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5:18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1

[关键词] 互联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综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1]互联网的发展已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对人们的工作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2]近年来,学界围绕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相应的对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各种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络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作为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媒介和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吴玉荣认为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五大机遇,即:网络传播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网络精神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增加新内容或新体现;网络交往将扩大、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网络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3]张衍前则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指出,互联网扩大和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4]张骥等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突出表现在: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5]张志辉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虚拟性、交互性、无中心性、开放性、超容量等特征,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等等。[6]

可见,互联网时代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可归纳如下:一,体现在创新方面,丰富了新的内容和体现,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使执政党更为广泛、深刻地了解民情、民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认同。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条件得以增强的观点,学界对此的论述并不充分,如果仅仅注重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新技术,所谓以图片、影视、动画、音乐等形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地来代替此前“干巴巴的说教”,就能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说法,未免有些过于一厢情愿。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要求本段段首归纳的三个方面机遇作为前提能够得以充分保证,吸引力不能简单等同于辐射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认同,如何能够使群众认同并被深深吸引,是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却也成为了某些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的工具,这必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张静等强调,互联网传播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冲击表现在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向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提出挑战;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御能力受到冲击;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使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体制、传播手段受到很大冲击。[7]袁其波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舆论控制能力这四个方面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严峻挑战。[8]干敏敏则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在于:对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挑战;对我国意识形态管理能力的挑战;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挑战。[9]郭明飞指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的消解,舆论调控的弱减,网络文化入侵,和信息“泡沫”泛滥。[10]顾洪英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有:西方国家在信息领域的霸权地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信息互联网成了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多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信息网络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理念受到挑战。[11]杨静娴认为互联网时代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她指出:网络的开放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西方强势而又隐蔽的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的价值领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比较薄弱,被误读或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借助于网络迅速传播并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网络聚焦的各种社会问题消解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2]杨丽敏指出,互联网技术自由性及多元性特点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防御及创新能力的挑战。[13]

综上,学界对于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罗列的方面较为全面,却也多有重复。笔者认为挑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互联网信息纷繁芜杂,泥沙俱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处心积虑,变本加厉,意识形态渗透无所不在;三,互联网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三、互联网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面对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极端重要的工作。

邱小玲认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有: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主导型网站,确保执政党的意志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优势和导向作用;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正确对待社会意识多元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世界意识形态舞台上,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14]陶文昭提出,要搞好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以鲜明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上,扩大和强化其优势地位;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对破坏和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进行控制和约束;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15]杨永志提出,增强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必须建立有利的“互联网舆论机制”;必须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必须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施教形式”。[16]袁其波建议: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控制权;注重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保存;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网络技术水平。[8]关于加强在互联网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策,郭明飞言简意赅地提出:攻守结合,主动出击;疏堵相伴,加强引导;以人为本。[10]从增强互联网舆论引导的角度来看,秦维红提出:及时充分地公开信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重要原则;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中坚力量;尊重和理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主调。[17]刘忠厚认为,信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对策略有: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和管理,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建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我国的“互联网民主”进程。[18]赵诤认为,要积极建设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管理的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9]李兴平认为,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与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双重性,我们在保护公民网络空间不受侵犯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要坚持政府对网络主导权的管理,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用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创新网络文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首先,推动用网络语言表达重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象。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第三,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建设和创新。[20]

尽管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可能就会呈现出新形势、新状况、新问题、新趋势,然而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可见,学界所提出的对策、观点仍旧大同小异,少有与时俱进、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创新,且强调政府等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的措施较多,而保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人为本的对策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可知,尽管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界对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的机遇、形成的挑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对策,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对概念的认识存在分歧,重复性研究较多,对策分析停留于形式,指导意见尚未形成。由于研究的视角和领域不同,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表述不一,有执政党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尚无比较明确的认识。此外,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就会呈现出新形势、新状况、新问题、新趋势,然而从2007年至2013年,学界相关研究大同小异,一些研究成果多停留于口号式的理念或者形式化的实践途径,少有与时俱进、有针对性的创新,少有建设性意见。也因为此,较为成熟的理论观点和较具实效的指导性意见尚未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4年1月),http://.cn.

[2]郑洁.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10(5).

[3]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

[4]张衍前.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

[5]张骥,方晓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J].求实,2009(2).

[6]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

[7]张静,周三胜.论网络传播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6).

[8]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下).

[9]干敏敏.论网络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

[10]郭明飞.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9(6).

[11]顾洪英.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9(9).

[12]杨静娴.网络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及维护[J].理论月刊,2011(7).

[13]杨丽敏.互联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J]前沿,2013(14).

[14]邱小玲.论执政党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15]陶文昭.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16]杨永志.增强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正面影响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1).

[17]秦维红.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和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5).

