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能源管控方案十篇

时间:2023-12-22 18:04:17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1

关键词:企业;物资管理战略;优化

一、采购管理

(一)供应商关系管理。集团化采购物资供应商的管理是物资装备部负责的,企业物资供应部门负责自采物资供应商的管理。相关管理制度对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管理原则、内容、方式、方法等有比较全面的规定,但也存在不足。为查漏补缺,企业除完全贯彻总部文件精神外,还应本着主动搜集优质资源的原则,建立下列供应商管理的机制和方法:有效参与机制,通过建立自助网页宣传相关的政策、管理制度等,物资采购信息、生产动态等,让供应商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主动进入和成长机制,如自荐产品、提供域外业绩查询路径等;对目标供应商在集团以外提品和服务效果量化考核办法,为采购扩源奠基,互联网大数据运用的兴起,为企业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可能;细化供货供应商群体,根据物资属性按或明细或小类或大类按比例配置供应商数量。藉此形成货源充足、稳定、质量可行的资源市场,为提升企业保供服务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购策略及方案的制定。制定采购策略及方案时,充分考虑后续操作,目前以框架协议采购为主要实现形式,在此要主要强化以下相对薄弱的方面:物料属性同质性分析,采购数量、金额分析预测准确性的提高,质量标准的明确,供应商供应能力同质性配置等。

物料属性同质性分析,主要是判断同一个框架协议中物料的特质是否满足采购方案各项要求。采购数量、金额分析预测,决定着框架协议采购的规模和执行效果,既影响着商务条件的确定,还对企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采购数量、金额分析预测,作用的重要性和不被重视的现状,要求强化其职能并实施考核,提高采购预测的准确性。质量标准代表采购什么品质的物资,质量标准的明确,对采购策略及方案商务实施、货物验收、过程控制等至关重要。质量标准应该由物资需求单位提出,建立需求计划会审制度,会审内容应包括规格型号,质量标准,调度调剂、改制代用、到货时间等,对不符合要求的需求计划发回重新提报。

(三)采购策略及方案的商务实施。采购策略及方案制定后,商务实施的重点工作是市场分析、成本构成分析、全生命周期总成本分析。重中之重是市场分析,好的市场分析一定要全面而重点突出;其次是商务操作规范性的控制,其有效控制是采购策略及方案商务实施合法合规的保障,也是商务操作效益的保证。

二、供应管理

(一)储备管理。储备包括信息资源储备和实物资源储备,如今,储备应以信息资源储备为主,实物资源储备为辅。

实物资源储备的形式有资金、代储、第三方储备和供应商库存管理。对本企业实物资源储备,可以考虑将总库-分库模式改为平行库模式,建立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自动测算物资需求地与各库位的距离,以最近距离确定物资发放的库位,快速响应需求;探索实物资源储备管理超市化建设,提高物资供应速度。

信息资源储备主要指储备资源信息,建立即时物流供应圈,随时通知随时送达。要顺利实施即时物流供应圈,充分发挥其优势,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对油田使用物资储备缺货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筛选出适合开展即时物流供应圈的物资;研究企业周边的物流环境,判断即时物流供应圈实现范围;筛选具备优质库存管理条件的供应商;加强供应商库存管理的量化考核,并进行业绩引导。

(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信息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它是物流进步的基础,是物流作业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物资供应有效保障的基石。物流信息系统是高效发挥物流信息作用的载体,它是管理系统在某一涉及物流的企业中的应用。

三、过程控制

供应过程控制是对物资供应计划、供应商选择、采购价格、合同、进度、质量、物流、资金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主动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保证物资安全、及时、经济供应的一种重要活动。它是一项系统而繁重的重要活动,企业应认清其作用并高度重视,理清物资管理各环节的关联,系统建立风险前置控制指标,预防、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物资管理的升级。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2

【关键词】危险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Abstract]If the risk sources, especially those major risk sources could not be controlled appropriately, they might cause terrible accidents heavy loss of live and property. To properly classify and control the risk sources would help people select reasonable,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accidents. The author of the Risk sources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risk control in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group company of baosteel bayi iron steel co ltd introduced.

[Keywords]risk sources ;risk evaluation; risk control

随着质量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开始考虑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辨识组织存在的危险源,控制其风险,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一、如何认识危险源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

1、第一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能量:做功的能力,如动能、势能、电能、热能、光能、声能、化学能或辐射能等,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

危害物质与人体直接接触,能损害人体生理机能,导致疾病或死亡的物质,如有害物质。腐蚀物质、工业粉尘、窒息气体等;毒害物质可以作为辅助材料存在,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生成的,如电焊烟尘等。

2、第二类危险源:可能导致能量和(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危险因素,第二类危险源等同于在作业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实际上第二类危险源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包括在其中)、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的状态分类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

3、两类危险源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一类危险源在发生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控制能量的措施失效,导致能量意外释放,从而造成事故伤害。

危险源的风险在于控制能量和危险物质异常释放的措施失效。

二、工作活动的分解

确定危险源辨识的区域,识别区域内各项工作活动。编制一份业务活动表,其内容包括厂房、设备、人员和程序,并收集有关信息。

1、绘制区域平面图:根据单元内所有岗位设置,在平面图上划分出每个岗位辨识危险源的范围,划分时应避免出现空白区域。

2、按照工序划分岗位作业活动:其内容包括人员、设备、工具、原材料、厂房、程序及其相关信息。

3、根据作业活动编制工作活动流程图:要求明确工序过程相关的有计划的作业过程、计划外的活动过程和突发的紧急状况。

三、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的确定

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控制措施的逻辑关系

1、成立危险源辨识小组,小组成员应具备以下资质:

a.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培训;

b.熟知作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知识;

c.具备下列工作经历(或职称)之一: ---从事生产技术或设备技术工作五年(含五年)以上经历; ---从事生产操作或生产管理或设备点检工作五年(含五年)以上经历; ---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五年(含五年)以上经历; ---工程师(含工程师)以上职称; ---技师(含技师)以上职称。 ---注册安全工程师。

