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6:16:23

丘陵山区范文篇1

一、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

要以治理水土流失、全面恢复森林植被为目标,本着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先急后缓的原则,加强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对坡度15度以上、土层贫瘠的丘陵荒地,鼓励并支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实现人工促进自然更新;对采伐迹地的更新以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造林为辅,不断改善森林结构,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对坡度在6度以上的坡耕地造林,提倡穴状整地,尽可能减少对原有次生植被的破坏。

二、加强森林抚育改造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丘陵山区森林质量

要以提高森林质量,构建林分结构稳定、景观优美、优质高效、功能完备的地带性稳定森林群落为目标,加强环太湖、宁镇扬、徐州和连云港等4个集中连片的丘陵山区低质、低效林和次生林改造。通过补植、调整、抚育、封育、更新、复壮和人为干预促进演替等技术措施,改善现有林分状况,提高森林质量。

三、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社会效益

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要严格保护,加强抚育管理,全面提高现有生态公益林质量,增强生态效能;加强公益林林地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执行使用林地许可制度;全面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范围和管护责任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工作,切实保护生态公益林资源。

四、加快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

在立地条件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区位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致富丘陵山区农民群众,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林业的重要任务,也是绿色江苏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抓好特色林业产业的发展工作:一是大力实施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工程。全省丘陵山区继续发展银杏、板栗等干果类,石榴、樱桃等水果类,杜仲等木本药材类,花椒等调料香料类,香椿等为主的森林食品类和以茶叶为主的饮料类六大类经济林基地建设及其加工和野生植物的培育利用,逐步发展薄壳山核桃、蓝莓等价值较高的经济林果。二是大力发展竹产业。重点加强苏南丘陵山区笋材两用林和竹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调整竹林资源结构,拓宽竹产品应用领域,优先发展竹人造板等新型结构材、竹地板、竹炭、竹纸、竹纤维、竹工艺品等新产品,提高竹产品附加值,加强特种竹及观赏竹繁育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竹林特色观光休闲旅游,促进竹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江苏省已获批准建设的部级、省级森林公园大多分布在丘陵低山地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十二五”期间,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开发水平,形成景观丰富、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功能齐全、效益良好的森林公园群体和森林生态旅游网络。四是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大力引进、培育丘陵山区优良生态经济型树种,积极筛选优良乡土树种,加强丘陵山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发挥林业在培育木本花卉方面的资源、土地、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加强木本花卉的生产、流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管理和信息服务。抓好木本花卉科研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建立花卉示范基地,提高栽培水平和综合效益;积极开发利用野生木本花卉资源。

丘陵山区范文篇2

1加快辽宁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必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辽宁省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多数地区已经进入农机化发展的中级阶段,有的地区还步入了高级阶段,但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还比较缓慢,许多地区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对实现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全省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辽东和辽西地区,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受丘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其农机化发展水平一直滞后于平原地区,是全省农机化发展的短板。占全省大部分面积的丘陵山区不能实现农机化,将严重制约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贫困山区农民持续增收,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辽东和辽西的丘陵山区。目前贫困山区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经济的主要支柱仍是农业,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通常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粮食产量低;二是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发展农机化,既能提高这些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又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机械化水平,把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丘陵山区农民持续增收,逐步摆脱贫困,走向致富。

2制约辽宁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对发展农机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很多干部群众对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的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农机化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先把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发展起来,再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有的认为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田块分散,种植品种多,发展农机化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还有的认为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群众还没有经济实力购买和使用农机,等经济条件好了,农机化自然就发展起来了。这些思想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2.2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不利于农机化发展

丘陵山区农作物种植品种多、规模小,且种植分散、规格不一,种植规模较大的县也很难做到成方连片、集中种植,从客观上限制了农机化的发展。另外,丘陵山区大部分是一家一户独自生产,农民购买农机也仅限于自购自用,利用率不高,机具闲置时间长,很难形成有效的社会化服务,这使得农机化的投资效应难以显现,也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2.3机耕道建设薄弱

丘陵山区机耕道建设滞后,部分道路通而不畅的问题十分突出;山区大部分田块不通机耕道,农机在田块间、区域间的转场受到限制,功效弱化,既挫伤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又影响了农机经营效益的提高。

2.4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机械化,特别是加大了粮食主产区农机化的投入力度,但对非粮食主产区和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进行扶持的政策不多。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扶持丘陵山区新型适用机具研发推广的力度不够。这导致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较少进入推广目录和享受国家购机补贴,且补贴金数量相对较少。

3加快辽宁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3.1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支持。建立完善的农机化投入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从政策、科技、投入上予以扶持,加大对农机化的支持力度,发挥政策调控功能,加强农机化政绩考核。二是完善国家购机补贴办法。农机补贴不仅要向丘陵山区县倾斜,而且补贴比例、机型种类、销售供应、补贴方式也应符合丘陵山区的实际。三是国家应及时出台有关机耕道和农机田间作业道路建设的资金补助政策。要考虑到丘陵山区的实际困难,每年投入一定资金专项下达农机部门,用于机耕道和农机田间作业道路建设。同时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下达的购机补贴资金额度和机耕道建设资金额度给予积极支持。四是国家应及时出台农机作业燃油补贴办法。

3.2坚持因地制宜和量质并举的原则,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一是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应定位于引进推广中小型农机具。要结合实际和农民需求,集中有限资金和财力,选准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逐个突破,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二是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为抓手,调动广大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以机械化(栽、插)播种薄弱环节为突破口,狠抓玉米播种机械化技术。四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合辽宁自然条件的耕作机械、玉米收获机械、果蔬保鲜设备、设施农业设备等。五是抓好秸秆机械化还田处理和综合利用,抓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六是开展以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的研究、开发、试验鉴定和成果应用。

3.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大丘陵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狠抓老旧毁损提灌设施修复改造工程。加强旱片死角的提灌站和农机抗旱服务队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机电提灌站的经营管理模式。二是加强乡村机耕道路建设。规范设计和建设,抓好技术人员培训,强化队伍建设,增强技术保障能力,积极探索乡村机耕道路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

3.4培育和扶持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质量

一是继续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保证基层农机公益性职能有机构负责、有人员履行、有经费保障。二是鼓励和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专业户的发展。引导和扶持农机专业户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制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农业机械共同使用。加大对农机化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采取作业补贴、贴息贷款、提高授信额度等方式,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性扶持。加强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农机维修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以跨区作业等服务形式,延伸、扩展农机服务领域,推动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3.5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确保农机安全运行

一是建立健全农机管理规章、技术标准,加强农机化质量监督。二是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促进农机产业聚集、农机产业集群和园区的形成。三是积极开展农机推广鉴定、质量调查、投诉监督活动,切实维护农机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和装备建设,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平安农机”活动,提升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能力。

