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1-23 17:54:36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1

秋风萧瑟,雪花飘飘,不知不觉间,又一学期结束了。半年来,思品教研组在教导处的正确领导、全体思品教师的大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开学期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学校上学期思品教研组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秋风萧瑟,雪花飘飘,不知不觉间,又一学期结束了。半年来,思品教研组在教导处的正确领导、全体思品教师的大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开学期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了在今后的教研中将工作做的更好,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本学期我校共有八个教学班,这些思品教师都能服从教研组的安排,我们也遵照教导处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尽可能地按计划开展了活动:监督教师搞好教学常规和常规教学,组织了中高年级的研讨课、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日趋规范,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高涨,和学校的德育工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注重教学的常规月查。每月按开学初的计划和教导处的要求对教学常规进行检查、通报,并督促通报中的问题及时整改,使思品教学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思想品德课促进其他学科。

2、以活动促教学。根据开学期初的教研活动安排及教导处的安排和临时安排,定时或不定时地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教师生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品教学效果。

3、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们认识到:要搞好教学,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必须加强自学,尤其是以前没有从事过这门学科的教师,更应虚心学习。

4、把思品教学和学校的德育工作保持一致。联合全校师生,办好黑板报、开展好晨会,创造出文明的、充满活力的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按照开学初的教研计划和教导处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安排并组织好教研活动。

2、按时进行常规月查,并不定时地进行抽查,使思品教学能正常开展,并能促进其他学科。

3、通过研讨课,促进全体思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

4、鼓励各位思品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和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联系。

5、通过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好好学习的兴趣。

四、今后奋斗的方向: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2

一、领导高度重视

为保证本次培训工作卓有成效,接到紧急通知后,学校领导马上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以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因地制宜、高屋建瓴,成立了以教科室主任张永祥为组长,政教处主任游华祥为辅导老师,彭华仿、王亮波为语文、数学班主任的远程培训专班,并决定以学校两个设施完备的电脑室作为培训基地。7月25日,远程培训班如期、顺利的拉开了帷幕。

二、教师积极参与

通知发出之日,全体语文、数学教师踊跃报名参加,至培训班开班,全校语数老师悉数到班。他们牺牲暑期难得的休息,克服炎炎夏日的高温,抛却众多缠身的琐事,将全身心的热情到远程培训之中。学员中有中层干部范三周主任、王健龙主任、张云莉主任、胡望林主任、李红兵主任……,他们以身作则,堪为楷模;有已知天命的李树生老师、卢建德老师、郭琴芳老师、叶彦勋老师……,他们率先垂范,行为感人;有初出茅庐的老师、黄玲老师、李平芳老师、倪杰平老师……,他们虚心好学,活力十足。培训六天,学员们总是早到迟退,有效的保证了充裕的培训时间;培训期间,学员们认真观看专家视频讲座,详实记载讲座要点,积极参与网络交流,认真完成网上作业。

三、培训效果明显

短短六天的培训时间,既营造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学习集体,展示了实中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又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增长了老师们的见识,培训效果非常明显。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点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虽然新课标已颁布数载,新课改也已实施了四年,但对于其理念精髓的理解,广大教师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培训的短短六天,给了广大教师梳理反思的空间,他们在网上向专家提问,在课余与同仁交流,利用完成作业的机会思考自己平时教学的得失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现状,思想观念有了革命性的飞跃。

如针对个性化的阅读,就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客观实际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全新理念是对传统教师一言堂的革除。教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范三周老师:个性化阅读就是将学习的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重新回到文本当中。

王健龙老师:个性化阅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学习规律的具体体现,教师必须在如何落实和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上下功夫。

彭华仿老师:要实现学生的个性话阅读,教师就必须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上作研究,多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

肖善伟老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体现老师的教学机智。落实了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宗旨,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灌输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严莉老师则认为:强调个性的同时,我认为还有个共识。虽然一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个人物形象确实都站在了我们认同的一个支点上。

网络平台的热烈讨论,更新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点,为以后的教学规避了误区,指明了方向。

2、开阔了视野

培训不仅让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升华,更通过网络让教师们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教学片段的实录视频,让教师们近距离的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他们看完后的讨论交流,让整个培训活动变成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大课堂。

在进行“如何提高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大讨论中,教师们纷纷跟帖,各抒己见——

李红兵主任:首先必须让这部分学生信任你,他们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其次是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生以诚相待,多方面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李树生老师:让学生转换角色当小老师、让教师放低要求做好示范、让欣赏先行发挥加分作用。

卢建德老师:适时表扬差生,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循序渐进。

李平芳老师:真心地关心爱护他们,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帮助他们,且不可对他们失去信心。差生并不说明他们智商不行,给他们关注和鼓励,引导他们的兴趣。

黄友兰老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上课的内容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到上课的内容可以学懂;同时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方面不乏带些幽默,调节课堂气氛。

……

网上平台,功能无限,开阔了教师视野,催生了教师的学习热情。

3、看到了不足

通过远程培训,让更多的老师看到了不足,意识到了充电培训的必要性。

就语文教学而言,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老师们平时教学的盲区。在学习中,教师们明显认识到了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和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对比自己平时的教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万梅芳老师:农村多的是鲜活的资源,是上帝的花园,我们有什么理由忽视综合性学习活动?

李书华老师: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该致力于目标的提出和贯彻,致力于学生参与状态、质量的评价,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认识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对话的首席。

娄秋生老师:教师只有为学生体验和情感的宣泄搭设好了最佳的平台,他们纯洁动人的情感才会像黄河之水汩汩而出。

王支华老师:语文的语言本就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我们在课堂上过多书面语言了。加强口语教学,尽量结合语文思维而采用生活化的,贴和学生实际的语言教学,也许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呢!!

黄小红老师:与现实生活紧密的口语交际情境,能给学生亲近感,使学生顺利进入角色,自由进行交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口语交际话题,能给学生真实感,使学生乐于倾吐心声,自由表述心境。

就数学教学而言,教师们也对平时教学中忽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我们常常讲注重数学本质,提高数学素养,到底应该怎样解释呢?”教师们的见解一语中的。

楮小华: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黄秋红:把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王亮波: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就是一种数学素养.

别利荣:我也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学会应用到生活中去.

黄国红:提高一个人的思维程度

张永祥:数学本质,就是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数量关系

倪杰平: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注重数学的学习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包括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李六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游华祥: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冯彦平:不仅仅是学"数"的知识,还要从中理解生活

张少平:数学的本质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韩石砚:教学应该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至用,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吴向明:数学本质,就是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本次培训,全体语数教师全员参与,保质保量的观看了网络资源,完成了课后作业,网上跟帖300余人次,充分的利用了网络这个无限平台。

总之,通过实施此项培训工作,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部实施远程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相信每一位实中人会以本次培训作为新的起点,重新塑造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中学教学工作。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校长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发展的统帅和灵魂,其地位举足轻重,他的思想素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等各种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质量和前进速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学校的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因此,农村学校的发展水平反映和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但作为学校的领头雁,农村学校校长的整体素质如何呢?这个特殊又至关重要的群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的整体办学水平?这些都是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参与了省级重点课题《贵州农村中学校长现状调查研究》的研究,通过对遵义市十四个县市区部分农村中学校长进行抽样调查,认真分析和研究农村中学校长的发展现状,以期加深对农村中学校长的认识和了解,积极探求一条加快其专业化成长的思路和途径。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对遵义市十四个县市区62位在职校长、副校长进行抽样调查。其中正校长21人,副校长41人。

