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创新十篇

时间:2023-03-15 02:23:09

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篇1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1998年,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以制度为保障,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三、当今学校管理的失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日前挑战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敞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四、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管理循环,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 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体现创新精神,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定位,进行前瞻决策,定时反馈,灵活调整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轻隐性环境,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才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广闻博取,精思深索,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4.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学校管理创新篇2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9166(2010)011(C)-0172-02

前言:高校教学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一个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教学管理是一项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重要的学校管理工作,它是维系学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整合优化教学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推进社会和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有利于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初步完成了规模扩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是师生的主观需求

一所高等院校的工作,用“治校办学”这四个字概括是最恰当的,治校是把学校管理好,办学是把学员教育好。在治校办学中,教职员工是关键要素之一。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首先是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管理理念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就是指在教学管理中用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来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目标转换为通过管理塑造一种环境,激励和启迪人们自觉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发挥教授专家治教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授为核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教学管理工作的三大核心内容是教育、管理、服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教育、服务功能被弱化、淡化,使教学管理的水平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新形势,以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他们的成长规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管理、服务型转变,转换工作职能。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受教育者、学校、社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需求,组织专家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执行要相对稳定,同时又要有弹性、体现人性化的管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计划创新

高等学校应依据“突出重点、强化训练、分流培养、反映特色”的教学方案,定期修订教学计划,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科重组,使教学计划能及时地反映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通过经常走访毕业生用人单位,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情况,并对照市场安排,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走访办学有特色、管理好的学校,借鉴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在教学计划公布前,请专家、教授、家长、学生多方反复讨论及论证,最后发给每名学生一本教学计划,让学生知道他们将学习那些课程。

(三)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制度创新是基础,机制完善是关键。各高校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在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进管理人员的激励与人文关怀制度,学术评价与监督制度,领导下课堂听课等制度的完善,并继续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教学质量监督体制,督导组反馈等机制,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及时总结经验,找出管理运行中的不足与漏洞,不断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规范其管理,齐抓共管,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模式。

(四)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创新

为保证教师的授课质量,学校应专门成立由专家、领导和学生家长组成的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聘请德高望重的退休教授担任专职教学质量督导员,定期深入到各教学单位,了解和检查它们在办学方向、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教学有关规定的落实情况,认真进行监督和指导。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建议或指导教研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以利于改进。对教学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督学委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个别教师有惩罚的权力。同时,评估委员会还对学生的学风进行检查和监督,督学委员会组织对题库建设的检查、审定,监督各种考试的组织和实施。考试后,审查考卷,将整个教考分离的全过程置于督学委员会的监督之下。督学委员会负责对各教学单位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选院级优质课、评选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树立教学典型、评选优秀教学成果等主要由督学委员会评定。在评职聘任、干部配备、奖金发放等方面,督学委员会的意见应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督学委员会每学期对全校教学工作作出总评价,并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供给学校领导,以便他们作为部署下学期工作的参考或依据。各班的学习委员负责记录教师授课时间、地点、内容,定期把教师授课情况及学生意见反馈给教务处。领导定期将教学意见反馈给每个教师,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同时也加强了教学管理,对缺课、漏课以及不负责任的情况,学校能及时补救,甚至解聘教师。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测评手段的运用,完善了教学管理的保障机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总而言之,我们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明确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掌握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认清教学管理的要点与重点,把握好教学管理与运行的体制和制度,全面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机制,不仅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陆应松.教育教学管理创新之我见[J].科教文汇.2008.35.

学校管理创新篇3

2001年,学校通过对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深入分析,把学校发展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根据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学校发展的阶段性,制定了“做农村教育城市化发展领头学校”的战略目标,在学校管理上以管理改进的思想理念为指导,适时跟进改进策略,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三大管理演绎学校管理改进

