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07 18:04:02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70126

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给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让单独的学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团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出发,对探究性学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一、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方法是通过把学生分成几个人一个小组,各个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小组内的成员相互之间要共同合作,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共同进步。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现需要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小组成员能够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二)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学习本身是十分枯燥的过程,许多学生都容易失去信心,从而讨厌地理学习。探究性学习方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去学习地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创新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到这点,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新,而不能阻止学生去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信息,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 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探究性学习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参与,体验到参与其中的乐趣。探究性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热爱生活、谦虚接受别人意见等的良好品质,从而更加健康、全面发地展。

二、初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措施

(一)教师合理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教师在讲解重要知识之前,可以举一些相关例子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去想象,从而更好地去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几种典型的气候特征时,可以列出一些典型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去想象,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本身也比较抽象,在对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使得知识更加形象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恰当地去引导,让学生不仅能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去进行探究。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要把传统的教师讲变为教师讲与学生学有机结合,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利,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去学习地理。教师要合理进行分组,有效地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从而发挥出最大优势。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师本身要了解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进行创新。同时,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要多加肯定,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去学习。不同学科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点,所以教师要巧妙地应用这种关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衔接课;课堂教学实施

学生在初中只接触了一年化学,而高一化学教学又是初三化学的知识深化和能力提升,为保证高一学生对高中知识平稳过渡,我带领全组老师首先对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做深入研究。

1 全组教师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1.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选择性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多元化、选择性的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1.2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课堂的时效性

从初中化学单一性的一维课程变为高中化学多样性的二维课程,模块多,弹性大,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这也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1.3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知道,初中学习更多体现了直观感性经验,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这是由于初中化学知识迁移太少,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而高中学习更多要求抽象思维、思维的创新和拓展,也就是要具有创新思维意识,不再是根据经验来解决问题。正视初高中学习思维品质的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矫正我们的高中学习,选择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顺利完成初高中的学习衔接,更好地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高中学习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化学语言的抽象化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的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下降。

2 初高中课堂教学方法对比及指导

初中课程迈向高中课程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迈向一个较高的台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与初中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感到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一半以上学生感到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一半以上学生认为高一教学课堂容量大,内容难度大,找不到重点。其实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初高中知识没有衔接好。现将初高中学习内容、方法及对策简单介绍一下:

2.1 由初中知识“是什么”转向高中知识“为什么”

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性的知识占一定的比重。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反应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实验仪器的名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等。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了记住是什么之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需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2.2 由“死记硬背”转向寻找规律性记忆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较少,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也可以在中考时考高分;而高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或记忆后必须理解,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高中化学,因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而导致事半功倍。

2.3 处理好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三个衔接

(1)知识衔接

考虑到初高中的过渡,刚进入高一学习化学时,课本通常会回顾初中知识,并将原来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融入新知识的框架中,将已学知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2)心理衔接

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外部环境和课本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刚开始容易产生一些畏惧情绪,这很正常,但要及时调整好心态,稳定好情绪,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3)方法衔接

初高中化学学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重视双基、重视实验等,但随着所学内容的加深,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也逐渐增强,同学们必须把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化为记忆和逻辑思维并重的学习方法。

3 具体做法

3.1 抓好课前预习。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做好准备,能够带着问题听课,增强听课的目的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就是读、划、写、记。读就是通读课本,归纳课本含义;划就是要划出重点、要点和关键词句;写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疑点写下来,带着疑问去听课;记就是把重要的概念及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备方法等记住。正如古人所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3.2 掌握听讲方法。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其次要专心听讲,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积极思考;再次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注重理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此外,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课堂笔记应记纲要、思路、要点和问题,并及时做好笔记整理,处理好听、看、想、记的关系。

3.3 做好课后复习、课下作业。课后复习、作业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和作业可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并且通过归纳、整理将知识系统化,使知识真正被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4 学会归纳小结。在一个章节或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要进行小结。小结时应做到:揭示和突出已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和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内在网络;力求用简明、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可编写提纲或摘记要点,其中图表法尤其值得提倡。

