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建议十篇

时间:2023-12-18 17:39:28

城中村改造建议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1

关键词:城中村;现状;研究;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很多城市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出现了城中村的现象。虽然这些城中村所处的位置已经在城市范围内,但基本上还保持着农村的管理体制及生活习惯,并未充分享受到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配套,城中村居民的文明程度也与周边城市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居住的人口比较复杂,治安条件差。

城中村因为低廉的租住价格,导致大量外来人口进入,而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这些人中很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组成结构复杂,因而使得治安比较混乱[1],成为了城市中治安管理较为薄弱的地区。

二、生活环境差。

城中村的环境治理投入不够,导致环境脏乱差。城中村的公共区域一般比较狭隘,大多都是原村庄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相差很大,排水、供电等设施也非常落后,城中村内的建设往往没有统一科学的规划,房屋建设杂乱无章,而且因为建设时间一般较长,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问题。对于垃圾处理,由于大多没有规划统一的垃圾处理站,没有垃圾处理设施,导致随处丢垃圾的现象普遍。城中村的道路宽度不够,很多地方不能通过公交车等稍大的车辆,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在城中村中生活的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缺乏管理。

城中村的情况非常复杂,虽然有原来农村的组织结构,但是因为外来人口很多,人员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而且城中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导致城中村的管理比较混乱,容易产生很多问题,成为城市社会安全隐患。

基于城中村的现状,合理的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势在必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中村改造提出建议:

一、充分调查,制定合理的改造规划。

对将要进行改造的城中村的位置、面积、现状等情况进行准确的调查摸底,按照时点形成城中村的详细权籍图形等资料,并且及时公示,防止未来改造时突击建设等情况的发生,对每个城中村改造的利益相关者做到公平。可在此基础上对改造的成本进行核算。制定规划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1、根据城中村的位置面积等地理因素,因地制宜的编制改造规划。

2、尊重城中村居民的改造愿望,做到对原居民的妥善安置,使其生活水平不低于改造前。

3、将教育资源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配置,让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更好的融入城市。

4、对原城中村承载的社会化功能进行合理安排,如原来大量的城市外来打工人员因城中村具有较便宜的房租等条件,吸引较多的外来人口居住,他们为城市提供服务,承担了大量的低薪、劳动强度大、城市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在城中村改造规划时,要考虑到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居住问题,使他们在城中村改造后有价格低廉的居住场所。

5、协调相关权利人的利益。政府要以改变城中村现状为基本目标,以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标准,主动作为,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合理与开发商沟通,做到相关权利人利益均衡。可以给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商提供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减免等优惠,鼓励开发企业吸纳当地居民参与城中村的改造工程,对于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城中村要安排建设商业配套项目,用于安置因城中村改造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大量居民,提高城中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6、转变城中村居民的观念,提高素质、自主创业[2]。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城中村居民转变观念,排除等靠要的思想。通过政策支持、培训等方式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素质和创业能力,积极创业,从农民真正转变成市民,积极融入到现代城市中。

二、对于不合适现在改造的城中村,要控制其无序扩张。

虽然对城中村进行改造非常必要,但是有些城中村因为改造条件不具备,应该暂缓改造,等时机合适时在进行改造。这个阶段可以对城中村的道路、公共环境等基础设施进行适当的改造,重点是要控制城中村无序扩张,特别是控制占用城中村公共空间进行私搭乱建,防止为以后的改造制造更多困难。

三、改造要按照每个城中村的特点,合理安排改造。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系统的社会工程,不能操之过急[3]。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中村居民市民化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时,政府成立由相关单位组成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小组,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城中村的原居民及相关利益者的意见,按照每个需要改造的城中村的特点,制定多方共赢的改造规划。应该选择有成功先例的、有政策保障的方式作为主要的改造方式。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听取各方面意见,保持信息沟通畅通,每次规划的修改,要做到向相关利益人公开,讨论酝酿和修改方案,经相关多方都同意后,由政府组织实施,全过程要做到信息公开。通过合理的改造,将城中村逐渐变成适合居住,环境优美,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 李敏.“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6年第3期:98-100.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2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改造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和我市第十三届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第十五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的重点建议,广泛动员,整合资源,在市区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建设宜居城市,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完成市区“城中村”改造任务,逐步改善城市环境,努力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打造现代城市新形象。2012年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完成规划编制,制定相关政策,宣传发动并组织实施。

(三)改造要求:坚持“按规划建设、按规范管理”,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通过改造使改造区块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与周边区块的开发建设更加协调。

二、工作内容及工作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4月底前,由市政府牵头,成立重点建议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步骤,召开相关动员会议,落实工作责任。

(二)推动办理阶段:2012年5月至8月,由市旧城改造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按照工作计划,围绕重点建议内容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召开各层次座谈交流会,研究提出政策建议,递交市委、市政府决策。9月至11月,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全方位宣传,完成规划编制,做好安置准备,逐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

(三)督促落实阶段:2012年5月至11月,由市政府牵头,对重点建议办理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并在取得阶段性成效时邀请人大代表视察、督导。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6月份与市人大代表见面并答复重点建议实施方案及工作推进情况。9月份,由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重点建议推进落实情况,并根据人大审议意见进行整改、完善。

(四)总结汇报阶段:12月份,由市政府将重点建议整改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市人大作专题报告。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自2011年12月在我市的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城中村”改造工作设想后,市政府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我市城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计划,3月29日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成立市旧城改造指挥部的通知》,由市长任总指挥、副市长任执行指挥,任副指挥,市政府办、纪委(监察局)、组织部、宣传部、法制办、发改局、公安局、财政局(地税局)、人力社保局、建设局、城管执法局等19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梧桐街道副主任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从各条线抽调骨干人员充实到办公室,切实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人员已于4月15日全部到位。

(二)调查摸底,制定政策。我市“城中村”形成时间长、历史遗留问题多,“城中村”改造政策制定是否恰当是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旧城改造指挥部要在原来初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将工作做深、做细,通过多种形式,对每家每户的现有房产情况、劳动就业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子女入学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存在的矛盾、老百姓的期望等情况。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政策可持续、群众可接受、政府可承受”的原则,研究制定出实际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在五年内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

(三)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我市“城中村”分布零散,部分区域不具备规模开发的可能,由于拆迁费用的不断攀升,遗留下的“城中村”改造难度越来越大。下一步,将根据各区块实际,制定具体改造方案,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城中村”改造。同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进一步完善改造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为“城中村”改造做好规划引导工作,盘活“城中村”的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交通,使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

(四)集聚要素,强化保障。由市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提供财力支持,协调做好实施主体的资金平衡工作,保障“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及村民拆迁补助资金的到位。市国土资源局做好安置土地安排工作,并协调市土地储备中心做好搬迁“城中村”土地的收储。市供电、供水、供气、电信、广电等部门(单位)负责做好居民用电、用水等生活基本需求的转移衔接。

四、工作要求

(一)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面广量大难度高,各开发主体和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各自分工,确定工作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改造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本次重点建议办理工作涉及面广、量大,各街道、市级相关开发主体及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3

一、区东部地区城中村改造基本情况

区东部地区共有12个城中村,其中,贾岭村于2015年12月通过自主改造土地挂牌方式,被广东海伦堡集团摘牌。剩余11个村分别是武东街的芦家咀村、五星村、武东村,白玉山街的努力村、同兴村、群力村、五一村、火官村、红胜村、星火村、胜强村。2016年8月,市政府研究决定全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模式由自主改造调整为政府统征储备,同时明确,由青山区和汉正街控股集团共同实施青山区11村的统征储备工作。青山区东部11村集体土地总用地面积约约1.78万亩,共有11429户,28658人。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城中村改造的决策部署,我区11个城中村计划于“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改造。2017年4月,我区全面启动东部11村城中村改造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开展。

