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十篇

时间:2023-08-14 17:39:22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1

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可以说,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在我的记忆中,课本上总是这么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原因是辛亥革命虽然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共和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我个人也觉得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成功在它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成功在辛亥革命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前进动力。它也是失败的,失败在于:皇帝没有了,但是封建专制依然存在,中国仍然没有结束腐朽的封建制度!所以它的两面性是毋庸置疑的。即辛亥革命终结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是皇帝没有了,专制却仍然存在,共和国虽然诞生了,但并未真正的开始,民主并没有真正实现,这就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第一,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制定的三民主义。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三民主义是最先进的革命理论。它概述了近代中国人们争取独立和发展、民主和富强的理想,顺应了近代化的趋向,体现了特殊时代的潮流。再者,领导这场革命运动的是新型的革命党。由兴中会到同盟会,革命团体已经发展为有纲领和组织的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这样的革命政党才能胜任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

最后,辛亥革命的一个优点在于以反清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方法。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武装斗争的必然,因为革命政党根本没有合法地位和活动基础。软弱的维新运动遭到压制,“戊戌六君子”血洒京师街头,清末的君主立宪运动,也受到了政府欺骗和排斥。武装反清斗争是特别有成效的,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一场规模很大的起义。

显然,辛亥革命也存在着弱点和缺点。领导这场革命的组织,内部存在着思想的分歧,在革命的低潮期或高潮期,这种缺陷表现得特别明显。武装反清斗争往往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坚强的决心,特别是没有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以致带有冒险的性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首次历史性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首先孙中山只是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而袁世凯却做了中华民国的正式大总统,但几个月前他还是清廷的内阁总理,这样的人做一个民主国家的总统,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嘲讽,所以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实际上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控制了中华民国的整个局面,具有鲜明的独裁和专制性质,直到后来国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权由一党掌控和专权,还是皇帝没有了但是龙袍还在。

1949年历史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辛亥革命,这件大事,作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特别伟大起点,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之前的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具有深远的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伟大的历史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封建帝制,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统治的崇拜和向往,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推倒了皇帝的宝座,这是历史的非常巨大的进步。

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而辛亥革命就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历史车轮的前进,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公开成立,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随后,1921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一大改组了中国。国共两党的联合与斗争,再联合,再斗争,成为此后半个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的惊醒。

而这种进步和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简单地说就是,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拉开了崭新的序幕。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对封建专制的否定促使了新文化运动和的发生和发展,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所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的诞生、发展和以及后来的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甚至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生”这一指导思想的目标,也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提示作用。

诚然,辛亥革命整个的历史,仍然是今天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和所有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正确阐释和理解辛亥革命历史,是反对“”,坚持“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的重要思想条件,这段历史为中国政治思想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华侨竭尽全力帮助孙中山,给予他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同时增强了他对于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2

与会的九三学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研究中心、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孙中山的社会建设思想、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文化遗产、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现象、反思历史文化观、从辛亥革命看改革与革命、辛亥革命与政治发展、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国、辛亥革命的上海因素、辛亥革命的史料研究、近代中国人对民主共和的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内政外交、晚清是否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从辛亥革命谈知识分子的品格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交流。

与会的学者认为,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要时时提醒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不断强化我们推进革命先驱未竟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富强努力奋斗。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思考,有责任践行。

民进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主编孙伟林分阶段主持了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媒体有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学习时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人民论坛杂志、百年潮杂志等新闻出版单位。

本刊特刊登与会学者的发言摘要和文章,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纪念辛亥革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邵鸿(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辛亥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被革命党人最看重的“驱除鞑虏”,现在看不是很关键的问题,有一定局限性。过去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较低,认为它没有触动根本的社会变革。现在很多人把辛亥革命中的改革的因素、非暴力因素,在地方社会和平过渡的因素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但我总觉得,看辛亥革命的意义,既要看到辛亥革命的不足,又要看到最伟大的地方,而且这种伟大的意义越往后越彰显出来,这就是:帝制,创建共和,开启了一个民主时代。虽然它所取得的成就有限,但民主的闸门一旦开启,潮流一旦涌起,任何人想走回头路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孙中山先生当年讲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九三学社和辛亥革命也有着关系。九三学社的三个创始人都是同盟会员,都参加过辛亥革命。许德珩在九江参加了同盟会,参加了江西光复运动,后来又参加了二次革命;张希曼先生也参加了同盟会,在黑龙江的深山老林里,组织革命军,参加黑龙江光复;更重要的是褚辅成先生是老同盟会员,在浙江的光复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九三学社这三位创始人都参加过辛亥革命。而且九三学社自创社以来一直以民主科学为宗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辛亥革命的延续。辛亥革命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当时中国的问题,当时中国封建的、传统的、愚昧的东西还大量存在,针对当时的现实提出了“德先生”、“赛先生”,这是继承了辛亥革命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一种演变。从这个角度讲,过去我们说九三学社是从“五四”诞生的,但是不要忘记还有一个更远的就是辛亥革命,我们的三位主要创始人都是同盟会会员本身就不是一个偶然。

今天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一生强调三民主义,民族独立、民生、经济繁荣加上人民民主的权利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经过孙中山先生率先倡导,共产党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民生问题取得了很大进步,民族独立在今天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到了今天,如果说孙中山和比较好地解决了民族独立的问题,邓小平比较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孙中山提出的三个问题中,现在最大的就是民权问题。怎么样更好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更加匹配,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很好地做的一项工作,这也是我们回顾辛亥革命100周年,对我们一个更大的鞭策。

