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1-24 18:01:15

创新发展的意义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理念

从哲学意义上,“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运动中,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科学地揭示和阐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比如,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可见,发展的观点和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创新”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过程,是发展量变到质变的跃进。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创新,是新旧的更替,是从量变上升到质变,是发展的剧变式、飞跃式、革命式的形式,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创新即是发展的质变、飞跃形式,这种突破前人已成结论和认识极限的形式,是运动发展的更高形式的辩证法规律。

“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揭示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也是对发展辩证法的具有当今鲜明时代特点的新阐述、新概括、新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科学理念。这一理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同时又强调了质变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既强调了发展的本质,同时又强调了创新对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可以说,创新发展理念,用新的时代语言生动、客观、深刻地揭示出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和特征。创新发展的这一深刻意义,从根本上是由事物的矛盾构成、两个相互矛盾方面对立统一运动过程决定的。矛盾运动,总是不断地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发展就是这一矛盾运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在《实践论》中指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创新发展,就是遵循矛盾运动的规律,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突变,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新的渐进到新的突变,以至无穷。发展过程中的这种质变、否定,就是发展的创新。这种创新发展、辩证地否定,正是一切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新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是时代精神的呼唤、特征和集中表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发展极为迅速、急剧变化的时代。创新发展以倍数的意义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甚至使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推动社会和人类历史的进步。把创新发展新理念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鲜明地表现了我们党对时代精神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创新发展要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创新发展是有原则和条件的,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的科学性,就在于既要克服落后于实际的守旧思维,又要避免违背规律的主观意愿,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断在实践中开辟向前发展的正确道路。

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规定性,都是有规律地运行。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行动,都不会得到应有的、合乎规律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创新发展,其思想基础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是事物发展合规律性的突破性展开。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能盲目违背规律、更不能否定规律。自然界的运动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科学地认识自然规律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谈到绿色发展时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同理,经济发展有经济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协调、有效地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和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亦是如此。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破除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制度障碍,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性和目的性。创新发展的条件和原则,就是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于客观规律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且在尊重科学规律上必须重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一致的。不管是认识规律还是正确运用规律,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目的就是为了适应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人类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不仅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够创造性改造世界。人类的实践,都是自身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的这种特有的能动的因素和能力,起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和思维,完全符合和反映了人的认识对推动事物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曾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创新发展,从理念到实践,一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特别是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发展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创新发展是在人们的创造性实践中实现的突破性发展。即使是创新发展理念,也不是凭空而来,归根到底是来自实践的经验,对实践的创造性认识。创新发展的成果,更需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取得,甚至需要多次反复的实践过程。其成果和成效如何,也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再发展、再突破。实践和创新发展是一体的运动,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创造性实践是突破式发展的推动力量。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和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实践中所激发、调动起来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创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思想引领。这首先是由当代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作为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走向现代化,绝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可以办得到的。特别是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总体上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发展,特别是通过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创新而实现突破性科学发展,创造更高更先进的生产力,就难以赶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上就会永远落伍。其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自己通过创新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创造人类文明的奇迹。3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已取得成功经验,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任重道远,更深层次矛盾的解决,更艰难繁重的任务,都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从现实看,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突破已不适应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就必须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真正让创新发展理念成为国家意志,形成全社会风气,贯穿于国家建设和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在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除思想理念和体制制度方面的障碍和阻力,才能使国家始终保持持续发展动力,胜利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困境,向着更高目标的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国家迈进。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2

据史书记载、东晋顾恺之是最早用中国画表现雪景的画家,从唐代《贞观公私画史》和《名画记》中的图录,介绍绘画一幅《雪霁望五老峰图》说明1600多年前就开始对雪景进行描绘遗憾没有留下遗迹。南朝梁画家张僧繇也留下传世之作《雪山红树图》。传统雪景画到了唐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唐大诗人画家王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利用大面积渲染的“留白”,造成了积雪的清新、蓬松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唐以后各代画家都纷纷创作了大量的雪景作品。五代赵干在《江行初雪图》中首次应用“弹雪法”来对飞雪进行动态描绘、丰富了传统雪景画的表现手法。至此,就构成了了中国雪景画描绘动态和静态的全部技法,而后的雪景画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渐渐有变化,但表现雪的技法没有什么进展,到了现代的画家中,出现一些中国画肌理技法(压印法、皴染法、拓印法、涂蜡法、喷洒法、冲洗法等等)绘画留白这是古人早就提出的问题,也是最高难度的中国画技法,但由于它的难度太大,从古至今没有完善,特别是在表现浩瀚的冰雪世界中,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线圈,稍加皴法,渲染周围,中间留白,比如画山即是如此。在表现千枝万丫的树木落雪,几乎毫无办法,甚至不少古代作品中,明显看出他们不得不在树枝上用白粉画(提)雪。而当代用矾画冰雪解决了以上问题。

