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意识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0:19

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篇1

摘要:来源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儒家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责任伦理的重要方面,它的主要表达形式是“以天下为己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这一传统思想的继承,我们要认识到儒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历史局限性,促进它向现代公民责任意识的方向转化。

关键词:儒家社会责任公民责任意识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207-01

儒家思想是存在于中国社会两多千年的思想传统,它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思想传承的纽带。儒家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思想责任观的主要表现,是儒家责任伦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儒家社会责任意识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新的传统必然离不开的传统资源。任何新的传统的创造必然离不开对传统资源的继承和发展,而事实上在中国大陆,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变革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社会责任思想和责任观念也发生着向现代责任观念逐渐转化的过程。

一、儒家社会责任意识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梁漱溟说,“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它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的一种心理学的一种看法,而建立起来。”[1]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对天地的敬畏,发展成为人的此生与这个世界相联系的道德责任,以宇宙自然的生存为根本出发点,去爱人,从而建树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张载认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是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儒家看来,要实现人的社会责任首先从自我做起,所以有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更重要的是,这种社会责任意识的实现始终是试图通过对政治的参与来作为其主要手段。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也意在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子贡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特贾者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修为,是希望能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马克斯・韦伯曾把伦理划分为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从儒家社会责任意识来看,它的价值根据不仅仅在于责任主体的意图,还在于责任客体的结果。那么儒家伦理应当是信念与责任并重的一种责任伦理。实际上,由于儒家社会责任意识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似乎不易明确的划分出责任的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强调个体的个体与整体的互动。儒家思想是一种经世思想,它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地重视实现的手段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和结果。“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并不是说一种逃避,而是说“君子”要权衡时势,做出相应对策,但是内心始终要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

二、儒家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表达达形式是以。夭下为已任”

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以仁为本、礼乐教化入世精神,同时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尽管在古代地理学认知范式下,有“华夷之辩”的局限认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思想始终是在以实现天下归仁的大同盛世为目标的王道政治思想中的着力表达。

《札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思想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要达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存在,就必须把它作为其追求心灵至善的“绝对命令”,担负起对天下的责任和义务。孔子说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李泽厚认为这是“知天命”是谨慎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知天命”意在这种承担和建立的完成,即一已对“命运”的彻底把握。[2]君子这种必须时刻铭记的责任意识在孟子那里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兼善天下”。其实在古老的传说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因子早已存在,诸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的神话里,就已有了“为天下”、“悲苍生一种子。从“哀民生之多艰”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是这种历经磨难而又百折不回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三、儒家社会责任意识的现代转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为传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给供了更为广阔的客体空间

我国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社会责任意识与法律和政治紧密结合,当然这种结合是建立在公民自身的道德素质之上的,现代公民是法制国家的价值主体,它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仅仅表现于对人的关注,而且在于人文的、自然的各种环境,不仅表现出对自己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感,还关注全球整个人类的发展。另一方面,实行法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责任意识的主体范围极大的扩展,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社会责任的主体仅仅限于“学而优则仕”的“君子一和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自觉意识的仁人志士,那么在现代社会,社会责任的主体应当是现代社会的每个公民。

(二)现代民主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的公共性

传统的社会中,儒家的社会责任的社会参与范围和方式都极其有限,而在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制的条件下,公民对社会责任的担负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性的公共生活中,还表现于国家性的政治生活和非政治性的公共生活中,在表现方式上,体现为公民参与公共讨论・社会公德,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组织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参与以追求公共社会利益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社会责任意识篇2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强烈与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水平。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安设者和主宰者,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极为重要。下面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现状,提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当前某些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多项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一定程度上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主要表现为思想行为方式较为幼稚,社会责任感缺乏;知行脱节,践行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低,心理脆弱,个人价值偏离社会价值,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对物质追求、享乐的欲望膨胀;过于强调个人的利益,功利目的太强等。龚为纲对武汉市42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可、是否支持慈善事业、奉献意识的强弱、参加过何种爱心活动等视角的分析发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偏弱的态势。西南大学裴婷婷对重庆八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7.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努力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只有4.8%的大学生选择“为他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刘飞对安徽几所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结果显示,84%的同学选择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生活的更好”。南华大学苏玲老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另外在当代大学出现的一些其他消极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已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感缺乏。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目标模糊,表现出明显厌学情绪,上课迟到、旷课成了经常,把学习目的认为就是为了考试、分数、取得毕业证书,缺乏积极向上的劲头,甚至还沉迷于网络,造成网络成瘾等现象,都是社会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诱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建立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全方位培养网络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当代大学生。

1、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一环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而当今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大学他们的一切生活和学习基本上与父母包办,对他们的关心往往是无微不至。但正是这种状况长期的延续一直到大学,许多大学生虽已成人,仍然把父母的辛勤付出和责任看成是天经地义的的,而看不到自己对家庭应尽的家庭义务。对于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何谈社会责任。因此进入大学,即以成人,家庭教育首先应让他们懂得他们对家体、对集体、对国家和对他人应尽的义务。首先,不能在经济上过于放纵,能量要让他们参加一些勤工俭学活动。如今许多大学生学业上不关心学习,终日上网、谈恋爱虚度时光,就是与经济上过于放纵有直接关系。其次,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相互理解、善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帮助别人,这些在无形中对子女的社会责任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第三,家庭也要一些朴素的生活常识实施责任意识教育,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使他们懂得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从而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2、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在相大学校园里度过,学校应成为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

