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十篇

时间:2023-03-16 11:40:19

辛亥百年篇1

一、大银屏上的辛亥

本片以秋瑾就义作为开头。秋瑾从容出场。面对那个抱着孩子看她砍头还冲着她笑的妇女,秋瑾的心情复杂。中国的妇女,为了革命死的,她是第一个。为了唤醒中国人的革命意识,她甘愿牺牲她的性命。慷慨的死,要换取的是所有孩子们有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她的一番“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的深情表白,深深打动了我。这个母亲,最后看了她的孩子的照片一眼,安详地落下头颅。鲜血在大屏幕上现出四个大字:辛亥革命。一向以刚毅著称的主旋律电影,以一个母亲,以一个女性的柔软,敲击了人心。女性柔弱的肩膀担起了革命的重担,从而更体现了强大的信仰与精神的力量。先前的秋瑾与而后的林觉民都凸显了无数人的舍生取义。林觉民的那一番审问大义凛然,后面林觉民的妻子也是那样的令人崇敬!还有那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历史细节得到很好的还原,有催泪效果,这确实是个妙笔。只是没有出现《与妻书》内容,多少使人有些遗憾。

大片讲究一文一武,《辛亥革命》战争场面很激烈。枪林弹雨很是逼真,急促的战争节奏,迫使我们不得不屏息观影。外加林觉民《与妻书》的奔泪场景,更霎时令人深为触动, 此部主旋律电影的另一大看点就是黄兴与徐宗汉的感情。电影中,他们的感情贯穿着革命的始终,对他们感情的描写刻画很感人,更加衬托出了革命的残酷和革命党人的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广州起义失败后,徐宗汉打捞起烈士,这悲壮的场景,她嚎啕,她绝望,但她仍然坚强,仍然继续革命,从而不仅传达出了导演所要传达的精神,更渲染了辛亥革命所涵盖的精神。

反观影片导演张黎,心如止水,专心制作电影,娴熟地运用蒙太奇等多种电影技巧,通过直叙与闪回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将特定历史事件清晰地勾勒出来,也将导演个性夹杂其中,创造出颇为动容的画面。例如,在影片开始秋瑾走在菜市口的刑场上,一名年轻的母亲宛然一笑,似乎象征着冲破阴暗面的一线曙光。而到了最后,这个场景再次出现,不过摄影机位从左至右换了角度,当这位母亲重新微笑时,辛亥革命已获成功,清王朝无奈退位。只是面对特定的历史题材,再好的导演遵循主旋律的大纲,往往只能平稳过渡,明哲保身,太浓郁的个人色彩反而会招致责难。而导演张黎在这大环境下,网罗诸多炙热明星,不温不火地奏响了《辛亥革命》的集结号,以尊重历史、解析历史、重现历史为本片主旨,同时有意识地融合了鲜明的个性元素,这无疑是锦上添花,使《辛亥革命》够得上精彩的规格,成为影迷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不是这样,个性太浓颠覆了历史原貌,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二、民主革命的辛亥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大规模开展起来。

辛亥百年篇2

辛亥名人字如其人

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剌破王权时代最后的暗幕。随着“辛亥百年”的到来,历史的风沙也吹进了艺术品收藏市场,辛亥题材必将成为拍卖市场的一大热点。在艺术市场“热钱”翻涌的背景下与辛亥相关的艺术品无疑成为拍卖市场的“宠儿”,今年匡时拍卖也随着“革命”风成为行业“领跑”率先在2011春拍前筹划“辛亥百年”书法专场。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说“那个时期很多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书法存世并不多,但是市场对他们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希望这样的专拍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和收藏他们的作品,收藏不仅仅是关注价格,更重要的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

提起辛亥革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书法在拍卖市场无疑是非常受到关注的。特别是一些其早年赠送给好友的书法,由于更具历史价值,而超过了书法本身。像2010年匡时拍卖上,有一件孙中山的行书“乐趣”,拍出了201.6万元。这幅作品是1913年3月孙中山到日本熊本市,为友人所书。这幅作品曾经出现在2009年的拍卖市场上,当时的成交价仅为50.4万元,但仅仅过了一年多,成交价就出现了近四信的上扬,无疑显示出巨大的升值潜力。孙中山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从作品的风格看,儒雅风流,清新自然,更透出了“文化”意义上的审美意蕴。这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书法艺术的共通之处。比如、蔡元培、梁启超、郭沫若、王国维、鲁迅等名家的作品,都在一个“文化”层面上,传递着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风采和人生大观。孙中山的字,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一种大家风范,他大量的题字和墨迹中便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字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孙中山生平手迹留下的最多的是书信、手令、手札,其次是著述手稿,但最具有书法创作味道的则是为友人及社会各界名流的题词。此幅“乐趣”据记载是1913年3月孙中山到日本熊本市,下榻熊本研屋旅馆,这家旅馆的老板冈本治平,为孙中山日本友人宫崎滔天的亲戚,“乐趣”二字即孙中山当时所书。宫崎滔天是孙中山革命过程中最重要的日本友人。1897年与孙中山相识,加入兴中会,1905年介绍黄兴与孙中山认识,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来华参加临时大总统就任典礼,1913年协助孙氏筹划“二次革命”。1921年最后一次来华,在广州会见孙中山,次年病逝于东京。

辛亥书法价格看涨

辛亥名人书法中自然不能不提于右任。与孙中山相比,辛亥元老于右任的书法则更透出了一股大家的味道。于右任在中年以后专攻草书,并在今草的基础上,汇章草、狂草,创立了自成体系的“标准草书”,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影响所至,遍及华夏,远播邻邦及日本,堪称一代草圣,日人甚至誉其为“旷代草圣”。早在1906年,于右任即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曾办《民呼报》、《民吁报》等为民请命。辛亥革命后,于右任先后在南京政府任职,北伐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1949年到台湾,1962年写下了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其乡愁之思,让人感慨不已。

