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12-20 17:33:13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能源,绿色建筑,南丹大厂矿区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building energy is rising and the energy mining behavior become a major building topic. However, because of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residential away from the city center are, didn't get good mining area management solutions, acceptance scheme and the later-period management plan,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mining area in serious decline, resource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Quickly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 set of mine green building design method is now mine area of urgent need.

Keywords: energy, green building, south Dan giant mining area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设计能针对矿区的独特地形和情况提供良好的改善方案,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在力量,为世界各国所推崇。就我国矿区情形,以南丹大厂矿区为例,展开对矿区绿色建筑设计的论述。

一、矿山绿色建筑的有关概况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与新型的设计概念,要从实际当中利用好,必须深层了解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设计原则。

(一)矿山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即“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矿山绿色建筑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矿区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矿区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得到自然回报之间的平衡。它所代表的是多功能、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把矿区居住、生产建筑共融于地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与自然共同自由健康地生长。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减少矿区环境污染,延长矿区建筑物寿命等优点,并具有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和闭合性良好循环的特征。

(二)矿山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基于矿山绿色建筑的新型性,我们要先知道它的五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矿山绿色建筑首先要关注的是以人为本,为矿山工作者和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安全便利的工作和居住场所,在使用功能上满足矿山人们的要求。有别于传统的矿山建筑体系,矿山绿色建筑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自身,更主要的是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保护自然资源,体现“生态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2、整体设计原则。矿山绿色建筑设计必须综合考虑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绿化技术,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如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将有限的保温材料安置在关键部位,而不是均匀分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还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要保持当地文脉、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

3、生态化原则。要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矿山建筑体系,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室外使用透水性铺装,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对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得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运用环境亲和材料。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多使用地域的自然建材及当地建筑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无污染化。

4、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矿山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的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5、健康舒适的原则。矿山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舒适性,体现对用户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的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

二、矿山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新型的矿山绿色建筑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有限资源,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强大有效的矿山建筑风貌。

(一)太阳能的充分采用

太阳能其优点是丰富、洁净、安全和廉价,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500h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000h,这为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太阳能利用的范围将会更广,能量转换效率将会更高。目前,住宅区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在三个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电池。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水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建筑内的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外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是给排水设计的一个要点。居民对水的消费主要是饮和用,其中饮食用水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其余95%用于洗涤、排污等。节水的关键措施还是“开源节流”,节水设计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置污水处理设备,经物理方式处理后的中水即可用于花木庭园浇灌及土壤渗透等方面。并采取节水型器具等措施,降低用水量,同时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或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另外,在建筑采暖中热水的循环利用,能为建筑节省很多能耗。

三、建筑物的结构设计

建筑物细高比越大、热损耗/热吸收也就越大。以立方体建筑物为例,最经济的比例是1:4(高:宽)。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分散的结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的结构布局的建筑热耗大,从节能的角度宜首选高层和中高层建筑。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建筑层高固定时,对于确定的建筑面积,都有与之相适宜的最佳节能楼层数。同时,减少体型凹凸变化,采用规则平面形式。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使不需要窗户的功能区域尽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功能区域尽量位于同一区域,以利于建筑物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设计及节能。另外,尽量利用风压和热压,在室内组织自然通风,既减少了对空调设备的依赖又能防潮、除湿、换气、改善空气质量。

四、节能材料的选用

采用节能建筑材料不仅能使围护结构改善居室热环境,还能解决平面屋顶屋面保温、隔热,漏水的问题。应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要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材料,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材料,引进新型建材生产技术、开发生产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就住宅建设而言,建设部已明令淘汰一些不符合节能、计量、环保等要求的产品及质量低劣的产品,以保证住宅产业向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如实心粘土砖、空腹钢窗、原木门窗、镀锌管、铸铁水龙头。

五、智能设计的采用

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大楼,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

六、地下空间的利用与节能

地下空间由于有厚实的土层这种天然保温材料的围护,受地面温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土层三米以下深处的温度几乎不受外界影响,因此地下空间有冬暖、夏凉的突出优点,是一种节约制冷与采暖耗能最经济有效的建筑形式,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无疑对建筑节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南丹大厂矿区的有关概况

河池南丹大厂矿区是广西乃至中国与世界著名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其矿山地下开采历史悠久,宋代以来就已有上千年历史。丰富的资源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安全与环保等问题。2001年,7•17事故后,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河池市委、市政府对大厂矿区矿业秩序进行了彻底整顿,矿业秩序实现了明显好转。“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两头在外”的矿业发展方式为河池矿业经济健康平稳轻快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无论如何,随着矿井向深部延伸开采,会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而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矿山安全问题。

(一)南丹大厂矿区的现状

大厂矿区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矿区人口3万多人,区内5家矿山企业井下作业班次人员高达3干余人。另外,矿区内有尾矿库29座,其中总库窖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三等库有2座,总库窖100―1000万立方米的四等库有8座,总库窖100万立方米以下的五等库有19座。可以看到,南丹大厂矿区的开矿规模是非常大的,这样的后果不仅仅是带来经济上的推动。时至今天,随着南丹矿区的发展,许多非法开矿的企业纷纷涌现,非法采矿也造成了南丹大厂矿区的骚乱与不和平。南丹大厂矿区目前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大规模的开矿造成了矿区生活的污染和影响了矿区人民的生活。

(二)矿区绿色建筑在南丹大厂矿区中的运用

南丹大厂矿区,标高为400--700米,长轴为南北向山谷型,几十年的老矿山,主要是锡矿。南丹大厂矿区的地理位置其实是得天独厚的,但是因为大面积的非法采矿,导致了矿区生活点的分散和零散,这样的生活情况不利于矿区的管理和开矿、采矿工程的进行。现在绿色建筑设计得到了国内外的推广,针对南丹大厂矿区的情况,经过专业人员和调查组的研究得到,绿色建筑设计适应在南丹大厂矿区应用。矿区居住较为分散,现地方部门有意想把居住点集中起来,把部分平房拆除,进行环保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保持一定的矿山记忆,再生建筑的利用。绿色建筑概念中,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两个设计方案都使用于南丹矿区。广西南丹属南方,南方本来就是气候温和的地区,而且广西不是内陆,水资源问题也迎刃而解。再者,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地下空间与利用这一设计,也同样适用于南丹大厂矿区的改造方案,矿区本来地方广阔,充分利用好地面上下的空间,能有效减少矿区与矿区生活点之间的共存矛盾。

结束语

我国幅员辽阔,矿山资源比较丰富,但不同矿山地区的气候环境特征都有差异,因此在追求矿山绿色建筑节能的时候应根据我国各矿山地区的具体条件,在矿山绿色建筑设计时就力求节能按照各地区特点,利用地形、地貌、气候情况,制订出合理的矿山建筑节能方式,并把它们运用到矿山绿色建筑设计中。

参考文献: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2

湖南飞翼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飞翼股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绿色矿山”梦想的实现,并在这方面孜孜不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进行研发,其在充填开采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使改变传统矿业开采的高污染生产方式成为了可能,在矿山环保机械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绿色矿山的梦想

日前,飞翼股份传出消息,该公司董事长张泽武荣获2013年度“中国(行业)改革十大领军企业家”称号。

张泽武之所以得到这一称号,凭借的是该公司在充填开采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多年来,他与他的团队一直秉承“为了绿色矿山的梦想”的理念,孜孜不倦致力于环保型矿山机械的开发,在短短4年内,该公司就实现了59项矿山充填领域(发明专利21项)专利技术的自主研发,并成为拥有矿山充填开采成套技术及核心装备的国内独家企业,和在业界声誉卓著的全套充填方案供应商。

张泽武的传奇并非自矿用机械领域而始。多年以前,在高性能混凝土输送泵领域,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对市场的掌控,飞翼集团就已经是业内有相当影响的企业,并在铁路建设高歌猛进之时,成为全国高速铁路箱梁预制的首选泵送设备品牌,哈大线、武广、合武、广珠城际、福厦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都选用了该公司高性能混凝土输送泵,张泽武也因此当选2007年度铁路市场十大风云人物。

正当飞翼股份在铁路市场的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张泽武却突然急流勇退,将公司主营方向转向矿山绿色充填开采系统的研发与生产,而他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缘于2007年他拜访河北某矿区朋友时,矿区环境的恶劣深深触动了他。随后他了解到,充填开采,即利用采矿伴生的固体废弃物置换原有煤炭空间的开采方式既能延长矿山寿命,又能保护环境,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开采方式。但是,由于国内没有制造相关设备的企业,进口充填开采设备及相关配套价格昂贵,特别是配套的充填工业泵,动辄上千万元,国内没有一家企业生产该款产品,这样的局面导致大部分煤矿企业仍采用传统的高污染的生产方式。

怀着振兴民族工业的热忱与对民族的责任感,张泽武想到自己的公司是生产高性能混凝土输送泵的,那么有没有可能生产这种填充工业泵呢?对于公司的研发能力,张泽武有着高度的自信,该公司的高性能混凝土输送泵是我国首家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拥有7项国家专利,填补了我国高速铁路制梁专用设备领域的空白。

他有了想法,也有了信心,回到公司,经公司高层讨论后,飞翼股份于当年正式转型,研发矿山充填开采设备成为新的主营方向。

技术攻坚打破国外垄断

仅仅转型两年后,飞翼股份在矿山充填开采技术上就取得了重大突破。由飞翼股份自主研发的200型充填工业泵在“2010全国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出现,引起了专家、领导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为中国绿色采矿设备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作为矿业充填开采的核心设备,200型充填工业泵的卓越之处在于,该产品采用的液压控制系统可实现系统纯液压控制,是飞翼股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拥有4项发明专利,采用双泵组合流液压系统,两组动力单元可并行工作。在结构性能上,200型充填工业泵堪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而价格却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

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飞翼股份在绿色采矿机械领域的市场已经全面打开。飞翼股份生产的充填核心装备,在矿区成功应用,根据运行相关统计显示,可完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不仅能够应用于煤矿、金属矿、化工矿的尾矿充填开采,在冶金石化行业污水处理和固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则被应用于成分复杂的高含固、黏稠物料的远距离输送。

在中国矿用机械市场的填充开采领域,与国外品牌相比本土企业有着天然的优势。不同的矿山,地质条件不同,作为填充配套供应商的企业,不能只是简单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矿山的情况,提供专业的个性化工艺设计解决方案。

