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十篇

时间:2023-12-27 17:44:44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1

[关键词] 一体化救治;无线移动数据通信;3G

[中图分类号] R605.97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53-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期望得到更高的医疗急救服务,同时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医疗急救支持也是医疗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正值新昆明建设方兴未艾之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救治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新城区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力量不足,医疗急救流程有待改进。本研究旨在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的运用,建立高效、可行、低投入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有效、完备的医疗保障体系,为新昆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1国外急救的发展史和现状

创伤急救起源于战争年代,最早在公元18世纪拿破仑时代就开创了战场救护的先例。当时是将伤员运送至安全地带做进一步救治,并建立了战地救护站,为现代创伤救治奠定了基础。随着运输、通讯、医疗装备的不断改善,以及救治人员素质和技术的提高,创伤的致死率已逐步得以下降。因此建立一支快捷的战伤急救队伍,开展合理及时的战场救护,能有效地提高创伤急救效能。

在和平年代,随着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大增加,加上其他因素导致的伤亡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死因。美国科学院在1966年发表了题为“意外伤害导致的伤亡,被现代社会忽视的疾病”的纲领性文件,改变了人们对创伤的认识,有效地推动现代创伤急救系统的发展。此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创伤急救系统,开展各自的创伤紧急救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伤急救网络,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1.1美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美国1979年正式将急救医学列为一门学科,并配备了直升机用于院前急救,随后又建立了设备齐全的ICU(加强监护病房)和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形成特殊医疗体系。目前,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又建立了全美统一的创伤救治信息管理系统,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的各相关单位建立统一的创伤急救信息登记、报告管理系统,包括伤员致伤原因、损伤严重程度、现场救治情况、院内救治过程以及康复情况等,并定期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和总结,以指导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改进,合理调整创伤急救中心的布局,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备,进一步完善创伤急救网络系统,提高创伤救治的效率。

1.2德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德国最早在1884年提出雇主必须提供强制意外保险,从而通过提供安全的环境来预防意外创伤的发生。随之出现了认证专科创伤的外科医生,并成立了专门的认证部门来评估创伤后的严重性、后遗症及其分级。目前在德国,每1000例道路交通事故中约有40人死亡。因此德国社会创伤外科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型,通过收集分析德国红十字会、汉诺威医学院等机构的各种数据,来评审从发生创伤到出院时间段内的最低限度治疗费用,同时推算出不同阶段(救援、急诊室、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正常护理等)的治疗情况,从而得出在不同急救时间下可采用救援方式以及急诊室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等一系列的举措。

1.3法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法国的院前急救水平比较高,且这种急救方法往往要涉及到一个监管系统。这个系统最初由配备一个单一号码(15或112)的电话交换机、紧急医疗援助服务(SAMU)和指挥中心组成,主要是通过电话方式给监管的医师提供资料信息决定需要哪些资源,而监管医师可以采取两个形式进行急救:派一个急救小组或一个医疗小组。这些救护小组来自于“可移动应急和复苏单元”(SMUR),即基于医院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一个民间组织。SMUR 主要由护士、医师、复苏救护车、值勤室以及电信系统等组成。其急救流程是:通过急救电话启动院前急救,并了解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应急方案,包括急救路线、运输工具、送往目的地以及急救措施;院内救治和康复治疗等。

1.4日本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1964年日本消防防卫厅修订部分法律,规定转移急救伤员是消防队的一项责任。1965年,日本原生省和福利事业单位颁布了一项法律,划定了急救定点医院。但由于没有确切的标准和政府财政支持,从而导致各医院之间推卸责任。因而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政府制定了一个5年规划,即建立一个国家或公共应急医疗中心,并划分为三类等级:初级紧急护理设施、二级应急医院、三级急救医院或中心。目前在日趋递增的交通意外刺激下,各种突发事件的创伤患者按三种类型应急医疗中心模式进行救治,但在院前急救上还比较落后。

2国内急救网络现状和急救特点

2.1国内急救网络现状

我国急救医学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卫生部1980年10月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文件;1984年6月颁布《关于医院急诊室(科)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综合医院要建设急诊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于1987年5月在杭州成立。至此,我国急诊医学正式作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向前迈进。1995年卫生部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第39号令,这对提高我国灾害事故医疗救援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卫生部和世界银行帮助下,我国在浙江金华、江西九江、陕西宝鸡推行“区域卫生发展计划”,将发展急救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国急诊(救)科和ICU的崛起,急诊医疗体系逐渐形成。但我国急救中心模式繁多,患者的救治和常规急救患者一样,由急救中心承担。从1982年卫生部颁布急救中心的建设标准以来,医疗高层管理者也一直在探索急救模式的运作问题,由于受各地区人口、经济情况、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急救中心的运作模式和救治水平参差不齐。

在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医疗急救机构积极行动,参与急救;但在整个过程中仍然以“激情救治”为主,缺乏高效、合理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未能充分发挥医疗急救力量的作用,急救信息的及时采集、整合、分析、共享成为了急救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

2.2目前国内急救医疗的特点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部分社会矛盾的突出,目前国内的医疗急救对象主要集中在各种创伤和突发的急性心脑疾病方面[4];此类疾病的突出特点均是在短期内由于严重的原发病导致休克的迅速发生,造成各器官组织的严重缺血、缺氧,而心、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极差;在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提出,大脑皮层对缺氧的耐受性仅6~7min,超过此时间限度即可造成大脑功能的不可逆损伤,在此之后,虽可通过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维持心肺功能,但意识回复极为困难,由此不仅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很多家庭可因此而返贫;据此判断,不能达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效果很难说是成功的救治[5]。而目前国内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往往有所延误、甚至脱节,错过了急救治疗中宝贵的“黄金时间”,不能充分体现急救中的重点:即争分夺秒。从目前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来看,在“120”接到求助电话后到患者现场,首先通过病史采集,以初步了解病情并做出相应急救处理,由于救护车医疗条件的限制,随后即开始转诊过程,到达接诊医院后,需与接诊医务人员交接病情,接诊医生尚需进一步采集详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此后才能做出相关处理;对于需要进行器官支持和心肺复苏后的病人,此过程每多一秒钟则救治希望就小一分。研究表明,在北京市区救护车平均行驶时间为11.55分,平均救治距离为5.82公里。院前急救反应能力不够理想,反应时间过长,抢救距离过大,难以满足市民医疗急救需要。昆明的急救网络建设远远不能与北京相比,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急救网络系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已成为目前急救工作的当务之急,而移动数据通信的迅猛发展为此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3G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

通过对国外医疗急救网络的了解和对国内急救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这样的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效、有利、安全的急救医疗服务,但是以前由于流程不畅和信息通信手段等的限制,很难达到院前、院内治疗的无缝连接,延缓了救治过程。只有通过移动数据通信技术的深度介入,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1技术可行性

随着中国3G牌照的发放,2009年中国的综合移动通信业务正式步入3G时代。中国联通的WCDMA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3G技术,不但能提供基本的语音、视频等服务,还能够提供稳定、高速、安全的数据通信服务。完全能满足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对移动数据通信极高的要求,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提供可靠的数据通信技术支持。同时,由于联通的WCDMA标准已经在世界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投入实际运用多年,有大量的成熟可靠的平台、终端、软件以及经验、模式等可直接利用或参考。可根据医院急诊的实际需求,以最快的速度,较小的投入,水到渠成地促成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

3.2技术实现

中国联通3G移动通信技术基于WCDMA标准,它具有技术成熟、网络覆盖全面,终端丰富完善、功能强大等优势。医疗数据通过WCDMA网络传输具有可靠性高、保密性和安全性强、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可以实时完成救护车、120调度中心、急救接诊医院之间的多向无线高速数据信息传输。

