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主要内容十篇

时间:2023-12-06 18:00:53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1

1药剂学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的侧重点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技术科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现代药剂学除了基础药剂学以外,还包括有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分子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医院药剂学等。而一般本科院校药剂学的基本课程内容主要有药剂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药物剂型与辅料知识,制药设备;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给药系统理论等;近十年来药剂学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剂型,如固体分散物技术,微球、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缓控释制剂(骨架型、渗透泵、膜控释靶向制剂(磁性微球、微乳、基因靶向等),经皮吸收制剂,生物技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知识和内容也成为药剂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2]。药剂学课程作为本科院校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等均作为专业必修课,分别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药剂学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对于药剂学和其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有所不同[3];如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掌握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药学专业熟悉和掌握的内容份量和程度比中药学专业更多和更深,药学专业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药剂学,而中药学专业一般开设课程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专业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重点要求也有所差别,制药工程专业对于药剂学学习更多侧重于制剂及其设备的开发和技术,因此对于该专业开设药剂学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而且该专业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药剂学相关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4-5]。因此针对此类学生的课堂教学重点以增强学生对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熟悉掌握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2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几十年来药剂学发展极为迅速,药剂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短。而本科药学专业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通药剂学也即药物剂型概论,主要是讲述各普通剂型的特点、质量标准以及制备工艺等,使学生掌握普通药剂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生物药剂学,主要介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部分内容在生物药剂学和药理学教学内容中均有交叉。高等药剂学,主要内容包括物理药剂学、制剂工程、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基本理论。这部分的内容既有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也即是物理药剂学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这三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由浅入深,与有些相关课程内容又有交叉[6-7]。如何提高学生掌握药剂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思考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推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学生重点关注的实际问题进行开放式教学手段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药剂学课程的后两个部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心,通过采用让学生提取预习相关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以本学科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导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在前一次课程结束之前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教学内容,并介绍本学科老师在该方向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下一次课程的课题教学中,在讲述相关理论和主要内容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与本节学习内容的结合点,最后采用老师总结的方式强化该章节的学习内容。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方面将学到的知识与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加强了与专业老师的交流沟通,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校药剂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成绩一直在药学学科名列前茅,生源质量良好,学生素质逐年提高,可能与本学科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改革有一定的关联性。

3因材施教的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体会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药学专业已经创办了近四十年,培养了大量的药学专业人才,在本省乃至全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近十年来,药学专业在以招收高中毕业四年制本科生为主的基础上,每年还承担了为地方培养两年制的专升本的药学专业人才。而最近几年我校药学专业的招生划入一本招收,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提高,学生的数理化基础也较为扎实,但这类学生在药剂学课程授课以前,除了相关的药剂学基础课程学习以外,对药剂学的课程内容了解不多。我校招收的专升本学生,部分来源于本校的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毕业生,还有部分生源是本省高职高专的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少量学生是以化学为主要方向的师范类专科生,还有极少数是其他来源的专科毕业生;学生来源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同;而我校药剂学课的授课老师一般情况下承担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但我校也有药物分析专业专科学生,有些老师承担了专科生的药剂学课程教学。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好不同生源的本科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工作值得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块、不同阶段方式的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我们的思路是对于专升本的学生,根据这类学生大多数具有专科阶段的药剂学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在专科阶段对于药剂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各种制剂的基本理论和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以及制剂制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因材施教,以其具有基本药剂学的概念和理论及实验基础,我们在药剂学第一部分的模块化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每一次课程尝试让学生讲述课程内容的形式,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的教学模式;而在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内容涉及到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剂型,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很多关于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等与物理学基础、化学基础以及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而专升本学生的数学及物理学基础比四年制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采取督促学生提取预习,授课时请学生首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老师再将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介绍,在授课时针对理论性的内容及公式推导等难点及重点环节,采取反复强调,逐步阐述的方式,同时课后布置练习题强化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成果。而对于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普遍较好,前期的课程中也学习了药剂学的一些相关内容。根据这样的背景情况,我们采用以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为主的学习模式,通过同步性的实验教学和引导性的科研教学为导向,提倡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传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将药剂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的内容结合到模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专业名词的英文也要求学生熟悉掌握,为学生阅读专业论文以及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模式的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掌握课程教材之外的前沿动态,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授课安排上,内容讲授进度和顺序编排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掌握程度,交叉穿插糅合。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发现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提高,不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药剂学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学效果也有所改善。

4结论

如何培养药学专业学生成为专业性和技术型的复合专业人才,药剂学科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因此,在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并不能固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互学,教学相长;根据不同的学生背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均有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同时也对任课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良好体会。

作者:孙黎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云.基于创新教学的药剂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38-239.

[2]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3):20-22.

[3]崔纯莹,崔国辉.药学专业本科生药剂学课程内容改革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4):21-23.

[4]陈亚,柯丽萍.因材施教提高药学函授教育质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3-24.