丘陵山区范文篇3

1娄烦县基本概况

山西省娄烦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2万亩(1亩约等于0.067hm2),其中马铃薯约5.5万亩、谷子3万亩、中药材2万亩,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耕整地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播种机械化率达到了60%,但是中耕、植保、收获环节机械化率相对还比较低。1.1耕地状况。娄烦县是太原市下属县,属于黄土高原的吕梁山系,山多坡广,沟壑纵横,气候干旱,雨量较少,气温较低,风力较小,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在7.1℃~8.1℃之间,无霜期为120~140天,年平均降雨428mm,干旱、霜冻现象较多,“十年九旱”“春冻早霜”是娄烦县的主要特点,娄烦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县区。1.2农机化发展状况。截至2018年底,娄烦县农机总动力达6.2万kW,拥有各类拖拉机540余台,配套农机具1400余台(套)。机引犁390余台,旋耕机500余台,种植施肥机430余套。收获机械以马铃薯收获机为主,有80余套;谷物联合收割机仅4台。近年来,在上级农机部门和娄烦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娄烦县农机部门主推马铃薯和谷子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以机械化播种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为主体技术,配套机械化深松和中耕培土、机械植保、机械杀秧、机械耕整地等,达到减少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示范,为广大农民朋友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农机、使用农机、利用农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谷子穴播免间苗机械化播种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播种方法,提高了效率,而且对谷子人工劳动强度非常大的间苗环节开创了历史性的变革,对农业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农机在农业发展史上再一次显现了非凡的作用。机械化收获减少了人工碾压环节,极大地节省了劳力、节约了时间。1.3农机政策助推发展。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奖补政策一个接一个出台,尤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农机化惠农实施项目越来越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起到了杠杆作用,农机装备水平大力提升,牵动农机科技推广队伍迅速发展。目前,娄烦县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农机大户30余个,承担着机械化作业主要任务,农业机械主力军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2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春季整地、施肥铺膜播种或硬茬播种、植保除草等机械化技术已被娄烦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掌握,成为春耕生产惯用技术手段。秋季收获、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生产是娄烦县整个农机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急需解决。2.1农民存在着守旧思想观念。受传统人畜耕作农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延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方法,只追求新品种,没注重现代农业新技术作用,存在着守旧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农机部门引导引进推广示范力度小,推广示范面窄。2.2农业机械数量不足。娄烦县属丘陵山区贫困县,农民的经济收入少,购置农业机械能力弱。农业机械数量不足成为秋季农机化生产的“瓶颈”,直接影响着机械收获、机械秸秆还田、机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从而制约着农机化生产发展。2.3小型农业机械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差。小型农业机械厂家跟踪服务不到位,农业机械稳定性差是制约因素之一;各厂家生产的农业机械各有其特点,同一机型随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适应性各不相同,影响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丘陵山区小地块适宜小机型,而小机型小功率农业机械难以承担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灭茬等作业,小型农业机械适应性较差是主要制约因素。2.4残膜污染越来越严重。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被广泛、持续应用,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但残膜累积污染越来越严重。初春秋末,残膜在田间沟渠聚集,在树梢飞挂。残膜污染畜牧养殖饲草,牛羊误食残膜,会导致牛羊得病死亡。残膜污染耕地,影响着农作物种子发芽出土,导致缺苗断垄现象常有发生。

3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娄烦县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进程,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体现“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这一新时期重要论断,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3.1强化农机化实效宣传培训。改变守旧思想观念搞好试验示范点建设,用事例示范说服干部、农民群众,改变守旧思想观念,争取各级领导对农机化的扶持力度,激发广大农民认识、使用农机的热情,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3.2加强农机队伍建设。提高农机部门服务水平目前,娄烦县农机部门管理职能弱化,技术服务水平不高,监管能力不足。农机技术人员普遍老化,从事农机技术与农艺研究的年轻一代严重缺乏,出现断层现象。娄烦县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弱,没有一家像样的农机销售和维修网点。为此,需要引起所有涉农部门的重视,将资金、人员向一线倾斜,吸引年轻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机化工作。3.3加大资金扶持。促进中小型机具增长农机购置补贴向适用小型机具和收获类机具倾斜,机械化作业优先安排参加过培训的农机手、农机合作社作业,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和地方补贴资金向具有本地种植优势的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倾斜,实施购置累加补贴。加大资金投入,扶持成套作业机具的购买。3.4搞好农业机械开发研究。提高农业机械稳定性、适应性农机推广部门要注意收集引进的丘陵山区实用农机具的使用性能及不足之处,多听取农机户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厂家反馈信息,做好用户与厂家的桥梁作用,追踪考核农业机械性能。随时向农机户推送比较实用的农业机械及使用技术与技巧,以便让农民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购置适应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的稳定性、适应性。3.5多措施并举。提高机械化收获率促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狠抓机收环节配套,主要是播种与机收行距必须相适应。在收获季节,组织种植户统一收获。通过召开收获现场会等方式,集中对农机使用操作者进行农业机械使用、保养、维护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手把手传授实地机具操作的技术技能,发展壮大农机手队伍,不断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补齐“短板”。3.6争取政策倾斜。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建议丘陵山区农机购置补贴、机械化作业补贴略高于平川地区,同时争取燃油补贴,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创造条件,降低作业成本,农机部门,县、乡、村各级要共同推进,统一规划,统一作业,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机户收入,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3.7有效处理残膜。减少农业污染丘陵山区耕地不具备水浇条件,为了保墒蓄水,大量使用了地膜覆盖技术。然而,残膜回收技术有待提高,大量残膜得不到回收。为此,农机部门要积极引进推广机械化残膜回收技术,以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松免耕等农机化技术,推进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丘陵山区范文篇4

一、重庆发展山区丘陵机械化的背景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现状。重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23605.77亿元,是居“北上广深”城市之后全国第5位,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二)农机化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作为丘陵山区的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并存,山地丘陵面积占了75%,中低产田占60%以上,农民人均耕地较少、农业生产难度较高。丘陵山地的地形特殊致使农机化发展面临种种难题,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平原地区差距较大,制约了优势产业的规模集聚。(三)农机化政策实施情况。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公开《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中要求重点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重庆市农田‘宜机化’改造步伐开始提速”,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农业机械化十大新闻。2019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下发〔2019〕15号《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进一步扩大,力争产值达到90亿元”“到2025年,农机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步,力争产值达到150亿元”等发展目标,走出一条具有丘陵山区特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庆市举办共商省市间农机鉴定工作协作会情况

(一)会议总结出的当前鉴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一是试验鉴定能力还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还不能满足“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需要扩大,试验设备和检测手段需要提升。二是人员技术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农机绿、新、特产品不断涌现,一批节能环保、大型复式、多功能、智能化新型装备大批投入使用,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迫切需求新的知识、需求新鉴定标准和方法、需求新知识新经验的积累。(二)当前鉴定工作中经验做法。一是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范围,加快农机鉴定资质认定能力扩项。通过购置仪器设备,积极将推广鉴定大纲纳入资质认定扩项,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范围。通过及时编制调整鉴定种类指南、签署“省级农机鉴定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开展合作鉴定、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鉴定等,开展区域间农机合作鉴定新模式,从而增加农机鉴定有效供给。二是持续推进企业放管服,畅通农机鉴定申请渠道。确保“一网通办”,推进省部级农机鉴定信息平台互通,推进农机试验鉴定信息服务平台与省政府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切实保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运转畅通。三是做好专项鉴定大纲制定及各省间互相采用新机制,全力做好产业急需和补短板新型农机产品的鉴定。结合各个省区市的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特点,及时跟进制定专项鉴定大纲;对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要求,积极拓展采信第三方检验报告,享受政策红利,降低重复工作量。