2、研究内容:农村校长的年龄、族别、学历、政治面貌、工资、工作时间、家庭等情况;参加专业培训、课题研究、和业余生活等情况;并重点就校长的才华、业绩、困惑、烦恼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重点采用了抽样法、访谈法、问卷法和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及情况分析

(一)、队伍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

30岁以下的8人,占调查总人数13%;30―40岁35人,占调查总人数56%;40―50岁17人,占调查总人数28%;50岁2人,占调查总人数3%。总的来说,农村中学校长的年龄结构年青化,中青年校长占了大多数,学习和提高的空间还比较大,当然更需要不断成长和不断成熟。

2、学历结构

调查表明,本科学历25人,约占总人数的40%;大专学历35人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约占总人数的57%;中师学历2人,约占总人数的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学校长的学历层次基本达到,但仍显底蕴不足,第一学历为本科和专科的比例较少,如按初中教师提高标准来说,有大部分校长的学历还需要提升,专业知识素养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

3、职称结构

调查表明,中高职称4人,约占总人数的6%;中一职称38人,约占总人数的62%;中二职称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小高职称6人,约占总人数的10%;小一职称4人,约占总人数的6%怎么写论文免费论文。从职称来看,中高职称占了78%,说明农村中学校长的职称水平较高,但初级职称的比重触仍然不小。

4、民族结构

汉族51人,约占总人数的82%;少数民族11人,约占总人数的18%,涉及仡佬、苗、彝、土等民族。遵义市有几个民族自治县,汉族校长占了主流,少数民族校长的比例也较大。

5、政治面貌

共产党员51人,约占总人数的82%;非党人士11人,约占总人数的18%。校长重视政治修养的培养。

(二)、校长素养及待遇情况

1、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参加过科研课题人数为24人,约占总人数的39%;没有参加过科研成果课题人数为38人,约占总人数的61%。大多数校长没有参加过科研课题研究,更不用说老师了,说明农村科研和教研工作存在较大问题,必须加强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培养。

2、情况:

平均一年/篇为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二年/篇为28人,约占总人数的45%;三年/篇为10人,约占总人数的16%;未明确为14人,约占总人数的23%。从情况看,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农村校长规划思考、总结反思、感悟创新、经验推广等的主动性不够,意识和能力不强。

3、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月薪1500―2000元为16人,约占总人数的25%;月薪2000―2500元35人,约占总人数的57%;月薪2500―3000元9人,约占总人数的15%;月薪3000以上为2人,仅占总人数的3%。从整体工资待遇来看,农村校长工资水平偏低,这也较大地影响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研中,我还深入对抽样校长的工作时间、身体状况、业余时间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了解,并重点就校长最能展示才华工作、最得意的业绩和最困惑、最烦恼的事等内容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农村校长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业余活动单调等现象,困惑和烦恼集中表现在工作和心理压力大、待遇低、资金不足、教师不配套、办学条件差等方面。

三、农村中学校长队伍的现状分析和思考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我市农村中学校长整体年青化,有较强的精力和干劲,发展的后劲和空间大;工作务实,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上,工作强度大;敬业精神强,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但无庸讳言,就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学校长整体队伍现状而言,其发展和成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1、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市农村学校的条件普遍艰苦,除地域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不高外,还伴随着教育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缺口大、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师资数量和质量差缺等诸多人为因素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致使办学效益不高,社会影响不大,校长们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不足,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体素质有待更进一步提高。在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同时,对校长继续教育的培训不够,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长,参加理论研讨和管理实践提高培训的机会不多,有的参加过岗位培训后,就没有参加过其它提高培训,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水平得不到更好的提升。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不高,办学思想陈旧,这是制约学校发展和校长成长的又一个“瓶颈”,办学要有思想,教育要有创新,这些都与科研分不开,不潜心研究教育,只会吃老本,只会苦干蛮干是不行的。要重视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升,进一步增强校长的办学底蕴。

3、职业倦怠倾向较为严重。辛苦勤奋,得不到对等的理解;努力付出,得不到对等的认可;高风险高压力得不到对等的待遇;发展前景茫然;成就感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农村校长职业困惑和倦怠的诱因。同时,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校长事业激情不高;由于缺乏流动机制,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过长,校长的工作热情不足;由于缺乏监督检查机制,校长工作责任感不够等等,凡其种种,农村校长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得到关注和重视。

4、管理和办学环境亟待改善。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但在实现中,校长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和影响,使其不能更好地兑现教育思想和管理意愿。学校和校长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大,行政、社会事务过多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影响了校长对教育发展的专注性;教育体制、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严重地束缚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人事、工资改革,职称评聘等教师核心利益致使管理矛盾凸显,工作难度大,校长被推到风口浪尖;农村地区对教育认识不够,对教育重视不够,家长松懈,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学校周边环境复杂,社会矛盾较大,校长的办学精力受较大制约等等,办学环境给农村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5、学校的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资金缺口大,教育投入不够;设施设备差缺严重,有的维持常规的教学秩序都困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低,学科不配套,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工作不安心怎么写论文免费论文。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办学水平,校长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加快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和途径

农村学校和农村校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加快农村校长专业化成长的步伐,是农村教育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1、建立校长培养机制。作为“一校之魂”,校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影响学校发展。要建立较为完备的校长培养制度,将校长继续教育纳入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校长培训不但要提升理论,更要实践指导,要把理论研讨与挂职学习结合起来,彰显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效率;校长培训还要在事业心、责任感上下功夫,培养校长的职业精神,能把教育当作事业的人,一定会充满工作热情的。

2、建立校长激励评价机制。实施“名校长”工程,大力推行校长职级制,弱化校长的行政级别,彰显其职业化功能;逐步提高农村校长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不断增强校长的职业成就感,坚定其努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对校长的督导、监管,提高校长过程管理的水平。

3、建立校长合理流动机制。实现镇乡流动,甚至可以尝试县际交流,引入更多办学活力,优化办学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和互补;进一步健全完善用人制度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减少行政干扰,真正落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思想,让有真才实学的校长有目标、有盼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环境。引导校长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诊断,深化和规范细节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4、努力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加大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城乡均衡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科学合理地给校长放权,给予更多的办学自主,充分发挥其管理智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校园周边环境联合整治的长效机制,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尽可能帮助校长清除外界影响;突显学校的育人功能,减少学校行政性和社会性事务,让学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稳定的同时重视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

总的来说,作为学校发展的“舵手”,农村校长队伍的整体水平还需要提高,推进其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道路还很曲折和漫长,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不断强化培训、理顺机制、创建环境、加强督导、激发斗志,快速提升校长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实现学校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努力奋斗。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4

1.规模学校增多,教师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大量集中。2007年,全市配置在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有15154名,占教师总量的51.5%;到2012年,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增加为19943名,占教师总量的比例上升为63.5%。

2.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专业发展得到保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平行班级数量较多,教师避免了跨年级、跨学科兼课现象,提高了教师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了开齐开足课程。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更有条件依托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师读书活动、教学论坛和课题研究为载体,广泛开展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教师数量基本够用,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目前,某市高中、初中、小学的师生比例分别为1:13.9、1:12.8和1:12.6,符合省上规定的师生比标准,基本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教师数量总体不足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十五”末的91.6%、79.4%和43.8%提高到99.4%、98.7%、80.48%,超学历教师(高中教师研究生、初中教师大学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分别为各学段教师总量的2.3%、50.3%和64.7%。