概括地讲,成都市红牌楼小学实施10年的管理改进,可分为三个阶段。

1.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制度管理,提升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制度管理就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学校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进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对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的转型,其首要任务是改变学校传统的相对落后的观念和做法,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制度管理,促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其中,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需求,是学校必须最为重视的内容。红牌楼小学位于原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向城市市区过渡,但是历史原因、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和家长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还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表现出礼仪意识淡薄、行为表现不稳定、基本礼仪知识缺乏的问题。基于此,学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1年9月提出了“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夯实做人基础”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制定了《教师工作指南》《礼仪教育特色课程构建制度》《礼仪教育教师培训制度》等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工作指南》包括学校发展纲领、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四大部分65个项目。这一举措促进了“以礼育人”的学校特色制度建构。随着“以礼育人”学校特色的建构,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和层次的提升。2003年10月学校代表成都市一千七百多所中小学参加了“成都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巡礼”活动,二十多家媒体参与集中宣传报道,2005年学校成功创建了“成都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历史性地实现了由城郊学校向城市现代学校的转型。

2.突出人文关怀,实施人本管理,促进学校现代化建设。学校有效实施制度管理,能使学校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这对学校从农村中心小学转型为城市现代化学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管理常常是以“物”为本、以“事”为本的管理,因而可不能使人的智能、优良品性得以主动释放。任何学校,“物”要人用,“事”要人做,只有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置于一切管理要素的首位,才能理顺关系,抓住管理本质,取得最佳管理效果。如果从教师人力资源的特殊性看,作为生命体的教师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大多数教师有着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成就动机强烈,希望展示自己的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期望得到关爱和认可;而且教师属于知识员工,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不易衡量,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信息的接收与处理,都需要较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能培养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使教师真实感受到人文关怀,把学校当作自己实现理想的家园,满足精神需求,促进身心发展。

因此,在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基础上,学校积极实施人本管理,成为指导学校第二阶段学校管理改进的重要理念。在人本管理思想主导下,柔性管理、教师参与管理、教师自主管理成为现象们的必然选择,“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成为了现象管理服务的宗旨。

通过柔性化管理的实施,淡化垂直等级观念,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推行弹性坐班制,有差异地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计划,采取柔性化激励方案,注重感情激励,说服多于命令,诱导多于强制,肯定多于否定,心理重于物理,使绝大部分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可,达到心理的满足,从而愿意为学校发展多做事、主动做事、积极做事。现在,老师们通过各种方式为学校献计献策,主动承担事项,替学校分忧解难。

通过教师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培养教师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师的参与能力,充分享受参与管理权,同时教师也自觉承担为学校尽职尽责的义务。

通过教师自主管理,倡导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主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管理由外控变为内控,由他律变为自律。

近几年来,学校在“人本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上述柔性管理等措施,调动了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为教师施展才能提供了平台、舞台,从而促进了学校新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学校在“礼仪教育”特色基础上,结合新的发展需要,积极实施以“养正启慧”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学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博学多才的现代红孩子”,取得良好效果。2010年,学校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示范学校、成都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全国“中华诵•经典诵读”试点学校、全国特色语文示范学校,武侯区“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

3.重视多元交流,实施跨文化管理,促进学校教育国际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有专家指出,学校教育需要在跨文化理念指导下实施学校人本文化创新,不断升华文化管理内涵,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同时,在学校内部由于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各种教育小组,面临着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工作态度和追求,学校管理者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技巧和经验,各主体有着不同的语言、教育方式、等。因此,学校实施跨文化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红牌楼小学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近年来,分别与新加坡和英国的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同时开展了互访交流活动和课程共建项目。学校和英国维克菲尔德市戴恩•罗伊德小学的课程共建项目“社区点亮生活”行动方案,双方学校同时获得英国大使馆教育处颁发的“优秀社区行动计划”奖。

实施有效的跨文化学校管理,不仅能让我们在参与学校国际交流合作中取得应有的成效,同时也能进一步形成学校新的文化管理力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提高学校内部的运作效率。学校原以“行礼仪之举,养仁爱之德,博成才之识,展个性之美”为特色育人目标,通过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学校将育人目标定位于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博学多才的红孩子”。

在参与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我们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各有各的传统文化,都有值得相互学习的文化优势,当然,文化矛盾和冲突也无处不在。如何既保持本土文化优势,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这就需要学校在实施跨文化学校管理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避免偏见。在确立学校文化时,学校校长应该学会用中性词来描述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尽力消除文化偏见。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二是包容其他文化。在国际交往活动中我们必须学会包容不同文化。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意识是文化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同样也是学校跨文化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四是注意细节。因为,对细节的处理能体现一个跨文化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五是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双赢的文化,达成一种平衡。这种价值观必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持久性等特点,把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的优质要素加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学校文化,在这个新的融合式的学校文化下进行跨文化管理,会给学校带来更大的发展。

