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5:18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1

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规划本是一件好事,但各地智慧城市规划表现出来的趋同性令人担忧。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非竞争领域,方案互相参考或许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竞争性领域,照抄外地方案麻烦就大了,趋同的方案会极大增加过度竞争的风险,导致规划失去可行性。

很多地区的智慧城市规划都把信息产业列入发展重点,都想做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开发基地,很不幸,这些都是城市间激烈竞争的领域,突然涌入大量发展战略,其后果毫无疑问多数城市的投资都会血本无归。

智慧城市规划走入趋同性死胡同与规划者的思维模式及领导的好恶密切相关,竞争性规划尤其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一厢情愿地发展某一产业而不考虑其他城市的战略,热门产业是最拥挤的产业,是大多数缺乏基础的二、三线城市最需要避开的领域,城市自顾自地规划理想的产业是不行的,聪明的城市会在未来社会经济大格局中选择最现实的定位,恰当的城市定位是规划最重要的智慧。

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特色化城市将会在未来经济大盘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城市专业化的趋势将会日益明显,被边缘化的总是那些缺少特色的城市,人们会找产业集群地城市合作,未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被忽略,而产业会向产业集群中心聚集,城市规划最好顺势而为,寻找可能形成自己优势的领域及早动手,形成自己的特色化优势。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2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道路网络,其规划必须主动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成为道路建设的先导。寻求区域空间发展与道路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途径,解决市区与市域、城市与城际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寻求能主动适应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发展的路网规划理伦,研究规划的功能以及对于规划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划方法、解决规划核心技术问题;研究适合都市圈和都市区(大城市郊区)的路网规划方法,开拓规划思路,建立与这种区域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和规划原则。

1.区域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分析

过去10-20年,由于城市扩展、城市化和郊区化、运输技术的进步等,城市和城市间区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城市与农村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难以找出明显的边界,规划中城区(Urban Area)的概念逐渐被都市区(Metropolitan)取代。尽管在商务、政府机构、文化等方面中心城市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整个社会活动系统中,城市只是区域的一个组成、一种形式。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均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与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可分隔,并且呈现出强烈的一体化趋势。

1.1 区域发展趋势

(1)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经济和交通等因素作用下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增强,使城市间空间联系密切而形成联合体、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是发达区域空间形态的生长趋势『张京祥等,2001。由于城市区位因素、人口规模、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的差异,形成了区域空间范围内城市的等级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带、城市群或都市圈。在"1997~1998年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我国大城市已经出现城市形态区域化、城镇体系走向网络化和建立城市联盟的趋势。实际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超大型城市群和若干城镇密集区已经形成立『姚士谋 朱英明 陈振光,2001。区域以一个或多级核心城市为主导、围绕核心城市进行产业调整和经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成为近期和未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大趋势。

都市圈发展改变了城市间空间联系的模式,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对都市圈城市间的联系、经济交往和带动起到显著的作用,表现为沿快速交通走廊的城市间时空距离的缩短、交通量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2)城市化与郊区化发展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时代带来的集中化和分散化的双重效应,已经造成了各式各样的城市和郊区的景象,由此对区域交通提出了严峻挑战。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工业建设等因素而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需要维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又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生态型城市逐渐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一、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生态型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元素,使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环保的要求。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和运作与生态环境实现平衡发展,在保证了现代城市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又保证了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生态型城市具有很多优势和特点。一方面,生态型城市在设计规划和建设中融入了生态环保的理念,不管是建设还是日常运行,都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型城市既满足了城市对现代化的要求,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生态型城市下的人居环境奖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健康和便捷,生活水平将得到提升。总而言之,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池州市一直以来都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而著称,拥有九华山、杏花村等国家著名景点,又滨临长江,生态环境的优势相当明显。近年来,池州市发展迅速,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池州市也开始重视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从池州市的各方面情况来看,建设生态型城市非常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前文提到池州市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异常突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池州市正处在发展和建设的黄金时期,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跻身安徽省经济排名前列的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仅仅依靠当前的发展模式还不足以维持一个最佳的状态,急需长远性的战略方针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证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池州市城市建设的根本趋势。

笔者相信,对于池州市这样一个生态资源极其丰富的城市来说,只要在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建成生态型城市的愿望便不再遥远。一是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的服务主体是人,因此要以保障居民生活的软硬件条件为基本依托。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池州市当地特点,合理地将生态因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寻求一个最适合的规划方案。三是长期性原则,建设生态型城市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规划设计方案要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

三、有关完善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若干建议

3.1、注重与城市规划内容的结合

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我们可以说,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解生态城市规划这一概念,绝不是将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让二者有机结合。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主要是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为规划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在这一前提下,从各方面融入生态环保的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使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大幅提升。

比如,城市规划中必然会遇到土地的使用问题,城市规划的内容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块土地,以创造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而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还要考虑到土地的生态容量,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限定,以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除此之外,还需考虑绿色植物的覆盖、水源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如何来确定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就涉及生态城市规划在内容方面标准的问题。

3.2、完善规划指标体系

实际上,之所以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规范化、系统化,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一个可靠且有效的指导。前文提到,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讲二者存在着本质差异。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宏观上讲,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不仅加入了生态环保的元素,而且各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因此,要想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拥有一套专门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符合当地特点的指标体系。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适合本地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池州市曾在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该文件提出在城市规划中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隔离带等方面向生态城市过渡的理念。但是,该文件只是提出了这一理念,并未对具体的规划指标进行系统编制。所以,笔者建议各城市要加快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并且在制定时要注意贯彻因地制宜地原则,这样制定出的指标才更具指导和参考意义。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速度将放缓而求稳,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更加需要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小城市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居住环境的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城市必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04:60-70.