2、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1)例行或非例行的活动;

(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3)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的人的因素;

(4)源自工作场所外,但对在工作场所内受组织控制的人员产生负面影响的危险源;

(5)在组织控制下,由工作相关活动引起,却产生在临近工作场所外的危险源;

(6)工作场所内的基础设施、设备、材料,包括外界提供或带入的;

(7)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械设备、运行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与人的能力相适应;

(8)对操作、流程和活动有影响的变更。

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流程

4、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辨识的思路:在作业活动的每一步骤,按干什么活、第一类危险源是什么、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可能发生的事故或职业病)、原因是什么(第二类危险源)进行辨识、然后分别制订控制措施。见图示顺序,第二类危险源与控制措施正好相反。

单位(部门): 作业区: 岗位名称:

5、可能发生的事故或职业病

6、危险源动态辨识--变更管理

(1)新的或经修改的技术(包括软件等)、设备、设施或工作环境;

(2)新的或经修订的程序、工作惯例、设计、规范或标准;

(3)不同类型或等级的原材料;

(4)现场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包括协力承包方的使用)的重大改变;

(5)健康安全设施和设备或控制措施的改变。

四、风险评价、确定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措施的制订

1、直接判定法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又称LEC格雷厄姆法)

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原版的LEC法取值表

在实际运用时,L的取值碰到一个问题,L的取值对不同的人存在一个离散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对L作了调整。对于E、C、D也分别作了调。

3、确定不可接受风险

根据风险等级,八钢公司认为Ⅱ级以上(包括Ⅱ级)、直接判定法不符合要求的是不可接受的风险。

4、控制措施的制订

1)、确定控制措施的顺序

a、消除,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b、替代,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和减少风险;

c、工程控制措施,是否可操作、具有实用性,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

d、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

e、个体防护装备,在其他控制方案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2)、改善型方案的编制要求

a、方案要求细化,对每项任务必须落实责任者,规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确定方法和时间表,落实适当的资源配置(财力、人力、设备等),以满足总目标与总时间表的要求;

b、当项目处于立项前期阶段,尚未明确具体的实施节点时,方案可暂时将节点设定在可研完成日期,待可研批复后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动态完善)。

3)、风险控制措施评审要求

a、拟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是否降低风险至可接受;

b、M定的改善型危险源控制措施技术上是否可行,管理型措施是否简洁、实用、可操作,是否落实实施范围、时间安排及责任者;

c、拟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是否会导致新的危险源或产生其它负面影响;

d、拟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方案的成本效益是否最佳。

5、危险源辨识风险控制的案例

作业活动中第N步存在登高作业

活动是登高作业;

第一类危险源是登高作业具有势能;

可能造成的后果是高处坠落;

有几种情况可能会造成高处坠落的原因即为第二类危险源,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会造成高处坠落: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或低挂高用、挂点不牢(如无法承受冲击力)、选择不妥(如挂在吊篮上)、安全带本身不牢固。以上是存在的几种可能,实际上在同一步活动中一般不会同时产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五、风险控制有效性检查

1、各级对危险源的管理要求

(1)各级危险源均要求落实到岗位控制,落实到具体责任者,纳入岗位规程的检查;

(2)各作业区须将危险源风险控制措施监控纳入检查计划进行跟踪检查;

(3)改善型方案按项目管理方式实施管控,作业区依照计划进度实施推进;

(4)提供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情况(包括检查情况、事件信息)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2、各级对危险源的管控范围

3、危险源检查的关注要点

(1)关注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充分性、有效性一致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必须危险充分、有效,源控制措施覆盖涉及的作业活动与人员,与现场执行的岗位规程、点检标准或专项方案的要求必须一致,措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责任人有能力控制对应的危险源安全风险。

(2)关注危险源控制措施培训的有效性。危险源涉及的相关人员(包括外来人员)接受岗位规程、点检标准或专项方案的培训,掌握相关的危险源控制措施。

(3)关注危险源控制措施执行的有效性。危险源各项控制措施在现场得到有效执行;相关改善型方案按照项目节点实施,达到控制目标要求。

(4)关注危险源监控的有效性。相关单位确定危险源控制措施的检查周期。

六、应用中的思考与问题

1、对重大危险源的关注

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依据国家标准GB18218-2000进行辨识。

重大危险源控制得好,危险源的风险可能评不上Ⅰ级、Ⅱ级,但各单位的重大危险源是国家安全监督部门重点监控的对象。因此公司针对重大危险源产生巨大的后果,要求对C值大于15的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每月至少检查一次。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中常见的问题

(1)、危险源的描述不符合危险源的定义;

(2)、用活动代替危险源;

(3)、事故类别与职业病名称之间选择错误;

(4)、事故类别之间选择错误;

(5)、危险源与可能发生的事故或职业病、控制措施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6)、L、E、C选择的值与实际不符合;

(7)、L、E、C的乘积发生计算错误;

(8)、D值发生分级错误。

(9)、对同一区域考虑过的风险在每一步中体现。如:粉尘的风险,在第N步中已辨识,有控制措施,但在第N+1步还出现。

3、OHSAS18001的改版使LEC格雷厄姆法在宝钢集团八钢公司使用更贴近,OHSAS18001原来对危险源的定义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而在LEC格雷厄姆法中无法体现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LEC格雷厄姆法主要是用于反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在危险环境中时间的长短及产生的后果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危险源的风险的,因此OHSAS18001的改版使LEC格雷厄姆法在宝钢集团八钢公司中使用更加贴近。

