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28 17:48:47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园林绿化 可持续性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S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32-01

城市是人们生活聚居的场所,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出现了城市化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给环境的建设带来了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园林绿化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来保护城市环境,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强调了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 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综合考虑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实质以及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仅仅要对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还要通过人工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模拟自然的生态园林,园林绿化可以归结为是通过人为工程实现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加强对园林花、草、树木的管理,实现自然空间的资源合理再生、扩大空间和持续利用。绿色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主要是自然空间,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加强对城市自然空间的维护,其发展规模影响到城市结构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未来。

2 城市园林绿化可以保证城市生态效益的发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衡量生态效益的重要标准。城市园林绿化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可以共享于社会公众,可见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必将引起城市各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重视。

3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城市园林绿地是通过人工作用对城市建设中受到破坏的自然植被等生物多样性进行恢复和挽救,这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对城市自然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互争夺城市空间,城市绿地等生态场所也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呼吁城市建设决策者重视保护绿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绿地是生态平衡的宝库,加强城市园林建设、保护绿地才能促进生物物种的丰富,营养梯度级增多,使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更趋复杂和完善,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这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4 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双重效益

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都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城市园林不仅能够优化城市环境,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行业,城市园林建设不仅仅可以优化环境,还可以增加城市的艺术文化建设,为人类生活服务。城市园林建设为人类社会创造环境的同时,还满足了文化、科学、艺术的融合与和谐,同时具备文化审美价值。集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科学于一体的园林建设充分体现人与环境的自然和社会性。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仅重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还要重视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水平,体现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双重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各部门从上到下必须重视城市绿化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努力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耀兴,康文星.对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08(27).

[2] 田荣润,张海成,刘冰,等.浅谈城市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2008(8).

[3] 田荣润,张海成,刘冰,等.城市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

[4] 张瑞元.论三明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J].福建热作科技,2005(3).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19-02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演进。随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文集,生态文明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城市作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人居环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在工业化高度发展带来城市畸形发展,而人们又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希望塑造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高度和谐的最佳居住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提出要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6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

1 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由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涵盖了城市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有别于我们过去所提出过的环保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和建设内容,因此生态文明城市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规划和建设,有着更高和全方位的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如下特征:

1.1 统一性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取得生态环境效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在良好的环境中,使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为城市的发展进步做贡献。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符合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存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进步的客观要求,更是整合各种资源和环境优化发展的良好方法,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持续性

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必须秉承可持续的理念,既考虑当下的发展和进步,又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不对环境进行破坏性活动,在利用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使得时间、空间等资源能够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得足够的资源,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协调、持续。持续性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积极寻找更多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包括人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1.3 高效性

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的特征,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应用,改变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能够使得人类掌握的各种资源得到多层次、分类、分级的应用。高效性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在宏观上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物质与能量低消耗、高产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形成高效运行的控制系统和生产系统。促使废弃物循环再生,形成循环经济。在微观上要注重科技进步,多开发耐用可循环的产品,将废弃物排放率降低到最低程度,使环境健康发展。

2 影响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要素

2.1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城市地标、市容市貌、市民素质、城市文化等,靓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

2.2 政府形象

对于城市来说,政府的形象、公信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城市政策制定科学合理,城市管理高效有序,政府开放意识较强。

2.3 市民形象

市民素质的高低代表了城市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自律性、文明素养、法律意识的市民群体能够较好的体现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优秀的城市都高度重视市民形象的建设,为外来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3 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载体

城市形象的载体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观、城市建筑、街头雕塑、文化娱乐设施等,软件形象则是由市民形象、民俗民风和窗口系统的服务形象等构成。

3.1 硬件载体

3.1.1 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对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许多有名的城市都是以自然景观而著名。例如:杭州有西湖,桂林有丽江,云南有玉龙雪山等,这些风景秀美的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我国幅员辽阔,悠长的历史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也为城市形象增添了光辉。丰富的城市自然文化景观不仅为城市形象起到了点缀,各类丰富灿烂的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等都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展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价值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3.1.2 城市的建筑规划

要体现城市形象,就应该进行良好的城市建筑规划,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建筑风格、区域规划等,都直接决定了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现代文明下,城市规划应该注重避免同质化,应该塑造有个性、有内涵的城市形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

很多世界著名城市在满足功用的同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规划风格和地标建筑,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例如:纽约的联合国大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香港的中银大厦、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这些独特优美的建筑增添了城市风情,点缀了城市形象。

3.1.3 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与此同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环境保护,破坏人类的家园。随着目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一个不能够做好城市环境保护的城市,很难实现城市外在形象的提升,树立健康绿色的城市品牌。

3.2 软件因素

软件因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也是生态城市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下面对软件因素的市民形象和政府形象两方面展开阐述。

3.2.1 市民形象(窗口服务形象)

市民形象是城市的窗口,通过市民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文明素质等,外来客人对城市形象获得最直接的体会,一个优秀的生态文明城市,必然拥有彬彬有礼、积极向上、热情好客的市民。

3.2.2 政府形象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机构,政府是否廉洁高效、能否具有公信力、出台政策是否能够落实、是否能够关注民生、规章制度是否科学等,与城市建设的效果息息相关。

4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分为: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构建与规划生态文明城市。

4.1 “以人为本”,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最根本要素在于关注人的发展,城市建设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在于获得更优的生活质量,为人类服务。所以,应该将城市建设为文明生态特区,提升居民生活水准,实现城市现代化。

4.2 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市土地的产出率和效益

目前,我国城市新建成区的一个通病,是低密度规划和建设。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陆大道研究员对此有很多批评。这样的空间发展模式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而且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缺少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支持,难以发展。世界银行对全球城市的研究发现,紧凑型的城市更加有效。

4.3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城市和生

态文明建设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深化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要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和污染治理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全区酸雨控制规划,加大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力度,减少酸雨的危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乡镇环境规划,停止无序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建设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编制各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加强保护区规划。实施全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等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 改变传统价值观,完善生物保护与绿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意味这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一定要注重城市发展的定位,在城市的开发中,要摒弃利用自然的心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注重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注重集约型发展,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避免破坏自然以及摧毁性建设,要形成自觉的强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

4.5 提升生态美的认识,加强资源利用保护

生态美是人类建设城市中最高的美学,是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高度融合的体现,所以,应该不断提升生态美的认识,宣传生态美的意义,培养人们热爱生态美、追求生态美、保持生态美的能力,通过生态美的建设,体现人类与自然真正的天人合一。

5 结 语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是体现了生态学、城市科学、现代科学、管理科学等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占用和浪费现象也应该被有效遏制,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最终追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实现真正的城市、人类、自然的和谐、平衡,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郝春新,戴国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J].人民论坛,2013,(8).

[2] 于秀琴,张欣宜,郑丹丹.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3).

[3] 高华,曹先玉,蔡保国.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3,(10).

