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09-15 17:33:11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1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变化

2012年秋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语文课标”)将颁布使用。课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全国各地都先后组织了学习与研讨,和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旧版语文课标”)相比较,的确有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封面上看变化

新版语文课标在封面文字上做了些变动,删掉了“全日制”三字,书名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出版单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每本的价格也由原来的3元涨为9元,当然书也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增加到80页。

二、从目录上看变化

(一)调整了“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的顺序

把“一、教材编写建议”调整为“三、教材编写建议”;把“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整为“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把“三、教学建议”调整为“一、教学建议”;把“四、评价建议”调整为“二、评价建议”。

(二)附录部分的变化

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从内容上看变化

(一)“第一部分 前言”的变化

1.导言是全新的

导言共两段,第一段四句话。先讲语言文字;再讲语言文字的作用;接着讲社会发展对语言文字的挑战;最后讲时代的进步对人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段三句话,讲语文课程。先讲语文课程应为学生打好的三个基础,再讲语文课程的优势,最后讲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

2.“课程性质”的变化

与旧版语文课标相比较,新版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清晰多了。新版语文课标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准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说明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那么“学什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能力是听说的能力,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文字能力是读写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学习文字的规律是不同的,课程性质准确的界定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变化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本次修订做了重点改动,旨在控制识字写字的字量,提高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字负担。(3)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可见,新版语文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实施建议”的变化

1.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2.针对语法修辞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四)“附录”的变化

1.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作用是让学生在第一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和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3500个常用字

2.旧版语文课标的附录表也有两个表发生了新变化

(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变化

新增加了篇目。小学增加了6篇,初中增加了14篇。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的变化

①童话读物中把“中外现当代童话”改为具体的作品。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

②寓言读物中删去了《克雷洛夫寓言》。

③诗歌散文读物类,增加了《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2

关键词: 校园公示语 翻译 调研

一、引言

公示语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几乎随处可见,同时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校园的对外开放,公示语作为给所有来访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名片,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公示语翻译是否准确得体,不但会影响到与国外来访者的交流效果的强弱,而且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形象的好坏。然而,近年来随着双语公示语在大学校园的普及,一些翻译上的错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造成了公示语的不规范翻译及使用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的现状。由于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日益频繁,校园公示语翻译的准确合理性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开展高校校园公示语的调研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旨在用调研的结果让大众关注并了解大学校园公示语翻译的现状,通过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为此现象提供某种程度上的指导建议。

二、公示语的定义

公示语,又名揭示语、标识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也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英汉公示语词典》)。公示语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引导人们趋利避害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衡量工具和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反映出了生活在这个社会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要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及一个城市的风貌,往往要从这个时代、社会、国家和城市的语用水平中获得初步的印象(何自然,1997)。其中校园公示语就是能在人们到访某所学校时,起到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等作用,一般以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表示。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观察杭州地区各高校的相关公示语,不难发现校园中英文公示语都有如下特点:广泛使用词组、短语、动词、名词、动名词、缩略词、祈使句等,其大多简洁精炼,措辞精准。

三、杭州地区大学校园公示语翻译情况调研过程

(一)调研目的

从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调研小组利用假期、周末等课余时间陆,陆续续走访了十余所杭州地区的高校,对各个校园里的公示语通过拍照记录下来,后期经过查阅资料、整理照片、统计错误、给出修改建议等步骤,旨在用调研的结果让大众关注并了解大学校园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中外高校之间更好地交流。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两种方法进行,基于真实、可靠的语料和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旨在了解杭州高校校园公示语翻译现状,分析校园公示语翻译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访问众多翻译专家和外籍教师,结合他们的建议提出解决对策。

(三)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杭州地区的高校,以下沙高教园区的大学为主,其中包括我校在内的十余所杭州地区大学,对校园内的公示语翻译进行实地拍摄、搜集资料、整理分析。

四、杭州地区大学校园公示语翻译情况调研结果分析

(一)公示语翻译现状

图1 受调查的校园公示语翻译总体情况

由图可知,我们所调查的145组中英对照公示语,翻译正确的有102个,正确率为70.35%;错误的有37个,错误率为25.51%;可行的有6个,可行率为4.14%。可见,目前杭州地区大学校园所使用的公示语正确率为70.35%,有29.65%的公示语有待提高翻译质量,而25.51%的公示语翻译则需尽快修正。

(二)公示语翻译错误原因分析

图2 对145组公示语的翻译错误原因分析

由图可知,我们所调查的145组中英对照公示语,翻译正确的有102个,错误的有37个。其中译文不统一的有5个,用词不当的有10个,拼音翻译的有7个,语法错误的有11个,中文式翻译的有4个。

针对以上错误类型,特举以下例子说明并给出修改建议:

1.译文不统一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公示语翻译的准确性,也在探讨基本的翻译原则和方法,然而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每个人的翻译习惯有差异,译文也会有相应的差异,因此相同的公示语可能会出现很多版本的译文。据调查发现,一些大学里垃圾桶上的“不可回收垃圾”字样有多种翻译,但国外有通用的标准译文为“NON-RECYCLABLE”,因此建议将此统一翻译成“NON-RECYCLABLE”。

调查中发现某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同时用了“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和“Foreign Language School”两种不同的翻译。鉴于这两种译文都是对的,但考虑到译文统一性的问题,建议取其中一种译文即可。

2.拼音翻译

这是一种比较大的翻译错误,因为外国来访者是看不懂拼音的,那么公示语翻译就只能成为装饰而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例如某学院里的一栋大楼上设了一块叫综合服务中心的公示语标准,但英文翻译却直接用拼音“ZONG HE FU WU ZHONG XIN”,建议翻译成英文:“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又如某学院正对着校园大门的诚信大道,直接用拼音将其翻译成了“CHENG XIN DA DAO”,由于英文中的大道有固定的单词表达,不能直接用拼音代替,因此建议将此翻译成“CHENG XIN AVENUE”。

3.中文式翻译

这种情况十分容易出现在翻译中,校园公示语的翻译也不例外。一旦出现中文式的翻译,一些中国人特有的独创的表达通常就会造成英语国家来访者的误解或是困惑,这样就会显得中国高校不专业。比如在某大学校园内出现的一块中文为“吸烟点”的公示语标准,但翻译成“SMOKING POINT”显得非常中式,单词“POINT”完全就是中文“点”直译过来的,根本不考虑英语的语言习惯,建议改成“SMOKING AREA”。

又如调查中发现某大学校园开水房的公示语居然翻译成“Opens the waterhouse”,完全是按照中文逐字翻译过来的,这些词在英文里的意思也与其原本意思相差甚远,此处的开水房建议翻译成“Boiled Water Room”。

4.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在大学双语标识的翻译里是最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译者的翻译水平不够导致的错误。对于中文标识的内涵理解有偏差,也会导致翻译时用词不当,如某学院某栋大楼内的一个公示语标志上将“财务室”翻译成了“Finance Department”,这样一来,财务室原本是个办公室却成了部门,不利于外国人理解,为了突出这是个办公室,建议将原文翻译成“Finance Office”。

又如某学院教学楼内电梯旁显示的“正在运行”这一标志的公示语,其英文翻译成“Under operation”。Under一词在中文里确实有“在……之下”的意思,但这里的“正在运行”就是“在运行之下”,并不能用under作为介词,英文里习惯用“In operation”来表示。

5.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是在公示语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公示语翻译中的语法准确性还存在很多问题。此类错误不仅影响外国来访者的理解,对在校学生的学习也有误导,更影响整个学校的对外形象。如位于象山的某大学内有一块叫“象山中心校区图书馆”的公示语标志,英文翻译成“Xiangshan Campus Library”。由于“Xiangshan Campus”不是一个形容词,因此后面加名词“Library”的时候缺少一个助词导致语法错误,建议翻译成“Library of Xiangshan Campus”。

又如某大学校园内的垃圾桶上标着“其他垃圾”的字样,底下的翻译是“Other Waste”。这里就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waste作为名词“废物、垃圾”时为可数名词,因此要改成“Other Wastes”。

五、公示语翻译原则及建议

关于翻译的原则,从我国19世纪末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到鲁迅先生提倡的“信”与“顺”,再到目前翻译界普遍接受的“忠于原文”与“通顺”,不难看出大家的观点大体上是一脉相承的,都对公示语的翻译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与一般文本不同的是,公示语有它的特殊性,因而公示语的翻译要遵循其原则。黄友义认为,对外宣传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倪传斌将标记语的语气按强弱依次分为禁止性、警告性、命令性和提示性四种,认为公示语翻译除应注意规范化和适度诙谐之外,还应遵循三条原则:让普通读者一看就明了,译文表达上的简洁和语气得当,同时译文应多一点幽默感、多一点人情味、多一点文化味。结合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外籍教师的建议,笔者列出了关于公示语翻译的以下三条建议:

(一)尽量采用国际通用表达方式

翻译就是“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公示语翻译最好采取“拿来主义”。如“小心台阶”的英译可以是“Watch your step”,但英美两国人习惯用“Caution,Mind your step”,相比较来说,后一种说法更地道一些。

(二)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在公示语翻译的过程中,要尊重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并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如一些学校的餐厅门上写着“自动门”,我们不需要将其翻译成“Automatic Door”,翻译成“Automatic”就可以了。

(三)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鉴于公示语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恰当准确的公示语翻译能给外国友人参观带来方便,进而提升高校国际化形象,因此建议应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完善的管理体系,针对公示语翻译错误,开展纠错活动,切实有效地巩固其成果,更好地提升对外形象。

六、结语

校园公示语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大学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和重要标志,对校园的整体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时代日益发展的当下,国际间高校交流越加频繁,英双语公示语就相当于是国内高校向外国师生展示校园文化的一座桥梁,其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对话。在对公示语进行翻译时,要根据公示语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特点和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用恰当的翻译把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接受者,并且避免出现类似于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等问题。此调研旨在反映杭州地区大学校园公示语翻译的情况,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共同创造良好的对外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1]吕和发,蒋璐.公示语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2]吕和发,单丽平.汉英公示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4]倪传斌,刘洁.标记语的英译原则及实例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1998.5.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3

10月18日下午2时,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开幕式在贵州民族大学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主持。贵州民族大学校长、贵州省逻辑学会会长张学立教授、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路贵副主席、贵州省政府潘小林副秘书长、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刚总编辑、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先后致辞,祝贺本届会议胜利召开。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包含7个分议题: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语言、思维与认知;心理与认知;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文化、进化与认知;认知科学与哲学;大数据与认知科学。来自德国汉堡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薏然阳光赛睿思学院等十多所国际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教授、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约80多人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收获丰硕成果。

一、秉承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一贯宗旨,促进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研究

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研究是全国认知科学大会的一贯宗旨,本届大会仍然以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研究为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届大会报告的主题和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人类学、神经科学及大数据。这样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认知科学研究,在国内乃至国际认知科学界,也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很多研究报告体现了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与综合。例如,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有赵宏的“心理焦点批判”、张逸梅的“关于隐喻的认知意义与其表达形式之间关系的分析”,逻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有蔡曙山的“心理逻辑、溯因推理与科学发现”,心理学、数学和逻辑学交叉研究有张寅生的“意识的数学模型”,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交叉研究有傅小兰的“感知、记忆和判断的认知计算模型”,语言学、文化价值和大数据研究有周建设的“语言大数据挖掘与文化价值研究”,语言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有赵仑的“认知神经语言学的现状与未来”、白晨的“汉语主语和宾语关系人名加工负荷的脑电生理研究”,此外还有李志宏的“认知科学与美学的结合及有待实验的问题”,彭凯平的“大数据的社会认知科学”等等。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主题鲜明突出,契合当前认知科学发展

