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十篇

时间:2023-12-27 17:44:38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1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急救;措施

急诊外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一方面由于社会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日趋发达,工业逐步机械化,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则随着环境的破坏逐步增加,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引起严重创伤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急诊外科创伤急救工作量相对较大[1]。而另一方面,创伤一直以来便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急诊外科收治的患者大多数受伤较为严重,而伤害种类各不相同,稍有不慎,则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高工作强度下保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是急诊外科医护人员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而医护人员创伤急救水平的提升可有效提高患者救治率,减少治疗失误,将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本文对现阶段急诊外科创伤抢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急诊外科创伤急救水平的相关措施,现报道如下。

1急诊外科创伤急救现状分析

1.1急诊外科现有模式带来的问题

我国无论是基础医院还是综合性医院均采用患者分流模式,而急诊外科并未设立固定的专业医师团队进行会诊,急诊外科的存在通常仅起到患者分流作用,而医师通常由各科室轮流值班[2],仅能应对一般情况,而类似于多发伤,专业创伤等复杂情况往往束手无策,无法保证第一时间的救治质量,而转科往往会耽误一定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很可能严重创伤患者就因此失去了最佳救治机会,造成严重后果。

1.2急诊外科目前存在诸多硬件限制

对于复杂情况的处理目前太过依赖于各专科,急诊外科通常仅有进行止血、包扎、补血补液、固定、术前准备的能力[3],并未拥有实际治疗能力,仅可起到简单处理,然后分流的作用,但急诊外科每日会面临许多需要立即处理的危重创伤患者,急诊外科时常会陷入只能诊断无法治疗的困境,例如患者伤情涉及2个及其以上专科,并均病情严重时,急诊外科进行分流,某一专科接诊进行手术面临其他专科伤情时会存在很大的技术困难,因此需要随时转科,通常患者会面临反复会诊的情形,过程中耗时较多,容易错过抢救时机。若急诊科拥有一批对各常见多发伤,复合伤情有熟练处理能力的各专科医疗团队,并拥有完善的配套医疗设施,则该类患者可在急诊科室内进行手术,节省抢救时间。

1.3急诊外科科室工作能力问题

急诊外科学科发展方向不明显,因此人员配置有着相当大的不稳定性,随着现代医院科室划分越来越详细的趋势,急诊外科与其它科室相比,缺乏了专业指向性[4]。因此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而仅处理简单的包扎、止血、补血补液、手术准备等操作专业性也并不强,造成了科室内成员学习热情低下,急救水平止步不前,而急诊外科工作繁重,待遇欠佳,工作积极性缺失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由此,导致的漏诊、误诊的发生率大大提升,而有过硬专业技术的医生均被指派往相应专科,造成了急诊外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陷入泥潭。

2急诊外科创伤抢救水平提升策略

2.1对急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

目前创伤患者在逐渐增多,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对此应加强急诊医护人员的警觉性,提高自身对创伤理论及操作的技术水平,多进行学习及培训,对其进行规模化的考核,使其了解创伤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应对那些并发症进行第一时间救治,对重症血气胸、失血、重型颅脑损伤、窒息和脑疝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并发症需进行第一时间救治,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患者生命的成功率。

2.2创伤专业人员的数量以及水平加强

目前我国创伤的患者越多,创伤患者中多数为能量损伤导致的多发伤,已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救治,才能更好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医院应对急诊科的创伤专业人员的数量进行增加,且保证创伤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及时对创伤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及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定期对创伤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评定创伤专业人员的急救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时应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以应对各种情况。

2.3提高协调和管理,改变救治方式

创伤多数为多发伤,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方式及整体意识,要求医院其他相关的临床科室做好正确且及时的配合工作,将传统的各科医生轮班制、多学科会诊的救治方式进行改变,要将各科医生同时上班,这样才可更好的解决严重疾病的共诊和共救,但本方式对整体意识要求较高,对重症创伤的患者需先进行诊断和治疗,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和救治成功率。或者提高协调和管理,将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联系加强,可将多发伤情患者迅速送至相应科室,强调团队意识,科间协同作战,使救治效率得到提升。

2.4将检查及诊断放在第一位

急诊创伤患者多数因为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速,所以争分夺秒的抢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医院无法实现急诊创伤独立诊断、独立检验设备、独立仪器,所以应在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更好的优先完成检查和诊断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医院整体规划应进行改进,将更多的医疗资源输出向急诊科室,使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诊断。

3小结

综上所述,按照目前创伤患者越来越多的趋势变化,对创伤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应跟上时代的脚步,提高创伤急救水平,改变救治方式、管理方法,并根据医院不同情况对检查和诊断设备配置进行调整,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救治,提高创伤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抢救技能水平,对急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创伤专业人员的数量的水平加强,提高协调和管理,改变救治方式,将检查及诊断放在第一位,努力与医院相关科室进行配合,才能更好的提高急诊外科创伤急救水平的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祥军,高伟,李占飞等.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567-569.

[2] 刘中民.急诊创伤外科建设与创伤救治组织系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5):559-560.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2

1 现代创伤的特点

(1)创伤动能增大、重症多发伤发生率增加:在我国随着快速行驶的汽车数量增加、高楼大厦逐年增多及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创伤的动能增大了,严重创伤如挤压伤、坠落伤、砸伤等重症多发伤发生率明显增加。

(2)严重的创伤伤情复杂,大部分为重症多发伤,休克发生率高,病死率高。

(3)由于严重休克、昏迷加之呼吸窘迫等情况致患者不易搬动,使辅助检查受限,故诊断上易漏诊。

(4)重症创伤的患者来院后通常生理耗竭严重,一些患者来院后已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低体温,凝血机制紊乱。

2 国内对重症创伤患者传统救治模式

目前,国内对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模式存在多样性,比较普遍的是以“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多个专科会诊转科至相应的专科治疗或手术ICU病房” 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将重症创伤患者分转到各个专科救治,重症创伤患者一般多是多发伤,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而各专科医师的专业化会导致诊治上的片面性,只注重本专业方面的创伤,易忽视其他专科的创伤,很容易出现漏诊;其次各专科医师在急诊科会诊遇到危重患者如高空坠落伤、多发伤、重度休克等患者时,常出现互相推诿,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或丧失手术时机;另外这种救治模式各专科之间治疗的衔接上也易出现问题,延误救治时间。

3 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模式转变

21世纪现代急诊医学科已发展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型的急救医疗技术中心,可以对急、危、重患者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具有系统、完整、连续的诊治,提高对重症创伤患者救治的综合实力,被喻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其治疗模式是“院前急救急诊大厅急救急诊手术室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急诊ICU治疗确定性手术”,体现了快捷、合理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一体化救治模式。

3.1 建立无线通讯网络系统急救模式120急救中心应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120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呼救后,立即对患者发病地点定位,救护车接到患者后立刻将患者病情信息上报给医院,在医院的无线联网终端显示屏上显示出患者的信息及病情程度,并且进行语音播报,医院根据患者病情做好一定的救治准备,等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这样就缩短了救治患者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急诊抢救室抢救室必须由业务精干专职急诊外科三级医师24 h值班,随时负责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室就近配置手术室和SICU。

3.3 急诊手术室适应急诊应急抢救的各种手术。

3.4 设备的完善急诊外科抢救室应配备完善的检查设备,如腹彩、心彩、移动式X线检查仪、血气分析仪等,临近有CT室、MRI室、DR室、急诊化验室。

3.5 医疗队伍的建设培养训练具备外科危重病实践经验的多名高级创伤专家,有业务精干、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的医生队伍,有了这支队伍才能首先在重症多发伤、复合伤患者来院时即刻对整个病情做出快速的判断,分清轻重缓急,开放绿色通道,在急诊室抢救的同时快速行术前准备,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进入手术室。培养技术全面、高超的医生队伍是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顺利完成的关键,是EMSS一体化救治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