(1)优化校园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和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培养学生的愉悦情绪,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上进心和责任感。如学校经常性的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娱乐与社会活动,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学校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起到正确的引导、启迪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和提高师德师风,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影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多元化环境下,教师自身认真、敬业、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高尚是道德水准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以自身的行动起表率作用对学生责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更显重要

(3)学校亚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个人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因此,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在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有计划的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通过实践学习责任。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责任感形成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学校和家庭在相关教育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多以鼓励、表扬和肯定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5)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学生形成必要的约束,对于不接受正面教育和严重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必须依靠制度进行约束,对不负责任行为根据规定进行惩罚,同样对于积极负起责任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和表彰。通过惩罚和奖励往往能到达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艳秋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社会责任意识篇3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社会责任意识;企业需求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企业不仅要应对国内同行同业的激烈竞争,而且要接受外来企业的强烈冲击。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买方市场主导日益强盛的市场环境中,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更是企业人才竞争的核心。但是尽管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地大量寻求得心应手的市场营销人才,而且高校也不断地大批量地“生产”市场营销人才,可是却产生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一边是高等学校大量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边很多企业却在大叫缺乏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作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和输出机构的高等学校,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方面企业人事部门进行招聘的时候发现现有的市场营销大学生有着很多的缺陷,其中一个严重的缺陷是现有的市场营销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我意识浓重,公德意识缺乏。[1]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方式过于重视课本知识的教育导致了市场营销大学生本应该承担的基本责任被无视,造成了“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的真空状态。[2]就此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意识的建设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过程中是缺失的,这成为企业放弃一些市场营销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传统教育模式遗留问题之一。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都将目光关注在如何提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营销经验等才能方面,却无视了社会责任意识在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文章基于这样的背景,借鉴国外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能力,而且还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综合性人才,以适应时代变迁之需求。

2.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每一个企业或者行业的成功都是对营销能力的一次印证,因为营销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周围的人或者组织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可以正式或非正式地被算作营销,同时良好的营销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定义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一种创造、传播、传递顾客价值的思维方式”,从这个定义来看,营销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职能,更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然而在这个价值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时代里,却造成了市场营销大学生无视社会责任的现象与趋势,这个现象导致了市场营销大学生缺失了社会、企业所需要的才能。这就造成了当市场营销人才进入社会的时候,过分地关注个人利益,使得整个社会体系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企业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表现出一种紧张的状态),因此中国市场营销专才的社会责任的建设刻不容缓。

3市场营销人才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3.1市场营销教学内容过于落后

市场营销学人才必须拥有活跃的思维、强大的组织策划能力、踊跃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掌握各种宣传与推广的方式。也就是说市场营销大学生必须能够全面分析社会环境和捕捉市场机遇、及时预测和测量市场需求以及了解营销市场的演变历程,即营销围绕中心从最古老的“产品价值”变为“顾客价值”,再到现在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现代的市场营销大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社会责任意识的深层次的含义。但是学校相关教育还停留在讲解如何创造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上面,这与市场的变化严重脱节。除此之外市场营销的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所有课程之间有所交叉重复,没有统一协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每一门课程内容都好似知道,但又都不能深入了解与掌握。

3.2市场营销教育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机制

关于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是一样的,都是过多地关注营销专业知识的说教,缺乏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过多地关注市场营销知识的讲解,一直强调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形成了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是成才的错误意识,培养出了很多在“考试达人”、“社会”。而关于营销专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却还停留在形式上;另一方面营销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重视不足,因此导致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觉醒程度差异较大。

3.3市场营销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

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虽然营销老师会带领营销学生进行一些企业调研,但是这些营销学生却没有获取真正的营销工作的经验,同时也没有真正去考察过市场,这使得市场营销知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理论和实践脱节。那么本来营销人才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而增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可是现在的营销人才绝大多数都迷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造成了营销专业人才无法全面地认识社会,没有办法形成完整的社会责任意识。

4加强市场营销教学中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根据目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我们认为,市场营销的学生应当是:[3]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以“知识复合、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熟悉我国法律和相关政策,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既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及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又具备相当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的,能在国家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的实际管理工作,或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1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中巩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

新时代的复合型经营人才应体现为市场营销的特色教育。为此,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营销职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教育、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人才。社会责任是指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对家庭和社会,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以及未承担职责所应承受的后果。在实践过程中,营销老师引导营销人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或创造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使得营销人才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社会实际,培养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同时要在实践中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假期实践活动与日常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专业实践与一般服务相结合,实现社会实践的最大成效。例如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开展模式以市场营销学科涉及领域为实践拓展空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监督和管理,让营销人才在实践中掌握实际应用能力,让营销人才在这些实践项目中切身体验从身边小事做起,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感受。

4.2对营销人才进行自律意识教育,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市场营销,同时还要让营销人才知道社会的需求。现在中国社会责任出现了很严重缺失,那么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的培养。当然培养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仅仅依靠学校和社会外在的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营销人才具备自律意识和开展自我教育。在对营销人才进行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增加营销人才在社会实践的机会,丰富营销人才对社会、文化、自然和他人的认识,使得营销人才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时代脉搏,客观地评价自我,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4.3加强企业实践,注重社会责任的培养

