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十篇

时间:2023-11-23 17:54:35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1

关键词 中国大陆 辛亥革命纪念历史记忆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5-0129-06

纪念活动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尤以“逢十”纪念最为热烈、隆重。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各派一起对辛亥革命举行过4次大规模、最高规格的“逢十”纪念活动,而对孙中山的11次高规格的“逢十”诞辰与忌辰纪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从“记忆”史学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还不多,因此,尚有许多地方有待拓展。本文拟对大陆辛亥革命纪念的历史作用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对辛亥革命的国家纪念,通过纪念大会、参谒仪式、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发行纪念邮票与纪念章等形式,利用报刊、广播影视、出版机构、电子媒体等大众传媒,形成中央与地方呼应、官方与学界配合、全国各党派共同纪念的宏大场面,在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诠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1949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纪念活动,对辛亥革命作了科学诠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定位了辛亥革命的性质。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中国共产党内较早给它定位的是陈独秀。1923年4月25日陈独秀写了《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提出:“辛亥革命,已由和平的资本民主运动进步到革命的资本民主运动,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变化到资本民主之剧烈的开始表现。”“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阶级的革命。”1939年5月4日,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2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演中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以后又多次重申这一看法并成为党内的共识,但后来有人对这一定位提出异议。对此,在1954年9月讲:“有相当一部分朋友对我们讲‘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觉得不妥,在感情上有些过不去。但从社会发展历史上说,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孙中山及其一派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一次……辛亥革命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在1956年撰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写道:“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的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此后,、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辛亥革命“逢十”纪念的讲话中都重申辛亥革命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以后的一系列历史发展开辟了道路。这一定位也为史学界所接受并成为大陆学术界的主流看法。

其二,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一是辛亥革命“起共和而终帝制”,“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认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帝制,建立共和国,是一项“丰功伟绩”。董必武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讲话中说,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它在广大的人民中造成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把皇帝从它的宝座上一脚踢了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在时隔10年的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也讲:“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统治,从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这是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功勋。”二是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林伯渠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说,辛亥革命结束了长期统治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大大地获得了解放”。在建国后举行的首次大规模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中,全国政协主席在开会词中指出:“辛亥革命,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吴玉章也说:辛亥革命使人民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说:“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后来也说: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因此,称它是全国规模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说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杨尚昆、则把它视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定位它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三次伟大革命”中的“第一次革命”。

其三,科学的、历史的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功勋。作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早年曾称他为“我们的伟大领袖”,并多次颂扬他的“丰功伟绩”,后来还说:“我们只崇拜孙中山,因为他搞辛亥革命有功”。历次辛亥革命及孙中山“逢十”纪念大会都对孙中山以高度评价,称他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革命,帝制,建立民国并且同军阀势力坚持斗争;领导同共产党实行第一次合作,把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发展为一大时期的三民主义,是他主要的历史功勋。作为中共与各派共同参与的国家纪念中对辛亥革命历史的诠释,也得到各派的认同。

第二,表达、宣传了政府及各党派的主张。“仪式不仅是表达某些信仰的另一种形式,而且,某些事情只能用仪式来表达。”通过纪念活动表达政府和各党派的政治诉求是这种仪式的常态。1949年以来大陆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活动,其政治表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回顾近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表明中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二

是表达了进行现代化建设,致力振兴中华的宏愿。这两点从到当今的中共领导人以及派的代表在历次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纪念活动中都有共同的表达。三是重申中国政府及各党派对祖国统一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处于分裂状态,谋求祖国统一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孙中山先生为谋求国家统一奔走呼号,“至今依然起着中国统一的象征的作用”,因而祖国统一问题遂成为历次纪念活动的最重要主题。在历次纪念活动中,国家领导人和派代表透过讲话都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立场。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上,号召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而奋斗!何香凝在讲话中也呼吁台湾同胞和祖国人民一道,为把美帝国主义赶出台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讲话中将“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我们的第三件大事”,重申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及次年委员长发表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代表了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严正表示“,纯属我国的内政。这个问题要由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解决”,提出通过接触、谈判来消除隔阂,建立互信,“互相谅解,互相尊重,长期合作,风雨同舟,使我数千年文明古国真正昂首于世界,中山先生必当含笑九泉”。

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时,国家主席杨尚昆在讲话中指出,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针,而台湾当局坚持“拒和”,推行“弹性外交”,实际上搞“两个中国、”,与“”分子分裂民族、分裂国家的活动一样,都是为列强侵略中国服务。对此,他严正声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对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行径,我们决不坐视。”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论及这一问题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谋求祖国统一和人民福祉的主张是真诚的。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回避不了也不能模糊的。他表示:“我们有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也有制止任何‘’分裂图谋的坚强决心……我们将继续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全面落实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继续推进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和谈判,加强同反对‘’、主张统一的台湾各个党派和各界人士交流对话,大力推进丽岸人民相互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表达了相同的立场。同时,历次纪念活动中国家领导人和派代表的讲话,宣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的形象。

