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22 18:04:18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1

关键词:社交媒体;营销特点;营销理论;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逐渐成为人们分享、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营销成为了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交媒体营销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还处于一个探索起步的阶段,在做好这一工作方面存在能力、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交媒体营销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交媒体营销的研究,了解做好这一工作的要点及方法,从而推动企业营销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社交媒体营销概述

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营销都是营销领域的新概念,因此有必要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以及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1.社交媒体营销概念与特点

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形成的让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社交媒体类型很多,常见的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等。当前社交媒体以其具有的天然优势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社交媒体在一个个的热门话题制造、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特点在于信息传播点对点层面,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民更多的主动权使得社交媒体活力四射[1]。

社交媒体营销简单来说就是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和工具进行产品的宣传推广,从而顺利实现提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开发更多消费者的过程。社交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企业营销的一种模式,利用的是社交媒体受众广泛、传播效果好的优势。社交媒体营销本身具有可计量、速度快、成本低、交互性强等特点,可计量是指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精准地查看有多少人看了企业的营销广告;速度快是指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的实时性,每个网民都可以及时获取社交媒体上的营销内容;成本低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单人广告成本较低;交互性强是指社交媒体上的各个网民都可以进行互动沟通,从而带来营销互动性的强化。

2.社交媒体营销理论

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的理论很多,对于这些营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导来制定科学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本文这里将典型的社交媒体营销理论探讨如下:首先是六度空间理论。所谓的六度空间理论是指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间隔都不超过6个人,在营销工作开展中,借助于六度空间理论就可以找到目标客户,这一理论在口碑营销中的作用比较明显[2]。其次是长尾理论。长尾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只要销售渠道够宽广且流通阻碍小,即使是传统营销中的小市场也能够与大市场在规模层面相匹敌,这一理论是对于二八理论的有益补充,借助于社交媒体就可以将小市场串联起来,形成大市场。最后就是4R营销理论,这一理论的内容包括了关联、反应、关系、报酬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在营销工作开展中,注重对于客户诉求的反应,要与顾客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通过营销获得经济利益。

二、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营销工作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难度很大,对于企业各方面营销能力要求很高。本文结合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营销的基本特点,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情感文化传播

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二流的企业卖产品。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营销重心放在情感文化层面,对于营销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社交媒体营销中一定要注重目标受众的情感分析把握,在营销内容层面照顾到受众的情感,力争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营销效果的持续提升。

2.利用好热点事件

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开展要善于利用好一些热点事件、话题,懂得借势,这对于社交媒体营销效果提升来说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毕竟在目前信息广告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来说,很多企业的营销广告都很难引起关注,这自然会影响到营销效果。而通过借助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事件,巧妙借助于热点事件进行营销方案设计,可以很好地吸引公众关注,从而提升营销效果[3]。当然社交媒体营销中借势热点事件,一定要住注意度的把握,注意内容层面要较好地结合热点事件,不要生硬地与热点事件挂钩,否则会导致受众的反感,这样的营销在效果层面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

3.开展互动性强的沟通活动

社交媒体营销方面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社交媒体本身的互动性,避免营销方面的单项推送,良好的互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企业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赢得受众更多的信任。因此在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工作开展中,一定要增强营销方案的参与性,具体来说可以开通抽奖、评论、分享心得等功能,对于受众各方面的咨询及时进行反馈,让受众感受到来自于企业的尊重,同时引导客户发表产品使用体验,形成良好的口碑,提升企业产品的美誉度。

4.增强营销方案趣味性

社交媒w营销方案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趣味性,僵化古板的营销方案与灵动有趣的营销方案在营销效果层面是截然不同的。社交媒体在营销方案的设计方面有着更多的选择,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点,进行营销方案的设计,举例而言,在故事讲述、图片搭配、视频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巧妙构思,从而使得营销方案有趣有味,引起良好的反响。

5.进行必要的付费推广

必要的付费推广是社交媒体营销必然之举,通过与网站合作设置广告弹窗、购买关键词搜索等手段,可以实现广告到达率的提升,让更多的潜在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服务等。在付费推广工作方面,要强调精确性,提升商品购买转化率,不断进行付费推广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怡芳,曹睿.中国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2

周鸿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24)

随着互联网行业向纵深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革新,社会化媒体迅速普及,海量的信息同时多角度、多层次地经由社会化媒体包围受众,受众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自由地搜索信息、信息、评论信息、分享信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趋势。以创新技术和智能硬件为支持,社区、博客、小组、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推广营销提供平台。同时,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参与,文化产业的营销与传播模式向异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模式发展。

一、社会化媒体与分享式传播

社会化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和发展的。Web1.0时代起,已经有基于?T户网站为载体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然而真正的社会化媒体的膨胀式发展是Web2.0时代以来,以社区、BBS、博客、小组、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其他社交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社会化媒体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即社交媒体,主要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例如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国内的新浪微博、微信等。而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以内容生产和文化传播为核心的产业,以社交媒体为平台营销和传播文化产品,是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社交媒体平台也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传媒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比达92.5% [1 ]。网民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已经不仅限于传统媒体,而是更多地转向互联网渠道,甚至是微博、微信这样的自媒体渠道,这些社交媒体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此平台受众可以自由地搜索信息、分享信息、评论信息、交换信息、传播信息。不同于传统媒体复杂的流程,社交媒体往往只需要一个按钮,即将信息“分享”出去。社会化媒体背景下,分享的便捷也催生了营销方式的变革,分享式传播的发展,让从前一对多数的大众传播转向一对少数或一对一的窄众传播。互联网分享,也引导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下文化产业营销的新的发展趋向。

二、新时代文化产业的新气象

传媒业的变革带来新媒体时代的新气象,文化产业从创意创造、内容产出、推广营销、文化消费、版权转让、衍生品消费,整个产业链条乃至与受众的关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新的生态圈、产业链。本文仅就文化产品价值链中的文化产品市场营销的角度进行探讨。

纵观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整个文化产业价值链(如图1),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和源头发生发展,在新技术、新平台、新思路的推动下,文化产品从创造、生产、传播、营销,最终到达文化消费者一气呵成,新的文化创意和社会化媒体的孕育,同时推动了文化衍生品的新媒体营销,从而推动了文化产品衍生品和衍生市场的崛起,与此同时派生的衍生品营销环节亦是文化产业新气象的反射。文化产业价值链又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征,文化产业以内容产业为内核,一个超级IP、一个可全方位开发的内容资源,可以发展、衍生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产生多个利润点。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是文化产业价值链深度开发、版权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

整个文化产业及其衍生产业的价值链,最终形成的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围绕文化产品和价值链进行各种资源整合与重构的混合商业模式。进入Web2.0时代以来,社会化媒体推动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条发生了变化。传媒业的革命,使得信息传播方式随之改变,因此最终导致营销方式的改变。今天,文化产业的运营者不同于以往的向传统媒体投放大量的新闻、软文、广告,笼统地进行大众传播模式的营销,而是更倾向于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集中范围的、一对一、点对点的直接投放,这样的文化产品营销方式更为集约、高效,并在深层次上影响受众的文化消费行为以及文化思考方向。

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有着不同的命名、定义和分类,有的称为文化产业,有的称为创意产业,有的称为版权产业,有的称为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分类及其标准亦不相同,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为例,涵盖九大类产业: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旅游、休闲娱乐,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其他辅助服务。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政策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逐渐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创新式发展。

在以上几大文化产业类别中,新闻领域的改变更是显而易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技术的更新和社交媒体的活跃,主流新闻媒体独家报道的独家新闻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普通受众在微博、微信上第一时间的、爆料。同理,旅游产业对社交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依赖度也很高,网红、推手、意见领袖、知名公众号的推荐和分享,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提前制定某地的旅游路线、获得某地的旅游攻略,甚至可以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景点迅速走红。例如,刷爆微信朋友圈的草原天路――河北“66号公路”,从无人问津到周末、黄金周的爆满大堵车,都依赖于社交媒体带来的人际间的口碑传播力量走红。

