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的基本流程十篇

时间:2023-12-06 17:52:35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前沿科技;充分备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08-02

高等教育的普及,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整体人口素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教学不是即席演讲,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是大学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1]。高校教材的更新远远比不上科技前沿发展的速度,教材的相对滞后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备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高校教师应当是在某专业领域学识广博,学有所成,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体系的教学科研并重型人才[2]。本文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科机电专业基础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例,在工科类学生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先进工业技术应用实例和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极大促进了学生课堂和课外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开展积极课外科技拓展实践活动的自觉性,有利于教学科研的相得益彰。同时,还促进了高校教师追踪科技发展动态,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有效避免了现实生活与教材的“剥离”。将科研动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国内科研型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初步尝试。

一、充分备课是合理组织教学的前提

在目前展开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工科的教学依然以教材为主,以工科实验、参观认识实习和金工电子实习作为辅助。作为教学主要环节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3]。教材类专著的编写,大多基于存世数百年的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经过领域内多名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和修改编写而成,大部分学生在教材中获取的书本知识,在走入社会后往往已经过时。这一现象对于学生和高校而言,是一种时间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新入职员工不能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才能顺利工作,培训的时间成本、财力和机会成本徒增。针对现有教材相对滞后的缺点,不少教师尝试在高校教学中引入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和前沿科技应用的展示。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多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对于行业内新技术的发展脉络具有很好把握,同时熟悉业内主流科技期刊,可以及时追踪当前行业内部的科技发展动态。这为将前沿科技引入课堂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部级省级著名教学名师们的授课效果深受不同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他们的教学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大体上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师课前备课充分,在课堂上完全不看讲稿就能用严谨的语言出口成章,学生只需要做好笔记,也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另一种风格是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老师凭借自己宽广的知识面自由发挥,讲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但学生课后复习要花很多时间翻阅教材才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两种授课方式孰优孰劣颇受争议,一时间很难评出高下,因为这要看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大多数学者和教师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基础理论课,应该采用第一种方式,而给高年级(特别是研究生)讲课,可能第二种方式更好。前者备教材,后者需具有宽厚的知识储备。无论采用何种教学风格,都离不开课前的充分备课。充分的备课不仅要求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烂熟于心,还要求具有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对课堂讲学的顺利有效有良好的把握。

二、引入科技前沿发展动态是充分备课的有效形式

传统的备课方式要求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4]。从备课的流程来看,教学设计必须源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只有认真细致的研究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创造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将前沿科技成果引入到课堂中,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科学教育杂志就不时发表一些相关的研究报告。例如,采用科幻进行公民教育、阅读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教学等[5]。上述实践不但在大学进行,也在中小学进行。多数研究积累了经验,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第一手信息,也发现了科幻教学中的不足。科幻教学以生动有趣故事作为引子,启发学生开始自我探索,自我寻找和学习,这使他们学会了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其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和较为严谨的学术证明。相比之下,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科研发展动态则是经过学者审慎严格的论证而得出,具有相当强的学术性、逻辑性和理论基础,更适合作为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课堂内容。将科研成果融入到传统教材进行备课,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能深入一线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当前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走向[6]。在教材备课的同时,引入科研发展动态,是充分备课的有效形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堂授课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国内许多高校和学者对此做出了努力和尝试,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以复旦大学杨玉良担任校长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开选修课为例,作为我国第一代高分子专业博士、中科院院士、多项“863”、“973”重大科研计划负责人和复旦大学校长,他本身也是一名教师,杨玉良院士在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课上播放的PPT多达154页。来自软件工程的2012级本科生方家婧就感言听校长上课“和老师平时上课一样亲近,校长讲的许多东西很前沿,给了我一些新的视角,虽然与我的专业关联性不大,但是依然感觉很有收获”[7]。值得指出,杨院士将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为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科研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提供了参考。

三、引入科技动态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和较强的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机电专业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现代机电设备朝着两个大方向发展,一是大型化综合化,二是微型化和智能化。随着器件微型化的发展,微机电系统已经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热点。本课题组承担的科研任务之一是针对微机电系统中微流体驱动和微纳粒子操控机理及应用的研究,因此,也对校内研究生开展了相关的选修课程《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和引进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微机电系统中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动态为例说明。微流控技术被Forbes杂志评为影响人类未来15件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直至今日,各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更加显著地成绩。微流控技术作为当前分析科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在研究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课堂中引入这一个具有明显学科交叉特点的新概念,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又称其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或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微流控芯片是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实现的主要平台。其装置特征主要是其容纳流体的有效结构(通道、反应室和其他某些功能部件)至少在一个维度上为微米级尺度,操控微小体积的流体在微小空间中的活动,在微小的芯片上构建化学或生物实验室,从而将多种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集成到快速和自动的微流控系统。由于微米级的结构,流体在其中显示和产生了与宏观尺度不同的特殊性能,因此发展出独特的分析产生的性能。随着微流控芯片的不断发展,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微型全分析系统只是微流控芯片的一个类别。微型全分析系统是以样品分析为最终目的一类微流控芯片的统称。微型全分析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设备的微型化与集成化,最大限度地将分析实验室的功能转移到便携的分析设备中。微型全分析系统将生化分析的许多过程与步骤,即生化分析实验室的“功能集成结构缩微”在几平方厘米左右或更小的芯片上,具有检测速度快、试样用量少、通量高等显著的特点。微流控分析芯片综合了MEMS技术与微流体力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材料等多学科领域,可以实现多种分析功能,最大限度地把采样、稀释、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分析功能集成为一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这一技术具有相当明确的应用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部分学生在听取本课程之后,积极的探索开发新型的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微流控芯片技术引入机电专业课堂,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索机械加工新工艺。微流控分析芯片发源于MEMS技术,因此早期常用的材料是晶体硅和玻璃。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近年来己经成为微流控芯片加工的主导材料,它的种类繁多、价格便宜、绝缘性好,可施加高电场实现快速分离,加工成型方便,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但是硅材料也具有本身的缺点,这些影响了硅的应用。玻璃己被广泛用于制作微流控芯片,使用光刻和蚀刻技术可以将微通道网络刻在玻璃材料上,它的优点是有一定的强度、散热性、透光性和绝缘性都比较好,很适合通常的样品分析。在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方法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材料本身的特点。通过微流控芯片基底加工的实例,学生对于机械加工工艺和材料选择有了深刻的理解。目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由于成本低、易于加工成型和批量生产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PDMS芯片经软刻蚀加工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微结构的生成。并且,由于这种材料的弹性,可以更好地与外界部件进行整合。PDMS芯片应用在某些生物实验中,可以形成足够稳定的温度梯度,便于反应的实现。除此之外,由于其对可见光与紫外光的可穿透性,使其得以与多种光学检测器实现联用。在细胞实验中,由于PDMS的无毒特征以及透气性,因此显现与出其他聚合物材料相比不可替代的地位。PDMS微通道的加工不是传统的去除式切削加工,而是类似软“铸造”的一种需要模具和流动性材料的工艺,开阔了学生在机械加工工艺手段领域的眼界。

总之,将科研成果融入到传统教材开展教学,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能深入一线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还有利于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和科研素质,应当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朱栋.大学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3:241-242.

