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作用十篇

时间:2023-12-14 17:48:45

生物化学的作用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1

为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教育体系[2],我教研室认真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合理设置课程,以整体教学更适应医学基础教育的延续性为立足点,消除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弊端,适当简化繁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过程,有选择地扩展专业知识,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临床知识。如“糖代谢血糖”一节,首先明确血糖的含义,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入手,探讨血糖升高、降低的调节机制;并引入糖尿病病例分析,启发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理论探寻临床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的发病机理,学会解释胰岛素的降糖机制;围绕中医临床特色,引入中医对“消渴”的病机认识和治疗原则,适时穿插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注重合理均衡的膳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新陈代谢和免疫能力。再如,介绍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时,引入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洛伐他汀类药物(是一种竞争性抑制剂),可以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而由于这种酶的活性具有昼夜周期性改变,在午夜催化合成胆固醇的含量最多,因此选择在晚上服药的降脂效果最佳,这也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基础和“择时用药”的用药原则。通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物化学理论在临床工作中就像一把钥匙,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医学思维体系,能应用所学理论揭示生命活动现象和病理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医学模式。

2紧密联系实践,渗透基本临床医学技能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临床医学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在实验安排上,选择临床医学上常用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临床上血清蛋白质的分离,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激素对血糖的影响,PCR技术等,并结合本教研室生物化学科研课题,围绕专业特色开设开放性实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实验报告。在实验考核上,我教研室建立形成性实验量化考核体系[3],以动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思维、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可择机安排学生参加临床诊断或见习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及时将所学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增强与临床的联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渗透临床医学基本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临床诊断的基本要求,在临床诊断中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和与患者愉快的交流、沟通是提高诊断率的必要步骤,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利于将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3加强教师医学知识拓展,适应专业教学要求

教师医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不少生物化学教师毕业于生物化学、化学甚至药学专业,他们的生物化学和化学知识专业性与系统性较强,而医学临床知识普遍匮乏,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拓展,授课时往往对医学专业性知识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造成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割裂,无法认识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加强教师医学知识拓展可以从多渠道入手,首先,教师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关注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医学知识;其次,通过与临床课程教师帮带互助、师承培训等方式讨教医学方面的知识;再次,可以通过校内外学术交流、专题讲座、视频网络学习,安排非医学专业教师到医学院进修培训等[4],普及生物化学教师的相关医学知识,更好地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的过渡。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临床医学专业知识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2

关键词:艾叶;生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艾叶在中药中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盛产,药源丰富。《黄帝内经》中记载药物很少,其中艾叶有记载[1]。近些年来随着对艾叶的民间用途、生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价值也在不断推广及应用。

1 生物化学成分

1.1 挥发油

艾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所以化学成分皆不相同。采用提取分离技术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可以确定出挥发油是艾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正品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0.4%(ml/g)[2],也有报道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提取产率为0.29%-0.56%(ml/g)[3],炮制品的含量为0.07%-0.15%(ml/g)。刘向前等人利用水蒸气蒸馏法的方法湘艾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发现了龙脑、3-金钟柏酮、石竹烯氧化物、石竹烯、桉树脑等化合物[4]。通过研究发现艾叶采摘时期不同含量就不同,这可能与艾叶生长的气候、地域、环境等有关。艾叶炮制后挥发油含量较生品低,降低了对胃的刺激性。

1.2 黄酮类

黄酮类是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龚珍林等人提取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并其测定含量,最后验证发现艾叶的黄酮总含量13.42%[5]。目前鉴定出的艾叶黄酮类成分有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槲皮素(quercetin)和柚皮素(naringenin)等[6]。植物界中黄酮类化合物存在广泛,与空气及细菌接触,含量发生变化。提取黄酮类物质的技术种类繁多,比较成熟的是水提法和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乙醇和黄酮的溶出度来进行提取,但提取效果不理想。陆海峰等提取艾叶黄酮类物质选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此提取工艺方便,测得样本黄酮的总含量C=0.6599mg.ml-1,回收率为102.6%[7]。相比传统法高此工艺效率,用超声波提取、纯化方法而获得的黄酮类化合物纯度比较高。采集时期不一样黄酮含量也不相同,一年内黄酮的含量随艾叶增长而增长,8月能到含量最大[8],之后慢慢降低。

1.3 微量元素

不同产地的艾叶微量元素含量也差别。简单来说,蕲艾中Ca、Mg、Al、Ni较高,川艾中Se、Zn、Fe、Co、Gr较高。对于河南来说,河南艾中只有Cu的含量较高,其他微量元素相对来说没有意义。测定了不同产地的艾叶微量元素的含量。艾叶中含量最高的是K元素,其次是Ca、Mg、Fe等微量元素,不同地方的艾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别不大[9]。

1.4 三萜类

除了在艾叶挥发油中发现的单萜类及其含氧化合物外,还发现有倍半萜及三萜类成分。三萜类是一类生物活性较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保肝活性、抗菌抗病毒、抗癌、降血压和降胆固醇、调节免疫功能。艾叶的三萜类主要有α-香树脂、粘霉烯酮、羊齿烯酮、β-香树脂、α及β香树脂的乙酸酯、3β甲氧基-9β、无羁萜等[9]。

1.5 桉树烷类

艾叶提取物中的桉树烷类主要组成包括:1-氧-4β-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oxo-4β-acetoxyeudesma-2,11(13)-dien-12,8β-olide)、1氧-4α-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oxo-4-acetoxyeudesma-2,11(13)dien-12,8β-olide),魁蒿内酯(yomogin)[10]。

1.6 鞣酸类成分

鞣酸在艾叶中的成分含量及药理作用仅次于挥发油,艾叶发挥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中,鞣酸类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鞣酸类药理作用大,但结构成分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于药理作用方面。其药理有较强的生理活性,降压,对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抑制自由基作用,降血脂。鞣酸类化合物又叫单宁,依据化学结构分三大类:水解鞣酸、复合鞣酸和缩合鞣酸。艾叶中鞣酸为儿茶素类鞣酸。冈本友男等从艾叶水提液中检验出儿茶酚类鞣质[11],大西基代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艾蒿和艾中的咖啡单宁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艾蒿和艾中都有绿原酸、朝鲜 酸及它们的异构体[12]。