二、区东部城中村范围内坟墓分布情况及坟墓迁移存在的问题

据初步调查了解,东部11村中,有3个村建设有村办陵园,分别是同兴村、群力村、武东村,墓地规模在2000座左右,这些墓地均不符合规划用地要求,且均未经批准建设,其中,同兴村所建的大佛山陵园,位于氧气公司旁,是市区消防、安监部门明确需重点整治的重大安全隐患;其余各村的坟墓均分散在本村的田间地头。据统计,东部11村共有坟墓约2.24万座。

根据区东部11村城中村改造规划,我区将着力把该区域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北湖生态新城,在友谊大道延长线以北区域,建设华夏幸福环保小镇,在青化路以南临严西湖区域,建设文旅、科创小镇。我们在研究东部11村规划布局工作中,拟将东部11村范围内的坟墓迁移集中安葬,以利于整个区域用地布局功能的实现。

目前,我区已启动东部5村整村及部分村涉水重点工程区域的城中村改造拆迁签约工作,因东部11村范围内无农村公益性墓地,导致这些村的坟墓无处可迁,影响了涉水重点工程及还建房建设区域的征地、供地工作。下一步,我区将陆续启动其它村的拆迁签约工作,同样面临坟墓无处可迁的问题。

三、关于在区东部农村地区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的建议

鉴于我区东部11村城中村改造工作已全面启动,改造区域内的坟墓迁移问题十分突出,集中建设公益性墓地迫在眉睫。根据11村村民要求就近就地迁移坟墓的强烈愿望及我区东部城中村改造的实际需要,我们建议区民政部门尽快协调市民政部门,批准在范围内选址建设公益性墓地。我办将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的坟墓得到妥善迁移安置。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4

为进一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中村(居)和旧城改造土地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旧城改造要坚持“政府主导、街村主体,统一规划、整体推进,连片开发、集中配套,以人为本、让利于民,依法实施、规范运作”的原则,统筹考虑村(居)民安置、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因素,兼顾各方利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高起点规划,高水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作,逐步实现“改出一批新社区,改出一批新产业,改出一批新财富,改出一批新市民”目标,实现城市形象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根本性提升。

二、旧城改造项目实施程序

(一)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旧城改造专项规划,确定改造片区,提出片区控制性规划意见。

(二)各街道(开发区)提出旧城改造年度计划,报市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市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报市政府审批。重要片区也可由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与相关街道(开发区)会商后,直接提出改造计划,报市政府审批。

(三)市政府批准旧城改造年度计划后,由市规划管理部门确认改造项目四址范围,提出规划设计条件;国土部门确认改造项目范围内各类土地面积及权属。

(四)各街道(开发区)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根据规划、国土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和土地状况,编制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报市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审查。

(五)市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组织城建、国土、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改造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会审,出具审查意见,报市政府批准。

(六)市政府批准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后,各街道(开发区)采取公开招标或者邀请招标方式,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单位。其中集体土地上的改造项目,以村(居)为单位,村(居)民安置补偿协议签约率达到95%以上,方可按程序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开工建设安置房。

(七)市政府组织各街道(开发区)、有关单位实施房屋征收工作。

(八)改造项目用地达到净地条件后,纳入政府土地储备,依法公开出让,进行开发建设。

三、加强旧城改造规划管理

(一)旧城改造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就近集中、成片开发的要求,加快编制完善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提高小高层和高层住宅建设比例,从严控制多层住宅建设比例。

(二)改造项目要严格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等规范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齐全。要加强对旧城改造规划的调控和管理,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建设和管理。

(三)旧城改造项目安置区与销售区分区建设,涉及多个村(居)、单位的改造项目,安置区要相对集中。

(四)旧城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可由市政府组织编制,或由土地开发整理单位负责编制,费用计入土地开发整理成本。

四、在推进旧城改造中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

(一)改造村(居)原址以外新增用地纳入片区整体改造的,按照新增土地总面积的20%为村(居)留用经济发展用地。该新增用地不再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奖励政策。

(二)留用经济发展用地的方式分为留用土地、资金补助、代建回购、土地作价入股等方式,由村(居)自主选择。

1、改造村(居)选择留用土地方式,由村(居)按照该区域控制性规划自行建设,土地性质保持原性质不变。

2、改造村(居)选择资金补助方式,对留用土地按照片区规划用途评估价值扣除征地费用,作为补助资金,由市政府拨付给村(居),用于村(居)集体发展和村民生活保障。

3、改造村(居)选择代建回购方式,对留用土地按片区规划用途评估价值扣除征地费用,改造村(居)回购等值的建筑物。

4、改造村(居)选择土地作价入股方式,对留用土地按片区规划用途评估价值扣除征地费用,以入股方式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获取经济收益。

(三)鼓励、支持村(居)参与旧村(城)改造。鼓励村(居)将集体存量资产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依法设立由全体村(居)民共同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可以联合开发企业成立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参与和实施旧村(城)改造,承担经营风险,享有开发收益。

五、明确保障性住房配建要求

改造项目扣除安置用地后,开发用地按不低于规划住宅建筑面积5%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后由市政府无偿收回。

确因规划功能配置等原因不能实施保障性住房配建的住宅建设用地,经市政府批准后,可不实施实物配建。

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房地产开发用地,由城建部门确定配建面积、住房套型面积、建设工期及配建标准等建设条件,作为土地“招拍挂”的附加条件,并在土地出让合同及相关建设合同中明确。

六、完善旧城改造有关政策

(一)用地支持

1、拟改造片区内村(居)原址、村办企业、村(居)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一并纳入片区整体改造用地。

2、改造片区内新修建的市政道路、其他市政公共设施占用改造村庄原址土地的,由市政府负责支付征收费用,或者在片区新增土地内置换等量土地;占用村庄原址以外土地的,按照征地补偿办法予以补偿。

(二)征收安置补偿

1、征收补偿以房屋补偿为主、货币补偿为补充。市政府另行研究制定市区房屋征收安置补偿指导意见,统一规范市区各类房屋的征收补偿办法,任何项目不得突破。

2、被征收房屋土地性质为集体土地或者国有划拨土地的,安置房土地性质为国有划拨。国有划拨土地上建设的安置房屋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管理,五年后按规定缴纳土地收益,可上市交易;被征收房屋土地性质为国有出让的,安置房土地性质为国有出让。

3、改造片区要依法按程序选择资质较高、业绩突出、诚信执业的房地产评估企业参与房屋及附属物评估工作,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合法。市房屋征收管理部门对评估企业执业情况建立诚信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三)旧城改造项目土地成交价款拨付及奖励

1、土地开发整理单位依法竞得改造项目原村址土地使用权,土地成交价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土地出让成交后,按政策规定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及有关费用(包括社会保障资金),剩余价款的90%于15日内拨付给土地开发整理单位,10%剩余价款作为项目履约金,在项目全部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拨付给土地开发整理单位。

2、其他单位以土地开发整理成本竞得改造项目原村址土地使用权,成交价款按政策规定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及有关费用(包括社会保障资金)后,剩余价款拨付给土地开发整理单位,差额部分由土地开发整理单位自行承担。

3、其他单位以高于土地开发整理成本竞得改造项目原村址土地使用权,成交价款按政策规定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及有关费用(包括社会保障资金)后,如剩余价款小于或等于土地开发整理成本及土地开发整理成本8%的管理费之和,剩余价款拨付给土地开发整理单位;如剩余价款大于土地开发整理成本及土地开发整理成本8%的管理费之和,除拨付给土地开发整理单位土地开发整理成本及8%的管理费外,剩余价款的40%奖励给土地开发整理单位,20%奖励给项目所在街道。