辛亥革命中上海的独特作用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

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中,上海这座城市的作用异乎寻常。约略说来,可分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舆论基地。辛亥革命的成功靠两条,一是武力暴动,一是舆论宣传。上海在革命舆论宣传方面,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上海不但出版革命报刊,且为联系南北、沟通国内与国外的交通枢纽,亦为海外革命书刊流入内地的中转站,其鼓动、发酵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其二,领导中枢。清末革命指挥据点在国外为东京,国内为上海。1911年,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人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正是有了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正确部署,才在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其三,独支危局。当革命出现困难时,上海支撑着中国革命形势。武昌起义后,有两次危机,汉口失守。但由于11月3日上海起义,形势转危为安,扭转了整个革命形势。其四,经济支柱。工商业者踊跃参加、支持革命,是上海起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鲜明特点。上海工商业者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五,第三空间。在南北议和中,上海成为各派都能接受的理想谈判地点。其六,减压活阀。上海、天津、青岛的租界既属中国领土、又不受中国政权直接管辖,为那些既不愿以身殉国、也无法逃亡外国、又不拥护革命共和的清廷士大夫,提供了另外一种生存空间,他们纷纷逃到租界做遗老。这种特殊空间释放了政治压力,为革命胜利减少了阻力。

从辛亥革命看改革与革命

岳庆平(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辛亥革命是一个命题,改革与革命是一个命题。我今天讲四点:第一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要充分肯定。第二点是从辛亥革命看改革与革命,一定不能狭隘地去吸取历史教训,从历史来看,20世纪亚洲两次重要的革命,一是印度改革,实际上是革命的替代物,非常成功,改革后,革命没有发生;二是中国的辛亥革命,清末新政是辛亥革命的催化剂。所以很多人认为,现在和清末新政很相像,不能改革,一改革就会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就会有动乱。我觉得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时候一定不能这样狭隘地去理解,一定要从辛亥革命经验教训中去研究怎么去推动改革。第三个方面,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改革与革命,一定要认真研究,好好反思,要以小见大,要从现在已经知道的细节中反思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包括反思目前改革的问题。雷颐认为,在辛亥革命前,是改革与革命在赛跑。当时是被动的改革,没有主动去推动,所以失败。但是现在判断什么是重大问题,什么是改革,很多人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在目前社会转型情况下,如何加大改革,在重大领域推进改革,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对改革与革命重新反思,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四个方面,要跳出辛亥革命本身来研究,要从辛亥革命往前推100年,看看那时中国的情况,还要往后推100年,看看有什么影响。政治、经济只是表层,深层的社会、文化、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重大的问题。

中国版“光荣革命”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目前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历史学和政治学领域,从宪法学角度研究还不多,尤其是从法制史的角度来说,很多人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宪法文件作为主要文献史料来研究的构建,其主流观点基本上是革命史观。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历史中来看,把辛亥革命置于一个从传统封建王朝到现代中国之构建的古今之变这样的背景中,中华民国的构建,革命作为内在的动力,固然起到很大的作用,然则革命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制宪力量。我特意选取《清帝逊位诏书》,从宪法学的角度为曾经在中华民国构建时期,屈辱而又光荣地参与构建的力量,从理论上给予一种阐释。

《清帝逊位诏书》以及三个优待条款(清帝退位优待条件、清王朝贵族优待条件、满蒙回藏贵族优待条件)大致有五层宪法学意义:第一层是《清帝逊位诏书》是逊位给“立宪共和政体”的契约,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宪法根基。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次禅让,但这一次的清帝逊位,不是把政权移交给一家一姓之王朝,而是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从而完成了一个从传统王朝到现代共和国的转变。这是一个契约性的文件,使袁世凯的复辟没有正当性,以后的张勋复辟和洲国,也都违背了逊位诏书的这一契约精神,因而受到抵制。而最重要的是,我认为逊位诏书里包含着一种和平精神。逊位折冲了革命带来的暴力成分,体现出中国宪法中的和平精神,而和平在现代中国构建的宪法精神中占有重要位置。现代中国的和平价值通过逊位体现出来了,它避免了生灵涂炭、战争、帝国的崩溃,避免了殊死搏斗引起的社会动荡。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清帝逊位称得上是屈辱而光荣的。

第二层是袁世凯在清帝逊位中起着重要作用,逊位诏书中三次出现他的名字。在清帝逊位以及未来的共和政体中,到底谁是共和政体的开国者?从法理上来说应是袁世凯,因为孙文只是南方政权临时选举出的临时大总统,代表的是南方革命这一派,但通过谈判、通过内部协商,通过清帝逊位,孙文主动让出临时大总统的职位,由国会重新选举,选举出袁世凯作为第一任中华民国的总统。

第三层是优待条款及其文化内涵。三个逊位优待条款里有两层价值:第一层是逊位于立宪共和政体,第二层才是它的优待条件。有人说优待条件太优厚了,但这个是准宪法性的法律,随着条件变化可以具体商谈。这里面的文化涵义,西方的宪法学不能给我们提供制度上的解释,而应该从中国的传统智慧中去寻找。诏书的起草者张謇饱读诗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国传统的“通三统”,对待退位君主要以客待之,“客”就类似于逊位诏书中的以他国元首对待。这是一个维持传统文明延续的很好的制度设置。