利用中国联通成熟的WCDMA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在院前急救的救护车中配备移动终端,与现有急救车设备结合,在急救医生采集病史同时即将急救病人的血压、脉搏、心跳等主要医疗数据及病历文档、图像等各种类型的相关文件实时发送至接诊医院中心平台,接诊医生可在病人到达之前即可比较全面的了解基本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同步完成必要的人员和医疗器械、药品的调度等准备工作,提前安排下一步抢救措施。并可同时对救护人员进行远程救护指导,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3.3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在我国3G业务正式运营前,通过卫星通信或自建无线通信专网等技术手段,也可基本满足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在通信技术层面的需要,但实现起来技术上比较复杂,设备相当昂贵,对使用人员的专业要求也很高。从网络建设、终端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在绝大部分地区和医院都几乎不具操作性。

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各运营商都将在国内构建起覆盖全面的可靠的移动数据网络。其中,中国联通的WCDMA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成熟的标准,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中,能提供覆盖完善的可靠的数据通信网络,同时还有数量最多最成熟的通信终端及丰富的附属外设,能够在成熟的平台上以低廉的价格构建起一体化救治通信网络。此外,3G的数据通信费用也十分低廉,对使用和维护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是比较低的。能以极小的社会经济投入实现较高的使用回报。

通过3G移动通信技术促进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建立,将极大地提高急救的效率和成功率,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恢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秒抢救时间的争取,即多一分康复的希望,甚至是对生命的挽救。对整个社会来说,将节约大量的后续医疗资源的投入,意味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4展望

在3G高速移动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再整合车载GPS定位系统、无线远程视频、呼叫中心等手段后更可充分发挥全市医疗力量,根据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分步投入,实现了调度网络化,将中心调度室、接诊医院、救护车、急救现场等各个关键环节有效地组建成一个高效的动态网络,保持信息敏捷、畅通的传递,为急救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提供了可靠流畅的信息保障系统。急救中心与现场医疗进行数据、图象传递及实时监控和指导。中心与现场医务人员分享信息,共同分析处理病人,从而形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统一高效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

4结论

无线移动数据通信在急救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起步较晚,这主要是因为受到通信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等技术条件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我国3G牌照的正式发放,为急救车、医院及急救中心间进行稳定高速的大数据量的信息交流和传输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手段。而城市急救车无线远程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可以预见未来一两年内,基于联通WCDMA的3G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将会极大的推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的迅速实施和快速发展。将填补急救医疗通信指挥调度中缺乏医疗急救高速移动数据信息通信的空白,弥补当前急救系统在完成呼叫受理以后,急救医院、救护车、患者等各个关键点脱节的缺陷,推动现代医疗急救系统向移动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传苗,黎爱军. 创伤急救网络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中华急诊医学,2008,17(9):1007-1008.

[2] 陈开红,关金宝,陶丽丽. 对北京院前急救网络运行的思考[J].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1):853.

[3] 吕旺盛,刘婷婕,张克明,等. 联动机制在意外伤害事故中临床急救效果的评估[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80-382.

[4] 李得溪,张俊晶,谭福勇. 我国院前急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6(9):353-354.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2

【关键词】移动互联技术 救治 医疗领域

1 现有的创伤救治存在的问题

创伤救治过程中,涉及到众多部门科室。虽然以急诊科为主,但是在调配过程中,难免出现诊疗类的疏漏。另一方面,创伤救治过程对院内时间有极高的要求,必须不断缩短院内救治的时间,盖因为在救治过程中,存在着理论的“黄金1小时”概念,一般严重创伤的病例中,50%死于早期创伤现场(创伤发生的1h内),而30%死于创伤早期,该时段多发生于伤后2h~4h时间段。基于上述原因,如何有效的实施早期临床创伤救治,尽快进入救治阶段,则为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伤者死亡率的最关键因素。

临床上对于急性创伤的救治,仍然较为混乱,并未形成范式的治疗体系,不同医院常常根据自身医院的科室设计、特色功能、人员配备、甚至是院体的建筑结构开展相应的创伤救治工作。另外,临床上对于将创伤患者分至专科救治,亦或是由专业化的创伤急救科医师救治,仍存在争议。而在此过程中,限于医院的人员能力限制,往往无法有效的最大发挥医疗资源的配置优势,很难抓到伤患者的主要矛盾,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转科或会诊当中。对于专科的设置,虽然可以达到时间的缩短的目的,但是如何将创伤专科的医生有效的融入至救治体系当中,使之更加有效的协调各科室对于伤患者的救治,最大化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与完善。同时,创伤急救医治的主要目的是兼顾挽救患者生命、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两个目的。

2 对创伤救治效率提升的思路分析

而移动互联则可对创伤急救医治所面临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开放性,使之可以快速的更新各种救治方案及内容。而从协调性上而言,由于当今智能手机的长足进步及发展,各种移动互联解决方案均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可以有效的为临床创伤救治提供相应的例子,并开发对应的APP,快速的搭建架构。从联络的角度出发,由于医生的APP终端直接连接手机,因此可以同各科室内的医生完成联络,而且开发特性也可以支持APP的不断升级,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

3 信息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在科技及教育层面已经广泛应用。可以推测,在医疗教育乃至应用领域,移动互联技术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的定义为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其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其为信息产业,乃至社会的其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科技尖端的医疗领域,信息化的进程开展较早,且程度较高。如以电子病历取代传统病历、以多媒体教学取代传统书本教授、以电视化技术开展腹腔镜手术等。但是,在创伤救治领域,却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除了限于当前技术手段难以对复杂的创伤情况进行相应分析判断之外,数据库容量过小亦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同时,有别于其他科室的治疗方式创伤科对于医生的要求更高。而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完善临床一线大夫的救治手段,可以大大提升医生的救治能力。而如何将两者结合,是整个流程的关键。

4 移动互联技术在创伤救治领域的解决思路

众所周知,创伤救治的关键是如何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生理机能。而一般的信息化技术受到场地、人员、设备的限制往往无法有效的使之结合。其最核心的因素是因为一线大夫受到仪器的限制,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以PC手段对患者的情况同步调用数据库,而以携带式笔记本电脑体积又过于庞大,而以移动互联技术,则可有效的解决上述难题。

限于使用的屏幕大小,移动互联技术和传统的PC技术有本质的区别,基于上述原因,与传统的数据库类型的软件不同,移动互联技术对于临床信息的要求非大而全,为小而精。因此,需要首先对上述的信息进行整合精简后,方能进行相应的软件编写,而该过程,则必须由相应的临床大夫相配合后方能完成。基于上述理由,该APP必须同一线大夫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得数据进行精简分析,并整合全部内容,再以胸外、脑外、心外等科医生的临床经验为依据,再进行编写。

综上,以此思路对创伤救治的APP进行编写,以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将在短时期内实现创伤救治水平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建强,和陈凛.出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06):463-465.

[2]刘侃,陈琪,周红.严重创伤患者无缝衔接急救模式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06):17-18.

[3]白建忠,吴宗明,李一凡.多科协作创伤救治模式探索[J].创伤外科杂志,2008. 10(03):247-250.

[4]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拓宽学习的途径――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03):8-11.

[5]程晓斌,毕玉田,黄坚.严重创伤病人院内早期救治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08):636-638.

[6]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东南国防医药,2005.7(03):32-35.

[7]张连阳.创伤救治损害控制中应避免的错误[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02):100-102.

[8]王正国.创伤救治研究新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04):341-343.

[9]赵晓东.而立之年的中国急诊创伤救治走向何处?[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07):1-3.

[10]程晓斌,毕玉田,黄坚.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程序的建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03):226-228.