本届大会主题是“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很好地契合了当前认知科学的发展,而专家们的报告又很好地契合了这一主题。例如,张建伟的“认知机器人:现状和挑战”将人类心智(自然认知系统)的记忆、学习、知识表达和推理、物体识别、决策、交互等进展应用到机器人高层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自然人机交互、多源信息的实时获取与集成、日常复杂环境的快速理解、基于传感的精细灵巧操作,取得初步成果。傅小兰的“感知、记忆和判断的认知计算模型”探讨如何将已有的认知机理研究发现以及对人类认知功能模拟的计算模型发展成机器的自然环境智能感知技术,并应用于解决智能计算的实际问题。彭凯平将新兴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周建设则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语言和文化价值研究,此项研究获得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支持。张寅生的研究尝试建立意识的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人工智能。衣新发的研究涉及创造力这种高级的人类心智;涉及高阶认知的研究还有蔡曙山对心理逻辑、溯因推理和科学发现的研究;陈保亚对语言知识的研究;冯胜利对传统训诂学和科学思维的研究;白晨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李志宏对人类审美能力的研究;张逸梅对隐喻的研究;薛小迪对识解水平的研究等等。近年来,认知科学活跃于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很多疑难问题,认知科学的目标是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人工智能的目标则是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人类智能。本届大会的主题捕捉到了当前认知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和疑难问题。

三、学术大师云集,演讲精彩纷呈

本届会议邀请到多位国际国内知名、学养深厚的学者,如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德国汉堡大学多模式技术研究主任、国际计算机应用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张建伟教授,他的演讲介绍了美国、欧盟及德国对新一代认知机器人的优先资助领域以及欧盟机器人研究路线图,并预测未来认知机器人研究的主要挑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著名心理学家傅小兰教授,她提出了将认知过程的感知、记忆和判断这3个阶段对应于计算流程的分析、建模和决策的PMJ认知计算模型。PMJ模型推进了认知计算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为实现符合人类感知的可视媒体交互、融合与呈现提供了可实现的认知基础。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得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在大数据的认知科学研究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发现大数据的方法可以研究认知科学所关心的思维、决策、创造、幸福等重要课题。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创始人蔡曙山将认知科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到现代逻辑的背景之中,得到心理逻辑。心理逻辑的建立结束了自弗雷格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逻辑学与心理学相分离的历史,为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他还建立以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或溯因推理提出假说,以演绎推理和实践验证证明假说的科学发现的模型。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中文部主任、东亚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冯胜利以传统训诂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思维,他发现与西方现代科学家伽利略同时代的中国传统语言学家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的语言学中同样孕育着科学的要素。他还证明,乾嘉的语言考据之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推演逻辑和定理派生系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陈保亚发现在语言词库和语言规则之间可以进行转换。在很多看似没有规则的语言现象后面,只要我们启用足够的百科知识,规则可能是存在的,关键是要找出平行周遍的条件。昨天的百科知识,如果找出了平行周遍条件,就成为今天的语言知识,这就是认知的规则化过程。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院长、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设教授认为,大数据具有三个重要特性:“基因”(事物属性)的存储性;规律的蕴涵性;趋势的预测性。他将大数据技术用于语言的挖掘和文化价值的发现,并从语法、语义、修辞、韵律、风格、美感、文化、文明、语域、舆情等十个方面阐明了语言大数据挖掘的核心内容。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薏然阳光赛睿思学院院长赵仑教授将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认知神经语言学,他的报告展示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了展望。以上这些研究工作处于国内认知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领先水平,达到国际认知科学研究的先进水平。其中,张建伟、彭凯平、冯胜利等多位教授是具备国际背景的学者。可以说,本届会议已经具备国际认知科学会议的基本条件。

四、新生力量茁壮成长

参加本届会议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展示了他们的风采。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四位研究生作了大会演讲。博士生高阳的“真实火灾和模拟火灾情境下小鼠的从众行为――一种启发式策略”(李虹教授指导)、博士生薛小迪的“心理距离与识解水平理论研究综述”(蔡曙山教授指导)、硕士生周希的“不连续虚拟空间中的再定向研究”(宛小昂副教授指导)、硕士生张逸梅的“关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意义与其表达形式之间关系的研究”(蔡曙山教授指导),这些研究选题新颖、实验设计可靠、研究结果引人注目,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曹天野的“PET/MRI成像监测脑生理信号的分子影像用于脑肿瘤对脑功能认知变化的研究”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科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贵州民族大学讲师张贵祥的“基于管理学视角的客观主义风险观及其评判”也受到好评。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认知科学领域中青年学者正在成长,我国认知科学的发展后继有人。

五、抓住机遇,贵州民大成立“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每年一届,至今已经召开六届。历届会议对举办单位的认知科学发展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本届会议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作为承办单位的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逻辑学会、贵州省计算机学会为筹备召开本届会议殚精竭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保证了会议的成功召开。贵州民族大学结合本校的学科特长和本省民族文化资源,在筹备本届大会期间同时也筹备成立一个跨学科的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开幕式上,隆重举行“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贵州民族大学校长、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张学立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本届会议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刚总编辑等为中心揭牌,蔡曙山教授受聘担任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心的成立,必将对贵州省的认知科学发展,对贵州省的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两天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研讨,10月19日下午5时半,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胜利闭幕并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冯胜利教授主持,会议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做了会议总结。闭幕式上,举行了下一届会议的授旗仪式。经组委会决定,第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将于明年十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从本届会议承办方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大会共同主席张学立教授手中接过会旗,并将会旗授予下届会议承办方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教授。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4

语文是最容易学的,但凡粗略识文断字的人,只要肯下功夫,天长日久或成为写作家,或成为语文家,比比皆是。然而语文是最难以教授的,尤其是达到了一定的阅读写作水平以后,再让他人教授就非常困难了。高中学生就是这一类的人,有的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比如韩寒之流,高中时语文考试成绩不佳,但写作水平已很高,发表了许多作品。这是因为语文是国语,是母语,其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几乎相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看过的东西未必比学生(高中学生)多,你能查询的东西学生也能查到,什么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作品主题、结构特点、评论争鸣、艺术成就,等等,应有尽有。你给学生教什么?还需要你教吗?有人提出疑问不是没有道理的。

高中语文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师苦苦思考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思考我们汉语“学习”的特点。

1汉语“学习”的特点

要了解汉语“学习”的特点,必须先了解汉语在运用中具有的三大特征。首先,汉语语言总体上说是属于诗体语言。从语言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言语活动都是由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从无韵律向有韵律发展。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浸润,汉语言无处不渗透着诗意,中国古代几千年的诗风孕育了汉语言诗化的风格。其次,汉语言属于感性语言,尤其是其书面语言文字,由于方块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汉语文字的“六书”,在音、形、义等上面具有强烈的具象性,容易引起人的联想与想象。再次,汉语言的典故与成语化倾向。汉语言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典故、名言警句层出不穷,人们在运用汉语言交际的过程中,用词、用句往往考虑用典、考虑古意,因此,历史文化的底蕴使汉语言的运用讲究厚重的蕴含和深意,四字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独特风景就是一证。最后,汉语言属于非线性发展语言。在对汉语言“口头语言”的掌握过程中,可以从任一话题任一契机入手学得和习得,无先后承接的严格划分,只需搜罗词汇、组合语句、拆卸搭配即可运用。

我们从语言学理论得到启发:母语学习的特点,第一,母语学习从“习得”开始,然后进入“学得”,最后又回归“习得”;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从小在对母语的掌握过程中,有“习得”与“学得”两种方式:“习得”是指的自然获得,是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学得”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学习所获得的行为习惯,是有意识的学习活动。第二,“目标语”、“伙伴语”、“中介语”的距离与差异。章熊老师在《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1]一书中提出中学生的语言学习有三个层次:“目标语言”,这是学习的范本,是语言学习的终点;“伙伴语言”,是指与学生水平相近的语言素材,学生与伙伴交谈时显示出的语言水平,是语言学习的起点;“中介语言”,是指处于以上两种语言层次的过渡状态的语言水平,是不断变化的语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顾及了汉语学习的这种特点,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知识教学要求的变化,一些教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把握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语文新课标删除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语文知识;二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把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三是扔掉基础知识这根学习的拐杖,仅仅以感觉、感悟的思考的判断来学习语文。那么教师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语文知识如何建构呢?

2教师对语文知识如何建构

新课标对语文知识目标的表述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种表述是新课标的一种策略处理。它主要的目的是,弱化语文学习的死记硬背,强化理解运用,强调课本、教师、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这种强化表现在:课本对知识的建构――课本编写者的建构、教师对知识的建构――教学中自主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习得中的知识建构。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该认真地重新建构语文知识网络,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2.1引进汉语的言语知识:根据广义知识观和知识分类理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可叫语义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主要用来描述事实或陈述观点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运用陈述性知识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如何优化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知识。由于策略性知识也体现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基本教学过程遵循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 [2]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理应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建构。因此,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联密切(即经过练习能直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也就不应弱化,所弱化的应该只是与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根据汉语学习的经验,我们都能体会到汉语语法知识在形成汉语表达能力方面并无实质作用,它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句法的组织以适应实际的言语交际的需要,属于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应在弱化之列。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3]一书中提出了中学生学习语言的“三主一副”、“四线平行”的结构。第一条主线:学习“精粹语言”,奠定儿童语言文化功底,所谓“精粹语言”指的是形式精美、凝炼,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第二条主线,学习“目标语言”,提高儿童语言文化素质,所谓“目标语言”指的是提高学生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这一特定时期的攀登目标的语言,是一个相对概念;第三条主线,是学习“伙伴语言”,训练学生语言的操作能力,所谓“伙伴语言”指的是相当或略高于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学习“伙伴语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直接模仿运用,训练语言操作能力。我们的研究中包括教师、家长、媒体、学生伙伴的语言对学生语感及语言积累的影响。我们知道,汉语是“流水句”或者叫“语义句”,纯属意合,因而组合灵活;英语等则是语法句,结构严谨,组合严格按照语法。汉语组合的灵活性给我们的言语运作提供了极为宽广的空间。以诗词最为明显。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在历史上就有许多文人做过游戏,不同的断句就造成不同的体裁和意境。如这样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熟知的王昌龄的《凉州词》经人一改,就是词的形式。“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语语词的重新切分、组合,所引起的语义变化是无限的 。曾国藩上奏朝廷改战报的典故,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一个败将马上变成一个英勇顽强的将领了;

长沙岳麓书院有两副对联:一副是“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一副是“纳于大麓;藏之名山”。1916年黄兴、蔡锷相继病逝,有人套用这两副对联,纪念这两位名人:“ 唯楚有才,纳于大麓;于斯为盛,藏之名山。”又如,汉语虚词富于“弹性”,虚词常常不用:(1) 夹肉馍――肉夹馍――肉夹于馍;(2)温度不够,催化剂质量又不纯,致使试验失败了。(因果关系)(3)他吃得不多,力气不小。(转折关系)。

同义形式的选择知识也非常重要。什么是同义形式选择?各个近义的词语、语句、段落之间,各种风格之间,进行选择,选择最适合需要的形式,这种手段叫“同义形式”也叫“同义手段”。 例:“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和“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围棋我不如你。”前者强调“我”,后者强调的是“你”。近义词的选择、词类活用现象、充分利用语言的多义性以及不同语境里话语还可以获得甚至与本义截然相反的意思,如:“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鲁迅《高老夫子》)”中的“酱”字;“他回家对他的夫人说:“哎呀,我的母夜叉,你比小余可爱多了,真是个贤德的夫人呀”中的“母夜叉”,都有值得揣摩的含义。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语用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可资利用,在建构语文课本知识时可以斟酌吸纳,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适切地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总之,淡化、弱化静态描写且不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动态生成的言语知识应当作为建构课本知识的一个战略性策略。

2.2完善常用文体的结知识:高中语文教学的常用文体,包括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用文体的内容知识,如记叙文的中心、材料,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于提示阅读分析的关注点,对于写作则并无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它产生于写作者的内在需要。当写作实践活动真正发生的时候,原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便会自然地转化为记叙文的中心、材料或说明文的对象、性质、特点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从写作的角度看,文章的内容不是从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中生发出来的,而是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中生发出来的,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不能对文章内容的精加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内容的精加工所依据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对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事理逻辑的体认。而作为文章的结构知识,则对文章形成过程中的构思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结构的方式不是从文章的内容中内在地生发出来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选择性,体现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方式,而选择的结构的方式不同,不但体现了文章整体架构形式的差异,而且能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议论文中若采用“总论―分论―结论”(“总论”是提出论点,“结论”是在分论基础上对论点的归结)的结构方式,则表达了对论点的反复强调。人们一般把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达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依存关系,本质上也是内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所以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实际上也只能对文本意义的阅读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指导文章写作意义不大。总之,在有关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许多知识中,唯有结构知识对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时应该特别关注。