于右任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后人评价他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大家,其书法得力于《石门铭》较多,尤擅魏碑与行书、章草结合的行草书,首创“标准草书”。1980年代开始,于右任的书法作品陆续进入海外拍卖场。1993年于右任的《行书》在首届朵云轩拍卖会上曾以2.2万元成交。2002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于右任的《行书七言对联》和《行草四屏条》被分别拍至3.08万元和4.62万元。2007年,于右任草书《石鼓歌14屏》以128万元成交,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2009年,《行书五言联》在中贸圣佳获价112万元。2010年,其《草书生日歌》在匡时拍出72,8万元,两件《草书四屏》在中国嘉德和北京诚轩分别拍出218.4万元和173.6万元,创下了于右任的书法价格新高。

其实,像于右任这样既是名人,又是书法家的情况,在收藏市场上并不多见,而更多的辛亥时期的名人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书法已经从本身的一种艺术融化成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境界,期间更透出了“历史”意义上的审美意蕴,传递着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风采和人生大观。如:黄兴的书法颇具刚劲淳厚、大气磅礴的风格,像《民国书法史》也将黄兴列入民国书法名录之中,他的书法属于帖学一路,不恪守规模,能自出新、意,故而写出的字有随意洒脱的气概,像拍卖市场上曾经出现的“爱国心”立轴,便可感觉他放逸的气度,是冲出馆阁体束缚的民国书法的代表:黎元洪虽然出身行伍,但是由于家学渊源和个性使然,也可以算得上半个文人,其对书法的爱好,更是入迷,各方仰求墨宝者络绎不绝。他的书法墨色浓厚,大气磅礴,显示了深厚的颜字功底和国学学养。辛亥革命期间曾有“孙氏理想,黄氏实行”之说。当时出版的《血书》有《黄兴小史》,其中记有:“黄非思想家,亦非言论家。实为革命党中惟一之实行家也。故党中最重黄之声望,可与孙逸仙齐驱并驾矣。”黄兴虽比孙中山小8岁,但辛亥革命期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1916年黄兴辞世后,章太炎曾手书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作为辛亥革命的前驱,黄兴在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过程中亲自担任总指挥并冲锋在前,因在战斗中被敌人的飞弹打断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黄兴被后人敬称为“八指将军”。其书法从颜真卿晚年书体入手,上追魏碑、隶书、小篆,又兼学宋代坡、黄庭坚等,其传世手迹相当珍贵。黄兴的书法存世量不及孙中山,目前可见的有题词“笃实”、“无我”等,“笃实”是黄兴的家训,“无我”则表明革命者的“无我”与无私精神。黄兴的草书《李白诗》去年底在北京拍出4万多元,书法立轴则拍出12.1万元。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辛亥名人逐渐被人淡忘,但他们的书法作品却流传了下来。像孙中山盟弟陈少白,曾经和孙中山一起筹备广州起义,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顾问等要职。但现在了解他的人并不多,因而他的书法作品就格外受到青睐,像2009年京城小拍中曾经出现过他的一个书法镜心,当时的成交价只有4480元,但仅仅隔了几个月,当他再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时候,成交价已经到了22400元了。

辛亥百年篇3

《记忆与诠释》全书共分四卷,约240万字,主要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联合南京大学中国民国史研究中心等单位,集合数十位老中青三代学者共同协作而成。与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不同,该书考察的并非辛亥革命事件本身,而是从记忆史的新视角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派别、群体乃至个人对这次革命的记忆与诠释,以及对影响人们百年以来辛亥革命记忆的消长变化的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

辛亥革命作为一个已发展成熟的史学领域,要在其中有所突破本为至难,但《记忆与诠释》因为研究视角的独特,却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进展之一显然是研究视角的突破。从以往辛亥革命研究的视角看,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还原历史真相,这应该是人们研究辛亥革命的基本出发点;二是对辛亥革命意义与背后历史规律的追寻。无论是辛亥结束后最初的直观存史,还是海峡两岸的革命史研究,以至后来的社会运动史研究,学界对辛亥革命的探讨都是置于这两种研究视角之下。但《记忆与诠释》却跳出了上述两种框架,直接以辛亥革命记忆作为自己的分析和论述中心,从而从刻板的史实考订与对历史进程的宏大思考中“脱离”了开来(此处所言的“脱离”只是指该书研究的侧重点有了转移。事实上,该书在细节及整体上呈现出了著者深厚的史实考订功力和对历史进程的深入思考)。

进展之二是研究时段和研究内容的突破。过去辛亥革命研究大多只局限于辛亥革命前后数年,至多扩展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时间断限内,而《记忆与诠释》研究的是百年来辛亥记忆的演变,直接将辛亥革命研究的时段向后扩充了百年。正如史家章开沅所提出的那样:“应该将辛亥革命研究扩充到‘上下三百年’,除了回望辛亥之前一百年,辛亥以来一百年,下一个一百年也要纳入视野。”该书正是对此提议的具体实践。

再从研究内容看,《记忆与诠释》在记忆史研究的视野下将辛亥革命发生后不同群体的辛亥记忆都纳入了其探讨的范围,不仅拓展了辛亥革命的研究领域,而且由此带来了全新的问题意识,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如辛亥纪念的话语争夺、辛亥记忆与政权认同、辛亥革命史研究背后的权力诉求、日常生活中的辛亥符号等。

进展三是研究资料和研究观点的突破。仅据《记忆与诠释》编者自陈,该书所用材料就包括“来自报刊上各时期政府、政党、团体组织以领导人或组织名义的文告;重要人士的有关讲演;辛亥革命亲历者或相关者的日记、书札、回忆录、访谈录之类;也涉及教科书中对辛亥革命记叙的变化,文艺作品对辛亥革命元素的运用和塑造;还有纪念空间和仪式的探讨,如辛亥革命遗址遗物的保存,祠、墓、纪念公园、纪念场馆的建造,以及在这些场所进行的节日纪念、仪式操演等等”。以此观之,《记忆与诠释》使用的资料相对比较广泛,有不少为以往学界较少使用或关注的材料,如教科书、辛亥革命遗址遗物等实物史料等。而在记忆史新的视角转换下,《记忆与诠释》也对以往某些具体史实、具体问题得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诸如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纪念仪式、纪念空间等以往学界忽视的问题都成为该书讨论的重点。

辛亥百年篇4

今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在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作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武昌的大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百年辛亥留给我们的首义精神,我们也有责任去重温那段历史,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向那些为争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志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时间的车轮沿着辛亥革命的印迹已碾过一个世纪,可越过一个世纪的追求与目标却从未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达到了“国富”,使得我国日益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强大起来,在“国富”的同时也关注着“民强”。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他们始终保持着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们始终奉献者自己却毫无怨言,哪里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地震处,山洪处,火灾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他们是人民心中一堵永不会倒的墙,他们是中国大地上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线。