[11]班宇侠,舒艳,刘利民.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J].北京医学, 2012.34(10):903-904.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3

关键词:绿色通道;急诊腹部创伤;护理干预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潜在的危险不断向我们袭来,造成急危重症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加[1]。而腹部创伤就是急危重症的其中一种,它严重危险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急诊手术绿色通道是维护和抢救腹部创伤病人生命的重要途径,护理干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2±12.8)岁;实验组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5±12.6)岁。术前诊断:两组闭合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32例、34例,开放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18例、16例;入院处休克状态分别为18例、19例;合并胸部外伤分别为8例、6例,合并骨折分别为12例、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主要疾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全部实施干预性护理。护理干预措施根据目前有关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护理体会和护理干预的相关文献[2.3.4]来制定,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入下。

1.2.1知识和技能的培训:⑴手术室全体护士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组织下定期进行知识培训,如腹部的解剖,易损伤的部位,损伤后出现的病理生理特点,出现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各种急救药品的作用、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熟悉腹部手术全过程、以便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及物品,配合医生手术和急救。根据以往的手术和抢救经验,制定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抢救配合程序。⑵对腹部损伤手术使用的特殊器械定期护理、保养,妥善保管,处于备用状态。了解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和原理,熟悉使用方法,熟练配合要点。⑶针对重症急腹症急诊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容易出现手术风险的特点[5],根据病情及时评估病人的风险,制定相关风险的控制措施,学会跟病人及家属沟通技巧,争取病人和家属对手术的理解、支持。

1.2.2 人员准备: 接急诊科或病房电话通知后, 问清病人病情、年龄、性别,立即通知麻醉师,启动手术绿色通道。值班的两名护士立即做好分工,高年资的护士马上安排手术间,开启空气净化设备和空调,准备好手术及抢救所需用物。夜间立即呼加班人员10 m in内到位; 另一名低年资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负责与急诊科护士交接手术患者,将手术准备时间缩短到最少。

1.2.3建立静脉通道: 以娴熟的操作迅速建立最少两路的静脉通道, 保证抢救药物进入体内的有效途径,协助麻醉医生快速完成气管插管, 立即打开急救所用的物品。

1.2.4分工明确、密切配合: 新老护士搭配,老护士临床经验丰富、判断准确、动作敏捷,各项抢救措施落实到位,老护士带着新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会忙而不乱, 能做到急、快、稳、准。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由spss13.0软件包统计完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 检验。

3结果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后,手术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休克发生率降低,2h内手术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具体比较见表1。

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4讨论

腹部内是人体重要器官所在,无论是交通伤还是暴力创伤,如抢救不及时或不力都会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因此,急诊绿色通道畅就是为了确保急诊危重病人的快速诊治而开通的通道,在急诊绿色通道畅中,特别是在急诊腹部创伤病人手术的绿色通道中,护士采取何种护理干预措施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争分夺秒、有效地抢救病人生命是一个深远的课题和实践。

在急诊绿色通道腹部创伤病人手术中,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在实施护理措施中,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护士能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疾病的病理生理。通过技能训练使护士了解抢救仪器的性能、原理,每个护士都能娴熟操作各种抢救仪器,积极配合抢救。器械的定期保养和维护,以备随时抢救使用。在抢救过程中要全面评估病人的风险,做到随时、及时跟病人家属沟通,使病人家属了解手术风险,积极配合抢救。在抢救过程中做到新老护士搭配,即能有质量地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又能促进新护士的快速成长。合理的人员准备和分工使抢救病人过程忙而不乱, 做到了急、快、稳、准。从本组结果资料看出,急诊绿色通道腹部创伤病人手术的护理干预,能最佳配合医生抢救,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高2h内手术的比例,降低休克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显示了时间对救治生命的重要性。我还真心期望在今后的急诊“绿色通道”中,手术室与各科室能联动起来,使患者的救治按照一套完整全面的医疗护理计划进行,减少挂号、等待检查、交费等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使检查和术前准备所需要时间减少到最少,从而进一步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6]。

参考文献:

[1]王会,王玉梅,舒阳.畅通急诊绿色通道重要环节探讨.吉林医学杂志[J],2011,32(8):1585.

[2]刘小芳,刘昌俊.加强手术室绿色通道护理管理对提高重症急腹症抢救的意义.临床急诊杂志[J],2011,12(2):132-133.

[3]易芳,吴珊,王燕等.绿色通道手术病人治疗与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J],2005,20(5):464-465.

[4]袁世明.确保手术室急诊绿色通道畅通的探讨.华夏医学杂志[J],2012,25(2):283-284.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4

【关键词】 多发伤;骨盆骨折;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8年12月间通过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89例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分析我院一体化救治特点和提高疗效的关键因素。结果 本组髂内动脉栓塞14例、结扎27例,骨盆填塞2例;腹腔脏器手术64例;胸腔闭式引流及呼吸支持29例;开颅手术5例;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42例;软组织修复26例。死亡率5.6%(5/89),死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终骨盆内固定72例,外固定12例。并发症:骨折深部感染5例,深静脉血栓5例,脂肪栓塞综合征3例,肺不张8例,黏连性肠梗阻4例,ⅰ型呼衰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84例平均随访12.6个月,按刘利民等评价标准:优53例,良21例,中7例,差3例;优良率88.1%(74/84)。结论 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及并发症处理是提高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 多发伤;骨盆骨折;治疗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pelvic fractures with severe polytrauma

zhang kui,hu ping,gao jin?mou

(department of traumatic surgery, chongqing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chongqing 40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of treatment for pelvic fractures with severe polytrauma.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clinical treatment of 89 patients of pelvic fractures with severe polytrouma admitted from mar.2002 to dec.2008.results to control massive bleeding due to pelvic fracture,internal iliac artery embolization was performed in 14 cases,internal iliac artery ligation in 27 cases,pelvic packing in 2 cases,intervention surgery on abdominal viscera in 64 cases, closed drainage of pleural cavity and respiratory support in 29 cases,craniotomy in 5 cases,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fractures of spine or limb in 42 cases,repair of soft tissue in 26 cases.the mortality was 5.6%(5/89),and the main cause was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among 84 survivals with pelvic reconstr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was achieved in 72 cases,and external fixation in 12 cases.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volved in 5 cases of deep infection,5 deep vein thrombosis(dvt),3 fat embolism syndrome (fes),8 atelectasis,4 adhesive ileus due to laprotomy,8 typeⅰ respiratory failure,and 2 acute renal failure(arf).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verage 12.6 months.according to criteria described by liu li?min,fair in 7 cases and poor in 3 case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8.1%(74/84).conclusion the key to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lies in the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traumatology,and 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polytrauma;pelvic fractures;treatment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全身多发伤,救治难度大,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一直是创伤外科领域中的重大挑战之一[1]。我院急救中心2002年3月~2008年12月间对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89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取得较好效果。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1例,女性28例;年龄17~80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2例,坠落伤18例,重物碾压9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2]:a型7例;b型50例;c型32例;开放性骨折13例。合并休克60例。颅脑损伤20例,颌面损伤12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和(或)肺挫伤41例,心肌挫伤7例,脾脏破裂12例,肝脏破裂9例,肠破裂21例,膀胱损伤16例,肾脏挫裂伤7例,后尿道断裂6例,骶神经损伤8例,髂血管损伤8例(主干2例、分支6例),直肠损伤2例,阴道撕裂、子宫破裂及胎盘剥离各1例;脊柱骨折16例,四肢骨折35例,皮肤软组织损伤26例。多发伤损伤严重度iss评分(2005版):16~25分61例,>25分28例。

2 治疗

我院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中,将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救治、手术、重症监护、康复期治疗一体化实施。

2.1 院前急救 网络医院急救复苏与“120”紧急呼救监护治疗型救护车载创伤科医师与院前急救人员携冷藏血液制品抗休克、必要的紧急外科处理及骨盆简易外固定后迅速移动监护转运通知创伤科专业救治小组及相关科室(急诊部、麻醉手术、血库、影像介入、icu)做好救治准备。伤后至转回我院时间10分钟~15天,平均2小时。

2.2 伤情评估及合并伤救治 简要物理检查、螺旋ct多部位扫描、血清学检查与伤情评估同步进行,有紧急手术指征者直接送手术室。来院至急诊手术开始时间15分钟~5小时,平均1.5小时。本组损害控制行髂内动脉介入栓塞14例,其中腹内肝、脾、肾破裂同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4例;腹部脏器手术64例,髂内动脉结扎27例;骨盆填塞2例;胸腔闭式引流及呼吸支持29例;开颅手术5例;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42例;软组织修复26例。孕妇子宫破裂及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做急诊剖腹产各1例。18例入icu复苏及全身生理状态调整治疗。