高中课本对文章结构的知识并没有解决好。说明文的结构基本没有说,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虽然说了,但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讲记叙文的结构总是与线索搅在一起,叫做“结构线索”。其实结构归结构,线索归线索。结构实际只是一种外框架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构,犹如建筑物的外框架构,它着眼的是部分的组合。《现代汉语词典》释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语言的~|原子的~”[4]也是这个意思。而线索实际上指文章内在的情意上的前后承续的线性关系,它不是着眼于“部分”的架构,而是着眼于“前后”的关联。将记叙文的结构和线索搅在一起讲,什么也讲不清,多数情况是名义上讲结构,实际上讲线索。对议论文的结构课本一般表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表述虽不能说完全错,但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并不能揭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具有片面性。具体地说,它只是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行为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而不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决’的。比如‘学贵谦虚’这样的问题,就是只可以‘分析’,无所谓‘解决’的。如果硬要说什么‘解决’的话,那么‘分析’的本身便是‘解决’。就是说,只要‘分析’清楚了为什么学习贵在谦虚,那么作为‘解决问题’的‘怎么样谦虚’的问题,即谦虚的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必然说到了,因为撇开谦虚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学贵谦虚的问题无法分析清楚。”[5]“学贵谦虚”属于认识性命题,由此可见,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是无法也无须构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的。而以行为性命题(如“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则又是既可能构建出“分析问题”的结构部分(分析“为什么要反对教条主义”),又可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解决“如何反对教条主义”)。但由此而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规律推广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关系,作为结构也只能是事理结构。事理结构是内在的由文章内容的事理关系决定的,选定了一定的内容就意味着选定了一定的事理结构,因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议论文的结构,除了有利于阅读议论文时对各部分事理关系的把握外,对写作议论文并不具备有利于结构选择的意义。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对常用文体的结构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吴应天的《文章结构学》将记叙文除倒叙外的本事部分的结构分为“总叙――分叙――结尾”“分叙”几种类型;将说明文的结构分成“总说――分说――总结”“总说――分说”、“分说――总结”“分说”几种类型;将议论文的结构分成“总论――分论――总论”“总论――分论”“分论――总论”“分论”几种类型。[6]应该说,这种从总分关系着眼寻找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规律的方法大体是可取的。不过其明显的缺点是:只注意到文章主体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虑到在文章主体之外,有时还存在类似于“楔子”的端絮和类似于“尾声”的余絮部分,它们既超出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本身,又与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有一定联系。有的学者曾把议论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论”(区别于“总论”),把议论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论”。这样,根据“引论”“总论”“分论”“结论”“余论”的隐现,议论文的结构变化就有14种之多。[7]说明文、记叙文的结构变化有哪些,也是不难搞清楚的。

2.3丰富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高中课本知识中也有一点“叙事”知识,但过于肤浅,仅停留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和叙述次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极为表面的层次,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匠心的叙事技巧难以描述,也难以发掘。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传到国内,使我们认识到叙事技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高中课本中当然不可能全面吸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较为浅近的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层面上吸纳其中的某些成果,还是可以的。例如,我们可以吸纳一点简单的“叙事视角”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懂得,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还存在“内视角”和“外视角”的选择问题。“内视角”的叙述即叙述者从处于事件之中的角度进行叙述,“外视角”的叙述则是从处于事件之外的角度叙述;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主人公讲他自己的故事”(如鲁迅的《伤逝》),第一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旁观者讲主人公的故事”(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全知”的作者的叙述(如鲁迅的《阿Q正传》),第二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作者从外部讲故事”式的叙述(如鲁迅的《药》)。[8]可见,吸纳了“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这对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显然都很有益处,甚至可惠及普通记叙文的读写。

以上所谈的知识,只是既重要而又被课本所疏忽,因而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的主要知识板块,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从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到结构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选择叙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比较全面的知识网络。这些知识对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智慧技能,尤其是书面的篇章的读写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除了这些知识外,一些文体常识(包括文学文体常识)在教学时还应重新审视,并进行一些细化的分类性的特征描述,以便更贴近文体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课本在这方面大多是笼统的大而化之的概括。比如一说记叙文,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要素,其实写景的记叙文就可以没有事件甚至没有人物;一说到议论文便是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其实有许多议论文没有论证,有的虽有论证却没有论据(如墨子的《兼爱》,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说到小说便是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其实有许多小说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如鲁迅的《伤逝》,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一说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如果我们按有无人物和事件、有无论证和论据、有无情节、是否形散等特征对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进一步细化分类,则对提升学生相应文体的读写能力显然很有意义。当然这只是一种分类方法,完全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此外,关于文字、词汇、修辞知识和一些文学史常识,传统的课本处理得比较好,我们依然按照过去的教材来处理这块教学。

参考文献

[1]章熊.《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5期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

[5]方武.《议论文体新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5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信息等价性;信息传递性

一、引言

公示语,又名标识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目前,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国际交流的发展,来海南高校学习、工作和访问的外国友人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英文公示语出现在高校校园里,发挥着方便生活、提示安全、规范次序、指引交通的重要作用。然而,根据笔者调查,海南有很多高校虽然提供了英文文本的公示语,但这些标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校园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占公示语翻译错误的相当一部分,这种错误有时会给外国客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引起他们的误解。

(1)闲人免进Admittance Denied to Idlers

人们经常看到办公室门前写着这样的牌子,外国客人看到这样的公示语,还以为我们将他们看作无所事事的“闲人”。对于这样的句子,英语里有约定俗成的说法: Staff only.

(2) 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Please save water, the resource of life.

“resource”是“资源”,应改为:“the source of life”

(3) 绿草荫荫,足下留情: No trespassing

根据朗文字典的解释,“trespassing”的意思是:“the offence of going onto someone’s land without their permission”。因此“No trespassing”一般来说是摆放在私人物业(private property)的外面,警告外人不得入内,而不是例子中原文的“绿草荫荫,足下留情”。

建议改为:“Keep off the grass”

(二)语法错误

在翻译公示语时,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如词性误用、名词单复数不当、冠词遗漏、动词形式错误等。

(1)禁止停车:No park

建议改为:No parking.

(2)请带好随身物品

Please bring your belonging with you.

建议改为:Please bring your belongs with you.

(3)请走侧门: Please use side door.

建议改为:Please use the side door.

(4)中西快餐: China and Foreign Fast Food.

建议改为:Chinese and Western Fast Food.

(5)小心路滑: Be careful of slippery.

建议改为:Watch your step. Wet/Slippery floor!

以上这些语法错误或者是译者粗心所致,也可能是想当然而为之,其实在翻译中稍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三)译名不统一

由于译者水平不一,制作不正规,又缺乏监管机制等诸多原因,相同的公示语会出现不同的英文译本,比如笔者随便到校园逛一圈,二级学院的译文就有“school ”、“college”、“Institute”、“Department”和“Faculty”五种,叫人无所适从。如何正确翻译“厕所”更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常见的译法有“Men/women”、“male/female”、“W.C”、“Toilet”、“restroom-men/restroom-women”、“Men`s Room/women`s room”。根据笔者学校外教的观点,美国人更常用“restroom”一词,在他们看来,“toilet”指的是座便器。英国人则用“toilet”加上“men or women ”或“ladies`s Room”和“men`s Room”,这些是他们最常用的表达方法。由于厕所是每个学校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不恰当的翻译对学校良好的形象的树立是相当不利的。

(四)句型安排不当

(1)请节约粮食Please economize food supplies.

文中economize 为节省、节俭的意思。我们餐厅的这个标识语并非叫学生要吃得比平时少,而是告诫学生不要浪费粮食。

建议改为:Don`t waste food. 或 Save on food.

(2)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The school is my home , its cleanness depends on all of us.

译文太啰嗦,删繁就简,建议改为:

Keep our school clean.

(3)请勿触摸,小心烫伤

“in case ”的意思是因为可能发生某事,以防万一,后面一般接句子,建议改为:Hot! Avoid contact!

(五)译文僵化、死板

这种望文生义、按照汉语惯例逐字死译的方法造成翻译出来的句子文理不通、不合逻辑,让人贻笑大方。

(1)小草在睡觉,请您勿打扰

The Grass Are Sleeping Now. Please Do not Disturb Them!

建议改为:Keep off the Grass

(2)注意安全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建议改为:Danger / Be careful .

(3)不准大声喧哗Don`t make noise !

建议改为 :Keep silence .

(4)小心碰头 :Take care of your head .

建议改为 : Mind your head.

(5)出租车禁止入内 : No Taxi / Taxi stop.

建议改为:No Entry for Taxi / No Admittance for Taxi.

三、校园公示语翻译策略: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

所谓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是指翻译的二元标准。其中信息的等价性(Information equivalency)是指译文对原文的包含程度;而信息的传递性(Information transitivity)是指翻译语言的信息接收者通过译文对原文信息的接受程度。根据二元翻译理论,公共标识语的翻译是将原公共标识语的信息通过翻译转移到目标语言的过程,是信息传递载体的转化过程。因此,在翻译公共标识语时,需做到两点:准确——信息等价性,简达——简明达意,即信息传递性。

第一 准确——信息等价性。作为公示语翻译的第一点要求,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对中文公示语正确的理解与把握。这是做任何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使译文含义不偏离原文,达到信息的等价性。如前文提到的“出租车禁止入内”的翻译“No Taxi”就是对中文公示语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导致的翻译错误。

第二 简达——简明达意,即信息传递性。公共标识语起告知、指示或警示作用,因此一定要简洁,以便信息接收者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把握信息。如前文公共标识语“注意安全”翻译成“Danger/Be careful”不仅准确,达到了信息等价性,也体现了简达——信息传递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示语翻译不仅是一个翻译问题,更关系到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海南高校应加强专业指导,营造一个标准地道的英语环境,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志杰冯改萍.译文的信息等价性与传递性: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J]中国翻译,1996(2):20-21.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6

国际会议的的邀请函范文一

尊敬的先生/女士:

为进一步满足第二语言教学对汉语句式研究的迫切需要,促进语法研究新成果向国际汉语教学应用的转化,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拟于20xx 年8 月20 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 句式研究与教学专题研讨会。鉴于您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丰厚学 术成果,诚邀您出席并发表鸿文,嘉惠学林。 有关会议安排如下: 一. 会议时间: 20xx 年 8 月 20 日-22 日 二. 会议地点: 北京语言大学 三. 会议主旨: 促进前沿语言学理论的创新及其向国际汉语教学的转化与应用; 推动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四.会议议题: 1)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句式研究; 2)汉语句式研究的跨文化视角与相关语言事实; 3)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第二语言句式教学; 4)汉语教材、大纲、教学设计中的句式问题;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句式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五.遴选参会论文,出版论集《汉语句式研究与教学》。六.20xx 年 7 月 5 日前,将论文题目及摘要以 Word20xx 文档发至 会务组邮箱。 摘要 1000 字,标题用三号宋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摘要请标 注作者姓名、单位、电子邮箱、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 真。 请于 8 月 10 日前提交论文全文,以便制作论文集。. 七.会议日程 8 月 19 日下午,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大堂报到。报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乘坐地铁 2 号线到西直门换乘 13 号线 五道口下车(A 西北出口),步行至北语会议中心。 8 月 20 日,8:30 开幕式、大会发言、分组研讨 8 月 21 日,上午分组研讨,下午闭幕式 8 月 22 日,文化考察一天(京郊)。如不参加文化考察,请回 函说明,以便筹备组统计人数。 8 月 22 日,离会 八.会议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100083) 九.往返交通由会议代表自行购票。会议筹办费、餐费、住宿费、论 文集出版费由会议主办方承担。 如有特殊情况,需代买车票,请于 7 月 8 日前将身份证号及返程