[18]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2).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2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会计档案管理 制约因素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37-01

国家财政部、档案局颁布了在2016年1月日开始执行新修订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这一文献对我国会计档案管理规范进行了制度层面和实践方面的设计,提出了具体性的操作办法和要求,对于提升我国会计档案管理水平具有原则性的、必然性的刚性引导力和约束力,是我们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执行的根本大法。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档案管理显露出的制约因素

首先,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滞后。制度规范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必然规范形式,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实务的规范。制度先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尽管曾经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指导财务档案管理实践发挥了正效应的指导性作用,但是,并不能契合“互网+财务档案管理”的实践需要,譬如对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对会计核算多维信息的档案管理,对会计档保管形式的规定等方面都可以查找到滞后的制度规定,尤其缺乏行业财务档案的细规。其次,会计档案服务于会计实践的作用体现得不充分。一些会计档案一经存储,就被僵化,会计档案所应有的借鉴作用被忽略。三是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足,信息化档案管理意识和实务能力欠缺,单位和个人都缺乏提升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紧迫意识和行动。四是会计档案管理量大,所需管理成本高,相应的投入不足。五是会计档案数据激增,网络安全管理的应对措施不足,会计档案管理安全被挑战。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当信息化遇上互联网+,使得档案管理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机遇,更使得档案电子化不再是简单的扫描编辑、查询共享了,而是提出了档案实施立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档案价值的更高要求。”[1]

二、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档案数据管理新要求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更新会计档案管理理念

会计档案管理单位和具体工作人员对互联网+时代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新变化、新特点要有足够的认识,要通过认真学习、认真思考的途径来感受解放思想、更新会计档案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对于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理念的挑战和变革,并非曾经的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就能够取代的,而是以信息化遇上“互联网+”为鲜明标志的,“互联网+”引发了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服务方面的挑战和机遇,档案管理的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在形成,持有老观念和停留在老做法基础上的工作状态就是落后,继而能够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接受新观念,尝试新做法,在开拓进取中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

(二)管理创新,在档案收集管理利用上提速增效保安全

“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档案管理是管理创新意义上的实践,管理创新是手段,体现在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但落脚点也即管理目的,就是要实现对会计档案管理利用上提速增效保安全。从“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档案管理的“收”“管”“用”看,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但这三个方面又均需要在大数据环境下依靠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形式来进行,电子文件的存储、信息的制作加工与传播、利用云平台的分析提取和预测、信息共享下的信息联盟与信息利用,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不再同日而语,这些新特点需要新知识、新方法予以支撑和保障,因此,管理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求会计档案管理单位和管理工作者予以充分的认识和积极的工作实践。

(三)提升素质,加强会计档案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

会计档案管理队伍是实施会计档案管理的具体责任人,要积极提高会计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使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组织档案管理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基本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定期进行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学习观摩、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来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安全意识。”[2]要舍得对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做投入,要重视对会计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硬件设备的投入,并培训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引用信息技术的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打造一支专业技术强的会计档案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姚艳.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分析[J].大科技,2010(20).

[2]戴立新.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1).

作者简介:马丽娜,临沂日报报业集团,中级,本科,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3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学生 创新能力培B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1]网络是“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尝试,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是互联网平台运用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一门手艺受用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职业转换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核心职业能力的高低对个人适应新的工作机会有重要影响,因此,具有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将越来越受欢迎。

1 “互联网+”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依据,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关注和鼓励高职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把自主创新能力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平台具有隐蔽性和开放性,同时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约束。高职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做到打破常规,把互联网与各项传统领域深度融合。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为了清楚了解当前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本文对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210份问卷,实际收回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3 份,占发放问卷的 92%。在有效问卷中男生为 44人,女生为149人。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分析。

2.1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知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现实的条件下或物质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凭借相近或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想法新颖叫创新;9.8%的学生认为发展自己的创新事业叫创新;1.6%的学生认为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才叫创新;3.6%的学生觉得开发某项新技术叫创新。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什么是创新能力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2学生创新的动力来源

创新的动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灵魂,是支撑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源泉。没有创新动力,创新无法持久。本研究调查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如果要你进行创新,你的动力来自?”这个问题,其中有50.8% 的学生是为了物质经济及荣誉奖励;34.2% 的学生是为了个人兴趣爱好和价值的体现,15%的学生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动力来源年级的差异性分析后,我们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动力来源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

由图1可见,一年级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和价值体现”是创新的主要动力,二年级的学生认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创新的主要动力,三年级的学生认为“物质经济及荣誉奖励”是创新的主要动力。实际上学生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培养。但是 由于方式方法问题,目前学生的动力选择并不理想,这需要更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

2.3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45.6%的学生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自身是创新能力落后的首要因素,26.9%的学生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创新能力落后的首要因素,27.5%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影响创新能力落后的首要因素。在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不愿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原因中,有36.8%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的思想意识,20.2% 的同学认为是经费困难,19.2% 的同学认为缺乏老师指导,16.6% 的同学认为占用课余时间。可见,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认为影响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自身思想、技能和意识。

2.4创新应该具备的能力

根据调查,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要创新,应具备的能力是独特的创新意识(53.9%)、互联网信息知识(16.1%)和良好的专业技能(16.1%)。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多数高职学生认为是轻视创新思维的培养(40.9%)、轻视创新技能的培养(19.8%)和轻视课堂创新理论教学(17.6%)。并且,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改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创新意识(55.4%)和改善教育环境(31.8%)。综上可见,高职学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创新意识,其中教育环境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3 “互联网+”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需要从学生自身、高职院校、社会和学生团队几方面共同努力。