张泽武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飞翼股份调集了科研的骨干力量,在经过长期的摸索后,实现了充填材料、充填方案和充填设备的一体化研发,并形成了“工艺先行,装备随后”的独特研发思路。

飞翼股份研发团队对膏体充填难题的攻克,正得益于这一独特的研发思路。膏体充填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安全环保的先进充填方式,对地面沉降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并避免废弃物二次污染,减少甚至杜绝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

但是,在从地面往地下输送过程中,尾矿膏体填充料浆有较高的浓度,再加上输送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在重力作用的作用下,材料容易出现分层、离析、堵管等现象,影响填充效果,难度远大于从地下向地上输送。因此,研究最佳输送方案及避免输送过程中堵管,是成套充填开采工艺与装备研发的难点。

通过对膏体填充难点的详尽分析和把握,相关研发人员在反复论证和试验后,通过个性化的设计,开发出独特的物料控制方式,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另外,针对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矿区充填管路堵塞现象,飞翼股份通过研发,取得了充填管路堵塞压力检测技术的的突破,并取得了相关发明专利。该技术能够对充填管路的运行实行监测,使得及时发现堵塞成为可能,提高了安全系数,保障了充填项目的进行。

梦想与现实的呼应

如今的飞翼股份拥有59项矿山充填领域(发明专利21项)专利技术,是业界声誉卓著的全套充填方案供应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充填开采行业制备、泵送、管道和井下充填开采的成套技术与设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基于“工艺先行、设备随后”的理念,飞翼股份设计的矿山绿色开采全套充填工艺方案,能够稳妥全面地解决矿区在充填开采中的实际问题,正被越来越多的矿业企业所接受。

迄今为止,采用飞翼股份充填系统的有冀中能源、山西焦煤、云南铜业、西部矿业、老挝钾矿等66家国内外企业,涉及金属矿、化工矿和煤矿等行业,均是该公司以每个矿区具体条件为出发点,分别进行充填方案设计的成功案例。另外,飞翼股份还承担着为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阳煤集团、宁煤集团、龙煤集团、晋煤集团供应矿用湿喷机及成套设备、矿用清仓机及成套设备等产品的任务,所提品均为自主研发。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矿山;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矿山建设就显得不够科学合理,部分矿山由于建设不够科学,频繁出现了安全事故,因此,科学的进行矿山建设规划和设计至关重要,是保证矿山开采质量的必要前提。

二、绿色矿山建设规划规划的内涵与定位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是以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促进矿地和谐为根本目标,根据区域或企业矿产资源特点,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做的总体设计和安排。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根据所发挥作用和编制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两个类型。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编制的作为矿产资源宏观管理手段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属于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中的一种专项规划;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为本企业提供绿色矿山建设思路步骤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属于矿山企业发展建设规划的一种专项规划。本文所探讨的规划属于后者,即企业层面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是政府指导、规范、评估和监督管理企业绿色矿山建设的基本依据,也是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是保证矿山企业沿着绿色矿业之路顺利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达到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基本条件和相关标准的策略方案。

三、影响矿山建设规划与设计基本形态的构成要素

1、基地条件。金属矿基地的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对金属矿形态构成往往成为决定因素。基地条件包括金属矿周边环境条件和内部条件;金属矿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原有建筑及设施情况;还包括金属矿的生产构筑物布置、居住区建筑群布置等。

2、社会因素。矿区的各种经济条件、材料供应、供电、供水等因素,还与金属矿所在地的风俗和习惯有很大的影响。

四、矿山建设规划与设计的规划布局

矿山建设进行合理布局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如资源、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等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如规模、经济结构、交通等。影响矿山建设合理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1、矿山的规模形态。根据我国18个矿区的资料,我国工矿区域城镇人口的分布情况如下:1万人以下的居民点,占居民总数的34.2%,1~3万人占43.2%,3~5万人占11.6%,5~10万人占6.5%。居民点规模小,多数工作村没有城镇建设管理机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比较苦。金属矿形态也是影响金属矿合理布局的因素。各居民点分散,每个点的规模必然小,各种基建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必然加大,效率极低,用地浪费,而大的集中金属矿则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问题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2、矿山的经济结构。金属矿不具备协调的经济结构,就难以形成合理的金属矿布局。金属矿的经济结构直接影响着金属矿用地布局。

3、矿山建设投资。金属矿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和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有足够的建设资金来保证生活质量。

4、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金属矿城镇内外交通网络是金属矿布局的骨架,是金属矿城镇功能的体现,也是影响金属矿城镇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金属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运输条件,而金属矿内部的骨架道路网是金属矿正常运转的动脉。

5、矿井布点。矿井的选点开发是金属矿城镇合理布局的基础,关系到金属矿布局的形态、井点的集中与分散,将导致不同的金属矿布局的形态,从而影响金属矿效益的发挥。而金属矿的合理布局又为矿井生产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金属矿合理布局的立足点。只有金属矿与金属矿,金属矿与周围乡村,开采与塌陷区,污染与防治等方面协调配合才能促进地域生态平衡达到良性的循环。金属矿合理布局除了使金属矿用地功能得到应用外,还为地域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矿山建设规划的施工图设计要点

1、矿山工程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在工程负责人(或称工程项目总设计师)的组织下,各专业分篇编写其专业说明书、绘制设计图纸、编制设备清单及概算表,然后由工程负责人组织有关专业资料汇总成设计文件。一般分三大部分,分别为说明书、设计图纸、设备订货表。初步设计说明书一般有总论、技术经济、地质、岩石力学、采矿、矿山机械、选矿、尾矿设施、总图运输、给排水、电力、自动化及电信、热力及采暖通风、机修汽修及电修、土建、环境保护、安全与工业卫生、节能与消防、概算等内容。各专业的设计图纸与设备订货表要汇总成独立的文件资料。

目前国家主管单位要求做矿山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环保专篇、尾矿库专篇,最近也要求要做节能专篇,这几项设计资料是新加的专篇,要求形成初步设计的附加独立文本形式提交。

2、矿山施工图设计

矿山施工图设计是将初步设计工程方案的具体化,根据初步设计文件的评审结论,各个专业绘制工程施工图纸,并对初步设计有所修改或补充部分适当编制施工图设计说明及初充设备订货表。施工图设计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¹满足所有设备、材料的定货要求;º满足非标准设备和金属结构件的制作要求;»满足井建、开拓、采矿、选矿厂、尾矿库工程建设的土建、电气、给排水等等各个方面施工的图纸资料要求,做为施工单位招标、施工预算及施工组织计划编制的依据,施工单位严格按施工图进行施工作业;¼作为竣工投产与工程验收的依据。

六、优化我国矿山建设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1、完善矿山生态环保法制的建设

生态环保是关系到整个国家以及全球的健康发展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和各项经济活动中仅仅追求局部利益以及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互相抵触的。为了促使我国矿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进而确保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一定要有政府的管理及调控。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尚未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保的投入还存在一定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国家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这对控制治理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有这十分的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矿产资源法》之类的法律法规,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做了有关环保规定。可是,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有个别条款是只是针对矿山的生态环保方面,对生态的规划建设并未有涉及,导致我国的矿山规划建设难以有效实施。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必须加快矿山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才利于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及管理控制,利于确保各项矿山生态规划建设工作在实际实施中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不断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管治以及监督

要促使我国矿山生态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矿山生态环保工作的管治及监督。可以通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科学技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方式等,对矿山的各项经济活动展开认真规划、控制及管治、监督,以预防矿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污染,促进我国矿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以矿山环境的地质问题为比较多见,这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所以,必须不断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合理管治以及监督,认真对地质环境展开有效监测、评价以及管治、监督。地矿的主管部门必须全面负责矿产的资源开发管理、以及监督地质环境的相关工作,不仅从职能上做到合理分工,从工作内容上做到紧密结合,高效展开矿山生态的规划建设,相信在国家环境规划建设的指导之下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的有效领导之下,各地区的地矿部门会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管治及监督工作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促使我国矿山生态规划建设的快随发展。

3、实施无废生产,应用绿色工艺,以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也和矿山资源开采及利用过程中不注重规范开采工艺以及乱排放污染气体等原因有关,因此,必须要实施无废生产,应用绿色工艺,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近些年来,清洁生产以及绿色工艺在部分矿区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并且也取得令人满意的环境效益,这点值得肯定,不过多数矿产企业还是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陈旧思想,没有重视无废生产以及绿色工艺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在各项矿业经济活动中,不断从源头上来避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有毒害原料、试剂以及催化剂等物质的使用,力求做到废弃物的零排放。

4、矿企需加强自身的生态环保,增强社会责任感

各项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工作,都是由矿山企业来实施,因此,加强矿山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十分很重要。澳大利亚的矿山企业在这方面就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我国可以借鉴该企业的部分做法。例如建立矿业企业环境的管理系,通过让矿山企业的经营者对矿山的生态环境管理作出承诺,并将该诺切实落实到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日常规划发展的运作中。在矿山企业的内部制定出有关环境目标的评估程序以及决策模式,提倡企业不断评价及反思自身企业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做法,进而不断优化资源地配置,主动治理矿山的生态环境。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建设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矿山建设的要素有哪些,秉承科学建设的原则,尽量建设出环保、绿色、生态型的矿山,为后续的矿山开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方,王兰,李金娟,王俭.贵州省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分析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55-57

[2]关凤峻.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质环境促进绿色发展——理清思路设计抓手全面推进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04):69-71

[3]朱明海.露天矿山道路选线设计及建模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4

绿色建设,锁定金龙腾飞之路

如今,“打造绿色矿山,发展金色事业”“做强金色事业,壮大绿色工程”已成为该矿的企业文化理念之一,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建设中,突出绿色矿山这一主题,本着先井下、再选厂、最后生活区的建设顺序,走出了一条新的建矿之路。为不破坏“群山环绕,绿水相间”的原山体形象,主动牺牲局部利益,全部采用主平巷运输,1号主平巷170线大巷工程成功贯通,达到了测量规范要求,仅此一项为该矿增加成本1000万元。在尾矿坝建设中,把建设绿色矿山的理念融入其中,狠抓防污治污,建成可重复使用的尾矿坝水库,并在尾矿坝上种草、植树,绿化山体环境,先后组织完成了1000平方米的尾矿坝的治理和绿化任务,并充分利用水资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完成5000余棵树苗栽种,使尾矿坝绿化面积达到98%以上。在园区建设中,利用苗木、花草绿化矿区500余平方米,改善了工作、生活环境。