三、全国丘陵山区农田易机化改造暨绿色农机化技术情况

9月10日下午,召开了绿色农机化技术现场会,来自全国相关省市农机主管部门、推广鉴定机构共计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刘恒新站长等领导和专家到会指导。会议展示了我国绿色农机化发展动态以及重庆农田宜机化改造成果。当前,农田宜机化改造已成为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并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共识。为加快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重庆市修订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专门增设了农田宜机化改造章节;组建专家组和专家工作室,加强项目建设指导和技术培训;投入3亿元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2019年以来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面积达20万亩,持续改善了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

四、2020中国(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情况

9月11日上午,2020中国(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悦来)开幕,会议期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全国农机科技创新战略专家组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悦来)召开了绿色农机化技术与机具研讨会,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教授、山东省农机院齐自成研究员等专家围绕保护性耕作、农牧废弃物处理、秸秆炭化装备需求、节水灌溉、残膜回收作学术报告,展示了相关研究成果,对丘陵山区发展绿色农机化有借鉴作用。此次展会,针对丘陵山地农业装备的技术热点,通过与浙江小型农机、农用泵类、排灌类等相关产业进行深度对接与优势互补,积极探索了适应丘陵山区农田易机化、重庆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机装备、机械化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路径等问题。

五、加快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一)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农业机械与农机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19个省份1400多个县市,是粮、油、糖及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贫困人口聚居地。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机耕道路缺乏、田块细碎、高低不平,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加之农艺栽培模式复杂、适用机具不多,严重制约了机械化发展。2019年,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只有4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2个百分点。(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近几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情况可以看出,一是人们购置大型动力机械数量较多,配套机具比例逐年提高,农户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较多,主要用于平川地块,用于丘陵山区的较少;二是目前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适合丘陵山区的机具种类较少,补贴额度不够大,无法更好地吸引购机者的购买欲望;三是丘陵山区农民收入较低,在新机具使用、技术引进、新装备购置等方面都有一定困难。(三)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的思考。加快提高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一要政府部门加大购机累加补贴力度。将茶叶、果树、食用菌等丘陵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型中小型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大力开展丘陵山区适用农机专项鉴定工作,引导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增加特色农机具供给。二要抓紧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查排底数和需求,研究落实工作方案和措施,完善标准规范,加强宣传培训,加大试点示范。三要抓紧研推适用机具。研究丘陵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装备需求,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推广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高效农机,推动产学研推用密切结合,大力推广农业种养循环、资源利用和绿色发展机械化技术。四要抓紧构建协同机制。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涉及农机化、农田建设、种植业、养殖业、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要深化协同协作,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田农机配合,推动品种培育、种养模式优化、产后初加工等各方面的宜机化。

六、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对山东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发展的指导意义

丘陵山区范文篇5

关键词:折耳根;耕整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

引言:折耳根又叫蕺菜、鱼腥草、臭猪菜等,三白草科植物,可餐食也可药用[1]。折耳根整株都可作为药材,食用可清热解毒,是治疗肠炎、肾炎性水肿、中耳炎等的常见药材,西南地区人民常将其作为蔬菜或调味品[2]。可见,折耳根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这也提高了农民种植折耳根的积极性。迄今为止,我国折耳根种植面积已经颇有规模,其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种植地区的数量和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3]。但是,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折耳根的采收较为麻烦,大多要涉及茎叶两个部位的采收,且两个部位采收时节存在差异,叶子部分在春夏季,根茎部分则在秋冬季。在采收叶子部分时要保持根茎部分的完好,最好是不能破坏其周边的土壤环境;采收根茎时,要涉及挖根、去除附着黏土、收集等工序,所以工序较为烦琐,且根茎入土深度可达30cm,根茎之间交错盘绕,错综复杂[4]。这也使得折耳根的采收大多依赖人工采收,作业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以湖北宜昌市为例,折耳根采收每亩地的人工成本大约为5000元,超过了收入的25%,这也严重制约了折耳根产业的发展。此外,折耳根的经济价值与其出土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工采收折耳根破损率较高,极易影响折耳根的品质[5]。所以,推动折耳根的机械化采收迫在眉睫,同时这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

1折耳根简介

折耳根喜阴,常生长在阴凉地域、水洼地旁、田垄沟壑上等,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在阴润季节最适宜其生长[6]。折耳根的温度适应范围广,茎叶部分在-10℃~0℃时也可成活,折耳根出苗温度在12℃时较为合适,16℃~20℃是折耳根前期生长的最佳温度,而地下根茎的生长成熟温度要求要比前期高4℃~5℃。折耳根对土壤含水量要求在75%~80%之间,土壤pH值要求在6~7之间。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最适宜折耳根的生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黏性土也可种植[7]。

2折耳根的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提高折耳根机械化种植水平,必须与折耳根植物的生长特性充分结合,充分考虑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充分了解其生长周期及规律。在收割方面,根据根茎叶的成活要求、收获部位和收获季节的不同,在采收上要区别于传统农作物,但地下根茎的采收可以借鉴其他传统地下农作物比如花生、土豆等的作业模式。

2.1折耳根耕整机械

整地是种植折耳根的首要环节及关键环节,我国目前尚没有专业的折耳根地耕整机械,整地的目的就是翻土碎土,改善土地结构,覆盖残茬和肥料,有利于折耳根地吸收水分和营养,让折耳根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折耳根的机械化耕整地作业可采用旋耕机、铧式犁、整地机、圆盘耙等常见农业机具装备。但是同时要注意结合丘陵山区地块小、坡度大的特点,配备中小型耕整作业机具较为合适[8]。目前,丘陵地区应用量大、面积广的耕整地机械还是以旋耕机配套小型手扶拖拉机和微耕机为主。根据丘陵山区地形,较大田块适合轮式拖拉机或者履带式拖拉机悬挂旋耕机进行作业[9]。对于一些较小田块、较窄道路的山地,使用微耕机进行耕整。威马农机研发了一款威马WM590微耕机,该机型适用于果园、菜地、大棚和荒地作业,可满足用户开沟、锄草、旋耕和打坑等需求,体积小、质量轻、性能优越,适合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种植[10]。叶晓红[11]研制了一款结构可调式微耕机,该机型可以在运输和耕整两种模式间切换且方便快捷,针对不同的耕整地环境可快速调整耕深,大大提高了耕整作业效率。目前,该微耕机被广泛应用于丘陵山区的山洼田地、果园地等。

2.2折耳根植保机械

在折耳根种植过程中合理使用植保机械可以有效提高折耳根的产量。图1为珠海羽人农业航空有限公司的谷上飞3WDM8-20大载荷多功能农用无人机。该机通过快速更换不同功能的挂载设备实现植保、施肥、播种等多种作业,作业效率高,可适用于大小、复杂度等不同的田块的作业,但也存在载重量小、需频繁加装肥料、外形尺寸大、转运不便等缺点,用于大规模折耳根植保作业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机型主要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地块作业[12]。余诣等[13]设计了一款复合式横梁的载重植保无人机,该机载运喷洒效率较高,可进行高效、低污染施药喷洒。与传统无人机相比,该机载运喷洒能力更好,但是该机的灵活性、精准性尚有欠缺,仍有改进空间。