辛亥百年篇5

不同于以往的话剧表现及主题传达,此次系列展演我们看到了当下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和人性多面的思考。这些作品绝不是简单的政治性创作,而是赋予百年前的历史一种当下的思考。

话剧《与妻书》谈的是青年人的“爱情”,这是一部艺术形式多样的现代舞台剧。全剧不仅有伞舞、白绸舞,更有探戈、踢踏等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舞元素,这些艺术元素与故事、人物相得益彰,在丰富舞台表现的同时,传递给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大国小家”“忠爱两难”的抉择之痛。

话剧《秋瑾》谈的是一个奇女子,这不是对于人物生平的简介,而是展现了剑湖女侠绚烂短暂的传奇一生。剧中包含了秋瑾从东洋求学到归国革命再到《中国女报》的创办,直至最后拒绝逃跑直面牺牲的故事。这些生平内容的截取还原到那个女性没有法律人格和独立身份的时代。而正是在那个时代诞生了这位写下“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的秋瑾,诞生了这位临行前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我们读到的,不再是一个贴着革命标签的女子,而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精神。

话剧《裂变1911》谈的是一个时代,通过辛亥革命前期一个封建色彩浓郁的大家庭的内部博弈,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情与理的撕裂。家族中既有迷信封建王朝的奶奶,也有追求民主革命的新军官,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时代裂变的同时,进行着自身的裂变。正如编剧赵瑞泰所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形态变化无不投射到普通家庭之中,尤其社会动荡,冲击着普通家庭的每一个成员。”

除了主题和表现内容的现代意义,我们看到了此次展演的舞台表现元素的多样。不同于以往大舞美大制作,这次的展演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当下艺术工作者对于舞台剧丰富展现形式的探索。

在《秋瑾》中,舞台的背景是一块巨型的多媒体屏幕,导演王延松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出了气势恢宏的紫禁城,也呈现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烈之境,甚至是孙中山、慈禧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也同样展现在了舞台之上。这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是天马行空的不着边际,而是与戏剧的内容完美结合,很好地呈现了导演的构思,使观众击节赞叹,从而将戏剧的能量释放到最大。正如王延松所说:“靠多媒体激发观众,在引发观众审美情趣的同时,把大的时代背景通过多媒体这种拥有较大信息量的新的舞台叙事手段交代出来,将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

在《与妻书》中,舞台的背景是一本抽象的“书”,书页逐渐掀开,再现了闽侯雨巷、富士山的樱花等等,不同的情境下演绎着林觉民不同的人生足迹。尤其是剧中“讲述人”在与百年前的林觉民穿越时空的对话与追问,配合现代舞台元素的运用,使得全剧更加具有实验的风格和独特的韵味。

纵观此次戏剧展演,既有真实人物的历史追忆,也有特殊时代的宏大叙事,使我们既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意蕴,又观赏到颇高水准的戏剧艺术。广大戏剧工作者用现代艺术语汇向广大观众呈现了流芳百年的辛亥精神。著名编剧巩应恬讲过这样一句话:“比一代人共同健忘更可怕的是集体缺失信仰”。铭记历史,守望信仰。 也许这正是辛亥百年戏剧展演的意义所在!

辛亥百年篇6

中新网12月19日电 据休斯敦《华夏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2月17日晚间,休斯敦侨学界隆重集会,宣布大休斯敦地区侨学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论文集正式出版。

这套论文集的作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伟大理想。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许尔文为论文集的出版撰写了贺辞。

论文集中,时任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高燕平、纽约大学教授熊玠、前海协会秘书长臧汉勋等纷纷著文,系统的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实质,指出海内外儿女应携起手来,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休斯敦侨界人士徐华章、陈家杰、张磊、陈瑞琳、张宪宽、翁和毓等

辛亥百年篇7

暨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

组诗

武昌起义

辛亥年来不太平,诸多志勇会同盟。

矛头直指清朝废,愿景寄怀新国生。

辛亥百年篇8

张祉兹先生的一生,和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紧密联系,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拳拳赤子之心。20世纪初,张祉兹和当时的很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远赴日本,成为雅安第一个公费派赴日本学习农学畜牧兽医的留学生。留日学习期间,辛亥革命爆发,他响应孙中山召唤,一度回国参加蔡锷将军领导的云南起义的宣传联络活动,成为同盟会会员,投入到辛亥革命的第一线斗争中。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成归国后,他一直从事教育与农牧科技事业,曾出任黑龙江省行署委员,省畜牧筹办处帮办,四川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后更名为四川大学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的前身)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回归雅安故里致力于中小学教育……这位年轻的留学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畜牧科技和教育事业。

张祉兹先生是爱国的进步知识分子,解放前,在四川,他有得力的人际关系,可以助他成为有权有势的人,但他没有攀援附会。他具有诗人的气质,喜欢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散淡生活,诗词歌赋是他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雅安市志》附录中收录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组七律诗五首,描绘了雅安地区风景名胜的美丽景象,饱含了诗人对故乡秀丽山川的热爱以及对和平年景的向往。后人称赞这些诗道:“5首诗采用同一个韵,而且是险韵,能够一气写就,实为前人少有,堪称独创佳作。”

这本书收录了张祉兹先生的一些旧体诗词,其中浸透着他饱满的生活情趣,使人不得不为他的艺术才华所折服。同时,作为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还常存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挥笔写就的词句里面无不浸透着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这本文集选录了他在黑龙江工作时,为发展当地畜牧事业所写的调研和规划,以及中年以后在四川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写的有关教书育人方面的文字等,篇篇都展示了他的云水襟怀和敬业精神。

最值得一书的是21世纪初发现的张祉兹先生的遗著――《致将军书》。1915年夏秋,张祉兹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奉黑龙江省巡按使、辛亥革命爱国将领朱庆澜将军电调,被聘任省行署委员兼省畜牧筹办处帮办,也就是在这段艰苦创业的时期,他写出了流传后人的《致将军书》。