2 药理作用

2.1 抗菌、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艾叶醇提液、艾烟及艾油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孙红祥研究发现,用45%乙醇提液12.5mg/mL浓度的艾叶中,发现葡萄孢霉、镰刀菌属、黑曲霉、短帚霉等多种霉菌活性降低[13];用艾熏蒸爱婴房发现其对常见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如绿脓杆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等;实验证明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在艾叶油在4×10-3浓度下有抑制作用。赵宁等选用浊度法与倍比稀释法发现枯草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皮肤病的大肠杆菌在艾叶提取物中其活性被抑制[14]。

2.2 对呼吸系统作用

据有关实验表明[15],有乙酰胆碱引发的豚鼠药物性哮喘吸入艾烟可以起防护作用,并抵抗乙酰胆碱引发的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松弛气管平滑肌,对乙酰胆碱收缩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保护功效,说明艾烟有平喘,抗过敏作用。艾挥发油能稳定气管,减弱组胺引起的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达到平喘效果,艾叶油有止咳、杀菌、祛痰、平喘、抑菌作用从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艾叶油的主要成分α-萜品烯醇作用中枢,调节气管,有镇咳、平喘、祛痰功效,对药物性哮喘有治疗作用,延长乙酰胆碱和组胺的引起哮喘的潜伏期,减少抽搐。另外研究表明艾油可以对抗被过敏的豚鼠气管schultz-Dale氨甲酰胆碱和组胺导致的气管收缩pD2;拮抗SRS-A的收缩;阻止豚鼠肺组织释放SRS-A油导致抗过敏反应,即为治疗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16]。

2.3 镇痛作用

王树荣等人实验结果显示,被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疼痛的大鼠,利用蒜汁和艾绒一起灸使脑内β-内啡肽水平提高,另外用艾绒、蒜汁和中药一块灸,则β-内啡肽水平提高更显著,结果显示艾灸能够中枢性镇痛功能,其作用原理就是使脑内β-内啡肽水平提高[17]。有一项实验利用小鼠为实验模型,使用热板法、子宫镇痛法、扭体法去探究艾叶中的挥发油镇痛效果,结果显示艾叶中挥发油使小鼠在热板的反应时间增加,大鼠奈痛增强,并抑制己烯雌酚及缩宫素导致的大鼠子宫收缩,小鼠扭动身体次数减少。表明艾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18]。

2.4 止血与抗凝作用

张学兰等探究不同方法炮制艾叶影响止血功效显示:被加热炮制后的艾叶的挥发性物质含量下降。被炒制或烘干的艾对小鼠的凝固血和出血时间有很大的影响,拥有止血功效。艾叶有止血作用,制作的艾比生品止血效果好[19]。

2.5 抗肿瘤作用

艾叶对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抑制作用,用艾叶油灌小白鼠胃加强了小白鼠对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艾具有抗癌细胞增殖作用,对消化道肿瘤、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等有抑制作用。棕矢车菊素是艾中分离出来的成分之一,对癌蛋白有抑制作用,是致癌基因抗化剂。艾中的苦艾素对含有铁多的细胞有较强的杀伤力;同样使癌细胞的含有铁量增长,再用苦艾素和含铁较多的癌细胞接和,就能把杀死癌细胞[20]。艾蒿黄酮类有抑制肿瘤活性作用,如槲皮索、5,6-二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柚皮素和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等[21]。

2.6 免疫系统作用

朱文莲等人实验表明,正常小鼠被艾灸灸过大椎穴,发现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确使环磷酰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升高[22]。艾叶的挥发油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抑制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参与到变态反应后续过程。即过敏反应的Ⅲ型、Ⅳ型。艾油0.25、0.12mL/kg体内灌胃进药,发现对小鼠体内抗体溶血素生成,小鼠单核吞噬能力,小鼠脾和胸腺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而体外实验发现,Ic50分别为69.50μm、131μm、95.60μm;它还能抑制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膜上Ca2+-Mg2+-ATPase和Mg2+-ATPase的活力,抑制Ca2+的转运。综上所述,艾叶挥发油具有双重作用。既是过敏介质阻释剂,也是过敏介质拮抗剂。

2.7 抗自由基作用

洪宗国等从艾叶燃烧残留物的甲醇萃取物中得到不同成分,并观察它们对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聚合反应体系的黏度影响变化,探究艾叶抗自由基的作用,结果证明这些成分都具有比较强的抗自由基能力[23]。洪宗国等通过比较蕲艾总鞣酸提取物、VC、甘露醇的抗氧化活性作用时发现,蕲艾总鞣酸提取物种较强的抗氧化剂和活性氧清除剂,提取物通过根除活性氧自由基达到抗氧化作用,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备较强的清除功能,其清除效果比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甘露醇好[24]。

2.8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艾油有显着的镇静催眠功效,同时也增加戊巴比妥钠的休眠时间。另外也能加快士的宁惊厥死亡,俩这好像有一定的共同作用。另外,当大剂量时对心脏有必然抑制作用,但能防御豚鼠卵白蛋白引发的过敏性休克[25]。

3 结束语

目前在民间艾叶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用来以艾为施灸材料,另外民俗中艾叶在端午节中用来辟邪,在饲养家禽中被也当做饲料用。艾叶熏烟有抗菌抗病毒的疗效,可以用来杀菌,其在抗疲劳、抗肿瘤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裴斯彪,任小平.艾叶的制剂开发及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82-83.

[2]石俊英.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6:278.

[3]文福姬,俞庆善,阉民燮.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7,6(3):2l-23.

[4]万毅,余炜,等.艾灸各组分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74-76.

[5]龚珍林,等.正交试验法优选艾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9):64.

[6]Tan Renxiang, Jia Zhongjian. Eudesmanolides and other constituents from Artemisia argyi .Plant Medica ,1992 ,58(4):370.

[7]陆海峰,罗建华,张丽丹,等.桂西艾叶总黄酮的超声波提取工艺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24(5):21-23.

[8]杨海荣,田建林,等.艾叶最佳采收时间及水法提取总黄酮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97-10998

[9]陈小露,梅全喜,等.艾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今日药学,2013,23(12):848-850.