中国冰雪画拓荒者于志学被评为白银世界三斗墨,黑水弯头一勺霜。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就是美术界因审美范围扩大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中国山水画艺术。他于1960年开始研究,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终于创造出一系列表现北国风光“冰雪山川”的独特技法。如“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等,传统中国画所没有的技法,描绘出冰封雪飘的北国奇境。带给世人一个晶莹透明的冰雪世界。于先生坚持”笔墨之探索必系山川之写照“,坚持师法造化,既要扬弃传统笔墨不适合于冰雪画进行创造的一部分,又要发扬经过历代画家反复实践验证过的深刻认识。这就是中国冰雪画的可贵之处。传统画家是用喧染方法表现雪景,这样画出的缺乏厚重感,于志学画家画冰雪山水是直接画白,也就是在白纸上画白,要解决这个高难度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调剂”。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得出画冰雪最理想是矾水加轻胶,因为它可以出现一道矾水水痕线,这条白线是冰雪山水画技法产生的基础。中国传统技法表现博大、雄浑的冰雪世界,难度就更大了。在这一点上,于志学的冰雪技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冰雪画艺术从表面看已超越了传统中国画的形态模式,却在骨子里从内容到形式是继承发扬了民族绘画的精华,创造性地解决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中国画的用矾来看,传统方法制作熟宣纸,主要手段也是用矾水浸刷,使生纸变熟纸,也就是改变生宣纸的易渗透性。过去很多画家画工笔画,所用的熟宣纸便是这种矾宣。它的缺点是易脆裂 变黄。如果嫌渗化太快,控制不住笔墨时,可把宣纸单张悬挂一段时间,经过空气的氧化,慢慢的纸张便不那么渗化太快,这叫风矾。古人在传统技法中谈到用矾,主要是局部用矾水处理,使其不渗进墨色,但作品却不多见,傅抱石的风雨作品,多用矾画雨丝,然后用墨色渲染因矾痕或多或少地被色墨覆盖,矾迹变不变黄也无大碍,画中用矾不加其他颜色,为画白而大面积的用矾,肯定会有后患了。宣纸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叫檀皮的木材,经过粉碎漂白后制成,这样的宣纸中的漂白剂与矾,再加之长时间的空气氧化,特别是季节变化的干湿运转,到最 后可想而知。过去画冰雪的时候,就是利用矾水的这种性能,先用毛笔醮矾水画冰雪,因为它不吃色和墨,画其他地方的时候,冰雪就出现了。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四个关系;服务手段;服务领域

档案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的变化,厘清创新与基础的关系,创新与现实的关系,创新与现实的关系,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切实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用档案事业的加快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的利益服务,为全社会服务,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并加强各项事务管理,促使档案管理现代化。

1 档案工作创新,要解决好四个关系问题

1.1 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不是“空中楼阁”,创新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建国以来,我国档案工作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工作经验,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体系,这些基础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创新绝不能抛弃这个基础,要在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分析现在和将来的形势,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1.2 创新与现实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当前,档案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档案工作还处于受多种条件限制发展较慢、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部门工作不到位、档案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状态。创新就要重视现实,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打好基础、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1.3 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本行业专业知识,借鉴本行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相关专业、其他行业知识,借鉴其他行业和专业创新方法和成功经验。创新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和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1.4 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但创新绝不能是虚无飘渺的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都要经过实践检验,凡是对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创新,都要大力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服务手段创新

(一)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 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三)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四)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五)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拓展服务领域

(一)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二)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三)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4

【关键词】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状况资金管理模式分析 创新与启示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的信息技术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使竞争进一步加剧。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加突出,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已成为多数企业集团的共识,并日益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研究的焦点,探索处于国际市场的发展环境,借助发达的

信息技术,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促使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符合企业的市场变化和战略发展方向。

一、 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状况

组织层次复杂,管理链条过长。从宏观上看,我国企业还面临尚不发达、不够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在这种环境下难以有效地监控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经营活动。目前集团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由于集团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或公司内的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和不集中,或者由于集团公司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衰变程度严重,导致集团公司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信息的不透明、失真,还侵犯了政府、公司股东、债权人、公司员工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能影响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果。很多集团公司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有些集团公司资金的流动与监督控制严重脱节,此外某些集团公司中,对子公司的监控约束机制不完善,造成集团公司整体资金管理混乱、资金运作效益低下,甚至导致公司资产遭到严重侵蚀。

2、资金运作效率低下。

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子公司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集团公司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企业内部资金整合不够、散乱,使资金运作效率低下。

二、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分析

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模式有传统的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等管理模式和现代较流行的结算中心、内部银行和财务公司管理五种模式。

