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对策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5:59

通货膨胀的对策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1

摘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货币政策成了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吸引人也最富有争议的领域,许多经济学家都把它当做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救命草,寄予了深切厚望。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的主要手段,国家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机构改革

2013年1月18日,万众瞩目的中国经济主要年度数据正式了。数据显示: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7.8%,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2.6%,比上年下降1.7%。这个消息无疑是令人振奋分的,它打破了我国通货膨胀率自09年以来居高不下的局面,专家分析,这与我国近年所实行的货币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依法制定和执行的,中央人民银行通过货币发行量、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货膨胀率的宏观调控。

一、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基于货币主义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货币供应量高于经济规模的增长。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成正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物价的上涨。反之则导致物价的下降。然而货币政策是一个动态的时间与空间过程,不过,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于货币理论的货币现象。我国近几年的现实状况,更是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中国对于全球货币增长所做的贡献及其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笔者根据我国官方统计机构所统计的数据,对2007年度——2012年度期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情况做出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从2007年度——2012年度期间,我国货币供应量逐渐递增。去年广义货币(M2)余额已高达97.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狭义货币(M1)余额也已30.87万亿元,同比增长6.5%;余额5.47万亿元,同比增长7.7%。货币供应量大量过多,而期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呈现出了不同趋势的同比增幅,并无恶性通货膨胀之讯号,在去年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3.8%的情况下,CPI同比增幅仅为2.6%,尤其是2009年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3.8%的情况下,CPI同比增幅不但没有上升,反而降为-0.7%。这种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与物价平稳甚至下降并存的现象成了中国谜团之一。一些学者甚至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成反向变动的结论,进而对我国央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进行宏观调控提出了质疑。而学者罗乃利对CPI与M0、M1、M2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则表明,CPI与M0、M1相关性较弱,而M2与CPI相关性较强,说明控制通胀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还是货币供应量,超额的货币供应量其中的一部分进入商品市场,影响着实际的产出以及商品的价格,不过,还有一部分进入资产市场,影响资产价格的上涨,如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民间借贷市场等受到了影响而价格上涨。不过,CPI却并未受到它们的影响。

二、存款准备金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改变着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也间接地改变着货币供应量的大小,进而对通货膨胀率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存款准备金的确能改变货币供应量,进而对CPI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金融家陈四请曾于2011年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方法,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力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外汇占款波动,央行其他货币政策与往年相当的情况下,当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4.86%时,才能实现2011年M2同比增长率不超过16%的货币控制目标。这需要央行当年内按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应至少上调九次,才可能有效实现目的,单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吸收流动性货币的作用较为有限。

三、中央银行贷款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贷款简称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动用基础货币向专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融通资金的总称。再贷款作为高能货币,是国家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扩张的基础,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的资金吞吐方式,影响着国家的基础货币,从而直接影响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或收缩和信用规模,同时,商业银行利用所获得的款项扩大放款,最终使社会货币流通量扩大。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抵押贷款、信用放款,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是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重要的调控经济货币政策之一,尤其是在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上,也都是比较有效的。2009年,央行新增贷款为9.59万亿元,比上年的4.91万亿元增长了4.68万亿元,几乎增长了一倍;相应的,2009年的M2也有上年的47.52万亿元增加到了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竟达27.7%;2010年央行改变贷款政策,将新增贷款将至7.95万亿元,当年的M2为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幅度则为19.7%。由此可见中央银行贷款对货币供应量及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较大。

四、利率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7]利率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银行存款利率低时,居民往往认为无利可图而把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股票等其他领域,购买欲的旺盛常常会导致物价升高,增加通货膨胀的可能。对通货膨胀率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反之,又会对通货膨胀率有降低的趋势。

五、公开市场业务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在现有货币政策中最具灵活性、主动性、可逆性和联系性,其前景甚好。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人民币操作以及外汇操作来实现。我国的理财产品越来越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手段也得到不断完善。它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其目前产生的效力来讲,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仍处于摸索阶段。

综上所述,货币发行量、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都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但又缺乏应有的有效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国中央银行体制较为落后,信誉度较低,致使货币政策模糊而滞后,手段匮乏,而监督机制的落后,漏洞较多,再加上我国行政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缺乏配合以及非银行机构与民间渠道融资盛行等原因,更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大。因此完善中央银行职能亟待完善。(作者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

参考文献

[1]丁涛, 赵昕东.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区域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2:05

[2]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1995:05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2