3.1“互联网+”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内化

“互联网+”的产生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尚处于塑造期的高职学生把握好机遇,能够极大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人类的思维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要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内化。首先,学生要对创新有一个清楚认识,懂得不论人类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需要不断创新。其次,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鼓励学生敢于、勇于发现问题,转变传统思维和心理、不墨守成规、敢于亮剑、不害怕失败。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主动寻求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再次,掌握熟练的互联网技能。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咨讯飞速传播,各行各业都是自媒体使用者。学生熟练掌握APP软件、数据处理、网络贸易销售等技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W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第一、学校要加强创新课程设置。在调查中发现,诸多高职院校对创新课程并不重视。创新课程只开设9周的选修课,且师资力量不专业。第二、培养创新教育的教师人才。学校可以在新教师入职时开展创新培训,提升新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一线思想政治辅导员中举办创新学习班,提升辅导员的创新素质。第三、举办各类“互联网+”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比如:“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互联网+”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互联网+”跳蚤旧货市场、“互联网+”知识竞赛等。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的创新潜能。第四、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在制度上、资金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帮扶。同时营造自由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互联网+”社会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帮扶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是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土壤。“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帮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平台公众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鼓励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企业行业要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对高职学生创新研究给予资金的支持或方法的引导,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设备。第三,社会各行业以身作则,发挥创新能力,让高职学生领悟到创新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内驱力。

3.4“互联网+”学生创新能力团队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要积极组建创新团队,集合众人的力量一起,弥补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在团队中可以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比如分别负责技术、财务、资金、设备等。同时创建“互联网+”创新者社团、“互联网+”创新能力提升协会、“互联网+”创新创业小组等团队。抓住团队活动、社团比武,创新能力大赛等契机,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学生创新技能和团队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 张晓峰, 杜军.“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2] 蒋进,贾朝莉.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畜牧兽, 2016(22):234- 237.

[3] 杨晓哲.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4] 王敏,黄建军.医学生对创新教育认知的横断面调查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3):345-347.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4

关键词:“互联网+” 课堂教学 化解策略

“互联网+”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1]。移动终端的普及与更新,使课堂教学活动从技术层面得以充分展示,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2]。探索“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教学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一、“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在追求高效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个体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它对课堂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

1.“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文化的冲击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平板电脑、云储存、云移动终端等媒体与技术的落地,使课堂教学文化逐渐从封闭的课本和狭窄的教室,逐步走向更广阔的文化世界[3]。伴随“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时空、教学主客体及其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的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教学中形成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使课堂教学文化存在、运行和发展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课堂文化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多元性、生成性、自我性、叛逆性和非理性特征,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便捷、开放。供给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多样,共享与生成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显著特点。这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现代教学观、教学法等一整套学习策略体系,将对当前课堂教学文化、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的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

2.“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读、写、听、讲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活动,而“互联网+”将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并为这种转变提供技术支持。从投影、PPT课件、音频视频的使用,到多功能教室、网络化学习场所,诸如以宽带网相联结的数字教室、数字图书馆等,使课堂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手段。“网络学校”、“空中课堂”等现代科技,将改变当前学校传统课堂中教师讲与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甚至可以不教而达到教的目的[4]。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任意的问题到互联网上搜索可以迅速得到海量的解答,这就预示着“互联网+”的学习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突破性的变革。

3.“互联网+”对课堂师生角色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或者各种教育技术,获得大量的最前沿的信息。由于“互联网+”界面丰富多彩、图文声像形象直观,能够对学生眼、耳、手、身体等多种感觉器官产生综合刺激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中形成的“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方式,基于知识的师生之间的角色差距将逐渐消失,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互联网+”时代课程及学习软件开发的主要成员。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授者变成了课堂教学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陪伴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教职责也由原来过度重视“教书”转变为现在更强调“育人”。学生由知识接受者变为自主探索者,由个体学习者变为学习合作者,进而成为个性化学习者。在师生关系上,师生相互尊重与赞赏,师生互动的交互性、反馈的及时性,以“互联网+”为媒体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学环节能够顺畅地推进。“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模糊了师生的边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在教学互动中,一方面,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探索的问题,学习成长中的知识经验,将不断地冲击着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促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互联网+”时代,“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优胜劣汰”的生态型竞争趋势。教学环境的变化,确保了优质教师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将迫使教师致力于终身学习。同时,“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也不局限于照本宣科式地系统讲授教学内容,而是趋向于一种无固定教室的,以主题为主的师生双向讨论方式。从而使师生在同等信息条件下,转换或改变着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呈现出“闻道有先后”、“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教育本质的回归与超越。

4.“互联网+”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冲击

当前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业评价包括日常作业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属于单一主体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和条件,能使学生学业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促使学生便利而自主地进行自我评价与即时评价,表现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特性。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数据采集,记录、储存、分析、反馈等的学习分析技术,营造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新体系。“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的分析系统可以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建模,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业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数量化的方式清晰地说明影响因素与学业成绩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5]。甚至可以通过常模比较,与班级、学校或者在更大范围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模型。

二、“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创新的平台

伴随“互联网+”的便利性,信息易得性、技术便捷性、学习个性化等特征,为课堂教学化解冲突提供了基于技术应用的广阔平台[6],优选当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列举出如下几个。

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创设

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程等新型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开启了课程教学变革的新时代。在“互联网+”理念的强力推动下,基于“云”的教育服务和“云端”一体的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便捷。学校可以以“云端”做认知载体,借助BYOD(BringYourOwnDevice,自带设备),运用“云端”来共享课堂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采取探究性学习、一对一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与线下)学习模式和BYOD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时学习梦想的实现[7]。课堂教学通过创设一个快速汇聚信息资源的课堂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行为,在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里协同学习,真正发生切实互动、实现温情交往。这种课堂可以实现学生自主讨论,同学间的交互学习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平等感,让困难学生敢“说”、乐“说”,在“说”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加深记忆,不断创生,进行发展性学习。同时帮助者在“说”的过程中,因为获得同伴的认可与鼓励,获得自我满足感、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更加有动机进行深一步的学习,在这一探一寻的过程中,建构了一个高效的个性化学习课堂。