[10]万毅,余炜.艾灸各组分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74-76.

[11]冈本友男.日本药理学杂志(日)[J].1964,60(3):97.

[12]大西基代.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艾蒿及艾的分析[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1):47-48.

[13]魏海胜.蕲艾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13.

[14]赵宁,辛毅,张翠丽.艾叶提取物对细菌性皮肤病致病菌的抑制作用[J].中药材,2008,31(1):107-110.

[15]兰蕾,常小荣,石佳,等.艾灸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学刊,2011,29(12):2616-2619.

[16]周英栋,费新应,等.艾叶的药理作用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75-76.

[17]张甜甜,等.艾叶现代研究概述[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2008,40(5):124-127.

[18]蒋涵,侯安继,项志学,等.蕲艾挥发油的抗炎、抗过敏和镇痛作用[J].医学新知杂志,2005,15(2):36.

[19]李慧,等.艾叶的药理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3):51 -53.

[20]周次利,谭琳蓥,王晓梅,等.艾化学成分的生物学作用与影响因素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74-76.

[21]Seo J.艾蒿中黄酮的抗肿瘤活性[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1):49.

[22]梅全喜,高玉桥.艾叶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8(7):1030-1031.

[23]洪宗国,杨梅,农熠瑛,等.蕲艾燃烧灰烬提取物抗自由基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版),2008,27(3):47-49.

[24]洪宗国,易筠,王东.蕲艾总鞣酸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10):50-53.

[25]瞿燕,曾锐,刘圆,等.艾叶研究概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2):254-256.

作者简介:梁坤伦(1985-),男,汉,河南郑州人,黄河科技学院教务科研处,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学。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3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高中生物 作用

一、引言

高中生物教学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认为书本知识对于今后的生活应用贡献不足,这也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基于上述的现象以及原因,笔者提出了以生活化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物课程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灵活性,还通过生活实践与书本知识的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生活应用则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以及具体实现来讨论此种教学改革模式对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作用与实现对策。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利用效率,并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具体作用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生活中存在的疑问与好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与交流。

第二,在增加教学课堂利用效率方面:生活化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深入浅出等特点,其利用的资源均是来源于生活,而同时又能够有效地与书本上的知识点所契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与传统的书本理论知识教学体系相比,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同时与教师的互动也更为深入,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生活化教学能够实现现实案例向专业知识的转化,同时也能够完成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能够通过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更能够通过相关生物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应用生物以及复习生物的好习惯。根据记忆曲线我们可以得知,当在不同的场景下遇到同类知识的次数超过3次以上,大脑会形成永久记忆。而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回忆与思考正是形成永久记忆的核心方式。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对策

上文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优点进行了讨论。而在具体的实现与教学模式改革层面,则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教师应该对所用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改革大纲。在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选择的导课内容应该是生活中较为常见,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此种例子的选择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可以以教研组或者更大的范围为基础单位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案例的准确性与广泛性,还能够在一定层面上保障整体的案例库的时效性。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来进行。其中分析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课堂建设过程当中,提出问题可以作为课堂引题来进行应用,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的举例说明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分析问题就需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通过对所举案例的实际分析来引出课堂的实际教学内容;第二,则需要对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解,以达到完成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的目的。在解决问题方面,需要对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够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利用书本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最后,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应该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还需要对相关的练习课程、考核模式等相关的学生学习配套测试进行改革。具体的改革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教学模式为方法、教学目的为基本评价体系,构建完整的、有效的全新教学模式。

四、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事项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但是,其在具体的改革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能适宜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教师对相关的课程要求与教学目的要充分了解,并在教学改革之前制定完整的改革方案与教学大纲,并对其中不能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教授的课程内容进行标注,同时,重新选择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二,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在学生解题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的教学手段予以配合。具体可以参照生活化教学与提纲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使得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之间的优点产生互补。

第三,生活化教学由于拥有较为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其应用的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根据课堂效果来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保障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凤萍.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4

【摘 要】初中物理作为学生以后理科学习的基础学科,其在初中阶段的教育地位也是有目共睹。但是物理因为它本身抽象的特点一直不受学生们欢迎。对此,笔者认为将生活化实验融入课堂教学就能很好的将枯燥的物理教学生活化、趣味化。通过贴合生活实际,摆脱传统的知识机械式灌输模式,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关键词 生活化实验;初中物理教学;趣味化

前言

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未来学生学习理科知识的重要转折点。其中物理学科也是与生活实际相关比较密切的一门自然学科。那么要学习好物理知识也是对学生今后积累生活技巧、丰富生活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就笔者作为一线教学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知识基础差,甚至有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学习动力?笔者认为教师应多将生活化实验融入物理教学课堂。让学生贴合生活实际,从而对于这门自然科学更有亲切感。最终有效提高物理学习成绩,落实物理教学目标。

1.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实验教学的含义

所谓生活化实验教学就是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主动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模拟生活情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积极营造一个轻松直观的教学情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分析和讨论生活中发生的物理现象以及物理场景。要把物理与生活化实验紧密联系,做好理论联系实际,让物理学习更直观、更轻松。同时在物理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有动手生活化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处处有现象,培养他们的物理惯性。

2.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生活化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1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要求提倡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自然学科。生活化实验将物理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效联系起来,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生活化实验直观的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生活化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落实新课改下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要求。大胆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2.2让物理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借助生活化教学,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物理学习转化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生活化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最好教学方式。初中生在一定程度上心智发育还尚未成熟,对未知世界仍然充满很大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探究式学习的最好老师。我们教师应大胆的将生活化实验融入课堂,学生必能感觉课堂教学犹如生活实践一样,充满乐趣。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动力日益增加,鼓动他们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次,学生带着问题、疑惑、好奇来学习,必须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一线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轻松不少,学生对于枯燥的物理学习也会变的娱乐无穷。