5.掌握解题策略。 化学学科的解题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首先要认真理解题意。弄清题目给出了什么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回忆知识点,确定解题方案,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回忆有关的化学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公式等化学知识,设计一条解题途径,制订出解题的方案。正确解题,把解题的思路一步步表达出来,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解题结束时,要注意检查,以提高正确率。展开思路寻找规律。这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大多数学生最容易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一道题目做完以后,通过回想和总结解题思路,从中悟出规律性。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英语语法 教学研究 策略方法

语法学习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但是语法与学好英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学好英语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这样才能够按照这个规则进行语言的组织和运用。本文就是在认识到语法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进行的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适合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提高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1.提高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的语法教学是现在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逐渐被更多的人重视。在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新课标也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不强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要进行生动的课堂讲授,尽量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语法。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进行课堂教学,使小学生打好英语根基,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服务。

2.提高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我们都知道英语词汇是英语大厦的根基,那么英语语法就是这座建筑的支架,熟练地掌握语法是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规则才能够触类旁通,才能在交际过程中发挥创造力。这不仅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丰富和完善英语语法学习的理论结构,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3.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着某些弊端

在很长的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小学英语语法学习是一项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没有太大用处的学习内容,造成了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忽视。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一些老师开始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但是与此同时又弱化了对语法的教学,语法知识渗透的少了。又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何进行有效性的教学成为了一项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渗透语法教学是摆在小学英语教学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语法学习的有效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的知识储量。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课堂上的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认真地做笔记勾画疑难问题等学习的能力。现在的小学生学习的能力处在培养之中,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老师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既可以了解学生情况也可以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课堂讲授,也可以在课堂上强调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去勾画重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

2.运用实物进行课堂演示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要求小学生理解过于复杂和抽象的东西,而是应以形象思维训练为主,要求直观性和生动性,而语法是很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实物演示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这种演示法要求老师充分地利用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实物等形象的事物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介词in,on,behind,under等的时候,为了了解这些表示方向的介词,就可以拿着一个盒子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帮助学生记忆,放在讲台上用on,放在书桌里用in,并搭配一些简单的说明,学生就会记住这些介词的意思和用法了。

3.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对语法的感悟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不能要求学生对语法知识进行强制性的记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记得住语法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交际中理解语法,也就是所谓的隐性语法教学,可以从视、听、说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通过图片、实物以及多媒体设备等让学生感知到英语语法,能够基本表达出一些简单的句子,例如指着图片说This is a book。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交际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的交流,可以通过做游戏、比赛英语小诗、演唱英语歌曲等锻炼学生的英语语法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也能够从中养成对语法的感悟能力。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37-01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做好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一定要在求实效上下功夫。只要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构建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必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帮扶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密切配合各科老师,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交往,从他们那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还要经常与之共同研究,介绍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协调教育学生,并防止造成互相推诿、埋怨等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等情况。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或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必须诚意、及时地向科任老师个别反映,同时也必须向其介绍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基础与特点,帮助他们互相正确认识,改进教学或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又能形成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三位一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与日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1、加强隐性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

隐性教育是通过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班主任来说,强化“隐性教育”就是要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注重自身的形象、言谈、举止等。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仅包括美观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创建和谐、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心理环境。教师自身的言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加强隐性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班主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班级环境的建设。班级环境建设要体现本班的特色,通过班级环境物化的存在形式来表现主观的教育意图,如我在班级里要求要定期出好黑板报,墙上张贴名人画像、名人格言,等等。这样就使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有机结合,对教育对象发挥潜移默化持久的影响。第二、班主任自身形象的塑造。班主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比如,我在班里强调要加强尊重教育。尊重是双方面的,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同时也需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是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任,尊重他人是对别人理解、宽容和信任。班主任和教师,说话和做事都要符合职业操守。在班级工作中,我力求做到不尊重学生的话不说,不尊重学生的事不做。教育的力量来自于尊重,教育的效果来自于教育的感染力,在我以身作则带动下,我班的尊重教育搞得比较好。