这封张祉兹致镇安右将军朱庆澜的信是2000年5月在黑龙江省档案馆被发现的,它用毛笔书写在白底红线8行宣纸信笺上,从右到左竖写,约1600字,字迹飘逸苍劲,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张祉兹先生以赤子报国之心,对如何建设好黑龙江这一国防重地,提出五点条陈:“选拔英才,资遣留学”;“修筑铁路,巩固国防”;“开发实业,以裕民生”;“端士习,以正人心”;“察牧令,以肃官方”。信中还列出正在草拟的发展全省畜牧业的五个方面的规划:“试办公用肉食厂,以维牧政,畅国货”,“兴办畜牧教育,以宏造就”,等等,表现出张先生超前、务实的眼光和渴望早日强国富民的意愿。

在《致将军书》中,张祉兹先生还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说: “学校为人才渊薮,学生乃国民模范,不洁之渊,污秽必多,不正之模,体形斯怪。”教员务须“品行端正,上行下效,如影随形,师道立则善人多,移风易俗,端在于乎此。”他终此一生都坚持了这一观念,无怨无悔。直到晚年,他在坎坷中仍引以的是:“一般受过教的学生,他们都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立功。”

新中国成立后,张祉兹先生对新中国前途寄予无限希望,他写道:“依照政协纲领做去”,国家必然会“由小康而大同”,走向“民主、独立、和平、统一、富强”。并表示,他的个人志愿是:“只要一天存在,便要帮国家教育一批良善分子。”

捡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还原一个有生命的历史,是散文写作的一个潮流。本书辑录了有关张祉兹先生的各种传记材料,以及家属和亲友们所写的怀念他的文字。这些回忆之作不事邀宠,笔锋平实,很有历史感、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峰回路转,在这些纪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这个大家庭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这些源自心底的笔墨,证明了文字所能蕴含的能量。

辛亥百年篇9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100年后,中国大地兴起纪念风云,处处花团锦簇,灯火辉煌,气氛庄重而热烈。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的那样――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金秋10月,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在中国大地上,风云劲涌――

首都纪念活动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秋日的人民大会堂,巍峨矗立,庄严肃穆。万人大礼堂内,鲜花吐芳,气氛庄重。10月9日上午,3000多名海内外人士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礼堂主席台上方悬挂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会标,帷幕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10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上面悬挂的“1911”“2011”字标格外醒目。主席台前方两侧的电子屏幕上,播放着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一幕幕场景、一幅幅图片,仿佛把人们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黄兴的长孙黄伟民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志士矢志不渝,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祖辈振兴中华的梦想,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我们要继承他们的精神,为民族复兴大业不断努力。”受邀参加纪念大会的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十分兴奋地说:“振兴中华、统一中国是孙中山的遗愿,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更要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统一。只有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复兴。”

10月8日,“回望一九一一――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开幕。展览分为内忧外患、志士同盟、武昌首义、各地响应、共和肇始五个部分,通过翔实的图片资料,展现了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和伟大历史功绩。展出的260余幅历史图片中,由台湾有关方面搜集、提供的珍贵影像资料约占一半,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还展出有1924年1月18日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珍藏卷、14张100年前报道辛亥革命的西方原版报刊等珍贵资料。此次展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台湾绍唐史学研究会、台湾夏潮基金会、台湾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共同举办。

10月8日,“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由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此次展览,荟萃近300件作品,展示了海内外美术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宣传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缅怀辛亥革命先驱精神的美术创作风貌。展览作品类型包括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等。展览以“壮志”、“追怀”、“心声”三大篇章形成有结构,展示于中国美术馆一层9个展厅。其中“壮志篇”展示的是辛亥革命仁人志士和历史文化名人孙中山、黄兴、于右任、何香凝等当年的书画作品。“追怀篇”荟萃了中国美术馆及相关艺术构所藏表现辛亥革命的主题创作。展览邀请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华人近百位艺术家进行书画创作,这些绽放出墨彩芬芳的最新作品汇集成“心声篇”,谱写了海内外赤子对这次展览活动主题同声应和的佳话。

10月9日,“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这是一次全国性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大型考察采风、创作、展览、出版、遗迹保护研究活动。大展艺委会精选出100余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全部五个展厅展出。

10月13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名家书画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开幕。共有海峡两岸知名人士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人书画家的300余幅作品与观众见面。展出作品围绕“弘扬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主题,或书录中山名言、志士警句,或抒发爱国胸臆,或寄情祖国山水人文,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精神的振奋。展览由北京百年风云文化艺术中心主办,中国国际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人民美术出版社、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承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百年之际,为纪念这一彻底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革命,呈现辛亥革命百年历史风云,中国出版界推出了一批在民国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出版物。如中华书局的《中华民国史》、人民出版社的《辛亥革命前前后后》、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等。此外,还有不少出版社出版了孙中山先生的传记,如人民出版社的《孙中山传》、团结出版社的《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等,生动记述了风云人物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0多家出版社策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图书选题200余种,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22种。

收录若干孙中山旅日笔谈手迹的《宫崎滔天家藏――来自日本的中国革命文献》目前在京结集出版。这些珍贵的孙中山旅日笔谈手迹影印件也是首次与国内公众见面。《宫崎滔天家藏――来自日本的中国革命文献》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宫崎滔天家族珍藏的39件笔谈残稿影印件,其中包括孙中山与宫崎滔天的笔谈残稿21件,康有为弟子何树龄与宫崎滔天的笔谈残稿18件。此外,该书还收录了孙中山致宫崎滔天的书信20封,宫崎滔天家族珍藏的历史照片若干幅以及其他相关书信等。宫崎滔天家族百年来精心收藏的这些珍贵文献,不仅是研究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重要史料,也是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各地纪念活动

再现辛亥革命先驱伟绩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上海多家纪念馆、博物馆推出馆藏辛亥革命文物精品展,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中外参观者,掀起一股“文博热”。据了解,上海各大文博构目前所藏孙中山、宋庆龄文物文献超过2万件。同时,上海也是辛亥革命文物收藏的重镇。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在上海致力于对孙中山文物文献的整理和保护,中山先生生前大部分的书籍、文稿、日常用品等集中保存于上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部分辛亥革命志士后裔选择定居在上海,这