在营销课堂教学理论学习过程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践与考察,使学生将所学的营销理论融会贯通,学会全面理解问题与思考问题,能够根据不同企业性质做出市场环境分析报告书。只有教学加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市场营销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才能够真正成为在各级工商企业、管理部门和各类营销岗位上从事市场营销、市场管理、市场策划、市场开拓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营销人才在各行各业实践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职业能力,也在各行各业的企业实践中,亲身体验生活,深刻感受到贫富差距,使得营销人才的思想得到升华。也在企业实践中,更加深刻和客观地理解和认识很多社会现象,也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能够培养营销人才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宋谦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社会责任意识篇4

关键词:区域竞争;企业所得税;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1-0073-05

一、概述

随着保护环境和公共利益等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由于税收法律制度能够以经济手段降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从而有效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为鼓励企业保护环境、节能节水、综合利用资源、安全生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所得税征收政策中给予了较多优惠,以促使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然而,分税制实行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权也进一步深化,各级政府作为“经济人”参与市场的动力大大增强,各级政府间的经济竞争尤其是税收竞争也逐渐强化。发展本地经济会给地方政府官员带来经济上的激励和政治上的升迁,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强本地区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甚至不惜以损害当地社会利益、降低对公司社会责任要求为代价。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实行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否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有效执行,中央政府做出了一系列政策偏好的调整,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否随着这种偏好而发生了改变,对企业所得税负担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提供依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会根据其经济环境资源禀赋的特点采取差别化的财政竞争策略。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可用财力丰富,倾向于提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税收优惠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因此,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公司可能获取更多的税收优惠。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倾向于税收竞争策略,所在地区公司整体税负更低,但是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税收优惠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司,说明经济落后地区越有可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二、文献回顾

(一)地区税收竞争及公司税负

地区间竞争主要指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居民偏好、社会经济特点,所选择的地区财政收支政策组合,居民在社区间的“用脚投票”,可以使地方公共品供给实现帕雷托最优。地区间税收竞争主要指通过降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来吸引有价值经济资源的流入,恶性税收竞争会引发投资的超常性增长,降低整体投资区域配置绩效,对经济长期的持续性发展带来损害。税收竞争是财政分权及差异性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物,主要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名义上可运用的税收管理权很小,但在税率、税基、减免税等征收管理方面,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这些审批尽管也通过一些硬性指标提供操作标准,但很多软性条件的认定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吴文锋等(2009)发现,高管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在所得税适用税率和实际所得税率上都要显著低于高管没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吴联生和李辰(2007)从地方政府税收政策变化的角度,研究了我国2002年地方政府的“先征后返”所得税政策取消对上市公司ETR的影响,结果发现取消“先征后返”政策显著提高了原来享受该政策公司的ETR,“先征后返”政策干扰了中央政府税收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已有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干预影响了公司承担的实际税负,但没有结合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策略来探讨。

(二)公司社会责任意识与公司税负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定义了利益相关者。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企业的持续生存离不开相关利益者的支持,公司应关心企业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是企业与相关利益者对话的方式和渠道,是提高公司透明度和履行受托责任的手段。Tinker(1980)提出任何经济领域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的框架下开展的,所以不可能脱离这些外部因素来孤立地看待经济问题,公司社会责任活动尤其如此。相关利益者理论更应该被看做是政治经济学假说框架下的观点。

许多学者围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依据资产净利率(ROA)等财务业绩指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论。有的研究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业绩,有的却得出相反的结论。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没有关注公司社会责任活动影响公司价值的具体途径。社会责任活动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公司价值,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现有研究多从相关利益者契约、管理者机会主义等角度,分析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影响公司价值的途径。实际上,税收也是公司社会责任活动影响公司价值的重要途径。所得税改革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能带来大量的税收优惠,从而提高公司价值。然而,很少有研究涉及公司社会责任活动与公司税负的关系。另外,已有研究并没有考虑公司所在地区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不同,公司社会责任活动与公司税负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存在差异的问题,比如,公司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社会责任活动与公司税负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存在差异。

三、研究假设与检验模型

本文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角度,结合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策略来探讨地方政府对公司实际税率的影响。我们认为,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倾向于采用税收竞争策略,以降低税负来吸引外来资金。

假设1:所在地区人均GDP越低,公司税负越低。

聂辉华等(2006)在构建了由委托人(中央政府)、管理者(地方政府)和人(企业)组成的三层模型基础上,解释了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过程中发生的合谋现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当地经济发展的真实社会责任成本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地方政府在任期内既可能监督当地企业采取重视安全、保护环境,也可能与当地企业合谋,纵容当地企业轻视安全、破坏环境。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和区域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地方政府以追求GDP的高增长为首要责任,经济越落后地区,地方政府越有可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从而干扰了中央政府用税收手段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经济越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越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给予社会责任

履行好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以鼓励企业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

假设2: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获取税收优惠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存在地区性差异,如果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可用财力越丰富,那么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公司可能获取更多的税收优惠。

为检验上述两个假设,可以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运行如下回归模型:

四、实证结果与解释

(一)样本选择

新《企业所得税》实施时间为2008年1月1日,为了比较该政策的前后年度的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差异,本文选取2007~2008的样本数据。将2007年公司年报中的税率与2008年年报中公司披露的税率进行对比,剔除无法判断法定税率变化的公司和法定税率降低的公司,以法定税率提高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目的是考察在法定税率提高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而享有的税收优惠加大的双重影响下,公司实际税负的变化。之所以剔除法定税率降低的公司,是因为无法观察是法定税率下降的原因还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导致的公司税负的降低。