第三,弘扬了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精神。政治仪式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世界,也重塑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国家层面,作为仪式的政治运动则是权力的实践或者实验,其目标是要灌输一套思想体系,推行一套行为方式,教会一套革命话语,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政治仪式的辛亥革命纪念既是传承辛亥革命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主要途径,因而从政府到各党派依据时展的需要,通过纪念活动“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桥梁,对纪念的客体加以重塑,以适应现在的人们和政府的不同要求”,赋予辛亥革命精神新的内涵。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与日本侵略者作长期、殊死的斗争,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的讲话中强调,孙中山先生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与革命精神”是留给我们“最伟大的遗产”。在上世纪50、60年代,在当时的战争与革命、反对帝国主义的背景下,中共及派领导人在纪念辛亥革命时提出要坚持辛亥志士的革命和团结精神,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斗争精神。强调“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全世界人民的大团结”,“继续高举革命和团结的旗帜”,“纪念孙中山先生,就要进一步发扬孙中山先生的反帝斗争精神。”宋庆龄提出“应该从他的爱国热情,从他的革命毅力,从他的学习苏联的决心,体会到他的奋斗精神”。何香凝多次提出学习孙中山先生的“爱国反帝思想”。进入改革开放后,随着我们把和平与发展定位为时代主题,把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和完成统一大业作为当时的三件大事。在1980年后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时,都把辛亥志士和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视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重要力量的源泉。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实行“开放主义”“要学外国的长处”及维护国家反对分裂祖国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迪、教育和鼓舞作用。他那种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他追求真理、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我们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认真学习和大力提倡的。2001年9月下旬,《光明日报》和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首义精神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中将武昌首义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二是不竞声华的实干精神;三是振兴乡邦的爱国精神;四是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五是不计生死的牺牲精神。另外,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空间的各种展示,也传扬着它们的精神。邵力子在参观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会后曾说:“这里是学习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爱国思想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斗精神的最好课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在谈到辛亥武昌起义纪念馆的社会效益时说:“除了历史知识的传播以外,当然也包括多方面精神文明的效应,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构筑了两岸交流的平台。对海峡两岸来说,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讲,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精神激励”。副秘书长张荣恭在参访大陆时说:“中山先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导师”。海峡两岸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高规格纪念,对其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表现出“中国人民对于他们的民族英雄的充满激情的忠诚”。个中原因诚如所说:“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纪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精神纽带。”可见,对辛亥革命历史的共同记忆为两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两岸分离而使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纪念几十年里自说自话。为改变这种状况,1981年5月19日,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表示,欢迎台湾和海外有关人士和学者参加大

陆的纪念活动。8月22日,大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大年,代表组织委员会正式邀请台湾省的史学同行参加这次学术盛会,共同就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研究交换心得。因台湾坚持“三不”政策而未得回应。自1983年8月在北京举行两岸第一次学术交流会、打开了两岸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大门后,举行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纪念的学术研讨会多有台湾学者参加。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在大陆辛亥革命纪念是从有台湾学者参与逐渐演进为党派加入。继2000年10月副主席吴伯雄来大陆祭奠中山陵后,2005年3―5月,副主席江炳坤、荣誉主席连战及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来访大陆,并拜谒中山陵。2006年10月8日,台湾中国、亲民党、新党参访团受邀来武汉参加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活动,开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之先河。副主席林世益认为,举办这一活动是大家对历史的怀念,这是大家的共同记忆。经由这些活动的举行,可以让大家了解到两岸之间同宗同族,这些活动就是两岸的连接点。2010年9月,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率团赴台举办“辛亥首义、武汉文化周”,意在弘扬辛亥革命和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透过辛亥革命将两岸连结在一起的有益尝试。可见,两岸以辛亥革命记忆为精神纽带的交流平台不断拓宽。

第五,保存和传播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其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辛亥革命后不久从官方到民间即开始有意识地保存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1949年以来,大陆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延续着这一传统。从纪念的层面看,呈现官方主导,各党派共同参与,中央与地方呼应,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与学界研讨的烘托等特征。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2

升旗仪式致辞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历史的长河里,烟尘不断,英雄不断涌现。翻开近代史的宏篇,满目疮痍。辛亥革命的光辉犹在眼前,如明星般异彩流光。流光易转,浮生尽歇。时间可以让誉满神州的人销声匿迹,让一群叱咤风云的人身影模糊,让承载万千繁华的帝都变成一座不堪回首的废墟,唯有将他们铮铮侠骨,生无所息,锐意进取的精髓变的更浓。掸去历史的灰尘,回望1911年那激荡人心的铁血年华,无数革命先辈奋勇向前的伟岸身躯浮现于我们眼前。

1911年十月十日,**起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为了阻止日益腐朽的清王朝与无耻帝国主义者对人民的压迫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无数革命者,拿起手中的武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得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挽救中华民族于危急存亡之际,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更是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推动了历史前进,为人民争取到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权力,可以这样说,是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的新篇章。

在辛亥革命背后跃动着秋瑾,邹容及孙中山那一代人的愿望和探索,选择和困惑,夤缘时会得亢奋和英雄失路的悲凉,乍喜乍悲的歌声和风雨无常的忧叹,流年轮转而去,在20世纪末频频回眸世纪之初,我不禁发问,难道流动终古的岁月之水,真的能将那些搏击长空,倚天长啸的动人身影,荡涤如浮沤么。但必须看到。在遍地腥膻,苍黄翻覆的近代中国,每一个秉有济世热肠的近代知识分子,都难免会在骤起骤落,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中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长期延续往往会使人变得颓丧,消沉,而孙中山,秋瑾等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亲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之后仍充满着强烈的行动,实践欲望,始终抚剑长吟,不必锋镝,爝火奔驰,显示出矢志补天得豪情。

10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先驱们所追求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如今,我们更要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继承和发展辛亥革命精神,努力推动祖国统一进程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首义功绩彪炳春秋,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辛亥**首义精神,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辛亥精神,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是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同学们,我们是竞发的百舸,出生的太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一起向我们的先辈立誓,为国而生,为国而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因为我们的心永远属于祖国。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3

一、大银屏上的辛亥

本片以秋瑾就义作为开头。秋瑾从容出场。面对那个抱着孩子看她砍头还冲着她笑的妇女,秋瑾的心情复杂。中国的妇女,为了革命死的,她是第一个。为了唤醒中国人的革命意识,她甘愿牺牲她的性命。慷慨的死,要换取的是所有孩子们有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她的一番“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的深情表白,深深打动了我。这个母亲,最后看了她的孩子的照片一眼,安详地落下头颅。鲜血在大屏幕上现出四个大字:辛亥革命。一向以刚毅著称的主旋律电影,以一个母亲,以一个女性的柔软,敲击了人心。女性柔弱的肩膀担起了革命的重担,从而更体现了强大的信仰与精神的力量。先前的秋瑾与而后的林觉民都凸显了无数人的舍生取义。林觉民的那一番审问大义凛然,后面林觉民的妻子也是那样的令人崇敬!还有那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历史细节得到很好的还原,有催泪效果,这确实是个妙笔。只是没有出现《与妻书》内容,多少使人有些遗憾。