二、实施学校管理改进的几点体会

1.实施学校管理改进,有利于学校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校管理改进要求我们要正确把握学校发展基础,了解学校的传统优势是什么,需要改革的弊端是什么,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的优良传统与改革确实存在的弊端结合起来,才是学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关键。换句话说,学校管理创新,要以过去的实践为基础,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它不是割裂历史,不是否定。不坚持继承,只一味地强调创新,就容易将好的传统、好的经验、好的制度抛弃,学校工作就会缺乏连续性和制度政策的连贯性,就会缺少发展和前进的根基。

2.实施学校管理改进,有利于学校管理者把握创新方向,明确创新目标。学校管理改进是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的改革变化,改革的内容大多是不能满足当前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不足和弊端,而这些不足和弊端是在有明了的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的条件下产生的,因而,实施学校管理改进,管理者不容易盲目行事,只要坚持实施学校管理改进往往就能收到较为理想的管理效果。

3.坚持学校管理改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学校特色,形成学校文化,促进学校稳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管理改进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学校管理创新不可能今天抓一个特色,明天又出另一个亮点。实施学校管理改进,一定是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师生发展需要,不断改进优化管理思想和方法,因而学校优势项目会不断得到巩固、提升和发展,学校特色会更加突出,学校文化会得以传承,促进学校稳步向前发展。

学校管理创新篇4

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贴切、清晰的情景,针对情景中的矛盾和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扮演不同的角色,经过情景模拟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正确的价值冲突解决方法,开拓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等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的角色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也应用于教育行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清晰的角色定位才可以在社会上找到实现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行业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预先知道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角色扮演法的实施基于五大假设:有确切的问题体验情景、投入的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对价值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判断能力、角色之间的合作和讨论以及解决矛盾的过程、角色扮演的总结评价。角色扮演法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更好的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角色扮演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包括几个必要步骤:(1)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比如通过播放视频、案例资料、趣味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后设置情境。(2)在学生中挑选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推荐方式或者结合学生特点规定角色。(3)准备项目、小组讨论。这是准备的重要环节,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可以安排15-20分钟为宜。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准备以及怎样准备,及时发现小组讨论时的问题,促使小组积极充分的讨论并准备表演。(4)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每组学员表演时间在10-15分钟为宜,因为过久的阐述会冗杂也会使观众失去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和其他同学应认真聆听每位角色的表现情况,并做好记录。(5)总结模拟情景或再讨论。教师可以控制学生的讨论时间,可以让学生停止讨论进行总结或者发现新问题再进行新一轮的讨论。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角色扮演法的实施过程

本文对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80名学生进行试验教学,主要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大职能中较为常见的几种矛盾冲突进行角色扮演法运用。案例一。通过播放某著名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视频资料引入情景,教师再对具体情景进行介绍。某著名有限公司是一家服装生产的中型企业,大部分产品是按照外国订单生产,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发展势头。自从上任厂长因自身创业离职后,改公司总经理一直未物色到优秀的厂长来接班,以至于厂长连换三任却没有任何收效,公司也因此受到不小的损失,订单锐减,生产的产品接连被返工,质量达不到要求,公司员工也因此士气低落。这段时间公司总是流传着各种传闻:厂子要倒闭了、又要换厂长了、刚做的产品又要返工了、老总会扣发我们工资等,公司处于无序混乱状态。同时总经理一时没有物色到好的厂长人选,正在与国外客户谈判一个100万元的大订单,深信只要拿到订单肯定能安抚员工的情绪,也不会影响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就先把上个月的工资结给了员工。结果等总经理拿到订单回来才发现已经有40%的员工离职,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一个地方的或者以前一起在别的公司工作过的。如果你是该总经理,面对非正式组织的矛盾冲突应该如何管理?安排学生挑选角色并参与讨论,每组安排8-10名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与热烈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总经理角色和员工角色通过面谈等多种方式解决矛盾冲突,情节生动、表达清晰。教师组织学生评委进行打分,教师也通过同学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最后综合学生评委的分数分析每组角色扮演的优缺点以及达到的教学学习效果。案例二。教师播放某高职院校的宣传介绍视频资料,口头介绍该校的组织结构设置情况。情景设置:假设该校会在本市建立一家分校,如果你是该项目的策划执行员,请就组织和计划的角度分析该分校的组织结构设置图和人员配备表。结合该校的特殊性和分校的特点说明二者的理由。挑选角色、准备项目、分组讨论。挑选具有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优秀学生参加分校建立的策划员,组织其他学生扮演被调研对象,讨论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与公司机构设置的区别和联系,最后画出该分校的组织结构图与人员配备的说明表。扮演角色,策划员说明本组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最后进行总结和再讨论,教师根据角色扮演的结果指出结构设计的优缺点,再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再讨论,直到教师认可为止,总的讨论时间约1小时为宜。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能力、价值观念的正确性表达、和组员的合作程度、对观点的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三、角色扮演的教学评价与创新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情景难度大、对教师技能要求高、教学时间多任务重、学习效果考核难度大。问题情境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包括熟练的教学技能、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判断力等。而且角色扮演是通过在一定逼真情境下解决价值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教师设计情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角色扮演的教学效果。因此,从问题情境的设计角度而言进行创新,高职院校应该注意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提供更多的下企业锻炼或者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考察的机会,从多方面丰富教师的阅历和认知水平,培养拥有实践经验的综合技能教师。在角色扮演中的学生成员而言,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是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解决矛盾能力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该提供更加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条件,还应多进行“工学交替”的实践活动。

