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十篇

时间:2023-03-27 16:38:29

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篇1

关键词:洛带古镇 体验经济 商业 影响因子

洛带古镇商业开发与旅游项目过度同质化问题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第一批开发的古镇,建镇于三国时代,在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移中,逐渐成为客家人在西部最密集的聚居地。其建筑以清朝为主,客家文化是古镇特色文化。洛带古镇是成都四大古镇之一,由于地缘优势(距成都市区18km)和先期旅游经营策略得当,目前已成为成都地区最具人气的古镇之一。图1是2003-2007年游客增长情况。

伴随着飞速增长的游客数量,洛带古镇的旅游商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在古镇核心保护区,即“一街七巷子”的洛带古街上,出现了大量基于古镇旅游的商业项目,在这些商业业态中,份额最大的是小吃业、服装租赁业和餐饮业,共占古街商业项目总数的34.8%,实地考察看到的是经营方式和内容完全相同的商业类型在一条小巷内就出现数次,比如服装租赁业,而整个洛带古街上充斥着类似的商业项目。

洛带古镇出现的严重同质化的商业开发,引发了商家的恶性竞争,破坏了古镇的长久吸引力,更打击了游客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亟待一种新的开发模式予以指导。

体验经济与洛带古镇开发评价

体验经济是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高度发达的服务经济基础上,开展的新一代服务经济模式。理论的创始人B.Joseph Pine II 和James H. Gilmore相信,体验经济将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人类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体验经济中的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与过去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但是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古镇旅游作为人们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知的一种重要途径,本身即是一种天然的体验经济,近年来很多旅游地兴起的主题公园更是现代体验经济理论影响下的商业形式,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对古镇体验类商业的评价方法,因此如果在运用体验经济理论于洛带古镇的商业开发前,应当先探讨这一理论对古镇商业开发的影响评价。

本文将以洛带古街为例,重点探究古镇体验类商业的评价方法。

调查问卷的制定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根据洛带古镇游客的年龄、学历等特点,问卷的形式为封闭式问卷,包括被调查者背景资料问题和体验元素主观感受问题。

问卷中的背景资料涉及年龄、籍贯、月均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按照实际需要设置选项;而对被调查者的体验元素主观感受则按照李克特五分量表法,将每个测量项给予五种等级,量表由强至弱分五个区间,为顺序变量。

在问卷题目的制定上,参考了旅游学、心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内容,并对古镇旅游和体验经济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分类,提出了以游客体验感受、项目软硬件设施、环境干扰程度和社会效益四个大类的评价层面和各自的调查方向,表1是问卷的设计部分。

(二)数据收集

古镇的商业业态多达数十种,但是对研究体验类商业的主观感受来说,应该着重研究具有一定体验过程的商业项目,所以本次选择了小吃业和服装租赁业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两种业态的游客体验感受进行分析。

两种业态在同一时段各发放50份问卷,共100份,发放方式为随机发放,目标人群为洛带古街游客,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95%。

评估分析洛带古街体验类商业

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是李克特(Rensis A.Likert)于1932年提出来的量表制作方法,该法运用一个编制好的量表来测量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态度。通过让应答者对每一语句作答复,然后转换成分数,并累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每一位应答者的态度分数。通过五分量表法可以了解群体中个体态度总分的分布情况,是社会调查中的通用做法。

本次问卷设置中,为方便比较,对问卷中各问项赋予相同权重。借助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整理小吃业和服装租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如下分析(见图2):

(一)得分平均值分析

得分平均值反映了游客对该行业的平均印象,直观上反映了该行业的体验感受程度。分析得到以下几点:

在第1-7、9-11项的问题中,服装租赁业的平均分高于小吃业,占问题总数的66.7%,说明服装租赁业整体给予游客的体验感受优于小吃业,更加符合古镇体验旅游的目标,而小吃业对环境的污染弱化了该行业的游客体验感受。

在第8项问题中,服装租赁业的平均分低于小吃业,表明服装租赁业相对小吃业来比较,其集聚程度太高,破坏了被调查者的体验心理感受,与体验旅游的要求不符合。

在第12-15项问题中,小吃业作用于当地的社会效应高于服装租赁业,反映出服装租赁业不能如同小吃业一样,直接为当地普通居民增加收入,对古镇的主题营造、未来发展都没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从侧面反映了该行业更多地为外地商人在洛带古镇牟取短期利益。

在这15项问题,只有4项问题服装租赁业达到3分以上,而小吃业则全部低于3分,宏观上说明这两种业态的游客体验感受均不强烈。

(二)标准差分析

标准差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值大,说明得分分布不均匀,集中选择某一选项的人数多,可反映出在某选项上能够突出体现出被调查者对该问题的感受,具有代表性(见图3)。对比两种业态的得分标准差,可以看到以下问题:

标准差分布上,总体数值较低,反映出人们对服装租赁业而和小吃业普遍存在比较不同的体验感受,间接反映出行业服务水平良莠不齐,需要进一步改善。

小吃业在第2、6项问题中出现大于0.2的标准差,查阅选项可知,在第2项关于体验时间的问题中,1-2分占了87.75%,说明小吃业给予游客的体验感受时间较短,也印证了小吃业体验的迅速性。第6项中,关于服务自身设施的问题,得分在1-2分的占比例的81.63%,突出反映了游客对小吃业从业环境的不满及改善的必要。

同样在第2项问题下,服装租赁业的体验时间,得分在3-4分占了71.74%的比例。说明服装租赁给予游客的体验感受时间较长。两种业态在这一问题上的显著差异,是由于行业客观操作方式引起的,不能判定孰优孰劣。由此可以得知,在评价体系中,关于体验时间的长短对于评价效果影响不明显。

在第11项问题中,服装租赁业得分标准差达到0.20,远高于同一问题下小吃业的标准差0.10,相差50%,但两种业态的平均值只相差16%。说明在对其他资源的干扰上,两种业态都具有很大的干扰性,但小吃业的干扰性更大。但是在针对性上,服装租赁业集中得分在3分,占52.17%,而小吃业得分分散在2-4分之间,间接说明了游客已经认识到小吃业的干扰和污染是多方面的。

洛带古镇体验类商业评价方法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古镇体验类商业,设计的问卷能够较为全面地给予评价,并能有力支撑较科学的分析。对问卷和分析过程整理后,得到洛带古镇体验类商业评价的初步方法(见表2)。

结论

本文从成都市洛带古镇出现的严重同质化开发问题入手,引入能够改善古镇开发的体验经济相关内容,通过调研问卷收集资料,运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对洛带古镇的小吃业和服装租赁业的体验感受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了洛带古镇体验类商业评价初步方法,对洛带古镇未来的体验类商业开发提供一定的评判途径,对其他类似古镇的可持续商业开发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俊松.成都市近郊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美]约瑟夫·派恩,[美]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刘玮.基于体验经济的古镇旅游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3)

4.黎彦,孙春华.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基于体验经济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5.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论旅游的体验化设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6)

体验经济篇2

首先有必要对于体验经济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体验经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了“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的观点。他同时预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对于体验经济有了详细而全面地阐述。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感受的一种经济形式。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实用和价格,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生产及消费行为产生了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认同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消费行为,为产品和服务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他们在《体验经济》中这样描述:“在这里,消费只是过程,消费者成为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

体验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体验经济在萌芽状态的理论基础。马斯洛发现,人的需要来自不同的层次,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一级需要便成为追求的目标。依据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它们依次上升构成人的需要系统,最后产生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感”,这也是体验经济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般说来,体验经济主张以满足消费者心理感受为主而物质享受为辅的生产消费过程,作为供给方的厂商企业,通过提供或展示设施、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广义性的产品服务,使消费者在一定时段内能充分体验和获得愉悦感受。体验经济所指的产品服务突出了满足千差万别顾客心理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同时,消费者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扮演了价值创造主体的角色,个体参与、经历以及所获得的体验是价值实现的源泉。

从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体验经济是否能成为一种可替代工业或服务经济的主导性经济形态?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认为,体验经济正在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而且这样的经济形态渗透到了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当中。作为讨论的前提,本文认同以下的看法,即人类社会发展是劳动分工趋于专业和生产过程日益迂回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彼此互相依托、纵横交织的产业网络体系。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在这样的产业网络体系之上,形成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一系列的经济形态。如前所述,体验经济正是在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过程更加精细、更加注重产品或服务在消费领域被认可的状态下所产生的。

