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十篇

时间:2023-12-15 17:30:14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中语文;衔接工作

引言

许多小学生升初中,在一段时间容易混淆的语言学习,语言学习兴趣减退,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开始下降。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初中的语文教师,虽然它花了很大的功夫,但学生的学习表现仍然没有很大的提高,这使得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深感困惑,症结在哪里呢?我相信这是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差异造成的。只有了解这些差异,并据此做出早期语文教学衔接小升工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这整个过程中,包括小学,初中两个阶段。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国家规定的学习任务,获得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作为第二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着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整合的问题。初级阶段是什么?学生掌握通过多年的学习哪些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怎么样?这些初中语文老师应该知道。初中语文教学要顺利的开展,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学中打下的坚实的语文基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一、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差异

1、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设置比较简单,展示的知识面比较初级,适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深化了语文教学知识点,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层次设置。由于教材上的转变和学生不用年龄段的思维能力的变化,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单词、短语和其他基本内容比较多,主要侧重于教学生记忆和粗浅的认识。初中的语文教材,内容容量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上是难点,初中语文教学更侧重于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主要是教阅读相关知识,可反复使用,反复实践,强调实践熟能生巧,课堂形式,语言活动,并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由于知识点的增加,初中教师的讲课速度也比较快,所以语言知识不能被反复强调,不反复练习。在此条件下,初中老师讲课认真分析指导,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小学的书面作业相对单一,教师可以简单易的对学生作业进行精细化的手批。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作业上的审批上由于工作量的增加和难度上的增加无法做到精细化的审批。总体看来,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各个方面进行适度的调整,引导学生更快的融入到新的教学氛围之中。

2、评价标准的差异

在小学和中学的学生评价存在不一致,这些不一致体现在课堂评价,工作评价,考核与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各个方面。小学教师注重鼓励评价,中学教师的评价是比较客观严谨。评估差异是由这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内容决定。因为小学生学业压力不大,小学教师表彰和鼓励学生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提倡学习考试多元化,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允许多个角度上,允许不同的答案。初中的老师认为,学生到了一定的思维阶段,加考试和学校自身教学改革上的压力,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课堂上的工作评价学生的好评和鼓励会少一些。初中语文教学为了和中考相接轨,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大多紧扣考试试题中的标准答案,这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小学语文评价大多与鼓励为主大相径庭。这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时间接受如此大的转变,甚至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对策的研究

1、转变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凸显衔接意识

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和培育是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前提,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教育理念的形成也和教学体制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丰富多彩,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学语文教师与意识到小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极大优势,但同时学生的自由性发展也会导致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在升入初中时良莠不齐。因此初中老师要重新认识学生的水平,这就使得教学内容在开阵的效率上不是很高,难以在短时间内展开具有中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中学的学习状态,面临着很大的教学压力。由此可见,制度约束决定和制衡了小学教师的教育心态和理念。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课改具体实施比较难,语文教学没有相应的改革教材相匹配,小学教师也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而初中语文教师则普遍认为小学生基础知识学的不够扎实,一边要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内同,一边仍要补习小学基础语文知识。目前存在这种矛盾只能说明改革还不完善。小学教师一定要抛除本位思想,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衔接的意识,至于培养既有基本的文化基础又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生源。因此,为学生发展的长远计,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把衔接的思想渗入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去。

2、以课堂为主渠道切实加强教法的衔接

针对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衔接问题,必须研究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切实的利用好每堂课45分钟的有效教学时间,实行因材施教。采用听、说、读、写的最优化组合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能力和思维能力两方面同步提升。在教学衔接处理上,注重教学方法生的传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授人与渔的教学理念。

3、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小学升初中之所以存在衔接上的种种问题,这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缺乏相应的变通有直接的关系。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上的醒觉认知,仍是一味的沿用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这就给教学上的进一步开展带来很大的阻力。针对此情况,初中教师一方面要耐心的引导学生中、小学语文在学习内同上的差异性,转变学生的单纯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说明教学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初中语文教学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适合初中学习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单元要求和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授课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预习、听课、思考、做笔记和复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总之,要逐步帮助学生改变依赖教师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孙启民. 注意衔接 抓好开端――谈如何搞好初中起始阶段的语文教学[J]. 江苏教育. 1983(06)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探究