些后裔及收藏界有识之士陆续向上海有关方面捐赠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文物文献,使上海真正成为辛亥文物的荟萃之地。目前,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辛亥革命时期文物超过1000件,其中以辛亥时期的兵器、钱币、民间日用品以及辛亥名人遗物等居多。上海市档案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也有较为丰富的辛亥文物文献馆藏。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镇的辛亥革命纪念公园于国庆期间开园。因增加并丰富了孙中山故居的旅游元素,这个公园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占地约20亩、总投资3500万元的主题公园紧邻孙中山故居,23块高3米、厚2米的巨型花岗岩石,突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厚重和悲壮感。位于公园内的18块巨石排列成“辛亥历史记忆墙”,墙上刻有孙中山、黄兴、蔡炎培、、、董必武、宋庆龄等人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日记、回忆录以及诗词等26则。在巨型石墙背后,还栽种了一批高大的红棉树、凤凰树,开花时火红一片,寓意“赞颂革命先烈火红奉献,不忘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光辉业绩”。

10月7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主题碑林――首义碑林”正式开园,成为展示辛亥革命风云的又一重要景观。“首义碑林”位于武昌区首义路南端的楚望台遗址公园内,融书法碑林艺术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于一身。“首义碑林”占地1.4公顷,由景观石刻、碑林长廊、组合碑墙及情景雕塑等部分组成,建成初期,矗立石刻、碑刻100方,木刻楹联5幅。景观石刻区一座座巨石镌刻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手迹,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碑林长廊、组合碑墙展示了百年来历史文化名人和当今社会公众纪念辛亥革命的诗文,多由国内知名书法家沈鹏、张海、李铎、周慧瑁等书写。大型主题群雕《首义烽火》再现打响第一枪的辛亥风云,具有较强艺术冲击力。

10月8日,投资近4亿元、历经两年建设、全球征集文物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开馆迎宾。踩在青石板路面上,站在复古的武昌街道中,博物馆历史场景的再现及文物展示带领参观者重温辛亥革命的历史风云。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智能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国内规模最大的辛亥革命历史专题博物馆。该馆总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有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共7个展厅,总陈展面积达6900平方米。博物馆内,正在举行《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览。该展览按时间顺序分“晚清中国”、“革命缘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五个部分。展示文物700余件(套)、照片700余张,重大历史事件场景复原27处、多媒体19处,全方位再现了100年前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据了解,辛亥革命博物馆还将推出《孙中山与梅屋庄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作品展》等临时展览。

10月8日,位于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附近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开馆。该馆是为纪念辛亥革命而建的一座具全国性题材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展厅总面积6350平方米,共有3个陈列:《开辟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主题展》、《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和《伟人后代的平凡生活――孙婉女士遗物展》。作为纪念馆的主体陈列,《开辟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主题展》分为九个部分,全景式地展示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据悉,纪念馆于2009年4月开始编辑陈列大纲和陈列展览文稿,征得文物6602件,实际展览近1000件文物和展品。展馆采取征集、借展和复制等办法,征集到孙中山女儿孙婉的照片、书籍、首饰和生活用品等文物700多件。还有李湛的同盟会证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杜凤书烈士的照片、民国元年革命军功牌、民国元年华侨炸弹队纪念章以及致公堂文献等珍贵文物一批。

10月8日,湖北、广东、上海、云南、山东、广西、陕西等地也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当地各界群众代表纷纷参加了纪念大会。特别是一些辛亥革命志士后裔也参加了纪念大会。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率领革命党人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首义志士熊秉坤之子熊辉说:“100年来,咱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志士们如果能够看到也会感到欣慰。”武昌首义志士蒋作宾之子蒋硕忠说:“只要我们大家把辛亥革命这一段历史功勋记住,来激励我们,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中华民族复兴大有希望。”

10月10日上午的南京市,阳光普照,天高云淡。江苏省、南京市各界人士200余人在中山陵博爱广场合影留念后,拾级而上,过陵门、碑亭,抵达祭堂。祭堂前台阶上摆满红色、黄色鲜花,拼成“辛亥百年”的字样,图案简洁大气。在孙中山汉白玉坐像前,江苏省和南京市的人大、政府、政协、党委统战部、民革等单位先后敬献花圈。各界人士行鞠躬礼,随后进入墓室绕卧像一周。南京是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地,亦是其安息之地。结合此次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于今年6月投资200万元,对中山陵陵寝及孙中山纪念馆等纪念性建筑进行维护保养。

10月13日,松柏簇拥、青山环抱、坐落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麓的中山陵在蒙蒙细雨中更显庄严肃穆。在北京参加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嘉宾团一行百余人,13日上午来到这里晋谒。祭堂前的台阶上,红黄两色鲜花铺就出“辛亥百年1911-2011”的字样,散发着幽幽清香。嘉宾团向孙中山先生塑像敬献花篮。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和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华先后上前整理花篮缎带,缎带上书写着“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嘉宾团成员静默肃立,行鞠躬礼,随后,缓缓绕行陵寝一周,表达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的敬意与怀念。

海外纪念活动

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9月27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联合主办的《辛亥革命百年首都北京巨变》图片展,在洛杉矶《侨报》中国文化发展中心举行了开幕式。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邱绍芳在致辞时浣,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同美国以及南加州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山先生于1896年、1904年、1909年和1911年,先后4次来到美国本土从事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在洛杉矶举办这场图片展,既是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也是表达对中山先生的缅怀和敬仰。此次展览历时6天,展出图片100多张,再现了辛亥革命的光辉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展示了首都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据介绍,许多与辛亥革命和中国发展有关的历史照片是第一次在海外公开展出。

9月28日晚,“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在吉隆坡国际会展中心为广大旅马侨胞献上了在马来西亚的首场演出,整个会场座无虚席,经典的老歌、极具民族风情的舞蹈、奇幻的魔术、激情的演奏……丰富多彩的节目引发了现场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柴玺在演出前致辞欢迎艺术团的到来。他说,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山先生逝世86周年,马来西亚是孙中山先生曾经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当年的南洋华侨曾为辛亥革命积极筹款,广泛宣传,回国参战,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十几位来自马来西亚,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称“华侨是革命之母”。柴玺大使介绍说,今年4月,总理访问马来西亚期间专门会见了曾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同盟会会员的后裔代表,表达了中国人民继承中山先生革命遗志,发扬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力量,共同完成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信念。