日期通过邮箱通知会务组,过期不再受理。 电话:010-82303432 e-mail: 句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筹备组 20xx 年 6 月 24 日

邀请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国际会议的的邀请函范文二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 机构 中国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国际交流中心

第六届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大会 第六届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大会 届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 嘉宾 邀请函

20xx年3月13、14日,在举世关注的目光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 四次会议完成了各项预定议程,在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热烈气氛中相继胜利闭幕。两会年年召开,今年不同寻常。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 确定xx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 目标和主要任务,形成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这标志着我们将从新的历史起 点出发,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20xx年是xx开局之年, 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xx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 要。建设行业管理者如何领悟贯彻两会精神,如何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迎接在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将是第六届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大会重点研讨的议题, 本次大会将于20xx年4月2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形势、新挑战、新思维。中国建设行业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大会作为建设行业杰出管理者共商发展大计的盛 会,已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五届。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蒋正华、孙孚凌等国家领导人,郭 锡权、陈晓丽、杨慎、李秉仁、马俊如、徐颂陶、保育钧、艾丰、马挺贵、刘家琛等部委领导, 姚景源、侯淅民、陈淮、王通讯、罗双平、秦佑国、王忠明、聂梅生等知名专家,中建集团、 中铁集团、北京城建集团、上海宝钢建设集团、中太集团、古今建设集团、重庆建工集团等知 名企业负责人上千人出席了历届大会,使其在我国建设行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为让建设行业更多的管理者共享大会高端的平台资源,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建立畅 通的国际合作渠道,在本次大会期间,莅会嘉宾还将受邀出席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 莅会嘉宾还将受邀出席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莅会嘉宾还将受邀出席 您作为我国建设行业的杰出管理者,被确定为特邀嘉宾,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届时莅临。如您不能出席,请及时告知,以便将出席名额给予他人,谢谢! 附:1.大会拟定日程;2.大会资讯;3.出席确认表。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

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建设行业分会国际交流中心

建设行业分会国际交流中心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一一年 十八日

国际会议的的邀请函范文三

005 桐油行业市场分析及贸易洽谈会 邀请函 中国南宁 20xx 年 5 月 21 日23 日 主办单位: 林产化工网桐油网 协办单位: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百色桐油协会 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广西河池粮油总公司 云南省土产公司 广西梧州市瑞通贸易行 江西赣南红金龙桐油厂 广西柳州地区土产公司 香港鸿领国际有限公司 广西百色田林福达桐油厂 天津年晟土产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百色云盛油脂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金宇油脂有限公司 贵州兴义鲁屯油脂厂 湖南省新宇土产畜产进出口有限公司 贵州省汉江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增城市威利邦覆铜板制造有限公司 我国是世界桐油生产及出口大国,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目前我国桐油产量占世 界总产量的 8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但近年来桐油价格起伏波动较大,由 此带来的市场秩序混乱及资源性减少问题不断凸显。 为规范桐油行业市场秩序, 交流先进经验,寻求共同发展,应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要求,中国林产化工网桐油网定于 20xx 年 5 月 21 日23 日在广西南宁召开 20xx 年全国桐油行业市场分析及贸易洽谈会。 为了确保本次会议的顺利举行,桐油网将邀请业界知名的专家及生产、经销、使 用企业共同参与本次会议。林产化工网桐油网将充分利用专业网站平台的强大宣传优 势,为各参会企业搭建一个高水平的相互交流沟通的商务平台。 一、会议目的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桐油生产、经销、使用企业的交流、沟通与洽谈,规范国内桐 油行业市场秩序,交流先进经验,谋求共同发展,增进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寻求新的合作 项目及贸易商机。 二、会议议题(暂定) 1、我国油桐品种分布及栽培技术; 2、20xx 年市场回顾及桐油市场现状分析; 3、我国桐油行业面临的问题及末来的发展方向; 4、桐油企业如何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5、桐油生产企业如何加强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6、中国桐油企业之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拓展海外市场 三、会议地点、时间和日程安排: 1、会议地点:广西南宁桃源饭店(四星级) 详细地址:广西南宁市桃源路 74 号 2、会议时间:20xx 年 5 月 2123 日 3、会议日程: 5 月 20 日:会议报到 5 月 21 日:正式会议

5 月 22 日:商务活动 5 月 23 日:会议疏散 四、会议报名、注册及费用 报名参加本次会议的人员请尽快在 20xx 年 5 月 1 日前将参会回执通过传真或电 子邮件发送到本次会议组委会。 也可通过桐油网直接在网上报名注册。 会 员: 1200 元/人 非会员:1500 元/人 备注:以上费用已包含食宿 为了更好为您安排好本次会议的食宿及各项日程,请尽快将参会费用按如下帐号 汇往林产化工网桐油网。 银行转帐请汇至以下帐户 单 位:南宁华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开户行:南宁市工行桃源路第二分理处 帐 号:21021084 邮局汇款至以下地址 单 位:南宁华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邮 编:530021 地 址:南宁市桃源路 59 号商务厅办公楼四楼 五、会议组织筹备: 本次会议组委会地点设在林产化工网桐油网(南宁华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地址:南宁市桃源路 59 号商务厅办公楼四楼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7

关键词:郑州地铁;公示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140―02

郑州地铁开通以来,网易和新浪网对郑州地铁站名拼音英文混杂翻译、一个站名多种翻译等现象做了报道。有些地铁站牌的英文翻译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标识提示作用,而且还会误导公众,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颁布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为依据,试分析郑州地译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是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牵头组织起草的,在研究制定过程中广泛参考了国外公共场所英语标识,深入听取了国内外专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意见,同时也向在京常驻外籍人士广泛征询了意见,因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一、郑州地铁翻译现状分析

1.译名不统一

暂且不论其翻译的准确与否,单词的拼写就漏洞百出。其中站台名全部大写,车厢名全部小写。这就显得站台名有点混乱。站台和车厢距离很近,出现译名不统一的情况,如果不仔细看,确实会让市民感到困惑,给出行带来很多不便。对郑州地铁1号线的20个站牌翻译进行分析,除去大小写不一致,单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站台和车厢翻译不一致竟达12个,占60%。同一地名往往出现多种译名,这大多体现在用英语或是用拼音不统一。

2.地铁站牌标识不规范

《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对公示语进行了规范,指出地铁、公交站名中的地名专名和通名全部采用大写汉语拼音。因此,郑州地铁中“博学路”建议译为:BOXUELU,“民航路”建议译为MINHANGLU,“人民路”建议译为RENMINLU,“桐柏路”建议译为TONGBAILU,“秦岭路”建议译为QINLINGLU。

但是,根据《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中《道路交通》部分规定,通常情况下,方位词含有指示方向的意义时应译成英文,而且“东站”“环路”等有具体译法。遵循此标准,“郑州东站”建议译为ZHENGZHOU EAST RAILWAY STATION。但是当方位词本身固化为地名的一部分时,方位词采用汉语拼音,郑州地铁站“东风南路”中“东风”是固化为地名的一部分,建议译为DONGFENG RD SOUTH。

在地铁站牌中,某些站名有其对应的英文译法,在这种情况下,常用的方法就是直接借用。对于郑州而言,像市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都有特定的翻译,在其网页主页上都可以找到,纵使译者自行翻译得更好,也应拿人家的来用,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市体育中心”译为ZHENGZHOU SPORTS CENTER,“会展中心”译为CONVENTION & EXHIBITION CENTER,“二七广场”译为ERQI SQUARE。

3.翻译用词不地道

郑州地铁“温馨提示”翻译为“Please Contact”。“Contact”意思为“与……联系、接触”,放在这里很不合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温馨提示”的英语翻译很多地方都会出现,一般译为“Tips”或“Warm Tips”。郑州地铁的“进站检票”译为“Ticket Entrance”,“Ticket”的意思是“票”,“Entrance”是“入口”,外国人看到此公示语只会觉得一头雾水。其实“进站”两字完全可以不译,因此“进站检票”建议译为“Ticket Check”。

二、郑州地铁标识语误译原因

1.公示语翻译缺乏统一规范

郑州地铁站名就大量存在这样的混乱,同一地名站台和车厢不一致达60%,大多体现在用英文或是用拼音意见不统一。地铁翻译属于公示语翻译,公示语翻译内容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加上多头管理,很多时候为了完成任务,相关部门会找不止一人进行翻译,翻译结果不再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审阅和统一就直接拿去印刷,因此便造成了一个站名多种翻译,甚至互相矛盾的情况(丁衡祁,2006)。

2.译者水平不一

从以上列举的错误来看,有的翻译错误只要译者仔细审阅还是可以避免的。公示语的英译不是简单的词语与结构的对等,而是充分展示译者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语言能力(刘法公,2008)。因此为使译语表达得体、合适,译者必须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双方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选择语言。因此译者不但需要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更需要对异国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3.缺乏监管机制

地铁,作为郑州的新名片,代表的是郑州的新形象。郑州市地铁相关部门应该组成地铁专家委员会对所有地文译名实行统一设置,从而对公示语翻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译文的确定到送印刷厂印刷再到与市民见面,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王银泉,2004),可以请专家严把译稿质量关, 消除本身存在的语言错误,对印刷厂校样稿和印制过程要认真校对仔细检查。

三、应对措施和建议

1.提高对公示语的认识

表面上看,郑州地汉双语公示语建设关系到国际人士在郑州的出行,影响到城市环境,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是郑州的文化底蕴、政府的管理能力以及社会的文明水平。因此,我们应首先转变对公示语建设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对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以及改变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才能加快汉英双语公示语建设。

2.公示语翻译需规范化、专业化

为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就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规范。郑州市应参照公示语翻译的国际和国内标准,遵循公示语翻译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出台相关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规范(丁衡祁,2006)。为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还要加强翻译队伍建设,成立专门公示语部门研究组,对地铁公示语制作人员进行公示语汉英翻译专项培训,通过专门的公示语翻译研究组不断地提高翻译质量(崔学新,2010)。除此之外,还可派出专家、学者出国考察,提高译者外语水平(戴宗显,2005 )。

3.加强公示语制作过程的监管

公示语的翻译者、制作者和管理者分属不同的行业部门,因此对公示语翻译、制作和使用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各行业部门却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规章制度(贺学耘,2006)。因此,不能将公示语翻译的任务交给与翻译无关的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应该对公示语牌的制作达成一致,不能各干各的活,缺乏互相沟通和监督;地铁公示语标牌样品出来后,由专家评估,合格后才能投入批量生产和使用(王颖,2007)。

加强郑州地铁公示语翻译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公示语翻译质量是郑州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地铁公示语英译工作者们也要对公示语英译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从而增强国外友人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减少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提升郑州的国际形象。有关单位也要对公示语翻译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共同努力使郑州地铁公示语翻译面貌焕然一新,促进郑州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中原崛起”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增加筹码。

[参考文献]

[1]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06).

[2]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26).

[3]王颖等.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翻译,2007(05).

[4]王银泉,陈新仁.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J].中国翻译,2004(04).

[5]贺学耘.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3).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8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现状;翻译语料库

一、陕西省公示语翻译现状调查

公示语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它包括标志、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等”[ 1 ]。笔者以陕西西安旅游景点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公示语的翻译情况,总结出陕西省公示语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书写不规范

以西安火车北站检票口的指示牌上的翻译为例,中文标识“如果您持有红色普通车票,请您由闸机旁边的人工检票通道进站。”英文翻译“The passengers, who hold the redordinary ticket, please enter the station through themanual ticket check pass, next to the automatic machine.”可见,划线部分的单词在词典中不存在,根据原文,笔者发现,两个单词均由不同的词粘连到一起,应该在词与词间添加空格。无独有偶,在曲江遗址公园的一处草坪上立着这样的标识牌:“请勿攀爬”译文:“No clim bing”。笔者认为,上述错误很可能因制作指示牌的工人不认识英语及制作过程中监管不利造成的。

(2) 误译

再以曲江遗址公园一处公示牌为例:“坡陡路滑,注意安全。”译为“Steep slope slippery Safety”。分析译文可知:格式上大小写不统一,意思上并未传达出原文的正确含义,也没有发挥公示语的提示。建议修改为:Caution! Steep Slope and Slippery Road.

