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十篇

时间:2023-12-27 17:44:3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1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对每个学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小学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形成,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文化教育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匮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小学都将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文化知识教学方面,一切教学活动也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并未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另外,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够,也未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小学生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授课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一味进行“灌输式”教学,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都采用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堂教学节奏完全由老师掌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内容完全按照大纲要求原文照搬,根本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相适应,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并未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内容基本都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且由于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具有随意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随意,起不到相应的教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规划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热荩并且缺乏对小学生的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提升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探索和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重点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很难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量让小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抽象和无形的概念,但是对于小学生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心理教育基本就是一个模糊的词汇,对于心理教育,小学生也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小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首先让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的意识,比如说,小学生在参加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时,可能就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大脑空白、手脚发抖等情况,这将严重制约小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在辅导过程中让小学生掌握平复紧张情绪的技巧,掌握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小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并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心理健康老师的整体素质,革新教育理念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素质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应该重点提升教师的素质。老师应该首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把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下,老师应该革新传统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为了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素质引起足够重视,可以对小学老师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让所有小学教师都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老师的任务,而是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都重点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能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从而增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门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老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文章内容涉及爱国主x的相关知识,老师就可以带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对学生进行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小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表现励志、积极向上精神的文章,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小学生在了解文章主旨的情况下,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文章中的伟大科学家、经典的励志人物等作为学习的榜样,因为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励志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以音乐为教育载体,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在小学生学习或者欣赏具有爱国情怀的歌曲时,老师就可以适时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青春励志歌曲时,老师就可以以音乐为切入点,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引导小学生及时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所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各种情绪很容易从外部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小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帮助小学生摆脱消极的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情绪相对来讲很不稳定,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会喜形于色,手舞足蹈,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所以老师很容易从小学生的外在表现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好时,就应该及时向小学生了解情况,弄清楚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小学生及时摆脱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将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家长以及同学,只要将心事说出来,消极的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倾诉对象也可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针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心理课程的优化设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袁传文.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和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2]林维晨,童正花.将阳光洒向童年: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3]姚叶红.金色童年从健康的心理开始: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2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2-0008-06

一、引言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哈尔滨市部分学校(包括省直属学校,重点小、初、高中以及其他心理特色校等)也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都配有专兼职心理教师。但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其在学校中的发展空间有待调查,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心理咨询室如同摆设、心理教师身兼数职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哈尔滨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八区十二县共335所学校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158所小学、127所初中和50所高中(包括职业高中11所,普通高中39所)。

(三)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共37道题。问卷包括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心理学科培训情况、心理科研五个维度。

三、结果与分析

(一)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从哈尔滨市抽取360所学校发放问卷,回收356份,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为94%。对335所有效问卷数据整理,对其中5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哈尔滨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状况较好,隶属于校领导或德育处部门的学校占86%,设立专门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的有53%;已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70%;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心理工作的有79%;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60%;开展专题讲座的占50%。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运用及心理学科专业培训的开展这两个方面有待提高,个体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普遍达到标准,测评工具和人员培训方面还有待完善。在团体辅导活动室、个体心理辅导、大型咨询活动、研讨活动等方面,各学校开展得较少,有的学校几乎是空白。科研活动方面,各个学校的开展情况都较差。

(二)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不同学校、地区的差异

对哈尔滨市八区十二县的335所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按学校类型分类包括158所小学、127所初中和50所高中;按地区分类包括160所外县学校、66所新区(平房区、松北区、阿城区、呼兰区)学校和109所主区(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学校。

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两大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展可以采用心理活动课、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选用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作为教材,也可以参考其他教材或选择省市统一的教材。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是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

如图1和图2 所示,高中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占全部被调查高中的56%,小学组和初中组的开课学校占33%,高中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高于小学组和初中组。外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是29%,新区的比例是47%,主区的比例是41%,可以看出新区开课情况较好。各中小学专题讲座的开展情况较好,高中组开展针对学生和教师专题讲座的比例为58%,初中组也在50%左右,小学组稍差一些。按地区划分,新区学校和主区学校的专题讲座开展比例均在50%以上,外县也在40%以上,可以看出哈尔滨市各中小学专题讲座开展情况较好。针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教师工作坊的学校所占百分比在3%~12%之间,开展情况不好。在教材使用方面,高中在自编校本课程、使用材和参考其他教材方面比小学、初中好;新区和主区的学校更倾向于使用省市统一编写的教材。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能达到每周一节或两周一节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高中、初中和小学,按区域划分依次是新区和主区、外县。

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比小学、初中更加完善。新区在针对学生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高于主区、外县。校本教材的使用方面,外县和新区的开展情况好于主区,主区使用省市材的比例高于新区,外县参考其他教材的比例高于新区和主区。