学校管理创新篇5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2]宋燕.教学学术国外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10,(2):67-70.

学校管理创新篇6

关键词:高校 新校区 教学管理 创新

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就是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高等院校的目标要转向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对教学理念、管理机制以及教学方式提出改革的要求,希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校新校区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保障高校能够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新校区教学管理的改革能够改善传统的管理方式,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

1.新校区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高校新校区的教学管理理念还是很陈旧,管理理念能够决定管理方法和质量,所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很重要。教学管理理念是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高校的新校区要使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逐渐发展,最终被管理者接受。由于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也在影响现在的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就是行政和经验管理处于主导的地位,还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学校不够重视教学管理,所以对教学管理的资金投入就会严重不足,一些学校认为教学管理就是安排教学课程和考试等等,所以很多领导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申报硕博点的工作上面,没有把经费投入到新校区的教学管理上面。而且,新校区领导的压力很多,包括学科建设、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以及科研的任务,这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精力来做好教学管理。

高校新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重点就是行政管理,有效学校很严重。在教学管理当中,一般都是领导参与,师生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来参与的,管理者是教学管理的主体,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管理工作,实施过程当中包括设计教学计划和监督教学过程,教师仅仅是客体。教学方法很统一,而且管理制度比较简单,没有体现出任何的创新性,这降低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当中,管理者仅仅重视监督,很少有激励的措施,对师生进行约束,引起了师生的反感,影响了教学水平。

2.高校新校区教学管理的创新措施

2.1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

高校新校区的教学管理要不断创新,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学理念,之后再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传统的教学管理强调统一性,强调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素质;强调的是约束以及监督,忽视了激励以及引导;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对实践和实习方面很欠缺;管理制度太单调,缺少激励的机制,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制度化,实行教学管理制度,要不断加强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科学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当中重要的规范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与考试管理。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不断完善和执行基本文件,通过加强高校新校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保证有关的法律来严格执行,还可以加强教师的课堂意识,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开展各类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也要组织一些活动,让教师认识到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性。教学管理的制度要能够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制度的管理要渗透激励政策,要管理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要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加强教学效果。

2.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也只能是一句口号。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素质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观念、知识和能力。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又是一项任务繁杂,事务性工作较多,长年处于紧张状态的一项工作。因此必须根据其工作特点建立稳定的、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将德才兼备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教学管理岗位,这是搞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保障。高校领导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教师实行“双肩挑”,既从事教学,又从事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其业务学习,并进行认真的考核。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学管理人员进修提高,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管理思想,使管理人员紧紧把握现代教学管理的脉搏,自觉按教育规范办事。另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正常的职称晋升。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为搞好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校、院(系)管理人员和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只有所有的师生和领导来关心教学管理,并且要求所有人都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去,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贺祖斌、杨树、何茂勋、欧阳常青、廖明岚、黄万华.地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4(04)