何为人文化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重点的对知识的内容进行深化教育,将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充分的挖掘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也能够接受到感情教育。这对于帮助初中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不断的健全自身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学的理念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及应试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素质教学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技术已经适应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及趣味性。同时也为人文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2.1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应不断提升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张岂之指出,在进行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初中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更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的需求。所以,在构建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中,不断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培训,首先让初中语文教师认识到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帮助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人文化教学模式嵌入进去。其次应当对教师进行知识方面的培训,不断的丰富语文教师的知识内涵,拓宽语文教师的知识面,并实现对初中语文知识中重点人文知识的更新,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既重知识传授,又重个性培养,人格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2.2教师应全面的看待每一位学生,注意l现学生的发光点

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受到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的变现有着较大的不同,并非每位学生均必须在学业上取得较大的成就。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认识到这一客观存在的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多角度的去发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更好的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这对于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2.3充分的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人文因素

初中语文教学的资源非常多,其教学的形式也是多变的。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逐步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社会问题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情感的丰富性。例如2015年8月12日晚,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发生的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教师应当将其中感人的故事、感人的图片展现于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在灾害面前,我国政府与人民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关键的。逐步的让学生脱离家庭溺爱的圈子,帮助其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美丑善恶,改变先前对社会漠不关心的态度。帮助其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更好的发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4增强初中语文课外活动的拓展

语文实践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在构建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具体的语文课外活动拓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设置一些读书交流会、语文实践角等类似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逐步的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整个语文课外活动中,各个学生可以充分的交流,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关键的。

2.5采用人文化的初中语文评价方式

采用人文化的初中语文评价方式对于提升初中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将学生的亮点反映出来,同时也应当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其次,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更好的认识自己,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较为重要的。对学生的批评应当是基于对学生的良好期待与祝愿,给每个学生以勇气和信心,让他们产生努力学习的愿望与动力。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关爱传递与学生,少一些责难、多一些关怀。为初中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3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浙美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共有59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9人。这群孩子天真活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但学生行为习惯差别大,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学生课堂生活及教学常规不很乐观.个别学生比较懒散,好动。大多家长很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学业指导上有点力不从心。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口语交际、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活动”五个部分。口语交际放在每单元之前,意在发挥母语学习的优势。主要通过图画培养初入学儿童看图说话的能力。接下来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每课前面的儿歌,是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汉语拼音。而后是识字,芬两组编排。每部分每课斗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在情境图中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6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课文。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认识常用汉字303个,其中会写146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是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303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课文教学中是个难点。

五、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4、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5、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6、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7、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尽量注重教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8、识字教学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积极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一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9、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

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写字要分散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注意写字的质量。

10、在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

在教学时,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对于前者,要给予肯定,使其感受到交际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后者,则在适当的时机予以纠正,一般不打断学生,以免打断交际进程,影响他们的情绪和交际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专门设计的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交际训练。此外,还要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生活还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都没有形成,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习。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六、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数一数(1课时)

(二)准备课: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图形(3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本期语文教研工作的重点将放在钻研教材上,组织组内教师学习、吃透教材、用好教材。钻研活动中通过教材的再学习,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打造和谐课堂,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全组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

1、加强教研组管理,做到活动有效。

2、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抓住学习准备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开展丰富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三、主要工作措施

1、认认真真的备课,扎扎实实地教学

在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发现问题全组及时交流解决,力争备课能够结合本班实际把握重难点,写出自己的特色。并且教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写好教学随笔,记录自己的教学成长足迹。

2、关注课堂常规教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教研组根据教材,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组织好课堂常规教学,采取课时备课、单元主备等形式,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学法、听课习惯、课堂练习进行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交流、共享智慧和教学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弥补个体的不足,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从拼音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地写字姿势,加强对学生写字的指导,上好每一节写字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

3、关注有效阅读教学,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我们利用早读和阅读课,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课堂教学中加强有效朗读指导,对学生进行儿歌读背的指导,开展讲故事比赛,进行美文诵读的活动等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初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4、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扎实开展教学研究

抓好教研组活动,做到全员参与,按时组织参加。每次教研组活动均有一人主讲,每次每人讲一个主题,而且在活动前让每位老师清楚活动主题,积极查找资料,对主题共同讨论,共同钻研,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做好教研,提高教研实效。