(一)统收统支模式

统收统支模式是指集团一切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在企业的财务部门,各支机构或子公司不单独设立账号。当集团公司把下属公司看成本中心时,多数采用该种资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企业全局收支平衡的实现,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便于控制,但不利于调动各层开源节流的积极性,从而影响集团企业经营的灵活性,降低了财务活动的效率。它属于一种绝对集权的资金管理模式。

(二)拨付备用金模式

拨付备用金是指集团公司按照一定的期限统拨给所属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一定数额的现金,备其使用。待到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发生现金支出后,持有关凭证到集团公司财务部报销以补足备用金。这种资金管理模式是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和事业部采用的资金管理模式,适用于生产不同产品的下属公司和资金流量较大、但流动规律性较差的下属公司,属于一种资金有限集权管理模式。相对于统收统支而言,拨付备用金方式尽管依然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但具有了一定范围的灵活性。

(三)结算中心模式

结算中心通常是由集团为内部各子公司设立的,主要办理内部各成员或子公司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可设立于财务部门内,也可作为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这种模式适用于集团所属法人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也适用于集团内部的项目部或非法人经营机构,甚至一些关联企业。结算中心方式并不意味着将各子公司的全部现金集中到资金总库,而是关于资金动员、资金流动和投资等决策过程的集中化,各子公司拥有较大经营权和决策权。

(四)内部银行模式

内部银行是将社会银行的基本职能与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进行企业或集团内部日常的往来结算和资金调拨、运筹。这种模式适用于具有较多责任中心的企事业单位、集团企业、中型实体性企业、事业单位和控股型总公司等,一般不推荐小企业或责任实体少的企事业单位使用。设立内部银行是在集团内部的资金管理中引入一种模拟的银企关系,集团与各分子公司是一种贷款管理关系。

(五)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是一种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经营范围除抵押放款以外,还有外汇、联合贷款、包销债券、不动产抵押、集团企业理财及投资咨询等业务。财务公司大多是在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作为企业集团的子公司而设立的,还负担着集团公司的部分银行职能和理财任务。见下图:

财务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企业,与其他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的关系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市场竞争关系。另外集团对各子公司的现金控制是通过财务公司进行的,集团经营者不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现金使用和取得。这种资金管理模式适应于对集中控制要求不高的集团企业。

( 六) 分析评价

以上五种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均有其存在意义和价值,分别针对企业集团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来设计,加强对集团资金的科学管理是其核心内容。但各种模式各有利弊,各集团企业需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要求来考虑选择资金管理模式。它们之间的对比分析如上表所示:

三、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创新与启示

目前,国外集团企业特别是跨国集团企业已普遍采用资金集中管理。国外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主要有委托贷款模式、资金池模式、资金集合模式、资金管理中心模式等几种模式形式。随着各方环境的变化,网络银行的出现与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外汇资金管理等等也将对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的影响进一步加深。虽然国内企业集团的部分资金管理模式与国外的趋同,但两者仍在运用广度和深度、运行机制、政策法规限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比较分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们的资金管理模式更成熟完善。

从国内外资金管理模式整体来看,国内的统收统支模式和拨付备用金模式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国外基本不采用;国外企业集团采用的委托贷款模式在国内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对国内企业集团办理,但是这种方式手续比较繁杂,因此在国内不作为企业集团主要的资金管理方法;资金集合模式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但一般不单独采用,国内集团企业往往将这种资金集合与资金结算中心结合在一起使用;资金池模式在国内刚起步;国外的资金管理中心从事的业务是国内资金结算中心内部业务部分,国内的资金结算中心与国外相比功能更为强大;财务公司在国内外都有采用,国外的财务公司比国内的更成熟、完善。国外的资金池模式要求开立虚拟性质的“现金池”总账户,总账户与子账户之间、各子账户之间均不涉及资金实物转化,而国内的资金池则是开立实际的“现金池”账户,涉及资金实物转化并且集团

总部未进行利息分摊,增加了成本。

西方国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准确的功能和业务定位,一般是结合本集团的产业特点,以服务为宗旨配合集团的战略来定位自己的金融运作,通过特色服务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西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一直都非常注重信息化在经营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应用。多

年来,他们不断摸索和实践,开发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与之相比,我国财务公司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程度还比较低,与国内金融同业相比,也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各集团企业在外部环境、内部资本结构、管理要求和集团控制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由此导致企业集团出现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但本质都是为实施科学高效的资金管理。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5