第四层是“逊位诏书”确定了中华民国的法理传承。像奥斯曼帝国、罗马帝国等一系列大帝国一样,历来帝国的终结都是崩溃解体。假如沿着辛亥革命的激进主义、种族革命走下去的话,清帝国面临的结果很可能也是解体。清帝国的治理有两套制度,一是内陆制度,二是边疆的满蒙回藏制度,这些边疆的少数政权效忠的是清王室。辛亥革命后,有些满清贵族就主张退回东三省独立,和日本联合起来,外强也一直对新疆、、蒙古虎视眈眈,中国从内陆到边疆面临着重重危机,而当时的南方革命政府又没有足够的武力。恰是因为清帝和平逊位,原来忠诚于清帝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尤其是满蒙回藏,这些地区的贵族政权连同他们的人民和地域,投到中华民国旗下,所以,中华民国是非常和平地传承接受了清帝国的遗产,疆域、人民以及所谓共同体的所有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而这些财富的巨大的内在价值我们至今还在享受着。

第五层是“逊位诏书”给革命以法理上的肯定,揭示了中国的新天命就是人民。一个传统的皇权禅让给现代的共和国,而共和国的主体就是人民,这是现代中国新的天命。

因此,以临时约法和清帝退位诏书为代表的一组文本、两种宪法精神互相妥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立国立宪之根基。这是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的产物,即革命党人革命主义的宪法,与逊位诏书所承载的,从晚清立宪以来的和平改良的立宪派的宪法精神,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宪法根基,为现代中国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有利的立宪时刻。

进一步改革,才能告别革命

张木生(中国税务杂志社原社长、总编):

我想围绕一个中心讲点想法:革命是逼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进一步改革,才能告别革命。

我非常崇敬孙中山先生,但我对孙中山的一些大家不太注意的言行比较注意,例如,孙中山曾说,中国人在的土地,不是自由太小,而是自由太多了;他要实现三民主义,要分三个阶段:军政、训政、;他提出设总裁。

从辛亥革命到北伐,如此短的时间,中国竟出现了11个总统或“一把手”, 56个“总理”。北伐胜利,有很大的功劳,完成了上层统一基础,抗战更成就了,没有抗日,他从来没有将中国统一过。美俄援助都给,但是,1944年,当世界反法西斯全面走向胜利的时候,却从河南一直败到广西。中国革命最后选择了共产党,不是谁想出来的,是历史一步一步选择的。

在战争年代,牺牲的共产党员有370万。今天有人说英国光荣革命好,法国革命不好,俄国革命很糟,中国革命更糟,死的人最多。这是回溯性反差和倒影看反面,其实历史最大的特点是既不能如果,也不能假如,更不能回溯。历史它已经发生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承认从秋瑾到江姐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关于的新民主主义。首先,要了解原来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不能只看现在的三篇文章《论新民主主义》《论联合政府》《共同纲领》,而是要看新中国成立之前,尤其是发表在解放日报的,四卷的160篇文章,其中122篇写于延安时期。当时对未来的设想和后来所走的路很不一样。

其次,原来想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包括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而且只要西方国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之前,这样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形态就会保持几十年甚至比100年更长。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共驾驭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发展近百年,才有可能到社会主义。而且这个条件不由中国来决定,而是由整个世界形势决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像五星红旗一样,一颗大星四颗小星,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二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这样一种形态。新民主主义政治是联合政治,是包括各派在内的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多元的,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这种思想在1949年中国外交倒向苏联的时候,重新做了修改,所以我们今天重提新民主主义的时候要读原来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摸索出这条新民主主义道路是非常不容易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在经济上恢复了新民主主义的许多做法,资本在经济中起着巨大作用。

但是,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自身的问题,给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官产学媒激进普世,而且还有美国这样的“普照之光”和“罪恶之源”,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大的动荡。这就决定中国的改革必须走渐进的路子。

面对国内、国外这么多问题,我们需要超越左右的冷静的思考,结束过去不争论的时代,让各种理性的声音都落到平静的争论之中,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找出更好的、震动更小的、非革命式的解决办法。

开明专制、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

王也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各界都在隆重纪念,有种观点颇值得注意:当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导致了辛亥革命,清政府不应该实行预备立宪,而应该实行开明专制。

那么预备立宪和开明专制的关系到底是怎样呢?

开明专制这个词是梁启超提出来的。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给梁启超以鼓舞,梁启超发文《开明专制论》予以支持。在梁文中,开明专制其实就是预备立宪,“开明专制是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在梁启超看来,“朕即国家”代表的是野蛮的专制精神,执政者是人民的公仆,这才叫开明专制。开明专制的逻辑重点是,开明专制是不太长的但又是必须的的预备期。所以,开明专制是对应洋务运动那段时期,然后是戊戌维新与立宪这个时期,最后是辛亥革命,这三个阶段是互相衔接的。

有观点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导致革命,这种观点我不认同。最后一步步走向革命,不是因为宣布预备立宪及其时间表,而是清政府对改革、对,首先是认识不一致,其次是缺乏诚意,特别是1908年以后,慈禧光绪一去世,清政府完全乱了方寸,在改革的问题上动摇、倒退,许多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弄巧成拙,导致最后革命跑到了改革前面。