9月30日,“孙文・梅屋庄吉与长崎”特别企划展在日本长崎县历史文化博物馆开幕,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赠送给长崎县的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夫妇塑像当天也首次与观众见面。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日本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众议院议员福田康夫(原日本首相)、梅屋庄吉的曾孙女小坂文乃、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韩志强等众多来宾出席了本次开幕式。本次展览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明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长崎县与上海市缔结友好关系15周年而举行。此次特别企划展从10月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于2012年3月25日闭幕。中方捐赠的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夫妇铜像在“孙文・梅屋庄吉与长崎”展结束后,明年4月将永久安放于长崎市西南海岸面向中国方向的港口公园。

10月6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图片展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中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廖力强,以及旅比海峡两岸华人华侨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廖力强大使表示,一幅照片就是一个历史瞬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斗争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里程碑。此次图片展由比利时华人青年联合会主办,其会长傅旭海在致辞中表示,海峡两岸同胞都是辛亥革命的传人,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们要通过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增进两岸互信,努力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而努力奋斗。

10月7日上午,驻斐济大使黄勇应邀出席在斐济逸仙学校礼堂举行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大会暨逸仙学校成立75周年校庆。斐济华人教育协会主席余倩庄、斐济华人协会会长司徒新耀、斐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袁炳棠以及侨界代表和逸仙学校师生、家长等500多人出会。黄勇说,今天,中国人民正在继续努力,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黄勇祝贺逸仙学校75周年校庆,赞扬学校在教书育人、传承中华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表示逸仙学校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而且还促进了中斐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增进互信,是两国友谊的桥梁。余倩庄、司徒新耀和袁炳棠分别发言,回顾逸仙学校的历史,希望斐济侨界发扬辛亥精神,努力学习中文,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不懈努力。

10月8日,美国芝加哥华侨华人、中国学生学者以及当地民众3万余人在芝加哥中国城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盛大游行,缅怀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无数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下午1时,由16个花车、32个游行方队,以及10余个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组成的游行队伍由中国城永活街开始行进。芝加哥华联会主席胡晓军表示,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上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杨国强、副总领事储茂明等出席了当天的活动。

10月9日,由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与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等联合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民歌名曲音乐晚会”在悉尼歌剧院举行。音乐会上演唱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剪羊毛》等20多首歌曲。一曲台下观众与台上演员合唱的《我的祖国》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荣誉会长周光明即兴作诗一首:“辛亥革命百周年,庆祝盛典呈壮志;和平统一偿夙愿,民族复兴展威仪。”中国驻悉尼总领事段洁龙、副总领事刘侃等共同观看演出。

10月9日,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并配合新加坡中山公园落成和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重修后正式开放,一场为期3周的大型文化活动“文化飨宴艺晚晴”在新加坡拉开了序幕。当晚,开幕晚会在新加坡中山公园举行。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林瑞生、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魏苇以及新加坡各界人士500余人出席了晚会。林瑞生在致辞中表示,孙中山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和革命领袖。正如孙中山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天的成功,不代表未来依然成功。因此,成功的中国和成功的华人也还要继续努力。新加坡中山公园位于新加坡岛的中部,毗邻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园内有一块重约10吨的巨石,一面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另一面刻有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的题词:“孙中山,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园中有8块铺在小径的石砖,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先后8次来新加坡的经历。“文化飨宴艺晚睛”将包括“百年辛亥忆晚清”系列讲座、中国书法演示、围棋入门、武术表演和剪纸示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10月1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巡回图片展”在伦敦开幕。图片展以162帧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翔实记录了一个世纪前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这场大革命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展览在伦敦开幕展出后,还将“北上”利物浦和爱丁堡两地巡展。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副主席克莱门托-琼斯勋爵,以及该小组秘书长考特勋爵,全英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李文兴会长、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高殿民以及200多位中英宾客出席了开幕式。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股洪流、一个台阶,它为中国的进步冲开了一道闸门,开创了新里程。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第《中国、中国文明及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19日在莫斯科开幕。本次为期3天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走向进步和现代化的百年历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临时代办张海舟致辞,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远东所所长、副所长及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等从历史、哲学、经济和中国发展道路等各个角度探讨了中国走向进步和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张海舟说,今年是中国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

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在推进本国实现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中,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的进程中,中国始终把俄罗斯看作可以信赖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比利时学者巴特勒则从历史背景和现代意义的角度分析孙中山提出的“以党建国”的思想。《远东杂志》副总编波特雅科夫作了《深圳:一个成功的故事》的发言。

宝岛纪念活动

两岸和平发展走向复兴

9月25日,由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推动,台湾约50个民间社团、公会、政党等团体共同发起的台湾各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集会在台北中山堂外广场隆重举行。下午1时30分,约3000名来自岛内各地的团体代表、民众已挤满广场,会场舞台醒目地打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追思先贤先烈、弘扬中山精神;辛亥启新运、和平奋斗兴中华”的横幅。参加集会的新党主席郁慕明说,今天纪念辛亥百年,就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当年那些青年人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统一,为了中国能够强大。年轻一代应该跟随先贤先烈的脚步,继续为中国未来奋斗。本次集会主要组织者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吴荣元、纪欣等先后登台发言。各界社团民众在集会上演出了“击鼓舞狮:辛亥启新运・百年奋斗兴中华”、“鼓舞:百年鼓舞两岸一家”、“赛夏人鼓舞: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啦啦队:世代传承开创未来”、“合唱:两岸和平发展走向复兴”等富有寓意的节目,赢得现场民众的热烈反响。

