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应链概念十篇

时间:2023-12-29 17:53:15

智慧供应链概念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1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三、总结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2

智慧城市前景良好

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已经初步呈现,各方也都比较看好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产业的理论框架和产业链条已逐渐成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由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所引发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是可持续的。同时,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来了产业链价值的整体提升,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些新兴技术引入后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将这一发生变革的产业称之为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概念,它是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出现的;智慧城市产业是一个融合的产业概念,不仅包含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还融合了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持续运营,智慧城市产业将对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全局、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智慧城市应用为产业发展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应用需求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截止到2011年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40余个;到2012年底,这一数量已经达到69个,增长了72%。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已逾千亿元,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还将不断增大,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大规模的建设落地以后,大规模的应用和持续的运营也将立刻被提上日程,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放大。关联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智慧城市产业注入活力。物联网、3G和4G移动宽带、云计算、超级计算、存储技术等多种新兴产业与智慧城市产业有交叉和涵盖关系。这些产业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创新性强,研究机构和新兴产业众多,国内外大企业争相布局相关业务。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大力扶持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信部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系列子规划,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住建部出台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并开始推动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工作,工信部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始征求意见,相关标准制定的工作,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是一场产业革命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业内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在货币政策整体平稳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拉动投资的又一突破口。

智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发挥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而建设智慧城市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截至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而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41个,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与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医疗信息化、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有望获得更为确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46.3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2010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规模将达339.9亿元,2011至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医疗信息化应用将在提高诊疗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医疗行业监管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发挥效用。

我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占据了大约1/4;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也占据了约1/4。今年1月,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目标是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执行不低于65%的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95%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智慧城市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将促进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

智能交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改善交通拥堵的技术措施,将使交通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安全、节能和高效,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提出要建成能够基本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有望达1820亿元。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3

关键词:EPC;物联网;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但早在1995年比尔盖兹就在他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描述了他的智能化豪宅,后被研究者称为朦胧的“物联网”。经过过去几年的技术和市场的培育,物联网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同时也给各个行业带来了了广阔的新市场。

最早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品嵌入产品电子标签后都可以实现因特网上的主动信息交换。与此同时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1]。

有关“物联网”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研究者普遍认为物联网就是将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多种设备装置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目的就是让所有物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远程感知、跟踪、定位、追溯、监控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互联。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将实施供应链管理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些著名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物联网的出现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跟踪监控的全新理念,将在根本上改变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研究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1物联网的研究现状

物联网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关于物联网技术的各项技术标准还不完善。各国当前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基本同步。

物联网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凭借强大的技术和经济实力,美国始终主导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在物联网的标准、技术、服务、应用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不断推动全球物联网向前发展。2009年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的首次美国工商业领袖圆桌会上,IBM CEO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积极回应,并在随后出台的总额为7 870亿美元的《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并加以具体落实。有分析称,物联网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所谓“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中,物联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把电子标签、传感设备等嵌入到各种物品中并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同时使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进行控制和管理,最终实现“物联网+互联网=智慧地球”的构想。

美国商业零售巨头沃尔玛从2005年起即要求排名前100位的供应商使用EPC系统管理物流过程,根据统计数字,通过使用EPC系统沃尔玛每年节约物流费用达到83.5亿美元。由此可见,物联网可以对成本管理产生良好的效果。

对我国而言,物联网的发展还具有特别的战略意义。面对新型的物联网,我国与其他国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无疑为我国摆脱发达国家在网络技术上的垄断提供了一次良机。2003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物流信息新技术联席会议”。以此会议为契机,中国将有关物联网的研究摆在了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2005年科技部制定《中国射频识别技术(RFID)政策白皮书》,2007年无线电频率主管部门颁布了我国RFID应用频段。2009年11月科技部颁布了《中国射频识别技术蓝皮书》,并设立“863”项目“RFID技术标准与制定”,开始制定相关技术标准。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要求“着力突破传感器、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2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由于目前各国没有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因此体系结构也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物联网系统有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即利用RFID、EPC、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网络层,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应用层,把感知层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应用。在整个物联网系统构架中,编码技术、标识、解析、信息服务、安全以及中间件技术协同各个层面以实现物联网的最终目标,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借助于EPC编码系统的物联网不仅可以查询到商品生产企业本身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接入技术实现商品在供应链网络中管理痕迹的查询。这也正是物联网能够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原因。

EPC系统由EPC编码、EPC标签和读写器、物联网中间件、对象名称服务(ONS)、EPC信息服务器(EPCIS)、实体标记语言PML等部分组成。EPC编码是用来用来识别物品的特定代码,它是通过统一标准实现的全球统一编码。EPC标签用来存储编码信息,一般嵌入物品之中或是贴在物品表面。读写器用来读取编码信息,由读写器将读取的原始编码信息传递给物联网中间件进行过滤、计算、累计、重组等操作,然后报给企业应用程序系统。ONS的功能是进行物品对应信息的定位,实体标记语言使用来描述物品信息的语言。

3基于EPC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构分析——以畅想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例

在物联网中,产品在生产完成时,贴上存储有EPC码的电子标签,此后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该EPC码成为产品的唯一标识。以此EPC编码为索引能实时的在物联网上查询和更新产品的相关信息,也能以它为线索,在供应链各个流通环节对产品进行定位追踪。EPC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对于供应链这种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它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和系统指令传达的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效率还能够大大降低供应链中存在的“牛鞭效应”。