[关键词]货币供应;通胀预期;通货膨胀

一、引言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见表1)。

为在全球危机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近两年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资产价格虚涨等。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证明,许多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都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适度的物价上涨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疏导城市居民的通胀预期、引导财富效应向真实消费转化的保证,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总体上降低居民消费福利。因此,通胀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将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近期的情况看,国内经济回升,通胀预期日益强烈,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央行开始着手管理通胀预期,试图引导经济合理发展。为了找出诱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各诱发因素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本文将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长期来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购买同样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最终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过少的商品,按照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于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专家剖析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学者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的波动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认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投机资本进入中国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投机资本热钱带着巨大收益退出。

有学者分析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投机资本对中国的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加强,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有学者更倾向于把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这说明近期的扩张货币政策引起了企业家对未来市场趋好的预期,使得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推动生产成本的上涨。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影响较为显著

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AJE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企业会减少投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应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盲目减少货币供给,制约经济复苏,同时应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引导投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

通货膨胀日趋严峻,加息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产生泡沫经济,给消费者带来资产增值,但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此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可以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

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的任务。如果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此外,可以避免我国的有限的资源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变化

国内通常用CPI的高低来衡量通货膨胀,但中国现行CP|的构成已严重与现实脱节。由于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比重较大的食品消费已趋于稳定,而房价和医疗费用在普通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在CPI计算过程中却一直沿袭传统的较低的居住比重,导致消费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不符合实际,大大低估了房价和医疗费用等类似消费支出在普通消费者总支出中的重要地位,消费者预期对消费价格指数影响较小的一个原因:由于物价、消费等经济现象具有滞后性,而心理预期又体现的是未来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故现行的CPI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但是对许多化工等中间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并随之向下游的产品转移,最终在CPI中显现。

(五)治理通货膨胀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以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一系列问题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资产价格虚涨等反而萌芽。因此,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杨文悦,关于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2)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引发的原因众多,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拉动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是投资需求的增长。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其次,是消费需求的增长,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货膨胀

从国内因素看,表现在三个方面:

(1)工资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上涨幅度较大,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工资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从2009年以来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全国约一半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涨幅超过20%。

(2)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包括钢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全线上涨,11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比年初高出6.8个百分点,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6%,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9%、8.8%和8.0%。

(3)农产品价格上涨。构成我国CPI的类价格中,去年以来保持着“五涨三降”的发展格局。

3.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

我国过于充裕的流动性是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方面,为应对危机,过去两年我国货币投放较多,导致经济体中的流动性过于充裕。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得大量外资或热钱流入我国,加上国内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形成更大规模的流动性。由于我国汇率弹性不足,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如果对冲操作不及时或不完全,全球流动性就很容易转化为国内市场上的流动性。2001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从39.3%上升到113.4%。截止到今年3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时就与当期外汇占款增加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过于充裕的流动性必然会对物价产生巨大影响。

除以上原因外,还存在结构性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和惯性通货膨胀,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鉴于通货膨胀形势的变化,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当前治理通货膨胀,除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市场监管外,还需深刻认识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重以下三个方面,从中长期发展战略上化解通胀压力。

1.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中央高度重视抑制通货膨胀,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目前高企的通货膨胀率,有关部门就最终定调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即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意即“紧货币、宽财政”的基调或许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2.加强流动性管理,减弱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当前有效管理流动性,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住信贷总量这个“闸门”,同时考虑到社会融资总量要远大于银行信贷总量这个实际,应更加注重利率等价格工具的运用,着力引导社会融资流向,通过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有效产出,消化和吸纳过多的货币;另一方面要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在扩大对外投资的同时,重视进口,并及时进行对冲操作,以减缓外汇流入引起的通胀压力。还有,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通过渐进升值,有效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

3.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4.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4

一、西方失业理论与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有着直观表述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 失业率便会下降; 而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 失业率会上升。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罗,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他们把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修正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的“滞胀”使菲利普斯曲线不能解释这样的现实。于是,弗里德曼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又一次修正,即短期内存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长期中这种关系并不存在。

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是否会影响失业率呢?这种相关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又有何影响?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二、中国的失业和通胀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现象为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总体平均数,也就是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国际上通常使用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2010年至今。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1993-1995年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2010年至今的此轮通货膨胀,主要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包括国内外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食品等农产品价格飙升的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升带来的输入性因素等。但通胀的源头在于长期的经济失衡,突出表现在:农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比例的失衡是本轮通胀的最大主力。

三、政策与建议

在此笔者认为通货膨胀问题的逐步解决主要依赖于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如通过抛售债券、提高利息、准备金率等手段减少市场上货币流通量,降低通货膨胀。而另一难题失业问题也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瓶颈。通过上述的讨论,现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 稳定物价