2、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在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上,班主任应尽可能用品德实践方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增强德育方法的感染性,主要是指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用真实的形象、真诚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生活中的琼浆玉液,它既能滋润人的心田,又能亲和人们之间的关系,激发人们奋发进取。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努力做到严慈相济为人师,情理交融育英才,严到当严处,爱到细微处,用自己真诚的情感和健全人格来感化受教育者的品德。为了增强德育方法的感染性和直观性,班主任还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开放教育;数学教学;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成人教育的开放教育学生的数学学习,其学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开放教育试点有别于普通高校校园内学生的学习,其最大的区别是:学生以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课,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同时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显见,由于师生异地,教与学在时间空间上分离,学生“以个别化自主学习”就成为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学会学习”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特别是《经济数学基础》的学习,可以说是课程学习中的难点。所以,加强数学学法指导是开放教育数学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数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1、是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开放教育的师生准永久性的分离,必然要求学生应以自主学习为主,也必然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安徽电大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提出:“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以导学为主”。在试点项目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特征中又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自主学习的适应性和可选择性”。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新的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强烈要求要给予“渔”,而不仅仅是“鱼”,即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2、是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涉及。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特别是开放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一种在实践中边研究、边探索、边产出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点,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开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3、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当前,“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知道如何学、如何巩固,如何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二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和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读书笔记,能拟出读书提纲学习,能带着问题听课和进行网络学习,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交流;三是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和温习教材的方法;四是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五是指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学会如何交流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形成“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思——交流——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体系。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主学习、表达、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4.应考方法的指导

开放教育的考核从内容上说主要包括两类,即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从形式上说也主要包括两类,即卷面和无纸化考试。这就要求,一是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这是开放教育学习的基础;二是形成性考核要认真完成,这是开放教育学习的必要环节;三是期末考试要树立信心,认真对待,这是开放教育学习的最终检验;特别作为开放教育学习必要环节的形成性考核必须要求学员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不仅要认真地完成好书面作业,而且要完成网上学习的必要任务。对于学员熟知的期末考试则要求端正考试观,克服怯场心理和侥幸心理。并指导学员考试中要认真审题,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按题意做,不漏做、多做,并仔细检查修改等。

5.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合理安排工余时间学,要自觉地挤出时间学,要专注的不受外界干扰地学;学习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师生和生生要经常性的相互交流;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得失,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要学会借鉴他人好的学习方法,不盲目自大。

三、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

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出的基本法则。它是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学习习惯和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准则。

就目前开放教育的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应有以下几条原则:1、系统化原则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基础知识内部和相互之间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在平时就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知识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先形成小系统,再形成大结构,从而最终达到系统化的要求。如在经济数学中,什么是函数极限,它的存在与函数左右极限有何关系?什么是导数,它与函数极限又有何关系?什么是不定积分,它与导数又有何关系?什么是定积分,它与不定积分又有何关系?以及这些数学基本知识和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如何运用等。把这些知识串起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2.针对性原则

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一般来说,成人的知识面较宽,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能持久,自觉性强,但学习干扰大,工学矛盾突出,基础参差不齐。因此,首先要向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侧重于数学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次,要针对学生的类型差异,利用答疑电话、电子邮件、面授、小组学习活动进行分类指导。分类指导的方法和重点应有差异:对基础好的侧重于帮助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对中等程度的主要解决学习方法问题;对基础较差的不仅要提高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问题,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实践性原则

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使之达到自觉化、技巧化的程度。因此在面授指导中切忌单纯传授知识,满堂灌,而是应该进行知识的点拨和注重知识结构的形成,更重要的一是要与具体内容相结合,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二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在网络上寻求并使用学习资源,强化和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4.实用性原则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应以常规方法为重点,指导时应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注意穿插某些重要的单项学习法,如怎样记笔记,怎样积累资料,怎样使用工具书,怎样阅读理解和记忆定理定义,怎样归纳总结和梳理所学内容等。