关键词: 动漫设计 艺术创新 动漫产业发展

动漫产业是依赖于动漫设计基础之上的一种产业链,主要通过动漫设计作品衍生出来相关的产业运作,从而获得一定产业效益。动漫设计属于CG(ComputerGraphics简写)行业部分。主要通过漫画、动画结合故事情节形式,以平面二维、三维动画、动画特效等相关表现手法,形成特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模式。动漫设计也成为高薪“朝阳产业技能”的代表。山东的动漫产业主要集中在济南和济宁等地。而济南的动漫产业基本集中于位于高新区的齐鲁软件园内,济南的动漫产业主要在为电视台等制作短片,或者自己制作一些相关产品,动漫产业只能相对维持发展现状。济南齐鲁软件园基本承担了济南及周边城市动漫产业的管理,同时,给予相关产业必要的人才和设备的支持,比如搭建首个动漫集群渲染平台,免费提供给基地企业使用。目前,整个齐鲁软件园内聚集了50余家动漫游戏企业,28家动画制作企业,12家游戏开发运行企业,服务外包成为这些动漫企业的主要的经营方式,山东的动漫产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动漫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创新需要大幅度提高,需要各方的支持,这一朝阳产业方能发出光芒。因此,山东动漫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这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动漫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教育机构,因此,提高高校的动漫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开发利用本民族的美术和文化资源,大力推动山东动画产业的发展。

动漫设计属于CG(ComputerGraphics简写)行业部分。主要通过漫画、动画结合故事情节形式,以平面二维、三维动画、动画特效等相关表现手法,形成特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模式。而随着政府对动漫产业的加大扶持,民族的各种艺术形式:古代的雕塑和彩陶艺术,中国画的各种表现形式,甚至包括中国的剪纸和民间版画艺术,等等,都在动漫产业中彰显出独特魅力。例如,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以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形式表现动漫形象的。动画角色造型时不求再现、形似,强调“神似”的角色性格。《大闹天宫》在造型形式上是从我国民间美术如铜器、画像、古代绘画、庙堂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方面吸取营养,融会贯通。这些形象特征都以传说描述为依据又强调主观上的意会及夸张的手法突出特征,以形的特异和民族性特点而达到神的传达,具有强烈的造型感和生命力。因此,高校的动漫设计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本民族深厚的美术资源,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和世界艺术表现语汇的高校动漫设计教育体系,只有这样,山东的动漫产业才能有其蓬勃发展的深厚根基。

针对山东动漫产业所存在的文化困境和缺乏艺术创新的现实,从改进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研究如何将高校的动漫设计教育改革与解决相关的社会经济产业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譬如将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实现山东动漫产业的文化突围和艺术创新进行研究。

一、加强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文化艺术内涵和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动漫艺术表现技法,从而促进山东动漫产业实现文化和艺术创新。

引导学生广泛欣赏中国美术的优秀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丰富山东动漫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内涵。引导高校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立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了解中国美术的独特审美价值,唤起大学生对本民族美术形式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在动漫设计中运用本民族的艺术语汇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自信的优秀动漫设计作品。

二、引导高校艺术设计生运用中国绘画的基本表现技法,为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设计提供基础和保障,从而促进山东动漫设计作品实现艺术创新。

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主要有写意和工笔重彩及兼工带写这三种形式。写意是以意境的表现为主的绘画形式,这种技法较适合为动漫设计创设抒情浪漫的情境。而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历史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已出土的许多秦汉时期墓室的壁画、帛画及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现存的绘画实物。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地道的工笔重彩,特别是a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成就。这种技法较适合形成动漫设计典雅而恬静的风格,从而更好地凸显中国意蕴。兼工带写是说工写结合的表现方式,就是指工笔、写意两种不同的技法运用于一幅绘画作品这中。如齐白石的《枫叶寒蝉》就是这样产生的佳作。挥洒而就的墨色枝干上数片艳红的秋枫,一只精绘的工笔知了正停在红枫上,在红与黑、工笔意的强烈对比中,一片充满生气的秋光跃然纸上。齐白石曾论及: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工者余常笑昔人,来者有欲笑者,恐余不得见。工笔、写意二者各有所长,对立的表现形式,又经常引起彼此的非议。齐白石将工笔意结合起来表现,正是利用了二者之长,从而开拓出一种崭新的境界。中国动漫设计就可以尝试用兼工带写的中国美术的传统表现技法,如背景用写意的形式表现,而前景中的人物可用工笔重彩的风格类表现,从而形成新颖的艺术境界。通过引导学生动手进行艺术实践,进行民间陶艺、雕塑、剪纸及版画等艺术的学习,丰富动漫设计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建模效率和动漫角色设计的艺术创新程度。

三、加强艺术实践(动手做泥塑),加深学生对造型的认识和理解。有益于动漫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角色的艺术创新,有利于直接提高利用3D或Maya等软件进行立体建模的工作效率,为山东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生命活力。