4、其他单位以低于土地开发整理成本价款竞得改造项目原村址土地使用权,按政策规定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及有关费用(包括社会保障资金),剩余价款拨付给土地开发整理单位,差额部分自行承担。

(四)扶持政策

1、村原址内的集体存量土地净地招拍挂后,根据成交价款扣除有关税费和安置补偿费用后,拨付改造村(居)40%;拨付所在街道办事处20%。改造村(居)按期完成房屋征收工作的,奖励20%;按期完成安置房建设并验收合格的,奖励10%;改造项目按期全部完成并验收合格的,奖励10%。

2、改造项目安置房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供热、燃气、给水除外)和市级行政性事业性收费(人防费、劳保费除外)。开发建设部分配建保障性住房的,该开发建设部分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供热、燃气、给水除外)和市级行政性事业性收费(人防费、劳保费除外);开发建设部分不配建保障性住房的,该开发建设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供热、燃气、给水除外)和市级行政性事业性收费按标准的50%收取(人防费、劳保费除外)。

七、其他规定

(一)市政府已批准的旧村改造项目中,改造规划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准,目前正在实施房屋征收安置的项目,由各街道(开发区)负责做好相关工作;其他村庄不再单独实施改造,按规划纳入片区改造范围。其中已按政办发号文件规定程序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单位的,由土地开发整理单位自行确定是否继续参与旧村改造,自动放弃的,前期投入费用不予返还。

(二)市政府尚未批准改造的村(居),严禁擅自与开发企业签订改造协议。违反旧村(城)改造实施程序,擅自签订改造协议的,市政府不予批准。

(三)如旧城改造片区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街道,原则上由占地面积大的街道作为改造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和土地开发整理招标单位,或由市政府指定。

(四)旧城改造项目协议由所在街道(开发区)与开发企业签订。协议文本在签订前须报市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审核,报市政府法制办审查。协议签订后,报市政府备案。未经审核、审查的协议,市政府不予备案。

改造项目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街道(开发区)的,由市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会同相关街道(开发区)与开发企业签订协议。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5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这次会议的目的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研究部署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推动这项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刚才,县政协副主席、县城建局刘廷爱局长传达了省、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县政府办副主任樊孝仁同志宣读了年南昌县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希望大家按照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省、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年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扩内需、调结构,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惠及农村困难群众的重要民生工程。今年,为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中央将中西部地区所有县全部纳入试点范围,县作为非西部政策延伸县列入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5月25日和6月21日,省、市政府分别召开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为此,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这件顺民意、得民心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大好处)

广大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及时雨。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措施,一)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多数农民的住房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农村散居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家庭、贫困户等弱势群体仍有不少居住在危房中,相当部分农村住房为建筑质量差、抗震能力低的砖木结构。通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把住房保障政策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从市民覆盖到农民,切实解决困难农户的安居问题,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扩大内需,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最大的潜力在农村。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比重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农村消费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加快农村发展,千方百计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摆在各级政府面前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可有效拉动农村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而且对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农村住房建设的过程,三)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实际上是对农村的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诸多要素优化整合与调整利用的过程。通过整村新建迁建或者滚动整治改造,加快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公共服务覆盖面,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的物质文化建设,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明确目标。准确把握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技术性和时效性

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为指导。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协同推进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扶贫开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农民得实惠、民心得稳定、社会得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作目标是根据省政府安排,年全县共有400户任务,其中新建340户,维修加固60户。要全面完成今年的改造任务,需要着力搞好三个规划、把握三个要素、坚持三个原则。

合理确定要撤并的村庄和搬迁时序,首先是要搞好三个规划。一是要抓紧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的区位、规模和空间布局。为农房建设改造工作提供依据。二是要科学制定农村危房改造规划。深入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十二五规划,合理确定年度建设改造计划和建设时序,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造工作推进时间和步骤。三是要扎实编好农房建设改造详细规划。要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组织搞好新型农房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同时为自建房农户免费提供设计图样和技术咨询。要通过科学规划,从根本上改变农房“建了拆、拆了建”和“年年建新房、不见新农村”现象,防止重复建设而造成新的浪费。

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其一是经济上最困难的农户,其次是要把握三个要素。一是改造对象。按照最贫困、最危险的原则来严格确定补助改造对象。其二是居住在最危险的房屋中,县民政局和各乡镇要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对农村危房对象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调查摸底工作要在于8月20日前完成。二是改造资金。根据中央补助资金和省、县配套补助资金,全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户均1.1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000元,省、县共同配套5000元。各乡镇要合理安排新建农房数量,严格按照资金发放比例发放资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付清全部余款。补助资金统一拨付到补助对象一卡通账户。要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安全使用、管理。三是改造面积。农村危房改造要充分考虑抗震设防要求,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建筑面积和总造价,新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40至60平方米以内,便于农民富裕后向两边扩建或向上加盖。

必须尊重群众意愿。要把政策、规划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最后是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群众自愿原则。农民是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主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决不能搞强迫命令。要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路、政策鼓励、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等多种方式,调动起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户按照自愿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程序确定,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各审查环节结果进行“三榜公示”二是统筹兼顾原则。农村危房改造,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约用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推动农民居住区由分散向集中转变。要把节地、节能、环保要求贯穿农村危房改造全过程,提倡拆旧建新,新建农房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三是积极稳妥原则。要妥善处理好农村危房改造中的拆迁、用地、补助等敏感问题,坚持阳光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定改造对象和改造方式。要认真做好农村危房的项目规划选址、勘探、预算审核等工作,按照一户一宅要求组织建设,并完成新旧宅基地整理、复垦工作,维修住房要坚持简单、实用原则,满足基本居住功能。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技术指导,严把工程材料,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保证房屋安全。竣工后要健全档案管理,要按照农村危房改造的要求做好倒房重建户的档案资料登记、收录和管理,实行一户一案,及时准确地将档案信息录入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档案信息系统。具体时间要求是8月底完成全县危房鉴定,确定改造对象和改造方式,并将危房改造花名册报省、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2月20日前完成改造建设、档案录入等工作。

三、加强领导。有效抓住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切入点和支撑点

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快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艰巨。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主动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搞好保障、合力推进的大好态势。县政府已成立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定一名班子分管此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并于8月15日前将领导小组名单报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政府是责任主体。

二)落实工作责任。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推进人,要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

三)抓好宣传发动。要采取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和标语等多种形式。使农村危房改造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要及时宣传报道各地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对干部执政水平和驾驭全局能力的重要考验。

四)督查考核验收。要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落实的具体体现。各乡镇要紧扣农村危房改造时间,将危房改造工期倒排,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要求安排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抓好督查,定期调度,定期考核,定期通报。年底,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乡镇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组织开展检查验收。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6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土地产权;房屋拆迁

一、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提出

(一)基本概念

广义而言,城中村是指农村的土地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且农业用地很少或没有,居民也基本上属于非农化的村落;狭义而言,城中村特指那些农地与居民早已非农化,村庄也已经转制为城市建设,只是习惯上仍称为村的社区部落。本文指涉的城中村包含上述两层意思。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的主要指标已完成向城市社区的转型,但在基本素质上仍缺乏城市社区的内涵特征。

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混乱、环境恶劣、治安复杂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为此,城中村常被形容为城市健康躯体上的“毒瘤”。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调整城市规划,扩充城市的区域空间,将城郊的农村纳入统一管理,这是城中村改造的最直接原因。改造城中村,使其摆脱自身发展的恶性循环并与周边城市环境衔接,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深圳城中村的历史、现状、特点和改造目标、难点

早在1992年,深圳特区内的罗湖、福田、南山区便进行了城市化改造,173个自然村的4万农民改变身份成为“城里人”;11年后的2003年,深圳开始了第二次城市化,截止到2004年底,宝安、龙岗两区的27万农民也全部“洗脚上田”,变成城市居民。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