[2]周雄文、姚曙明.论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与平衡[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3]王新华、李炎婷.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05)

[4]陈炜、刘心红、于惠舒.浅析高校学生评教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5]徐增鎏.浅谈艺术院校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

学校管理创新篇7

因受到我国传统思维以及固有技术的限制,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有待完善。所以,加强高校教学的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乃是当前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任务。观其现状,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唯有开辟新的有效发展渠道,充分将其自身的服务管理功能发挥出来,才可以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便将美学原理融入了高校教学的档案管理模式中,希望借此文内容,可以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一份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管理现状;改革创新;美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渐提升,各行各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强。高校教学管理乃是我国教育部门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研究的一项问题,而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其教学档案管理则是管理内容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档案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现状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故此,改革当前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经过实践研究创新出新的管理方法,乃是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义务与责任。本文便根据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的教学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创新出了美学管理的实践方法,希望能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借鉴建议。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应用美学的理念阐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完成自传统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巨大转变以后,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也都得到了整体的提高,故此,人们在使用档案的时候,也开始潜意识的参入审美要求。除此之外,受众群在浏览档案的时候,对于档案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满足档案的实用性能,开始逐渐融入了越来越强烈的审美倾向,故此,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当中,适当地引入美学原理,从而创造出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事业融入崭新的活力,并且还非常有助于探讨分析出新的档案管理领域,这对于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利用价值来说,起到了难以估量的积极性作用。经过实践研究表明,将美学的原理融合进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中,对于提高其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来说,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动作用,非常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一般来说,档案管理中的美学内涵体现在以下四点上:档案材料整理、档案内容汇编、数字多媒体网络以及档案室的室内布置。本文便根据这四项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二、档案材料整理可以反映出真实的美感以及严谨的美感

高校的教学档案乃是整个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所凝结出的产物,它真实客观地记录下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其档案的内容中汇聚着师生共同创造的智慧与心血。文件档案虽然不似文学作品那样用一种朦胧的充斥着美感的语言去描绘形象,但是却用其丰富、具象的真实内涵带给人一种生动的智慧灵感,体会到了一种岁月与历史打磨出的深沉感。档案所反映出的真实美感以及严谨美感中,包含了:现实性、实践性与超越性,这也是“内容美”所反映出来的主要特征,它以最为直观的方式体现出了美感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美一直蕴含在对于美的事物以及审美活动的理解当中。

故此,在高校教学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时,首先应当建立起教学档案的管理体系制度,其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应当以简约鲜明、图文并茂、清晰美观作为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运用其美学当中的对称、条理性、韵律、布局以及均衡等各种专业性原理,依照档案内容的不同,而采取搭配不同的字号、字体以及图样的形式,以此来体现出高校教学档案的结构美,并且可以有效的增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感染性与直观性。例如说,在试卷管理体系制度之中,便可以使用一些几何图形增强美感,学生也会对考试更具积极性与能动性;在教学音像资料的管理体系当中,按照内容进行添加多元化的突破,并且使档案内容的设计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将主题突出出来。这会使浏览者在翻阅的时候,更为一目了然,记住档案内容。

三、档案内容汇编可以展现出内外统一和谐的美感

教学档案可以影射出众多层面,并且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其档案的内容中所融合的周而复始的教学经验闪烁着一代又一代叫熟人的智慧与思维。故此,开发利用这些非常具有现实价值意义的教学档案,其核心内容便在于引入新的档案管理理念与档案管理模式,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看,档案文化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乃是一脉相承的,档案学学科同文学、哲学、史学与美术学等相关学科都是非常近似、不分彼此的,这边促使档案学的内涵底蕴更为宽广、深厚。于是,基于此角度作为出发点,借助美学的理念来重新便会研究高校教学档案,赋予其高校教学档案文化新的文化内涵,乃是高校教学档案编研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我国的计量学院中曾将美学注入于高校教学档案的编制研究工作当中,将传统原始的,无法构成体系的零散材料全部通过编研,排编成了一本本优良精美的书籍,而且成功地创造出了教学档案业的新经典,大大提高了档案文化的实时利用率。除此之外,高校教学档案的特殊性也促成了档案装帧汇编这种形式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其档案汇编工作主要针对于档案封面、档案扉页、档案目录、档案数据、档案概要与档案的装订形式等综合性质的全面统筹计划,而后依照其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在进行汇编的过程当中,要求档案的目录、概要、内容、数据全部呈现为统一比例,其中的字体格式与表格的排版都应当具有规范条理性,所采用的字体也应当具有艺术美感,卷中的排列要有次序,以此来实现文字内容、语言内容、结构内容的规范性。