[2]杨松山,高胜,贾光政,王金东.数控加工仿真课程行为艺术教学法探讨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3:77-78.

[3]殷雁君.基于学科课程体系发展背景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建设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7).

[4]杨阳.有效备课构建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9-200.

[5]韩天琪.科幻:科学教育方式新探索[N].中国科学报·思想周刊,2012-12-17(5).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2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基础,也是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1]。内蒙古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得2020年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是国家首批部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试点专业和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2,3],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我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为契机,针对该专业核心课程“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实验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创我校国家一流专业-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1教学目标

依据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出了该课程的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目标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程度。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指令集、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C51程序设计及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实现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2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台”不同步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离的,实验教学由专门的实验室老师在实验箱上完成。这样造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效配合,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使用PROTEUSEDA仿真软件,搭建单片机虚拟实验平台,可实现微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改革后可开展的实验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

3课程实验教学效果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例程的讲解可以采用PROTEUS绘制硬件电路图,采用KEIL软件编写程序,且KEIL支持汇编语言和C语言,其中,汇编语言有助于学生对单片机硬件工作原理的理解,C语言编写方便,并且是嵌入式系统编程的主流。KEIL开发环境下编写好程序经编译生成HEX文件,然后加载到PROTEUS硬件电路模块中,通过运行输出实验结果,实验效果更加直观,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有效。接下来分析一下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教学实例。本文仅针对定时器实验进行分析。定时器作为单片机基本外设之一,利用定时器很方便产生周期性信号。用定时/计数器T0编程实现从P3.0引脚输出周期为500μs的方波,系统时钟频率为12MHz,具体电路图如图1所示。通过KEIL环境下编译程序,并且生产HEX文件,在PROTEUS下加载生成的HEX文件并运行,可以通过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具体如图2所示。通过图2示波器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单片机的输出结果,便于学生们对单片机运行状态的理解。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3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分析

微型课题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周期短。微型课题研究不需要很长的研究周期,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并且没有固定时间,可以随时研究。其次,平实。微型课题研究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与盲点等进行有效性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比较注重实际,并且源于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研究活动比较真实,过程比较踏实,结果比较务实。再次,成效快。在微型课题研究中,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可以对下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并且解决每一个问题之后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微型课题研究不需要设计到该问题的所有方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性的总结,关键在于让中小学教师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最后,灵活。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课堂选择、管理及过程上没有固定的限制,不受约束,也不需要通过教育部门进行审批和立项,一发现问题就可以进行课题研究。在微型课题研究流程方面也没有严格的过程与环节,研究模式不固定,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可以参与研究,随时随地都可以研究。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

1.确定一个服务目标

在中小学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服务目标,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追求就是“成就孩子一生梦想”,而微型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某些中小学教师认为,培养孩子与教育孩子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成就孩子一生梦想”,为学生将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使命的核心。广大中小学教学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宗旨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力、激发创新潜能和塑造创造性人格,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根源与动力。

2.选择一所基地学校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需要一所基地学校为研究基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选择的基地学校应该有一定的微型课题研究基础,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活动,这类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往往拥有一定的微型课题研究经验或基础,可以帮助新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还具有一定的微型课题研究校园氛围,校内多外可见“成就孩子一生梦想”的标语,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积极主动性,自发地参与研究学习。

3.贯彻一些基本准则

微型课题研究起源于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在其日常教学行为中流行,我国众多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收获宝贵的经验,所以应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具体应用,并且传承下去,让其他中小学教师学习。学校应该贯彻一些基本准则,确保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长久性和稳定性。例如,中小学校可以制定部分微型课题研究的制度,在教学任务中明确教师需要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且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对表现较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赞许或是物质奖励,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

4.树立一种境界追求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都比较重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即针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难进行课题研究,并且探究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不过对这些解决措施中所隐含的学理性根源追究不够,导致某些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微型课题研究仅仅停留在表层,无法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阻碍中小学教师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成就。实效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高级境界追求,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重视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还重视对学理性的提炼,使二者有机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建立一套评价制度

在中小学教师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微型课题研究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与评价制度,帮助中小学教师顺利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并且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微型课题研究的管理理念应该是研究教师需要研究的,有能力研究的,促进教学的问题。微型课题研究目标是战线前移、重点下移、关注课堂、推广成果。微型课题研究路径:选题设计、聚焦课堂;过程管理、分而治之;考核评价、分解过程;微型课题研究策略:研究课题要分层,研究流程要分段,研究过程要分类,研究成果评价要量化。通过这套完整的管理与评价制度,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4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流程;应用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而“微课程”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实现这种深度融合的最好切入点。笔者以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中“肝炎病毒”单元教学中,设计了微课程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微课程设计开发

1.1 选题

微课程以“微”为特征,在时间上表现为播放短,一般在5到8分钟内。在内容上表现为围绕着某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展开。因此,设计微课程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使教学内容微型化。分解的主要步骤如下:

1.1.1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1],分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因此为依据,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针对“肝炎病毒”单元,编制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识记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理解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应用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理解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能进行肝炎病毒的卫生宣教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情感

知识点包括理论、原理、概念等,是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而具有相关联系的一组知识点可以集合成知识单元[2]。利用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点的划分如表1。

表1 肝炎病毒内容分解表

1.1.2 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制作微课程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适合做微课程,对于较抽象、理论性强的内容不适合做微课程,比如“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重点分析讲解,靠微课程学习达不到教学目标。而对于病毒的形态结构、传播途径等能用很直观的手段呈现出来,制作微课程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习效果。

1.1.3 “肝炎病毒”微课程的选题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抗原组成”、“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肝炎病毒概述”等五个微课程选题。

1.2 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微课程设计流程如图1。

图1 微课程设计开发流程图

1.2.1 设计

微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采用情景教学和循序渐进的案例教学比较适合于学生。课程设计主要是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的安排等等,以及视频的传输形式。

1.2.2 收集素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为了使微课程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搜集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符合学生学习的特征。支撑微课程的教学目标。

1.2.3 编写脚本

脚本是按照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先后顺序,来表示出每一个知识内容的顺序的呈现方式。它是微课程作品制作的蓝图。脚本总体设计,是对微课程主界面的屏幕、脚本文字、动画、图片的呈现方式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1.2.4 录制