对于体验经济的产业化特征,有专家指出,“尽管体验经济汇集了一批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但这些并列的形式之间缺乏内在技术联系和空间集中、要素共享等产业化特征,难以形成更具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形态”。本文认为,从我国体验经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体验经济体系当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不仅仅是针对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表现成为针对一大批具有相同消费体验倾向和内心感受的消费者群体的经济活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娱乐产业。娱乐产业注重消费者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以及动用各种物质手段和心理“攻势”强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性”特点在网络游戏以及“娱乐选秀”活动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强化“体验性”的背景下,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这两类活动通过颇具传播意义的互联网式媒介和通信媒介的支持,使得消费者的体验在两类看似不同的活动中形成了体验的迁移和共享,网络游戏给予消费者的体验能够在“娱乐选秀”中的某些偶像类人物中得到实现。同样,由于互(中国整理)联网式媒介以及通讯媒介的出现,“娱乐选秀”形成的体验,通过网络游戏可以得到升华和重复,让消费者尽可能地延长“美好的”体验感受。从这样的产业发展形态来看,在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中出现的经济活动,不仅存在并列的联系,而且从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活动中产生的衍生产品来看,又具有一定的纵向的关系,表现为以“体验的满足感”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体验经济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同时体现出了很强的技术上的联系,它综合运用了一切能够提高消费者体验感觉的技术,而且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技术的进步。娱乐产业作为体验经济典型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空间上的集聚,只不过这种空间上的集聚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或者农业经济在所谓物理空间上的集聚,而是体现在网络空间上的集聚。这种集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集聚,不能用过往的经验来描述和验证,所以容易得出体验经济在空间上不集聚的定论。体验经济通过网络空间的集聚形成了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分享,正是通过要素间的共享,才形成了体验经济初步的产业化特征。通过技术上的相互促进、要素之间的流动、空间上的集聚,体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仅以上海市为例,2008年上海网络游戏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35%,在其他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状况下,上海的网络游戏产业出现了异军突起的局面。

体验经济的发展似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逐步成长起来的。有专家指出,“体验经济主张的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以享受消费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形式,这不能动摇生产资料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决定性地位和存在基础,同时它还要受到社会整体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制约”。诚然,体验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消费者一定的基本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在社会的整个产业结构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体验经济的发展为生产资料的制造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虽然生产资料的制造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特点,但生产资料制造行业的提升和优化,需要体验经济的健康发展。体验经济对于配套的服务业也有很好的产业发展的指向性作用,因为体验经济需要服务业的配套服务,有些体验的感受在于消费者对于配套服务的认可,生产资料往往只是起到“体验平台”的作用。对于体验经济而言,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配套的服务,只是作为体验经济必需的要素之一,他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体验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体验经济的发展引领了生产资料的制造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近几年体验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了体验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式。从体验经济外在的表象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有专家指出,“尽管体验经济强调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主体地位,但这种价值是指顾客的主观性效用,从经济活动循环而言,价值实现仍然遵循一般性的要素投入和产出消费定律”。在我们看来,体验经济虽然强调的是顾客的主观性效用,但是体验经济中的价值实现并不是完全按照过去的经济形态所遵循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定律。从体验经济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角度来看,体验经济是遵循传统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定律的,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配套的服务经济的范畴,但体验经济核心的要素实现的过程并不是遵循的范畴。具体来说,就是体验经济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不再是取决于生产者,而是取决于消费者。这一过程不是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在体验前、体验中以及体验后的“感觉”。表面上看,由于“感觉”的存在,体验经济要素的投入产出不像以往的经济形态中的要素投入产出那样比较容易估计和计算,体验经济的投入产出更加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实,正是由于“感觉”的存在,才使得体验经济条件下的投入产出的比例相对以往的经济形态有了提高的可能,同时对于消费者“感觉”的把握也成为了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比的关键。从这点可以看出,体验经济确实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于现有的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顾客主观性效用的存在决定了体验经济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颠覆传统的价值规律。

从体验经济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体验经济本身的从业人员对于消费者体验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加之体验经济自身也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大多数以体验经济示人的经济形态依然体现出遵循传统投入产出规律的特点,仅仅在企业生产消费的某一些过程中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规律。而且,现有体验经济的应用往往停留在企业营销策划阶段,而没有深入到企业要素生产的各个阶段。正是由于这样的不足存在,体验经济才会被认为依然是延续了传统要素生产的规律,而没有体现出体验经济在价值规律方面应有的突破性,由此使得社会对于体验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误解。体验经济的存在不是对于消费者的“感觉”通过一些所谓的营销噱头就可以把握和引导的,消费者感觉的复杂性决定了体验性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而在这个期间,对于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相应的熟悉体验经济的人才,发展体验经济很容易就陷入对于市场营销手段趋于极致的“滥用”。

体验经济篇3

关键词:体验;体验经济;旅游体验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62-02

一、旅游业是体验经济时代的先锋

派恩认为,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的一种经济形态,就是建立在顾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基础上的经济。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体验经济赋予了旅游新的涵义。现代旅游不完全在于我到过哪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是人们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之后追求的更高更新的精神需求, 讲求的是旅游者的一种愉悦、快乐的经历, 就其实质而言, 是一种旅程和暂居的体验,旅游活动的天然体验属性决定了现代旅游业将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先锋。

二、体验经济条件下旅游体验的特性

1.感受性。所谓感受性, 即顾客在旅游时,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等使顾客受到刺激或有所触动, 因而使顾客产生一定的实际感受。旅游实质上给旅游者一种感受和体验。北京旅游学院邹统钎先生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一书中曾论及:“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和参与形成感受。”

2.文化性。首先,旅游者出游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化的需要,在于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其次,旅游资源都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吸引旅游者的到来。此外,旅游商品都有着不同层次文化内涵,旅游商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高层次需求,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文化性,最后,旅游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提供优质旅游体验的前提条件。

3.个性化。体验就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一个鲜活、生动的主题引领消费者进入一个精心营造好的场景,让其通过亲身的参与获得愉快的经历,留下难忘的回忆。旅游体验以形形的主题为依托,对整体环境进行设计和渲染,整个过程都是由游客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从而经过体验所留下的美好回忆,也同样只属于每一个人特有的情感经历。

4.价值性。所谓价值性,即旅游给予顾客的体验对顾客具有积极意义的、具有满足顾客身体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的功能,并令顾客感到愉悦。可以说,无论是从旅游的概念内涵,还是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无论是旅游规划设计,还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等多方面来看,不仅要了解并满足顾客所重视的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价值,更要采用创造融入体验的强势品牌或名牌的品牌策略,向顾客传递价值、个性和诉求,创造需求,策划体验,引导消费,赢得青睐,使顾客感受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价值。

三、旅游体验的模式

1.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旅游体验是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认知反应,游客在对产品的认知基础上,必然产生一种情感反应,旅游活动是游客对旅游产品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体验。如广之旅最近独家推出“孝顺团”,让长辈们在活动中体验人间亲情,体验后辈孝顺之心,体验广之旅亲如子女的导游服务。

2.文化体验。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博,开发该类旅游体验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国外旅游者还是对国内旅游者都具有无穷的魅力。如体验婉约江南,旅游者在这里寻找历史的痕迹;宗教体验游神秘莫测、文化寻根游魅力无穷;等等。这类旅游体验主要满足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等的认知和对异地文化、宗教等的好奇, 给人们带来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有助于人们把握人生之价值。

3.教育体验。教育旅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讲求增长见闻,获得知识。一些人文类景点,如博物馆、历史遗迹、古建筑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建筑技术令旅游者有耳目一新之感,教育学习自然而然地融入旅游活动全过程之中。近年来,中国各地兴起的修学旅游、学艺旅游、科学考察等项目也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人们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教育由此也成为一种体验。

