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十篇

时间:2023-12-07 17:48:43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1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总体风貌设计

引 言:城市风貌的特色在于其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并非靠简单的风貌构成要素的物质相加,而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按照这种文化特有的作用方式去组织和产生的城市形态和物质载体。因此,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是从城市宏观尺度着眼对城市风貌进行分析,继而构建具有城市特色文化氛围的设计过程。

1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1.1总体城市设计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在三维空间领域的补充,有效的加强了城市规划在三维空间形态方面的控制和引导功能,因此,在目前的城市发展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总体城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已越来越广泛,单一的编制成果已难以在保证必要深度的前提下涵盖全部内容,部分核心项目脱离出来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的专题研究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城市便开始了针对城市总体风貌的探讨和规划的编制,以期丰富总体城市设计的内涵,加强其科学性和控制力。

1.2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个性特色的需要

自古以来,城市除了自身功能的完善外,其形象也是每个市民和游客所关注的主要话题。历史上值得称道的城市大多具有独特的城市形象,例如当我们一谈起法国的巴黎,塞纳河、香水、美女、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等城市意向就会栩栩如生的浮现在我们眼前,一个交织着浪漫与理性的城市形象顿然出现,令人神往。因此,无论是出自于城市功能的需要,还是出自于人民精神生活的诉求,抑或是出自于经济利益的追求,甚至是出自于统治阶层政治目的的需要,城市都需要整体的形象和鲜明的意象。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2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现状分析

2.1 规划内容面面俱到,难以体现城市个性特色

近年来,城市总体风貌设计关注的主要内容近乎类同,既未突出重点,也缺乏针对性。而我们之所以编制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根本目的就是要展现城市的独特性,所以其内容不在于对所有要素的全面覆盖,而在于针对性。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对现状风貌问题较大、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严格限定,而对于其他非重点要素则由规划师自主把握,以确保城市整体风貌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2.2规划成果的现实指导性不强

受既有规划的影响,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成果目前仍以二维图纸和文本为主,其成果形式存在建设指导性弱、管理依据性差等不足。一方面,城市风貌规划的图纸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点、线、面和意象图的组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于具体地块和风貌要素的设计要求、建设内容都没有相应的表述,致使在实际操作时对如何控制景观节点、眺望系统、视觉廊道、天际线、开放空间、建筑高度等风貌要素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切实指导建设实践。另一方面,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文字说明中抽象原则表述过多,而绩效标准描述较少。“协调”、“统一”、“重视”、“提高”等绩效用词大量出现,但都没有落到实处,笼统而空泛,致使对规划内容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无法给城市风貌建设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又使规划管理人员的裁量标准难以取得一致,给管理部门的监管督察工作增加了难度。

2.3 规划分析方法缺乏现代技术手段支撑

目前,城市总体风貌设计在现状调研和分析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体验分析、视觉形态分析和城市意向分析等,即通过规划人员的实地踏勘,运用访问、记录、摄影、座谈等手段,对城市的环境特色、景观的视觉质量、风貌要素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评价。尽管这种评价是建立在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之上的,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种短时间的调研并不能建构起对城市的全面认识,规划师眼中所看到的城市,只能是城市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只能是基于其专业背景的一种主观判读,而对于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内容往往无法揭示出来。所以,当前城市总体风貌设计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现代技术分析手段的运用,对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把握不够,导致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城市总体风貌设计往往“治标不治本”,很难彻底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2.4规划理念落后,缺乏非物质风貌要素

开展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是要将城市建设成景色秀美、空间和谐、环境优越的人居佳地,所以理应以全体市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是就目前而言,城市总体风貌设计仍然是由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主导的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很少顾及到市民的真实想法,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还仅仅停留在规划成果的展示层面,建设出来的城市只能是决策者和规划者理想的城市,而非大众喜欢的市民之城。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方案难以得到公众认可的原因所在。

同时,城市总体风貌设计在设计理论和工作方法上都还存在有一些缺陷,即过于关注外在的物质空间风貌,而对隐含在其后的非物质风貌要素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许多规划成果的现代感十足,而地方性和民族性难觅,不利于城市品牌的打造。

3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发展策略

目前总体城市风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的衍生物,其最终的规划定位属于非法定规划,缺乏完善而统一的编制办法作为工作指引,因此,城市总体风貌设计今后的研究方向应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规划定位,明确研究内容、引入科学的编制办法、加强实施保障,以期构建完善的编制体系。

3.1 建立完善的城市特色评估体系

城市特色评估体系是城市风貌设计的重要内容,只有明确了城市资源特色,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决策。建立完善的城市特色评估体系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即建立完备的城市资源特色分类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手段。

在梳理了城市所具有的特色资源后,我们还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资源进行评估,即通过SPSS、ARCGIS等软件对资源从城市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内部资源两个层次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最终寻找能够代表城市文化特色的因素作为城市风貌塑或改造的重点,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深化设计。

3.2健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行政管理体系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行政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有效控制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运作系统的变化。其中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审批流程和规划设计操作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有效反馈机制来有效控制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运作系统的变化。

(2)有效推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机构的变革。要不断强化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执行机构、风貌规划设计管理咨询机构以及管理监督机构的职能,建立分级管理和综合管理之间的良性关系,推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机构的变革

(3)提高相关人员对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的认识。城市风貌规划管理作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的认识:一是要引导各类与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相关的政策的形成,并要确保这些政策前后一致;二是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最终达到相关政策的最终目的。

3.3理清规划定位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是总体城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并不是其替代品,因此,虽然其研究的视角应该很广阔,但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针对城市总体风貌的具体控制与设计,我们追求的是能够一针见血的治疗目前城市特色逐步丧失的“小而精”的治病良药,而不是“大而全”的保健良方。

3.4明确研究内容

城市风貌是文化在物质空间上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进行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还要积极引入非物质性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构建的人文环境,只有全面考虑,才能保证最终研究成果落实到城市物质空间时,能够具有明确的个性特征,体现真正的城市风貌。

3.5健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编制体系

做好城市风貌系统规划所需要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编制体系应包括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以及详细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内容。其中,城市总体风貌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应着重进行城市社会文化氛围的研究与策划,有效实现城市形象、城市特征以及城市性质之间的融合,并在区域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思想指导下进行;另外,对于详细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要增加城市景点、观景点、游赏路线等相关内容,在保护原有视觉空间创造新景观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4 结束语

总之,城市总体风貌设计作为城市特色,只有结合城市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健全和完善相关体系,才能做好城市风貌设计工作,从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2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背景与内容,现状与问题,对策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城市形态与空间塑造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千城一面,城市毫无特色与魅力,城市环境污染,公共空间破碎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缺少时效性等。都成为总体城市设计提出的重要原因。

