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2-13 17:09:46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1

研究背景:为积极应对持续恶化的煤炭市场形势,扭转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加快企业创新发展,响应集团公司号召,该矿自年初开始在全矿范围开展“治亏创效”行动。与此同时,该矿全面市场化管理已经按照集团公司市场管理思路,构建了六级市场管理模式,将矿井成本按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进行了逐级分解,进行分级控制,各级市场稳定运行。我们此时更应该关注如何细化全面市场化管理,调动各级市场参与人员积极性,将成本管控工作做细做实,使之在企业“治亏创效”行动中发挥基础作用。

一、课题提出

全面市场化管理是及时传递市场压力,完善内部分配机制,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进企业精益管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破解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全面市场化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构建对上、对下、对外、对内的全方位立体市场化经营架构,不断推动与全面预算管理、全员业绩考核、全面对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二、课题内容

(一)深化落实责任

为进一步推动全面市场化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市场化管理在“治亏创效”行动中的基础管理作用,按照集团公司市场化管理思路,该矿构建了本单位六级市场管理模式,如何将责任逐级落实是实现成本管控的关键。为此,该矿按照各级市场主体的责任划分,深化和拓展“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就是利润”的理念和实践,将各项成本测入市场化结算单价,各级市场参与者按照结算单价提取收入,各类成本计入支出,按照“工资=收入-支出”的模式,落实各项成本考核。

逐级成本的考核积极推动了该矿全面市场化管理的纵向延伸,落实了各级市场主体的责任,实现了从源头管控成本,使“每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每种生产要素都有价格、每一天都知道经营结果、每个市场主体都能有效控制、每一道生产工序都讲投入产出”的市场化经营理念深入人心。

(二)细化运作模式

按照划分好的六级市场,该矿结合内部实际,将矿井按可控与不可控进行分解,然后逐级落实,分级制定单价,分级运作。

1.一级(矿)市场运作

矿将生产经营单位划分为四条管理线,分别是生产线、洗选发运线、后勤物业线和综合管理线。经营部为一级市场核算点,负责对一级市场各项考核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和兑现考核。考核项目包括生产经营指标和成本费用两部分。成本费用按照市场主体的管控程度,分为相对可控成本费用和相对不可控成本费用。矿控交易量主要包括产量、进尺、材料领用数量、电量、修理量、其它费用发生金额、不可控成本费用发生金额等。月度根据实际验收原煤产量和实际支出计算矿控结算工资总额。计算公式:

矿控结算工资总额=矿控结算工资+津补贴

矿控结算工资=原煤产量×原煤结算单价+其它收入-矿控各项费用支出±奖罚±盈余额

2.二级(管理线)市场运作

各管理线的考核项目主要是与其相关的生产经营指标(原煤产量、掘进进尺等)和可相对控制使用的材料费、工资、电费、修理费、设备租赁费、其他费用等成本费用。矿对各管理线交易量主要包括产量、进尺、原煤入洗量、材料领用数量、电量、修理量、设备租赁费、其它费用发生金额等。计算公式:

管理线结算工资总额=管理线结算工资+津补贴及农民工出

勤奖

3.三级(专业)市场运作

以回采专业为例,回采专业的考核项目主要是与其相关的生产经营指标原煤产量和可相对控制使用的材料费、工资、电费、修理费、其他费用等成本费用。矿对回采专业交易量主要包括产量、材料领用数量、电量、其它费用发生金额等。计算公式:

回采专业结算工资总额=生产线结算工资+津补贴及农民工出勤奖

4.四级(区队)市场运作

四级市场结算是全面市场化管理运作的关键点,在市场化管理运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区队成本费用结算价格以材料费、工资、电力、修理费、其他支出等为基础进行测定。各专业对四级(区队)市场的考核包括掘进进尺、服务量、回采产量、原煤入洗量等交易量。各项费用考核依据各职能部室核定的区队成本费用实际支出为准,具体核算结果通过各区队考核结算表反映,由该矿经营管理部具体考核结算。

5.五级(班组)市场运作

各个班组的往来结算、指标分解为五级市场,五级市场核算点为矿区务大厅,负责对区队内生产班组各项经营指标的考核结算和统计汇总。各区队依据生产接续安排、生产线测定的区队结算价格测定所辖班组五级结算价格,即计分标准。区队成本费用、班组非工资性成本费用实行数量和金额承包考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结算单价。区队对班组的交易量主要是由验收员依据现场实际,通过清点数量、测量工程量、填写内部单价等形式进行确定。具体考核结果通过各班组考核结算表反映。

6.六级(岗位)市场结算

六级市场的主体是各个岗位,它和五级市场及其他岗位的往来结算、指标分解形成六级市场。班组控、岗位材料费、电费实行数量和金额承包考核;班组难以分解到岗位的成本费用,投入金额较大、无法计量和岗位无法承担的成本费用等由班组控制;对岗位主要考核岗位可相对控制使用的成本费用。班组对岗位交易量主要是工序工作量,由班组长依据岗位实际工序工作量核定。

(三)强化保证措施

该矿为保证全面市场化管理顺利延伸实施,自推行伊始,就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措施:

1.成立全面市场化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面市场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由矿党长、党委书记担任组长,以保证全面市场化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2.设置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按照全面市场化运作要求,制定各考核部门的职责和规范,严格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维护各项结算结果的正确性,保证全面市场化结算的公平性。

3.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重点是核算管理、定额管理、交易价格、计量管理、指标分解等工作。从年初开始,该矿就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全面市场化管理相关的文件,为全面市场化管理的延伸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实施效果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 失业;失业属性;失业理论

一、关于失业属性

失业的概念一般被解释为劳动者要素未能与生产资料要素结合。这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从失业的本质属性出发作出的定义。而从失业的一般属性上讲,失业即是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不相匹配,发生失衡。劳动供求失衡是失业问题最一般的市场表现和最基本的市场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要素代表了劳动的供给,生产资料要素则代表了工作岗位,也即劳动的需求。劳动者要素与生产资料要素之间的结合就是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协调配合得好,可实现劳动供求的均衡,反之,就会出现失衡。要素之间的结合包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所以劳动供求失衡也包含三种状态:(1)劳动的数量供求失衡:劳动资源的数量供给大于市场的需求,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2)劳动的质量供求失衡:劳动资源的质量供给水平偏低,达不到市场对劳动者的质量要求,导致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3)劳动的结构供求失衡:劳动资源供给的技术专业结构和性别年龄结构以及地域结构等与市场所需不匹配,导致一部分劳动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这三种劳动供求失衡状态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外在形式上,而且体现于内在生成机制上,因而可以说其失业的属性不同,或者说,这三种不同的劳动供求失衡状态,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失业属性。它们可分别被称之为:数量性失业、质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许多失业问题研究成果也用类似的概念和称谓去划分失业形式或类型,但本文认为,尽管人们观察和描述的可能是同一现象,但“形式”只描述了其外在表现,“属性”则揭示了其内在规定性,而用内在规定性来对事物进行划分,能更好地归纳和抽象出事物的特质,更充分地体现出事物的差异。

从失业理论史上看,似乎除了凯恩斯在谈论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失业的描述时,触碰到了“属性”一词外,尚无人将“失业属性”作为一概念使用。然而人们对失业问题的探讨则多涉及对其固有特性,也即失业属性的分析,以下分别论之。

二、对数量性失业的认识

凯恩斯之前的传统失业理论是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有失业存在的,基于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自身创造需求”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可以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而变化,只要工人愿意按现行工资受雇于雇主,就不会存在失业。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庇古就曾明确提出:“只要有完全自由竞争,就会经常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将工资率与需求相连,使每个人都能就业。”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会出现失业,如果出现,也是“自愿失业”。

凯恩斯理论问世后,承认了仅靠市场自发力量不能达到劳动供求均衡状态,他认为,所谓“供给会自身创造需求”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的:即不论就业量取何值,不论产量和就业量在何水准,总需求价格总是永远等于总供给价格,社会上并没有任何阻碍充分就业的力量。凯恩斯认为这一假定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一般状况的。他写道:“经典学派之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常情形。经典学派所假定的情形,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属性,恰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2J

那么,什么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失业属性呢?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就业总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所谓“有效需求”:按照凯恩斯本人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认为,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即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就愿意多雇佣工人,以扩大产品总量。当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既不增雇工人以扩大生产,也不减雇工人以缩减生产,因为这时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已达到最大量,从而生产和就业在这个时候达到均衡状态。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就会减少雇佣工人,以缩减产品总量。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由于一个特定的总供给价格和特定的总需求价格都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总就业量来说的,总就业量的变化必然引起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的变化,总就业量与总供求之间的这种函数关系也就说明了就业量与有效需求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效需求不足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供求关系,也是资本主义“实际经济社会”所具有的“非自愿失业”的真实属性。可以说,凯恩斯是触摸到了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脉象了的,他发现了“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通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的分析揭示出有效需求不足的产生机理,又通过对有效需求与就业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出劳动供求之间的均衡机制。应当说已经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某种内在规定性和一定的属性特点。