目前造成我国CPI指数一直彪升的原因主要在农副产品短缺以及粮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以,稳定物价的重点在于稳定农副产品价格以及生产资料的价格。而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关键是如何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兴修水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同样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业贷款;另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务农人员技术水平同样不能忽视。对于生产资料等资源类产品,国家应该及时调整国内生产资料的配置,做好合理的生产计划;另一方面,相关单位做好资源的开发、储备,以及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

2 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降低失业率

我国目前一方面失业严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岗位空缺,即失业与空位同时存在,表现为无技术的非熟练劳动力就业难,而有一定技术水平或熟练劳动力却远远供不应求,致使一些企业关键岗位空缺。这就要求我国在今后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要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把劳动力作为―个能动的、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3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5

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文中尝试着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表面上是种货币现象,其实际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在货币层面的表现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DP=C+I+C+NX,其中政府采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V和贸易顺差NX。首先,从消费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 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且从消费结构看,高档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等奢侈品称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熏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 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最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出口制造业具有价格优势,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 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达到40.3万亿元。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时,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熏必然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3.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4.通货膨胀的形成受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三、通货膨胀的潜在危害

1.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军,而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其福利损害程度就越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熏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穴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雪,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

2.此轮通货膨胀伴随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例如股市和楼市)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进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刺激了居民对各类资产追逐的热情,这种投资热情进一步推动着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正在聚集,如果任由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必将危及社会稳定。

3.通货膨胀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贸易等政策,标本兼治。

1.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2.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3.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并稳定汇率预期;最后,要改革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理。

4.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 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5.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5).

[2] 徐传谌,刘凌波.对当前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的几点认识[J].财贸研究,2007,(5).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6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同时,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将此预测与已经明确宣布的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相比较,并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使得届时的通货膨胀率落在目标区内。各采用国在具体操作上当然不尽相同,但均具有以下3特点:①中央银行明确地设定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②该目标的实现为中央银行的优先任务,因此,“经济成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的均衡”为次元目标;③对于目标的实现与否、变更等,中央银行负有信息披露的责任,以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信誉度。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所主张的“货币中性论”在经济学界、经济政策界日益被认同,即货币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只会对物价水平有持久的影响,而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而一个高水平、易变的通货膨胀,将降低价格信号的准确性、扭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从而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根据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指向增加产出、提高就业是没有意义的,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才是合理的,它有利于以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但是,货币从短期来看又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缓和对产出的提高、失业率的下降具有短期效果。所以,货币当局会不时地受到来自于政府、国会、产业界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政策的缓和。那么,如何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呢?这一客观需求促使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诞生。因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明确公布,以及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都将有助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化,进而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

二、五个早期采用国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以下以90年代初期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5个工业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为对象,简括地介绍并评价这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践。

(一)此五国政策实践的共同点

1.以CPI(或核心CPI)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控制目标值为年率2%~3%。

2.在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到了普遍提高(特别是新西兰和英国为此特意改正了各自的《中央银行法》),它们在货币政策操作时拥有相当大的自。

3.政策运行中,同时注重对产出等的影响,即,各国采用的是一种“有弹性”“灵活”的制度框架,中央银行在维持中长期价格稳定的目标内,灵活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面临冲击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短期调整、允许目标发生短期偏离。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4.在实践中,它们十分注意政策的信息披露和政策的透明性。

5.在实际操作面上:①它们均建立了预测通胀的模型,而且利用通胀预测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②在实践中,它们都利用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指标,并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来影响长期利率等变量的改变,进而影响总需求、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

(二)评价

首先,我们看一下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前、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表1为这5国采用前10年以及采用后至2005年末的年平均通胀率以及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情况。可以看到,各国的通胀率在采用后大幅下降,同时,通货膨胀波动也急剧缩小。

当然,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世界性通胀率由高到低的年代,许多非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似乎无法简单地就此判断上述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与之后良好的通货膨胀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上述5国中的英国、瑞典有着收益率与通胀率连动的国债市场,将它与一般的国债市场相比可以计算出预期通胀率。该2国的纪录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经过2~3年的过渡、这一货币政策的公信度为公众所认可后,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且之后保持着稳定。这一事实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降低预期通胀率、治理通货膨胀以及之后的物价稳定具有有益的影响。