[2]吴斐琼. 实现生态城市的规划途径[D].同济大学,2007.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4

基于一个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视角,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交际观念和物质符号等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符合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发展强调的“诗意的栖居”命题,有利于提升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的人文属性和幸福属性。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于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景观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景观设计的后现代化发展趋势。传统茶文化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救赎价值体现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倡导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传统茶文化视角下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能性策略可以尝试人文化设计策略、生态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

传统茶文化;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机制;协同创新

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可以从多样化的角度来审视,比如说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茶文化可以得出其“养生、修性、怡情、尊礼”的基本内涵;从结构功能角度来看会发现茶文化具有“和谐重道理念———和而不同交际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基本要素;从国际化、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我国茶文化比西方茶文化要更加具有价值理性追求、具有浓厚的东方闲情逸致和生活修行特点。近二十多年以来,我们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还可以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进行把握,因为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中,茶学专业、茶文化专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茶学人才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代表着当代先进的茶学科技知识和传统茶学人文知识的合流,体现出了一种协同创新。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典型的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分享经济、信息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趋势将传统的现代性视角下的基于特定学科分工的知识体系彻底地进行了批判,原来纯粹依靠单一学科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基于一个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视角,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交际观念和物质符号等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符合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发展强调的“诗意的栖居”命题,有利于提升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的人文属性和幸福属性。

1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迁徙的必然产物,代表着更为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态。城市景观设计作为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审美等需要的一种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本身就是融合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建筑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一种复杂性知识体系,代表着知识的高度应用和混合。对于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来讲,在国际化、传统化、现代化、人文化等趋势的综合影响下呈现出这样几点发展趋势:

1.1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生态学理论的介入下开始强调城市功能与景观设计之间、景观设计与城市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互动和融合,并不像传统的设计理念那样主张一味地植树造林和种花种草。从景观设计的功能来讲,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改善城市环境形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产业结构之间良好互动、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等。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主要是体现为低碳化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突出生态功能、注重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开展改造、强调低成本和高产出的原生态保护等。

1.2景观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本质上来看,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过程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推动其走上快速发展道路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的快速开展下,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吸纳到城市安居乐业,在短时间内促进了城市的扩张。由于很大程度上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的资本、技术、知识等相当部分来自于国外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也顺之具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比如说,在一些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其城市景观规划的风格就带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青岛的关景区就普遍保留和吸收了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

1.3景观设计的后现代化发展趋势

在艺术史上,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一般指向相对个性化的、自由化的、互相融合化的整体感官,不追求某种特定单一的设计风格,类似于“碎片化”的设计理路。在经过了工业化进程以后,我国城市的景观设计开始转而注重“后工业化”设计,这种设计理念一定程度上是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理念,概括起来这种设计理念强调用一种“后工业化”的视角来审视“工业化”,强调现代城市对于生态、人文、人与自然互动、文化多样性,其设计语言不单一性强调田园主义或者实用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等,而是着力突出一种“在设计中保护、尊重、恢复和更新原有的体系,推陈出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原则。

2传统茶文化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救赎价值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空间、生态、文化、载体等,是在各种资源约束条件下、生态约束条件下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开展设计创新的过程。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原来暴露出来的各种突出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说忽视生态化、忽视原生态保护、盲目引进昂贵苗木、城市景观的人文性不足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集中考量,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和元素、设计语言等引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先后经过了从“硬化”到“绿化”再到“生态化”的发展过程,在生态化设计理念没有形成之前,城市景观设计盲目追求功能的实用化或者绿色化,都没有把握住本质上城市功能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没有把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秉承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文明价值内涵。比如说,在关于人的终极存在目的上,茶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种组成,人不是自然的对立面,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主客二元论”的对立关系。传统茶文化强调的诸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五行协调”、“情景合一”等理念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关系的生动表达。

2.2倡导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

作为一种“灵魂的饮料”,茶水本身仅仅具有保健养生、生津解渴的物质功效,指向的人的工具理性,即人喝茶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保健功能。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人(如诗人、学者等)还赋予了茶更为高阶的道德目的,即借助于茶道这种文化形式将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一些核心理念嵌入了其中,强调人的修行、人的道德节操、人与社会的和谐交际等。比如说有学者赋予了茶文化以“君子之风”,即“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样的情怀,也有人将茶文化作为“廉洁文化”,即廉俭育德、美真廉乐。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在终极意义上关注人的目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人学”参考价值。

3传统茶文化视角下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能性策略

无论是从茶文化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还是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交融、互相协同已经成为当前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传统茶文化作为人们潜意识中共同遵守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3.1人文化设计策略