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建立数字网络多媒体管理时,应当注重整体画面的美感

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实现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乃是一种必然性的发展趋势。故此,多媒体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开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还促使美学的理念运用得越发广泛。建立起高校教学档案网页模块的设计以及应用多媒体艺术汇编档案的模式,并且注重模式中的音乐与视觉效果,通过布局、构图、色彩与音乐等各种可以展现美学的艺术效果,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美的画卷。在构图与布局上,应当注重其画面板式的组成比例,要在

视觉上使用空间组合的方式,构造出和谐化、统一化的网页内容,促使画面更具吸引力。在视觉与音乐方面,应当科学合理地运用色彩色调的对比将节奏调和均匀。在设计的时候,应当注意色彩的整体效果与视觉效果,应当在合理统一的基础之上,达到色彩均衡的目的。此外,还应当注意色彩渐变与色彩突变的交错关系。还可以在网页当中选择一些励志、奋发的歌曲作为背景烘托,增强美感艺术的感染性。

五、高校教学档案室内部所布置展示出的环境美感

高校档案室的环境美感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硬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其中,硬件包括有:档案盒、档案柜、室内植物、室内壁画、阅览桌椅以及室内窗帘等等物品;而软件便包括有整体色彩、环境布局以及人文景观等感官上的内涵。一般来说,保证档案室内的环境美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档案盒其具有艺术美感的创新。将档案盒归类上架乃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最后程序,也是展现档案室环境美感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如果想要保证保证档案盒的美感,可以在档案盒的背面与盒面上进行创新。例如说,确定档案盒的颜色,根据不同的分类而选择不同的色彩,其整体色彩应当与档案室的装修色调相吻合等等;其二,创建出祥和、舒适的档案室环境。档案柜乃是室内的空间实体,所以它的摆放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这些空间实体进行合理的拜访会使得环境布局更为安静舒适。在布置档案室的时候,既应当注重其布局的搭配,又应当注重其色彩的搭配,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档案室环境的美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以及教育素质而言,都存在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创新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提高授课能力的先决因素。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并且通过不同的手段与方法来树立起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能意识,促进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在实现适时性、科学性、现代性、创新性的同时,还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连红.高校教学档案创新管理美学新实践[J].档案与建设,2008(06)

[2]徐艳.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创新管理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1(07)

[3]池金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应在创新上下功夫[J].黑龙江史志,2013(05)

[4]江桂平.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

[5]张金凤.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04)

[6]吴宇虹,张良云.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J].文教资料,2008(06)

学校管理创新篇8

一、注重人文因素,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管理的创新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学校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要注重挖掘学校的人文因素,构建和谐校园。

谋划学校发展,注重对教师的鼓励与关怀。在学校的管理中,校长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其他教学工作者则是教学管理的实施者。校长要把握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更新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借鉴其他学校先进的管理模式,变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要在精神上激励和关怀教师,让教师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真心实意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

提升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加强学校管理的凝聚力。学校的管理,需要各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如果管理者之间的信任程度不高,学校的凝聚力就不强,甚至产生内耗,管理的效率就会不高。为此,在学校的管理中,要不断提升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度和配合度,提高领导班子的核心凝聚力。同时,要动员学校各方面的力量,让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加强主体的培育,引导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在履行法律义务的前提下,正确地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提升主体之间的信任度,提高学校的整体凝聚力,让学校的管理更加民主化,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

注重学校各阶层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学校的管理也需要各方的参与。学校应制定透明、民主的管理措施,以获得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理解、支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团委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团体的作用,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充分尊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座谈会、论坛讨论、问卷调研的形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各方都能够关注学校的管理,从而改进学校的管理,让学校的管理实现民主化管理,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融入现念,创新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校建立浓厚的文化氛围,但是管理方式应该随着时代不同而更新,应结合当代的文化气息,与时俱进。因此,在学校管理当中,要将现代的管理理念融入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民主化、人文化管理,营造和谐的校园教学氛围。