[4] 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试[J].资源科学,2013,(8).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3

——在“双创“动员暨社区管理工作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举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动员暨社区管理工作大会,这是一次非常重要而及时的会议。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是进一步加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和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大举措,更是我县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我们建设局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双创”工作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结合我们建设系统实际,认真抓好落实,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创建责任意识

最近,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XX城市建设成为充分体现地方产业优势的轻纺XX之城、充分展示江南水乡特色的水上XX之城、充分拥有优美生态环境的XX之城、充分洋溢历史文化精粹的XX之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与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建设XX中心、打造XXX名城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县委提出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目标的有力举措。因此,我们将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在局系统进行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创建工作列入局系统各单位重要工作日程,采取针对性措施,全面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规划刚性,突出体现城市个性

搞好城市规划,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是“双创”工作的先导和依据。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中,我们将着重突出城市规划三个环节,一是调整完善规划工作思路,重视城市个性特色。按照XX中心和XX名城定位,立足山水风光、轻纺特色,充实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做好“纺织、山、水”文章,形成城市鲜明个性。二是抓好各项城市功能性规划的编制完善。今年重点完成大小坂湖城市休闲区块规划、瓜渚湖综合开发详细规划、柯北分区规划、县域居住点规划、县城市政设施规划、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等八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加强规划管理,实施规划联席会议制度,体现规划刚性。

三、加大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今年县委县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城建形象年”主题,并确定实施“百亿城乡统筹双十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城市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百亿元。我局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总投资为19.5亿元的群贤西路、青峰路等10条城市道路和9条地块支路建设工程、城区生活污水泵站干管铺装等市政工程、群贤路综合改造等景观工程、古运河二期整治工程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工程,并完成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改造、“三馆一广场”建设、内环河整治工程,全面提升城市框架、城市功能、城市景观、城市社区形象。

四、创新城管体制,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管理比城市建设更重要。要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我们将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四优”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文明执法、依法管理的力度,努力实现“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是进行城管体制改革,对城管队伍进行公开招考、双向选择、末位淘汰,充实城管力量,提高队伍素质。二是以提升人居品位为出发点,完成投资1100万元的湖东路综合改造、3000万元的城区道路维修、650万元的5只垃圾中转站建造、231万元的社区路灯、楼道灯改造,557万元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三是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对城区河道、道路、桥梁、小区进行重新命名,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四是加大城区交通秩序整治,合理设置城区停车点,完善标志、标线,规范车辆停放秩序,严禁各种货运车入城,取缔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保证道路畅通。五是做深“亮化”文章,对城区高层建筑夜景灯光实施统一设计,同时改造城区大型户外广告灯光,全面提高“亮化”水平。六是抓好环境绿化净化工程,要力争在拆迁城区房屋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建设“城市森林“,新增城区公共绿地7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环卫作业采用机械化操作,加大道路洒水、冲洗频率;改革垃圾袋装方式,减少二次污染比率。七是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大力宣传《绍兴县物业管理实施办法》,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积极配合社区搞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提高小区物业管理质量。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63-02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文明转型的要求,顺应了时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升。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生态城市”作为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扬弃,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是人类自觉克服“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从理论上讲,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概括起来,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在实践方面,1992年,美国在西海岸的海滨城市伯克利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通过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调整城乡空间结构,成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波特兰和克利夫兰大都市区,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被美国环境总署评为“全美生活品质最佳城市”。加拿大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是该国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项目,其理念和做法不仅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循环规划,还涉及社会和经济结构。1994年2月该项目获“国际生态城市”奖,并在1996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人居会议中,被作为最佳实践范例。在亚洲,日本九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九州市为治理环境污染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克服了环境污染问题。新加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将农田、森林及其他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花园式生态城市。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

1.循环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循环型生态城市是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城市。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中,以废弃物“零排放”为理想目标,其核心是建立新型生态工业循环体系。日本是较早提出建立循环型生态城市的国家。到2001年6月止,日本14个地区建立了循环型生态工业区,这些工业园区很多是集环保研究、环境技术开发、实验和产业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区。它们通过引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企业,进行大规模再循环利用生产。通过全国范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日本逐步积累了整体社会达到“零排放”的技术和经验,为最终实现循环型生态城市和循环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2.紧缩城市开发模式。主要是指集约化利用土地,在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浪费的同时,提高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率。国外许多城市都是以这种开发方式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的,如美国的克利夫兰,为了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大湖沿岸的绿色城市,市政府制定了12项明确的生态城市议题,其中“精明增长”是这些议题中重要的一项,其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保护空地以及土地混合使用;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混合,拉近距离,少用汽车,步行上班、上学等。如今,克利夫兰市内绿地众多,公园面积约7 500hm2,占市区面积1/3以上,有“森林城市”之称。

3.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利用环境优化和区域网络结构培育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通过工业技术来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例如,日本的千叶市在规划上高度尊重原有自然地貌,精心规划城市地区的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将其与市民交流活动设施紧密结合并辅以相应的景观设计,形成十几个大小不一、景观特色各异、均匀分布于城区的开放式公园。

4.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山水园林生态城市要求城市建设不但要具备生态城市的特点和功能,还要有具有文化底蕴的园林,是园林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体。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具有自然生态和园林诗画的意境。还有一些城市提出建设“山水生态城市”或者“园林生态城市”,其本质与山水园林城市是相同的。广州市提出用二十年的时间,把广州建成“园林置于城中,城置于园林中”,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富裕,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兼备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及山水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5.旅游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旅游生态城市是针对目前中国旅游专业化城市粗放型的发展现状提出的一种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其他生态城市模式相比,旅游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城市旅游功能密切结合,如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注重协调城市居住环境、城市环境与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旅游生态城市建设使城市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处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状态。中国广西省的桂林市、山东省的泰安市等都提出要建设旅游生态城市。

四、宁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生态城市建设要按照生态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笔者认为,宁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宁国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离不开生态文化作支撑。因此,要加大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形成生态城市相配套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真正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基层、植入宁国每个人心中,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市人民意识、主流意识。在实践中,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基本契机,开展创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城市活动,把实现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各级政府建设的主要目标,创建更多的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文明社区和生态文明村镇。

2.生态规划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是生态城市的前提。为了加强宁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要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建立新的城市规划过程程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要定期进行专家论证制度以避免“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和“长官意志”,建立公众参与的听证制度,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代表市民的最大利益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公平。

3.生态产业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宁国要建设生态城市,就要把全市的产业发展纳入生态保护中去,走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具体发展模式上,宁国要依靠科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第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要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和壮大生态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积极争创“中国有机农业之乡”和“中国红豆衫之乡”,使生态农业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第二,着力发展生态工业。要依托宁国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和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为中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运用,创立符合宁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生态企业范式。第三,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宁国市要在大力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境内生态多样性的特点,科学规划和构建了以风景保护区为重点的自然风光旅游带建设。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5