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过于偏向于强调“审美”、“美观”、“绿化”、“硬化”等内涵,都是属于相对偏向于物质化的维度;面向后工业社会时期,随着现代人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和知识品味、生活品味的逐步提高,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需要在人文化和人性化方面加强设计。比如说,在人性化方面要充分尊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休闲和审美的需要,在住宅小区设计规划时可以综合考量将诸如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城市街道、滨水公园和步行街等配置其中,满足人们出门、消费、休闲、健身、审美等综合性的需要。又如,可以将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些名言佳句、茶文化符号布置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去,通过茶文化元素增加城市的人文观感。

3.2生态化设计策略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定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并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而是围绕着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灵活地实施生态化策略,确保城市整体上可以和生态环境之间实现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对此,可以尝试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即不盲目追求特定风格的设计理念,而是转而寻求体现出本城市特色、乡土特色的生态化设计思路,合理地运用城市周边原有的自然景观实施改造,确保原生态的基本面貌得到保留。又如,在城市景观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可以广泛采用节能降耗、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降低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再如,城市景观的设计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将诸如污水处理厂———产业园———城市景观等进行通盘的设计和考虑,可以将污水处理后排入人工建构的湿地森林等,实现与产业融合的景观设计。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茶文化理念关怀,生态化的城市景观设计需要灵活运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也向城市规划部门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作者:姜一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宁.试论如何将低碳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之中[J].现代园艺,2015(9):116-117.

[2]周加来.城市化•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概念辩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5):40-45.

[3]戴代新.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上海宝山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评议[J].中国园林,2011(8):8-11.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我国;城市规划;环保概念;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整体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方案中日益呈现出“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中也多是重视生产型城市的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生活型城市的建设理念。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要求的提升,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已经开始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逐步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

(2)、通过城市规划,有效促城市的进经济发展

城市经的济发展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打破城市规划仅仅是建设规划的概念,而是要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作用,及对不同阶层经济利益的调配能力,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中要坚持以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行动纲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能保持平衡。城市规划还要有效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与教育、保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德使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对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并保证后代生活中对于能源的基本需求。还要注重保持城市空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质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和推行,各大中城市的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规划项目中以工业区、商业区、高档住宅区为主体,往往忽略了环保概念的应用。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环保概念已经逐步被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求部分大中城市在规划重要逐步向“非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过渡,逐步减少和整改城市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工矿企业。同时,城市规划中还要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加强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扶持与监管,利用具体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业、批发业、交通、管理、法律等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使现代城市产业布局日益向全面化、高新化、科技化的角度高速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中,在空间布局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部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开发郊区,乃至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好适的环境。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震需求,现代环保概念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完善城市中的工厂、商店、住房、交通、电信等人工设施,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些人工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和融合。

(3)、生态环境方面。现代城市规划中多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到了必须治理的关键时刻了。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要注重为城市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重要体现。

(4)、自然资源的使用。现代城市规划环保概念的应用更多的注意对现有能源利用的节约与保护,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更多的依赖城市中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内减少废物垃圾的排放、扩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等。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以自然资源的使用为根本出发点,并加以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5)、城市交通。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地铁、轻轨铁路等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城市人口数量巨大,人们出行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较高,既要符合环保的原则,又要保证人们出行的方便和快捷。城市交通是城市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有效地治理,已达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环保目标。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科学的发展理念和观点。城市规划是地区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全面的部署。积极处理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项问题。维持城市的和谐与公平,有效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实现对城市的管理和控制。随着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地位的日益突出,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注重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并逐步向科学发展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绿色 城镇化 发展 趋势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十”报告指出,新型“四化”发展要与生态化发展相协调;绿色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的新型城镇发展道路。

一、绿色城镇化发展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绿色城镇化是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在城镇化发展中贯穿绿色,集中体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李明泽(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将绿色与城镇发展相统一,在基于生态平衡下协调资源环境经济,以科技创新力为支撑,走清洁、绿色、环保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1]。邱江(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发展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城镇经济发展与资源供应与生态环境协调,具有生态的可持续性、人的文明性、发展健康性等特征的发展模式与路径[2]。

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特征表现在生态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健康方面。生态发展特征是以生态文明为理念趋向,利用多样化手段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促进城镇化中各方面协调,最终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黄安胜(2013)认为在城镇化发展中经济发展是主要任务,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人口适度增加,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经济,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3]。汪成(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必须以生态为本,做到绿色化、生态化,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发展生态优先为原则的绿色经济建设为中心[4]。以人为本特征是绿色城镇化的最基本内容,即让城镇化惠及所有人,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高红贵(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人的城镇化,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提高个人素质与生活质量,全面共享城镇化的成果[5]。和谐健康特征是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并为人们提供和谐、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5]。沈清基、顾贤荣(2013)认为健康性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谐性是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结果,绿色城镇化发展要为城市及周边地区、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人与其他生物等创造共生共存的和谐环境和机制[6]。