七、结束语

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强化危险源的管理只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方面,如何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到管理和环境无缺陷,强化安全管理,提高职工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以达到预防事故,减少或杜绝事故,促进生产,才是安全管理的目的。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3

关键词: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策略

一、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

项目落实过程中,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能够保证将相关工作落实到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中,有效避免项目推进过程中成本超支的问题,具体包括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项目落实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项目收尾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通过对现阶段企业项目推进过程中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致使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积极效应无法得到全面发挥。首先,从项目设计的过程来看,相关单位在出具项目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对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项目设计方案中潜在的问题没有做到及时发现,致使项目设计方案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加大了企业项目运营过程中发生风险问题的概率,严重者还会直接加大项目的设计成本。与此同时,在项目设计方案不合理的情况下,后期的项目落实和收尾工作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进而加大项目成本。其次,从项目落实的过程来看,成本管理工作与控制工作的开展普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项目落实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料、人员成本控制不到位。例如:在物料采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采购成本超支的问题,甚至部分单位还会出现盲目采购的问题,进而给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项目落实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滥竽充数。最后,从项目收尾的情况来看,由于对于相关工作缺乏合理的项目成本管控,致使项目收尾阶段的核算工作经常出现问题,导致项目运作成本增加,加大了企业项目运作风险,进而实现企业更为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二、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策略

(一)做好成本管控优化设计工作企业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以及控制工作开展不到位的情况,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对于成本管理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项目后期运作过程中的成本也相应的受到影响。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设计阶段,企业方面就需要做好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首先,针对项目设计方案需要做好成本控制,具体包括项目落实计划审核,针对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情况,使项目设计方案能够更好地贴近现实需要。其次,项目设计阶段需要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项目设计人员需要提前了解项目规模;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成本管理方案,保证成本管理方案的全面性,需重点关注项目的环保问题,针对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最后,针对项目设计过程中产生的相应文件需做好审批工作以及编制工作,确保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有效性和合理性。

(二)项目落实阶段做好成本管控工作项目的推进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消耗增加,而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使项目的运营成本得到大幅度的控制。首先,对于项目落实方案需要做好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项目工作参与人员需要对项目方案有充分的了解,对于可能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做好充分分析,与此同时,需要考虑到项目落实的实际情况,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确保项目落实方案能够更好的贴近现实情况。一旦发现项目落实方案中存在问题需要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项目落实方案能够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其次,针对项目落实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料需要做好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采购人员在实际采购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项目方案,保证物料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全面了解市场行情,做到货比三家,有效控制项目物料成本。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安排人员对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有效解决以往采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重复采购、盲目采购的问题;与此同时,要妥善保管采购票据,一经发现有作弊问题需要第一时间进行严肃处理。例如:针对项目落实期间经常出现的物料浪费问题需要加强管理,材料分配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岗位的实际需要,采取限额领料法对领取量进行规范,避免因领取量不合理而加大项目成本。另外,在物料的使用方面也需要最大限度的做到规范,提前确定物料的型号、性能等,避免因错误领取物料而带来的物料浪费。最后,项目落实过程中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部分人力资源需求量较大的项目来说,做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十分有必要,这项工作会对项目整体的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对项目落实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各个岗位所需要的人员、数量等,做好项目工作参与人员的筛选工作。一方面,要保证项目工作参与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达到项目推进标准;另一方面,要保证项目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数量能够满足实际项目落实需要,有效解决以往部分项目工作参与人员滥竽充数的问题。

(三)项目收尾阶段做好成本管控工作项目收尾阶段,需要对项目整体成本进行全面核算,而核算工作开展的合理性也会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此过程中,通过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解决以往部分单位只重视项目设计阶段以及项目落实阶段成本控制,而忽视了项目收尾阶段成本控制的问题,使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在项目收尾阶段核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票据均需要保证正规,对于一些非正规的项目票据不予进行核算,针对项目落实过程中产生的隐性费用需要逐一进行核算,保证每一个核算项目精确。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结果的准确性,降低核算误差问题的发生概率。从以往项目核算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核算在项目整体落实过程中的问题出现概率较高,部分工作人员会为了一己私利而伪造项目票据,致使项目成本增加,而通过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的开展就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4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公司已开发出了全面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一系列软件产品,推出了全方位的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形成了为农综合服务、农产品安全、农业电子政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五个重点拓展领域,其产品已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内蒙古等十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并获得广泛好评。

农业,一个古老而纯粹的产业,正因为与信息技术的联姻,而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新潮、越来越复杂。

未来的农业会变成什么样呢?对此,一直致力于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从农产品追溯到农业物联网

关于未来的农业,上农信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农机变成了智能机器人,点点鼠标就能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浇水施肥都是自动控制,消费者能够掌握农产品的前世今生,甚至每平方米都能种植不同的作物,并获得极高的产量……

旧有的农业模式正逐渐被颠覆,物联网的介入正渐渐改变着古老产业“靠天吃饭”的传统。

近几年,物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了我们无限遐想,而农业可以说是需求最迫切的领域,物联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农业决策指挥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为数不多的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应用示范基地,上农信早在2006年就开始在农业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上进行了摸索和探讨。

那时,国内农产品生产标准严重滞后,监管缺位,上农信就选择了食品安全追溯作为公司的一条业务线,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从源头去追溯食品安全的理念,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监控生产源头。之后的几年里,上农信通过自主创新,开拓进取,承担了多个国家和地方项目的建设。其中 “RFID技术在畜牧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中的应用” 课题还获得国家863科技计划支持,可视为上海本地在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和标准上研究工作的起步。崇明的“长江精准农业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爱森“城市猪肉安全追溯”、覆盖全市的“世博蔬菜安全追溯系统”、鲜花港“智能温室”等项目的应用和推广则为上农信在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地位。