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就是走向共和,而共和实质的精神就是民主。历史上中国没有共和传统,但没有并不是说不应该有,恰恰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或者说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还没有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人心向往之。中国一旦走上了这条路之后,是不可能倒退的,袁世凯称帝,当然是遗臭万年了。中国历史一旦走上了共和之路之后,正像孙中山所说,“顺之者昌,顺之者胜,逆之者亡”,中共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在提出的时候,曾经也有其他几种说法,其中一个说法就是“真三民主义”,接见外国记者的时候,他说“我们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真三民主义”,言外之意,就是搞三民主义有点不那么真,我们才是真心实意地搞新民主主义,搞三民主义。所以,可以这样来理解,新民主主义是真民主主义,只是后来放弃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回到新民主主义这样的主张和要求出现过好几次。我觉得我们今天可以回归到新民主主义,但是,我们要回归到当年说的真民主主义那里,就是要在一个“真”字上做文章,只有我们真诚地实行民主主义,人民大众才能真诚地信任我们,我们也才能够赢得民心。我们只有从清王朝改革落到革命后面的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在改革问题上不动摇,不三心二意,坚定地推进改革,甚至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改革的时间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看到希望,重振民心、民气,渐进的社会共识还是能够达成的。

让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眺望”海峡两岸

郑浪平(台湾学者、作家):

历史之于人类的价值不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更在于通过以往发生的事情展望未来整个中国的发展。20世纪中国的三大变革,就是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21世纪中国期望的是什么呢?就是两岸统一,中国迈向海洋世纪,中国进行文化、制度、思维上的人性提升及建设。20世纪的三大变革有一个核心观点与辛亥革命的精神是一致的:中国追求在世界上的自由与平等。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也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1978年改革开放的意义,都是想把中国从贫穷、饥饿、落后的状态中扭转过来的步骤。

尽管过去20多年的努力,两岸在经济上互相依赖,成为一体,但心理认同的气氛还远远不够,势力仍然在上升。一个国家或民族最终不是物质利益上的交流,而是心理意义上的认同。今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两岸最为心理认同的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肯定中华民国在历史上的地位:能够一步跨越中国三千多年的君主帝制,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北伐战争后十年内经济上飞速取得的成就;而最为重要的是领导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在全民抗战中,找到了真正的民族认同,也提升了国际地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大陆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历史对未来两岸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台湾人对自我的认同正处在迷茫的状态,只有辛亥革命才能激动人心,只有肯定中华民国在历史上曾经有的贡献,这才成为两岸心理认同的基础,才能除掉“”这一根本障碍。现在对辛亥革命虽然有些负面的评价,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运动不怕把它的弱点和阴暗面公布出来,不需要全方位的歌功颂德,才能让人知道它对整个民族和社会的伟大影响。

21世纪,中国除了统一,就是进入海洋世界。中国进入太平洋的机会,可以利用的就是宝岛台湾。下一步就是前辈革命家未能解决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它不止是建立在制度层面,更是建立在文化上,建立在国民性的改造上面。两岸在“一国两制”体制之中,可做制度的交流,做文化和人心彼此之间的交流。民主政治在台湾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非常令大家蒙羞的一面。它的正面和负面,都值得两岸真正去深沉地思考。这一切都与辛亥革命的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要赢得台湾人心,除了经济上的交流,民间互利之外,更重要的是历史认同感。让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真正在两岸“眺望”起来,让辛亥革命所追求的自由、平等,乃至于统一能在两岸人民心里展现,让中国人民体味在国家民族最危亡、最悲惨、最黑暗的救亡图存时先烈们的鲜血,让这些历史见证,能够在21世纪激荡两岸。

我们这代人有责任还原一部分历史

谢启大(台湾新党前主席、法学学者):

台湾对历史地理教育很重视,从小学到高中,学一遍中国历史,在大学要读中国通史。我发现,台湾的历史地理教育绝对不比大陆差。辛亥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两岸课程是不一样的。辛亥革命是从 “国父”孙中山开始的,他是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真正地为国为民,不为自己。还有许多革命先烈尤其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都有很好的家世,不存在个人温饱问题,但却抛头颅、洒热血,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这才真正地感动人心。所以我到了福州、武汉,到了某个革命先烈奋斗的地方,我都会致以最深的敬意。

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都在做。但如果就辛亥革命的意义来说,以它2000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以它对百年中国的影响,我们纪念得还远远不够。它的历史意义目前还远远没有被认识到。当然,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思想怎么可能一下子靠一场革命,就全部改变,这是不可能的,但最起码,它已经打开了这样一种局面:它把帝制了,它用“共和”了,总统也出现了。

我们这代人有责任还原一部分历史。因为我们很心痛,中国这块“二战”战场,打这么久,贡献最大,但在世界上的声音很弱,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共产党说没有打,说共产党没有打,这就好像对世界说,这场战争我们中国人没有打。所以,恳切地请求,希望我们两岸共同努力,将中国这段历史给恢复过来。

我小的时候看抗日战争的书籍,当时我想,中国经受了那么多年的苦难,只要有我在,就不会让这段历史重演,我不会让任何国家欺负我们。所以,当我发现李登辉、对民众洗脑,挑起两岸仇视甚至战争,企图用台湾取代“中华民国”,破坏中国崛起时,我就辞掉了心爱的工作,跳出来到立法院工作,在立法院“打架”。实际上,如果没有立法院一些人在坚持“打架”,李登辉会提前10年或20年。

据我了解,台湾官至厅、处长位子的人,很多去中学教书,教师的地位很高。台湾发展起来了,能够有30年的经济奇迹,与教育分不开。我说,所有台湾犯过的错,大陆绝对不能再犯。同样台湾成功的方面,大陆也要学习。

当中国崛起时,我们能守护传统文化,坚守民族本性而不崇洋,这样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如果中国崛起时,没有中国文化内容,没有民族精神,我们还能称为中国吗?