二、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侧重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生态城镇化等方面。绿色城镇化是新的城镇发展趋向,与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方向一致,是必需的发展道路,因此,围绕绿色城镇化发展基本特征进一步研究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生态发展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围绕生态发展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表现是:发展生态生产力和产业绿色化发展,绿色城镇化要实现发展就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发展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黄安胜(2013)认为要实现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生态生产力为带动,重点发展现代工业、服务业、农业、绿色建筑业等关键性产业,利用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循环转型,发展新型产业,促进产业和经济向城镇集聚,带动人口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吸引优质劳动者向城镇聚集,提高土地利用率[3]。沈清基(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应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使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兼顾宏观与微观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循环可再生发展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质量,通过节约来减少环境污染,维护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补偿,不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6]。张百霞、康爱荣等(2015)指出要在城镇化发展中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以生态文明思维指导城镇化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打造双赢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7]。孙久文、闫吴生(2015)通过对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研究指出城镇化发展是产业推动的结果,绿色城镇化要以绿色产业化为基础,要注重在城镇化发展中产业体系、城镇体系、产业结构和产业创新的发展,依据城镇的实际要素禀赋与优势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体系,以新兴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8]。蔡梦晗、李江涛(2015)认为在绿色城镇化中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族群,实现产业集中化、大型化与基地化,带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污染排放[9]。

(二)围绕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绿色城镇化必须坚持民本原则,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发展民生导向性的新型绿色城镇化发展,体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城人融合”,围绕以人为本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绿色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方面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城市垃圾污染、城市建筑、公共教育方面绿色化发展。岳文海(2013)认为要走民生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农民工创业就业,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城乡社保制度障碍,推进城乡社保制度的整合与衔接,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国统筹发展;加强供水、供热、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道路体系,推行绿色公共交通的发展,完善垃圾收集收运体系,共享绿色城镇化发展成果[10]。罗勇(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应该回馈于民生领域,全方位发展社会功能,增加绿色发展底气,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的均等化,鼓励与支持绿色就业[11]。叶连松(2012)认为应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升城镇建筑绿色化,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品质,铸造城市文化品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和城市文明程度,还要注重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参与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交通出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使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共享绿色化发展成果[12]。田文富(2015)认为人的城镇化是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想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就要科学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推进农转市进程,通过城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使发展成果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水平,充分考虑城镇居民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追求,彰显城镇的人文关怀,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城镇,满足人们精神的高级需求[13]。

(三)围绕和谐健康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围绕和谐健康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和谐性,绿色城镇化既要实现城镇的绿色发展又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还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田文富(2015)认为要实现和谐健康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要创新规划理念,把尊重自然与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规划中,科学定位,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构建空间结构,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镇统筹的结合点,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14]。蔡梦晗、李江涛(2015)认为强化规划管控,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推进绿色城镇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生态智慧规划,选择与城镇要素禀赋相适宜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构建发展体系,促进各区域可持续发展[10]。张波(2015)指出绿色城镇化要实现城镇体系与自然生态和谐,两者同相适应,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实现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和谐,绿色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互为依托、不可分离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保持和提升农村发展;实现城镇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城镇化建设要融入自然环境[14]。曹方超(2015)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要实现绿色与城镇开发相协调,以绿色空间为核心进行建设,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5]。饶毅(2015)通过绿色城镇化发展研究指出要实现和谐健康的绿色城市化建设就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融合,注重和谐发展,在总体规划基础上挖掘中小城镇发展潜力,优化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16]。

三、结束语

绿色城镇化发展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绿色城镇化发展应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建设生态、低碳、智能、和谐的特色绿色城镇化为目标,充分发挥绿色城镇化生态发展、以人为本和和谐健康的特征,并围绕其发展特征下呈现出多方面绿色化发展,具体表现在生态生产力、绿色产业、创业就业绿色化、社会保障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空间布局和谐性等方面,实现绿色城镇化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前中国整体经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泽.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研究――以中证绿色城镇化指数为视角[J].社科纵横,2014,(11):49-51.

[2] 邱江.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探讨[J].商界论坛,2013(13):260.

[3] 黄安胜.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 高红贵,汪成.生态文明绿色村庄进程中的困境及对策[J].统计与角色,2014(24):64-66.

[5] 高红贵,汪成.略论生态文明的绿色城镇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2-15.

[6] 沈清基,顾贤荣.绿色城镇化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思考[J].建设科技,2013.

[7] 张百霞等.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新型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5(3):11-14.

[8] 孙久文,闫吴生.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5(6):24-26.

[9] 蔡梦晗等.“十三五”推进绿色城镇化亟待完善五大支撑点[N].2015(5):1-2.

[10] 岳文海.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1] 罗勇.城镇化的绿色路径与生态指向[J].辽宁大学学报,2014(6):84-89.

[12] 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t望,2012(1):3-13.

[13] 田文富.马克思城市观视野下“多维融合”绿色人本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5(3):288-297.