同时,执行如下样本筛选程序:(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2007~2008年当年所得税费用未知和非正的公司,经过上述筛选,最后得到有效样本130家。公司社会责任披露信息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其他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样本分布,2008年全样本公司的所得税实际税率平均值为0.80543,显著高于2007年的平均值0.134702。2007~2008年法定税率提高的公司有65家,但是实际税率提高的公司只有39家,平均税率为20%,另外有26家实际税率降低的公司平均税率为13%,说明这些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享受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的优惠政策。样本中2007年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只有3家,而2008年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增加到28家,说明公司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表3报告了相关系数。GDP与ETR显著正相关,表明人均GDP低的地区的公司可能实际税负越低;GS与ETR显著负相关,表明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越高,实际税率越低;资产负债率与实际税负正相关,意味着公司负债越多,税负越高。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非常合理与直观,比如,SIZE与ROE显著正相关,表明规模越大的公司,其盈利能力也越好。

(三)回归结果

表4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其中,被解释变量是公司实际税率(ETR)。回归结果表明,地区人均GDP水平(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经济越发达地区,公司实际税负越高;经济越落后地区,公司税负越低,可能的解释是经济落后地区倾向于税收竞争策略,以降低税负来吸引投资。GDP×SOCIAL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社会意识强的企业得到的税收优惠更多,换句话说,经济落后地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税收优惠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司。可能的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更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勇于承担社会成本的企业的税负下降更多。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越有可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从而干扰了中央政府用税收手段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对经济长期的持续性发展带来损害。以上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1和假设2。另外,回归结果中其他变量的估计结果也非常合理,国有股比例(GS)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国有企业的实际税率越低,可能的解释是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往往是地方国资委和中央国资委,政治关联的增强使国有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财务杠杆(LEV)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实际税率较高的公司,由于债务的利息具有抵税功能,因此倾向于举债。

五、结论

社会责任意识篇5

或许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办社会”的弊端影响太深,国有企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不应该卸下的社会职能也被卸下,卸下包袱的企业其社会责任普遍匮乏,致使国有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所作所为与其经济实力远不相称。

事实上,国有企业改革是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明确政府与企业的责任,而不是放弃社会责任。改制之后的国有企业仍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过这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不是政府行为,而是真正的企业行为。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把社会责任上升为公司战略,视其为公司核心业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昭示着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传统的成本、质量、服务的竞争,而且已经发展到道德标准、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竞争。

管理学家古德帕斯特指出,企业必须既要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还要实现必须的社会利益,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造成没有伦理学的企业,也不能造成没有企业的伦理学”。

现状与根源

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千方百计地为员工创造福利,增加那些本可以不必有的社会成本时,国有企业正在加速改制,剥离社会职能、卸下包袱。如中石化、中石油两公司上市时,都以减员增效为卖点,向投资者承诺庞大的裁员计划以增加利润。

近年来,国内重大矿难事故频繁发生,其中不乏国有大中型煤矿,他们对员工的生命安全置若罔闻。如2004年10月河南郑州大平煤矿事故、2004年11月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事故、2005年2月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事故以及2005年11月黑龙江省七台河东风煤矿事故。

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相对应的是,石油、电信、电力、铁路等垄断企业的财大气粗,高工资、高福利,不受企业盈亏的约束,“效益好时涨工资,形势不好就涨价”,企业利润增加,人工成本快速上涨,一旦经营成本稍有提升,就凭借垄断地位把成本转嫁到公众身上。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企业服务意识淡薄,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有甚者,个别企业实行垄断价格、操纵市场。如2005年8月华南地区出现“油荒”事件,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国有石油公司为加快成品油出口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控制国内成品油资源的投放,引起整个经销环节的惜售、囤油,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与此同时,为保证自有加油站的供应,限制对民营成品油批发零售企业的供应。作为石油产品垄断供应商,从社会期望的角度看,它们享受垄断利益,稳定市场供求是其应尽之责,但却未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

此外,国有企业尚未形成关于慈善公益的理念。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企业捐赠”课题组在对上海503个企业样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捐赠的总体水平为0.39,其中民营企业最高为0.87,三资企业次之为0.36-0.62,国有企业最低为0.2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有企业存在相对较弱的社会责任偏好。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5万户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其中3万户国有企业的利润占全部利润的一半,165户中央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这些拥有如此雄厚财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在社会公益方面的贡献与其经济实力极不相称。

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严重不足的原因何在?主要根源在于企业内外缺乏相应的监督与制约。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逐渐被削弱甚至已经丧失,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的力量越来越薄弱,资本成为绝对强势。而外部,政府与社会舆论都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力量,企业违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

国企之责

目前,国有企业应慎重考虑“减员增效”,特别是国有盈利的大企业,不应该进行大规模裁员,将责任过多推向社会。如何平衡对股东的承诺与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是国有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滞后,让员工承担全部的改革风险显然不妥,由此引起失业率上升会破坏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环境,损害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最终对国有企业自身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不但不能随意裁员,还要及时做好分流人员的再就业,落实经济补偿金,公开处理职工的投诉,建立健全新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同时尝试以职工持股的形式来切实保护职工权利。