5.自主性原则

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力求贯彻学生自主学习原则,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博采众长,使学生形成独立地思考习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等组成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激发学习动机、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

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有效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因此,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开放教育的学生数学学习一般都以“过关”为基本要求,古人日:“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过低的学习动机,必然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必须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要挖掘数学中的形式美、结构美等美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亦可以在面授或小组活动中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亦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探讨、研究的和谐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6

第一、管方向

就是保障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管、教、学三方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法学法、安排教学步骤、测量评价师生教学效果的依据;也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因素,教学目标制定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的重点不突出,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重复和知识的遗漏,这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表现。

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要求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原理,把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成目标体系,列出本课知识体系纲要。在具体制定时,要在制定与分解总目标、单元分目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课堂教学目标系统的内部结构要清楚,比如对认知目标要按照其水平层次,制定出教学双向的目标,明确关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目标成为大纲、教材和教师教学思想风格、学生现有基础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具有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育人目标的网络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一致,通过信息反馈,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矫正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第二、管容量

就是要管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要从教学内容的定量管理入手,保证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人而提高教学效益。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课,容量太小,学生处于知识接受和能力培训的"饥饿"状态,这不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还会滋长学生的惰性;一些课,容量过大,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消化不良",滋生逆反心理,既伤身体又伤感情。

因此,要管理课堂教学容量的构成要素是否完整,比例是否恰当。课堂教学容量涉及到知识量、能力量、训练量等要素,这三者缺一不可。①"课堂教学容量的确定,要管好课堂容量确定的标准。要使课堂教学容量科学适度,一要根据教学目标系统的总量和教学进度;二要根据学生现有程度、接受能力;三要根据学生现有教学手段。依据这三个标准,对知识量、能力量、训练量整体把握,定量思维,精心算计,合理分配。"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第三、管难度

就是要管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难易程度,要从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的难度管理入手,保证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水平程度使学生可以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管理教学、训练的难易程序,关键是难度的确定。分析如下:

一、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同既定教学目标的关系。完全放弃既定教学目标,一味迎合迁就学生,所教内容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都谈不上高效益。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负担,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教学和训练的目标应当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既不过于简单又不太难,应当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要注意序列训练与台阶训练相结合,减缓坡度,一次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最终达标。学生有兴趣和潜能的,应适当加大训练力度。

三、关照学生学习情绪,处理好学习中的焦虑。学生在教学训练中对难易的体验情绪的影响极大。适度(中度)的焦虑对教学和训练不仅无害,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机,深思熟虑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学习效益;过度(重试)的焦虑,特别是长期焦虑过度形成的各种习惯反应方式,则对教学危害极大;轻度的焦虑或无一点焦虑则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过与不及对教学效益都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注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处理好既定目标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共性,对大多数学生会或不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教学、训练应当取消。根据修改差异,课堂教学应以异步代替同步教学,分层要求,分类指导。

五、注意学生的潜力和特长,正确处理合格教学与特色教学的关系。要相信不少学生有巨大的潜在能力,能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接受特色课程教育,即使差生也不例外。

第四、管教法

管教法就是管教法、学举,要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强化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丰富性、灵活性、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科学的进步是以方法的进步为推动力的。教学方法就是效率,教学方法就是质量,因此我们应强化课堂教学方法的管理。

通过管理,强制教师树立教学方法意识,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探索、改革、总结、创造,特别是重视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把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管理手段,强化师生教法学法的选择和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

对教学方法选择优化的标准,一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三要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四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打天下的窘况,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科学化;五要提高教学效益,实现少时低耗、高效优质。

鉴于不少教师忽视学习指导,因此对教学方法管理的重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开展学习指导,要坚持学习理论指导与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学习理论指导的同时,还要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经历"引起动机,学习知识,模仿,独立操作,熟练操作,扩展迁移"的全过程,从而将学习理论转化为学习能力。