[5]陈钢,杨帆,罗娇艳,等.“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医药导报,2014,19(11):137-139.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 教学体会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25-01

生物药剂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l]。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使用由梁文权教授主编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与药物动力学合为一门课程,其教学过程涉及《药剂学》《药效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枯燥乏味且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如何讲好《生物药剂学》这门课程[2],笔者总结了自己和同事们的教学经验,体会如下。

1 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分为概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几个部分。概述部分着重介绍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生物药剂学在药剂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发展。药物的吸收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2],内容包括口服药物的吸收和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这一部分教学中,除重点阐明的相关基本概念外,对口服药物细胞膜转运机制及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部分在口服药物吸收内容的基础上从给药途径的角度以各论的方式分别阐述,此部分对内容应进行精选,精讲了几种最常用的给药方式的吸收,如注射给药、皮肤给药、口腔给药的吸收等。药物分布的内容同样是从基本概念入手详细阐述组织分部与药效、化学结构以及药物在体内蓄积的关系,了解药物在体内各组织中分布的情况,简要阐述影响药物分布的种种因素,此部分的内容从逻辑和层次上与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非常相似,只需简单介绍即可。药物的代谢内容相对较少,重点比较突出,首先是参与代谢的酶的种类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其次,代谢反应的类型只需从总体上把握即可。再次重温了前面的内容。药物的排泄重点讲药物的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其中肾脏排泄的机制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研究方法为学生自学内容。通过对以上课程内容的精选,既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显现出各个章节间的相辅相成,让学生感觉内容丰富而不杂乱,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 授课方式

本院的《生物药剂学》课程采用PPt课件教学。该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作用机理简单化,同时辅以鲜明、生动的图画,总体上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也使教师从整堂课的“写擦”中解放出来;以往的授课方式完全采用老师边讲边写板书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老师和学生心理上的疲倦,由于教学过于死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保证每一节课有足够的信息量,在课堂上须争分夺秒,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脑扫描、数码相机拍摄等手段制作PPt图片进行授课,文字、图形、色彩甚至动画融为一体,教学效果大为改观。为此,我们把生物药剂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除了上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之外,教师主观上的教学风格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教师主观上的教学风格主要指教师个人的言语风格以及与学生间的互动情况,如有的人讲课热情澎湃,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而有的人可能讲课如一湖春水不起波澜。虽然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足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样必不可少。有笔者认为课堂提问是中小学生式的讲课方法,显得幼稚,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大学课堂也可采用问答的方式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关键性或者概念性问题仍行之有效,这是调动课堂学习气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问的过程中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概念或疑难问题的思考、理解和记忆。需强调的是教师的提问需在轻松、愉悦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毫无思想包袱,无论对错,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对容易错或易模糊的概念性和疑难性问题,课堂上的问答方式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很多,不仅限于此。例如,针对某一问题或事例,可让学生自己调研文献,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或者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上台讲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 建立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掌握和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意见,我们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建立联络人制度,每班选派一名代表(一般为学习委员),作为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者,负责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老师;二是向学生发放不记名征求意见表,学生认真如实填写对老师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的意见或要求;三是老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四是通过各种通讯方式沟通,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把意见及时反馈给老师。通过采取上述方法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渠道,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4 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相关。本院的生物药剂学课程是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毕业班的重要专业课,针对毕业班学生普遍面临考研择业等现实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注意力转移,面对多门专业课同时开课从心理上存在浮躁情绪,上课不如低年级时踏实,学习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这时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仅对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约束,而且可有效改善部分学生学习注意力转移的现象。改变传统期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考核方式,建立更重视过程的成绩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外,把每次问答或课堂作业及考勤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纳入综合成绩评价体系,期末考试成绩并不占有很大比重。笔者认为在生物药剂学这门课程中,进行上述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的改良,有利于药剂学等专业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 高职 生物制药工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09-02

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学和药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应掌握各类生物药物制造的工艺技术基础理论、原理、工艺过程和制剂技术及其质量控制;各类生物药物的来源、结构、性质与临床用途。因此,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在生物制药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覆盖内容颇广,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笔者通过二轮的教学实践,深感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突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有许多要改革和探索的地方,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讨论。

一、准确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

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讨论的重点是各类生物药物的原料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原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生产的中下游技能。因此,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生物药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产品性能特征,完成在药物制备过程中的生物转化任务,或能分析工艺技术文件,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对制备产品的质量进行初步控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为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根据此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要与本科院校的大纲有区别,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突出职业特色。

二、针对职业岗位,协调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生物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第二部分为抗生素药物;第三部分为生化药品;第四部分为生物制品。考虑到各部分的难度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工作出路,同时兼顾其他课程知识点的重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同时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是针对职业岗位,适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生物制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任职的要求,并结合相关的生物制药生产企业用人标准来选取内容,兼顾理论和技能,既要注重支撑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论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例如:第二部分抗生素重点讲解青霉素,包括其结构性质、生产工艺及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而其他三类抗生素采取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堂练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交替进行,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不错。对于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采取学生课后自学的方式,不占用课堂时间,因为本章内容是一些较前沿的知识,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院校需要大力关注,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高深的前沿知识只需了解即可,所以在本章节的处理上采用了课后自学的方式,有兴趣的基础好一些的同学可以去学习。整本教材涉及发酵方面的知识尽量少讲,侧重在下游技术与工艺,因为同时开设了一门发酵工程的课程,在发酵工艺方面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所以为避免重复,本课程讲授的重点放在下游生物制药技术。