3.6 创伤控制手术(DCO)应用DCO理论起源于对酸中毒、低体温状态和凝血紊乱“致死三联征”的认识,随着对创伤患者伤情病理生理特点的认识增加,DCO理论逐渐在严重创伤救治中被普遍采用。贯彻于其中的理念是在严重创伤或疾病面前,外科首先是挽救生命、保存功能,不求完全确定性修复,即非做一个完整的手术。主张在处理紧急、复杂外科问题时应主动地采取分阶段的治疗措施,当患者处于生理极限状态时即已存在体温低、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致死性三联征”时,先进行简单、有效地治疗或手术,待患者度过急性反应期以后再实施有效地确定性手术。目的是为了减轻因手术和麻醉而引起的额外创伤,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死率。

重症创伤患者的预后是由其生理极限和内环境紊乱能否及时纠正来决定,而不是由早期的确定性手术和解剖关系的恢复来决定。如果对病情的严重性缺乏认识,继续按常规进行外科Ⅰ期复杂手术,那么最终患者的全身代谢必将转向不可逆损伤,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DCO理论的核心思想要求达到的不是“手术成功”,而是“救治成功”,体现出严重创伤救治中的紧急救命、分期手术的内涵, 成功DCO的实施是整体化治疗的关键。

3.7 术后推入急诊ICU病房,复温,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凝血功能障碍,改善通气及血流动力学,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纠正内稳态失衡。

3.8 进一步手术生命体征已平稳,一般状态恢复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及具体的外科修复术。

尽管因条件、人员各方面限制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在不同医院,其运行模式不同,其组织结构和反应机制也存在差别,但其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即提高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率、降低病死率。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3

本调查结果显示,山南地区急诊疾病谱具有如下特点:(1)急性高原病作为高原地区特有危急症仍值得关注和重视,但目前其发病率有所降低,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脑水肿等重症患者已不多见,这可能与近年来强调预防和早期救治有关,当然高原病的科普宣教也功不可没。(2)消化系统急诊仍占据重要地位。这与当地卫生条件及饮食习惯不无关系,也与高原地区胃粘膜常常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密切相关〔2〕。高原地区急性胃粘膜病变更加严重,出血量大、时间长,这给预防和治疗增加了更大的难度。(3)创伤患者比例逐年升高,特别是与建设事故相关的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增加尤为明显。近年来西部大开发致地区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各种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但其管理水平仍不够完善,导致相关事故受伤人员明显增加。另外,到观光人数近年明显增加,其中包括大量自驾游的人群,但由于高原地区特有环境条件对司乘人员身心的影响,加之当地交通条件的限制,导致各种车祸受伤人员比例增加。急诊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急诊科采取的模式应由其救治患者的疾病谱来决定,因此,高原地区急诊医学同样应根据这些急症的特点,进行急诊科建设和发展,以更好地开展临床诊治工作。树立并强化急诊医学理念急诊医学有别于传统的临床专科,它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3〕。从本调研结果及既往临床工作发现,急诊患者占总就诊数比例不高,其绝对数量也较为有限,但急诊患者常常发病急,病情多较为危重,涉及的疾病谱广,需要进行紧急救治,其急救技术具有复杂多样性,对设备配置和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准都有较高的要求,其救治水平和效果对患者家庭甚至社会均可能产生明显影响〔4〕。因此认为,应重视急诊医学建设和发展,树立并强化急诊医学观念,根据急诊医学的自身特点及高原地区急诊患者疾病谱,建立和完善急诊科的发展模式,培训合格的急诊医师,抓住抢救患者的最佳时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救治手段,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防止医疗纠纷和事故发生〔5〕。

规范设置急诊科并配备相关急救设备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进步,各种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救治成为现代医学追求的目标。急诊医学也不例外,各种危急重症的诊断及器官功能监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其有效救治同样有赖于各种急救设备。因此,要提高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救治成功率,特别是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必须规范设置急诊科并配备相关急救设备。强化训练并熟练掌握急诊急救技术急诊急救技术的掌握对于提高急诊科和急诊专科医师的地位有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和保证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的基础。急救技术可分为手术性急救技术和非手术性急救技术。一个合格的急诊专科医师应掌握伤病员所需的急救技术,包括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呼吸机呼吸支持治疗、电击复律术、有创和无创监测技术等非手术性急救技术;如有条件,也可开展一些手术性急救技术,以尽可能达到救命和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的目的。特别是近年来创伤患者比例明显增加,而这对大多数严重创伤救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措施包括手术止血、切除或修补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减压等〔4〕。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手术性和非手术性急救技术,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急诊专科医师。急诊专科医师的培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急诊医学具有它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专业技术,以体现急诊医学的特色,而急诊专科医师的培养则是现代急诊医学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6〕。

急诊医师既不是外科医师,也不是内科医师,更不是全科医师,急诊医师就是急诊专职医师。急诊面临的患者往往不是单一系统的单一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的复杂急症也越来越多,这样的急症不是某一专科医师能够解决的。急诊专科医师首先面对急症患者并给予及时、整体的救治,因此,急诊科医师就是急诊专科医师,是发展急诊医学的主力军。但是本次调研的两所医院缺乏专业的急诊专科人员,仅仅由门诊医师兼管急诊患者,没有经过急诊医学的系统培训,不具有现代急诊的理念,对于各种急救技术也未能熟练掌握,这严重制约了急诊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建议分阶段完成急诊专科医师的培养,以提高急诊工作人员专业化、知识化程度,真正形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急诊专科医师,从而提高急诊临床救治水平和危重病抢救成功率。综上所述,由于等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地理及环境条件,加之经济条件限制,急诊医学建设和发展仍具有明显差距。要提高这些地区急诊患者的救治水平,应不断完善急诊科的建设,改善配套急救设施,加强急诊专科医师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各种危急重症的病理生理学机理和高发病及特发病特点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提高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屈纪富 胥全宏 文亮 刘明华 彭顺舟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4

【关键词】创伤急救;放射影像技术;合理应用

患者在医院检查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借助放射影像技术,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节约时间快速进行患者抢救[1]。现阶段医院主要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可以准确地帮助患者诊断,能够有效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检查的结果,制定符合患者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案,因此要重视放射影像技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合理性,以便创伤急救患者在医院就诊中采取适合的诊断[2]。借助放射影像技术在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患者较为准确地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判,准确掌握患者病情详细状况,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检查中由于患者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快速得到救治,要缩短检查诊断的时间。鉴于此,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拍片检查的76例创伤急救患者,分析总结创伤急救患者合理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拍片检查的76例创伤急救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类型和检查的结果,76例创伤急救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62±8.12)岁;76例创伤急救患者疾病类型包括胸部创伤患者23例、头部创伤患者26例和四肢创伤患者27例,患者就医治疗时均需要放射影像技术协助进行疾病诊断,以此为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加符合患者疾病治疗的方案。纳入标准:①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创伤急救患者;②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完整,可以为试验提供相关的准确数据;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的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的肝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对本次诊断检查依从性不高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精神病患者。