4.生活体验。(1)异国生活:例如,欧洲的农庄住宿,许多外国人住在简易旅舍或当地人开设的出租屋里,一待就是十天半月。(2)异地区生活:如在上海人家里过一天上海人的生活;向上海人学做一样上海的地方点心;跟上海青年一起逛一次街等。这表明了人们想了解其他地区的人是如何过生活的想法。(3)民族风情体验:如“五龙”壮家乐可让旅游者充分体验农家乐生活,感受壮家风情,参与泼水游戏,享受农家乐趣。换一种生活方式,换一种心情,反映了人们对于一成不变的现代生活的厌烦,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于自我完善的需求。

5.自然体验。人们面对工作压力、日常生活的繁琐、人际交往的复杂,很少有时间敞开自己的心扉,因此,更渴望通过旅游活动,抛开日常琐事,在优美、轻松的旅游环境中获得一份宁静、温馨的体验,寻找生活中的真实自我。如体验户外攀岩包括野外露营、攀岩、速降为一体的户外运动,体验沙漠、体验海上和草原体验等。与自然有关的旅游体验,既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也能满足人们关心自然的愿望。当然对于旅游提供者来说,要提供专门的生存技术指导,同时要保证人们的生命没有危险。

6.娱乐体验。娱乐的体验发展已久,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人们对许多事物变得视而不见,娱乐曾在一时刺激了人们的生活,现在人们在娱乐中需求的不仅仅是刺激,还有其他更深的涵义,这样才能吸引人们。例如,中国许多主题公园充分运用现在休闲理念和高新娱乐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参与、体验的时尚旅游需求,营造清新、惊奇、刺激、有趣的娱乐氛围,带给人们充满阳光气息和动感魅力的奇妙之旅。

四、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体验的发展思路

(一)开发体验旅游产品

1.体验主题化。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体验主题化是指旅游业为消费者制作的“体验物”或“体验”系列以一条明确的主线串起来。并与旅游业的品牌定位融为一体。以带给消费者整体感和统一性。产生感应与联想效应,体验经济要求旅游业推出的“体验物”内涵清晰,思路明确,对消费者的选择与接纳有启迪性、诱导性。这一要求必然使旅游产品的开发给消费者以明确的主题,并使这一主题贯串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2.制造更多的体验成分。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内容、消费方式及消费价值评判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愉悦和满足。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因为它美丽、难得、不可复制、不可转让,它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唯一”。因此, 旅游企业更应从生活和情境出发,塑造五官体验与思维认同,为旅游产品制造更多的体验成分,创造出难以模仿的差别优势。为旅游顾客创造出更多值得回忆的感受。

(二)打造体验服务

任何经济时代都需要服务,无非是表现形式和人们的关注点不同而已,为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变化的需求,服务是水涨船高的。旅游的过程就是为游客创造体验的全过程,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受到的服务都会是最令人难忘的体验。

第一,培育优秀的员工。以服务为导向的旅游业,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尤为重要。因为员工经常与顾客接触,如果旅游公司的员工粗鲁无礼、粗心大意或不修边幅,将给旅游产品造成不良印象,或者会破坏顾客的体验,顾客甚至决定不再购买此产品。这就要求服务人员要有良好的仪表仪容、态度、行为和能力。

第二,提供个性化服务。体验经济是个性化经济,每个人的旅游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在体验经济时代,对旅游企业来说,要依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层次的游客需求特点,进行体验式场景设计。

第三,建立互动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强调旅游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更要调动顾客与顾客互动。互动式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稳定关系,而且使消费者的“体验”意识得以增强,去“体验”企业真实的一面,培养顾客忠诚。

(三)实施体验营销

这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过去的促销模式。我们首先必须建立展示体验的促销舞台,使用户能够在其方便接触的地方,尝试这种体验的环境和舞台,以便让游客在试验相关体验时激发购买欲望。其次,建立体验式旅游的营销队伍。只有重视产品所延伸的内涵,确立以体验文化为核心的体验营销,才能既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需要,又能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设计精美的体验旅游纪念品

人们到一个地方旅游,通常会购买旅游纪念品以示纪念。旅游纪念品买回来以后人们通常会有两种做法:一是珍藏,一是送人。珍藏纪念品的人往往把它们看做是他们宝贵的个人财富中的一部分,一次难以忘怀的体验的纪念。而把纪念品作为礼物赠送他人的游客即使不主动讲述旅游中的所见所闻,也会被受赠者所问及。

1.使用个性化的设计。在好莱坞,客人的签名被放在电影画面的底部,并且画面上客人会与某位明星站在一起,同时明星们的签名也印到了上面。

体验经济篇4

一、体验经济的到来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这三个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他们出版的《体验经济》中提出,下个阶段是体验经济。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体验”――在企业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情景当中,顾客作为整个消费过程的中心,通过亲自参与这个过程而获得令人难忘的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拿对蔬菜的消费为例,当顾客买菜并进行野餐,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享受时,这种经济就是体验经济。

在体验经济中,企业是体验策划者,企业不仅要提供商品或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最终的体验,给顾客留下难以忘怀的愉悦记忆。因此,顾客体验管理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战略选择与能力发展目标,也将纳入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

二、什么是顾客体验管理

根据Bernd H.Schmitt在《顾客体验管理》一书中的定义,顾客体验管理(CEM)就是“战略性地管理顾客对产品或公司全面体验的过程”。顾客体验管理有一个广泛的看法,即产品及公司怎样与顾客的生活相关。顾客体验管理注重在每一个接触点上都与顾客相联系,并且要求整合顾客体验的各种因素,它认识到顾客买车不仅是因为车的性能好,买计算机不仅是因为计算机有足够的内存。车是反映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产品,计算机能激发想像力。通过协调整合售前、售中和售后等各个环节,各种接触渠道,有目的的为顾客传递良性的信息,实现公司与顾客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创造差异化的顾客体验,实现顾客忠诚,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与资产价值。通过对顾客体验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顾客对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提升公司价值。

顾客体验管理也有公司内部整合的方法,它既看外部也看内部。这种整合的威力是它对员工体验的注意,因为员工影响顾客的体验,为了做到这些,员工需要对公司有正确的体验,经理不能把想法从上到下强加于员工,这些想法必须成为整个公司有机的组成部分,为了传递正确的看法,在市场上有创意,员工需要更加注意顾客的体验。

三、企业实施顾客体验管理的必要性

1、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对消费品的要求提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需求层次的不断上升,商品和服务作为经济提供品已不能再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人们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消费来实现自我,而体验消费就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最好形式。企业如果能够把握提供品的演进过程,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从而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是因为经济提供品的演进过程,也是经济提供品从无差异到不断差异化的过程,产品的差异性越大,竞争者获得的回报就越多。

2、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企业实施顾客体验管理添加了催化剂。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竞争,随着竞争层次的不断升级,如何开发客户、留住客户和赢得客户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寻找市场突破口,在提供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顾客体验”便成为了各厂商共同的诉求,市场竞争必将众多的行业带入到体验经济时代。

3、自我实现或享受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级提高和不断得到满足的。在今天的社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极大改善,这第五层次的需要日益强烈。人们多追求的自我实现,追求自由,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好的体验。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追求时尚,商家也觉得消费者越来越缺少理性,而多些冲动。企业应该顺应消费者在消费上的这种转变,把顾客体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而在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企业实施顾客体验管理的步骤

1、分析顾客的体验世界。许多公司只注重从公司的内部而不是从顾客的角度看问题,对顾客的投入少、顾客反馈机制落后等等,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导致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无法与顾客需求相吻合,从而不能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公司应该重视顾客的内心想法,并从此来制定公司的战略和实施方案,在设计品牌体验、新产品开发时融入顾客的建议,要利用顾客的反馈来提高体验。为此,公司要学会从顾客的角度看市场。在消费者市场上,要分析消费者的生存环境如社会文化因素、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和想法。对于工业品市场,要分析它的商品环境如可以影响顾客体验的经营方式。为了能够准确地分析顾客的体验世界,首先要确立目标顾客;其次从顾客的立场出发,把体验世界分为产品或品牌体验、产品品类体验、使用和消费环境、社会文化(商务)环境这四个层次;第三,从顾客和公司的所有接触点上追踪全部体验,从产品的知名度到产品的购买、使用到抛弃;最后,了解竞争对手,看竞争对手是否能影响顾客体验的。