此外,艺术行业、影视行业推广营销方式尤其偏爱社会化媒体手段,诚然,硬广告、软文广告、海报、宣传片推介等是固有的营销方式,这样的营销以大众传播为媒介,推广、宣传艺术品、艺术活动或影视作品。社会化媒体例如Instagram、豆瓣电影、时光网,以及社交媒体例如博客、微博、微信等,通过受众个体撰写剧评、影评,发照片,发小视频,参与互动活动等形式,无形地参与到推广、传播艺术作品及影视作品之中。很多营销经费并不高的电影靠口碑营销和个人推广成功,例如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泰?濉返取:芏唿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32.html" title="音乐论文" target="_blank">音乐剧、话剧、炒作主角明星新闻?或者是线上活动、参与互动游戏等诸多形式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2016年11月,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法国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打破严禁在剧院剧场内拍摄照片的常规,特意安排在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专门谢幕、摆造型拍照环节,并返场演出三首音乐剧经典曲目,旁边字幕屏上可以看到:“如果喜欢我们的音乐剧,欢迎拍摄照片、视频,请帮我们推荐到微博、朋友圈”,可见即便是传统欧洲风格的音乐剧,仍然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有了新的营销方法。

新时代的文化产业营销模式,已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的AIDMA营销模式过渡到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AISAS模式(如图2)。具体来说AIDMA营销模式,包含了:Attention关注、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这是一套成熟的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理论的营销模式,是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准则,很好地解释了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心理变化及消费行为,强调了受众作为营销环节的一部分的主观能动性,受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参与和互动。

AISAS营销模式是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由AIDMA模式发展和衍生的,是针对互联网与无线应用时代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该模型由日本电通公司于2005年提出,模型旨在塑造基于互联网展开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用户交互与用户体验 [3 ]。重构的AISAS模式为:Attention关注、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显而易见,与传统的AIDMA模式相比,AISAS模式的改变是基于受众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行为,聚焦在了受众在关注了产品、产生兴趣之后,产生了到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搜索(Search)的行为以及在消费行为完成后产生的信息的传播分享(Share),这两个重要的行为环节颠覆了传统营销行为,受众作为消费者更多地参与到营销过程中,并在按下分享按钮后成为了营销传播的主体。Search搜索、Share分享这两个重要行为都是受众被互联网(包括无线互联网)的驱动的自发行为,当然这种自发分享行为也是基于策划者、营销者的预期的。

文化产业社会化媒体营销AISAS模型的构建是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近年来很多文化事件的成功,可以以AISAS营销模型为依据进行分析,例如拍出天价广告费的papi酱,以粉丝营销和口碑传播为模式的、擅长“饥饿销售”的小米公司品牌营销策略,还有两天之内席卷朋友圈,收获无数普通网友关注、同情的白血病女童 “罗一笑事件”……

以文化产业社会化媒体营销AISAS模型的角度来看,一个“平民营销”的典范案例,是2015年上映的国产原创动画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的成功营销传播。影片团队以极低的营销费用,赢得9.56亿元的票房,成为内地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 [4 ]。此外,赢得豆瓣电影8.2分的高分评价,当然这首先跟优秀的影片内容本身分不开,与社会化媒体的迅速传播和推荐更分不开。电影《大圣归来》可以称为社会化媒体营销、口碑营?N、情怀营销和粉丝营销的整合营销传播,在宣发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仍能靠草根网友们的支撑,全方位席卷各大社交媒体,刷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赢得大众好评。以下具体依托AISAS模型展开分析:

首先,看影片《大圣归来》的“AI”阶段。在模型中,“AI”阶段包含Attention关注和Interest兴趣两个阶段,A和I属于营销过程的影响消费者心理阶段,这两个阶段与AIDMA模型相同。而后面的“SAS”阶段,则属于营销过程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阶段。在“AI”阶段,是营销方为了到达受众新闻、制造话题、多渠道传播的重要阶段。影片《大圣归来》主要的营销阵地在社会化媒体上,主要使用了微博、微信和豆瓣三大社会化媒体平台。电影营销方通过大面积点映,微博舆论领袖+多极传播,微信小圈子传播+多圈子交叉传播,再以草根推介和“自来水军”刷屏式的传播方式,成功地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此外,影片的西游记题材、国产动画片的情怀、历经八年的精雕细琢以及由于前期经费不足以众筹形式投资的89位投资人等诸多元素都足以在观影之前吊起受众的胃口。

其次,看影片《大圣归来》的“SAS”阶段。在AISAS模型中,“SAS”阶段包含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三个阶段。受众SAS的每一步行为受前一阶段A和I的影响,这个阶段也是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不同于传统营销模式的重要部分。这个过程是真正产生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阶段,在经过营销方对受众的心理建构,即《大圣归来》发片方和网友自发发起的大规模影片信息传播后,受众对于电影的兴趣和关注度被充分调动,因而产生到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影片信息、购买电影票、到影院看电影的系列行为,在模型中即为受AI营销方法影响消费者心理,而驱动的消费者行为。这个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完成的阶段是Search搜索和Share分享两个过程,在看完电影后,很多观众会选择社交媒体例如微博、微信或者豆瓣电影、Mtime时光网的评论打分功能,发表自己的观感,或者原创、转发关于电影的文字、海报、视频,无形地参与到影片《大圣归来》的口碑营销中。

再次,整体来看影片《大圣归来》的营销案例,成功的重点在最后一步“S”即Share分享。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可以说AISAS营销模型重点在Share分享。互联网时代里,几乎每一位受众都是网民,在分享经济时代参与其中、获得便利。不得不承认,每一位网民的原创内容,还包括他们的每一次转发、每一次分享、每一次点赞、每一次打赏,都仅仅代表了网民的个人观点。但是经由成千上万次的转发、分享、点赞、打赏,很多内容便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截至2016年12月20日,百度搜索《大圣归来》约为591 000条结果,新浪微博搜索为923条结果。《大圣归来》上映期间为2015年7月10日―9月9日,62天。仅截取上映期间2015年8月1日―8月31日,30天的上映期间作为调查样本,其影片相关文章为14 134篇,涉及微信公众号5 203个,文章阅读量高达26 494 587次,共收到92 652个点赞。其中网友原创的朋友圈内容无法统计(数据来源:新媒体内容数据服务平台――新榜,数据采集时间:2015.8.1―8.31)。

影片《大圣归来》的营销成功之处在于,片方成功发动了广大观众自觉成为营销环节中的一环,每一次点击分享按钮、转发按钮以及正面的评价,都是对电影口碑营销的贡献。每一位受众的分享行为,都是对电影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参与,尤其是微博大号、舆论领袖的推荐、分享,能够起到引导舆论、带动消费的作用。也正是由于未能预料的优秀的票房成绩,以及热烈的市场反响,在观众的网络舆论的推动影响下,发片方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将电影延长上映一个月,原本计划2015年8月9日下线的电影,再延期至9月9日,为电影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创造了条件。影片《大圣归来》,可以称为文化产业全民营销的经典之作,也是文化产业社会化媒体营销AISAS模型践行成功的典范案例。

总之,基于AISAS模型的文化产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新模式,创新点和变革点在最后一步“S”即Share分享,分享也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营销与传播的主要特征。这种新的营销模式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可复制性的特征,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海量、无法预估地在受众间传播信息。近年来出现的很多词汇包括“五毛党”“网络曝光”“网络水军”“人肉搜索”,都是社会化媒体分享特征的产物。

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不止于影视产业,还包括传媒产业、广告产业、出版发行产业、演出产业、艺术产业、文化休闲产业等,都在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时代呈现出了新的产业态势和营销方向。微博、微信的一次次内容的搜索、、分享以及网友接力式的转发,都将文化产业的营销市场推向新的传播方向。基于搜索和分享为中心的AISAS营销模式,经由互联网的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将营销内容分享、传递,达到传统营销方式不能媲美的营销速度和营销效果。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3

特 点

1.营销过程的高度参与性。决定个人社会化营销活动成功与否的因素,除了高效的职业营销团队的策划,更离不开广大受众的参与。在社会化媒体中,受众分享转发相关信息、发帖转帖、制作音频视频来表达他们的支持。奥巴马成功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的首位黑人总统,不仅在于其另辟蹊径在社会化媒体中建立的16个官网,更得益于支持者们主动参与营销的过程。在大选结束后,大约有500名支持者在社会化媒体中为奥巴马建立专门的小组或社区,参与转发有关奥巴马信息的人更是不计其数,“YESWECAN”等广泛流传的视频也都是由其支持者独立制作。这些受众在营销过程中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靶子”和“受众”,同时也是“传者”,是营销团队的一分子。

2.营销主体的多元化。个人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并非政治领袖的专利,许多艺人明星都是社会化营销的高手。如国内“微博女王”姚晨在新浪微博的粉丝已超1700万,欧美流行乐坛的百变天后Lady Gaga的大红大紫,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在Facebook、Myspace等社会化媒体的良好表现。

另外,大量的草根明星走红网络,也是社会化营销的成功案例。营销主体由传统营销中的政治领袖或明星逐渐扩大范围到普通的大众,是因为网络环境下社会化媒体为小众化的明星提供了大量受众以及免费的营销场所。

