整土地制度、完善保障制度,在中观管理层面实现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城农(乡)均等化、微观操作层面创建农村社区,最终实现城农(乡)一体化。

2、注重功能分工次序

通过非城市空间功能的变迁,城市和农(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优先次序,才能保证城市和农(乡)村的发展不会或重复发展。作为对农(乡)村人口同化和空间扩张的城市化,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乡)村的渗透和功能演变有着不同的要求,即农(乡)村担负的功能应该由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确定,农(乡)村建设的目标应该由城市发展的能力来定位。

3、脱离模式固化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

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3体现环境保护之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国际旅游、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保持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景观发展,建立稳定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态社会体系。

3.1通过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分析核定规划人口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交通承载力与能源、资源总量及利用强度等;这些指标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直接反映规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适宜度及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具体分析得出环境承载范围内的城市人口,并明确水资源保障措施,纳污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工业、服务业、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指标需进行适当控制。

3.2规划布局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空间结构有助于环保。在总体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和与周边城市的相协调,提出了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将利用风景区、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黄山市山、林、城、田、水共存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景观特点,对绿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并相应提出了管制要点,从整体上构筑了黄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基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

2)用地功能调整有利于环保。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中提出工业外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削减了中心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尤其是工业粉尘、废水和so2,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地区,由于地区的环境容量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这种布局的调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3.3分区管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分区管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提出市域空间管制措施及事权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划定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各城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3.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现状分析提出防治目标,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充分考虑了黄山市工程性缺水的因素,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通过修建水库、中水回用的方式,开源节流并举,通过循环经济增加整体水资源。 提出结合各组团的发展,加强城市快速路及其他主要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交交通,适时发展轻轨交通,引导居民合理出行,以缓解私家车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整体思路上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4结束语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曹明德,黄锡生 主编.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7

一、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改造步伐。

20****年是我街道城市化改造旧村拆迁的重要一年。按照市、区政府总体工作部署,今年的城市化改造旧村拆迁的主要任务为:结合市政府“五路四桥”重点工程及区政府城市西侧路网改造计划,力争完成双杨、胜丰(铁路以东部分)、西成及联丰等四个村的旧村改造。其中上半年计划完成胜丰铁路东侧三个自然村的旧村拆迁,下半年计划启动完成双杨、联丰、西成三个村的旧村拆迁。同时计划在下半年完成新星村的村民安置房交付安置任务。同时,要加快城市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街道将积极配合,协助推进通途路、丽园南路、机场路延伸段等城市主干道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按照省、市、区委关于“作风建设年”的总体布署和市城管局关于开展“争当优秀城管干部,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主题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轰轰烈烈地深入开展以“双争”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力争通过“双争”活动,努力使综合素质有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有新的改进,业务能力有新的增强,各项工作有新的进展。同时继续巩固、完善中队的各项管理考核办法,创新中队管理机制,加强中队政治、业务学习,加强队员的思想道德和纪律作风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开展树岗位标兵的活动,使中队形成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促进中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进一步增强。

三、深化路段和辖区市容面貌管理工作

围绕我区建立城管网格化运作管理思路,制定中队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案,清除管理盲点,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为网格化城管工作的成功尽心尽力。着力构建管查一体化的城管执法勤务体系。

在有条件的社区积极推行“社区引导、物业管理、业主参与、执法保障”的社区市容环境自治互动管理模式,整合社区管理资源,完善互动工作机制,提高社区市容环境管理水平。

加强大案、要案的执法比重,提高市容监管的办案效率,以“依法行政、严管重罚”的执法工作方针,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督,着力解决市容环境管理突出问题,为我区创建全省首批文明示范城区尽心尽力。