9月29日,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孙中山孙女孙穗华、黄兴之孙黄绍强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联合画展,展览为期11天。据介绍,旅居美国加州的孙穗华为孙科之次女,1925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史密斯大学,师从西班牙瓦伦西亚的古典油画家、艺术教育家卡佩拉。本次画展题为《山水写意――风景静物油画展》,共展出20多幅作品。居住在加拿大的华裔画家黄绍强为前中国残联副主席黄乃先生之子。为庆祝辛亥革命百年,黄绍强创作了《民国人物》油画系列,今秋在海峡两岸进行巡回展出。其作品包括130多幅民国人物肖像及《碧血黄花》、《辛亥风云》两组巨幅油画组画,此次赴台展出的100幅《民国人物肖像》油画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祝福你,你永远在我心里……”在“唐韵”女子歌唱团《大中国》的歌声中,台湾部分社团举行的庆祝“光辉十月”活动在10月2日拉开帷幕。来自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劳动党、夏潮联合会等岛内团体的约300位代表出席了活动。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在致辞中表示,每年10月,台湾统派团体都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光辉十月”,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近代从衰弱屈辱走上富强复兴之路的三个重要节日都在10月。纪欣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中国人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1946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甲子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晚会在“和平歌咏队”的“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歌声中落幕。

10月7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再现辛亥革命当年历史情境的纪录片《鼎革之际》在台北上映,该片系由此间“民国史馆”特别规划制作,片中采访了台湾和大陆的多位著名近代史学者,披露了很多一般观众前所未见的历史资料,有很多在大陆实地拍摄遗址的画面。《鼎革之际》一片内容涵盖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第二年4月初南京临时参议院宣布迁往北京,包括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诞生,期间大约6个月的重大转折和重要历史事件。片中以史料照片和文献展示、场景模拟重现并在大陆的武汉、南京、北京等地拍摄相关历史遗址的方式,叙述10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志士奋不顾身,勇往向前,多次的起义虽未成功,却激发了广大民众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加上地方军人、士绅等阶层的投入,才能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形成各省响应的局面,使清朝、终结帝制的革命取得成功的历史情境。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10月8日,为纪念辛亥百年,台湾千人“48小时不间断接力环岛”自行车活动从台中市出发。台湾文化建设部门负责人盛治仁表示,1000公里的自行车环岛路程,是团结与毅力的总体现,展现台湾向前行的决心。据报道,“48小时不间断接力环岛”活动的百名自行车手在台中市圆满剧场由台中市长胡志强鸣笛,台文化建设部门负责人盛治仁及“转动台湾向前行”执行团队总召集人刘金标带队出发。活动将1000公里的环岛路线划分为10个交接点,邀请6支车队100名自行车好手参与,发动岛内车友900人分段陪骑,共1000名车手以团队接力方式,在48小时完成自行车环岛。

10月9日,两本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新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从美国外交文件看民国诞生》、中华书局出版的《居正与辛亥革命》,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发表会。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前馆藏主任卢雪乡女士编著的《从美国外交文件看民国诞生》,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内1840年至1913年间美国总统手稿文件、美国外交文件中精心挑选,收录了关于辛亥革命和民国初创的许多档案文献。通过解读这些文献资料,诠释当年孙中山先生及其他革命先贤的艰辛革命历程,以及当时美国3位总统的对华政策。现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学术研究主任居蜜博士编著的新书《居正与辛亥革命》,由“居正与武昌革命”、“居氏辛亥革命家藏手稿”、“梅川谱偈”、“辛亥札记”等部分组成,将其祖父、武昌起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居正的8000余件手稿重新整理,并将居正当时所见证的辛亥革命各次重要起义等历史事件还原解析。居正生于1876年,卒于1951年,年轻时赴日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组织共进会,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参与者、指挥者之一,辛亥革命元勋。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逸仙书坊展示着百年辛亥的相关文献书籍,逸仙放映室播放着与百年辛亥相关的电影,中山讲堂举办着“国父百年论坛”,逸仙文廊展出着辛亥人物的图片特展……台北以展览艺术节集会的多种形式纪念百年辛亥。“孙中山史迹展”以详实的图片和实物展出孙中山从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爆发直到逝世,以及与台湾相关的活动事迹和珍贵史料;在展览室的门口及中间区域,是孙中山与宋庆龄的世纪情约大型展览,展出70多件珍贵文物;位于台北市南海路的历史博物馆推出“海峤风华――近现代名家书迹展”,展出包括辛亥革命领导人和志士黄兴、陈少白等人在内的墨宝;在台北的诚品书店,推出不少与百年辛亥相关的书籍,许多读者或购买或坐在椅子上和地上阅读。在“台湾微雕第一人”陈逢显毫芒博物馆,

供大众观赏的微雕“国父遗嘱”,近日首次被带到大陆展出。

共同纪念活动

携手担负起振兴中华使命

9月30日,“理想的追寻――辛亥革命后的孙中山与广州”展览,在香港孙中山纪念馆举行开幕礼。此次展览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展出约100项来自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及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展现1917至1925年,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如何在广州三度建立政权,争取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理想,以及广州在这段时期的转变。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有关负责人表示,通常人们都记得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坚持不懈地追求革命理想,但是对于革命后孙中山等人在广州继续实现理想的历史并不熟悉,希望展览可以让人们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吴志华表示,在香港举办这项展览别具意义,因香港与广州都与孙中山及其革命活动有着深厚的联系。孙中山曾表示,其革命思想源于香港,而广州亦是革命运动的大本营。

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台湾《旺报》、人民网、中国台湾网联合举办的“辛亥百年与两岸关系”征文,收到来稿逾500篇。这些文章及诗词歌赋,以具体事例反映辛亥百年与两岸关系的现实意义,讲述海峡两岸的故事和观点,或反映两岸关系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传播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张,还有访谈辛亥革命人物后代等。海内外作者关注辛亥百年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参与征文的作者,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是高中生。作者有资深专家、文史专家、政协委员、作家、大学教授、退休老人,也有博士生、大学生。有台湾退役将领、律师、社会工作者,也有驻外总领事、海外侨领、报馆主笔,涵盖面相当广。作者们之所以满怀热情参与征文,主要是因为自己有观点、有情感要表达。有的作者身世特殊,如北京的林泉先生写他的父亲林少英,民国初年与连雅堂(连战的祖父)从日据下的台湾辗转到北京恢复中国籍贯,故事感人至深。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胡葆琳的父亲胡靖安,曾任大元帅府卫士,孙中山两次给他题词……这些来自海峡两岸的应征文章,自然在角度上、史观上有些侧重和差异,但作者们总是在用心寻找共同点、交集点、共鸣点,两岸都高度认同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纪念辛亥百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珍惜历史,以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增进两岸之间的互信。