在西安城墙有观光游览车出租处,是这样翻译的“Tour Service on the city wall rent of (Bicycle, Tri-cycle and scotter)”。译文中除有语法错误及划线单词的拼写错误外,笔者认为标语就在城墙上,没必要把“on the city wall”翻译出。建议保留标语的简洁明了的特点,译成:Tour Service(Bicycles and Tri-cycles for Rent)。

(3) 翻译中信息传达不全面

以曲江寒窑遗址内有关“寒窑遗址简介” 的译文为例:

“传说唐朝末年,长安城中有位显赫人家的千金王宝钏,在绣楼上抛绣球择婿,结果抛中了寒酸的薛平贵。

It is said that at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Mrs. Wang Baochuan, the daughter of a high rank official in Chang’an City, threw the colored silk ball to choose her Mr. Prince Charming Poor Mr. Xue Pinggui fortunately caught the lucky ball.”

关于“绣球”的翻译如划线部分,笔者认为仅仅把“绣球”的外表及材质描述出来是不够的,因为这是中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建议采用“直译加注释法”既是在划线译文后面加上括号简要介绍绣球的文化意义。笔者试译: the colored silk ball (It’s one of symbols of 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 in ancient China, which was commonly used by girls from respectable families to choose their Mr. Right.)

语法错误

笔者发现西安市内的一些商铺名称的英文翻译也存在着问题,例如某个米旗蛋糕分店的门头上赫然印着“enjoy delicious enjoy life”。 “enjoy”是及物动词,后接名词或动名词, “delicious”是形容词,因此本句语法错误属词性误用,笔者建议改成名词形式“delicacy”。再如:曲江一处景点介绍: “史载,上巳之时,曲江池畔(pan),百花次第盛开。”其译文是“Hundreds species of flower would bloom on the bank of Qujiang Pool on the third day of third lunar month.”可见,划线部分的数量词表达错误,建议改为:Hundreds of species of flowers。

中式英语

在西安某超市的烟酒专柜上写着“名烟名酒”译成“Name Smoke Wines”,让人费解。 “名”意为“著名的”,译成 “name”(名字)确实不应该,且“smoke”一词更加荒唐。建议修改成:Famous cigarettes and wines。在公示语翻译中存在很多类似依照汉语思维,一对一死译的例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则因为译者不懂得英汉语言的差异,是位门外汉;另一方面很可能因为是机器翻译。西安某高校食堂在开学之际挂出了这样的横幅:“西三食堂翘首欢迎您!”译文“West three canteens eagerly welcome you!”不懂中文的外教读了,会误以为在学校西边有三个食堂。关于“西三食堂”的翻译,笔者借鉴北京马路标识牌上“西二环”的译文“West Second Ring Road”,将其修改为:West Third Canteen.

拼音译法无注解

“金缘阁”位于寒窑内,是一座以川菜为主的4星级酒店。取此名是借《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有美好姻缘之意。关于专有名词的翻译,为保留源语文化,一般需要拼音,但如果有蕴义的话,需要加注解。笔者建议此处改为:Jin Yuan Ge (A Restaurant for Enjoyable Courtship)。

“思夫亭”位于寒窑内,据说当年王宝钏在寒窑苦守十八年期间,常坐在一块石头上思念丈夫,夫妻团聚后,薛平贵被妻子这份情意所感动,为此石取名为冰心石。后因战乱,冰心石不幸遗失。1984年修复寒窑遗址时,人们修建了一座六角小亭来代替“冰心石”,并取名为“思夫亭”。若仅用拼音翻译,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无法了解此亭子的寓意及所发生的故事。笔者建议改为:Sifu Ting(Pavilion for Missing Her Husband)。

二、改进翻译现状的建议

为了规范陕西省公示语翻译市场,准确且较全面地传递公示语的信息,使外国友人在欣赏西安风光的同时能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西安的国际知名度,我们有必要规范公示语翻译标准,提高翻译质量。这里,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翻译现状的建议:

提高翻译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翻译质量。由以上西安市公示语翻译现状可

见,很多错误都是因翻译人员的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不全面、工作态度不端正等原因造成的, 严重影响了翻译的质量。建议对西安市的公示语进行大规模翻译前首先应对翻译人员进行公示语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核筛选方能从事翻译活动。

建立本省公示语翻译语料库。语料库是承载语言知识的基础资源,是在语言

的实际使用中真实出现过的语言材料。本课题组成员计划通过对陕西省公示语及译本的搜集,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试译,后经过专家校核,形成最终语料库以备学习者查询或使用。

通过公示语翻译语料库的建立,形成一套规范的公示语翻译标准,并将其推

广到陕西省各大高校、翻译公司等相关单位学习,有助于快速规范公示语翻译市场。

三、结语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着力

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早日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当然也需要通过西安的强势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来拉动经济、拓展与国际接轨的领域。而目前,公示语翻译(包括景点翻译)市场不规范误导了游客甚至严重影响了西安的形象,这对于西安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本文通过分析公示语的翻译情况,总结出陕西省公示语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一些错误的译例进行修改或重译;但是仅凭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的努力是不够的,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期望对陕西省公示语翻译有帮助。

参考文献:

[1]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06).

[2]吕和发.公示语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9

关注差生是学校教育的天职卢忠魁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载体宋继伟

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浅谈王瑞年

责任教育是学校的天职刘德金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的误区及对策蔺玲玲

英汉广告中拟人辞格的应用及互译问题的探讨周游

法学案例教学初探郭兴

小议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与语文教育的特点德力格玛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李春瑛

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许伏玲

小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王丽萍

小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杨英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包卫东

小议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李牡丹

试论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柳霞

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装扮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王彦华,宋君

浅论新课标下数学"练习设计"的走向吕芬萍

授之于渔而勿施于鱼冯恒,李兴丽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体验学习"王美英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赵瑞梅

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时空孙雪梅

爱是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邢向辉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张宝民

幼儿教学的关键是让孩子玩得尽兴刘淑梅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空间全顺姬

让孩子们的灵感在趣味教学中生成于丹

自主和谐方可创新于常红

课堂应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江峙宏

也谈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邢桂新

把绚丽多彩的世界引入小学生作文王晓艳

生活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胡玉宏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作文教学蔡丽花

对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几点思考朱玉琳

高职院校《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探索姚娜

体能训练是幼儿教育的主课题郭仕妍

汉字是历史,是生活,是诗歌,是图画周福艳

浅谈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途径敖日格乐

愉快和谐的体育课堂于德胜

让音乐优美的旋律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王燕

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开发性使用张其会

小议做好实验教学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张叶

小议构建治理公路运输超载的长效机制乌思

浅析英语听力中的"听技"张学艳浅析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刘力源,LiuLiyuan

浅谈英语自主学习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陈德凤

包豪斯基础课程浅析陈军委

英汉双语教学在《西医外科学》实习阶段应用初探奉典旭,于文,冯雯

大学生英语写作痼疾分析与几点建议孙谊,SunYi

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当代美术教学应有的转变林识小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龚晓岚,赵龙厚

浅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振东

浅谈高等美术的绘画教学邓晞华,DengXihua

浅谈计算机技术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赵龙厚,龚晓岚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刘芳,朱焕勤

再论学生学术个性及其培育金杨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仝慧

文科学生在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解决对策王奎力,WangKuili

以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以厦门双十中学为例李康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刘霞,LiuXia

那些迟开的花儿需要雨露——浅谈后进生转化潘茜茜

浅谈如何做好一名农村班主任施丁文

平凡的红尘,不平凡的爱潘小敏

浅谈对初中生的批评教育方法张上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文香,马述波

小议如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陈娟丽

低年级的班主任要有"妙招"凌加其

成人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浅析黄长久

努力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品牌郭丛光,陈玉梅

浅谈如何给我们班主任减压梁世霞

明确航向破浪前行田学玺

论述班主任角色的转换欧汉炯

有效利用'赏识'进行班级管理任子华,周凤果

小议初中班主任的有效工作策略张上旺

运用"自主教育"理念创建特色学校刘洪文

让孩子们快乐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张体兰

用兴趣引导数学学习杨春玲

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标下教学角色定位叶六一

小议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培养周平

浅谈如何教好初中古诗词陈筱珑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构建英语教学平台孔建军

将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沈世东

浅析学生解题中的心理障碍及对策彭飞

让课堂教学富有创造性赵青云,马程

游戏在情趣教学中的探索肖玲玲

利用情感教育促进初中历史教学刘华军,LiuHuajun

TPR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张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英语七年级(上)Unit5SectionA余红梅

浅谈初中语文词汇教学潘立权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展愉快的英语教学陈文辉

让小学生终生享用良好行为习惯的资本于风莲,孙丽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石秀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秦宝发,陈文利

快乐教学下的中学数学课黄妙章

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信息化朴龙彬

小学英语"四化式"单词教学策略金红红

知识是学问,教学是艺术高锦标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罗雪峰

营造充满青春活力的生物课堂姜华

英语的启蒙教学费玉婷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浅议张升

指导学生如何学好数学黄元君

初中英语教学流程中多元技能的同步训练崔希兰

浅谈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张小华,ZhangXiaohua

小学生巩固识字的有效方法孙桂敏,白肇起

反思语文教学构建有效课堂刘子重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于风月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张日昱

语文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吕全军

大班环境下小学英语分层教学初探叶海霞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郑德强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陈锦秀

新课改下浅谈生物课的导入吴玉芳

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阮春燕

英语新课标理念下的和谐发展金艳秋

高中生物实验的复习思路探索郑会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路径高玉兰

交流有效信息,演绎精彩英语——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邓凌

论新课程下生物实验教学的方法李德全

构建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王送

生物教学中的激趣艺术郑堃

围绕主题,问题贯穿,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张琦

良好的习惯是小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刘亭杰

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要"说"王春艳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征稿启事

从司法考试看电大法学人才的培养郭兴

关注差生是学校教育的天职卢忠魁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载体宋继伟

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浅谈王瑞年

责任教育是学校的天职刘德金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的误区及对策蔺玲玲

英汉广告中拟人辞格的应用及互译问题的探讨周游

法学案例教学初探郭兴

小议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与语文教育的特点德力格玛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李春瑛

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许伏玲

小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王丽萍

小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杨英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包卫东

小议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李牡丹

试论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柳霞

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装扮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王彦华,宋君

浅论新课标下数学"练习设计"的走向吕芬萍

授之于渔而勿施于鱼冯恒,李兴丽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体验学习"王美英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赵瑞梅

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时空孙雪梅

爱是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邢向辉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张宝民

幼儿教学的关键是让孩子玩得尽兴刘淑梅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空间全顺姬

让孩子们的灵感在趣味教学中生成于丹

自主和谐方可创新于常红

课堂应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江峙宏

也谈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邢桂新

把绚丽多彩的世界引入小学生作文王晓艳

生活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胡玉宏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作文教学蔡丽花

对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几点思考朱玉琳

高职院校《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探索姚娜

体能训练是幼儿教育的主课题郭仕妍

汉字是历史,是生活,是诗歌,是图画周福艳

浅谈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途径敖日格乐

愉快和谐的体育课堂于德胜

让音乐优美的旋律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王燕

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开发性使用张其会

小议做好实验教学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张叶

小议构建治理公路运输超载的长效机制乌思

浅析英语听力中的"听技"张学艳

围绕主题,问题贯穿,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张琦

良好的习惯是小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刘亭杰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篇10