四、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周新生入学,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二周教研组会议,确定教学进度

第三周讨论拼音教学的若干问题

第四周交流班级朗诵会的情况,并组织开展活动

第五周讨论作业布置情况,并布置国庆长假作业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七周区教研会,集体听课,讨论评课

第八周组内教研课,集体评课

第九周拼音复习,准备拼音过关测试

第十周讨论低段阅读教学,观摩优秀视频

第十一周组内教研课,集体评课

第十二周参加青年教师课堂评比,并作教后反思

第十三周集体备课

第十四周“同课异构”教研

第十五周教研后评课

第十六周组内教研课,集体讨论评课

第十七周优秀课录像观摩,讨论学习

第十八周组内教研课,集体评课

第十九周讨论一年级口语交际的开展

第二十周优秀口语交际课观摩

第二十一周制定复习计划

第二十二周复习迎考

这就是本学期根据教导处计划,以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认真贯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展开各种学习及活动,以推进小学一年级语文素质教学为工作中心,切实落实学校在各项工作中的要求。

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学生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学生对学习汉字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面对较大的识字量,学生识字的返生效较高。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体验成功学习所获得的乐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教学目的、要求

(一)、政治思想方面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

(二)、基础知识方面

1、汉语拼音

①、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4个声调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②、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②、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③、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庄、整洁。

④、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④、对于读物中感性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

①、学会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愧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五、教学进度安排

1周(9月1日-7日)

教学内容:入学教育aoeiuyw

2周(9月8日-14日)

教学内容:mfdtnl复习一

3周(9月15日-21日)

教学内容:gkhjqxzcs

4周(9月22日-28日)

教学内容:zh,ch,sh,r,复习二,ai,ei,uiao,ouiu

5周(9月29日-30日)

教学内容:ieueer

庆祝国庆

6周(10月8日-12日)

教学内容:复习三

8周(10月13日-19日)

教学内容:aneninun,angengingong复习四

9周(10月20日-26日)

教学内容:一去二三里,口耳目,在家里

10周(10月27日-11月2日)

教学内容:操场上语文园地一有趣的游戏,画四季

期中考试

11周(11月3日-11月10日)

教学内容: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

12周(11月11日-11月17日)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二,我们的画,静夜思,小小的船

13周(11月18日-11月24日)

教学内容:阳光,影子,比尾巴,语文园地三,这样做不好

14周(11月25日-12月1日)

教学内容:比一比,有选商场,菜园里,明明

15周(12月2日-12月8日)

教学内容:误文园地四,我会拼图,我多想去看看,雨点

16(12月9日-12月15日)

教学内容:平平搭积木,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语文园地五

17周(12月16日-12月22日)

教学内容: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借生日

18周(12月23日-12月29日)

教学内容:雪地孩子,小熊住山洞,语文园地六,小兔运南瓜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学习思维

所谓“听力思维”,指的是学习者对于听力学习的完整认识,这其中包括学习者对于听力重要性与意义的认知,以及与之相对的方法论。初中英语学习与小学英语学习决定性不同的一面是:小学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而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已经向实用性英语知识教学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思想的转变。

听力教学是各个阶段英语教学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作为“听、说、读、写”四项基础能力之一,是学习英语、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最简洁有效的学习手段。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在学生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着承上启下的任务,更要求我们重视。但与此同时,听力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要求,在初中英语入门阶段,我们要根据教学规律,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英语听力的难点特点,一步步建立摆脱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养成良好的“听力思维”,以此为基础,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全面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于听力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初中阶段学习的知识是全新的,英语课堂的新变化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入学伊始便应该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努力学习英语。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只要是用心思考得出的答案,都要适当鼓励,同时答疑解惑。设立英语角,每天都保证一定的时间开展师生学习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词汇录音、句法录音、段落录音、课文录音等,再穿插录像、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以提高视听的有效性。同时,在平时成绩中引入竞争机制,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听力积极性,以达到良好的激发学习成就感的效果。除此之外,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在适当时机给学生讲解听力材料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历史、民俗、地理、艺术、政体等课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听力兴趣,拓展眼界和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这一科目,使学生对英语本身产生兴趣与向往。