1.2方法

医院主要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其中CT检查包括CT平扫和增强,使用检查的仪器为SIEMENS64排CT以及GE单排螺旋CT,MR融入治疗中,MR检查使用的仪器为GE1.5TBrivo355MRI,利用X线可以检查平片,使用的检查仪器为GE飞天6000ⅢDR,在检查中应用相关的检查仪器进行扫描检查[3]。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头部创伤急救患者使用应用CT平扫以及MR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②观察胸部创伤急救患者使用CT平扫以及X平片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③观察四肢创伤急救患者使用CT平扫以及X平片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数据结果的计算,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经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头部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头部创伤患者26例均采取CT平扫和MR检查,MR检查检出率100.00%高于CT平扫检查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23例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用CT平扫和X平片检查,CT平扫检出率95.65%高于X平片检查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四肢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27例四肢创伤患者采用CT平扫及加强和X平片检查,CT平扫及加强检出率100.00%高于X平片检查的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致伤的因素以及条件不断变化,创伤已经成为人类的致伤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国家疾病的相关分类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创伤在疾病的病死率中高居第4位,并且在儿童以及青壮年中高居第1位[4]。创伤的主要定义从广义角度来看,是机体受到某些物理性或者是化学性以及生物性的致伤因素,而导致组织内部结构的破坏以及出现功能障碍;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指机械性的智商因此导致机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5]。依据伤口的情况,将创伤分为开放性创伤以及闭合性创伤,根据部位分为颅内、胸部以及腹部损伤和脊柱、四肢损伤等[6]。对于四肢骨折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开放性或者是闭合性,将肢体进行固执后,要观察其手指或者脚趾的血运情况,在急救过程中要包扎骨折位置,出血时要使用止血带肢体的畸形较为严重时,要先顺着畸形的方向进行牵引,使其逐渐恢复正常后进行妥善的固定,脊柱上的骨折主要发生在颈椎以及胸腰椎等交界的位置,颈椎的骨折可能会使四肢出现瘫痪情况,胸腰椎的骨折会使下半身出现瘫痪,在急救过程中对颈椎骨折的患者搬动时,要将双手抱于患者的头部两侧,并且沿着颈椎的轴线进行牵引,避免出现脊髓的损伤,在转移过程中依据患者情况进行人工呼吸,对于颈椎骨折要通过使用颈托或者是制作简易的纸卷来进行颈部的固定;腹部的损伤也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闭合性的腹部损伤主要有肝、脾等重要脏器官的损伤,会导致大出血,使患者出现休克现象,开放性的腹部损伤主要是对腹腔相通的肠管有所损伤,对此类患者进行急救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搬动,禁止食用水以及食物,伤者要采取平卧位,通过无菌纱布或者是三角巾,对其伤口进行包扎[7]。胸部损伤相对较多,可能包括肋骨骨折、气胸、血胸以及肺挫伤等,对其进行急救时,要选择合适的并迅速转至医院接受治疗;对于颅部的损伤,可能会出现头皮的血肿、挫裂伤以及骨折、颅内血肿等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此类患者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对此类疾病进行急救,要迅速将伤口包扎,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必要时进行紧急抢救并快速转入医院进行治疗[8]。创伤急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先进行抢救,再固定搬运,并在此过程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情的加重或者受到污染,如患者出现伤口出血等症状时,要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在使用止血带的过程中,要先将较为柔软的布片垫在止血带的下方,但是要注意避免在上臂1/3或者是腋窝下使用,以防出现神经损伤,止血带的使用材料不可以用电线、细绳等。在包扎伤口时要注意伤口的保护,预防伤口出现感染,包扎过程中动作相对较轻,避免伤口大量流血,确定包扎位置[9]。在对患者的转运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者头晕、脉搏以及血压减弱等症状时要先停止转运,就地进行抢救;搬运的主要方式有担架搬移以及徒手搬移等。在患者送至医院后,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技术来确诊患者的病情。在创伤急救中患者出现颅内损伤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患者通过CT进行平扫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临床的病情并不相符,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迟发性的颅脑损伤,因此在进行病情的确诊中进行CT复查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胸部创伤在急诊创伤患者中有较大的比例,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大多是通过X线片来进行,但是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因为检查中的不仔细,不能为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受伤部位,很容易导致遗漏情况出现。对于腹部的创伤,通过X线片以及B超来进行诊断,很容易错过抢救的时机,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传统的X线片检查是通过模拟影像来进行诊断,但现目前随着医学的影像技术发展,可以通过数字影像来进行疾病的诊断,有着较高的准确率以及检出率[10]。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放射影像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革新,主要是为了确保在患者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疾病确诊的时候,保障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其检查的结果也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1]。现阶段临床应用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等,探究放射影像技术发展历史,均是从常规X线检查发展而来。在医院检查外科损伤的时候,一般会采取X线平片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调查发展具有比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患者采取X线平片检查,检查的费用也会相对较低,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是X线平片检查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椎体骨折可以很好显示,但是会忽视附件骨折,需要应用CT检查,更好地显示患者骨折的细节[12]。对于胸部创伤患者采取CT平扫及加强检查准确率要高于X平片检查,因为好很多的胸部创伤患者疾病比较复杂,创伤部位也相对比较多,X平片检查对于胸部创伤严重患者来说,临床检查的结果就不容易准确,造成胸部创伤部位遗漏的情况,胸部创伤患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不能够有效准确地诊断,就会比较容易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为为了保障胸部创伤患者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采取CT平扫及加强检查,更加准确地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的生命。头部创伤患者采取了CT平扫和MR检查,其中MR检查的检出率更高,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头部创伤患者,脑部挫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骨折疾病类型进行准确诊断。创伤急救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可以根据患者创伤部位类型,选择适合的放射影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保障创伤患者疾病检出率。为了更好地将放射影像技术应用在临床患者诊断中,帮助患者加强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对于不同创伤患者采取不同的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准确率进行了探究,其中创伤患者包括头部创伤、胸部创伤和四肢创伤患者,对比可以看到头部创伤患者26例均采取了CT平扫和MR检查,MR检查检出率100.00%显著高于CT平扫检查的84.62%(P<0.05)。头部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十分快,在临床应用CT平扫诊断结果和患者临床病情表现大多时候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患者因为没有准确的诊断病情,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在临床对于头部损伤患者应该采取MR检查诊断。23例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用CT平扫和X平片检查,CT平扫检出率95.65%显著高于X平片检查的73.91%(P<0.05),可以看到临床对于胸部创伤患者CT平扫准确率更高,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临床检查不仔细或者出现了患者不配合的情况,就不能准确地提供受伤部位,不能够展开治疗措施,因此在胸部创伤患者临床诊断中采取CT平扫准确诊断患者疾病情况。27例四肢创伤患者诊断检查CT平扫及加强和X平片检查,CT平扫及加强检出率100.00%显著高于X平片检查的81.48%(P<0.05),在临床四肢创伤患者诊断中CT平扫检出率更高,主要是传统的X平片对于脊柱、四肢创伤患者大多数是可以做出诊断,但是在检查中X平片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隐匿性的骨折症状及一些椎体附件骨折症状,诊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在诊断中CT平扫检出率更高,还能够有效地检查出骨质水肿症状。综上所述,创伤急救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头部创伤疾病患者采取MR检查、胸部创伤患者应用CT平扫检查、四肢创伤患者实施CT平扫及加强确诊,放射影像技术在临床患者治疗中应用,可以帮助患者疾病诊断,对于患者疾病及时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燕,杨丽萍,彭庆荣.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7):948-951.

[2]夏倩倩,朱姬莹,朱湘文,等.SPARK教学模式在非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放射科专业基地轮转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8):699-702.