微课程录制采用摄像、录屏软件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2 微课程应用

2.1 微课程应用模式构建

微课程应用模式构建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肝炎病毒”教学中,微课程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建构了以下微课程应用模式,如图2。

图2

课前:学生观看微课程,进行自学,通过各种渠道与老师或与同学交流互动。微课程起了“导学、助学、互学“作用。

课中:老师对学生们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等问题不是很理解,因此再次观看微课程,随后对以上问题展开理解研讨。此时微课程起了“辅学、引学“作用。

课后:布置学生到社区开展肝炎病毒的卫生宣教,为了搞好此次活动,学生可以再次观看微课程和其他网络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精心准备宣传版,实现了教学知识的拓展。此时微课程起了”促学、活学“的作用。

2.2 微课程应用效果

选取我院2015级1-4班学生,1、2班为实验班(共100名)开展微课程翻转教学改革,3、4班为对照班(共100名)实行传统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学习基础进行评估,P值 >0.05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2015级两组学生年龄入学成绩比较

“肝炎病毒”单元教学完成后,对两组学生实行统一考试。阅卷后将学生成绩录入SPSS17.0,结果如表3。

表3 2015级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分析

两组学生成绩均值比较P值

3 结语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运用已越来越普遍。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能制作精美、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微课程是关键,在应用微课程中,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注重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微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丁丽萍.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J].网络财富,2010(1):10-11.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5

1.微课的概念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对微课定义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1]。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微课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微型课程,它以数字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某一知识点(教学环节)而展开的完整教学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辅之传统的教学设计、案例讨论、习题测试以及教学反馈等方法扩充教学内容。

2.微课的特点

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微”。微课时间约为8分钟,相对于传统课堂授课时间短;微课内容小而精,只要求完成对某一知识点(教学环节)的讲授;微课资源容量小,多为20MB左右,表现形式符合流媒体格式要求,可实现网络流畅播放和移动学习。第二是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微课是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专项课题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2],因而主题鲜明且教学目标相对独立;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微课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第三是泛在学习。微课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表现形式更加接近情景教学模式的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反馈与沟通可实现即时互动,同行之间的交流更能促进教师在学科的发展要求;微课不仅适用于在校师生,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学习者,可广泛运用于在职培训、社区教育等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微课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价值

首先,微课是传统课堂的发展和革新。微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丰富了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微课通过互联网进行和共享,满足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需求,发挥了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其次,微课共享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微课不仅可以展示教师良好的教学风貌和教学水平,更能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3];学生和其他教师借助微课可以对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学方法与效果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与反馈,在交流与反馈中教师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促进授课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三,微课是传统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和效果,而且实现了自由学习、情景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同步性。

高职微课教学分析

1.设计原则

结合微课特征,从高职教学实际出发,高职微课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高职教育的主体为在校学生,微课的设计和开发首先要尊重学生,以高职教育基本需求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发挥微课教学的效用。

(2)知识性原则

知识性是微课的最基本属性,是微课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微课选题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合做成微课,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课程中适合做微课的知识点(教学环节);另外,主题鲜明是微课设计知识性原则的重要要求,以简明的方式突出核心内容。其次,实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包括引题、讲解、扩展、思考等内容。最后,微课讲授知识要有延伸性,学习的过程并非全是新知识的吸收,而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互融合,因而微课内容要包括相近知识点的对比、交叉知识点的区分和学科前沿介绍等。

(3)整体性原则

正如前文所述,微课是对某一知识点而进行的完整教学活动,这里的“完整”应符合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包括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反馈评价等,附之习题练习与相关辅学资料。

(4)最优化原则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化、综合化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最优化不等同于理想化和最好化,而是依据教学大纲,在充分考虑学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微课整体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

2.关键要素分析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主要是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制作的教学视频不受时空环境限制,可供学生自主、便捷和个性化的学习[3]。因而,对微课教学要素的把控则是关键。

(1)科学性要素

微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全面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应涵盖讲授知识点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和研究成果;讲授内容在突出重点知识的同时也应涉及相关知识链接;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2)技?g与艺术要素

微课画面绚丽固然能够吸引学生,但也会稀释教学内容,干扰教学节奏,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要坚持微课教学效果正面引导的原则,正确处理微课服务于教学的关系,避免出现因微课技术应用效应过炫而弱化教学效果的情况。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基本要素,它决定着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知识传递的顺畅性。微课的特征决定了它应比课堂教学赋有艺术性,微课的艺术性以科学性为统领服务于教学,同时又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3)情感要素

任何形式的教学过程都贯穿于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两条主线。微课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教学形象也会根植于学生内心,唯有将情感作为知识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中传递的桥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扩充学生的感知接受。教师的个性特质因人而异,在满足基本教学要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有利于教学的个性特征与微课教学相融合,则会取得良好的微课教学效果。

(4)相对性关系

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的录制和讲授均无学生参与,但教师应保持正常课堂授课状态。一是“有”与“无”的相对性,做到心中有学生,营造课堂气氛;二是“快”与“慢”的相对性,掌握授课节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消化时间;三是“多”与“少”的相对性,做到合理布控时间,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基于ADDIE模型的高职微课教学设计

ADDIE模型属于培训课程开发模型之一,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学什么(学习目标)、如何去学(学习策略)、取得的学习效果(学习评价),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评估(Evaluate)五个环节来完成相关任务,如图1所示。ADDIE模型不仅清晰简单,而且具有系统性和发展性,能有效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情境相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基础,目的是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4],进而保证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教学分析包括教学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与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教学需求分析,明确微课教学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相对于传统课堂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学习内容分析,根据教学单元的知识结构,将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以确定微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征分析,教师要多途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感兴趣、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利用碎片时间来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

2.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选择制作工具与辅助资源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教学目标。微课短小精悍,教学目标必须开明宗义,让学生在目标引导下开展学习。同时,要对不同类型知识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概念和原理型知识目标强调领会,方法和技能型知识目标强调应用,情感和动作型知识目标强调感知。

第二,设计教学方案。微课的特点是“微”,重点仍是“课”,教学方案须具备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根据知识点设计教学流程,以精准的时间推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紧促生动,且不失内涵,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前沿理论和教学拓展。完整的微课教学过程应遵循罗伯特?加涅提出的“九个教学事件”理论,特别强调的是指导反馈和小结,这是梳理思路、巩固知识及强化效果的最有效环节。

第三,选择制作工具与辅助教学资源。微课表现形式多样,制作工具也种类繁多,例如录屏软件、PPT、手写板等。辅助教学资源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知识链接等,以上资源在微课脚本的整合下与微视频共同形成完整开放、交互翻转的教学应用环境。

3.微课开发

微课开发是微课教学是否成功的关节环节,需要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脚本开发、微课录制三项内容。