关键词: 立法语言 立法语言失范 立法技术 立法程序 立法监督 内容提要: 民事法律立法语言失范是指民事制定法的语言表述违反语言科学规律和相应规则,造成语法错误、语义分歧、逻辑失恰、分类混乱、风格失调、混合交叉等多种谬误。立法语言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立法表达技术的轻视和立法程序设计的不足。立法语言失范降低了制定法的质量,给立法活动、司法实践、法学教育、普法工作带来现实的困难与危害,损害了制定法的庄严性和权威性,同时对语言科学的发展造成破坏。立法机关应当设立立法语言审查机构,清理失范的立法语言,为新法制定设计立法语言前置审查程序,在每一部法律草案提交审议前先行作出立法语言审查,保证提交审议的法律文本语言正确,能够充分表达立法意图。 一、问题的提出 从成文法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法典的编纂和法律的制定,从来都是一项充满思想博弈、观点论争、立场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会以不同思想、观点、立场、流派达成某种程度调和、妥协或取舍而告终。正因如此,一部法典或法律一旦在立法机关获得通过,立法机关和学者惯常的做法是总结法律思想成果在其中的体现,推介制度模式选择的优点,宣扬该法典或法律的社会功用与价值,而对立法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失范问题却鲜有反省。 所谓立法语言失范,是指立法机关所颁布的法典或法律中,条文表述不符合语言规范,造成不同程度的语言表达失当甚至错误。本文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民事法律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其中的立法语言失范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展开讨论。需要明确的是,本文重点旨在论析立法语言问题,因此对制度设计等立法争议问题则一般不予讨论,除非因语言失范导致对制度设计的理解发生歧义而不得不涉及。基于行文方便之考虑,文中论及具体的民事法律时,均省略其全称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仅以《××法》代之。 二、民事立法语言失范的实证分析 立法中的语言失范现象,普遍存在于上自宪法,下至基本法、特别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以民事基本法律为实证考察对象,可以总结出,立法语言失范的表现,主要是语法错误、语义错误、语言冗赘、逻辑失洽、风格失调、混合错误等等,兹择要分述之。 (一)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是立法语言失范最常见的情形之一,例证如下: 1·定语误用 《民法通则》(1986)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本条中,“平等主体”和“公民”与“法人”之间,在语言学上不是偏正结构的限定与被限定关系,而是平行结构的同位语关系。平等主体指的就是公民和法人,反言之,公民和法人就是民法所讲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首要特点就是彼此法律地位的平等性。但是,立法表述却将“平等主体”作为前置定语来修饰“公民”和“法人”,造成语法关系的混乱,使该条文成为一个不通顺的句子。应当将此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本法所称平等主体,指公民和法人。”这样表述则可以消除原文语法关系混乱的错误。当然,如果一定要在公民和法人之前加上标示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性的定语,并保持句子通顺,也不困难,只要在“平等主体”之前加上“作为”一词,将原条文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亦不失为一个语法通顺的表达式。或者,以两款表达结构将其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公民、法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似乎更合理。 《民法通则》颁布13年之后,在中国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合同法》颁布出台。13年中,中国民法的理论研究取得的长足进步,在《合同法》的制定过程中已经反映出来。《合同法》(1999)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与《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相比,《合同法》第2条最明显的变化是将《民法通则》中的“公民”改为“自然人”,体现了民法理论和立法思想上的进步,更符合民法的基本法理。因为“公民”一词主要是公法和政治用语,而《民法通则》、《合同法》作为私法,使用私法意义上的概念表述更为准确。因此,《合同法》以“自然人”取代“公民”的做法是值得嘉许的。 但是,民法理 论和立法理念的进步并不能掩盖立法语言失范的弊病。《合同法》承继了《民法通则》的失范表述,不仅依旧将“平等主体”作为“自然人、法人”的前置定语,维持了原本混乱的语法关系,而且带来了新的问题——《合同法》将“其他组织”与“自然人、法人”一并纳入“平等主体”这一前置定语的限定之下。这是否在发出一个信号,即承认“其他组织”在实定法上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民法中的“其他组织”主要包括合伙、非法人社团与法人的分支机构等,在传统民法理论上,它们不能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这几乎是一致的认识。尽管有些学者主张应赋予合伙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但在通说理论上是否定的。“盖合伙者,不能成为权利义务之主体,不能以其财产为其单独所有,不能设立机关为其执行事务,作为对外之代表也。”117至于法人的分支机构,理论上更是一致认为其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那么,将“平等主体”作为“其他组织”的前置定语,如何解释合伙、非法人社团和法人的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民事主体资格的民法理论?如果肯定它们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又怎能在立法中将其和自然人、法人并列,被“平等主体”所限定和修饰?可见,将“平等主体”作为定语的不当使用,已经不仅仅是语法错误的问题,更关涉到复杂的民事主体制度的理论问题。试将《合同法》第2条修改为“本法所称合同是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去掉将“平等主体”作为定语的表述,效果至少在两个方面比原条文合理:其一,不存在语法错误;其二,能够回避“其他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争议问题,以利理论上对其继续深入研究。 2·主语缺失 《物权法》(2007)第145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变更登记。” “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时,必定有两方当事人,即建设用地出让方和受让方。但是,究竟由一方申请登记,还是双方都申请登记?由于本条规定中申请登记的主体缺失,则使之成为语焉不详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的是“建设用地受让方”,而不是“建设用地出让方”。因此,只有在“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变更登记”之前增加“受让方”一词,方可弥补本条规定主语缺失之纰漏。该条规定应表述为“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受让方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变更登记。” (二)语义错误 民事立法语言失范上的语义错误,是指立法条文在语法上虽然正确,但在语言信息的含义传递上出现矛盾或偏差。试以如下立法条文为例证: 1·语义前后矛盾 《物权法》第108条规定:“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民法用语上的“善意”,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对某种权利的真实状态“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简言之,不知情即为善意。例如,某甲借用某乙的自行车,却将它卖给某丙。某丙在买受自行车时,并不知道该辆自行车所有权属于某乙,不知道某甲是无权处分人。这种情况下,某丙即为“善意受让人”。但是,《物权法》该条文在但书之后的语义表述却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既然受让人在受让该动产时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缘何还被称为“善意受让人”?反言之,既然认定受让人属于“善意”,其受让该动产时却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动产真实权利状态的,又如何能解释其为“善意”?显然,这是立法语言失范的表现。不仅如此,该条在但书之后所使用的“……该权利的”表述,亦有语义不明之嫌。只有删去但书之后的“善意”一词,在“权利”一词之后加上“真实状况”一语,才是正确且明晰的表述。即“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动产权利真实状况的除外。” 2·专业用语失当 《物权法》第112条第2款规定:“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本条规定涉及民法上的悬赏广告问题。悬赏广告性质若何,在民法理论上素有争论。“英美法一般认为它是公开的邀约,而大陆法系国家却有分歧,日本合同法学者认为是要约行为,而德国法学家则倾向于视为单独行为。”285但无论是要约说还是单方法律行为说,我国民法理论上都无定论。正因为如此,1999年《合同法》颁布时回避了此问题,未作规定。《物权法》此处的规定,将权利人的悬赏作为“承诺”,确失恰当。因为在民法语言中,“承诺”是与“要约”相对应的概念,要约和承诺是合同订立时必经的两个阶段,承诺是受要约人 同意要约内容和条件的意思表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如果将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意思表示界定为“承诺”,难道遗失物的拾得人向权利人归还遗失物是在向其发出“要约”?况且,即使依要约说,悬赏广告也应该是权利人向不特定的人发出的要约,而不是承诺。如果依单方法律行为说,悬赏广告也只是广告者给自己设定义务的一种意思表示。立法将该意思表示界定为承诺,缺乏理论根据。王泽鉴先生认为:“悬赏广告法律性质之争论,严格言之,是一个法律学方法论上之问题。假若吾人能够舍弃形式推论而改采实际之解释标准,则现行法上悬赏广告应属单独行为无疑。又在契约主义上下,容许悬赏广告以单独行为之形态而存在,不但符合法律规定内容,裨益交易安全,而且能够兼顾当事人利益及实践公平原则,实属正当。”63如此看来,悬赏广告显然不宜被界定为“承诺”。为避免争议而注重实效,不如以既能涵盖要约又能包括单方行为的“意思表示”一语代之,将原文修改为“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悬赏广告中的意思表示履行义务。”更为妥当。 3·对象指代不明 民事立法语言中使用没有明确内涵的词语,很多情况下令人搞不清楚该词语包括了哪些内容。如果在立法难以列举或难以明确的情况下,选择使用宽泛、弹性的词语,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公共利益”。而在立法已经明确或可以明确的情况下,如果再使用这样的语汇,则不够妥当。例如,在一些情形下“有关部门”一词的使用。 《物权法》第75条第2款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协助。” 此处的有关部门是哪个部门或哪些部门?单从该条规定来看,恐难以找到准确答案。而事实上,在《物权法》颁布之前,由国务院颁布并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物业管理条例》第10条第1款就规定,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的政府部门是“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物权法》颁布之后,国务院对《物业管理条例》作出了修改,其中第10条规定的修改结果是,对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进行指导的,是“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新旧《物业管理条例》相比较,对“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非常明确,并无变化,只是增加了“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供选择。既然《物业管理条例》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的政府部门一直都明确规定有“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物权法》为何不能明确反而仅以“有关部门”笼而统之呢?至少地方政府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物权法》中明文规定。鉴于《物业管理条例》是在《物权法》颁布之后修订的,《物权法》颁布时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尚不是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的指导者,因此,《物权法》颁布时,如果将第75条第2款规定为“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等应当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协助。”似更符合立法时的实际情况。 (三)用语失准导致与其他法律衔接不一致 1·用语越位导致与其他法律相冲突 《物权法》第14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应当合理利用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需要改变土地用途的,应当依法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56条的规定,需要改变建设用地的用途的,“应当经有关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改变土地用途的,在报批前,应当先经有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据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土地、规划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权限在于对改变土地用途的申请作出“同意”,而不是“批准”。即使其同意,也不能立即发生改变建设用地用途的效力,还必须经过批准,而批准的权力则在于“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在《土地管理法》仍然有效的情况下,《物权法》第146条之规定却越俎代庖,提升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权限。但是,这一规定既不能改变现行法律规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变更程序,又导致规范冲突,还浪费了立法资源。如果将该条规定为“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应当合理利用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需要改变土地用途的,应当依法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这样规定则既不越位,又能与《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恰当衔接。 2·用语改变导致与其他法律不协调 《物权法》第10条第1款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 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在《宪法》中,“机构”是“属”概念,“机关”是“种”概念,“机构”包含着“机关”,这是形式逻辑中概念的属种关系问题。在现代汉语里,“机构”泛指机关和团体,其近义词是“系统”;“机关”是指具体处理事务的部门,其近义词是“部门”。它们不仅有上位与下位之分,而且有内涵大小之别。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两者不乏混用的例证,但在国家法律中它们应当泾渭分明。通过对《刑法》、《民法通则》等相关基本法律的考察,可以发现,无论是司法部门还是行政部门,均秉《宪法》规定,一律称为“机关”而非“机构”。另一个问题是,“机关”和“机构”两词的使用,在一定意义上是权力与非权力的标识和分野。如果某个组织行使公权力职能,则用语通常是“国家机关”或“政府机关”;而在非公权力领域,用语通常是“民间机构”。 从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例来看,办理不动产登记的,绝大多数是法院或政府机关,极少数是民间机构。我国目前亦由政府机关对不动产进行登记,而法院在我国亦称“司法机关”而非“司法机构”。不动产的登记究竟日后统一在政府机关还是民间机构进行,现时未定,因为这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机构改革、编制调整、人员分流配置等复杂问题,非《物权法》能够解决。不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鉴于国家机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传统的公信力,即便机构改革尘埃落定,最终由“机关”登记的可能性仍然较大,而由“机构”登记的可能性则较小。