4.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激发内部活力。

1.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从城乡分布看,城镇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超员学生导致教师的隐性短缺。农村小学按照班级数和课程开设计算,缺额教师达1361人。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4%,其中的52.2%是民办转正教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学历低、知识老化,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从学段和学科分布看,课改后增设的综合实践课、小学英语、体音美等学科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缺员达1460人,寄宿制学校炊事、安保、医护和生活管理等工勤人员没有纳入教师编制,缺员达3175人。

2.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待遇有待改善。班主任教师工作头绪繁多,责任重大,但班主任津贴仍然执行每月10—14元的旧标准。教师兼课兼职现象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全部超负荷运转,工作任务繁重。由于农村学校规模小,义教保障经费总量较少,大多数农村学校请不起炊事员,教师用餐问题难以解决。

3.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受岗位数额限制,全市共有4376名符合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能评定相应职称,有1646名已取得中高级教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未被聘任。某农村学区有教师79名,近6年来没有下达过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评聘指标。

4.农村教师培训亟待加强。“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面向城镇和规模学校的骨干教师,农村教师极少有人参加。培训不足导致农村学校教师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呆板,难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另外,近几年集中招录补充的教师中,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达1745人,占招录补充教师的27%,上岗培训提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5.农村学校教师配置困难。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普遍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集中,农村学校生活条件差,工作任务重,年轻教师不愿来、不安心、留不住,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只能配置当地的老年教师和“半农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对策措施:

1.增加编制,确保教育教学需求。调整现行中小学编制标准,将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卫生保健教师、安保、炊工等纳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应按班级数和课程开设核编配备教师。

2.建立科学的流动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对因身体原因,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之内,男工作年限满30年、女工作年限满25年的老教师,实行歇岗待退或提前退休政策。歇岗待退的,不占编制,不占岗位,享受与在职人员相同待遇,到龄后退休;提前退休的,按100%计发工资。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服务农村学校制度,将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纳入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新招录教师一律安排农村学校任教,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走教和任教,奖励长期扎根农村的骨干教师。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5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但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发展的滞后也突出反映在教育事业上。据2003年农业部对不同地区农村2万农户的调查,在户均2.49个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0.33人,占劳动力的13.3%,高于全国城乡平均水平8%,中西部农村则更高;小学文化程度的0.97人,占38.9%;初中文化的1.00人,占40.2%;高中文化的0.19人,仅占7.6%。从技术素质看,户均劳动力具有专职技术职称的只有0.07人,占劳动力的2.8%,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只有0.12人,占4.8%。从从业情况看,户均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的1.73人,占劳动力的51.4%,以农为主的0.45人,占18.1%。“文盲、半文盲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农户劳动力总数的半数以上”和“从事纯农业、以农业为主的人数占农户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的状况说明,重视农村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效果并不乐观;留在农村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其受教育的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距甚大。把农村教育提到重要位置刻不容缓!

二、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关键是乡村中小学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农村教育是指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民及其子女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虽然农村教育包括了农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但是农村学校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就一个县域范围内而言,无论是学校数和师生数,乡村中小学校都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大头”。据湖南按城市、县镇、乡村三类的统计,全省3700多所初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占总数的90.06%,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8.18%;320多万初中在校生,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7.5%,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1.8%;初中18万多专任教师,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6.0%,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 62.18%。小学也是如此。全省34500多所小学,在县镇和乡村的占95.25%,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71.83%,4600多个小学教学点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占95.25%,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74.53%;660多万小学在校生,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8.30%,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5.36%;小学30多万教师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7.12%,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4.24%。即使是高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学校数占了全省的81.09%,而其中在乡村的高中也占了县镇、乡村的40.81%。但是,乡村中小学校这种“大头”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略。从县一级来看,县里关注的是城关,关注的是高中。一讲重视农村教育,就是注重建设在城关镇的学校,就是重点建设县一中。在不少县,一方面是县一中因资金相对较多,担心社会各单位向学校伸手摊派而搞新校区建设,在农村学校教育整体经费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公办高中优质资源,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乡村中小学还在分年改造危房,还在为生存奔波,这些学校连办学的基本条件还达不到,但是乡村中小学的问题却被“扩大优质资源”所掩盖了。

三、乡村中小学的办学,现阶段还不是扩大优质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问题

据我在湘南农村的调查,乡村中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老化。在一个经济还相对好一点的乡镇,11所村小48名教师,平均年龄为53.5岁,40-36岁的不到10%,35岁以下的没有;在一个市的全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英语和音体美的教师几乎没有;不少学校是一人一班、一人一校,教师无法进行知识更新。二是办学经费短缺。尽管县级政府想方设法保证了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但是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的津补贴则基本上靠收取的杂费和学校创收来解决。而收取的杂费又一般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留在学校使用。学校稍有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就要受到严格的查处,而财政投入不到位则没有任何追究。这一手硬、一手软,使办学成为“无米之炊”,办学的难度就更大。一个离县城不远的村小,现有的一幢房子还是1955年修建的。1996年附近两村拟集资新盖一幢3层9间教室的房子,修到一层后因没有经费而搁置,这一放就是10年,现在还是那样搁置着。近年在布局调整中,据说这是要撤消的学校,但村民又苦苦要求不要撤,学校上下都难,只能勉强应付现有70多个学生、6个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有一所离县城也只有20来公里的村小,因发张奖状都没钱,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不好开展,每期只能在期末评一次三好学生发张奖状,而且经费还要校长先自己掏钱先垫付。学校10名教师一年下来没有发任何津补贴,只是在教师节时,校长化缘给每个教师发了50个煤球。三是办学环境较差。乡村中小学本来所处的地理位置就相对较差,更重要的是有些政策规定也是扶强未扶弱。如教师定编,师生比县城的学校是1:17,但乡村的却是1:25,县城生源充裕,教师也更多;乡村生源少,教师就更少。尤其从办学来讲,既造成了城市和县城学校资源的相对不足,还拉走了乡村中小学的生源,增加了乡村中小学生存的困难,加大了乡村学校与县城学校的差距。乡村中小学这样的办学环境,学生留不住,教师也留不住,稍微有点名气就另谋高就了。组织上要提拔市内一学校副校长到城边一乡镇学校当校长,这位副校长宁愿当一般老师,也不愿意去。以上这些情况并不是湘南的个例,笔者在湖南各市州了解的情况大体相同。乡村中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造成学生厌学、教师没有积极性,反过来又增添办学的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乡村中小学的困难和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村教育的困难和问题。

四、我国现阶段仍处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时期

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起点较低,城市化发展又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并没有有效带动城市化发展,因此导致我国的二元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且长期存在。尽管这些年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从1989年的73.79%减少到2004年的58.24%、15年减少了15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实现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当然也同样会存在城乡人口之间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按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要到农民在人口总数中占很小一部分时才会消失。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决定了农村教育、乡村中小学也将会长期存在,不是靠办几所优质学校就可以替代和转移的、就可以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的。同时,发达国家完成从城乡二元社会向工业社会结构的转化,都是通过以教育为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投入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中小学促进社会结构转变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乡村中小学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之所在,是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育的宏观决策要关注乡村中小学,解决好乡村中小学办学问题应该是现阶段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决定了城乡教育的差异。以城市教育或优质教育的观点去分析和指导农村教育,这是忽略乡村中小学办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重视城乡教育的差异,加强对乡村中小学办学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五、对策建议