2.3折耳根收获机械

迄今为止,市场上只针对折耳根收获的机械较少,折耳根叶片部分采收主要依靠除草机械进行跨区作业收割,根茎部分由拖拉机配套专业的折耳根收获机械进行收割。何晓芬[14]设计了一款小型折耳根收获机,该机型适应性强,利用了振动挖掘铲和振动筛来实现收获功能。殷彦强等[15]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块化分析的小型折耳根多功能收获机,运用模块化设计使该机型能应用于马铃薯和折耳根两种农作物的收获,实现了该机型的多功能性。该收获机拆装方便,维护升级简单,在丘陵山区作业时转向灵巧,并且上手容易,适合小农户使用。罗雨戈等[16]对传统折耳根联合收获机的挖掘系统进行了结构和性能分析,发现固定入土角度的挖掘系统在丘陵山区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驱动轮打滑和挖掘铲壅土是时常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收获机在作业时常出现壅土、打滑现象的问题,通过设计挖掘铲变角度驱动机构降低了挖掘阻力,从而有效防止了壅土、打滑现象发生。

3折耳根机械化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课题组认为折耳根机械化未来发展方向如下:探索适合折耳根地机械化耕整的方法;运用传统耕整机械,调整机具的参数,寻找适用于折耳根地耕整的方法;对于折耳根的植保机械,要提高机械化植保率,优化植保无人机的运载效率、灵活性和精准性,研发适合丘陵山区的植保无人机。想加大力度研发适合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采收的农业机械,关键在于提高关键零部件的质量,解决机械打滑、壅土问题,提高折耳根作业效率。提高机具利用率,加大对丘陵山区地下作物的联合收割机的研发力度,实现一机多用。

4总结

1)我国折耳根的机械化种植程度较低,大多依靠人工作业,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在耕整地领域少有专业机械进行作业,目前主要通过传统农作物的耕种机械、植保机械等跨区作业,无法实现折耳根精准、高效的机械化作业。2)丘陵山区折耳根耕整机械大致有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和微耕机两种,不同的作业环境和作业地块面积要运用不同的耕整机械。折耳根叶 片常用割草机械收割,根茎收割常用拖拉机配套专业的折耳根收获机具进行作业。

参考文献:

[1]白玲,马敏怡.鱼腥草的研究概述[J].兵团医学,2018(1):65-67.

[2]陈婧.基于鱼腥草抗炎活性的质量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3]王振学,史红志,冉茂全.鱼腥草绿色高产栽培管理技术[J].科学种养,2020(4):23-24.

[4]李佩,普照,李宏涛,等.鱼腥草机械化收获技术运用与推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5):14-15.

[5]吴方华,王飞,齐传东,等.鱼腥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J].长江蔬菜,2022(1):6-8.

[6]汤洪卫.鱼腥草的人工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9,26(9):105.

[7]张兴长.鱼腥草的人工栽培[J].农家顾问,2013(7):43-44.

[8]张华光.耕整地机械:2022年强势反弹[J].农机市场,2022(10):31-34.

[9]赵会云.辽阳地区秸秆还田模式及配套机具经济性分析[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

[10]威马WM590微耕机[J].农业机械,2020(10):36.

[11]叶晓红.一种结构可调的新型微耕机试验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7):23-24.

[12]林义剑.农用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其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J].福建农机,2020(2):2-5+9.

[13]余诣,张璟,黎相伟,等.基于复合式横梁的载重植保无人机设计[J].科技与创新,2022(8):67-69.

[14]何晓芬.小型折耳根收获机的设计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15.

[15]殷彦强,尹健.小型折耳根收获机的模块化设计[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1):37-41+65.

丘陵山区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现状;对策;重庆市

重庆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层状地貌明显,分为低山、中山、缓丘陵、低丘陵、中丘陵、高丘陵、平地和平坝八大类,故称之为“山城”。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占幅员面积的74.0%,丘陵面积占近20.0%,平地和平坝面积仅占3.6%和2.4%。因此,由于重庆市特殊的地理形势,重庆市农业机械普及使用情况不甚理想。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之势下,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推广作为推动重庆市农业现代进程的重要手段,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同时,重庆市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之一,研究重庆市机械推广问题,对于全国丘陵地区农业机械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重庆市农业机械推广现状

1.1农业机械普及率逐渐提升,但总体水平偏低。自重庆市直辖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微耕机之首”是以微耕机为龙头的重庆市,重庆市轻小型农机具牢牢占据全国大半市场份额。但与全国及西南地区发展水平相比,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较低。相关数据表明,整个重庆市农业劳动力所拥有的平均农用机械总动力仅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仅西南地区而言,除农用排灌柴油机数量高于西南地区以外,其他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数量、动力和配套农具均远不计于西南地区。所以,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尽管纵向来看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农业机械普及率有所提升,但横向与全国及西南地区相比则并不乐观,特别是与全国相比总体水平仍然偏低[2]。1.2农业机械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低下。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及普及,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配件、信息等需求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当前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因此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推广专业人才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机械使用、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同时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专业技术支撑[3]。但是,当前重庆市此类人才非常欠缺,主要表现如下。1.2.1专业人才数量总体不足。自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机站合并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单独支撑农机推广的服务体系已不复存在。农机推广人员被纳入乡镇统一调配,一般每个乡镇只有一两人,而且无法做到专职专用,无法满足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需要。1.2.2缺乏激励机制。由于工作性质与农业农民相关,因此从事农业机械推广的工作人员需要经常在田间地头工作,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但其薪酬水平却相对较低,工作付出和回报无法匹配,因此导致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才流失严重。1.2.3推广人员老龄化严重。当前从事农业推广的大部分人员老龄化严重,缺乏工作积极性,同时知识观念陈旧,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当地农业发展的要求。1.3农业机械研发缺乏针对性。重庆市山区较多,农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因此对农业机械的应用有很多限制性因素。而当前市场上很大一部分农业机械都是基于平原地区进行设计的,比较大众化,但无法适应重庆市山地、丘陵地形,在重庆市山区作业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导致农业机械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加之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因此,重庆市农民投资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提升重庆市农业机械普及率的对策