第一,多媒体课件制作。结合高职微课教学关键要素,好的PPT 课件应该是内容丰富、逻辑结构清晰、外观风格统一简明,且具备一定交互性和启发性[5]。结合教材资源辅之相应教学素材或知识链接,生成具体的多媒体教学内容,突出交互性和启发性,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程脚本开发。课程脚本开发是微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表现方式的整体规划,是微课制作的依据。脚本开发内容包括屏幕编码、屏幕设计、布局说明、教学活动、素材使用、时间分配等。鉴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微课实践和应用中没有对微课脚本作出规范,建议参考较为成熟的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脚本设计模版或可汗学院模式微课程。

第三,微课录制。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载体,也是微课的核心部分,微视频的制作水平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制作精良的微视频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产生积极的视听觉效应[6],因此微视频的录制是微课开发成功的关键所在。利用录像设备录制视频,首先要布置好场景,空间相对封闭,避免无关因素干扰,光线充足且无强光,利用三脚架固定镜头,避免晃动。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不管采用哪一种录制方式,均需要授课教师还原课堂情景,既要有镜头感还要有对象感,语言表述生动准确,且具有亲和力。

4.教学实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微课用于教学实践才能检验微课教学效果。高职微课教学中,在课前,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或微媒体将微课给学生,以满足学生课前学习的需求;在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和提问来了解学生对微课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困惑点,引入翻转课堂模式,以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和即时指导来完成微课教学任务;在课后,以微课习题、学习交流、知识拓展等形式完成对微课教学知识的巩固。

另外,教师可以将微课于自己的微媒体、网易公开课等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开放性学习和交流的需要,也可在教育管理部门的资源平台上,以满足更多学习者的需求,如陕西全民终身学习网、陕西社区教育网等。

5.微课评价

微课评价的目的是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因而涉及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各阶段。分析和设计阶段是前提,开发与实施阶段是核心,而评估阶段作为保证,彼此互为联系,密不可分[7]。微课评价将会随着微课的发展不断革新和改进,微课教学的设计和制作应始终围绕“应用教学”和“心怀学生”的初衷。分析阶段主要是评价微课的教学目的、内容是否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匹配。设计阶段主要是评价教学方案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与工具是否支持教学方案。开发阶段主要评价课件和脚本是否能实现教学效果,视频录制是否体现出教学重点与教学策略的一致性。实施阶段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自评,由制作教师自行评价,发现不足与缺陷,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专家评价,聘请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技术专家等相关领域专家来评价,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再次对微课进行修改[8]。学生评价,学生是微课评价的主体,通过3名至5名学生对微课的学习,获取微课受众对教学效果实现程度的感知评价,可通过发放评价表和访谈的形式开展,以此来确定微课教学实施策略。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6

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因素,教师技能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一些师范类的院校盲目追求“综合性”大学、“学术性”大学的名号,忽视了“师范性”的培养,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优势实践层面的内容,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表现出职后能力的匮乏,特别表现在教学能力差、普通话水平差、书写能力弱。而对于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教育专家关注的重点:注重教学能力培养、注重教学过程的学习、注重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结构以及注重师生互动等方面,而国内随着微格教学的引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加,其中的主要观点是将教师技能分成三个部分:基本技能、教学技能和教育技能。本研究突破传统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通信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作用,探讨通过微课来实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研究。微课因其,容量小、知识量小、传播便利等因素受到大家的欢迎和追捧。然而利用其特点,为教师技能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也同样为职后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1.“微课”视频资源类型

根据对于教学活动常用的教学方法分类,可以分为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演示型、练习型、表演型、实验型等11种类型,针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不同技能类型,设计使用不同类型的微课视频,如《粉笔字训练》采用练习型的微课设计,《普通话》则可以采用表演型的微课视频,视频技术为微课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性,选择符合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逻辑规律的教学方法是微课教学的基础。

2.资源开发流程

(1)内容规划“微课”资源与课堂教学资源类似,需要根据师范院校的自身特点以及教师职业特点综合规划,由师范院校的教务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共同确定建设方案及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和学科专家确定各学科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点图谱,并根据当地的特点,设计有特色的课程,如校本课程设计、班主任课程等,以满足师范生就业后职业发展的需要。(2)微课管理平台建设建设满足微课资源建设、管理、使用等功能的微课平台,并针对移动学习、开放学习提供扩展端口。(3)微课资源的开发采取“广收集,精挑选”的策略,发动个人录制、专家优质课录制相结合的形式,优质资源要经过后期加工、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等环节,确保资源质量。(4)交互设计微课设计中,评价反馈、师生交流部分的设计是最关键的环节,其中设置师生评价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在线提问系统等辅助学习系统,并引入一定的奖励和积分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微课”制作的常见方式

1.使用摄像机或其他摄像设备拍摄制作微课

利用传统的数码摄像机、手机、摄像头等工具,借助黑板、粉笔、投影设备等演示工具,全程摄像,并使用会声会影、AdobePremiere等工具进行简单的编辑和美化。它的特点是,使用的设备简单,但需要到教室进行录制,并需要做一些后期编辑工作。

2.录屏软件录制制作微课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麦克风以及屏幕录制软件进行录制。可以将制作好的PPT,或多媒体素材等机型播放,一边电脑演示一边讲解,配合多媒体软件能够使得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特别适合于计算机操作类课程以及有充分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准备的课程。

3.参考国外著名微课网站——可汗学院模式制作微课

借助使用屏幕录制软件、耳机麦克风、数位手写板以及画图软件等通过手写板和画图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讲解演示,并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

四、结束语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7

关键词:微型移动学习;高职课程;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61 -03

一、微型移动学习的含义

微型学习是学习者在短时间内使用多媒体设备学习片段化的知识,通过实际案例、训练任务等方式的练习和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效率。微型学习过程是伴随式的、嵌入式的活动,学习内容可以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移动学习是指利用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无线移动设备接入无线互联网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型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学习方式呈现移动性、广泛性、高效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是未来的一种持续学习的模式。

二、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在高职课程中开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可行性

根据调查,目前高职学生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的持有使用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无论是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还是校园无线网络均覆盖程度高,移动学习开展的硬件条件己经基本具备,移动终端及网络的的普及使得微型移动学习引入高职课堂教学成为可能。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在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移动设备已经深入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学生普遍表现为对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依赖性强,使用频率高,对移动设备上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课下活跃,课堂上对于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兴趣不浓。对高职在校学生实地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并乐于接受微型移动学习方式。

(二)必要性

首先,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克服高职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有利于灵活整理和利用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以高职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为例,由于较长的更新周期,教材不可避免具有滞后性,不少教材所持理论和观点都已被淘汰,在一定程度上与最新的商业实践产生脱节。其次,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克服高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授课为主,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较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要求更新快,案例更新,因此,结合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实时更新性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开发微型移动学习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三、高职课程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高职课程学习资源开发原则