肖来青

[摘 要] 城市个性表现为城市某些构成要件的专有性或显著性。这些专有性或显著性就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城市化浪潮中,就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成熟的城市个性,具有多重性和多元发展的特点。城市个性多元发展,才能形成城市内涵的丰富性和巨大潜能。城市个性如同人类的个性一样,不能仓促“打造”,只能自觉培育与涵养。培育城市个性必须坚持承续与创新的统一。

[关键词 ] 城市个性 多重性 多元发展 生命力与竞争力 培育

无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还是在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城市总是处在一个个战略节点上,其作用是支撑和推动性的。而要使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好,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成为必然。在人们普遍具有这种共识并由此产生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可以量化的实力上,更表现在不可量化的个性特色上。

一、城市个性: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也有个性,换言之,一个真正的人不可能完全没有个性,一座真正的城市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个性。但是,人也罢,城市也罢,其个性又有鲜明模糊之分。鲜明的个性给人印象深刻,模糊的个性容易使人淡忘。所谓城市的个性,不是指城市与农村的区别点,而是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点。这种区别点不在于城市的细枝末节的不同,而在于城市主要构件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个性鲜明的城市,在主要或重要构件上往往有其独特性(专有性)或显著性。而正是这种“人无我有”或“人有我最”的东西,形成了城市无穷的魅力和赖以恒久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向往和憧憬一个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为这座城市物质和文化的独特个性所吸引。在巴黎,我们时时为其高雅浪漫的拉丁气息的个性风格所陶醉;在罗马的黄昏,目睹台伯河的静静流淌和即将为暮霭所吞没的古罗马废墟,我们为其载满历史苍茫感的个性风格而感动;在威尼斯,你处处可以呼吸到刚朵拉小舟挟着亚德里亚腥海风扑面而来的热情;在维也纳,一草一木都洋溢着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华章。就国内来说,北京的大气、上海的时尚、西安的古朴、苏州的精致,千百年来,魅力永存。

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的、持久的内涵。有个性的城市,才是有特色的城市,有魅力的城市;也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就全局而言,城市走个性化发展之路,才能形成城市间的相互协作共生的良性发展局面。城市的个性愈鲜明,其对周边城市的协作互补作用便愈强,也就愈容易产生出个性化的经济和个性化的人文,而它们又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和丰富城市的个性。但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看到与这种认识相反的现象,这就是多年以来我国一些城市一直存在的盲目模仿的通病:城市的规划建设不是在城市的个性特色上做文章,而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模仿国际化大都市,追求最大的广场、机场、剧院和超高建筑。这种情形正如一位专家的比喻:一个中小城市建一个特大的广场或剧院,就象一个打着赤脚的农民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一样怪难看的。一些大城市,过分追求建筑的华丽的气派,结果就象俗气十足、打扮妖艳的贵妇。城市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丧失殆尽,城市的个性特征一天天从人们的心目中淡化和消失,城市的生命力与竞

争力就彻底葬送在盲目效仿中。这绝非发表危言耸听或自惭形秽的言辞。中国城市“同质化”严重,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国内外专家的普遍看法。德国建筑学会会长汉派尔在看过中国的城市建筑之后,感慨万千:“现在我驾车从北京向内时,我不知道自己有哪里?我可能是在迈阿密、新加坡或在法兰克福,所有的高层建筑都是一个样,没有各自的特殊的个性,只有从写的字上我才能看出是在中国。这不是一个好的未来。我到过上海等其他中国城市,我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地发展中一步步失去自我。”①汉派尔的这番话,应当成为我们的警策。

二、城市个性的多重性与多元发展

有一位文学家在论述人物性格时说过,成熟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多重性的,并多元化发展着。跟成熟的人物一样,成熟的城市,其个性特征也大都表现为多重性和多元化发展。人们总有这样的经验:成熟的城市个性鲜明、强烈、丰富、稳定。这其中的“丰富”二字,即指城市个性具有多重性或多元性特征。就是说,一座城市,可以同时在空间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等诸方面具有自己突出或独特的个性特征。以位于湖南西部的怀化市为例,从地理风貌上讲,它是山水城市,以此区别于高原城市、沙漠城市、滨海城市等;从产业或资源优势上看,它又是稻城(杂交水稻的故乡)和桔柚之都(冰粮柑的发源地),以区别于花城、煤城、瓷都、药都、服装之都、丝绸之都、水晶之都、玩具之都等;从文化特色上看,它又是稻作文化之乡,以此区别于游牧文化、边贸文化、古都文化等;从艺术方面讲,它还是傩 戏之乡,以此区别于昆剧之乡、南音之乡、评剧之乡、花鼓戏之乡等地域艺术。对于城市的个性,还可以从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及其在一定区域的功能上,区分为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市、旅游休闲城市等;而至于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更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至于生态城市、信息城市、学习城市、法治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都不属城市个性的类别,而是每座城市都应力求实现的目标。

城市个性的多重性或多元化发展,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又为城市自身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在城市多重或多元个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长期的互动和互补中形成一种有机的组合。这种组合本身又是一种特定的(或个性化的)、稳定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城市的任何一种个性特征都更为稳健,它们更不容易因外部影响或冲击而消逝。相反,个性单一化发展的城市,特别是凭籍某一产业形成单一个性的城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却时兴时衰,波动很大,有的甚至一厥不振。当然,同一城市的多重个性,不一定具有同等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城市个性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常常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此时某一个性更受市场青睐,彼时另一个性更具市场诱惑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它是人们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然,也是市场竞争规律使然。个性多元化发展的城市,由于“元”与“元”之间有相互弥补和相互牵动的作用,就不至于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应当说,丰富的城市个性,就是丰富的城市资源。或者说,多元化发展的城市个性是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在现实中,一些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对此并不在意。他们常常忽视个性的多元化发展,而取个性单一化之道,虽然有时也产生了风暴般的轰动效应,但总难走出大起大落的发展怪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除了某些领导者决策草率之外,恐怕还有知识缺乏的原因。我们常常从媒体或会议上看到一些城市围绕一座城市的个性在争论:你说这是它的个性,他说那是它的个性。争来争去没有结果。出现这种争论,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城市个性的多重性。

城市个性多元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城市自身的稳定发展上,还在于它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人们常常看到,个性多元化发展的城市,不仅对城市内部的凝聚力要远远大于个性单一化发展的城市,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也要远远大于个性单一化发展的城市。这期间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个性多元就是资源多元、能量多元、优势多元,因而它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自然就是集合式的了。而“集合”的巨大效力不仅因为量的增加,还因为能的良性互动。与此相 反,个性单一就是资源单一,能量单一、优势单一,当然,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之有限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张扬城市个性的鲜明性、强烈性的同时,绝不能忘记张扬城市个性的丰富性、多元性。一座城市,只有当它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时,才能更具影响力、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承续与创新结合,培育城市个性