[14] 张波.绿色――坚守城镇化的命脉[J].城乡建设,2015.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7

摘要:巴州正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对巴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城镇化;产城融合;巴州

我国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以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产业园区大多以分散组团形式布局在主城区,有业无城的“空城”和有城无业的“睡城”现象也随之产生。“产城融合发展”是针对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中产业与城市功能分离,城市化低效率,产业区不能持续发展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城市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强调“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促进产业园区内部功能复合化,即增加生活与服务功能,推动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变,使产业园区与城区形成的功能契合、空间融合的发展格局。

一、对巴州产城融合趋势的判断

在塔里木石油开发和南疆铁路通车的带动下,1990年巴州工业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巴州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西气东输”管道建成,以及石油天然气化工、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巴州经济发展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全疆前列。巴州工程化和城镇化也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率由2002 年39%增长至2012的57%,年均增长3.6%;城镇化率由2002 年的61%增长至2011 年的65%年均增长0.7%。

2002 年-2012 年巴州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趋势图

巴州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3年,城镇化率为61%,高于工业化率平均40.5%发展水平;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8年,工业化率进入快速增长期,由42%增长至63%。但与此同时城镇化率进入下降时期由61%下降至49%;第三阶段2009 年以来巴州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达65%以上,与此相对的是工业化发展却进入2004年以来相对低谷时期,平均为56.5%。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有关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代表工业化率对城镇化率的提升能力的观点是,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越高,工业化率对城镇化率的提升越强,说明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如,2010年,中国“两率”比值是1.09,而同年美国的“两率”比为4.1,即城镇化率高达工业化率的4.1 倍。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表明2010年发达国家“两率”比远高于我国,即城镇化率远高于工业化率。

从2002年-2012年巴州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来看:

巴州“两率”比值成S 型波动趋势:2002 年- 2008 年呈现下降趋势,且2004 年-2008 年“两率”比值下降至0.85以下,2009年-2011年以来比值有所上升,平均达到1.15。对照钱纳里提出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发展模型,巴州城镇化、工业化均存在严重脱离情况。

从2002年-2012年巴州就业结构来看:

2002年-2012年巴州二、三产业就业比例趋势图

2002年-2012年巴州二、三产业合计就业比例趋势图

2002 年-2012 年巴州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就业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始终维持在50%~55%之间。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率较低,缺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对就业的带动和推进第三产业作用有限。

综上所述,巴州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严重不合理。一是巴州“两化”发展相互独立,工业化对城镇化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趋势;二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指标较高,但对非农就业带动作用较低,没有较好的促进三产发展。

二、制约巴州产城融合发展因素

1.对产城融合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产城融合是针对产业和城市相互脱节提出的一种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国内发达地区多重视对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巴州把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作为完成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两大历史任务重要抓手加紧推进。但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同时,忽略两者互动发展关系,缺乏对产城融合发展的谋划,存在产城脱节现象。

2.诸多问题制约产城融合发展

(1)园区布局不合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各县市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推进园区建设,使得巴州园区出现布局不合理现象:现有各类工业园区11个,规划建设园区1个,出现县县有园区、一园分数区(合计约26个区)现象。大多园区仅为几个工业项目聚集区域,远离主城区,且产业、产品趋同,以粗加工为主,链条短附加值低。不仅违背了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公共设施投入、集中治理污染目的,也不利于发挥产业对城镇发展的作用、不利于“产城融合发展”。

(2)园区带动作用有限。以部级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作为巴州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区域,预计2013年单位面积产出为103万元/公顷,不仅与内地部级园区相差甚远,与邻近的阿克苏地区相比也有差。2013年阿克苏地区库车经济技术园区单位面积产出542万元/公顷,是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单位面积产出水平的5倍。2013年,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约39亿元,约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6.9%,占非石油工业增加值的26%,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1家。与此相比,巴州园区无论单位面积产出水平,还是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处于较低层次,对就业、财政收入、城市发展带动有限。

(3)园区功能定位单一。受传统规划思想的惯性束缚,园区距城市较远等因素影响,巴州园区只注重产业发展,周边配套仅停留在建筑物建设上,忽略了软环境建设。在社会服务设施、生活设施、文化建设及消费空间、休闲空间塑造方面相对滞后,使园区缺少凝聚活力的支点。过分单一的产业空间造成产业园区生活不便,难以吸引人口集聚,特别是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4)园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巴州大多数园区仅为几个工业项目聚集区域,大多有其名无其实,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基础设施中除道路初步通达外,供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集中供热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3.产业发展层次低且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产业集聚区和支柱产业是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结合点。产城融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目前,巴州工业发展中存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独大,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不足,制造业不发达,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多,工业结构趋同,主导产业不强,优势产业缺乏竞争力,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虽然巴州确定了建设“六大产业”、“打造八大基地”的发展目标,但“六大产业”均面临诸多发展的制约因素: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州域内无大型炼化项目“龙头”,无天然气优惠气价,与内地比较无明显优势,且远离国内主要消费市场;矿产加工产业初级产品居多、开采水平低、伴生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环护问题日益严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真正摆脱“小、散、低、弱”状态,科技含量不高、初加工比重大;棉花系列加工业用电价格为0.58元/度的大工业电价高于阿克苏地区0.30 元/度,不利于棉花加工项目引进和建设;装备制造业面临基础薄弱,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能否突破这些因素,关系到巴州能否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体系的问题。