3.生活化实验在初中物理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3.1创设生活化情景教学,增强物理学习的亲和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让生活情景走进课堂,让课堂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因为物理不仅来源于生活更加服务于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那么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让生活化实验走进课堂就十分必要。例如,在学习“力的相互作用”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举出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然后用力拍打鸡蛋,明显鸡蛋会破。这时就要分析鸡蛋为什么会破呢?然后让学生互相用力击掌,同学会感觉手掌疼痛。然后必然会思考、疑惑手掌为什么会痛?比如讲“光的折射”课时,可以创设问题场景,估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如“筷子在水中为什么会折弯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了探究问题究竟,学生自会思考、去探索,从而物理学习兴趣也会被大大激发。

3.2善于运用生活化实验器材,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生综合性、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要求很强也是物理这门自然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动手能力的锻炼,在物理学习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多注意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化实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矿泉水瓶、一次性筷子、橡皮筋、磁铁等生活中的实验器材,可以演示很多物理现象。例如,演示力的相互性实验、浮力实验、压强实验等等。

3.3利用生活化实验优化试题,提高学习效率

习题练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但是传统的教学习题过于抽象化、繁杂等等,导致学生在解决时就会出现一些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突破点。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化案例,生活常识、物品、现象等,启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现象的思考。及时巩固已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例如,学习“热能”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水壶中水的质量,水壶电功率等计算水多久可以烧开?根据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来计算云层的高度等等。这些生活化实验可以让物理学习更有趣,同时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从而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总结

我们教师应大胆的将生活化实验融入课堂,学生必能感觉课堂教学犹如生活实践一样,充满乐趣。鼓动他们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次,学生带着问题、疑惑、好奇来学习,必定可以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一线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轻松不少,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也会变的娱乐无穷。

参考文献

[1]谭龙飞.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0,(3).

[2]关英超,刘本立.从生活实例切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5).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5

[关键词] 3-乙酰基-11-酮-β-乳香酸;抗炎;5-脂肪氧合酶;p38-MAP激酶

[中图分类号] R9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015-03

Anti-inflammatory actions and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derivatives of 3acetyl11ketoβboswellic acid

LIU Shaojun1,LIU Lina2

1.Benxi Guangyuan Bio-Technology Co., Ltd., Liaoning Province, Benxi117000, China; 2. Doctor-room, Beijing Fengtai Kandan Middle School, 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 Boswellic acids (BAs) are active components in extracts of the resin of Boswellia serrata, BA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 like rheumatoid arthritis, chronic bronchitis, asthma as well as chro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have showed significant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e data suggests that of the various boswellic acids, 3acetyl11ketoβboswellic acid (AKBA), is considered the most powerful. AKBA was discovered and identified as very potent 5-LOX inhibitor. Other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AKBA have been studi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it also acts as potent inhibitor of the p38-MAP kinases. In order to get more AKBA, its derivatives BA, KBA, ABA through a sequence of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acetylation and allylic oxidation were transformed into AKBA, there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AKBA from 0.1%-3.0% up to 25%-35%, depending on the Boswellia speci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corresponding resin.

[Key words] AKBA; Anti-inflammatoriy; 5-lipoxygenase; p38-MAP kinase

乳香酸(boswellic acids,Bas)是传统中药乳香的有效活性成分,在多种动物实验中显示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乳香酸的药理活性与结构关系即构效关系的研究中发现,3-乙酰基-11-酮-β-乳香酸(AKBA)与其他衍生物相比显示更强大的药理活性[1-2]。鉴于此,将抗炎活性较低的AKBA衍生物进行化学修饰将其转化为具有显著抗炎活性的AKBA,从而大大提高了AKBA的含量,同时也提高了乳香酸的抗炎活性。

1 抗炎活性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乳香酸的抗炎活性具有起效浓度低,毒副作用小,抗炎作用广泛等特点。乳香酸在对一系列炎症疾病的尝试中发现,它不仅对具有红、肿、热、痛典型炎症特征的疾病如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滑囊炎、肌腱炎等有效;同样对非典型的炎症如哮喘和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比较罕见的胶原性结肠炎等均显示很强的药理活性。

1.1降低水肿

Norihiro B等[3]研究证实:从乳香中提取及半合成的18个单体成分抑制花生四烯酸所致的炎性水肿,抑制对苯二甲酸(TPA)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和恶唑酮诱发的过敏性水肿等作用;Fan AY等[4]用随机双盲法考察了乳香提取物对佐剂诱导的关节炎路易鼠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给予乳香提取物明显降低了路易鼠炎症病变程度并能明显减轻路易鼠外周水肿(P

1.2 急、慢性关节炎

对乳香提取物(BSE)临床前的研究发现,BSE能减轻膝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增强骨关节的屈伸以减少关节部位的隆突并有修复的功能。提示BSE不仅可用于治疗膝关节炎,也可用于治疗其他类似的关节炎[5];对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导的兔关节炎实验[6]表明,乳香酸类化合物(Bas)能够显著降低兔膝滑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并呈剂量相关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学者Singh GB等[7]通过对Salai guggal乙醇提取物(AESG)的研究表明,AESG在多种急性和慢性炎症模型上表现出抗炎活性。AESG对甲醛诱导的关节炎有明显对抗作用。

1.3风湿性关节炎

Etzel R等[8]总结了用印度乳香特制的浸膏H15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的结果。通过临床观察,H15有如下明确的疗效,与安慰剂比较,H15明显减轻肿胀和疼痛,晨僵减少,患者总体健康情况改善。H15对于早期和长期的治疗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虽然H15的作用目前只在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上被证实,但它的应用范围也可以延伸到有炎症反应的慢性风湿患者。

1.4哮喘

哮喘是一种由于支气管的痉挛及炎症引起的一种限制气体进出肺部的疾病。一项双盲试验调查了印度乳香对急性哮喘患者的疗效,80名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每日3次分别服用印度乳香粉末300 mg或安慰剂,服用6周,结果是服用印度乳香组中哮喘的发作次数显著减少[9]。

1.5克罗恩病

草药乳香提取物被认为有抗炎的效应。一项为期8周、涉及102例克罗恩病患者的双盲临床试验,比较了乳香提取物和药物美沙拉秦(一种抗炎药物,用于治疗克罗恩病和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乳香提取物和美沙拉秦疗效至少相当[10]。