畅想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系统根据供应链系统流程,结合先进的EPC编码理念进行设计,系统主要由管理平台、生产企业、仓储企业、商场企业和企业中间件5大部分组成,不但实现了供应链的基本流程,还通过企业中间件的设计为所衔接系统之间的整合实现了编码,进行了合理的数据处理,快速整合了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存储,达到快速传输、快速处理的效果,并且在最后通过对相应数据的处理可以实现管理平台、生产企业、仓储企业、商场企业对产品的跟踪和追溯,以实现物联网的最基本概念,如图2所示。

3.1管理平台。作为系统的核心,管理平台要完成对企业所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核,如企业编码审核,产品编码审核等;对产品编码的管理,如企业编码、产品编码等,并且要通过管理平台对下属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控制和观测;另外在生产企业、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进行数据传输时管理平台更是起到了尤为重要的数据连接转换的作用。

3.2生产企业。作为系统的源头部分,通过企业对相应编码的申请过程,实现对产品、包装箱进行编码管理,即EPC标签的唯一写入点,整个系统除此之外的所有RFID设备所进行的操作均为读取信息操作,而不能对标签中的数据进行更改。

3.3仓储企业。仓储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存储,并且能够对产品的存放位置等信息进行确定,以方便生产企业或者其他合作单位进行产品查询。

3.4商场企业。完成产品的最终销售,在商场的系统中会对产品的销售信息进行管理,并且对商场会员信息进行管理,在产品销售后会员信息将会与产品信息进行绑定,以便日后查询跟踪。

3.5企业中间件。中间件的设计,其主要目的是进行企业和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转换,使之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业务单据的完整业务流程处理,其中主要分为EPC标签写入、EPC编码读取、EPC编码转换,等等。

4畅想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施

在理论设计的基础上,畅想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系统已经能够实现与应用企业的系统接驳,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系统结构稍作改动,使其以综合物流平台为核心,下设生产、物流、销售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均有自己的功能模块。

生产系统分为采购及供应商管理、生产组织管理两个模块;物流系统分为仓储作业管理、配送执行管理两个模块;销售系统下设销售管理模块。各个子系统的数据和表单均与系统标准数据库实现实时传递。供应链上各集成企业通过数据转换接口与系统标准数据库相接,双方约定数据格式,规定数据格式文件。

在供应链企业合同的执行过程(也就是企业委托关系的实现过程)中,必须在一定的协商机制的指导下,通过协商解决好冲突和利润分配等问题。必须建立起一定的供应链运行状况—绩效评价、预警—应急、风险防范机制、激励—约束等机制,以更好地控制合同履行及业务运作过程,更有效地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为此,通过建立供应链上企业合作及委托机制来实现这一功能。

网上银行、EDI中心、CA认证系统通过标准数据库连接供应链上各企业,实现电子结算、数据传送、信用评估等功能。

供应链上企业将自己所属的仓库、运输车队、配送中心等物流资源信息录入到标准数据库中,组成动态联盟,发生业务时由综合物流平台来统一查询和调度。建立联盟仓储中心、联盟运输中心、联盟配送中心,由综合物流平台通过动态联盟信息接口来下达指令。实施如图3所示。

5总结

从整个供应链来看,EPC系统使供应链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物品在供应链的任何地方都被实时追踪。作为EPC系统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具体实现的CX-SCMS(畅想供应链管理系统)覆盖了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强化企业的基础数据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严格企业的物流管理流程;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整体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物联网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所以作为开放式的应用平台,还要做许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际电信联盟.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2005.

[2]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The EPC global Network TM Demonstration[S]. 2004.

[3] 全球物品编码中心. Object Naming Service(ONS)Version 1.0[S]. 2005.

[4] Amardeo, Sarma Joao Girao. Identities in the Future Internet of Things[J]. Wireless Pers Commum, 2009,49:351-362.

[5] 张铎. 物联网大趋势[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5-88,156-163.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4

作为当下最火热的两个词汇,碰撞在一起必然会有反应。而大数据作为承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牵动着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

用大数据驱动智慧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已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核心资源就是数据。大数据及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正在影响和主导新的经济方式和国家战略,成为引领社会变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利器。

在实际应用中,大数据可以为信息和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持,能够有效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同时可以打通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孤岛,实现移动应用与大数据的联动,最终实现智慧的城市环境。

早在2006年,“大数据”概念还未萌芽,周侠便意识到“数据是资源”。时至今日,经过了近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数据”仍是周侠以及他所带领的智慧城市产业本部的核心理念。周侠介绍说,同方智慧城市本部推出 “DT时代智慧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以快速打破行业和领域间的信息壁垒、深入挖掘城市大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和潜在价值为核心,旨在为城市管理者宏观决策需求提供完美体验。通过提供一整套符合城市特点的、量身定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功能定位、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就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多目标之间实现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是城市管理多因素、多目标复杂环境下科学决策的最强有力支撑工具。

对于数据和智慧城市的关系,宁家骏有个有趣的说法:“智慧城市是以数据为王的游戏,数据是生成智慧的基础。”在他看来,从智慧城市的概念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非常重要的核心。“从内涵来讲,智慧城市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宁家骏解释道。

