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2-19 17:49:47

历史遗迹的意义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1

关键词:辽宁历史;遗迹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57-02

历史遗迹是历史文明的浓缩和载体,它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水准。辽宁的历史遗迹种类繁多,特点突出,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中华民族先人生息、繁衍的遗迹存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所致,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一、辽宁历史遗迹的现状

历史遗迹因其保留着特有的历史信息与痕迹,因其具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属性,如今,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按照历史分期不同,辽宁的历史遗迹大体上可分为辽河文明历史遗迹、清文化历史遗迹、抗战文化历史遗迹等等,这些历史遗迹构成了辽宁特有的文化风格特点。

1.辽河文明遗址

由早期人类遗址构成的辽河文明即金牛山、牛河梁、查海、新乐等原始人类遗址,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的辽河文明,已逐步成为辽宁文化的代名词。

新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其中一件貌似鹏鸟,称为太阳鸟,为古代先民的图腾,如今,金碧辉煌的太阳鸟雕塑,已成为沈阳市城市的象征。新乐遗址是我国辽河流域十分重要的史前考古文化遗存,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

位于辽宁省凌源市的牛河梁遗址,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的最早人类文化遗址之一。在遗址挖掘的过程中,牛河梁的祭坛、积石冢以及围墙和附属建筑,整齐完备、构思合理,这些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布局都具有现代建筑群的雏形,由此可见,牛河梁遗址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牛河梁遗址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但是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宝地”没有为辽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清文化遗址

在辽宁以沈阳故宫、昭陵、福陵、抚顺新宾的永陵为主线的“一宫三陵”遗址,它们是清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民族的记忆;它们是传承清文化的有机载体;它们是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补充。

沈阳故宫最开始叫盛京官厥,沈阳故宫不仅有古代宫殿的建筑群,还以有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它与北京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①沈阳故宫从1961年成为首批部级重点保护单位,到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沈阳东陵又叫清福陵,始建于1629年,它是清命名的第一座皇陵,也是一处融满汉民族特色为一体的皇陵建筑群,198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昭陵又称北陵,是清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乐济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1643年建成,它是古代建筑的精华。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其开辟为公园,故称北陵公园,如今,它已成为集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并成为沈阳的名胜古迹之一(《百度百科》)。

永陵是太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它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满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适应创建文化大省的客观要求,辽宁从全省文化发展战略的总体出发,有选择、有计划地修复了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如:“一宫三陵”、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赫图那拉城等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历史文化遗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已经不复存在。

3.抗战文化遗址

辽宁的抗战文化与中国近代列强侵华有着密切的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日军侵占辽宁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遗址遗迹,它们是辽宁省抗战文化的载体,“北大营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关东军司令部、满铁的遗址遗迹、沈阳站、满铁附属地、平顶山大屠杀旧址,日本制造的第一个大型屠杀惨案、抚顺战犯管理所、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北陵电影院等等。这些抗战遗址简直就是抗战文化的雕塑版,它们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辽宁人民的14年抗战的艰辛过程,它们不但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在世界遗址中也有着重要的国际意义。

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77号,有一座陈旧的中国古典式建筑,于1954年建立,后更名为利群电影院分院。而让辽宁人民甚至全国人民记住它则是在1956年,这个地方曾是审判日本战犯的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它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领土上,完全由中国人担任审判官,不受干扰地审判外来侵略者战犯,这是历史的奇迹,而由这种奇迹产生的历史遗迹,则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它成为中国人民赢回尊严的见证地,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它的教育性、典型性对当今的时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抚顺战犯管理所,抚顺平顶山纪念馆这两处对比鲜明的历史遗址。一处是日本对辽宁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另一处就是抚顺战犯管理所,这个记载和见证了审判公正、效果最好,战犯认罪态度最感人、审判教育作用最大的遗址,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宽厚胸怀,不计前嫌。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暨日本侵华期间设立的“奉天俘虏收容所”,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文化遗址开发,现已对外开放。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遗迹,对于我国发展对外关系,建立和谐的世界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此外,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辽宁,抗战历史遗迹破坏的比较厉害,如北大营已经被拆、满铁图书馆异地另建、盛京施医院拆除、奉天鸦片工厂也被拆除等等。因城市化进程、老城区改建、房地产开发等等原因,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史遗迹正在一天天的濒临消亡。据《奉天通志》记载:到清朝末年,即20世纪初,仅沈阳城内及郊区就有寺庙塔等历史文化遗迹二百余处,而沈阳目前现存的才有几十处,可见这方面的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

二、辽宁历史遗迹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辽宁的历史遗迹以多样性、文化内容丰富为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保护意识的薄弱,很多历史文化遗迹正在逐步消失。因此,如何认识历史遗迹保护的重要性不仅是学术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历史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

历史遗迹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只有保护好历史遗迹才能使辽宁省的历史文化能够传承、开发、利用;才能为辽宁省由历史文化大省向历史文化强省转变做好基础性工程。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显。因此,要重视城市文化,又要留住城市记忆,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主题。城市要发展,但也要赋予它一种丰富的、文明的精神文化内涵,而这种内涵的定位又与历史遗迹的重要性密不可分。历史遗迹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历史遗迹的珍贵就是因为它的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这种独特的秉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就像有人说过:“要保证生态,还是保证GDP,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面临着矛盾。”这是一样的道理。既然有矛盾,就要解决矛盾,就不要在乎它是否彻底,而要注意它的同一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所在。

三、保护历史遗迹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充分认识辽宁省历史文化、历史遗迹的重要作用。提高保护历史遗迹的全民认识是历史遗迹重要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体现,由于认识不足,一些人只把文化看作是经济的装饰,而没有看到现在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领域中去,甚至它会引领经济的发展,正是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发展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被忽视,更是忽视了把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文化产业来管理和经营;从而制约了一批历史文化遗址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制定历史遗迹保护措施、长期规划。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迹是一项文化建设中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件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工作。因此必须进行长期规划,统筹安排。政府大多只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文物、古迹的设施的投入周期长,回报慢。因此,一些历史文化遗迹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往往提不到日程上来;一些很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因为资金不足而迟迟无法完工,因此,辽宁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利用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在房地产开发和老区改造当中,要么就是拆掉老建筑给新开发线路让路,要么就是因老城区影响新项目开工,这些都是因为短期行为造成了老建筑和房地产开发之间矛盾的结果。