二、强化巩固音标与发音的基础教学

磨刀不误砍柴工,基本功是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英语发音,才有可能在听力练习中听清、听懂、听准,如果学生用自己不规范的语音知识去听规范的录音语音,则可能出现诸如漏听、错听、理解错误等情况。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初期,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再次夯实基础知识,从26个字母的标准发音开始,再到五个元音字母,再到清音和浊音的读法,细化重音、轻音、语调、节奏等较为琐碎的语音知识。带领学生进行模仿、反复练习,纠正发音与口型的不规范,使学生形成一种标准而正确的发音习惯, 这对其长期的发音听力练有好处。只有夯实语音知识基础,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听力教学。

三、拓展课外眼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语音、语法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英语的文化背景常识。一方面原因是如上文所说,学习背景知识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语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根基,语言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既是构成文化的基础,又被文化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所以,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同样重视有关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有关文化背景介绍的课文。如圣诞树、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等,以及中英家庭结构、命名习惯之间的差异等,要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说明。比如,在“My country and English speaking?countries”这一单元中,就可以集中讲讲这个话题。此外,教师还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积累和文化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既有知识和新知识相互联系,对比学习,反而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内化。例如,在“Days and Months”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详细谈谈西式“公历”和我们传统“农历”的源起和发展历史,使得学生从这些涉及生活细枝末节的知识中体会到文化环境差异对于语言习惯的影响。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入门阶段的各项工作都非常重要,英语听力也是难点之一。作为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对听力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帮助学生适应教学节奏与难度的转变,我们教师自身也应当勤加学习,学习各种理论知识,钻研教学方法,协调学生个体学习进度差异,因材施教,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5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6

究其原因还在于初高中课标要求衔接不上,导致初高中文言学习的断层。义务教育第四学段(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文言文16篇)”。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阐述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 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两者相比较,高中阶段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目标不同,因而初高中教学重点不同,学习要求不一样,使得初高中文言学习的断层。 高中老师抱怨初中教师没有把学生教好,送上来的学生文言文基础不扎实,知识欠缺较多,没有较好地具备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而初中老师则满腹委屈同样劳心劳力,却吃力不讨好。

如何实现高初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和谐过渡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做好高初中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二是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三是做好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一、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由于知识的连续性,新知识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已有知识对于学习目标达成影响作用可占50%。这说明,教学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使学生的认识前提行为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任务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就必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工作,清除和缩小学生之间存在前置知识差别,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基础知识,以提高群体学习效果。做好高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教师要熟悉高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明确哪些是初中已有知识,哪些是要进一步深化的知识,教学时各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地进行补充和深化。

1.需要补充的知识

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要使学生突破文言文语法这个教学难点就必须学好现代汉语语法。先补习基本的语法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文言特殊的语言现象

2.需要强化的知识.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语法知识加以判断,以增强学生对词法、句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运用语法知识判断词类活用的能力。

3.需要巩固引申的知识

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语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过。

高中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特殊句式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典型例句,再结合句式的特点系统讲解,学生定会恍然大悟。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又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1.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那就是不能等和靠,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把要学的文言文抄在作业本上,要求隔行抄,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我阅读,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问题,疏通文意,概述全段或全文大意。对文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和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一一圈点出来。每个同学都在动手了,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转贴于

2.采取交流、合作、激励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有时上文言文课,教师还按部就班不厌其烦串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往往吃力不讨好。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课大胆质疑。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通过互问互答和提问解答来进行, 或把问题拿出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当然,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加入适当的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真正有效。

3.指导学生科学背诵,实现有效教学

要求学生能把课文给背诵下来。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并不自觉,基础多数也不太好。让他们在接触课文一两天,才读了课文五六遍的情况下就去背,实在是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背默古诗文中应做到两点: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背默时间和背默内容;重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背默方法。学生之间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均存在差异,利用每次默写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自己复习存在问题,改进方法,用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能达到更有效的背诵效果。

三、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古人说:“授人以渔,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2.重视归纳和积累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7

一、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

首先,让高中学生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学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其次,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带动大批高一新生尽早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的正常有序的轨道,从而推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探究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方法与步骤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应遵循两条教育学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即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即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由此,我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度可按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1.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及教材