大片讲究一文一武,《辛亥革命》战争场面很激烈。枪林弹雨很是逼真,急促的战争节奏,迫使我们不得不屏息观影。外加林觉民《与妻书》的奔泪场景,更霎时令人深为触动, 此部主旋律电影的另一大看点就是黄兴与徐宗汉的感情。电影中,他们的感情贯穿着革命的始终,对他们感情的描写刻画很感人,更加衬托出了革命的残酷和革命党人的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广州起义失败后,徐宗汉打捞起烈士,这悲壮的场景,她嚎啕,她绝望,但她仍然坚强,仍然继续革命,从而不仅传达出了导演所要传达的精神,更渲染了辛亥革命所涵盖的精神。

反观影片导演张黎,心如止水,专心制作电影,娴熟地运用蒙太奇等多种电影技巧,通过直叙与闪回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将特定历史事件清晰地勾勒出来,也将导演个性夹杂其中,创造出颇为动容的画面。例如,在影片开始秋瑾走在菜市口的刑场上,一名年轻的母亲宛然一笑,似乎象征着冲破阴暗面的一线曙光。而到了最后,这个场景再次出现,不过摄影机位从左至右换了角度,当这位母亲重新微笑时,辛亥革命已获成功,清王朝无奈退位。只是面对特定的历史题材,再好的导演遵循主旋律的大纲,往往只能平稳过渡,明哲保身,太浓郁的个人色彩反而会招致责难。而导演张黎在这大环境下,网罗诸多炙热明星,不温不火地奏响了《辛亥革命》的集结号,以尊重历史、解析历史、重现历史为本片主旨,同时有意识地融合了鲜明的个性元素,这无疑是锦上添花,使《辛亥革命》够得上精彩的规格,成为影迷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不是这样,个性太浓颠覆了历史原貌,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二、民主革命的辛亥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大规模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4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以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辛亥革命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表示无限的崇敬和深切的纪念。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5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记忆中求索,在纪念中传承。

――题记

公元2011年,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有两个历史大事件特别值得纪念。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一个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抓住重大历史节点周年纪念和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件周年纪念的契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的教育,其效果是最好的。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这是常见的德育操作。

以主持开展“丰碑在我心中”、“火炬引导我前进”系列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在今年7月间主办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题的中华青少年英雄团队集体第十届“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之后,又在今年10月间倡导全国百所学校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活动。这百所学校,都是创建青少年英雄团队集体(即少先队“英雄中队”、共青团“英雄支部”)的学校,大多是参加过“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的学校。

每周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每周举行一次的校园升国旗仪式的日子。今年的10月10日,是武昌起义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而这天洽逢星期一。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倡导创建“英雄团队集体”的百所学校在这天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升国旗仪式。为此,设计了仪式议程、会场布置的示意图和学生献辞《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坚定中华复兴信念》等建议各校实施此项活动时参考。这些建议性的方案,得到了学校的普遍采纳。

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上午,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大会盛况,收听收看率极高。这次大会,使正在筹备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升国旗仪式的学校师生深受教育和鼓舞。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百所学校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同一主题下,庄严隆重地举行升国旗仪式。许多学校在国旗杆前摆放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像。师生们朝着这位历史伟人像行鞠躬礼,学校领导发表国旗下讲话,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历史功勋。学生们激情洋溢地献词,铮铮誓言回荡校园,《走向复兴》的嘹亮歌声传入金秋十月的太空……

让我们鸟瞰神州大地、聚焦一些学校主题升国旗仪式及相关纪念活动的壮阔场景吧!

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学校小学部

这是记载同志与红领巾无限亲情的学校。1959年6月26日,在这里戴上红领巾留下尽人皆知的 “仿佛能听到笑声”(臧克家语)的那张照片。10月10日上午,全校校生齐聚“中国红领巾积分教育楼”前,庄严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升国旗仪式。校长发表国旗下讲话,特别强调同志在与孙中山先生亲密交往中结下的深厚友情。韶山的孩子们热爱,也崇敬孙中山。在升国旗仪式上,他们深情地诵读起草、手书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陕西省延安希望小学

这是由几十个国家部委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与捐建的一所希望小学。该校少先队“谢子长英雄中队”的队名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亲笔题写。这天,坐落在宝塔山下、延河岸边的这所校园,在孙中山像前飘动的两面少先队英雄中队旗帜显得分外鲜红。校长戴成东在国旗下讲话中指出,延安是革命圣地,红色摇篮,党中央、在这里度过10个火红的岁月,孕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他要求圣地少年要以刻苦学习、锤炼素质、练好本领、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告慰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

江西省信丰中学、信丰县希望学校

信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县区,留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刚刚欢庆了建校70周年的拥有5000学子的信丰中学,在纪念辛亥百年的一系列活动中,尤以10月10日的主题升国旗仪式最为壮观。5000学子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5000学子一起向孙中山先生的巨幅遗像行三鞠躬礼的景象动人心魄,5000学子同声宣誓的声浪显示出山呼海啸般的磅礴气势。

10月10日清晨,信丰县希望学校全体师生穿着整齐的服装齐聚在操场上。随着国旗的冉冉升起,坚毅的队礼庄严而肃穆,嘹亮的国歌声响彻整个校园。在升旗仪式上,同学们向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像三鞠躬礼。政教处主任钟天福老师为全校师生详细讲解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革命先辈们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刚强意志使师生们深受教育。接着,六年级学生的真挚献辞――《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坚定中华复兴信念》,表达了新世纪少年儿童的爱国之心。之后,钟兰英副校长诵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向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向为帝制、创建共和而英勇献身的辛亥革命先烈表示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杨泽平校长发表讲话,重温了辛亥首义精神:“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一举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漫征程……” 全体师生全神贯注的听着,激情的演讲似乎把大家带回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带回那热血沸腾的年代。他希望同学们了解历史、继承历史、走进历史、肩负使命,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历史。在同学们的激情被点燃时,全体学生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像前,举起右拳,许下自己庄严的诺言――“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坚定中华复兴信念,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誓做社会进步栋梁。”豪迈的誓言响彻云天。最后,伴随着中国新红歌――《走向复兴》的奏响,信丰县希望学校圆满的结束了此次主题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结束后,班会课上,各中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百年辛亥》的教育活动,同学们深受感染,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重温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共同奋斗的光荣历史。 班会结束后,同学们积极主办了主题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手抄报、征文活动,以表达心中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历史的理解。通过开展此次主题升旗仪式的举行和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信丰县希望学校通过追忆历史,缅怀英烈,引导广大师生学习革命先烈、仁人志士胸怀伟大祖国、矢志报国为民的理想情怀和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将对革命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崇高敬意融于学习知识中,共同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武昌是震惊中国和世界的武昌起义爆发地。这所学校的校址最早是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的旧址,也曾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旧址,那一栋栋老房子中,恽代英、、、沈雁冰、罗瑞卿、赵一曼、程子华、臧克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高大的老槐树曾吊打过抗日志士……而不论是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还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办学历程中都不乏在彼时代中的“创新”,都是中国教育史上曾经光辉灿烂的一页。