鲜明而丰富的城市个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地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因由。中外历史证明,现代工商业城市,起源于传统的商业城镇,即农业时代的城镇。在农业时代,城市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演进过程,是历史的积累过程。它没有预设的发展目标,没有政府的强制推进(政治性、军事性城市除外),只有因“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个性化特点。就是说,农业时代的城市个性是“自然”发育而成。目前,世界范围的国际化大都市,几乎都是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晶。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业时代,因而中国的城市个性基本上属于自然发育而成,许多城市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经济”的烙印。工业时代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巨大的工业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需依托城市条件,资源集聚和高效率生产又使工业城市“像闪电般迅速成长起来”,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化”时期。因自然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个性,在这一阶段演化为城市的同质化发展,城市出现了惊人的相似。用工业化的思维建设和发展城市,城市由“自然”的演进过程变成了“快速”生产的过程,由“个性化的成长”变为“共性化的制造”。所以,我们看到:工业时代的城市较少个性,即便有个性也多属急功近利“打造”而成(如同制造机器)。由于它缺乏本土的历史与文化根基,城市个性非常脆弱,常常一夜之间就消失掉,寻不回。信息革命的出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由于时间短,尚无明显的结果。但信息革命揭示出的一些深刻变化,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的高度密集,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也使城市的运行加速,城市科技化、现代化成为必然;同时信息的快速交流,又促使城市发展走兼容并蓄之路;而信息化又让人们产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想见,现代城市一方面要在兼容并蓄中走向现代化,一方面又要发掘和展示自身的个性,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就是说,信息时代的城市,将在兼容并蓄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曲折上升的,人们的认识无不如此。许多人会把兼容并蓄“简化”为仿造甚至“克隆”。因为这样省事得多(信息化为克隆创造了件)。然而,克隆的随意性,意味着克隆自身的贬值。既不要克隆别人,又要避免被人克隆,这才是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启示。据此启示,笔者认为,城市个性的发展,必须既保持自身历史文化传承(不易被人克隆),又要大胆拓展和创新。即是说,城市个性既不能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又不能仓促“打造”,而只能积极地培育。克隆技术虽然发展很快,据说已经达到克隆人的先进程度,但是,它能克隆人的肉身,却无法克隆人的文化内涵。在高科技时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筑也许能够被克隆,但含有鲜明深厚的地域精神文化的城市个性却永远无法被克隆。(正因为如此,笔者在此论及城市个性发展时,力求避免使用“打造”、“铸造”、“塑造”之类的词语,而使用“培育”一词。)其实,真正的城市个性都是无法克隆的。因为它是城市物质载体与历史文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过去和现在时光的高度浓缩。这样的城市个性只能是培育和涵养而成。

培育城市个性,必须拼弃盲目克隆的陋习。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千城一面”尴尬的出现。有些城市不是根据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本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而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国际化大都市,人为地过度开发建设,大事铺张和奢靡浪费。不是以尊重和保障市民的生活发展权利为前提,而是满足于表面上轰轰烈烈,结果变成脱离社会发展现实的短期行为。城市建设不是在特色和个性上做文章,而是在“大”与“高”上相互攀比。

培育城市个性,必须注重维护好历史传承。城市的内在支撑点主要在于其特殊的环境,离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城市个性就无从谈起。现在许多城市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推倒了很多含有特殊文化遗产的古迹,这也无形中毁掉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我们应当记住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彭守仁老先生的那句话:“城市发展应该从过去的历史中走来,城市是各代历史的展现,有过去现在而且相互包容的对比。” ②

培育城市个性,还必须注意从物质载体与人文内涵的结合上拓展和创新。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处理好城市个性的物质载体与人文内涵的关系。“城市这个有机体和人一样,真正的风貌在于内在素质的反映,浓装艳抹与事无补,只能进一步揭示自身的内心世界。”③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在一个民族风情极浓郁的城市,要建造清一色的欧式建筑,且要让满街身着民族服装的同胞,去跳西方舞蹈,那岂不让人啼笑皆非吗?所以说,城市个性的物质载体与人文内涵应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城市个性不是孤立地表现在外在的物质载体上,而是更内在地表现在城市的人文内涵中。实践和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城市个性,才能赋予城市各种外在物质载体以内在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这样的城市个性,愈是渊源流长,其城市的内在生命力与竞争力愈加持久和强烈。通过它,不仅可以看一个城市的容貌和神韵,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底蕴和历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城市个性,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创造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二是要处理好承续与创新的关系。在城市个性这个系统中,承续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承续,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就没有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没有了城市的未来和希望。没有个性化的承续和创新,也就是没有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我们说城市个性要保持历史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把历史的东西,不分精芜,全盘托出,而是要在承续中扬弃,在承续和扬弃中拓展与创新。优良的城市个性是承续与创新的统一。仍以怀化为例,稻作文化是这座山城的个性之一。其根基蕴含于当地 旧时 盛行的巫傩文化之中,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稻谷崇拜。但是,当今怀化人民弘扬的却是它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袁隆平精神为内核的现代稻作文化品性。这一城市个性,既有历史的承传性,又洋溢着时代新气息。既有深厚的根基,又有盎然的生机。假如有人要在这座新兴城市,全盘搬出巫傩文化,大街小巷尽是道士巫婆作法,那么,它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吗?所以,我们在强调承续城市个性的时候,并不排斥对现代先进文化的吸收,否则,这种城市个性就会变成封闭僵化的古董。应当说,一座城市的个性,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和未来的。因此,既要重传承,又要重创新。

注释:

① 《城市导报》2001年12月4日第4版,转引自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② 《池洲日报九华周刊》2004.1.30

③ 金经元《译序》,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页。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怀化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6

10月8日下午,全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提升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持常态长效,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质量,努力建设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市委书记李国胜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摆向阳主持,市委副书记吴祖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树群出席。

市领导张家明、王全周、楚耀华、牛亚东、罗军、王金启、王玉娟、刘彦华、岳爱云、李建仓、曹月坤、王清辰出席会议。

李国胜指出

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文明城市创建是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是塑造彰显城市人文精神、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一项举措,进一步锚定目标、善作善成、久久为功,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现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的转变,让新时代的商丘更加文明、更加出彩。

李国胜强调

要把握关键。要坚持结果导向,找准方式方法、抓好重点关键,全力以赴朝着目标奔、朝着任务赶,锲而不舍地抓好工作落实,确保文明城市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扛牢责任、有序推进。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和市民文明素质双提升。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盯市民群众“急难愁盼”事,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攻坚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文明城市建设融合起来、贯穿始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全民参与,积极主动践行群众路线,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大力营造“文明城市、从我做起”“城市文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要坚持综合治理,坚持依法治理、依规创建,常态化宣传实施《商丘市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大力倡导践行《商丘市民文明公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大力实施网格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广泛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院等“微创建”活动,解决好基层治理的“小问题”“老问题”。要突出绿化重点、绿地管理,狠抓整改落实,持续巩固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确保我市园林城复查工作顺利通过。

李国胜强调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探索;系统规划;园林绿地;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inking of the planning of city garden shap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 aimed at mining, conservation, create city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ortraying the image of the city regi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improvements are disappearing.