3.营销受众的碎片化与分众化。在个人的社会化营销过程中,营销主体可以与受众进行“碎片式”的一对一的单独营销,如微博中的跟帖与回帖,近距离的交流会对营销受众产生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对营销主体形成忠诚度。而“分众化”则是相对于“碎片化”而言的,体现出社会化媒体对网民的群体聚合性。基于网络平台的社会化营销,其对象不再是传统人口统计学中笼统地按照年龄、性别、地域等划分的对象,而是由分散的网民通过社会化媒体聚合而成的“分众”。社会化媒体产生的理论基础――六度分割理论: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网民们会因为现实的人际关系、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经历等因素,通过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功能聚合成一个个小的分众体,如人人网中的小组、新浪微博中的微群等。因此,在进行社会化营销中,选择与营销主体特点切合的“分众”作为目标群体是至关重要的。

引发的网络问题

1.造成网络环境下的信任危机。社会化媒体为营销者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一些投机者提供获取了暴利的机会。随着社会化营销竞争的压力加大,网络开始出现一些自命名为“网络公关公司”或“网络营销公司”的企业,利用网络雇佣一大批廉价的“水民”,在论坛、博客等社会性媒体中发帖或跟帖,对“客户”产品进行虚假好评或者对“客户”的竞争对手进行恶意的攻击、诋毁,并从中牟利。这些制造出来的舆论旋涡在短期内虽然能为企业或个人带来利益,但是消耗与牺牲的是网络大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2.引发网络审丑热潮与低俗文化的盛行。在巨量冗杂的信息中如何成为网民关注的中心,如何形成“注意力经济”,是个人营销中的核心问题。把关人角色的缺位使原本一些在传统媒体无法见诸大众的恶搞、低俗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中广泛传播。这造就了利用雷人照片与可笑言辞博取点击率的“芙蓉姐姐”等,这些草根明星无疑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却引发了网民的集体狂欢与审丑热潮。此外,用低俗暴力等“热点”以在社会化媒体出位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可否认,社会化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精英情结,为文化的不同流派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审丑与低俗暴力文化所倡导的非主流价值观的盛行,也在不断考问着广大网民们的新媒介素养。

3.为网络暴力的产生提供平台。个人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使每一个粉丝都可以与偶像单独对话,但这也为其反对者提供了发泄与破坏的平台。去年,演员胡歌在微博转帖一张将李宇春PS成红西装的照片,立即招致“玉米”的大规模围攻,攻击性言论充斥于胡歌的微博页面,多达600余页。另外,在著名的网络暴力事件“69圣战”中,因不满韩国偶像团体Super Junior粉丝在上海世博会的极端行为,数万网民相约同一时间在Super Junior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贴吧、微博、人人网等网页聚集,进行破坏活动,对媒体的正常运营与网络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此类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固然有公众不理性的因素,但是社会化媒体为人人提供呐喊的“麦克风”,是这些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不恰当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则成为事件的导火索。

应对措施

1.大众传媒应摒弃“尖叫原理”,合理引导网络舆论。社会化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会在网络中快速形成群体效应,在网民们集体狂欢的时候,包括网络主流媒体和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更应保持清醒的认知,发挥权威话语的营销能力,将舆论议题进行合理的设置,帮助大众认识到各种个人的社会化营销事件引发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既然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就应该将公共性与公益性摆到首位,切实担负起监督环境、人文教化的责任,而不应为眼前的点击率或销量而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

2.运营商应加强信息把关,建立有效的监管应急机制。社会化媒体为普通网民成为信息生产者提供了捷径,由此造成的海量信息使把关人的把关效果弱化。要对每条微博和人人网用户的状态进行严格把关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对一些动机不良的用户进行封杀的同时,也应该及时关注网民的群体状态,若出现非正常情况,应采取有效的应急管理方案妥善处理。“69圣战”中的百度贴吧管理员在事件升级之际,采取了关闭贴吧或限制发言的方法,最终使该网络暴力事件逐渐平息。

3.完善行业协会规章制度,合理规范营销者行为。畸变的文化审美观、虚假与暴力信息盛行,不仅阻碍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现实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相关的行业协会应及时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不合理的营销企业及其营销行为进行规范与限制。2010年3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向所有网络公关从业者及公司发出倡议,倡导“绿色网络公关”,并在此背景下出台《网络公关服务规范》,为网络公关服务领域提供了原则性的服务标准。但是,具体的针对网络公关服务中的各个环节的行业规范依旧亟待完善。这也是发展以信任为基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络信息环境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于娜:《社会化营销的现状与未来》[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年第4期

②孙晗:《社会化营销:你是营销的一部分》[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年第9期

③祝兴平:《网络推手及网络信任危机》[J],《新闻实践》,2009年第8期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4

1社会化媒体营销概述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基于web2.0的互动功能,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客户信息传播、收集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包括论坛、微博、博客、SNS、Flickr和Video等。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媒体和用户间不是雇佣关系,媒体只提供一个平台,信息内容都是由用户制造和提供,媒体中的用户既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也是信息内容的制造者。社会化媒体有两个主要特点,即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创造内容)和CGM(consumergeneratedmedia,受众自主媒体),用户有权选择信息来源和传播的方向。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在营销上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受众众多,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社会化媒体的受众众多,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次,并且社会化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灵活的使用,因此现在时间空间效率最高的媒体就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其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传统媒体受到介质、版面、栏目等限制不同,社会化媒体借助互联网络多媒体信息的优势,产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因此能够有效的传播各种营销的信息;最后,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深远。依托互联网的高速便利,营销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中以几何级数的模式向外扩展,传播速度极快,并且在众多用户口口相传的效果下,客户的忠诚度和粘度都比传统媒体要高效的多,一项研究表明64%在Twitter上收到商家反馈的顾客更愿意购买商家的商品,32%的用户会自发推荐企业或产品。尽管企业和商家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有极大的兴趣和期待,但是大多数的企业和商家仍然处于观望或是尝试阶段。其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和商家对社会化媒体这种新形式仍然不够熟悉,还很难象运用传统媒体那样,熟练地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工作。

2社会化媒体信息内容的特点

社会化媒体在营销工作中的复杂性,源于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如下。

2.1信息源头众多,分布分散

在社会化媒体中信息源众多,信息的制造成本很低,进入媒体传播的门槛也很低。每天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数量数以亿计。据新浪方面数据显示,新浪微博在兔年头一分钟内创下了超过22万条微博的记录。任何一个特定的信息在互联网信息的海洋中都只是沧海一粟。此外,众多的信息在互联网中是分散分布在各个信息节点上的,尽管有搜索引擎等工具的帮助,查找出对用户有效的信息仍然是一件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因此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制造传播信息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让特定的信息从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引起足够的关注。

2.2传播途径呈现不规则网状分布,信息节点众多

由于互联网络自身的特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广播式一对多,单向传播的特点,呈现出多对多,双向传播,网状分布的特点。信息节点众多,任何一个信息节点不但接收信息同时也制造和传播信息。因此,社会化媒体对信息的放大效果明显,呈现几何级数的扩散信息。

2.3信息内容碎片化,信息内容、传播方向难以控制

在社会化媒体中,信息的内容不是一次创造或制造就能完成的。信息内容是在一段时间内由网民不断的创造、补充而逐渐完善和完整起来的。以“郭美美事件”为例,事件的起点只是个人博客中的一些照片和个人信息,在引起关注后,信息不断丰富,一些原先不为人知的信息逐渐被挖掘出来,由此引发了对“中国红十字会”乃至中国慈善事业的广泛质疑,以致引起轩然大波。内容的发展方向和信息的影响面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话题和内容一旦形成就很难控制它的发展,如:“郭美美事件”中,尽管作为信息制造源头的郭美美删除了相关的信息,但是由此引起的媒体讨论和网民关注并不因此就停止,甚至愈演愈烈。

2.4用户主导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向

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同,在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信息接受者。用户在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方向上有相对的主导权,首先,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要接收的信息,同时决定是否将信息再次传播,往哪个方向传播;其次,信息内容是用户制造或者参与制造的。

3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社会化媒体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到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从信息源开始,通过以下几个传播阶段,向深度和广度迅速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人数快速增加,影响面迅速扩大,影响力逐步加强。

3.1关注阶段

这一阶段信息在某些特定的载体中被发现引起关注。如:在论坛、微博等载体的信息源经过网民的选择,信息从众多的信息中被选择出来,引起广泛的关注。主要表现为信息的回复数量、阅读数量、点击数量大幅度提高,一般这种信息占据论坛、微博的前列、并被作为精华贴被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相关信息的人气迅速聚集,成为该论坛或微博当日的焦点。