三、选用合适的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曾使用过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齐香君主编的《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教材。该教材为使学生对生物药物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第一次尝试将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放在一个系统中介绍,这是跟其他版教材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注重反映现代生物制药工艺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教材的编排结构清晰,工艺典型,每一类药物举出代表性的例子,重点较突出。应该说作为一本本科生的教材使用是不错的。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使用此本教材,并不是最合适的。首先,教材内容偏多。我们的理论课时是48学时,在此学时内要讲完全书的内容,并让学生理解透彻是有难度的。其次,教材部分内容偏深,学生难以理解。比如,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第十九章单克隆抗体等章节,理论较深奥,知识比较前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也没有必要。再次,典型工艺中,关键工序的基本原理没有讲解,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理论基本功扎实,自学能力强,理解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培养定位不同,一些基础课程的理论学得不深不扎实,有的甚至没有学过,因此很多工艺原理理解不透,实践时出了问题也没办法分析和解决,同时由于不懂,学习兴趣和热情锐减,极不利于教学。如果每一步都进行详细地讲解,课时又不够,影响整个教学进度。

鉴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一本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目标和特色的生物制药工艺教材。教材要求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现代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侧重典型药物的工艺流程和关键工序、生产中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不涉及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上游技术。目前,我们课程组已经组织老师自编了教材,将作为校内教材试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修订完善。

四、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制药工艺》属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典型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因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针对生物药物实际工作岗位群进行设计,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简单的任务如“MS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如“谷氨酸的制备”,设计“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后续的专周实训中,适当穿插“岗位模拟”形式授课。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为了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改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演示教学、师生角色互换、教师现场点评等,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适当引进生物制药教学仿真软件,结合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将工艺原理以及设备内容结构特点动态展现出来,利用教学仿真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工艺教学过程中形成理论知识与形象感受交叉互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应加大对其实验环节的设备投入。要加强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的建设,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课的教学与设置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体现生物制药工艺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实验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选择上没有体现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特色,有些甚至不属于本课程的实验,比如碘值的测定,酸价的测定等应是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更为恰当;二是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与大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好本门课程是非常必须而且实用的。因此实验课应尽量与工业大生产结合,模拟工厂大环境,做一些对将来工作有指导作用的实验。

要教好生物制药工艺这门课程,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生物制药工艺涉及的内容多,知识更新快,要上好这门课程就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泛的知识体系,对教师要求较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学校成立课程小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涉及广泛,每个教师不可能把全部内容都掌握得很好,一人承担这门课程有相当的难度,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成立课程小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不少学校已经实行了课程小组的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反馈回来的效果很好,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外,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学校有计划地安排老师下企业学习,利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讲有用的知识,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

以上仅是笔者在二轮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想法,具体实施及成效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检验。总之,2l世纪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时期,并由此而拉动该领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及就业的需要,都促使我们对现行的《生物制药工艺》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必须适时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生物制药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邹祥,胡昌华,刘雪梅.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微生物学报,2006,33(1):166~168.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中药美容保健品;药效学指标;测定方法;进展

我国是研究美容抗衰老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中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在延缓皮肤衰老、美化容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美容保健体系。其中中药美容保健品是这一传统医学宝库中最为引人注目。我们在参阅大量的医药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中药新药与美容保健品的开发经验,综述了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指标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的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与方法。

1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定义

美容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工具[1-2],备受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推崇。目前,中药美容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举足头重的地位,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开发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所谓美容中药是指用来调整脏腑功能,美化肌肤,延缓皮肤老化的药物[3]。从广义上讲,美容中药主要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药物,当然也包括食物。中药美容保健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先进的制备工艺技术研制而 成的美容保健制剂。

2 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主要药效学指标与测定方法

2.1 抗氧化实验指标

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引起细胞破裂和进行性病变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因此,自由基学说已被公认为人类衰老机制现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

2.1.1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常用邻苯三酚法,即在碱性条件下,能迅速自氧化,释放出O2-,生成带色的中间产物,其反应开始后溶液先变成黄棕色,几分钟后遂转绿,几小时后又转变为黄色。中间产物在420nm时有强烈的光吸收,在有SOD存在时,由于它能催化O2-与H+结合生成O2和H2O2,从而阻止了中间产物的积累,因此通过计算就可求出SOD的活性。

2.1.2 老化代谢产物测定

(1)过氧化脂质(LPO)测定

LPO含量测定,是国际上公认的看衰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美容抗衰老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检测指标。主要检测方法为荧光法,即LPO的二级分解产物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此红色化合物是荧光性物质。四乙氧基丙烷与LPO在同一条件下能进行化学反应产生丙二醛,因此用四乙氧基丙烷作为标准物质。

(2)脂褐素(LF)的测定

目前,脂褐素已被公认为生物衰老及皮肤老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许多养颜法药物如菟丝子、玉竹、黄精、何首乌、五味子等均具有清除自由基、减少组织细胞内脂褐素含量的作用。脂褐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荧光法,即待测样品中的脂褐素经有机溶剂提取后,其提取物在360nm波长激发下,于发射波长450nm处可测得其荧光。以硫酸奎宁作为荧光相对强度的标准,从而计算出样品所含脂褐素的荧光单位数。