1.6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无菌性炎症多由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造成。对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以及大鼠白细胞迁移的研究[11]显示,乳香的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鼠抗体形成和对羊红细胞的反应,能抑制多型核细胞的游走,并能减少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胸膜炎后胸腹渗出液的体积;1998年德国学者Wildfeuer A等[12]报道了Bas能显著减轻豚鼠自身免疫脑脊髓炎的症状。

1.7胶原性结肠炎

2007年DBRPC(double blind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临床试验中心用乳香提取物(BSE,80%乳香酸)对胶原性结肠炎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13]。31例慢性腹泻和病理证实胶原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接受BSE或安慰剂,400 mg每日3次口服6周。试验结果表明,临床症状缓解的患者比例在BSE组高于安慰剂组(63.6%比26.7%),显示乳香酸提取物对顽固胶原性结肠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2 抗炎机制

2.1 抑制5-脂肪氧合酶(5-LOX)

炎症的严重程度受炎性介质的影响很大。其中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是白三烯B4(LTB4),它是在5-脂肪氧合酶(5-LOX)作用下由花生四烯酸生成[14]。白三烯对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使白细胞聚集于炎症部位。同时它也能增强血管通透性,加剧水肿。Safayhi H等[15]对乳香酸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深入研究,乳香的抗炎作用与其抑制5-LOX催化介导的生物合成有关。Siemoneit U等[16]对Bas单体化合物(包括BA,ABA,KBA,AKBA)的进一步实验表明,AKBA对5-LOX形成的抑制作用最显著,IC50为1.5 μmol/L。

2.2 抑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细胞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激酶成为目前医学中作为疾病治疗的新焦点。真核细胞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 Kinase, MAPK)超家族通过各自所介导的信号通路将各种胞外刺激信号传递至核内,影响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的改变,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应答功能。这个超家族包括ERK、JNK、p38家族、ERK5和BMK1。其中p38- MAP激酶参与应急、发育、细胞生长与凋亡等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同时也与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肌肥厚等生理、病理过程有关。大量研究表明,p38-MAP激酶及其介导的信号途径在促炎因子的诱导中起着关键作用,抑制p38-MAP激酶活性,可有效阻止促炎因子的产生,并诱导抗炎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对β-乳香酸的药理特性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乳香酸对MAP-激酶p38有抑制作用[17-18]。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乳香酸强大的抗炎活性,也看到了它的药用价值。

3 化学修饰

乳香酸类化合物(boswellic acids,Bas)是乳香征性的有效成分,它们是1种有机酸,是由1个五环三萜骨架,1个羧基和至少1个其他官能团组成。其中包括:β-乳香酸(BA),3-乙酰基-β-乳香酸(ABA),11-酮-β-乳香酸(KBA)以及抗炎活性最强并呈剂量依赖性关系的3-乙酰基-11-酮-β-乳香酸(AKBA),它们在乳香提取物中的百分含量依次为10~21、0.05~6、2.5~7.5和0.1~3,其中以AKBA的含量最低。

鉴于AKBA的含量在乳香提取物中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其他β-乳香酸类衍生物的含量相对较高的特点。对此,2003年Johann J等[19]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大量合成AKBA的方法。首先是乙酰化,将乙醚提取的乳香酸混合物借助乙酸酐对C3位上的羟基(-OH)进行乙酰化,于是所有的羟基酸如BA和KBA转化成相应的乙酰化衍生物ABA 和AKBA,通过此反应初步降低了该混合物多样性,但增加了ABA 和AKBA的含量;然后是烯丙基氧化(羰基化),C11位上的羰基是AKBA抗炎活性的功能基,为了引入此基团将乙酰化的乳香酸混合物通过光氧化将乙酰-β-乳香酸11位上的烯丙基氧化成羰基,即ABA转化成AKBA,再次减少乳香酸混合物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乳香品种和相应的树脂质量,AKBA的含量从0.1%~3.0%增加到25%~35%。

4 结语

3-乙酰基-11-酮-β-乳香酸既是5-脂肪氧合酶抑制剂,又是p38-MAP激酶的抑制剂。通过双重的抑制作用,该成分的抗炎作用更强大。其药理活性表现在对抗各种感染或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炎症反应及炎症相关疾病,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同时,乳香酸也是拓扑异构酶的抑制剂,具有抗肿瘤作用。与传统的抗炎药物相比,AKBA可以使患者摆脱由非甾体抗炎药引发的消化性溃疡、胃肠出血等并发症,以及由于长期或不正确使用激素类抗炎药物带来的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不良反应。尽管如此,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AKBA作为乳香酸中抗炎活性最强的成分,将其衍生物BA,KBA,ABA经乙酰化、羰基化化学修饰后转化为AKBA,使其在乳香提取物中的比例提高了10倍左右,大大提高了AKBA利用价值,使其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同时,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中药发展的新思路,根据中药的药理活性,借助化学和药理学手段,寻找其中的活性成分,即中药单体,是新药开发的捷径,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Ammon HP,Safayhi H,Mack T,et al.Mechanism of anti-inflammatory actions of curcumine and boswellic acids [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993,38(2-3):113-121.

[2]Sailer ER, Subramanian LR, Rall B, et al.Acetyl-11-keto-beta-boswellic acid (AKBA): structure requirements for binding and 5-lipoxygenase inhibitory activity[J]. Br J Pharmacol,1996,117(4):615-618. [3]Norihiro B, Toshihiro A, Ken Y, et al.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the triterpene acids from the resin of Boswellia carteri [J].Ethnopharmacology,2006,107(2):249-253.

[4]Fan AY, Lao L, Zhang RX, et al.Effects of an acetone extract of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 (Burseraceae) gum resin on 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 in lewis rat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5,101(1-3):104-109.

[5]Kimmatkar N, Thawani V, Hingorani L, et 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Boswellia serrata extract in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knee-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J].Phytomedicine, 2003,10(1):3-7.

[6]Sharma ML, Bani S, Singh GB. Anti-arthritic activity of boswellic acids in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induced arthritis[J]. Int J Immunopharmacol,1989,11(6):647-652.

[7]Singh GB, Atal CK. Pharmacology of an extract of salai guggal ex-Boswellia serrata, a new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J].Agents Actions,1986,18(3-4):407-412.

[8]Etzel R. Special extract of Boswellia serrata (H15)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Phytomed,1996,3(1):91-94.