第五、管气氛

从课堂教学心理情绪的管理入手,保证课堂群体心理气氛的积极、和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营造课堂群体心理气氛,要在管向、管量、管度、管序、管时、管法的基础上,采用下列方法:

1.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

群体心理气氛与课堂组织领导形式密切相关。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能动"双流";同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调控抑制个体的不良心理行为,从而维护和巩固良好的课堂群体心理气氛。

2.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

教师学识渊博,救民于水火功底深厚,教法学法得当,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自然容易形成。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以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主动交流。这样自然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新课程视野;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92-03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程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仅重视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改革方法,而且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目标的能力。体育教学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人文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找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才能真正地达到改革效果。当今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师仍以传统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注重创新与改革,固步自封。二是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在教学中模糊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模棱两可。三是教学内容贫乏,不能符合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四是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没进行足够的教学反思,不懂得循序进步。六是教学评价与考核过于片面,教师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业绩,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成绩,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改革。

二、改革的建议与意见

针对上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就应该从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入手,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做好教学评价,以此作为实施对策。

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1)更新教学理念。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一要保证教学目标符合教育的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二要不断地探索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不断地采取有效的、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三要努力地做到教学工作与新课改的要求相统一。四要确保课堂生动有趣,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2)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转变学生的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把更多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使之自由支配。

(3)培养终身学习意识。体育教学改革是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需要注重“体”的发展,更要注重“育”的发展,做到身体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相统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即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之不断地探索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要在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有效地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自主学习,鼓励与支持他们进行创新。注重挖掘他们的潜力,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再加以有效的引导。对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要挖掘他的闪光点,多支持,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势。

2.明确教学目标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只有做好计划才会成功。做好体育教学计划,就得明确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即指在新课改下要求预定某个目的,取得相关的教学成果的计划,具有一定方向性和目的性。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正确与否影响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影响着教学成果的评价,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具体化、多元化,具有可实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1)体育教学目标应具体化与多元化。具体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保证体育教学任务全面实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促使教学体育目标更具整体性,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具体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即体育教学目标要具体到课程目标的制定、学习领域目标的制定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其中,学习领域目标的制定又应该细分为运动参与领域目标制定、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制定、身体健康领域目标制定、心理健康领域目标制定和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制定。而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又应为课堂目标的制定、近期目标制定与长期目标制定。近期目标的制定,使学生在短期内完成任务,利于加强他们的自信,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2)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可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是“纸上谈兵”,而应具有可实践性,能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因此,各项目标的制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出发,确保能够有效实施。太低的目标制定会影响教学水平,太高的目标制定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而,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当时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予以适当地提高。并且,体育目标的制定,应该由易到难,循序进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

(3)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所谓的层次性,即指教学目标在各分化的目标制定基础上,制定短时间内的目标和长时间的目标,即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意在保证教学质量在不同的阶段取得不同的成果。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即要求在制定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逐步地提高难度,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3.改革教学内容

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校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1]

(1)遵循规律。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自身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体育教学的内容设定,应该积极探索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方式和途径。体育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确保学生有一个理解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过程。

(2)注重教材改革。教材是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教材的改革是关系体育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而,注重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新教材的设计,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注重人文精神,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注重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更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

4.改变教学方法

(1)实行“三自主”教学,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体育锻炼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授课教师。从而,保证学生拥有自,在教学目标要求之下行使自己的权利。