梁慧星先生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物权编》和王利明先生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物权编》使用的概念均是“登记机关”。 上述情况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对法律概念的改变和使用应该如何把握。拉伦茨曾经说过,“法学语言中的规范性用语,其意义常较一般日常用语精确。然而,其含义首先并非借定义产生,毋宁取决于在法的规范性范畴之意义脉络中,它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借此而确定的‘语言游戏’中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与同一意义范畴中的其他——或补充它,或与它对立的——用语之意义关联如何。”84对于实定法而言,更是如此。制定法律时,如果社会发展到原有的概念不敷使用,引入新的概念一时又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现实,则需要重新定义原有的概念,以增加新的内涵。这种情形下,至少应顾及两个方面:其一,原概念所承载的文化观念的固守力及其对新定义的冲击力,旧概念的固守力如果强于社会对新概念的接受力,是否会将新定义的内涵冲击殆尽。其二,新定义与原概念在现行有效法律之间如何协调一致。如果概念的改变既不能被社会普遍接受,又不能与现行法律体系中其他法律合理衔接,则应慎重考虑是否使用新的概念。如是,应将《物权法》第10条之规定改为“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关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关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如此规定则更符合目前国情。 (四)用语不周延导致制度本身发生歧义 《物权法》第117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本条是对用益物权的立法定义。从语言上看,条文表述没有语法错误,语义也非常明确,即用益物权的客体可以是不动产,也可以是动产。然而,从《物权法》第三编的规定分析,法律规定的用益物权只有四种: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由此可见,我国的用益物权实际仅在不动产(土地)上设立。而根据物权法定原则,法律没有规定出具体种类和内容的,均不是物权。《物权法》既然没有规定客体为动产的用益物权,说明我国法律上并不存在这类用益物权,那么,缘何本条却规定动产上可以设立用益物权呢?对此,有学者解释说,“本条将动产纳入到用益物权客体的范围之内,仅仅是预留了通过特别法设立动产用益物权类型的空间,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对某些动产的用益关系解释为用益物权”。350但是,立法的真实意图是否如此?从条文内容分析,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由此看来,这仅仅是学者的一种任意解释而不是有权解释,尚不能作为理解该条含义的准确依据。 鉴于该条用语不够周延,与物权法定原则之间存在明显冲突,容易导致理解上的歧义,为明确立法本意,以如下两种方法对本条进行修改为宜。其一,直接删去条文中“或者动产”四个字,改为“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这样则可以照应《物权法》明确规定的物权种类和内容。其二,如果立法本意的确是为了给将来在特别法上设立动产用益物权预留空间,则表述为“用益物权 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其他法律规定可以在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的,从其规定。”这样的立法技术处理,能够比较妥当地解决物权法与其他法律规定之间的衔接问题。 (五)分类标准混乱导致规范自身逻辑失恰 《物权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这一规定确立了对物分类的标准。既然如此,即应自始至终遵循这一标准,方符合立法目的。但是,该法中某些条文却没有遵循这个标准。例如,第180条第1款的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 (六)交通运输工具; (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本款共列举七项。第一、二、三项是关于不动产抵押的规定,符合第2条第2款关于物的分类标准,但第四、五、六项的分类标准却出现混乱,导致语义交错涵盖,剪不断,理还乱。在语义上,第四项中的“半成品”难道不包括“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第五项中的“正在建造的建筑物”难道不是第一项所指的不动产?“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难道不属于第六项中的“交通运输工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本款不遵循法定的分类标准,导致各项之间语言逻辑失恰,杂乱无序。 此外,第七项中的“未禁止”一语形成了巨大的法律漏洞,与物权法定原则明显冲突。按照物权法定原则,财产能否抵押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法律允许抵押的才可以抵押,法律不允许抵押的一律不得抵押。而“未禁止”一语的含义是开放性的,其语义为,只要法律没有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都可以抵押。然而,一般债权、网络虚拟财产、商业秘密等,法律并未禁止抵押,难道它们均可以作为抵押权的客体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正确的选择应当是将“未禁止”改为“允许”。因为“允许”的含义是封闭性的,能够设定抵押的财产仅限于法律作出明确限制的范围。 为了严格按照物的法定分类标准理顺本条诸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依法限制抵押权的客体范围,试将该款修改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一)不动产。包括已建成的建筑物、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及其他土地附着物。(二)一般动产。包括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三)特殊动产。包括已建成的机动交通运输工具和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等。(四)土地使用权。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五)法律、行政法规允许抵押的其他财产。” (六)语言风格不统一 立法是庄重严肃的活动,立法的语言必须同样庄重严肃。如果立法言中夹杂日常生活口语、文学语言等非法律语言,必将有损立法语言的庄严性,使之失去统一协调的风格。 《物权法》第67条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依法可以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企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投到企业的,由出资人按照约定或者出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并履行义务。” 该条中的“投到”是典型的口语语汇,并未收录到规范词典之中,将其用于法律文本表述,显失庄重。既然本条前句使用规范词语“出资”,后句也使用规范词语“出资人”,而中间却使用“投到”一语,使得整条规范宛如一个人的装束,上身着西装,脚上蹬皮鞋,中间却穿一条睡裤,显得不伦不类。为保持语言风格的统一,体现立法语言的庄严性,本条可以修改为“国家、集体和私人依法可以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企业。国家、集体和私人以其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出资的,由出资人按照约定或者出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并履行义务。” 事实上,立法语言失范的情形不仅仅存在于民法中,我国的法律文本普遍存在立法语言失范问题,宪法和其他法律中亦俯拾皆是。有学者曾经对《宪法》中的语言失范问题作过统计,《宪法》条文共138条,其中语法、修辞和语言逻辑上的失范问题就有大约140处之多。例如,《宪法》(1982)第55条第2款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光荣”与否是人的内心感觉问题,法律不宜规定。对普通公民而言,只要某项义务是法定义务,即使其不觉得光荣,也必须履行;如果某项义务不是法定义务,不管有多光荣,他也可以不参与,而且其 不参与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可责难性。因此,类似于“光荣义务”一类的文学风格的语言不应当成为立法语言。再如,立法语言中存在混合错误,前述《物权法》第2条第2款即为例证。《宪法》中也有类似的错误,其第84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主席职位。”本条规定就存在两种混合失范情形。其一,语法上动宾搭配不当。国家主席、副主席均为宪法设置的国家机关,当选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人应当依法履行职务。当其均缺位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并不是国家主席的“职位”,而是其“职务”。其二,语义上出现同义反复。既然条文中已经有“在补选以前”的时间限制,已经说明此种情形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主席职务是“暂时”的行为,因此后句中的“暂时”一词的使用,构成对前句中“在补选以前”的同义反复。因此,将该条文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主席职务。”才符合语法标准,且语义也能够准确表达。 三、立法语言失范的原因和本质 建国以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仅自改革开放起到2009年1月底,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就达231件,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则更多。为什么会出现立法语言失范现象?“我国立法中长期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重内容、轻形式,重制度安排、轻表达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根源。”这不仅表现在民事法律等一般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即使在专门制定的《立法法》中,也未提出明确的立法表达技术要求。《立法法》注重实体内容、轻视立法表达的特点很明显。它着眼于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立法权限、立法程序、立法监督等,而对立法的语言规范体例、结构、用语等却未予重视。《立法法》起草过程中,学者们提出的《立法法》(建议稿)曾经专设一章“法的体例”,对法的名称、法的标题、法的语言、法的结构、法的用语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最终未能被立法者采纳。笔者认为,民事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立法语言失范的共同原因和本质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立法机关对立法语言在立法技术中地位的不够重视,二是立法程序中缺少对立法表达的技术性审查。 (一)立法语言是立法技术范畴中的立法表达技 术 “立法语言是法律规则的载体,是法律信息最直接的外在形式。”立法语言是否属于立法技术范畴?对此问题的回答不仅涉及立法理论,也涉及立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表述法律规范。一般来讲,立法技术是制定法律的技术。严格而论,立法技术应指立法活动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循的有关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的技能、技巧规则的总称,其核心包括立法内容确定技术、立法表达技术和立法完善技术。“对立法技术的考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同时进行。宏观层面即法律体系中各单项法律之间的和谐一致,形成一个完整严密整体等。微观层面即考虑某项法律乃至该项法律的每一条文的科学严密和完整统一。”52立法技术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认识。广义上的立法技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知识、经验、规则、方法和技巧等的总和;狭义上的立法技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容(知识、经验、规则、方法和技巧)的表达,包括法律文件的内部结构、外部形式、概念、术语、语言、文体等。立法预测、调查、规划、决策、协调等立法内容技术,最终将经由立法表达技术实现其功能目的。立法表达必须借助立法语言,因此,立法语言就成为立法技术的组成部分。立法表达技术要求,第一,规范性法律文件要规范化,法律名称要规范和统一。也就是说,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其法律效力层次不同而必须有不同的名称来表达。第二,法律规范具体内容的表达要完整、概括和明确。第三,立法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准确、严谨和简明。所谓准确,就是用明确肯定的语言清晰地表达法律概念;所谓严谨,是指用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法律规范的内容;所谓简明,是指用尽可能简练明白的语言表达法律的内容。 对于立法语言的认识,古今中外都有所研究。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论俗语》中认为,法律语言是经过权衡斟酌的准确的语言。美国法学家里德·荻克逊在他的《立法起草》中,也谈到立法语言简洁化等问题。二次大战后英国法律改革家和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学家、前英国上诉法院院长阿尔弗雷德·丹宁爵士,在回顾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法律生涯时,深有感触地说:“要想在与法律有关的职业中取 得成功,你必须尽力培养自己掌握语言的能力。”2另一位英国法学家、著名法官曼斯斐尔德勋爵(LordMansfield)曾经指出:“世界上的大多数纠纷都是由词语所引起的。”[11]5 据《商鞅书·定分》商载。我国战国时代的法家商鞅认为,法律必须“明白易知”,使“万民皆知所避就”。在《贞观·赦令》记载中,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们说:“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即引数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明太祖朱元璋于1367年令左丞相李善长等20人草拟律令时,对他们说:“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若头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为奸,非法意也。”清末思想家梁启超曾说:“法律之文辞有三要件,一曰明,二曰确,三曰弹力性,明确就法文之用语言之,弹力性就法文之意义言之。若用艰深之文,非妇孺所能晓解者,是曰不明。……确也者,用语之正确也……弹力性,其法文之内包甚广,有可以容受解释之余地也。确之一义与弹力性一义,似不相容,实乃不然,弹力性以言夫其义,确以言夫其文也。培根又曰:‘最良之法律者,存最小之余地,以供判官伸缩之用也’。存最小之余地,则其为确可见,能够判官伸缩之用,则其有弹力性可见。然则两者之可以相兼,明矣。”[12]59-60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学者逐渐开始重视立法语言研究。吴大英提出,法律条文要求“明确易懂,简洁扼要,前后一致,繁简得当。切忌含混其词,模棱两可。”[13]196潘庆云在《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专设“立法语言”一章讨论立法语言的词语、句子、结构等问题。华尔赓等著《法律语言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专设“立法语言的表达技巧”一章,从权威性、逻辑性、庄严性等方面对立法语言作了探讨。可见,现代学者已经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开始考察研究立法表达技术,认为“法律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其中,“立法语言是法律语言的核心部分,对整个法律语言有导向和规范作用”。[14]181993年7月,第一届国际法律语言学家研讨会在德国波恩举行。这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法律语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门独立学科的身份,人类对法律语言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纪元。 因此,从立法技术方面讲,立法语言显然应当是立法技术最直观化的表现形式,属于立法技术中的表达技术。立法机关迄今未真正重视立法语言在立法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造成民事法律以及诸多规范性法律文件条文表达失范的根本原因。 (二)立法程序中应增加审议前置程序——立法语言审查程序 立法程序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在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我国现行的立法程序因立法体制中立法权限的划分而有所不同。