2.3 骨盆重建 存活组84例中最终骨盆内固定72例(临时外固定11例),外固定12例;受伤至骨折手术时间1小时~35天,平均11.8天;<1周复位及最终固定率65.5%(55/84)。单纯耻骨联合分离采用耻骨联合上方横切口,余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后方入路经皮跨骶髂关节重建板固定2例,髋臼后柱固定10例及后期髋臼植骨结合钛网杯重建全髋关节置换2例。骨盆重建手术时间0.5~4.5小时,平均2.5小时。术中出血约200~2400ml,平均700ml。输血量400~9200ml,平均1365ml。抗生素预防用药3天,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时间酌情延长。根据骨折稳定情况决定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一般6~8周后扶拐逐步负重功能锻炼。

结 果

本组存活率94.4%(84/89)。并发症及治疗结果见表1。存活组84例平均随访12.6个月(6~24个月)。根据刘利民等[3]的评价标准,即根据骨折复位程度、疼痛、步态、肢体长度、髋关节活动度等,将骨折疗效分为优、良、中、差4类。本组优53例,良21例,中7例(其中4例为c型骨折外固定后患者放弃内固定治疗致骨折畸形愈合髂痛跛行、3例骶神经损伤未恢复致步态异常);差3例(b型骨折1例,c型骨折2例,iss平均值33.3,分别伴腹部脏器伤、腰椎骨折截瘫、精神分裂症、严重胸腹伤肺部感染、ⅰ型呼吸功能衰竭、术后黏连性肠梗阻、骨盆碾压伤大失血、骶神经损伤,仅行外固定致骨盆畸形骶痛短肢跛行)。总优良率88.1%(74/84);死亡率5.6%(5/89),即开放性b型、c型骨盆骨折并腹脏器损伤各2例、骨盆及左下肢碾压毁损伤1例,均有“致死三联征”(lethal triad)表现, iss平均36.8分,术后入icu,因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48小时内死亡。表1 存活组并发症及治疗结果

讨 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骨盆骨折的治疗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合并骨盆骨折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30%~58%)明显高于单纯骨盆骨折患者(1.2%),其主要原因是早期(24小时之内)难以控制的出血以及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呼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并发症发生[4]。因此,合并骨盆骨折多发伤出血及整体伤情的控制是稳定患者生命机能、降低死亡率及最终手术骨盆重建的基础。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时间与技术水平。近年来出现的院前和院内一体化的救治模式[5],即将严重伤员救治管理一体化向前延伸到现场和急救转运,实现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一体化,其既具备救治时间上的优势又有利于发挥整体技术水平,使救治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是提高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疗效的关键。我院急救中心地处重庆主城区中心位置,“120”急救辐射至周边城郊与所辖市县,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医疗急救体系。急救中心内设创伤专科,多年来以创伤整体化专业化救治为其主要工作内容,即院内救治的主要诊疗操作统一由一组人员(创伤科医师)完成,同时与院前急救、急诊部、影像介入、麻醉手术、重症监护等科室有机配合实施一体化救治。本组疗效表明:创伤科医师参与并指导院前急救迅速有效地前伸至网络基层医院;早期血液输注并实施救命性外科处理后安全移动监护转运;采用负气压式骨折固定保护气垫或被单包裹骨盆加双下肢固定,及早迅速有效地减少骨盆容积及稳定骨折,减少出血及盆腔毗邻脏器的继发性损伤机会,力争在“黄金时间”[6]实施损伤控制或急诊确定性手术。骨盆骨折大出血无脏器合并伤者,可做髂内动脉介入栓塞,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实质脏器伤可同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钢圈用于血管主干栓塞,栓塞明胶海面颗粒可达髂内动脉各细小分支,阻断髂内外动脉吻合支及减少静脉回流出血更为有效,但后者可致组织坏死应慎用;因脏器伤剖腹者,控制腹内活动性出血后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再做腹部其他脏器修补及切除手术;髂血管主干损伤立即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大量出血行骨盆腹膜后填塞、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有效;对孕妇子宫破裂或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急诊剖腹产可使母婴获救;合并脑伤与腹伤者可同时手术;钝性胸伤多予血气胸闭式引流,低氧血症行机械辅助呼吸;介入栓塞前(后)及剖腹术毕对骨盆不稳定者行骨外固定以稳定骨折断端、减少骨盆容积及恢复不稳定骨盆的自填塞效应;大量失血濒死患者术后须待血容量补充至血压回升,再入icu治疗。本组94.4%患者因此获救。

一体化的救治模式缩短了创伤到骨盆重建手术的时间。根据严重多发伤损伤控制阶段治疗原则[7],本组多数病例于2周内完成骨盆重建,其中65.5%于伤后1周内手术。术前对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高危因素做细致的伤情评估,包括高能量的损伤机制、合并伤整体伤情度、骨盆环机械不稳定程度、血清学检查异常(血液乳酸盐水平、碱缺失值及血色素降低)、血流动力学及脏器功能状态等,切实规避手术风险。内固定方式选择应重点考虑尽可能降低手术对患者的“第二次打击”并基本满足患者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本组对骨盆前环损伤及b型骨折采用创伤较小的骨外固定或前路耻骨支重建钢板固定;合并后环损伤及c型骨折经前路或联合后路经皮跨骶骨张力带固定有效稳定骨盆;因伤情过重未能早期骨盆重建、甚至髋臼畸形愈合者分别行择期骨折固定或髋臼骨缺损修复重建髋关节置换,降低患者伤残程度。

积极处理并发症,提高一体化救治成功率。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并发症常见,及时掌握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规律及治疗对策,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不稳定及开放性骨盆骨折累及盆腔脏器可并发严重感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组深部感染5例中3例为骨折片刺入致膀胱破裂、1例尿道断裂,于清创内固定同期或ⅱ期修复治愈;转入1例车轮碾压致开放性c型骨折,膀胱直肠伤漏诊,并发直肠膀胱瘘、化脓性髋关节炎和脓毒症,经仔细阅读骨盆x线片及瘘道造影确诊,分别行早期端式结肠造口、膀胱修补、髋关节病灶清除及后期尿道修复治愈。对大量出血与输血、持续低氧血症、严重创伤手术及并发症致生命脏器功能不全者,创伤科与麻醉科、icu、影像介入放射科、内科(腔镜室)、血库等学科密切合作,预防致死性大出血生理功能耗竭(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障碍)的“致死三联征”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液体复苏应根据损伤部位分别对待,防止强制性输液并发症发生;骨盆开放伤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处理、营养支持并适时肌皮瓣转移覆盖;胸伤患者排痰不畅致肺不张,胸部ct检查和纤支镜吸痰能早期诊治;合理肠道营养;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预防深静脉栓塞所致肺栓塞;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脂肪栓塞综合征应立避诱因、及早诊治,可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罗从风.重视骨盆骨折的早期处理[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1):6-8.

[2]steven ao,andrew np.assessent of pelvic ring stability after injury[j].clin orthop,1996,329(1):15-17.

[3]刘利民,雍宜民,沈惠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10-13.

[4]王满宜.骨盆骨折治疗的现状[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161-165.