四、完成辖区路灯升级改造任务、方便群众出行。

为改善我街道现有农村社区道路照明设施,逐步理顺撤村改居后城市管理设施工作关系,方便城乡结合部广大居民夜间出行,提高薄弱地段治安防控条件。按照上级政府要求,计划在上半年全面完成街道辖区城郊结合部路灯升级改造工作。这次原村属路灯专项整治涉及震丰等9个原行政村,预计将改造路灯796盏,投入资金约170万元。其中于春节前试点开展的前丰、后孙两个单位的路灯改造已于节前完成,极大地改善了两村的夜间照明条件,得到了当地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早发动、早部署,全力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

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也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宁波的内在要强。作为城乡结合部街道,今年的“国卫”复查迎检工作对我街道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为做好复查迎检工作,街道将重点在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集贸市场专项整治、“五小”服务行业专项整治、城乡“除四害”工作等多个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整治,逐步提高街道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环卫保洁动态化等各项长效管理机制,使我街道的城市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要以创建工作为契机,着力提升辖区动态保洁水平。在大幅度提高保洁员待遇后,要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加强对环卫保洁工作的考核和管理,提高街道辖区环卫保洁作业水平。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文明变迁;社会转型;空间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2-12(5)

作者简介:张京祥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城市规划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空间演绎,经济、社会发展与制度环境的变迁从根本上推动城市规划的转向和进步。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也是深远和多方面的。文章将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对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角色、作用及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概要性的论述。

1 人类文明的总体变迁

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学者们一般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革命以前漫长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主要来自于生产效率低下的农业,农村剩余产品能够供养的非生产人口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城市无法承担经济生产中心的任务而主要是扮演了政治、军事堡垒的角色,城市人口的规模也普遍较小。17、18世纪到来的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城市成为创造经济财富的中心,机器大生产在城市中的聚集带来了新生产要素、新空间要素和大量人口的聚集,城市规模也呈几何级数地扩张,导致了严峻的住房、交通、环境、公共卫生等问题,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大规模制造业逐步衰退、转移,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城市社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蓝领工人减少和白领人员的增加),人们在实现经济富足目标之后更关注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平等、多元、进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重,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永续和谐,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代表的环境议题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政治家和的重要议题。如果说前三种文明是实现了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调整,那么生态文明则是在更高的层面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代表了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

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重点的阶段性依次演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总体薄弱的生产力水平、巨大的区域差异、发展中累积的各种矛盾,使得我们今天不得不同时面对四种文明建设任务的挑战,这就给中国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提出了复杂的课题。

2 城市规划的三次重大历史变革

城市规划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四种文明形态的演化,城市规划在其发展历史上也相应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①从美学象征图景规划转向功能主义城市规划。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城市的规模、工商业的发展是十分有限的,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军事、宗教的场所,没有什么“城市病”,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多是为了通过美学或象征性的布局来表现对王权或神权的歌颂,是一种承载艺术或政治意图的容器。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城市的功能角色,机器大生产对古典的城市空间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集中爆发的社会、环境问题成为催生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规划完成了第一次大的历史变革,从美学象征图景规划转向功能主义城市规划。

②从功能主义规划转向社会导向的城市规划。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以后的繁荣,20世纪60年末7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即从“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的转变)带来了城市规划任务、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重大变化,城市规划从对物质环境的关注转向对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关注。这次转变是实现了从功能主义规划转向社会导向的城市规划的历史变革。

③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及90年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使得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生态”这个新的主题,城市规划不仅要促进城市发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而且也为城市乃至人类社会与地球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于是有关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探索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城市规划界关注的焦点和共同的责任。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这是城市规划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3 转型环境中的中国城市规划

3.1 城市规划的三种角色

①技术工具的角色。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它必须解决城市功能性布局、交通系统组织、景观环境塑造等物质空间问题。

②重要生产力的角色。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为城市创造重要的发展机遇,实现土地的增值,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⑧公共政策的角色。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城市规划是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来调节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可以说上述三种角色是当今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功能,人们对其的认识总体上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浓厚的工程技术色彩,随后开始逐步关注经济、社会问题,这一点从我们国家城市规划的总体演变过程过程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城市规划的三种角色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功能的侧重点不一样。