2009年,物联网在国内骤然升温,借着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东风,上农信推动上海农业主管部门将农业物联网发展重点立足于上海市农业实际需求和基础条件,选择农产品安全、精准农业、农业疫情疫病检测和预警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水产养殖业等领域,设立一批试点示范项目,重点开展智慧农业应用推广工作,全面推动上海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2010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上农信与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共同合作成立了国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创新推广中心。2012年上海农业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上海市科委批准组建,联合上农信、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致力于农业物联网的研究。这两个中心的成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物联网的持续创新发展,而且也为上农信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新的支撑。

全方位打造农业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上农信致力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示范推广等工作,并已经形成农业物联网成套核心装备的研发生产,以及粮食、果蔬、食用菌、畜牧和水产品等领域的农业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

1.上农信动物及动物产品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聚焦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养殖、检疫、接收、屠宰、运输、销售的全过程管理与追溯。采用RFID电子芯片、二维码、动物耳标等智能标识,利用图像识别、GPS和电子地图等技术建立被监管对象的动态跟踪机制,全面覆盖动物的精细养殖、生产养殖环境监控、疫情和疾病的远程监控与诊断、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等多应用的物联网系统。方案可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生产标准化,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帮助监管部门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地产及输入性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养殖到屠宰全过程的检疫监督管理体系,不仅起到了事后追溯的作用,还加强了事前防范,事中监管,防患于未然,做到全程监管,随时追踪。

2.上农信果蔬及食用菌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立足于大型果蔬和食用菌生产供应企业的实际需求,从全局出发建立整合蔬菜和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配送、零售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采集和物联网感知技术全面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长势,集成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模型,形成多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实现作物的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警防治等生产措施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方案采用电子标签、追溯码等物联网技术,按照“全程监管、分段溯源”的原则,在生产企业、供应商、配送中心、零售门店间建立实时信息传递通道,共享订单、收货单、退货单等业务信息,实现了供应链互动,提高农作物生产供应的及时性,突出了产品的安全监控和溯源服务,提升果蔬和食用菌生产供应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3.上农信农机物联网综合管理解决方案: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利用无线传感、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开发和部署农机作业质量监控终端与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农机资源管理、田间作业质量监控和跨区作业调度指挥。方案采用了上农信自主研发的北斗+GPS双模定位系统,大幅提高了定位精度和系统可靠程度,相比于传统的差分GPS系统,具有成本低、部署易的特色。本方案实现了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与收获等田间农机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保证农机作业质量,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建立了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和农机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投诉监督等为支撑的现代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一条以农机共同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有力地支持、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5

[关键词]现代安全管理 危险源 企业文化

一、现代安全管理的含义

现代安全管理以消除人的不安全状态为中心,其重要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激励职工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把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当作预防事故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职工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同时,现代安全管理十分注重企业领导者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以“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现代安全管理体现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以危险源辨识、控制和评价为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企业要不断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控制危险源,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企业全局考虑,把管理重点放在危险源控制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二、现代安全管理中危险源的辨识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Hazard)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安全的基本内容就是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使系统安全。

按其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危险源可划分为两类。作用于人体的过量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这些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流动、转换和做功的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发生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在我国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往往用“事故隐患”来描述事物的不安全状态,用“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来描述人的不安全行为。这种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以查找隐患、评估隐患和治理隐患以及反“三违”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但这些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属于第二类危险源中的一部分,或控制方面出了问题的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现代安全管理理念的要求,有必要把对“事故隐患”和“三违”的表面、局部的认识进化到对“危险源”的本质、整体的认识,从而实现对事故发生机理认识的重要飞跃。

三、现代安全管理中危险源的控制

安全技术措施是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害的工程技术手段,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的基本理论依据是能量意外释放论。

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安全技术,这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两类,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的基本出发点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常采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达及人或物,或者减轻对人或物的作用。

第二类危险源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物的故障、人失误或环境因素,控制它们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主要应从防止物的故障方面考虑,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减少物的故障,即采用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和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其次是采取在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即故障―安全设计。一般来说,通过精心的技术设计,使得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处于低能量状态,防止能量意外释放。

四、现代安全管理中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此规定是针对我国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作出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包括:(1)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机构。(2)应急救援预案的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3)相关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分工。(4)危险目标的确定和潜在危险性评估。(5)应急救援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情况。(6)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和演习。(7)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措施、工程抢险措施、现场医疗急救措施。(8)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9)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经费保障。(10)应急救援预案的其他内容。

五、现代安全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安全文化管理是企业的一种精神。管理层应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公布企业的安全政策、业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加大安全宣传与培训力度;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安全工作;收集反馈信息,对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重视;调动员工的安全积极性、自豪感、责任感,使每一个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安全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促使所有的员工都密切关注安全,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地位,并以此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领导层。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决策层对安全文化的重视。上层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安全问题,制定和贯彻实施安全方针、政策,这不仅取决于正确的实践,而且取决于他们营造的安全意识氛围;明确责任和建立联络;制定合理的规则并要求严格遵守这些规程;进行内部安全检查;适时审查安全状况;特别要按照安全操作要求和人员的素质情况训练和教育职工。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6

公司已通过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等多项权威认定。公司以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技术进步为宗旨,为用户提供信息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沉淀,公司拥有一流的技术研发平台,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ore-RDB实时数据库平台、Core-MES平台,科威制造执行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物资集中(远程)计量系统解决方案、Lims系统等十几个产品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用户遍布全国。公司在坚持自主开发的同时,还与美国微软、韩国POSDATA、美国ICL等制造业信息化国际巨头合作,在行业内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视拓科技是一家集制造业信息化规划、设计、实施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IT企业。视拓科技立足自主研发,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尤其是MES系统、EMS系统极具市场竞争力。