总体城市设计理解为,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魅力的城市形象,用以指导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保障城市良性发展【1】。其编制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针对城市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特点,提出对城市风貌的总体设想;确定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构建城市空间景观体系,包括确定城市标志性景观、景观走廊及控制区;形成丰富韵律的城市天际线、确定城市各分区建筑高度;构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包括安排配置各级公共绿地、公园、广场等。

二、我国总体城市设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难以兼容。在编制法定规划时,规划师更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进行编制工作,以城市功能作为主要标尺,缺少在用地布局引入设计思维,缺乏塑造城市空间的意识,难以指导实际的城市建设活动。

总体城市设计缺少系统性理论研究。在城市规划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侧重于从经济、社会、功能等宏观层面研究城市问题,而较少进行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加上当前学界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尚存在差异,对城市设计研究缺乏关注。系统性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城市规划体系发育不够健全。

总体城市设计“泛化现象”【2】严重。总规层面上的城市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不足,导致编制与实施脱节。在总体城市设计的开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一种过于求大求全的倾向,称为城市设计“泛化”现象。这种“泛化”现象容易导致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过于复杂而庞大的巨系统中,导致在分析时对重点问题的忽略和在表达时对关键解决方案解释的含混不清。

市场条件下,投资主体多样性导致城市建设的不确定性增强,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实施中的障碍。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涉及整个城市,因而在理论上会与所有开发主体有关。同时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法定程序的约束,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一经确立,并不能保证其延续性。

三、我国总体城市设计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弱。总体城市设计师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的,不能独立存在。同时两者的内容有很多的交叉点,导致城市设计只能充当“配角”,处于城市总体规划补充、从属的地位。

决策者的意识干预与主体参与者的认识不统一。在城市规划编制的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对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其中规划师与建筑师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就有巨大的不同。

城市设计的核心指标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在当前的城市设计实施中,多采用城市导则的形式加以体现城市设计意图。在导则中,常以色彩、材质、天际线等感性的指标体系为主要的构成内容,这些指标通常难以量化,更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造成城市设计成果难以有效实施的尴尬。

在各种利益博弈中处于劣势。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涉及到政府、开发商、居民三者的利益。“土地经济”是当前许多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主要经济活动,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经济利益,而居民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以及有关环保、生态等公共利益。而在这三类利益的冲突和协调过程中,城市设计的非刚性指标要素通常被迫作出无奈选择。

四、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的对策与趋势

构建具有统一认识的城市设计学科体系。加强对工作内容统一性的理解。应着重从宏观尺度下城市整体形体环境设计和公众利益平衡两个角度去理解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整体形体环境设计主要从城市景观特色、山水环境、形象特色、生态环境、城市形态结构、城市交通等要素入手把握城市的整体风貌特征和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设计融入现有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通过纲要的形式,可将总体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文本。通过对城市整体风貌、空间形态和公共空间等三维要素的设想、确定和设计来弥补传统总体规划偏重于二维土地使用规划的不足。并在总体规划中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将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相融合,公共空间网络与公共资源分配融合,空间形态特征与土地利用结构融合【3】。

强调总体城市设计对次一层控规的指导性。明确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依然是控规。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国家法定规划,具有法律效应。但控规在编制过程中,对用地性质规定过于单一,对各类用地指标的规定缺乏弹性【4】。内容过于平面化,缺乏形象内容等问题,应以城市设计为依托确定各类规划用地性质与指标,同时编制相应控规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则,强化总体城市设计对控规层面的引导性。

开发与管理模式的调整。通过完善的法律规定,鼓励开发商提供为全体市民服务的公共空间与设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开发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合理引导开发商的市场土地开发行为,逐步减少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良性发展。如推广容积率补偿与奖励制度。

强调总体策划,加强城市设计实施的保障性。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引入总体策划思维,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提高城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总体策划是把建设意图转换成定义明确、系统清晰、目标具体且富有策略性运作思路的系统活动,产物是计划或大纲【5】。通过基本目标决策、可行性研究、项目基本策划、全面预测评估和拟定工作计划的程序,进一步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为下一步的实施打好基础。

五、结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对问题梳理分析,提出应对策略,同时由于总体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城市实践不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统一的工作内容,因此,留给城市规划工作者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 宇 刘立宇 刘海波. 浅谈上海庙镇总体城市设计. 山西建筑,2010,7月,

[2] 李欣瑞,周国艳. 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析. 工程与建设,2009,第6期,

[3] 张敏,伍敏.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三维空间观――浅析城市设计空间理念介入总体规划的动力及方法. 城市发展研究,2008,5,

[4] 赵,张馨予.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革新之路――谈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城市规划,2009,10,

[5] 刘宛. 总体策划――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全面保障. 城市规划,2004,第7期,

作者简介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3

关键词:未来综合化城市;规划;设计;内容;特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未来综合化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操作

由于各城市基本条件、发展需求和建设问题各异,总体城市设计涉及内容相当广泛,为保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以及实施中的可操作性,我们认为应将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上实施分层控制,将设计的目标与策略措施逐级细化,逐级落实。具体可总结为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和微观指导三个层面的工作:

1.1宏观层面

主要涉及城市结构与形态、城市形象与特色的认识与总结。其中城市结构与形态包括山水格局与城市形态结构、生态环境与城市形态结构、区域及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结构、土地经济与城市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城市形象与特色包括城市发展历程与城市形象特色、山水环境与城市形象特色和城市建设区形象特色等方面的研究。这一阶段还应根据情况需要进行城市文化、城市交通、城市土地经济、城市公共设施等相关专题研究。通过各项研究的综合提出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框架,进行宏观把握。

1.2中观层面

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生活、视觉景观和区域特征等几方面内容。

1.2.1城市空间:

包括开敞空间(Open Space)、绿地系统(Green)、水空间(Waterfront)以及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从空间物质范畴看,开敞空间由城市自然地带、城市绿地系统、水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主要部分组成,更多强调的是建设区与非建设区的“图底”关系,和城市大环境的生态价值。而由于城市绿地系统、水空间和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以及与开敞空间强调重点的不同,设计中将它们从开敞空间中分离出来,独立形成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建设区内部的公共绿化,强调的是市民生活环境的健康质量。水空间具有组织和整合城市空间脉络,引导开发建设,满足市民活动需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功能,是城市空间设计的重点。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部分室内半室内的区域,强调的是市民活动需求的满足与系统化的空间安排,其设计与控制内容应放在城市生活部分。

1.2.2城市生活

包括公共空间(Public Space)和公共艺术(Public Art)等。公共空间系统强调市民公共活动的空间安排与系统组织。公共艺术范围广阔,涉及到市民生活的各个细节,城市雕塑、小品、环境设施、招牌广告等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