首先要转变工作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并不是新的,但却有一个新的大背景,就是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不仅农业和农村,而且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都会发生重大转变,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改变的临界点。与这个新的背景相适应,对农村教育的工作理念也要转变。过去,习惯于用办重点、搞示范等来拉动教育进步,使好的学校办得更好。这种在公平的基础上突出效率的工作理念,使城市教育和县城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较快的扩展,这是过去的历史时期的需要,是值得肯定的。现在,在城市教育和县城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已经具有相对自我发展能力的情况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阶段,如果继续这种理念和做法,只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形成教育发展新的不均衡。因此,从现在起,应该从乡村中小学这个薄弱环节做起,从底线做起,在效率的基础上突出公平,用“危机”拉动教育进步。这当然比从面上挑几个好的搞锦上添花难得多,但这是新时期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责任。

其次是要有效调整学校布局。现阶段是农村学龄人口变化较大的时期。学龄人口的变化,必然影响学校布局的变化。而学校布局的调整,不仅涉及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还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在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学校的撤减合并,决不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压缩,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不论是增加学校数的调整,还是减少学校数的调整,都有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共性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没有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布局调整不增加投入是搞不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设想,在一个县把多数的乡村中小学调整为少数优质学校,集中在城镇办学,使学校越来越脱离乡村,使农村教育越来越脱离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只考虑减少政府办学的成本,而增加农民的就学成本和农村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就学的难度。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乡村教育资源远离农村,教师流失,学生辍学,学校荒废,就将极大地影响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耽误的将是新农村的新一代农民。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99—03

城乡统筹强调的重点已不再是城市与乡村的梯度发展或非均衡发展,而是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合理分工、共同发展。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独特性,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成为重庆一直在努力破解的难题。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又离不开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队伍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水平,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在2011年3月至4月,对全市所有区县校长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笔者在此将对当前农村校长队伍现状进行剖析,并就如何促进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优质建设提出参考建议。

一、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审视

(一)基本结构不均衡

1 城乡校长分布结构不均衡

调查结果显示,城镇校长占校长总数的47.16%;农村校长占校长总数的52.84%。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校长最多,其城乡校长比例为1.43:1;渝东北的农村校长最多,其城乡校长比例为0.45:1,且城乡校长总数差距最大,相差1143人;渝东南的城乡校长比例为0.64:1。“一小时经济圈”含有主城九区,因此城镇校长占了多数,但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校长却占了多数,城乡校长分布结构极不均衡。

2 年龄结构呈“中青年化”

校长队伍不同年龄层次的配备比例,反映了整个中小学校长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状况。恰当的年龄结构有利于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调查结果,将年龄分为三段:35岁及以下、36—50岁、51岁及以上。在“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总数中,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11.12%、82.33%、6.55%;渝东北三峡库区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10.81%、80.50%、8.70%;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20.72%、74.98%、4.30%。可以看出,重庆市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呈“中青年化”,属于以中年人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中青年化”结构的队伍思想比较开放,对于教育界、学术界的前沿动态比较敏感,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需求较大。

3 学历结构差异较大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1991)规定了校长任职的学历要求:“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而美国规定,小学校长必须拥有学士或硕士学位,中小学校长必须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由此可见,我国对校长的学历要求要比美国低一两个层次。调查结果显示,“一小时经济圈”的所有校长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校长人数占76.31%;渝东北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校长人数占69.12%,渝东南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校长人数占49.24%。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学历水平相对较高,渝东南的校长学历较低,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本区域总校长数量的一半。

(二)培训力度不均衡

1 任职资格培训率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7.76%,渝东北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0.29%,渝东南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60.8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大多数校长拥有任职资格证书,但仍有20%—40%的校长无证上岗,离“每一名校长持证上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渝东南地区的任职资格培训率与经济较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相比,相差约17%。

2 培训机会不均等

在参加了部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46.17%,渝东北占22.89%,渝东南占30.93%。在参加了省市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53.09%,渝东北占22.63%,渝东南占24.28%。在参加了区县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52.76%,渝东北占23.55%,渝东南占23.68%。由此看出,渝东北和渝东南的校长参加培训的机会与“一小时经济圈”相比,相差较大。对于农村校长来说,接受部级培训、省市级培训等较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更少。

(三)角色定位不明确

斯佩克认为,校长有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等三个职业角色。英美国家把校长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相比之下,我国校长的管理者的角色被过度强调。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村校长将管理者的角色摆在了第一位,筹集经费更是最急需和最常解决的问题,缺乏对学校最核心的业务——课堂教学的关注,更缺乏对学校的长远规划与设计,战略管理能力较差。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实施策略

农村中小学校长占全市校长总数的一半以上,其队伍建设的水平却远远低于城镇校长。如何使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保持高质量、高水平的状态,提升建设效能,更好地发挥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是摆在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面前的突出问题。

(一)明确农村校长专业成长规划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对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专业化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褚宏启认为:“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这些专业精神、知识和能力的演进,需要明确校长的职业角色和成长途径。校长的三种职业角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校长的成长途径包括职前预备期、岗位适应期、称职期、成熟期等四个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的时期。整个时期需要十到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每一阶段需要储备的知识量、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发展途径与方式等也不相同。而基于现实原因,农村校长与城市校长相比,每一阶段的职业角色定位、成长时间、发展速度、成长机会更有所区别。

鉴于农村校长数量庞大、地区分布较广,重庆市可实行市级统筹规划、区县重点建设的思路。市级层面应总体制定《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发展目标、任务、内容、重点、阶段、步骤和具体措施,整体规划“城镇校长反哺农村校长”的统筹性计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全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趋势,制定全方位、多层次、合理化的本区域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二)重点实施两个发展举措

1 搭建城市校长与农村校长的横向交流平台

城乡统筹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推动资源由城市流向农村,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罗尔斯指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这是对教育公平和弱势补偿原则的理性诉求。因此,在正确处理城镇校长培养与农村校长培养的关系中,要将着力点放在农村校长培养上。

在我国已总体上进人“以城带乡”的大背景下,应把城市和农村看做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通盘考虑农村中小学校长培养中的城乡合作、良性互动问题。第一,在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组建全市骨干校长队伍时,较多地吸收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校长,通过带教帮学、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由城市和农村的名校长带动一批优秀农村校长提升能力,再由优秀农村校长发挥辐射作用,影响本地区乃至全市校长的能力提升,通过以点带面实现提升效果。第二,“一小时经济圈”区县通过代培代训、挂职学习、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为“两翼”区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提供支持。建立健全城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与农村学校“以城带乡、对口帮扶、结对发展”的帮带培训机制,启动城乡学校校长“1+N”捆绑式发展试点,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第三,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根据各学校实际,有侧重、有选择地在一定时间内安排一定比例的校长进行交流。交流可采取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和组团巡回演讲等形式实施。诚然,这种统筹城乡校长资源的做法,应与一定的经济手段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相配套。

2 构建城市校长和农村校长的纵向培训体系

(1)大力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教育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要求:“担任中小学校长者,应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或应在任职之日起六个月内,由校长任免机关(或聘任机构)安排,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该文件为新任校长留下了半年的“口子”。然而,在农村校长中,已经任职了半年,但仍未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却大有人在。应严格实行校长“先持证,后上岗”制度。除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参加者,可将学校中层干部纳入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对象之列,取得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后,可作为校长后备人选。

(2)积极打造专业培训平台。一是对在渝高等学校、教育科研院所、教师进修学院等师资和课程资源进行合理调整,着力构建农村校长培训基地。二是针对农村地区校长培训机构普遍底子较薄、能力较弱的现状,对农村地区校长培训机构进行过程督导和达标评估,系统建设农村教师培训机构。三是为帮助农村校长解决好专业水平低、管理任务重、工学矛盾大等问题,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农村校长远程研修网络。

