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十篇

时间:2023-04-07 14:02:59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篇1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注册会计师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审计的起源及发展

从中外审计史来看,审计最早是以国家审计形式出现的。我国在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设立的司会,是我国审计的最初萌芽。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实施专制统治,我国的审计活动在此时期均表现为国家审计。

到了19世纪下半时,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稽核”职务和部门,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内部审计部门。

1918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会计师》章程,并向谢霖先生颁发了中国第一号会计师证书,谢霖先生开办了我国最早的“会计师事务所”,揭开了我国会计师审计事业的序幕。

建国初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种审计工作基本处于停止阶段。

1983年中央成立了国家审计署,接着自上而下成立了各级地方审计机构,负责国家审计。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标志着我国审计立法走上了正轨。

审计署成立后,相继了一系列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开展了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等审计业务。1987年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2001年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成为了对企业、行政机关和其他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10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业务提供了工作依据。中国内部审计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1980年财政部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复苏。1981年“上海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由财政部批准独立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从此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类似于审计的监督行为也产生于奴隶社会,也是政府审计出现在前,民间审计出现在后。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对掌管国家财务和赋税的官吏进行审查考核者这一类似于审计的监督行为,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国家审计雏形。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的流动带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跨国界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便于对下属分支机构进行审查和监督,产生了内部审计。1941年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同年出版了《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一书,从理论和实践方法上建立了内部审计体系,1941年被称为现代内部审计奠基年。

二、审计的分类

按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不同,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审计;外部审计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审计机构所实施的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独立审计、民间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相关数据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意见。

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系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虽然是审计的不同分类,但他们在本质上都属于审计的范畴,因而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一)审计职能相同。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功能,由审计的本质决定,具有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等多种职能。这三种职能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具有的,其中经济监督职能是审计最基本、首要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的鉴证和评价职能也正在逐步被人们发现和认识。

(二)审计步骤基本相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审计的步骤上基本相同,都包括以下9个步骤(但是每次审计重点不同,不局限于以上步骤):制定审计计划、进入审计现场,初步进行调查、描述、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扩大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提出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出具书面审计报告、实施后续审计、进行审计评价。

(三)审计方法基本相同。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审计过程中需共同运用的审计取证方法。

(四)外部审计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评价,然后决定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这样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不同点

尽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现状来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

(一)审计的独立性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为组织内部服务、接受单位总经理或董事会的领导,独立性较弱,属相对独立;国家审计是代表政府对有关单位进行审计,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但不独立于委托审计机关,是单向独立,独立性较强;注册会计师审计为需要可靠信息的第三方提供服务,不受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领导和制约,属双向独立,独立性最强。

(二)审计方式不同。内部审计是自行审计,没有委托人;国家审计是强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

(三)审计监督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实施的是内部监督控制,性质是内部监督;国家审计是政府行政行为,性质是行政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中介组织实施的审计,性质是社会监督。

(四)审计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方式不同。内部审计师在审计报告发出后,仍然要为报告中涉及的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进行跟踪,进行后续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做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需要调整和披露的事项,只能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和披露,没有行政强制力,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披露,注册会计师视情况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报告;如果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注册会计师视情况出具保留意见的报告或无法表示意见的报告。出具报告后,注册会计师就基本完成了审计工作。

五、审计的发展方向

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几千年,到今天逐步确立了内部审计、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个分支,这三种审计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作用,但是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在审计资源上正在显现出一些困境,逐步整合审计资源成为审计发展的方向。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1、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含义。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单位从外部聘请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内部审计人员为主,聘请外部审计人员完成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另一种是单位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签约,由其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审计外包”。

2、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原因

(1)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乏是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根本因素。独立、客观、公正是审计的特性,也是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这其中独立是审计的首要特性。但是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是从属于单位主要领导人的,并且和其他职能部门是平级关系。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内部的地位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从而妨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

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解决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难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三种审计方式中最强的,这一点是为全社会所公认的。注册会计师是完全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行使内部审计职能时,由于单位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审计师无行政隶属关系,便于外部审计师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从而保障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2)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是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瓶颈。由于内部审计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侧重于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单位原会计部门,由此导致了其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由单一的财务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发展,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是财务方面的专家,也应该精通经济管理知识、行政管理知识等。目前,我国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普遍单一,偏重于财务知识,缺乏相应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知识,不适应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

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弥补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聚集了一大批精通财务、税务、人事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完全能够胜任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由这些具有良好社会声誉、拥有丰富知识的外部专家提供的内部审计报告更会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其建议更容易得到贯彻执行。

(3)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企业发展。当前,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严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内部审计能够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将内部审计承包给外部专业的事务所,使企业内部有限的财力和人力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只做自己专业的事情,使得企业能够专注于经营扩张不必为内部审计的事情费神,将促使企业更快地发展。

3、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社会资源实施有效配置的一种方式。

(二)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资源,促进政府审计发展。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当前形势下,审计监督已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家审计的发展。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审计资源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家审计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有必要改变思路,在实践中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资源以促进国家审计的发展。

目前,国家审计任务重、责任大,但是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相适应。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审计技术一直走在国家审计之前,而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熟悉所处行业经营环境,了解审计对象运行规律,因而也具有相当的信息资源优势,但国家审计具有强制审计和处理权。在国家审计项目实施中,依托国家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威,通过优选整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从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只要组织协调得当,资源的互补性将带来可观的整合效益。因此,借助内部审计资源、注册会计师审计资源来实现国家审计的发展不失为一项现实的选择,可以采取国家审计主导式、委托外包监管式等各种紧密程度不同的组织方式,使审计质量得到基本保证,从而促使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正永创业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红缨.我国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发展分析[J].价格月刊,2006.12.