3.2转载阶段

这一阶段,焦点信息以转载的方式在互联网中的各个论坛、微博、社区迅速扩散。转载是网络信息从一些特定的群体开始向更多的群体扩散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在互联网上不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建立各种论坛、群落,因此转载是信息横向传播最重要的方式。在不同网站、论坛间转载越多说明影响范围越大,关注的人群也越多。信息在转载到一个新的社区或论坛后,引起该群体新的关注,影响的人员进一步扩大。

3.3参与阶段

这个阶段是社会化媒体特有的形式,也是社会化媒体最具魅力的地方。网民们通过论坛、社区、博客、视频、IM、群组等平台,运用PS图片的、视频的、音乐的、小说的、QQ表情的等表达形式使原来单一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在更多形式的平台中转载。内容可能经过再创造变得更加丰富和详细,原来简单不完整的内容和事件的要素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内容变得完整丰富;也可能经过网民再创造,变成另外一个内容,改变传播者的初衷变得面目全非。

3.4传统媒体参与阶段

这一阶段信息扩散出网络世界的范围,成为全社会的话题和关注的焦点。传统媒体占据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传统媒体的参与说明,信息或事件影响人群从网民扩散至全民,传统媒体的参与使网络发生的事件和信息进入全民的视野,这时社会化媒体的影响达到最高阶段。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并不是严格按照以上四个阶段进行的,这几个阶段是交叉在一起的,有些信息在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时就已经被转载,就已经有人参与制造信息了。同样,信息被传统媒体关注后,网络上网民仍然在不断参与话题的讨论。此外,也并非所有信息都会完成以上几个阶段的信息传播,更多的信息在关注阶段就淹没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了。

4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

4.1转变观念,注重沟通

传统媒体模式下,企业可以通过“操控媒体”的模式,占据信息话语权,占据信息中心。社会化媒体时代,占据话语权是不可能的,“抓住热点,制造话题”,企业也只是社会化媒体中普通的一员。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核心应该是去营销化,把客户变成企业和商家的朋友,而不是兜售产品、信息、理念和思想的对象。客户是社会化媒体的主体,应以沟通的方式获得客户的信任,不应该各种理念强加给客户。营销者不应把单纯地顾客视为消费的人,而应把他们看作具有独立思想、判断能力的完整个体,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诚实和透明的实现和消费者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企业和消费者是平等的沟通主体,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放低身段,倾听消费者的诉求、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能把握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巨大潜力,促进销售的增长,增加品牌的价值。同时,任何无视消费者,试图操作,控制、扭曲信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都不是长久之计。

4.2内容的原创性,趣味性

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最重要的是在众多的信息中引起网民的关注。因此增加营销信息的吸引力是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中重要的内容。一个成功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信息即能够表达企业的诉求,又能够适应社会化媒体信息的特点。因此社会化媒体营销信息应就有原创性、趣味性,体现个性化,并且应该留出空间,让消费者参与创作。此外,企业应时刻观察社会化媒体的舆论走向,认真研究和把握网民的兴趣和价值的取向,开发出具有创意性、理想性的产品和服务,建设出能反应消费者价值诉求,激发消费者参与热情的企业文化氛围。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5

变局中的网络经济

1994年中国加入互联网,1996年互联网逐渐开始民间化,目前Facebook、Zynga、Twitter、Groupon、Foursquare等企业或模式,正在拉动互联网新经济向社交化升级。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4.57亿,其中约半数使用社交网络;目前有3.03亿用户使用手机上网,较去年增加了2.3亿;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84亿,预计到2012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覆盖率将达到85.7%;2011年年中微博用户将突破1亿,但目前来看,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注册用户已分别过亿。这意味着视频、SNS、微博、无线等社会化网络应用的受众已经具备规模,互联网正在由传统的1.0模式迅速向2.0转变。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论点,由于互联网应用的聚众性以及互动传播特质,让每类网络应用具备了媒介属性。如今的互联网媒体越来越趋向于去控制化,内容则越来越趋向于实时化,Web2.0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唤起了中国互联网网民的觉醒,网民不再纯粹的扮演消费者,而是集消费者、生产者于一体,借助各种网络新媒介,不断地针对新闻或热点事件进行分享、传播、点评、互动、热议,Real-time媒体时代真的来了。

美通社报告显示:超过90%的中国记者认为来自于社交媒体上的新闻线索有一定价值,并有超过60%的记者曾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线索或采访对象。在2010年,全国50起热度最高的舆情事件,22%都是从微博首发的。

Real-time时代到来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1腾讯智慧峰会上,腾讯公司网络媒体总裁刘胜义发表了题为《洞悉心声,智领变革 Real-Time媒体时代的企业经营之道》的演讲,向数字营销业界率先提出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Real-time时代:“如今的网络媒体越来越趋向于去控制化,而网络内容则越来越趋向于实时化,媒体的去中心化、去控制化,内容的实时化、碎片化在向营销人预示着,中国互联网Real-time时代的到来。面对时代的变局,营销人应从营销的本质出发,抓用户对媒体需求不变的真理,进行数字营销的全新定位。”

无论是“拉登之死”在Twitter上的抢先、快速、海量披露和传播,还是对于“五道杠”总队长的恶搞在国内微博上病毒式的蔓延,都证明了当下媒体的实时属性。媒体内容对网民的开放促成了Real-time时代的诞生,在高度自由的信息应用的支持下,新闻以分钟、秒钟为单位,进行着大范围的和传播。数据显示,在Twitter上,用户在高峰时期发出的Twitter消息竟高达每秒钟4000条。

在谈及互联网媒体发展趋势时,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向记者表示:“当前互联网媒体呈现出实时化、数字化、多触点、生动化、UGC、碎片化、关系链等趋势,这些趋势正是由社交网络所催生。无论是SNS网站、微博、视频网站还是无线移动互联网终端,新兴应用的产生都在满足网民在现实社会产生的需求。面对那些为完善现实需求而诞生的新应用,营销人应发掘它们的媒体特点,掌握不同媒体触点的规律和差异,以求在Real-time趋势中不落人后。”

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的信息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进行传播,媒体环境的突变迫使营销人员要快速适应新媒体的节奏和特点,虽然媒体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变,但一些营销的核心原理却并未发生变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际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约翰・奎尔奇指出,营销市场面临着诸多的变化,但客户的重要性、客户洞察的重要性、价值的三大支柱却是营销不变的真理。

洞悉用户 重视营销新触点

对广告主而言,目前的Real-time数字营销环境,不但新应用、新介质层出不穷,而且用户也不断地处于流变之中,尤其是在中国1-4线城市,网民的行为习惯和对网络应用的群聚效应完全是不同的。为了更好的洞察互联网用户需求,腾讯公司率先了《虚拟世界 真实信赖》数字媒体白皮书,通过对1-4线中国网民网络行为与生活形态的深刻分析,勾勒出了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网民生态图。其中针对3、4城市网民行为的涉猎与深入分析,在国内数字营销业界尚属首次。

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感正在加强,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现实需求的完整镜像。以社交网络为主流的互联网媒体正在中国成形,在这些围绕社交网络的新兴应用已经成为数字营销的新触点。群邑中国CEO李倩玲女士认为,2011年将是微博、视频等新兴媒体大鸣大放的一年。据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在腾讯智慧峰会上的最新数据显示,腾讯微博用户已经达到1.6亿,月活跃用户数已达9300万,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商业价值与营销价值已卓然成型。

针对新触点营销,《虚拟世界 真实信赖》数字媒体白皮书也给出了原则性营销指引:作为广告主,与其自己发出内容,不如巧妙借力。借网民智慧之力、借热点话题之力、借大事件之力进行传播,塑造品牌形象,有效形成和强化差异化的定位;营销中一定要了解目标受众的网络触点与内容,整合与打通不同平台,充分对破碎化的触点与离散的用户眼球进行覆盖,才能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关系链所带来的信任感是做口碑营销良好的土壤――品牌的好感度中加入了一层层关系链之间的信任,并且通过每个品牌追随者的关系链传递出去。在营销中,广告主应该强化关系链配合,在增加信任感的同时,增强传播半径与速度。