2、建立顾客体验平台。顾客体验平台是战略和实施之间最主要的连接点。它包括动态的、多种感觉的、多维的对理想体验的描述,它显示出顾客能从产品中希望得到的价值。体验平台直接源于顾客的体验世界,它是基于对顾客体验世界定量和定性分析而得出的。而且它还可以连接内部主要人物和实施过程中的外部公司,与实施联系起来。体验平台的战略元素包括体验定位,即品牌代表什么;体验价值承诺,即确定顾客想要什么;全面实施主题,即实施的形式和内容是什么。公司要理解顾客的体验世界并据此找到体验定位,给定位以价值承诺及全面实施的主题。

体验经济篇5

体验经济来临

在戴尔公司总部,每间办公室的墙上都有一句口号:“顾客体验:把握它。”不仅如此,戴尔公司甚至还认为“顾客体验是竞争的下一个战场”。所谓顾客体验,就是顾客和企业产品、人员及服务流程互动的总和。体验经济也就是顾客参与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有价值的怦然心动的感受,从生活和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市场空间。

体验式消费所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以致于它将改变以往的营销模式和理念,重新搭建营销活动中的任何一处细节。根据麦肯锡市场咨询公司(McKinsey)的研究数据发现,美国大约2/3的商业活动中,都涉及人们对于产品、品牌或服务的意见分享过程,商业活动因这些传播于人群中的意见交流而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由英国的Mediaedge实施的调查也发现:当消费者被问及哪些因素令他们在购买产品时更觉放心时,超过3/4的人回答“有朋友推荐”。 显然,在体验经济时代,无论是电视、报纸、广播,还是杂志、户外媒体等,传统广告的效果正在变得越来越差。信息爆作使消费者无所适从,现在他们倾向于以互动交流的方式获知相关信息,亲自参与到产品和服务中来,以此来满足消费的欲望。体验式经济使得口碑营销的进一步发展,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尽管口碑传播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营销环境和消费者心理等产生了变化,从而使传统营销策略受到了挑战,口碑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口碑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策略,同传统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一样,都是针对具体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的创新策略。

过去的信息传递战略往往从商品出发,对照竞争对手的定位和策略,一再强调其商品的功能或优势,却忽略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提炼商品的概念和差异,从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取得一席之地。在营销的世界中,没有产品或服务的比较,只有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和感受。口碑营销在进行消费者分析的时候,则会多元化、全方位地去找出消费者的细腻体会,发现那些尚没有被发现、被宣扬,却最能代表消费者内心需求的观点,从而找到品牌在顾客心中的位置。因而,更能精准地把脉“上帝”,感动进而抓住“上帝”的心,获得不可估量的收益。

如何进行口碑营销

1、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制造传播点

以Gmail邮箱为例,它有Google的品牌作支撑,同时作为全球第一个1G免费邮箱,其采用的神秘的邀请注册模式更是吊足了用户的胃口。Gmail一开始并未大规模面对用户开放,而是采用邀请方式,先在部分人群中进行注册体验,然后由这部分人群向朋友、同事推荐,送出邀请注册码,新用户只能通过邀请注册码进行注册。这种注册方式刺激了“物以稀为贵”的心理,使网民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想要获得一个邀请码,注册成功后,又将有限的邀请码像宝贝一样送出去,如此循环反复,自然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后期的侵权官司也为其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使不做任何营销活动,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媒体、网民自会争相报道。

2、简单快速的传播方法

有了传播点以后,还需要选择好的传播方式。例如,大家熟知的Hotmail的传播方式就很特别。每当一位Hotmail的用户发出一封电子邮件时,这封信的下方就有“现在就获取您的Hotmail免费信箱”的链接。因为电子邮件一般都是在朋友或同事间发送,所以这种通过邮件传输注册信息的方式不会让人感到抗拒。网络技术提高了脚本传送和回应的速度,只要点击注册即可以拥有一个免费邮箱,何乐而不为呢?网络、公关、广告、会员制、俱乐部等都可以采用巧妙地方法实现口碑传播,达到为品牌造势的目的。

3、找到并赢得意见领袖

在口碑营销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控制“信息源”,而在信息源的控制中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要找到传播信息的载体——那些对某个市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腾讯在做QQ推广时,就非常注重对意见领袖的找寻和锁定。他们定位的用户平均年龄约19~21岁,这是一部分时尚、对新潮流感应敏锐的人群。他们对QQ这种便捷新兴的在线通信方式没有任何的抵御能力,能很快接受并乐于去传播它。企业完全不能忽略意见领袖,因为他们的反应可能会影响大多数消费者。这些人可能也代表高度消费力,可以带给企业更多的收益。

4、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根据新东方内部的调查,新东方的学员中,有80%是通过口碑传播选择的。这种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效应比任何一种广告宣传都更为有效。因为新东方的学员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和以往任何培训机构完全不同的体验。新东方不仅营销课程及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更主要的是在营销一种人生精神”,那就是新东方精神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新东方这种注重精神培养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因为老师和学员们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在分享人生理念和态度,培养友谊和忠诚。相比之下,新东方的竞争对手之所以慢慢衰落,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人文关怀对教育行业所具胡的独特力量,而是把培训完全当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商业交易行为。新东方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学员们相互之间的口碑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学员来体验和感受。

5、搭建用户沟通平台和渠道

社会科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8~12人的亲密网络之中,网络之中可能是朋友、家庭成员和同事,根据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同,一个人的宽阔的网络中可能包括几十、几百或者数千人。例如,一个服务员在一周内可能会与数百位顾客联系。所以口碑营销人员应该认识到这些人类网络的重要作用,尽量通过现有的各种关系网络将营销信息迅速传播出去,一方面,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传播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尽量避免遭到用户的反感。增强与用户沟通的渠道,可以提高用户忠诚度,又可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忠诚的顾客会长期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为企业作有利的口头宣传,影响其他顾客的购买行为。因此必须建立企业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使用户对产品的意见能传达到企业,让用户主地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使口碑营销发挥更大的威力。

利润率和口碑营销的秘密

很多时候,口碑传播行为都发生在不经意间,比如朋友聚会时闲聊、共进晚餐时聊天等,这时候传递相关信息是十分受欢迎的。因此,企业在客户身上投入的精力、资源并没有浪费,使现有客户满意,实际上相当于为企业培养出色的兼职推销员。研究表明,在大多数行业中,在公司的增长率和‘推荐者’的比例之间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在所有顾客忠诚度指标中,“净推荐者”跟公司利润增长最为相关。

体验经济篇6

关键词:体验经济 体育旅游营销 体育旅游消费 营销策略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早于1970年在其名著《未来的冲击》中就提到,体验业将成为继服务业之后的经济活动的主导产业,然而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许多不同以往时代的新特征,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正在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人们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使休闲产业大行其道等等。所有迹象表明,人类即将进入体验经济时代。1999年约瑟夫•派恩二世与詹姆斯•吉尔摩合作的《体验经济》一书第一次对体验经济做出较为系统的论述。书中认为从经济提供品的演进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基本上是沿着提供农矿产品―工业品―服务―体验的方向发展的,相应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正在迈进的体验经济四个时代。

体验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它可以划分为娱乐、教育、遁世、审美四种类型,事实上最好的体验包含了所有这些部分,即处于四个方面交叉的“甜美地带”。由于一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如果顾客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就可以看成某种经济上的给予。所以,体验经济被界定为“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是未来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

体验经济的主要特征如下:

重视消费的终端―消费者

现代营销学关注的是销售渠道问题,即如何将产品和服务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而体验经济明确提出关注的焦点是消费者,强调企业竞争的方向在于争夺消费者。体验经济关注消费者的感受,将竞争的焦点直接面向消费的终端―最终消费者。

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

商品经济时代关注的是产品的标准化、大批量,这就要求产品和服务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外在形态都要有高度同质性。人类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后,由于消费者的千差万别,已经表现出相反的倾向,要求企业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人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后,由于消费者消费倾向的个性化和情感化变化,要求我们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要体现出个性化、情感化、定制化特性。

重视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

体验经济时代重视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使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能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人类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越来越关注精神欲望的满足,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延伸服务