内部审计篇2

关键词:

一、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责任追究制度、考核奖励机制尚不健全,审计质量评价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考核制度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2.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覆盖面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审计方案制定简单,审计重点不突出,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

    3.审计手段较简单。审计方式方法单一、不科学,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不重视,抓不住审计重点,凭经验泛泛而审,对问题查不深、查不透,浪费时间和人力。

    4.审计工作标准不高。审计取证方式单一,取证有一定的盲目性,证据的充分性有余,相关性不足;审计工作底稿定性、引规、处理不准确,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审计决定和结论执行不到位;审计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剖析,审计成果利用不到位。

    5.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审计人员敬业精神、责任心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害怕得罪人,淡化自己的职责,草草收兵,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二是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被审计单位行业特点、管理制度、作业过程不熟悉,难以进行深入检查,容易漏过违法乱纪问题。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

   ㈠重视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1.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教育,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树立业务精湛、廉洁高效、团结精干、充满活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形象,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由于内部审计业务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快,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抓好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习班、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内部培训;选派审计人员参加国家、省及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班,并与兄弟单位加强业务交流;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加强制度建设,塑造审计良好形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根据每个审计项目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审计人员,组成最能满足项目审计要求的审计组;二是实行审计轮换制,将审计人员和项目进行交叉轮换,并将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单位或项目的审计方法、结果等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确保审计的独立、公正原则;三是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制度。每个审计组应由审计机构指定1名监督员,对审计组人员遵守廉政纪律情况进行监督,将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㈡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审计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托,在审计项目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下发审计通知书直至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检查,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严谨规范的工作程序,审计中严格按即定程序、规矩办事,审计过程透明,与被审计单位容易协调,避免人情关系参杂其中,做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审计工作有序进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㈢规范内部审计作业程序

   ⒈抓好审计计划的制定。一是突出审计重点,抓好经营业绩、经济责任、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等常规审计项目,做好审计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紧密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开展审计调查、专项审计等工作,积极参与生产经营过程,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三是尝试开展效益审计、风险审计,转变审计思路,丰富和拓展审计内容,最大限度降低管理风险。

   2.抓好审计方案的制定。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等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审计组长及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确保达到审计目的取得成效。

 3.抓好审计实施环节

   ⑴抓好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环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查、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判断单位内部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以确定后续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

   ⑵抓好审计查证环节。针对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分别采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实地盘存、分析性复核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查深查透;在取证时,坚持多种方式取证,通过检查、计算、询问等多种方法对证据相互印证;注重审计证据与事实的相关性,尽量减少证据数量,降低取证成本。

   ⑶抓好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环节。审计工作底稿应对问题定性准确、表述清楚、处理得当,引规时应注意时效性,做到与问题事实相对应,且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

   4.抓好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审计组应对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涉及重大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审计评价中既要反映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也要反映管理中的优点。

    5.抓好审计决定整改落实环节。内部审计机构要善于运用审计成果,一是通过综合分析、提炼,查找规章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形成汇总报告或专题报告,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规范经营管理;二是紧盯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要对被审计单位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的情况进行定期回访,检查整改情况,对未落实到位的事项,要求被审计单位写出原因,再次进行批露,继续督促整改,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1.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建立三级复核制度,要求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按复核程序、复核权限经过审计组长、内部复核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对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依据是否可靠等进行确认,严把审计报告质量关,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反映问题,控制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工作综 合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度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各个环节审计人员的负责内容、承担责任事项及责任追究的形式,将审计结果纳入月度审计工作综合考评,激励大家重视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

    3.建立审计工作质量互检制度。每年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成立检查组,对本级和下级审计部门的部分审计档案,从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文书的应用与规范、审计档案资料的归集三个方面进行检查,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起到互相交流、提高审计质量的效果。

    4.建立评先选优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应坚持每年开展审计先进个人、优秀审计报告、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活动,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㈤充分利用先进审计技术,丰富审计手段      

   一是大力推广铁路审计系统V5.0的应用,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二是充分利用全路财务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建立对重点单位或部门财务运行状况实施重点监控机制,提高审计监督的时效性;三是充分利用先进审计方法,包括审计抽样、统计分析、分析性复核等,快速抓住审计重点,锁定高风险内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篇3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比较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都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审计重点、审计范围和取证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社会审计的审计手段更加先进 内部审计的审计手段相对落后,现场审计需要翻阅大量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计算机的应用不够广泛。在被审对象的业务处理已经电子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与被审对象业务处理电子化的反差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审计报表审计模板比较成熟,有数据的自动核对功能,可以通过控制单元格来印证报表明细数据与总账数据的一致性,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比较高,即使没有任何审计工作经验,经过短期培训,审计人员就可以利用审计模板对大量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对发现的疑点,要求被审行提供支持性材料来进行印证,审计手段比较先进,这正是社会审计在审计人员流动性很大的情况下,工作仍然能够正常开展的关键。