“互联网+”让智慧城市触手可及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互联网形态的演进。而智慧城市则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创新环境下的新城市形态,是基于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塑造城市新价值,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5

关键词:物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9-0012-03

2004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问题,只有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才有保障,才能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入农产品物流,并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进而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流通环节多,各结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2009年8月7日总理“感知中国”理念的提出[1],“物联网”一时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也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带来了契机,使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管理成为可能。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也代表了未来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

目前,对于物联网的研究,国内外还都处于起步阶段,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物联网的概念、特征、体系架构和系统模型等方面还缺乏统一的界定。但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外对物联网研究的高度重视,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物联网必将成为新一轮信息产业浪潮[3]。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必将为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进而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4]。因此,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基本思想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概念。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 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并受到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发展物联网在世界各国掀起了热潮。

进入21世纪,美国非常重视物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物联网的研究已进入了美国政府层面,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110亿美元投入智慧电网,190亿美元投入智慧医疗。欧洲在信息化发展中也不甘落后,2009年6月18日,欧盟委员会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系统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计划;为了物联网标准化研究,欧洲RFID(Radio Frequency Idenification)研究项目组更名为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日本IT战略本部在2009年7月提出的I-Japan战略中也强化了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2009年10月,韩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物联网市场被确定为新的增长动力。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加快了物联网发展步伐[5]。

物联网在国内也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总理在2009年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理念之后,开启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新纪元,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在积极地开展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我国物联网的产业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发展,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新一轮信息产业浪潮的“物联网”,是指将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纳米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通过接入网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一个智能网络。相对于“互联网”实现的人与人交流,“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换,所有物体都可以通过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万物的连接就形成了物联网。

2 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渠道商、消费者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沿着农户、加工企业、物流中心、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国外,用“种子-食品”来比喻农产品供应链,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也被形象的比喻成“田头-餐桌”[6]。

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各结点信息不通畅使得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农产品有的生产过量而有的供应不足,造成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信息不通畅,还使得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所涉及的各环节成本被无形中加大。所以,必须重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作用,将物联网运用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管理成为可能。

2.1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对温湿度、土壤pH值、风力、光照等农产品生产现场的环境进行检测,收集农产品生产现场的环境信息,进而对收集到的相关环境参数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专家在线指导等,确保农作物有最适宜的生产环境,从而获得高产量、高品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精准化种植、智能化管理。

2002 年,美国英特尔公司率先在俄勒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葡萄园,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布放在葡萄园内,对园中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及养分含量等作物生长条件进行实时监控。2010年 5月 31日,湖南郴州烟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数据采集,并进行智能分析与联动控制,使烟草生长的各项环境指标得到及时满足,实现精准生产[7];2011年8月20日,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苏州稼泰丰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式启动,预计5年内建成,计划投资6亿元;2012年9月28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建宁智慧农业园区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组审批,3年内拟投资2.6亿元打造福建首个“智慧农业园区”。预计不久,通过操作“手机终端”等就可浇水施肥的高科技农业将成为现实。

2.2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农产品通过加工可以提高其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因此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生产安全成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设备链接到电脑上,通过电脑终端下达生产指令,每台设备按照指令完成生产任务,有效控制每个生产环节,大量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加工成本。食品安监部门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有效检测农产品加工过程。在农产品加工厂安装相关传感器检测装置,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农产品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控,确保农产品加工安全。

2.3 在农产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应用到农产品仓储管理中,可以实现农产品仓储的智能化[8]。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对仓库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进行检测,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确保农产品保管所需的最适宜环境。

当贴有RFID标签的农产品进出仓库时,在入口处被阅读器自动识读,RFID标签中包含的入库农产品的各项信息被传输到数据中心,通过信息分析对农产品分配相应的仓位,将农产品放到正确的仓位上,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产品入库、在库、出库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更新库存数量,确保出入库的准确性,实现农产品仓储的智能化。

2.4 在农产品运输配送中的应用

农产品离开始发地后,通过RFID读写器、传感器、GPS装置、无线通讯装置等物联网相关设备,可以实现对运输车内的温湿度控制,降低农产品的在途损失。当农产品车辆在途发生意外时可以自动报警,管理者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接收报警信息并及时处理。通过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及时了解车辆信息,对车辆实时调度,提高车辆的实载率,降低运输成本。在配送阶段,贴有RFID标签的农产品通过自动分拣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分拣。将所有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运输配送车辆都纳入物联网,对农产品运输配送过程实时监控,随时了解农产品状态,实现对农产品运输配送的可视化管理。

2.5 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应用

贴有电子标签的农产品包含了生产、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信息。通过生产日期、储存方法、保质期等产品信息,可以实现农产品在保鲜、有效期等方面的实施监控,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损耗。智能货架上的农产品一旦被消费者取走,会被自动识别,当数量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就会有相应的补货提示。在销售结帐时,读写器可以将带有标签的货物一次性扫描,减少顾客排队结账时间,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进而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

3 结论

物联网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的精准生产。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物联网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所面临的各项问题也将被一一解决,物联网的应用将成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杨琰军.物联网在兵团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9:128-132.

[2] 徐建鹏,周鹿扬,张淑静.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2):66,77.

[3] 杨永志,高建华.试论物联网及其在我国的科学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6-49.

[4] 李建伟.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10-12.

[5] 刘 强,崔 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1-4,10.