2.1.3 胶原蛋白和羟脯氨酸(Hyp)的测定

美容中药及方剂具有抗老防皱、增加皮肤弹性的作用,应用胶原蛋白等指标,从而证明美容中药的作用机理。一般采用P-DMAB比色法,即将待测样品加酸,在高温下水解,可使结合状态的羟脯氨酸游离,用氯胺T法将其氧化而形成吡咯环的氧化物,然后用过氯酸终止氧化,以对二甲氨基甲醛作为显色剂,生成紫色化合物,于562nm处进行比色测定。

2.1.4 酪氨酸酶活性测定

据研究,许多美容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如川芎、防风、叶本、独活、柴胡、白芷、当归、乌梅、楂皮、蔓荆子、白头翁、附子、大黄、益母草、皂荚、黄连以及有效成分大黄素等,其抑制率在60%-100%之间。而某些中药如补骨脂及制剂则能提高人体内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的合成,从而能有效的治疗白癜风。一般采用比色法,即酪氨酸酶的化学本质是铜蛋白,其酶蛋白借巯基与铜离子结合,从而催化多巴及5-s-半胱氨酸生成黑色竖。其生成量大小与酶活力的大小呈正比。

2.2 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衰老与内分泌功能密切相关,并存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不同环节不同层次均有明显的衰减现象。而补肾填精,滋阴壮阳药物能有效地改变内分泌衰老症状,使人面色转红润、色斑消失、恢复青春、增强。可见,调节或延缓内分泌衰老,对于延年益寿、养颜嫩肤是大有裨益的。

2.3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

就美容而言,人类皮肤的免疫功能在青年期表现最强,各种有害病菌一般不易引起疾病,而35岁以后皮肤由于胶原蛋白合成量日趋减少,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率下降,加上微循环障碍,以至于皮肤疏松,皮脂分泌减少,表皮生长因子下降,因而不能有效地防止细菌等有害物质的侵害,从而诱发各种皮肤疾病。因此,面部美容、皮肤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密切。在美容保健品药效学试验中,无论抗皮肤衰老制剂,还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新产品,均应做免疫学试验。

2.4 补血药理实验指标

补血是养颜润肤的重要治则。补血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是利用人工办法制作血虚模型,然后给模型动物灌服药物,测定用药前后血象变化,由此判定药物有无补血作用。

2.5 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有些皮肤是由于细菌、皮肤真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感染。因此许多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类中药如黄连、黄柏、黄芩、山桅、丹皮、白鲜皮、金银花、知母、板蓝根、等之所以能医治皮肤病,抗菌、抗炎、抗病毒可能是它们共同的作用机制,当然可能还包括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等其他作用途径。因此,开发和研制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新药,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是必不可少的药效学指标。

3 结束语

美容中药的确切功效和现代研究成果,广泛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研究,是利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美容中药及方剂的美容护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实验美容学科。由于我国美容实验研究起步较晚,许多方法与指标尚缺乏。我们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实践,认为美容药物药理研究,应以中医药美容理论作指导,充分吸收现代抗衰老学说和实验方法,在整体、组织、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上揭示美容中药的作用与机理。药效学指标包括:抗氧化实验指标、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免疫功能检测指标、补血药理实验指标、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皮肤止痒试验等,有的实验指标则通用,可根据新产品功能与主治特点来加以选择。总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我国的中医药美容事业发扬光大,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美容保健品及药效学检测方法,为人类的健康美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 琦. 源远流长的中医美容学[J].现代中医药,2012,1:21-22.

[2]朱雷,余丽丽,张莎,等. 传统中医药及其原料在美容化妆品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化妆品,2008,20:78-85.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动式教学;制药工程;药理学;职业技能;教学质量

1“动式”教学法的概述

“动式”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不再主导教学,转而成为协助者,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动式”教学理念的三要素,即积极的、有活力的、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文化;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核心是学生主动学习。“动式”教学法主要有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法(PBL)等。教师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与课程目标,探索不同形式的“动式”教学法。

2“动式”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药理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内容是讲解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同时也阐明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严重不良反应等,熟悉药物分类及分类依据。药理学的知识体系涉及面较广,在通常情况下制药工程专业并未开设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药学等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内容深奥、枯燥,难于理解和掌握,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考虑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笔者在讲授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时,不断探索尝试应用“动式”教学法,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由“让我学”逐渐向“我要学”转变,提升了教学效果。

2.1趣味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用歌诀,归纳总结,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例如在讲到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时,可用以下口诀解释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精神病药氯丙嗪,阻断受体多巴胺,镇静止吐兼降温,人工冬眠显奇效,长期用药毒性大,震颤麻痹低血压。在讲到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时,用以下口诀:伴有冠心心绞痛,禁止使用胍和肼,普萘洛尔硝苯啶,降低血压抗心痛。脑血管,有疾病,不能使用胍乙啶;肾功能,有减退,禁用心卡胍乙啶,可用多巴可乐定,伴溃疡,可乐定,精神病,血压升,首先考虑利血平。通过耳熟能详的歌诀,学生能更好地针对不同情况,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2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进行铺垫,设问后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教师以围绕着问题做解答的方式进行讲解。“动式”教学主要引导学生“脑子”动起来,并非一整堂课仅机械地动手记笔记。例如在刚上药理学课程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药品说明书包括哪些内容?药品说明书有哪些用途?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讲清楚药品说明书上的内容,这就是药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它在合理用药、新药研发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感到所学课程的重要程度,在潜移默化中灌输了专业知识。