第二,对产出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在做出涉及未来的实业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和规划时,必然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经济理论和以往的经验显示,高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物价水平波动,它增加了相对价格和未来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阻碍经济主体的投资规划和决策,从而对产出的稳定增长产生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长期的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可靠的路径,减少了不确定性通胀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成本,因此,它将为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目前为止的实证分析对此尚没完全一致的结论,但表2显示:此5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GDP成长速度加快的同时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明显缩小(新西兰除外),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进而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信誉度得到了提高。除定期出版《通货膨胀报告》(一般为季刊)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官方网页、行长等高级官员不定时的演讲、记者招待会、接受专访等方式(英国、瑞典两国,事后还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议的备忘录),分析经济运行情况、讨论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的金融和经济变量、并预测通货膨胀的前景,等等。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监督。

综上所述,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对这5国经济具有积极影响。它有利于“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变动率,而一个清晰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期路径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投资、消费决策和规划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当然,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都有改善,都呈现出了低通胀、增长稳定的态势,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重要因素的贡献。

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长期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引导公众、市场预期的简易性和大众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会使人们对未来的物价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预期,从而简化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模型,并鼓励他们进行长期性的经济决策,这样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且,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衡量中央银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相对严格的量化标准,从而也就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度化。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

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可以“放之四海”的灵丹妙药,其适用性要求一定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没有维持其他变量尤其是汇率目标的义务、较高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保证这一制度安排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观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此5国,中央银行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并且它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银行体系,利率、汇率由市场决定,具备了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同时它们皆建立了一个科学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与其相比较,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尚缺乏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法》阐述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字面上看是单一目标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增长、汇率稳定都居于重要位置。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容易偏离价格稳定的目标。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

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金融体制仍旧处于政府计划管理向市场转型的过程,利率、汇率尚未市场化,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状况。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在我国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需求和投资的利率弹性都非常小,利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市场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汇率的形成处于向一个“合理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的过渡阶段,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必然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价格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民银行是否具备较强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

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影响通货膨胀率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滞,我国又正处于不断改革之中,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更加大了准确预测通胀率的难度,用计量模型来反映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运行规律并模拟其未来的运行轨迹难度很大。

(五)与西方工业国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信息披露的力度还有待提高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7

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按其所涉及内容和环节,财务决策可以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通货膨胀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因素之一,影响着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环节。

笔者拟在阐述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决策各个环节的影响,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特征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它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通常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亦即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普遍下降。因此,局部性的价格上涨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物价上升也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同时,并不排斥通货膨胀过程中有个别商品价格的下跌。

具体到财务领域,从理财的一般理念而言,通货膨胀的特征表现为通货膨胀期间,所持有的现金及其等价物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贬值的损失,而持有实物资产则一般会获得持有利益。

企业的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但它们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却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与此相反,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但它们所蕴藏的购买力却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因此,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实物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上涨,而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实际购买力要下降,出现贬值的损失。

二、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企业的投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投资时间的长短为依据,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以投资的对象为依据,可分为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本文以长期投资中的项目投资(资本投资)为例来说明通货膨胀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做项目投资决策时,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常用折现指标(如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和非折现指标(如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两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通常以折现指标作为投资决策方案评价的主要依据,而非折现的方法是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所以在决策方案评价时,其指标只起辅助作用。

在用折现指标做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时,预测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则成了关键。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项目的现金流量比较容易估算,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物价水平的上升及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将对项目的现金流量产生如下重大影响:

1 造成虚假的税后经营利润

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常以历史成本的损益表为依据来预测未来的税后经营利润,该利润仅仅是企业正常盈利的收益;而在通货膨胀时期,则大相径庭。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项目的税后经营利润是历史成本和现行收入相配比的计量结果。在其盈利中,不仅包括了企业正常盈利的营业收益,而且还包含着企业已实现的资产存置收益。后者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资产增值而获得的,它实际上并非真实的收益,而是虚增的收益。因通货膨胀而高估的会计收益,也使企业承担了不应承担的所得税。

2 造成折旧与摊销的不真实

由于计提折旧的依据是历史成本而非重置成本,在通货膨胀时,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就会歪曲企业的折旧与摊销的真实情况。

3 影响企业经营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

通货膨胀下,由于原料价格上升,保持存货所需的现金将增加,人工和其他费用的现金支付也将增加,售价提高使应收账款占用的现金也将增加。企业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应收账款及坏账损失,不得不增加流动资金的投入,这势必影响企业的经营营运资本。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资本支出。

上述影响将对项目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变化,会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而这一切,都可归因于通货膨胀对现金购买力的“蚕食”作用。