[9]Gupta I,Gupta V,Parihar A,et al.Effects of Boswellia serrata gum resin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6-week clinical study[J].Eur J Med Res,1998,3(11):511-514.

[10]Gerhardt H, Seifert F, Buvari P, et al. Therapy of active Crohn disease with Boswellia serrata extract H 15[J].Z Gastroenterol, 2001,39(1):11-17.

[11]Sharma ML, Khajuria A, Kaul A, et al. Effects of salai guggal ex-Boswellia serrata on cellular an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nd leukocyte migration[J].Agents Actions,1988,24(1-2):161-164.

[12]Wildfeuer A, Neu IS, Safayhi H, et al. Effects of boswellic acids extracted from a herbal medicine on the biosynthesis of leukotrienes and the course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J]. Arzneimittelforschung,1998,48(6):668-674.

[13]Madisch A, Miehlke S, Eichele O, et al. Boswellia serrata extra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lagenous coliti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J]. Int J Colorectal Dis, 2007,22(9):1445-1451.

[14]Sailer ER, Schweizer S, Boden SE,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cetyl-11-keto-beta-boswellic acid and arachidonate -binding regulatory site of 5-lipoxygenase using photoaffinity labeling[J]. Eur J Biochem, 1998,256(2):364-368.

[15]Safayhi H, Sailer ER and Ammon HP. Mechanism of 5-lipoxygenase inhibition by acetyl-11-keto-beta-boswellic acid[J].Mol Pharmacol, 1995,47(6):1212-1216.

[16]Siemoneit U, Pergola C, Jazzar B, et al. On the interference of boswellic acids with 5-lipoxygenase: mechanistic studies in vitro and 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J].Eur J Pharmacol, 2009,606(1-3):246-254.

[17]Altmann A, Fischer L, Schubert-Zsilavecz M, et al. Boswellic acids activate p42(MAPK) and p38 MAPK and stimulate Ca(2+) mobilizat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2,290(1):185-190.

[18]Poeckel D, Tausch L, George S, et al. 3-O-acetyl-11-keto-boswellic acid decreases basal intracellular Ca2+ levels and inhibits agonist-induced Ca2+ mobilization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ation in human monocytic cells[J].J Pharmacol Exp Ther, 2006,316(1):224-32.

[19]Johann J, Jochen B.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3-O-Acetyl-11-oxo -β-boswellic Acid and other Boswellic Acids[J].Eur J Org Chem, 2003,(24):4752-4756.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6

在治疗学及药理学研究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数千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化学合成药品。但使之成为学科却是近两百年的事。19世纪初,人们就从植物中寻到了具有药用价值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从阿片中提纯的吗啡、从古柯叶中得到了可卡因。他们在验证了自然界存在有医疗作用的物质的同时,也为“药物化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化学工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化学物质和原料,人们也着手对这些物质进行药理活性研究。手术中,医生开始使用氯仿和乙醚作为麻醉剂。1899年,阿司匹林(aspirin)作为解热镇痛药上市,标志着人们已开创了用化学方法改变天然化合物化学结构的先河。

化学与生物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的角度看,化学学科是阐明药物内在本质的科学。无论是天然药物(植物药、抗生素、生化药物)、合成药物还是基因工程药物,对于化学而言,它们都是一些由C、H、O、N、S等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学品。化学品是否能成为药品,则需要生命学科来验证,生命学科(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药理学、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是解释这些化学品作用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的科学。而连接化学与生命科学并使其融合为一体的就是药物化学。因此可以说“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药物化学的研究及应用

目前合成药物化学在研究开发新药上占很重要的地位,一般的开发程序是:

我们的药物化学工作者,主要在药厂或药剂科等单位从事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的工作。

设计合成很好理解,就是通过参考天然配体或底物的结构特征,设计药物新分子,以期让其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点。而药物的结构修饰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药物还需要修饰?是加糖还是将药的形状设计得好看些?都不是,结构修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药物对靶部位的选择性;二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三是增强药物的吸收能力;四是改善药物的溶解性;五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六是发挥药物配伍作用。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7

一、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一节,包含“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两个知识点。其中,“新陈代谢的概念”是一个非常抽象、复杂的概念体系,涉及代谢的过程、性质、方向、实质、意义等概念要素,是对前面所学内容(酶、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是根据新陈代谢的两个相反方向(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对不同生物的代谢特点进行分类归纳。整节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外,其余都是初中生物学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和本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另外,该节内容还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环境的稳态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定位

1. 知识目标

1)从化学变化的性质的角度,明确细胞内的化学变化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说出物质代谢的内涵(一个交换,一个转变)和能量代谢的内涵(一个交换,一个转移)。

2)从代谢方向的角度,明确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领悟同化与异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新陈代谢的实质,领会新陈代谢的意义。

3)从代谢过程的角度,认识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发生在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细胞内部。其中,细胞内部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移是代谢核心。

4)根据典型事例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加以分类归纳。

2. 情感目标

1)结合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等内容,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2)结合代谢类型的有关知识,体会生物学的科学价值。

3. 技能目标

1)以新陈代谢的概念体系为例,接受概念学习方法的训练;以代谢类型知识为载体,接受组织策略的训练。

2)剖析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组织

鉴于上述分析,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历经概念的形成或同化过程,建立新陈代谢的概念,剖析新陈代谢的概念要素,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概念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概念,促进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从而接受概念学习方法的训练。

1. 新陈代谢概念的学与教。概念的获得,实质上就是要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学生获得概念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条基本途径。所谓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实例,概括出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概念获得途径为“具体―抽象”;所谓概念的同化,就是运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概念获得途径为“抽象―具体―抽象”。

概念的获得既然有概念形成和同化两种方式,那么概念的教学也可以采取相应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具体实例,然后要求他们分析概括,归纳出相应的定义。另一种方法是先给学生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识别具体实例,分析这些实例是如何代表这一定义的,最后,根据具体实例,再次陈述和讨论这一定义。

新陈代谢是一个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用以同化的上位概念,但已习得了酶、ATP与新陈代谢的关系、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动物和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细胞呼吸等具体的代谢知识,因此适合于采用概念形成的途径来获得概念。教学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植物代谢和人体代谢的核心知识,从而进入概念形成过程。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1)植物、动物和人体新陈代谢都包含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交换和能力交换发生在什么和什么之间?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主要在哪里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间有何关系?并完成下列表格。

2)假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能否表现出生长现象?为什么?在人的一生中,体内的蛋白质在什么时期合成大于分解?在什么时期分解大于合成?临床上如何测定蛋白质代谢是否达到动态平衡?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把握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要点,并结合上面两幅代谢图解,确认哪些过程属于同化作用?哪些过程属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在物质和能量上有何联系?并完成下列表格。

4)不论是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主要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新陈代谢的实质是什么?从而让学生领悟新陈代谢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发生在细胞内的一系列高度有序的酶促反应,而酶的种类决定了代谢的方向。

5)假若生物体只进行同化作用而不能进行异化作用,或只进行异化作用不进行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生物体能否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由此可见,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有何意义?