2005年11月9日,《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总体纲要(2005—2010)》正式出台。在纲要中,未来5年改造的目标是:特区内城中村的拆除重建规模达到总量的20%,特区外拆除重建规模达到总量的5%,5年城中村改造控制的总量为拆除建筑面积1150万平方米,重建建筑面积2590万平方米,综合整治建筑面积3370万平方米,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改造中会出现5大难点:一是改造规模庞大,任务艰巨;二是拆迁补偿难,法律规定不完善;三是违建改造矛盾突出;四是产权和租赁期限模糊,难理清;五是部分房屋产权人联系难。

二、城中村改造中遇到的法律缺陷

(一)城中村土地的产权障碍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城市所有土地的产权归国家所有,而农村和城郊土地的产权归集体所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国家可以征用作为农民生产资料的农用地,但难以征用作为农民生活资料的宅基地。城中村改造的最根本障碍就在于这种二元土地制度。

(二)城中村土地流转举步维艰

在那些土地没有完全国有化的城中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的流转非常困难。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中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许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随时会有失业的风险。集体土地负担着经济与保障的双重职能,如果难以流转,大量的土地资源,或利用率低下,或由于抛荒而浪费,同时劳动力也得不到有效配置。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征用制度的缺陷

加快城市化进程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土地所有形式的改变,由此产生土地征用问题。在我国,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存在诸如土地征用权滥用、征地补偿范围过窄、标准过低、征用程序不严格不民主等一系列问题,这无不与土地征用法律法规不完善和土地征用管理不当有关。

(四)城中村改造中房屋拆迁补偿的法律盲点

城中村改造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是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及相应补偿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的部级大法。拆迁是在城市规划区内还是城市规划区外,其法律意义是不同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的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拆迁活动,是适用《拆迁条例》还是适用《土管法》的规定存在争议。适用的法律不同,补偿标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也会不同。

(五)城中村违法建筑拆除的困境

违法建筑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是产权不清和利益驱动。违法建筑往往处于城中村内经济繁华的枢纽地带,投资少、经济效益好,村民、投资者以及基层单位、公职人员通过违法建筑牟取了经济利益,甚至形成了利益同盟,对制止违法建筑形成巨大的阻力。另一方面,违法建筑的产权混乱,如果承认违法建筑的产权,则鼓励了违法行为,引发新的抢建风;不承认产权,考虑到法律依据不足及违法行为的普遍性,对已经存在的违法建筑难以,令改造无所适从。政府的这种两难境地也为违法建筑的迅速膨胀培养了土壤。到2000年,深圳市各种违法建筑达1.21亿平方米,占全市建筑总面积的1/3多。

(六)深圳市龙岗区旧改模式和法律盲点

在过去的4—5年里,深圳市龙岗区旧城改造的速度可称得上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尤其是单体项目的改造规模超过深圳其他几个行政区。但龙岗旧改模式在操作推广时也遇到法律盲点。《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推进城中村改造仅限于旧村改造,而龙岗区旧改则包括旧城镇、旧村及旧工业园三个层面,城中村改造多为综合整治(穿衣戴帽)与局部相连,涉及的大多是公共利益,比如安全隐患、水电配套等,需要政府投资,而旧城镇与旧工业园改造则涉及私人利益,改造后多为经营性项目。另外,旧改的拆迁补偿法律规定,也很难在短时间在全市范围统一各方的利益均衡,《暂行规定》的指导标准,也仅仅针对合法且有明晰产权的城中村住宅。

三、城中村改造中民商事法律问题的解决与司法实务

(一)城中村改造的核心是土地产权问题

在现行的土地法律制度框架下,要真正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就要使农村的土地能够在市场上合法地自由流通,实现流通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使其彻底国有化

。消除改造的产权障碍,一般只有通过土地征用才能实现,但此种方式将使大多数地方政府陷入不可自拔的财政压力。笔者通过认真研究现行法律制度后认为,实行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使村集体通过盘活土地资产获得改造所需资金,使政府能够统一、有效地利用土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是指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整体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周边地区或城市内部的村镇在城市化过程中,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并实现撤村改居的过渡为前提,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将原属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整体性、一次性地转归为国家所有,并基本不改变原有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权归属,即国有土地派生出的使用权仍由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公司)享有。

转制是在现有制度体制下顺应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相对于法律制度的超前。因为其间涉及重大的财产权属变更和利益关系协调问题,《土管条例》第2条第(5)项规定应当说是国有化转制最主要的法律依据。

2.征用制度与国有化转制的比较。虽然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与征用最终都是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政府公告的方式来实现的,实现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比较而言,两者仍有较大的区别:一方面,征用是以实现具体的建设项目为目的,以特定的建设用地为特定对象而分片、分期进行的,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具有整体性、一次性的特点,更多的是从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考虑,对具体改造形式和对象,政府并不要求具体的目标;另一方面,征用后的土地用途可能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也将转归建设单位享有,而集体土地转归国有时,不改变原土地用途和原土地使用者。

3.国有化转制的步骤。研究近些年广州市和深圳市龙岗区、宝安区的城市化过程,改制范围内的农村已经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体成员一次性转为城市居民;二是撤销原村委建制,以城市社区居委会取而代之;三是将原由村委会管理的集体经济实体转制为由集体法人股东持股的股份制企业。这样,农村土地房产也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农转非和撤农转居;第二步是以政府令的形式,将列入转制范围的集体土地一次性转为国有土地;第三步是按转制后确认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配套规定,对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人和房屋所有权人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证,对取得合法权属证明的土地、房产在缴纳相应的税费后,允许其进入房地产交易市场。

(二)城中村房屋拆迁补偿的法律选择

1.法律适用。近年来,全国一些省市陆续出台的有关拆迁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中,可以找到涉及城中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的相关内容。归纳起来,基本采用以下三种补偿安置办法的其一或组合:一是“参照法”,即参照城市房屋拆迁进行补偿;二是“征地法”,即先将土地变性质征用,再依国有土地上的房屋补偿;三是“协商法”,即由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主体相互商量决定补偿。

一般认为,对于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因国家建设需要拆除并给予安置补偿的,是将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作为地上附着物处理的,应使用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规范。但笔者持不同看法,借鉴广州、深圳等地的做法,将上述后两种办法组合使用,其中“征地法”应改成以“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为前提。理由如下:(1)城中村改造的土地问题不能与一般的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完全等同,土地征用制度是目前集体土地转为国有的唯一系统化制度,而国家对集体土地国有化转制只有框架性规定。相比之下,转制的适用范围更狭窄一些,必须符合《土管条例》第2条的规定。(2)补偿程度有差别。在土地征用时,《土管法》第47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但对城中村中以房屋为主的农民私有财产拆迁补偿却采取忽略或放任态度,甚至没有房屋的概念,房屋仅被包含在“附着物”中。该法第47条第4款规定,地上的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这样转授权力,结果会导致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和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截然分开,政府需要支付两部分费用。而集体土地转归国有时,原则上具有无补偿性。由于集体土地的国有化转制不是为具体建设项目而发生,没有具体建设单位置于其间,即没有补偿费用的承担者,并且集体土地在国有化后由原使用者继续使用,农村集体及其成员一般不会因此得到特别补偿。

因此,国有化转制后的土地上的房产在因城市化改造开发而拆迁时,将按照国务院《拆迁条例》和各地的实施细则标准,由拆迁当事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

2.房屋拆迁法律关系的性质。笔者认为,房屋拆迁法律关系具有行政和民事双重属性,前者是指拆迁过程中,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行使拆迁行政管理权,从而与拆迁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法律关系。后者指拆迁人(商业拆迁的发展建设单位)和被拆迁人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拆迁人与房屋拆迁单位之间,根据公平、诚信、等价有偿的原则产生的法律关系。