2.慕课的开发与应用

慕课(MOOC)是一种大规模在线课程,绝大多数课程是免费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慕课网(imooc)是国内的主要慕课平台,慕课网的课程包含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在慕课中,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的参与者,它为学习者之间提供了相应的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学习者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在慕课的背景下,教师将更加回归职业本质,更加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学生发展的良性互动。慕课具有的灵活性能够为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及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提供便利,并且慕课将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开放,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效应最大化,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优质教育活动的需要,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平台。

3.微课与SPOC制作与实现

“微课”是应用“互联网+”围绕课程重点、难点或疑点等展开的教与学活动的精彩片段,制作成以视频为载体的表达课堂教学活动的微型课程。“微课”的基本元素是教学设计、课件资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业评价、教师反馈等辅课堂活动。它包含了课程的基本要素,诸如内容、互动、作业以及测试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自编微课供课堂教学使用,充分体现“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组成“情景化”的优势,体现草根研究的趣味性,表达教师个人的课程创作与多样化的传播路径,用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4.翻转课堂构建与变革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后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课外通过学习教材和在网络学习教师上传的课程讲授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课程资源,完成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将自主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答疑解难、生生间互动交流得以解决,具有O2O学习模式,即翻转课堂的线下学习中,师生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拓展到课堂上,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遇到的困难,从而进行针对性辅导或让学生自己通过协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翻转课堂线上学习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十分钟之内自主学习的视频资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而且内容是永久保存性的,可供学生随时查缺补漏,一些学习建议与提示,也为一些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教育的思路[8]。

三、化解课堂教学冲击的策略

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更好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互联网+”时代教学论关注的命题之一。

1.转换教学重心:变知识传授的“教”为知识建构的“学”

“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变革引发了知识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建构方式的变化。知识呈几何级增长态势,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于互联网中,书本不再是存储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工具。“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着眼于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教育培养目标要从知识型人才转向能力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搜索技术,在网络环境中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知识。教师应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知识获取、整理、分析、重构等多样化的知识建构过程[9],呈F出“混合式课程”的特性,使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帮助学生以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面对井喷式增长的知识,让学生在无限延展的教学时空中有效地建构知识。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由“教知识”向“教思维”转变,即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导向的发展,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10],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转变教学设计:以拓扑型教学设计代替线性教学设计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建构需求,线性教学设计思路显得捉襟见肘。拓扑型教学设计是一种将课程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以拓扑型结构进行相互连接,反映知识命题中各知识点的网络结构及关系的教学设计。它具有总线型拓扑、环形拓扑、星型拓扑、混合型拓扑以及网状拓扑等结构,但是无论那种类型的拓扑教学设计结构,都具有节点互通、通道多元、稳定而多变的特点。拓扑教学设计思路重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多元设计,重视各要素间的整合互通,可以满足学生知识建构方式的多元性和选择性需求[11],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按照拓扑型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提供多条促进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线路。这些线路之间是相互贯通的关系,即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学习方式等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更符合自己当前学习条件和需求的学习线路,也可根据自己学习进展情况,及时地转换到其他学习线路上去。

3.转变认知路径:应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的高级认知

钟志贤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应从“技术中学习”向“用技术学习”转变,“技术中学习”是客观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用技术学习”是建构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立足于建构主义“用技术学习”的立场观点,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充当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工具。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这一定位,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传播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凭借与支持,这既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知识,又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知识的建构和促进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应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认知发展上而不是低级思维的认知发展。思维认知发展的事实表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低级思维认知发展中,并不具备明显优势的教学。因此,完全依赖“互联网+”的知识自主建构,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2]。当前教师知识传授可以胜任学生低级思维能力培养,而“互联网+”将在学生高级思维发展方面发挥优势。所以,要建构学生的高级认知,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平台的建设成为最关键的要素。如果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不发生根本性变革,互联网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累赘,课堂教学就会演变为用机器灌代替教师的用嘴灌,表现为用最先进的技术方式来支持最落后的教学方法。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平台,其功能除了推送资源以外,还可以实现学生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交互、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学业自我评价等。

4.转变教学氛围:构建开放互动、和谐自主的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的开放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包括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与学生间交流合作。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中,学校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采用形式化的数据采集和描述,并基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活动过程、单元学习过程及学期学习过程等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及其结果的分析,教师可即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控和反思,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家长也可利用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从中尽快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学习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大数据,构建智慧型的生态课堂和学习环境,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表现在“互联网+”的线下学习中,教师要采用民主对话、多元互动的教学组织方式,使师生、生生间真正发生切实互动、实现温情交往,让其获得生命本真,使师生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拓展到课堂上,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解决学生学习困难。一方面,建立师生互助组,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班级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建立生生合作小组,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态课堂。

5.转变教学管理:让课堂管理充满人文关怀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互联网+”需要克服的问题依然凸显。由于个体在生活、学习中越来越被数字信息所同化,产生越来越多的依赖,这种依赖性的发展会让人变得缺乏批判思维、不懂创新、有惰性、没有自我,同时,这种碎片化学习方式更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有所下降。同时,由于互联网对许多需要经过学生探究的学习内容已提供了答案,容易使学生不经过探究而获得答案,失去了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在探索中学习的乐趣。互联网将一些实验技能制作成动画视频,虽然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却使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乐趣。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的便利性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也让学生间失去面对面思维交流碰撞,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的乐趣。如此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互联网,将“互联网+”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与主见,敢于质疑与反思[13]。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正向强化法,采取选择性强化策略,经常改变自己课堂中的站位,多离开讲坛到学生中间去,多用目光与学生交流,多用言语和非言语线索,应用明确指导或暗示行为,调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不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拒绝网络侵害,预防在学生课堂教学中违纪行为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 范留平.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4(8).