(2)探寻新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即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要改革传统的偏重知识记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要探寻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模式;要注重以人为本,使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行互动式、开放式和启发式的课堂教学。例如,利用充分丰富资源的进行情境教学,利用探究式模式教学,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用新型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5.好的体育教学课程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注重课程设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要求,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体育教学课程的多样性、可选性,注重课程的特色,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理论课和应用技能课的教学设计。要求做到课程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应用技能相统一;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发展相协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1)理论课的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即指要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够真正地运用于教学中。理论课的设计不仅要做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以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情境教学方法是一种运用丰富的资源进行讲学、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的教学方法。当讲授篮球的理论课时,可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将篮球带到教学现场,教师一边讲授知识,一边做示范动作,生动有趣,能够带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2)应用技能课应该讲究灵活性和合理性。所谓的灵活性,指在应用技能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总是按部就班地去要求学生按要求去做,缺乏新意,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应该注重创新。如在技能活动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地分组调配,做到各种个性的学生相互融合、相互学习。此外,教师应以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学习,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快乐式课堂教学方法等,多增加一些合理的、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6.进行必要的体育教学反思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等。因此,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设计及其生成过程的反思,等等。在反思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趋利避害,保证教学的质量。

7.进行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

进行正确科学、综合的评价,才能真正地了解教学成果,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既要对教学的设计与生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学课程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课程教学评价中,考虑对包括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和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还应考虑学生不同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做好各方面评价。

21世纪,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按新课改的要求,始终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地对体育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使体育教育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性化管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当代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开始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其学生的管理问题也在不断升级,其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从当代高校的发展状况来看,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切实体现了广大学生的需求,从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制定管理方法。人性化管理可以使学校的日常管理更加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和谐化。

一、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是管理模式的一种,最早应用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人性化管理核心在于“人”,要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使人的工作热情和欲望被调动起来。传统管理中的指令一般是强制性的,而在人性化管理中,会充分考虑被管理者的需求及实际情况,用最好的状态来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个性,满足他们自然性、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通过洞悉学生的心理、需求、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制定可以促进个性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校实现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对于学生的管理是高校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从目前来看,高校的学生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从两方面来阐述高校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例如:

很多高校更重视学校制度、财产、事物方面的管理,而对学生的个人状况却莫不关心,这样,相应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两张皮”。落后的管理思想在两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一是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漠视学生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一)学生主体的变化

现阶段管理的对象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这个年龄有其特殊的心理、生理特点。思想情绪在不断变化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有待完善,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干扰,具有可塑性和波动性。在我们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容易被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以至于不能很好跟上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步伐。所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方案,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人性化管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他们作为服务的对象,这样来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均有了一致的目标,其共同点被扩大,有利于管理目标的高效率实现。

(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矛盾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在学生的管理工作,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更多的是训导,较少的有情感上的平等交流。其实际管理比重较大,服务的比重小。权限不清楚,学生与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混淆,经常使学生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这样的管理方法就使得学生非常反感,对学习、工作的积极性较低,不愿意配合学校工作的开展。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比较复杂,从管理工作的层面来看,学生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矛盾,问题更多的在管理方法的落后上。从本质上看,所有的管理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却可以更好的解决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因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把维护尊严和价值作为管理的目标,看中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有一些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朝向一个具体的根本目标,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中心,那就是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人性化管理的措施

(一)工作理念的转变

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认知能力、做事能力和生活能力以及发展能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精神,促进身心、社会责任感、智力和精神价值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树立,可以更好的尊重、理解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被关心、被爱护,从而营造出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设计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先行者,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要有人性化理念的体现。高校的管理制度要合法,但更要合理。现有的高校管理体系在根本内容上都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其合法性并无异议,其合理性的体现让每个学校都有不一样的做法。学校要充分吸收学生也就是管理的客体去参与制度条例的制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增大学生意见的比例,可以采取听证会等形式,这样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程序化、民主化。

(三)注重管理对象的个性特点

不可否认,学生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有鲜明个人特点的个体。人性化管理要重视学生独特性。传统的管理理念是追求统一,而新时代的理念却是要张扬个性,采取多元的态度,不能把学生都变成统一的单面人。努力增强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把教育、服务、管理和指导进行有效的结合,打造出符合学生良好发展的环境。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一点是,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还要加以约束,不能突破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底线。作为大学生,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义务和权利,解决好与管理者的矛盾关系,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并与学校共同进步和成长。