2.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一般适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的章节,如作用于循环系统的心脑血管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等[1]。例如在学习抗高血压药时,结合身边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高血压产生的原因,并分析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有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在授课过程中,要几种教学方式结合,此时可以结合趣味教学法里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歌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课堂上听课的效率。

2.4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2]。例如在讲到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问题,抗心律失常药物按作用机制分哪几类?各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哪些?按其作用机制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个大组学生再分成小组,课下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制作PPT;下次上课时,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到讲台上去讲解,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PBL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2.5模拟药房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常见的非处方药,例如感冒用药、止咳化痰用药、胃肠道药、外用药、五官科用药等,收集相应药物的包装盒及药品说明书进行情境教学。学生相互之间分别扮演患者(普通患者及特殊患者)与药师,患者陈述症状,药师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并嘱咐其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3],现场若有困难,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下查阅,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6药店、网络第二课堂法引导学生在药店购买药物时,根据药物说明书有意识地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做到合理选药和用药。推荐给学生一些药理学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的视频资料,例如复旦大学教学视频网站通过课上学习及课下的巩固和提升,有效地拓宽了学生视野。

3小结

通过对药理学课程开展以“职业和应用”为核心的不同形式的“动式”教学法,提升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符合“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多元化的教学愿望和教学能力,只有教师有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行为方式,才能要求和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建平,于肯明,张慧芝,等.C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08-109.

[2]王斌,张腾霄,王双侠,等.应用型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探索与实践:以药物化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2下):177-178.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本科; 教学方法

中药制剂分析是在学生学习过中药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比较完整的药品质量观念,熟悉各种中药剂型的质量分析,掌握常用的定性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并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各种分析方法的评价比较与选取,或在制订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工作时具有初步的能力。

由于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琐碎,所以容易出现教师授课中平铺直叙,不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的现象。学生也反映中药制剂分析的知识体系太过庞杂,各章节间看似也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不能认识到中药制剂分析这门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更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主线,从而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作用产生疑惑。古人韩愈有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在开设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时,对于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能为日后中药质量检验和药品的研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直是我们不断摸索和追求的目标。为此笔者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中药制剂分析进行了教改尝试。

1 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统领教学内容,凸现本课程知识主线,纲举而目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地读懂读通教材,是学生的学习之本。我校中药制剂分析的教材采用的是由梁生旺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本教材共分为十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中药制剂分析的意义、任务和特点,以及中药制剂分析工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重点强调了药品标准的定义和作用,国家药品标准的版本和内容。其余九章的教学内容都可归属于为制定质量标准所必须开展的工作。

笔者在讲授完第一章内容之后,也就是在学生对药品标准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用半个课时将教材其余章节内容做简单介绍,并且把各章节的内容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关系的图表列出(表1),进而帮助学生在日后学习中理出一条知识主线,这样做就不会出现因为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多学科交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和中药制剂)等特点而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茫然失措。通过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发现学生能够在各章节学习中有着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而此法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薄到厚”通透地研读教材作好了铺垫。表1 各章内容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关系

2 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主要内容为主线,调整教学内容,循序而渐进

在学生明确该课程的知识主线的前提下,为了条理清晰地分解教学内容,笔者又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主要内容为主线将教材的相关内容分为:性状、鉴别、检查和浸出物、含量测定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所包括的章节如表2。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以一到四单元依次逐步深入。其别需要说明的是:① 教材的第二章分别属于两个单元,其中第一节性状鉴别属于第一单元,主要介绍各种制剂的性状;而第二节显微鉴别和第三节理化鉴别则应归为第二单元,重点介绍各种理化鉴别的方法,如色谱鉴别、光谱鉴别、指纹图谱技术等。②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成分的分析和第六章含动物药、矿物药的中药制剂分析的主要内容都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中不同类型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因此笔者在学生已熟知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的背景知识基础上,将两章内容合并,采用研究对象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以及不同类型的有机物分类的方法讲解各种结构类型药物的含量测定。通过这样的分类方法教学,一则可以让学生认识化学结构在药物含量测定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有助于学生提高选取和建立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③在第四单元、第八章和第十章的学习中,因为学校规定的教学课时有限,所以笔者采用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通过有目地的教学单元分隔,调整章节顺序的教学改革,使得“中药制剂质量标准”这条知识主线更加显著,而且促使学生目的明确地学习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并在各个教学单元中都有明确的任务。表2 中药制剂分析教学顺序表

3 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总览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在表1知识主线的贯穿指导作用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详细讲解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已使学生明确了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任务。但是笔者又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繁多,学生理解记忆困难较大。因此笔者提出利用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的方法进行教学,它不但归纳总结了前七章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相关的各项内容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表3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制订的部分板书通过此表明确的强调了质量标准中鉴别一项所必须包括的内容和开展的研究方法,同时复习归纳了教材第三章所讲重点知识。笔者利用此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了学生,使其理清了该课程的知识主线和层次,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内容,从而达到 “从厚到薄” 学习教材归纳掌握知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温故而知新。