[2] 蒋朝军.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2).

[3] 陆志平.数字化时代的课堂重建[J].基础教育课程,2014(1).

[4] ⑿巳.论课堂生态与课堂动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5] 谢浩,陈丽.现代远程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6] 李志厚.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新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5).

[7] 陈光锋.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 王柏玲.“翻转课堂”拒绝照本宣科[N].文汇报,2013-10-10(07).

[9] 龙宝新.论“新课堂”视野下的高效课堂改革线路图[J].江苏教育研究,2014(3).

[10] 余胜军,刘军.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11]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 李永健.技术优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9).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5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 工会工作 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93-01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已已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产物,经过十多年飞速发展,正以其强大的自由性,迅速性和广泛性,全面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 深刻认识互联网对工会工作的影响

(一)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产物,经过多年飞速发展,正以其强大的自由性,迅速性和广泛性,全面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 互动开放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严峻挑战,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网络犯罪,有害不良信息泛滥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对社会稳定,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 海量无界的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巨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把人们联结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作为一种主流的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一个主流的信息渠道,成为民意,民声,民智汇聚的超容量平台。

二. 互联网带给工会工作的新机遇

(一) 拓展了工会工作的空间。互联网拓宽了工会工作的对象和活动空间,拓宽了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

(二) 丰富了工会工作的形式。工会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多媒体,及时性,交互性等优势传递信息,将工会工作融入到互联网中,使工会工作富有感染力,形象生动,更具感召力。

(三) 提高了工会工作的效率。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延伸了信息的传播广度,互联网使传统的会议传达灌输变为职工自由到互联网中获取。另外,工会可以通过收集职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会工作的效率。

三、互联网带给工会工作的新挑战

(一) 互联网中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对我国特色之夜培训班铁工会构成威胁。互联网中的信息夹杂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一睦国家利用互联网对甸西化,敌对势力诋毁我国的社会制度,抨击经济政策,歪曲和攻击人权,破坏安定团结。

(二) 互联网复杂的舆论易造成职工群众的思想混乱.互联网信息中夹杂着敏感的问题,热点问题,以及人为的谣言等,容易使群众情绪化,思考问题与认识出现偏差,加之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易造成职工群众的思想混乱。

(三) 互联网有害信息致使职工群众的社会道德弱化,互联网中充斥着各种腐朽思想,色情,凶打头暴力,迷信等文化垃圾,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危害职工群众的身心健康,互联网交往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部分人在互联网中失去伦理道德的约束,给社会道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四) 网民不当诉求扩散易导致职工,有些人的不当利益斥求经过网上炒作,有可能导致“互联网暴民”和“互联网暴力”,激发社会矛盾,引发,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隐患。

四. 互联网环境下工会工作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提高认识,增强积极应对互联网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认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互联网给工会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顺应信息技术时展潮流,增强抢占先机的责任感,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工会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推进工会系统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实施“网上工会”工程,按照业务规范和统一标准,建设工会系统网站体系,网上工作平台,业务应用系统,综合服务系统及信息资源,安全保密等体系,构建一个集管理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工会内,外网系统。

(三)打造主流网站,实现良性互动。应通过整合网站资源,实现全总,省总,市总三级网站的互联互通,在网站功能开发,栏目设置,内容编发上更巾近基层,贴近职工。通过开通论坛功能让更多的职工参与工会工作,定期邀请工会领导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利用网络在线进行交流,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四)借助互联网开展活动,提升工会工作的成效。工会的各项业务工作,要主动借助于互联网,实现“业务上网”,以达到节省时间和成本,方便职工的目的,通过发起互联网讨论和意见征集等方式,通过互联网,让职工贡献智慧和力量,做到“问计于网”,要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意,创新工作举措,创新工作载体,创新工作机制,顺应职工需求。

(五)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工会干部“懂网用网爱网”能力,要在工会干部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会干部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整理,分析信息资源的技能。尤其是各级工会领导干部更要担负起信息化建设“一把手工程”的责任。

结束语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工会只有牢固树立新观念,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变挑战为机遇,确定好工作立足点,奸污好维权结合点,探索好发展新亮点,才能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希慧,互联网环境下工会工作创新思考。【J】,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6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因其知识对于众多学科而言十分重要,多年来一直是多数高等院校理工科等必修的一门课程.然而,由于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相比,其知识结构相对复杂、知识内容十分丰富、知识体系相对完备等特征,让步入高等院校的初学者学起来有点不适应,对于教师来讲更是如此.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社交网络、移动媒体等逐渐兴起,这些互联网新技术、新工具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有何作用呢,高校教师该如何抓住机遇,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高等数学知识储备,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技术时代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

互联网技术时代与传统的时代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信息的获取与传播途径发生重大变化.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个人所需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习题,传统那种黑板式授课正在受到冲击;此外,借助互联网技术、社会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等的兴起,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也趋于网络化,这些均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接触互联网技术.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信息化

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各个高等院校均在不断地进行信息化改革,以此来适应日趋竞争的办学环境,这其中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等众多学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信息化时代探索实施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十分必要.