体验经济时代,人类的精神体验来自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延伸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相关服务、附加服务、对用户的服务以及各种定制化服务,从而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重视消费者的参与

消费者的参与欲望在体验经济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消费者的参与体现在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营销、传递和消费的全过程中。如现今流行的自助旅游、自助餐、DIY、互动等都体现了消费者参与欲望的消费倾向。

尊重消费者的权益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难免会有不令消费者满意的地方,有的甚至会造成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或伤害,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和社会必须关注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现如今,有很多的企业设置了售后服务免费热线专门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和抱怨,接受投诉和征求意见。有的企业准备了专项基金用于迅速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消费的新趋向

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认为市场是由一切具有特定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此欲望和需求的潜在顾客组成,因此顾客需求的变化是市场营销顺利进行的航标。体验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消费也表现出若干新趋向。

消费需求的情感化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类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将会越来越关注精神需求。人类即将步入体验经济时代,传统大众旅游产品已无法激起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体育旅游消费者在关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情感的需求。体育旅游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与自我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引起共鸣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内容的个性化

在大众旅游时代,随着旅游者的旅游经验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挑剔,传统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已让旅游者感到厌倦,他们开始追求能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非从众心理日趋增强。近年来,传统单一的大众旅游产品日渐示微,而其它形式多样的度假旅游、特色旅游、专题旅游等项目由于具有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而不断受到市场的强烈反响。

消费价值的体验化

从消费的价值目标来看,体育旅游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体验,他们不在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体验是一种无形的高附加值产品,它的本质在于在产品功能的基础上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和愉悦的消费感受。

消费方式的主动化

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消费者不在满足于被动的接受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消费者越来越希望和企业在一起,按照消费者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意识的绿色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普及,旅游消费者的公益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旅游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生态旅游产品畅销不衰就是很好的例证。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开始珍惜周围的生存环境,重视生活质量,追求永续消费,表现在旅游消费中通过购买绿色旅游产品来体现自己的生态环境观,使自己成为绿色旅游消费者。

消费内涵的文化化

近年来在旅游实业界,文化旅游产品需求不断上升。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传统的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都引起旅游消费者的极大关注,他们自觉接近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期扩大自己的知识含量和文化修养。

消费动机的求美化

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分析人类的动机时,认为追求美的动机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美是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尺度,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对于美的要求的认知也不同,反映在消费行为中也大不一样。消费者求美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服务本身存在的客观形态美的价值以及为消费者创造出的美和美感。

体育旅游营销中的体验式创新策略

针对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消费的新趋向,对于体育旅游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体育旅游企业若不能跟上时代步伐,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则必将被消费者抛弃。因此,为了适应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消费的新趋向,体育旅游企业在营销策略上要做出相应调整和创新。

大力开展体验营销

努力贴近体育旅游消费者,体会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进行体验营销,给消费者心理需求以满足。体育旅游产品是一种享受型产品,重视对消费者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满足,进行情感体验营销将激发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例如我们吸引球迷去韩日世界杯,不仅是让球迷去看球,而是让球迷来体验一种不同的体育文化:统一的队服、队标等服装设备,加强与国家队的归属感。通过有组织的呐喊、行动来融入比赛,体验足球每分每秒的激动、喜悦、感动、失望、悲痛与憧憬。

开展一对一营销

菲利浦•科特勒在论述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时指出:我们的企业在日趋白热化的产品竞争中,找不到份额的市场和可持续成长的市场已成为其头号难题,无数国际企业都面临着市场萎缩与科技提速的尴尬,要摆脱这种尴尬的根本出路在于快速有效地为企业产品找到对应市场,并且建立好寻找市场和打造市场的良方。现今旅游需求的个性化趋势愈演愈烈,个性就是消费观念,成功的个性演出是旅游产品和服务与旅游消费者内心需求的交集点。在体验经济时代,为达到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旅游企业从产品的设计、生产、传递到消费的全过程都要紧扣人们的精神需求,开展一对一营销,使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加强互动营销

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可以通过让消费者体验产品、确认价值、促成信赖后自动贴近产品,成为忠实客户。具体到体育旅游行业,一方面要强调旅游企业和体育旅游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更要强调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因此在营销手段上突出旅游者的参与性,加强互动营销。例如体育旅游者根据自己偏好、自身特点定做、设计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项目,和体育旅游企业合作搭建体育旅游舞台。在体育旅游过程中享受感官、知识、审美、情感、心理等复合体验,获得心理的高峰体验。

突出品牌营销的优势

品牌是体验的基础、灵魂。有诱惑力的品牌可以调整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现实感受,品牌鲜明的旅游产品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感觉器官,使之留下难忘的经历,强化旅游体验。当今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且同质化趋势日渐明显,市场竞争激烈,单纯利益驱动不足于打动消费者,而能满足消费者高层次需求的产品更能引起共鸣。因此结合产品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塑造能征服消费者内心品位的品牌形象,突出品牌营销的优势,是体验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如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城市、山东潍坊的风筝旅游城等体育旅游品牌,使旅游者对旅游地产生未见其形,先领其意的效果。

积极实施绿色营销

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消费模式。由于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追求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体育旅游营销在营销意识上要主动迎合旅游消费绿色化的新趋向,积极开发有益于社会及体育旅游消费者健康的业务,突出旅游产品的绿色内涵,积极实施绿色营销。

参考文献:

1.派恩二世,吉尔摩著,夏业良译.体验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姜齐平.体验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刘风军等.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02

体验经济篇7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体验经济;休闲体育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1-0057-04

体验经济是指有意识地以商品为载体,以服务为手段,使消费者融入活动中。《迎接体验经济》认为体验是一种难忘创造经历的活动,在商业上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业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他回忆经历的活动。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就在《未来的冲击》中预言:“服务经济最终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休闲业是体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休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作为终极目标的自由具有内在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一位参加体验夏令营队员感言:“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通过亲身经历挫折、战胜困难之后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一位家长说“普通的教育方法,只能让我们知道孩子会不知不觉地长大,而体验教育活动却让我们听到了孩子成长的脚步声。”由各种体验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效应――体验经济,既满足了人们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而休闲体育正是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在当今盛行体验经济时代,研究休闲体育如何发展以便跟上体验经济时代步伐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1 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业存在的问题

1.1 休闲意识薄弱,认识上存在误区

休闲通常被看作是打发剩余时间和在脱离生产后的消遣娱乐和恢复体力的活动。其实不然,人们在闲暇中进行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闲,这是从事劳动后进行身心调整的过程,和劳动的再生产及必要劳动的补偿相联系,而且这个过程还会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休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休闲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状态的调整。哲学家皮普尔认为,休闲是一种思想高尚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的结果,更不是游手好闲的结果,它是一种文化的基础,一种精神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进行体育休闲时可以让处于高节奏、高竞争社会中的人暂时走出喧嚣和尘世,放松心情,从而强身健体、心理上喻情悦意、审美上体验超越与自由。事实上,休闲体育并非是一种时下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早已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只是因为人们忽略了它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把体育当作“玩具”。体验其中的乐趣,是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是体育文化属性的真正回归。休闲体育是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1.2 休闲体育场地不足

休闲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日本研究者统计,在所有的休闲活动中,与体育相关的占75%左右,充分说明了休闲体育已成为休闲活动的主流。我国休闲体育尚处在起步阶段,体育投资长期偏低,到2003年12月为止,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914.5亿元,体育基建投资只占国家总投资的0.1%,用于发展群众体育的投资更少,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体育投资已超过了生产总值的1%以上。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显示,我国各类体育场地总数为850085个,平均每万人拥有6.58个,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为1.03 m2,人均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8.15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 m2,美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 m2。另外体育场地的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学校、企事业单位。

人们休闲活动最多的地方如广场、老年活动场所、厂矿、住宅小区等体育场地总数量约占总数的10%左右,这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不便,而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如宾馆饭店、公园的体育场所不到2%,1996-1999年间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政府先后投入全民健身工程配建资金近2.45亿元,在小区、公园、广场、学校、街道新建、修复体育场地、器材总数达11089块(套),其中45%是供群众无偿使用的,39.06%是象征性收费的,6.25%是按市场价收费的。这些体育娱乐健身场所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但离广大群众休闲体育实际需求以及与发达国家标准还存在差距,体育活动场地是开展休闲体育的硬件,活动场地不足是制约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3 从业人员素质低、经营管理水平差