2.心理咨询的开展情况

学校心理咨询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的测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别辅导、团体活动、热线咨询、信箱咨询、网络咨询、心理测评、行为矫正、青春期教育、危机干预和咨询室的开放时间。

如图3 和图4所示,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在哈尔滨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开展情况较好,开展比例为50%以上。开展个别辅导的小学占所有小学的54%,初中为61%,高中为66%,高中多于初中,初中多于小学;外县为46%,新区为79%,主区为66%,新区个别心理辅导工作比主区、外县好。高中开展心理测评和青春期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工作的比例为58%。此外,各校在团体活动、热线、信箱、网络咨询、行为矫正、危机干预和咨询室开放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均不佳。

四、讨论

(一)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良好,80%以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于校领导或德育处,一半以上的中小学设立了专门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70%的中小学已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与郭德凤等[1]、廖全明[2] 的调查结果相似。80%以上的心理工作是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此比例高于薛中国[3]对吉林省心理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结果,说明哈尔滨市心理教师专业化情况较好。有60%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专题讲座的占50%。这与杨蕾等[4]的调查结果相似。科研活动在各个中小学校的开展情况都较差。为填补科研的空白,各中小学应至少有1项校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各部分全力配合课题组的研究,尤其要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二)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不同学校、地区的差异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面,高中组比小学组和初中组开展得更好。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比小学、初中更加专业化,接受过更多各种形式的专业心理培训,能够较好地利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在哈尔滨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开展情况较好,此结果与姚彩霞[5]有关咨询室建设与运用的研究结果相似。各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心理测评和青春期教育在高中开展的比例高于50%。哈尔滨市各中小学开展的团体活动、热线咨询、信箱咨询、网络咨询、行为矫正、危机干预以及咨询室开放时间方面都不佳,可见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除了以往的一对一、面对面咨询外,还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咨询,给学生带来便利。

哈尔滨市对心理健康教育开课以及教材使用情况存在地区差异。新区在针对学生开课情况和针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高于主区、外县;在校本教材的使用方面,外县和新区的学校好于主区,主区学校使用省市材的比例高于新区,外县学校参考其他教材的比例高于新区和主区。陈永胜[6] 对浙江省心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表明,45%以上的学校已经开发校本课程。

五、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认真学习《纲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纲要》精神,贯彻落实《纲要》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到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因地制宜,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中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4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应以活动为主,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

3.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针对学生个体或学生团体实施的心理疏导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展心理辅导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在心理辅导或咨询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得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热线。

4.通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利用不同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5.加强心理宣传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橱窗展、班级文化黑板报、学生手抄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册、心理报、心理广播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可以开展“心理活动月”系列活动,介绍学生需要的心理学常识,集中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现场心理咨询、趣味心理测试、心理影片观赏、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等。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的好伙伴。

6.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全面营造心理健康和谐氛围。对教师、学生实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标、过程、方法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此外,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和教师这份职业,提升职业幸福感,让教师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升教师整体的归属感,促进学校和谐心理氛围的形成。作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开朗、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学生们学有所知,看有所得,动有所获,玩有所乐。

7.定期开展丰富校园心理活动

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日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现场咨询、大型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心理影片鉴赏、趣味心理竞答等。

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最好男生和女生各一名。心理委员应发挥心灵使者的作用,时刻关注班级同学的变化,随时与心理教师联系,做好班级心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中的心理学爱好者进行培养,成立心理社团,开展各种培训,使其在班级中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角色。

(三)强化培训,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1.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应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扩大专职教师比例。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兼职教师必须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系统培训。专职教师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2.加大培训力度

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规划,多种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对于知识的渴望是每个教师一直在追求的,开展集中、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专业培训学习,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方面的培训,有助于刚刚接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心理课程的掌握与理解;还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通过专业心理学知识理论的培训,深入了解心理学,了解心理咨询,学以致用,使心理教师走向专业化。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远程培训的形式,组织教师观看名师讲解的视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使教师在听课中不断自我反思。远程培训的优点在于可控性强,也就是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反复听课,反复思考。

学校可以组织专兼职教师去名校观摩学习,包括听课、听讲座、体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针对学生个案进行分析研讨,开展心理教师座谈交流,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扰。专兼职心理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但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程度有待提高,针对棘手的问题希望可以与专业教师探讨,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

学校还可以成立教师工作坊,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活动。积极组织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学科教研、专题报告等活动。如建立“心理支持研修团队建设”,心理教师“一对一”帮扶队伍,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到尚未开展心理工作或仍未取得咨询师证书的学校进行现场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专题讲座,并帮助这些学校进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一位心理教师快速成长,不断进步。