1.2.3视觉景观

包括天际线(Skyline)、视廊(Visual Corridor)、城市夜景和城市意向系统。天际线以轮廓线形成城市的景观特色,通过城市建设区高度控制和高层建筑布点规划形成连续渐变、水平延展的视觉构图。视廊由观景点、标志性景物和视线通廊构成,是人们感知城市、强化城市意向、完善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城市夜景是通过光的运用在夜晚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同时还是鼓励和引导城市晚间公共活动的有效手段,有着综合的技术、经济、社会意义。其构成包括交通照明、景观照明和公共活动场所照明。城市意向系统是人们认识城市,形成城市的“心理图示”的重要途径。由出入口(Gateway)、路径(Approach & Accessway)、边界(Edge)、标志(Landmark)、节点(Node)等要素构成。

1.2.4区域特征

包括特定区(SPD)、历史保护区等。特定区是城市中具有特殊风貌特征和景观价值的相对完整的区域,他们有利于突出设计主题,强化其他设计系统,并能体现城市地区文化特色,应作为城市中的重点区域提出特殊的设计政策和控制手段。有一定规模和较完整的历史保护区可作为一种特定区进行设计控制,一般的历史保护地段除了明确保护内容、划定多层次的保护区和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外,还强调保护区的系统性建设和对公共活动的空间引导。

实施中观层面的系统控制,应根据宏观层面总体目标和策略的要求,制定每个系统的具体目标,并提出设计措施。

1.3微观层面

基于宏观城市设计目标与总体策略以及中观系统设计控制要求下的地段设计指导,地段的选择标准为中观层次设计确定的重点地区和近期的重点建设地段。设计中强调依据中观系统控制的内容要求,对地段设计提出设计要点等指导性要求,并以模拟方案的形式对设计要点进行图示解释。

2未来综合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发展的预测是从城市规划与设计师们的第一思路。一个城市的“美”取决于合理地利用地势、地貌、区域布局,合理的建筑群和配套的绿化环境以及工商贸区、交通分布;城市排水系统、供电通讯系统等功能综合而定。上述的“美”取决于规划设计师们辛勤的努力和智慧的运用,也就是预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因此,规划与设计的理念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

3未来综合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新特点

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原则,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城市既要有十几年以上的战略性长期规划,还要有几年已内的具体规划,使各项建设按规划进行。

3.1 在总体规划方面

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应随之变化与发展。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规划设计工作不仅是平面上的土地利用区域,也不是空间上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序”这一根本要素的研究活动。这就要求规划部门的超前规划,不仅要重视还要发展阶段的稳定性,而且还要立足长远,从宏观上留有余地,积极提供可以预见和不能预见的机会,保证人们有可能的最大的选择自由,能使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城市规划设计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公式,不能采用静态的封闭的总方案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而应运用动态的规划方法,适时调整和修正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说,城市规划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修正和开放的应变的过程。

3.2 在详细规划方面

在详细规划方面要加强研究性工作。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项研究性工作,而规划部门的研究过于薄弱,特别是经常性的研究少,忙于应付日常的管理工作和不断出现应急的规划任务多,缺乏经常性的持续性的调研工作。详细规划上承总体规划,下启局部设计,是规划工作一个重要环节。以前认为,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深入和具体化。既然要具体,就把规划区内的建筑摆出来。事实证明,这样做出的的规划费力很大,但收效甚微,往往被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般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规划的科学性不够、缺乏对规划范围内各项问题的研究,依据不足,脱离实际;二是排出的每栋楼位,定的太具体,表现的过细和繁琐。规划不可能在建设任务、投资状况未变的情况下,确定每栋建筑的具置、规模和形体,这样的规划往往不能与同时的建筑任务相吻合。因而不得又因建设条件

的变化不断的改动,甚至是一动全废的局面。通过近年不断实践很总结经验, 逐步明确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应在总体规划的原则指挥下,对近期有建设任务的地块的现况及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形成控制,引导城市建设的综合体系,这样即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提供极为有利的实施条件。

3.3 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科学性、先进性

在某意义上讲,实施一个规划比制定一个规划更为重要,一座现在化城市不仅需要地面上的宏伟建筑,还需要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保护等等。要充分而不浪费地考虑城市增容问题,特别是地下配套设施,避免建一个小区刨数段路、毁几片绿地。

3.4 借鉴吸取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立足于本城市的基准,有效地借鉴国外规划的成功经验,使我们的工作少一步弯路。最少的资金换得一座城市的持续发展是我们工作准则,也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在吸取和学习国外城市规划成为经验的历程中,还要注意做好消化、提炼、吸收的工作,任何简单地使用是不可以的。

3.5 依法实施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多年了,在城市规划中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成为共识,但目前的现状是“靠人治还是靠法治”这一问题,在理论、思想上初步得到了解决,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是当前还没有一套完备严密的法规体系;二是多年来人治习惯一下子改变不过来,因此,建立完备的法制,促进对人治的摒异,是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措施,具体到一个城市,应按城市规划设计的实施细则认真执行,从领导到市民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使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3.6 不断自我完善,在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

近年来,工程设计队伍如雨后春笋地挂牌开业,这无疑是我国工程建设实力的真实体现。工程建设的主要渠道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转轨,因此,竞争是生存的唯一出路。在这种条件下,采用招标是水到渠成,也是国之良策。

规划设计是智能型的劳动,要站稳脚跟,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较高的质量、良好的信誉、优秀的方案去争取用户,以自己的技术实力来争取社会各界的承认。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规划设计市场管理的职能机构,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隋大权,李延喜.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2012(3)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4

综合说明书作为规划文本内容延伸、拓展的补充部分,其科学的规划分析和研究方法对开展城市雕塑规划和执行规划建设管理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功能。在维护城市精神风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突出鲜明地域特色的同时,确保城市雕塑科学合理布局、协调周边环境、强化创意设计、重视文化生长性和环境融入性,重视生态环保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城市雕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生动丰富的参考和科学决策指导。因此综合说明书在城市雕塑规划建设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规划文本的辅助和补充。

城市雕塑规划综合说明书的前期研究是针对城市雕塑艺术本义、城市性质和特色、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现代精神文明等重要方面,在严格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积极配合各专项规划的同时,为城市雕塑规划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体裁,为科学布局、规划、决策提供有效有力的前期基础资料和技术指导。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能促使城市自身特色的形成,城市特色是城市地域风情和城市精神内涵的总称,也是体现城市精神价值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雕塑规划这一专项规划已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需要更高的决策指导建设方案。综合说明书正是对城市雕塑规划文本最好的解释和深度研究配合。而其前期研究是综合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城市雕塑规划说明书的前期研究共分五章,分别从城市雕塑研究、规划总则、城市现状分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研究以及城市雕塑空间形态研究等方面进行解析和阐述。