3.城中村房屋拆迁的民商事法律纠纷及解决。拆迁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城建纠纷问题,实际上它已牵涉法律、政府职能、公众利益等多个方面。在城中村房屋拆迁中,由于拆迁管理工作不到位、拆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拆迁过程中的侵权、违约现象屡禁不止,使相关当事人的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护。

在商业性拆迁过程中,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主要是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以及拆迁人与房屋拆迁单位之间委托拆迁关系。

拆迁民事纠纷经常是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形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达成协议后发生争议,未经行政机关裁决,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三)违法用地和违建拆除的法律争议及解决思路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主要集中在土地转让和违建清查两类。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7

以生态产业园为先导,第一。走“三位一体”乡村化新路子。依照新园区、新城区、新社区“三位一体”乡村化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园区建设与城区功能、社区服务全面对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以开阔的视野、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方法,科学规划生态产业园20平方公里的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制订土地利用、园区道路、市政设施、环境维护等详细专项规划,尽快启动园区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把生态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活力区、招商引资的主战区、科技创新的源动区、乡村形象的展示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强化县城的中心乡村职能和地位,以建设宜工、宜商、宜居的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乡村为目标,全面增强县城的基础实力、竞争能力以及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关联性,以城区功能的逐步完善带动社区的统筹建设,从人口结构、居民收入、社保水平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县前段城建城管工作的效果,这次推进新型乡村化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动员大会。全面布置下阶段新型乡村化工作和创建卫生县城工作,推动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等会,市委常委、县委周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现在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领会省、市新型乡村化会议主要精神

全省新型乡村化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的主要精神是走特色的新型乡村化道路,去年月日。必需掌握3个着眼点,走出7条新路子。会议认为,推进新型乡村化,一要正确掌握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科学制定工作目标。二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做大做强区域中心乡村,加快发展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三要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四要大力增强乡村产业支撑能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乡村产业集聚发展。五要全面提升乡村综合承载能力,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健全乡村平安保证体系。六要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七要不断创新乡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包括投融资体制机制、土地管理制度、乡村管理体制等。八要切实加强推进新型乡村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领,抓好组织实施,加强考核评价。会议明确将列入全省人口集聚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快的25个中等城市之一。

全市新型乡村化工作会议在邵阳召开。会议认为邵阳市的新型乡村化发展路径是以东部区域为龙头,今年月日。走群为主体的乡村化新路子;以打造生态市为目标,走“两型”引领的乡村化新路子;以市区420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示范工程为试点,走城乡统筹的乡村化新路子;以宝庆工业新城为先导,走“三位一体”乡村化新路子;以完善投融资体系为重点,走机制创新的乡村化新路子;以宝庆区域文化为特色,走个性发展的乡村化新路子。要准确掌握发展态势,科学谋划发展路子,突出抓好工作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会议明确将县城列入邵阳市“1+1+3乡村群的卫星城之一。

从实质内容上讲,省市会议的主要精神。推进新型乡村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两型”带动,坚持新型乡村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可继续集约发展,以乡村群为主体形态实现大中小乡村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深刻领会新型乡村化的基本内涵,着力提高领导新型乡村化的能力和水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推进新型乡村化的各项工作。

科学谋划下阶段新型乡村化工作

二、认真总结年新型乡村化工作成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年来。以新型乡村化建设为方向,以“城建城管年”活动为契机,一手抓提质扩容,一手抓规划管理,全年实现城建投入4.23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投入3.89亿元,同比增长15.6%扩展城镇面积2.7平方公里,同比增长15.3%城镇化水平达到36.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县城主干道改造工程被评为全市十大精品工程,城镇建设目标管理获市一等奖。主要效果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城镇发展质量。注重规划的前瞻性、透明性、权威性,

第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合理引导城镇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节奏。强化规划修编,全面完成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着手编制生态产业园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强化规划评审、规划执法,积极开展规划执法集中行动,加大对违章违规建设的预防和查处力度。去年依法强制撤除焦化厂内、文体路和宋家塘等地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筑,获得广泛好评。

促进城镇提质扩容。依照适度超前、完善配套、突破瓶颈的原则,

第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握紧拳头,重点倾斜,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是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不时完善乡村供水、供电和信息网络,提高公用设施履盖率和保障率。下水道改造主管网2.1公里;管道燃气项目铺设主管网27公里、支管57公里;乡村生活污水处置厂动工兴建,敷设污水收集管网5.8公里;无害化垃圾处置场完成80%工程量。二是加强乡村交通建设。加快县城主干道路改造,兴和路、金龙路、昭阳路、衡宝北路共计7.5公里道路完成路面改造、绿化灯化、人行道板铺设、红绿灯电子眼铺设和重胶沥青铺设等,县城品位进一步提升。县城出租汽车特许经营权出让顺利完成。三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北苑、南苑广场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百富广场改造工程竣工;广泛开展“捐植爱心树、绿化我县城”活动,共募捐469棵樟树、265棵桂花树,分别栽植在兴和路和昭阳路,县城新增绿化面积12000余平方米。

塑造城镇良好形象。坚持“建管并重、规范有序”原则,

第三、以规范管理为目标。加强乡村管理综合执法,大力整治城区交通、摊担和卫生秩序。一是完善城管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关于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环卫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细化了管理目标,落实了管理责任,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乡村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管、环卫工作取得新的效果。二是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开展摊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取缔零散流动摊担,纠正店外经营,取缔马路市场,全城10条主要道路基本无占道经营。开展县城客运交通秩序集中整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城区车辆停放逐步规范。开展清理违章搭建集中整治,撤除遮阳蓬、棚架、违章建(构)筑物。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对城市道路、广场和专业市场、集贸市场、摊点、停车场等公共场所确保17小时全天候清扫保洁,城区环境卫生明显好转。三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新改造的兴和路和衡宝北路等路段开展军警民共建平安文明示范街活动,努力形成讲卫生、讲秩序、讲安全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县城品位。

推进城镇和谐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维护民利作为推进新型乡村化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一是开展廉租住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对县城15个社区1753户低收入家庭进行登记造册,第四、以民生民利为根本。腾退公房6323平方米,作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3420平方米。划拨土地17.28亩,作为廉租房建设用地,10000平方米的主体工程即将竣工。二是扎实抓好征地拆迁安排工作。筹集资金2000万元,共征回土地672亩,支付征地款1440万元,保证了会议文化中心、四完小、亿利金属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三是深入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平安督查。对县城所有的建项目进行了5次现场平安大检查,提出隐患整改意见100多条,及时发现和消除了平安隐患,全年没有发生建筑平安事故。

县的新型乡村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年来。但与上级的要求、与先进县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示是局部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不强,缺乏讲卫生、讲文明的自觉性;乡村管理中乱倾乱倒、乱涂乱画、乱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城建资金严重缺乏,局部重点项目因资金缺乏进展愉快;部门配合有待加强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齐抓共管的合力不够。

县新型乡村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规范城镇管理,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位;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打造综合承载能力强、区域辐射带动广的城镇群,构建衔接产业转移的支撑平台;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县城两市镇和建制镇扩容提质步伐,建设生态秀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8

关键词:城中村;形成原因;土地;建议与对策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较普遍现象,表现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使大量村庄包围在城市建成区内,这种村庄内仍旧实行农村管理体制,再加之利益的驱动,导致“城中村”的规划、建设、管理长期处于混乱无序和低水平状态。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就“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进行简要阐述。