2.1加快农业推广方式方法转型升级。目前,我国主要采取以省市推广总站为主的农业机械推广体制,县级推广部门作为带头部门,主要纽带则是各个乡镇农业机械推广站,实现纵向发展和推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需要采用全新的农业机械技术。因此,为更好地满足当前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应不断加强推广互补类型的农业机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应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响应国家和地区政府号召,逐渐实现机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推广[4]。其次,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农业生产动态、所需的条件与设施,在此基础上,农机生产公司和农业科研机构同推广机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全面系统地掌握机械技术推广信息,并且有效地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进而促进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2.2加强农业机械推广队伍建设。由于山地丘陵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土地细碎化,耕地面积极少,且坡度较大,农机耕道建设落后,相对于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及转移更加困难。所以,要加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培养潜在农业机械推广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当前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提高执法和农机监理能力、农机安全监管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实施农机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化。另外,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及考核办法,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减少人才流失率的同时强化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吸纳,从而加强农业机械推广队伍建设[5]。2.3鼓励农业机械企业提升农业机械研发的针对性。当前我国市场上适用于山地丘陵的小型化农业机械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操作不便、效率低下、故障频发等。因此,必须增强农机的自主研发能力,有针对性地研发、生产农业机械,使农业机械产品的使用效益得以提升,以促进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6]。第一,鼓励科技创新,研发适用于山区丘陵特点的农业机械,加强农艺与农机的有机结合,农业机械新机具、新技术要组装配套使用,使山区丘陵农业机械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第二,进一步提高支持农业机械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力度,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引导,形成专门针对山区农业机械研发生产的多元化特色的农业机械科研投入机制。第三,加强理论创新,结合山区地理地貌特点及当前农业机械使用情况,开展农业机械在山区特色化的推广研究,探索与山区地理地貌特点、土地规模及经营现状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模式和有效途径。

3结语

重庆市作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加强农业机械推广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推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当前农业机械推广现状,针对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推广提出几点建议,对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代祥.重庆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21.

[2]王方,段豫川,党文娟.重庆农机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2(7):249-252.

[3]闫建.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推广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3):17.

[4]王图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3(3):24-28.

[5]王勇.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的重难点及策略[J].南方农机,2016(12):10-11.

丘陵山区范文篇7

共调查5岁以下儿童2312名,来自高收入地区850人,占36.76%,中收入地区601人,占25.99%,低收入地区861人,占37.28%;平原地区597人,占25.82%,丘陵地区1150人,占49.74%,山区565人,占24.44%。2312名儿童中,男1171人,占50.65%,女1141人,占49.35%;0~岁组716人,占30.97%,1~岁组404人,占17.47%,2~岁组370人,占16.00%,3~岁组383人,占16.57%,4~岁组439人,占18.99%。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类型地区,儿童的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儿童总体血红蛋白水平为(119.45±13.41)g/L,其中男性儿童为(119.50±13.20)g/L,女性儿童为(119.41±13.63)g/L,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P=0.64)。0~岁组血红蛋白水平为(118.10±14.15)g/L,1~岁组为(116.00±13.73)g/L,2~岁组为(120.93±14.10)g/L,3~岁组为(121.51±11.96)g/L,4~岁组为(121.80±11.45)g/L,不同年龄段儿童血红蛋白水平不同(F=15.64,P<0.01)。2312名儿童中贫血487例,患病率为21.06%,其中男性儿童贫血243例,患病率20.75%,女性儿童贫血244例,患病率21.38%,不同性别间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71)。0~岁组贫血患病率为26.68%(191/716),1~岁组29.95%(121/404),2~岁组18.65%(69/370),3~岁组14.36%(55/383),4~岁组11.62%(51/439),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6,P<0.01)。高收入地区儿童血红蛋白水平较中、低收入地区低,其中低收入地区儿童血红蛋白水平最高(P<0.01);丘陵地区儿童血红蛋白水平较平原和山区高,其中山区最低(P<0.01)。高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稍高于中、低收入地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山区儿童贫血患病率远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区。2.4儿童贫血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贫血状况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及地理类型有关。低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风险远低于高、中收入地区;山区儿童贫血患病风险远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区(表2)。

湖北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1.06%,远高于江苏省兴化市农村地区同年龄儿童的平均水平〔5〕。与其它研究〔6,7〕一致,儿童贫血患病率在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2岁以下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较高,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加患病危险逐渐下降,该变化趋势与其它研究〔5,8〕结果一致,但研究中1岁幼儿贫血患病率较1岁以下婴儿高,该结果与其它研究〔5,8〕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明确。来自不同地区的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状况存在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高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稍高于中、低收入地区;而山区儿童贫血患病率远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区。考虑儿童年龄因素可能存在混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年龄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危险远低于较高收入地区;山区儿童患病危险仍远高于平原和丘陵,但平原与丘陵地区无明显差异。一般来说,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较好,儿童的营养状况也相对较好。有研究显示〔7〕,家庭经济状况差,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质量差且无力购买营养补充剂等,是儿童贫血发生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本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反而较低收入地区高。可能与高收入地区生活条件优越,儿童容易形成偏食、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影响食物的正常摄入从而导致贫血有关;有研究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对偏食行为的影响呈现两头分布,但经济条件较高儿童偏食现象出现率更高〔9〕。同时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儿童肥胖率也较高,而肥胖儿童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山区儿童贫血患病率较平原和丘陵地区高,可能与山区经济状况相对落后,交通不方便,卫生保健设施不完善,人们生活条件差及卫生保健意识薄弱有关,但其真正原因仍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本文作者:宋毅程茅伟李骏刘爽李十月吴连希龚晨睿工作单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检验防护所

丘陵山区范文篇8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年度项目建设和成效、检查验收,**年度项目的申报、计划编制,**年度项目入库等工作。

一、全面组织实施年度国家和省、市立项的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年度,我区立项的国家土地治理项目3个,1.7万亩(新集镇、马集镇、竹镇镇),投资707.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44万元,自筹资金163.2万元;省级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基地项目7个,建设规模:核心区1.72万亩,辐射区2.8万亩,(竹镇镇:新集镇、马集桑苗圃、方山林场),投资473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22万元,自筹资金3510万元;市级特色经济林果基地项目1个,0.1万亩(雄州镇),投资1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7万元,自筹资金23万元。开发项目总投资5539.2万元,各级财政资金1843万元,群众自筹3696.2万元。自项目预启动以来,开发局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区进行勘测,精心设计,编制项目规划设计图和工程概预算及实施方案,排定工程计划进度,并精心组织实施。

国家土地治理项目,完成平田整地59万方,开挖疏浚沟渠27公里、土方21万方,修筑机耕路10公里、7万方、累计完成土方87万方。实施工程措施,水利措施:兴建泵站1座,防渗渠道6.5公里;中沟级建筑物52座(桥30座、涵11座、跌水4座、滚水坝7座);小沟级建筑物125座(桥40座、涵洞75座、闸6座、渡槽4座)。农业措施:土壤改良0.9万亩,铺设砂石路面31.54公里。林业措施:农田林网植树2.5万株,该项目按计划已全面完成。

省级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基地项目,完成土方156.18万方,开挖疏竣渠道6公里,修建蓄水池14座,泵站3座,机电井1眼,修建渠系建筑物154座,修建防渗渠6公里,埋设管道20公里,输变电线路11.5公里,钢架大棚1230亩,葡萄架360亩,简易冷库10座,塘坝护砌0.7公里,修建机耕路59.388公里。

市级特色基地项目,完成土方6.8万方,中沟建筑物:跌水5座、穿路涵洞2座、混凝土预制板护坡1.2公里、防渗渠4.16公里、铺设砂石路2.3公里。

二、加强项目管理,凸现开发成效

1、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区委、区政府对年度项目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由政府牵头,区农业开发、农林、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具体负责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基地项目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督促等工作。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规模开发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等丘陵山区高效农业项目实施以奖代补,充分激发社会资本投资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建设的热情。