4 以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为顺序,以中药制剂质量评价为目的安排实验教学,举一而反三

在采用四个单元分隔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的实验教学也配套地采用了此种顺序安排,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理论课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了药物分析的基本程序,为日后更好的开展药品检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开展工作如下:①依据教学大纲中实验要求,以《中国药典》(2005版)和中药制剂分析教材的实验部分为指导,选取成方制剂为研究对象。实验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部分。②基础性实验是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教学单元基础上依次安排学生做牛黄解毒片的质量标准(2005年版)中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以此来显现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别实验的内容包括黄芩的化学定性鉴别、以胆酸为对照品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牛黄药材和以大黄为对照药材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大黄药材。通过上述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和使用,认识和理解对照物的选用;而且还能够彰显薄层色谱在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中的广泛应用。

在完成牛黄解毒片的鉴别实验和第三单元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做牛黄解毒片的砷盐限量检查,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杂质检查在药品质量评价中的地位和意义。含量测定是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笔者也将中药制剂定量分析作为重点,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黄解毒片中的黄芩苷含量的实验之外,还安排了代表性重点实验,即:“薄层扫描法测定香连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③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为指导,以成方制剂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其质量标准。在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乐脉颗粒”为研究对象,设计出赤芍、山楂的定性鉴别、香附中砷盐的限度检查以及丹参的含量测定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通过开展中药制剂分析综合设计性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当代药物科学》 科学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科学素养而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课程。但目前公共选修课的效果并不理想[1]。如何上好公共选修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药物科学》是为了使学生接受药学的相关教育,概要地了解药学各学科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成就及药学的发展前沿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而对药物及制药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开设的一门校级公共选修课程[2]。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先后被评为校级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和校级精品课程。如何更好地加强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到丰富的药学知识,又很好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本课程作为理工科的校级公共选修课一直追求的目标。笔者将以《当代药物科学》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希望能对理工科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提供参考。

1.公共选修课的受众广,学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

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涉及各个专业。通过对选修本课程的学生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中文科生占有很大比例。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对药学相关知识的掌握也不尽相同。如何把一门理工科的课程讲深入浅出,既让文科专业的学生听懂并理解,又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到内容新颖的知识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公共选修课承担传授科学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

公共选修课的主要任务一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总结该课程的授课经验,笔者认识到,《当代药物科学》课程的内容除了要介绍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前沿内容之外,还要增加一些关于药物的发展史及药物研发相关的知识,通过药物研发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这对各专业学生都非常重要。首先,文科专业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比较少。对药物的发展史及药物研发过程进行讲解,可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思维方法。其次,理科专业学生通过对药物发现过程及对科学家科学精神的了解可以提高科学研究兴趣,使其更具有创新精神。

3.精心设计授课内容,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当代药物科学》课程可能涉及的内容可谓浩如烟海,如何从众多的教学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该课程成功的关键。考虑到公共选修课的特点,笔者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着重加强了如下几部分。

第一,强化《当代药物科学》课程内容中药物的发展史部分内容。通过该部分内容的讲解,学生了解到人类药学的发展史,认识到药物研发的重要性,与制药产业发展的意义。在该部分内容的讲解中,着重讲解我国古代的药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及我国近代药学发展滞后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及为我国科研事业奉献的热情。

第二,加强对药学研究前沿知识的介绍。在该部分内容中重点介绍药物研发中的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制药等相关知识。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药学的进步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人类的健康长寿需要科学的发展保障,以此激发同学们投身科学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的热情。

第三,在课程体系中加强中药相关内容的讲解。通过该部分内容的讲解,学生认识到我国有着光辉的药学发展史,同时,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宝贵遗产。介绍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炮制及中药现代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医中药的主要内容与科学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及传承中医中药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在讲解天然药物化学及化学药物内容时,重点讲解一些药物的发现的历史。如在讲解抗疟药物青蒿素时,详细讲解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特别是屠呦呦教授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文献调研、大胆假设、认真论证的重要性;在讲解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时,重点介绍该药物的发现历史的漫长性,从发现该化合物到该化合物被临床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到全合成,有多少科学家进行过不懈的努力。通过该实例,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为大班授课,选课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上,如何在大班级授课过程中更好地传授人文科学精神,需要采用多样化、合理的教学手段。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强化视听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在课堂上适当采用PPT课件,关于药物历史、研发、生产的短片等多媒体手段。其次,演示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对药物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讲解到生物碱的提取中可以演示生化法提取茶叶中咖啡因的实验[3]。学生通过该演示实验对升华法提取天然产物的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药学实验也跃跃欲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次,课堂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抗老年痴呆药物时,首先,给学生讲解老年痴呆疾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氧化、金属离子、神经递质的减少、β-淀粉样蛋白、雌激素等因素在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药物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4]。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开发出新型的抗老年痴呆的药物。我们惊奇地发现,学生通过短暂的讨论之后能够给出多靶向药物的研究思路[5]。而这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老年痴呆疾病新药的研发方法。因此,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当代药物科学》进行教学改革,希望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到丰富的药学知识,又很好地提高科学素养,进而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学生满意的公共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晓靓.大学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30-131.