当然,保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决不仅仅是提供就业、支薪了事,还需要给员工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制定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有企业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让员工参与公司治理,为员工的深造发展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使员工在对企业的贡献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国企尤须重视对消费者的责任。在许多垄断领域,由于国有企业是惟一的市场主体,因此强调国有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显得更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2005年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99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2988.1亿元,而其中66%的利润又是来自于中石油、中移动、中石化、中国电信、中海油、宝钢、中远集团等7家国有垄断企业。可以说,国有经济的保值增值在较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行业垄断经营的基础上。因此,社会对国有垄断性企业积聚了越来越多的不满,作为享受“垄断”权利的国有企业就必须承担起部分“稳定”社会的义务,比如弥补市场机制缺陷,负担部分“转移支付”、“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职能,遏制高工资高福利的不合理现象,解决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一些跨国巨头都成为社会责任的典范,如丰田推出混合动力汽车普瑞斯,GE正式启动“绿色创想”计划,包括可再生能源、氢燃料电池、水过滤和净化、更为清洁的飞机发动机和机车发动机等,BP和壳牌在太阳能等新能源方面的成功开发和利用等等。国有企业承担起保护环境与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具有典型的社会示范作用。为此,国有企业应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利用国际先进环保技术进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不因急功近利而浪费能源和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为社会提供环境友好产品,不仅要寻求不破坏环境的产品,还要开发出改善环境状况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倡导绿色消费,正确引导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改变低效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习惯,反对出售容易引起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产品和服务,避免奢靡消费之风争夺有限资源以及造成的资源浪费。

社会责任意识篇6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02-02

责任意味着使命和担当。有无责任心,将决定一个人在生活、家庭、工作、学习上的成功或失败(托尔斯泰)。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1]。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构成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是衡量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尺,同时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网络也逐渐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网络这个信息宝库在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的同时,因其所具有的虚拟性也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

当前,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方面,更是产生了正面和负面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

1.正面效应

网络的运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拓展了德育的渠道,丰富了德育的方法与手段。首先,网络的超媒体性有助于大学生自主探索,促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在校大学生就是通过网络了解到灾区的信息,从而主动去关注此事。各高校的大学生纷纷举行了网上祈福和捐款活动,为救助灾区人民奉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又如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不少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发表了自己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其中一些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辟谣性说明,更是突显了大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公众利益、不人云亦云的可贵品质。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为实现学习者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如在网络模拟人大代表会议上,学生通过扮演来自各行业代表的角色,体会到了各行各业的艰辛,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加深学生对民生的了解,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职责所在。再次,网络的隐蔽性使大学生更易于彰显自己的个性,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一些内向的学生而言,当教师在课堂上问及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时,他们会三缄其口,但在网络上他们往往能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网络上就算是说错了什么,也不会给人带来压抑感,避免了现实交流中的尴尬。另外,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增加了大学生网民关注社会问题的可能性。目前,我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天生对社会问题有一种敏锐感。近两年来网络上不少热点话题的流行,如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思考等,都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是分不开的。随着微博的广泛流行,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负面效应

网络同样存在负面效应,尤其是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方面,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网上交汇,这使得网络在成为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成为不良信息的集中营。尤其是很多具有隐蔽性的信息的存在,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影响。稍不留神的话,网络用户就有可能在接受各种正面信息的同时,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不是很强,网络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思想的影响极易使他们产生动摇,进而对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对网络的沉迷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社会责任意识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人只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才能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2]。但网络的虚拟性往往使大学生分不清其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混淆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出现角色定位模糊的现象,并最终导致社会责任感淡薄,使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3]。例如,大量网络交友版块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现实交往能力的形成,降低了大学生的真诚度。三是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个人主义盛行,并最终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网络上发言的高度自由性以及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日益得到强化。一些大学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四是对网络传奇人物的盲目崇拜使得一些大学生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拥有高超网络技术的人往往成为IT界的宠儿,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崇拜的对象。尤其是那些IT界的精英,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Facebook的创始人Zuckerberg成为无数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但这种对于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的崇拜,会导致了另一种现象的出现,那就是对黑客的盲目崇拜。黑客们拥有高超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他们可以悄无声息地黑掉某一网站,攻击别人的电脑,甚至是不动声色地盗取他人的银行账号,以谋取私利。个别大学生将黑客当成“知识英雄”来崇拜,而全然不顾及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这样很容易造成个人价值观的偏离,进而影响了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个体认识其社会责任、履行责任的一种独特的道德情感。该责任意识是一种主动性的责任意识,反映了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体现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大学生三方的积极配合。因此,应构建由内而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体系。

1.优化网络环境,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建立网络道德失范的防控机制,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全社会都应重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及时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杜绝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注重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与此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行为的选择应以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标准,并建立在服从整个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的基础之上。此外,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学校应创造性地开设一些网络文化课程,变堵为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网络信息,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2.加强自我管理,培育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

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熏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只能起到外部的促进作用。为了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使他们树立自我管理的观念。在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使他们实现由被教育者向自主教育者的转变,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也才能让别人的教育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从网络上了解各种最新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擦亮眼睛,学会甄别信息,正确认识善恶美丑,要能够抵御各种诱惑,要学会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在网络上也要坚守社会道德准则,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的的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在于要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责任意识在促进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除了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外,还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为此可建立以社会责任教育为主题的BBS论坛,并按照不同的主题将其分成不同的版块,如“希望工程版块”“敬老活动版块”“国情民情版块”等,以BBS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表在BBS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网络论坛具有交互式实时响应的功能,其打破了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在这样的论坛上,我们可以积极宣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得以形成、巩固、提升和发展。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居于统领的地位。网络虽丰富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形式,创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机制,但却淡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采取优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才能消除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方乐莺.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道德生成机制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7-28.