三、对结构性失业的认识

凯恩斯理论抛出后,虽然一度被当作资本主义制度的救命稻草而很快上升为失业理论正统地位,但由于其观察视野仅局限于总量性失业,且是经济萧条时期的总量性失业。它无法解释为什么经济繁荣时期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非自愿失业”,因而受到以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军的货币主义学派的质疑。

弗里德曼认为,失业率有两种:一种是“市场失业率”,即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失业率;另一种是“自然失业率”,即“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的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也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弗里德曼不同意凯恩斯所谓通过国家干预就可以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认为“自然失业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始终存在的。只要资本积累继续进行,不管实际工资率如何变动,一切与实际工资率结构不相适应的人员仍将被排斥在就业之外。自然失业往往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转移。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发展,对劳动力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提高,使这种转移不能很快完成。在信息不完备、部门之间劳动力供求结构性较强、培训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部分结构性的、摩擦性的失业。这种失业的存在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实际结构性特征有关,也与“劳工市场的有效性、竞争和垄断的程度、阻碍或促进人们变换其工作岗位等”实际因素的影响有关,而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无关,是在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均衡但结构不均衡时出现的失业。因此是难以通过政府的反周期政策来消除的。

弗里德曼观察到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失衡这一资本主义失业属性的又一个侧

面,因而是一种理论进步。

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局限性不仅被其对立学派所诟病,而且在凯恩斯学派内部也有人意识到其只注意到了劳动供求关系在数量上失衡这一失业属性,而没有注意到劳动供求在质量上和结构上失衡等其它失业属性。并且正由于这一缺陷,使其无法解释后来资本主义经济中遇到的经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与通货膨胀并存的问题。所以,20世纪70年代后,詹姆斯・托宾、杜生贝、约翰・希克斯等所谓“后凯恩斯主流派”代表人物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开始从劳动供求的结构失衡角度对资本主义失业属性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构性失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因为这种结构性失业具有相当普遍性。在任何技术条件下,失业者都有可能由于技术工种不同而不能填补现存的职位空缺。

托宾认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实际即指劳动市场的均衡,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即意味着劳工市场的失衡。凯恩斯刺激需求的政策只能解决“就业水平”失衡问题,并且正是由于存在劳工市场技术结构不相适应等就业结构失衡的情况,失业人数和职位空缺的数目差额不能互相抵消,所以,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并不一定与失业率的变动直接相关。他也明确质疑菲利浦斯曲线关系,认为通货膨胀的加速进行不可能使不相适应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得适应起来,从而也不可能因此降低失业率。

杜生贝在托宾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阐释说:失业与职位空缺的并存就意味着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这不仅因为存在工会操纵工资率和大公司操纵价格的情况,更由于劳工市场是由许许多多局部市场组成的,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是高度分散的,且各个市场的工资变动状况会相互影响,彼此推动。所以只要个别市场上出现了职位空缺和工资水平的上升,就会推动整个工资水平的上升,推动整个物价的增长,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希克斯则注意到,劳动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的产业部门结构,在同一时期,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而落后部门往往基于“公平性原则”去追求与先进部门一样的工资水平,结果一方面推动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落后部门增加劳动雇佣的积极性,加剧了失业。希克斯虽然讨论的是工资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但观察到的则是劳动供求在市场上的产业部门结构差异和失衡。

结构性失业问题本不是托宾和杜生贝等人最早提出的,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的“摩擦性失业”概念,与结构性失业有不少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被看成是“结构性失业”的一种,只不过它较着重于失业“季节性”、“临时性”和“局部性”而已。但托宾等人通过对失业的结构性观察,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并从劳动供求的结构失衡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则是对凯恩斯总量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四、对质量性失业的认识

对资本主义失业属性作出重要发现的,还有人力资本理论,特别是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兹和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文中明确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实际上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他认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人力资源质量越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其国内的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贝克尔首次用传统的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使用了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弥补了五六十年展经济学人力计划理论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建设成本问题的缺陷。

贝克尔还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一效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时间价值”理论与儿童“量一质”权衡理论。

在舒尔茨和贝克尔之后,罗默和卢卡斯等人又提出了“收益递增型增长模型”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对于人力资本投入与降低失业率的关系,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者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使其具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更能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从而具有更低的失业风险。

人力资本理论这种将劳动人口素质直接视作为资本要素的观点颇具理论意义,因为它对于解释劳动市场上由于劳动供求质量失衡而引起的失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五、对失业属性变化微观基础和区域差异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即新凯恩斯主义。它是在原凯恩斯主义受到理性预期学派打击之后,吸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学派的斗争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并在与理性预期学派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新凯恩斯主义者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它主要包括效率工资理论、内部人控制理论、失业回滞理论、隐含合同理论等。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是从微观角度观察和分析引起劳动供求失衡的市场机制,所以其研究显得很局部,甚至很琐碎,但它对劳动市场的功能作了更加深人的剖析,使人们看到了失业属性变化的微观基础和依据,也反映了一种新的理论发展趋势。

不管是新老凯恩斯主义或是货币学派,都把失业问题定位于一般市场经济制度下工业社会中的经济现象。以刘易斯、托达罗和希金斯等人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注意到了现代世界经济格局中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经济区域以及发达经济和欠发达经济两种明显不同的经济社会和发展水平,而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经济所面临的失业问题又与发达国家或发达经济不完全相同,其失业属性有着自己的独有特征。

刘易斯观察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市场呈现出劳动力数量无限供给的特征。为什么会出现劳动力无限供给呢?刘易斯认为,一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总量,从而劳动力资源总量存在大量过剩;另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经济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前者获得劳动工资收入,后者只能获得最低生存费用。前者的边际生产力必须大于边际成本才能受到雇佣,后者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为负仍在维持最低费用的生存,所以前者的收益恒大于后者。这种情况下,前者只要开出一个工资水平,并且如果劳动力在两部门间的流动是自由的,那么低收入的农业劳动人口一定会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从而给城市带来几乎是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导致城市中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

托达罗认为:在城市存在高失业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还不断向城市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和农村各种劳动市场的就业机会,但他们通过迁移选择那个能取得最大“预期”收入的工作。

刘易斯和托达罗都是跳出城市来观察城市失业问题,敏锐地注意到由于城乡之间“最低生存费用”的差异而造成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几乎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数量供求几乎永远处于失衡状态。

希金斯则注意到,不发达社会存在一种经济的“双元结构”。一是“先进部门”,二是“原有部门”。“先进部门”首先是通过外国资本投资开始发展的。外国资本带来了新式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许多劳动力排斥在生产过程之外。尽管有投资的扩大,但这种技术资本的投入对劳动的吸收极其有限,并且往往其投入系数是固定的,即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度是极低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无论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如何变动,由于技术性的制约,都会产生过剩劳动力。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工业化的过程,且多数国家是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业技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因而都难以避免工业化不断地排斥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结果。希金斯的研究提示了欠发达经济中的另一失业属性,即劳动供求的质量失衡。

从凯恩斯对劳动供求数量失衡的观察到“后凯恩斯主义”对劳动供求结构失衡的认识和人力资本理论对劳动供求质量失衡的认识,从货币主义对发达国家“自然失业率”的捕捉到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市场变化的观察,可以看出,人们对失业属性的认识在逐步深化,并且正是这种深化使失业理论得到不断发展。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市场集中度;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F4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0002407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痼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在大部分时间里均低于80%,并在近年低至60%,大量基于行业数据的产能利用测度研究亦给出类似证据[1][3]。产能过剩不仅仅意味着由产能闲置而产生了低技术效率,更意味着经济中由于资源错配而形成了低配置效率。不但如此,产能过剩也折射出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艰巨挑战,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正因如此,国家高度重视产能过剩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重组,并借此整合压缩过剩产能。那么,这些以提高市场集中度为核心的政策措施能否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产能过剩的测度和成因解释,缺乏应对和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评价,也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可以回答上述问题[24567]。与此同时,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传统中,很多研究者注意到产能过剩作为市场绩效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实证检验行业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优化产能过剩的化解政策无疑具有启发意义。本文选取了2003―2011年15个重工业行业的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经验考察了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这一结果意味着通过提高市场集中度来缓解恶性竞争,进而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思路可能并不可取。

一、文献综述

市场集中度被认为是决定产能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同时降低竞争程度和产能利用率。Winston[8]在对产能利用率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将行业中企业数量作为市场集中度的解释变量带入回归方程中,结果显示企业数量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加剧进而使产能利用率提高。随着行业中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集中度同时也在下降,即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产能利用率将增加,因而Winston[8]得出的结论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相一致。Esposito和Esposito[9]考察了1963―1966年美国制造业35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过剩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Esposito和Esposito[10]使用1976―1979年美联储数据和普查数据并对该结果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使用普查数据得出的结论支持之前的结果,但是使用美联储数据却得到相反的结论。Salim[11]使用孟加拉国食品制造业公司的面板数据计算产能利用率并实证分析了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因素,估计结果表明产能利用率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资本密集度、市场集中度和贸易保护度呈负相关关系。国内文献中很少有直接分析产能过剩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数研究均对产能过剩以及市场集中度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企业策略和过度竞争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而企业策略的选择与市场集中度密切相关。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说明,在行业层面上,市场集中度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同时在一些典型行业中,进入壁垒、平均规模等市场结构因素对产能利用率水平有显著影响。