面对历史遗迹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我们不能单纯的回避,要时刻关注城市建设发展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警惕和避免因城市化进程而改造甚至改掉了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不应该是矛盾的,他们应该是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统一体。因此,如果对省内的历史遗迹制定保护措施,长期规划就可以改善这种被动局面,使历史遗迹与新城区开发处在和谐之中。

第三,保护好历史遗迹这个问题应该提到各级政府、领导的议事日程。重经济,轻文化一直是政府部门的薄弱环节,各级领导应该向对待引进外资那样应该重视历史遗迹的开发和运用,保护历史遗迹能增加历史文化底蕴,历史遗迹是一张无声的名片,它可以吸引外资投资,对那些濒危的老建筑政府更要拨巨资进行维护和抢救。

第四,利用和开发老建筑这是保护辽宁历史遗迹的关键性问题。历史遗迹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历史遗迹如果得到合理利用,一方面可以发挥其作用,同时也会注入生机。如:利用遗址遗迹建立主题公园、利用老建筑开设私人博物馆、将遗址遗迹开辟为重要的景点等等,这些都不失为开发和利用历史遗迹的有效举措,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历史遗迹,能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这样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2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经济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和遗产,保存自己民族的源和血脉以及浓郁的文化传统。

那么,历史文化遗产是否存在经济价值呢?经济价值是指任何事物对人和社会在经济上的意义。经济学上所说的“商品价值”及其规律则是实现经济价值的现实必然形式。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前在自然状态的土地上,经人类开发出来的产品,包含人类劳动的物化,具备经济价值的功能与特性,对人和社会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即具有经济价值。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经济的经营。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意义重大: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今,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古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我国山西大同市的古城墙,大同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因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镇城。最后形成的大同镇诚呈大致正方形,边长达到1.5公里和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据说代表了大同当时所辖的村庄数。大同镇城遗迹保留对研究北魏及明清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现代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其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旦历史文化遗产因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丧失殆尽,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之加强保护,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持续破坏不断提升其经济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利用经济学的供给规律来分析:由于历史文化遗产是稀缺资源,甚至是衰退资源,故它的供给弹性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与坐标横轴垂直,其斜率无穷大。这时,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均不会变动。在历史文化遗产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人们需求量的增大,不仅有相对应的价格,而且价格还随着需求量的增长而增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护稀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支付意愿将不断上升,亦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将不断升值。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难达共识

虽然社会总体上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存在差异,导致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

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事实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怠慢,就是对其经济价值的低估,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历史文化遗迹的经济作用

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象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华夏大地。它们不仅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辉,在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同样会闪闪发光。

(一)增添城市形象的光辉

历史文化遗迹就是城市的一道光环,同其他成就相结合,城市的形象会更加高大与辉煌。例如,山西省的平遥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身价倍增,旅游、商贸及其它产业相继发展,这个晋中小城的兴旺发达,指日可待。因为,其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不仅扮演过英雄史诗,而且汇集着那些年代的文学艺术和多种科学技术知识。其次,文化积淀丰厚,表示文明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热情友好,无论投资、通商、旅游、文化交流,人们都乐意前往。

(二)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3

一、富阳党史胜迹基本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富阳市目前有各类党史胜迹50处,其中革命烈士墓(陵园)18处,纪念碑、亭等7处,烈士故居2处,其他23处。这些党史胜迹中,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6处,含国家和省级一处,即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杭州市级4处,即郁达夫故居、塔山烈士陵园、张绍富铜像及中医骨伤科医院院史陈列馆、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以上胜迹大都能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较为妥善地予以修缮和保护。另外,富阳还有革命老区乡(镇)5个,分别是常绿镇、龙门乡、窈口乡(今湖源乡)、渔山乡、环山乡。革命老区村18个,分布在湖源、灵桥、常安等8个乡镇。

2008年底,市史志办根据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要求,研究确定上报党史胜迹10处,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郁达夫故居及双烈园、孙晓梅烈士纪念馆、新登战役纪念馆及烈士陵园、视察大源纪念碑、新四军渡江会师纪念碑亭、环山抗日英烈纪念碑亭,解放战争时期的蒋忠烈士墓,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等。

二、当前富阳党史胜迹存在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通过对全市各类党史胜迹的调查分析,我们感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遗迹众多。但影响力不够大。全市有各类党史胜迹50处,可以说党史胜迹较多,但这些党史胜迹大多默默无闻,影响力不够大,不要说在外地的影响不大(包括在杭州地区的影响),就是本市范围或本地人对党史胜迹的了解也不多。而且从这些胜迹所拥有的各类称号来看,只有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为国家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文保单位,而这一处胜迹主要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其他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设施、历史文化遗址。另外还有杭州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这些基地涵盖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影响力也有限,其他党史胜迹更是没有什么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清明节等传统纪念日,当地政府、学校等组织参观,接受教育外,这些胜迹出现了周边环境差,路难走,门难寻现象,常是门庭冷落,没什么人前来参观学习。

二是胜迹分散,保护现状不一。各类党史胜迹分布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呈现出胜迹小且分散的局面。其中烈士墓(陵园、纪念碑亭)较多,有25处,占已知党史胜迹的一半。通过实地踏看,一些胜迹维修保护一般,大多无专职管理员,兼职管理员(宣讲员)的待遇较低。如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屋顶瓦片破烂,落水管设计不合理,导致墙体渗漏,墙面发霉;展品和图板无遮盖(玻璃罩),加上厅内渗水受潮,导致部分实物锈蚀严重,部分图板开裂,图片颜色发黑或发黄、褪色;附属房屋(接待室)门窗部分破烂,屋内粉刷物开裂、剥落;兼职管理员每月工资仅350元,明显偏低;既无停车场,也无公共汽车停靠站。原5 14路在宋殿有一个停车点,外地来此参观的人员可从杭州乘车在此下车,较为方便,现该停靠点已取消,给参观人员造成不便,等等问题。市内其他党史胜迹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类似的困难或问题。又如新登战役纪念馆,系租用新登镇塔山村委住地(一层),年租金为8000元,讲解员工资每年4000元,亦属偏低。纪念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墙面渗漏、开裂,图版开裂,图片褪色(其中一幅图片文字说明有误),展品(实物)量少。塔山烈士陵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怀英亭内椅子破损,烈士墓和纪念碑四周地质塌陷、地面豁裂。又如,据1963年统计,当时全市有烈士墓穴84处,大都是烈士牺牲时就地掩埋的土穴,虽然此后进行了移并和改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晓人的离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开发利用,一些烈士墓穴已难寻踪迹。另外,还有一些党史胜迹在种种原因之下,到如今也已无存。