[2]段慧兰,陈利华. 大学生道德自我之建构策略探讨[J]. 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2010,26(5):114-116.

社会责任意识篇7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扎实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在完成学业后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社会责任意识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社会能否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世界已形成普遍共识,并开始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问题加以实施。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就确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1988年10月该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1989年“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呼吁教育要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意识的教育与养成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责任公民”的概念,其主要内涵指应承认他人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与责任,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8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推出了500余个教育法案,鼓励学校制定系统的德育评估标准,并确定了21条德育准则,其中主要的12条包括:自立、值得信赖、勇敢、自信、成为真正的自己、尊重别人的权利、正直、勇于承认错误、信守体育类行业道德、谦恭有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创造性,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性。日本《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可见,责任教育业已成为全球所重视的品质教育。

就中国而言,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形势则更为严峻和紧迫。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相当一部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开始淡化,并由此滋生了诸如欺诈、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哄抬物价、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转嫁灾难等多种不负责任,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些消极腐败现象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但其破坏作用却很大,有些不负责任的个人和集体行为,甚至可以影响到相关地区的形象,桎梏地方经济的发展。

“90后”大学生正处于逐步走向人生成熟的关键时期,作为21世纪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应该具有现代社会所需的责任观和明显地多于一般社会成员的强烈的责任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 “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 积极培养“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符合现代人才标准,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之职。

2.“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各个阶层对于“90后”群体都投入了较多的关注目光。在网络媒体中,无论是对于其非理的各类“门事件”1的批判,还是对诸如奥运志愿者、“人梯”救人等重大、典型事件上的积极表现的赞誉,都连篇累牍,言辞激烈。出现这一现象并非是社会舆论神经质式的敏感,其实质暗含了整个社会对“90后”群体,尤其是该群体的优秀部分“90后”大学生更高责任担当的期许。毋庸置疑,任何民族的崛起,国家的昌盛,乃至世界的和平,都离不开青年一代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时代业已期然而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霸权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人类进人了一个如乌尔里希・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无论是本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全球的环境治理,积极主动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开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

惟其如此,社会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关注一直处于一种近乎亢奋的热烈状态。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社会在“90后”大学生登台伊始普遍对其社会责任感到底如何提出了种种质疑,这种质疑声一度引起了媒体焦虑式的关注。但2008年以来,在中国先后遭受的南方特大雪灾,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挠,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冲突与灾难,我们发现,在祖国利益受到侵犯,同胞遭受苦难时,“90后”大学生们都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并凭借自身的力量表现出了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这些行动有力地证明了青年始终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变迁的一日沧海,也使得每一代青年都与其前辈有着巨大的差异,自然他们也都是在前辈疑虑和不解的苛责声中走上历史舞台的,早期的“70后”,前几年的“80后”和如今的“90后”都是如此。然而,正如“70后”业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80后”已在社会建设中崭露头角一样,“90后”也将不可避免地踏入社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无论今日的社会评价如何,他们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将担起中华民族崛起的重任,为全面实现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而未来的时代必然属于他们。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状况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十年内社会主导责任观的价值取向。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在其自身责任意识的驱使下,必然会自觉承担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也自然能够成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作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反之,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或者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往往会缺乏担当意识、注重个人利益、没有组织纪律观念,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必要的动力,也自然难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担当者。因此,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其成为新一代的担当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责任意识篇8

    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重大领域。但就历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而言,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历史教育学科要用历史发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来矫正和弘扬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讲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问题。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更重要的是使其从历史中悟出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促进社会意识向健康方向发展。