学校珍视自己独有的校史资源,开展了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系列寻访活动:一年级――老槐树下的回忆,搜集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二年级――红房子里寻伟人,搜集同志在我校工作的故事;三年级――队旗的故事,搜集同志在我校工作的故事;四年级――大队部的研究,搜集罗瑞卿同志在我校工作的故事;五年级――校园里的搜寻,搜集程子华同志在我校工作的故事;六年级――革命者的足迹,搜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历史的悠久,伟人的英雄气概,激发了爱校情怀和远大志向。我们又借此开展“英雄中队”争创活动等等。每学期都要以英雄的名字命名六个英雄中队――一年级赵一曼中队、二年级程子华中队、三年级中队、四年级中队、五年级恽代英中队、六年级罗瑞卿中队,使同学们走近了英雄、亲近了英雄,融入了学校历史。

本学期,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6支少先队英雄中队以英雄的名义借助独有的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活动。在这个秋天里,学校组织全校同学寻访辛亥足迹,到红楼、首义广场拜将台前敬献花篮、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首义公园刨冰堂、起义门、紫阳湖进行远足社会实践活动,展示实验小学百年历史文化,体味了先辈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小学

这所学校地处河西走廊大漠深处的东风航天城,1961年创建,已有50年的光荣校史。10月的发射场,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巍峨的发射架,静静地矗立在大漠之中。10月10日这天下午,少先队“神州号宇宙飞船中队”队员们身着整齐的校服,高举着鲜艳的队旗,唱响雄壮的国歌。张世云校长在讲话中说,在圆满结束“天宫一号”发射,再迎“神舟八号”发射之际,我们在发射架下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活动,更具特殊意义。通过这次活动,让伴着飞船长大的航天城的少年儿童了解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缅怀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荣业绩,鼓励东风少年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激发从小立志航天,复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

河南省开封市县街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金明小学、河大附小

开封地处母亲河岸边,是中原古都。10月10日上午,5所学校统一举行主题升国旗仪式。开封市“任长霞中队”创建学校――县街小学、“中队”创建学校――一师附小、“焦裕禄中队”创建学校――二师附小、“常香玉中队”创建学校――金明小学、“党鸿辛中队”创建学校――河大附小,共16000多名少先队员参加了这次活动。为了使主题升国旗仪式庄重、形象,各学校都精心制作了宣传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版面,悬挂了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由学校领导或少先队员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全体队员向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画像敬少先队礼,表达自己勤奋学习,全面提高素质,用实际行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决心。队员们面对国旗庄严宣誓: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 坚定中华复兴信念;继承先辈革命传统,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靠接班人。这5所学校围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还开展了看辛亥革命电视剧、读有关辛亥革命书籍,举行主题中队会、演讲会、新闻播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学习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开封市金明小学组织学生到位于禹王台公园内的辛亥革命烈士墓拜祭先烈,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开封市一师附小还通过校园文化宣传阵地――红领巾电视台、橱窗和黑板报来宣传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感悟辛亥革命的艰难历程,增强同学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感,教育引导同学们从立志为祖国的发展强大、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作贡献。据了解,开封市各新闻媒体及时报道了5校的这项活动。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第一小学、第二小学

10月10日,太行山东麓秋风飒飒,细雨绵绵。当天清晨,峰峰矿区第一小学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升国旗仪式,在一阵阵庄严的鼓号声中拉开帷幕,全体少先队员高唱《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目视着国旗冉冉升起,少先队员代表向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像献花,两名队员还激情演说以表达对孙中山先生无比怀念之情。之后,大队辅导员张彩虹老师在国旗下讲话,激励全体队员要学习辛亥革命精神,坚定中华复兴的信念。队员们激情澎湃,表示牢记党的重托,努力学习本领,长大报效祖国!峰峰矿区第二小学有12支少先队英雄中队,主题升国旗仪式上集体朗诵的献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

2011年10月10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这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日子里,创建“英雄英雄团队集体”的学校举行主题升国旗仪式或其它主题活动的还很多,诸如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湖北省红安县列宁小学、江苏省江都市郭村中心小学、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河南省新县列宁小学、重庆市江津中学、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轻工二校、辽宁省沈阳信息工程学校、辽宁省沈阳市小学、河北省唐山市第三十五中学、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韩城镇中学、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中学、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宝丰街小学、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南菜园小学、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蒙古营小学以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所属40余所中小学等。在此,我们不便一一详述。再有,我们无法了解到的举行这类活动的学校会很多、很多……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向所有在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升国旗仪式和在这个日子及前后开展多种形式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活动的学校师生们致敬!

让我们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句来结束本文: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6

《同舟共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今年中共及各派包括民革的一个重头戏。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政治事件之一,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怎么看待这种影响?

周天鸿:辛亥革命的影响,如果放在20世纪,我们可能看不大清楚,但如果把它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看,意义就非同一般了。现在对辛亥革命的评论有很多,对其意义的认识也各有不同。从个人角度出发,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历史的第一步――结束了一个旧制度,开创了一个新制度。尽管这个第一步,包括后面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或许有点蹒跚和曲折,但它还是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辛亥革命最重要的贡献,一是结束了封建制度,这是海内外一致认可的,二是在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之际,几乎无一例外地扼杀多元文化,但辛亥革命不一样,正因为有了那种宽松的环境,国外的各种学说、主义才能纷纷进来,为后面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引进提供土壤;正是这个宽松环境的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处在封建社会中的老百姓、知识分子等各阶层的人接触到了现代文明。 这一点对今天很有启发意义: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大环境,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产生更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我们派特别是民革,与辛亥革命的渊源很深。民革早期的领导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左派”,之前和集团作斗争,新中国建立后成为了参政党。在思想理论基础上,我们和其他党派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对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的继承。对今天的民革来说,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回顾过去的历史,巩固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在复兴中华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同舟共进》:辛亥革命给今人留下了哪方面的遗产?需要怎样继承?