从以上分析市场集中度与产能过剩之间关系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大多数研究结果更倾向于支持随着市场集中度提高,产能利用率将降低的结论。但是,如果在市场集中度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中考虑技术创新和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发挥的间接作用,二者可能呈正相关关系。

首先,大量研究表明,高市场集中度可以带来更高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而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将提升。这个逻辑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最早是由熊彼特假说给出,即随着市场集中度提高,技术创新将更加有效率。Jadlow[12]利用1963―1973年20个医药行业数据检验了熊彼特假说,结果显示市场上的整体创新率与卖方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Gottschalk和Janz[13]利用动态面板模型以及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德国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估计结果也表明技术创新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具有长期的正相关关系。上述逻辑链条的第二个环节,即企业创新能力与产能利用率正相关也得到一系列研究的支持。Smolny[14]验证了产品和工艺流程创新对产出、产能利用率、就业和价格的影响,其实证结果显示相对于非创新企业,创新企业具有更高的产能利用率以及更快的产出和更高的就业增长率。技术创新同时也可以改变市场中企业的行为,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变为创新能力竞争。Afandi和Kermani[15]使用东欧和中亚7个国家的企业数据,对决定企业创新的核心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创新性也会增加。

其次,相较于其他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中需求的不确定性较小,而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来提高产能的利用率。Pindyck[16]指出,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具有不可逆性质的产能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因而企业会在降低产能投资的同时降低其最优生产能力。Gabszewicz和Poddar[17]分析了在寡头市场中面对需求不确定性时企业的投资行为,在面对线性随机需求的条件下,在均衡时,企业将存在过剩产能。由于企业通常是在需求实现之前进行产能投资决策,因而需求不确定性往往被认为是产能过剩的关键因素之一。Escobari和Lee[18]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需求不确定性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他们假设需求不确定性服从GARCH过程,价格基于该分布提前设定,从而需求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产能利用率越低。实证结果表明,非预期需求的标准差每增加1个单位,产能利用率将降低21%。

从以上研究结论不难发现,现有文献对于产能过剩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并未给出明确结论。为了准确评价中国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有必要针对中国数据,细致考察二者之间的实证关系。

二、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集中度的测度

1产能利用率的测度

目前测度产能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有峰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法、随机参数生产前沿面法、基于非参数生产前沿面的数据包络法以及在该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素可处置度法等。本文借鉴韩国高等[2]采用的成本函数法来测度中国制造业15个重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假设企业目标为利润最大化,其生产技术满足规模报酬不变性质,且唯一固定生产要素为资本。企业的可变成本函数(VC)可以表示为:

VC=VC(K,K・,Pj,t,Y)(1)

其中,K表示固定资本,K・表示新增资本,Pj表示可变投入价格,t表示技术进步, Y表示产出。因而企业短期总成本函数(STC)可以表示为:

STC=VC+PkK=VC(K,K・,Pj,t,Y)+PkK(2)

其中,Pk表示资本租赁价格。为了计算产能产出并进而计算产能利用率,需要先确定可变成本函数的具体函数形式。根据韩国高等[2]所采用的方法,将劳动(L)、能源(E)和原材料(M)作为生产的可变投入要素,资本作为生产的准固定投入要素,则通过劳动价格标准化后的可变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03―2011年。基于式(4)估计产能利用率的步骤和数据说明,详见韩国高等[2]的研究。估计中需要使用工业增加值和劳动价格数据。由于2008年以后无行业工业增加值公开数据,本文按各行业工业增加值12月累计增速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计算得到2008年以后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关于劳动价格,首先,根据2003―2009年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制造业工资总额的平均比例,以及2010年和2011年就业人员工资总额计算求得制造业工资总额,按照2008年各行业工资总额所占比例,将2009年以后的制造业工资总额拆分成各行业工资总额;其次,按照2005―2008年各行业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人数平均比例以及各行业从业人员数计算求得2009年以后各行业在岗职工人数;最后,根据各行业工资总额以及在岗职工数,计算求得2009年以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并进而利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得到各行业劳动价格的替代变量。

2市场集中度的测度

市场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实证分析中经常采用价格成本差额

图1重工业各行业的PCM指标

注:本文按照行业分类标准中各行业的排序依次进行编号。其中,1表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表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表示“医药制造业”;4表示“橡胶制品业”; 5表示“塑料制品业”;6表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表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表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表示“金属制品业”;10表示“通用设备制造业”;11表示“专用设备制造业”;12表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表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表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表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三、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中国制造业中15个重工业行业进行检验。鉴于2011年11月1日起国家统计局开始实施2011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保持数据统计范围的一致性,选取2003―2011年为样本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下文将分别就模型中所涉及到的除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外的其他指标选取和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1)产品出口(EX)。产品出口增加了产品需求,产能利用率通常会随之增加,因而预期出口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当前的出口很可能导致行业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与产能利用率通常存在负相关关系。衡量产品出口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要权衡这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效果。本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衡量产品出口比重。

(2)需求波动性(DV)。当产品需求发生波动时,企业由于退出成本等因素难以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规模,因而需求波动性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往往呈现负相关关系。本文根据规模以上各行业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值之间的比重计算产品销售率,利用产品销售率波动衡量行业需求波动性。

(3)创新强度(R&D)。鉴于技术创新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需要在回归中控制创新强度指标。本文采用各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支出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衡量企业创新强度。

(4)体制性因素。体制性因素导致的过度投资通常被认为是造成中国产能过剩的主要成因之一。“晋升锦标赛”等机制使得地方政府常常具有比较强烈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机,由此可能形成无效产能。本文引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FIS)以及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比重(CS)来刻画各行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获取政府支持的能力,并以此衡量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5)宏观经济波动(INF)。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产能过剩同样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为了说明宏观经济波动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本文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衡量宏观经济波动的指标。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

(6)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产能利用。本文引入国家财政支出增速(GFE)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速(GC)来衡量宏观经济政策。

四、实证模型设定和估计结果

关于市场集中度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现有理论及实证分析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相较于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更有可能存在,因而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了PCM指标的二次项。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结构,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并对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自相关以及截面相关问题进行了检验。为消除上述问题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到稳健估计结果,本文采用Driscoll和Kraay[23]的DK方法得到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稳健性标准误,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模型估计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模型1未控制其他变量,估计结果显示,市场集中度(PCM)的二次项系数为负,并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因而可以初步判断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呈倒“U”型关系。模型2引入了全部控制变量,估计结果显示,市场集中度(PCM)及其二次项系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FIS)、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支出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R&D)以及国家财政支出增速(GFE)之外,其他控制变量系数至少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换言之,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产能利用率首先表现出上升趋势,但是当市场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增加,产能利用率将下降。这意味着通过提高市场集中度来化解产能过剩存在一定局限性。

产品出口(EX)、需求波动性(DV)以及宏观经济波动(INF)等指标系数的符号均符合理论预期。创新强度(R&D)的系数不显著,意味着在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集中度的间接联系中,创新并未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比重(CS)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速(GC)两个指标的系数均为负且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FIS)和国家财政支出增速(GFE)两个指标的系数均不显著,这些结果暗示中国的产能过剩可能主要源于信贷扩张,而非财政扩张。

出于稳健性考虑,本文同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上述模型再次进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将模型的两次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各模型相关解释变量的系数除了数值大小有所不同外,其符号以及显著性水平几乎一致。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利用制造业2003―2011年15个重工业行业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

本文的分析为正确认识产能过剩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加有效地应对产能过剩提供了一种思路。随着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运行负面影响的不断凸显,化解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为更好地化解产能过剩,政策制定者不能一味推动行业中企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更应该结合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具体地,为了切实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波动是产能过剩的直接诱因之一。为避免对市场运行的深度干预,政府应先考虑通过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来化解产能过剩,特别是在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应主要采用定向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控,以避免信贷资金大规模流向产能过剩行业。

(2)深化政绩考核制度及推动生产要素市场改革。由于当前实行的政绩考核体制是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的诱导因素之一,为缓解体制性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须抓紧深化政绩考核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通过扩大投资增加GDP的热情。与此同时,须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削弱地方政府对信贷市场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信贷资金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完善信息和预警机制。为抑制需求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不稳定对产能利用的负面作用,须发挥政府在收集、处理和分析经济活动信息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科学地判断市场走势。同时,政府也应定期公布有关行业产能利用率状况、现有产能以及在建产能等方面的信息,并建立行业产能利用的评估与预警体系,在引导企业投资行为的同时防止产能过剩出现加剧或反复。