4.园区与城市发展衔接不够

巴州的园区建设及城市发展存在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园区规划编制相对独立,缺乏紧密的联系,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规划体系。导致一方面只强调园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缺乏对居住、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考虑,园区生活功能滞后于生产功能成为单一的生产型经济园区。另一方面城市新区的建设主要是向旧城区周边延伸,没有形成与园区融合、协调发展的城市新区,不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统筹用于城市新区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现行体制下,园区、城区发展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利益关系难以协调,无法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态势和机制。

5.为城镇化、工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服务业的发展能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资源保障。目前,巴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提供服务的金融、信息、中介咨询、社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行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差,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发展不足。

三、推进巴州产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提高认识,积极谋划和推进产城融合

巴州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个走在前列”的任务目标,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而城市则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因此,巴州必须高度重视产城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将产城融合发展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主线任务,积极谋划、加快推进。努力建设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服务、现代城市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城市,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

2.以人为本,加大统筹力度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产城融合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人要住进去”的问题,围绕“人”的发展寻找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之间平衡点,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因此,推进巴州产城融合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加大生产、生活统筹力度,着重解决“人要住进去”的问题:一是空间统筹,即对园区的产业、居住等空间进行统筹考虑,结合规划,形成“有机分散,合理集中”的等级分布的空间格局;二是交通统筹,即统筹构建园区与城区的道路交通体系,为产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三是设施统筹,即统筹规划建设园区与城市新区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设施的共享;四是生态统筹,即统筹规划建设园区园林绿地、生态景观系统,保障产业园区与居住组团统一、协调、多元的生态网络格局。

3.加快库尔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力争升级为地级市

推进巴州产城融合发展,必须以库尔勒为重点,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在《自治区城镇总体规划》中,库尔勒市是自治区规划建设的南疆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自治区唯一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与南疆其他地州城市相比,库尔勒市具备城市化率高、社会大局稳定、南疆五地州的“桥头堡”的优势,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新疆师范大学牛汝极等所著的《新疆“环塔”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出路》中,通过对环塔里木盆地新型城镇化进行全面分析,库尔勒市在环塔里木盆地42个县市中综合实力位居第一,并提出库尔勒市作为南疆新兴的工业城市升为地级市的建议。力争将库尔勒市升级为地级市,并以库尔勒市为中心,形成尉犁县、和静、和硕、焉耆、博湖城市群,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建设南疆的“名片城市”,带动巴州乃至南疆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南疆经济发展、长治久安有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4.创新体制,突破制约产城融合机制因素

巴州的园区普遍采用管委会管理模式。园区管委会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功能区,这种模式在开发区小、功能单一时能较好地发挥管理职能。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园区在发展经济同时,管理机构除了要管理服务城市居民,还要管理外来人口以及社会治安等。这就需要园区在经济开发同时,肩负起土地执法、社会保障、农民补偿、劳动就业、教育卫生等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而管委会在行政体制上不是一级政府,只是一个政府派出机构,在行政管理执法等方面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如教育、医疗、治安等问题必须依托行政区协调解决。巴州要突破发展过程中这种体制机制限制,必须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和示范,参考乌鲁木齐高新区与头屯河区发展模式,将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库尔勒新城区实行区政合一。突破两区发展的局限,使开发区资金优势、人才和管理优势与库尔勒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社会事务管理优势得到有机结合。研究探索一种适应于开发区模式和行政区之间合理高效的模式,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架构。

5.构建工业化、城镇化、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巴州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努力构建工业化、城镇化、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循环机制:

(1)产业先行。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的发展,没有产业的带动,就无法聚集人气,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往往都是先有产业和就业。所以,巴州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产业是关键,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发展培育过程中不仅要“以大为美”,更应该注重脚踏实地的选择最有潜力进行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巴州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重点在于突破无原油炼化龙头和无天然气优惠气价的问题。再如,棉花系列加工产业用电价格问题。选择一二个最有希望的产业重点突破,培育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2)以人为本建设城镇化。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与“产业人”的需求,推动产业园区内部功能复合化,即增加生活与服务功能,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变,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区的功能契合、空间融合、交通连接,满足产业发展对周边基础设施的配套功能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巴州要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角度出发,对州域内园区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定位科学、布局合理、资源节约、产业互补、功能配套,努力改变现有县县有园区、一区分多园的现象。各县市也应从全州发展的大局和园区发展的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和研究在园区在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避免盲目发展、跟风建设的现象。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发展趋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住宅建设和千家万户关系密切,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住宅建设又与国家、与社会息息相关,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住宅小区规划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目的,是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帮助人们能更好地实现各种社会活动,所以,适应和满足居民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居住小区规划和建设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

二、住宅小区规划的内容

1.含义

住宅小区规划是一个总体设计的过程,其设计对象是住宅小区的环境和住宅的体型、房型。住宅小区规划被城市文脉和地域的制约,是城市设计的延续。住宅小区规划需要与居民生活需求的居住形态相适应,对已有的文化传统进行保护和发扬广大,同时,对那些不断新生的生活因素做出综合考虑。

住宅小区的命名依据是我国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其中对居住区的划分做出了明确规范,按照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进行划分:居住人口规模在三万到五万人,或户数规模在一万到一万五千之间的为城市居住区或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在七千到一万五千人,或户数规模在两千到四千之间的为居住小区或小区;居住人口规模在一千到三千人,或户数规模在三百到七百的为居住组团或组团。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在进行规模化发展,其发展趋势也是以此规范为依据。