3.2 中国当前环境下的城市规划

(1)复杂而浓缩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完成了西方国家经历100―200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可谓是一种复杂而“浓缩”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的巨大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着众多尖锐的社会矛盾,各种城市问题集中爆发并相互交织。

②城市规划多角色并存的特点。正是中国当前转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城市规划必须同时面对诸多问题,多目标、多角色并存。随着近年来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中国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公共政策”属性日益显现并得到了相关法律地位的确认。

4 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城市规划责任

4.1 抉择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方向

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规划不能再局限于对空间布局传统技术型的安排,而必须考虑如何为城市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必须首先为城市选择战略性的空间发展方向。周一星教授曾经指出:城市空间发展的主体方向应该与区域经济联系的主方向一致,而一些城市正是因为在战略发展方向抉择方面的正确或失误,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改革开放后,随着珠三角东西两翼城市的增长和区域交通格局的转变,珠三角区域的发展重心 不断南移,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传统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向南发展成为广州回归区域中心的必然选择。2000年番禺撤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为广州“南向”城市战略方向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广州近年来的区域竞争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南京是长三角北翼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长期以来战略发展方向不明,城市建设东西南北全面开花,没有妥善处理好城市江南地区发展与跨江发展的时序关系,导致南京的影响腹地不断受到上海、苏南、浙江等城市的袭夺,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显著下降。常州是因为城市发展主导方向选择失误而对城市地位影响巨大的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90年代常州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而不得不背离沪宁这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而依托资源并不优越的港口向北发展,导致常州在苏南板块中的区域竞争力持续下降,这一格局至今没有得到改变。

城市规划要努力促进城市功能区、经济区与行政区的统一,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城市空间发展的资源,完整地实施城市规划的长远意图。2000-2002年全国大规模的撤县(市)设区行动虽然扩大了许多中心城市的辖区范围,但是受制于当时“平稳过渡”的要求而没有完全将区划与空间重组进行到位。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矛盾日益彰显。城市规划应该在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发挥积极而前瞻的作用。

4.2 构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总体结构

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但是内外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规划必须具有足够的远见,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预留空间,城市规划必须为城市的发展选择最优的结构,保证城市持续增长的需求。

解放初期关于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曾经产生了激烈的争议,梁陈方案事实上是寻求一种保证北京城市长远发展的弹性框架,妥善解决古城保护与新城发展的矛盾。但是受制于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水平而错失了这个具有远见的选择,最终在古城原地发展而导致北京至今也无法摆脱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结构。新加坡自20世纪60年代建国后就一直注重城市整体的长远规划并进行严格管制,其早在1971年“概念规划”中确定的沿海轴+腹地环的空间结构四十多年来一直得到严格的遵守,为日后新加坡快速的经济与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足够弹性、有序的空间。深圳市的总体规划也是一个非常具备远见的成功案例,20世纪80年代第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按照1 00万人口规模确立的带状组团、弹性生长的城市空间结构,非常有效地适应了城市快速、突变性增长的需求,而且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大大超过了规划的预期。

4.3 实现城市战略性空间资源的合理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关注对战略性空间资源的布局,一些旗舰项目、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往往是大范围、系统性的,城市规划对这些项目的恰当选址,不仅能够满足这些项目自身的功能需要,而且可以带动片区乃至城市整体空间的发展优化。