6)最后,师生将新陈代谢概念的5个要素整合如下:

2.新陈代谢类型的学与教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是根据代谢两个相反的方向,对不同生物的代谢类型进行分类归纳,属于新陈代谢概念的外延部分。学生容易将自养型与异养型、光能自养型与化能自养型等相关概念混为一谈。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搞清分类的依据,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先让学生建立起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自养型、异养型等核心概念,再让他们运用组织策略自主地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概括,教师只可适时指导,不可包办代替。

1)根据上面两幅代谢图解思考,植物和人体的同化作用方式有何不同?完成下列比较表,并让学生根据比较,尝试给自养型、异养型的概念下定义。下定义的过程,就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概括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当学生建立起自养型和异养型的概念后,应及时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概念,以促进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概念,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学习概念的积极性就会倍增。事实上,运用概念于实际是一个概念具体化的过程,而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完全、更深刻。

向学生呈现下列反应式,并判断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方式属于自养型还是异养型?二者的同化作用方式有何不同?并完成下列比较表:

红螺菌在没有有机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光能,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在有有机物的条件下,它又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请判断其同化作用代谢类型。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8

关键词:植物化学;化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95-02

植物化学是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以及主要结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转化等。植物化学是植物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天然有机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奥秘的学科,也是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植物成分不仅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和化妆品等行业。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会从事与植物成分有关的深造学习、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植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将来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种情况,结合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地域特点,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于1996年开始为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植物化学”课。现根据十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植物化学课程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云南,结合云南的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课程定位于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胜任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植物成分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或者为进一步的深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化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植物化学的应用领域,了解植物化学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程序及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理解提取分离的原理;掌握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如:糖、苷、萜、甾体、生物碱、芳香族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等的化学结构特征、性质和提取分离的方法。为继续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与植物成分相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植物化学实验,锻炼学生在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要求通过植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知识体系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相比,植物化学课在化学专业中开设较少,无专门的教材。国外有的院校为学生开设“天然产物化学”,课时不多,无专门的教材;国内药学专业、中药专业等有“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教材。植物化学只有农林院校主编的两本教材,侧重于农林专业。为了编写适合化学专业使用的植物化学教材,我们于1998年编撰印刷“植物化学”讲义,在教学中使用。2004年,我们组织云南高校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起编写了《植物化学成分》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最新进展。尤其具有中国(包括云南)天然产物的特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便于学生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搏。《植物化学》课程由四大知识模块构成。第一部分,植物化学概论。包括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意义、目的、研究程序、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各类常见植物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精制以及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自主学习。每名同学就自己家乡特色的药用植物1~2种,对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在医药、保健品、染料、色素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查资料后,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理论课授课共54学时,植物化学实验共36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外互动及学生课外查阅资料、阅读、归纳总结、报告、课外科技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中注重经典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注重热点植物化学成分和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既有效地利用了课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知识量,又能将植物图片、复杂的植物成分结构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植物化学课件上网或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堂上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了各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主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等知识。

2.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综合地去掌握植物化学知识。如生物碱的提取,根据所学生物碱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让学生归纳其提取分离有哪些方法等。学生发言踊跃,对各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3.课外互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药用植物1~2种,自己出题,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小论文写作和幻灯片制作。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弥补了植物化学内容多、课时少、辅导答疑时间有限的缺陷,也有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激发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将自己的课后阅读资料做成PPT进行汇报,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其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专业交流的水平。

4.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中,紧密结合云南特色药用植物成分或课程组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有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结构鉴定、黄酮、二苯乙烯、环烯醚萜、二萜、三萜等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组教师的工作进行讲解,深受同学欢迎。既让学生对自己老师的工作有所了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了6~10个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常见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科研课题较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方向与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在教师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实验,或自主申请省、校课外科技活动资助进行探索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同学参与植物化学课程组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四、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课程由于贴近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资料查阅、综合分析、实验操作、论文或报告写作、科学思维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自主申请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的热情高涨。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植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作为人生的进一步追求。一些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表了学术论文,一些同学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励。

参考文献:

[1]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2]Baker DD,Chu M,Oza U et al.Nat. Prod. Rep.2007,24,1225–1244.

[3]Filho RB.Quim.[J].Nova,2010,33(1):229-239.

[4]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3.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9

一、构建生活化的实验情境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一步步地讲解,对于一些操作简单的实验,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其重点在于让学生记忆实验后的结果和内在的物理原理,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实验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想学生主动探究物理实验内容,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实验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实验情境,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力”时,笔者将吹好的气球放在桌子上,用手按气球时,气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笔者轻轻推动气球,气球就会在桌子上滚动.之后,笔者提出问题:通过我刚才对气球的动作,气球被按时形体会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轻轻推动时,气球还能移动,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直观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力能使物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都可以感受一下,然后用物理知识进行阐释.这样,将学生最熟悉的气球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一个短小的生活情境作为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二、选取生活化的实验器材