未来20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能否再创300年,甚至600年的华夏汉唐盛世,其实就在于这十几年、二十几年,我们怎么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他们选择怎样在我们的精神基础上坚定地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方面我们要纪念牺牲的英烈,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要有科学的历史观和民主观

李乔(北京日报理论部主任):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3

关键词: 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种绿色产业早已被各国各地方政府所重视,很多国家或地方政府甚至于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纵观国内很多城市旅游产业的推广只要抓住了城市发展的机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1年10月10日,辛亥首义100周年大典,武汉作为打响辛亥第一枪的“首义之城”迎来了全体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关注,辛亥百年对于武汉,如同奥运于北京,世博于上海,亚运于广州,是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得益于此次百年大典的举办,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的建设得到了省市甚至于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几乎所有有关首义的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整建与扩建,同时为纪念辛亥百年也新建了一批纪念建筑,可以说打造出若干条长效首义精品旅游线路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舆论环境,而实际上在此次百年大典前,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因为各种原因保护状态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打造出若干条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并将其长效化,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革命遗址,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育功效。

一.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现状

1、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概况

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汉市区内有为数众多的首义革命遗址和遗迹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为举好此次百年大典,整建、新建与首义相关的革命历史遗址有30处之多,遍布三镇,如广为人知的鄂军都督府-俗称红楼(下称为红楼)、“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孙中山辛亥铜像、黎元洪墓等。在这30处遗址遗迹中,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红楼;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即辛亥革命发难处——工程营旧址、起义门、楚望械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汉口孙中山铜像。同时,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还斥巨资修建了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中山舰博物馆、楚望台遗址公园等辛亥革命纪念性景观工程。这样一些遗址、遗迹、纪念建筑都是武汉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优势所在。这一个个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百年前辛亥革命那段峥嵘岁月展现在游人眼前。

2.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特点

辛亥革命遗址遗迹虽然在武汉三镇都有分布,但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武昌。其中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保护单位,是红楼,其次是工程营旧址、起义门、楚望械库等遗址遗迹,这些地方要么是当年辛亥革命的指挥中心,要么是起义的阵地,要么埋葬着烈士遗骨。同时为纪念辛亥首义百年所新建的景观建筑也都在武昌,相对比较集中,而且武汉政府还重点打造了以首义广场为核心的首义文化区,这些客观条件为依托武昌古城为平台,以辛亥革命为主线,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打造出若干条凸显“首义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操作性。

二.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初探

为保证首义旅游线路能广为各地游客熟悉,进而提高首义旅游线路的美誉度,成为精品旅游线路,因此在线路的设计上,应着眼于实际可操作性和游客的便利性,着重将武昌区内辛亥首义旅游资源“捆绑”起来,形成各类主题式的辛亥首义特色旅游线路,并和旅游区内户部巷美食街、胭脂风情街、昙华林民俗街等资源串联起来,在强调主题的情况下尽力将线路的设置做横向性的扩张,一方面既丰富了“辛亥首义旅游线路”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能让游客从更多侧面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年代的世井百情。这样做的好处也能夯实辛亥首义旅游线路的深度,为该条线路的精品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短线、中线、长线等立体多元的首义文化旅游线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以武汉旅游业为主联合与当年辛亥革命有关系的一些城市共同打造出若干条辛亥首义历史场景之旅。当然作为扩展我市旅游资源深度,发展我市旅游经济,我们目前的重点还是放在打造出若干条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

1.辛亥首义革命之旅

本条旅游线路以展现当年革命风云为主,力图通过将当年首义革命重要的场所对游客做一全景式展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本旅游线路务必包含红楼、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起义门、楚望台遗址公园、辛亥首义烈士祠等旅游景点,同时在这些展览场馆中还应多陈列与辛亥革命有关的革命文物、烈士的遗物等实物,在讲解上则力图于还原真实的首义革命事件,而结合声、光、电等现代手段为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场景,在加上配合实物的讲解方式更能让游客领略到当年革命风云的变幻和革命成功的艰辛。此线路以教育和感怀为主要目的,需要游客集中精神配合导游人员的讲解,因此线路不宜用时太长,以一日游短线为好。

2.辛亥首义楚风文化之旅

为体现出首义文化特色,本线路在设计上应与黄鹤楼公园联姻,除上述景点外还包含黄鹤楼公园各景点,同时讲解的重点侧重于介绍当年楚地民情,进而烘托出辛亥首义爆发的社会背景,为游客分析首义革命产生的缘由提供材料支撑。此线路既可打造成短线也可根据需要打造成二日游中线。此线路在第二天就可进入休闲之旅,游客可放松心情去感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南第一名楼的诗情画意,还可以登楼去领略“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迈气慨,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56—05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本课知识容量大,且辛亥革命作为初中的教学重点,学生已经对其过程及主流价值评价有相当程度了解。如果教师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点,只能是重复初中内容,学生在走马观花中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无法体会历史本来面貌和现实价值。

“还原本真,追寻历史的价值”——是每一个历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了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而我们从这个层面看去,辛亥革命的确唤醒了国民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争取民主、独立之路,也开创了走向共和之路。在本课教学中,我选择以“走向共和”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共和”演变之路,重点探讨辛亥革命的本来面貌,尤其是争议较大的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敏锐的历史意识和独立的历史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国旗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甚至可以直观反映国家的性质。请观察清政府(黄龙旗)和中华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国旗,谁能给我们分析它们所代表的涵义?