伦敦2012年奥运会选址是城市东部泰晤士河口的利亚谷地,这里曾经是一片衰败的工业、码头地区,这样的一个选址是希望通过奥运场馆的建设来带动这个区域的转型和更新。正如当时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所言:“奥运发展计划将整合正在进行中的泰晤士河口地区城市更新工作,以确保我们不但在创造一个短暂的重要时刻(10多天的奥运会),同时也规划布局长远的休闲设施、住房、就业和繁荣的社区”。按照规划,这里新建的9000栋选手住宿单位,其中一半在赛后将成为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的平价住房。同时兴建学校及健康、社区设施,更新10条运输系统。场馆建设和奥运会期间可以创造7000个工作机会,赛后还将有11000个新的工作机会,政府将为当地居民提供就职培训,以胜任新增的工作岗位。而北京奥运会的选址,并没有利用这个难得的战略资源布局机遇来实现北京城市功能与空间在大区域上的疏解(这是梁陈方案以后可能改变北京单中心发展格局的又一重大机遇),也没有妥善解决北京城市南北发展不平衡的历史问题,更没有考虑如何通过奥运来促进社会的公平。这个庞大的工程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短暂辉煌的“时刻”,与伦敦奥运规划的远见相比,其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4.4 实施高明的城市空间运营策略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并不是仅仅描绘一份美好的蓝图,更要研究如何将长期、远景的规划转化为可实施的行动策略,也就是要关注城市空间的运营策略。城市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里既包括城市新建区域的拓展,也必然包括衰败地区的复兴,尤其是随着高速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完成,如何让衰败地区重新恢复活力成为一个更重要的课题。

20世纪中期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规划是注重城市空间运营策略的经典案例。当时其在金鸡湖西侧园区最中心地段预留了一个规模很大的CBD地区并长期予以控制,这种超前的设想和预留随着苏州城市和新加坡工业园区制造业的发展、对商务空间的需求和周边氛围的成熟、土地的增值而日益显现出其运营策略的高明,如今这里成为苏州最重要的商务集聚区,为城市结构的完善、功能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类似的案例也出现在深圳福田CBD地区的规划、控制和运营过程中。新加坡城市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土地的留白(即所谓的“白地”),将现在不能准确确定用途的土地进行预留,以应对城市未来不确定性发展的需要。相反,在中国当前的政绩考核、

“土地财政”体制下,许多城市规划实施缺少科学合理的时序,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甚至为此影响了城市长远发展的利益。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城市复兴日益成为城市空间运营的主要内容,美国巴尔的摩港区、英国伦敦道克兰地区、卡地夫湾区等都是著名的城市复兴案例。近年来,中国一些城市也将旧城复兴作为城市空间运营的新重点(例如早些年上海新天地的建设)。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选址是一项非常有远见的城市复兴系统工程,它的选址不仅有利于实现黄浦江沿岸功能的转型,而且具有“缝合”浦江两岸、整合城市空间结构的目的,尤其可贵的是它秉承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宗旨,在基地内不仅有机地保留了近现代历史遗迹,而且避免了对居民简单全部拆迁,创造了一个多元融合的社区,这必将对城市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4.5 促进城市社会空间的公平

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很容易形成以居住空间分异为代表的二元冲突城市、马赛克城市,这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屡见不鲜。随着城市的发展,空间分异在加剧,社会矛盾的危机也在不断累积,直至爆发大规模的社会骚乱(如前两年法国巴黎等城市爆发的骚乱)。在非洲、拉美、南亚的许多国家,一些表面光鲜的城市背后就隐藏着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贫民窟,印度的孟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都存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而中国南方城市的城中村也是弱势群体聚居的地区,成为城市生活中的孤岛。

我们在城市规划中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空间的合理布局,来促进社会的融合。例如,如何通过公共空间的营建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个交往的空间;如何规避简单地建设大片拆迁安置区的模式,而采取与城市商品房混合布局的方式营造多元的社区;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从公平的角度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并且避免把它们歧视性地“甩”到城市边缘地段……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9

一、加强领导,完善城管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是做好城管工作的关键所在,按照市、区工作部署和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抓好与各社区、各责任单位下达城管责任状,将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形成了街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以城管中队、环卫站为主体,各社区(村)分片落实,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加强对本辖区城管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落实城市管理责任制,对辖区主次干道、窗口单位、公共场所和城乡结合部,逐步实施覆盖式管理。

二、抓好“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依据市容考评委新修订的“门前三包”具体内容,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沿街店家自觉做好“门前三包”意识,进一步抓好城区主次干道“门前三包”的签约,确保签约率、落实率达100%,有效的保持了良好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状况。