[5]周继红,王正国.我国创伤急救治疗几点问题的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2):100-102.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5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士素质;创伤急救

The statu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raumaemergency care strategy

GuiyunAi

【Abstract】 This paper on the work of the emergency car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of the trauma first-aid management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a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health care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and tertiary care hospitals in the management of more and more to highligh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of emergency care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Keywords】 emergency care; nursing quality; trauma emergency

【中图分类号】R3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45-01

1 引言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十分必要。

2 我院急诊科护理现状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 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252人次/天。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26名护士,现有护士20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占60%,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给急诊工作带来困难。

2.2 护理操作风险: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违反操作规程、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急诊科是纠纷好发处,易受暴力威胁,护士往往难以安心工作。

2.3 急诊科护士素质亟待提高: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都是急诊科护士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2.4 护理被动服务多见: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5 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索取巨额赔偿金。

3 关于急诊科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三边”原则,把抢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保全器官、肢体、功能、美容。在此阶段的一些基本检查,如X线、B超及心电图等尽量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同时完成一些诊断性操作[1],如腹腔穿刺(或灌洗)和胸腔穿刺,使患者尽快获得确定性治疗;严重创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多发伤的救治。

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抢救治疗,尽快进行确定性手术。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及脑疝等,需立即手术,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创伤急救包括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急救主要用于患者的复苏、创伤并发症的监测和救治,以及为手术治疗做准备等;而手术急救才是最关键和救命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手术止血、修复或切除损伤的脏器、清除血肿和减压、骨折复位和内外固定等。

创伤救治的最终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建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或ICU的一体化模式”[2],在急诊科开展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复合伤患者互相推诿现象,才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才能稳定急诊外科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急诊外科患者急救的“绿色通道”。

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手术的时间,能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能否及时发现和早期救治创伤后并发症,这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的又一关键。所以,创伤急救必须注重创伤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

4 急诊科的应对策略

4.1 要重视环节衔接: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目前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成立了内科、外科急救专业小组,但仍缺乏妇产科等专业小组,这使得遇到这类病人需院前急救时要另外通知妇产科医生,导致出现场的时间有所延长。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制度不规范没有交接记录单,交接内容简单,不但会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也会造成急诊病人入院后重复检查,直接影响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无论是急救护理流程中呼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还是准备特殊抢救物品、出车、现场抢救,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4.2 把握好院前急救及时效: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一般,伤后2-3小时为救治伤员的“黄金时间”,能否在 “黄金时间”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黄金时间”是创伤急救的关键干预阶段。新的黄“金时间”是严重创伤目前强调的新理念,不仅仅是指把重度创伤患者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更恰当的是指在手术室或ICU的创伤患者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一段时间,其最终目的是缩短创伤至手术切口时间或被送到ICU时间,实现“早期确定性救治”。

4.3 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来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不仅有真才实学还有护理技术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对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4 加强人员合理利用及培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

4.5 提高护士能力: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医院急诊科危重病人相对略多,但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有关资料还显示,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提高护理操作的合理与准确性,紧急急救是挽救循环呼吸衰竭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采取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等技术能力。

4.6 完善急诊护理规范和制度:目前我国急诊科相关制度有《抢救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制度,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研究证明,应建立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急救护理书写等相关制度,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6

关键词:急救培训 高中 体育课堂

浙江省普通高中的课程深化改革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普通体育课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体育课授课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的中学生享受到了运动乐趣,提高了体质水平,增进了身体健康。但随之而来的运动伤害也不断增加,因此中学生急需掌握更多的基本急救知识,以减少运动意外伤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掌握了系统、正确的急救知识和能力,也将为中学生以后的学业生涯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音。

一、普通高中意外伤害现状

1.普通高中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与运动相关的意外最为常见

现在社会意外伤害发生的概率高,不仅是社会,还有高校和中学也尤其多,其原因很多,关键是中学生身体状况近于成年,年轻力壮,活泼好动,是各种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那些速度快、强度大、技术难度大的活动,更是中学生的最爱,但也因参与这些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增高。如近几年宜昌四中13岁中学生在运动中猝死,延安四中高三学生在寝室中猝死,哈尔滨一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猝死,山东泰安两名中学生课间操猝死,东莞某初中学生在早操中猝死等。国内有学者对学生的猝死原因也做过调查,自2001―2007年,体育课、体育比赛、体育考试中8例,军训中3例,学习、实验、考试(体育以外)中4例,日常活动中3例,头部受到球击2例,旧疾病急性发作3例,其他2例。34例猝死病例中,在军事训练、体育考试或比赛发生的猝死有11例(约占总数的1/3),可见运动负荷是猝死的高危诱因。还有3例是在白天一般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这些学生除有少数可归于过度劳累、紧张等,大部分诱因难以确定,所以,做好急救工作至关重要。廉才曾调查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高一、二部分酷爱运动和本校各运动队的200名学生,年龄在16―19岁,男生179人,女生21人。其中有运动损伤达到100%,急性损伤192例,占96%,慢性损伤8例,占4%。对抗性越强的项目,受损伤的人数越多,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从这些调查中可见,运动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较高,因此运动创伤急救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2.中学生自救意识缺少,急救技能偏低

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在人体出现意外伤害时,能迅速进行操作以减轻伤者病情、保全生命的医疗技术。意外发生时,在场的目击者如能拥有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即刻对伤者施与救助,那么对某些严重的伤者来说就意味着生命能得以延续。但常常是当意外发生在身边,目击者不是被吓呆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什么也做不了。有学者调查发现,紧急情况下,如患者无意识后的救护措施、中暑、灼烫伤、创伤出血、骨折、手外伤、急性扭伤、暴力伤、高空坠落伤、游泳时腿部抽筋、游泳时呛水等,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自救及互救正确率均较低。魏穗霞等调查了体育专业学生的三种急救能力――基本急救能力、运动性疾病急救能力、意外伤害事故急救能力,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这三种急救能力都很低,特别是后两种。从学者的调查和分析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在碰到意外时都没有较高的自救意识和必要的急救技能,更不用说中学生。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曹若湘等对北京市549名中学生进行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培训后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83.3%的学生急救知识正确率和培训前相比都有所提高,接近50%的培训对象认为培训内容难易适中,表明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说明中学生参与式急救培训效果显著。这与参与式教学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让中学生在参与中使其身体、认知、情感、思想等方面卷入群体活动,通过表达和交流、合作与探究,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理解体会新知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不论学生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的运动意外急救能力都急需提高,所以在我们高中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急救能力会明显提高。

3.中学生实施急救的意愿需要教育来提高

虽然有调查表明95%的受调查大中学生非常渴望学习急救知识,但张军根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对陌生人实施急救技能特别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程度最低,作为中学生更应该不会有所提高。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学生缺乏急救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不敢实施救援,也不能准确判断救援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第二,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了急救实施。急救知识和技能由多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徒手心肺复苏技术。这一技术复杂且技术性强,是快速、有效挽救生命的好方法。但任何技术只有在熟练掌握后才会在需要的时候立即实施,更何况是这种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人于危难的技术,没有十分的把握,肯定不会有人愿意贸然行事。而要想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正确运用,必须有专业培训、反复练习。从这个角度可知,建立系统、专业的培训课程是相当必要的。其次,“男女授受不亲”、“不出头”、“不惹事”等落后观念,也是横在学生心里不易逾越的障碍。所以加强急救的科学性、重要性宣传也是推广急救技术不可少的工作。其实中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如果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急救培训过程中运用车祸、火灾、水灾、地震、海啸等伤害事件作为实例进行讲授,一定成效显著。试想有谁能在看完汶川地震中援救人员有效运用急救知识挽救同胞的生命而仍然觉得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是难为情的事呢!

二、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及优势

1.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

近年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但由于普通人群对意外伤害存有侥幸心理,自救互救观念缺失,把自己孤立在抢救病患的人群以外,很多可挽救的生命错失了最佳救援期而离开人世。每次这种情况的发生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学生作为运动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外伤害发生率高,特别是运动导致的意外伤害,因此,学习一些基本的救护常识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教育改革一再提出要提高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等目的,但是高中体育课仍然重运动技术、项目水平的提高,忽略了体育本质――体育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对学生终身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增强体育的本质教育,加强体育的实用性,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所以将急救培训引入体育课中,可以扩大体育课的知识范围,加强实用技能培养,让体育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高中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课程的优势

(1)教学资源保障

高中的教学资源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讲较为完善和先进,尤其是我省的课程深化改革中,课程的大面积开设以及走班教学的实施,全面配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还有就是教育系统红十字会每年举行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了充足的设备资源,大大提高了实践的机会。

(2)师资保障

在现在的普通高中教师配备中,对于体育课堂中引入急救培训,体育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现在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都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历,是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二,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都系统地学习过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其三,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其四,高中体育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工作年限,遇到的运动意外较多,对运动损伤的处理经验较为丰富。其五,经数据统计,学校派出进行急救培训的老师当中有80%的是体育教师。因此,由体育教师来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如何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