(3)全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第一,针对农村校长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的情况,对完成学历提高任务的农村校长给予补助学费、优先聘用、在职进修等政策优惠,并建议落实专项经费,认真选拔优秀的农村中青年校长攻读教育硕士,培养高素质校长,提高农村校长的学历层次。第二,大力实施农村校长全员培训计划。通过农村校长专项专题培训、骨干校长和名校长“送教下乡”培训、“影子培训”等方式,用五年时间,将农村校长轮训一遍。第三,针对农村学校高层次、领军型校长数量太少、分布不均的问题,采取“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方”的策略,举办农村骨干校长专题培训,集中培养农村骨干校长,并在全市名校长队伍建设体系中,单列农村名校长队伍建设工程。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7

P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现状

G633.96

一、前言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突出了国务院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力度,其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作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实施主体的体育教师,其职业发展现状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3]。体育教师是直接的知识传载者、传播者,在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体育教育过程中,因此建设一支数量上充足、质量上过硬,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也是贯彻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键[4]。

随着建设“五个重庆”口号的提出,“健康重庆”以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人人健康为目标,力求建设一个精气神十足,和谐文明奋发向上,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重庆。然而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人口众多,但农村人口比例大,因此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是达到健康重庆目标的关键。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因办学条件差,经济力量薄弱,师资水平短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体育师资力量弱,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如何,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庆市10个区县100所中小学200名体育教师职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我市加强体育教育改革提出相应的决策与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重庆市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秀山县、忠县、开县、丰都县、奉节县、石柱县10个区县的农村中小学,共100所中小学。每所学校2名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CNKI数据库查阅与本研究题目有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查阅得到相关文献30余篇,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理论支持,并获得本次问卷的框架。

2.访问调查法

对重庆市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秀山县、忠县、开县、丰都县、奉节县、石柱县10个区县的农村中小学,共100所中小学的体育主管部门进行资料调查及口述,每个区县选择10所学校(中学5个所,小学5所),每所学校发放2份(对当时在上课的教师随机调查),共发放收回问卷200份,收回率100%;有效问卷182份,有效收回率91%。具有统计学意义。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和EXCEL上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性别、婚姻、健康、是否是兼职体育

从表1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性别结构上面存在很大的偏差,男女老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从调查得知男老师124人,占调查人数的68.13%,女老师58人,仅占中调查人数的31.87%。从这个严重失衡的男女老师性别比例老看,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应该得到优化,才能够适宜于体育教学的需要。

从表2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婚姻结构比较稳定,已婚125人,占68.68%,离异人数只有1人,仅占0.55%。表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家庭生活相对稳定,且体育教师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小。从健康状况上看,132人身体健康,占总人数的72.53%,表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结构较为乐观。

从表3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兼职教师的有84人,占总人数的46.15%。这说明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数量上仍需要得到改善,体育教师是其他课程老师来代课,这种兼职代课的现象,也就说明体育教师仍然极度缺乏,不能满足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也可以说明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对体育课程仍旧处于一个不为重视的状态,需要得到改善。

2.年龄和教龄情况

从图1看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30岁以下的53人,占总人数的28.57%,30-39岁得77人,占总人数的42.31%,40-49岁得36人,占总人数的19.78%,50-59岁的15人,占总人数的8.79%,60岁及其以上的1人,占总人数的0.55%,从重庆市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看,体育教师年龄分布较为正态,中年教师占体育教师的绝大部分,青年后备教师也较为充足,但是应该值得重视的是老年教师占的比例也不小,应该更加优化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

从图2可以看到,和体育教师年龄相对应的体育教师教龄结构图,5年及其以下教龄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20.33%,6-10年的有65人,占总人数的35.71%,11-15年得有34人,占总人数的18.68%,16-20年得有20人,占总人数的10.99%,21-25年的11人,占总人数的6.04%,26年及其以上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8.24%,从教龄结构上看,相对比较正态,5年以下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少,说明体育教师后备人才不为充足,应当及时补充。

3.担任班主任、职务情况

从表4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有118人,占总人数的64.84%,未担任班主任的有64人,占总人数的35.16%,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较大,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仍旧很缺乏,从另一个角度讲,体育教师正的压力也在增加。

从表5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务绝大部分是教师,有174人,占总人数的95.60%。主任的有4人,只占中人数的2.20%,副校长的1名,校长的3名,占总人数的2.20%。说明体育教师在学校领导结构中占的比例较少,体育教师的地位有待提高。

4.带队情况和获奖情况

从表9可以看到,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带训练队的有57人,占总人数的31.32%,未带队的体育教师有118名,占总人数的64.8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带队的教师比例较少,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体育参加比赛的机会不多,加之课外体育活动未得到及时的展_。从另外一面反映出,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展开情况不容乐观,未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

从图4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获奖获荣誉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获得校级奖励的有45名教师,占总数的24.73%,获得县级奖励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17.58%,省市级获奖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17.58%,全国获奖的17人,占总人数的9.34%,未获得任何奖励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30.77%。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获奖的情况不容乐观,可能是与农村消息较为闭塞,农村体育教师积极不高有关。

5.收入情况

从图5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39人,占总人数的21.43%,1000-1500元的有110人,占总人数的60.44%,1501-2000元的有29人,占总人数的15.93%,2001-2500元的3人,占总人数的1.65%,2500元以上的有1人,占总人数0.55%。从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月收入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收入很低,可能与绩效工资还未施行有关,这可能也是导致农村体育运动不能很好的展开,教师积极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重庆市10个区县的100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最终得知以下结论:

(1)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婚姻和健康状况良好,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体育课程由担任其他课程的老师兼职;

(2)年龄和教龄结构较为合理,青年人才的储备有待加强;

(3)担任班主任的体育教师较多,可能与教师兼职有关,职务情况不容乐观,体育教师在学校为得到重用;

(4)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情况不容乐观,低学历比例较大,对其继续教育的趋势刻不容缓,职称情况也不乐观,小学比中学稍好;

(5)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带队情况不多,可能与参加比赛和课外活动的展开有关,获奖情况不多,可能与消息闭塞和学校领导不重视有关;

(6)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收入较低,其待遇较低可能是引起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点问题。农村中小学校因办学条件差,经济力量薄弱,师资水平短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体育师资力量弱,制约影响了我市基础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建议

(1)强化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协调高校院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关系,可以对农村体育教师实行低分政策,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

(2)调整国家相应的政策,与当地政府的岗位责任相联系,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乡镇党校党校教育思考

农村党员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和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多样化需求,乡镇党校教育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加强和改进乡镇党校教育工作,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乡镇党校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效益探索

1.乡镇党校诞生及发展状况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校教育工作,先后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党校来培训党员干部。wWW.133229.coM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深化农村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发展的需求,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党校建设规模逐步扩展延伸,乡镇党校应运而生。

1983年4月,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后,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正规化的决定〉和〈关于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决定》从培训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党性锻炼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我省根据中央(1983)5号文件关于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建立基层党校的精神,随之中共云南省委以(1990)29号文件下发,文件规定了乡镇党校人员编制,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办学的指导思想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共曲靖地委办(1990)29号文件明确规定:“乡镇党校是乡镇党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是党委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在乡镇党委直接领导下工作。”1991年底,曲靖地区全区139个乡镇相继成立。到1992年底,全省各乡镇相继成立了党校,我镇于1992年成立了党校。