[3]胡锋兰,法萍萍,谢展松,等.非同型输血方案在重度创伤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2):123-126.

[4]傅玉川,余行.医学影像自动分割技术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0,44(5):420-424.

[5]朱超,REVELMP,PARKARAP,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与放射科:来自欧洲放射学会和欧洲胸科影像学会的建议[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0,43(6):745.

[6]鲁美丽,杨国浩.模拟教学在院前严重创伤气道管理培训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19,41(10):1100-1102,1107.

[7]王彦军,赵威,张松涛,等.战创伤模拟人在急诊创伤救治技能培训中的应用观察[J].人民军医,2019,62(8):675-677.

[8]张慧媛,孟祥溪,谢馥芯,等.18F-FDGPET/CT影像组学对肺腺癌患者PD-L1表达水平的预测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1,41(8):473-478.

[9]张永珍.分析数字放射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3):95-96.

[10]孙健锋,杨红燕.影像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意义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6):318.

[11]赵书才.胸部创伤数字放射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108-109.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5

创伤是指机械性损伤,是由多种致伤因子造成人体结构连续性损害。常见的创伤包括:交通意外,高空坠下,枪伤,刺伤,爆炸伤及烧伤等。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病情重,伤情复杂,常伴有休克、感染、严重低氧血症,极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实施紧急有效的院前救护,可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危险因素、挽救生命、减少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现将急性严重创伤的救护进展综述如下。

1 严重创伤院前急救模式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院前急救多由受过急救训练的消防队员承担。而我国则仍由医护人员承担。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1)指挥中心型: 只调度,不出诊(如广州);(2)分散型: 多个急救站,设在各医院附近,本身不收治伤员(如上海);(3)独立型:急救、急诊科、icu和部分专科,或加上培训中心和科技开发公司等(如北京);(4)依托型: 隶属于某个大型综合医院,既可依靠全院医疗技术力量和设备完成院前急救全过程,又可调度全市急救网络协同执行院前急救任务(如重庆)[3]。近年来,有些地区或个人以这些模式为基础,做了更新和改进。陈德昌提出效仿美国高效的创伤救治模式,将我国目前综合性医院依托型急诊创伤绿色通道二维模式向“院前创伤急救——急诊绿色通道——icu——康复病房”四维模式转变,以提重创伤患者整体救治成功率。

2 急救时间

在院前创伤急救中,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是降低创伤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有人对美国一人口620000人的城市医疗急救系统的反应时间,即接到呼救电话到抵达现场的时间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处理,发现若急救反应时间少于5min,则急救成功率远高于超过5min者,故伤后10min又被称为“白金10min”,此期间若伤员出血被控制,窒息被有效预防,即可避免患者死亡。

3 院前急救与护理

3.1现场处置 创伤院前急救领域存在“迅速转运”和“稳定后转运”的分歧。但许多研究支持迅速转运,降低院前死亡率。我国有学者[1]提出在现场作简单的处理,确保呼吸道通畅,控制进行性大出血,然后再转运,有条件时边转运边治疗。对群体伤现场急救提倡“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2]。

3.2建立静脉通道,早期补液 对严重创伤伤员,应争分夺秒,建立2~3条有效静脉通道。静脉通道应选择上肢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等较大的静脉[3]。

目前,临床多采用16~18号静脉套管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此法操作简单,穿刺速度快,容易固定,管径粗,能迅速达到补充血容量的目的。对穿刺困难者,即行静脉切开置管输液。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补液是否有益目前尚有争议。

3.3转运途中监护 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近年普及应用重症监护技术,救护车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动态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维持气道通畅和足够的氧合功能是创伤救治中最优先的内容[4]。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并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吸氧,以及时改善患者低氧状态。血压变化是诊断和治疗休克的重要指标[2]。尤其应注意脉压变化,脉压差小,说明血管痉挛程度严重,脉压差越大,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用止血带止血的患者,要做明显标记,写明上止血带时间,每30-50分钟放松一次。合并颅脑损伤时,伤员意识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入沉睡,结合瞳孔变化,多考虑有继发颅内血肿、脑疝的可能。有研究发现,有严重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与低血压的关系比格拉斯哥评分的关系更具相关性,低血压持续时间长可致预后不良。怀疑有颈椎损伤的必须使用颈椎固定托,四肢骨折者给予夹板固定。护士应严密监护,做到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4 心理支持

大多数患者在没有思想准备情况下发生严重创伤,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5]。在抢救过程中,积极、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会明显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心理反应阈。适当地给予语言安慰和非语言交流,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抚摸和握手,传递给患者的是信心和力量。

5 结语

总之,急性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救护措施必须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伤员在受伤后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恰当的救治,保持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正确搬运,及时手术,能非常有效地提重创伤急救成功率和减少后期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王西莲,李芳.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2(6),133-134.

[3]杨西宁.多发伤急救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51-53.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6

【关键词】 急诊外科创伤救治;护理;体会

在急诊外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创伤救治,无论是进行院前亦或者是院内救治,护理人员在这个救治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不同创伤也逐渐成为了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一大因素,甚至成为了导致人们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上升,“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已基本形成,因此,创伤急救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使得对创伤救治护理的要求也随之增上,护理人员在进行创伤救治过程中应扮演好相应的角色,最大程度地提高救助成功率,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笔者对多年的创伤救治护理情况进行了回顾,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至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了195例各类急症创伤患者,其中我院120接入的患者共计91例,院外120转送的患者共计55例,用其他交通工具送入院内的患者共计27例,患者家属或其他人员送入院内的患者共计22例;在所收治的195例患者中,属于人为创伤(主要包括刀砍伤、刀刺伤等)的患者共计19例,属于车祸所致的创伤共计88例,而高空坠落致伤的患者共计38例,其他因素导致创伤的患者共计50例;在所有患者中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患者共计170例,进入急救科室后立刻运用心肺复苏的患者共计16例,最终复苏未成功而死亡的患者共计2例,而进入科室内已死亡者共计5例。

1.2 方法 针对186例存活患者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夹板固定以及包扎止血的共计114例,而需要立刻对患者进行静脉通道的患者共计143例,需要运用气管插管的患者共计38例,必须立刻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的共计1例,需要运用呼吸机帮助进行呼吸的患者共计23例,仅需要对患者进行初步止痛、镇静共计44例;在对救治患者进行转运时以及在进行手术前准备工作中,对患者进行了各种深静脉穿刺共计20例,其中第一次就成功的共18例,成功率为90%。在进行创伤治疗的过程中,对所有意识清醒的患者给予心理安慰。

2 护理要求

2.1 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生理素质 大部分进行急诊救治的创伤患者均是由于患者的病情严重,必须立刻采取相应的救治手段,医护人员必须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而通常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所花费的时间往往需要一个工作日的时间(8小时)。1并且在出现重大事故时,大批量的创伤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救治、转运以及分类处理等工作,这些无疑是非常大的工作量,而护理人员以女性工作者居多,因此,其胜利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工作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为此,可以说健康的体魄是每一名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2.2 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 创伤特别是创伤较为严重的患者多是失血性休克、重型颅脑外伤以及开放性骨折等情况,这些伤势均非常严重,且血肉模糊不堪,病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变化,这时患者通常表现为昏迷、烦躁,或者面临死亡危机。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头脑清醒,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在抢救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快准有效,不能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而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患者家属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一时无法接受做出过激行为等情况2。以较高的心理素质面对各种情况的发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2.3 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在对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进行救治时,需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非常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救治护理方法,同时对较为复杂的救治技巧也能够熟练运用,例如:心肺复苏技术以及使用呼吸机等,尤其是在较为特殊的环境中,更加需要护理人员掌握过硬的手法,例如:面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若在外部环境下,甚至可能光线不充足,同时有的患者不愿意积极配合的情况,这些均会对患者的救治造成影响。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及时抓住时间及时挽回患者的生命,并运用正确熟练的操作技巧,提高救治效果。