加强艺术实践,高校的动漫设计的实践教学核心应体现在创新意识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环节上,鼓励学生动脑创意,动手做雕塑;教学应以“双动”为主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从根本上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关系为“学―教”关系。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审美的本领,要求学生的构思越奇越好,在注重基本功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动漫设计人才既能直接提高利用3D或Maya等软件进行立体建模的工作效率,又能为山东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生命活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创新中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实现“干中学”,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核心应体现在学生的动脑、动手环节上,将图一的3D建模形象和图二的雕塑形象做一比较,我们会发现动手做雕塑对提高动漫角色的建模效率颇有裨益。

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审美的本领,要求学生的构思越奇越好,在注重基本功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动漫设计人才既能直接提高利用3D或Maya等软件进行立体建模的工作效率,又能为山东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生命活力。

四、充分利用本民族美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宝库,发扬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的文化优势,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理想的动漫设计作品,从而因地制宜地发展动漫产业,促进山东动漫产业实现文化艺术突围。

民族的,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哪吒闹海》是我国动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片的角色造型是从我国民间年画、戏曲人物脸谱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巧妙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角色的性格。无论从角色造型还是性格特征、外形、服饰、配饰和色彩都体现了对文化内涵、民族风格的成熟运用。创意是动漫企业发展的关键。有了好的创意,就能够充分发挥动漫的优势和特点,把产品做大做强,把优秀文化传播开来。这种将传统文化题材转化为无穷创意的能力正是推动原创动漫公司不断向前的动力。

引导高校学生充分利用本民族美术资源,发扬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的文化优势,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理想的动漫设计作品,从而因地制宜地发展动漫产业。鼓励学生运用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的文化优势,丰富原创动画的创意,比如,利用动漫的形式将孔子与其弟子的经典故事表现出来,引人入胜。利用山东的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原创动画的艺术感染力。山东动漫产业应发扬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的文化优势:如历史典故、孔孟的经典名著(譬如《论语》等)、山东的剪纸和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并以动漫形式将历史重新刻画,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理想的动漫设计作品;通过对其角色造型设计的分析,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性的元素符号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为动画造型的设计根植于本土文化,创造出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角色造型。高校动漫设计教学的教学方向应充分利用本民族的美术资源和孔孟之乡的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山东文化特色的动漫产业。

参考文献:

[1]龚琦芳.中国动画角色设计民族化研究.

[2]李琰.中国动画的受众情感体验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梁磊.数字动画与实拍结合技术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1.

[4]夏梅珍.动画片的视觉元素在童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

[5]刘明花.动画视听语言的情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1.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设计;地域经济发展;必要性;重要性

1文化创意设计与地域经济的相关概述

1.1文化创意设计的含义

文化创意设计,顾名思义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设计,它是对文化进行创新的成果。具体来说,文化创意设计主要指的是以文化为基本元素,对不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整理,进而设计出的具有创意性的文化现象。由文化创意设计衍生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是由英国首创的,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即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智能产权。之后有很多国家与地区也纷纷提出与之相关的概念,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版权产业、体验经济、休闲产业等概念。文化创意设计不是简单意义上对“新技术、重投入”的一种叠加,它需要植根于社会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上,让技术充当养料促使其茁壮成长。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业态与形态进行了界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国家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了一定的高度对其进行整体的布局。

1.2地域经济的含义

地域经济隶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它与地理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具体来说,地域经济又可以称之为地区经济或者区域经济,主要指的是在某一地理环境中不同的经济主体(不仅包括本国人与本地人,还包括外国人和外地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在一些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随着我国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征程的开启,地域经济发展在我国呈现出新的令人瞩目的发展动向,将我国地域经济发展引入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辐射作用,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与提升的作用。因此,促进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加速实现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的必要性

文化创意设计是从20世纪末的发达主义国家开始萌发的,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创意设计更是在世界各个国家掀起了新的浪潮。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之后,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一枝独秀,成为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从而使得我国党和政府对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更加的追捧与重视,它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具有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就是以文化为基本元素,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整理、创新、发展,从而设计出蕴含文化底蕴并具有特色性的文化产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文化注射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具有生机与活力,这对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2.2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提升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更好地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3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它对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并且,全国各个发展较好的大型城市也都随之推出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文化创新的高度进行了整体布局。所以说,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政治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是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3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文化创意设计在我国有其发展的必要性,因为它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样,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3.1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发展具有其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设计就是以“创新”为核心基础的,它是知识经济时展下的产物,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与创造力。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二者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文化创意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文化与创新的一种融合,文化创意对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来说具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创意文化产业能够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形态,它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3.3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不仅是危机帮扶的先导产业,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型战略,而且还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一种新型的创新型产业,它依靠人的智慧、天赋与技能,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与创造,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开发,产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潜力与较高财富创造的新型产业,它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与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夺取竞争优势的新举措。文化创意产业蕴含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它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4探讨文化创意设计对地域经济的发展

4.1文化创意设计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文化创意设计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产物,它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与创造力。文化创意设计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潜力与较高财富创造的新型产业,有利于创造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地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对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动力。