学生采用微型移动学习平台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学习。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课堂教学要求,高职课程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应基于以下原则。

1.内容上要体现适合、实用和小模块设计的原则。微型移动学习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高职学生对于智能手机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高职教育的教学也要求贴近现实真实业务,因此在高职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学习资源开发中可选择适合学生的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实用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如校园网的空中课堂可开发相应的手机APP,作为学生微型移动学习课程教学的理论辅助资源,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公司推出的天猫和淘宝等手机APP的应用,微商平台、微博营销平台都可作为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学习实践资源。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对于改善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媒体选择上要以适应学习内容需求为前提。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工具。媒体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选择学习媒体时,需要衡量学习媒体的质量,如屏幕大小、分辨率、运行的速度、存储能力、操纵的难易程度。目前高职学生微型移动学习的媒体终端以搭载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的智能手机为主,这些智能终端在硬件、操作系统方面,基本都能满足微型移动学习内容的要求。媒体应用程序的结构设计要合理、交互设计要简明、视觉设计要清晰。

3.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基于微型移动设备资源设计的学习活动要与课程体系内容一致,学习单元的时间控制在一定时限内,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体现微型、精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丰富的媒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丰富有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利用淘宝、京东等手机平台,教师可根据课程的要求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行在移动终端上开展淘宝开店、运营店铺、支付宝钱包管理等实践操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

(二)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为例

1.高职课程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内容开发

(1)校园微型移动教学平台的开发

学校建立课程中心微型移动学习平台,对网站进行日常的技术支持和维护,教师可以便捷地在此平台上设立自己的课程空中课堂,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以及相关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学习资料资源库、案例资源库放置于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移动空中课堂可有效实现诸多功能,比如课件上传下载,教学视频资源的点播,在线布置作业,教师答疑等,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率。学生可在手机或IPAD等微型移动终端完成用户信息的注册,登录学习平台进入到学生管理中心,提交课业,在平台上提出需求信息、建议、意见,或与教师交流。从平台的内容上看,学习资源的内容要保证周期性更新,尤其是作为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内容更新快,教师应经常对资源进行维护和管理,满足学生即时性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资源平台的整体框架、逻辑结构等界面的设计要明确清晰,符合微型移动终端设备的屏幕适合尺寸、屏幕分辨率以及交互方式实现等限制条件。平台媒体形式组合使用,文本配合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现学习资源,平台链接保证丰富有效,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2)开发移动互联网上数字化资源,创设学习环境,丰富微型移动学习资源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可称为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巨大学习资源库。首先,淘宝、京东、当当等网站开发的手机APP以及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可以成为电子商务教学的重要学习资源。高职学生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使用过此类手机应用进行购物,并有一定的作为消费者的商务交易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析电子商务交易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微商、微博营销、O2O实体店销售等新兴模式,可以作为另一种学习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的电子商务新模式;再次,百度等搜索引擎学生都比较熟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合理的利用搜索引擎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教材囿于体例和篇幅等诸多限制,所覆盖的知识面和深度都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的信息查找。如对于教学中物流知识的内容,在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知后,教师完全可通过布置诸如“淘宝网的物流分析”等扩展作业,鼓励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购物体验分析电子商务物流的关键节点,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好这一免费的电子商务活动环境,从中挖掘、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推动高职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2.高职课程微型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1)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资源,精心设计课程实训环节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合理的实践操作。目前教学中常用的“模拟教学软件”缺乏真实感,学生体验差,存在较多弊端,不利于高职学生从教室走向现实环境。而基于移动互联的电子商务交易实践则为高职教学提供了真实的“练兵实训室”。因此,高职教师在开展电子商务实训操作教学时,不能单纯依靠模拟教学软件,而是要充分利用好移动网络资源,将一些真实、生动的操作环节融入实训项目中,针对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各个知识模快,创新设计多个相应的实训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如在C2C 购物实验环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手机淘宝进行实际操作;在电子商务支付教学环节,教师可联系目前广泛采用的支付宝、网银等支付方式,让学生展开分析电子商务支付的运作。通过上述途径可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移动网络学习资源,积极探索创业型教学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高职教学中应融入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对于电子商务实务课程而言,教师可利用好移动互联、模拟软件等手段构建相对完善、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场景,在此情景下开展商务流程与商业模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同时,教师可结合当地经济运行中的企业案例,鼓励学生参与电子商务的创新活动,比如可设置“网上开店”等实训项目,将实训教学内容与当地知名企业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流程,使学习与创业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高职课程资源媒体的选择

微型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在屏幕尺寸、分辨率、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上直接影响移动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当前无线网络和移动手持设备发展迅猛,WIFI将个人计算机、PDA和智能手机等设备通过无线通信连接网络,主流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DA都支持无线WIFI。

调查发现,有苹果公司的IOS 系统手机、IPAD,Android系统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成为高职学生使用的主要移动终端设备。其中比例较高的主要是Android 系统手机。作为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Android 拥有丰富的硬件选择,支持众多硬件厂商的硬件产品,学生基本可摆脱网络限制进行手机上网。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智能手机基本普及,不会对学生造成额外负担。IPAD 移动终端的先天优势是便携性,可存储的电子书籍可以达到一个图书馆的藏书量。开发IPAD 电子阅读功能的电子商务资源,通过扫描和复印可以方便快捷地将Photoshop相关的图书制作成PDF 格式下载到IPAD 上进行学习,将其应用到电子商务专业的课堂上是完全可行的。当然,智能手机和IPAD上娱乐和社交功能较多,对于学生的自律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开发IPAD 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电子教材,可能会出现版权问题。教师在开发学习资源时可根据其优缺点综合考虑,并在媒体设备选择上考虑其兼容性。

参考文献:

[1]顾小清, 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 2008,(03):17-21.

[2]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孟令杰.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基于微型移动学习视角[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 2014.

[4]樊斌.基于网络资源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改革[J].商业经济, 2010,(13):108-110.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8

Abstract: As an up-to-date way of education method, micro curriculum is highly concerned for its accordant with the features of learning in internet times――learning channel diversity and learning style miniature. Occupation attribu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more suitable for micro curriculum teaching centered on instructional videos, however, information fragmentation of micro curriculum makes it hard to get along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rrangement based on class hours. Therefore, how to develop micro curriculum teaching in certain traditional teaching hours, to raise students’ learning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deserves to be explored. This passage will take manual welding process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discuss problems among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tructure of micro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ways on chang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s.