四、结语

高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发展人性化管理工作,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将人性化的理念深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对于现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并对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极大意义。管理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能力,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深入自身的精神中。师生不在是管理和被管理这样单纯的关系,而是在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共同学习的良好气氛中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心胸宽广等气质为己任。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要站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重新考量新时期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以及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机制,使得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从而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文.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2]徐晨.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有机统一[J].教育,2011(11).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9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行政改革的不断深人推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行政管理学要不断深化对政府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逐步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因此,该课程的研究内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深人研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要全面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因为课程的教学时数在大多数学校的安排是48课时或是64课时。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段里,要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一介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一)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大胆地引进西方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立足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对西方行政管理思想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加强对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实践表明,坚持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前提。

2.坚持学科建设的规范性原则。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以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有其特定的范畴和方法体系。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要注意其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规律性,要注意其基本理论问题和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其所固有的规律性。

3.理论教学一定要和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行政管理学“贵在实用”,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和行政管理实践结合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这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行政理论去分析当前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具体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学科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根据上面的原则,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作了一系列的调整。从学科体系上看,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组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领导、行政权力、行政信息、行政决策、公共财政、行政伦理、政府公关关系、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改革等。在这些基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我们管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政治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这样,一方面补充了学生在行政管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让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理论深度,让他们对政府管理的规律有了更深刻透彻的把握。

2.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在时间的把握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主要涉及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重点问题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教学内容或学科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很好地把握每个章节中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时间安排恰当。最好在每次授课时均有个重点,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每一次课的内容。难点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难点和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于理论体系中的难点问题要举一反三,深刻论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难点,要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政府职能这一章,不仅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理解的难点章节之一,是学习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改革的内容基础。这一章节中,重点依次是政府职能基本内容、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历史演变、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其中最难的就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上的难点,其实也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要多花时间,灵活交叉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授课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增加行政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突出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举措,以及现实行政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政府职能这一章节中,根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我们都会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增加相关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内容。在行政组织这一章节中,目前大部分的教材中没有较好地介绍大部制改革的内容,较好的是在教材中提及了大部制这一个名词(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第四版,最后一章提及了大部制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用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对我国大部制改革作一番分析。这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探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利弊、难点、改革的措施等,真正让学生把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在行政领导这一章节中,增加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也让他们明白了领导干部选拔的程序、透明性、必要性,等等。另外在这一章节中,也可以适当增加行政问责制的相关知识内容。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节中,补充在我国现行的一种政府工作人员的用人制度,即政府雇员制。在政府公共关系这一章节中,补充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内容。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关注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另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行政管理学不是一门静止的学科,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会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观点涌现。该课程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授课内容要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常新。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行政管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认识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和范式架构,了解基础的行政管理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以后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改进传统的讲授法,提升教学效果

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教学法就是讲授法。这也是我们当前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相结合进行。所以讲授法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授法,并不是“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法。而是一种积极的讲授法。首先,要讲清楚。对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理论要讲解、论证清楚,条理要清晰,分析要全面,逻辑思维要周密。其次,要趣味、生动形象。行政管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死板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旁征博引、深人浅出、举一反三,紧密结合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的实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再次,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激情,语言要生动形象,做到抑扬顿挫,引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徜徉在行政管理学知识的海洋中。在这里,作为教师还要注意非语言行为,增强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最后,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输人给学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这种积极的讲授法,有助于改变过去的那种被动式的吸收知识的情况,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法