4.2文化创意设计能够促使地域形成新的产业链,从而带动地域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

文化创意设计主要以“创造力”为核心基础,它不但可以将地域内现有的文化与创意资源转化成经济成就,从而提升地域产业经济的附加值,形成新的产业链,而且还会通过对地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激发、保护以及再利用,从而带动地域内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促进地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4.3文化创意设计对地域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创意设计对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与促进的作用,文化创意设计之所以对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类型,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创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逐渐成为促进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一项好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够瞬间大幅度提升一个企业的知名度,使得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地增加与扩大,并且能够使得地域内很多传统的产业与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4.4文化创意产业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高的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它是对地域内传统产业的一种超越,其理念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映。文化创意产业所推崇的是多样化、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以及充满个性化且丰富多彩的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作绿色产业,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艺术性,在作业模式上打破了生产与消费一体化、传统分工体系等,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效益。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在地域发展战略中占据了首席之地。

5结语

一言以蔽之,文化创意设计是以文化为基本元素,对不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整理,进而设计出的具有创意性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具有其必要性。由文化创意设计衍生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潜力与较高财富价值的新型产业,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它对我国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学峰,王国兵.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的模式——以网游业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0(03).

[2]辜胜阻,王敏,刘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6).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7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5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29 [本刊网址]http:∥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会深入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意愿,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极端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当前,树立这五大发展理念就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这对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涵解读

“创新型”是我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品质的重要体现,始终保持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良好状态。创新型要求在做好本职工作,解决困难的基础上,更好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这是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动的动力之源。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需要明确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针对具体工作有新举措,这需要将坚持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成功实现领导改革开放,既要用创新的精神去与态度解决好党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改进并完善党的组织形式、工作制度、领导体制和工作方法。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需要始终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同时也要讲科学,在全面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用新的思路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二、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新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强调在全面认识并遵守党建规律基础上,使用科学的理论去全方位指导党的建设,使用科学的制度去保障党的建设,使用科学的方法去推动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党建水平。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全面把握党建规律,提升党的科学化执政水平。从理论角度来讲,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建理论创新,能更好地指导党的建设;从制度的角度来讲,构建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一项复杂、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的党制度创新问题,能全面体现制度保障;从方法的角度来讲,建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自身建设的新方法,能为新时期党建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总之,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有利于提升党的科学化建设水平。

(二)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的科学判断,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国情。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实现社会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才能转变为现实。因为我国当前还未达到高度发达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从时代特点、中国国情出发,创新发展理念,丰富民主表现形式,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其次,有利于加深对社会执政规律的认识。事物的发展需要遵守客观规律,我们党的执政规律与建设规律一样,党的建设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产生了邓小平、和等党建理论,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是共产党人坚持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新的理论与成果的出现,也说明了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因此,在认识与发展党的执政规律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规律。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更要用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用新的理论、经验和方法,不断推动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在新阶段,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探索新的执政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制度去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途径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品格,新时期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善于创新和勇于创新,在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战略实践中,去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始终坚定不移地推动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适应党的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将我们党建设成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执政党。

(一)全面树立创新意识

同志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要切实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和勇于实践,去把握时展的基本要求,顺应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诉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始终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永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党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之路。由此可见,创新是我们党保持生机与活力之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应全面重视创新,全面解放思想认识,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去激发创新精神,敢于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全面树立改革意识,永葆开拓创新的状态,永不懈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二)坚持理论创新,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性地位,因为理论创新是先导,是开展创新的灵魂,只要党与国家事业永不停止,就需要不断开展理论创新。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把握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争取方向,一直坚持理论创新,大力坚持与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理论创新,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规律以及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从当前我国国情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来分析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处理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持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葆党的理论建设的先进性。创新党的建设理论,确立“执政党建设思维”,建立系统、整体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念,从党本身的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来全面把握好党的建设,使用科学的党建观来全方位指导党的建设,创新并推动党的建设。同时,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实践发展、认识真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坚持理论创新。为此,在全面重视实践理论基础上,使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去武装全党,这是重要的经验和理论优势。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坚持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创新的水平,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坚持实践创新,为党的事业提供不竭生命之源

实践创新是基础,是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践是检验创新效能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党的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多个方面出发,加强并改进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与组织建设。党建工作在全面植根于党的事业中,才能具备实践基础与持久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不断坚持实践创新,注重实践,将实践放在首位;敢于实践、勇于实践;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在实践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以,加强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出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五位一体”的建设步伐,通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来进行检验,注重通过实践来全面推动创新,围绕全面推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推动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同时,实践创新也是实现理论创新之源,是加快理论创新的持久动力。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造与发现,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持续推进实践创新。新时期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敢为人先、积极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局面。