[6] 杨维霞.农产品供应链信任风险及其规避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4:112-114, 118.

[7] 王婷婷.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2,10:81-83.

[8] 尚明华,黎香兰,王风云.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在设施农业监控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9):13-16.

[9] 余利娥.物联网视角下的安徽省农产品物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70-72.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6

7周建成供应链管控核心

“现在公司货损率从2‰降低至0.9‰以下,每年节省成本数百万元,减少了30%的卸货点等待时间,每年节省押车成本数十万元,安全风险明显降低,客户体验大大提升,精确管理到每一个订单、每一票货……”

谈到IBM智慧物流云带来的魅力时,亚太区最大环氧丙烷经营企业之一的海安销售供应链经理缪宁健如数家珍。

海安销售位于浙江宁波,旗下供应链协作网络包括50多家客户,4家物流承运企业,1家装车站和1家工厂。和IBM合作之前,海安销售的工作人员仅仅依靠电话、电子邮件和传真等通联手段,难以实时追踪物流进度,信息沟通始终处于堵塞状态。如何保证100%的全程运输安全并提高客户满意度,成了缪宁健思考得最多的事情。海安销售遇到的难题,正是宁波物流链上各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共同面对的。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费用总额与GDP的比例为17.8%,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都保持在10%左右。因此,突破制约物流业的发展瓶颈,就成了中国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

凭借长年服务企业积累的经验, 6年前IBM就预测到企业的成长之痛。2008年,时任CEO彭明盛在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中指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以超级计算机、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业之中,更加精细和动态地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受“智慧地球”概念的感召,2011年,宁波市政府主动找上IBM,“问能否在‘智慧地球’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帮助宁波进行商业转型。”IBM大中华区云计算实验室总经理、宁波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磊对《IT时代周刊》说。鉴于物流在宁波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最后,“智慧物流”成为双方战略合作布局的切入点。

在宁波市政府支持下,依托IBM大中华区云计算实验室,宁波智慧物流公司于2011年正式落地,其打造的“智慧物流”平台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以及通信等多领域技术,把物流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串成一条“生产线”,减少中间环节,扫除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成本和损耗。

宁波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磊,原来就是IBM大中华区云计算实验室总经理。作为在IBM工作超过16年的高管和云计算的最早践行者,他深信IBM的技术、人才、方法论是全球最领先的。但是,只有接地气、赋予业务人员真正用鼠标投票的权利,才能走出一条技术、服务交付和业务模式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在秦磊的智慧物流团队和IBM的帮助下,无需购买任何软硬件,无需管理基础架构,完全采用租用方式,镇海炼化利安德销售公司的供应链统一协作平台只用7周就上线了。据介绍,公司的客户、物流承运企业、装车站、工厂等所有物流环节的协作沟通都将在该平台上执行,实现了物流供应链管理流程电子化。不仅客户可以实时查询订单货运信息,还可短信自动告知客户最关心的发货计划和在途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甚至可以自动获取车辆的超速、违规停车、偏离时间;通过智能锁实时管控装卸货的状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安全风险。

缪宁健对于这个成果并不意外,因为他相信IBM是块“金字招牌”:“IBM先在模拟生产环境中进行反复试验,直到成功率达到99%或100%的时候再放到真实生产环境里”。

收购SoftLayer

构建IBM云帝国基石

被亚马逊抢走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大订单,阿里巴巴不断鼓吹“去IOE”,让IBM多少有些尴尬。对比之下,IBM在宁波智慧物流云中的成功实践,甚至财富500强中80%的企业都是IBM云计算客户,也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直到2013年6月IBM投资20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私人控股云计算提供商SoftLayer,云计算市场竞争格局自此完全被改变。

IBM告诉《IT时代周刊》,收购SoftLayer是公司云计算战略布局最为重要的一步。作为IBM整个云计算战略的基石,接下来IBM一系列的战略布局都是围绕SoftLayer展开的。

在公众视野里,SoftLayer不如亚马逊AWS有名气。但是在公有云领域,SoftLayer是仅次于亚马逊AWS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而SoftLayer在很多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亚马逊AWS。例如,SoftLayer的专属裸机提供多达2000多个API,以及它全球部署的专线技术。

更与亚马逊AWS不同的是,SoftLayer从成立之初就和企业及政府机构合作,其面对的企业IT环境远比亚马逊AWS复杂。正如SoftLayer创始人及CEO兰斯・克罗斯比( Lance Crosby)所说:“SoftLayer更懂企业级客户,更懂得如何合规,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这一点与IBM的定位很像,也是促成SoftLayer与IBM携手的原因之一。”

收购SoftLayer后,IBM云计算客户增加至30000,其中包括本田、美国永明体育场、美国网球公开赛以及数百家顶尖的网游公司,用户群超过了1亿人。2013年IBM云计算业务更是实现69%的增长,收入44亿美元。

另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IBM完成15次云计算收购,递出去的支票超过70亿美元。

IBM认为,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明白,客户部署在公有云上的应用必须与企业的核心系统连接起来。正如有分析师预测,到2017年,近50%的大型企业将使用半公有、半私有,而且与后端系统相整合的混合云环境。IBM中国开发中心CTO兼创新工程院院长毛新生也指出,“云计算的未来发展不是公有云也不是私有云,而是动态的混合云。大多数客户希望拥有私有云的隐私性、保护力和可靠性,同时拥有公共云的经济性和速度。”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7

深圳一家名为“RICI”的智能家居整体方案解决商,对行业的火爆程度有着切身体会。从2012年团队成立到现在的三年间,不断有投资机构找上门来商谈投资事宜,而不具备智能家居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家电厂商也频频抛出合作的绣球,至于善于玩“互联网思维”打造极致单品的互联网企业则通过不断整合产业链资源以期打造未来智能家居“生态”。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整体规模将达1240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3500亿元。市场向好,资本追捧,让智能家居市场迅速升温,但在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中,智能家居市场的表现似乎并不那么乐观。那么,智能家居落地难究竟难在哪儿呢?