二者的工作角度不同

社会审计的出发点是对广大投资者负责,为满足对外信息披露的要求,其审计重点更侧重于对报表的整体把握,对报表总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予以分析、审计,并按照重要性原则,对重大问题进行披露。社会审计对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理解把握优于内部审计,按照审慎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通过审计调整将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的账务调整为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信息对外披露,但对具体细节的关注不如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更侧重于对损益真实性、各种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大小问题、潜在隐患均如实上报,努力防范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内部审计缘于长期对业务的了解,比较熟悉各项业务流程和岗位制约情况,能够抓住主要的业务风险点,内部控制检查往往更加有针对性,针对业务流程、岗位设置和授权权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社会审计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多采用符合性测试,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对业务不够了解,主要借鉴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结果,仅靠被审对象提供一些支持性的证明材料对内部控制进行印证,而内部控制测试往往抓不住主要风险点,从而使内部控制审计相对弱化。

社会审计更加注重证据的证明力

以银行系统内往来资金为例,内部审计通常是通过审核凭证、核对银行与客户之间签发的对账单来判断往来资金的真实性。与内部审计不同,社会审计在做保证金存款、公积金存款、系统内往来资金和贷款审计时,通过向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寄送询证函的方式取得审计证据,同时要求被审行提供对账单,使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能够相互印证。询证函由审计人员编制,由审计对象以外的第三方去确认,并直接送回到审计人员手中,这种审计证据的证明力更强。另外,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还大量采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

社会审计更加关注资产的流动性风险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社会审计将资产负债表作为基础报表,更加关注所有者权益。除各个时点的账务数据外,社会审计的审计调查表中还设计了《资产流动性情况表》,把各项资产负债按照剩余到期日和原到期日分不同期限进行分析,更加关注资产的流动性和现金流量。而内部审计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中,往往将重点定为各项收支核算的合规性和损益的真实性,更加关注损益表。实际上,资产负债表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状况,能够传递出更多的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现在甚至未来的财务状况。

社会审计注重审计的咨询功能

内部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审计意见书的形式反馈给被审对象,审计意见书主要包括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建议,要求被审行限时整改。而社会审计在做完一个审计项目时,除了对审计发现问题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出具审计调整分录要求被审单位确认外,同时会给被审单位的管理层出具管理建议书,这正体现了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管理建议书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业务部门改进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外合璧,提高审计效率

尽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工作出发点、侧重点不同,但外部审计一些先进的做法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同时,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如何相互补充又避免重复审计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内部审计应发挥不同于社会审计的审计效能。由社会审计定期进行报表审计,对财务状况和关联交易进行信息披露。通过前面的比较,社会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者,更注重发挥审计的鉴证职能,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根据审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财务报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调整,披露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社会审计在这方面无疑是有优势的。但受委托目的的限制,社会审计往往更关注结果,而对过程的关注相对差一些,具体表现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相对弱化。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内部审计的参与,内部审计应体现出深入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查处隐蔽性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以风险为导向,侧重于经营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加强对主要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在全局上抓关键风险,在局部中抓突出风险,着眼长远抓苗头性风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同时,积极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同步跟踪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广进程,分析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是否存在风险控制不足或控制过度之处,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不断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以保证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其次,内部审计在有效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前提下,应将咨询服务功能作为内部审计基本职能的一种有益补充。在监督评价后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审计建议以提高运作效率,才是内部审计要达到的真正目标,这实质上就是履行现代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通过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更加到位,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对此,内部审计可以借鉴社会审计给被审单位出具管理建议书的做法,提出比社会审计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对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将属于制度、流程方面的问题定期向相关业务部门出具管理建议书,帮助业务部门优化有缺陷的业务流程,及时弥补规章制度中的空白点,使内部审计为各家银行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好的审计服务,促使业务部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

内部审计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CPA的要求越来越高,CPA的会计咨询等服务业务也应运而生。CPA的审计业务已在内部审计业务发生重叠,它完全可以充任内部审计主体。本文拟对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作以下探讨。

一、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可能性

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上看都具有其可能性:

1、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理论基础。按照受托责任学说,会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认定、计量和报告,审计是在会计提供的各类受托责任报告的基础上,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新认定、计量和报告。对于那种服务于公司内部各个利害关系人或各个委托人,审查内部受托责任的审计,称内部审计;对于那种服务于公司外部各个利害关系人或各个委托人,审查外部受托责任人的审计,称外部审计(CPA审计)。由于公司外部的各个委托人往往以已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公司最高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看其是否值得信赖,所以,公司最高管理当局也会依据这些“委托人标准”来评价其下属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这样最高管理当局对外是受托人,对内是委托人。这种身兼两任的现实说明内部受托责任是外部受托责任向公司内部的延伸;内部受托责任的基本目标就是完成外部受托责任。这种内、外部受托责任的一致性,使外部审计取代内部审计成为可能。