预设答案:黄龙旗代表君主专制即“朕即国家”,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族共和”。

设计意图:历史的演进变迁通常都由重大事件推动,可是往往一个微小事物也能精确地反映历史的重大变迁。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历史意识。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尺寸之间蕴含大意,特点突出,很适合对比,尤其是五色旗,特点更是鲜明,将共和、团结等概念很好地结合了起来。通过清政府和中华民国的国旗引起学生对辛亥革命宏大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追问,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努力和尝试。

一、维新立宪?革命共和!——革命缘何成为必然

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革命一时成为时代潮流,但也有学者提出,历史条件不具备的革命狂飙打断了中国改革维新之路,将中国推向军阀割据混战的无底深渊。

告别革命·走向革命

材料1: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可能会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的转型、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清末新政)。

——李泽厚

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但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2: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撰于1897年)

师:20世纪初的中国具备了社会转型的种子,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促使这颗“种子”的萌发?

分析:李泽厚明确指出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转型。一是改良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改良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社会转型,即避免保持社会稳定。清末新政和立宪本已经打开了结束旧体制、开创新制度的通道,如果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的话,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李泽厚的观点是历史的假说,但这种假说对学术研究、对现实来说是有意义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引导学生对这种假说的批判性思考(或者说否定),就是接近历史真相的过程。这也是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和研究百年前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价值所在。

革命能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发生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雷颐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实践进程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必要性。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也体现了革命的前提条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必须通过彻底的暴力革命涤荡所有的旧东西,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

理解这两种看似相悖的观点,能从不同角度审视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中国现实。实际上,这两种相悖的救国途径,都曾出现在孙中山的思想中: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受到郑观应、何启等人影响,曾试图在现存政体内部用和平方式救治中国。孙氏1890年的《致郑藻如书》,1894年6月的《上李鸿章书》都表明这种倾向。后来,受到甲午战争中方惨败及朝廷下诏谴责议政者的刺激,上书李鸿章又遭冷遇,这一切使孙中山从“偏重于请愿上书”走向暴力反清——共和革命成了孙中山的最终选择。

设计意图:随着社会的多元开放,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亦有众多突破。告别革命和走向革命的争议比较敏感,高中生的知识储备也无法准确把握。可以由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式,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同时应该指出历史无法告别,我们的责任是竭力接近历史真实,让人们作出自己的判断,从中吸取历史智慧。

材料:观察下面三幅图片《中国?蛋糕!》《立宪万岁》《苛政猛于虎》

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能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答案:清政府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境遇显得束手无策,进而主动进行清末新政和立宪改革,但严重的财政困难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征税不但没有搜集到改革所需的资财,反而激发了民众对清廷和改革强烈的抵触情绪。共和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她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具备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设计意图:这三幅图片很有代表性,将中国当时面临的危机直观地表现了出来。教师不需要过多的文字介绍,引导学生按照照片的呈现顺序观察,将三幅图片用线索串起来即可。这部分材料的展示,看似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实则着眼于历史大视野的培养。这里需要学生具有宏观的历史视野,脑中有历史发展的大线索。通过这部分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脉动的能力,深刻理解历史演变的内涵,让学生一步步接近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真相。

二、共和!共和!——近代的中国梦!

师:共和,共和!这是晚清以来许多英勇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理念。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我们常说,中华民国的成立,使“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南京民国”时期的中国有没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人们是否对“共和”有深入理解?或者退一步讲,时人是否清楚究竟什么才是共和?

材料1:汪荣宝、叶澜编《新尔雅》称“共和”为“公和”,文曰:“立体又别之为民主立完,君主立宪。由人民之愿望,建立公和国家,举大统领以为代表,而属人民者,谓之民主立体。

——20世纪初中国人对共和制的认识

材料2:“共和”政体的两个基本特征:(1)政府的权力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人民大众授予的;(2)执掌政府权力的人员,其任职期限是明确固定的,并且他们在任职期限内应当忠实地履行其职责,向人民负责。

——当代学者刘远征综合研究后的结论

材料3: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鲁迅《鲁迅全集》

材料4:至辛亥以后,“五族共和”已不绝于书报、口谈,天下人耳熟能详。袁世凯敢于“帝制自为”,立即成为“天下共击之”的,即与“革命”“共和”理念的广为传播大有干系。但“共和”的“公”(共和政体是公平、公正政体)、“共”(国权是公民共有事业)、“和”(以和平方式参与政事)三义真正为国人所认识并付诸实施,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冯天瑜《“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

预设答案:共和政体的内在特征是人民选举产生政府和国家元首并有一定任期。革命进行中的中国没有条件举行全国性选举,可是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等称谓本身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恪守共和原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进步势力相对弱小且影响力有限,普通百姓对共和一知半解甚至茫然无知。由此可见,南京民国时期共和的实质内容还没有真正践行,共和思想也没有被百姓真正理解并接受。但毕竟搭建了共和政体的制度框架,开启了中国近代共和之路的大门。