参考文献:

[1]王维国,袁捷敏我国产能利用率的估算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2,(20):8284

[2]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齐鹰飞,王晓姝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1831

[3]周劲,付保宗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体系及在我国工业领域的表现特征[J]经济学动态,2011,(10):5864

[4]林毅夫,巫和懋,刑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 416

[5]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9,(1):5364

[6]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9):2636

[7]刘西顺产能过剩、企业共生与信贷配给[J]金融研究,2006,(3):166173

[8]Winston, GCCapital Utiliz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Economic Journal, 1971, 321(81):3660

[9]Esposito, FF, Esposito, LExcess Capacity and Market Structur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4, 56(2):188194

[10]Esposito, FF, Esposito, LExcess Capac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Another Look at the Evidenc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9, 61(1):159160

[11]Salim, RADifferentials at Firm Level Productive Capacity Realization in Bangladesh Food Manufactur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J]Applied Economics, 2008,40(2224):31113126

[12]Jadlow, JMNew Evid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81, 2(2):9196

[13]Gottschalk, S, Janz, NInnovation Dynamics and Endogenous Market Structure: Econometric Results from Aggregated Survey Data[DB/OL]ZEW Discussion Papers, 2001

[14]Smolny, WInnovations, Prices and Employment: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for West German Manufacturing Firms[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8, 46(3):359379

[15]Afandi, E, Kermani, MWhat Determines Firms’ Innovation in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DB/OL]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 Paper, 2014

[16]Pindyck, RSIrreversible Investment, Capacity Choice and the Value of the Fir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 78(5):969985

[17]Gabszewicz, JJ, Poddar, S Demand Fluctuations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under Duopoly[J]Economic Theory, 1997, 10(1):131146

[18]Escobari, D, Lee, JDemand Uncertainty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in Airlines[DB/OL]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 Paper, 2013

[19]Cheung, YW, Chinn, M,Fuji, E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Persistence of Sectoral Real Exchange R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1, 6(2):95114

[20]Cheung, Y W, Pascual, AGMarket Structure,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Persistence in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04, 1(1):123

[21]Domowitz, I,Hubbard, RG, Petersen, BCBusiness Cyc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PriceCost Margin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 17(1):117

[22]Prince, Y, Thurik, RThe Intertemporal Stability of the ConcentrationMargins Relationship in Dutch and USManufacturing[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4, 9(2):193209

[23]Driscoll, J, Kraay, AC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with SpatiallyDependent Panel Data[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7, (11): 549560

Market Concentration and Excess Capacity

QI Yingfei1, ZHANG Rui2

(1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4

从2002年起,开滦集团公司实行专业化重组,随着重组工作的到位,煤业分公司生产活动的中心发生了根本变化,取消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产、供、销活动主要突出了生产环节。因此,强化原煤制造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就成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全面研究控制成本途径,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的总体思路

全面研究控制成本,确定了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的总体思路:以推行全面成本管理战略为导向,改善成本管理思路,拓宽成本管理视野;以“市场化精细管理”为基础,延伸会计核算,做实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2. 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成本研究,制定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措施。

面对大部分矿井生产区域紧张,地质构造复杂和部分矿井进行复采造成煤炭质量先天不足,以及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等一系列新的问题,煤业公司除了坚持多年积累的降成本的方法以外,更重视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成本研究,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措施。

2.1加强成本的刚性控制,细化成本指标分解,明确成本管理责任,增强成本预算管理的控制力,把控制成本的功夫做到家。克服潜力挖尽的思想,严格防止大手大脚的成本消费倾向。

2.2坚持依靠科技降成本。坚持向工程设计要效益。本着安全、优质、低耗的原则,优化巷道工程设计,减少废尺废巷,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巷道套修率;坚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积极推进供电系统“四遥”功能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实施高效节能水泵改造,实现排水自动控制,积极引进推广新型节电装备和技术;

2.3坚持加强机制调控,巩固市场化精细管理的成果,通过价值链管理实现人财物的有机结合,达到控制成本费用目的;

2.4坚持搞好物化劳动消耗控制,对可控成本费用认真进行分析,控制物化劳动消耗,严格实行定额预算管理,加强劳动消耗考核;

2.5坚持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加强游离于市场化精细管理价格体系以外的一切费用指标的控制,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和绩效工资挂钩考核,使全部预算指标都能确定责任主体。WWw.133229.cOm搞好创新增效、小革小改活动,坚持开展大清理、大回收活动,广泛开展修旧复用工作,积极组织废旧物资、设备让售工作。

通过以上举措,煤业公司近年总体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全面完成了各项成本指标。

3. 以“市场化精细管理”为基础,延伸会计核算,做实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本着“扎实推进、逐步完善、务求实效”的原则,煤业公司推行市场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全面转,在全面建立了符合公司实际的内部市场运行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地在全公司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推进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的规范运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使我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1钱家营制定和完善了内部银行核算管理办法,按照管理会计的方法,严格核算各市场部、各基层单位盈亏情况,探索出一个具有特色的市场化核算模式。

对回采、掘进、开运、机电等各专业市场部所属单位按照每月有量可计的产量、进尺等完成情况,以及年初制定的结算价格,采取纵向结算的形势,按月拨付销售收入。同时,本着“有偿使用”的原则,部门、单位间相互提供产品、劳务,一律按照公司统一的

转贴于

价格、通过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由服务单位向被服务单位结算劳务收入,内部银行进行审核记账,以此形成相关单位的收益和成本费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形成链式结算。其次、结合井口物资超市的推行、将物资管理和材料费用的归集同划卡领料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对物资材料的特色管理和日常管理。有效地调动了各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及工作服务质量。

各主要生产单位在控制支出、增加收益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效果,每年产品市场节约费用80万元;开拓运输市场节约费用100万元。

3.2赵各庄完善了基层区科内部价值管理,整合改造了区队成本管理流程。

突出抓了两个关键环节。一个环节是,在形成价值管理的价格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区队内部全面的市场化交易规则,区队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电力、劳务、可控设备及配件均按区队内部市场价格进行结算。区队下属车间、点班等单元称为相对独立的成本的成本核算单位。各单元承担相应的生产成本责任,并分项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结果进入单元的收入分配。各单元内的岗位员工依据劳动价值及成本核算进行工资分配。各单元之间为交易双方,经济往来按区队市场价格进行有偿结算,形成了区队价值管理的运作机制。另一个环节是,规范了区队内部单元和员工当日劳动量和收入分配的考核认定程序。单元当日按工作量获得工资总量,由上级主管进行考核,由同级相关单元进行认定,日清日结,公开透明。

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切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人均工资提高了23%。

3.3荆欢矿建立了 “单项工程管理系统”。

在单项工程的管理方面。贯彻了分层次、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得这一费用支出的管理控制更加趋于有效合理。为此,专门开发了“单项工程管理子系统”,首先,由施工单位按照安拆工程和单项工程的完工情况录入工程量,其次、由生产技术部相关部门对工程量进行核定,最后,由财务部根据年初预算的分解情况,审核工程量、并划定结算价格,内部银行通过系统进行归统并记账,作为核算单位的单项工程收入。这样做,改变了过去那种对单项工程的粗放式管理,实现了结算过程的内部牵制,有效的控制了成本支出,节约工程支出8%。

3.4积极谋划经营管理信息平台的研发和完善工作,为市场化精细管理的顺利推广提供技术保障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5

一、关于生产资料市场形势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和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也出现了需求促进市场,市场拉动经济的好形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按照现行价格计算,1985年为4480亿元,1990年翻了一番,达到9851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2.2万亿元;1998年又接近翻番,达4.27万亿元;2002年7.1万亿元。如果照这个口径计算,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18年间差不多翻了4番。即使剔除价格因素,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也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

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总体来看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计得要好。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达到8.5%的增长速度,总量超过11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增速又创新高。一是市场需求强劲,销售增速加快。1—10月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完成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全年预计超过8.5万亿元。二是国内资源产销两旺。1—10月份,钢材产量1.9亿吨,同比增长20.5%,预计全年产量可达2.1亿吨;汽车产量363万辆,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430万辆。三是主要品种进口量攀升。1—10月份,重要生产资料进口增长24.9%。其中,钢材进口3105万吨、同比增长51%,铁矿石和原油的进口增长幅度分别为31.7%和30.3%,有些原材料进口量已达到或超过国内产量的一半。四是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从重点监测的200种生产资料价格来看,约80%的品种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1—10月份,价格水平累计同比上升7.5%,其中油品、钢铁和部分化工原料涨幅较大。从目前走势看,全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有可能比上年上升6%左右。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显著回升,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重要标志。拉动市场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一是生产的拉动。1—10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增幅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18.5%,从而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上升。二是投资的拉动。1—10月份,投资同比增长30.2%,高于上年6个百分点,而且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性原材料和重大装备的需求大量增加。三是消费的拉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由“衣食温饱”向“住行小康”转变,住房、汽车和电子通讯产品等成为消费“新亮点”。四是进出口和外资的拉动。1—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823.3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全年预计达到8000亿美元。到10月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35.6亿美元,期末国家外汇储备4009.92亿美元,都达到新的高度。五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先后利用国债资金8000亿元,建设规模超过3万亿元,成为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明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的力度和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生产资料市场从总体上来说还会处于上升期,销售总额增长幅度会继续高于GDP的增长,重要生产资料国内资源和进口量将持续增加,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将在高位呈稳中有升的态势。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向好的形势,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价格变化过快,对国外资源依赖程度加大,下游产品成本承受能力限制等。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十分重视,我们也要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二、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