2.基本内容

住宅小区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点设计:

一是,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其中具体包括:选址、住宅布置、小内部环境规划、道路布置、配套设施等。

二是,住宅小区的住宅体型和房型的设计,具体包括三点,分别是总体设计、具体设计以及无障碍设计。

三、现状和发展趋势

这些年来,国家将住宅建设定位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同时,住房制度则由福利型分配逐步转成货币型分配,而住宅建设的开发正逐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一)住宅小区规划的现状

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独特性风貌,逐渐摒弃了那些缺乏特色的小区,小区需要向独特个性的方向建造。建造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传统文脉的延续

作为城市的构成细胞,小区应当良好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各要素,注重保护各城市自身的文化风格。

2.因地制宜地布局

由于各自不同的小区基地状况,应当根据地形、地貌和地物,进行小区的规划和布局,充分体现小区的自身特色。

3.建筑形式的创作

住宅建筑,作为小区的主体,对大规模的住宅如果没有处理妥当,就会显得平淡而杂乱。对小区的住宅建筑进行处理时,应注重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设计。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确定一个与当地建筑有关的主题符号,然后在小区建筑的各个部位上进行应用,符号在尺度和形状上略作变化,但始终保持总体的一致和统一;二是,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或民风,尽量显示历史的延续性以及小区居民的认同感。

(二)住宅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住宅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当前设计时所遵循的原则看出,具体如下所示:

一是,以人为本,住宅建设力求提供一个方便而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体现对人的关怀。

二是,可持续发展,着重强调在经济和资源上的节能消费,提倡节能、节地以及节材,建立一个可持续利用资源和能源的住宅体系,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三是,注重环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外居住环境,尽可能少地制造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是,反映科技的进步,社会朝高科技方向发展,智能化系统的设施是住宅装备的必然趋势,建立智能化住宅通讯与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住宅综合管理系统等等,才能让新世纪住宅能够适应高科技社会、信息化社会。

五是,住宅产业现代化,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立一个符合住宅产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建立一个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只有以科技进步为核心,进行住宅小区的建设,才能使住宅建设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使其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四、若干影响因素

有若干因素对住宅小区规划及其发展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具体如下所述:

1.城市多元化

城市的发展以人为本,保持总体发展目标不变,而各子系统的综合目标则向多途径进行发展,实现城市多元化。城市发展的总目标可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生态保护目标以及空间发展目标等。在进行规划时,应当仔细分析各子目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从而制定出综合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城市平衡发展。这就需要着眼于城市全局来实行具体小区的规划。

2.城市信息化

(一)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信息化,其目标是提高城市集聚辐射或扩散的能力,高起点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建设一个由大容量国际出口宽带、互联互通多媒体交换的通信主干网以及多种宽带接入网组成的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实行城市信息化开发运用的整体推进。城市信息化,就是信息化进程在城市这一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实现。

(二)对城市居民工作方式以及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工作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是最主要的生活行为。城市信息化,从两方面对居民工作方式产生影响:一是,办公地点扩散化;二是,居家办公的趋势。因此,小区规划,一要满足小区信息化的设计要求,二要树立信息城市的设计观念。

(三)对居民日常生活方式和住宅选址的影响

城市信息化对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和政府间活动方式的变化。居民与政府相关的活动,逐渐增多,成为居民行为中很重要的部分,而且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点导致居民住宅选址更为宽泛,更为自由。

(四)对城市功能及其布局与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城市信息化,导致城市功能布局产生总体变化,城市功能逐渐融合,或逐渐分散,对城市交通功能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其变化,进而对住宅居住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其要求提高。因此,住宅小区规划应当注重完善小区住宅的使用功能。

3.消费观念和居住观念的变化

(一)新经济时代消费观念的变化

市场经济运作下,消费者的需求,在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极大地提升,人们对产品精神层面的要求更为丰富。住宅小区规划,需要着重强调差异,重视居民的精神消费和需求。

(二)生活理念的改变

城市规划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城市居民在消费、居住等各个生活方面的观念,因此住宅小区的规划需要努力顺应这一发展,把握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好的为房地产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五、结语

从事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的人员应精心耕耘,积极创建未来世纪的美好家园,因此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以人为本;二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能可持续发展;三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充分注意环境保护;四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充分反映科技进步;五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在住宅小区规划过程中,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从而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樊婧怡 榆林总体城市设计中的生态性环境营造与景观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 2011

[2]张丽 探讨当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 2010

[3]刘鑫 谈现代住宅小区设计与规划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2009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9

【关键字】生态规划思想;产城一体化;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破坏严重;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报告适时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坚定信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战略规划层面,生态城市规划思想主要是根据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要求,确定规划区较为适度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在用地生态评价的基础上,划出不宜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和适宜性建设用地,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管制要求。另外,保持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创造集约型、节约型、和谐型、宜居型城市新区等也是属于生态城市规划的范畴。