三是形式单一。开发利用较低。从目前全市党史胜迹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形式单一,开发利用较低的问题。全市50处党史胜迹,有革命烈士墓(陵园)18处,纪念碑亭等7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有关历史或革命事迹的具体内容,难以引起他人共鸣,也就难以达到弘扬革命传统,启迪教育后人的作用。大多数的党史胜迹只在清明、建党、国庆等重要节日和时机才得以利用,接受参观教育的人员不多。同时,由于参观接受教育的人员较少,这些胜迹的讲解人员也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状况,如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原讲解员林镇南是个对日军暴行有体会的亲历者和知晓者,其讲解就能够让人听得入耳人心。但林镇南于前年去世后,其讲解工作由目前的管理员兼顾,使得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的讲解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参观人员的减少。相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党史胜迹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特别是那些对党史胜迹有感情,了解历史真相,能够积极宣扬革命传统的讲解人员的老去和离去,使得党史胜迹的宣传效果下降,形成一个不好的恶性循环。其维修和保护也得不到很好地保证,党史胜迹作用的发挥就少。

分析上述特点,可认为是由以下几点原因所造成的。一是对党史胜迹的确立、修缮、宣传利用的职责没有界定,造成总体情况不太理想。二是参观党史胜迹,学习党史、革命史没有列入教育计划,造成参观不多,学习不热。三是受党史胜迹本身的历史地位和宣传的力度的影响,除个别有财政拨款以维持外,大多数党史胜迹的维护没有经费来源,制约了党史胜迹功能的发挥。

三、对富阳党史胜迹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自1927年1月组建了富阳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富阳小组至今,党组织的活动遍及整个富阳,也留下了许多党史胜迹。这些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上的重要遗址遗迹,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部立体的党史、凝固的党史、无声的党史。如何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这些党史胜迹成为我们所面临 一个重要任务,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不仅是党史等职能部门职责所在,也是各级党组织的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本地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抓好此项工作。

(一)要及时界定党史胜迹,将党史胜迹主动纳入全市大规划范围之内。目前,对党史胜迹的认定、管理、宣传等没有什么规范性的依据。因此,党史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级反映,以求早日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明确界定的依据,管理的部门及职能,怎样宣传和谁来宣传等等问题,使之有规可循,有据可依,保证工作的长效机制,而非现在的无序状态。同时,针对富阳市实际,可联合宣传、党史、民政、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对有关重要的历史遗址和遗迹,特别是与富阳党的重要事件有关的遗址和遗迹进行论证和讨论,及时认定党史胜迹。并且要把党史胜迹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到全市大规划的范围内。如1954年初,主席到新登考察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在王关林家停留了解过相关情况,但因无人关心和制止现被拆除了,成为了一个永久的遗憾。因此,可对已认定的党史胜迹,结合全市大规划,每年通过财政设一专项经费,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加以修缮和开发,使党史胜迹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与富阳市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相协调发展,并成为其中一个亮点。

(二)要继续深入挖掘并整合党史胜迹,做好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资源只有通过挖掘,才会越来越富足、鲜明、突出。对党史胜迹保护、开发利用也是如此。党史胜迹通过整合,才能在开发利用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通过现有的党史胜迹,提炼、挖掘深层的、更有价值的潜在资源。比如,、等伟人都来过富阳,虽然时间都很短,但仍有值得挖掘和广为宣传的东西。又如田家英等中央调查组在富阳调查过,对农业六十条的出台作出了贡献,影响了全国。而且中央调查组在富阳时间并不短,可想而知,在他们工作生活中,如今仍在东洲、环山等调查地流传了一些感人的故事,田家英及其他中央调查组成员的言行以及吃的穿的用的食品、器物,倘能把这些细节东西挖掘出来,那么会比单纯搞一处纪念地的价值大得多。又如1949年4月14日至16日,富阳新登党的武装组织金萧支队江北办事处官山区突击分队12人,从新登长途奔袭百余里,成功将关押在杭州花坞的43位革命战友救出,其中有红军干部、苏南专区专员刘道明,溧阳县委书记程华平等。这是一次大胆的、出奇制胜的行动,是金萧支队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如果使用电视剧等形式将其再现出来,也会成为一个亮点的。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4

摘要:文章对于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地段保护保存的应用做了研究,文章首先介绍城市历史地段的现状,其次从提高经济效应、增强环境效应、增加社会效益等方面介绍了加强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的必要性,然后从历史文化地段与城市发展全面结合、完善立法并且提供法律保障、保护性开发并且建设性发展三个方面对加强城市建设中历史地段保护措施做了分析,最后总结。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地段;保护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很多历史遗迹都已经销声匿迹,这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具有极其珍贵文化价值的珍宝,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古老文化的精华,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文化以及智慧方面的骄傲。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屹立几千年的精神力量,是繁荣强盛的历史见证,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历史文化保护是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也是使命。

1城市历史地段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的脚步更是加快。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很多历史遗迹已经变成了灯红酒绿的街市。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在一个成长的黄金阶段,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忽略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导致如今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屈指可数,所以增强对于城市建设中历史地段的保护意识,增强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措施,是迫在眉睫的事。直到近些年来,历史地段的保护才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像一个被遗弃的了婴孩从新有回到母亲身边,开始表现出了生命的活力并且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2加强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的必要性