3 护理体会

由于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急症救治模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为急症外科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护理技术,并能够冷静应对科室内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救助方法3。同时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抚,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陈燕彩.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A].河南省重症监护专科知识培训暨学术交流会、急诊新业务、新技术学术交流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7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在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当前,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是创伤主要致伤原因,导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高,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以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2]。

创伤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而且社会负担极其严重,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和社会问题,每年造成的直接医疗费就达650亿人民币,而随之的康复及早死、残疾或功能丧失更是消耗着巨额的费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特点、现状

(1)严重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 第一个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约占死亡人数的50%,这部分患者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难以救治;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3 h,约占死亡人数的30%,大多数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抢救及时,可免于死亡;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约占死亡人数的20%,死亡原因主要是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其发生原因主要是低氧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未得到及时纠正。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创伤发生后1 h内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发生率,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反之,病死率将大大提高。因而创伤发生后第1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3-4]。

(2)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及时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城市,尤其是边远及农村、山区、矿区等的创伤医疗急救时间长,难度大,以致严重影响救治的质量。有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急救网络划分不够合理,急救到达时间长,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环节断链等问题。另外,不同系统的各种救治体系和网络之间不能衔接,造成救治脱节和资源浪费。

(3)创伤救治的整体性 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提升效率和减少误诊和漏诊。创伤救治涉及院前急救与生命支持、急诊医学、危重症监护和外科各亚专科(创伤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等多学科和部门。由于创伤救治对于时效性和整体性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他非急诊患者,尤其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整合院前急救体系、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外科各亚专科医师协同工作,需要迅速调动大量资源。因此,一个良好的急救体系是由快速的院前急救(含现场急救)和统一的院内急救两部分组成。尤其是在重大灾难面前,现场急救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整体性与时效性,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缩短院前和院内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而现阶段,院前与院内常常没有关联,各自为政;120独立设点而不在医院设点设站(而医院也不是按人口分布来布局);大多数院前急救资料缺失;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在院内也因多学科会诊、转科或伤病救治的矛盾而丧失了最佳时机。

3 建立区域性分级创伤中心,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传统的创伤救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整合创伤救治所需的各种资源,建立综合性创伤中心,打造创伤专业化救治团队,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复苏与救治、急诊手术、术后复苏和监护治疗、二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创伤一体化综合救治,有利于提高效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5-9]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创伤医学在国内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相比其他传统外科学科,存在发展时间短(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例,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创伤一体化综合救治的医院之一,成立创伤外科专科也仅仅22年);专业定位不清;专业人才培养不规范;专业队伍不稳定;创伤ICU建设滞后等等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医院成立了创伤中心,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等等,具备有固定的专业创伤外科医师,能开展常规的创伤急救手术和创伤后危重症的治疗,显著提高和改善了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而这样的中心建设对医生、对医院的要求较高,很难在全国大范围展开普及。

当前,随着创伤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创伤救治在各地市县乡镇医院外科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日常工作多由骨科医生或神经外科医生承担,缺乏统一、规范的学科建设标准和医生培训制度,对创伤患者的治疗沿袭会诊制,分科治疗,其弊病在上文已述及;同时,未建立创伤患者分级救治制度,不同级别医院创伤诊治范围不明确,不同级别医院就创伤患者的转诊未形成制度,往往建立在医生个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或由家属自行决择,致使常常丧失最佳抢救时机,影响了创伤救治效果的提高。

目前,在我国区域性创伤中心分级救治尚未建立,专业化创伤救治中心未普及和完善,不能根据患者伤情进行及时的急救和合理的分流。而上述两者间的矛盾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如何在目前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合理安排,提高创伤救治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7,10-11],区域性创伤中心分级建设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借鉴美国创伤中心分级制度,并结合我国人口分布和医疗资源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三级创伤中心,并对各级创伤中心的职责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制度性的规定。

(1)以创伤救治工作开展较好的三甲医院为依托,建立一级创伤中心。一级创伤中心应为创伤患者提供最高水平的救治,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急诊复苏(包括心肺复苏、抗休克、气道管理),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外科学各专科诊疗(包括神经外科、矫形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拥有设备完善的重症监护室;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患者;为下级创伤中心提供咨询、会诊、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创伤救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能承担创伤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在所在地区开展卫生宣教。能对下级创伤中心进行评估和准入许可。

(2)以创伤救治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市级医院为依托,建立二级创伤中心。二级创伤中心应能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急诊复苏(包括心肺复苏、抗休克、气道管理),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外科学各专科诊疗(包括神经外科、矫形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拥有重症监护室;为三级创伤中心提供咨询、会诊和技术指导。二级创伤中心应与一级创伤中心建立制度化联系,就人员培训、转诊患者等达成协议。

(3)以县级医院和部分技术力量较强、创伤救治工作开展较好的乡镇医院为依托,建立三级创伤中心。三级创伤中心至少应能提供抢救生命所需的必要救治,如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气道管理、急救复苏、普通外科治疗和基本重症监护治疗等。与一级或二级创伤中心建立制度化的固定联系,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诊至一级或二级创伤中心。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在每个乡镇建立三级创伤中心,目标是使创伤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必要的基本救治和生命支持治疗。

同时,为了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并不是每一个医院都必须要建立创伤中心,通常100万至200万人口可以建立一个一级创伤中心,100万以下人口可以建立一个二级创伤中心,各个医院应该具备三级创伤中心的救治能力。

120等院前急救与创伤中心同为创伤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在创伤中心设置站点,其职责不应仅仅是转运患者,应在人员培训、患者病情评估等方面与各创伤中心建立制度化工作联系,定期就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出改进措施,使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救治衔接得更加紧密。

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经验都表明,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在德国,自1969年开始建立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以来,交通事故病死数从1970年的20 000例以上降至2011年的4000例,而且随着一个现代急救系统的建立,公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由于创伤造成的人员生命损失和社会经济损失已居各种疾病之首,在我国创伤救治还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学科,创伤急救体系还不完善,各地发展模式和水平有很大差异,也并不是每一个医院都需要去建立创伤中心;因此,在政府医疗体系建设和学会工作中,需统筹规划和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中心,避免走弯路,节约医疗资源,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王正国.创伤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5(3):185.

[3]白祥军.重视多发伤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86-87.

[4]杨帆,白祥军,唐朝晖,等.4519例多发性创伤院内救治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4):471-477.

[5]DuBose JJ,Browder T, Inaba K,et al. Effect of trauma center designation on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Arch Surg,2008,143(12): 1213-1217.

[6]Scarborough K, Slone DS, Uribe P,et al. Reduced mortality at a community hospital trauma center: the impact of changing trauma level designation From Ⅱ to Ⅰ[J]. Arch Surg,2008, 143(1):22-27.

[7]Trunkey DD.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rauma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J]. Clin Orthop Ralat Res, 2000, 374(1):36-46.

[8],白祥军. 严重多发伤分级与分科救治模式的预后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9):801-804.

[9]白祥军,裘法祖. 建立创伤外科专科,提高多发伤救治水平[J]. 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2):709-710.