休闲体育服务经济是区别于传统休闲经济,致力于提升社会发展素质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谋求人全面发展所采取的健身、健心等具有体育意义的各类经济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产出。休闲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素质,而且还促进了休闲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制造等多种业态的联动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休闲体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基本形成了休闲健身、户外运动及重大体育赛事承办等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服务业发展框架。按照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是主动性资本,货币资本是被动性资本,货币资本没有人力资本的推动是运转不起来的。因此,加快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经营管理的人才,特别是掌握体育运动规律和体育事务的人才是活跃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的关键。休闲体育作为一项产业,需要有专门的人才为其发展设计规划、引导推广、扩大影响。休闲体育经营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休闲体育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初具规模,年产值达到4 000亿美元,并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其中因体育休闲而带来的产业值占很大的比例。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在新形势下,提高经营管理队伍的素质对体育产业的商业化运作至关重要。从我国健身娱乐业经营者的素质就可以看出,管理层人员构成中具有大学学历者仅占17.5%,专科学历占34.0%,没有任何学历的比例高达48.5%;在专业构成中,体育院校毕业的仅占8.3%,受过专业培训者占54.6%,未受任何培训者占37.1%。从业人员是休闲体育经营的直接操作者,对体育健身方法的指导、各类咨询及运动处方等技术性工作能力的高低对经营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显示在从业者的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者仅占26.1%,专科与其他学历之和为73.9%并且专业化程度不高。

1.4 休闲体育健康发展的制度不健全

体育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体育活动已经不是简单的胜负结果,它们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及其他利益。体育事务的管理和运作也跟企业的运作等社会经济领域直接挂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到现在,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相对落后,一些体育法律法规不能适应当前经济与体育的发展,在具体运用时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有些还是法律盲区,致使很多事件无法可依,更主要的是缺乏有效的执法与监督体系。整个的体育法制环境不和谐,更不用说专门的休闲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事业要得到发展,制度是保障,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是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

2 运用“体验经济”理念创新休闲体育业

2.1 体验经济给休闲体育的启示

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使体验逐渐取代商品和服务,成为社会消费的主要经济提供品,与创造体验有关的产业,如休闲娱乐业、旅游业等在社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和产值不断增加。199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6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至少可达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有望从1998年的0.2%增加到0.3%,城乡居民每人平均参加3.45项体育活动,到体育场馆的人群90%左右一次消费在50~100元。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性化的经济形式将促使社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为“体验经济产业”配置更多的资源,从而推动体验经济的发展。体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参与意识和体验追求不断增强,这将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消费环境的变化。

体验经济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发展体验经济应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并使消费需求的结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消费者在注重产品和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愉悦和满足;人们更关注商品和服务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喜欢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或者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感性商品;人们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操纵,而是主动地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休闲体育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因这些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所带来的变化。因此,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给休闲体育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体验经济下休闲体育业的发展对策

1)充分挖掘可供休闲体验的体育资源。

体育资源可分为体育场馆资源、体育竞赛表演资源、体育旅游资源、体育名人资源、体育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发展休闲体育业的基础。尽管我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要,但是作为休闲体育活动场所可大可小,只要利用好,不但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体育竞赛和表演是一种很好的体育休闲资源,它可为人们提供本体感觉和视觉上的体验,从而获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愉悦。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体育休闲娱乐项目,游客体验参与体育行程为他们的旅游生活增添快乐。历史体育人物、知名体育人士如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特殊体育技艺的人可利用他们的成长经历、运动经历来激励人们来亲身体验这些名人曾经走过的历程。体育是一种文化,用文化搭台体育唱戏的方式为人们参与体验提供资源。

2)推动体验化体闲体育产品设计。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它向人们提供的产品一是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展示、体育休闲服务等,它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它的消费过程;二是休闲体育用品,其生产与消费过程分离。为了吸引人们参与和消费高附加值的体验,并提高重复消费频率,应设计出经济产出类型体验式休闲体育产品。这种设计要体现人与自然、运动与文化、生命与健康的和谐共生,其设计导向就是使消费者在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追求身心愉悦,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同时可在此过程中经营者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做到消费者和经营者“双赢”。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为了满足各种体验需求,可考虑建一些休闲体育中心、体育健身路径、体验乐园、体育休闲公园,生产残疾人专用体育用品以及经常举办一些大众能广泛参与的休闲体育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农业休闲运动会、休闲体育创新成果展示会、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周等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休闲产品。

3)提高休闲体育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体育业主要是一种体验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员除需具备一般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外还要求具有较高的体育技术操作能力和体育创新精神;要具备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商业谈判技巧、体育商业运作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营销知识等知识结构;有分析能力、语言特长、思维特长、体能、人际关系交往的能力。这些人才可以通过引进、相关行业转化如退役运动员、酒店管理者、体育院校毕业生、有相关特长的社会自愿者;还可以通过培训班的形式对从业者进行专业培训。作为体育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以满足休闲体育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从事体育休闲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转换意识,认识到体验不同于服务需求的特质,管理的核心就是要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所感受、留下印象。

4)政府应为休闲体育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与休闲体育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保障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休闲体育业法律、法规,使休闲体育供给、消费有法可依,规范休闲体育营销主体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为休闲体育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从而营造一个安全、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让休闲体育业朝着有利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休闲体育的组织政策、休闲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和有利于休闲体育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来扶持休闲体育这一朝阳产业。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者在体育休闲娱乐上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刺激休闲体育消费。四是加强体育休闲与其它休闲业之间的有效链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休闲资源。因为体育行业与许多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体育产业与旅游业、服装业、交通通讯业有很强的关联,因此在发展休闲体育业的同时要与其它产业相互协调,做到产业之间的链条完整而不脱节,而这条产业链的完整就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的引导。

5)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休闲体育产业要以市场为基础,大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国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优势,设计休闲体育项目,完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发展规划。要建立起以间接管理为主的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符合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市场调控机制;要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休闲体育产业要在完善体育用品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人才市场、体育技术信息市场和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市场等,促进各类体育专业市场的发育和成长是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应建立服务体育市场的中介组织,如体育市场咨询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公证处等,这些中介组织不仅为进入体育市场的市场主体服务,同时保护它们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姜奇平,体验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8-12

[3]刘娜,我国休闲体育发展问题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92-94

[4]张永科,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23-26

[5]社会科技处,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报告[Z],北京统计信息网,2002

[6]王怡平,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163-164,171

体验经济篇8

众多专业人士认为,以体验作为服务的平台,将消费者带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中,进而使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感觉,并且使消费者为这种体验付出费用。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更加希望产生一种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旅游方式,“体验旅游”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站在体验经济视角对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展开了分析。

1.对旅游产品内涵进行体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验经济时代也随之到来,旅游正是为了获得某种独特的体验而进行的活动。在体验经济时代中,旅游企业任务的核心不但单纯指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于产品,更重要的是为游客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进而使游客的娱乐、休闲、审美等需求得到满足,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说旅游业是一种在体验经济时代中的先锋,因此体验可以体现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实际上,旅游就是一种将旅游服务作为平台,将旅游设施、旅游产品等作为主要道具,并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利用互动、沟通等方式对一种个性化的精神享受进行的体验。旅游体验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旅游者、旅游情境、旅游活动之间互动,引发的一种内在心理感受过程。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需求满足的关键并不在于旅游产品本身,它是一种随着旅游产品而产生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体验旅游产品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一,情感性,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一种认知反应,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种情感,而旅游活动就是游客在这种情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体验。如果旅游产品和旅游者的情感是符合的,那么游客就会出现一种非常积极的情感。第二,互动性,旅游者在体验旅游中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安排,而是主动的参与到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例如与当地居民一起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第三,个性化,体验的过程是围绕一个主题引领消费者进入到已经经营好的场景中,进而引导游客积极参与其中,留下难忘的经历。例如极限挑战、野外露营等,这些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2.体验旅游产品开发中现状