2.1提高经济效应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力度,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极其重视。历史地段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积淀,是一个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段有利于提升人们对于古老文化的审美能力,提高我国的历史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并且带动当地的经济建设,提高经济效应。

2.2增强环境效应

如今随着城市的建设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人们不注重保护环境给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保护历史地段,同时也能为周边的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历史地段那种淳朴、自然、舒适的感觉能够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思想,对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意义,从而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建立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2.3增加社会效益

历史地段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是历史社会发展的见证,是古老文化的象征——这就是历史文化的社会价值。保护历史地段,有利于维持当地的生命力,也符合地方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增加当地的文化气氛及当地的历史文化自豪感,是人们精神上宝贵财富。同时历史地段为人们传递了我国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的所有信息,历史地段就像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的珍珠,仿佛在为不断发展中的社会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们的根源,时时刻刻在为中华民族增加着一种国富民强的信心。历史文化遗迹不仅能增加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同时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团结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3加强城市建设历史地段保护措施

3.1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地段与城市发展全面结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增强历史文化保护理念,使得历史地段在城市的过程中能够完整保留下来。首先,为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环保材料以及倡导低碳理念,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发展需求,又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对于历史地段加强保护措施,对已经发生破坏的历史地段及时修补,保持原滋原味历史地段风格。

3.2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法律体系是对历史地段保护的基础,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将发展的核心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对于及时地段缺乏保护意识,同时相关的法律也不够健全,使得很多历史遗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销声匿迹。法律是保护历史地段的有力武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不仅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保护体系,还要因地制宜,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历史地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治理,并且根据实际概况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同时在保护历史地段的过程中要加强地方政府与国家的合作力度,灵活的采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历史地段的完整。

3.3保护性开发,建设性发展

历史地段的保护并不是意味着停止城市建设的步伐,并不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包袱,而是一种和谐发展、合理规划、让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齐肩并行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手段,是既要发展城市建设又要发挥历史文化价值的科学发展策略。历史地段凝聚着浓厚的风土人情,散发着历史文化的气息,一方面可以继续使其发挥着原始的传播历史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应该针对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博物馆,或者在对历史文化地段保护的同时,发挥其传播文化的价值,在当地发展旅游业,将历史文化遗产变成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国之珍宝,从而不仅使得历史地段的保护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4结束语

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我国历史中摧残的明珠,为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播,历史价值传承,民族自豪以及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对于历史地段的保护意义非常之大,它不仅可以使得我国的古老文化源源不断的传播,并且散发着浓厚的生命气息以及表现着古人高深的智慧,同时历史文化遗迹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可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地位中的影响力,并且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瑛.城市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产权体系构建与保护更新研究[D].南京大学,2012.

[2]邓晟辉,姚亦锋.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策略研究——以南京明故宫地段为例[J].城市问题,2005,(5):38-42.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5

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史国情,基本内容已经较为成熟完备。而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对这段历史有了基本认知,其中文科类学生熟悉程度更高。如果在高校《纲要》教学中仍然讲授这些基本内容,虽有强化之效,却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疲劳。此时,若能将《纲要》教学和地方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则可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进而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这对达到教学目的大有裨益。

一、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必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纲要》教学若要达到教学目的,仅仅由教师将教材内容讲授给学生是不够的,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国情意识,并对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透彻认知。此时,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非常必要。

(一)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高校所在地是大学生新生活之所在。入学前,大学生即会对该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产生浓厚兴趣。入学后,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更是大学生参观、游览的选择。许多大学校园本身即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学生能够知之、乐之,使这些资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这正可转化为《纲要》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近现代国史国情进行地域化的阐释,学生会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如此则好似地方历史文化遗迹在“言传身教”,使历史的感染力增加不少。在此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础上,历史借助许多遗迹渗入学生内心,这真实可信且可以捉摸的历史最具说服力。

(二)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认同感

参与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对高校所在地历史文化遗迹的游览参观,在《纲要》教学过程中会促其有参与之效,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由此得以提高。且由于学生对历史文化遗迹已有了解,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很容易被学生吸收、理解。而这些遗迹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题之一。通过课堂内外的授课和讨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大为增强。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纲要》教学内容的认同感也会提高不少。这正是《纲要》教学的目的之一。

(三)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联系密切,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素材,将特色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的特色人文资源紧密结合,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形成。同时,以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能够创造出大量关于地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发展。这为《纲要》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纲要》教学中的地域特色又为增强高校的地域特色助力不少。

二、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方式方法

《纲要》教学地域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这是主要方面;二是高校所在地之外的学生家乡的地域特色,这是辅助部分。之所以有此主辅之分,主要是基于《纲要》教学地域特色,若能依托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实物资源则更具感染力,高校所在地的相关资源正可发挥作用。而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异地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可为有益补充。此主辅之分也就决定了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方式方法。

(一)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高校所在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纲要》教学可利用的绝佳资源。它们真实地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史国情,组织学生参观、听取讲解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便利可行之法。教师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应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遗迹,指定若干学生准备好讲解词,并在学生参观听讲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使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此外,也可聘请若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的工作人员走进《纲要》教学课堂,由他们结合当地资源对学生进行讲解。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考试命题时也可以增加试题的地域特色。

(二)注意利用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异地生源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高校所在地资源有时并不能覆盖历史的不同时期。此时,异地生源学生家乡若有对应的资源,正可为有效补充。高校教师很难在短期内遍览其所在省、市历史文化遗产,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则可迅速将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汇集起来。教师应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好这些学生n堂参与的内容,使其在介绍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如此,则能够为不同历史时期找到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载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纲要》教学效果。

(三)积极开展地方近现代史研究,注重用地域特色阐释基本教学内容

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纲要》教学,除了让学生、历史遗迹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之外,还应该从理论入手,积极进行科研工作,展开地方近现代史研究。《纲要》教研室人员应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结合地域或各自不同,或主攻一处,均应积极研究,以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增强《纲要》教学的地域特色奠定基础。这也是“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题中之意。此外,《纲要》教师应与地方文化精英建立长效往来,可以邀请他们加入到《纲要》教学活动中来,使地域特色和《纲要》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增强《纲要》教学地域特色的注意事项