Key words: exploration; system planning; garden city; shap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地域性特色依托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依靠自然条件建成的绿色空间系统。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做成部分,融合了城市所在地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结构、地貌特征、地带性植物及其凝聚而成的地域文化,对于强化城市总体形象、塑造鲜明的城市地域性特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绿地也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地域特色风貌的主要因素。在空间布局上,良好的绿地系统可以引导城市规划与发展,保护城市各组团特色:在分项规划上,作为具备自身特色的园林绿地,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进而演化成城市的地域性标志。此外,园林绿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通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节约型园林,有利于改变当前资源浪费和地域景观丧失的建设模式。合理利用当地河流、山川、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营造城市景观,避免因过度开发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是塑造地域性特色最为经济的手段。

利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关键在于首先对城市的地域特色进行梳理,挖掘、提炼地域特色构成要素,并有效利用这些地域元素,将地域特征融入到园林绿地中,进而转化为地域特色在物质空间的体现,运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手段保育与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

一、尊重自然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常是在复杂和微妙的特定地域环境中进行,每个场所的特殊自然条刊也是最可贵的设计源泉。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足塑造地域性特色的基本前提,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只有充分发挥自然地理优势,保护、利用自然然景观资源,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将各类绿地、农田、森林、湿地、山体等生态基质进行保护井加以有序规划,

才能保障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并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人居环境。

1)顺应气候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根据城市的上导风向,系统分析城市功能和生态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合理的生态廊道体系,将城市生态腹地的凉爽、洁净空气,引入城市内部,有效地缓解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同时,强化城市道路及滨水等带状绿地,建立通风渠道,促进城市与腹地的物质、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完善,更有益于城市中人和动植物的生存。此外,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巾,必须充分重视绿地分布的均匀度,通过构建合理的绿地系统,使各类绿地均匀分布,提高绿地覆盖率,缓解热岛效应。研究表明,当一个区域绿化覆篇率达到30%时,热岛强度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减弱;绿化覆盖率大于50%时,热岛的缓解现象极其明显。同时分析结果显示,规模大于3hm2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其内部的热辐射强度有明显的降低。

2)尊重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与水体特征形成一个城市的骨架,它在城市布局上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平原城市、山地城市与高原城市等在园林绿地中所表现出来的地域特色因地形地貌的巨大差异而存在明显不同。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唯有顺应地域山水骨架,并加以合理利用,将景观融入环境之中,才能充分体现自然山水神韵,形成特有的地域风貌。通过“绿脉”及“绿色网络”的合理布局以及桥梁、道路涵洞的生态设计,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

3)运用乡土植物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植物树种规划要选择适应地域的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基调树种,反映地域特征,增强地域场所感,同时发挥最人的生态效益。在具体的植物配置中要注意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地域气候特点,不同的立地条件以及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和造景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绿化基础,合理选用乡土植物,可以适应当地环境达到最佳景观效果,同时更有利于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二、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经过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

的结果。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同样的文化发展脉络,是

被社会群体公认的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文化形态的稳固性和文化认同的一致

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通过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民风民俗等,从中挖掘其

人文属性,将其融入设计之中,使城市绿地空间具有地域文化内涵,富有独特的魅力。

1)保护历史遗迹

历史遗迹使城市的地域文化价值得到不断升华,要使城市富有更鲜明的地域特色,就要

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引起高度重视,保护和利用好这昨文化遗产,使其在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姿。

2)传承历史文化

在城市地域性特色营造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伦理观念”,充分发掘、保护历史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凭借现代文化词汇,传承文化、建设城市,实现文化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城市人工环境

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形成的概括描述,反映着城市的整体特色。不

同的城市形态与布局,深刻影响着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城市结构和交通路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从城市基本形态与结构布局出发,进一步深化绿地空间特色。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发展规划,绿地的面积、位置都牵涉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经济要素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应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与经济产业分布发展方向,使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将绿地空间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纳入城市规划体系;规划特色生产绿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立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有效缓解城市无限扩张问题。规划要实现城市绿地合理的面积比例与分布状态,达到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之间平衡、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特色犹如城市的生命,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景观环境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失去特色等同于失去发展的根基。城市的多样性虽然不一定是地域性的,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一定是多样、富于个性的。在塑造与保育城市地域性特色方面,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及设计都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如水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文艺复兴之乡佛罗伦萨等等,这些城市之所以往当今世界有着较为突山的位置,很大一个原因是城市具备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对自然的尊重及地域文化的传承。随着物质文明的逐步高升,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对所居住城市的品味与特色有了较高要求,追求个性、找同家同门属感成为新的迫切需求。塑造城市特色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城市魅力;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5―009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随着大范围的城市建设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可喜现状,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雷同化趋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人们已认识到“文化化”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虽然城市化这一概念指明了城市各方面的建设由传统及次传统趋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及目标,但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其“文化化”也必须凸现出来,否则,所谓城市化也就没有了根基。文化学者钱穆曾这样说过:“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以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也就等于没有了生命。”②这一论断从历时性的角度指出了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所在。显然,文化对于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城市文化是由城市理念、性格和气质所表现的城市生命力所在。

一、城市文化的唯物史观释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无疑属于城市文化深层次的物质性基缘。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对此要说明两点,其一,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笔者仅是以此来框括本文;其二,所谓“具体与直接的显现”是指物质和精神两个范畴,这种显现是具象而非意象。

城市文化的精神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至少包括意识形态的因素(理论)和社会心理的因素(民俗)。但如果我们把城市文化的精神范畴显现归纳为城市文化的内涵或动态文化,那么这种显现在根本上就构成了城市的理念。

城市理念是城市文化最本质的反映,这一点并不抽象,所谓反映也就意味着城市文化直接外化为城市管理的职能组织和领导作为、城市整体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成果、市民的文化倾向和人文素质,甚至外化为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城市理念的形成也受城市社会心理的影响,有着对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的继承。但同时,随着城市理念的形成,其也制约着城市传统中的糟粕并创造着新的文化元素。当然,这与城市的开放度、包容度有关。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曾这样表述:“城市是一个社会行为的剧场。这说明,无论是剧场的设计还是社会行为的演绎,均离不开城市理念的导引。”②如果说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命,那么城市理念就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理念有着深刻的哲学意味,但表现出的却是具体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城市理念不仅充溢着原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也活跃着新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前者在于传承,后者则在于创造。而就大多数中国城市而言,原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在延续着城市的人文传统,而新生文化生态无疑在大张旗鼓地呼唤商业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市理念中包括了传统与维新两种价值观,看似互不相融,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讲,也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意味,新陈代谢是其规律。更何况,在当今城市及城市文化的评估体系中,商业文化作为重要机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如果一味地单边推崇经济效益产出而不顾文化生态的平衡,必定会使商业文化形而上学甚至异化,如此将严重破坏城市原生态的文化价值。另外,城市理念必须剔除小生产意识的价值观。从动态文化的角度讲,城市理念中的小生产价值观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反动,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起导引作用时的“短期行为”及“短期效益”,而忽略了城市永恒价值的传承和创造。