探矿增量,奠定金龙腾飞基石

“黄金要发展,地质要先行”。去年以来,该矿按照“以地质探矿为重点,依靠科技促发展”的经营指导思路,先后与技术力量雄厚的中国地质大学科研组、山东省地质勘查六院等单位密切合作,与此同时,成立了探矿部,购进了先进的探测设备,全方位开展探矿工作。完成1∶2000地形测量6.45平方公里,其中北周家矿点2.25平方公里,小宋家矿区1.6平方公里,山陈家2.64平方公里,完成山陈家矿区1∶2000地形地质填图1.44平方公里。东肇家沟一带1∶2000地表填图4.8平方公里。在钻探工程设计方面,通过充分论证,提高设计施工质量,使钻孔见矿率大大提高,可新增储量5吨,探矿前景可观,山陈家矿区已施工掘进工程280米,白鹤顶竖井也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可探明储量5吨。目前,三号、七号、八号竖井还在进行130中段开拓,六号、三号盲井、主竖井的延深工作正在进行中。除原已开拓回采的3―1、3―3矿体外,又对3―5、3―7、3―8矿体进行钻探控制,效果比较理想。1号矿带探矿工程也取得了大的突破,+170水平川脉揭露矿体已达到13米,现在仅谢家沟矿区就控制金属量5t以上,今年该地区探矿范围和深度将进一步扩大。2004年将加大力度,开展全面探矿工作,力争完成掘进10000米,对各种探矿工程及时跟踪编录,综合图件及时整治,力争年末新增储量2吨,完成谢家沟矿区160线以北1∶2000地形测量及该区1∶2000地质填图工作,完成山陈家矿区1∶500地形测量0.5平方公里,对F9断裂南部进行地表勘查,再提交一个新的探矿靶区。加强采场管理,实现控顶爆破和尾矿充填,降低贫损两率,提高出矿品位。尽快完成+130中段开拓探矿采准工作,使中段出矿能力达到500吨,三季度出矿能力达到700吨,尽快适应选矿厂需要;进一步完善选矿车间配套设施,根据矿石性质,试验、摸索最佳的选矿经济指标,保持选矿经济指标相对稳定。

基建提速,铺设金龙腾飞航道

根据招远市委、市政府及招金集团给该矿下达了硬性指标,成为去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该矿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分兵把口,各负其责,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本着严格要求,把好设计审查关、施工质量验收及决算审核关的原则,多次召开施工管理、设计单位及有关部门协调会,及时沟通情况,讨论问题,周密安排工程进度,2003年,共计完成土建3339平方米,挡土墙4188.06立方米,新建和扩建厂区及道路31089.93立方米。不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且为企业节约资金40余万元。在此基础上,对设备供应及设备安装工作进行招投标,最终确定了生产实力强,产品质量优,信誉高的单位,对确保选厂设备质量,缩短工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企业节约资金60余万元。

2003年5月初该公司进行了500T/d选厂的建设工作,公司干部职工为加快基建工作进度,加班加点,短短87天时间建成了国内先进水平的选矿厂,且一次试车成功。与此同时,为了企业生产的接续和规模的扩大,在公司领导的直接指挥下,先后完成了谢家沟矿区500T/d、1000T/d、2000T/d采选配套发案设计及3000T/d规划设计。

在选矿厂供水工程方面,通过积极联系水利部门,在选厂驻地周围进行普查、找水。最终经专家论证,决定从大河铺设管路,为金亭岭选厂供水。此供水管路全长6.5千米牵扯到6个自然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办公室、人力资源及工程合同部等单位有关人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施工技术、质量、工期、费用等方面与相关村签订了协议和选矿厂提前建成投产,确保了当年规划设计、当年建成投产、当年达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科技加力,换来金龙腾飞风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5

一、建设绿色和谐矿区的重要意义

*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的矿产开发利用,对我县建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县经济的发展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开采过程中带来的破坏性,在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业经济的发展中,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矿区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力建设绿色和谐矿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绿色和谐矿区,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解决当前我县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节约和保护矿产资源,既是关系到当代人民生存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的问题,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利益分配原则、实现党的执政宗旨的迫切需要。

二、建设绿色和谐矿区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加快矿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建设绿色矿山;强化矿山生产企业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中的主体责任和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学、有序、安全、效益开发,努力提高矿业经济的发展质量,逐步改善矿区人民生产生活状况;加强矿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矿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处理好矿地关系、矿山与矿山之间的关系、矿群关系,建设绿色和谐矿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建设绿色和谐矿区的目标

目标: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非法开采、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形成有序、安全、效益并重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矿区经济发展走上健康轨道;矿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人畜饮水等问题整治成效明显;矿区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矿区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群众收入逐步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普遍改善;实现矿产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闭坑矿区生态化;企业劳动用工规范化,社会保险全员化;矿地分歧、矿群矛盾、矿山之间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矿地、矿群、矿山之间关系趋于和谐;磷矿山:国有矿山开采回采率提高到75%,贫化率降低到5%以下,地方矿山回采率提高到67%,贫化率降低到5%以下;煤矿山:回采率提高到67%,贫化率降低到5%以下;铝矿山:回采率提高到70%,贫化率降低到5%以下。

四、建设绿色和谐矿区的步骤和方法

根据建设绿色和谐矿区目标,将绿色和谐矿区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20*年8月)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建设绿色和谐矿区相关工作顺利推进,成立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林业绿化局、县局、县安监局、县煤炭局、县水利局等部门及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建设绿色和谐矿区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研究、指导、协调、解决建设绿色和谐矿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督促检查工作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

第二阶段:(20*年9月)宣传动员,启动绿色和谐矿区建设

各相关部门及乡(镇)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加强宣传和学习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的精神,通过有线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远程教育等载体,在全县人民心中树立“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群众”、“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等意识,充分认识到建设绿色和谐矿区的重要意义,正式启动绿色和谐矿区建设。

第三阶段:(20*年10月至2010年9月)全面实施,稳步推进

县建设绿色和谐矿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对全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摸底排查,清理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矿地、矿群、矿山之间的矛盾,分别将调查和摸底的情况登记造册,制定整改措施和时限,全面实施绿色和谐矿区建设。

第四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总结经验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建设,*县绿色和谐矿区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提炼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形成完善成熟的长效管理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加强部门合作

为确保建设绿色和谐矿区中责任落实到人,避免出现工作重复、推诿等现象,将有关部门的职责明确如下: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认真做好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制止和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认真执行《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贵州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暂行管理办法》、《*县矿产资源规划》、《*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矿山“三率”指标考核,通过绿色和谐矿区建设,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高矿山回采率,降低矿石贫化率,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安监部门:负责加大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巡查监管力度,依法督促矿山业主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监督矿山企业严格按照开采设计方案开采,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环保部门:负责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加强矿山“三废”排放的监管,依法查处矿山开采环境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督促各矿山企业编制矿区治理规划,制定和落实治理措施,对治理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矿山采用清洁生产,井下开采采用湿法作业,减少粉尘排放,生活区使用清洁燃料,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配合国土部门完成矿山企业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清理调查和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林业绿化部门:负责加强对矿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对涉及林地的,协助和督促矿山业主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按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业主对破坏的林地进行恢复,并依法查处。

水利部门:负责抓好矿区农村人畜饮水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大对矿区河流治理和维护的投入,防止矿区水土流失。

煤炭部门:负责完善煤炭产业的中前期发展规划,严把煤炭矿山企业的准入关,加强煤炭生产企业的资源整合、行业监管,优化矿井的开采方案,推广转化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高煤矿技术管理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深加工和煤气的综合开发利用;配合国土部门完成矿山企业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清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积极推动采掘企业开展磷资源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着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卫生部门:负责督促企业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加强职工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培训,制定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职业病防治预案,完善职业病防治制度,加强职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加强矿区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管理,确保矿区群众身体健康和食品、生活饮用水安全。

劳动保障部门:加大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力度,规范企业用工,依法督促矿区企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进一步加强矿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积极探索适合矿区群众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

农业部门:负责全力推进矿区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种养业,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寻找农村传统生产生活能源的替代能源。

维稳部门:负责加大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按照“居有所安”行动计划要求,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安全”专项行动;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积极协调化解矿区矛盾纠纷和处置,矿区矛盾纠纷、总量、逐年下降;严厉打击“”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认真开展反警示教育和形式教育,建设“无邪矿区”;依法打击破坏和扰乱矿区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矿区稳定。

部门:负责及时调查处理涉矿上访案件和矿群纠纷,维护矿区社会稳定。

公安部门:负责加大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协调化解矿群矛盾,依法打击个别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矿山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检察院:依法查处矿山管理中的各类失职渎职案件,对矿产开发中、扶商欺民等行为进行严厉惩治。

供电部门:负责对领导小组确定予以停产整顿和关闭的矿山停止电力供应。

旅游部门:负责对景区开采矿山进行严密监管和巡查,禁止在景区规划区内采矿,同时加强景区缓冲区、进入景区公路可视范围内采矿行为进行监管。

法院:依法及时审理矿区各类案件,维护矿区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谐,维护群众及矿山企业合法利益。

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等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做到有错必纠,有案必查;

审计部门:负责加大对矿产资源各种税费的收取、管理、使用的审计力度。

宣传、电视台等部门:负责组织新闻媒体加强对建设绿色和谐矿区正面典型案例的宣传和反面典型案例的公开曝光。

财政部门:负责全面清理各种涉矿税费,完善现有税费机制,把矿区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经费纳入征收范畴,安排专项经费,确保建设绿色矿区顺利进行。

物价部门:负责督促有关部门足额征收应征的相关规费;依法查处、并规范征收单位的收费行为。

各乡(镇):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加强本辖区内开采矿产资源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抓好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监督矿山企业搞好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为矿山搞好协调服务,维护矿山正常生产秩序;编制本辖区绿色和谐矿区实施方案。