1.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可把最基本的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作为急救培训的基本内容。中学生是向成年人的过渡点,对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已经趋于成年人,所以要让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术,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应急和应变能力,减少伤害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另一方面,可为教育系统红十字会组织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优秀的参赛队员。具体内容见表一(参照国内已有课程设置[8]以及国外EMT培训内容和国内有关公众自救培训内容):

内 容 授课(课时) 实践(课时)

心肺复苏初级救生 1 2

四大技术操作 2 4

常见危重病初级救生 0.5

2.教学手段

绝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零星急救知识是从电视、书本和他人教导等多途径获得的,内容大部分不规范、不全面。急救课程的设立应将所有内容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制作成教学PPT、教学视频。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又满足了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也能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实践操作

要将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所观看的PPT、视频内容用于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外科四大技术的止血、包扎、固定等重要的操作技术在实践课上要作为重点掌握内容加强训练,让最重要、最常用的急救技能在高中学生中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张桂玲 江苏省民办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40-42。

[2]康才 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193-194。

[3]吕旺盛 张克明 林冰 等 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的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07,(8),1269-1271。

[4]魏穗霞 徐小华 邓春梅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9),109-111。

[5]陈根芝 胡高楼 林佳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4。

[6]曹若湘 等 北京市549名中学生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14,4,(31),415―418。

[7]张军根 等 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意愿的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8,10,1111-1113。

[8]费国忠 蔡晓峰 刘艺林 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J].中国急救医学,2001,(11),676-677。

[9]Zeumer H1Fibrinolysis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centralnervous system.In: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 endovascular therap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New York:Raven,1992,1411.

[10]包和《急救护理技术》与《体育》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6,260-260。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7

关键词:车祸伤; 院前急救; 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大量涌现,交通事故愈加频繁,带来的后果是愈演愈烈,常常是非死即伤,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车祸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害之一,不仅给本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沉重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负担,甚至负面影响。但是当前社会车祸又无法避免,而且车祸的致伤致死原因很多,比较复杂,导致的创伤也比较严重,许多伤员存在多发性创伤、复合伤等,这无疑给医护人员抢救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对当前车祸伤院前急救研究很有必要。

据统计,在中国车祸所致的重伤患者中,约有2/3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在30min内死于现场或运输途中,现场急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能否生存及康复后的生活质量。研究交通事故后对创伤人员的现场急救,对于抢救伤者生命、提高伤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伤者的致残率、减轻伤者的家庭负担及社会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院前急救是指通讯、运输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未到达医院之前所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医疗发达水平的程度。

因此,研究对车祸伤现场的有效抢救、安全转运等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制658例车祸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423例,女325例,年龄15~72岁。其中颅脑损伤143例,胸部损伤95例,腹部损伤82例,脊柱损伤64例,骨盆损伤25例,四只损伤224例,泌尿系损伤6例,其他19例。其中伤情过重,现场抢救无效死亡16例,院后于急诊手术中死亡4例,抢救成功638例,成功率达97%。

临床资料显示,3%的车祸伤员因得不到有效的或者及时的抢救而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场抢救伤员的重要性。

2 院前急救

那么,如何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抢救车祸伤亡者,如何提高伤亡者抢救成功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快速反应 在院前急救中应提高急救反应时间,即接到呼救电话至救护现场所需时间。调度人员应在最短时间内问清楚交通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伤员人数、受伤情况及联系电话,立即通知一线医务人员出诊。一线医务人员及司机必须24h保持通信畅通,并且检查好相应车辆、医疗设备及急救药品,随时待命,接到急救指令后以最快的速度带上相应的设备上车直赴现场,保证出诊工作及时到位,提高抢救成功率。若遇重大交通事故要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预案,保障抢救伤员运行机制良好运行,最大限度地做到"救死扶伤"。 在现场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必要时请求相关部门支援,如遇到道路堵塞请求交警支援,优先放行。

2.2伤情评估 急救人员接到急救指令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到达车祸现场。立即运用“一听二看三模四问五测”的检诊程序,检查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瞳孔及伤口等基本情况,查看颅脑、胸、腹部、脏器官等重要器官部位的损伤严重程度,以及检查有无骨折、大血管或神经损伤和休克等严重症状,方可“对症下药”,尽可能细致而全面地对伤情进行评估,为后期即院后抢救做好铺垫。

2.3急救处理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现场急救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现场处理。判断伤情后及时施行现场抢救和护理,包括摆放合适的、心肺复苏术、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术、建立静脉通道、止血、抗休息及心电监护。在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有活动性出血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血,如以上方法有困难者可上止血带,止血带可使肢体远端血运完全断绝,因此必须记录使用时间,每隔30min松解1次,每次松带约3min,以免肢体坏死,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h。保持昏迷伤员呼吸道的通畅:解开领口,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周及口腔异物,舌后坠这应用同期导管插入咽腔和用钳将舌牵出固定于口外,必要时行环甲膜切开术。对休克患者应去枕平卧或双腿下肢抬高15°,头偏向一侧,切忌头低脚高位,原因是头部放低后妨碍颅内静脉回流到右心,且使颅内压升高,从而降低脑组织灌注压,对脑供血不利。车祸伤多为复合型伤,常累及多个器官,伤情复杂,休克发生率高,需建立多条静脉通道,选择粗、直、避开关节部位的血管,以便快速、大量补液。补液原则:先晶体后胶体,晶体、胶体比例为2:1。

2.4搬运护理 严重车祸伤时为预防脊柱损伤,全部给予颈托固定后,3~4个人同时用力搬运,保持头、颈、驱赶成直线位置,预防继发脊髓损伤。对有骨折伤员进行固定后再搬运,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新的损伤。脊柱损伤的伤员要用铲式担架搬运,胫腓骨骨折应用夹板固定时,将伤者骨折小腿轻轻拉直,尽量减轻其疼痛。在骨隆突部位和空隙处要加软垫,以免皮肤被夹板磨伤。用绷带捆绑夹板时要注意松紧度,以绷带能在夹板面上下移动1cm为宜。包扎完备后要检查伤肢末端的血液循环,询问是否疼痛,严防伤肢远端发生缺血性坏死。

2.5安全护送 按先重后轻的顺序,快速、安全的运送患者,既有利于现场环境的疏散,也有利于轻、中重度和重度患者的进一步救治。重度患者用复苏型救护车,轻、中重度患者用普通救护车运送。充分利用车上设施,对重度患者实施急救,同时通过通讯设施联系急诊抢救室、放射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报告患者数、伤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作好各种记录,为院内急救提供可靠信息。同时,建立绿色急救通道,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CT、X线摄片检查和输血、手术等紧急治疗。

3 后期观察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详细记录特护记录单。①根据病情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并记录在特护单上,各种抢救措施也详细记录。②观察意识情况,休克早期脑循环缺氧不明显,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休克中、晚期,因脑组织缺氧,脑细胞由兴奋转入抑制。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昏迷,应设专人护理,必要时加床栏。③观察微循环的变化,如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说明休克加重,患者皮肤粘膜疲点、出血斑或开放性骨折部位渗血不止应考虑DIC的可能,同时准备好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醉等抢救药,并报告医生。

3.2心理护理。车祸患者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不良情绪可使血压升高,出现加重,呼吸、心率增快,机体免疫力和适应力降低。急救者应沉着冷静,以熟练的技术和温和、亲切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使其放松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3其他护理。应给患者保暖,预防感冒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4术前准备。这类患者大部分需要手术才能解除病因,因此在积极补液抗休克的同时还应迅速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如备血、备皮、更衣、皮试、包扎固定及各种导管的插试,这些工作要注意在抢救措施执行后方才执行。

4 体会

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患者的生死。我认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素质和能力。

4.1出诊护士应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护士平时出发抢救前要准备好相应的护士设备,决不能马虎大意。在出诊的路上,要想着具体现场不同伤者的临时抢救方法和护理方法,方可临危不乱,做到有备无患。在现场抢救时一方面要学会安抚患者情绪,争取他们配合抢救,协助医生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随时观察患者伤情变化情况,及时向医生回报相关异常情况。