传统国有物资流通企业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曾经是生产资料流通的主渠道。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无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993年以来的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10年,也是传统物资流通企业脱胎换骨,分化重组,转轨变型的10年。经过10年改革,原来自成体系的全国物资流通行政管理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以市场为主导的流通体制基本确立。地县一级原来的国有物资经营管理单位基本上转轨变型,大多数县级及以下单位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或退出原来的行业。省区市一级经过深化改革,并购重组,有一部分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一部分正在重组整合;还有部分企业仍处于生存探索当中。从总体上来看,原来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打破,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基本建立,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局面。

但是,流通渠道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流通快速发展的总趋势。10年前,物资系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52亿元,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元的29%。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系统企业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比重下降为10%左右。现在,虽然没有准确统计,估计系统物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社会销售[next]的比重顶多也就在3—5%。10年来,原有国有物资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步下滑,而各种类型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工业生产企业的直销蓬勃发展,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做大。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资料,但年销售钢材上百万吨、销售汽车上千辆的民营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都已出现,发展势头很猛。在流通主体和渠道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制、配送制、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得到较快推广,生产资料流通的规模、速度、效益、效率、服务和质量都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一批原来的物资流通企业通过深化改革,转轨变型,走出了新的路子,规模越做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据统计,纳入2002年重点统计的33家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比同期全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增长13.8%高出11.2个百分点;今年1—10月,47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4%,高出同期全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增长幅度13.9个百分点。47家重点企业中有28家盈利9.7亿元。全年预计销售收入,浙江330亿元、上海260亿元、天津230亿元、广东200亿元、安徽100多亿元,20多家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物资企业可望达到10亿元以上。对这些企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在这次会上,我们就请部分企业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共同点:

(一)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企业改革,抓好体制创新、企业转型。浙江物产集团从抓机构转体和成员企业改制入手,历经10年改革,完成了行政机关向经济实体的体制转型,成员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投资主体,普遍进行了多元持股的公司制改造,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经营业绩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从去年起连续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今年名列第58位;连续8年进入全国外贸500强行列,200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预计超过10亿美元。今年以来,浙江物产集团继续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华星集团经过几年来的整改重组、招商改制,已由资不抵债转变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所属成员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制任务,全体职工实行了劳动用工市场化和岗位聘任制。集团确定了“一切以投资回报为出发点,努力创建新体制、新业务和新文化”的发展思路。三年多来,引进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12亿元。所属华星汽贸建立品牌汽车专卖店63家,年销售规模达50亿元。在2001年和2002年财政部考评中,华星集团被评为优良企业,并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500强企业集团名单。安徽省物资局1995年退出政府序列,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集团经营陷入困境,到1998年明亏加潜亏超过1个亿。从1999年开始,徽商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由不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到多元投资企业的转变,对资不抵债、亏损严重企业清理重组,在能够正常经营的企业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到2001年,集团公司净资产累计增值74.5%,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35%。2002年同1998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2.62倍,盈亏相抵增加赢利6630万元。通过改革走出困境的例子还有许多,他们的经验表明,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是国有物资流通企业的根本出路。

(二)明确市场定位,调整经营结构,集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天津市物资集团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狠抓企业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充分运用优势企业和良性资产,整合社会资源,联合生产企业和金融部门,培育核心业务。2001年,公司名列全国企业500强第119位,2002年上升到111位。广东物资集团坚持做大做强主营业务,连续7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1—10月,实现自营销售收入118亿元,汽车、钢材、机电、煤炭、石油、有色、建材等主营品种普遍大幅度增长。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狠抓骨干企业和重点品种。2002年21家骨干企业经营总额同比增长32.1%,占集团经营总额的87.3%,旧车、拍卖、汽车、煤炭、铜、铝锭等品种和业务在当地市场保持了领先地位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编辑:)(三)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中国诚通集团1999年进行剥离重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扭亏为盈,进入中央管理企业序列。集团现有总资产98亿元,年货物吞吐量3500万吨,现货交易额700多亿元。近年来,诚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向现代物流业务转型。他们对原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扩展服务功能,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社会化物流服务,收入结构由单一的仓储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分销、加工、仓单质押、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现代物流模式转换。诚通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3—5年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徽商集团把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产业和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经过两年整合,明确了发展现代物流、对外贸易和汽车销售三大支柱业务,今年上半年又开办了钢材电子交易市场。他们的“农家福”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项目,已建成3个中心店,130多家[next]连锁加盟店。天津物资集团按照贸易加物流的模式,努力推进经营方式创新,配送企业已达255户。按照现代营销方式,应用电子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他们吸收供应链管理理论,联合金融部门,与生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业务链条,不断开拓出企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子。

(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浙江物产集团为什么在这10年改革发展中始终站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董事长、好的总经理。他们坚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住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重大决策集体决定,没有发生大的失误,班子每位成员都维护领导集体的团结。因此,浙江物产能够连续10年保持平稳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广东省物资集团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营管理双丰收,集团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81位,广东省50强企业第19位。集团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浙江物产、广东物资和其他单位的经验再一次表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支职工队伍,有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10年前,我们就讲过“有为才有位”。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领先的地位。各地情况有所不同,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

三、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当前,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各地都有安排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时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世界经济逐步回升和结构调整加快,对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同时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使我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十六大关于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切实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机遇期,努力加快自身的发展。下面,我结合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实际,谈谈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一些想法。

(一)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抓好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显然,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而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对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不应该是“一刀切”,也不是简单地“一卖了之”,而是按照中央确定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市场竞争的原则,实施“进”或“退”。“有为才有位”。“有为”在行业中有优势,有竞争力,就能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你才能“进”。否则,“无为”,不适应市场需要,没有竞争力,就只能“退”。“退”不能使国有资产流失,不能逃废债务,要安排好职工出路,做到退而有序。当前,各地都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筹划对国有资本的战略性改组,我们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之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重组方式。

(二)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改革方向。

这几年,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一股独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包括一些已经获得稳定发展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作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来选择具体的改革模式。从这次会上几家企业介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这么几种做法:一是以浙江和广东为代表的,以国有资本为主,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模式。用广东物资集团的说法就是“一人坐轿,两人抬轿”的改革思路。即以我为主(国有资本坐轿),引进两者:投资者和合作经营者。二是以安徽为代表的股份制改造模式。从产权入手,分步骤改造国有独资公司,将直属企业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去年,按照省政府决定,原省商务厅12家直属企业已与徽商集团合并重组。三是以上海物资集团为代表的改革重组模式。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整体进入新组建的“百联集团”。

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原来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走到尽头,体制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凡是发展型企业都是进行体制创新的企业,不解决体制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没有出路。我们一定要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紧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根据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竞争进入新的阶段。买方市场已成为商品供求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企业没有资源优势可言;民营流通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我国履行WTO的承诺,到2005年将取消分销服务的所有限制;对东盟地区率先实行零关税政策,与港澳地区的贸易便利化安排,给生产资料市场加入新的竞争因素。这种竞争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明确市场定位,采用现代流通方式,尽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传统物资企业都去搞现代物流。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目前物资企业转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转向纯贸易企业,集中力量把贸易做大做强;一种是转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再一种就是贸易加物流,通过扩大贸易支持物流的发展,物流的发展又反过来提高贸易的竞争力。物资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扩大主业经营,促进业务创新,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因此,物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自身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很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仓储设施、运输手段、物资加工和配送能力,这些物流资源是开展现代化物流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发展现代物流首先要盘活利用好这些资源。从物资企业发展看,资源整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我为主,着力于内部整合或整合外部资源;另一种是,被具有竞争优势的外部企业整合,承担其供应链中某一段物流服务或成为其物流服务的能力供应商。企业的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我们必须加入到供应链当中去,游离于供应链之外的企业,是没有出路的。

(四)改造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企业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元,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元)。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然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6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项目概况

(一)名称

(二)承办单位介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介绍

(四)主管部门介绍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产品市场前景

(二)原料供应问题

(三)政策保障问题

(四)资金保障问题

(五)组织保障问题

(六)技术保障问题

(七)人力保障问题

(八)风险控制问题

(九)财务和经济效益结论

(十)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中国奢侈品行业迅速发展

(二)项目发起人发起缘由

(三)翡翠市场需求强劲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

(三)带动本地区居民就业

三、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国际市场调查

(二)国内市场调查

(三)价格调查

(四)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市场竞争调查

二、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一)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产品价格预测