(二)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标准

1、新立采矿权必须符合《*县矿产资源规划》,必须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布局,符合规定的最低设计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按要求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禁止在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县道、风景名胜区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设置露天开采的矿权;禁止在旅游规划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设置矿权;限制无下游产品的矿山企业开采,鼓励有精、深加工企业独立或合作开发矿产资源。

2、强化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宏观调控作用。编制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正式矿业权设置方案前,充分征求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并进行公示,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对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限采区、禁采区等资源开发的环境敏感区域,要严格控制,分类管理。利用编制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机遇,合理规划,调整矿山布局,推进非煤矿山整合工作。

(三)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管

1、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在依靠各级矿产资源管理人员监管的同时,积极建立矿产督察员队伍,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人民群众在矿产开发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对明确监管的重点矿山和重点项目,要做到任务到矿,责任到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严格要求矿山企业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矿山土地复垦方案》,按方案保护和治理矿山环境,及时缴纳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凡是矿群矛盾、矿山纠纷突出的矿山一律停产整顿;凡是资金不到位的矿山一律停产整顿;凡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坚决予以依法关闭。

2、源头上防范矿产资源开发中破坏环境的行为

在对新建项目的备案、核准、审批中,要把保护措施列为重要内容,一并审查、批准、审核,原有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相关保护措施不健全的,要按规定及时弥补。对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地带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和不能确保地质灾害预防治理的业主,不批准其项目实施;强化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评估成果的强制性运用。结合我县实际,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弱化对矿业经济的过分依赖,减少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加大执法力度,督促采矿权人认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对造成地质灾害未进行治理和补偿群众损失、未认真履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的矿山,其采矿许可证不予通过年检或不予办理延续、变更登记。探矿权人在进行槽探、坑探、钻探作业时,不履行对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义务的,不予通过探矿权年检,不予办理探矿权延续、变更登记。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的监管,凡是不符合环评及审批要求的矿产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并责令其停止生产。

3、以贵阳市*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开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以磷煤化工为主体,努力抓好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坚持节能减排、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引导和支持矿业权人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鼓励矿业开发的科研、设计、勘查、生产等部门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采选技术,综合利用共伴生矿,切实推广充填采矿方法,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减少废渣排放和环境破坏,加强对矿山“三率”指标的严格考核,切实提高矿石回采率和回收率、降低矿石贫化率,促进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进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矿产开发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推动我县矿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不断提高矿山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切实抓好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节能减排、清洁文明生产工作,对矿产资源开采中产生的污染、废弃物做好无害化处理,集中排放或用于充填采空区,实行全程污染预防、干预;支持企业探索煤矸石、矿渣的回收利用;规范矿山开采行为,杜绝新发灾害和环境破坏,从源头上消灭引发矿群矛盾的因素。逐步建成资源型、环保型、效益型、安全型”现代化企业。

4、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建立退出淘汰机制,加大不合格矿山关闭力度。

全面推进非煤矿山的整合工作,对辖区内的矿山进行清理,通过编制整合方案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置。对生产规模达不到最低要求的矿山,通过整合提高生产规模;对不具备整合条件只能独立设置且资源条件可以满足技改扩能的矿山,限期进行技改提高生产规模;对不具备整合条件且资源接近枯竭的矿山,采矿许可证到期不再延续;对县内重要矿种,实行“总量控制,上大关小,调整结构,改善环境”等保护性开采措施,将优势资源配置给优势企业,逐步关闭只注重粗放型开采、无精细加工的矿山企业;加快全县矿山企业的整合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小矿合并为大矿等方式,逐步提高矿山开采的科学化、节约化和规模化程度,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逐步化解矿山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对各类保护区设定的禁采区,定期向社会公告,凡在矿产资源规划和各类保护区设定的禁采区内开采的矿山,限期关闭;凡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违反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经整改仍不合格的矿山,一律关闭;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关闭的矿山企业,要及时注(吊)销相关证照,做到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毁闭井筒,切断电源,停止供应并妥善处置爆炸物品。

5、切实解决矿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问题。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解决民用煤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用煤。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逐步实现以气代煤,节约用煤,降低群众生活成本,实现矿区农村能源生态化、多样化,推进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有条件的矿区要及时做好瓦斯民用工作,解决好矿区群众的生活用能源问题。

6、认真执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存制度。根据《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和《贵州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督促矿山企业按规定缴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四)加强矿山环境治理

针对县内灾害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治理:一是对有责任单位的灾害,各部门要开展责任鉴定工作,严格要求矿山企业出资进行治理,落实好群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子女入学等问题;二是对已经不能追溯企业责任的灾害,县政府将发改、民政、扶贫、水利等部门的项目资金给予倾斜,使矿山地质灾害得到及时治理。

1、工程措施

强化工程治理措施,每年都安排一些治理项目,如修筑拦渣坝和河堤、对矿区河道进行清淤、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减缓乃至遏制目前较为严重的矿山环境破坏,切实发挥治理工程固渣作用,防止矿区水土流失及现有地质灾害加剧。

2、搬迁措施

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开展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力争在3—5年的时间里将矿区灾害危及群众搬迁完毕,同时培训矿区农民群众,矿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到企业就业,使矿区群众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消除零就业家庭,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对条件不符、不能进入矿山企业的,将其纳入乡(镇)或企业社会保障体系,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

3、生物措施

针对目前已经破坏的矿山环境,国土、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要严格要求矿山企业开展治理恢复工作,重点是露天开采地区和矿区内的荒坡,督促其按照《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等资料开展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做到开采一处,治理一处,绿化一处;在对地下开采矿区开展花园式矿山建设,绿化工人生活区、保护开采区植被,改变目前矿区环境“脏、乱、差”现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已闭坑且矿山环境有轻微破坏的矿区,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逐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促使矿区生态良性发展。

(五)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治力度

1、严厉打击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继续打击非法采矿,严防非法采矿行为反弹,国土、安监、环保、煤炭等部门要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工作方案,严厉打击越层越界、采富弃贫、非法开采等违法开采行为。对典型案件,公开查处过程和处理结果。进一步健全完善群众举报、社会监督和动态巡查制度,重点矿区要明确监管的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对监控不到位,有案不查或查处不力的,要依法追究有关政府和部门领导的责任。

2、实行矿产开采技术资料编制单位终身负责制。对在地质勘查设计、储量核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矿业权人、中介机构、技术专家,按国家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3、集中开展磷、煤、铝等重要矿种和重点矿区的专项整治。加强重点矿种和重点矿区开发利用管理,通过专项整治,使重点矿区、重要矿种实现开发有规划、矿业权设置基本合理、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率大幅下降。

(六)、建立矿产资源保护开发新机制

1、凡在群众较为集中居住的矿区新设采矿权,在批准划定矿区范围之前,对涉及矿区群众利益的问题,要采取听证方式,充分听取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化解矛盾,合理设置矿业权;新设立矿山之前,必须征求林业、水利、环保、旅游等部门意见;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的矿山,在申办安全许可证之时,必须具备工商营业执照、环保手续、征占用林地手续并征求旅游部门意见才能签署意见上报。

2、制定资源开发补偿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同意从收取的矿产资源开发规费中,提取适当比例的资金,建立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矿山开采造成对群众损失的补偿安置、改善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破坏的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矿山闭坑后,将闭坑后的矿区范围以承包或租赁方式出让给养殖企业或经果林企业开发,以产业发展来带动矿山环境恢复;或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将矿区土地按照相关规定整理合格后,交于当地群众使用管理,用整理合格后的土地争取县内建设用地指标。

4、探索矿区群众以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入股参与资源开发获得资源开发收益权,建立矿业权人由于采矿活动引起矿区群众房屋开裂、人员伤亡及相关财产损失强制投保制度。

5、对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当地群众关系和睦、生产工艺先进、深加工发展良好的矿山企业,经县相关部门审查考核后,由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并享受县内其他各项优惠政策。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6

经过全省人民长期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目前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后劲、最大的品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1.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继续实施山江湖工程,推进绿色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文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个坚决不搞”的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搞。一以贯之地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等理念,突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做到生态环境景观好,生态环境质量好,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效果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定位,规划先行。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保护、整治、建设的基本依据。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内容。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省政府文件

3.主要目标。到2010年,主要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85%以上,县以上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6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村镇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建立机构健全、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通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做到“五个零排放”,即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水零排放,主要河流干流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工业园区不达标污水零排放,十一个设区市城区不达标污水零排放,城市中心区有毒有害气体零排放,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生态环境建设达到“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的目标,率先在全国建设绿色生态大省。

二、大力加强水环境保护,营建一流的水质

4.强化水体保护。抓紧编制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尤其是要制定完善江河、湖泊及其岸线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规范建设行为。建设生态河滨(湖滨)带,在主要河道、湖泊内和距岸线或堤防50米范围内,不得建设除桥梁、码头和必要设施外的建筑物;距岸线或堤防50~200米范围内列为控制建设带,严禁建设化工、冶炼、造纸、制革、电镀、印染等企业。加强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严禁擅自围垦、填堵河道及湖泊,杜绝随意占用河道、湖泊岸线及滩地。加强主要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的水环境保护,划定禁止开发范围,实行严格保护,江河源头保护区要实现污水“零排放”,确保稳定、高质量的上游来水。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各地要依法科学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实现污水“零排放”。在重点江河、湖泊流域,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配套建设船舶污染治理设施,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垃圾不得直接向江河湖泊排放。

5.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加强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萍水等主要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建立流域污染防治协商机制,实现上、中、下游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统筹流域水资源分配,强化水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兼顾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护,制止地下水无序开发,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

6.加强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12个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落后产能的力度,限期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十一五”期间,全面淘汰或关闭生产能力达不到一定规模的小造纸、小化工、小纺织、小印染、小酿造、小冶炼等企业和生产装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禁止建设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含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项目。强化工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对重点污染源限期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开展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所有工业园区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实现不达标污水“零排放”。

7.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布局畜禽禁养区、控养区和适养区。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新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同步建设粪尿治理与综合利用设施,促进畜禽粪尿的综合利用。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发展规模养殖业,限期搬迁或关闭已有畜禽养殖场。积极普及、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渔等生态种养模式和节水农业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在人口集中、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三、不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流的空气目标