关键词: 微课;课堂教学;焊接工艺;组织架构

Key words: micro curriculum;classroom teaching;welding proces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41-04

0 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广,慕课、微课、翻转课堂、CN-SPOC等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混合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创新性学习模式也应运而生。微课教学因短小精悍、适宜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而受到热捧。国家相关部门多次举办了全国范围的微课大赛,助推了我国微课的应用发展。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也呈井喷之势。但现阶段国内对微课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微课的概念、作用和制作等方面,对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方面虽也有不少研究,但涉及到微课的实际应用策划却鲜有见到。本文以高职电子工艺课程中的手工焊接工艺教学内容为例,从微课教学环境架构、微课课堂教学组织架构、微课教学评价架构等三个方面探讨微课课堂教学组织架构问题。

1 微课教学环境架构

教学环境是指完成一堂课程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综合,在微课教学中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完成微课教学所必需的课程要素,现实中需要将课程要素加以设计、整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但微课已将知识点进行切割、碎化,无法解决知识整合、融会贯通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直接引用,肯定达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加上高职学生自身基础相对较差,自主构建个人化的知识体系能力更是不足,必然导致微课教学应用效果不明显。因此,高职课堂教学必须围绕系列微视频以及其他辅助材料,搭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以满足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需求。高职微课程教学环境架构应以微视频为核心,配备微平台、微设计、微课件、微训练、微评价、微反思等六个辅助材料,构建非常“6+1”微课教学环境,具体如图1所示。

第一,微课程观下的教学环境应当以一个系统连贯、内容完整的微视频链为核心,而不仅仅包含一个或几个无关联的微视频叠加,考虑到高职教学中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可以将微视频分为知识型视频和技能型视频。知识型视频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引入、项目预备理论知识、课程拓展理论知识等,学生可以在上课前通过自学方式阅读知识型微视频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后自行阅读课程拓展知识微视频拓宽学习知识面等;技能型视频主要包括技能项目实践过程、技能训练重点分析等,对于项目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但现时高职开课均以班级为单位,就算是现时流行的小班化教学,也由于有30位学生同时练习,教师也很难做到对每个同学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立刻给予解答。因此,可以在学生实践操作训练的同时播放微课,对一些共性的难度不大的常规问题可让学生观看微视频自行解决。

第二,微课教学环境还需要具备传统教学中所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项目训练资料等课程资源,不过这类资源需要根据微视频链的内容进行调整与修改,使其能够满足微课教学的需求。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对微视频中的具体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学生在自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更详细的解说。同时,通过项目训练资料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加深学习效果。

第三,微课教学的优势在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因此,搭建一个供教师教学交流、学生微课学习微课平台,是开展微课教学的前提。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公告模块、在线学习模块、资料管理模块、微课评价模块和讨论交流模块。微课平台更须侧重实用性,同时需要保证微课平台的网络开放性,以满足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习要求。同时便于教师开展基于微课教学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教研活动。

2 微课课堂教学组织架构

课堂教学组织架构强调的是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在教育信息化全面普及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现阶段学生学习主要仍是通过课堂教学这种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仍以40-50分钟的时间单元来组织,在构建微课教学环境后,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利用互动网络平台使得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的训练更加方便、快捷和有效,从而架构以微视频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见图2)。微课课堂教学的组织架构并不是几个微课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视频为核心通过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为课前学习组织,课前学习组织主要让学生在开课之前,通过观看理论知识视频,学习本项目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另外通过学习也让学生明白本项目教学目标,为课中学习作好知识积累。通过几个微课视频将本项目中涉及的概念性知识点,通过互动平台移到课前完成,学生可以借用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在课前任何时间自由选择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完成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过程,而这过程是通过互动平台借助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来实现的、微视频内容的知识高压缩性与直观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模块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学生在自行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来求教于其他同学或老师。

第二阶段为课中学习组织,它是指导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借助微课来实现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首先教师根据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进行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创建项目情景,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和现场演示来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解决项目训练或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由于课前学生已完成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有把重点放到指导学生项目实践的训练,最好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训练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进行制作分析等,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从课堂演出的主演转变为课堂演出的导演,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交流分析和实训作品展示等过程,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完成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微课视频的引入,在学生项目实践训练阶段,势必将教师从频繁的问题解答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开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第三阶段为课后学习组织,受课堂教学时间限性制,许多教学项目的训练或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必须在课后继续进行项目训练和知识补学。此时,微课视频的在线性和移动性等特点就彰显无遗,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各类教学视频来帮助自己解决项目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问题交流与解答,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的学习和技能的深度提升。

3 微课教学评价架构

微课教学评价应用是一个全方位的评价,重点应包括微课教学环境评价、微课内容评价、微课质量评价和微课效果评价几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微课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环境评价主要是对课程教学互动平台等内容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教学互动平台是否存在、系列微视频建设是否完整、微课程教学设计资料和项目训练资料等是否齐全等。教学互动情况评价教师对互动平台及课堂教学的掌控情况,主要包括教学互动平台的互动情况和课堂教学的互动情况,前者可以通过平台的访问量、提问量及学生回答率、教师回答率的指标进行考核,后者可以通过学生对课堂教学评分的方式进行评价。

微课内容评价主要从微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几个方面加以判断。传统教学是教师课前写教案(做PPT),课堂讲解教案(PPT),教学信息量很有限,受益面也只是在听课的学员,微课教学不但信息量大,在大数据时代更是容易存储便于播放,通过微课平台和互联网络供各类专业人士观摩学习,广大学习者会给出积极或负面的评价和反馈,客观上也鼓励着教师们认真对待着自己微课作品的质量。

微课质量评价主要是对微课在制作时是否以学生为本,微课视频质量高低,声音是否清晰等方面加以评价。重点是教学过程是否深入浅出,是否形象生动,启发引导性如何?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而微课视频的制作有前期的精心策划,教学主题和内容的选取都会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教学设计比较有特色,能够吸引注意力,另外,一般的微课视频都会加上音乐和丰富的图片,使学习变得容易,更易接受。微课质量评价还应包括微课的结构是否完整,片头片尾是否吸引人等方面。

微课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项目成果来评价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学习训练的有效结果,同时通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反映学生的微课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总之微课评价要注重实际教学效果,可以从评估微课的实际价值、考察分析学生的行为变化着手。

4 微课教学架构案例展演

手工焊接工艺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大纲要求:熟悉铬铁手工焊接的基本机理,掌握手工焊接的基本知识,掌握焊接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手工焊接的技术工艺,课时分配为4个学时。传统教学安排:1个学时讲解焊接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焊接机理;1个学时现场演示焊接工艺;2个学时学生焊接训练。

现以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电子工艺技术课程中的手工焊接工艺教学为例,说明微课教学架构及实施过程。