设计意图:共和是抽象的,但并不是虚无空洞的口号,必须体现在具体的事物中。从时人、今人对共和的定义人手,再关照社会现状,很容易看清当时“共和”的流行、演变。面对以上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可能觉得,“共和”成了一个最熟悉的陌生词,与其告诉学生中华民国性质是共和的结论,不如让学生在材料中归纳共和的制度设计和内在特征。以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共和之路的必然趋势和艰辛。

三、袁氏当国——短暂的共和梦

师:1911年12月初,代表南方革命军的伍廷芳与代表北方袁世凯的唐绍仪在上海举行谈判。在国际国内形势共同作用下,南北双方达成“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史称“南北议和”。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莫理循书信集里的那句话:“曲折的谈判,一方面以幼主勋位,另一方面孙中山为了推荐袁世凯自行辞去新的共和国的临时总统职务而告终。于是袁世凯成为唯一的胜利者。”但1916年初袁世凯,名洪宪皇帝。

思考:袁世凯是否终结了中国的共和之路?

设计意图:学者历来对袁世凯褒贬不一,袁世凯这个人物也具备了历史的复杂性,对他的评价的确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但设计出来后我总觉得生硬的评价游离于主线之外,而且单单评价袁世凯,范围也太大,还是应将学生思考的范围同“共和”联系起来,袁世凯的称帝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在他之后,历史的潮流何去何从?共和之路是否中断?这应该是学生探究的主要方向。因此针对这一部分教学,笔者设置了自主探究的思考题以求学生能放开视野,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这段历史,得出自己的体会。

四、辛亥!辛亥!——共和路在何方

千秋功过待谁评——播下共和的种子

材料1:“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新陈代谢》载于1912年3月5日《时报》

材料2:辛亥后有人沉重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一位辛亥武昌首义参加者沉痛吟诗云:“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蔡济民《书愤六律》

材料3:民国三年,戴季陶在旅途中遇一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也”,老农“茫然惶然,连声曰: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

师:从以上三段史料出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为学生作任何限制。可以说辛亥革命是特殊条件下的革命狂飙,涟漪过后中国社会依然死水一潭,革命的早产儿共和政体也名存实亡;也可以评价辛亥革命唤醒了国民意识播下了共和的种子,真正开启了中国共和之路,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救亡图存乃至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理性的、个性化的评价在课堂上显得难能可贵。

以史鉴未来——梦未灭,共和在路上

师: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意义与价值皆在揭示现在与未来。探寻历史本真固然重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现实服务才是我们学习、研究历史的终极目的。

材料1:孙中山先生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只有了腐朽政权之后,才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李文海《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

材料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材料3: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预设答案: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但辛亥精神伪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顺应时代潮流、开拓创新、放眼世界的博怀等——李文海语)却激励着先进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设计意图:历史意识的获得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辛亥革命的成败固然重要,但让学生纠结于此意义不大。辛亥革命中蕴涵的普世价值及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则是我们追寻辛亥百年的价值所在。以上三则材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辛亥精神,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实现历史知识的升华。

教学反思

1.史料教学揭示历史本真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百年来的各种解读汗牛充栋。尤其是近年来从不同史观和特定利益集团出发对辛亥革命进行了颠覆性解读,其真相反而在历史的迷雾中模糊。“史学便是史料学”——从史料中还原鲜活、真实的历史。本课通过取舍教材,在简化但不淡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选取了丰富的典型性史料,“我们不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学生在阅读史料中去感知、思考、评判历史。学生追寻历史本真之情油然进发,亲近历史、揭示历史、感悟历史的强烈意识逐渐内化为历史情结。

2.动态生成实现有效教学

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是教学中一对矛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对辛亥革命已有相当程度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课前预习中的生成问题提交给我。我根据教学主题选取典型性的生成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维新改良和革命共和谁更适合中国”“袁世凯是否终结了共和之路”就是学生在预习中的生成问题。这种将课堂生成提前为预习生成的确避免了教师个人的、僵化的教学设计,也避免了学生无目的、随意的生成。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即生成原本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现在变成了静态生成。

3.思维互动触发教学的内核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5

名人墨迹因包含独特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容,再加上存世少、唯一性等特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去年以来,借势辛亥百年,那一时期名人墨迹不仅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焦点,也一再成为各类展览中的主角,而借此时机,许多过往堙没已久甚至从未露面的藏品也频频见诸于世,给人带来无限惊喜与期待。今天,虽然我们无法再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社会变革、动荡剧烈的特殊时代,但是循着这些携带时光印记的墨迹,我们依然可以真切地体会那一代人的激情与理想、奋斗与挣扎,从中探寻那段历史的蜿蜒曲折与纷繁复杂,因为文字传递着一切,墨迹自会述说历史。