8.加大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进程,限期淘汰投产20年以上或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燃煤电厂、企业自备小燃煤发电机组。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抓好水泥、焦炭等企业的除尘改造,加快淘汰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重点抓好100家高耗能企业节能、1000台工业锅炉和窑炉改造,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9.开展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市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专项整治行动,在城市建成区合理划定燃煤禁燃区和有毒有害气体禁排区,淘汰、搬迁建成区内和近郊主导风向区域内污染严重的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城市中心区禁止使用原煤散烧的民用小炉灶,实现城市中心区有毒有害气体“零排放”。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城市建筑工地和道路运输的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淘汰一批尾气严重超标的旧机动车。

1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信息收集、推介和组织管理,积极引进国外购买方提供资金援助或技术转让,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鼓励省内企业引进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处置等环保技术。到2010年,力争全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量达2000万吨。

四、切实保护秀美的山川,建设一流的生态环境

1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全面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林。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生态功能涵养林、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二级以上保护区内的森林纳入生态公益林严格管护。抓好江河源头重点区域的生态防护林建设,积极调整树种、林龄结构,形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林体系。鼓励发展平原林业,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和针阔混交林,到2010年完成平原造林750万亩。进一步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防治。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到2010年对全部古树名木建立档案。

12.强化水土流失防治。大力推广山江湖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和模式,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继续抓好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五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工程。强化对县乡公路、重大项目建设和城市新区开发的水土流失防治。“十一五”期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13.推进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在江河源头和重点生态区域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达8%以上,50%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编制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制定生态资源保护措施,指导、调控风景区建设。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内不得随意进行项目建设,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并经过批准,布局、规模、体量、造型、色彩等要与自然资源、景观特色、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加强对景区内及旅游交通沿线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整治农房乱搭乱建。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大力实施“无烟山、无烟湖”工程。

14.进一步加强鄱阳湖保护。加强鄱阳湖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着力研究鄱阳湖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等重大问题。抓紧编制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总体规划,沿湖城镇建设和工业布局、土地利用规划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全面实施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陆源和养殖污染物排放,环湖地区率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规范排污口设置。合理确定围网养殖规模,保持科学合理的水平,推广自然放养。加强对鄱阳湖自然湿地资源的保护,重点整治围堰堵河、乱栽树、乱排污和乱采砂行为,防止水质恶化和湿地面积进一步萎缩,使鄱阳湖永远保持“一湖清水”。

15.加大重要矿产资源和山体资源保护力度。坚持以资源定规划、按规划定项目,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开矿采石,禁止在禁采区设置矿权。制定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和大中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规划。加强对矿山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的监督管理和专项检查。按照“谁开采,谁治理”原则,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矿山山体复绿,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

16.大力实施公路、铁路建设复绿工程。切实加强对公路、铁路两侧森林资源的保护,严禁商业性采伐,严禁擅自取石、挖土等破坏植被行为。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已建公路、铁路两侧的荒山、荒地及稀疏林地,由沿线政府按照包林到户、收益归己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建设经济林、生态林和观赏林,切实提高绿化覆盖率。新建、改建、扩建公路、铁路项目,必须对沿线路基边坡、取(弃)土场进行绿化恢复,所需经费纳入工程总预算,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17.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组织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坚决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着力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绿色、古色旅游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森林旅游,以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为依托的科考科普旅游,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观赏旅游,以温泉保健度假为依托的康体养生旅游,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为依托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建成一批观光、度假、休闲胜地。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品牌,推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

五、大力营造自然和谐,创建一流的人居环境

18.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注重塑造地域特色,突出城市的个性和品位,体现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合理划定功能绿地、河湖水面、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傍水就势布局,形成起伏有致的城市建设格局。强化人文关怀,做到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观感优美,营造更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按照规划建设有序、管理健全规范、治安秩序良好的要求,全面实施城中村整治。规范城区空调器外机和油烟引风机安装,完善餐饮、娱乐场所环保设施,严控噪声、油烟排放,使之符合国家标准。

19.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形成方便快捷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继续实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着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到2010年,所有设市城市和10万人以上县城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各设区市城区实现不达标生活污水“零排放”,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20.加快生态和园林城市建设。2008年各市县要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抓好城市道路、居住区和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化,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到2010年,50%以上的市县要进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50%左右的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城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积极推进生态市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人居建设。

21.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开展集镇镇容镇貌集中整治和村庄治理,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加快清洁示范村建设,办好农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住整洁房屋等五件实事。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推进小城镇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加快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设,建立“户投、村收、镇转、县处理”四级清运处置体系。

六、立足建立与完善,构建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

22.突出规划引导和调控。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完善江河湖泊、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重点区域的强制性规划,未制定规划的不得盲目开发建设。规划编制要突出保护优先和统一协调,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体现塑造地域特色要求、自然性与原生态要求、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科学划定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制订相应的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对有一定环境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对环境容量有限、资源供给不足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对生物多样区、土壤侵蚀防治区等区域,实行限制开发,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对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2009年6月底前,各设区市要完成功能区划工作,作为今后建设项目核准和环评审批的依据。到期未完成功能区划的地区,一律暂停审批建设项目。

23.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并落实到排污单位。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从2009年起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完善强制淘汰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

24.多渠道增加投入。各级政府应实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财税政策,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财政转移支付要充分考虑生态补偿因素。建立健全环境损害成本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制定污水、垃圾处理的收费管理、资金补助等配套政策,落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奖励政策。2008~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市、县工业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2008年底,环鄱阳湖流域城市要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对新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资源开发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25.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整合科技力量,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绿色生态*”科技平台建设。重点开展环境资源基础调查、流域(区域)污染综合防治和管理、循环经济示范、可再生资源利用、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能源节约等科技研究和攻关。

26.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资源消耗低、排放少、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制造业和信息、软件等新兴服务业,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县试点范围,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高附加值农林产品。以生态型、循环型工业代替传统工业,“十一五”期间,全省培植100个生态型工业企业,按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理念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设计。发展生态友好型、环保型技术和产业。

27.强化环境监测网络。整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建设、国土资源、科技、测绘等部门及有关研究机构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建立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共享平台,逐步完善全省生态环境信息资料数据库。采用遥感和地面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森林、矿山、湿地、农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2010年,建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五大水系市界断面及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环境应急监测网络、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等。

28.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对超过总量指标排污、重点治理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地区,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是故意不运行的地区,对环境违法现象突出的地区,全部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对在限期内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污染直排的、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一律停产停建。对基层政府出台的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土政策”,一律取消。对违法排污造成严重损失、触犯刑律的,一律追究刑事责任。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9.落实领导责任制。省政府成立“绿色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领导担任,成员由发展改革、经贸、财政、监察、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科技、旅游、农垦办、山江湖办等部门组成。各地都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加强考核评估。对没有完成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地方、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取消当年评优创先资格;对因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依法依规追究责任。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0.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部门协商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研究、应对并妥善解决“绿色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适时适地组织开展各种具有实际效果的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格环境监督执法检查,监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纪案件。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景观规划 矿山废弃地 特色景观打造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人类从地球内部获得矿产资源和加工制造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而在采矿活动结束后,开采者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矿区环境进行治理,导致了很多废弃矿区的产生。这些废弃矿区往往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造成极大的视污染,极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随着我国生态立国战略的实施,对矿山废弃地进行治理恢复成为改善环境,恢复生态平衡,保障居民安全的当务之急。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是实现矿山环境有效治理的大前提。矿山重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针对矿山地区特色景观打造的实质是从生态学原理出发,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化关系。其目的就是在空间上合理安排景观格局以实现整体景观的持续利用。

一、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

合理的景观规划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生态资源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使得规划的景观符合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平衡经济,文化及环境之间发展的利害关系,寻求使三者的利益达到最佳的规划。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其母体学科,特别是生态学和地理学;二是来自相关学科,特别是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三是景观生态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的抽象和提高。其基本原理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有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完整结构,相应的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功能,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和美学价值。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与变化,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互相补充,可深化研究内容,使结论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测等方法,采取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型和数学模式等表态方式,以得出景观系统综合模式的最好表达。

(二)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景观研究一般对应于中尺度的范围,即从几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从几年到几百年。特定的问题必然对应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一般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揭示其成因机制,在更大的尺度上综合变化过程,并确定控制途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得出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广到其他尺度上。由于在景观尺度上进行控制性实验往往代价高昂,人们越来越重视尺度外推或转换技术,试图通过建立景观模型和应用 GIS 技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佳研究尺度,并把不同尺度上的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不同尺度。

(三)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之间流动的物质、能量、物种和其他信息被称为景观生态流。生态流是景观生态过程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受景观格局的影响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变化必然伴随着物种、养分和能量的流动和空间再分配,也就是景观再生产的过程。景观水平上的生态流有扩散、传输和运动三种驱动力。扩散是一种低能耗过程,仅在小尺度上起作用,并且是使景观趋向于均质化的主要动力。传输是物质沿能量梯度下降方向的流动,是物质在外部能量推动下的运动过程,其运动方向比较明确。传输是景观尺度上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主要作用力。运动是物质通过消耗自身能量在景观中实现空间移动,是与动物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态流驱动力。

(四)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景观和区域的空间异质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梯度与镶嵌。镶嵌性是研究对象聚集或分散的特征,在景观中形成明确的边界,使连续的空间实体出现中断和空间突变。因此,景观的镶嵌性是比景观梯度更加普遍的景观属性。而这种镶嵌式格局设计是决定景观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景观的镶嵌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态流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产过程的产物。

(五)景观的文化原理

景观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景观的属性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而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综合体,往往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而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人类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价值取向直接作用于景观,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

(六)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系统如同其他自然系统一样,其宏观运动过程是不可逆的。其运动演化的动力机制有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两个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在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类景观中,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

(七)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

二、矿山废弃地特色景观打造方法体系

(一)矿山废弃地现状分析

在对景观进行恢复方案规划之前,应对矿区景观进行现状分析。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规划者们了解矿区的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为景观恢复方案及适宜性评价因子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将矿区景观现状分析的步骤分为两步进行,分别是景观生态的分类及景观制图:

景观生态分类,就是根据景观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工作步骤为:1)根据遥感影像(航片、卫片)解译,结合地形图和其他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选取并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依据,初步确定分类结果,逻辑序化分类体系。2)详细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分析结果,逻辑序化分类体系3)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由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果。由于矿区多为地质条件复杂,很多采矿地区地表及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因此对于矿区景观的生态分类,主要从地质环境角度出发,对矿区景观进行分类。在分类时,根据矿区景观主要影响因子,选择坡度、地表形态、资源结构、生态结构及交通结构进行生态功能分区。