[10] Leppaniemi A. Trauma system in Europe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5, 11(6): 576-579.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室接诊抢救严重创伤患者28例,其中男23例, 女5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5岁。

1.1.1 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10例,坠落伤5例,刀砍伤6例, 砸伤2例。棍棒伤3例,其他2例。

1.1.2 受伤部位 颅脑损伤5例,胸部损伤6例;腹部损伤7例,骨盆骨折1例,四肢骨折7例.脊柱损伤2 例,其中多发伤8例。

1.2 结果 本组严重创伤患者,经过我院急诊科及时有效的救护,除1例由于创伤严重接诊时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外,其他均获得成功抢救。治愈27例,死亡1例。

2 急救与护理

2.1 急救原则 原则是抢救要争分夺秒,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为患者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当严重创伤的急救伤员来诊时,急诊科护士立即用急救推车出去迎接伤员,然后将伤员推到急诊室,然后立即通知医生,而挂号、收费等事项则在抢救之后再办理。医生到来前,应根据严重创伤伤员的不同程度给予必要的应急处置,如立即解开或剪开衣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氧、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等。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士应及时了解严重创伤患者是否有通气不良,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如发现患者呼气有哮鸣音应警惕患者是否有气道阻塞。因此,做好呼吸道管理,维持呼吸道通畅显得格外重要。尽快解除气道阻塞,将患者安置于平卧位,迅速使患者头偏向一侧为最佳,清除口腔及鼻腔异物或呕吐物后,给予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头面部外伤患者往往有血块或呕吐物或泥沙,阻塞呼吸道或鼻腔,首先给予清除和吸引干净,紧急情况可用手指及时清除,对有舌根后坠患者,应用舌钳拉出,并向前托起下颌,放置口咽通气管。有严重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患者,配合医生立即行气管插管,并给予机械通气正压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3 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循环血容量 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减少,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可防止低血压休克导致的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损伤。患者到医院后,护士应迅速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防患者休克失代偿后血压下降,静脉萎缩而导致穿刺困难。正确选择输液途径,选择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如肘静脉,颈静脉及下肢大隐静脉较为适宜。但应避免在严重创伤的肢体侧穿刺,必要时可静脉切开,加压输液, 以便快速输入液体,补充有效循环血量以为手术和后期治疗创造条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神志的观察、 呼吸的观察、脉搏的观察、血压的观察等。

2.4 紧急控制明显和隐蔽出血 严重创伤多为开放性外伤,常因出血快、失血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止血是急诊抢救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明显的外出血控制多用加压法,如四肢出血采用敷料局部加压包扎;在加压包扎无效的情况下可行钳夹止血或上止血带;上止血带前要将肢体抬高二分钟,使血液尽量回流。松紧程度以出血肢体的近端不出血为宜,扎止血带部位须有明显标志并记录时间,对大血管出血患者可先结扎。隐蔽性出血判断较为困难,如腹腔内脏器损伤出血或腹部大血管损伤的患者当时生命体征表现不十分不明显,因为大量血液丢失在软组织内,很容易与骨折病员混淆。此时应立即行剖腹探查术,直接送入手术室,行急诊手术挽救生命。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应动态监测血压、脉搏。

2.5 应急措施的应用

2.5.1 心肺复苏术 心跳、呼吸骤停是严重创伤患者最危急的情况,应立即采用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抢救措施。急诊护士应掌握气管插管术,对颈部损伤或声带水肿,插管有困难的患者可酌情行环甲膜穿刺和气管切开的准备。

2.5.2 静脉通道与液体复苏 当患者出现静脉萎陷穿刺困难的情况时,应立即行静脉切开以争取时间。严重四肢伤合并休克患者必要时行动脉输血、输液。可反复使用平衡液,在患者来诊5 min内开放静脉通道、备血,并尽早输全血。

2.5.3 监测技术的应用 姿势也可提示伤情及其进展情况。如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提示内出血休克;通过导尿观察尿量、色、比重、pH值等可判断有无泌尿系损伤,还可提示休克程度及微循环灌注情况。同时做好各种生化检查、紧急验血型、配血等多项护理操作。

2.6 工作协调 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工作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科室。为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急诊科护土长应有预见性地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的工作,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取得与有关科室的联系与沟通,使伤员的急救工作畅通无阻,为伤员赢取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

2.7 重视心理支持 提高急救护理效果:随着医学模式转变,整体护理已愈来愈受到重视。严重创伤患者不但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而且面临着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自我形象(致残)改变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躯体存在着严重创伤,而且心理也受到重创,因此,要给予伤员恰当的心理支持,解除其心理压力和负担。抢救过程中多采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镇静的态度和熟练精湛的抢救技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心理安慰。

3 小结

严重创伤患者伤情复杂、变化快、并发症多,稍有延误可造成伤员死亡。因此,急诊室护士必须有生命的观念,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在急救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地估计病情,尽快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器官损伤。娴熟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科医护间的密切配合,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规范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伤员生命的重要保障。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9

关键词:创伤 急救 规范化 漏诊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standardized trauma emergency system o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

JIAN Zhen AO Rongguang LI Dejian ZHANG Xu JIANG Xinhua YI Chengqing YU Baoq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Shanghai Pudong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 Pudong Medical Center;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ndardized treatment system for early first aid. Methods: The severe trau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in Shanghai Pudong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November 2019 were included as the study group, and 75 patients were randomly match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1∶1 radio among the severe trau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emergency mode based on similar age and injury factors. Result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system for early first aid, the time to start first aid was(3.5±1.2) min, and the average tim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5.0±2.1) mi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emergency stay time was(3.5±5.1) h in the study group and(20.1±7.8) h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longer(P<0.05). In addition, it took shorter time for the auxiliary examination with(0.9±0.3) h in the study group, while(1.3±0.4) h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missed diagnosis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1.3%(1/75)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8%(6/75),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4.0%(3/75),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16%(12/75). The missed diagnosis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ed treatment system for early first aid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survival o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This system has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first aid and reduced the rate of missed diagnosis of injuries.

Keyword:trauma; emergency; standardized treatment; missed diagnosis;

创伤一直是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突出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约120万人,伤约5000万人[1-3]。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工程建设等各类致伤因素的暴力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创伤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并且伤情更加复杂,使得创伤救治更为棘手。

由于严重创伤具有高死亡率、低救治成活率的特点,早期有效的急救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健全而完备的急诊体系是高效救治的基础[4-5],欧美国家均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探索[6-8]。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尚缺少这样的救治体系,具体原因包括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脱节,院前与院内信息无法共享导致交流不畅通;创伤急救首诊人员缺乏系统化、规范化专科培训,综合创伤救治能力不强;缺乏专业高效的创伤急救团队、院内救治流程冗杂等,这也是我国严重创伤的病死率、致残率均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5,9-10]。

为深入探讨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系统建立前后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提高区域医疗中心对严重创伤的救治能力,我们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期间上海市浦东医院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收治的7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相似的年龄及受伤因素,在采用常规急救模式处理的严重创伤患者中按照1∶1随机匹配75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7年7月创建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并日趋完善,故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采用规范化诊疗系统救治的75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病例纳入标准:严重创伤患者,ISS评分≥16分;按照ISS划分的6部位,损伤累计至少2处,至少1个身体部位的AIS得分为3分以上[10];创伤至入院时间<24 h。排除标准:患者或家属拒绝纳入研究;年龄<18岁或>80岁;基础疾病处于活动期;伤前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严重创伤患者75例作为研究组;2010年3月—2015年2月在我院采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严重骨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病例库,按照同样的纳入、排除标准,依据类似的年龄及受伤因素进行随机1∶1匹配,共纳入7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受伤因素、性别及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救治流程