(四)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加工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产能规划方案

二、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地与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建设地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情况

(三)资源情况

(四)经济情况

(五)人口情况

二、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内容

3、造价

(二)土建规划总平面布置图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项目环保、节能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项目环境保护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三)保护评价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项目节能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分析

四、项目消防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四、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项目组织计划和人员安排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项目组织计划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六)项目筹资方案

四、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五、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六、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七、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八、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九、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第九部分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部分

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财务上可行。

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财务内部收益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l)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项目投资收益率

项目投资收益率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一部分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风险及防控措施

第十二部分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 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 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 工艺流程图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7

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年前三季度我市金融业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金融机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金融业总资产止跌回升,金融市场交易活跃,金融创新稳步推进,金融业增加值快速增长,金融业对经济社会贡献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金融机构数量稳步增长,金融业总资产止跌回升,金融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社会贡献进一步增强。截至9月底,我市新引进金融机构8家,其中2家法人机构,6家分支机构,保持我市金融机构数量的平稳增长势头,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94家,其中法人机构73家;金融业总资产达到3.09万亿元,同比增长34.9%。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07.5亿元,同比增长20.5%,占GDP比重为13.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378.33亿元,同比增长0.14亿元,基本持平,其中银行业实现净利润221.87亿元,同比下降31.05%,证券业实现净利润155.31亿元,同比增长179.53%,期货业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35.29%。年前三季度,资本市场为全国企业提供直接融资730亿元。

(一)银行业平稳增长,资产质量良好。截止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6062.02亿元,比年初增加5456.97亿元,增幅为26.4%;银行存款余额17395.50亿元,比年初增长22.03%,银行贷款余额14171.39亿元,比年初增长27.03%。不良贷款余额208.26亿元,比年初减少13.77亿元;不良贷款率1.39%,比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继续实现不良贷款的“双降”。

(二)资本市场大幅回升。截止年9月底,深证成份指数11206.85,同比增长48.2;股票累计成交金额13.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7.2%;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764家,同比增加24家,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297家;上市公司总股本3777.11亿股,同比增长11.5%;上市公司总市值43339.55亿元,同比增长63.2%;辖区共有105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29家)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截止9月底,17家证券公司,居全国各城市第一,总资产3289.02亿元;16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166只基金,基金总规模7924.3亿份,基金资产净值7489.5亿元,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仅次于上海;12家期货公司,累计交易额92662.91亿元,同比增长44.87%,占全国的10%。

(三)保险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截至9月底,保险市场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01.3亿元,同比增长7.13%,较全国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其中,产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75.15亿元,同比增长13.34%;寿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126.14亿元,同比增长3.75%。累计赔付支出52.83亿元,同比增长1086%。各保险公司总资产566亿元,较年初增加56亿元,增幅为17.43%。

(四)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年前三季度,货币市场总成交19.26万亿元,同比增长31.94%;现金累计净投放924.13亿元,同比减少4.96%;证券市场总成交13.96万亿元,同比增长73.4%;银行结售汇总额888.19亿美元,同比下降15.91%,结售汇顺差206.17亿美元,同比下降47.7%;黄金夜市总成交5344吨,同比增长100%,占上金所总成交量的46.8%,总成交金额2365.72亿元,同比增长6.4%,占上金所总交易额的34.5%。

二是金融业对经济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我市金融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力为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社会服务功能,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年6月市政府《市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从监管体系创新、政策扶持、环境体系建设、业务体系创新指导、鼓励发展多种形式专业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等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在市政府引导和金融监管部门支持下,金融机构积极发挥金融创新功能,积极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创设新机构、建立新机制、开发新产品,村镇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审批机制及各种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新产品纷纷涌现。

(三)今年以来,我办会同有关部门举办4次“银企融资洽谈会”,为1000家企业及40多家银行进行对接,取得了良好效果,召开5次协调会,解决市百人服务小组调研中50多家企业反映融资难具体事项。

(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原有九家小额贷款公司已按要求开始进行整改,今年我市已经进行两批小额贷款公司联合评审工作,共批准新设立15家小额贷款公司,另有10余家公司也正在积极受理过程中,已经开展业务业务的16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15.5亿元,贷款余额为15.3亿元,

三是金融创新亮点纷呈。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我办联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关于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并就近期需中央和省支持和解决的若干事项,分别以市政府名义发文上报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非正式上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市政府与中国保监会将于年内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快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从多个方面推动保险创新试验区深入发展;我市已经形成良好的金融创新氛围,金融创新亮点纷呈,今年我市共有53金融机构申报161个金融创新奖项目,申报机构及数量均创历史纪录。

四是深港金融合作稳步推进。年6月深港启动商品期货交易方面的合作,目前双方正就合作形式与内容分别上报;7月7日我市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正式启动,成为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得首批试点单位,10月13日市政府再次召开地区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工作推介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市人民币贸易跨境结算金额占全国50%以上;7月,香港按揭证券公司与金融电子结算中心合资设立经纬盈富担保有限公司,是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深港金融合作的具体举措和重大创新。

五是深莞惠共同推进金融一体化。三市于6月5日正式签署了《深莞惠加强金融业合作协议》,三市将在建立金融合作交流机制、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拓展异地业务、加强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以及三市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携手合作,不断提升三市金融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此外、我办积极与东莞、惠州金融办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三地银企合作,并邀请东莞、惠州银行、企业参加我市年底举行的金融博览会;三方计划与年内就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合作。

六是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今年,市政府适时修订出台了促进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大了对金融业的扶持力度;我办多次深入金融机构调研,全力协调解决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福田金融中心区、罗湖蔡屋围金融中心区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南山科技园金融创新服务基地、龙岗平湖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完成一期工作,开始进行招商引资,南山后海金融商务区开始进行规划建设,目前,深交所营运中心施工较为顺利,周边4个金融机构项目联合招标已经完成,年内将动工,中心区第二批金融用地已经奠基开工;今年分别积极支持举办各种金融论坛,营造良好的金融思想观念环境: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联合举办第五届中国金融市场论坛、与中国保监会联合举办中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国际论坛并积极争取其永久落户、首次举办银行间合作高峰论坛、支持举办中国保险公估国际论坛、支持和讯网、网易、广州日报在举办中国创业板峰会等。我市金融生态环境也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在最新一期伦敦金融城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我市首次入围就获得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第五名的高度评价。

二、年我市金融工作思路

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我国创业板开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全面启动,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得批准启动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进入深入探讨阶段等等一系列重大利好也给我市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结构”为指导,全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创业板做强做大,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启动,标志我市初步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年,我市应该推动创业板做强做大,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年创业板上市规模达到200家,本地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5家以上,使创业板逐步成为引领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

二是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组织落实《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联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向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申请政策,争取在深港资本市场连接、REITs试点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是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发展。在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为港资以及国内外金融机构提供发展空间,通过降低门槛、放宽限制,优化生态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香港及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该区设立国内总部和分支机构,使其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新的集聚地;完善金融创新政策和机制,深化深港金融合作,促进国家金融改革创新开放在该区域先行先试,积极推进该区域在金融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监管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四是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尽快与中国保监会签署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向保监会争取商业保险投资医疗机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小额人身保险、降低香港保险机构进入市场门槛、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等试点权,推动保险创新试验区快速发展。

五是推进深港金融合作。

一是积极推进人民贸易结算试点工作。年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科工贸信委等部门,扩大试点企业范围,争取试点企业达到1000家,推动我市外贸经济发展。

二是加强深港资本市场合作。支持深交所尽快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加强深港资本市场合作,重点推动深交所ETF产品与港交所恒指ETF产品相互挂牌上市。

三是推动深港商品期货合作。经市政府批准后,与香港商品交易所继续对深港在商品期货方面的合作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尽快提出具体合作思路和方案,经深港双方政府评估后,我办将联合香港商品交易所尽快自行落实解决有关事项。需中央有关部门支持的,我办将联合香港商品交易所协调深港政府共同向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上报寻求支持。

六是推动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兄弟城市推动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优惠政策,争取在年出台符合我市情况的有吸引力私募股权基金优惠政策,推动私募股权基金新一轮大发展,打造全国私募基金中心。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8

论文关键词:市场化,工业化,均衡关系,实证分析

一、引言

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化是在市场经济制度非常成熟的条件下完成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化选择了以计划经济为制度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在此阶段市场化与工业化基本是绝缘的。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市场化与工业化由浅到深的结合,工业化的体制障碍大大突破,催生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经过3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基本共识,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和市场化已成为“五化”中最重要的两个战略支撑点。