(二)通货膨胀对筹资决策的影响

筹资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筹集,在什么时候筹集、筹集多少资金等等。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资本结构,以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通货膨胀的发生,将对企业的筹资环境、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产生影响。

1 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环境的影响

通货膨胀期间,将会出现资金供给不足和企业资金需求增大的现象。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势必紧缩银根,减少货币的供给总量。同时,由于物价持续上涨,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风险也随之上升,这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变得更加谨慎,进一步严格银行贷款的条件。在资本市场上,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暴跌,也增加了企业从资金市场上筹资的难度。对筹资方而言,如前文所述,虚假利润的出现、折旧与摊销的不真实,最终的结果是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膨胀。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异常现象,改变了企业筹资的环境。

2 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的影响

随着筹资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将加大,风险对应着报酬,这意味着筹资成本的上升,用公式表示如下:

I=i+p

其中:l-投资者要求的名义报酬率;i-投资者要求的实际报酬率;p-预期通货膨胀率。

(三)通货膨胀对股利分配决策的影响

股利分配是指公司制企业向股东分派的股利,是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部分。股利分配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确定股利的支付比率,即用多少盈余发放股利、多少盈余为公司所留用。因此,股利决策也被称为内部筹资决策。支付给股东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减少股利分配,会增加保留盈余,从而减少外部筹资需求。

通货膨胀期间,随着筹资环境的恶化和资金成本的上升,外部融资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外,企业利润中还包含着资产的持有收益。因此,企业利润分还是不分、多分还是少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股利分配决策。

三、消除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不利影响的对策

(一)对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作适当的修正,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加以调整

由于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制定出针对通货膨胀的具体会计准则,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使投资决策使用的现金流量相关指标更加真实、可靠、更具相关性,可以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对该指标适当地加以修正,从最大程度上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1 根据企业收入,成本费用以及营运资本的构成实际,结合通货膨胀率,对其作适当的调整。

2 改变折旧和摊销的计算方法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企业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或摊销,将造成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提取折旧仍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的重置,难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为此,在预测现金流量时,可采用加速折旧法,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货膨胀对固定资产更新的影响。

3 按照物价上涨的程度重估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适当调整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的金额

按存货和固定资产的重估价计算确定其被耗用后转化费用的金额,适当调整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的金额,用各期实现的收入对所耗用的成本费用予以补偿,将保证投入资本的完整性,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调整收益率评价标准

企业筹资的目的是投资,在做资本投资项目评价时,预期项目收益率也应加入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进而在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与资本成本之间作出比较: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为可选的投资方案;而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将有损企业的价值。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一、我国企业面临通货膨胀的近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8月13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同比达到5.8%。对消费影响最直接的是,猪肉、蔬菜等消费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专家认为,我国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通货膨胀一般是由于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两个因素引起的,但在通货膨胀恶化的时期,需求和成本两个会共同作用,形成螺旋形通货膨胀,这时人们容易形成恐慌心理,造成通货膨胀难以在短期内抑制。对于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面对步步逼近的通货膨胀,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应对,以减少损失,渡过难关。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国家紧缩银根,即使是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也很难贷到款。此时,因为应付款项在不断贬值,在不影响企业信用的前提下,应尽量推迟应付款项的支付,越迟支付对企业越有利。由于货币性资产在不断贬值,而进货成本在不断上涨,应尽快把货币资产转换为生产物资,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企业应对通货膨胀时,很容易将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下游企业,然后下游企业继续转移,这样企业无休止的转移行为将导致市场价格一轮又一轮排浪式上涨,这将对国家的宏观调控造成障碍。总之,如果通货膨胀到来,它对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的影响将是普遍性的,此时企业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切莫产生恐慌心理,因为对通货膨胀的恐慌其实比通货膨胀本身更加可怕。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公司理财的对策

1.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

一般来说,企业持有现金主要是满足三个方面需要:预防性需要、交易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发生通货膨胀时,现金作为流动资产,其购买能力会下降,如果企业在此时持有大量现金,肯定会因货币贬值而遭受损失。但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却增加了。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小于需求量,在货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量不足,不仅难以支持日常生产开支,错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因无钱付款问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因此,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未知因素,如果持有的现金不足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更严重的还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必须要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来应付各种不确定问题。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现金管理目标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然后才能考虑因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损失问题。