第一章的城市雕塑研究从理论上重新对城市雕塑概念进行科学与规范的阐述,包含着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指导下对书本知识的梳理与再认识。内容包括城市雕塑的定义、城市雕塑的作用、城市雕塑的特点、城市雕塑的分类、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城市雕塑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城市雕塑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城市经营理念与公共艺术规划的意义、城市雕塑规划理念等部分,使规划建设及相关管理人员等对城市雕塑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明晰了雕塑艺术本义和城市雕塑的关系、架上雕塑和城市雕塑的交际和并际关系以及市民、城市雕塑与雕塑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其中城市雕塑的作用,概括为历史承载作用、文化宣扬作用、教育感化作用、社会纪念作用、美化装饰作用、特色标志作用。城市雕塑的特点则从环境性、社会性、持久性、公众性的四个方面进行解析。城市雕塑的分类方式有按展现题材分类、按体现方式分类、按艺术方法分类、按构造材质分类、按运用区域分类、按功能效用分类、按时间概念分类、按环境空间分类。并系统介绍了雕塑的传统材料和现代新兴材料以及雕塑的色彩和声光电等综合应用。强调了城市雕塑对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战略、梳理城市文脉,激活城市文化资本、创造城市本质的当代典范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准确地弘扬城市精神文化,创造富有城市生命力的雕塑精品。

第二章的总则是对项目进行宏观总体分析和控制,涵盖了项目概况、规划目的、规划依据、规划基本内容、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及规则中应避免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城市雕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基本内容和衍生性思考。项目概况中要考虑到项目背景、自然条件和内容界定三方面。规划基本内容中重点要掌握城市雕塑的地位和作用、规划内容、规划深度、规划范围、规划期限等几大重点。严格明确规划目的、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这三大主要结构,科学梳理规划的基本内容,强调规划依据的科学性,提升规划指导思想。另外,要运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从经济的角度提出更有效地发掘城市雕塑的经济价值,主要从优化城市雕塑的经济价值结构和重视城市雕塑的经济增值性两点出发。

说明书的第三章是对城市雕塑现状的分析。其中包括城市雕塑历史沿革、基本状况、现状分布、现状评价等,从总体上掌握城市及城市雕塑的概况、城市雕塑的题材、城市雕塑的数量与形式、城市雕塑的材质和色彩、城市雕塑的高度和体量、城市雕塑与音乐、水景、灯光及动感因素的结合。从城市雕塑与周边环境、城市雕塑的管理等细节方面考虑,分析城市雕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市民调查表来收集市民的意见,倡导公众参与,集思广益,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分考虑到城市精神的主体能动性,使城市雕塑能够成为整个城市精神与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第四章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研究明确说明了城市雕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所以城市雕塑规划必须严格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积极参照各相关专项规划如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和旧城保护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重要节点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城市设计在充分的调查分析之后进行规划与研究。优秀城市雕塑的产生须有良好的城市基础条件如道路、广场、绿地、公园、山体、河流、湖泊等。如何融入到城市空间,城市结构这个大框架基质非常重要,尤其作为城市精神的实体代表――城市雕塑,这一上层建筑形态是建立在城市这个社会群体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些结构空间对于城市雕塑规划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只有系统地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基础骨架资料,才能科学地制定出比较完善的雕塑规划。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5

[关键词]辽宁文化,公共艺术,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49-01

一、辽宁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现状

首先是缺乏专项整体的规划,对于辽宁省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并没有采取不同的描述手法确定近、中、远期公共艺术专项总体规划项目的有关内容。其次是规范制度立法的缺失,监督管理机制松散。辽宁省各个城市还处于公共艺术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是无规、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建设。最后是决策的非专业化、维护管理的不足、艺术作品质量不高、脱离公众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二、 辽宁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发展对策思路

三、 2.1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对策架构――“231”结构

在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上以“231”即2个维度,3个尺度,1个目标为构架。即理论和实践两个视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最后达到建设一个“文化辽宁”目标。

2.2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支撑理论

2.2.1公共艺术建设宏观理论

在宏观中公共艺术建设规划研究更关注城市定位与发展,把公共艺术建设放在规划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强调研究方法上的多视角和多层次。研究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城市形象的要求进行设计。对图形符号的形象提炼、情景元素的场景营造、植物造景的形态搭配、色彩材质的情感引导和场所空间的活力再现[1]。

将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三要素为支撑研究公共艺术建设,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历史文化景观网络的构建。

2.2.2公共艺术建设中观理论

在中观中公共艺术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规划设计前期的调研,并且制定可行性报告。根据城市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描述手法确定规划设计近期、中期、后期以及反馈问题的改进与提升等整个公共艺术建设的全过程。最终完成公共艺术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注重利用现有管理法规及法规执行单位优化公共艺术环境,参照国内大中型城市制定的《城市公共艺术管理办法》使公共艺术的方案确定、审批、制作施工、养护管理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3公共艺术建设微观理论

在微观中公共艺术建设的生态系统本身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系统。因此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个弹性范围之内的干扰波动就是适度干扰。群众的监督对于公共艺术建设适度干扰可以带来一定的活力。适度的干扰可以给生态系统带来环境上的多样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要求在人类干涉时,必须从多方面考虑[2]。

公共艺术环境行为心理学是研究公共艺术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公共艺术的最佳关系问题,不同的公共艺术都能满足人们寻求各种体验的内心需求,它们包括:生理体验、心理体验、知识体验、自我实现的体现等。

2.3 公共艺术建设对策

2.3.1宏观尺度的总体控制――编制公共艺术总体规划

宏观上要完成公共艺术设计的定位、公共艺术场所的选择、公共艺术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确定公共艺术建设流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规范。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更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状态和制度建设。

在规划编制的内容和依据上,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的要求,规划中明确规划的定位、规划原则、公共艺术建设的空间结构、规划的依据、规划的内容构成。主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各专项规划、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城市色彩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上位或同位规划。

2.3.2中观尺度的过程控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在公共艺术建设之初,进行相关利益群体的通告和协商。在公共艺术建设之中,公众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专门成立公共艺术服务机构,必须要求机构人员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资深专业设计师,做到真正体现地域文化的设计、真正符合当地风土民情的设计、真正是附近居民需求的设计。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眼”,是城市的名片,凸显城市风采。因此公共艺术应体现地区独特的人文、科技等,而非单一的复制[3]。

公共艺术建设许可的最后决定由主管部门公示在公众平台上,供公众查询监督。

2.3.3微观尺度的实践控制――技术与方法的节点控制

公共艺术要把握空间尺度性―与环境“共生”。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实现的共生性策略,要求公共艺术在形式上与周边环境相互依存;公共艺术建设公众、公共、公平、艺术―与公众“共鸣”。逐渐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以及逐渐完成健全的、公平的公民监督体制和公共艺术家设计出完美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注重体验―与行为“共振”。让附近的居民主动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达到体验引导公众主体积极的参与和再创造,形成“共振”公众参与公共艺术 [4];公共艺术源于生活,传承文化―与文化“共享”。归根结底公共艺术设计也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才能让居民体会到亲切,更容易接纳和欣赏;公共艺术彰显时代需求―与时代、科技“同步”。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创作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设备的改革,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观念,并为其提供重要保障;