立法权限分为国家立法权、行政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限于篇幅,本文只以国家立法权中的立法程序为研究对象。我国《宪法》第58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家立法权的立法程序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提案、审议、通过、公布。 在国家立法权的立法程序中,提交议案是第一步。所谓议案,是指“根据法定程序,有关机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请审议的事项”。议案不仅要符合形式要求,而且从内容来说,所提议案必须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如果属于政府工作方面的事情,则不应以议案形式提出,而要用建议、批评和意见形式去提出。实践中,由于“属于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内容不易把握,在每年召开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都有数量相当多的议案实际上是属于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因此,每次大会上经过大会主席团讨论通过,都要把人大代表提出的很多议案转作建议、批评和意见去处理。法律议案除自身内容外,还应当附有法律草案。也就是说,提交法律议案时,该议案所指的法律业已起草完毕,法律草案也同时提交给立法机关,由大会主席团决定是否审议。 这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法律草案中的立法语言如果不符合立法技术要求,审议时人大代表必然会受到法律条文语病的困扰和纠缠,而这个问题本身不应该在审议阶段出现,因为这不是审议阶段的任务,而是法律起草者工作职责的要求。法律草案的语言文字表达错误,在提交审议的草案中是必须避免的。因此,笔者认为,立法语言失范现象泛滥的本质在于立法机关缺少对立法语言的技术性审查。 避免立法语言失范,需要在立法程序设计上进行预防。立法机关应当在现有的审议程序前,增加一个前置程序——立法语言审查程序,通过对即将提交审议的法律草案作出前置审查,消除立法语言失范之 弊。可操作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立法机关启动起草法律的工作时,应当设立一个立法语言审查机构。其次,赋予该审查机构具体审查职能,并为其履行职能设置一个审议前置程序——立法语言审查程序。每一部法律草案完成后,先由该审查机构及时对其进行立法语言审查,将审查出的立法表达技术问题详细注明,反馈给法律起草小组,由文本起草者逐条修改,确保提交审议时该草案已不存在语言失范问题。如是,人大代表在审议法律草案时,重点关注草案内容、制度设计和编章结构即可,不会受失范语言的影响,不再纠缠于繁多的立法表达问题。如果草案通过审议并公布,正式的法律文本将不存在立法语言失范的问题,为日后法律实施过程中司法机关运用、解释法律减轻负担。 四、立法语言失范的不利影响和消极后果 (一)不能充分、准确表达立法目的和意图 法律作为全社会皆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其立法目的和具体制度设计的意图必须通过规范的立法语言表达出来。作为整个法律体系的统领者,《宪法》是其他一切法律制定的根据。如果宪法中出现大量的失范语言,必将不能充分准确地表达《宪法》目的。而根据《宪法》制定的各部门法律,通常在开篇即以“为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语言模式表达其立法目的,一般不会发生歧义。但是,这个目的要充分实现,需要借助大量的具体规范设计和制度安排。具体规范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复杂性本身已困难重重,如果再加上立法语言失范,难免扭曲规范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原本意图。对此,前文的例析已经证明。 (二)降低立法质量 立法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部法律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判别一部法律的优劣好坏,传统的观念往往不从规范设计的科学性、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评判,而是习惯于从制定法律的必要性上考虑,哪怕法律草案中有再多制度设计的争议或缺点,只要能在立法机关获得通过,即为利好,满足了“有胜于无”的心理。至于其中的漏洞、错误、争议,等等,则寄望于日后对法律进行修订或留给司法解释去解决。立法语言的失范遂更成为熟视无睹或忽略不计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不良心态,不问质量优劣,但求先通过审议使法律出台。如是,本来可以在立法阶段解决的问题,却因某些不利因素存在而不予解决,期待通过修订程序或司法解释解决。于是,一部部先天发育不全的法律经由表达它的失范语言,开始对社会生活发挥作用。但通过审议而颁布的新法,究竟何时能够得到修订,何时作出司法解释,则很少再有人问津。因此,除却规范设计和制度安排本身的问题导致立法质量不高,失范的立法语言也是降低法律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并常常成为一部劣质法律的标签。因为普通社会公众虽然不一定懂得法律中复杂的制度设计问题,但却能看得出其中的语法、语义和逻辑等语言错误。 (三)造成司法机关理解、适用法律困难 立法语言失范最直接的影响对象是司法机关,因为法官要直接适用法律去调整发生纠纷的社会关系。如果法律规范本身的语言表述存在问题,必然导致法官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发生歧义,把握不准,适用困难。在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未做出司法解释的情况下,法官并无权对条文的含义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其寻求解决纠纷的途径就是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由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具体案件作出批复,再依据该批复作出判决。这样,不仅案件得不到及时处理,徒增当事人的讼累,而且也增加了各级司法机关的负担。 (四)给法学教育和普法工作带来困惑 法律规范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法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成果,但是,失范的立法语言不仅不能准确反映法学研究成果,而且给法学教育带来很大麻烦。明其理者当为受教育者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不明其理者难免陷入人云亦云的窠臼。以《民法通则》对民法的定义和《合同法》对合同的定义为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受过高等法学教育者不计其数,一代又一代的法学学子接受的却是不科学的立法表述,鲜见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时至今日,即使有人指出其立法表述的失范,亦可能被怀疑和诘问——如果《民法通则》的表述是错误的,《合同法》为何未予纠正? 立法语言失范也给普法宣传工作造成了障碍。例如,当我们给社会公众讲解物权法定原则和用益物权问题时,由于立法上所有类型的用益物权均在不动产上设定,我们无法给社会公众解释《物权法》第117条规定的动产上也可以设定用益物权,更举不出一个例子向公众说明。依据物权法法理,民法学者亦不会接受所谓“为特别法将来设立动产用益物权类型预留空间”的解释。况且,即使表述为用益权客体是不动产,也不足以令人彻底消除疑惑,因为房屋也是不动 产,为何不见有以房屋为客体的用益物权类型?这就使得社会公众有充分的理由怀疑立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普法工作的效果不可避免地被打折扣。 (五)损害制定法的庄严性和权威性 在社会生活中,制定法律是认真务实、庄重严肃的活动,法律的语言表述当然是认真、庄严的典范。法律一旦制定,其在一切社会规范中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立法语言随意表述甚至胡乱表述法律,则法律的庄严性、权威性便无从谈起。既然最该严肃认真的立法语言都如此不认真、不严肃,还有什么理由要求人们在其他工作中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呢?长期以来,具体工作中凡事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必太认真等集体潜意识的形成,不能说未受到立法语言失范的影响。同样,实践中不断发生的藐视法律、以权代法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法律本身的权威性没有真正确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充斥着失范表述的立法语言对法律权威性的自我戕害。 (六)浪费立法和司法资源 立法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职责,又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立法资源消耗的过程。如果消耗了大量立法资源,却不断制定出大量语言失范的法律,之后又不得不对失范的法律进行修订、或对其适用进行司法解释、请示、批复,等等,就必然会增加立法和司法的成本,实质上浪费了宝贵的立法资源。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导致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耗减,价值消冲。 (七)危害语言科学 一个民族的语言经过千百年的洗练才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完整规范、遵循语法规则的交流工具,成为社会传播的公器。但是,本应严格遵循语言规范的立法语言,如果任由多种失范表达充斥其间,不仅对立法、司法等法律活动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而且严重危害语言科学,对正式、严肃的法律语言的权威性构成挑战,其危害比近年来兴起的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的冲击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涉及到法律上的权利义务问题必须用立法语言表述,法官适用法律必须引用法律条文,不能因为法律条文不符合语法就拒绝运用。长此以往,全社会就会习惯于使用失范语言而漠视语言科学。 五、立法语言失范的匡正途径设计 作为权威的立法,其具体规范条文的语言表述必须准确、精当,因此,立法语言的失范现象当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立法语言失范的普遍性已经害及整个法律体系,在启动法律修订程序或制定新法时,规范立法语言应成为立法机关的必修课。为匡正谬误,规范立法语言,立法机关应当尽快采取系列措施,成立专门的立法语言审查机构,对现行法律进行系统的语言清理,并对新的立法草案设置语言审查前置程序,把好立法质量关,使法律的功能、价值和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其一,可以考虑成立专家团、组,对现行立法进行系统的语言清理。从立法语言严重失范的状况来看,立法仅靠法律专家是远远不够的,法律专家的思想通过法律规范的制度设计表达时,由于其不是语言专家,在设计法律规范时语言表达上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失范情形,因此需要法律语言学家的参与,对法律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行把关。所以,专家团、组的组成,应当是法律专家和语言专家的结合。鉴于现行法中不同效力位阶的法律数量庞大(改革开放30年来,到2009年1月底,现行有效的法律达231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00多件。此数据由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李肇星于2009年3月4日上午11时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厅举行的新闻会上提供, http: //news. sohu. com /20090304 /n262596205. shtml·),全面清理任务繁巨,可考虑分阶段、分步骤、分部门进行,先由全国人大法工委组织专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进行语言清理,国务院及其他部委制定的行政法规,由制定机关分别组织专家清理。 其二,加大投入,建立规范的立法语言语料库。立法机关可以考虑专门立项,拨付专项经费,由法学家、语言学家共同研制、开发、建立立法语言语料库,对立法语言的规范表达式分类建库。建立立法语言语料库,首先应当研究制定立法语言规范化原则性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些原则标准应当包括:第一,词汇的准确性。模棱两可的词汇应杜绝使用,多义词尽量少用。第二,语句的精确性。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成份搭配准确;省略得当,没有义项重复;语义单一,便于解释;标点符号规范等等。第三,风格的严肃性和一致性。杜绝口语、文学语言、情绪化语言等等,立法语言风格前后保持一致,相互协调。第四,数字和时间用词的统一性。数学数字与中文数字的使用方式,应 考虑与WTO规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国际法律用语接轨,国内与国际应当统一。第五,修辞上应注重庄重、威严、精炼、明确的表达,杜绝朦胧、含蓄、悬念、曲折的表达。确立上述原则性标准后,根据这些标准研制立法语言语料库。语言语料库可由正反两库组成,正库包括词汇库、时间库、句式库、修辞库、逻辑库,等等,反库包括禁用文字库、禁用词汇库、禁用时间库、禁用句式库等等。凡是收入正库的字、词、句及其搭配方式,都可以进入法律文件。凡是进入反库的字、词、句及其搭配方式都不能在法律文件中使用。 其三,在立法机关内部设立立法语言审查机构。在立法机关内部设立一个立法语言审查机构,对每一部法律草案进行立法语言审查,保证提交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法律草案不存在立法语言失范问题。该机构可以是专任机构,也可以是非专任机构。机构成员由法律专家和语言专家共同组成。如果是非专任机构,可以考虑建立相关专家库,在每一部法律草案提交审议前,随机抽取若干专家对草案先行作出语言审查。 其四,在立法程序上设置立法语言审查前置程序。在每一部法律草案提交审议之前,由立法语言审查专家按照立法语言审查程序及时对法律草案进行语言审查,审查出的语言失范问题详细反映给草案起草者,并提出语言修改建议。起草者据此对存在语言问题的规范条文逐一修改,在立法语言审查机构确认没有语言错误后,方可提交审议。 如果按照上述立法语言失范的匡正途径设计对立法语言失范问题作出全面清理和审查,其结果必然是,旧法的语言问题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修正,提交审议的新的法律草案语言庄重、规范、精炼、明确,最后通过审议的法律语言正确,不生歧义,立法质量随之提高,法律适用过程中再无语言问题滋扰,新法的功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六、结语 综上所述,立法语言失范的问题已经不容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本文以民事法律立法语言失范为重点展开的文本实证分析,仅仅是中国法律体系中语言失范的冰山一角,限于篇幅,遍布于各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中的可以归类、剖析、匡正的立法语言失范问题不再赘述,这些问题均亟待立法机关重视并清理。中国立法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法律适用的顺畅和高效,关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和谐社会的总目标要求法律体系本身应当和谐自洽,而立法语言的通顺、流畅、严谨、庄重和权威,是法律规范内部自身和谐的重要表现。没有和谐的立法语言,则谈不上法律体系的和谐。鉴于立法语言失范的种种弊端所带来的现实危害,立法机关应当全面启动对现行法律进行语言清理工作,适时设立立法语言审查机构,设置立法草案语言审查的前置程序,在进行旧法的语言清理工作的同时,为避免新法重蹈语言失范的覆辙提供技术性、程序性和制度性的保障依据。 注释: 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王家福,梁慧星.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1.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最高人民法院物权法研究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刘大生.我国现行宪法语法缺陷考[J].福建法学, 1992, (1-2). 朱应平.刍议立法表达技术存在的缺陷[A]//上海大学法学院.应用语言学:法律语言与修辞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0. 李振宇.漫谈立法语言的实现[A]//上海大学法学院.应用语言学:法律语言与修辞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0. 陈炯,钱长源.对于立法语言作为立法技术的几点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英]丹宁.法律的训诫[M].杨百楑,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5. [11]陈忠诚.法律英语五十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12]梁启超.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M].台北:中华书局, 1957. [13]吴大英.中国社会主义立法问题[M].北京:群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