景观制图是在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客观而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制图时首先根据规划目的选择各种因素,例如坡度图、植被类型图、地表形态图等,按照项目要求,把单因素图层利用叠加技术进行叠加,就可以得到各级综合图。在本研究中,利用 CAD 环境下生成的 DXF 格式的等高线底图,及现场测绘的结果,在 MAPGIS 环境下,进行矿区景观制图及图层的叠加。

(二)景观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的划分从景观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景观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目的,并与周围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根据各个地块环境现状分析的结果,结合规划的目标,对不同级别的地块进行景观功能的分区,使得规划结果符合“集中与分散”这一在生态学意义上被认为是最优的景观格局。对于矿区景观的规划,应主要从生态环境恢复的角度出发,结合区位条件及规划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地块采取相应的恢复整治措施。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可按治理方式分为综合治理型、景观再造型、生态复绿型、土地整理型等四种主要治理类型(见表1)。无论采用何种整治模式进行治理都必须结合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具体生态治理技术,对部分山体和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

表1 废弃矿山环境主要整治模式

三、矿山景观恢复环境治理技术

(一)边坡地质治理

1.露天开采矿山边坡的特点

进行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工程时,矿山边坡治理是“复绿”的基础工作,其中边坡的稳定性治理是生态治理的前提,它直接关系到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其边坡的特点主要有:

(1)露天矿边坡一般比较高,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均有,走向长从几百米到数公里,因而边坡揭露的岩层多;未经治理的石矿,其边坡大,多为陡坡,甚至几乎与地面垂直或呈鹰嘴状。各部分地质条件往往差异大,变化复杂;

(2)边坡是用爆破、机械开挖等手段形成的,爆破岩体一般未加维护,因此边坡岩体较破碎,并易受风化等影响产生次生裂隙,破坏岩体的完整性,降低岩体的强度。

(3)在未停采的石矿,由于矿场每天频繁的穿孔,爆破作业和车辆行走,使边坡岩体经常受到震动影响;由于采矿本身是一种对原岩的破坏,采剥作业打破了边坡岩体内的原始应力的平衡状态,出现了次生应力场,在次生应力场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常使边坡岩体发生变形破坏,使岩体失稳,导致崩落、散落、倾倒坍塌和滑落等。

2.边坡类型与破坏形式

边坡可分为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和土岩混合边坡。工程实践中,一片边坡往往同时具有几种边坡类型。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可按表2进行分类。

表2 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

3.边坡稳定性治理

在进行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工作开始之前,应首先进行边坡的安全评估,然后开始治理,一般石矿边坡的治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对坡度不符合要求,开采面已过山顶的边坡可以进行削坡减载。对于高度不大的此类边坡,也可填方压坡脚。(2)对富水地区边坡必须进行疏干排水,必要时可转引水孔排水。(3)对于地质条件易造成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须采用抗滑桩、挡石坝治理。(4)对局部受地质构造影响的破碎带,采用锚杆、钢筋网喷砼护面。(5)对深部开裂、体积较大的危岩,宜采用深孔预应力锚索、长锚杆进行加固。(6)对于边坡石质较软,岩石风化严重,易造成小范围塌方的削坡后低处宜用墙支挡,高处可采用框格式拱墙护坡。(7)为防止滚石伤人,坡面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撬毛工作,然后可结合绿化工程在坡面附设金属网,或塑料格栅网挡石。(8)对于地势较高的矿山,须检查矿山废渣场(堆)有无可能形成泥石流和坍塌,若不符合安全要求须进行清理或建拦碴坝拦挡。

(二) 山体生态复绿技术

1.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技术

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是采用混凝土喷射机把基材与植被种子的混合物按照设计厚度均匀喷射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的绿色护坡技术。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技术的基本构造主要由锚杆、网和基材混合物三部分组成。

2.植被混凝土护坡技术

植被混凝土绿化技术是将水泥、生植土、混凝土绿化添加剂、腐殖质等与植物种子均匀混合喷射到工程坡面,形成一层人工基质,厚约 10cm,有一定强度,无龟裂,抗冲刷,稳定的附着在坡面上。植物能在此基质上正常生长,特别适用于劣质土边坡、岩石边坡及混凝土边坡的复绿工程。

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绿化技术具体做法是:先在岩体上铺上铁丝或塑料网,并用锚钉和锚杆固定。将植被混凝土原料经搅拌后由常规喷锚设备喷射到岩石坡面,形成近 10cm 厚度的植被混凝土。喷射完毕后,覆盖一层无纺布防晒保墒,水泥使植被混凝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层。经过一段时间洒水养护,青草就会覆盖坡面,揭去无纺布,茂密的青草自然生长。植被混凝土绿化技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岩坡防护与绿化问题。

3.客土喷播技术

针对坡度较缓的土夹石边坡采用客土吹附复绿法进行生态复绿施工。坡面处理的施工实施应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的规定;防腐工程的施工实施应符合《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02)的规定。客土喷播防护技术是将客土、稳定剂、保水材料、缓效性肥料和种子等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入专用设备中充分混合后,通过输送设备喷射到已经稳定的岩石坡面上,形成一定厚度土层和绿化基质,创造植物生长的基础,从而实现绿化的目的。

4.液压喷播植草技术

液压喷播植草是将草种、木纤维、保水剂、粘合剂、肥料、染色剂等与水的混合物通过专用喷播机喷射到预定区域建植草坪的高效绿化技术。由于喷出的含有草种的粘性悬浊液,具有很强的附着力和明显的颜色,喷射时不遗漏、不重复,可以均匀地将草种喷播到目的位置。在良好的保温条件下,草种能迅速萌芽,

快速发育成为新的草坪。因此,液压喷播植草是一种高速度、高质量和现代化的绿化技术。

液压喷播植草技术施工工序为:平整坡面排水设施施工喷播施工盖布前期养护。

(三)废弃地复垦技术

1.矿山废弃地的形式

矿山废弃地是指在采矿活动中所破坏的、未经一定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矿山废弃地复垦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1) 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废弃地;(2)矿体采完后留下的采空区和塌陷区形成的采矿坑废弃地;(3)开采出的矿石经选出精矿后产生的尾矿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2.废弃地复垦技术

(1)就地平整尾矿、废石堆,利用废弃矿渣卫生填埋采矿坑。(2) 在经过初步整治的废弃地上覆盖土层,利用工程前收集的表土覆盖于表层。覆盖土层后应适当压实,依不同利用方向确定压实程度。直接种植灌草保持覆盖土层不小于 0.3m,植树造林保持覆盖土层不小于 0.6m。(3)土壤培肥。新造复垦地的土壤经过大型设备的挖掘、搬运和碾压等扰动,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母质的特性,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矿区土壤培肥就是通过采取各种培肥措施,加速复垦地的生土熟化的过程。地表有土性的土壤培肥,主要是通过施有机肥、无机肥和种植绿色植物等措施,来迅速建立土壤的有机库和氮库,实现土壤培肥。(4)植被重建。植被的恢复大体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选树选草适地,即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选择或引进各种限制因子较少的先锋植物定居,随着植物的生长、繁殖、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同时其它植物物种入侵,最终演替为顶极群落;二是改地适树适草,即通过人为地改善立地条件,使其基本适应植物的生长。植被重建,应加强新建植被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如禁止放牧、乱砍滥伐,加强病虫害防治等。

四、案例分析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环固城湖(花山段)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一期)是2009年度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同时也是我县十大民生项目之一。该项目经公开招投标,项目施工方、监理方分别确定为江苏省山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该项目通过490天的努力,完成治理总面积28.37万平方米,其中坡面面积14.15万平方米,废弃地面积14.22万平方米。经江苏天宏华信工程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决算审计,该工程完成总投资1814.0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40万元,县财政配套974.07万元。项目主要完成工程量包括削方降坡328076立方米、回填压脚32127立方米、挂网客土喷播75110平方米、普通喷播7970平方米、设置排灌系统5040米、砌筑挡墙3989米、外运种植土回填98498立方米、栽种苗木68878株、养护浇灌系统2套等。经综合整治,不仅消除了该区存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而且改善了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当地群众真正摆脱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处境。与此同时,该工程通过废弃地复垦,每年可为当地集体增加2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解决50多人的生产生活来源,还为县域经济增加213亩建设用地指标,有力支持了地方工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真正做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该项目于2012年7月9日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被评定为优良工程。

五、结 论

综上所述,废弃矿山环境整治是一项漫长的过程, 不能急功近利,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山体恢复设计要遵循自然规律, 师法自然, 避免人工痕迹过浓。这项工作要以山体地形整治为基础, 放眼大局, 不仅以改造山体本身为目的, 而是要通过改造山体达到山体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在治理中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工具, 首先恢复山体植栽条件, 进而恢复绿化, 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才能考虑整个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之, 山体恢复任重而道远, 但这是我们地矿工作者肩上的重任, 需要我们努力去完成好。(作者单位:南京市国土资源局高淳分局)

参考文献

[1]赵芳莹、孙保平,矿山生态植被恢复技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8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本溪成功摘掉了“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的黑帽子。站在平顶山环城森林公园的山顶上,一览本溪全貌,放眼望去,满是绿色的山林,森林和绿色植被将本溪环抱其中。“本溪的绿色越来越多,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成了卫星上看不够的城市。”本溪市副市长黄力强对记者说。

据了解,本溪市目前的林地总面积达102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0%,森林覆盖率达到76%,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活立木总蓄积5400万立方米。本溪俨然已成为辽宁东部山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城市群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实现了“煤铁之都”向“绿色林城”的华丽转变。

矿山复绿,打造绿色钢都

本溪是一座山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的1200余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40多座。城周是山,城中有山,林在山上,矿也在山中。本溪作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曾几何时,高强度的开采使山林遭到严重破坏,矿山满目疮痍,堆积的废矿渣更是污染土壤、水源,严重危害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矿山复绿势在必行。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2012年,本溪市实行一山一策、一矿一策的治理方式,全面启动了以通过工程和管理措施对已破坏的山体和植被进行生态修复的青山工程。工程主要包括闭坑矿山生态治理、生产矿山生态治理、退坡地还林等九项重点工程。