把握新触点 驱动数字营销革命

面对微博、视频、无线等新兴应用的异军突起,实时媒体数字营销生态环境日益复杂,品牌营销人员面正临消费者注意力危机,如何针对网络新触点做精准营销,是每个营销人必须思考的。对此,美国互动广告局CEO兰德尔・罗藤伯格在2011腾讯智慧峰会上表示,互动广告的诸多优势为营销人提供了成功营销的机会。在其看来,“数字营销需要经历一场包括媒体、创意、观念的革命”,据宝洁公司经验,广告投入在业务上的回报有70%源自创意的质量,这意味着在数字营销中,要想打破品牌营销人员面正临的消费者注意力危机,毕竟令人心跳加速的创意至少与让人点击一样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创意机构和出版机构必须通力合作生产出出色的营销沟通产品,创意团队中不仅要有文案和设计,还要有懂技术的人才能调动各个渠道受众的意识与情绪,达成打造持久性品牌形象的目标。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6

    企业营销理念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五个阶段。前三者是站在企业生产者与销售者的立场上,到了市场营销则更多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关注消费者的需求。社会营销是对市场营销的又一补充与发展。它强调的是消费者、企业、社会三方利益的平衡与协调。回归到电视媒体营销上,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传”与“受”的关系,观众在享受电视传媒带来的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就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失去与世界沟通的那扇窗,要么失去与心灵沟通的那座桥——这也是如今电视广受诟病的一大特点。紧接着,“三网联合”作为一个重要讯息,宣布了电视、网络与电信的合体与共赢。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歌手们被淘汰、被拯救以至于最终夺冠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观众的网络投票与手机短信投票。而未来,电视媒体营销的重点不仅仅包括对自身品牌的建立,电视节目的改革创新,对电视观众特点、构成、收视心理、收视行为的分析,还应包括如何拓展电视媒体的社会价值、如何参与到电视观众的日常生活、如何协调好媒体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关系。这也是电视媒体发展中不能忽略、必须面对的问题。

    2品牌营销——单一卖点、特色卖点

    品牌的力量,毋庸置疑,成为一个企业立足的重中之重。现代企划创始人史蒂芬?金是这样来区分产品和品牌的:“产品是工厂所生产的东西,品牌是被消费者购买的东西;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易过时、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却能持久不衰。”⑤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副主任陈荣勇说:“无论经济环境怎样,强大的品牌是绝佳的投资对象,在经济低潮时对品牌的投入不但会使企业更有抵抗力,同时还能在行业震荡时赢得市场份额。”我国很多省级电视台对于自身品牌的树立已经有了很大成就。如湖南卫视定位于“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安徽卫视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电视剧大卖场”。相较于地方卫视,中央电视台作为全国性电视台则有着更高的起点与定位。央视现阶段的媒体策略是国际化新战略,即“建成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国际一流媒体。”⑥在电视媒体品牌营销战略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要坚持单一卖点、特色卖点,从整合营销的视角下将电视节目单一特色从形象识别上升到整个电视频道、电视媒体商业经营理念的高度,将单一转变为特色,切忌各种元素杂糅在一起,最终导致“贪多嚼不烂”的结局。

    3文化营销——媒体文化的塑造

    在社会营销大框架下,也就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营销方式——文化营销。为什么说文化也能成为电视媒体卖点呢?我们都知道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理念、产品质量、员工素质等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力,如麦当劳“我就喜欢”、李宁“Nothingispossible”、耐克“Justdoit”,在公司的广告中被反复宣传。在这里它们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句宣传语,而是一个品牌、一种产品的象征,一种企业的精神,也更因它们能够最大程度上参与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得到人们的青睐。如此,当代电视传媒在进行品牌塑造时不妨借助文化的巨大影响力,通过一些“概念”的注入,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心理需求,最大程度上贴近人们生活、渗透进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拓展媒体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例如央视原创的大型功夫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功夫》、大型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梦想合唱团》,“这些节目都不是简单地为歌而歌、为舞而舞。娱乐只是外包装,中国百姓当下的真实生活,才是它们的内核。”综合频道总监钱蔚举例说,已于2012年11月30日亮相的《梦想合唱团》,就在呈现任贤齐、吴莫愁等人“好声音”的同时,搭建一个连接公益群体和需要帮助者的平台。

    4广告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多种经营

    对于电视媒体营销来说,其面对的对象有两个:一是电视观众,二是广告客户。电视观众是保障电视节目发展与延续的“生命之火”,而广告客户就是这“生命之火”中的木头。因此,各大电视台在抢夺收视资源、收视率的同时也在马不停蹄地抢夺广告客户资源。但有个现实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电视台可吸引人眼球的资源毕竟有限、电视广告客户也毕竟有限——市场这份蛋糕越分越小,由此也就造成了央视排挤各大卫视、省级卫视排挤地方电视台的尴尬局面。因此,广告经营可以作为电视台强大的资本来源,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三网联合之后,我们电视媒体在改革自身弊端、增加观众互动性的同时也能通过合作参与到电信分成里去,从而实现额外创收。因此,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视媒体在坚持传统广告营销的同时也应充分开拓市场,参与各个领域竞争,从而实现自身长久发展。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7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业的拓展日新月异,传媒的数量和实力急速膨胀,传媒业的竞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炽烈程度。在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中,传播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报刊业广告面临的营销环境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嬗变。

受众分众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主体不断多元化,导致了社会的分层明显,出现了众多新的社会阶层,原有的工、农、商、学、兵的行业分类已经不符合目前中国的现实,中国社科院社会学专家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将当代中国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比较契合中国的国情。

对传媒业而言,社会阶层的分化必然导致受众群体的分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众化趋势。十大社会阶层中,每个阶层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这种利益需求决定着他们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作为传媒业的受众群体,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必然带来分众化的结果。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始终居于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他们的信息需求决定着传媒的性质和内容,因而,在分众化背景下,传媒业必须适应这种态势,以多元化的信息提供来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在分众化趋势面前,作为大众化传媒的报刊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相对来说,期刊业的受众群体本身是分众化的,受大众化趋势的影响和冲击较小;而报纸则是大众化、综合性的信息提供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传媒渠道多元化。传媒渠道多元化是伴随着受众分众化出现的一种客观趋势,是传媒科技飞速发展和受众群体分化的必然结局。这是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传媒的话语权正在悄然向下转移,“我们的媒体”正在让位于“我的媒体”,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愈益受到重视,这种信息需求呼唤着多元化传播渠道的诞生。与此同时,新传媒科技正在改变着传播形态,催生着新的渠道诞生,像互联网络、户外媒体、手机媒体、楼宇电视、公交媒体等新媒体层出不穷,传媒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了。传媒渠道的多元化令广告主无所适从,带来了选择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广告主要想达到同样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选择更多的传播渠道,结果造成宣传成本上升。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趋势对传统的报刊业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传统报刊业的优势市场地位正在逐步被新媒体瓜分,传媒业的市场总量是有限的,众多媒体的诞生必然要切分市场蛋糕,结果导致了传媒业经营利润的微利化,甚至产生了“作为纸质媒介的报纸是否会消亡”的疑问。

传媒营销理念不断演化。受众的分众化趋势和传媒渠道的多元化趋势,使得不同媒体围绕着受众和广告市场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市场竞争中,传媒业的营销理念不断演进。目前,传媒业的营销理念已经由生产观念、推销观念逐步衍化为营销观念和传媒形象观念,那种无视受众和广告主需求的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已经过时,而重视传媒产品的策划创新,提升信息含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传媒营销观念正当其时,同时,众多市场化媒体已经开始重视自身的品牌形象建设,比如《广州日报》和《太河报》的列车冠名活动,《解放日报“神六”纪念特刊》随“神舟六号”升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进入太空的报纸,这是传媒形象观念支撑下营销手段的创新。

面对营销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报刊业广告营销必须借助更多的营销手段,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传媒形象,以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二、新环境下报刊业的营销模式转型

新的营销环境,为报刊营销提出了新的问题,原有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营销模式的转型变得非常必要。

营销组合由4P向4C转型,即:由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者(读者和广告主)为中心。传统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4P)营销组合理论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企业为中心,围绕企业的产品来向他们展开营销,主要目标是赢得消费者的认同,而很少考虑产品是否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4C营销组合则不同,它包括消费者的需求、支付成本、沟通和获取便利性四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其对消费者的重视,消费者在企业的营销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报刊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消费者(读者和广告主)成了众多报刊争夺的焦点,他们在传媒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他们的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报刊4P营销组合正在发生着变化,逐步被以消费者为中心的4C营销组合理论所替代。作为报刊业必须适应这种转变,改变原来的“要读者看生产出的报刊”为“生产读者需要的报刊”,研究、发现并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提升自身信息产品的影响力和读者满意度,与此同时,重视报刊广告主的投放诉求,了解他们的宣传目的,创造出不同的产品形式和信息手段,满足广告主广告宣传的需求。