目前来看,很多公司对于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存在喝的那的问题,其中开发形式单一,很多产品都是缺乏创新性,雷同化严重,人们的参与度以及体验性不够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体验类型单一,主要旅游产品静态观光型多,动态性的体验旅游产品则是比较少,其中很多旅游企业对于一些旅游地域的接触不够多,导致对其不够了解,无法开发出合适的旅游产品。另外是产品的雷同化十分严重,很多旅游企业对于产品开发的水平很低,导致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并且其中产品的内涵也十分少,无法有效的吸引游客。最后是开发的产品文化性质不够突出,旅游文化产品来说,主要是为了满足游客的精神需要,因此其产品必须要具备一个深刻的文化内涵,旅游不仅仅属于经济性事业,同时也是文化性很强的一项事业。因此其中必须要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从而来更好的吸引人们的目光。

3.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3.1展开个性化的体验设计

因为旅游者所处的旅游市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因此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存在不同,所以如果未来的旅游产业要想得到顺利的发展,就必须与不同体验主体相结合,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进而划分出几个不同的目标市场。然后再与每个目标市场的竞争环境、特征以及企业自身竞争力现结合,对一个或多个体验式服务区进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为游客提供具有专业化特点的旅游服务。例如参加滑草项目、体验地方美食等。引导游客参与到地方的特色活动中,从多方面对景区特色进行体验,进而使心情得到放松。

3.2构建独特的体验主题

在目前品牌统治的世界中,品牌不再仅仅是一种存在某种功能特性的产品,同时还要为游客提供一种对旅游进行体验的感觉。经营者需要利用各种交流形式、联络方式为游客提供一种整体性的体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品牌体验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标志、活动等信息,品牌要传达的就是游客情感、生活方式、一种游客各种情感的创造性关系。如果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那么企业就可以与游客进行顺利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游客加深对品牌的了解与认识,进而创造出非常好的品牌体验。

3.3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

在体验经济时代影响下,游客对绿色产品的追求在不断加强,经营者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自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同时开发出更多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体验过程中突出旅游产品的绿色文化特点。例如湖南长沙的普瑞温泉生态酒店,就是一种凭借经营绿色健康食品文明的酒店,将游客带入如风景画一般的南国风光中,使游客产生一种乐不思归的感受,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

3.4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旅游产品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并得到迅猛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体验旅游产品主要是中低档消费,整体上的水平并不高,很难进入到国际体验旅游消费市场中,同时,我国在软件设计开发等方面始终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我国多数旅游企业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对体验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在这种理念影响下,是无法开发出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旅游产品的。因此我国应该顺应市场需求,对新的体验旅游产品进行开发,进而适应国家旅游的主要发展趋势。

3.5重点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性

文化是体验旅游的一种主要特征,在体验旅游活动中要求人们获得一种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同时强调人们文化欣赏水平的提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使游客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经营者应尽量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突出出来,尽量避免一些低品位、商业化现象的发生,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注意对文化进行创造,这样才能使现代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得到满足,进而获得更多游客的青睐。

体验经济篇9

  一、基本经验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的,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当时也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但是,这场改革实质上就是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选择也许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和人们的本能选择。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我们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企业和政府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2、  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为什么制度变迁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适应客观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价格剪刀差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为集体经济,实为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的集体和国营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管而不包”。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因此,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旧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产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发生之后,更能够得到政府的迅速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  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中国的经济体制,在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难度较大的情况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量改革、体制外突破来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构和促进或倒逼旧体制的变革,这是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经验之一,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靠的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无论体制改革还是经济增长,都是“两条腿”走路。公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的体制,一直都在改革,甚至比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要早。对集体农业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而且,在强调体制外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决不应当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与非国有经济相比,国有经济市场化的速度较慢,这固然不利于市场化的进程,但是可以使大量经济资源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处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利于控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而且能够在市场机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调节弥补市场的不足,克服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导向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国有经济实际上也为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承担着成本。我们假设:国有经济体制一开始就彻底变革,那么,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改变。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体制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农村改革为例。前面已经分析,农村经济体制变迁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和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正在进行的制度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主体扮演不同角色,起着不同作用,不同阶段的角色及其作用又是有所变化的。政府虽然不是在每一项改革或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充当主角或领域者,但是,它作为重要的制度变迁主体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制度创新在很短时间里向全国推广,则属于新制度的扩散。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它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可、支持极大地打消了广大农民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顾虑,使新制度以尽快的速度扩散。当然,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变革除了触犯了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外,于农民、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于城市居民都是有益的,基本上属于帕雷托改进,所在大家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改革的。

家庭联产责任制也有局限性。还是农民自己在实践中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然地创造了一种扬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制度形式——股份合作制。毫无疑问,广大农民自己是主角,他们是制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基本上是认可、顺应、引导。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拉开了帷幕。农民现在已经意识到家庭小规模经营对他们的种种不利。因此,农民们自己又在探索,他们仍然是创新的主角。

乡镇企业的发展既是中国农村的产业革命,又导致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创新——可以与农业中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提并论的制度创新。这一创新有一个过程,在过程的不同阶段,创新的不同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有所变化的。几乎在家庭承包制刚刚全面实施的同时,“社队企业”开始实行承包制,即由公社、大队包给一些“能人”。这些“能人”都是农民,是农民中的“基层干部”或原来就是“社队企业”的经营者。第一步制度创新,是由“基层干部”唱主角,集体代表——公社、大队、生产队及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的,几乎没有反对的主体,因为它对任何一个群体或阶层或国家,都是有益无害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显然支持,但不是创新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不是主角。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有些大胆的农民开始投资办企业了。有些单独办、家庭办,有些是农户合伙办,这就使乡镇企业自身的组织也出现了新形式——家庭企业和合伙企业。非公有的乡镇企业取得了超常发展。农民自己仍然是创新的主角。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起了一个“放”或“允许”的作用,即所谓“给政策”,例如国务院1984年的4  号文件认可、允许个体或联合投资。当然,“放”本身也是一种对创新的“参与”,它与阻挠或观望是不同的,与一般的“支持”也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也是这一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体制创新,目标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特别是县以上的政府基本上退出了“制度创新主体”行列。因为经过第一、二步政府“放”以后,乡镇企业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道路。在政府跟乡镇企业没有产权关系,乡镇企业也不再需要政府“放”什么权、给什么政策的情况下,政府面对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显得没有什么可为了。进入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从合伙制到股份合作制,甚至有些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化的演变,都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投资者和广大农民自己的事情,他们顺应市场、产业变化的需要,很自然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产权关系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这是由他们的产权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的,他们有产权,从而有谈判实力,能够左右制度变迁的方向,而且也必须左右,以维护其产权收益。

国有企业至今为止的制度创新,尽管地方政府、企业及企业员工等主体在不同阶段的角色或作用在变化,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创新初期很短时期外,一直都是创新的主角,一直都是它主导,它决定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并组织试点和推广。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  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对于体制转轨,理论上存在多种途径或方式。在实践中,也有多种方式,人们把20世纪开始、持续至今还没有完成的许多国家的改革,大体上划分为两种方式: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或“休克式疗法”。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比较多的人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更加成功。主要标志是,在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连续20年经济平均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率限制在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1979年至1999年,社会零售物价上涨率平均为6.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从1985年至1999年平均为8.9%),没有到两位数,从而没有危及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张卓元,2000)。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物价上涨率总的来说处于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全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有较大提高,得到改革的实惠。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而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在改革推进的方法上,也是这样。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实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整体推进;还有是先易后难,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牵涉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社会成员的就业与福利保障,所以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改革。为了保持社会稳定,避免对企业的迅速改革可能导致的生产下降,失去社会大众对制度变迁的支持,同时又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中国企业制度的变迁实际上是通过体制外变迁和体制内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来推进的。也就是前面分析的“两条腿”走路。

当然,我们只能说,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比较成功。但是,它同样有其局限性。而且,我们也不能认为或断定激进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切有待更长时期的时间去检验。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制度变迁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选择也可能不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教训