2.乡镇党校教育取得的社会效益

根据中央(1990)15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各级党校要努力成为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作用,成为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同时,《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乡镇党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好“阵地”和“熔炉”的作用。经过多年乡镇党校教育经验总结,一是乡镇党校弥补了县以上党校不可能对面广量大的党员全面实行培训,加之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党员教育出现“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证、活动难开展”等问题;二是农村新党员不断增多,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党性锻炼,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不熟悉党的基本知识和优良传统,需要加强经常性教育;三是社会不断发展,知识、观念不断更新,需要对党员干部进行新知识的教育,乡镇党校具有跟踪和循环的教育功能,是党员干部更新知识的场所;四是通过培训,使农村党员干部在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党的基本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造就了一支能带领群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党员干部队伍,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乡镇党校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党校是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的主要阵地,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党委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但在党校教育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对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实际操作来看,制约着乡镇党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抓而不力

一是对乡镇党校教育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以及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只要有个阵地,能够简单培训就行了,不必用过多的精力和过多的投入来加强乡镇党校的建设;二是对乡镇党校教育无过硬的措施保证。因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整天忙于突击中心工作,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与干部切身利益有关,拼死拼活地抓好,党的建设、党校工作是“软”任务,抓多抓少一个样,对党校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三是对党校工作不做深入调查研究,对如何办好党校工作缺乏深刻的探讨,党校工作摆不上党委的议事日程,缺乏抓落实的具体措施。

2.经费紧缺,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乡镇党校经费没有按规定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给予硬性保障;二是由于无经费投入,仅有简陋落后的教学设备,采用的是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几乎是微不足道;三是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作保障,致使长年性教育培训工作落不到实处,培训难以正常开展。

3.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功能不全

一是教学设备老化、配套不全;二是图书资料紧缺,政治理论书籍、工具书、科技文化等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严重不足,乡土教材短缺,需要培训时,大多是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和报刊杂志来备课,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一是教师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性,调入乡镇党校的教师五花八门,多数专业不对口,多为半路出家的业余“教练”,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多数时间被党委政府安排兼其他工作,形成专职教师兼职化,如我镇三名党校教师,有的抓综治工作,有的抓精神文明工作和关工委工作,有的抓办公室工作和信访、纪检工作,形成杂工职员;三是每年教师培训时间短,年仅安排3~5天的进修培训,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工作需要远远不足;四是无考察学习提高机会,知识眼界仅局限于“井底之蛙”,闭门办学的效果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教学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乡镇党校教育多数以短期培训为主,由于时间短,讲授知识面窄,增大了开展系统化的教育难度。一是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内容上存在着支离破碎、敲碎打的缺陷性;二是教学内容单调性,讲理论的多,结合实际的少,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缺乏系统性,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多集中培训、少分散培训,多以会代训、少专门培训,口头上讲得多、资料辅导少,本土教材多、外出参观学习少,课堂说教多、实践锻炼少,“填鸭式”灌输多、讨论式教学少;四是缺乏开展系统化的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东拼西凑,教学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了乡镇党校的声誉。

6.考评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性

一是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二是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制约作用;三是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四是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检查、督促少,深入乡镇党校研究工作缺乏制度性,仅限于年终总结签订聘用合同;五是考评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把工作考评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相结合,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7.农村无职党员进党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少

一是农村党员人数多,如我镇有1430余名党员,全部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难以容纳;二是受经费的限制,党员、干部全部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财政压力加大,解决吃住较为困难;三是农村党员分散,尤其像我们山区乡镇,山高路遥,隔河渡水,年老体弱的老党员偏多,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难度较大。解决无职党员教育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强村级党校教育阵地建设,以村党员活动室为载体,以巡回教育的方式开展,给不能集中到镇党校培训的无职党员创造学习条件,普遍受到教育。

8.乡镇党校组织定位不明确

在2000年6月5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和2008年9月3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都没有具体明确乡镇党校的机构性质与组织区别,乡镇党校属何类组织,如何设置等没有明确定位,实际工作中,乡镇党校只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乡镇党校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发展不均衡、办学规模小、培训标准低、教学设施简陋且不配套、教学质量水平低、教育效果差、教学内容狭窄、时间分散、方法单调、教育缺乏系统性、工作缺乏规范性、考评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费短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党员教育的成效,制约着乡镇党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降低了乡镇党校的声誉。

三对加强乡镇党校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全党必须进一步对党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党的十七大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可见党校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乡镇党校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

1.坚持办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

中央(1990)15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级党校要努力成为轮训和培训领导干部,培训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2008年9月3日颁布实施的《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乡镇党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好“阵地”和“熔炉”的作用。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县委党校抓好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的培训,乡镇党校抓好村党(总)支委、村委会成员、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以村级党员活动室为载体,抓好农村无职党员的培训。乡镇党校始终坚持以广大党员、基层干部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党的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此,党委要加强乡镇党校工作的领导,要把加强乡镇党校建设,把抓好党员干部教育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党校是党委的主要工作部门”。乡镇党校是基层党员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切实加大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形成乡镇党委“一把手”要重视抓,具体责任人要亲自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机制,组织和协调好“组织、宣传、纪检、科技部门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同时,县委党校作为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在提供教材、培训教师、传递信息、教学业务等方面给予指导,加强对乡镇党校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力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好乡镇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

2.完善经费保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乡镇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阵地、师资、网络、制度、组织等建设,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就没有载体,要实现培养目标,需要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育阵地做保障。要把乡镇党校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使之以经济发展和党员干部教育相适应,从当地财政实际出发,把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员干部每年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我镇1430余名党员干部编制预算、配置培训经费,以满足办学必须的经费,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3.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说:“办好学校,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校长;二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是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声誉。乡镇党校的教师,大多是从不同行业选调,学科专业、思想素质、学识水平参差不齐。从教学能力水平看,思想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虽然有一些,但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实践锻炼,远远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教师的培训,要采取送出去进修,市、县委党校培训,在职自学成才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要通过分级培训、分类培训、实践研究、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方法,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适应新形势,创新培训载体

根据省委(1990)29号文件关于党员干部教育要实行分级培训,乡镇党校主要抓好村党(总)支委、村委会成员、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农村一般无职党员由村级培训的教育机制,一是要加强村级党员教育阵地建设,以各村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发挥好党员活动室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坚持开展巡回教学,勤办班、办短班的方式,使农村无职党员和年老体弱的老党员普遍得到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教育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电教网络,不断创新远程教育模式,利用有线电视网资源优势,推出“远教进家庭”栏目,实现远程教育的深化延伸,使远程教育走进每户普通家庭,提高远程教育的辐射面。建立手机党校,利用手机短信群发功能,构建农村网上党校,使党校教育走进千村万户,扩大教育面。

5.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关系到乡镇党校办学的声誉,提高党校教育质量,就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现在乡镇党校教学大多是跟着形势任务走,内容比较零散,不能形成知识体系,缺乏教育的深度。《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列》指出:“党校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切实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这对办好党校,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要围绕乡镇党校工作的基本任务开展,一是要围绕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全面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是围绕提高业务素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发动者,服务群众的模范者,增强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领;三是围绕加强党性锻炼,坚持不懈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党性观念,认真实践党的宗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一是由过去的单纯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经济、科技知识、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勤政廉政、宗旨意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政治法纪教育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培训对象有什么要求,需要获取什么知识,要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特点,分层次施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四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方面的培训教育,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集中辅导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结合农村党员群众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的特点,深入基层巡回讲课,拓宽教育的覆盖面。