(三)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增强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借助互联网技术,高等数学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比如采取PPT教学、采用慕课形式,答疑时采取课程QQ群等,这样既能够增强高等数学的授课效果,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从高等数学本身来讲,还是从高等院校变革而言,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变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内容

(一)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高等数学授课以教师板书式为主,这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数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偏计算和推导,比如函数、极限、导数、微分等.上述知识点都相当重要,教师的板书过程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而,传统授课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比如缺乏灵活性、授课效率低等,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多数高校课程都在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来讲,应该顺势采取PPT教学,促进课堂授课效果.通过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将高等数学的全部知识点做成重点突出、设计精巧的幻灯片,在授课时加以强调,既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也利于知识点的有效讲解.

(二)授课内容改革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学生不再唯一依靠课堂来获取知识,为了吸引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高等数学的教师应该在授课内容上进行创新,比如讲到导数时,这是一个应用性十分广泛的概念,教师应充分讲好其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可以结合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也可以结合管理中的财务管理等,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基础性.

(三)教师素质提升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想教好高等数学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该懂得计算机等辅助教学硬件的操作,懂得课程PPT的制作,这些对于年轻教师而言相对轻松,然而对于那些较年长的教师来讲,并非易事;其次,教师还应该及时了解互联网发展动态,比如电子信箱、微信、QQ群平台等,可待时机成熟,将此引入授课过程,实现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课程知识;第三,教师还应关注慕课,认识其对高等数学授课产生的深远影响.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数学授课面临着多方位的改革,教师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三、应对措施

互联网技术已然融入人类生活,并将持续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更是如此.为了进一步地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授课效果,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过去曾有争论是否应该在高等数学等授课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持反对的理由是互联网技术引入不利于这类偏计算的课程的授课效果,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这些不无道理,然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中是发展趋势,我们不应因噎废食,应转变观念,思索如何才能够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积极主动采用互联网技术,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7

[关键词]互联时代大学思政教育

据中国国家商务部信息化司司长李冀奇在第四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论坛上透露,截止到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用户总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大30.2%,博客人数达到4700万。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达100%,平均上网长3小时以上,男生多余女生。调查时显示,57.5%的大学生正在玩游戏等等。如何把握互联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保证我们年轻的大学生健康的成长,保证他们既成人又成才,使他们个个成为对社会又用的人,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互联时代思政教育的意义

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都是伴随着不断的技术革命和文化的提升而得到发展的,从50年代第一课人造卫星,到80年代的大哥大到BP机,再到现在的互联繁荣时代,无不体现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掘。而他的功臣,当数无数的年轻人,无数有思想有灵感的年轻的大学生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未来世界的创造和把握。

当代大学生本身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有着一定的接受信息的能力,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互联时代思政教育现状

1.亟待跟上互联时代步伐,熟悉互联网

互联网尤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我们每一名管理者,做足互联网知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表现为以下特征,网民既是网络的使用者、消费者、创造者,网络的“平民化”成为潮流,精英时代一去不返;网民之间的交互基于“关系”展开:同学、生意、表达、倾听、交友等;网络渠道免费,内容为王;网友希望更多的集成服务,一站式服务和更专业的服务,而非泛泛的门户;网友体验高于一切,以网友为中心的互联网公司将在下一波竞争中获胜,哪些仅仅依靠吆喝的、不能体现出网络技术创新特征的公司将逐步丧失竞争力;互联网和通信业将进一步融合,传统通信成为通路提供者,通信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合并将会出现;视频、手机互联网、宽带互联网、物流网、3G、4G将相继到来成为主流。

2.善于甄别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信息

充分利用网络,为我所有。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为我们提供学习、生活和娱乐资源。一是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二是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利于学生搜寻更多更全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三是开拓大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网使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3.端正思想态度,抵御意外风险

一是对于大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等不良思潮。二是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大学生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三是信息垃圾弱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大学生。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污染大学生心灵,误导大学生行为。四是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三、互联时代思政教育的方法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坚持利用科学发展,再用辩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和方法,使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时刻理解关注学生在哪里,心理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关注大学生的需求,解决他们最为迫切需要的问题,跟上年轻人思维和脚步。

2.创立有礼有利有节竞争创新高效“十二字教育”模式

打破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尊重同学的兴趣、特长、爱好,建立起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礼即尊重学生隐,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有利即要善于用甄别的眼光,对信息资源要充分的过滤,吸收对自身有意义有发展的资源;有节级做到要有节制,过犹不及,中庸之道,把握好利用网络的分寸;竞争即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要有不服输的气度,要有敢打敢拼的勇气;创新即现有创新思维,后又创新思路和举措;高效即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有收获。

只要认真把握好“十字”教育模式,就能够充分理解现实社会的时代特点,就能够理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由表及里,灵活运用,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切实把握好学生思想精髓。

3.以情感人,真心地关心学生,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帮助学生,关心学生

孩子们在大学阶段远离父母,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所以他们的困惑会很多,困难也很大,这个时候十分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支持,如果能真心地去关心他们,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解决,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在心理承受能力、客观认识问题方面存在着一些偏差。

4.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8

据报道,美国《连线》杂志意大利语版去年与多家机构联合发起了一项名为“网络和平”的活动,希望推动互联网获得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连线》杂志意大利语版认为,互联网被提名是因为它在促进“对话、辩论和获取共识”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姑且不论这一提名是否能成立,这件事促使我们站在人类文明进程和角度,重新审视一下互联网的价值,审视它对当今世界发展与进步的意义。