强化科研兴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评价指标,教学科研则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点。只有提高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新课改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都与教学科研的推进密不可分。在现代教学管理中,教学科研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确立教育理念,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学校管理能保障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学校的管理,学校管理的优劣取则决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可采用半开放的管理方式,让先进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教育管理中,从而创新传统的教育管理,形成独特的教育管理理念。通过确立教育理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整合学校的有利资源,合理利用各种外界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进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师德建设,共创学校辉煌

学校管理创新篇9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引言

高校管理工作不仅要参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培养,还要承当培养优秀的新时代接班人这一神圣的教育使命,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管理的重要政治任务。新时代下的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像以前那样把管理者的意识强加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引导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校园文化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已经过时,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其工作理念,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才会得到真正地提高。

一、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是新时展的需要

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们各种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高校学生管理是否合理、科学,这与学生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的当务之急。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高度关注学生管理,及时创新管理方式,这对于对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时展的迫切需要。

(一)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高校管理改革必须要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来进行,在科学的管理体制下,引导高校学生认识法律、了解法律以及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通过对法律的合理利用,高校的管理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以法律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让高校管理制度有章可循,这样一来,不仅能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还能依法处理学生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这既是适应教育法制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需要。

(二)高校内涵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新时代也带来了高校管理结构的调整,高校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要足够合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同步起来,才能为高校管理工作护航。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学生们的内涵发展,高校管理本身就是学校工作一部分,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与高校的教育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才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管理对象,高校既要更新管理理念,还要保证服务水平到位,从而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的需要。(三)高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需要随着经济增长速度逐渐缓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与日俱增,人才质量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所以,创新高校的教育理念这一任务刻不容缓,只有更新和创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更加有利于高校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上深化改革。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团队力量有待提高首先,人才资源与团队力量方面配置不合理。如今,我国高校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的数量只增不减。当今,高校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然而,大学生数量上去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却远远不够,对大学生而言,作为管理团队主力的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尤为关键。目前很多研究生的深化管理的经验有待探究总结,本科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管理工作跟不上,这就很难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然而辅导员的地位与高校教师不同,绩效对他们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相对来说薪资报酬方面低一些,明显影响其积极性。很多人只是把大学辅导员岗位当作跳板,一旦有机会,他们将转行或进入教师行业。如此一来,管理人才资源的流动不但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高校管理团队的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到辅导员们的工作热情与信心。

(二)辅导员社会认可度不高,队伍缺乏稳定其次,是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可度低。在高校管理体制中,辅导员工作并不是处于顶端的工作,但学生只要发生任何状况,他们必须站在前线,第一个出面解决。从工作职责的角度看,高校的管理可以分为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三个部分眼里,高校辅导员只是一名平凡的“老师”,被社会认可度较低,导致辅导员队伍中的部分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只因短时间无从选择而暂时屈就辅导员这个职位。因此,高校管理团队中辅导员队伍相对不稳定,以至于存在着工作上的诸多问题。

(三)工作思想不够创新,与时代脱节辅导员的工作缺乏创新,遭遇学生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此外,学生主体地位逐步增强,传统的、统一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学生们的发展需要。传统高校过分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阶级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社会群体,相比之下,管理队伍与时代脱节问题突出。此外,在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学生是高校的主要培养对象,但他们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教育环境有着更深的了解,毫无疑问,辅导员在学生的前卫精神面前显得被动,这将对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四)传统管理手段落后,需要提高现代技术水平当今时代,高校的管理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现象较为普遍。高校时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必要像对小学生的管理那样严格,而是需要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档次。但从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一些高校存在管理积极性和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不被重视,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责任感在高校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些高校认为学生们的学科教育非常重要,不了解学生管理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管理上存在着没有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低、学生管理责任不落实等问题,降低了管理的整体质量。传统的管理方法相对陈旧,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高校管理团队在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如学生日常基本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等方面都远远不够。一般来说,学生信息繁多且复杂,反复收集起来比较麻烦,纸质文件工作量还不少,一点也不符合当前提倡的环保理念。纸质文件不易保存和修改,学生信息公开也存在隐患,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

(五)独生子女比例偏高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被当做家里的掌上明珠,从小在被溺爱的环境里成长,可能在自我个性上会比较强势,也极容易养成自私的性格,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独立性较差,在生活自理方面处于弱势。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很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这些问题虽说不会直接影响高效管理工作,但从某种意义来看,也不利于高校管理创新工作的发展。