增强《纲要》教学的地域特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故而在安排地域特色内容时,应该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注意详略得当。同时着重挖掘史实中蕴含的理论因素,并在讲述史实的过程中有目的地阐发这些内容,提高学生对国史、国情的了解。

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地方史料在阐明基本国史国情的作用,如鸦片的毒害、太平天国战争、抗日战争等内容,有相关史料的高校即可使用地方史料阐释基本历史脉络。而这也是各高校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切记地方特色喧宾夺主,干扰学生认识基本国史国情。这需要《纲要》教学人员紧扣教材线索安排特色史料。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6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 规划 建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名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她们在今天现代化的城市中继续发光,正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

一个城市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魅力,城市的个性并非是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而是由历史、文化合成的。然而,纵观当今祖国大地,城市中泛滥的浅薄、粗俗、烦躁和功利,使得众多的城市失去了记忆。

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沉淀使之产生引力,发散魅力。然而越来越多的旧街老巷,还有散发着传统气息的老房子,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改造而迅速灰飞匿迹,在高楼林立、日趋格式化的都市里,它们消失的身影让人们心生怀念。

冯骥才先生在《当代知识分子文化良心录》里写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巨变之后,从俄罗斯到东欧诸国都进入了经济开放和开发的时代,但是他们并没有急于改天换地,没有推倒老屋和铲去古街,没有吵着喊着‘让城市亮起来’相反,他们精心对待这些年久失修、几乎被忘却的历史遗存,一点点把它们从岁月的尘埃里整理出来。联想到前两年在柏林,我参观过一个专事修复原东德地区历史街区的组织,名叫‘小心翼翼地修改城市’,单是这名字就包含着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无上的虔敬。于是,从圣彼得堡到柏林、华沙、布拉格和卡洛维发利,都重新焕发了历史文化的光彩,并成为当今世界与巴黎、伦敦、威尼斯一样重要的文化名城……在从布拉格回到维也纳的路上,我暗自神伤,彷徨不已,因为我想到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古城正在迅速地变为新城!”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要与国际接轨,要遵守世界上共同遵守的原则,那就是要有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科学、合理与诚实。

一、法律法规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在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规划法明确要求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可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进入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上了。

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1.历史建筑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城市规划法》都对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做出了规定。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城市规划和改建中一般应考虑保护的历史建筑为:在城市发展史、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建筑或某种建筑技术的代表作;具有较强个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在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优秀建筑;艺术价值较高、造型优美,对丰富城市面貌有积极意义的某种外来艺术形式的建筑;代表城市发展某一历史时期特点的民居建筑、保留较为完整的典型街区;历史上同某一重大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有关的纪念性建筑;一些同城市文化传统有关的街区,某些造型别致、地方色彩浓厚的建筑形式或街区。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国家和民族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史,均有重要意义。历史建筑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也可得以发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2.1 内在价值

历史建筑记载了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符号。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2 外在价值

从规划角度看,历史建筑在城市规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从景观角度理解,历史建筑是形成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城市景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它只是现代城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仍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心区布局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难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不可了吗?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

三.放眼看世界

1964年5月25日――31日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即威尼斯)。该提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

法国1962年8月4日颁布《马尔罗法令》规定建立“历史保护区”。1967年英国通过《城市文明法案》,也提出了历史保护区的概念。它规定,地方规划部门有责任对其管辖地区内具有特别建筑艺术或历史价值的地区划定保护区。保护的概念从威尼斯提出的古迹及其环境逐步引申出历史地段的概念。

到了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华盛顿》,既《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所涉及的历史城区,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这里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 .结束语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规划所存在的局限性。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和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相对应,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往往容易陷入孤立,没有和城市肌理、周围环境文脉联系。改善现状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希望在发展现代化大都市的同时,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要湮没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7

【关键词】城市发展;旧城改造;保护;再生

1 城市改造的原动力

1.1 城市功能落后催生改造

城市的原有规划和设计具备的特征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当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城区的规划当然不会具备更加现代化的元素,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没有城市远景规划的时候,所依循的是老城的模式,进行逐步的扩展,而这种扩展就是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功能性需求的目的。这种功能性的落后和城市的发展是矛盾的,因此城市发展需要改变原有的城市格局,建立新型的城市功能性体系,如交通体系。这就推动了对旧城的改造。

1.2 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的发展伴随的是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区划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即城市的内部区划在发展中获得的优势条件是不同的,一些城区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活功能的实现,此时落后的城区为了改善原有的落后局面就必须利用改造来创造经济发展的空间,这种空间的打造也促使整个旧城的改造。

2 旧城改造中的矛盾

2.1 文化遗产的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就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在城市中无论是园林还是街道住宅,无处不体现出历史、文化的特征。这些历史受到滞后的城市规划思想的限制,导致一些城市的发展是围绕这原有的旧城模式来建设的,因此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遗迹”被固化在城市中,当具有这些文化遗迹的城市发展到今天,就会受到原有格局的束缚,也就产生了旧城与新城开发之间的矛盾。但是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这是因为文化遗迹和旧城的某个部分是城市的历史印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代表性,是一个城市表明其特性的重要标志,在当期趋同的城市建设中,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当然也就可以达到彰显城市个性的目的。

2.2 旧城改造中的拆与保的矛盾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就是对旧城中的历史建筑或者特色建筑是保护还是拆除的矛盾。因为旧城当中一定会存在一些有着历史内涵的建筑,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城市,这种建筑在旧城中是十分普遍的,这时就会引起保护和拆除的矛盾,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功能性改造,一方面是让城市更加的具有历史特色。这时容易将旧城的所有的“旧”建筑归纳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中,这显然与不进行区分而全部拆除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需要冷静的判断和正确的评价,将功能性改造、合理的保护、规模拆迁结合起来,利用多种手段对旧城进行新的规划,以此解决这种矛盾。

2.3 对保护对象的认识矛盾

在对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对旧城中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应当尊重真实和整体的原则。目前人们对就旧城改造中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即认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来自于将城市文化遗迹保护与对单体的建筑保护等同起来,这种保护是不具备现实意义的,因为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在与其整体性,即旧城的某个一建筑群落所呈现的才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价值的城市遗迹,因此在对旧城进行改造性的保护中应当注重对区块化的旧城进行保护,而不是将一座建筑孤立的保留下来,这种保护是不能够体现旧城文化遗迹的价值的。