传统急诊的救治流程模式主要为首诊医师负责-专科医师会诊救治模式。接诊患者后,由急诊科医师对患者进行首诊急救,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各会诊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开具检查,待检查结果出来后再次请相关科室予以会诊治疗,如有明确专科疾患,则转入相关专科病房进一步救治。

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在急诊抢救室设立创伤急救“红区”,毗邻摄片室、CT检查室,配备急诊手术室;建立院内患者信息联动,患者从预检到最终转归过程的全部医疗信息均可实时在患者诊疗信息中显示,供各科医师查阅;人员配置以急诊外科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急诊外科团队成员均接受中国创伤急救培训(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 CTCT)的相关培训[11],由1名高级职称的急诊外科医师作为负责人,成员包括当日值班的急诊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和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医师。

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流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入红区,急诊外科团队立即进行初评和生命支持,同时召集固定的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协作诊断及救治,开通绿色通道,信息联动供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进行快速决策,急诊外科团队在信息平台查看并综合各亚学科建议后决定患者进入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或专科病房。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开始急救时间(指患者入院后到接受医护抢救的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指患者停留在急诊科的时间总和)、辅助检查时间(指从患者就诊到完成辅助检查取得检查报告的时间,检查通常包括血液检验、心电图、CT,必要时还需可疑骨折部位摄片、B超等)、漏诊率(指患者入院24 h后发现的损伤,在早期救治中未制定相应的措施)及病死率(患者入院后发生死亡的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在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绝对值表示。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等。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研究组开始接受急救的时间最长8 min, 最短1 min, 平均(3.5±1.2)min; 对照组最长15 min, 最短的2 min, 平均(5±2.1)min; 研究组开始接受急救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急诊停留时间,研究组最长12 h, 最短0.5 h, 平均(3.5±5.1) h; 对照组最长48 h, 最短1 h, 平均(20.1±7.8)h。辅助检查时间,研究组最长1.2 h, 最短15 min, 平均(0.9±0.3)h; 对照组最长2.5 h, 最短40 min, 平均(1.3±0.4)h。研究组的急诊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漏诊率1.3%(1/75),对照组漏诊率4.0%(3/75);研究组病死率8.0%(6/75),对照组病死率16.0%(12/75)。漏诊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救治情况见表1。

表1 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前后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情况

3 讨论

根据2007年8月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每年我国伤害发生约2亿人次,死亡70万人~75万人。创伤致死占总死亡人数9%左右,是我国45岁以下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3]。每年因伤害而就医约6200万人次,预估直接医疗费高达650亿元。高处坠落伤以及交通损伤是当今我国创伤的最主要原因[12-13]。作为社会主要的生产力,青壮年最容易受累及的群体,且多数属于严重创伤,由此造成的死亡和残疾对社会经济影响深远,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3,14]。

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外科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ry, ACS)依据医护人员配备能力、创伤救治能力,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备的创伤中心分级制度,70年代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开设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TLS)课程指导快速开展创伤急救和复苏,降低了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出现[13,15],近年来又进一步提出军民合作的创伤急救理念,实现创伤可预防性零死亡[16]。但考虑中美两国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的巨大差异,以及我国医疗资源的特点,直接沿用“美国模式”显然不切合实际[11]。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也在不断探索严重创伤救治的新思路、新方法[9-11]。

上海市浦东医院作为浦东地区南片区域医疗中心,辖区内包含众多交通枢纽及工业园区,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最大程度降低严重创伤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我院自2017年7月创建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浦东新区地域特色的创伤急救模式,其特色在于“早期”、“规范化”以及“体系”的建立与实现。具体如下:

“早期”急救的开展:时间是创伤急救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创伤大多数死亡发生在事故的第1个小时内,原因多为过量失血、气道受损或呼吸衰竭[1-2]。早期急救往往能够迅速识别并解除这类致命的伤害,因此有了急救“黄金一小时”的说法,即从患者受伤到接受确定性的治疗或损伤控制外科的处理时间控制在1 h以内。创伤患者错过早期救治时机,导致机体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引起病理生理急剧恶化,继而由功能性的改变逐步演变为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最终引发各器官功能衰竭,此时即使能够得到确定性的治疗,往往也会造成并发症的残留,甚至难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与后期进行更高级的救治相比,早期快速急救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的可能性,有望使患者病死率下降至10%以内[17]。在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符合指征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入红区,急诊外科医师评估后开启绿色通道。红区紧邻各类检查室,并配备有手术室,使得一些紧急的救命性操作或手术能够在急诊抢救阶段完成,免去向手术室转运的延误与相关风险。患者各类检查信息通过电子诊疗系统实时共享,各专科医师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将救治严重创伤的时间节点提前,开始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以及辅助检查时间均有效减少,患者早期得到有效治疗。

“规范化”急救的实现:ATLS的基本原则自1978年首次引入以来,已为创伤诊疗提供了一个标准化框架,用于对创伤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复苏。该结构基于以下概念:创伤以一系列可重复的过程致使患者死亡,医师可根据该进程迅速识别和救治可能致命的创伤患者[18]。该原则主要是根据医生的经验而非实验研究而创建的,因而它是一种全面、可重复实现的临床策略,可在任何急救条件下提供创伤救治指导。Ali等[19]报道指出,当急诊医师接受ATLS方法系统培训后,创伤急救患者的病死率从67.5%降低至33.5%。Van Olden等[20]报道采用ATLS方法后,创伤患者病死率从48%降低至31%;1年后,随着医护运用ATLS理念的成熟,纳入研究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后最初的60 min内,患者的病死率从24%降至0。国内创伤领域的专家将ATLS理念与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创伤急救培训CTCT培训[17]。该研究中,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创伤救治团队所有成员均接受过CTCT培训,其中有1人取得ATLS证书,所有成员均能够按照ABCDE原则进行初次快速评估和生命复苏,团队成员定期参加创伤救治培训,加强评估和复苏的技能,保证了创伤患者接受规范化的诊疗。本研究结果证实早期急救规范化治疗系统的建立可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

急救“体系”的建立:创伤救治时常常需要多专科会诊的支持,从而导致时效性差,甚至出现“马拉松”式会诊。各专科医生只考虑本专业可能出现的临床问题,局限于本专科的技术特长,容易出现拘泥于固有思维而不能全面评估伤情的情况,影响甚至延误或忽略其他专科急需处理的疾患,特别是一些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损伤。有文献报道创伤急救患者的漏诊率甚至超过50%[21-22]。因此,多专科组成的救治团队的建立并非是简单各专业人员的集聚,而是长期、固定的多学科人员构建的医疗团队相互间磨合,弥补相互间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形成可靠的急救体系,才能满足严重创伤的救治需求。研究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这得益于我院建立的以急诊外科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随着急救体系的建立,团队内部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及病例讨论,介绍各专业常发病、易漏诊的创伤;为保障急救的有序进行,每日由1名高级职称的急诊外科医师作为负责人,统筹救治进程。

总之,我院建立的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系统对于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初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该体系提高了急救效率,降低了患者伤情漏诊率,值得进一步在各地区域医疗中心推广。

参考文献

[1] Dauer E,Goldberg A.What's New in Trauma Resuscitation?[J].Adv Surg,2019,53:221-233.

[2] Hadfield RJ,Parr MJ,Manara AR.Late deaths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receiving intensive care[J].Resuscitation,2001,49(3):279-281.