(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高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因为这正是处于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阶段,极大一部分学生们的心理会因为一些事情产生变化,从而陷入极端的边缘,这就需要高校管理工作者引起高度的重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不仅是自己不负责,同时与他人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高校心理教育是高校管理创新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教育与国计民生和国家竞争力息息相关,良好地教育能够为国计民生和国家竞争力提高源源不断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在新时代教育中,高校需要不断创新学生管理,进一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稳定管理人才队伍的条件下,还应当在学生管理理念、制度、模式、规范等方面探讨新的对策。

(一)学生工作管理理念方面学生工作管理理念急需创新。在管理理念上,高校不能忽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这一点,要保证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其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摆正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管理学生,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在对学生作考核的时候,要高度重视学生们对高校管理工作是否满意,从而保障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高校的情感;最后是树立法制管理理念。在教育新时代下,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此,在组织实施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了解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利益。此外,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较强。他们积极地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发表意见,甚至希望成为高校管理团队的一员。因此,高校在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们的正常需求,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权利。

(二)学生工作管理制度方面要强化学生工作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在经济社会新时代的背景下,要结合实际,创新学生工作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努力迎接新时代对学生管理的挑战。首先,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高校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在传统的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最后,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管理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三)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方面新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也需要更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得以创新,才能有效实现学生的管理目标。由此,高校通过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来弥补管理上的不足。首先,在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必须要好好利用起来。在新时代背景下,如果教育资源短缺,高校管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因此,在学生管理的组织和实施中,可以运用新技术,特别是现代网络平台、云技术等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这样一来,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如果想要解决因管理团队不足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此同时,对辅导员而言,管理工作量被大大减少,就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学习更多相关管理知识,丰富自身的管理经验。然后,还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高校在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时,应该丰富学生的培养渠道,为学生能力培养创建更多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成才打下基础。

(四)营造良好的学生管理氛围,规范管理行为高校管理要注重整体性。以往高校管理缺乏整体性的管理,导致高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不是很好,管理工作者也相对散漫。想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积极对待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进行创新,营造统一、和谐的学生管理氛围,让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轻松。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人员要重视学生管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管理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质量。

结语

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过程中固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以上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意义、现状和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去做这几个方面的阐述:首先,落后的管理理念使某些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其次是管理方法陈旧,难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最后,我国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落后。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转变观念,牢牢把握时代主题,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娟,程志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

[2]冯刚.坚持质量导向和内涵发展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3]桂富强.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1).

[4]苏维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郭成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9).

[6]任淑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J].管理科学文摘,2003(4).

学校管理创新篇10

办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16—01

在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管理创新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运用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实施科学的现代学校管理策略,从而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校长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以先进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各项工作

校长首先要加强学习,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和先进的办学思想。要认真领会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研究学校管理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有了这个前提,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才可能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环节去引领教师,明确方向和目标,更新观念,掌握要领,研究方法,以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要将理念作为管理权威的源泉,通过思想引领,和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把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转化为群体行为习惯,逐步内化成学校的团队精神和动力,让他们成为学校共同体的成员,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对学校的成功负有责任。全员参与管理的出现,对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新模式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从根本上说,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和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师。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首先就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在学校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就要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的特点和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工作的价值和尊严,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学校工作学生第一。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目标,一切为了学生,在教育教学管理和各项教育活动中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创造者;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新课改的参与者。要通过学校管理的各项措施,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学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从而促成新课改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长工作教师第一。校长直接的工作对象是教师,“学生第一”是通过教师的努力去实现的。校长做到了“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工作的“学生第一”。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广大教师能否既改革旧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改变自己,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向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激发者、引导者和革新者的角色转变。

三、在民主氛围中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不是学习的工具;教师不是被动的雇佣者,不是教书匠。教师、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校长和他们是合作者的关系,合作者之间需要互相支持和配合,不能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命令和指使。

要建立起一种平等、亲切、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力推行教学民主,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彰显人性的本质,萌芽民主的意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质疑、想象、创造、体验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要重视生命化教育,归还学生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给学生生命以温情陪伴,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四、重建新时代要求的管理常规,凸显特色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