3 旧城改造的基本思路

3.1 保护与再生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强调的是改造,但同时也应当重视其再生性。这种改造才是有最佳的方式。其实就是常说的修旧如旧和功能更新。这种改造实际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即保护和再生。保护,当然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对旧城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保护,包括对其价值的突出保护,如:建筑结构、文化内容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建筑历史价值的正确评估上的保护,也就是围绕整旧城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来构建对保护的外部条件,但是这种保护不是建立在一味的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而是需要对进行持续发展的保护。再生,保护的基础上对建筑或者建筑群进行改造这就是再生的过程,如果说前面的保护解决的是改造中遇到的矛盾,而再生就是满足功能化升级对旧城的需求,因此这种再生是对旧城的功能性改造,以此改变旧城功能落后的情况,以保证其适应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需求。如:在湖州市的旧城改造中,针对原有的衣裳街区和步行街的改造建设,加入了城市小品及历史人文雕塑,同时把休闲融入到购物之中。龙溪港东岸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了拓展,修建了城图广场、龙溪港滨湖休闲水湾,同时修建了项王和长岛公园,在对古老小西街的改造上,重点加以历史性保护。利用景观的设计和建设维护了原有的历史遗迹,体现了保护和再生。通过历史性景观建设连成一体,贯通一条主线。

3.2 功能与内涵的统一

在保护和改造中实际上就是将旧城的功能和文化内涵的统一。这种保护首先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即将旧城中经过评估而确定需要保护的部分保留下来,这种保护实际上满足的是城市的精神内涵的需求,即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情节的满足。另外,就是功能性的提升,即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赋予旧城以全新的功能,此时需要的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旧城,从经济和功能性上提升整个保护区域的服务功能,这样才能完成对整个旧城的真正的保护。

3.3 完成持续发展的保护

城市发展中对旧城的改造,不能进行一味的保护,而应对其文化的内涵进行开发,即突出其特色,这样才能使其在城市发展的需求中体现其价值,这才能更好的保护,只注重保护而不注重开发是不利用对旧城的保护和改造的。此时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旧城的文化独特性进行重新的包装和宣传,使之成为一个城市的历史缩影,并发展其旅游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持续性保护。我国的一些旅游城市就是因为其历史和独特而成为了地区品牌。旧城改造完全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将旧城保护变得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关系研究[J].城市建设,2009(4).

[2]莫天地.再生城市形态与旧城开发性保护[J].时代建筑,2010(3).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8

关键词:希腊遗产保护;法律与实践;尊重;严谨;展示

Abstract: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ws like the 38 Provisions on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promulgated and enacted by Greece in 2002, together with the brilliant Greek cultur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and comparison of the Acropolis of Athens protection, the new Acropolis and the national archeology museum and through reference analysi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respecting cultural context, enforcing laws strictly, mak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educational demonst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Greek heritage protection;law and practice;respect;preciseness;demonstration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0-39(5)

作者简介:方竟成中国城科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金华市文物局局长

希腊的神话、建筑物、雕像、山门、帕提农和船坞,构成了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历史和文化的灿烂。希腊现有国家记录在册的遗址及建筑40万处,世界文化遗产16处。恩格斯曾有名言:“希腊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对希腊现存文物古迹的考察,关联到希腊现行文物古迹保护、政策、法律以及市民认同性的理解与思考,可以从希腊灿烂的文化深处,感触到他们对文化遗产尊重、严谨、展示和活态方面的一些理性和规律,从中得到启示。

一、尊重与慎重

1933年8月,在希腊雅典会议上制定的《雅典》,是近现代第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规划理念。同时,也是第一次单列“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章节,明确“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

1934―1935年,雅典政府曾邀请德国著名土木工程师编制了都市计划,规范城市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四大功能,建立理性与秩序,不幸被战争中断和破坏。二战之后,尤其是1970年之后,希腊政府依据国际三大一个公约和本国的文物保护法律,不遗余力地保护历史城市、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取得了显著成效。

距今2800多年历史,建于海拔156.2米高的石灰岩绝壁之上的雅典卫城,以其最高点的世界文化遗产帕提农神庙而著称于世。至今雅典卫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仍然保持了它至高无上的建筑地位,仍然需要对它仰望。这得益于雅典在城市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建筑高度控制,当然初衷是更多地考虑其防震功能,但是,客观上起到了十分突出卫城文化遗产的最好效果。其次,卫城四周街巷基本保持了原有拥向卫城梯度渐高的地势,从而达到了簇拥卫城的地理形态。第三,卫城四周建筑在风格、色彩、体量上,均保持了雅典本地特色。贴近卫城的街道采用步行方式,禁止一般车辆通行,供游客游览使用的仅有一种无轨电动小火车,充满了童趣。这一切是希腊人尊重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范例。

1970年之后,希腊官方组织了由多位专家组成的古迹保护审核会,凡属古迹保护、古物鉴定的重大项目与事项,均需要由该审核会审议并通过。

2009年6月20日,正式开馆的新卫城博物馆,选址在卫城山丘南侧,距世界文化遗产帕提农神庙(Parthenon)的直线距离仅280米。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创新的选址,不仅要与1874年建成的旧卫城博物馆协调,而且要面对现有的考古遗迹以及随时可能会发现的遗迹,又不可忽视雅典的现代性、可能蜂拥而至的游客和博物馆的特色。

希腊人对此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建与不建,建在何处,风格规模,规划设计等,从1976年开始,先后历经了30年。1989年,曾有意大利、罗马的两位建筑师通过竞赛获设计权,但动工开挖后发现敏感的古迹可能损伤,为此,在1999年宣告终止计划。2001年,纽约建筑师Bernard Tschomi与希腊当地建筑师合作,以最底层“悬挂”在遗迹之上,并以强化玻璃“隔与不隔”,人们从上经过,可见脚下的古卫城遗存为创造性思路赢得了设计权。希腊政府于2003年定案。后来由于涉及25幢民居拆迁,户主状告到法院。法院最终判决后,2006年才正式动工。总投资13亿欧元,总面积是老馆10倍之多,约达2.5万平方米,展厅1.4万平方米,展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希腊出土的文物,尤其是卫城出土的大理石雕像精华4000余件。新卫城博物馆成为和谐雅典与世界、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展示的亮点。