2006年潘石屹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会场写下随笔发在博客上,有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

他写道,“有人曾在100多年前就预言,人类进入21世纪,战争时代就结束了,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漫长的次和平时代。次和平结束后,人类就会进入一个长久的、伟大的和平时代。在次和平时代,人类之间的纠纷、冲突更多的是用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去解决,而不是用战争的手段去解决,这时候人们之间会越来越了解。我想互联网可能就是上帝赐给人们进入次和平时代最好的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二战结束后,邱吉尔将那次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称之为“不必要的战争”。二战尚且不必要,惶论其他诸战。互联网时代以前,人民间、政府间往往无法充分沟通和相互理解,从而导致战争。这个道理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互联网兴起以后,10多年前,西方有人提出“中国崩溃论”,一个依据就是,中国将无法承受“互联网之重”。但是,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像这些人所预期的那种变化。相反,它更多的是拓展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空间, 政府与民众,社会各阶层充分沟通,化解了诸多矛盾,加强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从而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前年奥运前后,西方一些人掀起反华浪潮,把矛头直指中国政府,直指中国体制。本来西方人士以为中国青年一代娇生惯养,深受西方影响,认同西方价值观。不料,中国青年中在网上爆发了高昂的爱国热情,“涛哥”“宝哥”万众拥戴。互联网把这种情形立即传递给西方,从而使西方社会重新认识了中国,进入了正视中国、理解中国的新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沟通加深了中西相互了解,有益于双方调整各自的立场。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9

【关键词】互联网+ 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

信息技术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因为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这项技术。“互联网+”与高中信息技术相结合,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够得到大幅提高。

一、利用“互联网+”获得更多教学资源

1.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是发展变化非常快的,书本上的一些知识由于更新变化较慢,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比较简单,涵盖的知识面也不够广泛,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课程紧密相关,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通过互联网随时掌握信息技术最新的变化,进而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最新知识的学习,随时了解信息技术的变化,为他们未来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互联网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比较简单,而且计算机教学在高中阶段也很难收到重视,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计算机教学并不重要。而过去的计算机教学往往教师都是进行简单的讲解,更多时间都是在让学生进行自由练习,在学生练习之后考核他们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经常会自顾自地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教学,也可以将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展示给学生观看,例如一些网课资源和视频资源对学生学习都是非常有益的。

3.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信息技术非常依赖于教学设备,也就是电脑、网络设备和一系列的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现在很多高中配备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比较落后,这是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当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之后,各行各业都已经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借此机会争取更多的支持,积极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改善高中信息技g课堂的教学条件,使得学生能够使用更新更好的设备完成信息技术学习。

二、利用“互联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非常坚定的意志,并不能够认识到学习一种知识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高考的成功,而信息技术是高考并不涉及的课程,这也就是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也可以向他们展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一系列只有才电影中才能够看到神奇功能。当学生们看到这些时,很容易就会对信息技术产生足够的兴趣。

三、利用“互联网+”加强学生课后学习

在过去,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之后,给学生安排课后学习任务只能够让他们回家自行练习,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检查。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但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传递一些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自行预习,还可以在课后随时通过互联网与学生练习,把最新的消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及时通过互联网向教师进行反馈,把作业提交给教师,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进行检查,提出有针对性的评判和意见。甚至在必要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所有学生同步进行互动,进行互联网教学,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学生们也会通过这种过程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思维。

四、利用“互联网+”帮助学生完成各学科的学习

“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到各种资源,原来我们想要寻找到一个知识点可能需要翻阅很多本图书,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只需要敲击键盘并点击鼠标,很快就能够搜索到这些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但要注意本门功课的教学,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思维。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后,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更多对自己各门功课学有帮助的资料。而这一寻找过程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各门功课学习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与信息技术有着共同性的功课,例如数学、物理,“互联网+”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功课。

结论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这种功课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同时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荒. 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 (04):18-20.

[2] 彭景. {中信息技术课中以基于项目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的行动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篇10

解构师道,顺应数字时代学生的内在需求

当下的学生从出生起就被置于一个高度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成长环境中。手机、平板电脑等基于互联网的移动终端不再只是好玩的娱乐工具,而且还拓展到互联网的所有功能领域以及认知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被互联网所“俘获”,成为“低头一族”,忙着刷微博、看微信、聊QQ……面对这样的数字时代的学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内涵也开始瓦解。

从传道上来说,在“网络江湖”多元化价值观的大环境下,教师传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独一无二的土壤不存在了。虽然不能说“三观”尽毁,但那种绝对真理状态的“道”确实再难经由教师的教育而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自身的“三观”本就不是铁板一块,也在受到各种潜在、显在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冲击、重构,那如何能将传统意义上那种至高无上、绝对真理式的“道”传授给学生呢?