(四)坚持制度创新,全面发挥制度的激励效能

创新活动的开展依赖制度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激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实现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进一步深化党的制度改革,巩固民主集中制建设成果,全面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机制,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破除机制障碍,从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持续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制度化。加强制度创新是保障,是创新的核心,由于制度本身存在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创建并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机制,完善当前的制度机制,从新的形势和变化出发,紧密结合党的建设实际,创建制度机制。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进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经验、做法,进行全面的总结提炼,采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常态。要全面加强党的制度创新,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要做到埋头苦干,更需要用创新激发效能,敢于废除落后的体制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全面激励创新,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的良好风气与氛围,以党的工作机制、领导体制作为依托,建立健全党的工作方式与领导方式,坚持并完善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全面深化培养并提拔高素质的执政队伍的新认识干部制度,让党的建设能适应新时期党的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坚持党建制度创新,完善党的各项制度,运用科学有效的党的制度来加快党的建设,完善党领导制度,全面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内选举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全面贯彻民主、竞争、公开的方针,完善差额选举、竞争上岗等制度,培养全心全意、高素质的队伍,加强党的制度的科学化建设,将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层面。

(五)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创新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8

要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而经济的大发展,也必将推动思想的大解放,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辩证的统一过程。而实践永无止境,所以,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永无止境。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随之不断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发展是解放思想的目的。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方式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必须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二、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倡导“三种精神”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一些陈旧的观念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倡导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环境,理清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是倡导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积极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社会进步,以创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要倡导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更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发动机。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创造,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解放思想、服务于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创业环境,我们的各项事业才会不断进步。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9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文化; 传承创新;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17-04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人类的历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高等教育则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既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又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它既执行文化的社会遗传功能,又执行文化的时代变革功能。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

1.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高校是培育新知识、孕育新思想、产生新观念的摇篮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高校应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对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高校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可以加快培养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此同时,高校要切实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推出更多具有世界影响、代表国家标准、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成果,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中国百年沧桑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其在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建设现代新文化方面,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2]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大学文化软实力就是大学的竞争力,高校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更多受大学文化熏陶、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使培养出来的青年大学生不仅有智商而且要有智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高校竞争力。

3.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

创建现代大学文化,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精神中,结合学校历史和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举措,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任务,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不仅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各种新思想和新文化产生的摇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4]高校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将传承、创新和交流统一起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文化有机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的思想,帮助师生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扎根于师生心灵深处。

4.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命题,也是我党一贯重视文化建设的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高等教育是社会文明的载体、科学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的基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其主要职责和使命之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等教育责无旁贷。[5]高校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传承文化创新的薪火,高校在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是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一个基本职能,创新文化精神是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高校通过培养突出人才、传承优秀文化和创新文化精神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必须树立四种意识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6]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信意识、文化自强意识和文化自醒意识。哲学上形容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作为时展的一种产物,具有鲜明的意识性和时代性。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所树立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信意识、文化自强意识和文化自醒意识具有紧密的联系。文化自醒意识是对高校文化传承重要性的一种警醒,能够自觉的面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坚定高校文化发展的特质和方向,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形成具有独具特色的高校文化发展理念。文化自醒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提,要将其升华到一定的境界和效果就必须不断推进高校文化的前进,而前进的动力则源自于文化自信意识的支撑,文化自信意识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进则后而稳,退则理而深”,高校文化涵养的丰润升华,文化理论体系的塑形转化必将带动文化自强意识的不断演进,从而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更加深入发展。

1.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从哲学角度考虑,文化自觉意识培养要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要具体到我国文化建设的国情的认识上来,要发现优势,也要发现劣势和缺陷。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深刻认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以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厚重人文精神、广博专业素质、崇高道德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有效发挥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2.文化自信意识

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的对象不是部分或者局部人,而是整个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已经形成,这就为文化自信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世界形势瞬息万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充斥在高校的每个角落,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去研判。面对当前新的形势,高校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既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先进文化,并将自己的先进文化进行宣扬和推广,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蓄。

3.文化自强意识

随着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集体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且逐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某一层面看,文化力的强弱也反映了一个整体的多方面因素。文化自强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是秉承文化兼收并蓄传统的历史使命,是文化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是凝聚人心,增强团结的有力保障。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自强的必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通过高校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不断加强对学生文化自强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坚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从而对于弘扬优秀文化精神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4.文化自醒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目前,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这种需求出现多层次、多方位、多品种的现象。高校文化是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孕育形成的,是不断发展的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校文化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文化自醒,与时代相适应,与社会相融合,与实际相匹配。