一、“城中村”的形成原因

有专家分析认为,“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角度讲,土地集体所有制、宅基地政策是形成“城中村”的重要制度条件,土地集体所有和宅基地政策把村民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基于土地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分化瓦解。从社会角度讲,中国农村宗族和地缘观念很强,这种安土重迁的居住观念构成了“城中村”存续的社会心理条件;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增值,外来人口急增,使得私房出租成为一个利益丰厚的产业,这是“城中村”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从政府角度讲,认识不足,缺乏及时的规划和调控,对“城中村”的发生、发展后果估计不足,没有及时拿出有效的规划、改造措施,最后积重难返。

二、“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发展,“城中村”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土地管理混乱、社会保障缺位、村庄治理垢病、产权关系模糊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

由于“城中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造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下,房屋建筑占地面积大,建筑风格与城市规划不够衔接,房屋容积率低,土地利用十分粗放,同时,“城中村”的土地区位条件相对优越,土地的产权又属于村集体所有。这样,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相对于城市低廉的土地价格,使某些村集体热衷于自己搞土地开发,排斥政府征用土地,导致由于规划和基础设施改善而使土地升值的部分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

(二)管理体制不顺,管理难度较大

“城中村”周围已经被城市社区所包围,而“城中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它既像城市又像农村,既不是城市又不是农村。从管理体制上看,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与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有较大的区别,它们在“城中村”形成矛盾和冲突,有时又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城中村”的性质使城市管理部门管不到,街道、村、镇管理又不力。

(三)人口构成复杂,社会治安堪忧

“城中村”的人口构成十分复杂。据调查,主要由以下几类人构成:首先是当地的原有“村民”(部分村民的户籍实际上已经成为市民),其次是租用“城中村”村民住宅的城区市民,第三是来自外地、职业构成十分复杂的外来人口。

(四)公共设施缺乏,环境问题严重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是与原来低密度的建筑和低密度的人口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现在由于部分市民和大量外来人口的入住、小企业的开办,使得给水、排水、道路、交通、电力、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超负荷运转,导致污水横溢,垃圾乱倒、蚊蝇丛生,环境质量较差,村内道路狭窄且杂乱无章,建筑凌乱,城市形象低下,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

三、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影响着城市品位的提升;对“城中村”实行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改造势在必行。借鉴省内外“城中村”改造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城中村”改造,必须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建设的原则。

“城中村”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改造,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规划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规划要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高起点、高标准地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完善环境规划和空间设计;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的协调,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筑设计要体现民俗特色,有品味,上档次,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城中村”改造,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

各个“城中村”的状况不同,干部群众的思想水平、物质基础也不一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各有侧重。必须以改革的思路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城中村”改造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事,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稳妥推进。此外,“城中村”改造触及到群众的既得利益,还必须调动村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要从实际出发,在不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给群众一些政策性的补偿和一定的资金扶持,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城中村”改造,必须解决好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改制问题。

撤村建居后,农村集体土地原则上应依法征用,转为国有。转为国有后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在国家未实施城市建设前,可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政府对此必须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太原市在做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考虑,“城中村”有剩余土地的前提下,按每人133平方米控制,包括其安置村民住宅用地、小区级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小区级及以下配套公共绿地、预留的生产发展用地。

(四)“城中村”改造,政府必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土地开发利用及其管理机制问题,涉及到体制问题、产业转型问题,涉及到城市规划实施问题,涉及到教育、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协调城建、规划、劳动、公安、国土等众多部门共同行动,牵扯到城市政府、基层政府、村集体、村民、开发商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必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城中村”村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实解决好村民的养老、医疗、就业、低保、教育等问题,消除失地后村民的后顾之忧,才能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五)“城中村”改造,必须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手段。

“城中村”改造是推进城市化的大事,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件难事。这其中既有做群众思想工作的难度,又有实行政策补偿的难度,还有成本投入的难度。只有把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才能解开这一难题。如资金运作,单靠某一方面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多元化融资,除可采取群众集资一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政府补助一部分外,还要用优惠政策激起投资者的投资兴趣,以此吸收大量的民间资本,从根本上解决建房资金缺口的困难。

(六)“城中村”改造,必须将村民纳入教育培训计划,使其能够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生活的转变。

“城中村”改造不是单一的城市建设问题,目前很多城市都存在重视“城中村”的景观改造,而忽视人的改造问题,改造后村民的生存技能、生存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依旧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这是城市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改造过程中政策措施的制定不仅应关注如何顺利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及改变当前城市发展的环境、卫生、居住状况等问题,还应该关注如何筹集资金对村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村民就业技能与水平,对自主创业提供智力与资金扶持,引导村民走自食其力、自主创业的道路,实现村民生存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结语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已提上了议事日程,解决“城中村”问题,逐渐成为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并处理好“城中村”问题,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改造过程中,要按照二十一世纪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公平合理,分类实施,稳步推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把“城中村”打造成建设形态、人居环境一流的现代化文明社区,成为城市的亮点,达到城市建设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雪沁”为你整理了这篇文化和旅游局人大评议整改工作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领导小组对我局评议工作中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反馈,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评议整改工作会议,专题部署、研究和推进整改落实工作,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明确了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积极进行整改。

一、具体整改情况

在本次县人大对我单位工作评议所反馈的意见建议中,共收到意见建议4条。经过梳理,共分成四个方面,已全部整改完成。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全县旅游业政府投入资金方面

1、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整改措施:主要是坚持发挥重点项目的拉动作用,强化示范引领。一是推进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二是完成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三是委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乡村振兴旅游研究所设计团队,实施马头古镇、胜利—重坊—新村银杏游线路规划设计。四是按照省级村庄景区化建设要求,指导做好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新苑社区和重坊镇徐出口村的村庄景区化培育建设。五是根据省级精品文化旅游小镇评定标准要求,指导做好马头古镇的主题特色和地域文化挖掘,推进业态培育和功能提升,推动马头古镇打造省级精品镇。六是积极争取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资金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及时研究并会同有关乡镇完成资金划拨。

取得成效:目前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一期建设已完成园林式文旅创作创意写生基地、艺术馆、民宿;古树名木栽植和石刻石雕、小桥流水园林打造。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已完成,已争取了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20万元、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30万元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16.1万元。

(二)关于全县旅游业外来招商方面

2、加大招商,积极引入旅游项目

整改措施:我县近年来坚持大力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向外推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守科学规划开发的原则,对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做好保护,对条件较好的资源积极招商开发。

取得成效:我县旅游业在银杏生态旅游、古郯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先后落地了鲁地天沐温泉、古神树部落、郯国古城等项目。今年以来共接待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客商6次,其中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已落地。目前,正积极推进马陵山景区、马头古镇、胜利贾湾银杏园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三)关于全县旅游工作宣传方面

3、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

整改措施: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前期调研摸底,形成并向县政府常务会议提报通过了全年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筹备方案,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按照“一乡镇一品牌特色”的理念,精心打造全年11个场次的节庆活动,助推打造县域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同时,积极组织景区、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全省助力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网络营销、“山东人游山东”、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交易会、全市“亲情沂蒙贺年会”、“最美民宿”、“最美景区评选”、《临沂新闻》黄金时段景区宣传以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取得成效:目前和有关乡镇配合,己先后成功举办中国结结艺大赛、中华银杏园第四届蓝莓节、全市文旅网络推介会郯城直播专场、郯国古城夜市大集及灯光啤酒节、农民丰收节、柳琴戏艺术节、二胡制作大赛、第三届马头小吃节、锣鼓大赛、“游在沂蒙,吃在郯城”评选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郯国古城获评临沂市首届文旅夜间经济集聚区,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获评临沂十大“最美景区”,马头民宿和我县中国结、木旋玩具、木板年画、二胡、杞柳制品等均获得好评。

(四)关于全县文化下乡文化服务方面

4、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整改措施:一是加大文化下乡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 “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化下乡。二是鼓励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文艺演出。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四位一体”多元繁荣的演出格局。三是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加大戏曲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每年创作一批优秀剧目。