视拓科技在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方面已经具备极强的综合实力,既有基于ERP的一体化的MES系统、EMS系统解决方案,也有针对没有实施ERP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自主研发的实时数据库平台能够与底层自动化系统无缝集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管控一体。

另外,视拓科技在物资远程集中计量系统、实验室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组态软件等方面也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了相当丰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得到客户单位的一致好评。

视拓科技非常注重对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积累和提升,重视与国际一流公司加强横向合作,不仅仅是技术上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国际一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是视拓科技系统解决方案的灵魂,也是视拓科技提供信息化咨询和提供技术服务的关键。

视拓科技为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成功地提供了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为企业的精益生产、节能环保生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近期典型项目有:

(1)株洲冶炼集团EMS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所有能源介质数据的自动采集和管理,对关键能源管理设备实现远程管控。系统提供丰富的能源调度和应用管理功能,支持企业节能降耗。

(2)湖北新冶钢通过物资集中计量系统项目建立了一体化的物资集中计量管控中心,对物流进行了流程梳理和优化,改变了原有分散的计量模式,实现了现场无人值守、全面集中计量。

(3)中盐株化污水处理解决方案。视拓科技SCADA系统负责对污水处理的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对分布在各个恶劣环境下的实时参数采集和参数控制由视拓科技RTU过程控制器来完成。

2009年度

中国行业信息化突出贡献企业奖

■用户反馈

视拓科技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新余钢铁对视拓科技优秀的项目实施团队和良好的服务非常认同,并支持视拓科技长足进步和发展。

――新余钢铁有限公司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7

一、含义

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_要求》中修订了危险源含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时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二、措施

第一,危险源辨识的规范性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

从系统安全角度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辨识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及其特性的过程,它是危险源控制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后,才能具体考虑如何控制,降低系统风险。

通过什么方式、途径,造成哪些人的伤害,从而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危险源对象有两种:根源和状态。

炼铁厂的危险源辨识、台账、分级管理建立的基础是从所涉及到的设备进行分类。将能量和物质释放的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进行充分考虑。并参照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发生的事故案例来识别。

第二,危险源过程控制应与设备、工艺管理衔接。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是对系统危险因素认知的过程,它与危险源风险评价工作是动态、持续的。对存在风险级别高的危险源,即控制措施已不能有效控制,已构成事故隐患的危险源,控制、消缺的过程直接与设备、工艺隐患处置相衔接,形成闭环管理。

第三,危险源实施过程管理记录多样化。

危险源的控制是利用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其失控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过程。炼铁厂对危险源过程控制均体现在规范记录上。我厂按风险级别编制《危险源检查表》,由车间工艺、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每周检查,班组人员每班进行控制措施充分性检查填写。实现有效控制的划“”;存在隐患的划“×”的方法,能体现检查阶段过程控制,但过程控制不能体现。为解决此问题,我厂结合危险源分级控制与岗位隐患排查双管齐下,对危险源分级管理中存在隐患的,按隐患控制程序上报、整改实施、效果验证落实。体现:

其一,将常规作业危险源控制与《设备检修通知单》衔接。

对常规作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均以《设备检修通知单》的形式将隐患具体信息反馈至设备管理人员,落实整改人,进行施工安全交底,对改进情况、效果验证等过程进行控制。

其二,将检维修作业危险源控制措施与施工项目安全技术交底衔接。

检维修项目负责人、安监组人员负责在检修前一天,审核各检修单位办理的检修作业票中交待的注意事项是否齐全、有效,检修过程中,明确检修子项目安监人员,对危险源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其三,将紧急、异常情况的危险源控制措施与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衔接。

对生产系统中危害性、影响范围较大的紧急、异常状态下的危险源处置,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相关要素,制定了26个现场处置方案,12年对现场处置方案进行了逐个模拟实战性应急演练,提高了岗位员工在紧急、异常状态下危险源的控制能力。

其四,将易诱发职业卫生健康的危险源过程控制与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职业健康定期查体相衔接。

其五,将引发环境破坏的危险源过程控制应与废物、废液处置相衔接。

炼铁厂各生产系统中使用的原、燃料,产生的废物、废液处置不当及异常情况的排放均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此类危险源我厂通过对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结合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加以识别。控制措施从原、燃料的皮带运输过程中除尘器的运行、废物处置、废液回收、外卖相衔接,均从过程记录中体现。

三、结语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8

一、调查评估的依据

(一)*省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方案

(二)《关于印发*省重点污染源全面达工作方案的通知》

(三)《*省环境保护局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

(四)《转发省环保局关于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明电〔*〕89号);

(五)《转发市环保局关于*市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方案的通知》及〈关于印发*市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汕府办*109号);

(六)《转发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市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汕市环〔*〕79号);

(七)《*市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暂行办法》。

二、调查评估的范围

(一)各市按照粤环*67号文“必须实现全面达标的重点源范围”的要求,列入我市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的市控重点污染源及所有电镀企业(以下简称“市定名单”);

《*省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方案》中列入省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范围的48家企业(见附件3);

各区县按照全因子等标污染负荷筛选出排放废水和排放废气占本区县污染负荷60%、50%的企业。

三、调查评估的任务

(一)摸清重点污染源的排污分布(行业分布)和排污状况;

(二)编写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报告;

(三)列出重点监管名录,实行分级管理;

(四)提出加强污染源监管的举措;

(五)逐步建立重点污染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和动态数据库。

四、工作原则

各区县应根据近年来污染防治工作的实际,结合重污染行业调查、环境统计、排污申请登记与核定工作,实事求是地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全面摸底,在此基础上编写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报告,报市环保局。

五、企业调查评估

(一)执行标准和指标

1、排放标准

废水和废气执行*省地方标准,省地方标准没有的项目或行业标准中比省地方标准严格的项目则按行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噪声执行国家《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固体废物按照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从严管理。环保部门对特定企业规定了具体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或总量控制指标的,则按其规定执行。