4.1 微课教学环境架构 教学环境架构是以三个微视频为核心,配备微设计、微课件、微训练、微课平台、微评价和微反思等六个辅助教学内容所构成。

①三个微课视频:一是手工焊接知识:电铬铁的结构与焊锡丝特点;二是焊接工艺视频:五步焊接法与三步焊接法;三是焊接质量要求与焊点瑕疵。②微课平台:借助学院的网络平台,将本次所有教学内容均挂在网络平台中,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同时要求可供移动平台和在线学习。③微课堂教学设计:将本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要求以文本形式,让学生明白本次教学的教学目的、实施方法等。④微课课件:用传统课件的形式将视频中未介绍到的内容做成课件,并上传网络平台。⑤微训练:是将本次教学内容中的技能训练,给出训练的要求、任务,规定完成的时间等。⑥微课评价:课后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碰到问题,本次教学中要求完成的作业评价,能力提升评价等。⑦微课反思: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课程总体设计进行反思分析,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2 微课课堂组织架构 课堂组织架构主要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重点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

课前设计:应提前一至二天通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本次课程的课前预习与准备,并提高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本次课程设计的阅读,让学生明白本次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明白本次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同时要将手工焊接工艺的知识视频率先学习。

课中设计:在课前练习的基础上,设计若干问题,创建项目情境,组织学生观看手工焊接工艺微视频,并布置训练内容,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手工焊接训练,本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保证。

课后设计:重点是对学生的训练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指出不足的地方,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再加强训练,以提高手工焊接水准。

4.3 微课教学评价架构 本次教学评价,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结果评价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教学环境架构评价。

重点是教学互动平台建设评价,网络平台是否方便学生使用,无线网络建设是否全校区覆盖、教学资源是否齐备、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等。

②学互动评价。

教学互动评价重点是在于互动性,有无在线考核与在线测试、教师与学生互动是否及时等。

③教学效果评价。

主要包括学习掌握的知识评价和学生掌握的技能评价,通过4个学时的微课程教学,考察学生对焊接工具能否合理使用、对手工焊接的知识是否掌握、对手工焊接的技能是否掌握。

④教学总结与教学交流研讨评价。

课后可能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本次教学的得失,对相关教学资源的质量也可以讨论。

5 结语

在教育信息化高速推广的今天,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微课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手段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微课在传统课堂教学实施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但在教学理念上需作更新,而且还需在物理建设上更进一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按需索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微课教学模式也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才能与个性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总之,以微课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阶段高职内涵建设的需要,更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卫华.微课教学在高职教改中的应用[J].山东商职技术学院学报,2014,10(14):86-89.

[2]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4,5:99-101.

[3]黄瑛.微课―网络时代的一种建构主义新型教学手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3):47-49.

[4]何博,兰国帅,等.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8:15-18.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9

 

―、构建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

 

构建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以微电子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学院“四环相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的四个环节完整统一,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想,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1.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调研。通过调研国内“成渝经济区”为主)微电子技术行业、企业等用人需求和要求,了解现有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及人才供需中存在的问题。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一代信息产业建设为重要支柱产业,建设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加工基地、建设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光伏组件及系统、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产业的重点项目为牵引,建成包括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模拟及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等项目的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未来5年将迈万亿元,成渝经济区将打造成西部集成电路的产业高地。随着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集团等世界级的IT巨头进入成渝,未来几年IT人才需求在20万以上,而现在成渝地区每年培养的相关人才不过2万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调查表明,近年来成渝地区IC制造、IC封装及测试、IC版图设计等岗位的微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紧缺。同时调研表明半导体行业企业却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学生在校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论和教学论的角度阐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出具体的、能够涵盖职业岗位全部工作任务的若干典型工作过程,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序列化,从中找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知识和破译出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2]。通过完全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的“综合性”课程开发。

 

3.形成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存在的问题及半导体产业链过程:集成电路设计—裸芯片精细加工^封装测试—芯片应用—PCB设计制造,充分掌握现有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形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微电子技术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面向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及其相关电子行业企业,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该既掌握微电子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可从事岗位: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半导体器件制造;IC制造、测试、封装;电子工艺(半导体)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电子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并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后续提升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采用“微电子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微电子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三阶段分析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案“三项主要成果”。即“533”课程设计方法。

 

1.确定行动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序化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在陈述性知识总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增加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3]。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将本专业52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6个行动领域,即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晶圆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芯片封装、芯片测试、SMT技术。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是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的归类,能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我院召集企业专家和工作在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员,与学院的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一起,召开课程开发座谈会,进行微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开发:以“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表面贴装”工作过程为主线,与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专家解析微电子技术专业岗位中版图设计师、半导体芯片制造工、IC测试助理工程师、SMT工程师、FPGA助理工程师等典型岗位,得出行动领域所具有的专业素质、知识与能力。

 

3.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形成专业职业能力一览表。这些职业能力就是学习领域(即课程)中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打破原有16门专业理论课程和9门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6个行动领域转换为9个学习领域,即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微电子封装与测试、表面贴装工艺与实施、电子线路板实用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语言、单片机应用技术、FPGA应用技术及实践。根据微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要求,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第一、二学期: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第三、四、五学期: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FPGA应用开发实用技术、微电子封装与测试、SMT技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

 

4.形成学习情境模式。学习情境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由教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教师执教能力和专长,由教师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实践的整体性把握4]。微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形成的学习情境模式为:①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N/PM0S晶体管版图设计、反相器、与非门、或非门版图设计、触发器版图设计、电压取样电路版图设计、比较器版图设计、DC-DC版图设计;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课程以设备为载体形成8个学习情境: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工艺流程、硅晶圆制程、硅晶薄膜制备、氧化工艺、掺杂技术、光刻工艺、刻蚀工艺、集成电路芯片品检;③微电子封装与测试课程以工艺为载体形成4个学习情境:DP封装、BGA封装、CSP封装、MCM封装;④表面贴装工艺与实施课程以工艺流程为载体形成5个学习情境:SMT工艺流程的基本认知、表面贴装生产准备、表面贴装设备操作与编程、表面贴装品质控制、SMT生产线运行及工艺优化5个学习情境;⑤电子线路板实用技术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形成3个学习情境:单面板的制图与制板、简单双面板的制图与制板、复杂双面板的制图与制板;⑥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课程以电路设备为载体形成9个学习情境:收音机元件准备、收音机电路测试、收音机电路工作状态检测、收音机整机调整、收音机装调使用仪器的保养与维护、电视机元件检测、电视机电路检测、电视机的质量检查、电视机装调使用仪器的保养与维护;⑦C语言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编程的基本概念、C语言上机步骤C语言上机步骤、算法的概念、基本数据类型、结构化程序设计、函数的概念;⑧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跑马灯”电路分析与实践、单片机做算术、逻辑运算并显示、开关信号状态读取与显示电路的制作、交通信号灯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产品数量统计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两台单片机数据互传;⑨FPGA应用技术及实践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课程概述、基于QualusII的原理图输入设计、宏功能模块应用、基于QuarusII软件的VHDL文本输入设计、VHDL设计、实用状态机设计。

 

三、试点实施效果分析

 

在教学实施上,重点是加强教师执教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由主宰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应该主动地引导、疏导和指导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相互协作开展对某一问题的学习探讨,从而获得新知识,得到探索的体验及情感,促进能力全面发展。经过我院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双证书”提高到100%,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48%上升到92%,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以上。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

 

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跟随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技能显著提升,同时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努力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〇].职教通讯,2006,(1).