2、严格监督,确保质量。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我们推行了土建工程招标制、物资政府采购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公示制等一系列制度,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阳光推进。区农业开发、农林、财政还适时组织力量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发放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完善补缺,确保了项目的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在财务管理上,我区严格按照财政部29号令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相关财务管理要求,对工程资金严格执行县级报帐直拨制,实行“三专”管理,明确报帐程序,确保项目资金能及时拨付相关的实施单位。

3、项目取得的初步成效。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项目区培育了优质富硒稻、茶叶、林果、蔬菜等一批高效规模农业产业,促进了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形成,推动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项目区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一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我区丘陵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项目区道路通畅,沟、渠完备,桥、涵、站等生产设施配套齐全,特别是针对用水修建的一批水源工程有效的发挥了作用,及时化解了水源紧缺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力。

二是产业规模不断提高。通过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基地项目的实施,新品种、新农艺的引进,有效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同时,通过项目的集中实施,在我区丘陵地区形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如竹镇镇的规模蔬菜基地,以葡萄、桃、冬枣为代表的林果基地,茶叶基地等基地面积均已达到万亩左右,规模比以往有了成倍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不仅为我区农业产品带来了量的效益,而且带来了质的成果,目前,全区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已有61个,无公害农产品34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5个,六合区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效益越来越好。

三是示范带动能力增强。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基地项目的实施,为全区丘陵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示范,促进了农业内部的分工。**康宁农工贸公司在竹镇镇四合村租赁荒山种植2500亩冬枣、石榴、山核桃、板栗等果树。在发展基地种植的基础上,公司也积极扶持周围农民群众发展果树种植,无偿提供种苗,无偿提供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在基地的带动下,去冬今春四合村周边有100多户农民种上了各类果树。竹镇镇驼子山优质桃基地是从2004年开始建设,在示范带动作用下,基地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周围农民自发种植桃树的面积也在迅速增长,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以驼子山为核心的优质桃种植面积扩大到近8000多亩。

四是农民收入增长显著。项目的实施最终落脚点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随着项目的开工建设,项目区农民已从项目建设中看到了增收的希望。一方面土地租金不断提高,以竹镇镇为例,2004年开发东驼子山优质桃基地,土地年租金每亩只有50元,2005年增长到150元-200元,年随着项目的建设,竹镇镇河桥蔬菜基地的租金已增长到每亩年租金400元;另一方面,通过带动示范,农民自发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常规低效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缩减,以果树、茶叶、蔬菜等为代表的高效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也在逐步增长;第三方面,企业参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不断从土地中走出来,在基地务工,成为农业工人,增加了农民来自非农业的收入。预计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农民可增加收入500至2000元。

五是社会投资热情增长。在项目的带动下,全社会关心、支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氛围已经形成,社会资本投农兴业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年,我区项目区共吸纳各类社会资金5600万元。丘陵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吸引投资者开发农业、发展农业旅游的新热土,我区将在不断加大丘陵山开发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在六合丘陵地区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集生产、经营、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新区。公务员之家:

4、部级土地治理项目和市级特色经济林果基地项目验收。在4月28日、6月27日分别通过市级验收,总体评价:一是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和投资。项目投资已按计划完成,财政配套资金和项目镇自筹资金足额到位;二是部门配合密切,项目管理规范。开发与财政部门在项目监管过程中齐抓共管,按要求积极推行公示、监理、招投标和物资集中采购等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工程质量与数量管理;三是改善生产条件,优化产业结构。项目实施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积极引进“三资”培育优质稻米、苗木、经济林果等产业;四是资金管理严格,财务核算规范。执行财务“三专”制度,财政资金直拨,有效利用资金手段规范项目建设。

5、完善并整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部分工程布局不尽合理且工程表面毛糙,一些建筑物、砂石路及农田林网规格型号未达到设计要求,项目档案不完整。根据发现的问题,已要求项目建设单位进行了整改,并趋于完善。

三、做好其他有关工作

一是及时完成本区有关工作的统计报表和农业综合开发统计月报、项目建设工程月报、农业开发招商引资季度报表等。

二是及时完成各类挡案管理和综合性文字材料、工作总结等。

三是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反映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效益、招商引资、地方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让公众了解开发,熟悉开发,积极支持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民心工程、绩效工程,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农业综合开发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丘陵山区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需求

2004年8月,江西省开始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正在跟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了林农的市场主体地位。林农自主经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林业生产与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为此,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8月至2007年9月先后深入江西省林业基层单位、乡村和农户中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容

林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林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林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林业生产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林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服务、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林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林地林木流转服务、筹资融资(信用担保、抵押贷款)服务、提供优质种苗等必要生产资料二是产中服务,包括林地规划设计,造林抚育设计。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间伐、林地更新的技术指导,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灾预防,林地林木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林木采伐等服务。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提供的服务。

2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基本情况

2006年8月到2007年9月,笔者和课题组成员按山区、丘陵、滨湖平原选择了江西省14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另外6个县开展农户问卷调查。调研中,共召开由政府和部门领导、林业技术管理干部、乡村干部、林农、林业大户组成的现场座谈会42场,实地考察调研乡村、基层林业工作站、产权流转中心、“三防”协会、造林公司、国营林场、林业生产基地等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的单位和部门45个。调查问卷分干部调查问卷和林农调查问卷两类,发放干部调查问卷230份,收回180份;发放林农调查问卷305份,收回229份,合计收回调研问卷409份。通过调研,取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

3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3.1林农从事林业生产要素稀缺性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缺的是什么?”,如林农缺少某项要素则按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劳务、其它5项填写。在全省调查了23个村229户林农,结果有225户农户缺少一项或几项生产要素,占调查农户的98.3%。其中,缺少资金的124户,缺少技术91户、缺少市场信息51户、缺少劳力32户,缺少其它如林地、管理等6户,它们分别占缺少生产要素户数的55%、40%、23%、14%和3%。林农主要缺的是资金,其次是技术和市场信息,劳动力和其它要素不是主要问题。5项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比例结构如图1。

然而,在山区、丘陵或平原地区林农生产要素稀缺性表现不同:在山区乡村,63%的农户缺乏资金,33%的农户缺少技术,26%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10%的农户缺少劳力;而在丘陵或平原乡村,45%的农户缺乏资金,51%的农户缺少技术,20%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21%的农户缺少劳力。按农户生产要素稀缺性从大到小排序,山区顺序是:资金一技术一信息一劳力,丘陵或平原顺序是:技术一资金一劳力一信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林业经营的传统和习惯不同。农户在经济上对林业依赖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也不同。山区林农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大。同时林地面积大,资金成为经营林业最大障碍;丘陵或平原地区农户基本上以农耕为主,务林不是传统产业,缺乏林业经营经验和技术,技术则成为第一需求。因而,不同区域宜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满足农民的林业生产需求。