2、指标

各地对有关污染物指标(特征污染物指标除外)进行摸底监测,确认某个污染物指标不存在或可以忽略(检出限以内)的,该污染物指标可以不评估,但必须提交一次有效的该指标的监测数据(整个“*”期间及至评估时间都没有监测过的,可缺,但必须说明原因)。

对于火电厂的氮氧化物,因标准颁布时间不长,此次可暂不评估。

对于正在进行改建或脱硫设施改造、建设的发电机组,暂不列入本次调查评估的范围。

(二)数据来源

污染源排放数据主要采用各级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所采用数据需说明来源和达标情况。

(三)调查内容

结合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企业调查评估内容如下:

1、废气达标情况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废水达标情况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3、噪声达标情况(在城镇区域范围内或者厂界外有环境敏感点的企业必须监测环境噪声);

4、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是否按规定得到妥善处理处置;

5、是否依法及时足额交纳排污费;

6、有无环境事件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引发的除外);

7、有无偷排、漏排、直排污染物行为;

8、有无虚报、瞒报或者拒报排放污染物情况;

9、有无因环境污染行为被环保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10、有无经查实的环境污染投诉案件;

11、排污口规范化设置情况;省控重点污染源是否按规定安装了在线监控系统;

12、对化工、石化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以及有效的防范和应急措施。

环保部门建立企业调查评估档案,实行一企一档,档案包括上述十二项内容,建立企业档案是为建立重点污染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和动态数据库作好准备工作。

六、具体要求

(一)各区县根据确定的重点污染源评估范围,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建立各企业调查评估档案。按照属地管理规定,省控重点污染源和市控重点污染源的调查评估工作,由所在地的区县级环保部门负责。

(二)组织对企业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配合省局做好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联网工作。

(三)在完成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工作总结,编写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报告。评估报告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1、对本辖区“*”期间以及*年度的污染源排污分布和排污状况进行全面摸底;

2、列出本区县重点污染源监管名录,提出分级管理名录;

3、对于不达标的企业根据行业特点等分析原因,找出污染源监管的薄弱环节(如监测能力方面等);

4、结合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管理和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开展十大重点行业污染调查工作成果,提出“*”期间重点污染源监管的举措。

5、填写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表(详见附件1),与*年环境统计综合报表一起提交电子版)。

七、时间安排

(一)调查摸底阶段(*年10月20日前)

各县、区*年10月20日前完成对各个企业的调查评估,并将结果汇总报市环保局。

(二)提交调查评估报告(*年11月)

市环保局在*年11月底前,向省局提交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报告。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9

[关键词]施工;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1 引言

近些年,国家建设部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促使全国建筑安全生产状况呈现平稳、趋向好转的态势。但是,建筑施工由于作业环境复杂,工种多、工序多、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多,而且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在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中危险和危害因素也相应地多而繁杂,加上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安全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建筑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高,建筑领域伤亡事故多发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及时、全面、准确地系统辩识各种危险、危害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对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既潜在的风险,采取最佳方案,进行有效控制,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少的经济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效益,对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开展,保持建筑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辩识

建筑施工管理单位应针对建筑工程的类型、特点、规模及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根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充分辩识出本工程各个施工阶段、部位和场所需控制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列出清单,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已辩识的全部危险源和和环境因素对施工现场内外的影响,将其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2.1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辩识的依据

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可作为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辩识的依据。

《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的特点、范围,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重大危险源辩识》(GB 18218-2000)第4.1条规定,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国家建设部的历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对建筑施工事故的类别、发生部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也是辩识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依据之一。

2.2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常用的辩识方法

2.2.1 经验分析法

经验分析法包括对照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

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对此,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

类比分析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总结以往的生产经验,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故或未遂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找出危险因素。

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主要是通过经验分析方法来辩识。

2.2.2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害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ETA)、事故树(FTA)等。

2.2.3 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了解生产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害辩识的基础,危害辩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是:毒性、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特性等。生产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生产过程中的材料的危险性质加剧。

2.2.4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它是美国的K.J.格雷厄姆(kenethJ.Graham)和G.F.金尼(GilbertF.Kinney)研究了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提出了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对比为基础,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用符号L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用符号E表示;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用符号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值用符号D表示,D=L*E*C,D值愈大,说明危险性愈大,当D值超过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的风险时,就认定为重大危险源。

2.3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常见类型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一般按事故发生的类型和部位进行辩识。

2.3.1 按事故发生的类型

图2.1为1996~2005年全国建筑施工事故类型分布情况。从1996~2005年事故类型统计结果分析来看,事故类型以“五大伤害”为主。既高处坠落占46%,触电占14%,施工坍塌占13%,物体打击占11%,机具伤害占6%。五大伤害”事故起数占事故总数的90%。

这五类事故是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类型,是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常见重大危险源。其他重大危险源还有中毒、爆炸、火灾等。

2.3.2 按事故发生的部位

重大危险源控制是建立在重大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编制科学的危险源管理方案,预控施工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高风险的地方,达到实施风险控制的目的。低成本、高效率地消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保障施工安全。

3.1 重大危险源控制基本原则

3.1.1 消除优先原则

首先考虑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实现本质安全。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遥控技术等。

3.1.2 降低风险原则

若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其次考虑降低风险。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努力降低伤害或损坏发生的概率或潜在的严重程度。

3.1.3 个体防护原则

在采取消除或降低风险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健康时,最后考虑个体防护设备,作为补充对策。如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等。

3.2 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

3.2.1 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危险源确定后,在对危险源进行系统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危险源重点