构建公共艺术项目品牌体系―与城市“共荣”。文化价值学在公共艺术作品上的成功实施是塑造城市品牌,实现当代关注力经济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的重要方式,最终达到突出特色,塑造品牌,与城市共荣。

三、总结:

宏观中,专业人员主要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设计规划把控。政府决策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审批的把控。市民则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反馈工作,监督政府和专业人员的工作;中观,专业人员对于设计中的法律、法规要清楚,严格把握设计尺度,避免对社会、国家造成不良影响。政府要以法律约束专业人员胡乱设计和市民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不良作为,积极听取市民的监督反馈意见。市民则要爱护公共艺术建设设施。微观中,专业人员要专研设计创作,深入结合地域文化和人们需求。政府积极走进人们群众,定期做调查工作,听取人民宝贵意见。个人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好主人翁角色。更好的促进文化辽宁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雅丽.地域文化视角下巴东野三关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刘玉华.从美学角度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7.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30-04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就业范围较宽,但近年来,随着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各级院校增多,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大幅增长,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1]。在此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就业,扩展就业门路,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为例,探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一、城市规划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大面广,这一领域需求的专业人员也相对较多。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2002年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虽然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表1),但潜在就业压力不容忽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示,有些本科毕业生虽然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研究能力差需要长时间培养。针对这些就业信息,学校应发扬开拓进取的教学精神,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热爱专业,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特点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此次调研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紧密结合,以主城区用地现状调研为主,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要求学生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系列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城市总体规划(一)和城市总体规划(二),均安排在毕业设计前的1~2个学期。因此,城市总体规划

调研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践课程,对学生融入设计类实际工程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次重要的实际体验,对学生就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

长沙理工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时间与其他五年制本科院校相比时间较短,如同济大学的调研时间是4周,而长沙理工大学只有1周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将包括城镇体系和主城区两个部分的现状资料收集完成是不可能的,而只能采取分组分片调研方式,以主城区用地调查调研为主,辅以设计院提供的基础资料汇编。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城市现状。

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课程侧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比对自己优劣势,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点。从实习动员到实结,各个阶段都要按部就班,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表2)。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到调研城市实地观察、判断和体验,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新的感性认识,增加了专业的积极性,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巩固和充实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表2 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时间安排

序号 实习教学工作内容 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要求

1 实习动员交待调研任务,下发调研提纲要求学生寒假期间熟悉调研内容及方法。复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乡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

2实习准备工作准备实习所需工具(行政区划图、地形图、2B铅笔、马克笔、拷贝纸、数码相机、记录本等学习工具及个人生活用品)要求学生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实习的基本工作要求

3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当地城市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对实习城市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4 现场调研通过现场踏勘,采用现场讲授和个别指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研要求学生掌握调研的方法和主要内容,了解县域各乡镇及主城区的现状,能结合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对该县城的感性认识

5 实习成果制作、汇报指导学生运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整理调研成果,完成县域的基础资料汇编、调研报告及相关图纸绘制工作要求学生完成现状分析及其成果制作

6实结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运用能力,考虑下一阶段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通过对实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总结实习的经验与不足,并撰写实习报告

(二)教学主体多样化有效指导实习进程

在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中,专业教师从动员大会一直到学生调研成果的完成验收,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不仅是校内的调研教学,与校外设计院、调研所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实习基地教师先行指导

自2007年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即来源于当地基地设计院,为了让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有初步了解,邀请实习基地教师对实习县城作概况介绍是实习先行阶段。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大致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编制过程,对所调研城市也有了初步认识。基地指导教师的初步介绍还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7

关键字:开发模式 开发原则 规划设计 空间整合

我国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大致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而滨水游憩空间的发展较为缓慢,现在仅处于起步阶段。滨水游憩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存在两种形式:一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线路的铺设,使得航空、铁路、公路成为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逐渐取代了水路运输。使原来主要起到运输功能的部分水域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出现旧功能的退化,而推进了新功能的更新―游憩功能,进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二是很多滨水游憩空间是由旅游景点衍生出来的,最早发展的是旅游,随着游憩需求的增加,许多城市滨水区在旅游的功能与价值基础上派生出了游憩的功能与价值。从研究对象上看,我国学者主要从研究模式、开发原则、规划设计和空间整合四个方面入手。

一、开发模式

我国学者对滨水游憩的开发模式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部分学者借鉴国外滨水区规划开发模式,提出我国滨水区规划开发模式。如徐永健和阎小培以北美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背景与概况为基础,总结了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内港的开发过程、开发效果和特征,重点从开发模式、规划问题、开发管理和设计问题四个方面分析对中国的启示;张环宙和吴茂英梳理国外关于城市历史滨水区的复兴与游憩开发的资料,总结国外滨水区的背景、模式、经验,对我国历史滨水地段的开发模式、开发理念、开发机制提出建议。部分学者以具体滨水游憩空间为例来研究规划开发模式。如殷滋言通过分析环巢湖滨水游憩现状特征及问题,基于游憩体验的规划开发对策及模式研究,探讨巢湖的规划开发模式;武丽娟以临沂市滨河景区为案例,分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探讨管理、开发、监督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开发与管理模式。部分学者以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进行具体分类。如周永广和沈旭炜从时空纬度归纳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的五种导向:交通水道导向、住区品质导向、边缘新城导向、遗产飞地导向与复合开发导向,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内涵与空间开发的特点,对它们的空间特征、主导功能和典型形式做了比较总结吗,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出建议;保继刚和刘雪梅探讨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滨水区开发模式,开发商利益最大化,政府获利有限,市民成为最大的牺牲者。政府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控制角色的作用。

二、开发原则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的原则是在充分发挥其游憩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的,吴必虎和贾佳从游憩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滨水区规划开发的原则,并指出滨水城市的规划的热点就是滨水区的规划开发问题,文中以武汉东湖为例,分析了滨水区的旅游和游憩功能的开发;基于城市滨水空间功能的转化,高静探讨了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发展的关系,以伦敦泰晤士河和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作为实证案例,进一步提炼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机理奠定基础,并对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A游憩化更新提出了原则性建议;姜真林分析镇江滨水旅游资源及特点,总结镇江滨水区空间开发的过程及原则;孙勇和刘青提出了滨水环境设计的具体原则。