    历史教师的责任不应只局限于历史内容的传承,必须拓展到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德,可能左右其几乎终身的性格和品德。这个时期他们崇尚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历史人物,其可能终身会做一个具有民族气节和大义凛然的人,这个时期他们激发不出对历史奸佞人物的鄙视,长大之后其可能会曲意逢迎,颠倒黑白,见风使舵,成为一个败坏社会风气的人。毛主席曾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里且不论证这句话的真理性,只想套用这句话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君子与小人较量的历史。”翻开历史教材,在历史事件所表现的历史人物中,几乎是非君子即小人、非正义即邪恶、非美即丑,中间状态的人只是无奈地选择和适应着这两种状态,以维持生存。如果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保护自己,谁来做君子推动社会进步?如果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保护自己,谁来和小人作斗争从而净化社会风气?这些都要从历史学中寻找正确答案。翻开《易经》,卦辞中满篇都是君子如何,小人如何。君子与小人构成了《易经》所阐述的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主要内容。翻开《道德经》、《论语》,也多涉及到君子与小人的评判。诸葛亮的“远小人,近贤臣,此先汉所以兴也,近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欧阳修的《朋党论》中说:“君子以义为朋,小人以利为朋”,讲出了君子与小人的特征。历史贤达人物的着述中几乎都涉及到君子和小人。而重大的历史事件,活跃在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以及宫廷中的各类官吏,也是君子与小人的聚合与集结。讲历史离不开事件,讲事件离不开人物,讲人物离不开君子与小人、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话题,这些是历史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不应回避的话题。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人物和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褒贬时弊,臧否人物,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思考中寻找社会发展的正确主导思想。在中学历史教育中,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过程中给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一个泾渭分明的进步与倒退、君子与小人、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四把尺子的评判意识,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用四把尺子衡量自己、评判别人,减少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的丑恶现象。最近王立群教授讲《史记》中,公开批评了司马相如的不良品行,就具有很好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背诵历史年表、历史事件和朝代的更替,而在于知道朝代为什么会有更替,人物为什么会遭褒贬,社会为什么会前进或后退。在历史教学中,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比历史知识教育更重要,思考历史人物优劣的教育比记住历史事件更重要。知道历史及其人物,就是为了思考历史及其人物,思考历史及其人物就是为了思考现实,思考现实就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历史是现在的过去,历史也是过去的现在。过去的历史与现在书写的历史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照、比对,会大大有利于现实社会。历史在社会意识上,在社会事件上,在社会人物上,不断地演化着,有时候又惊人相似地重复着。好的历史重复推动社会进步,坏的历史重复阻碍社会发展。历史教育要促进好的社会重复,避免坏的社会循坏。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借鉴历史,避免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恶作剧、悲剧、滑稽剧以形形色色的形式在现代社会重演:抨击形形色色的邪恶、丑陋小人活跃在权力舞台、政治舞台鱼肉百姓;大力宣扬历史进步人物、正面人物的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激浊扬清,以期建设中央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

社会责任意识篇9

关键词:社会公共事件;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75-02

“”事件可以说是2012年中国较为突出的社会公共事件:从2012年4月份日本宣布“从私人手中购买”,到2012年8月15日,香港14名保钓人士进入海域,中日领土问题的争端就日趋白热化。2012年9月16日,中国西安、杭州和广州等许多城市举行了游行活动,反对日本购买。游行中,意识被有力宣扬,但同时,也有少数不理性的群众和不法分子砸毁他人车辆,砸伤车主和群众,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有力量的一部分人,向来领风气之先。其整体素质的优化和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近年来,社会上对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应有的精神状态和社会责任存在很多争议。那么,我们从这次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当中去探究一下青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内在成因,探索一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系列事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对于在校园里的青年学生来说,“”事件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有了一个落脚点,思想上认识更深了。当代的青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富足的年代,从小接受的爱国教育缺乏切身的体验和实战的训练。很多青年学生思想不够成熟,自我认知程度不高,对“爱国”的理解比较肤浅,或事不关己。“”事件爆发以后,青年学生接收到的讯息是集中的、多维的、极具煽动性的,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了,他们也开始关心讨论国事。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尤其是9月16日游行事件发生以后,关于理国的讨论,使青年学生思想上更成熟稳重了,“爱国”找到了一个落脚点。

2.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更多,今后的行动更加有了方向目标。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如邓读会等还由青年学生带头组织了一些以理国为主题的讲座、研讨会等,学生们接受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并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校园里这些丰富的活动使青年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有了直观的感受,从而感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爱国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青年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游行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加上部分媒体的渲染和网上个别人不负责任的言论,使部分青年学生心理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的情绪,恐慌、抱怨还有内心的压力。部分青年学生表示对法律、对社会、对自己的前途未来都充满了担心和疑问。但也有很多正面的好的例子。比如,杭州市区当天的游行活动十分文明有序,未出现任何恶性事件,参与游行的青年学生和群众都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标语口号既鲜明又准确,警察保卫尽职有力,给全国的游行活动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示范。

二、青年学生在整个事件中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青年学生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我们通过客观的事实来分析一下。

1.网络成为社会公共事件中青年学生发表民意的主战场。美国新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在他的书中将这些在数字科技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青年学生们称为“N世代”,他们是第一批互联网原住民,所以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特点,利用网络论坛、QQ群、短信等转发提醒周围的人,呼吁大家一起抵制日货,才使得信息迅速传播至全国掀起了一股高潮。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关注的信息更加及时,更加广泛,更加前沿,在关键时刻没有退缩,而是利用一个现代化的平台和手段,用自己的方式团结起来,挺身而出。

2.青年学生在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体现公民责任。在广州,游行队伍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有一群“90后”学生看到这一幕,默默地借来工具,清理着被破坏的环境。由于微博的力量,还有很多高中生和大学生看到这一消息,纷纷赶来,沿着游行队伍的路线一直清理到深夜。从这些青年学生身上看到的公民意识的觉醒仿佛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据2008年广州市团市委的一份调查显示,83.9%的18岁青年认为“成年意味着他们必须对家庭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92.5%的人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在这次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过程中,我们的青年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质。

3.部分青年在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差强人意,值得深思。许多青年的所作所为让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首先是部分青年学生在学校里面无所事事,既不关心周围事物又不专心个人学业,毫无目标和方向。这些青年对于国家的遭逢、社会的焦点无动于衷,有些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些青年对自身缺乏责任感,对社会更加没有担当。对学校大局、社会责任置之不理,胸怀不够宽广,缺乏大局意识。还有一些青年不加分辨地传播一些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消息,有的青年甚至在参与游行过程中言行粗鲁,使用暴力,不但损坏了自身的社会形象,还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这部分青年的表现不仅说明了其自身道德水平的低下,素质修养的缺失,责任意识的淡薄,更给我们的学校和社会教育提出了问题和挑战。