从授业上来说,学生未来用于职场的知识、经验,也不再由教师唯一传授,甚至由于教材安排的滞后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知识组合与再生成的欠缺性,教师的授业价值大受挑战。由互联网技术所引发的产业革命浪潮使得社会实践的土壤瞬息万变,这些现实及未来的职场生态,为人们提供了未经学校职场教育就能轻松获得的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契机。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大部分出自正统学校的毕业生正面临或经历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接受教育越多的人给接受教育不多的人打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提醒了社会,也提醒了教师,应该改变态度来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

从解惑上来说,人生的许多困顿、困扰、困惑,真的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百分之百正确的解答吗?答案是未必。当然,从教师的示范道德来说,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能力和品格。问题在于,如今的舆论环境、意见市场早已不是教师“一家之言”了,同样的问题、困惑和苦恼在网络中也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更适合自己的答案。由于这个答案是学生作为使用者,从众多良莠混杂、异质多元的答案中自己寻找、甄别、选择和取用的,所以这种获得感是传统师生关系中“你说我听”的被动灌输方式所难以具备的。在学生作为消费者体验的层面上,互联网产生的诱惑性、认同度远远超过了从教师那里被动接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因为这种方式更亲切、更平等、更自主、更富创造性。教师“解惑”的功能是被大大弱化了,因此,我们只有把教师内涵放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考,顺应数字时代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时代性。

应对挑战,厘清教师专业成长内涵

当前,电子书包、PAD教案、MOOC等信息技术手段被不断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各类“互联网+”特色的新教育实验更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学生不再愿意被动等待知识灌输,而更愿意在网络的海洋中自由、畅快地游弋。教师也不再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而是成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亲密伙伴,在他们的成长发育及知识消化过程中起到促进、管理、帮扶、引领的作用。

时至今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和判断教师再成长性的一个重要依据,许多教师也以此作为自我成长期许与鞭策的重要方向。信息素养高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及信息存储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许多教师正在努力摆脱传统僵化思维和方法的羁绊,着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用大胆探索来回应“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更显著的变化出现在课堂上,出现在教学手段的变革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注入了多元化的创新元素;突出交互的信息传输、高度数字化的数据处理、全息性的信息呈现、“职能化+重复利用”的信息管理……这一切的一切,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赖以生存的完备条件。“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开放性、自主性,逐渐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局限性、被动性,教学模式的一系列改革由此启幕。

维果茨基曾说过,“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在“互联网+”时代,他的观点大概需要修正一下了,因为运用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知识已经不是“应然”,而是一种“必然”了。学习及发展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化、协作化的活动;协作式学习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倡导;教育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而非教学结果上;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的设计,日渐成为教育者着力思考的方面。

变革路径,在“互联网+”中再成长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教师的地位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资源配置,教师以成人社会人的身份出现。伊万・伊利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提到,“在教师的权威主义眼光中,价值的多种层面重合于一体,他们分不清乃至最终抹杀道德、法律与个体价值这三者之区别,他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者的侵犯均视为对三者之同时侵犯”。这就是说,教师身上集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理法权威于一身,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是“互联网+”时代出现以前教育事业的突出特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丰富了“可以获取”的教育资源。从原理上讲,只要有与这个世界互联互通的计算机、手机,无论学生身在何处、境遇如何,哪怕是极贫者,都能借助互联网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渠道大大拓展了,而绝非唯教师“马首是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分流了教师的权威资源,使教师对知识信息不再垄断。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需要重构教师成长路径,维护教师“应有的尊严”。

1.做正确认识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者,而非盲目随波逐流的跟随者

当前,互联网新技术被传得无所不能、神乎其神,在有些人眼里已过于被神话,这种认识上的魅惑,需要教师有比普通用户更为清醒的认知和更为坚定的实践探索精神。认知和实践的方式在于强化对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信念,把传统课堂中那种面对面、声情并茂的教学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诚然,互联网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但这种“教”,更多只是技术性的、虚拟性的,而“身临其境”永远具有最真实和直抵人心的教化力量。课堂教学、面对面教学常常伴随着教师丰富的表情、爱憎分明的情感等“人”的现场感、代入感,这是互联网世界所不具备的,也是教师在新环境下需要大大强化的方面。

与此同时,电子书包等互联网新技术本身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应对。在学生体格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幼儿园至初中阶段,学生的眼睛、骨骼等身体的发育,需要在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中实现,而不是广泛接触电子媒介。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负责,果断、大胆、理性地把互联网技术与学习结合,而不是赶时髦,一味迷信互联网新技术。

2.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单向传授向交互式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课堂是教学和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把这些知识“转移”到自己的大脑。显而易见,依靠如此重复、机械强化、“外部植入”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应更能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真谛。“互联网+教育”使教师彻底改变单向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为熟练掌握和运用“超文本”式的互联网。这种被尼葛洛庞帝称为“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的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非线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通过“任务”“项目”“主题”等形式,教会学生如何自行获取信息、采集信息,如何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掌握信息的方法。

3.变革课程结构,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创新拓展

广义的教材,指的是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教辅材料,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以算是一种教学材料。按照这种定义,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应当是一种教学材料。但人们一般情况下所说的教材,多是指经过多年实践不断被修正、完善、调整和提高了的各类教学材料。

教材从形成到使用,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实践的沉淀。然而,这样的教材虽然厚重而权威,却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实践层面日益加快的丰富现实,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学生从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一无所用的情况比比皆是。造成这个悖论的最严重缺失,是教师对既定教材的过度依赖,或者说我们对于教师在使用教材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创新。教材过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束缚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对教师的考核、教材的使用,可以持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态度,让教师不仅成为特定知识的拥有者,也成为特定知识的创造者、研究者,使课堂成为创造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快乐求知的天堂。一句话,教师不应只是知识型教师,还应是能力型教师。

同时,教师也应当通过合适的课堂改革,增强环境的教育功能,创造各种能够让学生有兴趣,有条件动脑、动心、动手、动身,进而调动全身细胞参与其中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对真实物件的观赏、研究,全面提高面对真实研究对象的各类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合作研究、团队研究、项目研究的乐趣及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