2.合理确定存货数量

存货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及时供应在生产经营中企业所必需的存货。而储存一定数量的存货,会发生存货的存储成本、磨损成本以及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等,所以,一般来看,企业应该尽量减少持有的存货数量。在通货膨胀时期,首先,企业应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存货的影响,合理确定持有存货数量。其次,通货膨胀时期国家一般会采取通货紧缩的政策,受政策的影响,在消费、出口、投资等各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会大大减少。因此,企业不宜储存过多数量的存货,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合理持有适当数量的存货。此外,不管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应尽可能地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这样可以降低因物价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尽快收回应收账款

作为货币性资产,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会因货币购买力下降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前面也分析了,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企业本身资金会很紧张,企业间的资金也很紧张,这时,很难收回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概率增大。因此,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应指派专人催收应收账款,设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并且要缩短信用期间,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尽快回收应收账款,将其转化成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坏账损失。

4.科学调整长期投资策略

投资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分。短期投资,即是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并能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短期投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一般可以被认为是现金的暂时形式,变现能力很强。因此,对于短期投资来说,其受通货膨脹的影响微乎其微。在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对短期投资的影响很小,短期投资就不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对于长期投资,就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长期投资是指持有时间超过1年并且不能够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等。发生通货膨胀时,通胀率的突发性较强,肯定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准确地预测通胀率,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在长期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应根据其产生影响及时调整长期投资策略,以免造成更大的投资失误和损失。

5.采取有效方法减少税赋负担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财务会计 影响 对策

财务会计编制和计量的基本前提是市场上硬通货货币币值的稳定或者基本稳定。但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通货膨胀是与市场经济共生的一种现象,其基本内涵是货币价值不同程度的下跌、货币购买力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就会动摇会计计量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基础,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真实经营成果的认知,影响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和管理决策。为此在通货膨胀前提下,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财务会计的计量、统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将分别从通货膨胀对财务业绩、财务理论、财务决策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之后探索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何进行正确的财务会计工作,也就是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工作的不良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业绩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业绩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定价,企业自身资产的计量,企业的实际收入状况与相应的成本耗费,企业流动资金的状况等各个方面。

(一)在通货膨胀状况下,钱或者说是流通中的货币会贬值严重,相应地在市场上会出现物价飞涨的情况,那么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用流通中的货币作为衡量自身产品或者服务的基准,就会丧失其真实性,虽然在名义上产品的定价可能远远高于当时生产该产品时的成本费用,但是实际的结果企业可能根本没有赢利甚至是亏损的。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状况下,用成本会计的方法作为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定价参考的话,可靠性过低。

(二)通货膨胀对于企业自身资产计量的影响。企业的资产价值是企业运转的保障,在很多时候也是企业获得信贷和其他方面资金支持的前提,尤其是在整体社会经济环境较为混乱的时候。一般来讲,企业的资产可以划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所谓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以及其他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变现的资产,比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的货币资产在名义上是保持不变的,但是毫无疑问这些货币资产的实际购买力却在减损,变相的减少了企业的资产规模。对于非货币性资产来讲,企业财务计量上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则会严重的与通货膨胀时非货币性资产的市场价值相悖离。

(三)通货膨胀发生时,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资金需求量增加的情况,这是因为通货膨胀要求增加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其他各种成本,同时出于趋利因素的影响,因为物价上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自己能够储备更多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储备也是需要资金成本的。这样就会给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带来困难。

(四)通货膨胀还会减少非生活用品生产企业市场的缩减,因为通货膨胀相当于提高了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这样就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尤其是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和提供非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居民会最大程度的缩减自己的消费,以避免自己经济上收不抵支的现象。

二、通货膨胀对财务理论的影响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社会变化的复杂多样化往往会使假设的情形不再存在,从而会出现理论失灵的现象,进而缔造和诞生另外一种理论。

(一)财务会计理论建立和适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货币计量稳定性这一基本会计学领域的假设。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货币的币值处于较大的调整中,币值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从而动摇了货币计量的基础,也就削弱了会计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不难看出,通货膨胀的存在对于这一理论的冲击和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通货膨胀冲击了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历史成本原则”。所谓“历史成本原则”指的是依据原始凭证对相关的资产予以登记入账,而关于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则很少予以考虑,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原有的货币币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样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与实际的货币衡量结果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影响会计计量对资产价值的衡量和反馈。

(三)“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会计学领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收入应该与其投入的成本、耗费的费用之间相互配比。企业的收益就是收入与费用之间配比结果的最终表现。通货膨胀的发生,会产生名义上较高的收入和较低的成本和耗费,这样计量的最终结果就是虚假利润的产生以及名义收入的增加,不利于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经营决策。