周天鸿:辛亥革命虽然不尽完善,革命的基本任务没有完成,但它留下的很多东西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值得今人去思考、总结、继承和发扬。比如我刚才提到的“爱国、革命、不断进步”这三点。

首先是“爱国”。现在媒体上有将国家和人民分割开来的观念,我个人是不太赞同的。我觉得一个国家的兴衰是和人民的富强、富裕紧密相连的,爱国就要使我们的国家强盛。孙中山当初看到这个社会如此混乱,国家没有地位,他也是这么想的。当然爱国要有理性,要有分析。第二是“革命”,现在对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比如辛亥革命是通过暴力、激进的手段,今天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现代的“革命”。革命实际上是对旧意识、旧观念的一种背叛,改变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如果一直不变,辛亥革命也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也没办法继续。所以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革命”的涵义。今天坚持改革开放,实际上就要求我们用革命的精神和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和国家。第三是“不断进步”,这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不断进步就要求我们根据现在的情况不断适应世界的变化。比如民革从诞生之初到后来转变为参政党,这本身就是不断进步的。这是诠释“不断进步”总的方面,更细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如何保持文化上的宽松环境,特别是广东怎么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等。

在此我要补充一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民革还有一个重点:“和平统一”,这是我们和其他几个派任务的不同之处。民革因为历史原因,与台湾的有一种渊源关系,在我们的和重要任务里面,“和平统一祖国”最能体现爱国的精神,这和现在的两岸政策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我注意到,孙中山如今在台湾的地位已不如从前,虽然方面依然坚持悬挂孙中山画像,但多年以来,在部分主张“”的人的作为下,对孙中山本人也好,对孙中山精神的总结也好,实质上已在走下坡路――目的就是要抹去大陆著名人物在台湾留下的痕迹。前些时候我到过台湾的中国党史馆,看到里面有很多孙中山的材料,但可惜的是,阅览室里只有寥寥十几个人,而这十几个人里有十个还是大陆的学者。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作为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旗手,在如今的海峡对岸,已被逐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民革来说,更要通过加强联系和沟通,促请台湾的学术界和教育界,要重视孙中山的历史、精神和他的理论体系,不管是研究也好,总结也好,我们希望以此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增进共识。

《同舟共进》:您刚才谈了很多辛亥革命的“得”,可不可以再谈一下它的“失”?

周天鸿:谈到辛亥革命的“失”,应该说它不是一个完整的革命。革命带来了内乱,也给西方的入侵者更多介入的因素。另外就是属于制度方面的,没有彻底解决政权、国家和制度问题,当然这也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有关。美国立国后,除南北战争外国内几乎没有大的战事,而我们一打就是几十年的仗,没有和平的环境,思想建设、教育根本跟不上,深入不到民众当中。哪怕后面又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还是脱离不了你争我夺的局面,不能解决统一、民主的问题。所以,虽说辛亥革命了封建制度,但在社会、文化上却是“新瓶装旧酒”,有很多封建的因素依然存在,这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要努力解决的。提出来了“民主、科学”的口号,一百多年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还要进一步让科学精神引领大众。

《同舟共进》:您如何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人生?

周天鸿:这方面学者的论著已有很多,我就说说心里话吧:第一,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第一步迈出来了,后面才有那么多人跟上去;第二,他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他创立的“三民主义”是重要的思想源泉,在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三,我很敬佩他没有自己“称王”,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可以放弃总统的位置。孙中山生前坚决主张吸纳共产党的精英,他看到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走的那部分人,也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而奋斗,这是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地方。

我们通常从先行者和领袖的位置看待孙中山,当然现在也有从“人”的角度来评价他的,包括评价他处理某个事件的一些手段等。但我们还是要把眼光放在主流方面,对他的枝节问题可以讨论,比如说策略性方面,他做得并不很完美,包括他后来搞“铁血宣誓”的一套,但这不是孙中山的主要方面。我们还是要看具体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到底留下了什么东西给后人,以及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同舟共进》:您对《同舟共进》有什么评价?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7

论文关键词:唯物辩证,辛亥革命,影响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一场气正山河的历史性大革命——辛亥革命。而总观全局,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正反不一,赞批各异。一方面,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农民问题,更没有将帝国列强者赶出中国大地,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目标最终也化为乌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随着革命的结束而改变。从这一角度出发,辛亥革命必有其不成功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革命都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辛亥革命经过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最终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制。这是20世纪以来区别于其它一切革命的一次重大历史性革命,它并非一次改良运动,只着眼于对某些方面的改头换面,而是对社会、经济、政治、人文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真正意义的伟大革命。

辛亥革命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一现实情况注定其生命的短暂性;但辛亥革命是一次真正解放思想的革命运动,是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一个里程碑,其伟大的“辛亥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一份无形宝贵遗产,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Enlightment),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大启蒙。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为新民主主义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经验;为以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历史先河。从世界角度出发,对于激励和鼓舞所有受压迫的人民进行解放斗争和争取民主、平等具有极大影响,助长了世界民主思想的滋生。

辛亥革命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与其它任何革命一样也存在着缺陷,甚至在某些领域产生消极影响。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先生对于辛亥革命有极严谨的评价。他曾说:“‘十年来名虽民国,实为官僚国。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1]也曾痛恨的说:“‘民国应该由人民自制一切政治论文,民治应该由人民自己管理中国。因为受了数千年的专制,人民不惯自治,更不知道自治是什么东西,所以满清遗孽和官僚军阀,便能够把国家来盘踞,假托民国之名,阴行他们自私自利之实。弄到今日的民国,只有官治,没有民治,那里还算民国呢?’”[2]其中的消极影响,需要向中山先生一样回眸历史从现实出发进行清算。只有回望历史,才能在100年后的今天实现超越。孙中山曾无数次慨叹中华民国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但今天再忆辛亥革命,其精神值得我们发扬,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其“三民主义”的提出对于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辛亥革命的“民族”、“民权”已取得实现,其“民生”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亦是辉宏的写照。更为重要的是,辛亥革命作为一次真正的历史大革命,其损失人数之少本身就是史上的一大胜利。