10月19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在北京台湾会馆开幕。两岸艺术家以书画会友,纪念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加强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叶芳致辞时表示,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两岸书画界人士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书画展,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优良传统,同时用书画艺术的形式承载和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海峡两岸同胞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共同担负起“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使命。交流展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台湾中华现代国画研究学会、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画院等主办,展出作品逾200幅。两岸书画艺术家、在京台胞及各界人士参加开幕式。

10月20日,由两岸文史构联合举办的《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历史图像特展》,在福建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出。本次图片特展以历史时间和事件为脉络,精选西方摄影家、记者和画家的摄影、绘画作品,包括“清末社会”、“辛亥风云”、“走向共和”3个部分。其中,“清末社会”记述西方人眼中中国社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建立民国前的历史影像;“辛亥风云”部分通过西方人的记述,展示以辛亥年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等为重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走向共和”则通过西方人的记述及实物,展示中国社会在走向民主共和体制过程的变化以及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追思和纪念。展览共有图片100多张、实物40多件,其中有部分展品是首次面对公众展出。台湾文史工作室负责人徐宗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我们历史有所了解,辛亥革命是改变中国几千年封建体制的一个重大历史时刻,通过两地联合举办的这个图片展,让我们能铭记先人的血汗,更好的走向未来。本次展览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台湾文史工作室联合举办,展览实物中,主要有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法国《Le Petit Parisien》、以及反映辛亥年中国变革的契约文书等原件。此外还有大量图文报刊、画刊包括彩色石印画、彩画丝网印刷、木刻版画等各类绘画作品。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天津、澳门、香港、台湾100位知名平面设计家发起的“两岸四地海报设计百分百”展览,10月初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的100幅作品展示了两岸四地美术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辛亥革命先驱精神的美术创作风貌,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了观者的心灵,社会反响强烈。设计师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形式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志士的怀念和对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期盼。此次展览以巡回展的形式在天津、澳门、香港、台湾依次展出。天津地区展览于10月20日结束。下一站将移师澳门等地。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辛亥百年篇10

辛亥革命的思想在两岸有现实意义

在武汉,像柳忠秧这样的辛亥志士后裔很多,他们热情参与了隆重的纪念盛会。10月10日,数千名来自港澳台的各界代表、辛亥志士后裔共同祭拜辛亥革命先烈。“百年辛亥,锐于千载。”“革故鼎新,勋绩煌煌!”的口号震动人心。武汉市陆续举办了纪念大会、辛亥祭祀大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辛亥志士后裔联席会。

章开沅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从事辛亥革命研究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以前每逢十年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章开沅都热心邀请中国台湾、日本、美国的学者到武汉来共同探讨。如今百年纪念,章开沅却一再表示不要一阵风地纪念,他说:“像很多官员,去年就过早地热起来了。博物馆也盖起来了,纪念碑也立起来了,都算他的政绩了。我相信明年就没人理会这个事情了。通过这个庆典,我们该反思:怎么改进自己的工作,已经过去一百年了,还有未来一百年呢?这条路应该怎么走呢?”对华人世界各地大热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章开沅认为从学术研究来讲,真正从事辛亥革命研究的人比过去少了很多。

章开沅相信辛亥革命的思想在海峡两岸依然有现实意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海峡两岸的学者共同讨论辛亥革命还有些禁忌,美国华人学者便借亚洲学会在芝加哥举办年会之机,邀请海峡两岸学者参加。

1982年4月,胡绳率赵复三、金冲及、李泽厚、李宗一、章开沅等前往芝加哥;台湾方面则派秦孝仪、张玉法、李云汉、张忠栋、林明德等人与会。酒席上,章开沅恰与秦孝仪同桌,秦孝仪问:“府上哪里?”章开沅说:“浙江吴兴。”秦孝仪说:“贵地出人才,陈其美、陈立夫、戴季陶等都是的高官。”章开沅问秦孝仪府上哪里?秦答:“湖南衡山。”章开沅说:“贵省更出人才,如、刘少奇、、等。”两人相对莞尔。多年以后,章开沅赴台访问,与秦孝仪在台北重逢,秦以“芝加哥老战友”称章,颇有不打不相识之意。章开沅认为“三民主义”的关键是人民当家作主、以民为本的观念:“台湾很早就意识到‘人民最大,民生第一’。他们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认为在大陆,跑到台湾,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不支持,所以他们这么多年都是在做这些工作。虽然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这种觉悟他们早就有了。”他特别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而当前权贵垄断与权钱结合已经相当严重。

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汉,影响所及,在日后的台湾更为明显。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森专治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他认为辛亥革命带来了思想上的三种变化。首先是打倒皇权、专制。其次是中华民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即使在最初的时候可能多半是一块空的招牌,但是民主共和的大旗一旦扯开来,也就有它的标示性作用。孙中山的南京政府虽然只有九十天,可是发了三十几通除旧布新的文告,便多少奠定了此后思想文化的方向。第三是新的思想占据舆论主导,观念发挥出巨大力量。几千年相传的皇权体制一旦倒掉,旧思想也就失去了依附之处,必须摸索新的出路。

人民的幸福问题不可回避

辛亥革命的研究,不仅在两岸学界受到重视,国际学术界都多有学者精研。张灏是美国学界研究晚清思想史的著名学者,他认为辛亥革命代表1895年以后对皇权体制挑战的结果。但是王朝以后,什么是民主,民主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应该有什么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很缺乏准备。“大家以为革命一来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没想到革命一来,国且不国,马上出现一连串的问题:袁世凯专制、张勋复辟、军阀割据。从长远看来,它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透过辛亥革命,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政治秩序危机的深重。”

在1911年之前,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在思想界已然垮了。张灏说:“中国人发觉先贤替他们思考的有关群体生命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教训,都不管用了。知识分子觉得要重新思考人的群体生命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了,在这种彻底的重新反思与检讨之下,传统政治秩序,特别是它的核心―皇权体制,不但在一般的知识阶层的心中失去了有效性,也失去了正当性。所以,辛亥革命发生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在1895年到1911年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知识分子如梁启超、陈天华等人都看到,中国的民主不是能够轻易搞的,要走开明专制。在张灏看来,台湾最初是蒋氏父子铁腕统治,后来蒋经国才慢慢走出开明专制。“民主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的人民参政,另一部分是人权保障。台湾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有成绩,尤其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