二、严格与严谨

希腊历代重视文物保护立法。1821年独立之后,国王曾邀请德国人前来成立古迹保护机构,编制古迹保护法律。1899年,希腊制定文物古迹所有权法律,确认希腊所管辖的土地、水下,挖掘所发现的古物,百分之百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1975年,立法通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在重要古迹附近的建筑物,虽然名义上是私人的,但实质上属于社会,可用不能卖。严禁私下买卖,只能卖给国家。翻修方案须经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批准。

2002年,希腊颁布《文物法律38条》,这是一个全面规范希腊公民和相关部门文物保护行为的法律,希腊现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均以此法律为准绳。其中以1838年为鲜明界线,之前的所有古迹、雕塑、陶器、青铜器以及手稿、图片、古籍、技艺等均属于国家财产。属于祖传的,名义上可以属于私人,但需向文化遗产部门申报登记,属于新出土、出水的,必须立即报告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隐匿不报,甚至私下买卖要受到严厉制裁,与盗窃博物馆文物同罪,可判10年刑期。若将1838年之前文物私自出关,将与私运同罪。1838年之后的文物及资料,除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关之外,如作家、画家、音乐家的手稿等,法律则允许私人拥有和收藏,并允许在经文化遗产管理核准的古董店流通。

希腊社会和公民法律意识很强,严肃主动执法氛围良好。雅典、哈尼亚等城市古玩古董商店,并不像国内形成古玩城及古玩一条街,而是不规则散落在精品商业街之中,不起眼不张扬,所出售的古玩古董,可以说均在1838年之后,偶尔发现的少数中国瓷器、景泰蓝及漆器,均为同治之后制作。2005年,曾有一名加拿大学生在卫城游览拍照时拣起了一块遗址石头,被警察现场拘留,经多方斡旋才最终获释。这是轰动世界的希腊严格保护文物的事例。

希腊《文物法律38条》对文物修复也作了严格规定,提出了防止修复性破坏的深刻理念。一是对古迹和雕塑要保护,不能再受损害。二是如何找到最早的资料。三是要最精确恢复到原状,不能由工作人员的修复把原来的东西破坏掉。如果修补者将文物修补歪曲了原状,修补者负有刑事责任并负责赔偿。

为此,希腊古物工作者对古物的修复极为严谨审慎,所见的卫城帕提农神殿和科诺索斯王宫修复工程,已进行多年。从论证到设计,从用材到施工,丝毫没有赶时间的感觉,基本也不封闭施工,游人照样可以在附近游览。国家考古博物馆对修复文物设专门处室,曾对1.4万件古物进行整理修复,每件古物修复前都要先画设计图。希腊文物修复另一深刻印象是修复与被修复主体之间,可识别性十分鲜明,不进行任何的人为做旧。所见麦锡尼古城内疑为杀死出征十年国王丈夫阿加门斯的妖后克吕泰・涅斯特拉之墓的墓壁修复,采用不加修饰的砖石与水泥,与原石产生了强烈对比,体现一种完全的真实。对德尔斐阿波罗神殿的公元前490年巨大雕像修复,修与不修取舍极为严谨,主要是对基础部分进行镶补,以确保多立克柱耸立起来,而对多立克柱身和柱头的历史沧桑,保持了一种残缺美。对基础部分大理石台阶,尽量使用原件,不得不修补部分做工极为精细,用材十分考究,但新老大理石色泽分辨一目了然。

三、优先与执著

希腊文化遗产保护实行一扩三优的政策。

一扩:将文化遗产概念扩大到包括所有存于希腊的物品,包括不可移动的古迹和遗址、可移动文物、非物质遗产(口头传统、神话、音乐、舞蹈、技巧和实践);保护的概念扩大到包括物质保存和保护、鉴定、研究、存档,以及文化遗产的社会学、美学研究和教育方面。总之用更加综合的视角来看待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的古迹和考古遗址,延伸至较近代的建筑遗产。

三优先的政策,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希腊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古籍、考古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职能优先,具有干预的特权。外交部、建筑部、发展部、内政部、宗教事务部、都市设计部、教育部、新闻和大众媒体部等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实行垂直设置,最高设在文化部,每个城市直至县、镇,都有相关单设机构或科室,还有国家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派出的专员。

对待在建设工程中发现古迹的处置,必须先听取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意见。2001年,雅典修建穿越市中心的地铁,在宪法广场到莫西纳特斯基站几公里地段,发现古迹,经专家论证确认其重要性。之后改变机械施工为人工挖掘,结果投资剧增,工程因此推迟几年,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才竣工通行。

希腊的港湾和古镇,如雅典爱琴海从市区至海神庙的连绵几十公里的沙滩,比雷埃夫斯基港湾,罗得岛古城港口,德尔裴古镇,古奥林匹克小镇、悬城麦泰奥拉包括建于14世纪、海拔613米悬崖绝壁之上的大麦泰奥拉修道院等6座修道院,均保持着大自然大文化大遗产的大原状和大风貌,珍稀之至。这与希腊长期以来实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职能优先是分不开的。

2.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一向在财政预算中处于优先。着力保护、保存希腊历史上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和所有在希腊境内曾经或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团体和传统。文化遗产一向能获得很高的拨款,并一直在寻找新的保护思路。财政部每年预算安排一大笔专款,用于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支付古迹保护和重大项目涉及的民居拆迁赔偿。

新卫城博物馆、国家考古博物馆、贝纳基博物馆、马其顿当代艺术中心等公共博物馆和艺术馆,保护古物及运行经费,除中央政府拨款保证之外,一些非营利基金会作为补充。

3.大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尤其重视欧盟其他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文化交流。其中,希腊文化月和在国际著名博物馆举办的考古展览优先。