社会责任意识篇10

关键词:责任 创新 主动实践 服务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越发显得重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高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如何,既成为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衡量其社会影响力高低、创新实践能力强弱、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影响因子。高校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展的今天,高校不仅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历史责任,同时更应该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盾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高校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创新、信息传播、应用集成、创新引导和知识辐射作用,在服务地方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理当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高校积极融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是国家的重托和历史的使命。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同年11月,教育部、科技部在杭州联合召开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切实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迈上新的台阶,努力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2007年6月,教育部长周济院士在广州“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高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抓手,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的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要进一步科学定位,明确服务面向,坚持以学科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作出当地人民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贡献。由此可见,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公众对高校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在贡献中践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高度的要求。因此,高校积极参与到创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伟大事业中去,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把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创新求支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既是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重托。

2 高校要把推动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强化责任意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曾这样诠释“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观”。他指出,要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华中科技大学的责任”: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中定位、体现我们的责任;要在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定位我们的责任;要在中国大学争创一流的进程中定位我们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理解我们应扮演的角色,才能融入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找到我们适合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将分散的实力转化为整体的优势,将地方的兴趣转化为学校的优势,将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将知识转化为产业。李校长的诠释,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高校的责任意识,阐述了学校发展的基石。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本来就密切联系的高校与社会关系更加紧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高校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不仅需要保持自己应有的独特品格和价值趋向,同时,还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高校的教育责任以及服务社会、引导社会前进的社会责任,必须在以育人为本的前提下,把向公众提供的社会服务作为自身的~项重要职能加以重视。高校的社会责任已成为其现实使命,特别是在创新时代,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但肩负着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历史责任,同时也肩负着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推广的时代责任。因此,高校在自己的目标定位中,理当把推动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应该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在育人、科研、成果、信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3 高校应把创新和应用、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近些年来一些重点高校在自己的战略定位中都明确提出一个观点,要通过知识的保存、传播、扩张和转移,为提高国家和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贡献:要通过建立多方位、多角度和多元化的产、学、研联盟和服务平台,构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体系:要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实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行动中,践行高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像华中科技大学就提出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并将“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确定为自己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把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的迫切需求,明确作为自己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研产”相结合的创新链、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责任。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单一知识传授己不再是高校唯一的职责,高校的职责和功能已经向着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三者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而在这其中,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已经成为大学的核心功能之一。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先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思想和知识创新的源泉,理当在发展社会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盼和公众的希望,更是自己的责任所在和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在自己的战略定位中,理应将创新应用、主动实践、服务社会、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高校必须在创新实践中牢固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用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去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创新服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意义深远。

4 明确定位、主动实践,在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个高校围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取得了非常令人注目的成果。如华中科技大学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

产学研创新链、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支持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就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赢得了企业良好的赞誉。

在华中科技大学,以机械学院为代表的各个专业院系,明确战略定位,牢记神圣职责,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的迫切需求,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服务社会和创新实践活动。以机械学院为例,在机械学院“十一五”规划中,副校长兼机械学院院长邵新宇教授就明确提出:要面向国家和行业的需要,主动捕捉企业的信息,积极将研究的成果传递到社会、推广到企业,着力构建制造领域中高层次的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平台,做企业的坚强后盾,努力打造一流的制造装备研发基地和创新人才培育中心;要紧密围绕国家、区域、行业对制造装备的迫切需求,秉承“创新是魂、应用领先、责任以行”的理念,强化“学研产”相结合的装备研发创新链,为推动我国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而不懈努力。按照这一思路,机械学院以“制造――装备――数字化”为核心,确立了自己特色鲜明的学科主线,并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建设,形成了自己“教育培养、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推广”良性循环的教学、科研创新链。为了把确立的思想战略付诸于实践,机械学院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区域、行业的实际需要,依托学科优势,通过项目研发、技术咨询、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做实区域经济合作体等举措,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几年来,机械学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孵化出数控、天喻等5个产业化企业,并在“现代电子制造”“重大产业装备”“汽车工程”“数字化医疗器械”等领域与企业和社会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的湖北、东莞、深圳、温州、汕头等区域经济合作体中,以机械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服务项目,为当地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正是有了这些尚佳的表现,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比如,广东省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东莞市政府投入资金与学校建立制造工程研究院等等。由此可见,高校只有明确定位、主动实践,走出去、走进去,才能走上去;只有向企业扩展,向基层延伸,贴近企业、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实验、在创造中创新,才能大有所为、不辱使命。高校也只有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战略地位,不辱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才能形成完整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高校创新链,才能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切实有效地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5 结束语。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非常重要。高校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如何明确自己的战略地位,如何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如何充分发挥自己在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思想中的积极作用,如何主动实践、积极为社会提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实力,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梁启超先生有一句名言: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高校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主动地跻身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去,更加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创新服务,就一定会受到社会的爱戴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中国教育报,2007.6.28。

2 丁亚金,现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8(13)。

3 邵新宇,创新、创造、创业,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01.2。

4 华中科技大学06年暑期工作会议聚焦责任意识,中国教育网,http://campus.省略.2006.09.04。

5 邵新宇,于实践中实验在创造中创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2。

6 肖茂严等,实现“四级跳”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