为什么智能家居概念热落地难?

过去一年,传统家电厂商如海尔、美的、格力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智能化的转型,海尔不厌其烦地向业界和大众阐述“U+”智慧生活平台计划,美的和小米联姻推出多款智能家电,格力为了布局未来智能家居生态甚至被迫进入智能手机市场,企图以此占领智慧生活的入口。但是整个市场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似乎处于“花钱买未来”的阶段。

问题出在哪儿?我们不妨从智能家居产业链里的玩家之一“房地产商”谈起,它既是产业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房地产商将智能家居的消费群体锁定在高端人群,既别墅群体以及高端住宅群体,这个群体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能够支付起智能家居高昂的工程造价费用,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既这部分人多为中年群体,对“智能”的概念并没有太大兴趣。而“智能家居”最精准的消费群体——80后、90后甚至00后却因为消费能力偏弱而被排除在智能家居的目标人群之外。

在童辉看来,整个市场的逻辑完全错了。首先,房子是智能家居的落地载体,而商品房的刚需人群是年轻人,同时年轻人又是智能家居的精准人群,家电厂商和房地产商如果把消费人群锁定在年轻人之外,等于是把对的产品卖给不对的人。在他看来,智能家居的出路有两个,要么降低整体工程造价,让一部分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先实现家居智能化。要么将系统化的工程模块化,后者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DIY能力。以RICI的产品为例,用户可以不必接受整体的智能结局解决方案,而是选择性的购买其中某些产品。

RICI给自己的定位是高端智能家居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智能家居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大,但初期进入市场的切入口一定要小,从最精准的年轻消费群体入手,以一个比国际品牌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再逐步向全人群扩展。好比前景同样广阔的跨境电商行业,也经历了从母婴向全品类拓展的过程。RICI认为智能家居应该先让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年轻人接受,这个接受的过程可以是渐进式的,可以从其六个系列中选择性的去体验,比如先实现照明系统的智能化,再实现卫浴系统的智能化,最终实现整体家居智能化。

智能家居难落地的原因除了消费人群的错位之外,还有许多来自行业内部的原因。智能家居厂商各自为战,谁都想做标准,不愿作出妥协,像海尔U+已经做好了完善的平台,并提供标准接口,但某些厂商的不配合却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这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所谓智能家电都采用不同的标准,之间无法互通互联,那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居,而是“伪智能”。

伪智能大行其道,谁赚走了快钱?

什么样的产品是伪智能?所有仅内置无线网络模块便声称智能家电的产品都是伪智能。比如,市场上大多数智能电视都是伪智能,或者说它的智能化程度还处在非常低的阶段。只不过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手机操控、内容共享,把原来的传统遥控换成了手机遥控,在真正的体验上并没有太多智能化的改变。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空调、空气净化器上,以空调为例,包括市面上新推出的智能空调,它只是在传统空调技术升级的基础上添加了智能模块,而这个所谓“智能”的最大卖点也只不过是实现了智能手机的远程操控,即便是语音操控也只是非常基础的智能操控技术。但是你会看到这类单品在市场上依然有较大的消费人群。因为在智能家居发展初期,智能的噱头的确能够迷惑不少消费者。

此外,还有一种伪智能叫为了智能而智能,产品设计与用户需求完全不对称。比如现在一些做“智能门锁”的厂商,在锁内置入wifi模块,用手机控制门的开关。试想一下,在你出门时或者回家时,人已经走到门前了,何必再掏出手机来开门,钥匙或者指纹不是更方便吗?所以说手机操控门锁基本上是个伪需求,所以才出现伪智能的产品。但是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概念还一知半解,很容易被这些概念绕进去。

互联网企业走的是资本路线,靠概念和股市吸引风投,靠低廉价格战略市场,而非靠产品本身赚取利润。以包装出的概念打造单品,很容易便能够赚走消费者的钱。但对智能家居行业来说,这些钱都是“快钱”,长远来看并不利于行业发展。“如果我们为了赚钱,同样可以根据市场热销的产品推出相应的产品,但是我们没有,而是踏踏实实做自己想做的产品。”RICI的创始人童辉如此说道。

如今,智能家居领域的参与者众多,若想从中分一杯羹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自己在这条产业链中该扮演何种角色。RICI这样的以产品核心的企业如果跟资本运作的互联网企业展开竞争,难免会陷入价格战的陷阱,完全没有胜出机会。而随着智能家居市场的升温,以软件服务和数据为优势的互联网巨头们也相继加快布局。那么,目前智能家居市场都有哪些玩家?

都有谁盯上了智能家居这个市场?