二、辛亥革命的影响

著名的辛亥革命历史专家章开沅先生曾说:“‘不能就辛亥革命讲辛亥革命,要盘点三个一百年。’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了解辛亥革命是怎么来的,孙中山的革命纲领是怎么来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一百年,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百年发展变迁。第三个一百年是探讨从现在开始往后一百年中国的发展走向。”[3]辛亥革命是发生在辛亥之年企图瓜分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专制的一场大革命。辛亥之前的运动仅是领导者之间的乌托邦主义,并没有从现实出发进行革命,而辛亥革命走出了乌托邦(Utopia),提出了“三民主义”,引导改变人民大众的思想为民而战,企图要实现民主、改善民生。这一革命目标不仅在一百年前反响空前,而且在今天的民生问题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及建设社会具有深远影响龙源期刊。

政治影响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主要体现于“民族”上,人民开始认识到民族的意义以及“民族主义”在革命中的力量。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某种程度上也在于极少民众的参与而使革命果实被纂夺,未将革命成果得以维持。更为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是中国真正第一次提出“民主、民治、民享”的林肯式的政治主张,这种开放的政治思想对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着开创性的作用。在政党建设上辛亥革命予中国的建设以极大启迪,政党的建设与维权、国家的存在必须是大众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政党应该是“民营”的。为此,辛亥革命提出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对于国家政权建设具有后启之势。孙中山认为:“民族具有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特征。显然,孙中山定义的‘民族’也是‘nation’;他之所以论述‘民族’、提倡‘民族主义’,也是从培育国民认同、建立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的。孙中山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代表了1949年前民族定义的最高峰,具有广泛的社会政治影响。”[4] 辛亥革命后,华夏大地一切活动都体现了新的“民族”精神,人民开始有了“国富民强”新意识。辛亥革命是开创、维护民主政治稳定的黄金分割点,对于现代政权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具有积极地深远影响,为建立 “民主”、“民治”和“民享”的新中国铺平了道路。

社会经济影响“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林家有指出,在追求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有过许多仁人志士想通过改良的办法来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求独立、民主、富强,从洋务运动到立宪运动都失败了,于是才有辛亥革命……它带来的政治民主化趋向,兴办实业高潮,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独立运动,都使近代中国加快了近代化的进程。”[5]它是实现、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城镇的工商业开始形成,市民阶层也开始出现,其中包括手工业者、工商业者、矿工和交通工作者等新型职业人员,近代工业由此拉开了帷幕,交通开始出现了火车、有轨电车,为近现代化工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民主义”之摘要革命成功、民族复兴必先解决农民问题,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胜利。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的安定是整个社会建设的奠基石。辛亥时期,“为提高国力,促进资本主义现代经济,北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商经济、金融等法规,并实行减免税厘、奖励民营企业等政策政治论文,这些政策法规顺应了中国发展实业的潮流,对建设现代化中国起了积极的作用。”[6]辛亥革命对农业、工业的重视是中国进入近现展的新起点,是整个社会繁荣的开拓者,至此,辛亥革命成了中国历史上工业革命的“拓荒者”。

思想文化影响 辛亥革命立足建立一个民主的中国,根本在于发展中国,超越发达的欧美国家。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思想大启蒙,中国民众从此产生了一种历史紧迫感,这是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积极社会心态,是任何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保证与驱动。辛亥革命不仅要发展自我,更将眼光聚焦世界,正如周恩来同志所指出,“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人民中散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7]这种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文化作了近代史上第一次斗争,为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开辟了先进思想道路。辛亥时期教育思潮的变迁、现实激进主义与虚幻“乌托邦”改良主义的碰撞是近代思想意识领域的一大变革,推进了社会文明的新风尚。

人文伦理影响 辛亥革命的爆发肃清了众多封建的、不开化的人文气息,诸如男性剪掉了“清朝大辫子”、女性禁止裹足、主仆之间突显上下级不平等的称呼为“先生”、“女士”的文明尊称所取代;首次引进了电影、西洋景;华侨逐渐受到保护;中山装、皮鞋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开来;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国富民强”的国家观和人文民族情怀将人民大众导向国家、社会的建设;开始倡导通婚自由、男女平等的人文新气息。

三、结束语

辛亥革命是一场全新的大革命,其积极影响是20世纪任何改良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正如列宁所说:“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8]“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9]首次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民主。从辛亥革命的影响上讲,辛亥革命胜利了,它毕竟把“一国之主”的封建皇帝从至高无上的宝座上一脚“踢”了下来,这对于深受封建统治的人民大众来说无疑是一件伟大的作品。这是一种民主的诞生、民权的萌芽,民族主义广泛推崇。

辛亥革命的影响至少延续三百年,它结束了一百年前的封建主义;而一百年后,民族主义播撒到了华夏大地,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开创了自由之河,实现了民主思想;今后的一百年,要继续辛亥革命的事业,解决人民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为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而继续“革命”事业。

参考文献:

[1]辛亥革命三十年.董必武选集[M]. //孙中山.党员需研究主义——在梧州对国民党员演说词(《中山全书》第三册,大中书局1927年3月版,第22页)第76页。

[2]辛亥革命三十年.董必武选集[M]. //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建设中国之完全方法——对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演说词(《中山全书》第三册,大中书局1927年3月版,第30页)第76页。

[3]摘自baidu.com.