各校还应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未获得证书的教师不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辅导或咨询工作。同时,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指导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的心理辅导或相关培训,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四)加强领导,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1.高度重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重点工作计划,并采取相应措施,抓好落实。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组和指导中心,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在全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的创建活动。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心理辅导室建设、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用书订购的相关经费支出。

2.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室建设

心理辅导(咨询)室是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初中、市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均应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资料。心理辅导(咨询)室要有独立的专用场地和足够面积,应设在既方便学生进出又相对安静的非教学区域。心理辅导(咨询)室的内部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到舒适、温馨、安静、保密、安全。每个心理辅导(咨询)室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至少1名受过系统培训的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必备条件。

3.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和教师教学用书,经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作为全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各中小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供师生使用。购买学生读本、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费用由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得增加学生负担。学校不得购买和使用未经教育部或市教育厅审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此外,学校还需积极开发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

4.加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科学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教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教研活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开展优秀研究成果的评选活动。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深入学校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5.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制定对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与办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考核各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

6.加大资金投入

学校应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完善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更新。

参考文献:

[1]郭德凤,何晓萍,石秀莉.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6,7(5):106-108.

[2]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6):146-150.

[3]薛中国.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7-11.

[4]杨蕾,边保旗,樊富珉.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97-798.

[5]姚彩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教育科研,2009:2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3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55-0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领导及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认为语、数、外三大主科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只能被归为副科;有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了单纯的应付上级检查,通常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更有甚者在检查过后针对在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采取直接关闭或是不开设的办法。二是学校教师在认识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差。一些教师由于对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认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事情,无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否都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一些教师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味地依靠经验,进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三是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以及自制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情绪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相关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水平方面整体偏低。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未受到学校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职人员配备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教师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亦或是技能方面的训练,具体到实际工作而言只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方式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且在这些教师当中以兼职为主的占大多数,他们大多是从别的学科临时借调而来的。

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存在不足。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轻预防、重矫正。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将在心理上存在障碍和困扰的少数学生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对象,忽视了针对全体学生心理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教育工作。然而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有效解决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其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受挫能力。二是轻实践、重说教。目前学科化现象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许多学校在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述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其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领悟。

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心理健康不仅指的是健康的人格,它还意味着健康的人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小学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拥有健全人格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陈旧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和学习新的观念,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以及日常教学的各个层面。作为学校以及各级行政教育部门,要在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师生共同重视,共同参与的一项全民运动。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在学生中间树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防护意识,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无论在面对成功、喜悦还是失败、打击时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2.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教学方向还是学生的行为,教师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的影响。因此为更好地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在充分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针对在职教师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学理论、技巧培训,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吸引更多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到学校就职,加快学校在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向专业化迈进的脚步。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借鉴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在学校中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吸取各方成功经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得以规范化前进。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由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受影响面十分广泛,要想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好的完善,不是单纯的依靠学校一方就可以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拓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努力实现家庭、社会、学校共同配合、共同助力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他们的父母的道德、价值以及人生等观念都在生活细节中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由于小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正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阶段,其对是非的辨析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为此,学校要组织学生家长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交流委员会,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将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家长,在帮助其树立正确心理健康观念的基础上,对其错误的教养意识进行纠正,使家长能够及时的发现并纠正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自身来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情感、认知水平,努力为学生营造团结向上、积极奋进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良好校园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小学教育 教育环境 教育途径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要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是同样重要的。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相比之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据研究统计,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认为在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并不是说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小学重新开设这样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

3.在合适的机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由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学;校园文化

现阶段的教学提倡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一个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传统教学所要求的基础文化知识。目前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导致了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强烈,而不注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当前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心智还没有完全开化,自身的可塑性是相当的高的,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加强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老师是否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当前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一个基本要点。学校应当激励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积极探索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然后再今后的课堂当中灵活的运用自身的经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发挥作用。(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教育改革,更是这个时展所产生的必然要求。当前的世界已经深入全球化时代,深刻地影响了目前社会的点点滴滴,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就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以及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们学会了信任他人、接纳自己、拥抱社会才能够很好的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老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社会所需的基本知识之外,更加应当注重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联系的方式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老师作为传统教学主体,单一式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加无意义。老师应当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老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尽管让学生作为第一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但如果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没有强硬的知识能力,是很难把握好课堂节奏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的。因此老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当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教学素养,如此才能够教授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老师的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活动,加大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学校不能够只是注重学生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还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建设学校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心智不是很完全,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掌握并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教学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们感到新奇,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整体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好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加大对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这一项工作的一个重点。(三)各个学科通过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最好的选择途径便是课堂教学活动。所以说,如果要想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那么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其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老师应当尽量根据教学当中各个学科的特点,找出课堂教学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总结好经验并引导学生们探究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就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清楚的认识。各个学科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当尽量让学生理解到健康心理的作用和意义。(四)加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扩大学生的教育空间。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是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孩子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会对一个孩子的心理产生巨大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得当,会导致孩子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导致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形成心理障碍。老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转变家长不好的教育意识,加强其对孩子心理教育的认知并和家长多多探讨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尽管如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局限于传统的知识内容的教育,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起到十分正面的影响,孩子在将来的被教育空间也会被持续扩大。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孤立的教育,它融入到了各个领域和生活当中,老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中能够引导好学生健康的心理建设。学校和老师以及家长各方面教育相互结合并以多种形式建设好学生的健康心理,结合德育培养能够适应时展和要求的人才,一起努力构建新的德育体系以及建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线。