4.2出诊护士应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事院前急救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发生车祸,发生什么样的车祸。白天黑夜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作为护士人员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自己不能先于患者倒下,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很重要了,医护人员一定要有能克服任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再者,车祸伤现场惨烈,甚至惨不忍睹,伤员病情复杂,变化快,在抢救中要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如稍有延误和疏忽就可能危及伤员的生命。因此,抢救伤员时应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准确无误地配合医生实施各项技术操作,实施各种抢救措施要恰当、有效。

4.3必须具备明锐的观察能力。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各专业都取得长足进步。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应用,加速了技术专业化和人才专业化。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它的临床活动可以概括为4句话和16个字: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平安转运。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

4.4熟练掌握急诊护理技术。作为急诊的专业护理专业,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包括急救CAB(C即胸外心脏按压,A即气道管理,人工气道的建立,B即人工或机械的呼吸支持)。血管通道的建立包括从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术护理到维持通畅和安全使用;从气管切开护理、插管护理到呼吸机的使用;从紧急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到急诊介入治疗护理;从一般现场的止血、包扎和固定到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的护理。总之,凡屡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和安全转出所需要的一切急诊检查和救治技术都应准确掌握和熟练应用。院前急救护士要具有风险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在抢救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果患者清醒的要交代清楚伤情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并请患者积极配合;客观、真实、及时、完整、规范的书写护理文件,防范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4.5加强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交通伤害、自然灾害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增多,急诊护理人员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其中,只有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才有可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参与现场抢救,同时能组织、指挥和协调现场的整体抢救工作,使现场抢救、分诊和运转能科学合理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4.6化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由于各种突发车祸现场和紧急状况下,气氛紧张、人多、环境混乱,有人把院前急救工作现场比喻为火山地带,急诊护理人员就是火山口工作的人。车祸常常见到复杂的车祸伤情导致患者及家属心情不佳,此时就需要与急诊护理人员及家属加强沟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最佳救治护理方案,及时化解矛盾,调节冲突,避免护患纠纷的产生。因此,具备专业的协调和沟通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4.7重视心理护理。车祸伤员由于损伤意外突然发生,缺乏思想准备,同时面临可能或已经致残的自我形象改变问题,因此常表现惊慌失措、恐惧万分或暴躁。车祸伤员中青年男性居多,大多处于事业和家庭的重负时期,遇到突发车祸致伤后,在躯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严重的创伤。迫切要求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要重视“急的心情”。护士要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手段,以温暖的语言,从容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的仪表给伤员以信任与安全感,主动与其沟通;同情关心安慰伤员及家属,使伤员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总之,科学规范的院前急救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医务人员在进行院前急救时要迅速果断,群体协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使严重车祸伤患者得到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减少死亡、伤残和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争取急诊手术赢得宝贵时间,为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佩燕.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3(3):173.

[2]陈仕英.车祸伤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 (16).

[3]黄静明.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43-1244

[4]朱维莲.车祸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护理杂志,2007, (17).

[5]宋观志,赵晓琴,刘唐威.急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6]肖立辉.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抢救成功率[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S1.

[7]王力,刘思文,张庆辉,等.急诊病人救护流程的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4,03.

[8]张宝珍.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11,08.

[9]张劲松,吴昊,张芹,等.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10]韩继媛,孙鹏,唐泽海,等.急诊医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06.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8

当今的急救医学把急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急诊科处置”阶段和“icu 治疗观察”阶段。所谓“院前急救”阶段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1]。在此期间,第一发现/救援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病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拨打急救中心电话,呼叫救护车并守候在病员身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救护车到达后,急救医生将会采取许多措施来延缓病员的病情,延长病员的生命,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比如在现场利用便携式心脏起博器、救护车车载供氧系统、气管切开术等等手段实施心肺复苏;对于外伤施行消毒、包扎;利用急救固定器械对可能发生骨折的部位实施临时固定等等。

我所老干部年龄最高的93 岁,平均年龄达85岁,普遍进入高年龄、高发病的“双高期”,他们的卫生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高度重视。通过对我所45 名老干部二十多年病例资料跟踪分析,我们发现老干部发生急诊年平均达65 人次,而老干部本人、家属及子女、保姆对急救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其中会心肺复苏术者仅占5%,懂得跌伤、一氧化碳中毒救护知识者占11%,会处理出血、骨折者占19%。可见老干部、家属及子女、保姆对于一般常见病的急救自救知识与技能十分欠缺,而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 对于老干部身边的人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发现/救援者,因此,也有必要了解院前急救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处原则。为此,自2005 年起,我们加强了同体系医院急救中心的密切合作,定期组织老干部、家属、子女及保姆参加院前急救卫生教育和培训,努力让受训者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

1 组织实施的对象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2010 年南平军分区干休所所属人员(老干部、家属及其子女、保姆)方法:分别对我所2005 年1 月~2010 年12 月急诊出车抢救的全部急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老年期疾病有个体多病性、不典型性、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的特点[2]。病种构成前四位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跌倒创伤、感染。据此进行设置常见急症和案例讲座,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演示,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1.2 教育内容

院前急救应采取的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才是搬运至救护车上。尤其是对于脊柱损伤以及骨折的伤员,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搬运,极易导致伤员的二次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伤员高位截瘫或者体内大出血,出血过多就会死亡[3]。因此卫生教育内容经急救中心专家选择确定,包括院前急救学总论,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操作,交通事故意外创伤的现场急救,常见出血、骨折的现场急救,煤气中毒、触电、烧伤和烫伤的现场急救等。每项内容安排2 学时(2 小时),所安排教育内容以及急救流程、操作规程做到人手一册,便于贯彻执行。

1.3 教育培训

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就是抢时间即所谓的黄金时间。

除了组织、指挥、通讯等因素外,现场的急救人员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全面、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否则谈不到救治的黄金时间。现场急救应强调先救命,后治伤,后辨病,以快、准、及时、高效为原则[4]。我们除讲解急救理论外,特别注重培养参训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受训人员能够熟悉和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及日常急救常见病和危病的诊断和处理,注重对于配发的氧气瓶和急救盒的掌握应用。“双高期”老干部急诊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熟练掌握家庭急救药物和供氧设备使用方法,能在第一时间正确有效地应用,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时间。在教学案例中,侧重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的操作训练。

1.4 多媒体教学

所学内容先以案例进行介绍,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5 观摩教学

分批次组织受训人员到体系医院急救中心进行观摩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巩固所学知识,从而系统了解急救的程序和现场急救要点。

2 结果

院前急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能体现“急”与“救”的阶段。美国esposito 教授指出,一系列关于损伤程度、救治及时性和合理性的研究表明,致死性伤员中,约有35%本来是可以避免死亡的,关键因素是院前阶段能否获得快速、高效和优质的救治[5]。通过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使参训人员提高了对院前急救工作的认识。急救知识的使用率从2005 年的35%提高到2010 年的78%,92%的急诊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能得到及时处理。172 名参训老干部、家属、子女、保姆中,99.3%的参训人员认为在“两高期”的新形势下开展院前急救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对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提高老干部养老质量意义重大;89.5%的参训人员认为授课内容针对性强;92.5%的参训人员认为操作训练实效性好;97.1%的参训人员认为学习培训的知识面和普及面需要进一步拓展。

3 讨论

随着老干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均年龄的增长,对急诊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构建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 三环相扣的急诊医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急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间联系、人员交流培训、形成一致理念成为必然趋势。这三个环节中较为薄弱的是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急救实际操作能力。而院前急救效果直接影响疾病康复,处理不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与体系医院联系,开设较为专业的课程、进行实践培训,广泛普及教育内容,能使受训对象尽快学到一些基本急救技能,保证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时,他们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人。紧紧抓住抢救时机,争取一切可能逆转严重状况的宝贵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尽快康复创造充分条件。通过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认真抓好“三位一体”的急救制度落实,提高干休所的急救自救整体水平,对改进老干部保健工作,改善老干部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 孙刚,刘玉法,高美.主编.院前急救概要[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5.