2、内部审计目标可以通过外部审计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分析、评价、建议和恰当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来帮助公司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这个总目标的实现涉及以下主要活动:①审查和评价会计、财务和其他经济控制的稳妥性、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合理的成本建立有效控制;②查明遵循既定方针、计划和程序的程度;③查明公司经营资产的成效和防止各种损失的程度;④查明组织内部完成的各项管理数据的可靠性;⑤评价执行指定任务的质量;⑥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

外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一定时期内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和数据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目标可以通过外部审计来实现。

二、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合理性

按照传统审计理论,内部审计是由内部审计人员来执行的。但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诸如: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机构、时间因素、知识结构以及审计的成本效益比等。我们在考虑由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合理性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1、从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上来看:内部审计部门是公司内部的一个部门,由其审核公司的经营业务,并帮助公司管理当局作出决策。这种隶属于公司的机构设置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独立性,不能公允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务,但如果独立于公司而单独设立一个不同于外部审计的部门,其工作经费等方面都难于落实,而设立这样一个部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职能上,都和外部是计机构完全相似。基于以上观点,外部CPA审计机构取代内部审计部门,由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是十分合理的。

2、从历史上来看:外部CPA从开始就是充当公司顾问或咨询师,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财务调查。只是在财务审计制度确立以后,他们才逐渐地转向为管理当局提供服务,为社会各界利益关系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CPA的要求越来越高。CPA在执行业务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其专门常识和实践经验审查财务会计事项,而且要分析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这样就能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特别是会计管理)情况,为社会各界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同时,向公司管理当局提供改进管理的建议。

3、从成本效益的关系上来看:成本费用是制约内部审计的重要因素。公司要开展内部审计,就必须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这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也许合算,但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很可能就承担不起常设内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开支,转而聘请外部CPA从事该公司的内部审计。况且即使能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公司,也可能在内部审计方面所花费的费用大于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收益。就外部CPA审计而言,CPA长期从事鉴证业务,有很强的成本效益意识,所以CPA进军内部审计领域是十分合理的。

4、从独立性和客观性来看: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公司内部审计得到的信息往往不像外部审计得到的那样多。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可能因种种障碍难于执行;外部审计由于具有高度的超然独立性和客观性,因而其建议很可能易于贯彻执行。

内部审计篇5

“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合规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此定义说明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为企业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提高。所以内部审计对企业具有重大作用:

1.制约作用

(1)内审工作是对会计、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企业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

(2)内审是强化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机制的中心环节。

2.促进作用

(1)内部审计工作是保证企业营运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财产的安全完整、相关法规的遵循等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

(2)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从财务会计系统或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职员舞弊等问题,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帮助管理当局找到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消除潜在隐患的措施,从而达到保护企业财产的完整、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提高经营效益。

(3)现代内部审计的重点已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效率审计与风险审计。

目前我国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是当前企业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独立设置内部审计的权威机构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内部审计虽然与外部审计存在服务对象的不同,但有类同的工作性质,在独立性上同样必须坚持统一原则。

二、切实改进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

内部审计充当的是企业运行中的“监控器”。围绕经营目标,事前介入,跟踪评估,及时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而不少内部审计人员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工作不力、方法不当,习惯于按部就班。对企业经营活动,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从表面上看,功夫没少下,好材料也没少写,但由于失去时效性,指导价值不大。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欠佳,不被领导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久而久之,这种审计有无皆可。

调整思路,改进方法,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时间上要赶前,向事前转移;二是在范围上要抓全,向全方位拓展;三是在秩序上要跟紧,向全过程延伸。要把事关企业重大的经营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即要事前及时做出可行性研究和风险『生预测报告,适时提供事中运行效果的评价。对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计划和费用预算及合同等项,在尚未实施之前,做出以是否合理、有效、真实为内容的审核评价意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创造条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审计。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借鉴外部审计方法,引进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风险分析为出发点,综合利用各种审计证据,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三、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协调

职业谨慎和成本效益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在内部审计中要把握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关系,制订协调内部审计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措施。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内部审计增值是协调内部审计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一个途径。内部审计的增值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发挥监督职能创造直接效益。监督是内部审计的最基本职责,真实、合法和有效仍是内部审计致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适当的审计方式并遵循规范性的审计程序,帮助其组织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组织减少损失,这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

(2)推动组织资产保值增值。资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依托,是产出效益的最大载体。目前,有些企业资产质量低下,陈旧资产、闲置资产、呆滞资产占有相当比例;有些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非经营性资产、不良资产居多;有些企业资产技术含量低、资产竞争力差等。作为内部审计应加强资产总量、质量管理、优化资产结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整合、促进作用。

(3)完善组织管理,增加隐性效益,提高潜在效益。隐性价值应被理解为非直接性的价值,它一般是通过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充当参谋和顾问体现的,通过这种合理化的建议,可能会改变一个战略设想,可能会优化组织行动方案,从而达到完善组织管理,降低组织成本,提升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内部审计增加隐性价值的重要表现。