  1、对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状况重视不够,造成的后果将是深刻而长期的。

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1)从基尼系数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1978  年我国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33,这说明我国当时属于个人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国家;而到1995年基尼系数已达到0.445,1998年上升到0.456,不仅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中等合理差距水平,而且超过了美国1990年家庭收入0.43的基尼系数。(2)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调查,1978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36∶1,1985年为1.72∶1,1999年为2.65∶1;从这三个比值上可以看出,1978年至199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又扩大的趋势。(3)从地区收入差距来看,1980  年东部地区职工的收入要低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收入水平最低。大约到1989年前后,东西部地区的职工收入基本持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收入差距逐渐拉开,到1997年东西部地区的职工收入比达到1.4∶1;农村收入差距则从1980年的1.46∶1扩大到1997年的2.5∶1。(4)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据统计,1978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职工平均工资为850元,收入最低的行业为社会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为392元,二者绝对差距是458元,相对差距为2.17∶1;到1998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为金融保险业,职工年均收入为10,633元,  收入最低的行业为农林业,职工年均工资为4,528元,二者绝对差距为6,015元,相对差距扩大到2.35∶1。(5)从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来看,据温州的一项调查,在一般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的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21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业主的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79倍。而据湖北省统计局、劳动厅、计委联合调查组对湖北省50家停产半停产企业的1258名职工的调查显示,他们的平均月工资只有66元,仅相当于私营企业主月生活费1827.56元的3.6%(韩留富,2001)。

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虽然有许多种,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低、收入分配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多数居民虽然有强烈的需求冲动,但是没有购买力,无法形成有效需求。收入差距的拉大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而且随着我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政策的实施,这种收入差距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导致经济体制改革有时难以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例如,机构改革,越改越臃肿。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3、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重视不够,  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这里所谓的“技术创新”是指直接生产领域的技术发明、创新、运用,不是科学家的实验室或档案柜里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进行,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明显的。但是,技术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是严重滞后的。技术创新滞后于制度创新的后果就是当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之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趋于消失。

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来看,从1978年开始的农民自发改革,到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农业技术基本上没有创新,甚至有倒退。即使到现在,农业技术也没有太大的、普遍的进展。国有企业主要强调进行经营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技术领域的改革和创新、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员工的技术培训等,都没有明显的进步。在调查研究中也发现,同一个地区的不同企业在面临相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下,在制度变迁发生后,虽然在短期内都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明显好转,但是过几年后,却出现了企业效益的明显差异。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也说明了技术创新在制度创新后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当然,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互动的,技术创新的相对滞后,也与制度有关。说明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推广和运用没有足够的激励。因此,我们应该从技术创新的相对不足反思我们的制度创新——它的不足和不配套。

  4、  渐进式改革的累积成本或后摊成本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易到难,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这实际上是渐进式改革的累计成本所导致的。渐进式改革强调在不改变宪法、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从另一角度来看,制度的适应性总是有限的,任何一种制度只能适应特定的环境,而且这种适应也只能够在短期内适应,可以说适应是相对的,而不完全适应是绝对的。例如,价格双轨制是渐进式改革的最主要表现之一,但是价格双轨制所带来的“腐败”问题,则可以看作是渐进式改革的累计成本;在旧体制外生长出新体制,旧体制的改革则逐步进行,这种渐进性确实既依靠新体制的外力推动旧体制变革,又不至于使因旧体制的突然崩溃而导致巨大的社会震荡。但是,它却产生了新旧体制之间的摩擦和摩擦成本,而且,对旧体制内公有经济形成巨大冲击,境况相对恶化,导致旧体制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国有企业的效益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国有企业大量下岗职工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渐进式改革的后摊成本越来越大,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巨大阻力。

【参考文献】

体验经济篇10

[关键词] 体验经济 体验营销 饭店

一、饭店体验营销的概念

Schmitt在《体验营销》(2004)中指出体验营销是企业“以满足顾客体验需求为目标,以营销空间为舞台,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利用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手段来增加产品内涵,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情感及审美等多种体验需求,在给人们的心灵带来震撼的同时,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目的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对饭店而言,体验营销就是饭店有意识地以服务作为舞台,以饭店设施产品作为道具,通过精心设计,使客人以个性化的方式融入其中尽情“表演”,形成难忘的事件,从而增加企业的让度价值。

二、饭店体验营销的特征

1.强调营销的“主题”。体验式营销是从一个主题出发并且所有服务都围绕这一主题,或者其至少应设有一些“主题道具”

2.关注顾客的感受。饭店服务注重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发掘顾客内心的渴望,站在顾客体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顾客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产品与服务,从而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含量。

3.关注消费情景。营销人员不再孤立地去思考一个产品,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创造一种综合的效应以增加消费体验,还要跟随社会文化消费向量思考消费所表达的内在的价值观念、消费文化和生活的意义。

4.强调顾客的感性特征。体验营销在肯定理性因素的同时,更强调感性因素在消费者购买中的作用,认为消费者的感性特征是饭店开展体验营销的前提条件。

5.强调营销的互动性。体验的创造过程是企业与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在饭店业中,由于饭店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使得饭店与顾客的互动性尤为突出。

6.强调营销的持续性。体验营销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它贯穿在顾客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整个过程中。这种体验一旦形成就具有长期性,会影响他们对该产品的再次消费。

三、饭店开展体验营销的必然性

1.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在饭店和客人之间架起了便捷的沟通桥梁, 为量身定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也为“体验营销”的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 我国电子商务正蓬勃发展,这必然改变传统的饭店营销模式,使其从服务营销向体验营销转变。

2.饭店业竞争的加剧。进入产业成熟阶段的饭店业现已陷入低价竞争、微利甚至赔本经营的状态,每一个着眼于未来竞争的饭店企业, 都在不断追求独特卖点来使之与众不同,并通过倡导个性化的服务,关注顾客在饭店消费时的体验, 来增加顾客的体验。

3.消费者需求的转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经验的日益丰富,客人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消费者越来越发现某种体验更接近于它们的消费欲望。

四、饭店开展体验营销的策略

1.设计舞台, 使体验主题化。(1)主题要动人心魄。主题化体验成功的关键在于领悟什么是真正的动人心魄。体验设计者需要发挥极大的想象和艺术探索精神,深入调查消费者的情感及心理过程,需要洞悉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掌握尽可能丰富的各类知识,设计出有助于消费者良好体验的主题。(2)主题的设计有赖于各种新颖要素的有机匹配。主题是体验的基础,而体验必须通过深刻印象来实现。所谓印象就是体验的结果。一系列的印象组合起来影响个人的行为并实现主题。成功的体验设计需要借助空间、时间、技术、材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搭配来策划出令人难忘的主题。

2.搭建舞台,为体验做好充分准备。(1)丰富顾客的体验前提。饭店可以通过增加娱乐的、教育的、逃避现实的和审美的,以及这4 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体使饭店在经营环境、服务、产品、管理、促销等方面活跃起来,丰富顾客的体验前提,并通过探索每一种体验的可能性来设计舞台,使顾客尽可能自然而然的参与其中, 展示体验。(2)共同营造温馨氛围。要尽力营造温馨的氛围,为顾客提供归属感,让潜意识里的防御意识和警觉感消失让他们的身心得到休息。

3.活跃舞台,让顾客成为表演的主角。(1)工作就是剧场。在体验营销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饭店经营者和员工必须将剧场的一些法则运用到工作中去,将所有直接被消费者接触到的活动理解为戏剧表演,通过戏剧表演, 使客人获得难以忘怀的记忆。(2)引导顾客自然入戏。有效的体验活动有赖于顾客的积极参与,因此要注意提高顾客的参与度,特别要兼顾体验主题内容的新颖性与体验成本的问题,体验过程的新颖、简单易操作与低成本是吸引顾客积极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因。

4.改进舞台,关注顾客体验。(1)做好消费者需求的调研与体验定位。为了正确把握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必须先进行目标消费群的细分定位和消费者体验反馈,这样才能准确识别目标消费群的体验特性并进行个性化的体验定位和体验产品设计。(2)产品和服务的模块化。量身定制饭店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是行业制胜的法宝。而单一的定制,成本太高, 饭店既要有效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又要把成本控制在顾客可接受的水平上, 必须将产品和服务模块化, 以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B.H施密特:体验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凤军: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8):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