[4]周传斌.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广西民族研究(J/OL).(2003—04)[2011-4-27].人大复印资料。

[5]孙占元.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J/OL]. (2000—04)[2011-4-27].人大复印资料。//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徐波.孙中山理论与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DB/OL).[2011-5-2].辛亥革命网。

[7]陈锡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论文集(DB/OL).1980年11月第1版,第3—4页.超星图书馆。

[8]列宁选集[M](新版第2卷),第461页。

[9]龚书铎、吴效马.革命是褒词还是贬词: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说起(1)(DB/OL).[2011-4-28].新华文史网。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8

一、理论阐释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使得我党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评价比建党之初更加系统化、合理化,奠定了我党对辛亥革命与孙中山评价的主基调。首先,对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有了系统化的表达。指出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周期中的第一个大浪潮,它继承了太平天国民主革命的传统,在更全面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对于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评价更加准确。“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统治于中国的专制政治,而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政权。”“掘松了封建制度的根基,铲除了千百年来传下来的‘君、天也’的成见,唤醒了千百万人民起来参加政治生活,”使得“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与民权自由的伟大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再次,对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更加深刻。“辛亥革命之失败,即在于革命力量内部的瓦解”“由于统一战线的破裂,终于使革命遭受失败”,“当时同盟会没有认真的去组织与领导广大民众到革命运动中来,所以使得一部分动摇份子,能够在帝国主义的挑拨与推动下,实行与反革命妥协,这也是革命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进一步清晰。“现在我们纪念三十二届的双十节,要来继续孙中山先生及辛亥志士所未完成的事业,要来解决辛亥革命所未解决的问题,要在一个日本帝国主义深入中国,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来谋求救民族救人民的办法,大家就要研究中国历史,懂得三十二年来所已经证明了的真理:旧民主主义,即旧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只有新民主主义即新三民主义才是在中国行得通的、有效验的、适合国情的救国主义。”

二、权力强化

政权的合法性是统治权威构建的基础,是民众自愿服膺、统治长久的重要保证。通过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也可以看到国共双方的一种舆论宣传与政治宣言,都在申明自己是孙中山事业的合法继承者。南京国民政府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与孙中山,以宣布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加上抗战时期,国民党面临着艰难的抗战任务,由于其诸多政策的失误,经常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所以,为了团结人心,宣传与确认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国民政府在双十节及孙中山忌辰、诞辰,必将举行重大的纪念活动。“陪都各界十日晨纪念国庆时,美英宣布放弃在华治外法权消息传来,人人兴奋。总裁在民众呼声中莅会,检阅青年团男女团员。纪念大会四时开会,总裁领导行礼并致训。旋通过电谢美英政府及人民”抗战时期,我党虽然与国民党进行了合作,为抗战事业两党达成了暂时的妥协,边区政权处于合法地位。但毕竟当时的中国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为了寻求政治发展,必须有一种有利的政治宣传。所以,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拉近与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的距离,谋求一种政治一致性。首先,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是立足在辛亥先烈以鲜血筑成的基础上,是承继着他们英雄奋斗的传统,是他们事业英雄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次,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政策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一致的,“在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时候,应告诉广大群众及全国同胞,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相容的。因为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等主要内容是与共产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

三、政治较量

首先,通过纪念活动,申明中共的立场,展开与国民党的合作与较量。比如,在抗战初期,为了实现与国民党合作,推进抗战事业的发展,我党特别强调了“拥护蒋委员长及国民政府”,即“边区全体同志及各界同胞今年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任务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拥护蒋委员长及国民政府,拥护国共两党的长期合作,团结全边区人民像一个人一样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三民主义新中国的实现而奋斗到底。”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对于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中共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1944年10月11日,毛泽东针对《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的评论,严厉了批评了蒋介石的演说,“空洞无物,没有答复人民所关切的任何一个问题,”“没有替中国人民所热望的改善抗日阵线找出任何答案。在消极方面,这篇演说却充满了危险性。蒋介石的态度越变越反常了,他坚决地反对人民改革政治的要求,强烈地仇视中国共产党,暗示了他所准备的反共内战的借口。”其次,纪念活动中也可以看到中共的特立独行,没有因为国共合作而唯国民党马首是瞻。比如,国民党经常以国家名义,及变更纪念时间、内容,如国民党最早对于孙中山的纪念强调忌辰纪念,但是到了1942年后规定转为了诞辰纪念。1942年国民党修正了国定纪念,规定每年的国定纪念为5天,“1月1日中华民国开国纪念,3月29日革命先烈纪念,8月27日孔子诞辰,10月10日国庆日,11月12日国父诞辰。”自此,对孙中山的纪念转为诞辰纪念。与国民党政府相反,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纪念仍然主要集中于忌辰纪念,几乎每年的3月12日,中国共产党都通过报纸、纪念文章、大会、标语、歌剧等形式来实现这一纪念。对于孙中山的诞辰纪念,中共于11月12日前后发表一些纪念文章,但它终没有遵循国民党在1942年对于国定纪念的要求,一如既往的展开忌辰纪念为主的活动。从这些纪念活动的时间变更及坚持上都可以看到中共借纪念活动,展开了与国民党的政治合作与较量。

四、社会动员

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吸取辛亥革命组织民众不力的教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动民众参加抗战建国。1942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社论强调:“只有发扬民气,唤起民众,组织民力,才能动员和组织整个民族力量抵制日寇的入侵。”“在今年双十节纪念时,应号召人民把纪念当做对日寇发动新进攻的伟大的民族示威,”“在中国,今天是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第五年的时候,这个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这战争只有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团结与中国抗日的团结这个基础之上才有胜利的可能,而我们民族内部的抗日团结,则是战胜日寇的起点。”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9

见到张黎导演时,他刚刚从故宫拍摄回来,拍摄的是电影《辛亥革命》中一些紫禁城的空镜头和清帝退位后的几场戏。夜里三点钟,导演就带着拍摄团队前去架设机器,一直拍到早晨八点多游人进入故宫游览才结束。十点钟回到工作室的张黎,精神依然很好。“凌晨三点在故宫拍摄,只有一个字,就是黑,什么都看不见。”张黎笑着说。

电影《辛亥革命》,是全国政协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将在2011年10月国庆节档期登录全国影院。这部献礼片由上海电影集团、长影集团、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投资拍摄,谈到总投资额,张黎透露,“大概8000多万左右。”话音未落,身边的制片人胡凡忙补充:“不包括宣传费用,现在的花费离一亿元已一步之遥了”。

缺失的精神

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张黎早在《走向共和》的电视剧中就拍摄过,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一直把故事讲到张勋复辟。电影《辛亥革命》涵盖的历史时间没有那么长,只选取了1911年5月到1912年农历春节前这一年内发生的事件。影片以秋瑾之死为引子,着重讲述了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以及孙中山去欧洲筹款、断清政府的粮草,回国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逼迫清帝退位等系列历史事件。