(4)最大限度发挥内部审计威胁价值。内部审计还会产生“威胁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但因在组织治理结构中有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胁作用,使他们知道因为要不断地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检查,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

内部审计篇6

现在,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仅仅将工作重心放在对会计资料及经济活动合法性、合规性的监督上,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以及对经营过程的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单位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例如,对收入进行审计时,往往只审核其所付票据是否齐全,而不管其是否与合同一致、价格是否合理;在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只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签字手续是否齐全、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选择是否恰当,根本不作深入分析。

我们知道,单位经济活动的好坏、内控制度的有效,其根本原因取决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单位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就显得很重要。加强内部审计,特别是开展内部管理审计,可以帮助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帮助改善管理,明晰资产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帮助正确决策,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转变观念。随着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单纯的账务层面上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必然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内部审计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必然将扩展到单位的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管理审计能够帮助领导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监督单位内部各部门和所属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单位领导除了要转变内部审计人员专门报忧不报喜、不和领导唱反调的观念,更要转变内部审计只是查账而已的观念。

二是合理设置内审机构。目前,各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由会计兼任,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样的设置,内审机构一般不会对同一级的科室进行审计,而只会下审一级。如果没有下属单位,内部审计就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开展工作。因此,要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开展内部管理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及权威是当务之急。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确保审计的覆盖面,使审计报告获得重视并促进被审计对象针对审计建议采取恰当的行动,内部审计机构应与单位的财务部门分离、与单位的管理脱离,设置上独立于其他各个职能部门,由单位一把手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才能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同时有助于审计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

三是内部审计人员要有相适应的知识业务水平。统计显示,目前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与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比较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手段落后,计算机程序审计、网络信息审计涉足甚少;审计理论钻研气氛不浓,对国际内审准则、内审发展状况、经验技术等知识了解甚少。要开展内部管理审计,将审计范围从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必须熟识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必须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的知识,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通过提高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使之能够适应高层次管理审计工作的需要,本着对单位负责的态度和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意识,依据有关法律和经济活动的原理、原则,实施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另外,内部审计人员也应该具备良好的交流技巧,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与被审计人员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

四是有明确的审计方向和审计目的。内部管理审计审什么?笔者认为应该将其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区别开来,要有明确地“分工”。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本单位的情况熟悉,应将其审计方向放在对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并对整个运作全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开展内部管理审计,不应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重点应放在经济资源利用、开发的有效性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上。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单位负责人是否按规范和效益原则运营资本,使资本保值、增值,达到对出资者资产的负责。

五是处理好内部管理审计与服务的关系。内部管理审计也是一种服务,而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因此,审计人员必须摆正位置,清楚自己是单位的一员,不能凌驾于单位利益之上,在思想上要认识到服务是内部管理审计的活力所在,对审计的事项要进行全面了解,从不同的视角对各个部分有重点地、客观地、独立地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运营秩序发挥作用。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是指对单位运营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一部分,它包括对各个控制点和所有风险的防范,促使单位的活动沿着健康和增加价值的方向运行。服务的多角度主要是指作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全局观和整体感,从实际出发,有时还需采取换位思考的办法,假设自己履行某项工作职责,应如何去完成,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整改建议,及时解决问题。内部管理审计应该把审计与服务融为一体,寓审计于服务之中,有效地发挥内部管理审计与服务的作用。

内部审计篇7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以及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举措。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单位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对医院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只有科学掌握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1.制约、防护作用。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和医院利益。披露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降本增效,维护财经纪律。

2.鉴证和促进作用。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医院内部监督机制。促进医院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

3.建设性作用。审查评价医院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审查评价医院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医院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审查资金来源的正确性和收入的完整性。首先理清医院资金来源渠道,分清收入款项,审查其收入来源是否正确;其次审查其是否区别经营性、非经营性、专项资金等资金性质,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和管理,有无隐匿收入,设置账外账等违法行为;再就是审查有关收入完税情况。

2.审查各项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对于医院各项支出,应重点审查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有关手续是否完备。支出项目是否真实,是否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效果如何,有无挤占、挪用或损失浪费情况;其他支出中有无为了逃避监督的模糊项目,是否非法支出。审计本部门的效益性应从实际出发,特别要抓住本单位的大额资金支出项目和专项资金项目这两个突破口,必要时应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审计资金的预算是否合理,是否按任务情况安排到位,资金物化结果如何等等,通过审计避免经济损失。

3.审查资产、财物管理的安全性。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建设、处置等情况进行审主要查其账物、账账是否相符,查,有无非法处置资产情况;处置资金有无不按规定入账,而是转做“小金库”随意挥霍等问题;资产处置手续是否完备,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4.审查债权债务总体情况。主要审查债权债务的明细项目是否清晰,有无责任人员或部门负责;债权债务形成的依据、原因、用途及形成过程;有无呆、死账,有无利用债权债务的问题;有无借债乱发钱物,随意改变借款用途等问题。