大众营销向分众营销转型。报刊是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性的信息类媒体,他们面对社会公众,为他们提供大众化信息,特别是报纸,这方面的特征更加明显。然而,随着传媒业的发展,报刊业的读者群体日益出现分化,不同读者群体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正在逐步由大众化的、综合性信息向个性化和专业的信息转移,因而,报刊业广告营销必然面对着由大众化营销向小众化或者分众化营销方向转移的现实。这种状况决定了报刊业必须改变原有的版面编排结构,打破原有的新闻、体育、娱乐、副刊等的内容模块,进行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内容结构编排,力求针对性更强,以适应分众化的市场需求。

从经济学角度讲,报刊业广告由大众营销向分众化营销转型,也就是实现报刊业经济由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型的问题。在报刊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报刊经营成本的压力空前增加,利润空间缩小,原有的靠版面数量的扩充和发行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已经不能消化增加成本,规模经济优势已经渐行消退。而在报刊读者群体分化的情况下,报刊业立足于自身的核心优势资源,针对特定群体的读者需求,开发新的传播领域和平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范围经济形态逐渐兴起。为此,报纸应该从了解特定群体的读者需求人手,为他们开辟新的传播渠道,实行多元化营销开发战略,满足小众化的信息需求,这样可以延伸报刊的价值链,拓宽营销传播的行业和领域,带来经济效益最大化。

单一手段营销向综合手段整合营销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媒业已经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报刊媒体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然而,报刊由广告这一单点支撑的盈利模式使得经营风险增加,要想在市场洪流中保持原有的优势地位,就只能不断加大营销创新的力度,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报刊广告应改变原来的那种靠价格促销的单一营销手段,价格战的最终结果

是两败俱伤,整体行业利润摊薄,伤人害己。而吸纳整合营销理念,综合各种营销策略手段,全方位出击,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已经成为市场的必然选择。

为此,报刊广告除了价格促销这一单一手段之外,应该以提升广告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服务和质量求生存,同时,创新营销策略手段,运用形象广告推介自身产品,巧妙利用时机进行广告销售促进,通过公共关系宣传和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并通过业务员推销等方式增加客户的认同度等,通过这些综合性手段来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维护好报刊广告与客户的良好沟通和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报刊广告的营销模式创新

报刊广告营销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根本上讲,它属于报刊“两次营销”中的第二次营销环节。报刊的两次营销是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两个过程。首先,报刊生产出包含大量有用信息的内容产品,并把它推介给读者,吸引众多读者的注意力,这属于第一次营销过程。其次,报刊再将包含有众多注意力资源的版面资源向广告主营销,吸引广告投放,即第二次营销过程。在这两次营销中,第一次营销靠内容为报刊凝聚注意力,提升影响力,为第二次营销提供基础和铺垫;而第二次营销以报刊广告版面资源吸纳广告收入,为第一次营销提供经济支撑和回报,两次营销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共同促进着报纸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决定报纸成长和壮大的关键。

报刊的“二次营销”是其营销的最基本特点,其广告营销创新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而不能背离这一特点,否则就要背离基本的经营规律,出现错误。在新的营销环境以及报刊营销模式转型的背景下,报刊广告营销只有创新才能制胜,具体来讲,报刊广告营销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经营推广手段创新。目前,众多报刊广告经营普遍采用广告制来经营,其实,报刊广告经营推广手段应该多样化,包括自营模式、广告公司模式、自营和混合模式等,要根据报刊自身的情况不断地创新、变换经营推广手段。

在这儿介绍一下《大河报》广告经营手段推广方面的经验。《大河报》在报刊创刊初期,由于自身市场力量薄弱,这时的广告经营采用广告公司买断经营,利用公司的市场资源和客户优势为报刊开拓市场,实现双赢。而随着《大河报》的逐步成长壮大,买断模式由于公司的力量有限,且缺少必要的市场开发激励,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这时《大河报》取消买断模式,实行广告自营模式,开拓了业务范围,使广告收入激增了7倍多。之后,随着《大河报》的发展、成熟,又创造性地推出了广告授权体制,把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授权公司,可以享受月度结款、季度奖励等;另一类是刊前付款的普通公司,合理拉开档次,授权公司享有比普通公司更大的优惠,在广告公司中形成激励机制。随着市场的发展,《大河报》的授权模式不断地创新完善,推出分级授权制模式,即一级、二级和三级授权公司,各类广告公司根据其信誉度和业务量等,向报社交纳50万元、30万元、10万元不等的信用保证金,然后享受不同的月结、返利等优惠政策。这样就降低了合作门槛,把为授权公司提供业务的二线公司推到报社前台,形成了广告公司的激励制约机制,鼓励广告公司良性竞争,做大做强,从而实现媒企双赢。同时,《大河报》也有众多自营业务,主要体现在分类信息广告方面。目前已经形成8个营业部、覆盖郑汴洛市场的信息广告服务网络,日出信息类广告专版平均在10个版以上,年度营业额高达7000万元。这样,既有多层次分级多层次授权,又有良好的信息广告自营网络,《大河报》广告经营推广就形成了以授权为主、兼顾自营的多元化策略,共同促进了《大河报》广告经营的井喷式增长。

进行活动营销。市场营销中有句话:广告第二,活动第一。这句话体现了活动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重要位置,在报刊业中,活动营销也日渐受到重视,它对报刊营销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也看到了报刊策划推出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多。报刊之所以开始重视活动营销。主要原因在于,报刊盈利模式单一,广告收入几乎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这实质上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因此必须开辟新的盈利点,而活动营销则成为非常好的选择。

报刊做活动营销有其非常好的便利条件,首先是宣传优势,其次是资源优势。企业有众多的营销活动,它们有和报刊合作的巨大愿望,报刊可以利用自身的宣传优势,有效整合企业的营销宣传活动,既为企业宣传构建平台,也提升了报刊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大河报》历年来的活动营销做得红红火火,推出了众多营销活动,其中在中原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活动有:中原住交会、大河车展、年度高招教育展会、中部企业领袖年会、金融理财博览会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大河报》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而且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比如,2007年6月的“第七届中原住交会”,参展企业达300多家,有效参观人数18万人次,意向成交商品房4000余套,意向成交金额超过10亿元,为报社实现直接和间接经营收入约1500万元,经济效益巨大。

采编经营良性互动,专刊化营销。报刊的两次营销需要相互配合、良性互动,但是目前的政策导向是“采编和经营两分开”,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两次营销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报刊的持续发展,是“两分开”条件下要解决的问题,而报刊推行专刊化营销,则有效整合了报刊的采编和经营资源,实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

报刊的专刊化营销的重要一环是针对特定的行业,成立相应的专刊工作室,有效整合采编和经营资源。《大河报》先后创办了楼市、车市、教育、卖场、金融资讯等多个专刊工作室。专刊工作室的职责,一方面要进行日常的行业新闻采编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行业专刊的广告经营工作。这样,报刊内的行业专刊就成了小众化的传播平台,吸纳特定信息需求的读者阅读,同时为相关行业广告主的广告宣传提供了针对性更强、更有价值的传播渠道。报刊的专刊化经营,使不同的行业专刊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和广告主,也可以有效应对传媒业分众化趋势的挑战。

搭建营销情报系统,及时发现并把握营销机会,不断策划创新。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任何企业都十分重视自身的营销情报系统的建设,它就像黑夜里奔驰中汽车的照明灯一样,为报纸经营提供路况信息、危险情报,并为报刊发现新的营销机会,如果没有信息这样的照明系统,报纸这辆汽车必将到处碰壁,危机四伏,就不可能把握市场营销机会、策划创新。

为此,《大河报》2004年成立了这一营销情报机构,进行多层次的市场监测研究,提供信息情报,为经营决策指路。营销信息情报系统的职能有两个,第一个是提供报纸自身情况的信息,就本报的经营成本、收入状况、读者构成、阅读率以及读者购买力等进行研究,为报社提供报纸内部运行等方面的信息支持,第二个是提供外部市场变化的信息,主要就全国和郑州报业市场走势、竞争媒体的运行状况以及各相关广告行业市场变化等方面进行监测分析,使报社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从而规避市场风险,促进报纸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

报刊有了营销情报系统,就可以及时发现市场机遇,从而为把握新的营销机遇,进行策划创新提供有效信息的支撑。《大河报》《大河卖场》专刊的创办就是营销情报系统发现市场机遇,并把握机遇进行策划创新的典范。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8