初中物理本身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每个中学都配有物理实验室,然而实验室中的东西大都是用特殊材质制作的,显然与学生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做实验时只是为了实验操作而操作,了解了物理知识的原理,却感受不到其实用性,从而使实验教学不能发挥更多的作用.在生活走进课堂教学的今天,要将物理实验与生活相融合,强化学生的物质认知和运用,就必须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教学,即选取生活化的实验器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再加工自制成实验器材,深化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印象.例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笔者鼓励学生选取生活中的用品作为实验器材,如纸片、乒乓球、吸管、蜡烛、塑料杯、软管、通草泡沫球、硬币、锡纸、水槽等;在讲“熔化和凝固”时,笔者选取生活中的冰箱为实验器材;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时,笔者选取生活中“热气球”为实验器材;等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实验器材,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进行实验,获取物理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实践生活化的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相应的物理知识、感悟物理原理,还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就决定了物理实验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走向生活,以实际生活来深化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认知、了解和操作.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向生活,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材,实践物理知识,做到“物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小制作为案例,鼓励学生自制物理实验器材、教学用具等.例如,在讲“弹力”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物理原理制作弹簧拉力计;在讲“滑轮”后,笔者引导学生制作滑轮尝试提拉东西;等等.初中物理实验本身是生活的一种理论化体现.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物理实验,进行一些小发明,一方面能够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感受物理规律,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意义上感悟物理科学精神.总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实践性的,并且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生活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运用学科的生活性,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将生活引入课堂,进而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理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进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物理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的作用篇10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方法;教育;学生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人才培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把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增强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优势转变。这充分体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体现。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药学领域中的带头学科。药物化学是以化学为基础,结合生命科学的药学综合叉学科,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药物合成、新药开发、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2]。同时,药物化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且覆盖面广、内容繁多、更新快,各知识点自成体系,药物的化学结构式复杂不易识记。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将所有基础知识托盘而出;而学生对于各种药物的化学结构式、化学性质及合成步骤常常感到学习困难,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久的挫败感使学生失去学习药物化学的兴趣。这不仅影响该门课程的学习,对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药学综合素质。因此,对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突出。作者通过几个学期的摸索与实践,现总结药物化学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1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

药物化学涉及的内容是以化学为基础,融合了生命科学的药学知识。目前药物化学教材普遍注重理论,教学过程中应把理论性强的内容尽量化繁为简、由浅入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失去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为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作者从药物数据库中挖掘药物的发现史、药物最新研究前沿、药物的社会价值及药物的临床应用等信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3]。例如在抗疟药物的学习中,介绍屠呦呦等科学家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通过科学家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教育学生对待科学研究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在讲解降血压药物时,介绍了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的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最新证明,络活喜适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对成人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主要是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通过临床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进展,为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药师奠定基础。在抗生素药物的学习中,列举了近几年市面畅销药物的排行,以及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让学生了解药物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学生对与药物相关的科普知识感兴趣,通过生动的药物发现史、临床应用、最新的科学研究,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药物的性质由药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同一类药物中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所针对的靶向不同,给药方式也有差异。这部分知识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常常采用被动接受,疲于记忆,效果较差。例如在讲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根据β-内酰胺环合并其他杂换不同,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各种类型的抗生素结构类似,但用于临床的药物却很多。传统教学采用PPT和板书讲解,学生很难记忆理解。作者制作了Flas,对每一类骨架结构相同,改造不同的修饰基团得到不同特点的抗生素,并通过化学反应式清晰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既生动形象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新药设计与开发是药物化学学科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难点内容。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药物的设计思路和合成路线,作者着重引导学生思考药物的设计思路及合成路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手段。带领学生从本质分析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受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再引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利用计算机快速计算功能、全方位的逻辑判断功能和一目了然的图形显示功能,借助AutoDock、Sybyl、DiscoveryStudio等软件,从小分子数据库中筛选与靶酶或受体结合的新配体[4-6]。最后在引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在教学实践中,作者对抗生素类药物开展了一次药物设计课程,将学生分成四组,借助Drugbank、Chembl、Scifinder等数据库分别根据抗生素杀菌作用的不同机制查找相应的作用靶点、药物合成方法、临床应用及目前研究前沿进行查找,再通过药物化学教研室所搭建的CADD,对查找的相关药物与靶点进行对接,直观地展示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情况。通过这次课程的开展,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思考药物的设计思路、合成路线和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机制。同时,学生也从中体验了科学家是如何对新药进行设计与研发的过程。探究科学家成功的原因,有益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创新的信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发新药可能的途径,开阔思路,活跃思想[7]。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得临床药物更新换代很快,因此,作者会从大数据中查找最新药物信息,在授课时及时补充每章节相应的内容。市面上部分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也会发现许多问题。例如,由于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使药物退出市场或者被结构修饰改造的新药物所代替。这些都不能在高校药物化学教材中得到及时的更新。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地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新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药学素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执业药师奠定基础。

2改变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在学科概念、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能力、学术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因此,作者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把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作为学生教育学术型转换的重点内容[8]。再布置下一个任务,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借助Scifinder、Drugbank和Pubmed等数据库查找前列腺素的不同合成路线,尝试阐述合成策略,在课堂上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析不同合成路线的优缺点,并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一条兼并经济效益与绿色化学的最优合成策略。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理解药物的研究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大家相互分享自己的体会,从而更深入地学习药物化学的相关知识。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查找相关知识,论述和阐明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通过愉快的讨论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药物化学重点知识[9]。同时,加强对学科性质和课程体系、结构的介绍和选课指导服务也非常重要。

3调整考核方案,强化获取药物化学信息的能力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新药研发的进度,同时在研究已上市药物的新应用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使得药物信息服务为临床用药及解决综合用药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名合格的执业药师必须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有所认识,同时还要借助药物大数据收集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和比较,提高执业药师在临床用药中对药物使用的服务水平和质量[10]。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药学素质,在传统的笔试考核外,新增了学期论文作为考核内容。学期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药学知识和方法,借助现有数据库、药学信息网站等网络途径,收集相关文献,分析解决实践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在授课时,作者穿插讲授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借助医药化学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怎样合理开发新药、进行药物评价等。课后布置论文,要求学生自行借助医药数据库和其他电子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撰写相关药物的综述论文。通过撰写学期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从事科学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也是作为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综上所述,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能否运用掌握药学综合知识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教师在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思维、自由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找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地探索和创新。

作者:袁懿 欧阳勤 刘天渝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铁民,赵临襄,郭春.药物化学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究[J].药学教育,2005,3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