同时,在对林业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的调查中。也能印证上述结果。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认为当前林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迫切程度按顺序填写:A为政策、B为资金、C为技术、D为信息、E为中介服务、F为市场、G为产业发展)”。排列在前3位的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了14个县(市)林业局、乡镇、行政村干部和科技工作者180人,填写的有效票140张,按前3位的问题统计得票数:填写政策问题117票。资金问题105票、技术问题59票、信息问题34票。即林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前3位问题中。84%的人认为是政策问题、75%的人认为是资金问题、42%的人认为是技术问题、24%的人认为是信息问题,资金、技术、信息3类问题是仅次于政策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用票数结构比例表示。则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产业发展票数分别占总票的33%、29%、16%、9%、2%、7%和4%(图2)。

由此可见,无论从林农的需求,还是从林业管理干部、乡村基层干部、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除政策问题外,资金、技术、信息问题是当前林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核心是尽力帮助林农和林业经营者解决上述问题。

3.2林农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意愿调查分析

如前所述,资金缺乏成为林农投资林业的第一制约因素。农村小额贷款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但点多面广,贷款风险大。银行不愿意进行小额贷款,那么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否可行?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能实行森林抵押货款?”时,69%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24%的农户无所谓,只有7%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而林业和乡村干部的判断是: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0%,一般的占55%,很少的占15%;在问到是否需要开展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时,干部认为需要的占80%。不需要的占10%,无所谓的占10%。两者认识基本一致,同样足以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林农和林业发展所必需。就不同地域而言,山区县76%的林农希望能抵押货款。16%的农户无所谓,只有8%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丘陵、平原县中,58%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37%的农户无所谓。只有5%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山区与丘陵平原县比较,农户希望森林抵押货款人数比率相差18%,说明山区更希望能开展林业抵押贷款。这与干部调查判断基本一致:在山区县调查,林业和乡村干部认为当地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7%,一般的占46%,很少的占15%;而在丘陵平原县调查,当地林业干部认为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11%。一般的占67%,很少的占22%。以上结论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重点应放在山区林区。公务员之家

3.3林农从事林业经营风险调查分析

从事林业会面临着各种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但林农真正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呢?最害怕的事一般是风险最大的事。调查组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怕的是什么?”让林农问答。在229户调查农户中,227户回答了该问题,其中:怕政策不稳(A)的132票,怕不赚钱(B)的45票,怕发火灾、病虫害(C)的93票,怕林木被偷盗(D)的37票,其它(E)的4票;分别占有效票的58%、20%、41%、16%和2%。分区域统计表明:山区村农户63%的人怕政策不稳、17%的人怕不赚钱、40%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23%的人怕林木被偷盗;而在丘陵平原地区51%的人怕政策不稳、24%的人怕不赚钱、42%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7%的人怕林木被偷盗。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山区农户依靠山林生存,更担心林业政策的稳定性;而丘陵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用火多,防火意识不强。更担心发生山林火灾(图3)。

调查结果表明。从事林业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其次是火灾、病虫害风险,再次是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调查结果揭示一个事实,因林业生产周期长,政策稳定性是关键,“三防”建设是重点。经济效益是动因。因此,制定有利于林业发展政策,特别是产权政策长期稳定,同时组建有效率的“三防”体系,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3.4森林资源保险意愿调查分析

林业经营风险大,林农是否有林业保险需求呢?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时,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占调查户数的71%,无所谓的占21%,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8%,可见林农有森林资源保险的潜在需求。在山区,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17%,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26%,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3%。从调查结果看,农户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意愿在不同地区变幅很小。

在林业部门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调查的180人中有171人进行了问卷回答,认为有森林保险必要的有127人,不必要的16人,无所谓的2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5%、9%、16%。同样可以说明森林保险的必要性。

3.5法律咨询服务调查分析

林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或者农业,除林木生长周期长等本身特征外。它的外部经济性很强,涉及到国土安全、国际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与参与的热点领域。同时,务林不同于务农,林业上的造林整地、抚育间伐、防火防虫、采伐运输都要受到林业法律的诸多刚性约束。林农只有了解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既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且不至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林农不可能全面熟悉有关林业政策法律知识。因此,需要在普法的基础上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那么服务需求到底如何?对林业部门、乡村干部和林农的调查表明,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0%,需要的占69%,二者合计人数比例达99%。其中,山区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3%,需要的占66%;而丘陵平原农民迫切需要的占21%。需要的占77%。山区林农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显得更为迫切。

当问到林农“您觉得法律对林农来说有没有帮助?”时。回答很有帮助的占53%,有一定帮助40%,没有帮助的占7%。在山区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55%,有一定帮助34%,没有帮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49%,有一定帮助49%,没有帮助的占2%。两者在法律的运用方面没有表现明显的差别。

因此,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是林农经营林业的需要。也是促进林业发展、维护林区稳定、达到森林资源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

3.6林业科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调研中。在问到“您是否希望有人对您进行林业科技指导?”时。87%的农户需要林业科技指导,13%的农户无所谓。而没有农户回答不需要林业科技指导。林业和乡村干部也认为: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迫切需要的占36%,需要的占6o%,共占人数的96%。不需要和不知道的仅占4%。

调研统计中还发现,林农最缺的林业实用技术是毛竹培育技术、果树培育技术、用材林丰产培育技术和茶叶栽培技术。而现有的林业技术从何而来?问卷统计表明:22%的人是祖辈传下来的(A),16%的人从当地能人处学来的(B),14%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获得的(C),13%的人是技术人员推广得到的(C),20%的人是林业技术培训获得的(E),15%的人是从学校(F)和其它途径(G)获得的(见图4)。

以上调研说明,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起来,林业科技推广部门、林业院校、林业科研院所等还未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满足基层和林农对林业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

3.7社会中介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林业社会中介服务包括森林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服务、调查设计等可市场化的领域,是林业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对于森林资产评估需求而言,在调研中,林业部门、乡村干部认为林农迫切需要的占25%。需要的占68%,共占总人数的93%。分区统计结果显示: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9%,需要的占67%。合计占总人数的96%;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5%,需要的占68%,合计占总人数的83%。而对木竹检量服务需求而言。认为迫切需要20%。需要的占71%。合计占总人数的91%。分区统计结果是: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4%,需要的占69%。合计占总人数的93%;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1%,需要的占76%,合计占总人数的87%。

以上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总体上林业社会中介服务的需求是旺盛的,但区域不同森林资产评估需求不完全一致,山区的需求比丘陵平原更旺盛。因此,在山林分户经营后,由于股份合作经营、家庭联合经营等经营形式日益多样化,森林资源产权流转速度加快。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在逐步推行,专业技术性强的中介服务需求必然日益旺盛。