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应急救援措施和考核奖惩制度等。

(2)明确安全责任、定期检查

应根据各危险源的等级,分别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其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是要明确各级危险源的定期检查责任,除了作业人员必须每天自查外还要规定各级领导定期参加检查。对危险源的检查要制定检查表,对照规定的方法和标准逐条逐项进行检查,并作记录。如发现隐患则应及时反馈,及时进行消除。

(3)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

要严格要求作业人员贯彻执行有关危险源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按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按安全检查表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危险作业经过审批等。所有活动均应按要求认真做好记录,领导和安检部门定期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教育,根据检查考核情况进行奖惩。

(4)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

要建立、健全危险源信息反馈系统,制定信息反馈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对信息反馈和隐患整改的情况,各级领导和安检部门要进行定期考核和奖惩。安检部门要定期收集、处理信息,及时提供给各级领导研究决策,改进危险源的控制管理工作。

(5)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危险源的安全档案和设置安全标志牌。按照安全档案管理的有关内容要求建立危险源档案,并指定专人保管,定期整理。在危险源的显著位置悬挂安全标志牌,标明危险等级,注明负责人员,表明主要危险,并扼要注明防范措施。

(6)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

对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各方面工作制定考核标准,并力求量化,划分等级。定期严格考核评价,促使危险源控制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3.2.2 技术措施

(1)消除

消除系统中的危险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但是,按照现代安全管理的观点,彻底消除所有危险源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们往往首先选择危险性较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消除的危险源,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合理结构形式,选择无害、无毒或不能致人伤害的物料来彻底消除某种危险源。如淘汰毛竹脚手架、钢管扣件式物料提升机等。

(2)预防

当消除危险源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危险因素发生的措施,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连锁装置、排风装置、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

(3)减弱

在无法消除危险源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轻危险因素的措施,如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使用防火材料等。

(4)隔离

在无法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源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将人员与危险源隔开并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等。

(5)警告

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6)应急救援

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当事故不可避免发生时,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有效的应急救援力量,实施迅速的救护,是减少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7)安全教育

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包括:作业区域的要危险源、可能产生的危害、如何做好个人安全防护、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措施等,增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操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3.3 重大危险源控制程序

建筑工程在开工前,应先编制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针对施工组织设计安排,组织有关安全专家辩识施工现场潜在的重大危险源,并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判定哪些是重大危险源,然后确定有关责任部门制定各专项安全施工控制方案及应急救援预案,通过资金保证,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来监督安全管理、技术、教育等控制措施到位,最后对执行成果进行评估、改进。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程序见图3-1所示。

4 实例:设备安装过程的危险源辨识和控制

运用经验分析法和危险性条件分析法,结合神华煤制油项目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和工作经验,以设备安装作业为例,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和控制。

4.1 危险源辨识的依据和内容

依据:事故发生机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条例;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企业内部规定。内容:辨识过程必须综合考虑“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的内容。“人”是指各级施工人员;“机”是指机械设备、装置等:“料”是指材料、材质;“法”是指管理制度、工艺:“环”是指作业的环境、条件。

4.2 危险源辨识和控制表格中各项解释

①任务: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

②工序:完成项任务所需要的多个作业;

③危险源/危险因素: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④风险类型:从“人、机、料、法、环”五个面考虑,风险所属于的类型:

⑤事故类型: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

⑥风险评估:危险源引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根据以往事故统计或经验判断来判断;危险源可能引发的“损失”的确定方法:假设在危险源实际出现的状况下,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对附件1《矩阵风险表》所示的风险矩阵表,赋予相应的损失值;风险值的确定方法:风险值=损失×可能性。如上例中,风险值=损失5×可能性3=15;风险等级的确定方法:将计算得出风险值与附件1《矩阵风险表》对照即可得到相应的风险等级。如上例中风险值为15,易知其介于9-16之间,风险等级应确定为“中等”。

⑦管理对象:危险控制的对象:

⑧管理标准:主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行业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等;

⑨主要责任人:具体施工作业的人员或班组长:

⑩直接管理人,具体施工作业的直接管理人员:

⑩监管部门从员:具体施工作业的安全监管部门;

⑩管理措施: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消除的措施:

详见附件2:《设备安装重大危险源辨识和控制>

参考文献

物业能源管控方案篇10

1.1目的

为更好预防和控制兴国县水生动物疫病发生,切实有效地控制水生动物疫病突发事件的危害,防止疫病的扩散和蔓延,将疫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小,保障渔业生产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促进渔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报服务职务,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2.2预防为主,分类监测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应加强监测、检测、预警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并按有关法规,由省农业厅负责疫情公告。

1.2.3属地负责,依法管理

水生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实行属地化、依法管理的原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负主要责任,经所在地人民政府授权,可以指挥、调度水生动物疫病控制物质储备资源,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对疫病预防、疫情报告和控制等工作实施监管。

1.2.4分组控制,快速反应

依据水生动物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危害程度,将疫情分为三个等级,并启动相应预案;建立监测预警、控制、扑灭、防疫等快速反应机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控制”要求,保证各环节紧密衔接,快速、准确反应。

1.2.5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素质。

1.3编制依据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1.3.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3.3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1.3.4《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1.3.5《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

1.3.6《国际水生动物法典(OIE)》、OIE动物疾病名录

1.3.7农业部公告的水生动物疫病名录

1.3.8农业部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名录》的通知(*

1.3.9《*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3.10《*省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农业部公布的水生动物疫病(即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鲤春病毒血症、对虾杆状病毒、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鱼鳃霉病)及其他暴发流行、突发性和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水生动物病(对虾白斑病等)。

2组织体系

2.1指挥

兴国县农业局成立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并根据疫情等级开展相应工作,指挥部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部和成员组成,分为指挥和应急执行两个方面。