[2] 曹文献,张亚坤,吴志成.主编.老年疾病防治康复知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8-9.

[3] 王得坤.院前急救[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9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诊患者;抢救措施;全程护理

我国工业生产、交通行业、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生产事故、交通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直线上升,从而产生了众多的严重创伤患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创伤位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成为第三项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1]。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病情比较复杂,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死亡率极高。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急救技术和体征监测技术不断完善,有效降低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急诊患者120例进行急诊抢救和全程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在2011―2013年收治的严重创伤急诊患者120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35例;年龄在8―74岁之间,平均年龄38.6±7.4岁。创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62例,高处坠落23例,机器压伤、挤伤10例,打架斗殴11例,自伤2例,其它12例。主要创伤部位:四肢和脊柱骨折55例,颅脑损伤22例,胸外伤18例,腹部伤16例,其他部位9例。就诊时有12例患者心跳停止,没有呼吸,64例患者处于休克状态。

1.2抢救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给予氧气,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心跳停止、没有呼吸,就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颅内压较高,就在静脉滴注复方甘露醇注射液250ml,病情危重可再使用地塞米松5mg。患者出血或休克,就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液,同时进行止血和输血操作。患者存在开放性伤口,就对伤口进行清理并闭合。患者出现血气胸,就采取X光照射检查和穿刺,若病情严重可以开胸检查,并且进行胸腔的闭式引流术。患者腹部受伤出血,应该进行腹腔穿刺、透视、B超检查,从而对症治疗。对于多发开放性的损伤、颅内血肿、内脏破裂者,在抢救的同时做好手术准备,防止出现漏诊现象。

1.3护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 对严重创伤而言,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患者和家属会产生紧张、焦虑、绝望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保持沟通,安慰家属,从而稳定不良情绪,使其能够理解支持并积极配合救治措施。

1.3.2伤情判断 准确了解患者的伤情,是急救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加强治疗措施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救治的成功率。严重创伤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复杂,会出现损伤性休克。医务人员对伤情判断时,要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看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情况,同时向家属询问是否有其它病史。

1.3.3充足给氧 氧气是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有供氧意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可以采取氧气罐、吸痰器、气管插管器械、面罩呼吸器等吸氧方式。患者如果是颅脑损伤,就必须对呼吸道进行清理,将呼吸道内部的异物和分泌物清理干净,并及时给予氧气。必要时,可以使用纱布对呼吸道进行清理,若呼吸骤停可以进行气管插管操作[2]。

1.3.4伤口处理 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经常存在开放性的伤口,应该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并进行止血。对于单纯的头皮出血患者,采用包扎止血法;对于出血创面较大的患者,采用纱布覆盖、绷带缠绕的止血方法;对于四肢骨折、皮肤撕脱的患者,采用气压止血带的方法,同时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处理;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者,采用明胶海绵敷贴的处理方法。

1.3.5循环保障 严重创伤患者在出血性休克时,常用的扩血容量液体是乳酸格林液。若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达不到正常值,就应该进行止血,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输液。病情危急时可以对患者进行输血,从而为进一步治疗和手术奠定基础。

1.3.6动态监测 其一,对患者的神志、瞳孔、尿量等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救治。其二,患者检查时最好采取平稳的,对可疑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多发性创伤更要仔细防止漏诊。必要时可以使用CT检查、B超、X线等进行辅助检查[3]。其三,如果患者出现血压过低和休克,应该重点检查内脏器官,同时进行胸腹腔穿刺。如果穿刺抽出不凝血,即可诊断为内脏损伤造成的出血性休克。

2结果

120例急诊患者中,110例患者成功脱险,抢救成功率为91.67%。抢救时间在25―135min之间,平均抢救时间为42.5±8.2min。对患者采用全程护理的方案,患者非常满意40例,基本满意62例,总满意率为92.7%。

3讨论

3.1严重创伤 严重创伤,指的是身体多个部位的创伤,并且至少有一处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从医学的专业角度来看,严重创伤并不是创伤部位的叠加,而是多种病情的相互作用。严重创伤患者通常的临床表现是出血性休克、感染、低氧血症、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比较严重,生理功能混乱[4]。另外,严重创伤的救治困难大,治疗手段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2治疗与全程护理 由于严重创伤的特点,对医护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救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医务人员就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同时根据具体的病情,在准确评估之后采取灵活的救治措施。另外,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多变,所以护士应该采取全程护理的方案,积极协调应对,以服务患者为宗旨,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罗丽娟. 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救治中的护理体会[J]. 山西医药杂志,2014,04(09):463-465.

[2]周海鹏,王霞. 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3(12):56-58.

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篇10

关键词:严重多发性创伤;急救护理

严重多发性创伤在临床主要是指患者同时或相继受到诸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外力而引发多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严重损伤。因为此症多为强烈的外力所致,患者一般伤情较重,而且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的病情变化极快。抢救此类伤者要做到迅速、及时、准确、得力,才可以有高的抢救成功率。本研究选择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急救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为5~70岁;其中有70例为车祸伤,14例为坠落伤,9例为挤压伤,10例为撞击伤,15例为刀刺伤,火器伤2例。

1.2方法

1.2.1急救护理 患者入院后接诊的护士要对伤情尽快做出初步的评估判断,并迅速将情况告知值班医生[1]。在询问患者有关情况的同时,给予心、肺、脑的复苏,观察患者气道有无堵塞、呼吸深度和频率、出血部位、脉搏、血压、末梢循环,感知觉情况。据患者各部位伤情的严重程度确定抢救顺序[2]。急救护理措施如下:①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给予充分给氧,若患者呼吸困难可使用面罩给予高流量吸氧。及时吸引或是用手将患者口腔及鼻咽部的血液、分泌物等异物清理干净。如果患者有呼吸衰竭的症状要准备好行人工气管插管甚至气管切开,呼吸机调节参数备用;②建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因为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一般会合并有失血性或创伤性休克,所以要迅速建2条静脉通道进行补液输血,以扩充血容量,快速纠正休克。通道要在患者入院后的5min之内完成,在输液时要密切仔细观察保证静脉道畅通,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调节滴数;③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严密监测。有时患者的内脏损伤会被漏诊。如果患者已处于昏迷状态或是意识障碍,要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更为严密的检测。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有20例为重型颅脑损伤且昏迷,经CT检查后诊断为脑出血,但是通过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后发现,患者中有6例有低血压表现,与临床诊断不符,医生经进一步的检查后发现患者腹腔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情况,因为发现及时,得到了准确的救治,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如果患者有心脏骤停的现象,要立即行心肺复苏术;④控制出血。对大血管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要及时用橡皮止血带止血,并将患者伤肢抬高加压包扎,并。上肢止血带的使用时间要在1.5h以下、下肢使用时间在2h以下,并注意轮流松带,避免出现肢体坏死的情况。为了防止流液倒流回胸腔的情况发生,移动患者时要注意保持胸腔引流瓶处于在胸腔以下。

1.2.2心理护理 严重多发性创伤为一种比较危重的病症,患者突受创伤性打击,因为生理的疼痛感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其心理波动较大,易出现恐惧悲观的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情表示充分的理解,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答疑解惑,交谈时要热情诚恳,耐心安慰患者,使其了解到不良情绪对疾病恢复的不良影响,同时注意做好宣教工作,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基本的了解,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到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1.2.3做好急诊手术准备 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一般均需行急诊手术,为了节省患者等待的时间,患者在入院了解基本情况后,护理人员要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整理好手术所需要的器具,抢救至少保证有2名护士参与, 明确好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并做好抢救记录。

2 结果

入院时有10例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死亡,12例患者濒死,其余患者均失血休克。经抢救治疗后有30例患者死亡, 62例患者痊愈,28例患者存活但有伤残或并发症。

3 讨论

发生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患者一般病情均较重、而且病情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抢救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安危,在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快速、敏捷的应对各种伤者,加强业务技能训练,做到急诊急救能力精湛全面,提高对伤者的重视程度,以最短的时间确定患者的伤情并抢救,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