 

[2]余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ffl.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首珩,周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m职教论坛,2008,(9).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篇10

一、微课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一)什么是微课

国内众多知名学者和教育机构都对“微课”一词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相比较之下,我们较为认同的是焦建利教授给出的微课定义,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我们认为微课作为移动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仅有教学视频是微课的制作及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例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黄瑞国不够的,还应配以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学习交流、学习评价与答疑指导等辅助功能。

(二)微课的分类

在分析国内外微课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微课从应用目的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教学型微课和资源型微课。教学型微课,微课录制的侧重点是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国内高校教师为参与各类微课比赛而录制的微课,评委对微课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及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评判,是以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为最终目的,微课的受众面主要是教育工作者,这类微课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本质就是制作成视频的微格教学。如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者将微课按省份分类收纳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这里面的微课资源在数量上远超过可汗学院,可供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观摩学习,但不可能吸引学生前来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微课资源在知识结构上毫无联系,不能自成体系,学习者面对庞大而精彩的微课资源不能进行系统地自学。资源型微课,是一类侧重学习者系统学习的微课,这类微课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简洁的、易懂的、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一门课程的全部学习视频,方便学习者自己完整地学习一门课程,这类微课我们称为资源型微课,如可汗学院的每一门课程都是有完整目录结构的系统化的微教学视频,视频之间前后关联,学习者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就可以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教学团队开发的微课,就属于这一类微课,下面也主要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型微课展开讨论。

(三)微课的特点

教学内容精。微课是以一个知识点为授课内容,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设计合理,讲解透彻,方法和手段更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入浅出,易于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教学时长短。授课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不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同时有利于学习者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视频容量小。微课视频文件容量非常小,基本上不超过20M,视频格式一般是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MP4、FLV格式较多。可以用电脑、移动设备流畅地进行在线观看,也可方便地下载到自己的终端设备上,自我保存资源。资源构成系统化。资源型微课强调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微课按照一门课程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由知识点命名各段教学视频的名称,索引成章节下的目录结构,通过超链接进行跳转返回,方便学习者调取、查找。学习辅助工具全。微课教学视频作为主线统领一门课程,一系列与教学视频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如自测练习、测试反馈、总结提炼、操作素材、电子教材、在线答疑、网上交流、在线辅导等都围绕着视频的内容而展开,它们与微课视频一起构成了一个结构紧凑、目录分明、相辅相成的系统化的在线学习环境,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后,可以方便地做练习,做笔记,看反馈,求帮助,与他人交流与讨论。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一)微课的设计

微课的开发与设计应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微课究其本质,是视频化的课程,仍属于课程的范畴。因此,微课的开发与设计也必将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建设中,已经搭建了基于工作任务为结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时,遵循着计算机在职业岗位中共同的、一般的、最基本的需求与应用,在工作情境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驱动学习内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继承了已开发课程的成果,以原有课程体系为基础,将每个工作任务细化到知识点、制作成有完整目录结构的系统化、连续化的微课视频,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型微课库。

(二)微课的制作

用专业的录屏软件ViewletCam可以录制出较为理想的微课。我们是用专业的录屏软件ViewletCam2.0将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时的电脑画面和讲解音频同步录制下来,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大多数的理论和操作,采用录屏的方式可以制作出较为理想的微课视频。这是因为在理论课中,教师一般会选用PPT演示配合讲解,录屏软件可以完全记录教师讲解时的PPT画面和同步音频,录制下的视频,只有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文字和动画呈现与讲解过程,画面中虽没有教师,但更容易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视频中再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数字化动画素材,会使微课更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准确,易于学生学习与理解;而对于计算机软件操作使用内容,就是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录屏形成的教学视频,能更加突出教学内容,而不被其它因素影响。录屏结束后,还应进行后期编辑和美化,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在视频中插入文字、图片、动画、封面和封底等元素。笔者推荐一款操作界面简单,易学且功能强大的录屏软件ViewletCam,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掌握这个软件。

三、微课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差异性较大的学生,个性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在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尽可能地照顾多数中间部分的学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教师如果将所教课程录制成系统的微课资源共享给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个别化教学问题。资源型微课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与课程相关的拓展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播放微课视频,将课堂内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弄清楚,及时调整学习步调和进度。微课的个性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法和节奏主动选择学习,体验到老师给自己单独授课、单独讲解、单独辅导的功效,微课较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必定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因为教师在录制一个知识点的微课时,如何将知识点讲授得更加生动有趣、简明清晰,更有针对性,更有启发性,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讲的内容理解、吸收、消化,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迫使教师重新对知识点进行剖析,重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才能制作出有一定水准的微课。另外,教师如何科学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在高职教学中引入微课必定会促使一线教师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四、微课教学举例学习课题:国防科技大学2014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主编莫平、黄瑞国等)中第三章Word2010图文编辑,任务1“制作产品介绍”。试验班级:14工程造价4班。微课开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设计制作微课及相关辅助材料,并上传到网站,方便学生课外学习。首先教师将本节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分解成以下知识点,它们分别是:字体设置,段落设置,分栏设置,插入艺术字并设置艺术字格式,绘制文本框并设置格式,插入图片并设置格式,插入形状并设置格式,页面设置,插入页眉页脚,将以上知识点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学院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微课教学栏目。课前自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任务1中所涉及的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初步完成任务1。学生按教师要求,课前观看相应的微课视频,在网站的课程资源栏目中下载视频中所涉及的教学素材,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尝试在课外初步完成任务1“制作产品介绍”。在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学习空间中做笔记,写总结,在班级聊天室中提出学习疑问,完成本节任务的在线测试与练习。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站资源学习的历程与学习所花总时间,教师均可以在网站班级管理的后台中查阅得到,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借助课程管理后台及时追踪每个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状况。课堂提升: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任务1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制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1。在课堂中,小组交流课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互相尝试解答,之后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大家无法解决的问题,成员在用WORD2010完成的过程中遇到疑惑,教师进行依次解答后,教师启发学生继续进一步修改教材中“制作产品介绍”的固定排版,并加进自己独有的设计想法,用WORD2010的格式编辑达到图文排版的更优化和个性化,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能充分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与我们的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学中,仅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原有的“制作产品介绍”的固定排版,没有进一步的个性化设计与修改,而且传统教学要多出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

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