三、规划设计

国内学者研究国外滨水区规划设计的成败,为我国的滨水区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建议。王建国和吕志鹏探讨了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背景和内在动因,通过案例分析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今后值得中国关注的五点结论;李慧轩介绍了美国的丹佛市普拉特中央谷地的综合发展规划,选取了土地利用、开放空间设计、交通系统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分析规划思想和运作方式;赵鹏军借鉴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对我国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出7条建议。此外,部分国内学者还就具体滨水空间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张力从游憩空间这一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的形态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用艺术设计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郑华敏、钟岚都曾对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的合理规划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卜燕红针对目前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缺少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民俗文化逐渐流失、旅游配套设施不齐全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提出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陈程和吴霜等以行为模式为导向,总结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憩者的基本行为模式及特征和游憩空间的开发现状和问题,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设计提供参考;张翼和吕斌探讨哈尔滨松花江风景带滨水空间的公共游憩、景观生态和文化展示功能,在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框架下,提出城市滨水区和非城市水系廊道的两套规划控制体系及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吴迪、刘智才和王建军分析西安市泸灞河生态区开发,探讨了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般性目标,形成城市新的生活与游憩空间;王辉和姜斌把滨海游憩环境系统分为4个子系统:陆域游憩环境系统、海岸游憩环境系统、近海游憩环境系统和海岛游憩环境系统来论述提升滨海游憩空间的游憩功能,并以大连旅顺口为例,为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除此之外,黎克继运用系统论、景观生态学及各类城市设计理论和景观规划理论,对滨水游憩商务区的特性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别丹针对目前在滨水区游憩环境规划在旅游文化特色方面研究的不足,挖掘城市滨水区的旅游文化内涵,将旅游文化学的观点引入城市滨水区游憩环境规划;唐峰陵分析梧州生态滨水旅游资源概况,梧州开发生态滨水旅游的需求现状,对梧州生态滨水旅游开发的设想。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8

Key Words:city color planning; color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J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的细化和发展,我国城市色彩规划作为一个较新的领域在一些城市被展开。

2001年,温州市确定中心城区建筑的整体主色调为淡雅明快的中性色系为主,辅以冷灰、暖灰色;其中把中心城区划分成:特色区(老城区、中心区、杨府新区、过渡区、扩散区)和廊道系统。2003年,武汉市色彩规划方案为城市提供了分区色谱,并编制了《武汉城市建筑色彩技术导则》。2004年,南京就城市主色调进行专家讨论,通过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居民意见,浅绿色成为城市色彩基调。2005年,沈阳市确定了城市主色调为浅灰色和浅咖啡色。2006年,杭州市将灰色系定为杭州的主色调,并总结出了“城市色彩总谱”,作为今后城市建筑用色的指导。2006年,重庆完成城市色彩规划,主城区的城市色彩将以淡雅明快的暖灰为主,辅以局部冷灰色调。2007年,广州色彩启动了城市色彩规划。这一规划引起社会极大反应,反对声音层出不穷。色彩规划,这一在中国还较新的研究领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是人工色彩中的固定色彩,迄今没有关于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系统研究和方法论著。

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指出了我国色彩规划中的问题,提出面向解决的研究方向。

城市色彩及城市色彩规划

(一)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内部装修以及地面建筑物处于隐秘状态的立面不属于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为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包括土路)、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标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同时,由于色彩产生于光折射,各种物体原色,会根据其材料的表面肌理、受光程度以及环境色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城市色彩还可分为单体原色与视觉效果色。

城市色彩的主色调不是一种颜色的意思,是一定明度、纯度范围内的色调或色系。主色调需在城市中占有75%的比例才能起到主导色的作用,辅调色可占20%,点缀色只占5%,这样才能形成稳定、整体的色彩环境。

(二)、城市色彩规划

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但根据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失范的现状,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是人工色彩中的固定色彩。

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现状

(一)、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色彩研究起步较晚。学科形成上主要是对西方色彩科学理论的引入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对色彩学的基础理论和色彩度量以及实用色彩方面的研究较多。例如中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1988年开始,1993年完成的《中国颜色体系问题研究》,制定了《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在色彩度量上拥有了中国自己的标准体系。建筑色彩的研究方面则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类是关于色彩标准的研究,主要有两项重大的研究成果。一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所等单位共同进行的“建筑色彩体系和建筑色卡”的研究,确立了中国的建筑色彩体系,并研制出与之相配套的色卡供建筑师和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另一项是针对中国古典建筑色彩的研究,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处、中国文物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合作,在对全国现存古典建筑的色彩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的同时,以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色彩标准进行了定量的科学研究。

另一类是关于单体建筑的色彩设计的研究。即与论述建筑的空间、造型一样,将色彩作为建筑的设计语言之一进行研究,阐述如何利用色彩学理论更好地实现建筑设计思想。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个体和建筑室内的范畴,而从外部环境和城市景观的角度对色彩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论述则非常有限。

长期以来国内关于色彩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个体的微观层次,缺乏从城市角度进行的宏观的系统性研究,至今未见系统性的论著。建筑师从表达自身或建筑个体的设计思想的意愿出发使用色彩,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则往往凭借主观认识进行评审和指导,这种缺乏控制性规划指导的设计思想对于建成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是极为不利的。

(二)、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的操作现状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建设造成的“建设性破坏”等现象引起了很多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市民对生存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反映强烈,“城市面貌的设计、控制和管理”这一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城市的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一方面,中国目前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状况已显著地反映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学质量存在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在城市色彩环境规划方面的极大不足。虽然我国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实际情况是城市的发展速度远比城市设计的政策指令执行要快得多。另外,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缺乏能应用和实施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致无法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全国普遍存在“建设失控”和“建设性破坏”的现象。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从根本上说是城市设计领域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迄今没有关于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系统研究和方法论著。

(三)、中国城市色彩规划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

国际上很多国家对城市的色彩问题有着较早的意识,相关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发展较为成熟。

在法国,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的色彩。1961年和1968年,法国巴黎规划部门完成了对大巴黎区规划的两次调整。今日巴黎的米黄色基调就是形成于那个时期。

在日本,早在1918年日本就出台了“城市规划法”(City-planning Law),对城市的“硬件”环境如交通、公共卫生、空气保护等进行管理,1968年出台的“新城市规划法”(NEW City-planning Law)的主要宗旨则是创建一个“可居住、可工作的城市”,这是日本第一个对城市景观进行管理的法令,涉及居住环境的保护和优良景观的维护等方面,与此同时日本各个地区的针对各自城市的特殊状况的相关地方法令也相继出台。城市色彩的研究课题也相应在七十年代展开,研究成果很快在城市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中得到运用,建立了一系列地区性的色彩控制法规。1992年,日本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文件(Color Planning of Urban Spaces)。今天,日本色彩规划中心是日本最主要的研究城市环境色彩的机构,承担着城市色彩的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设计项目。

我国长期以来对城市色彩问题的忽视导致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科学研究,使得中国与国际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虽然有关管理部门在城市色彩的规划管理上已逐步有所觉悟,例如从九十年代开始,首都规划委员会对北京新建小区提出了色彩规划的要求,但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管理工作依然缺乏整体系统的决策观念和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