城市理念直接铸造着城市性格。城市性格即城市市民思维及其生活方式的人文特点,也就是说,城市性格蕴涵着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其反映的当然是城市文化及其理念。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改造中,城市性格无疑已成为城市异质的典型区别,譬如北京之厚重的国都气质,上海之艺术的小资情调,温州之经济的商贾色彩和天津之实用的平民情结等。我们一般把成都看成是休闲的城市,把深圳看成匆忙的城市等,实际上就是在述说着城市异质的性格特征。

城市文化的物质范畴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城市的规划与建筑,我们也可以把城市文化的这种物质显现看作是城市文化的外延,或称静态文化。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任何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史,在不同时期所营造并留存下来的标志性建筑及特色建筑,就凝固为历史,也即人们所认为的“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或许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看成是诗歌、音乐或纪念碑,但我们从中所解读到的,仍然是特定城市的特定文化,所以说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静态凝固或历史积淀并不为过。如近代历史上的北京,其方方正正的庄严建筑表现了大一统的皇家封建文化,上海唯美的欧式建筑表现了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洋径浜”文化,而天津沿海河遍地广施的民居则表现了市井的平民文化等。另外,城市规划同样也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倾向,如华盛顿的城市规划以国会山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以象征民主;而伦敦的城市规划则是以代表神权的西敏寺、代表王权的白金汉宫和代表民权的国会大厦等三处为中心延伸而成,以此表示伦敦乃至英国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也是城市建筑的魂魄,因为城市的发展过程一定伴随着城市文化的产生、传播、积淀及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而这些肯定会在城市的建筑中表现出来,因而,也就构成了特定城市表现在外的文化特色。而这种由城市建筑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是其地域文化与其实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从而形成为城市的静态文化现象。这说明,文化是塑造城市建筑特色的主要依据,著名建筑学家阿尔居曾说,城市建筑的“特色是生活的反映,是文化的积淀,甚至是民族的凝结”。在此还应指出,城市文化不仅以静态形式积淀于城市建筑之中,同时城市建筑反过来还会对城市市民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或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影响着城市理念的铸造乃至城市性格和情操的陶冶并培育着城市的亲和力、创造力及竞争力。尤其是在当今经济竞争愈趋激烈的时代,一个有着反映特色文化的建筑的城市,至少会在旅游业中显示出其文化旅游的价值和竞争力,比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和江南的周庄古镇群。也许当今旅游业正悄然形成由自然旅游向文化旅游转移的特点,正是搭了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城市性格及其所蕴涵的城市文化这趟车。

二、城市文化的历时性延续与共时性创新

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申和弘扬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这两个主题。所谓延续证明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而所谓创新意味着城市文化在当代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资本。不可否认,由于经济、传媒及消费的日趋发达和社会化,致使城市正在走向雷同,如雷同的城市文化传播形式、雷同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雷同的城市商业环境等。这正如人们所说,走在天津的滨江道就等同于走在北京的王府井,那种热火朝天的商业表象掩盖了城市的个性魅力。但也正是由于此,才在客观上迫使特定城市不得不去挖掘自己原生的文化生态,并加以保护,这包括整理和传播其已被埋没了的动态文化现象以及修复和重建被遗忘了的静态文化形态。同时,城市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中,在主观上也不得不去观照并重视新生文化生态并对此加以吸收和创造,这其中包括了城市理念形态的更新和城市建筑状态的创新。

一般来说,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城市创造并积累着物质财富。但不能否认的是,城市同样是文化的中心,也在创造、积累并延续着人文财富。任何城市都有着其文化特色,积淀下来,也就形成了城市的文脉。所谓城市的生命力,不仅仅指欣欣向荣的经济景象或者直插云天的高楼大厦,而更多的是指城市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由城市人文精神所构成的城市文脉才能说明城市的厚重感。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发展已成为主题的必然趋势之时,城市文化的延续也成为当务之急。当今在我国兴起的城市建设中,其走向正在趋同,同样的商务高楼,同样的世纪大道,同样的中心广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CBD开发与建设,致使城市正在悄然形成“城市空心化”。这样一来,城市原有的空间生活模式被打破,原生的文化生态也势必会受到冲击。文化传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联结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城市文化看作是一种具生命状态的现象,那么,城市文脉就是遗传密码,其始终贯穿于新与旧的交替之间。正如鲁迅在评价新旧文化的交替时所说:“旧形式是采取,又有所删除,既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联系。”③其实,城市文化也是如此,城市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才能使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和城市性格乃至整个城市更具生命力。换个角度说,如果城市因雷同的建筑而趋同已成为事实的话,那么,以城市文脉的延续为标志的城市文化的传承,才能展现出特定城市的特有魅力。特别指出的是,在如今大兴土木的中国城市改造中,必须重新评估老城区的文化价值,或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老城中极具文化价值的静态文化形态加以重点保护,已成为城市文化及其传统得以延续下去的必由之路之一。”④这不仅涉及其将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记忆”,因为城市中某些原生态的文化因素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记忆”在静态的文化形态之中,在这种“记忆”中,城市文化中被积淀的文脉得以延续和传承,从而使得城市在变,而特色依然。

当然,城市文化是随其历史而演进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城市文化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映,生活在变化,文化当然也更新。随着城市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传播方式的丰富,文化本身也必然会衍生新的因素,所谓先进文化也就在其中了。谈到先进文化当然离不开创造,也即城市文化需要延续,更需要创新。不过,城市文化的创新应以尊重城市历史文脉为基点,并以开拓城市未来发展为原则,目的是使城市具有永恒的价值。也许当今城市的文化创新是受了经济动力的驱使,反过来看,城市文化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对此,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早有预言:“在新世纪,文化的经济意义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其对地方整体经济具有乘数效益,将使城市发展大受裨益。”⑤不可否认,当文化与经济联结在一起时,文化也就有了浓厚的商业消费色彩,而城市文化的创新当然也就包含商业因素。从主观上说,我国的一些中心大城市能否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商业文化已然构成重要指标;而从客观上看,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扩张力同样也离不开商业文化的创造与弘扬。以深圳为例,在倪鹏飞所著《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No.1》中,其调查数据显示:“深圳的整体竞争力位列亚洲前三,而其文化竞争力也名居前列。”⑥深圳的城市竞争力无疑是源于其极具现代经济文明色彩的商业文化元素与氛围。