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分级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位,是做好初高中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课堂教学目标纳入整个教学目标之中,使之成为整个教学目标系统中前后相继的,具有较强关联性、有序性的点。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目标设定的孤立性和盲目性,突出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教师组织精讲精练奠定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度。

研究初高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只有深入分析教材,才能明确哪些知识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所必需的,据此确定知识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以此确定能力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发展学生心理、个性,以此确定情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做到自然衔接。

2.补充相应的基础知识,做到网络化、系统化

(1)补充写作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写作知识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还可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文章学、文艺学知识可用于指导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这些理论知识的介绍要尽量遵循“精炼、好懂、实用”的原则。

(2)补充汉语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

对初中现代汉语语法常识的补充,应考虑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相结合,不应割裂开来。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用桑代克的迁移理论来看,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是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因而要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语法就得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不可否认,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存在理解上的难度的。因而,应调整语法教学内容,使之形成合理的梯度。可在高中阶段结合单元训练介绍语素知识和词的构成知识,让学生从构词法的角度认知词义;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搞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分析,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结构、理解句意。

总之,应注意内容衔接,不应出现未曾介绍有关知识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失误。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性的迁移训练,使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教学实现自然衔接。

3.切实进行方法层次上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语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应抓住契机,巧于点拨。

高中语文老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愉悦,得到提高。

4.切实进行学生思维和心理层次上的教学衔接

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而现实中,学生很难做到对语文的投入“细水长流不断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多一些分层教学,帮助高中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二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沟通,可个别谈心,可召开座谈会,畅所欲言,拉近师生心理差距,为语文教学取得长足进步奠定心理基础,三是强化学生内部动机,深层激励,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并把学习动机转化为稳定的学习态度,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四是利用教材进行思想教育,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责任,找学生谈心,分析原因,让学生走出低谷,重树学好语文的信心。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8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开始阶段,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问题,而其中知识的衔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些学习方面的现象:

现象一:语文教师刚到课堂接手学生就惊叹:这么常见的语文知识初中教师没有教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

现象二:一个初中时的语文尖子刚入高中就无奈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窘境。感叹说“我过去语文学习成绩不错,到高中成绩怎么就一落千丈呢?高中语文难道没法学吗?”

近几年来,高中虽然经过了新课程改革,但上述这些现象仍然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初高中语文教学不衔接、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等问题应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笔者对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又刚刚经历三年高中新课改的实验探究。对新课程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这个话题,很有感触。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对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的学习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去认识掌握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使他们从情感和思想上接受高中学习。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更很容易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改变被动局面,对于学生尽快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无缝对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应该认真把握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

一是思维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也强调能力培养但主要是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高中语文则要求很高,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有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提高。所以整个高中教学要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思维做文章。

二是知识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从内容到要求到课后练习题,都相对简单明确。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有压力和困难。高中则不同,知识相对深奥,学习内容繁杂,要求标准高,练习题目难样式多,学生学习困难肯定多。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我们要在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去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方法层次的衔接。进入高中阶段,高中学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学习。初高中语文衔接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作为提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衔接好,要从初中阶段以记忆为主转变到高中阶段的以理解、拓展、运用为主。

再者,应该积极灵活地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操作方法。

(1)分析对比初高中语文的差异,逐步填补其中的空缺。应该准确把握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首先,要弄清楚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如基础知识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阅读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写作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针对这些差距,我们要不断分解各要点,逐步、自然地落实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其次,要关注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一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知识逻辑顺序的有机结合,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体验。所以教师要完成好教材衔接,就要:①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③在每单元学习前,首先研究其内容标准,讨论其目标要求;④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不同栏目;⑤认真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

(2)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无缝对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熟悉初中教材编排体系,特别对于教材中的名篇,教师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合贯通”。“温故”是为“知新”服务。“温故知新”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温初中知识知高中内容,做到点拨启迪,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3)深入掌握学情,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广大教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听课等多种方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怎样。如他们课外读了哪些书?喜不喜欢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有哪些困惑等。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后,根据学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4)方法层次上,加强学法指导,加强教法优化改进。初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要虚心学习和借鉴,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会少走弯路。高中一入学,我们让教师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把他们初中掌握的优秀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当然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完全可以继续发展使用。当然,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应加强。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有目标的学习;合作性学习是集体性的共同学习,它既强调学生的积极参入配合,又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既是学习中的配角,又是学习中的主角。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更高的层次,是拓展应用的层面,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产生。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教学管理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2-02