希腊政府多年来致力于追讨流失在外的古希腊文物,也予世人深刻警示。新卫城博物馆最顶层是四面玻璃的透明天井式的展厅。匠心在于将此层旋转23度角与帕提农神庙平行,在展出的神庙中楣、间壁、雕塑、战马大理石雕刻之中,刻意留出了一幅幅空缺。1801年,英国埃尔金勋爵曾野蛮砍下一些帕提农神庙众神雕塑,盗运至伦敦,现收藏于大英帝国博物馆。博物馆的专家神态严肃,告示这是那些雕塑应有的位置。已故希腊文化部长梅利那・迈尔库里,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公开要求英国归还。现任总理曾于2008年3月29日再次催促英国归还。希腊政府和民间正在继续执著追讨。

四、教育与展示

对遗产的尊重、连续和传承,是希腊作为西方文明起源之地的最重要方面和特征。希腊人从小看着帕提农神殿长大,学历史、教历史、续历史的意识很强。《雅典》明确提出文物古迹具有教育功能。社会各个层面重视文物古迹的宣传教育,将希腊文化遗产编入教科书,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和理解希腊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认识和理解传承文明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在城镇中心广场、国际机场、地铁站、名人纪念馆、大街转弯处、大学入口处,到处可见神态恬静、生动的名人大理石雕像或建设中出土的文物,给人以历史、文化和个性,一种活生生的熏陶和教育。仅雅典就有3个地铁站将建设中出土的陶器等文物,嵌入进口处大理石墙,作为永久展示。笔者下榻于卫城南面的一家宾馆,地下一层自助餐厅周边发现卫城下城二处遗存,即予原状保护,加以玻璃屏墙展示,并设立希文说明牌,成为宾馆一景和特色。

希腊《文物法律38条》明确规定,古物属于所有市民共有。新发现的古迹、古物,要事事通过电视、报纸报道、宣传,相关部门不得隐瞒信息。从中可见希腊政府和社会,对文物宣传的力度。

希腊拥有众多博物馆,一般与古迹相辅相成,成为古迹展示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见新卫城、国家考古、迈锡尼、奥林匹亚、拜占庭、雅典、伊拉克里翁、圣托里尼红酒等博物馆均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

1.不张扬、不表面。最高的新卫城博物馆也只有三层,努力将其融入古迹氛围,而不是喧宾夺主。博物馆几乎找不到馆名,入口处也十分朴素。

2.形式从属内容。希腊各博物馆给人的最深印象是文物多、分量重,有来不及看的感觉。一进入新卫城博物馆是上坡状的前厅,两边高大的展柜尽是各式各样出土的陶器。在展陈形式上,基本还是传统的展柜、灯光加说明,但紧紧围绕着“怎样摆出来效果最有利表达古物历史”的主题。

3.人性化服务,力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奥林匹亚博物馆入口处是一个覆盖绿色藤蔓木架结构通道,售票处一侧是一个精致大方的各种纪念品商店和一个富有特色的餐厅。新卫城博物馆在一层、二层均有一个约一百平方米的各类图书、大小纪念品商店。圣托里尼红酒博物馆,是1660―1950年作为酿造红酒的一处工业遗产,在厂房东面改成的一个个动漫式的多个场景中,工人、老板、掌柜,葡萄榨机、电灯、桌椅、酿制等栩栩如生,配有希、英、中文解说。其出口处是一个现代气息很浓的商场,安排了几排酒吧桌椅,免费提供三种经典红酒品尝。最后一种是售价21欧元的甜红酒,其味醇正甘洌,特别受欢迎,游客品尝后购买的很多。国家考古博物馆则专门设有教育培训处,负责导游讲解、图书资料、摄影服务、盲人帮扶、咖啡休闲厅管理,每年平均接待观众50万,同时组织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个性化展示讲解活动。

五、活态与自觉

希腊对文化遗产严格保护,倡导一种民族和市民的自觉,不仅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旧城、街区、建筑和文物的守护,而且是对原生态的传承和复原,对原生活方式的传承和继续。这样使希腊多元多样的文化在现代化节奏中得以保存。

千方百计使文化遗产处于活态,是希腊文化遗产现行做法的一大特色,鼓励私人举办博物馆,政府予以资助。鼓励私人将文物主动捐赠给博物馆。国家考古博物馆为褒奖自觉捐赠埃及文物的著名收藏家,设专厅展出,既凸现传统亮点,又使这些文物处于活态。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9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历史遗迹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文物保护重要意义 发展旅游保护文物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祖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法令、指示和办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都有关于文物保护的条款。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又通过了重新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样就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在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文物意识以及打击文物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民众性多方位旅游活动的兴起和旅游业的迅猛超常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异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飞速提升,正在向世界级旅游强国迈进,因此,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愈为突出,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和谐共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课题。

二、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

无庸置疑,那些色彩纷呈、精美绝伦的大量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寻古探胜、求知求新,进而达到增长知识、愉悦心情,是广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历史有所了解,更愿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去感悟触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予人以直观、形象、写实、生动的感受。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品味,激发活力,同时,那些人类遗存之精美之绝世,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活跃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物遗迹数不胜数,令世人所仰望,而文物自身所持有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我们要重点以开发历史文化为主要元素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为要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的旅游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海内外游客出行游览,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和满足欲望。为此,保护好文物,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些美伦美奂而享誉世界的文物古迹奇观暂且不论,伊通作为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满族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在这个人口不到50万,幅员仅2300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至今仍然保存着辽金遗址、清代柳条边、御围场、古驿道、革命烈士纪念地以及革命旧址等多处古迹和大量的满族文物,境内有省、市、县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成为东北亚历史研究中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也势必让我们充分利用文物之优势,打造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研制和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旅游事业整体推进。

三、文物古迹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

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充分利用它、保护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为吸引众多的游客,旅游界必然会注意文物的保护工作,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态。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应。为了使文物能长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的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应对于大量的文物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缺少经费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与保护而惨遭毁灭。文物既然能为旅游区(点)带来经济效益,那么,旅游景区(点)就应该从其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区内文物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生动鲜活地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教育,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可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使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四、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文物遗迹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守的原则,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两者不可偏废、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要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体。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