5.审查内部监督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和有效性。医院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会计核算应该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准则,根据本行业适用的国家财务规定,制定相应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应根据医院经营特点和会计核算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单位或部门应当遵循的有关规定,判断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内容是否齐全,方法是否可行,单位是否在这些方面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审查其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其次应对单位已有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审查其是否符合行业规定,是否适用于实际情况,是否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审查其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6.开展对外采购审计。对外采购是维持医院运行的重要经济活动,是医院资金支出的重头戏。对外采购每节约一分钱,就意味着单位增加一分钱的净收入。因此对其进行审计,规范医院对外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促进医院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是国家以法规的形式赋予内部审计的职责。

7.审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主要审大经济事项决策是否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有无独断专行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有无重大遗留问题。

通过内部审计应该达到为医院领导提供可靠、真实、准确的经济活动监督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内部审计还要不断健全审计责任制,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约束,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公正、充分、有力、到位,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作用。

三、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举措

当前,在医院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认识,一些单位尚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审机构的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与内审要求不一致: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发挥审计事后监督作用,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更好地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效能和作用,应实施以下举措。

1.必须设立医院独立的内审机构。只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鉴证、管理等职能。但是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在行政隶属关系上,要求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2.完善内审制度建设,加大审计建议和意见执行力度。根据国家《审计法》等相关法制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内部规章制度,完善内审机制,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医院以书面的形式授权内部审计特定的职责,避免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执行过程中的人为意志的干扰,使审计真正发挥作用,保障医院的健康发展。

3.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为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医院内审人员在数量上需要扩充,在素质上需要提高。应该吸引技术、工程、投资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同时要严格考核机制,对内审人员业绩进行评价,促使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必须注意更新知识,努力拓宽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发挥好内审作用。随着单位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审必须扩大自身的审计范围,要履行对医院经济工作的综合监督职能,逐步向效益管理延伸。如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找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把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具体环节。开展内控制度审计,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帮助医院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度;开展基建工程审计,节约建设资金,促进医院加强基建管理;开展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从而保障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玉;关于医院对外采购审计的探讨《会计文苑》2006年09期

[2]郑阳晖;浅谈医院内部审计实施策略《现代医院》2005年第11期

[3]李刚;浅谈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会计文苑》2006年09期

内部审计篇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铁路正在从计划经济艰难地向市场经济过渡,随着近年来改革步伐的加快,生产布局结构的频繁调整,部分组织结构的改革相对滞后。铁路企业多起步较晚,经营管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虽然近年来各级管理部门制定了诸多管理制度,但对于行业跨度较大的各多种经营企业仍然难改变粗放管理的模式。审计是现代企业的“第三只眼睛”。审计机关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如何应用监督职能参与企业改革,服务于企业的战略重组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审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传统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适应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审计,应着眼于审计和评价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其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做出评价,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所以,铁路内部审计应该引入管理审计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对于操作层面来说,管理审计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1.管理审计的目的是帮助组织改善管理,进而实现组织目标。

审计机构通过管理审计,对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对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进行估价,检验组织的整体状况,发现薄弱环节,并提出改善办法,强调实现组织目标。

2.管理审计的范围是各项管理活动。

强调对组织的管理职能、整体管理过程、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审查。例如预算管理审计、投融资决策体制审计等等。

3.管理审计是一项独立的评价活动,而不是管理本身。

管理审计是管理的再管理、控制的再控制,其作用是通过评价、反馈、咨询来调控企业经营者的行为,降低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铁路基层单位行业划分很细,各行业管理、核算不尽相同,加之各多种经营企业行业跨度大,审计人员受自身素质和工作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对各项管理活动都能胜任审计,所以,审计工作应该以经济活动为中心进而延伸到各项具体的管理活动中。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效果良好,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让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系统评估,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管理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以期更好地完成管理目标。所以实施管理审计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着手。以下几方面主要在:

1.职责分离。

应按照职责分离原则划分各岗位的工作,特别是一些不相容职务要严格分离。一个人不能同时兼干可以隐匿自已所范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记账职务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离,可以有效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资产,并采取涂改会计记录的办法隐匿这些行为。不相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和部门参加,只要这些人员和部门不互相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通过职务分离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2.工作流程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财务部应为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明确规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以及正确进行工作的结果等。工作流程图将管理过程进行了标准化,也就是说,要能够达到让不同的人按照工作流程图去做同样的工作,得到的工作结果将是相同的。

3.票据与记录控制。

票据是证明交易发生和交易价格、性质及条件的证据。实行票据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对所有票据(包括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进行预先连续编号,在此制度下,所有作废的票据都要妥善保存,对已经使用的票据进行定期销号,并及时与票据保管人员核对,防止交易漏记或重复记录现象,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能够及时准确入账。

4.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

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主要是指限制接近资产和接近重要记录,以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实物防护措施。比如,将存货存入仓库以防偷盗,如果这一仓库由胜任的职工管理,还能够减少存货的残损;对凭证和记录进行实物安全保护,能够有效地降低由于凭证和记录丢失而重新建立所需支付的成本,而且如果要是应收账款的主要档案被毁,则恐怕难以弥补。为防止这些损失,支付一些成本对资产和记录实施必要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5.授权批准。