3.8林业产权交易机构需求意向调查分析

丘陵山区范文篇10

信阳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具有中山、低山、丘陵、垄岗、洼地、平原等类型,总体的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岗川相间分布.信阳市境内有两列山脉,一列是蜿蜒于豫鄂边界的桐柏山,另一列是蜿蜒于豫鄂皖边界的大别山.两山首尾相连,构成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桐柏山为西北—东南走向,呈带状,山峰海拔700~1140m,坡陡30~50°,面积1300多km2,占豫南山地面积的20%.由于受西北—东南向大断裂的控制,桐柏山边界整齐,山体完整,山势高峻陡峭.最高峰为太白顶,海拔1140m.大别山山峰海拔1000~1500m,坡陡30~50°,市境内的大别山面积占豫南山地面积的80%,以潢河谷地(新县县城)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脊高峻雄伟,海拔多在千米以上,西段主脊宽阔低缓,以千米以下的低山为主,间有丘陵分布.中部是丘陵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连线以南,海拔50~100m;北部是平原和洼地,平原海拔30~59m,地面坡度为1/3000,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洼地海拔仅22~35m,主要分布在沿淮地带,占全市总面积的7.6%.平原和洼地以淮河为襟带,舒展于淮河、汝河、洪河之间,成为由长江以北山地进入华北大平原的前沿走廊。发源于大别山山脊北侧、沿东北15°流泄的竹竿河、白露河、灌河和史河等,纵向切割了层层带状地形,成大致等距的岗谷相间,恰似架在大别山脊檩上的道道橼条.从东西方向看信阳市地貌特征,呈倾斜状态,自西向东海拔高度逐渐降低,使得淮河流向呈东西走向.信阳市地貌特征概况为:由南向北,排列成层层台阶,近东西走向呈条带状分布且岗川相间;由西向东,海拔逐渐降低,形成多样的阶梯地貌.

2地貌分布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信阳市地貌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探讨信阳地貌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1对农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2.1.1有利于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

信阳市南部和西部为山地,淮河以北为平原,其余地区为丘陵,有利于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在山区可以布局经济林和薪炭林.在山区种植树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宽阔且土地深厚肥沃,有利于发展粮食、油料作物;丘陵地区,除了修筑梯田发展粮食作物之外,还可以封山育林、封坡育草、培育丘陵区的经济林业.

2.1.2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信阳市山地丘陵多平地少,耕地不易集中连片.丘陵坡度不大,梯田修筑等构成了信阳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以发展山地小型农业为主.如:信阳市80%以上的优质水稻主要种植在固始、光山、潢川、罗山等丘陵地带;70%以上的“双低”油菜集中在固始、潢川、商城、光山、罗山等丘陵地区;75%以上的紫云英种植在潢川、商城、罗山等丘陵地区.南部山地坡度较大,自然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山地的不合理开发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南部山区适宜于发展山林经济作物.如:信阳市85%以上的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等山林经济作物,主要集中在商城、新县、罗山等山区;茶叶主要集中在浉河区浉河港、新县八里畈乡、光山县凉亭乡、固始县仰天洼等山区.

2.2对农业发展的间接影响

2.2.1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信阳市地貌差异(海拔的高低、坡向的不同等)引起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状况的复杂化,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化.对流层内,山体的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因此豫南山区可以形成若干垂直气候带.同时信阳市地跨淮河,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兼有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使得山地垂直带的分布具有复杂性.山地不同高度层光、热、水等要素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大别山北坡的气候垂直带谱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垂直带谱为:黄棕壤→暗黄棕壤→酸性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随着气候带、土壤带的垂直变化,植被类型逐渐向喜湿耐寒方向过渡.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必定引起农业种植类型的变化.信阳市的茶叶主要产自于低山、丘陵地区,与该类型地区多云雾的气候条件有关.近东西走向的大别山脉,横亘于华北平原和江汉平原之间,与大气环流的运行接近于正交,气流受阻抬升.由于夏季和冬季风的方向不同,对信阳市造成的影响不同.夏季,东南季风从太平洋携带大量水汽由南向北输入,遇到大别山阻挡,在大别山东南侧抬升形成地形雨,降雨较充沛,有利于水稻种植;在西北侧形成雨影区,降雨量较少,适宜于旱作农作物的种植.冬季,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南下,受到大别山阻挡,风力减弱、气流上升,导致信阳地区气温急剧下降且多阴雨天气,容易发生低温冻害,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大别山南侧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较弱,气温不会急剧下降,对农业影响较小.

2.2.2地貌对水文水系的影响

信阳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且均发源于南部和西部山区,流向东北部的平原地带.淮河发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坡的牌坊洞,经平桥区西北隅的大坡岭流入信阳市,流经平桥区、浉河区、罗山县、息县、潢川县、淮滨县、固始县,至固始县三河尖乡进入安徽境内.淮河在信阳市内流长363.5km,属淮河上游.淮河支流密集,在干流两侧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南侧支流占支流总数的2/3,源出豫南山地,河短流急,水量丰富,山洪暴发时易形成洪峰.地貌特征为山区的新县、光山、商城、平桥四县区,一般为河流的源头或上游段,纵比降较大,河床下切明显,河流沉积物难以保存,不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但是,河流纵比降大,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电资源的开发.罗山、潢川二县,比降与流速较上游段小,冲刷能力减弱,部分河流沉积物发生堆积,河流沉积物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成土母质.北侧支流系坡水河道,流经平原洼地,湾多水浅,流速缓慢,排水不畅,易积水成涝,形成冲积平原,为水稻、棉花、玉米、高粱、小麦等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山麓地带许多地方都具有自流灌溉的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3水土流失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信阳市自然灾害频发,且受灾程度严重.自然灾害不仅威胁着人类健康,而且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危害较大的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滑坡、地面塌陷、膨胀土、地裂缝、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水土流失与信阳市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信阳市山地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加上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植被稀疏,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当地居民毁林毁草垦种、乱砍滥伐林木、过度放牧,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破坏了土壤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据监测,截止到2008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877.91km2,占国土面积的31%.其中,轻度水土流失2440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5%,全市各县均有分布,以南部山区最为严重;中度水土流失面积2413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主要分布在商城县、新县、罗山县、光山县、浉河区和平桥区;重度水土流失面积1025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7.5%,主要分布在商城县、新县、罗山县、浉河区和平桥区.据推算,全市每年流失土壤达2419万t,相当于84万亩一尺厚的耕地.随之流失的还有大量的氮、磷、钾营养元素,其总量相当于全市化肥产量的80%左右.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耕地减少,造成农业大量减产,而且引起河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合理发展信阳市农业的建议

3.1发展小型农业类型

信阳市地貌特征是山地多、平地少,宜耕地有限;平原地区起伏平缓,风化壳较厚,但因地势低下,易引发洪涝灾害,渍害农作物,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导致农业种植面积规模不大;由于山地山高坡陡,侵蚀强烈,土层较薄,开发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因而宜耕地范围也较小;丘陵坡度较小,但土层较厚,光、热、水、土等条件配合较好,适宜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生长.鉴于上述情况,信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宜采用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只能根据分散、面积小等特点,积极开发山地小型农业类型,力求从精细的方面着眼,建立发展山地小型农业的现代目标.

3.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结果.滥砍、滥伐、滥牧、化学污染(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广泛使用)、对土壤肥力的掠夺性经营等,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南部山区、丘陵岗地伐木、放牧、陡坡开荒等人类活动,已经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制约了信阳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根据信阳地貌分布格局,做到因地制宜;同时,根据生态环境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不过度向土地索取,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实施办法:

1)在一个地区,因山地海拔不同,一个区间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形成立体农业;

2)山地小型农业的生产不进行单一作物生产,形成多种农作物相结合;

3)山区采取农业与林业、牧业结合,多种经营方式互补,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