我国学者研究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大多从定性角度来研究,也有少数人尝试用定量方法研究。在定性研究方面,普遍认为工业化与市场化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不能割裂,市场化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因素,工业化是市场化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与市场化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作用又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社会耦合结构(龚唯平,2001)。从转轨国家的体制改革角度,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驱动市场化,实现工业化与市场化挂钩的历史任务(赵凌云,1992)。从经济的现代化层次看,包括市场化与工业化两个层次,市场化是基础和前提(赵德馨,2001)。就中国而言,有学者认为我国市场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工业化的有效推进(郭克莎,2000)。在定性研究方面,有学者构建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3项指数,并进行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与产出的定量分析(宋德勇,1999)。也有直接用实证方法来研究工业化与市场制度的关系,通过计算综合性的工业化指数和市场化指数,然后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崔向阳,2003)。总体上看,定性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定量化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

因此,定量化研究中国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还有继续深入的必要,对于协调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关于市场化与工业化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市场化指数与工业化指数两个测度体系,分别对1978-2007年以来的市场化和工业化指数进行测度,然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检验。深刻揭示工业化进程中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作用,证明市场化是工业化实现机制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仍然要以市场化为实现机制,以此坚定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同时,对近年来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逆市场化的行为和现象起到一种正向的引导。

二、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体系及1978-2007年的测度结果

由于研究的目的和视角的差异,目前国内学者所建立的测度市场化进程的各种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总体上都反映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特点。本文借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管理研究院(李晓西,2003,2005,2008)建立的由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和金融参数合理化等5大类、11个子项共计33个指标组成的测度体系,构建一个适用较长周期、且数据能够连续获得的测度体系。

1、测度体系的指标结构和具体解释

本文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测度体系由三级指标层次构成。其中,一级指标3个,分别是:政府的合理规模和行为规范化、企业的多元所有制和主体自由化、市场的完备体系和交易公平化。同时,每个一级指标下设2~4个二级指标,全部二级指标包括9个,分别是:政府规模合理化、政府经济资源配置规范化、税负公平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的多元化、国际贸易自由度、金融改革深化程度、货币政策效果、定价自由度。每个二级指标又由2~4个三级指标综合而成,以便对我国市场化程度进行全面的定量评价。测度指标体系的总体结构请参见表1。

表1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测度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政府的合理规模和行为规范化

1.1政府规模合理化

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

政府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

1.2政府经济资源配置规范化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预算外收入占GDP的比重

1.3税负公平化

工业企业税收占GDP的比重

农业各项税收占GDP的比重

企业的多元所有制和主体自由化

2.1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城镇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

非国有经济类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比重

2.2所有制的多元化

外商直接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外资、自筹和其它资金所占比重

外方注册资金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注册资金的比重

市场的完备体系和交易公平化

3.1国际贸易自由度

平均关税税率

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税额占进出口额的比重

3.2金融改革深化程度

三资乡镇个体私营企业短期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

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3.3货币政策效果

最近五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

3.4定价自由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9

一、个人工作总结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之间本年度已经接近尾声,我是6月30来到白象春华求是学校,承蒙领导不嫌弃我是一个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懂的混小子,并接纳了我在单位工作,这是我走出“幼稚圆”的第一份工作,当然也少不了我在这里工作的头衔——市场专员,大专我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对于单位给我安排的市场营销工作,刚开始我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真是有心拿的起,无心做的好,因为我没有接触过市场营销这一块专业,我都不知道做一些什么,做起来就相当吃力。在我不解与困惑的同时,仅凭对市场工作的热情,单位的领导对我的成长倍感厚望,曾很多次找我谈心,提供我在工作精神上结实的信心和动力,伏案沉思这半年,我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归纳以下几点:1. 一切从零开始,积极学习市场运作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做到专业知识程度向市场这方面发展;2. 积极完成领导安排的有关工作,做到工作上有问题及时向领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懂就问,努力把工作做好;3. 工作于实际相符合,调研市场前景,并做好相应的市场计划;4. 分析市场需求,寻求招生市场关键在于哪,对市场的认识也有一个比较透明的掌握,并做好市场月报表;5. 在不断的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业务水平都比以前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6. 在每个月里设计好当月招生广告,如:广告纸、调幅、写真广告等,并积极的投入到市场的运作;7. 对于市场活动,如讲座、校外设点宣传,能很好的做好市场活动的策划,并执行;8.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调研当地其他培训同行的有关动态,分析效果,可行性时加以模仿;二、部门工作总结xx年6月30日,白象春华求是学校市场部门成立了,在将近半年时间内,逐步开展市场工作,从什么都没有的市场部,渐渐的在单位中成长,做到“市场工作先调查,其次汇报,接着计划,再执行,最后是总结提炼,”现在所需的资料都可以拿出,迎接总部考核。在单位业绩上可以知道我们市场部门是做的不好的,因为今年的招生业绩基本是和去年持平,对于当地的一些小型电脑培训机构来说,地理环境优势、学校师资都在我们之下,对手只有在项目学费上往下调,这给我们的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我们稳站当地市场那是一个必然性。下面我对我们部门的工作做一下归纳1. 部门建设:部门刚刚启动,市场体系还不是很完整,可是开展市场工作人员严重不足;2. 部门人员培训:经过大半年的打磨,并参加总部安排的有关市场业务规范及市场运作规范的培训已经有很多次,已基本上掌握了市场招生工作,但业务技能及专业精神方面仍需加强。由于部门人员少、任务重,故专业技能培训不够。3. 部门工作数据分析:在工作上对于市场数据分析是非常不足的,因为市场招生就是我们的工作,如果学生来报名了,可是我们还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我校有相关的培训项目;4. 部门工作情况:工作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市场人远没有养成一个写工作总结和计划的习惯;5. 部门创新性:新业务的开拓不够,业务增长小,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6. 整顿单位内部市场品牌资料,迎接总部考核;7. 以上工作得到了单位同事的大力支持与携手帮忙才能完成目标,为此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三、xx年工作计划“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在千里之外”。新年度市场营销工作规划我觉得要强调谋事在先,但是我们还要明白年度市场工作规划并不是营销计划,只是基于年度分析总结的策略性工作思路,具体详细计划还需要分解到季度或月度来制定,只有这样才具有现实意义。1. 目标的拟定是来年市场招生工作的关键。在新年度市场招生工作规划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全年总体的招生目标、广告费用目标、利润目标、渠道目标、人员配置目标的拟定,其中:销售目标为140万/年,广告费用目标为1.2万/月,渠道开发目标为3条/年,人员配置为3人。2. 建立一支熟悉业务,而相对稳定的销售团队。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一切销售业绩都起源于有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合作精神的销售团队是企业的根本。在明年的工作中建立一个和谐,具有杀伤力的团队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3. 培养市场人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不断自我提高的习惯。总结问题目的在于提高市场人员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业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4. 品牌推广。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形象,我们做职业教育企业市场形象推广是很重要的,我的品牌有:春华、求是、贝盈等,做好品牌的推广首先我们要制定计划;5. 团队支持。为了保障来年市场招生工作顺利高效地实施,我们还需要通过苦练“内功”来强化关键工作流程、关键制度来培养组织执行力标准,以更好的发展客户服务需求,并使客户向其他课程上转化。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10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和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也出现了需求促进市场,市场拉动经济的好形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按照现行价格计算,1985年为4480亿元,1990年翻了一番,达到9851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2.2万亿元;1998年又接近翻番,达4.27万亿元;2002年7.1万亿元。如果照这个口径计算,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18年间差不多翻了4番。即使剔除价格因素,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也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

    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总体来看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计得要好。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达到8.5%的增长速度,总量超过11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增速又创新高。一是市场需求强劲,销售增速加快。1—10月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完成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全年预计超过8.5万亿元。二是国内资源产销两旺。1—10月份,钢材产量1.9亿吨,同比增长20.5%,预计全年产量可达2.1亿吨;汽车产量363万辆,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430万辆。三是主要品种进口量攀升。1—10月份,重要生产资料进口增长24.9%。其中,钢材进口3105万吨、同比增长51%,铁矿石和原油的进口增长幅度分别为31.7%和30.3%,有些原材料进口量已达到或超过国内产量的一半。四是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从重点监测的200种生产资料价格来看,约80%的品种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1—10月份,价格水平累计同比上升7.5%,其中油品、钢铁和部分化工原料涨幅较大。从目前走势看,全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有可能比上年上升6%左右。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显著回升,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重要标志。拉动市场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一是生产的拉动。1—10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增幅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18.5%,从而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上升。二是投资的拉动。1—10月份,投资同比增长30.2%,高于上年6个百分点,而且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性原材料和重大装备的需求大量增加。三是消费的拉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由“衣食温饱”向“住行小康”转变,住房、汽车和电子通讯产品等成为消费“新亮点”。四是进出口和外资的拉动。1—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823.3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全年预计达到8000亿美元。到10月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35.6亿美元,期末国家外汇储备4009.92亿美元,都达到新的高度。五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先后利用国债资金8000亿元,建设规模超过3万亿元,成为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明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的力度和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生产资料市场从总体上来说还会处于上升期,销售总额增长幅度会继续高于GDP的增长,重要生产资料国内资源和进口量将持续增加,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将在高位呈稳中有升的态势。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向好的形势,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价格变化过快,对国外资源依赖程度加大,下游产品成本承受能力限制等。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十分重视,我们也要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二、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