[2]史大华,刘玮炜,孙吉佑,陶传洲,跃强,唐丽娟.公共选修课《当代药物科学》的教学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2-42.

[3]杨玉权.用直接升华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14:55.

[4]F.K.Salawu,J.T. Umar,A.B.Olokoba,Alzheimer’s disease: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Annals of African medicine,2011,10:73-79.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分析;教学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49-01

药物分析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制药学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药物分析又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又要有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知识。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而杂,比较难学。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对药物分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 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众所周知,药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是用于防病、治病、诊断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特殊商品。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在药品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都应该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实现药品的全面质量控制。为此在在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药物分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化学制药专业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的重视。药物分析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药品具备强烈的质量控制观念,教会学生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明确的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生化药物及其各种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使学生能胜任对药物原料、工艺过程、临床使用全程控制药品质量,并能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最佳最新方法。紧紧围绕着药品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这就是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同时由于药物分析课程的特性,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教学的独特性,即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药典与质量标准的结合、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等等。

2 医学院制药技术专业加强药物分析教学的措施

2.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很多制药技术专业类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较深的理论很难理解。因此,在章节的安排上,我们要不拘泥于现有教材本身的体系,而采取提前起步、难点分散、适当重复、前呼后应的方法;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我们认为,从本课程的性质出发,应体现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在药物验中的应用,而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这两门课之间的桥梁是分析方法,所以,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常用药物来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删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如生化制剂分析以及一些仪器装置与原理。此外,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材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还可使学生减少听课中的枯燥感。多媒体课件集多媒体信息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表观能力和对人体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刺激。根据心理学研究,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如制作一些动画课件,将一些复杂药物的空间结构形象化。多媒体课件可以迅速呈现大量文字、图像等信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板书,但是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知识“板块式”出现在幻灯片或投影上,往往学生还没有对其消化吸收,教师已经进入新的知识界面,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建议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适度运用“板书”形式教学,使知识系统全面且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2.3 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在药物分析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争做到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关键就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我们在“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两者中,要求学生更注重于“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授各类分析方法时,引导学生从药物的结构特点人手,剖析结构与选择的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当教学进行到一定学时时,安排一些课堂练习,通过“举一反三”,一方面巩固以前所学的基本理论及运算,另一方面还培养学生的研究探讨精神。另外,开展讨论也是一项重要的互动措施。教师在讨论时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是主角。在每次课前5~10min给出几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如果学生在讨论发言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引导其他学生加以纠正,必要时教师予以指正。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社交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4 注重实验基本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古老而有新鲜的话题,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加深理解药物分析理论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验课过程中,从实验准确性、实验速度、实验习惯、实验记录及报告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正确使用和爱护各种仪器的习惯,搞好实验课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让同学们熟练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使他们一走出社会就能适应当今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实验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总之,制药专业药物分析工作不仅仅是药物质量的分析检验和控制,其研究和教学内容已经拓展到了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药物分析学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药物分析的重要性、掌握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各类药物分析研究工作的规律、特点和步骤,是将药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药学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 邹春阳,吕洁.药物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4:239

[2] 常军民,美丽万•阿不都热衣木,王岩.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建设思路[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3):275-276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

“药物化学”学科是所有药学学科的基础,是药物创新的源头,具有时代的前沿性,每年都有大量科学文献报道不同领域疾病治疗药物的新结构、新靶点及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研究的新方法不断进步。“药物化学”课程是几乎所有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在我校,“药物化学”课程一直是开设给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临床药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药物分析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药学英语专业,药学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共48学时,其教材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部级规划教材《药物化学》。该教材于2016年1月再版发行,增添了临床上应用量大、靶点新的药物化学新知识,且现今正处在信息量爆炸的阶段,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上市药物的情况,因此,基于新版教材的《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药物化学教研室教师在运行了一学期的药物化学授课后,总结了教学大纲、课件制作及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为后续该门课程的授课探索了新的方案。

一、改革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在课程进行之前,我们首先针对新版教材的内容对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设置。考虑到授课对象的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以新版《药物化学》教材为基础,充分考虑目前临床上用药特点,保留与“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经典内容,删减陈旧及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补充新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重新设置本课程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力争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多的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前沿相关知识。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及学时数,减少药物的合成所占比例,仅介绍一些临床应用重要,市场份额大,且合成类型比较经典的药物的合成,对药物化学结构变化的重点落在代表性药物的体内代谢上,通过体内的化学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强弱、持续时间及毒性作用等。以相当的学时增加药物化学前沿了解性的内容,如增加介绍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艾瑞昔布的开发过程与研究历程、了解临床上治疗高血糖药物的新靶点及各类药物、了解靶向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代表性药物及临床应用特点等。使本科生尽早接触到新药研究比较热门的领域。教学大纲是整个授课的关键,所有授课基本内容及考核中的重点均围绕教学大纲开展,故我们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重新设置,综合考虑授课学生对象及学生以后对该门课程的需求,难易结合,经典与前沿相交叉,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药物化学学科前沿性的知识。