实例―广州黄色城市色彩设计的失败

(一)、广州城市色彩规划的始末

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色彩规划方面依然存在着基础研究空白,规划实践滞后的问题,导致城市色彩现状杂乱,没有明确的主导色调,色彩趋同与色彩滥用的现象并存。2007年,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向媒体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色彩规划研究》(草案),提出了建议广州的主色调为黄灰色的意向,公开向专家和市民征求意见。

该项目的负责人表示,广州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山水、文化内涵以及人工环境现状,决定了广州城市色彩的复合与多元,也决定了广州主色调不适宜高纯度、低明度的色彩,宜采用中明度、中纯度的色调类型。根据调研总结的广州城市色彩初级总谱,老城区多由无彩色系、红灰、黄红灰和黄灰的暖灰主色调,新城区多由黄灰、蓝绿灰、蓝紫灰和无彩色系构成的冷灰主色调。其中,黄灰色分布最广,在老城区的主辅色谱中呈暖调,在新城区的主辅色谱中呈冷调;黄灰色既能适应广州阳光明媚、夏长冬短的气候特征,与繁花似锦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还能成为充满活力与动力的人文活动色彩的底色;此外,黄灰色具有悦目宜人、令人放松愉悦的色彩性格,谦逊、平和、毫不夸张;更重要的是,黄灰色作为主要建筑色彩,既适合老城区的低层建筑,也适宜新城区的高层建筑。

根据以上的理由,广州的城市色彩被定位黄灰色为主色调。

(二)、黄灰色定为广州城市主色调的决定一经出台,就遭到了广泛的反对,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色彩专家认为黄灰色与广州自然景观不符

城市是多元拼接的地方,对建筑色彩的规划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比如在山边建的建筑应该如何更加衬托出山的颜色,在水边的建筑又如何反映水的柔美,而有木棉花的建筑又如何衬托出木棉的抢眼。仅泛泛的讲某个城市应该是什么颜色,并没有什么用处,也没有实际操作的意义。广州的天空多为灰色,如果采用黄灰色为广州的主色调,会让广州的整体感觉更加沉闷,加重阴霾的氛围.广州的环境更加适宜亮丽一些、纯净一些的色彩。

第二、设计师认为建筑的个性被限制

由于色彩规划将会对新建建筑的外立面设计提出要求,使建筑色彩的独特性和当地主色调协调一致,不少建筑设计师认为会抹杀建筑的独特性。通常设计师在接手项目之后都会对地块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周边环境和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加上开发商的意见,以此调研作为基础定下楼盘的设计基调。设计师已经考虑到了单体建筑融入周边环境,实在没必要再加以色调上的限定。

第三、开发商认为统一主色调将影响市场竞争力

无论对于城市还是某一建筑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若因为要符合所谓的城市主色调或区域主色调而对楼盘外立面颜色进行调整,会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市民认为黄色的寓意暧昧

广大市民认为城市色彩需要整体规划,以避免色彩的乱用和污染,对广州进行城市色彩规划的行动予以了认可。但认为黄色的寓意太暧昧.尽管在我国历史上黄色是皇家的御用颜色,有高贵之意,但在现代社会中更多让联想的是其暧昧的含义。

四、我国城市色彩规划中的误区

(一)、重色彩的科学属性,忽视了色彩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

目前我国进行城市色彩规划时,大多从色彩的科学属性出发,从其色相、亮度和彩度的三元素入手,分析固定色之间的搭配美学关系。而仅仅局限于色彩搭配的相似和谐、对比和谐等基于科学属性的规划并不能充分满足特定区域的人群的审美需求。色彩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例如黄色在我国封建社会是高贵的颜色,现在有爱昧之意。绿色本来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但应用于建筑别是顶部的绿色易被人联想到“戴绿帽”之意。城市是一个空间,但它是一个人所居住、生活、工作的活的空间,在进行城市色彩规划时,仅单纯从色彩的科学属性出发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二)、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忽视了色彩审美的区域性与民族性

欧美国家善用明快鲜亮的色彩,这与其地域性与民族息相关。例如意大利人在建筑、服饰等领域以大胆鲜明的用色而著名。我们考察一下西西里岛的自然环境中的颜色就会明白,那里的太阳的红色、树木的绿色等都与我国有所不同,那种鲜亮的感觉正是意大利人色彩感知的源泉。并且,对色彩的感知程度与人体的眼睛有关,已有医学研究证明白种人的眼睛对色彩的感知程度强于黄种人的眼睛。强烈的对比色和谐手法也符合其较强情绪表现的民族性。而把欧美一些所谓发达国家的城市色彩借鉴到我国就未必适应。中国的民族性格崇尚含蓄而有韵味,厚积而薄发,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城市色彩主要应以淡雅色系、相似和谐为主。

(三)、在城市色彩规划中,过度拘泥于城市色彩的本身,而忽视了其整体性与大自然环境色彩的和谐。

五、城市色彩规划应往何处去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在设计中考虑到色彩对人的视觉心理作用,应使人感到舒适,产生正面心理效应。过度的色彩装饰会产生浮夸、躁动、张扬、轻浮的视觉效果,对人的视觉与心理产生极大的负担与影响。二是城市色彩规划不是规划一个空城,应把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考虑到规划中去,进行把人包含于城市其中的整体色彩规划。

、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是位于大自然中的城市,不能孤立地只谈城市色彩,它应与周边的自然地理情况、气候状况等相协调。

(三)、对色彩文化属性的挖掘

除色彩的科学属性外,应加强对其文化属性的研究。

(四)、有度且可行的规划

色彩规划的度应把握好,不能简单画一地硬性规定色系色调,强制执行城市色彩规划,那样会抹杀城市的多样性,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结语

风靡一时的城市色彩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反应强烈。在容易头脑一热想当然、做事模仿一窝蜂的今天,百年大计的城市色彩规划呼唤着理性的回归。城市色彩是一种文化,挖掘其社会内涵与文化内涵是成功规划的基础。它绝非仅其科学属性那样简单。现实中的误区是把城市色彩人为地简单化了。应推动城市色彩规划向人性化、地域性、功能性、理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2006年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9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设计一等奖方案(美国SASAKI/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人语:城币中轴线同北延伸成为公园轴线。被绿色包围的比赛场馆对称地建造在这条轴线的两侧,大面积的森林公园建造在轴线最北端,从森林公园北部松林密布的丘陵起,溪流蜿蜒向南流动,形成了一个湖泊,南北2.3kin长的“千年步道”徐徐沉入湖泊。步道上有6个主题公园:分别代表五帝时代、周、唐、宋和明、清,体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湖水沿着轴线东侧向南延伸形成奥林匹克运河。整个水系的形状酷似一条龙。

这条水龙与北京古城区内中轴线的水龙――什刹海、中南海遥相呼应,形成对称式布局。这样,由7.8kin延伸至26kin长的北京城市中轴线成为了一个人文与山水相融的整体。一条由亚运会场馆、国家体育场、体育英雄公园组成的斜轴,又与“千年步道”相交于一巨形广场,并延伸至巍巍燕山之中。