在教学手段上,一是坚持课堂授课与电话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农村的电教设施、网络等现代手段,提高教学的广泛性;二是在教学对象上,由重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逐步向培训农民群众拓展,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受到教育,扩大教育面;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学内容符合工作实际和现实需求,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四是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专题辅导、案例分析、典型教育、交流探讨、调查问卷等方式,满足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6.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使党校工作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推进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做到教学有计划、工作有记录、管理有制度,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存在制度不完善、不科学的现状,要建立一套职责配套、运转有序的规章制度。一是计划总结制度;计划就是要对一年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包括教材、内容、时间、对象、经费、教员等的落实情况,年终有总结。二是会议制度;做好校务会议记录。三是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党校的各类文件、资料、计划、总结、教员个人学习培训等情况的档案管理。四是考核考勤制度;包括对党员的考评,教师工作量的考评,教学效果的考核,党校年终工作考评等制度。五是调查研究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放矢地对党员进行教育,要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进行调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六是检查指导制度;主要是对工作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努力方向等进行检查指导,提出建议意见。七是目标管理制度;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组织实施考核等全过程的制度保证。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使教学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

7.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工作活力

一是对教师的考评,要与评先、评优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二是日常考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三是考评党校与考评党委相结合;四是组织评定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不断提高考评的科学性,通过考评,激发党校工作活力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乡镇党校工作的提高与改进,充分发挥好教育阵地作用,努力推进乡镇党校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9.19

〔3〕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0.6.5

〔4〕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08.10.30

〔5〕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10.15-10.21

〔6〕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云南省基层党校建设,1992.3

〔7〕中共曲靖市委组织部.曲靖市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汇编,2007.1.15

〔8〕吴海坤、李祥栩主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曲署文印准字71号),1995.3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乡镇党校 党校教育 思考

农村党员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和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多样化需求,乡镇党校教育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加强和改进乡镇党校教育工作,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 乡镇党校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效益探索

1.乡镇党校诞生及发展状况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校教育工作,先后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党校来培训党员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深化农村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发展的需求,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党校建设规模逐步扩展延伸,乡镇党校应运而生。

1983 年4 月,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后,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正规化的决定〉和〈关于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决定》从培训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党性锻炼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我省根据中央(1983)5 号文件关于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建立基层党校的精神,随之中共云南省委以(1990)29 号文件下发,文件规定了乡镇党校人员编制,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办学的指导思想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共曲靖地委办(1990)29 号文件明确规定:“乡镇党校是乡镇党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是党委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在乡镇党委直接领导下工作。”1991 年底,曲靖地区全区139 个乡镇相继成立。到1992 年底,全省各乡镇相继成立了党校,我镇于1992 年成立了党校。

2.乡镇党校教育取得的社会效益

根据中央(1990)15 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各级党校要努力成为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重要作用,成为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同时,《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乡镇党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好“阵地”和“熔炉”的作用。经过多年乡镇党校教育经验总结,一是乡镇党校弥补了县以上党校不可能对面广量大的党员全面实行培训,加之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党员教育出现“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证、活动难开展”等问题;二是农村新党员不断增多,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党性锻炼,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不熟悉党的基本知识和优良传统,需要加强经常性教育;三是社会不断发展,知识、观念不断更新,需要对党员干部进行新知识的教育,乡镇党校具有跟踪和循环的教育功能,是党员干部更新知识的场所;四是通过培训,使农村党员干部在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党的基本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造就了一支能带领群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党员干部队伍,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 当前乡镇党校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党校是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的主要阵地,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党委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但在党校教育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对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实际操作来看,制约着乡镇党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抓而不力

一是对乡镇党校教育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以及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只要有个阵地,能够简单培训就行了,不必用过多的精力和过多的投入来加强乡镇党校的建设;二是对乡镇党校教育无过硬的措施保证。因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整天忙于突击中心工作,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与干部切身利益有关,拼死拼活地抓好,党的建设、党校工作是“软”任务,抓多抓少一个样,对党校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三是对党校工作不做深入调查研究,对如何办好党校工作缺乏深刻的探讨,党校工作摆不上党委的议事日程,缺乏抓落实的具体措施。

2.经费紧缺,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乡镇党校经费没有按规定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给予硬性保障;二是由于无经费投入,仅有简陋落后的教学设备,采用的是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几乎是微不足道;三是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作保障,致使长年性教育培训工作落不到实处,培训难以正常开展。

3.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功能不全

一是教学设备老化、配套不全;二是图书资料紧缺,政治理论书籍、工具书、科技文化等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严重不足,乡土教材短缺,需要培训时,大多是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和报刊杂志来备课,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一是教师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性,调入乡镇党校的教师五花八门,多数专业不对口,多为半路出家的业余“教练”,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多数时间被党委政府安排兼其他工作,形成专职教师兼职化,如我镇三名党校教师,有的抓综治工作,有的抓精神文明工作和关工委工作,有的抓办公室工作和、纪检工作,形成杂工职员;三是每年教师培训时间短,年仅安排3~5 天的进修培训,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工作需要远远不足;四是无考察学习提高机会,知识眼界仅局限于“井底之蛙”,闭门办学的效果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教学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乡镇党校教育多数以短期培训为主,由于时间短,讲授知识面窄,增大了开展系统化的教育难度。一是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内容上存在着支离破碎、敲碎打的缺陷性;二是教学内容单调性,讲理论的多,结合实际的少,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缺乏系统性,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多集中培训、少分散培训,多以会代训、少专门培训,口头上讲得多、资料辅导少,本土教材多、外出参观学习少,课堂说教多、实践锻炼少,“填鸭式”灌输多、讨论式教学少;四是缺乏开展系统化的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东拼西凑,教学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了乡镇党校的声誉。

6.考评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性

一是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二是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制约作用;三是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四是上级主管部门指导、检查、督促少,深入乡镇党校研究工作缺乏制度性,仅限于年终总结签订聘用合同;五是考评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把工作考评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相结合,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7.农村无职党员进党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少

一是农村党员人数多,如我镇有1430 余名党员,全部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难以容纳;二是受经费的限制,党员、干部全部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财政压力加大,解决吃住较为困难;三是农村党员分散,尤其像我们山区乡镇,山高路遥,隔河渡水,年老体弱的老党员偏多,集中到乡镇党校培训难度较大。解决无职党员教育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强村级党校教育阵地建设,以村党员活动室为载体,以巡回教育的方式开展,给不能集中到镇党校培训的无职党员创造学习条件,普遍受到教育。

8.乡镇党校组织定位不明确

在2000 年6 月5 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 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和2008 年9 月3 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都没有具体明确乡镇党校的机构性质与组织区别,乡镇党校属何类组织,如何设置等没有明确定位,实际工作中,乡镇党校只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乡镇党校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发展不均衡、办学规模小、培训标准低、教学设施简陋且不配套、教学质量水平低、教育效果差、教学内容狭窄、时间分散、方法单调、教育缺乏系统性、工作缺乏规范性、考评考核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费短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党员教育的成效,制约着乡镇党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降低了乡镇党校的声誉。

三 对加强乡镇党校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 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全党必须进一步对党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党的十七大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可见党校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乡镇党校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