三、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财务会计建立的最终目的就是给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经营业绩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以及正确的投资和分配策略。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计量结果的真实性,这样就毁掉了财务决策的依据,如果企业经营决策仍然基于这样的财务数据,企业未来的运转和经营必然受到影响。

四、积极应对通货膨胀,消除其对财务会计的消极影响

上文分析了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实际工作、财务会计理论和基于财务统计的企业决策等方面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那么如何最小化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不良影响?有人曾经提出了财务报表的重新编制,也就是按照新的货币购买力或者当前企业运转成本和耗费费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重新编制。不难看出,财务报表的重新编制,一方面会耗费大量的成本,另一方面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的币值处在一个变动性较大的过程中,即使按照报表编制日的货币购买力重新制作,也可能在短时间过后,又出现新的变动,这也就是说这一工作的实际意义不大。

也有人提出采用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核算方法,比如在通货膨胀期间,对存货计量采用“后进先出法”计量,对固定资产予以重新估价,并加速折旧等。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操作方法能够避免因为通货膨胀而产生的财务会计计量的不准确性,也避免了利润的虚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有一个更简单、更快捷而且不会浪费太多成本投入的方法,就是在会计报表中对通货膨胀的现象予以标注,尤其要列出当前的货币币值与以前货币币值稳定状况下的比率,这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换算就可以知晓企业运转的真实结果,避免了财务报表数据的不实性,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更好地掌握企业运转的结果和经营的实际绩效。这一方式的实际执行有几种方式,其一是附表的添加使用,附表内容包含货币币值的变动比率,用货币衡量变动较大的一些资产或者其他项目,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等。相比其他方法,笔者认为这一操作方法更有助于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反馈,从而实现财务计量最根本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今池,沈小凤.国际会计与通货膨胀会计[M].中信出版社,1992年6月版.

通货膨胀的对策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 预期 应对策略

一、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机制

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变量做出的一种事前估计,相应地,通货膨胀预期则是指经济主体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做出的事前判断。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各类经济主体通过不同的信息处理过程将其获取的多种信息转化为对未来通货膨胀形势的预期,它主要涉及三个因素,做出预期的经济主体,用于形成预期的信息,以及将信息转化为预期的过程。

(一)做出预期的经济主体

经济主体类型多种多样,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信息占有程度等方面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经济主体,甚至同一类型经济主体之间,对未来的通货膨胀水平通常有着不同的估计。但是,不是所有经济主体的预期都会影响未来实际通货膨胀水平,而是只有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的主体的预期才能对实际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这主要包括生产者预期、工人预期、投资者预期和消费者预期。各类经济主体的预期综合较量、博弈汇聚成为对通货膨胀的公众预期,通过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对价格水平产生直接影响。生产者根据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情况,确定产品出厂价格,推高产品市场价格。工人担心生活成本提高而要求增加工资,通过工资谈判将预期加入合同,从而也推高产品市场价格。投资者预期未来价格水平上涨,通过投资配置以求资产保值增值,从而推高资产市场价格。消费者预计未来物价水平上涨,可能会提前购买或囤积商品用于未来消费,推高物价水平。

(二)用于形成预期的信息

某种信息可用于形成通货膨胀预期的有用性,主要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关。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信息对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较为重要。

1.市场流动性的丰裕程度。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过度的货币信贷增长在经过一段时滞后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预期与市场上充斥的流动性丰裕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货币当局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则公众将普遍预期未来价格水平将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强烈。

2.生产要素价格。通货膨胀成因之一是成本推动,是厂商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而造成成本上涨的主要因素则是原材料、工资、利率等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提高。因此,当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明显时,公众将形成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3.市场供需状况。供求决定价格,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超额需求就会拉升价格水平,通过抑制需求来实现新的供求平衡。因此,当较大的市场需求无法满足时,公众容易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4.市场价格水平。在高度开放、联系紧密的全球化经济时代,当国际市场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国内产品净出口需求可能会增加,国内石油、原材料等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可能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因此,市场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将引发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

(三)将信息转化为预期的过程

公众处理信息、形成预期的过程主要分以下三种。

1.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经济主体根据历史物价水平和过去的预期误差程度来形成当期的预期,强调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是一种完全后视行为的预期形成方式。在适应性预期下,经济主体只依赖于以往信息,而不考虑当前信息,会出现系统性预期误差,通货膨胀率的预期误差较大。

2.完全理性预期。完全理性预期是经济主体充分利用过去和现在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从经济理论角度做出的一种预期,强调经济主体的理性分析能力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不考虑通货膨胀惯性,是一种完全前视行为的预期形成方式。在完全理性预期下,经济主体具有完全理性,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几乎相等,预期形成中没有系统性误差。