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人们更加注重初中语文教育,并且运用语文教育提高孩子的创新力、想象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学生的需求与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联系,需要老师和学校做出积极的努力;其二,初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们都希望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开阔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取得优秀的中考成绩。其三,各种应用语文专业知识的行业如新闻媒体行业的出现,以及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步加深,揭示了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未能真正贯彻新课改要求

变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原有部分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次语文课改中,我们着重强调语文中存在的人文因素,充分还原语文课应有的丰富度,同时体现其工具性,而不是很多老师所认为的忽略语文的有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开展的各类课堂活动,部分初中受社会潮流的影响,设置过多无关内容,盲目的追求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学的多掌握的少。出现这些问的主要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定位不清晰造成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而是通过语文教育开阔他们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忽视语文教育

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社会大环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认为语文课程可有可无,重视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认聘上。虽然这几年大家提高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重视初中语文教育,但还是存在部分初中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语文教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力训练学生的数理化技巧掌握,没有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性,存在应付公事的心理,导致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层出不穷。

1.3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利用率低

实施新课改之后,初中的语文教学虽然采用了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同时应用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面,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一面是老师的激情四射,另一面却是学生的浑浑噩噩。在多媒体应用方面,仅仅停留在应用图片阶段,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1.4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

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的适应力不足,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方式、教师评价方式提出了新标准,同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初中语文老师受接受程度和认知经验的制约,导致自身适应力不强,禁锢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发展。其二,地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语文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如火如荼,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停滞不前。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

2.1以人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

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对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已经感到厌烦和恐惧,他们拒绝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老师传播知识的途径。所以转变老师的思想,提高老师的课程意识,调整老师的行为方式已是新课改下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与学生互动学习,不是机械的教授课程,而是明白自己的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走进学生的内心,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做知识学习的主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把课堂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不是在回答错问题以后加以责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心,激起同学的表现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与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服务于他们以后的社会发展。

2.2结合现实,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的特点是趣味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帮助学生在解决现实中的语言问题时从多个方面进行逻辑探索。初中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仍然十分活跃,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是十分完善,为切实发挥初中语文开放性问题的有效性,老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机动性,培养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另外,语文课堂应当是面向生活的,面向社会的,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社会人文生活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的知识,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给学生创造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呈现思维的多样性。另外,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历练,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适应初中语文的新课改进程,又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3.结语

面对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初中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必须与时俱进,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此,初中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2012-05-01

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篇10

关键词:语文课改;教学策略;开放课堂;富有活力;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范围实施与普及,使得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与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灵活结合。可是,由于早已习惯了传统而落后的教育模式,他们的语文新课改之路异常艰辛而坎坷。笔者执教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愿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广大教学同仁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教学建议与帮助,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结合实际需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当地、本校以及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拓宽初中语文知识学习的渠道,努力建设起开放而又真正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先进理念灵活地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并从学生处收获了非常理想的教学回应与反响。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依次播放了有关苏州园林的幻灯片。借助幻灯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站在苏州园林之内,细细品味假山、池沼、亭子、回廊、树木、花墙、门窗等背后蕴含的园林建筑艺术。如此,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通过多媒体切实帮助他们加深了对于苏州园林建筑风格的认识与理解,这对于他们升华自身的情感、正确体会到作者叶圣陶先生透过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主旨都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再如,《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气象知识。初一学生尚未接触基础的物理学、地理学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在理解这篇文章时存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讲解具体知识点之前,向学生们科普了物理学、地理学中关于气象知识的简单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看云识天气”这一气象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形成足够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进而为其进一步深化对于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实践机会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敢于放手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语文

知识规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自身的语文实践运用

能力。”

对于新课标的这一指示,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同样以《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为例,学习完这篇佳作之后,学生知道了“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就为他们根据天上所挂的云彩,判断未来短时期内天气状况这一实践应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学习完《〈论语〉十则》之后,学生逐渐掌握了正确情景下引用论语语录的技巧:复习所学知识时,应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欢迎远方而来的客人时,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被别人误解时,则应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为提升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的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初中语文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并努力将其运用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相信,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深化与发展,进而为现代化社会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俊红.谈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J].考试周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