还应指出,城市文化的创新同样也表现在城市的空间营造上,这绝不是说大厦越高越能说明城市文化的创新性,而是指城市的空间设计、建筑风格是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维,是否体现了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是否顾及了人性化的目标,是否演绎了城市性格以及是否承载了先进的文化理念。

需要说明的是,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在创新中注重原生文化生态的传承,又在延续中创造新生文化生态元素。

三、城市文化是彰显城市魅力的依托

从根本上说,城市的魅力来源于城市文化的特色,即使是城市唯美的建筑和精致的景观,其实也是城市文化特色的体现,因为,城市是形象了的文化。

从逻辑上看,谈到城市文化与城市魅力,就势必会涉及城市的竞争力,这是指城市文化是城市魅力的资本,当然,资本是一个经济范畴,从这个角度讲,城市魅力实际所显示的是城市文化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产出就形成了城市的竞争力。在城市的竞争力中其文化资本价值并不是唯一因素,其中还包括教育、人才、环境等其他资本价值因素,但是文化资本价值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当代乃至未来城市的竞争,在表面上看是经济的,而在本质上确实是文化的竞争。

那么,如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呢?当然是增强城市的魅力,而城市魅力的增强就在于城市文化价值的突出显现,尤其是在城市趋同的今天,这一点已成为必须。一个城市在竞争中能否占据优势,归根结底就要看其文化无论在动态上还是静态上,是否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风格与文化理念。

在此,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目前我国的城市改造中,更多的是注重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表现在建筑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确实是旧貌换了新颜,但又有多少包含着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呢?其实用性与短期性由此可见一斑。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从表面看似乎是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失误,但其深层根源却是城市理念在导引上的失落。

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是在该城市的文化特色基础上而形成的,也可以说这实际上是城市的软环境,所谓城市的魅力及其吸引力就是从此而产生的。托夫勒就曾这样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向哪里转移。”⑦这说明,无论是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城市魅力已然成为输赢的关键筹码,而城市魅力所展现的其实就是城市文化。

注释

①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2年,第131页。

②[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④汪寿松:《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⑤[美]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大趋势》,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44页。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9

城市,既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的面貌是一个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最直观的反映,城市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也以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渐渐引起关注。

关键词:

城市色彩;历史文化;市民心理

一、城市色彩设计的内涵与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小城市迅速崛起,城市开始不断扩大,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化加深,城市中的多样文化也逐渐流失。但是,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它的故事、它的语言,而在城市文化中最直观的代表应该就属城市色彩了。城市色彩,是由城市所有空间中物体部分的色彩累积而成的。其中包括,大地、石头、植物、河流、建筑、交通、广告等自然环境颜色和人文环境颜色。同时,由于光的折射原理,还会产生颜色被周围环境影响的情况,物体本身固有的颜色,会因为制作的材料、肌理、受光程度、反光程度而产生不同的环境色。所以,城市颜色还可以分物体单色和视觉影响色。同样的白色,依山而建、依海而建、依林而建,或是独立存在,它的视觉效果颜色变化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城市色彩的运用更取决于它的特点:

(一)文化性。城市色彩通过建筑、道路、灯光、户外广告等构成了城市丰富的色彩搭配,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比如以橙黄色系与橙红色系为主色调的罗马老城,显示了她不朽的尊荣和雍容华贵。极大地保留了历史遗留的文化色彩,为后人默默地诉说着罗马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如图1)。

(二)整体性。对于城市而言,标志性的符号与植物相互搭配、呼应,形成特有的记忆组合,这样的记忆组合不论是放大或是缩小,其均为一个系列、一个整体,而城市中的颜色也是如此。城市颜色的搭配与运用能更好地反映该城市的文化与魅力。如法国巴黎,因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常年阴雨,极少见阳光,在城市颜色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埃菲尔铁塔等建筑物全部被刷成奶酪黄与深灰的建筑墙体与屋顶。因此,奶酪黄与深灰便成了巴黎的标志色彩,人们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样的简单明确、整齐划一的搭配便会得知自己是身在巴黎。

(三)公共性。公共性也就是城市色彩的公共价值和可识别性。在城市空间中可以通过色彩,简洁明了地看出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俗易懂又显而易见,不论是男女老少都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同时也加强了城市的艺术氛围与文化代入感。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紫禁城,为了表现出皇家的风范与威严,其顶部用黄色琉璃瓦,墙为朱红色,颜色跳跃鲜亮,彰显了皇家的雍容华贵。而普通百姓的房屋则为一律的青灰色,这也是为了表示当时的权力集中制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四)持久性。当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色彩当中,并且与城市的整体色彩氛围统一和谐时,那这个专属这座城市的色彩就在建筑上得以长久的传承与延续。比如:北京,在2000年定下了古旧建筑以灰色为主的复合色的调子,因而,当我们想到北京时,第一时间便会想到青灰色的老胡同与四合院。

(五)多样性。简•雅各布斯说过:“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而城市色彩中的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环境,还有大众的审美和表现色彩的材质、灯光、技术等不同的排列组合,所以,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城市的色彩效果。综上所述,城市色彩设计不仅展现了城市特色,而且也传达了城市的文化精神。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城市的色彩,它向我们诉说它的底蕴,因为每座城市的故事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当用颜色来表现时也是独一无二的。当城市色彩真正能体现出城市的内涵,那么这座城市是不朽的,也是这座城市文化得以传承的最佳表现。

二、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城市的面貌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居民生活质量和地域文化传统最直接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促动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而在如此高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缺乏对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由于我国在城市色彩上滞留时间过长,研究水平不高,导致中国的城市色彩越发没有特色,越发同一化。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科学依据,更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同时,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色彩越发重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发展城市,是一个保证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也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所以,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色彩上,就是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的需要。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随着互联网、数码电子、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共同交流沟通更加方便了,但是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界限却正在逐渐削弱。在日益高涨的保护环境的呼声中,人们渐渐意识到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城市景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城市色彩强烈的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建设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理。如何通过城市色彩来表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在今天全球城市化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从学术角度来看,中国对于城市色彩发展的长期忽视,导致了中国缺乏该领域的专业、科技人才,使中国与国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在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对城市色彩有较早的意识。以日本为例,在1918年日本就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对城市的硬件环境(交通、公共卫生、空气环保)进行管理;1968年出台的《新城市规划》,其主旨在于创建一个“可居住、可工作的城市”;1992年日本又颁布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由此可见国外对城市色彩和规划的重视。因此,建立一套可供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色彩进行控制和设计的理论及操控体系,对于弥补我国色彩景观研究领域的空白、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城市色彩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也可以防止“色彩污染”。“色彩污染”是城市化进程深化的产物,是由人们对于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出现的。“色彩污染”是指在城市中,由于颜色运用不当而对人们的心理、生理和城市景观造成的不良影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高品质要求意识也在逐渐形成。因此,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具有和谐统一、美丽宜人、且能够恰当反应地方文化和传统的良好城市景观。