三、开展执法联动大整治活动。根据辖区城管工作动态,定期组织召开街道城管联席会议,研究分析辖区城管工作存在问题,部署落实和协调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要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和全国卫生城市复查工作为重点,加强城管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城区主次干道市容市貌巡查,清理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整治户外广告,拆除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规范辖区内废品收购站的整治,开展对辖区的在建工地检查工作,督促工地做好文明施工,对施工工地未净车上路,土方车污染路面等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确保市容环境整洁。

城市社区工作总结篇10

今天大会上,我们安排了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城管执法局、教育局、文广新局、药监局7个单位发言,分别提出了下阶段创建工作的重点。这不仅代表了各机关、事业单位、社区,更重要的是代表了投入创建工作的每一位同志的心声和愿望。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6月-9月,我市将先后迎接省文明城市总评验收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年度测评。据了解,全国参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有60个城市,我市要以最大的决心、坚定的信心,向成功创建第三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和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地级市前10名的目标奋进。这是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安排的,希望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争取一举成功。结合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省委“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总体部署,对创建工作,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找准差距,增强创建工作自信心和紧迫感

(一)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创建基础更加牢固。通过抓创建工作和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系列工作,广安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更加牢固。市委、市政府将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广安实际结合,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通过区划调整设立前锋新区,将部级经开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整,把过去的园区、港区、城区以及川渝合作示范区滨江新区调整为经开区管辖,将奎阁、护安、新桥成建制委托给经开区管辖,并新建了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和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广安区顺势而为建成了官盛经开区,广安市由5个增长点扩大为9个增长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整合城司和国司,组建成具有60亿资产的广安发展建设集团,赋予了融资和建设职能。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大开放力度,广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局面加快形成,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1-4月,广安外贸进出口、招商引资完成率等指标跃居全川前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存款和贷款余额增速跃居全省前7位。在创新驱动方面,探索出招商引资新路径,成功邀请部级专家到广安,组成广安投资促进专家团队,面向央企、500强民营企业强力招商,实现了重大突破。6月上旬,市委、市政府将组织9个增长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138个,投资达909亿元。因此,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向全市提出,到2017年生产总值将突破20__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000亿元,把三大园区分别打造成1000亿产业园区、500亿物流园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让广安迈入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谱写伟大中国梦的广安新篇章。广安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必将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机制更加健全。加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保障,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市委常委、秘书长杨利民同志任指挥长的创建指挥部,形成高效快捷的指挥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条块结合”和“每天督查 通报、每月模拟测评”的运行机制,形成了规划科学、任务明确、分工合理、保障有力的创建工作新局面。印发文件30余个,召开工作部署会20余次,对各项创建工作进行统一安排,印发重要问题督查通报50余期,按月测评5次,督促整改问题上千个。

(三)创造性开展创建工作,主题活动不断深化。2013年,我市常态化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道德讲堂、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文明交通行动、文明餐桌行动、文明旅游行动、网络文明传播、广安市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和四川省第四届道德模范推荐等活动,我市3名市民被评选为四川省道德模范。结合实际创新开展了“千名党员干部进街道、共建文明社区”、“欢乐市民”大赛、“星期六学雷锋志愿服务日”、“小手牵大手”等特色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广大市民的道德素质。

(四)全面推进城区改造,城市功能和环境不断改善。2013年,我市启动了市民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建设,维修了思源大道、金安大道、广宁路、万盛街等70余条街道。集中开展环境整治,查处车辆乱停乱放9500余起,查纠流动摊贩及占道经营5200余起,拆除户外广告店招横幅860余处,拆除违法搭建40余户。