3.有限理性预期。有限理性预期认为经济主体在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方面受到约束,感知能力有限,既强调通货膨胀惯性,又强调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预期综合了适应性预期和完全理性预期的特点,并得到了实证检验的支持,是目前比较符合实际经济活动的预期形成方式。

二、通货膨胀预期的表现形式

通货膨胀预期的主要表现是,经济主体在通货膨胀预期下其行为发生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某些经济指标的变动。

(一)资产价格上涨

在通货膨胀预期下,公众会关注自己持有的资产是否能够保值增值,自己的财富是否会缩水。因此,投资者会寻找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投资渠道,黄金、房地产、大宗商品、艺术收藏品、甚至诸如大蒜等某些越来越具有金融属性的农产品,都是投资者竞相追逐的资产,从而推高资产市场价格。例如,1990~2008年间,国际金价从382.8美元/盎司上涨到882.05美元/盎司,18年间的黄金年度收益率回报达到了4.75%,大大高于同期美国18年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2.82%的水平,特别是在世界各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后的2009年,黄金价格达到1096.4美元/盎司,1年内黄金价格上涨了24.3%。又如,我国自2008年末货币供应极度宽松,2009年信贷投放9.59万亿元,引发了大家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强烈,同期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飙升,超越了2007年的历史高点后再创历史新高,大蒜价格涨幅超过10倍,艺术收藏品等资产价格也是持续攀升。

(二)部分先行价格指标上涨

生产者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的价格指数,主要反映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状况。当生产原料及半制成品价格上升,生产者价格指数会上涨,一段时间后便会传导到消费产品的价格上,进而引起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生产者价格指数通常被当作一个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用于反映通货膨胀预期。例如,在经历了2009年的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后,我国生产者价格指数自2009年12月开始,持续了约两年的月度同比正增长,其中2011年7月达到7.54%的阶段性峰值,反映了公众较为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局部市场出现某些经济行为异化现象

在通货膨胀预期下,特别是公众预期未来商品价格水平将快速上涨时,局部市场的经济行为可能会产生显著变化。例如,在1987~1988年我国严重通货膨胀时期(以1985年价格为基准,1987年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物价指数上涨34.8%),在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下,公众预期储蓄和存款贬值,存钱不如存货,直接用于商品购买,全国多个地区出现了抢购风潮。又如,在价格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强烈的背景下,虽然最低工资标准有明显提升,但2011年左右部分地区工人甚至通过罢工要求加薪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

三、应对策略

(一)努力提升公众消费能力,增强公众抵御通货膨胀的信心

社会公众之所以特别关注通货膨胀,并依据自身获得的各类信息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期,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会直接降低其实际收入水平,削弱其消费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建议通过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提高居民收入、降低税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措施,维护好并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公众抵御通货膨胀的信心,弱化其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恐慌心理。

(二)加强与公众沟通,增强政策透明度

国外经验表明,与公众有效沟通、提高政策透明度有助于稳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一是建立并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信息公开制度,优化官方机构与公众沟通的策略,将其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明确沟通内容、沟通渠道、沟通时间、沟通频率等细节,将对通货膨胀和其它经济变量的统计结果和预测分析及时以出版新闻物和召开新闻会议等形式告知公众,提高沟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相关部门应联合完善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通货膨胀预期调查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监测信息和相关调查信息,不断提高通货膨胀预测准确性,并及时向社会公众预测结果,尽量向社会公众提供形成合理通货膨胀预期所需的信息量,逐渐让公众信赖和利用官方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分析结果,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货币政策目标上更多关注物价稳定,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国外经验表明,如果货币当局有明确或隐性的通货膨胀控制目标并为之行动,通常能增强社会公众对货币当局控制通货膨胀的信心,改进其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由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目前在我国并不完全具备,货币政策要兼顾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标,我国短期内尚不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在近期我国货币政策兼顾其他政策目标实现的同时,应明确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逐渐赋予该政策目标更高权重。从长远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渐进由多目标制转向以通货膨胀为调控的单一目标制,设定合理的通货膨胀率弹性波动区间,增强公众对央行保持币值稳定的信心,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参考文献

[1]本・伯南克,钟晓玲译.通货膨胀预期与通货膨胀预测.南方金融.2008(1),P56-59.

[2]闫力,刘克宫,张次兰.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方式及中央银行的应对策略.中国金融.2010(3),P75-76.

[3]祝丹,陈立双.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的探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1),P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