首先以家电制造为主的传统家电企业是这个市场的最大玩家,它们的玩法是以生产销售白电获取硬件利润为主,他们的优势在于家电制造技术和成熟的供应链,抓住传统家电向智能家电转型这个契机对它们而言十分重要。他们的劣势在于缺少白电之外的智能家居模块支撑,包括灯光、环境、安防、应用系统,因为仅靠相互独立的家电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所以对于传统家电企业而言,比产品的智能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家电通过系统化的模块设置整合到智能家居互通互联的生态中。方案有二:一、自主研发生产。海尔在推U+计划的同时也推出过一套名为Smartcare的智能家居套装,包括红外传感器、门窗磁感器,配合其家电使用。二、收购或者与RICI这样的智能家居方案解决商合作。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但是个二选一的必选题。

其次,以大数据和软件服务能力为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当然也包括小米。它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用户背后的大数据,以及云服务能力。其劣势在于缺乏研发生产硬件的能力,比如小米,它自己不可能去独立研发一台空调,而是也只能是与美的合作的方式。

互联网企业玩的是生态,想做的是标准。包括微信提出的智慧生活平台,它本身没有任何服务能力,只提供一个接口和平台,用户基数在那儿,标准制定好了,具备服务能力的商家自然会被吸引进来,之后在服务和交易中产生的数据,又可以被用在精准信息推送等增值服务上。比如它监测到用户的灯泡亮度有问题,可以提醒用户更换并推送相关产品信息。但在智能家居领域,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具备制定标准的能力,由于缺乏硬件支撑,互联网企业的所谓智能家居布局也还停留在构想上。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8

关键词:政治通识课;专题探究;教学法;社会主义价值观

我国高校政治通识课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理念,决定了它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1] 但鉴于目前一些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由于教学理念的墨守陈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导致蕴含了时代精神精华的主流价值观念无法及时在大学生内心深处“落脚生根”,更不用说能够成为大学生“手中资源库”里可以随时调度的日常行动指南。因此,有必要探讨高校政治通识课程新的教学机制,以便通过培育方式的更新来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穿透力和生命力,最终使其能够以振聋发聩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其内化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准则。本文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程为例,探索专题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政治通识课教学的运用。

一、 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中专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践逻辑

大学生政治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术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而且要帮助学生培养起好奇心、想像力、洞察力、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等必备的心智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度和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的思想智慧来塑造自我、解读他人、诠释社会。而《概论》作为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既有思想性——在大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教育上发挥思想引领功能, 又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在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上弘扬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方法,培养洞穿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维; 在人文素养方面陶冶审美情趣、唤醒道德良知,培育浓厚的人文情怀。具体而言,《概论》 课程中的核心思想内容——社会主义价值是中国时代精神精华的集中呈现, 是中国宏观叙事在文本理论中的高度浓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从高度形式化和抽象化的理论语言中挖掘鲜活、深刻的学术思想,即将抽象枯燥的宏观理论转换成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中层理论” [2] ,并且运用鲜活、生动的中层理论去解读现实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由此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科技等各个维度自由穿梭,从而使学生逐步洞悉中国社会运作的活生生的实践逻辑, 并在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浑厚的生活智慧,并在此基础上调度这些生活智慧去破解社会难题,凸显“天之骄子”的责任和担当。

(一)沟通理性的内涵及其在政治通识课程中的应用

建构高水平的优质课堂, 需要彰显以自由、平等、仁爱等为基础的沟通理性。因此,《概论》的课堂教学理应是一种师生多向探讨中国现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精华的理性沟通行动。具体而言,作为一种理性沟通行动,《概论》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协调相互间的关系”。 [3] 356 首先,课堂教学彰显的不应该是教师唱独角戏的独白式理性,而是蕴藏着批判、反思、论证、创新等潜能的对话式理性。课堂教学不能专注于某种功利性的目标及与达成这一目标的急功近利的手段之间的关系。换言之,课堂教学必须防止学术交流从沟通行动堕落为策略性行动——教师独白是为了机械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听课是为了挣学分获取一纸文凭。在功利性目标的引导之下,智慧碰撞、思想交锋的课堂演变成“倒卖文凭”的师生角逐场。这样,“独立人格、自由之思”对于大学课堂而言也无从谈起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思想争鸣、平等对话、达成共识为导向的理性沟通模式,它不再将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视为主客二元对立的单向交流模式,而是将其看成多元主体的平等交流。在这种模式下,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启发、主题讨论等授课模式,从而为打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之门和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路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传递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时代精神形成的学术生态链,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普适价值,从而将平面化的知识信息转化成流动的生活智慧。其次,课堂教学必须创设理想的沟通情境。理性、自由、平等、仁爱的沟通环境,能够给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同等的交流机会,进行陈述、解释、论证、追问和反驳等,以使所有课堂参与者关于时代价值的观点都是可以商讨和反思的。 [3] 359-360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9

【关键词】物联网 产业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52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互联网是当今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特征标志,然而历史无法阻挡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的实现,物联网的提出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999年,物联网基本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Sanjey Sarma和Davib Brock教授提出。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了《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并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奥巴马总统就职后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很快将物联网的计划升级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响应。紧接着欧盟组织,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也把物联网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加快了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009年8月,国家总理在视察物联网产业研究时提出“感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战略,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此后物联网在中国受到广大人民的密切关注。