专家评语:方案整体性好,具有中国传统轴线的序列感,功能分区明确。水体、建筑、绿化和道路之间处理灵活,尺度适中,可以创造宜人的环境。赛时各种功能相对集中,有利于赛事组织。赛后有利于分期实施,并为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了余地。中轴线的处理刚柔并济,富有创意。

二等奖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DEMAUST Pty有限公司(澳大利亚)

专家评语:各功能分区之间内部联系较好,整体序列感较强;路网结构较清晰,并对赛时和赛后两个不同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设计人语:这是一个可实施性很强的概念,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构想。创造生态城市,营造城市庆典是该规划的主题。

这一构想不仅满足了2008年奥林匹克赛事的要求、赛时城市空间的完整性,而且重点强调了城市的长远发展与基地的关联J,茬。城市肌理、城市中轴线、基地自身的特质以及自然生态的融合是该规划设计的优势。

二等奖

日本国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日本)/Ingerosec Corporation(日本)

专家评语:方案中水体、绿化和中轴处理富有变化,形式自由。体育场馆和展览建筑单体形式处理灵活、统一和谐,同中轴步道和水面相互穿插,构成完整、亲切的平面构图。

优秀奖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中国)/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中国)

专家评语:功能布局能够解决赛时和赛后的不同需求。在四个街区的范围内灵活布置了体育建筑和展览,赛前保留了南部两大块绿地,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了余地。

优秀奖

法国AREP公司(法国)

专家评语:方案分区明确,结构清晰。用地东部提供了同山型和水系结合的灵活空间,这一设计很有特色。

优秀奖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天作建筑研究所(中国)

专家评语:方案气魄宏大,整体性强,建筑造型富有创意。

优秀奖

HWP公司(德国)

专家评语:方案休系严谨,构思奇特。利用绿化同现有居住分隔,提供了从居住区到公共建筑间的缓冲空间。

优秀奖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EDSA规划设计公司(美国)/交通部规划研究院(中国)

专家评语:方案总体性好,利于分期建设。道路同城市路网结合紧密,入口处理简洁明确。

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五棵规划

二等奖

美国Sasaki Associates,lnc(美国)

专家评语:自然景观和建筑布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功能布局合理,很好地体现了绿色奥运的主题。

二等奖

Burekhardt+ParterAG(瑞士)

专家评语:该方案融入了新奇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概念。在尺度、结构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较好地体现了科技奥运的主题,时代感强,篮球馆上面的商业设施有较好的商业价值。

优秀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

专家评语:布局合理,将商业、酒店等人流较为集中的建筑放在东侧,与周边地区有机结合,城市景观较好,交通组织流畅。

优秀奖

北京市城建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加拿大ABCP设计公司(加拿大)

专家评语:单体建筑形式新颖,有创意,未来感较强,概念设计较好。

优秀奖

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

专家评语:方案构思独特,人流及车流问题解决较好。

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设计一等奖方案(美国SASAKI/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设计一等奖方案(美国SASAKI/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设计一等奖方案(美国SASAKI/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二等奖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DEMAUST Pty有限公司(澳大利亚)

优秀奖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中国)/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中国)

二等奖

日本国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日本)/Ingerosec Corporation(日本)

优秀奖

法国AREP公司(法国)

优秀奖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天作建筑研究所(中国)

优秀奖

HWP公司(德国)

优秀奖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EDSA规划设计公司(美国)/交通部规划研究院(中国)

二等奖

美国Sasaki Associates,lnc(美国)

二等奖

Burekhardt+ParterAG(瑞士)

优秀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

优秀奖

北京市城建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加拿大ABCP设计公司(加拿大)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篇10

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城市信息化是以城市为主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过程。

智慧城市的建设途径

智慧城市是利用智能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通过全面感知、互联互通、信息智能处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能管理。实现政府、企业、家庭和居民智能化,确保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效率与人民生活的高质量,确保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科学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极大地推进高度文明和谐的智能化社会的进程。建设智慧城市有以下几种路径。

制定规划、明确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设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的主客观条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制定近三年的规划和行动计划,进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设计。根据全国、全省一盘棋来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因地制宜地明确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选定恰当的建设途径和切入点。

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和基础性工作。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基础性工作,建立一把手为首的领导小组和组织指挥机构,组织各级领导及干部学习培训,统一思想,提高领导创新能力,依照中央大部制及南方城市改革经验,大力地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地营造智慧城市建设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根据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分步实施计划,量力而行,慎重确定试点工程项目。

加强智慧城市软硬环境建设。首先要建设宽带、泛在、光纤网络的基础设施,抓紧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OA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积极进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认真开展为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

大部分城市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化,为今后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积极开展智慧政务,推动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政府要用智慧政务带动城市信息化逐步向智慧城市发展。

建设智能工厂、智慧企业。中央国有企业要带头建设智能工厂、智慧企业,市政府应该组织本市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慧企业试点工程,实现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控制、智慧制造,企业的人财物资源智能调度管理、经营智能决策、开展智慧商务,供应链智慧管理,对客户进行智慧服务。

条块结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智慧城市典型应用工程攻关,树立样板,并逐步进行推广。中央部委与试点城市条块结合,卫生部、交通部、工信部、住房建设部、科技部、教育部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组织有关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安防、智能社区等关键技术及产品联合攻关,积极组织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及向一批试点城市推广。

发展智慧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及职工的智商、智力和智能。建立和完善智慧教育培训体系, 通过多种渠道强化教育培训,把继续教育形成制度,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地提高领导干部、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商及智能,通过大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及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智能化技术展示体验中心,全面展示智能技术、产品、应用和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站,加强智能技术及应用的科普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全民的智商和科学文化素质,智慧的人力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保证。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的措施

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指导,建立部市协调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关部委颁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文件,组织部市有关单位专家研究制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范及总体方案参考文本。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有关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合力。结合我国城镇化的实际进展情况,研究制定国家智慧城镇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营造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全国集中组织智慧城市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国产化软硬件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有计划地加大国家对智慧城市发展资金的投入,建立智慧城市发展专项基金,各地区提供配套资金,支持智慧城市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及各类智能化软硬件产品的集中开发与商品化、应用示范及推广等工作,力求减少重复投资,避免重复建设。

条块结合,资源整合,研究解决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网试点中的难点以及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交流,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及资源浪费。

产学研用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可推广的慧城市各类智能化应用典型:如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医疗、智慧企业及智慧社区等示范典型,树立智慧企业、智慧医院、智慧社区及智慧城镇的标杆,总结典型的建设方案,并积极组织推广。

建立智慧城市测评考核机制,对智慧城市试点工程、智慧企业定期进行考评。加强对智慧城市试点工程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与效果。通过考评树立一批示范城市、示范项目及示范业,表彰一批先进城市、单位和企业,分阶段、分层次地推动智慧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