授权批准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单位内部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审批人应当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6.验证。

内部审计篇9

【关键词】 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区别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互为补充。两者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监督。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重要基础,外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做的好,外部审计就有了保证。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外包 (outsourc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或内部审计,它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或人员执行。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外包的显著特征就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变化,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审计主体开放了,它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也可以是独立于该组织的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有利于转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外包内部审计业务后,内部审计会被外部审计(主要是社会审计,下同)替代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外包后的内部审计仅仅是改变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它在许多方面 和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单位内部的定额、计划指标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等,提出各项改善措施,评价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内部审计的种类,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营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等。而外部审计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准则》,主要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等方面,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未较多触及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面。因此,内部审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比外部审计要求高。

二是审计的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问题中,充当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和助手,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其主要的、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包括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在内的组织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通常,外部审计人员是受托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其服务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社会各界,包括股东、银行、债权人、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等。当然,这不排除他们的意见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采用的情况,但这是次要的,不是其主要的使命和目的。

三是审计作用的范围不同。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一般仅局限于组织内部,只有当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建议被采纳并及时采取改进行动时,才会产生具有建设性的实际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对生产经营管理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般不向外界透露,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而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报表所表述的审计意见和结论要公布于众,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公正的作用,其作用的覆盖面比内部审计要广阔的多。

四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程度不同。外部审计人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实质性影响的相关控制,而内部审计人员则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内部会计控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外部审计人员之所以关心内部控制,是因为它们影响其设计的审计程序性质和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与他们对财务会计报表发表独立意见相比是次要的。内部审计人员关心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控制的缺陷提出强化控制的意见和措施。

五是审计的范围和时间不同。内部审计的范围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它既可以借助于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又可以依据非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内部审计通常对单位组织内部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时间安排比较灵活。而外部审计通常是定期审计,每年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审计一次,其审计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及其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重点在于那些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有实质性影响的重大事项,它只能依赖正式的记录和文件。所以,内部审计在审计的对象范围上比外部审计要广泛,在审计时间上也更为灵活。

六是审计程序不同。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通常按照部门或经营地点来设计,会计记录和报表的审查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内部控制系统和工作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上;而外部审计的程序一般针对财务会计报表所列项目来设计,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核实和验证报表各项目的余额是否真实、准确、可靠,以及确认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政策是否公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有外部审计许多无法比拟之处,因此它不会被外部审计所替代。同时,由于存在上述差别,所以外部审计机构在承接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对承担内部审计任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之同时具备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具体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讲座、案例讨论以及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否则,优秀的外部审计人员也难以完全胜任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审计人员在受托从事企业内部审计服务时,不能完全按照从事外部审计服务的范围、程序和方法进行,必须认真研究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为利. 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5).

内部审计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协作;协调;督促整改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依据

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都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第五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应在组织适当管理层的支持和监督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应在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上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以促进双方的合作。[1]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赋有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职责,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角度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结果是可以互相参考和借鉴的(张俊 耿慧敏2014)[2]。由于外部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相对比较高,利用外部审计能够更加引起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及其成果的重视(傅黎英2008)[3],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揭示的问题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在协助外部审计上,对外部审计所提出的问题和指出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督促整改落实,已经纳入内部审计职责的一个方面。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中内部审计职责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15年全球委员会会议新闻会上提到:“在促进国家良治的过程中,国家审计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国家审计揭示的问题和做出的审计决定,内部审计应当督促整改到位。”[4]以此类推,企业对于注册会计师发现的无论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问题,还是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问题,内部审计都应该督促跟踪整改到位。

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政策的遵循和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缺陷,会与内部审计师沟通,内部审计师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因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和控制,内部审计师对外部审计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寻查,旨在履行其职责,内部审计师首先了解现阶段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执行情况,然后,再与企业相应部门经理或员工沟通,对问题的根源和导致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组织讨论,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得出各方都认可的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最后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并报告纠正落实情况和尚未落实的情况。 内部审计督促整改落实,越来越成为内部审计工作职责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M企业内部审计督促整改实践

M企业属于股份制公司,正在IPO申报,每半年进行一次外部审计,以下就近三年来M企业外部审计发现和揭示的问题,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W企业在会计政策遵循执行方面和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的问题,内部审计协助其进行后续审计跟踪,督促整改落实,然后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纠正整改落实情况,对内部控制不断改进与完善,使企业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和内部控制方面更加规范合理。

1、会计政策遵循方面

1)国内发货以交货和客户验收单签收确认收入

M企业国内发货,在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本企业按照合同内容约定在国内向客户移交商品,同时取得经客户确认的交货验收单时,售出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即由本公司转移至客户,本企业据此确认销售收入。

内部审计部门对外部审计提出的验收单签收日期跨月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对于月底和年底发货,须取得客户在当月或当年签收的交货验收单才能确认收入,如果交货验收单日期跨月或者跨年,那么收入要在下月或下年确认,对这一个问题督促纠正,为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2)境外直发以国际运单到达机场日期确认收入