二、物联网产业及产业链构成

世界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将达到30∶1,将来可能达到100∶1甚至1000∶1,总数达到万亿级,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蛋糕”产业。

物联网产业链是与生产和提供物联网产品或业务相关的企业,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接成的具有内部分工和价值增值功能的、动态的链网式企业集合。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较长,环节众多,结构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软件开发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用户七个环节。

物联网产业链具有产业链长,产业链环节多,多个环节对应形成多个新的产业群及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关联性强的特点。

三、物联网发展概述

1995年,比尔•盖茨就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此后在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年,物联网因其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也拉开了物联网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序幕(侯赞慧等,2010)。

清华大学教授李星表示:现在的互联网是人和人之间的通讯,物联网包括人和机器的通讯,机器和机器的通讯,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等。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解释说:“物联网时代的冰箱、彩电等家电产品,都可以用手机控制。例如在家电上安装传感器。就可以用手机通过网络进行操控”。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3G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物联网时代,3G将促进物联网有效发挥无缝通信的巨大威力。相辅相成的是,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传输。这也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巨大蓝海。

物联网是未来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物联网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因为物联网突出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可通信、可寻址、可控制,并且未来任何物体都可实现上网,移动互联网将随处可见。与此同时,物物通信还会包涵大量数据业务,而未来4G的高带宽正好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是说,物联网会对数据业务有较大需求,也许会成为未来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寄希望于物联网是金融危机的解决之道,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一)美国“智慧的地球”

2008年年底,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建议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

(二)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实现将各种物品如书籍、汽车等连接到网络中,确保欧洲在构建新型的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欧盟认为,此项行动计划将会帮助欧洲在互联网的变革中获益,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会面临的问题,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以及个人的数据保护问题。

(三)日本“i-Japan计划”

2009年8月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提出了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政府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

(四)中国“感知中国”

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四、物联网产业链的推动

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要受到政府、行业、企业内部及对接机制等多个层面的力量调控,更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推动。产业链的调控主要是指行业各主体利用各种机制,采取各种措施,调整产业平衡发展,推动产业链稳步平衡发展。其中,政府是宏观层面的调控,决定着行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内部的自我调控是微观层面的调控,是企业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相关产业链调控理论的分析,产业链的调控主要是对企业链的调控,包括四维的调控:微观维――企业内部的自我调控、中观维――行业或市场结构调控、宏观维――政府监管或独立监管、对接机制维――产业链对接机制的调控。

物联网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四维调控机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微观维调控解决的是“企业边界问题”。中观维解决的是企业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地位关系问题。宏观维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宏观调控与行业发展的调控。产业链对接机制主要是指产品或业务、技术标准、产品地理分布以及产业半径等。微观、中观、宏观必然会受到对接机制的影响,只有在产业链良好的对接中才能形成微观、中观、宏观维调控的动态均衡。

参考文献

[1]魏长宽.物联网: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革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智慧供应链概念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服务运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也面临巨大的变化,如从降低成本到获取附加值的趋势、从维持运营到实现转型的趋势等等。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服务的基本内涵,论证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并对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产业细分及运营商类型、产业效益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介绍了温江发展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做法。

一、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目前业界还没有正式的定义。根据笔者研究,可做如下概括: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以云平台为依托,以服务租赁为主要模式,以大数据存储、处理挖掘和利用为主要内容,以向城市政府、企业、居民提供信息设施、数据、平台、应用等项目的可持续运营、维护服务为基本特征的产业。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一个最贴近用户的环节,由于其距离客户最近、掌握客户信息最多、了解客户需求最深,往往成为市场采购的发起环节,因此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龙头链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扮演着需求发掘、服务策划、资源组织、建设管控、后期运维的角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驱动引擎。同时,从经济收益来看,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智慧城市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1 智慧城市产业链条

智慧城市服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作用于城市,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产业运作带来模式创新。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业务模式创新:

1、由满足用户需求转变为帮助用户成功,实现用户所倡导的价值;

2、由直接提品获利转变为依靠产品服务获利,实现企业可持续性获利;

3、由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转变为掌握关键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实现产业的产出效应最大化。

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

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内在动力

服务的质量是满足用户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在智慧城市高度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城市综合服务和可持续服务。智慧城市服务通过动态化感知、协同化管理、系统化融合使智慧城市服务系统具备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能使服务对象更加精准、服务内容更加前瞻、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效率更加高速,贯彻以人的最大便利为宗旨的城市服务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大量IT服务外包需求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外在推力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在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迅速推进,各类智慧化应用正潮水般涌入政府公务、企业商务、居民事务中。而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专业上看,都需要拥有更加专业的人才、更加稳定的队伍、更加规范的流程、更加具备实施能力的机构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智慧城市需求不断变化和技术不断演进决定了运营的必要性。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需求发展迅速,时时处在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适时因应变化而持续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更新迭代快,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跟进调适,尤其是进行丰富、拓展和创新,这也需要专业的运营商来应对处置。