1.社会化媒体促使营销观念发生改变,营销新格局出现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促使原有的媒体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本质上说,社会化媒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媒体,而是关系媒体,其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反映的是某些社会关系性,因此传统的那种信息广告的时代已经无法延续和发展。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和组织需要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设直接、畅通交流的桥梁,实现快速互动和反馈。在国外,很多品牌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消费者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脸谱网排名“TOP10”的品牌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星巴克等等,粉丝都有千万之多,他们与自己热爱的品牌保持着密切地互动。②在我国的社会化媒体中,拥有50万粉丝的品牌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很多粉丝都不是有效粉丝或者活跃粉丝。中国很多企业还沉迷于传统营销模式的醉梦中,习惯于吆喝叫卖式的营销活动,而缺少深入沟通交流,不热衷于建立关系。这种营销策略在社交媒体时代,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2.社会化媒体促使营销对象发生改变,消费者的社会属性开始凸显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零散化的消费者,变成了具有社会圈群属性的消费群体,其主要表现为:(1)消费者主要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实现信息获取。(2)通过社会化媒体获知品牌新产品和新动态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的习惯动作。(3)随着时代进步和媒体技术发展,消费者更加期待和实现与品牌的直接互动,消除以前的不对等个体交流方式。(4)消费者更加趋向于相信社会化媒体中用户(尤其是自己熟悉、认识、或者崇拜的人)对品牌的真实评价,软文广告的内容在读者心中可信度降低。(5)消费者希望品牌能倾听他们的声音,并根据他们的要求采取行动,实现良好的互动。

3.社会化媒体促使营销工具发生改变,新营销平台和手段不断涌现从本质上说,社会化媒体是人的媒体,是以真实的人际社会关系为属性和基础的,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技术和特性,实现个体社交网络的延伸和扩展。③社交网络中的真实性更高,容易获得用户的信任。此外,在社会化媒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较之传统的品牌对个体的营销模式,社交化媒体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使企业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受消费者认可和欢迎的营销活动。从成本学上看,这种营销工具成本十分廉价,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随着社会化媒体到来,新营销平台的构建完成,视频营销、百科营销、口碑营销等各种营销手段和工具不断涌现出来。

4.社会化媒体促使营销环境发生改变,消费者由被动变为主动传统营销时代,传统营销以渠道为王,营销公司与媒体之间达成合作,借助传播媒体的渠道专属和霸权,对受众进行单向度营销。无论何种方式营销,主动权都被媒体霸占,受众成为了被动的消费者。④而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营销行为成为了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选择,营销行为不得不直接面对大众严苛的检阅与审视。如果企业违背企业操守和社会良知,就极有可能受到大众的批评甚至打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化媒体时代,对营销行为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社会健康发展有着很好地监督和促进作用。

二、社会化媒体时代,如何实现事件营销的传播策略优化

1.社会化媒体时代,事件营销应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在传播体系中,利用“人的情感传播”是重要的传播手段。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当我们进行事件营销时,必须要充分利用人的情感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件营销时任何话题的营销都必须依靠人的情感来实现,只有追求和实现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才能增加黏性,建立稳固的关系。情感共鸣不仅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你的品牌宣传,而且可以让消费者主动加入传播活动中,成为“作为传播媒介的人”,使得事件的传播性也呈现出倍增的效果。

2.社会化媒体时代,事件营销以消费者视角为立足点社会化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营销时代,其营销立足点有很大的变化。在传统营销时代,立足点无疑就是企业的利益,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体应转换理念,学会从公众立场出发思考问题,并进行相关营销。如果不从公众立场出发,事件营销就会成为一种企业自拉自唱的表演。⑤在2012年5月12日,就在人们纪念汶川大地震四周年时,海尔公司的微博推出“云祭奠”活动,只要从网上下载黑丝带,设为电脑或者手机的桌面,参与公祭活动,就可赢得地震主体纪念邮票的机会。这次活动契合了网民的情绪和心理,引发了网民的情感共鸣,网友们纷纷加入其中,同时将商业营销的痕迹淡化到一个公益呼唤的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成功的事件营销案例,需要站在受众的立场思考,积极维护受众情感,而不能一味进行逐利行为。

3.社会化媒体时代,事件营销应重时机、避风险在社会化媒体的事件营销中,“关系维护”和“引爆”是社会化媒体的两个重要营销角度。当我们进行事件营销,试图引爆某个具体的品牌或者产品的概念时,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迅速引爆品牌,获取网民的关注。但是进行事件营销时,一定要找准话题的切入点或是新鲜点。所以,在进行事件营销时,必须认真审视和分析事件和舆论环境,从多方面充分考量事件与品牌的切合度,把握好营销尺度。否则,事件营销不但可能失败,还可能引发企业公关危机。因此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一个小事件都可以引发品牌的大危机,一个品牌被一次错误的营销所毁的事情也并不鲜见。因此,在事件营销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慎用“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历史问题、道德滑坡等敏感话题,如果没有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不可轻易介入,否则将可能引发民众的反感或者讨伐。如今,在互联网中,网络恶搞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社会化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产物,自然无法规避网络恶搞,这就意味着事件营销也可能涉及到网络恶搞。⑥恶搞有很多案例,很多事件通过恶搞获得了巨大的关注,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很多案例证明,在事件营销的时候,如能巧妙地利用恶搞文化,往往可以创造出具有广泛传播性的话题。但是需要把握好恶搞的度,不是低俗化,不能无底线。

4.社会化媒体时代,事件营销应注重话语修辞与人文情怀在公共关系的维护上,有两个变量一定要讲究,那就是场合和话语表达,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是在正确的场合说正确的话,而不是盲目追求热点。在2013年长春“3•04”杀婴案案发几小时后,辽宁天合别克就一条营销微博,借此事推广自身品牌,随即便招来网络一片谩骂之声,直至两天后,该官微不得不发表道歉声明,声明称:“辽宁天合别克官方微博于3月5日11点45分言辞不当微博,对于给受害者家属、民众及社会所带来的感情伤害,表示最深深的歉意。”这是一次典型的案例,是由一名微博运营者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场景自作聪明和弄巧成拙的事件,最后演变成为对企业和品牌本身的一场道德拷问。在很多时候,事件话题的机会往往一闪而过,营销人员需要快速地作出行动,并把握话题制作借势内容,在营销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修辞,因为同样的营销目的,不同的语言表达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众多的案例证明,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事件营销依然可以取得巨大的营销效果,借势借力一定要恰到好处,不但要借得及时,还要说得巧妙。

5.社会化媒体时代,事件营销应坚持德操,坚持底线如前面所述,社会化媒体是一种自媒体,舆论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在社会化媒体进行事件营销是有风险的。所以企业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事件营销时,一定要坚持社会道德底线。在热点事件营销时,应注意以基本的人文关怀作为营销底线。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事件营销的执行者应具备优秀的营销素养,对事件的内容和性质有清醒的认识,对舆论有很好的把握,对营销传播路径和时机进行准确掌控。

三、结语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9

关键词:市场营销;新媒体;营销策略;营销管理

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实现利润的基本方法,根据企业市场环境的特征和消费者的需要,各行各业都形成了独特的市场营销方式,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市场营销从整体上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环境,即网络环境,由网络环境催生出的新媒体会给市场营销带来怎样的变化,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1.新媒体环境与市场营销

1.1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媒体是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普遍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是传统媒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在信息科技的带动下,21世纪的媒体逐渐走向了“网络传媒”的方向,门户网站、各种交流平台都成为传播媒介,表现出传播途径更多、传播范围更广、二次传播影响力更大等特点。

1.2新媒体环境的优势

新媒体环境的优势在于传媒方式的改变使信息传播更快、更广、影响力更大。与传统媒体相比,基于网络的新媒体环境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无论是论坛上热议的话题还是播客里的新奇视频,都能够成为信息制作和传播的原型。新媒体环境使传统传媒的形式和内容得以扩展,实际上是媒体环境变化带来的文化宣传内容上的扩大。

1.3 新媒体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的强大传播能力和便捷的传播形式给市场营销带来以下三点影响:第一,新媒体为产品宣传开辟了新的窗口,如广告软文的流行;第二,新媒体的发展更新了销售模式,如“嘿客”店铺的涌现;第三,新媒体为企业掌握客户资源提供平台,如淘宝网、天猫和京东等网络交易平台通过交易记录整理提供的大量客户需求资料。

由此可见,现代市场营销想要取得成功,就应该对新媒体加以利用,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市场营销中应用新媒体的方法。