三、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途径探析

1.增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意识,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素养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以网络为平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也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开辟了媒体传播途径。目前以Web2.0、P2P、SNS、微博客等网络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媒体资源丰富、信息传播迅捷,日益成为广大高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平台;[7]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各种不良信息也通过新媒体混杂而入,一些低级、媚俗的信息、图片和视频以及国内外大肆向青年学生传播国家、民族的仇恨思想,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在没有过滤的情况下,就直接传播到青年大学生当中,这就必将在青年大学生对民族认同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要实现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就要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对不良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分析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觉意识,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的行为规范,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入,培养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2.增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信意识,全面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文化交流活跃,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根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道德境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理想追求。这些精神追求都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项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为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文化人才作贡献。文化的广泛交流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充满着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着力提高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养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国外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同时高校还应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强化对全体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国文化,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增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信意识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来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领域所实现的新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同时,高校还需要发挥其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标志性事物的研究和宣传,以中国的价值自信支撑文化自信,在文化交流争锋中凸显文化自信,从而彰显传统文化永久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

3.增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强意识,努力强化四个高度认同

2009年8月2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宣传新疆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8]“四个认同”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对“四个认同”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过程,是统一思想、改造思想的完整过程,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是知行一致的要求。任何民族的繁荣、任何国家的富强,都离不开爱国主义的巨大力量,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和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9]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强意识,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坚持传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增强认同感,使青年大学生自觉将文化传承创新内化为他们成长成才的动力源泉;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勇于发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引入加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教育,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以高度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自强意识;就是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重点教育、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自由发展,从而实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4.增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醒意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自醒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自醒意识,重点在于发挥大学校园的文化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又在集成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文化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10]。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效果,对于活跃校园氛围,实现文化有效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处于当前国民教育的高端层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伴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已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了中心,与社会的交流范围越来越广,交流层次越来越深入,高校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醒意识逐步深入。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的提升,在育人的过程中,注重育人理念的提炼、育人内容的设计、育人载体的优化,将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融合,使学生在对校园文化认同的同时能够形成自我认同,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追求,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更好的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文化传承的自醒意识,就是要在高校文化传播过程中,积极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用,打造文化传播育人环境,突出文化传承本质理念,在文化自醒意识中实现校园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的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 君,肖 祥.制度创新:广西文化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07):155-157.

[2] 曹国永.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的责任与使命[J].高校理论战线,2011(03):39-41.

[3] 何慧星.大学文化的当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2(01):20-22.

[4] 陆 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5):8-11.

[5] 冯 刚.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J].湖南社会科学,2011(5):192-194.

[6]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4(01).

[7] 张 瑞,邱 杰.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提升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26-128.

[8] 邱 杰.基于“四个认同”教育视角的辅导员能力结构优化对策[J].高教论坛,20110(6):17-19.

创新发展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 创新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下中国的创新发展,在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党领导研究并通过了“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是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的创新理念,明确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必须树立并要切实去贯彻绿色、创新、开放、协调和共享的基本理念。“十三五”规划体现了五大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这五大理念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下制约中国创新发展的因素

1.创新意识及观念的转变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所有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以实际出发,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根据当前时展的特征以及面临的矛盾来提出新的概念。就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现状而言,就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人们观念问题的制约,“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发展的理念,观念引导实践,任何创新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人们创新的思想观念才能实现,而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人们观念的转变过程是缓慢的,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的快速发展。

2.经济与社会文明的不协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要求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党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需要改革的内容。面临着这样的局势,只有政策和理念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往往被人们大力推崇的文化或产物都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例如信息技术领域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就得到了不菲的成绩,而对于其他的领域来说,就像农业和工业的新型化发展,人们并不认为发展这些领域会有什么意义,也就对其忽视了,周期循环下来造成了社会中经济文明发展的失衡。

二、新时代下创新发展在我国的实现路径

1.在全社会民众中形成创新理念

我们需要在新时代下,转变传统的观念和意识,并从实际出发去积极主动地寻找全新的发展观,我们应该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利用创新发展的理念来改变这种现状,促使健全社会体制的形成。只有转变了传统的观念才能实现制度、科技、文化、理论等内容的创新,人们才能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

2.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从追求低成本扩张向追求新产品、高品质转变,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势

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时期。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革命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技术应用,使得工业有可能摆脱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的低碳模式。“十三五”时期,应着力推进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并付之于行动,不但要在产业选择、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向低碳产业转变,也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和产品回收处理全过程和全领域向低碳发展转变,建立起“高效益、低排放”的可持续、低碳化发展模式,从而达到从追求低成本扩张向追求新产品、高品质转变,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势,最后在新时代下推动我国的创新发展。

三、新时代下中国创新发展的意义

首先,加大对五大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的宣传,扩大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全民参与民主政治,表达自己意愿和建议的有效途径,缩小了基层群众与国家政策的距离,有利于新时代下中国的创新发展。其次,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看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新时代下中国的发展更需要创新。最后,创新是实现经济中高度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的根本出路,是防止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储著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思维范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