3、IT项目交付模式变革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必然驱动

在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大约80%的时间与IT项目运营维护有关。用户开展IT购买的资金,其中用于够买服务的比例将超过硬件,IT用户正在发生“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的变革;与之相对应,IT提供商也在从传统的“IT产品交付”向“IT服务交付”转变。未来,服务将在IT的业务中占有更大比重。目前,日本、欧美发达国家在IT服务方面的投资占IT总支出的60%以上,而中国在IT服务上的花费不足30%,发展空间还很大。IBM认为,未来中国在IT服务上的比重将逐年递增。随着智慧城市发展,IT厂商正逐步由传统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供应商向IT服务运营提供商转型。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14年15%-20%的传统购买IT产品的消费将在智慧城市时代转变为在云端购买IT服务的消费。

4、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服务需要处理前端物联网传导的海量数据资源,云计算所支撑的城市服务后台系统可以对整个城市数据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实现无远不届、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城市“云”服务。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IT服务交付模式将更加灵活高效,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均可实现基于云端的集中服务运营,客户端成为瘦终端,客户使用更加傻瓜化,更加安全,这也就导致支付方式,由一次性购买转变为长期多次的租赁式支付,对于客户来说,实际上市在购买一种专业服务。

5、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挖掘及安全管理需要专门的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应用带来数据量的急剧增长。海量信息的存储、处理,以及对这些信息的不断挖掘分析利用需要强大的基于云方式部署的数据中心来支撑,从而达到最有效的最高效的信息处理、最广泛的信息共享、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与备、最经济的基础设施支撑。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让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进而对城市服务需求进行规律性统计和预测成为可能,并衍生出新的服务项目,这些业务也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的组成部分。

三、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根据智慧城市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的不同,可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分为基础设施服务类(Iass)、平台服务类(Pass)和软件服务(Sass)三个大类。具体细分如表-1所示。

表3-1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四、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分类

当前,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仍然以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为主体。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运营商加入进来,不少的系统集成商也迅速转型,同时国家还开放了一批虚拟运营商参与进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将进一步按行业、领域、区域进行细分。

1、电信运营商

主要是指电信、移动、联通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其提供的业务主要是以网络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类服务,但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传统电信运营商纷纷采用联合、并购或自开发方式,投入巨资开拓更具多样性、市场潜力巨大、高附加值的平台服务、软件服务。

2、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是指拥有某种或者某几种能力(如技术能力、设备供应能力、市场能力等)与电信运营商在某项业务或者某几项业务上形成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2012年6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2013年底到2014年工信部已发放了天音通信、浙江连连科技、乐语、华翔联信、京东等3批共计25家虚拟运营商牌照。

未来,电信运营业的市场开发方式将向“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用户”转变。虚拟运营商将在整个电信运营业的链条中,处于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21世纪电信企业新的组织运营模式和提供电信服务的前台主角,同时也是智慧城市运营产业的重要组成力量。虚拟运营商一般都会通过租赁主运营商的电信网络,或者通过运营增值业务进行业务开展。

3、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

相对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服务的商企,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新锐力量,也是未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的主体,其具有业务多样性、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特征。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优酷、土豆等社交、电商、搜索、电邮、视频服务等门户网站,以及提供各类一卡通平台服务的天府通、杭州通等;提供视频监控平台服务的海康威视、天地伟业等;提供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的德信行、远东资信等;提供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的高德导航、四维图新等;提供健康顾问服务平台的熙康、毗邻等。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智慧应用的普及,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将不断涌现出来,以更加多样的服务区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的智慧化需求。

五、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效益预测

根据统计分析,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将是智慧城市产业的主导产业。

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达14283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高于同期工业增长水平7.1个百分点,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为4285亿元,占比30%。

图5-1 2012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将突破6万亿元,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占比将迅速增大,其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将达36000

图5-2 预计2020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亿元,占比60%;相关设备制造业收入将达 7500亿元,占比12.5%;网络服务收入将达3000亿元,占比5 %;软件开发收入10500亿元,占比将达17.5 %;系统集成收入3000亿元,占比将达5%。

六、温江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探索

温江区作为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根据温江地处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市的优势,在对成都周边区县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基础上,提出了“高位切入,抢占智慧产业高点;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经济亮点;借势发展,拔高智慧产业起点,挖潜发展,发挥温江资源优点”的策略,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温江智慧城市建设的补充和效益延展,并作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确定了加快建设“以服务运营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的任务。

为此,温江区编制了《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规划》,提出了“大力引进和培育基于云数据中心的基础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平台产业,倾力打造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总部基地和企业集群,并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业配套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为主导,集系统集成、软件研发、网络通信、硬件设备制造、科研咨询等产业环节为一体的智慧城市特色全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其中,在核心链条――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方面,重点将发展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为技术支撑的行业服务平台类产业,包括医疗卫生平台、养老服务平台、企业云服务平台、政务类数据托管灾备平台以及城市呼叫中心、视频监控、社区服务、智能安防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温江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形成以运营商网络和平台为承载中心,广纳合作伙伴业务和产品,实现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慧城服务运营体系,成为西部最大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企业总部聚集区、四川省及成都市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中心。

结论

全球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信息经济主导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并正在催生“智慧城市产业”这一新经济板块,在可预见的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将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而由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IT项目交付方式正在由“交付产品”向“交付服务”的变革,IT服务交付将取代传统的IT产品交付成为智慧城市项目的主体交付模式,“智慧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智慧城市产业链条的龙头环节和主导力量,其经济效益可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具备大力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注:[1]赵刚.智慧城市的运营商

[2] 周俐.发展智慧城市运营服务

[3] 张克平.无锡正筹备建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