作者:赖惠珊 单位:广东省惠东县白盆珠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6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2002年,我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在认真总结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部组织专家对《纲要》进行了修订完善。现将修订后的《纲要》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并将落实情况、问题和意见及时报我部。

附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教育部

2012年12月7日

附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突出重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分类指导。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率先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其他地区,要尽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和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之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强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化发展。同时,着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成效,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5.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6.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7.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8.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9.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10.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11.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2.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教育部将适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1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1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1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8

【关键词】生态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3-01

引言

就现在而言,越来越多的国际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从生态学视角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这种研究方法认为仅仅靠医学上的心理治疗方法来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保护是不够的,还应该立足于生态学的视角去分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脱离实际的不足和机械化的教育的缺点,更加适应当今的发展模式。

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

不管中小学生处于何种阶段,其所在的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小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如果我国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对我国展开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模式以及学生的健康积极成长至关重要。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四结合”心理教育模式为主,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辅。所谓的“四结合”是学校结合学生现有的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学校结合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来描述学生的心理发展;结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矫正来开展教育训练内容;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日常工作中。然而,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教育模式是以学生本身为原则,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创造才能的环境,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在灌输相关知识时本能的教育学生心理建设,使得学生不仅仅实在知识方面得到充实,还为学生的心理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可是,我国的中小学普遍都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学校只注重形式,上级提供一个大纲,学校为了响应上级的要求,模式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的需求并不关心;二是将“四结合”抛在脑后,直接以教育辅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让学生对其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使得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完善的心理健康建设;三是城乡差异显著,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表现为在一线、二线城市发展较好,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心理建设重视不够。

3.构建以生态模式为基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生态学视野下进行分析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中小学所在的环境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序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态化”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入一个大的环境中,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环境内部的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即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内部环境的冲击和改变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并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一个适合中小学生的方案[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型”的教育模式,即家庭、学校、社会同心圆平衡稳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展开是指不仅仅限于学校的教育,需要将教育扩展到家庭和社会,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首先,学校不能仅仅只注重心理健康的形式发展,还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发展,关注学生的需求,毕竟学生才是主体,学生才是心理健康建设最关键的人物;其次,不能将心理健康局限到书本上,心理健康建设是一种实践性的学科,单纯的靠书本上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让学生积极的关注自身的心理,使得学生清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最后,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推广在贫困地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对贫困地区给予相应的补助[3]。

综上所述,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展开对中小学心理教育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有任何懈怠。

4.结语

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多样化,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矛盾日益突出。通过PPCT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个体的存在周围包括着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以及宏系统。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应当以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准,通过对生态学的理解制定一份适合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12(4):88-8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9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

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卡向家长介绍近段各平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不敢与同伴交往,不愿参加活动,有时甚至上课想小便时都不敢说。我分析了孩子内向的原因,并指导家长平时多带孩子出去游玩,有意识地接触邻居家的小伙伴。带孩子上超市,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校园,教师更是关注这个孩子,多为他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找性格外向的孩子与他亲近。稍有进步,我就给予鼓励和表扬。经过两个学期的密切配合,孩子进步很快,能主动与教师说话,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十一”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10

三年级语、数 郑海红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促进心理素质提高,预防问题发生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小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病患,又要重视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更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工作者,更要注意依靠广大教师做好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对学生只注意到他们的表面行为问题如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并把这些问题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小学生心理需求。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期年龄段为6~7到11~12岁,儿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少数高年级女生例外)。特别是脑的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的发育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小学生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且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迅速发展。

小学生经历有限,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内心活动容易表露出来。这个阶段“闭锁性”不明显,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富有表情化,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而且容易变化,不善于修饰和控制。所以小学阶段,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容易融洽。

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培养,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类稳定的个性意识,在小学阶段尚未萌芽;又如性格这一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只是开始形成时期,良好的或不良好的习惯都能通过教育措施加以改变。

2.小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1)先天与后天关系。先天的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小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求,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与目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便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本课题将定性定量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所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增长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