    传统国有物资流通企业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曾经是生产资料流通的主渠道。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无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993年以来的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10年,也是传统物资流通企业脱胎换骨,分化重组,转轨变型的10年。经过10年改革,原来自成体系的全国物资流通行政管理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以市场为主导的流通体制基本确立。地县一级原来的国有物资经营管理单位基本上转轨变型,大多数县级及以下单位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或退出原来的行业。省区市一级经过深化改革,并购重组,有一部分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一部分正在重组整合;还有部分企业仍处于生存探索当中。从总体上来看,原来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打破,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基本建立,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局面。

    但是,流通渠道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流通快速发展的总趋势。10年前,物资系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52亿元,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元的29%。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系统企业占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比重下降为10%左右。现在,虽然没有准确统计,估计系统物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社会销售的比重顶多也就在3—5%。10年来,原有国有物资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步下滑,而各种类型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工业生产企业的直销蓬勃发展,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做大。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资料,但年销售钢材上百万吨、销售汽车上千辆的民营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都已出现,发展势头很猛。在流通主体和渠道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制、配送制、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得到较快推广,生产资料流通的规模、速度、效益、效率、服务和质量都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一批原来的物资流通企业通过深化改革,转轨变型,走出了新的路子,规模越做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据统计,纳入2002年重点统计的33家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比同期全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增长13.8%高出11.2个百分点;今年1—10月,47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4%,高出同期全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增长幅度13.9个百分点。47家重点企业中有28家盈利9.7亿元。全年预计销售收入,浙江330亿元、上海260亿元、天津230亿元、广东200亿元、安徽100多亿元,20多家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物资企业可望达到10亿元以上。对这些企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在这次会上,我们就请部分企业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共同点:

    (一)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企业改革,抓好体制创新、企业转型。浙江物产集团从抓机构转体和成员企业改制入手,历经10年改革,完成了行政机关向经济实体的体制转型,成员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投资主体,普遍进行了多元持股的公司制改造,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经营业绩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从去年起连续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今年名列第58位;连续8年进入全国外贸500强行列,200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预计超过10亿美元。今年以来,浙江物产集团继续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华星集团经过几年来的整改重组、招商改制,已由资不抵债转变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所属成员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制任务,全体职工实行了劳动用工市场化和岗位聘任制。集团确定了“一切以投资回报为出发点,努力创建新体制、新业务和新文化”的发展思路。三年多来,引进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12亿元。所属华星汽贸建立品牌汽车专卖店63家,年销售规模达50亿元。在2001年和2002年财政部考评中,华星集团被评为优良企业,并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500强企业集团名单。安徽省物资局1995年退出政府序列,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集团经营陷入困境,到1998年明亏加潜亏超过1个亿。从1999年开始,徽商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由不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到多元投资企业的转变,对资不抵债、亏损严重企业清理重组,在能够正常经营的企业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到2001年,集团公司净资产累计增值74.5%,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35%。2002年同1998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2.62倍,盈亏相抵增加赢利6630万元。通过改革走出困境的例子还有许多,他们的经验表明,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是国有物资流通企业的根本出路。

    (二)明确市场定位,调整经营结构,集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天津市物资集团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狠抓企业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充分运用优势企业和良性资产,整合社会资源,联合生产企业和金融部门,培育核心业务。2001年,公司名列全国企业500强第119位,2002年上升到111位。广东物资集团坚持做大做强主营业务,连续7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1—10月,实现自营销售收入118亿元,汽车、钢材、机电、煤炭、石油、有色、建材等主营品种普遍大幅度增长。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狠抓骨干企业和重点品种。2002年21家骨干企业经营总额同比增长32.1%,占集团经营总额的87.3%,旧车、拍卖、汽车、煤炭、铜、铝锭等品种和业务在当地市场保持了领先地位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中国诚通集团1999年进行剥离重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扭亏为盈,进入中央管理企业序列。集团现有总资产98亿元,年货物吞吐量3500万吨,现货交易额700多亿元。近年来,诚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向现代物流业务转型。他们对原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扩展服务功能,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社会化物流服务,收入结构由单一的仓储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分销、加工、仓单质押、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现代物流模式转换。诚通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3—5年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徽商集团把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产业和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经过两年整合,明确了发展现代物流、对外贸易和汽车销售三大支柱业务,今年上半年又开办了钢材电子交易市场。他们的“农家福”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项目,已建成3个中心店,130多家连锁加盟店。天津物资集团按照贸易加物流的模式,努力推进经营方式创新,配送企业已达255户。按照现代营销方式,应用电子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他们吸收供应链管理理论,联合金融部门,与生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业务链条,不断开拓出企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子。

    (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浙江物产集团为什么在这10年改革发展中始终站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董事长、好的总经理。他们坚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住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重大决策集体决定,没有发生大的失误,班子每位成员都维护领导集体的团结。因此,浙江物产能够连续10年保持平稳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广东省物资集团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营管理双丰收,集团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81位,广东省50强企业第19位。集团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浙江物产、广东物资和其他单位的经验再一次表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支职工队伍,有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10年前,我们就讲过“有为才有位”。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领先的地位。各地情况有所不同,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

    三、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当前,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各地都有安排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时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世界经济逐步回升和结构调整加快,对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同时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使我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十六大关于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切实增强紧迫感,牢牢抓住机遇期,努力加快自身的发展。下面,我结合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实际,谈谈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一些想法。

    (一)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抓好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显然,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而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对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不应该是“一刀切”,也不是简单地“一卖了之”,而是按照中央确定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市场竞争的原则,实施“进”或“退”。“有为才有位”。“有为”在行业中有优势,有竞争力,就能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你才能“进”。否则,“无为”,不适应市场需要,没有竞争力,就只能“退”。“退”不能使国有资产流失,不能逃废债务,要安排好职工出路,做到退而有序。当前,各地都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筹划对国有资本的战略性改组,我们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之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重组方式。

    (二)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改革方向。

    这几年,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一股独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包括一些已经获得稳定发展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作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来选择具体的改革模式。从这次会上几家企业介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这么几种做法:一是以浙江和广东为代表的,以国有资本为主,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模式。用广东物资集团的说法就是“一人坐轿,两人抬轿”的改革思路。即以我为主(国有资本坐轿),引进两者:投资者和合作经营者。二是以安徽为代表的股份制改造模式。从产权入手,分步骤改造国有独资公司,将直属企业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去年,按照省政府决定,原省商务厅12家直属企业已与徽商集团合并重组。三是以上海物资集团为代表的改革重组模式。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整体进入新组建的“百联集团”。

    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原来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走到尽头,体制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凡是发展型企业都是进行体制创新的企业,不解决体制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没有出路。我们一定要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紧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根据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竞争进入新的阶段。买方市场已成为商品供求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企业没有资源优势可言;民营流通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我国履行WTO的承诺,到2005年将取消分销服务的所有限制;对东盟地区率先实行零关税政策,与港澳地区的贸易便利化安排,给生产资料市场加入新的竞争因素。这种竞争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明确市场定位,采用现代流通方式,尽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传统物资企业都去搞现代物流。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目前物资企业转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转向纯贸易企业,集中力量把贸易做大做强;一种是转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再一种就是贸易加物流,通过扩大贸易支持物流的发展,物流的发展又反过来提高贸易的竞争力。物资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扩大主业经营,促进业务创新,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因此,物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自身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很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仓储设施、运输手段、物资加工和配送能力,这些物流资源是开展现代化物流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发展现代物流首先要盘活利用好这些资源。从物资企业发展看,资源整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我为主,着力于内部整合或整合外部资源;另一种是,被具有竞争优势的外部企业整合,承担其供应链中某一段物流服务或成为其物流服务的能力供应商。企业的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我们必须加入到供应链当中去,游离于供应链之外的企业,是没有出路的。

    (四)改造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企业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元,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元)。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然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

    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必须对传统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结合整顿市场秩序,解决有的批发市场“假冒伪劣”“跑冒滴漏”的问题,规范市场行为。要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市场,充分发挥他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不少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有的利用场地优势,发展加工配送;有的利用批发优势,发展连锁店、专卖店、超市等新型业态;有的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批发交易;有的以市场为龙头,引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总之,现有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急需提升改造,改造后的批发市场在新的流通格局中可以大有作为。

    最后,我再讲一讲加强行业联系的问题。过去,无论物资部时期,内贸部时期,还是内贸局时期,我们这个行业有比较正常的联系渠道和方式,有定期的会议,原来的物资流通协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2001年以来,内贸局撤消、物资流通协会更名,各地包括省区市一级的行业管理机构和协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渠道和方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但是,不少地方的同志仍然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这种行业联系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两年,华东、华北、西南等地仍然坚持了年度片会制度。我认为,不论体制和机构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总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经验的交流和日常的联系。所以,希望大家对这方面的工作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比如,落实专人做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信息工作,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社的工作,与联合会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情况,传递信息。联合会从“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和为政府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很愿意积极做好这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