取得成效:目前已完成送戏下乡260多场,送电影下乡故事片和科教片共9758场。各乡镇、社区也都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演出活动。

二、下一步发展和提升方向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叫响“银杏之都,幸福郯城”和“文看三孔,武看马陵”的口号,围绕“一区两带”以整合做强两园(银杏园、古栗园)、一镇(马头古镇)、一城(郯国古城)、一山(马陵山)为重点,积极挖掘郯城文化资源,弘扬传承郯城优秀传统文化,将郯城打造成为鲁南苏北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城中村改造建议篇10

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花园村,这个曾经因为拆迁争议而几乎陷入“停摆”的城中村,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施工场地,新的楼房正在建设之中。

66岁的李淑英老人是反对搬迁的村民代表之一。她对记者说。花园村的改造开发属于石家庄2002年就开始的城中村改造五年计划的一个部分,2004年就和河北某房地产公司签订协议联合开发,但因开发商和村民之间的诉求不一致,与村里签订的开发协议也存在问题,花园村直到2007年底都没有开发。

但2008年事情起了变化。“3月28日,花园村开始发放一本关于旧村改造的宣传手册,大约也只发放了50多户,29日突然贴出通知,要求村民29日下午到村委会去拿房号。拿房号的村民发现,拿到房号以后就得同意交房,还签订了一个协议,4月5日就要拆迁。”

“4月5日走了一批,拆迁公司进村以后,一些拆下来的建筑垃圾堵塞了村里的好几个路口,还有一些‘小平头’经常在村里的各个路口晃悠,村里水、电和电话逐渐不正常,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陆陆续续又走了一批。”李淑英说。

与花园村类似,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2008年被拆掉的城中村共有22个――他们均属于该市政府2002年城中村改造五年计划中的二环内45个村庄之一,但因村民、村委会和开发商的利益诉求不一致,2007年五年计划结束时,多数村庄的改造还停留在博弈阶段。

对执政者来说,改造城中村一直以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老大难”在2008年开始得以解决呢?因为石家庄从2007年底以来开始了一项声势浩大的行动,“从2008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简称“三年大变样”。

河北省“三年大变样”办公室副主任焦庆会对记者说,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三年大变样”,实际上就是“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等五个方面。从微观来看,“三年大变样”则包含了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建、旧住宅区改善、城市特色塑造、景观环境整治等20个方面的内容。

焦庆会对记者说:“2008年的工作重点主要就是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建、旧住宅区改善和景观环境整治,主要的特点就是拆,以拆为主;2009年是边拆边建,2010年基本实现城市面貌的改变。”

该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该市共完成拆迁面积是944万平方米,其中拆违413万平方米。单纯从数字的角度来理解这么大的拆迁规模有些枯燥,一个广泛流传于石家庄的笑话能够概括这次“三年大变样”的拆迁规模――“5・12”地震以后,某领导去四川视察,飞机起飞半个小时后,从窗口看到地面一片狼藉,遂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么快就到四川了?”工作人员答:“现在是石家庄上空。”

改造京津烂围墙

2007年12月10日,河北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三年大变样”的概念。半个月后的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共石家庄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时任市委书记的吴显国做了“做好‘三篇大文章’、实现‘三年大变样’”的主题报告,“三年大变样”正式成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众所周知,石家庄的历史从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在石家庄村交汇开始。1947年,石家庄建成区仅12平方公里,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这所城市奇迹般地崛起。2008年,石家庄已形成了6区5市12县的规模,主城区人口达215万,列全国特大城市第28位。

“但石家庄一直是一座缺少文化认同感的城市”,土生土长的石家庄市政协委员、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会副主任梁勇认为,石家庄虽然在改革开放前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但几十个城中村的原著民和外来移民,使这座城市成为一座典型的文化上耗散的城市,一座多元移民为主流群体的城市。

而因为文化认同感的缺乏,石家庄至今有句民谣“张书记挖,李书记填,王书记来了不给钱”,基本体现了近年来石家庄的现状。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会副主任李树森告诉记者,由于河北环绕京津,河北省的多任省委书记都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稳定和发展似乎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环京津贫困带”在坊间被戏称“河北是京津的烂围墙”。

2007年8月,张云川从国防科工委主任调任河北省委书记,开始了他在河北的“新政”。张云川明确提出,地方政府真正能够干出成绩的事情就是城市建设,“地方政府事情很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主观~--定要有个抓手”。张云川认为:“河北省作为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的省份,应当有更加开放的眼界、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放的举措。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以开放的胸怀和姿态谋划发展、推进发展。”2007年10月29日,张云川在河北省委七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希望城市建设“力争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12月24日,在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张云川说,不要担心拆迁改造对GDP会产生多大影响,有社会资本积累必然会重组产业,有土地储备必然会引来新项目:“我们搞城市改造不是拆多拆少的问题,而是该拆的是不是都拆了。一个城市要搞一轮改造,3年左右的时间拆不到建筑面积的10%,就谈不上动真格的改造。”

3天后,在石家庄市召开的省会城市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张要求石家庄要作出表率:“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建不成现代化城市”,“明年(2008年)是实现省会三年大变样目标的第一年,这一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有大气魄、大手笔,不管是拆迁改造。还是新建项目,都要有大的动作,确保有一个好的开局”。

在中共石家庄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后不久,石家庄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挂帅、政府各部门和所属各区主要负责人参与的“三年大变样”指挥部,并由一名市政府副秘书长挂帅组建了指挥部办公室,下设综合处、拆违处、综合整治处、稳定保障处、旧村改造处、督导巡查处等6个处室。从2008年初开始运转,4月份起就陆陆续续开始了拆迁。最初“三年大变样”政策出台的时候,一些地市还处于观望状态,当全省各地市的官员到石家庄考察以后,他们一下子被连续几公里的壮观场面镇住了,回去以后各地市的动作一下子就起来了。

“石家庄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拆了很多房子,现在又遇到了垒球经济危机,国内房市低迷,开发商即使来参与开发,也是要先把房子给卖出去了才能动工,现在政府的压

力是必须要先把老百姓安置好,兑现最初的承诺,否则政府、开发商和老百姓谁都拖不起。”焦庆会说。

一次现代化的跃进

在石家庄市规划局的网站上,有多幅关于“三年大变样”的规划图。许多处于被改造中的城中村,已经被描绘了非常气派的大楼和住宅小区。该局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藤斌认为,正在进行的“三年大变样”工作只是过去长期发展路径的一次飞跃,“我心目中的石家庄应当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

藤斌说,石家庄市从建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五次规划,第一次是1939年日伪占领时期,当时日本对石家庄的定位是一个日本军队在华北的转运站和输送站;第二次是1955年做的20年规划,将石家庄作为一个产业基地来建设。

第三次规划是1980年,主要特点是根据省会的定位在人口数量和配套设施上进行完善。但该规划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快落后,1997年便又做了一次目标时间为2010年的规划,该规划在2006年又面临一次巨变,规划时间又延长到2020年。

焦庆会告诉记者,一定要改造城中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城中村的管理体制和城市的管理体制有冲突。

藤斌介绍说,本次“三年大变样”的规划实际上是在2006年规划基础上的完善和修订。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改造东北片区老工业基地,部分企业外迁到石家庄周边形成五大产业基地,全国著名的南三条和新华集贸市场搬迁到古城正定,城中村改造,将石家庄市的商务功能和工业功能外迁,置换一部分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建设一个和谐宜居的石家庄。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会副主任李树森在接受采访时尽量避谈“三年大变样”的话题,不过藤斌所说的在石家庄周边形成五大产业基地的调整,在他看来是必由之路,也是他向石家庄市委提出并被采纳的建议。在他看来,即便没有“三年大变样”,石家庄市也要进行城中村改造,也要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也要将一部分城市功能外迁,只是“三年大变样”把这样的目标提前和具体化了。

而河北省《文史精萃》杂志总编辑石玉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很理解张云川书记和河北省各级领导干部要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心情,但由衷地讲,“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过去我们超越客观条件,做了许多主观上想利国利民的事情,结果教训很深刻,造成的恶果非常惨痛。”

“‘三年大变样’是一个颠覆性的提法,但我们是否具备了三年大变样的基础?能不能落到实处?是否超越了河北省的发展阶段?”