截至到201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闭坑矿山生态治理160处、8197亩;完成生产矿山环境治理78处、7596亩;完成围栏封育1055公里。“‘消除灾害利在当代,再造青山功在千秋’,虽然治理矿山投入很大,但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必须而为之的。”本钢集团矿业公司歪头山铁矿矿长李彬对记者说。

通过工程治理,本溪市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重点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观,比如本钢歪头山铁矿下盘排岩场,经过两年的生态治理,栽植刺槐、紫穗槐、毛樱桃等苗木60余万株,过去尘土飞扬、寸绿不见的排岩场如今成为沈本产业大道一道绿色风景线,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现在的本溪比以前建得好太多,尤其是这矿区的环境,以前一刮风,矿山附近到处都是灰尘碎屑,现在树栽起来了,不仅不怕刮风了,空气也新鲜了很多。”家住铁矿附近的退休职工王建力欣慰地说。

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矿山生态治理与土地整治和工业园区相结合,整理出了工商业用地0.3万余亩,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地方政府用地指标紧缺的难题,解决了部分招商企业无法落地的土地瓶颈问题,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地进驻落户也促进了当地农户的就业。其中,明山区将欢喜岭与大浓湖交汇处的16处废弃矿山进行填筑、平整土地936亩,建起了工业园区,着力打造以汽车零部件加工为主的钢铁深加工产业。

而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青山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矿山治理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其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正逐步凸显。本溪县城居民目睹了原小市水泥厂和231石灰石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县政府的资金支持下,水泥厂和231的复绿不仅改善了县城周边的生活环境,而且对于提高县城自然景观效果和推进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变“卖木材”为“卖景观”,成就“中华枫叶之都”

“神奇大石湖,秀美老边沟。”金秋时节,辽宁本溪老边沟森林公园,红叶披山,山川如染,流水潺潺,呈现出“一湾河水映山光,两岸红枫惹人醉”的迷人景象,美不胜收。

9月26日,本溪市今年的枫红指数首次,据本溪市枫树研究所的“枫红指数”显示,老边沟、枫林谷景区枫红指数均为Ⅰ级。“根据本溪市内各主要枫叶分布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树叶变色的程度等,将枫红指数分为三级。一级指枫叶变色率为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而三级则表示全红。”本溪市林业局副局长周厚富介绍。

虽然枫叶只处于初红状态,但仍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赏。“我们一家是从北京来的,虽然现在还没完全红,但还是很美啊,不敢想象全红了该有多美。如果说香山的红是小家碧玉,那本溪的红应该就是大家闺秀了。”游客张秀芳兴奋地说道。

“春有百花夏有绿,秋有枫叶冬有雪。”大石湖(老边沟)风景区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风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已达45万人次。

而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境内本桓公路新开岭至大凹岭之间的“中华枫叶之路”则是本溪观赏枫叶的著名公路,长30余公里,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枫叶观赏公路。

五年来,本溪市共投入资金4000万元,建设景观园108个,栽植枫树、火炬树等以红叶树种为主的绿化苗木80余万株。打造出森林景观优美、季相色彩丰富、生态系统多样、服务设施完备的“中华枫叶之路”,其沿途有林下参专业村南营坊村、画家村洋湖沟村等,是辽宁集体林改的摇篮,林业生态文化在这里彰显,树立了本溪“枫叶之都”新形象。

随着本溪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中华枫叶之路”已经汇集大石湖-老边沟、洋湖沟画家村、湖里森林公园、大地森林公园等景区,形成辽宁省景点最密集的枫叶旅游观光带,成为辽东地区最为火红的森林旅游路线,每年十月游客达500多万人次。

近年来,到本溪观景、赏枫、吸氧的游人逐年递增。去年仅“十一”期间,来本溪看“枫”景的游客多达80万游客,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近1亿元,带动10万农民增收,年增幅20%,成就了“一片枫叶、一个传奇”,让本溪市成为了当之无愧、名符其实的“中国枫叶之都”。“仅枫林谷景区,今年1至9月的游客人数就是去年的5倍,预计全年的旅游接待收入能达到1500万元。”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林业局局长汪立功对记者说。

枫林谷是枫叶自然分布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辽宁欣赏枫叶最早的地方,被誉为“中国赏枫胜地”。谁能想到,几年前枫林谷所在的和平林场因产业结构单一,长期过度依赖森林资源消耗,导致可采资源枯竭,收入锐减,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举步维艰。

当时的枫林谷虽然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树种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98.75%。拥有辽东最大的枫树群落,枫树占公园总面积的70%以上,枫树品种最全,火红最早,却也只能“养在深山人未识”。

“和平林场是桓仁县最偏远的林场,当时交通不便,从县城过去得四五个小时,比去沈阳还远,根本就没人去,于是成了全县最贫困的林场。”桓仁县副县长朱祥林说。

2011年,桓仁县林业局决定,由8家国有林场共同出资,依托和平林场优美的景观资源,举全局之力开发枫林谷,发展森林旅游。实行完全公有制的股份制改革,以和平林场控股、7家国有林场入股的方式,组建的桓仁枫林谷森林公园旅游有限公司,着力打造集红叶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养生、山地运动为一体的辽宁首个森林生态旅游度假景区。

枫林谷森林公园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平林场在保护国有森林资源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国有林场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子。开发建设枫林谷3年来,到2015年末,枫林谷森林公园收入1500万元,相当于林场一年采伐森林的收入,保护了森林4000亩。改变了国有林场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营模式,变“卖木材”为“卖景观”,实现了“树不倒,钱不少”。和平林场一名老职工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感触地说道:“原来站着的树更值钱”。

枫林谷森林公园运营后,职工收入大幅增加。枫林谷发展旅游前景一片光明,职工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枫林谷成为了国有林场职工的“定心丸”。收入的增加、待遇的改善、工作环境的好转,职工都把枫林谷当成自己的家,当成自己的“金饭碗”。枫林谷员工在竞聘票务部长演讲时说:“几年来,我亲历了枫林谷的成长和发展、规范和壮大,做为枫林谷的一员,我自豪!”

“和平林场已经彻底转型为森林公园,干部职工成为景区的管理员、服务员和护林员。发展森林旅游后,收入骤增,变成了最富裕的林场。枫林谷成功开发,带动了其他7家林场发展。去年枫林谷还承接其他林场富余职工77人,为各林场节约开支224万元。”汪立功对记者说。

砬门村几年前是桓仁县最穷的村庄,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在开发建设公园前,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几亩地和外出打工。现在,看到如织的游客,家家户户开起了农家乐,路边摆上了森林食品和土特产品。依托森林公园,户均增收3万元。当地一名经营农家乐的老板说:“真没有想到,我们这样偏僻的小山村,每年能来这么多游客,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收入,再也不用外出打工挣钱了,现在可以坐在家里数钱了。”

本溪市林业局局长汤永广介绍,本溪市共建设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处,森林旅游面积110万亩,年总收入超过20亿元,森林旅游成为全市旅游业的主渠道,“枫叶之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靓丽名片。

亲民绿化,深入开展森林城市建设

本溪市成功创森以来,出台了《关于在全市继续深入开展森林城市的建设意见》,大力实施“森林七进”绿化工程,推进森林进社区、进村屯、进校园、进库区、进路网、进企业、进公园。

“城市森林是公共生态产品,要搞好对市民和社会团体特别是青少年和生态公益组织的宣传,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森林进校园”作为“森林七进”中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本溪市积极开展生态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通过编写生态文化科普教材,组织生态文化体验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专题活动,将珍爱自然、崇德向善的行为规范种在孩子们的心底。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的操场上,几百名学生正在排练节目。操场边,一排排柳树随风摆动。该校副校长张俊华介绍,这些树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学生亲手栽下的,树上挂着的牌子记录着他们的年级和小组。“学校每年都会安排毕业的学生在离校前进行植树活动。一方面是给母校留个纪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告诉他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9

煤炭经济对山西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煤炭是宝贵的资源财富,煤炭经济是山西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为全省和全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长期过度无序开采和生产方式分散落后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表沉陷、矿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资源型经济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从更高的起点、更宽广的视野确立煤炭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痛下决心彻底转变增长方式,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综合高效发展版权所有、绿色发展和文明和谐发展的道路,实现由煤炭资源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由煤炭工业大省向煤炭经济强省的战略转变。

走集约发展道路,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总体素质

长期以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山西省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及个人一齐上,“多、小、散、乱、差”的发展格局。走集约发展道路,必须从“治乱”破题,严厉打击非法私挖滥采行为,割除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毒瘤”。自去年9月开始,山西省开始实施旨在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总体素质的“三大战役”。第一战役去年9月打响,到今年1月,全省依法关闭非法、违法采煤矿点4876个,基本上遏制了非法、违法煤矿的生产。第二战役今年上半年进行,整合淘汰主要产煤县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1300—1400个,通过大型煤炭企业托管中小煤矿等方式,改造提升中型矿井,达到提高单井生产能力和采煤机械化水平的目的。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实施第三战役,在全省范围实施煤炭企业横向和纵向联合重组,引导支持若干重点煤炭企业运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以产权股权为纽带,联合、兼并、重组地方中小煤矿;兼并整合煤资源加工转化企业;在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从而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大型矿井与煤资源转化加工产业并举、核心竞争力较强、产能亿吨级和几千万吨级、销售收入几百亿元的大型煤炭集团。通过实施“三大战役”,今年下半年全省煤矿总数将从原来的9000多个减至2000至2500个,并实现百万吨以上煤矿产量占全省煤炭总量的80%以上,从根本上扭转全省煤炭产业“多、小、散、乱、差”和生产方式落后的格局,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

走内涵发展道路,严格控制煤炭的产能产量

煤炭产能产量盲目扩张,不仅过度消耗和浪费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而且势必引发供过于求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并使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煤炭工业发展规律,必须摒弃盲目扩大产能产量的外延式生产的老路,在科学预测和保障全国煤炭需求的基础上,自觉控制总量,努力提高煤炭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根据对国内外煤炭需求的预测和我国能源规划,“十一五”末全国煤炭市场需求量约为24亿—25亿吨。按照占全国市场份额25%的比例测算,山西省“十一五”期间煤炭年产量应控制在7亿吨左右。这就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应实行煤炭产能产量的“零增长”,除对新上的重点煤电、煤化工、煤制油项目适当配置部分煤炭资源和矿井产能外,一律不再新上生产商品煤的煤矿。因此,应引导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主要通过兼并现有小煤矿、整合资源、产能置换实现发展壮大,通过改革采煤方法、采用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等途径把煤炭资源回收率从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60%以上,并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工艺和技术等途径把煤炭洗选比重提高至70%以上,增加资源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走综合高效发展道路,建设我国新型能源和材料工业基地