2.市场营销中的新媒体应用

2.1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人性化营销

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方式带有随意性、隐形性等特点,营销软文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而消费者能够根据各种信息判断商家的宣传策略和商家提供的产品的实际价值,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可以应用新媒体的特点和消费者对新媒体的反应进行人性化营销。在价格策略制定方面,应充分考虑每个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为消费者提供可查询价格的方法,使消费者能够客观、准确地对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如开发自动调价和智能议价系统,使价格商定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在论坛等网络空间里设定价格讨论区,使消费者的反馈则能够为价格决策提供帮助。在销售过程中和售后服务方面,企业应认识到市场营销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还包括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维修等服务的需要,因为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直接被消费者所了解,因此,在营销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沟通就不止是“客户”一个单一的群体。因此市场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应该以企业为中枢,将与产品生产和消费相关的各个社会组织进行整合,例如以“产品论坛”等方式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直接沟通,以实现“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销售服务。

2.2基于新媒体环境的营销模式转变

经典营销的4S理论认为产品是营销的第一要素,但新媒体的出现给营销力以新的定义,例如,湖南电视台在2013年推出《爸爸去哪儿》一档节目,带动了一股营销热潮。这档节目所提供的营销产品在表面上看是有形的――服装、玩具、生活用品、食物,都是有形的,这些产品在节目开播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消费热潮的引爆却与节目和节目在网络上引发的各种“热议”极其相关。对大众来说,《爸爸去哪儿》所提供的营销产品实际上是无形的“亲情”。除了节目本身带有的娱乐性质之外,此档节目实际上引发了中国家庭对“亲子关系”、“父子感情”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的结果赋予了《爸爸去哪儿》强大的营销。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中,营销的重点从产品转移到产品背后的“意义”上来,而营销模式也应该由此发生变化。新媒体环境的利用使企业更加重视商品销售之后的客户反馈对销售的影响,因此,采用体验式营销的模式,将营销过程和消费者体验感受作为产品宣传的“话题”,利用新媒体环境对产品进行“讨论”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产品的再次营销,是利用新媒体环境转变营销模式的主要方法。

2.3利用新媒体实现销售策略的创新

营销中的“促销策略”始终是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做广告”是各个类型的市场营销中的重点。仍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这档节目的广告中心围绕着节目的嘉宾――五组各具特点的亲子组合,组合中的父亲们都是明星,这些明星父亲和自己的孩子的“亲密接触”比普通家庭节目中的嘉宾对观众的感召力更强,没有孩子的80后小夫妻、处于空巢期的中老年人也关注这个节目并成为消费潮中的一员,“明星效应”才是此档节目真正的“广告”。这就意味着,新媒体环境中的营销策略的改变在于利用“软广告”,信息爆炸式的广告宣传在新媒体环境中不适用,企业可以将促销策略定位在新媒体可能引起的“蝴蝶效应”上,通过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的一条微博的转发和热议,通过“男神”或“女神”们一条朋友圈的“集赞”,使产品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仅可以完美的达到产品宣传的效果,还能精简大量的广告费用。

2.4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管理的变革

营销策略的形成和实施,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直接相关,销售部门是否能够对营销员工的销售业绩进行总体的掌控、能否使生产和销售的频率一致、能否对产品的宣传及运输等行为进行有力的控制、能否以科学的核算方式去计算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为营销策略的形成提供建议,都会对营销策略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实际上就是企业对新媒体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点。首先,企业应该确定营销管理的网络化,即利用新媒体的一切条件实现对营销策略和销售人员管理的精细化,如建立企业微信群,同时随时销售人员的业绩,将以往“一日一结”的销售业绩总结变更为动态性的销售业绩展示,使销售人员之间能够互相鼓励,在工作中更有动力;建立企业微信订阅号,销售界最新的销售技巧和成功销售案例,供销售人员参考和学习;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新媒体中的庞大资源体系,通过facebook和微博平台为销售人员赢得与国际顶尖销售大师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总之,新媒体的使用将对市场营销管理方式产生影响,市场营销策略也会因此日趋完美。

3.在市场营销中使用新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3.1保证营销手段的合法性

新媒体具有和传统媒体一样的公权力,因此需要对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负起导向性的责任,重视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的可信性、科学性,是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市场营销在使用新媒体消息的过程中,消息需要被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过滤网所“过滤”,因此企业在选择营销策略时首先应从道德角度上考虑营销信息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然后从法律角度判定消息是否适合传播,保证所的信息和所使用的营销策略不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避免过分夸大的营销为企业带来负面效应,是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市场营销的根本原则。

3.2重视信息化人才的聘任和使用

要使市场营销能够乘上“新媒体”这班快车,就要求营销团队不仅要有高级的管理人才,还需要有高级的信息技术人才,并使这两类人才能够在工作上达到质的结合。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首先,企业对于参与营销的员工要大力的进行挖掘培养,使得每个员工都能熟悉新媒体对营销的影响作用,并能使他们参与到新媒体的应用当中来;其次,企业应注意吸收外部人才,如果企业的内部的人才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的需求,那么企业就应该借助外来人才来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最后,企业还应该要制定相应合理的考评制度,使这些人才能够感受到工作分配的公平性,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使市场营销在新媒体环境中走得更远。

3.3跟进新媒体发展趋势

新媒体是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社会信息交流平台,博客、微博、论坛、门户网站都是新媒体的表现形式,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而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消费者永远都在追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脚步。企业要想有效利用新媒体,也必须按照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去选择营销环境,而企业需要做到的,就是跟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使自己的营销策略能够站在营销浪潮的“浪尖”之上。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的发展给市场营销带来更多机遇,企业可以在市场营销目的、市场营销模式、市场营销策略和影响管理方面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市场营销将更适合于目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必将会为企业利益的达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少辉.社交网络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模式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4):202-205

[2]张 .电视广告的精益营销策略探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4-6

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篇10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营销方式 用户消费行为影响

“小米是全新的品牌,没有钱、没有媒介、没有广告投放,没办法我们只能死磕新媒体。”这句话也许开启了小米独特的新媒体营销之路。现如今只要谈到新媒体这个词必然会有小米的案例被大家广为传颂,那么小米的新媒体之路到底如何被奉为“神案例”一样的被广为告知、分享,《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这本书必然会吸引众人之眼球。这本书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著,雷军亲笔作序,揭开了小米4年600亿背后的理论、方法和案例。该书目前在微博、微信引发火爆讨论,近期已经迅速成为现象级热书,一口气连拿十二个图书排行榜冠军。小米一直是做新媒体的典型例子,他们是如何运作新媒体,转化为自身品牌魅力,从而促成粉丝经济,改变消费者的传统消费模式?

小米社会化媒体阵营

小米如何用社会化媒体做出一个全国性品牌?答案在于他的社会化营销四个核心通道上来做文章――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

社会化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作为一种能够给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具有参与性、共享性、交流性、社区性、连通性等基本特征。据大旗网的“2009年度中国社会化媒体发展报告”表明:2009年中国网民的帖子、博客、视频等各种用户原创内容(UGC)已达到11.3亿条,其中,有近3.7亿条有关商业类的话题。现在看来,几乎可以想象到的每种社会活动都有社会化的用户产生内容的网站。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化媒体中,那么反过来,对于企业来讲,意味着社会化媒体是一片绕不过去的“海”。

小米认为没有温度感的营销是很难做透做好的营销。正式因为社会化媒体平台给人以温度感、参与感、人人皆用,人人皆参与。所以小米把这些新媒体当作最重要的营销平台去营造温度感、参与感。

找什么人来做社会化媒体,小米的做法也算是反传统。传统企业都会找营销策划人员来做,但是对于小米来说,是做自媒体,要做内容运营。因此,小米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人的第一要求,不是做营销策划,而是做产品经理。

小米强调用产品经理思维做营销。小米的营销工作通过新媒体平台直面用户,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营销最大的不同是,营销不再是单向的灌输,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交互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这个时候,作为新媒体的运营人员,如果你不懂产品,就很难把产品的特点和用户讲清楚。小米在面试营销岗位的时候一般都会问问他们都用过什么手机?经常用哪些APP?用这些APP都有什么感受?哪些是他们觉得好的,哪些是他们想吐槽的?在小米,一个员工对产品的那种感觉,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做好新媒体运营。小米做新媒体能成功,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他们的每个产品,都是他们自身先玩,然后“感同身受”地知道用户在其中怎么玩,用户的注意力和兴趣路径是如何演进的。

基于社会化传播手段的参与感要求,小米在论坛的方向是用户俱乐部、微博则是话题广场、微信则作为服务平台积攒粉丝进行服务沟通的平台、QQ空间来源于潜在用户或现有用户的使用态度知晓程度的了解。在这四大核心营销平台搭建的同时也正是小米参与感不断渗透于整个营销过程中从而使得众多用户不断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