张黎对历史题材的偏好,可从《走向共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窥见一斑。他认为,历史的真实其实是精神的一种真实,“精神的真实往往很难界定,拍摄历史题材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为的是体现一种缺失的精神和民族魂。”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还不太明白:那时候的那些年轻人为什么敢死,为什么愿意死,为什么明知道会死还前赴后继?任何历史进程中牺牲的人多了,达到一个质变的时候,就会有所改变。家境还不错的一帮年轻人,以卵击石,革命所谓者何,牺牲所谓者何,这是电影要表达的精神。”张黎说。

在筹备电影《辛亥革命》之前,张黎查过很多资料,辛亥革命前后,有上千有名有姓的知名人士为了革命慷慨赴死。这些义士遍布全国,其中有些年轻人只有二十多岁,“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牺牲中包含着巨大的信念和精神,我并不是说通过一部电影就要启迪大家都具有某种精神,最起码把缺失的东西展现出来,还是可以做到的。”张黎说,因此《辛亥革命》前五分之一是“牺牲”的主题。

主旋律可以有多种实现途径

作为重大题材和献礼影片,《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定下的基调就是主旋律。《辛亥革命》由曾经担任《建国大业》编剧之一的王兴东立项,并列出详细结构。张黎从2009年10月就开始着手准备,并邀请到编剧关山参与创作,剧本历经多次讨论打磨。

对于主旋律电影新,《建国大业》开创的“明星总动员”在形式上带来了一种新鲜感,《辛亥革命》也做了借鉴,邀请赵文扮演片中最主要的人物孙中山。孙中山是贯穿影片的核心人物,张黎坦言,作为全片倾注笔墨最多的人物,孙中山也是最难拍的人物。虽然之前赵文就在影视剧中扮演过孙中山,这次为了人物更加贴近,剧组在人物造型和化妆上下了很大功夫,赵文在嘴里垫了硅胶的牙托,让脸显得更加立体。

成龙中国公司作为影片的投资方之一,除了担负起海外发行的工作之外,成龙本人出演黄兴,并挂名总导演。“我开始心里也犯憷,觉得成龙在外形上不太像黄兴,但要找到和黄兴很像的人也很难,但开拍后发现他真的非常拼,效果很好。”张黎说。

李冰冰在《辛亥革命》中扮演女革命家徐宗汉,是黄兴的妻子,也是片中所有女性角色中戏份最重的。此外,孙淳扮演袁世凯,胡歌扮演林觉民,余少群扮演青年。“整个影片大场面戏并不多,很多孙中山在欧洲的戏,都是剧组在上海搭景拍摄的。”张黎表示,影片的价值观一旦确定,实现起来手段是多样的,比如明星参与等。

张黎认为,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电视剧和电影其实差别很大。在众多人物关系处理和重大事件呈现,以及镜头语言的处理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电影更倾向于打造一种诗意的感觉。发掘主旋律影片对当下的精神指导意义是电影希望做到的。“其实辛亥革命是让‘奴隶’有了成为公民的可能,千年帝制意义非凡。”

艰难的创作过程

张黎原先以为拍摄这部电影最难的是如何让观众更好地接受,但实际拍摄起来,却发现最难的是整个创作的过程。剧本的讨论就从始至终没有停止,在已经拍摄了三分之二的时候,有一段关于孙中山的戏就让编剧和导演煞费苦心。

张黎设想在影片中有一场孙中山接见林觉民妻子的戏,在聊天的过程中孙中山没有一句台词,只是掉眼泪。由于林觉民牺牲前衣服已经被打烂了,去买寿衣的时候,林觉民的妻子下意识地问了一句:“觉民,你说买哪一套”。张黎觉得这样拍摄,足以让人感受到他们夫妻之间的爱与相互扶持,以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牺牲精神。

编剧王兴东主张在秋瑾就义后,由孙中山接见秋瑾的丈夫和孩子,有孩子在孙中山办公室玩耍的画面。他认为,其实在夫权的社会,孤儿寡母才更具有自由和解放的意义。

类似于这样关于剧本的讨论还有很多。张黎说,导演的力量也极其有限,有的时候使尽浑身解数也不一定够用。拍摄电视剧和电影的差别在于,电视剧可以用很长的篇幅铺垫,把前因后果都说清楚,而电影既要把一段故事说好,把情绪展现出来,又不可能用那么大的篇幅,而且电视和电影在画面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很大差别。

由于这部影片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项目,参与该片的投资方和发行方多达25家,作为重大历史题材项目,立项拍摄电影的过程相当复杂。“因为辛亥革命本身就是一段艰难的历史过程。”张黎说。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10

十九世纪中期,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到了十九世纪末期,那时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得到解决,进而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许多爱国人士纷纷组织起来发动革命希望封建君主制度,建立共和的民主制度。

辛亥革命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最后,辛亥革命对近亚洲的各国被压迫的解放运动做出了无可厚非的巨大贡献。

2011年的10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回首过去,展望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永远铭记辛亥革命所带给我们一切的一切。我坚信,它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功绩彪炳千秋。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孙中山领导下的湖北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帝制的第一枪,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为民族的独立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辛亥革命的光辉永存,功绩永存。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存不朽。"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敢发。"这就是武昌首义所体现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仍然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今天,孙中山先生的呼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的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历史总给我们以启迪,从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请保留此标记首义的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

首义精神始终贯穿着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武昌首义前夕,反动派屠杀多名革命党人,英雄们临刑时"神色益壮",当众演说,甘为"四万万同胞受死",以求"专制永不见于中国",并号召大家"起来革命"。10月下旬开始,武汉保卫战苦战经月,殉难2600多人,为全国各省响应革命赢得了时间,体现了革命党人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拼搏是一种精神,只有拼搏,人生才能绽放异彩;只有拼搏,才能发挥智慧的潜力;只有拼搏,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同学们今后听学习和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有拼搏的精神,没任何人的人生道路是一马平川的,当面临坎坷和困难时,我们是选择放弃逃跑,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做出选择通常只是一念之间,此时此刻,需要的正是武昌首义的顽强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