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行政管理现实结合较紧密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专题式授课法进行教学。专题式教学,能在某一问题上不断深人探讨下去,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及时了解行政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更是提升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教学中难点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专题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讲授某一专题前,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思考有关现实问题。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专题: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及路径依赖分析;我国当前从事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有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等。行政管理学中能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过多地采用。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现在众多课程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适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另外,本科生甚至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没有任何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行政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太抽象了,很难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事实上,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可以有一个到两个案例,案例不宜多,在于精、新、有代表性。最好是和行政管理理论上相关的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案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分析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让他们能把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收集行政案例,如果有老师亲身经历的案例就更好。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引领者,尽量调动学生分析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分析完了后,要编写行政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案例分析完了后,再梳理案例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采用课堂式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在讲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针对一个讨论主题,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整个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安排讨论课,大概在4次左右为宜。在正式的讨论课之前,首先老师应该精心选择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可以是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某一现象、某个事例或案例。其次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老师应该把讨论主题布置给学生,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讨论课时,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人讨论主题,不偏离讨论主题,注意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于讨论的主题的认识能够达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对于讨论的主题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采用的,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交叉运用。比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会运用到课堂式讨论教学法,在专题授课时,会交叉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和课堂式讨论法。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并不是很刻板和僵化的。

总之,我们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所做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实施的效果看,确实极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

学好法理学的重要性篇10

一、降低台阶注意学生物理知识的第一次学习

第一次学习指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物理的某个知识点、概念定律定理等。物理中某个知识点的第一次学习,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结构,通过降低台阶,减少学习障碍,突出物理学习主题,使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按照物理的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认真给学生进行讲解,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浸透,使学生初次学习时形成对知识的正确、全面的认识,并利用该知识点解决或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习方法、分析方法的浸透教学,这是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物理,应用物理知识解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例如:物理研究对象的选择确定;受力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分析,识图作图,数学知识合理恰当的运用等。

二、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中职阶段物理概念的形成,是在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或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必须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符合逻辑,除去这些最基本要求外,在课堂上还要善于设疑、勤于导疑、乐于答疑,相信学生,让学生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回答,在学生思维受阻或者出现偏差时,加以适当的启导。教师要给学生思考回答、解决问题的时间,既要教学又要导学,多种角色互换,在教学中做到启迪智慧,培养能力。

三、注重实验教学

有些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以为做不做实验效果差不多,这种想法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在物理教材中所规定的实验应该说是很典型但也很有限的,而学生在学校时物理知识的直接获取几乎都是通过实验,如果这些实验不让学生很好地实际操作,不仅对现阶段学习不利,而且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因此我们应加强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应给予足够重视。演示实验立足物理原理,力求实验现象清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学生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应变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在实验中注重实验步骤,尤其是更应让学生掌握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仪器的使用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实验、一种方法,通过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对理解物理原理、物理知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理解物理公式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还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实验对学生物理的学习和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习潜力、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有些作用是教师包括学生本身想不到的,这种作用是“说教”所不能达到的。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在学生学习中发现,学生从纸介质获取的物理信息有限,而且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很难抽出时间来查阅相关资料获取信息,另外纸介质表达的信息缺乏动感和滞后性。以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学生所能做的实验是很有限的,有些实验难以完成。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优势,演示一些物理实验,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实验方法同时获取其他的物理信息。例如航天、原子物理等。利用多媒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途径,也是帮助学生了解物理仪器使用的一种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样帮助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物理原理加强理解掌握,同时改正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观念。

五、习题训练原则

在中职阶段利用物理知识解题可以说是对所学知识的直接运用,同时解题也是巩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途径。因此掌握好习题训练原则至关重要,如何搞好习题训练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选择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学习初级阶段或者正在学习新知识时,习题选择应具有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练习,避免“偏、难、怪”;应具有针对性,针对课堂所教,课堂所学,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绝不能选一些无用的与本次课无关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冲淡所学重点,而且会使学生分散精力体力,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学习物理起到误导作用,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

2.选择习题要注意量力性、层次性、难度适中。习题太容易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习题太难则学生不能完成,达不到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题”,挫伤学生的解题信心。因此题目难度综合程度应适中,符合学生当时的知识水平,解题能力水平。同时选择的习题应反映出运用知识、解题方法的代表性、典型性,题目还应起到衔接作用。

3.注意解题的规范性、正确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出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物理方法的正确运用,保证解题的正确性,把解题看做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体操”,通过解题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