兴国县农业局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指挥工作主要任务是,启动本级应急疫病预案,制定应急控制工作行动方案,负责预案的组织协调,保障各项措施的实施。指挥部总指挥由兴国县农业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兴国县农业局主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应急执行机构、兴国县农业局水产站、兴国县农业局渔政站、兴国县农业局财务股主管领导担任。

2.2应急执行

在兴国县农业局水产站设立兴国县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应急执行机构,负责人为站长,具体负责兴国县水生动物疫情应急执行工作。应急执行机构由执行机构、技术咨询机构、地方管理机构组成。

2.2.1执行机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协调紧急疫情的控制工作,组织制定水生动物疫病控制技术路线和操作规程;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与地方管理部门、技术咨询机构的组织协调。执行机构负责人由应急执行机构负责人兼任。

2.2.2技术咨询机构:咨询机构由从事水生动物病害研究、教学、检验检疫的单位组成,咨询机构的资格须由*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设立的*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认证。

2.2.3地方管理机构:参照国家组织体系确定,并报省农业厅备案。

3预测与预警机制

3.1预测与预警信息

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或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及时逐级上报(县级、地市级、省级直至全国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对上报疫病的确认和信息处理,提出疫情预警公告建议。

3.2预测与预警

省农业厅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根据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疫情预警公告建议,疫情预警公告,并上报省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确保疫情预警信息准确、迅速、有效。

3.3预警支持系统

本系统由在全省渔业病害测报的基础上,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各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由此形成的信息传输系统、疫情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平台组成预警支持系统。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疫情分组

以OIE公布的B类动物疾病中的水生动物疾病及农业部公告中的二类水生动物疫病为应急监控对象,并以出现首例疫病临床诊断为标志,根据水生动物特点及发病、死亡的情况和国家有关《分组标准》划分疫情等级。水生动物疫情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三级。

I级(特别重大)疫情标准:

疫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县暴发流行,对同类养殖品种特别是同一水系的养殖和野生水生动物造成传染,1天之内引起50%以上死亡。

II级(重大)疫情标准:

疫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县呈暴发流行,10日内造成疫发地70%以上的养殖或野生水生动物种类大面积发病并造成死亡的;对邻区同一养殖品种特别是同一水系动物可能造成传染,并引起严重死亡。

III级(较大)疫情标准:

疫病在外省(地区)暴发流行,并与*省境内外水生动物交互感染,在两个区县以上暴发流行,且疫情可能进一步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呈流行趋势;10日内造成疫发地80%以上养殖或野生种类大面积发病死亡。

4.1.2预案等级

省级水生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确诊的病例确诊后,应立即报告省农业厅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省农业厅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上报农业部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需要报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病例,由省级水生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病料送检,确诊后,应立即通知疫情发生地的市级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重大水生动物疫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按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预警分级分别启动相应预案。

(1)一级预案

确认为I级疫情时,由省农业厅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本级预案,市、县(区)应急预案相应启动。

(2)二级预案

确认为II级疫情时,由本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市级人民政府并得到批准后,启动市级重大突发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市级水生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按照“水生动物疫病控制技术路线图”制定II级疫情控制工作方案。责任单位为本市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

(3)三级预案

确认为III级疫情时,疫发地各县(市、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市级人民政府并得到批准后,启动县级应急预案。县级水生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按照“水生动物疫病控制技术路线图”制定III级疫情控制工作方案,开展相关工作。责任单位为疫发地各县(市、区)水生动物疫病应急指挥部。

4.1.3基本应急

一旦发现疫情,要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彻底消毒,严格隔离,强制免疫,坚决防止疫情扩散。

4.2部门通报与协作

发生可能造成人间传播的水生动物疫病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

时,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就立即通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开展预防控制工作,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4.3疫病管理

根据“水生动物疫病控制技术路线图”,水生动物疫区近水源状况划分,对封闭性水域,以疫情发生地划分为原则;对开放性水域以水系划分为原则。疫发地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疫点、疫区的划分;根据工作需要,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可以对疫点、疫区的划分给予技术指导;水生动物疫区的封锁和解除,由疫发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

水生动物疫病在封闭型小水体呈暴发性流行时,均采取扑灭处理;对无法进行消毒、扑杀的大水体和开放型水域,应实行严格监管,并每年由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2-4次采样,加强疫源监测,密切注意疫病传播情况,对水体消毒、染疫水生动物扑杀、有关物品出入等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由疫发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4.4重点疫病

4.4.1鲤春病毒病(SVC)、白斑病(WS)

4.4.2其它突发性高致病性、暴发性、流行性水生动物疫病,以及不明病因的传染性、危害较大的疫病。

4.5国家质检总局深圳水生动物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作为疫病预防控制鲤春病毒病(SVC)、白斑病(WS)诊断实验室;其它突发性疫病诊断实验室资格由全国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认定。

4.6非疫病发生地防控

非疫病发生地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密切关注疫发地疫情控制情况,对本地发生活体移动区域的同类物种加强监测。本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防止设发地同类物种流入本地。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启动预防和预警机制。一经确认,非疫发地转为疫发地,按照疫发地情况处理。

5后期处理

5.1携带人鱼共患病原的水生生物不能用于加工、食用、渔用饲料,并就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养殖用水经无害处理、消毒后方可排出;携带人鱼共患病原的水生生物,如体表完整、外观正常,可用于加工,但其内脏、鳞片等废弃物,以及加工用水须经无害化处理,

养殖场应按要求对场内养殖设施(养殖池与蓄水池)、养殖用水和场周围进行严格消毒,养殖场进排水系统要分开。

5.2善后处理

疫病控制后,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并按政策规定,帮助养殖场恢复生产。

5.3责任追究

建立水生动物疫病责任追究制。对瞒报、误报、渎职、失职人员,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6保障措施

6.1资金保障

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按省财政厅《*省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