三、南京城市色彩设计与市民文化心理需求分析

由于现今城市高速发展,而本该丰富是多样的城市色彩也越来越趋于雷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时代特点的城市,更应该在城市色彩表现中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和强烈的代表性。从地理位置来看,南京的特点应该是“虎踞龙盘,山、水、城、林”式的江南园林,更是山水丰富的风水宝地。而走在南京城中,不仅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雪松,还能够看到遮蔽天空的大梧桐。所以大面积的绿色也是南京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色彩(如图5)。从历史来看,民国时期南京的建筑风格曾受到西方影响,大多以石料、木料建造,给人以淡雅、朴实、肃穆的感受;同时,青灰白的色彩风格也表现出南京含蓄、古朴的性格特点。从民族艺术来看,每逢节假日便可看到丰富多样的秦淮灯彩,生动艳丽的七彩南京泥人。而南京的云锦,配色富丽明快,主调鲜明强烈,具有一种庄重、典雅、轩昂的气势;青、大红、黄、墨绿、深蓝、白、黑之间搭配得和谐秀丽,浓而不重,重而不艳,繁而不乱。这样的配色手法与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配色是一脉相传的。不仅如此,云锦还使用了大量的金银线,用在花纹边上,既调和统一了全局色彩,还使整个作品增添了富丽堂皇的绚丽气息,更加赏心悦目,这也是云锦特有的艺术特色。对于南京城市的色彩设计,不仅需要自然、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承,更需要市民对于这座城市的色彩认同。有些专家认为,在南京古代文化中,明代的历史文化规模宏大,不可忽视,底蕴之深厚令人惊叹。明代历史文化的代表一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二是明城墙,三是明故宫,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要数明故宫了,它虽规模宏大,但其中的布局之严谨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因此,他们认为,南京城市颜色的选择应是暖黄色为主。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南京民国时代的文化才是南京历史上最具特点的。其代表一是总统府,二是中山陵,三是大量的民国建筑遗址。所以,南京的颜色应是浅灰色调,这样不仅传承了当时中西结合的文化和复古风格,而且也是民族与西方建筑结合的不同韵味。另外还有不同观点,因南京的空间特点是“山、水、城、林”,所以,南京的颜色应是浅绿色的。当然也有很多民众认为,能给人们优美、悦目和舒适感受的色彩,才是最好的城市色彩。还有的人认为,因平时自己的工作复杂烦躁,需要一些亮色,所以觉得南京应选择黄色;也有人认为,太花俏的南京并不好看,乳白或浅灰更显得干净整洁;甚至有人认为,砖红色更能显出南京的庄重与璀璨。当综合大众对南京的城市印象和深入研究南京城市特点及文化底蕴后,可以发现这些色彩都处于暖色调的范畴。但是,作为一个老城,南京的城市活力色彩就稍逊一筹。因此,在主色调中加一点明亮的颜色,这样可以增加南京城市的明快、活力和动感。由此也可看出,城市色彩的设计应该来源于市民文化心理的定位。

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南京凝结的城市意向中包含丰富的人文信息。意向是社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南京的建筑群落和历史文化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不论是民国时期留下的浅灰色系石材建筑,还是大面积的绿色植物覆盖,都可以得出南京城市的基本颜色。这不但展示了南京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南京的文化传统,凝聚着南京市民内心深厚的家园情结。

四、结语

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同时也是华东地区的经济中心;不仅要保护好本身的历史风貌,更要让城市具有现代感,体现出南京的儒雅与活力。与此同时也要强调城市个性的差异,尊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期待。可以实行“公民参与”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具有全民参与的代入感,而且更有利于了解市民心中的期待,指导城市努力的方向,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南京越发展越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1]梁晶,贺瑞珂,周玲.基于地域文化的南京城市意象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5,(03):25-27.

[2]宋立新.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文明城市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城市雕塑 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

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①可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仅仅从艺术的高度彰显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象征。

一、城市雕塑文化内涵的分类

城市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除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外,更蕴含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特点。城市雕塑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城市风貌,更是对时代审美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纪念性文化内涵

由于城市雕塑具有永久性和跨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大多用于纪念城市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它是各个国家和时代城市历史的化身,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凸显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城市文明的见证者,如知名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都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城市雕塑。

(二)时代性文化内涵

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是在城市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的感染下经过艺术家的提炼而创作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性,如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塑,除表达歌功颂德之外,更体现出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浑厚之风。

(三)地域性文化内涵

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城市雕塑是展现城市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哈尔滨的冰雪雕塑艺术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哈尔滨享有“冰城”的美誉,成为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名片。

(四)标志性文化内涵

城市雕塑大多摆放或屹立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中某种元素的真实写照。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语言,记载着城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城市历史人物功绩,深受人们的认可与喜爱,从而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与标志,如《自由女神像》记载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成为美国的标志性雕塑,而广州的《五羊群像》也因记载着城市的起源而成为广州的标志。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雕塑内容形式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对城市文化最好的诠释。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仅能彰显出城市的个性,更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媒介。城市雕塑如果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便不具备社会价值。城市文化为城市雕塑的存在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城市雕塑不仅要尊重城市历史文化,还要遵循必要的美学准则,即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背景下,让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文化底蕴更加突出,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性城市雕塑要充分表现出内容的真实性;历史纪念性城市雕塑要具有记录城市历史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标志性城市雕塑则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雕塑造型艺术和语言形式,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现,不仅仅是对城市文化的记录,更是改善城市环境和体现城市精神风貌的载体。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转变,城市雕塑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融合,从更深的层次发掘城市文化,汲取新的城市文化元素,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要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处理好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注重对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的充分展现,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做出贡献。

三、如何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演变,离不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城市雕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改变着城市面貌,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雕塑的灵魂,是城市雕塑内在精神的展现,只有二者完美结合并出现在城市的重要位置,才能让人们时刻感受到城市浓郁的文化气息,启迪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认知,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和时代改革的见证者。城市雕塑建设的成败,无论是从主题、内容、规模上,还是从形式、材质上,都应该认真考量,精心设计和创作,使之成为精品,真正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文化名片。城市雕塑如何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和谐发展,是在城市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第一,城市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注重对城市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发,加大对城市雕塑建设的投入,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好地为城市雕塑的建设提供服务与保障。第二,城市规划家和雕塑家在对城市雕塑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对城市的考察,选取适合的城市文化元素,确定选题、规模、位置等,制定出完善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注重雕塑作品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关系,做到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雕塑的协调统一,突出城市地域和文化特色,使雕塑真正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使者,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效应与文化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总之,城市雕塑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美化着城市环境,诠释着城市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蕴含着城市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一定要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基,重点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注释:①白佐民,艾鸿镇.城市雕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2.

参考文献:

[1]陈绳正.城市雕塑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2]谭巍.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