二、制作统一课件,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我校开设给药学各专业的《药物化学》课程(课程编码:030917CL-制,48学时)涵盖8个专业31个班级,由我教研室多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统一授课。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统一、规范的制作,设定了6个能够代表沈阳校区和南校区特色的代表性背景模板,统一各级标题的字号、字体,统一结构式中线条与字母的规格。新课件背景严肃、正式,体现了我校深远悠久的药学底蕴,同时画面简单精美,颜色对比显著,课件中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适合本科学生接受。各论中各章节的课件内容均按照各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先总述,后分类介绍、最终总结的模式制作,章节最后通常加入该类药物目前的研究开况作为扩展补充知识。如增加了学时的降血糖药物(由原大纲中1学时增加为2学时)的课件中,首先简单列举糖尿病的形成及发病情况(1页),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分类及发病机制(1页,为后续药物的分类做铺垫);治疗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的发现发展情况(4—5页,同时提及我国在胰岛素提纯过程中的巨大成就)。口服降血糖药物是课程中的重点介绍内容:利用1页PPT列举口服降糖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及代表性药物,随后即按照此分类方法对各类降糖药物的发现、发展过程,临床用药情况、代表性药物及该类药物目前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如经典的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其发现过程(1页);药物研究进展及特点(1页);作用机制(1页);三代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的代表性药物及结构特点(3页);构效关系(1页);临床上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页);代表性药物格列吡嗪的结构与命名(1页)、体内代谢(1页)、化学合成(1页);代表性药物格列美脲的结构与代谢(2页);磺酰脲类药物目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1页)。课件制作中查找文献及数据库,增加了药物靶点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三维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药物分子与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当今药物化学学科进行新药设计的常规方法。如在课件中列举了三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和赖诺普利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三维对接图(dock-ing),从中能明显看出三个药物与靶点结合时关键氨基酸的数量及结合方式,三者与ACE结合的作用力依次增强,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三代ACE抑制剂对ACE的抑制作用及临床上的降血压作用依次增强,用药量依次减少。

三、改变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灵活授课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 药物分析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和制剂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型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探索性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作为一门研究与发展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药物分析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①实验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为了培养适应就业岗位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药物分析课程应对药物分析实验进行改革实践。

1 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进行操作。若实验出现问题,学生很少独立分析原因,多半都需要咨询教师,让教师帮助完成。这种以具体课程为单元设置的实验教学不能满足于专业实际工作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研究性实验较少,实验缺乏连续性、探索性和创新性。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是学生按实验讲义按部就班操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很多院校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一成不变,实验内容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同时随着分析检测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此外,受院校实验条件的影响,很多药物分析实验并没有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方法分析药物,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质量控制观的培养。

2 实验内容的选取

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调查分析医药行业药品检测及质量控制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药品检测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药物分析工”等高级工的考核标准,重构的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主要有:EDTA标准液配制与标定、甘油相对密度的测定、葡萄糖一般杂质检查、水溶性维生素的鉴别、枸橼酸钠含量的测定、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生血片中铁的测定、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中甲醇与丙酮测定、克霉唑乳膏的含量测定、氢氧化铝片剂的质量分析。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特点在于:在检验对象的选取上,基本涵盖了不同剂型药物分析种类;在内容的设置上,以药品检验基本程序为主线,囊括了药物的鉴别、药物杂质检查、药物含量测定、药物制剂的常规检查等,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等级由底到高的检验内容;在检验方法上,既有药物常用法定方法及规范化操作技术,又有现代药物分析技术。③在能力培养上,既有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综合性实验如氢氧化铝片剂的质量分析。

3 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实验课氛围,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设计性实验兴趣浓厚,普遍认为实验教学对理解药物分析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繁杂的实验技术极为重要,设计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④

设计性实验主要程序包括选题、查找资料、方案设计、方案修改和实验开展、分析与总结、实验报告等几个环节。以克霉唑乳膏的含量测定为例,首先教师确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单独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合学校实验室条件,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讲解,其它组学生可以提问、讨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小组学生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及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等。再由小组对实验方案进行实施,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完成报告的书写。

需要说明的是,设计性实验的选题是整个设计性实验的关键所在。选题内容既要有一定新意,最好能与生活实际联系,又能考虑到现有的实验条件,保证实验方案的可执行性;既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知识、技能获得最大化。

其次,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只起到指导、引导和监控作用。

4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报告成绩和考勤成绩,并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药物分析实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致使很多学生认为要想期末实验成绩高,只要出勤率高,实验报告编写得好就可以了。因此在平时的实验课中,学生袖手旁观的多,动手操作的少,有的学生甚至在实验中途偷偷退场,事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需要制定一套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体系。在考核体系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既有学生知识的考核,也有学生技能的考核;既有职业技能的考核,也有职业素质的考核。让学生通过考核成绩的评定中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采用设计性实验教学,由于每组的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室要进行大量耗材的准备;同时,设计性实验教学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但不可否认,对药物分析实验进行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理论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 丁淼等.高职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37—39.

② 张相飞.设计性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10.25(1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