2. 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背景

淮南是由资源开发而逐渐兴起的城市,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亿吨煤基地”、“千万千瓦火电基地”、“现代大型煤化工基地”。因而,淮南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重工业城市,虽然重型化的主导产业使淮南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是资源的开采也造成了城市塌陷区、生态环境恶化等发展问题,同时,现状的发展模式也与国家目前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背道而驰。

淮南东部新区地势平坦、交通条件优越,并具有较长的滨水岸线,因此滨湖新区是淮南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打造山水城市风貌最为有效的空间资源,是继山南新区后的又一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制《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东部新区作为一个触媒区域,在完善城市的功能,统筹城乡空间发展,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提升淮南的总体形象,真正实现“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城市总体形象。

3. 生态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在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中的应用

3.1 用地适宜性评价

规划范围内生态本底条件较好,现状山体主要为东北部的上窑山以及西部的舜耕山。现状水体主要为东部的高塘湖以及南部的蔡城塘,其中高塘湖属河流性湖泊,汇水面积1500km2,现状水域功能以水产养殖为主;蔡城塘为半人工水体,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水源来自高塘湖,现在灌溉功能已弱化,水面面积约604公顷。

本次规划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法,判定地区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定具体的适宜保护的用地类别,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地理信息系统。

在评价因子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评价因子的差异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因素,除了选择了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因素外,还考虑选择了交通等社会经济要素,以及已有的开发建设环境等要素。因而本次规划所选择的评价因子为:地形地貌影响、地质灾害影响、生态要素影响、交通影响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影响五个方面。在评价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要求划分禁建区,限建区.可建区和已建区,明确了生态绿地的边界。为进一步的规划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发展核心策略

本次规划首先以EOD模式(“以环境为导向的发展模式(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为先导。山水要素是淮南东部新区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也是引领东部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规划保留规划范围内舜耕山、上窑山、高塘湖、蔡城塘等山体水体生态要素,使其成为保持东部新区生态稳定性的重要要素,并成为东部新区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区域。同时,规划范围内的生态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划分生态基质、生态斑块以及生态廊道等要素,构建景观生态格局。此外,在综合分析生态条件,以生态保障为前提下,对东部新区进行综合区域构建,将整个规划范围划分为城市功能区、城乡统筹区、城郊生态区,对不同类型的发展区域,运用不同的发展策略进行发展引导。

3.3 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跟踪全球产业发展趋势,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利用中部崛起和合淮同城化的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扩大总量、提升结构、塑造特色、优化布局,构建创新型、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淮南东部新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努力,初步建成“两型”产业体系,成为我国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先行区,现代服务业高地,淮南市集新型工业、服务业、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拓展区。

3.4 人口预测

由于东部新区未来发展主要由高铁站点和经济开发区等重大项目带动的,这些项目可能在市域或区域范围内形成较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对人口增长曲线造成较大扰动,因此用通常的人口增长率来预测人口的方法较难适用,本规划根据东部新区具体情况,采用产业容量法预测人口,并采用生态容量方法进行校核。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淮南市建设用地指标取上限100平方米/人,根据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将已建区、适宜建设区和较适宜建设区进行面积统计,全部用于建设,得到东部新区人口建议不超过81万人,极限值为158.8万人。保证东部新区的人口增长,不会带来土地的过大压力。

3.5 空间发展管制

为促进淮南市域城乡整体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市域范围内的城乡建设实行空间管制。空间管制是对市域范围内城乡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判别,并根据城市建设、资源保护与开发、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在市域范围内划分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对各类区域实施不同的空间管制政策,整合区域空间资源,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3.6 生态保护规划

规划对东部新区内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将东部新区划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为农业生态功能区、城市复合生态功能区、河湖生态敏感区、山体生态敏感区,根据四大生态功能区不同特点,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四大功能区中,承担重大生态功能的主要是河湖生态敏感区及山体生态敏感区。主要生态功能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环境改善作用,保障东部新区内的生态平衡。同时规划依托已有生态资源,重点打造“两横一纵”的生态廊道,有机串联起各生态功能区,完善区域生态格局。

4. 结语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宏观背景下,生态规划理念已不仅是规划学科中的一个流派,而是整个规划理念与方法转型的必然趋势。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以生态城市的理念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作为基底,水山相邻,城在其中,水映山城,相映成趣,实现新城的产业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顺应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的新城规划建设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追求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拓展时,要时时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规划及文献:

[1]中国联合工程设计研究院.《淮南市东部新城产城一体化规划》(2010-2030年),2010.4.

[2]朱才斌.基于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2):106―108.

[3]黄光宇,陈 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仇保兴.城镇化的挑战与希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1―7

[5]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08):1―6

[6]仇保兴.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J].中华建设,2009(10) .

城市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发展

从城市化的战略需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目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划分标准,这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极不相称,导致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和区域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定位趋同,城市间缺乏应有的产业分工,16个中心城市中,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产业的有8个,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跳出城市自身,将城市融入所处的城市群分工体系,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和旅游市场等。从城市统筹发展的大战略上谋划城市发展。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延缓了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谋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的工业、交通、道路、商业、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各项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城乡生产要素布局的统筹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个性特征从城市化的客观选择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当前,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发展呈现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个性的转变,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