“拆迁需要1000多亿,建设约需要8000亿,财政有钱吗?现在光有政策,拆了以后能建起来吗?让下边去找钱,能顺利找到吗?”石玉新说:“三年大变样要求思想大变样、观念大变样,实际上看到的却只是限定时间的大拆迁。”

危机里的温度

“三年大变样”的最初设想是,通过城中村的拆迁和部分城市功能的外迁,在城内腾退出一部分土地,吸引战略投资者,重新规划,一次性建设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总投资大约为1400亿元。2008年上半年,石家庄引进了香港嘉里、大连万达、青岛海尔、北京金隅、中城建等战略投资者,参与开发建设。

但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影响到了石家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曾披露,2008年7月,全国70个大城市房地产价格降幅最大的是深圳,第二是石家庄。

房价的下跌也影响“三年大变样”的进行。一位热心关注者告诉记者,从石家庄本地媒体的报道来看,2008年9月份以后,石家庄对城中村的拆迁逐渐冷却下来,剩下的就只是拆除违章建筑,禁止破墙开店,“但声音也没有原来那么大了”。

河北省省长的讲话似乎也在印证着全球金融危机中石家庄的“温度”,他在2008年11月7日召开的“全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也透露,“石家庄市年计划土地出让收益38亿元,目前仅完成9亿元,不到年度的1/4。”

在的讲话背后,就是参与石家庄“三年大变样”的战略投资者撤出的小道消息,虽然这些消息没有获得官方的证实。

石家庄市某国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2008年11月底曾经接到一个电话,说是石家庄某村拆迁之后要盖6万平方米的建筑,欢迎他们去投标。该公司去后发现,该村的建设项目只有两家建筑公司来投标,他们中标后双方谈判,对方说要该公司先垫资500万元,公司领导想了想,最后还是咬咬牙答应了;结果对方又说,房子要盖到10层之后再给公司钱,该公司一测算,房子要盖到1O层还需要花费800万元,前期一共要花费1300万元才能有收益,况且收益是否确定还是个未知数,就拒绝了。

“一般来说房地产开发轮不到国有建筑公司,因为他们一般追求质量,机制不灵活,不能给回扣,该村找到该国有建筑公司,说明私营的建筑公司或者开发商都已经不愿意上前了。”石玉新说:“关于垫资和给工钱的问题,一般的原则是要么建筑公司先垫资,盖楼的时候按时给工钱,要么不垫资先盖楼,盖到一定层数再给钱,二者只能选其一。该村的开发方式,等于空手套白狼。”

谈固村一直是石家庄城中村的骄傲,有3000多户,一直以来就有“金谈固”的说法。在2002年开始的城中村改造五年计划中,谈固村也是重点,可因为较为复杂的原因一直没有改造。在本次“三年大变样”工作中,谈固村临近石家庄市主干道中山东路的部分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拆迁,河北省将谈固村拆迁树为典型,各地级市领导前往考察,从而推动了整个河北省的拆迁工作。

记者到该村采访的时候,就有村民说。原先和该村签订协议的开发商跑了。后来的开发商和村里讨价还价,一般联合开发的分成是村里和开发商五五分成,原先的开发商跑了之后,村里能够接受的底线谈判价格是建房之后四六分成,可新的开发商却坚持村里只能要35%,开发商要65%,谈判不欢而散。

记者曾寻找谈固村支书了解情况。一位姓集的助手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并表示,“现在除了钱还有困难以外,其他没什么困难”,“有困难也只能我们自己克服,自己的孩子自己抱,明年冬天你过来的时候这里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记者询问石家庄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谭运江,是否需要国家或者社会给予相应支持时,谭说:“‘三年大变样’是一项地方的决策和政策,我们是当事人,只有我们自己来想办法。”

银行助推“石家庄速度”

2008年12月28日,主管城乡规划等方面工作的石家庄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洪江去职。这是“三鹿事件”市委书记吴显国、市长冀纯堂去职后石家庄市最引人注目的人事变动。当地官方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也未见其他媒体有深入报道。

不过“三年大变样”没有受到这场人事

变动的影响。石家庄获得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大银行的支持,土地交易回暖,引入了大连万达等战略投资者。拆迁改造在2008年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石家庄速度”。

2009年1月,石家庄市提出了2009年到2010年“三年大变样”的五大目标,推出了总投资1111亿元的五大类146个项目,其中有省行政中心广场等20大献礼工程需要在建国60周年前夕完成。2月10日召开的石家庄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动员大会上。河北省委副书记、石家庄市委书记车俊提出要创造“石家庄速度”。

从执政者的角度来看,拆迁改造是城市建设的第一难,也是城市建设的第一关,石家庄更是如此。根据石家庄市的规划,2009年要完成“三年大变样”工作量的70%,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艾文礼要求所有的行政干部“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经验”,迅速推进“三年大变样”工作。

城市拆迁领先全国的“一天一栋楼,4个月修两条路”的“石家庄速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石家庄市桥西区政府创造。

桥西区辖区内裕华路、槐安路改造只有4个月的工期;民心广场工程要10月1日完工――这三大工程占石家庄2009年拆迁总量的1/3。2月15日,石家庄市召开“两路”拆迁动员大会,要求桥西区2月底前必须拆除裕华路沿线的95家单位和居民。当天,桥西区就成立了拆迁指挥部,区领导每三人成立一个分包组,同时还成立了7个突击组,由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负责,专门负责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的拆迁。

据当地媒体报道,位于裕华路和中华大街交口的工行中华大街支行大楼,总建筑面积6400多平方米,担负着周边省直、市直和居民的金融服务业务,不仅业务量大,并且地下还有金库。中山路街道办事处当天下午5时接到拆迁任务后,立即召集拆迁队伍,制定拆迁实施方案和突发事件预案,签订拆迁协议。当夜,他们动用了9台勾机连夜进行了拆迁。第二天凌晨5时,整个大楼被拆平。

此后,沿裕华路4栋超过6000平方米的建筑,两天全部拆除;中裕立交桥周边7个产权单位、286户居民的3万平方米建筑。11天全部完成动员和拆迁;槐安路9.7公里高架桥、裕华路14.5公里路桥改造工程,4个月内必须完工,而正常则需要一年半,开工一个月完成的工程量就超过30%;全长3.6公里的和平路高架桥工程,原计划18个月完工,现在提前到8个月完工……

银行融资方面,2009年,石家庄市获得了中国农业银行300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支持;中国银行也和石家庄市签订贷款协议,在未来3年内为“三年大变样”提供500亿元的贷款;中国工商银行确定将自己的全球客户服务中心落户石家庄。石家庄桥东区也和中国工商银行签订协议,由中国工商银行为桥东区的旧城改造融资30亿元。

直接的投资上,3月7日,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与石家庄市签署《石家庄市城市综合项目框架协议》,中冶科工将投人500多亿元用于该市城市综合项目建设。截至3月20日,共完成融资116.2亿元,已实际到位资金30.2亿元,正在进行洽谈的融资计划还有19项,洽谈融资总额818.7亿元。先前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在经历了逃跑传言之后,大连万达接手了尖岭村的改造项目,目的是打造多种业态的万达城市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