1.坚持办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

中央(1990)15 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级党校要努力成为轮训和培训领导干部,培训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2008 年9 月3 日颁布实施的《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乡镇党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好“阵地”和“熔炉”的作用。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县委党校抓好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的培训,乡镇党校抓好村党(总)支委、村委会成员、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以村级党员活动室为载体,抓好农村无职党员的培训。乡镇党校始终坚持以广大党员、基层干部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党的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此,党委要加强乡镇党校工作的领导,要把加强乡镇党校建设,把抓好党员干部教育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党校是党委的主要工作部门”。乡镇党校是基层党员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切实加大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形成乡镇党委“一把手”要重视抓,具体责任人要亲自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机制,组织和协调好“组织、宣传、纪检、科技部门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同时,县委党校作为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在提供教材、培训教师、传递信息、教学业务等方面给予指导,加强对乡镇党校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力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好乡镇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

2.完善经费保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乡镇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阵地、师资、网络、制度、组织等建设,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就没有载体,要实现培养目标,需要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育阵地做保障。要把乡镇党校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使之以经济发展和党员干部教育相适应,从当地财政实际出发,把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员干部每年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我镇1430 余名党员干部编制预算、配置培训经费,以满足办学必须的经费,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3.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同志曾说:“办好学校,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校长;二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是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声誉。乡镇党校的教师,大多是从不同行业选调,学科专业、思想素质、学识水平参差不齐。从教学能力水平看,思想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虽然有一些,但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实践锻炼,远远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教师的培训,要采取送出去进修,市、县委党校培训,在职自学成才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要通过分级培训、分类培训、实践研究、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方法,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适应新形势,创新培训载体

根据省委(1990)29 号文件关于党员干部教育要实行分级培训,乡镇党校主要抓好村党(总)支委、村委会成员、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农村一般无职党员由村级培训的教育机制,一是要加强村级党员教育阵地建设,以各村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发挥好党员活动室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坚持开展巡回教学,勤办班、办短班的方式,使农村无职党员和年老体弱的老党员普遍得到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教育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电教网络,不断创新远程教育模式,利用有线电视网资源优势,推出“远教进家庭”栏目,实现远程教育的深化延伸,使远程教育走进每户普通家庭,提高远程教育的辐射面。建立手机党校,利用手机短信群发功能,构建农村网上党校,使党校教育走进千村万户,扩大教育面。

5.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关系到乡镇党校办学的声誉,提高党校教育质量,就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现在乡镇党校教学大多是跟着形势任务走,内容比较零散,不能形成知识体系,缺乏教育的深度。《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列》指出:“党校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切实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这对办好党校,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要围绕乡镇党校工作的基本任务开展,一是要围绕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全面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是围绕提高业务素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发动者,服务群众的模范者,增强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领;三是围绕加强党性锻炼,坚持不懈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党性观念,认真实践党的宗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一是由过去的单纯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经济、科技知识、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勤政廉政、宗旨意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政治法纪教育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培训对象有什么要求,需要获取什么知识,要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特点,分层次施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四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方面的培训教育,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集中辅导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结合农村党员群众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的特点,深入基层巡回讲课,拓宽教育的覆盖面。

在教学手段上,一是坚持课堂授课与电话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农村的电教设施、网络等现代手段,提高教学的广泛性;二是在教学对象上,由重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逐步向培训农民群众拓展,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受到教育,扩大教育面;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学内容符合工作实际和现实需求,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四是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专题辅导、案例分析、典型教育、交流探讨、调查问卷等方式,满足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6.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使党校工作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推进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做到教学有计划、工作有记录、管理有制度,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存在制度不完善、不科学的现状,要建立一套职责配套、运转有序的规章制度。一是计划总结制度;计划就是要对一年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包括教材、内容、时间、对象、经费、教员等的落实情况,年终有总结。二是会议制度;做好校务会议记录。三是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党校的各类文件、资料、计划、总结、教员个人学习培训等情况的档案管理。四是考核考勤制度;包括对党员的考评,教师工作量的考评,教学效果的考核,党校年终工作考评等制度。五是调查研究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放矢地对党员进行教育,要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进行调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六是检查指导制度;主要是对工作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努力方向等进行检查指导,提出建议意见。七是目标管理制度;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组织实施考核等全过程的制度保证。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使教学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

7.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工作活力

一是对教师的考评,要与评先、评优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二是日常考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三是考评党校与考评党委相结合;四是组织评定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不断提高考评的科学性,通过考评,激发党校工作活力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乡镇党校工作的提高与改进,充分发挥好教育阵地作用,努力推进乡镇党校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9.19

〔3〕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 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0.6.5

〔4〕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08.10.30

〔5〕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10.15-10.21

〔6〕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云南省基层党校建设,1992.3

〔7〕中共曲靖市委组织部.曲靖市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汇编,2007.1.15

〔8〕吴海坤、李祥栩主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曲署文印准字71 号),1995.3

农村学校工作总结篇10

摘 要 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千9百多万,农村约占74%,如果丢掉了这个大头,大面积提高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的目标就要落空。改变现在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和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农村教育 中小学体育 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学校体育的随意教学现象还很严重。因此,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急需改革。

一、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一)体育师资质量偏低。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调查还表明,近三年体育教师减员比重约为11.15%,相当于每年减员近4%。在教师减员的因素中,非自然减员比例过大,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作劳苦而酬劳低等。

(二)场地器材匮乏短缺。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器材配备更是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和远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

(三)体育经费严重不足。浙江省65所中学的人均体育经费由1985年的1.56元增加到1990年的2.51元。虽都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校与校之间的体育经费差距较大,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少的可怜,有95%的学校体育教师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

(四)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某些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总是“智商至上”。为了保证升学率,以牺牲体育为代价,集中时间和精力抓文化课的学习。“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认为农村学生住家离校远,走路多,家务劳动又多,就不需要提了。

(五)体育教学质量较差。在众多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半放羊和放羊式的教学占了大多数。由于农村体育教师普遍没受过专业训练,“杂牌军”居多,不熟悉教材,不懂教法。表现在教学上无完整的教学计划,无教案上课现象普遍存在,课堂常规不健全,教材陈旧,教法死板,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余体育活动萧条。农村中小学每天人均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保证,课外活动无人管理,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锻炼的人寥寥无几,列入课程表的也只是徒有虚名。常年坚持课余体育训练的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即使有也是为了应付某些比赛的短期训练。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二)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加强监督职能。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2.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3.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4.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五)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有位学者称“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财富。搞农村学校体育。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发展道路,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要做到废旧利用,物尽其用。

(六)开展农村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在农村中小学中体育教师绝大部分任1-6年级的全部体育课程教学。为减轻教师的负担,根据农村学校班额小、人数少的特点,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可采用复式教学的形式。对大多数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文化发展缓慢的地区农村中学,也要根据本校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分散多样的复式教学的形式。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步骤与方法

(一)实验阶段。首先应在经济条件稍好的二类农村中、小学,各选择一个试点作为上述改革方案的实验基地。实验时间为1-2年。实验前,教育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处”应委托试点所在省教委成立“实验改革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应有分管体育的县教育局长、体育研究员和试点校的校长及体育组全体成员组成。在实验期间,方案实施中出现的财政或专业等的问题都应有省教委出面和“实验改革领导小组”严格把关。

(二)推广阶段。经过1-2年的改革实验,将测试评价指标认真分析,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把成功的经验在全县农村中、小学推广实施。在全县推广实施的基础上再认真总结,找出差距和不足,然后在全省推广,以至推广到全国同类农村学校。即做到以点带片,全面开花,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态势,最后夺取全国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总胜利。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更加显得重要。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对村中小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做出一些建议和方案。普及和发展农村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建议

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做进行大量的艰苦细致的调研工作,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关键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当,群策群力,才能使农村体育进行翻天覆地的改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