(五)全面加强宣传引导,创建氛围更加浓厚。利用各种阵地,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宣传创建工作。编印《创建工作简报》和《开展志愿服务、我们一起行动》等10余种20余万份宣传资料,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街道、社区,开展集中设点、入户宣传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尽管我市在20__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居第23位,取得7年来最好成绩,但60个城市中可能只有10个城市能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这意味着我们差距还很大。对照测评体系分析,我市创建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一是基础设施还有不足,市区两级需加快社会事业场馆建设。二是公共环境需继续保持,公共设施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脏乱差死角需要彻底消除。三是公共秩序需要持续规范,主要路口在重点时段的车流还需疏导,对市民的行为还需加强文明引导。四是创建工作的群众知晓率、参与率需进一步提高。

二、突出重点,落实过硬举措,确保以最大成效迎接测评

(一)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问题,大力优化城市环境。主要责任单位要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存在问题,今年能解决的,务必于6月底前全面解决;今年不能解决的,也要落实责任,倒排工期,务必于2014年6月前达到测评标准。市区两级公安、住建、城管、交通运输、工商、消防、民政、药监、旅游等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职,务必于6月上旬前将街巷环境、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社会文化环境集中整治到位。刚才,成渊副总队长提出迎接测评工作既要讲技巧,又要讲艺术,还要开展创新工作,这是科学的方法,请指挥部好好研究。成渊副总队长提出的五条建议,包括市民教育、重点工作、公益活动、城市管理以及检查督办的强化,都是我们的不足。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中,因为工作不履职、不到位,检查出了问题,广安区停了几个人的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也要这样。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根本没有创建成功的机会。创建工作是为全市人民创建美好家园、实现美丽繁荣和谐新广安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 (二)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全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各级各部门要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宣传、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等主题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模范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要组织党员干部进街道、进社区、进家庭,深入开展共建活动,在小区内要常态化开展集中整治、集中宣传,搞联络会、办讲座,搞联谊活动,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引导市民“驾车行路不闯红灯、旅游不扔垃圾、用餐不剩饭菜、上网不说脏话假话”。各单位要协助社区,依托小区物管,建立志愿服务队,办好创建宣传栏、文明公示牌,组织开展“欢乐市民大赛”和共建先进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提高居民满意度和支持率。

(三)突出重点,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要严格按照测评体系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文明小博客、中华经典诵读等教育活动,做到资料翔实、效果明显。市综治办、文广新局、工商局、公安局、市网信办、广安日报社、市电视台要密切协作,打掉黑网吧(电子游戏厅),打击网吧(电子游戏厅)接纳未成年人等违规行为,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要大力清理荧屏、声频不良信息。学校、社区要全面完善学校少年宫、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社区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四)深入宣传发动,构建全民参与的大创建格局。要利用电视、报刊、LED屏、公益广告牌、手机短信平台等阵地,采用多种形式,扎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等宣传活动,确保全市公益广告数量及时间占比不低于20%,实现宣传教育立体化、全覆盖。宣传部门和媒体要强化在中省级新闻媒体的创建宣传,提升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影响力。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动基层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创建工作。教育部门要组织和督促城区学校参与,动员中小学生支持参与创建工作。各街道社区要深入小区、楼幢,动员居民支持参与。

(五)做好社区工作,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各级各单位要会同社区,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街道、社区(小区),搜集群众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要广泛开展扶贫帮困志愿服务活动,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生产 生活困难,让市民切身体会城市的变化,真正共享创建的成果。

三、强化工作保障,有效提升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水平

(一)加大领导力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创建美好家园、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广安、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是向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献礼的重大项目之一。市、区党委政府和创建指挥部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真正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创建经费、宣传发动、工作措施、抽调(上挂)人员“六个务必到位”。市创建指挥部要着力创建工作技巧、艺术、创新三个方面,大力加强市民教育、重点工作、公益活动、城市管理、督查督办五项工作,确保各项创建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抓好责任落实。创建指挥部各工作组要强化统筹,健全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各级各单位要对照测评体系,细化责任分工,列出倒计时安排表;要开展好模拟测评和自查自纠,一丝不苟地查漏补缺,确保万无一失。各级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又统筹协调、通力合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优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