山西的能源资源结构主要是煤,能源工业长期以来以生产和输出煤炭为主。要把山西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基地,就不能停留于单一的煤炭生产和输出,而要积极朝着综合能源基地的方向发展。重点规划、开发和建设好晋北、晋东、晋中三大煤炭基地,通过大力推进煤炭加工转化,积极发展电力、焦炭、煤层气和焦炉煤气、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等综合能源产品,形成一次、二次能源并举,煤、电、气、油等各类能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山西丰富的动力煤资源是发展电力工业的有利条件,而且通过回收利用采煤废水和采用空冷发电机组,可以保证坑口电厂用水需要。可多上坑口电厂,特别是利用煤矸石和洗中煤发电的电厂,并全力配合国家在山西建设特高压输电网,多往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输电。这不仅有利于山西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降低发电成本,减轻铁路和公路的压力。

山西已初步探测煤层气储量1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储量的1/3;每年炼焦炭产生的焦炉煤气大约150亿立方米,目前基本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是简单排放和“点天灯”燃烧,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大气。应依托科技进步,加快开发和利用煤层气和焦炉煤气这一优良的清洁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所有大、中型煤矿均应实行“先抽气再开采”,把抽气和多联产开发及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抓紧规划建设输气管网,使煤层气变废为宝。此外,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是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石油燃料的替代品,山西省大量深埋、不能作为焦煤和动力煤等使用的高硫高灰劣质煤源和煤层气、焦炉煤气可作其原料。应着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努力实现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的突破发展,使之成为山西能源产业多元化的支撑点和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山西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的另一个广阔空间和战略重点是煤化工产业。当前,全球石油价格屡创新高且居高不下,使煤化工具有成本优势和发展潜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轻煤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要抓住机遇全力发展化肥、甲醇及衍生品、乙炔电石、乙烯、丙烯、粗苯加工、煤焦油深精加工、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项目,力争使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积极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形成煤—电—铝、煤—铁—钢(铸)、煤—焦—化等多种产业链条,打造多元支柱产业群,真正把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实现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努力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等广泛运用于煤矿开采、安全监控、环境保护和煤炭资源深加工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煤炭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煤矿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适用技术方面实现研发突破并推广应用。二是大力发展支撑煤炭、焦炭生产和销售的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服务业。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运煤的铁路和公路专用通道;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完善煤炭、焦炭等市场体系,建立煤炭交易市场,发展网上定货、交易的现代电子商务;等等。

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煤炭产业的发展应当与生态环境相版权所有协调,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从今年开始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大力整治生态环境,给三晋大地披上绿装,还人民群众碧水蓝天。

一是蓝天碧水工程。通过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加强有效监管和运用市场手段等途径,多管齐下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力争11个中心城市、沿大运高速公路和汾河干流沿线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二是造林绿化工程。除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外,启动和实施铁路公路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农村村镇绿化、环城绿化带、建成区绿化、厂矿区绿化六大重点工程,每年种树500多万亩,使“十一五”期末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3%提高到1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35%,矿区草木覆盖率达70%以上。

三是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程。拟用3年时间治理采煤沉陷面积1084平方公里,新建住宅面积600多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房屋面积300多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让沉陷区内的16.3万户近60万人搬进新区新楼或住上安全的房子。同时,搞好沉陷区的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工作。

此外,要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地方人大立法、政府制定规章政策和加强监管等措施,引导约束煤炭和煤化工以及电力、冶金、建材等企业安装除硫脱尘等环保设施,节能、节水、降耗,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支持发展利用煤矸石和洗中煤发电的电厂;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生产新型建材、提炼有色金属;积极推进矿井水回收利用工程,使矿井水复用率达到60%以上;新上坑口电厂全部利用矿井复用水发电,并使用节水75%的空冷机组。通过以上措施,使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6%,5年降低2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0%,5年降低40%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8.3%,5年降低35%。

走文明和谐发展道路,塑造山西煤炭工业新形象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煤炭经济发展,应当在生产中给予煤矿工人更多的人文关怀,给予煤矿所在乡村更多的扶持帮助,把煤炭工业导入文明和谐发展的轨道。

绿色矿山功能区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矿山循环经济发展;凡口铅锌矿;探索

1引言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急剧增加。原有的过度重视经济发展速度、以GDP为唯一目标的导向,使得发展中资源过度利用,环境问题多发,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循环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要求。2013年以来,限于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成为必然要求。为了应对这种形式,矿山企业作为传统的行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和要求,推进矿山企业适应新常态,促进综合发展,绿色发展十分必要。近期,国内外形势逐渐严峻,为了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求迫切。矿山企业响应中央政策要求,推进企业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循环发展能力成为题中之义。在多重政策的背景下,矿山企业作为传统企业的代表,领会政策要求,结合企业实际,调整发展策略,成为应对实际情况的有效办法。虽然总的发展方针确定,不同企业也面临不同的实际情况,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探讨。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属于比较老牌的矿山,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意义。笔者工作在凡口铅矿,在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矿山循环发展的思路。凡口铅锌矿面对矿山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在探索矿山循环发展方面有一些有益做法,结合凡口铅锌矿的探索经验,谈矿山循环经济发展,希望能够对矿山转型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2中金岭南公司凡口铅锌矿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及困境

2.1凡口铅锌矿基本情况及其发展

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从地理位置来说,处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从矿区面积来看主体约为6.07平方公里。凡口铅锌矿历史相对悠久,建矿年份可以追溯到1958年,到1968年凡口铅锌矿开始正式投产,至今矿区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凡口铅锌矿是当前亚洲最大的铅锌银矿种基地,矿区内贵金属储量丰富,矿区内品质好,矿业资源丰富,是难得的矿产资源聚集的地区。凡口铅锌矿集齐了原矿采集、矿产加工和选取于一体的工艺,还拥有着强有力的生产能力,特别是2002年通过技术改造之后,矿区生产能力大大提升,突破了原有设计的日处理3000吨铅锌矿石和12万吨铅锌金属的设计目标,达到了日处理能力4500吨和年生产铅锌金属15万吨的目标。2009年进行进一步的工艺能力提升之后,日处理能力在2002年基础上提升了1000吨,年生产铅锌金属量增加了3万吨。于此,同时矿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各项技术和指标均有比较大的提升。

2.2凡口铅锌矿发展中面对的实际困难

尽管凡口铅锌矿在发展中积极转变,生产能力有一定程度提升,但是凡口铅锌矿还面临着实际的困难,具体来说:首先,矿区矿产资源总量有限,并且难以再生。作为矿区,矿业资源是大自然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资源利用就难以再生。特别是作为矿区资源来说,资源环境一旦破坏恢复难。特别是前些年,经济发展效率相对不高,矿区过度开采现象问题重,使得矿区资源逐渐减少。其次,尽管公司在利用效率上下功夫,仍然存在着部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凡口铅锌矿通过多次技术革新,总体资源利用效率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有部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次,矿区发展中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强,矿区发展转型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求去产能、提高利用效率,但是具体支持的政策并不多,同时,矿区转型发展成效也并不显著,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3中金岭南公司凡口铅锌矿循环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尽管凡口铅锌矿在发展中面临具体实际困难,结合这些具体问题,也有一些探索值得借鉴和参考。

3.1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软实力

提升矿区的利用效率,科技是重要的手段和法门,凡口铅锌矿作为重要的矿区企业,通过再技术上下功夫,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软实力。矿山紧紧围绕提升科研效率为话题,强化各种研究,累计完成了300多项生产、安全和管理中的重大研究课题,有8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7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科技的研发,矿区的技术实力得到较大提升,获取了一大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和资源。也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特别是2001年“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和2014年,“大型破碎系统高粘性有价物料干式回收技术研究”和“复杂铅锌尾矿中黄铁矿高值化回收研究与工业示范”项目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2加大环保投入,严格落实环保要求

围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目标,矿区着重加大环保投入,推进绿色发展。据统计,为了保障矿区每年环保指标达标,矿区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从矿生产的源头入手,到矿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保障,做到各个环节达标,各个目标阶层达标。矿区单列出环保发展基金,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达到4000万元,对于金属污染进行严格的治理。通过多种方式的投入,矿区在环保方面的各项指标相对正常,矿区发展运行良好,整体的效果比较显著。

3.3积极找矿节能,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障矿区发展,除了在技术上革新,更重要的是需要开源节流,尽可能的保障矿区发展的稳定,保障矿区发展按照良好的态势进行推进。为此,凡口铅锌矿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进行努力,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能力有了一定提升。矿区成立专项的探矿经费,围绕周边地区进行找矿和探矿工作,让矿区发展经费在一定的力度和一定的程度上。同时,也积极与周围其他矿区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相互提供技术支持,为后续发展提供后备的基地。在提高利用率上,公司开展尾矿有价值金属回收工作,提高冶炼和开采技术,从而使得原有利用比较低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提高。

3.4探索转型新渠道,推进矿区发展转型

矿山的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矿山要持续发展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需要整体转型的。传统企业转型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凡口铅锌矿为了推进矿区转型,除了在尾矿资源上下功夫之外,同时2015年凡口铅锌矿作为国土部地质环境司验收的主体公园开园,成为探索出路的第一步。下一步,凡口铅锌矿将围绕矿周围下功夫,通过提升矿的利用效率,提高矿产的整体利用能力。同时,积极探讨矿区利用新的渠道,探索新的出路,也希望能够推动矿区逐渐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杨海洋,王太海.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11):9-12.

[2]程会强.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3,(03):4-7.

[3]方新红.浅谈矿山转型升级促进矿业经济循环发展[J].中国水泥,2016,(10):114-117.

[4]刘建兴.绿色矿山的概念内涵及其系统构成研究[J].中国矿业,2014,(02):51-54.

[5]李赋屏,周明芳.关于发展广西矿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J].矿产与地质,2003,(04):54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