M企业境外直发,即在与客户根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规定以及本企业签订的外币销售合同内容约定,企业向客户交付商品、取得承运单位的国际运单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即由本公司转移至客户,本企业据此确认销售收入。

内部审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提出的个别没有按照国际运单日期确认收入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严格要求销售订单按照国际运单抵达机场日期在系统中作系统交货并确认收入。使会计政策得到遵循和执行。

3)货物到货后须及时在公司系统入库

内部审计从供应商预付货款询证函回函不符入手,与供应商财务对账得知供应商已经发货,M企业系统中货物未入库处于在途状态,导致财务报表资产数据错报,本应该计入存货,却体现在预付货款。还有一种情况,发现部分货物已经从海关系统出库,却没有在当月公司系统入库,存货未在财务报表中列表,货物处于失控状态,在整改的过程中,首先要求物流管理部应严格按照海关系统出库时间在系统收货入库,不允许不按时在系统入库;另外,真正在途货物要在每月底统计相应金额,在财务核算上进行暂估入库账务处理,半年报和年报在审计报告中披露该金额。

4)应付职工薪酬五险一金记账方式应遵循会计准则规范

外部审计提出审计报告应付职工薪酬应按照五险一金相应的明细披露,单位支付的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应在应付职工薪酬(五险一金)各明细科目核算,此前M企业一直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五险一金各明细科目,内部审计对与财务部沟通,按会计准则重新规范设置科目,按会计准则要求核算。

5)销售订单收入与成本不匹配的问题

外部审计提出个别销售订单毛利率很高,经查,发现由于到货和交货先后顺序不同导致成本出在不同月份,销售收入没有严格按照与成本匹配的原则划分,导致销售收入却体现在一个月,在整改的过程中,严格要求销售收入必须与销售成本匹配,货物在系统交货,再开系统发票并确认收入,按规定遵守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

2、内部控制规范方面

1)与客户签订的资产租赁合同租期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于全部在租状态的资产租赁合同都要求发询证函,发现有的合同租期与审计时点所属期间资产在租状态的租期不相符,从合同租期上无法判断租赁合同是否属于在租状态;还有的租赁合同使用供应商提供的采购订单模板,采购订单上面不体现具体租赁期间。因此内部审计师与租赁事业部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认为不能体现准确租赁期间存在一定风险,一是无法确认租期,二是无法依据租期确认收入,三是不在保险公司赔付范围;纠正后,凡属续租合同,续租合同的条款可以参见前一个合同,均须签订补充条款明确租期,即如果延长租期,可要求客户提出延长租期的书面申请,双方再签订补充条款。 在合同租期的内部控制上得到改善。

2)总分公司往来对账问题

通过SAP/R3系统自带的事务代码,可以实时查询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余额及明细是否一致,由于新来的财务人员在记账时自行改变会计科目,使分公司与总公司应付与应收无法在自动对账的事务代码一目了然查看。内部审计师提出后与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和相关人员一一沟通,致使恢复了原来的记账方式。

3)物料主数据的维护问题

租赁业务的以销定采和二手销售订单类型应计入销售业务主营业务收入,然而注册会计师却发现以销定采销售订单类型的收入却计入转租赁业务收入,经查,该问题由于物料科目设置组维护错误造成的,内部审计师及时与商务管理部的主数据岗位员工及该部门经理沟通,找到问题所在,并要求主数据维护岗位检查现有的主数据是否还存在维护错误的情况,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

4)固定资产在不同系统的管理问题

内部审计在给注册会计师提供资料时发现从SAP系统导出的固定资产明细与BPM系统导出的固定资产明细不一致,经核对发现,BPM系统资产主数据中未列示可转移选件,理由是可转移选件只是LICENSE(版权许可证),没有实物,要附着在主机上才能使用。但是,外部、内部审计师都认为从它的价值和使用年限还是应该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在审计结束后,内部审计师组织资产管理部门和物流管理部门一起沟通,使其纳入租赁固定资产管理。此后在BPM系统可以统计其出租天数、资产出租率、资产回收率,资产分析数据更加准确到位。

四、内部审计督促整改落实的职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两大基石,内部审计的核心作用是参与治理、防范风险和确保合规,内部审计积极履行监督和控制的基本职责,对外部审计发现问题积极督促整改落实到位,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和合理化建议,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2、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落实,充分体现在审计深度和范围上内部审计的优势和特点,内部审计人员比外部审计人员更熟悉和知晓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与内部基本情况,因此,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合作的支持机制,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调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效果,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企业的内部控制具体由内部审计部门落实,内部审计定期进行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报告, 有效的内部审计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治理,(孙新婷 孙青霞2011/11)[5] 内部审计监督整改落实是对内部控制的改进和完善。

4、内部审计应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与运行情况,发现控制执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内部控制设计科学和运行有效,从而提高企业的治理效能;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揭示问题进行督促整改落实、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单位:北京东方中科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2003.

[2] 张俊 耿慧敏 浅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4月号下

[3] 傅黎英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问题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