[3] Lozano R,Naghavi M,Foreman K,et al.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from 235 causes of death for 20 age groups in 1990 and 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2,380(9859):2095-2128.

[4] MacKenzie EJ,Hoyt DB,Sacra JC,et al.National inventory of hospital trauma centers[J].JAMA,2003,289(12):1515-1522.

[5] 陈建荣,张劲松,岳茂兴等.地市级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管理专家共识(2020)[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20,6(4):193-201.

[6] Scott JW,Staudenmayer K,Sangji N,et al.Evalu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 emergency general surgery anatomic severity grades and clinical outcomes using national claims data[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21,90(2):296-304.

[7] Puzio TJ,Love JD,McNutt MK,et al.Predictors for Direct to Operating Room Admission in Severe Trauma[J].J Surg Res,2021,261:274-281.

[8] Numata K,Matsubara T,Okumura Y,et al.Development of Clinical Skills and Confidence Questionnaire for Triage and Action Minor Emergency Course:Test-Retest Exam[J].Cureus,2021,13(9):e17864.

[9] 杜哲,都定元,黄光斌等.综合医院创伤中心模式治疗严重创伤患者疗效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8):703-706.

[10] 杨鹏,陈恒峰,王龙刚等.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前后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9,(10):913-917.

[11] 张岫竹,张连阳,陈洪.创伤医学体系建设——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3):122-125.

[12] 郭妍,马信龙.规范化程序化多层次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5):513-517.

[13] Zhang LY,Zhang XZ,Bai XJ,et al.Current trauma care system and trauma care training in China[J].Chin J Traumatol,2018,21(2):73-76.

[14] 徐少文,张茂,干建新.关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2011,(1):4-7.

[15] Spijkers AT,Meylaerts SA,Leenen LP.Mortality decreases by implementing a level I trauma center in a Dutch hospital[J].J Trauma,2010,69(5):1138-1142.

[16] Berwick DM,Downey AS,Cornett EA.A National Trauma Care System to Achieve Zero Preventable Deaths After Injury:Recommendations From a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Engineering,and Medicine Report[J].JAMA,2016,316(9):927-928.

[17] Wilson MH,Habig K,Wright C,et al.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ine[J].Lancet,2015,386(10012):2526-2534.

[18] Petrosoniak A,Hicks C.Resuscitation Resequenced:A Rational Approach to Patients with Trauma in Shock[J].Emerg Med Clin North Am,2018,36(1):41-60.

[19] Ali J,Dunn J,Eason M,et al.Comparing the standardized live trauma patient and the mechanical simulator models in the ATLS initial assessment station[J].J Surg Res,2010,162(1):7-10.

[20] van Olden GD,Meeuwis JD,Bolhuis HW,et al.Clinical impact of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J].Am J Emerg Med,2004,22(7):522-525.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篇10

关键词:急诊科;绿色通道;抢救

急诊科是医院收治危急重症的一线科室,急诊科抢救符合绝大多数危急重症抢救存在“时间窗”、损伤控制理论,在黄金时期内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是许多疾病患者存活的关键,这是活体组织生理性、病理性变化客观规律决定的[1]。对于那些需要优先抢救的濒死、高死亡风险对象,及时开辟绿色通道,可争取时间窗,从而降低病死率。军人绿色通道与普通医院的绿色通道存在较大差异,军队因其特殊性,急诊危重症多见心脏骤停、创伤患者,病种相对集中,这要求急诊科不仅需要关注绿色通道的管理效率,还需要关注特殊病种管理,注重某类疾病的急救技术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军人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水平,本次研究试回顾性分析基层军人绿色通道开辟情况、救治效果,总结绿色通道管理经验、抢救救治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月~2015年12月31日,医院急诊科开辟军人绿色通道主要用于现役军人、预备役创伤、心脏骤停等疾病的现场抢救。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4-2015年绿色通道患者基本情况。

2结果

基层开辟绿色通道转运的现役军人,从病种分布来看,以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创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采用的急救技术主要为心肺复苏,主要针对大量失血、原发心脏病、严重脱水等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神经系统疾病多见脑梗死、脑出血,此类对象多发生在气候剧烈变化时,另多见军队战士青年型卒中,多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无明显先兆。创伤疾病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极少部分包扎、枪弹伤、刀伤,也多见于训练创伤,多为保护措施不到位所致。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急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男,21岁,战士,训练过程中突然晕倒、心脏骤停,现场急救员进行了简单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敞开衣襟、开口预防窒息,接到呼叫后,10min内卫生员抵达现场,查体见患者面色苍白、腹部下可见散在的黄斑、肢冷、心率为0,无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判断为心脏骤停。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速率100~110次/min,持续替换人员维持有效的按压,持续6min,同时连接便携式呼吸机供氧,在此同时,迅速转运到当地医院急救,心跳恢复。转运过程中开通静脉通道,院内应用扩血管复苏药物,心电图恢复,期间停跳1次持续十数秒,立即采用电击除颤,能量200J,恢复正常,转移到上级医院。

3讨论

应加强对部队以及专业卫生人员心肺复苏术的培训。从基层卫生机构转运上级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情况来看,多见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危象之一,心肺复苏是最急需的抢救技术。本例对象在早期接受急救员的现场基本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道管理预防误吸。卫生员迅速抵达现场进行了徒手胸部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推广要点:①有报道显示,心肺复苏失败与心率恢复速度有关,需做好对基层急救员的培训,重视现场的心肺复苏,组织部队干部、战士,特别是一线救护员,学习心肺复苏技术;②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心电图表现、早期通气方式有关,对于送院、急救过程中出现的VF心电图表现,需予以重视,遵照指南尽快、有效完成心肺复苏各项操作,包括强化通气措施、必要时气管切开、合理的胸外按压,准备好心电除颤、药物复苏,及早除颤,使用束缚带有助于增加潮气量,有助于肺通气,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也不应停止按压,适当引入心肺复苏仪等辅助设备;③对心脏骤停者短暂复苏者,也不应放松警惕;④积极控制心脏骤停的原因;⑤尽量安排2人配合,1人取器,1人开展胸外按压等操作,100/min的速度可能影响生理病理状态,100~120/min的胸外按压是合理的,按压的深度在5cm为宜,应避免过深,但实际情况是出于担心按压过深导致肺创伤,绝大多数心肺复苏实际按压深度几乎不会超过5.5cm,对于心肺复苏,非必要的中断是被允许,但应尽量缩短,特别是除颤前,应避免按压中断;⑥准备好急救药物,针对顽固性VF、pTV,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救员做好药箱的管理,做好扩血管药物、抗心律失常、强心等药物等管理,确保足量、合格、方便取用。军队急救,多见于训练、军队生活有关的病种,包括潜在的由高强度的训练诱发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往往表现为发病急骤,可出现心脏骤停,死亡率高。另外青年型卒中,病情相对较轻,多见于训练后,另见训练保护措施不到位、器械操作不当等引起的创伤,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此类伤情可轻可重,医院应购入应对创伤的外固定设备,可借鉴美国的战伤现场救助设备,如Bastiani架、许氏单边固定支架、Wagner、Charnely、hoffnann支架等。站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解战士们的身体负荷情况,做好体检,发现冠状窦性电轴左偏、右偏,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表现,结合动态心率评估身体压力状态,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估展示的健康状态,寻找潜在的心脏骤停风险因素。综上所述:军人绿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别注意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再华,高燕琳,苏建婷,等.2003-2007年北京户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7):651-652

[2]刘元生.心肺复苏2015年指南与解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24(6):4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