“活”的历史

如果将散落各地的辛亥风云人物墨迹件件排列起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一幅震古烁今的辛亥版“清明上河图”:中堂、楹联、条幅、扇面、信札、诗稿、批示甚至收条等,真、草、隶、篆诸体,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乃至家庭训语、人际往来、贺寿等方方面面内容无所不包。徜徉其间,我们可以随意叩问某一历史的细节与真实,甚或藉此“复活”历史,将自己置身于某一具体历史语境,切身感受历史时空的多方熏陶,进而生发出对中国历史进程与社会变革更深刻的认知。而且,由着这些墨迹,我们也可以从细微处入手,避免以单一方面取向“以偏概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我们认知的历史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呆板无味的“史卷陈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的中国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先后编纂出版了《开国名人墨迹》、《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见图)等有关资料,收录了诸多辛亥风云人物珍贵墨迹,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当年积极筹划革命、为革命四处奔走的峥嵘岁月,传达着他们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与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开卷翻阅,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仿佛从笔墨间跳跃而出,向我们演绎着他们为革命而走过的彷徨挣扎、流血牺牲和不屈不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在《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中,就收录有一封黄兴致孙中山讨论革命大计的函,在函中他从两广规划到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一带,囊括湖北、浙江、云南等中国诸省,将其对整个革命的大计划高瞻远瞩地勾勒出来。这件墨迹对于历史研究之重要,正如胡汉民在题跋中所说:“此为克强先生于庚戌四月寄总理书,盖在新军失败后,庇能会议统筹广州三月之役以前。其后进行计划,大略如书中所言,则此当为革命文献中不朽之作,非徒文字可宝也。”

作为四大元老之一,李煜瀛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显得并没有那么“响当当”。同为革命者,李煜瀛的革命轨迹,与那时许多人走向革命的道路很不相同。那一时期,作为同盟会成立地,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是革命者用力较多,革命活动也比较活跃的地方。而在欧洲,革命活动相对来说则平静很多,也正因如此,李煜瀛他们当年在法国的革命活动就很值得注意。李煜瀛晚年,曾经给张大干的胞弟张目寒先生写过一幅对联,在其中他就提及了民国纪元前六年,他与吴稚晖、张静江在法国巴黎组织世界社、刊行宣传革命书报之事,足以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当时的这段历史与往事,殊为难得。(见图)

今年6月,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墨迹”拍卖专场。其中,一批曾在辛亥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之间往来交际的公私信札,一现身便吸引了包括学术界、收藏界等各方面的注意。这批信札,有些内容十分珍贵,足可弥补现存文献之缺略,堪称是记录那一时期历史状态与纷杂世象的最好标本,瞬间将当年消逝的一段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过往的很多疑问自动消解。

“活”的人物

古人云: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楹联、中堂、屏条等一直是人们寄托理想、表达志趣与抒发性情的重要载体,被赋予重要的“人格”色彩与意义。唐代孙过庭在其书法理论名著《书谱》中说:“书法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清人刘熙载也在《艺概》中总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处于那变革与动荡交替、新与旧较量角逐的大时代,每一位辛亥风云人物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其时,他们或左右时局,睥睨风云变幻;或引领潮流,改写历史轨迹。一百年后,通过他们的墨迹,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视他们人生的经历与传奇,看到他们在铁马金戈、枪林弹雨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从而能够较为立体与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很多回忆陈独秀的文章中,都提到过陈曾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如虹”这一对联题赠之事。从该联中,我们不难看出陈独秀的胸襟与情怀。哪怕是到了晚年,贫病交加,他这种“如虹”气势也不曾有丝毫减退,这从他那时题赠该联给台静农之父台佛岑先生可以窥得一二(见图)。在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参加“拒俄运动”,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长,出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旋又参加“反袁”斗争。这之后,更扯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创办中国共产党并任“一大”至“五大”期间最高领袖,一生轰轰烈烈、气势如虹,岂不正应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如虹”这联语?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6

辛亥革命的国旗下讲话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回顾伟大的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伟大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通过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工人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而取得了胜利,并为以后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创建中华民国的历史,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谱写的壮丽史诗,闪烁着中华之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革命党人及人民大众,为了推翻腐败没落的清王朝反动统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品德。

在创建中华民国的进程中,中国存在众多的政治主张不尽相同的革命团体,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政治分歧。然而它们在推倒清廷的总目标下,能够求同存异,服从反清斗争的大局,终于能成从一心,形成一浪接一浪的反清革命大潮,推倒了清王朝,爱国主义的大旗将中国的一切爱国力量“组成一个大团”,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必将世世代代光大发扬。

辛亥革命推倒封建王朝的伟大历史功绩永存史册,她所开启的中国走向新世纪的在门,任何反动力量也不能再把它关闭起来。__多年来,中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走了一条漫长而艰难险阻的曲折道路,反动势力曾顽固地掀起一股又一股的逆流,企图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而中国的新生力量总是在顽强奋争,形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冲决一切罗网,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坚定步伐向前迈进。再创中华民族的光辉业绩。愿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发扬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腾飞大业,携手奋进!

       辛亥革命的国旗下讲话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学生,新一代的接班人,继承和发扬“首义”精神,要不甘落后,树立“远大”理想。所谓“远”就是不光考虑到眼前的事,而是你这一辈子想干什么事业?所谓“大”就是不只是想自己的前途,想自己的小家,还要想祖国的未来。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同国家、民族、人民的追求和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才是最有价值的。一切有志青年都应有更高的追求,都应为祖国、为人民多作奉献。奉献的过程既是造福社会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我们要向周总理一样,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想。

我们的祖国从倍受欺辱的,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挣扎出来,短短的六十多年的建设,还并不富强。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在近代被八国联军侵略的历史,火烧圆明园,掠去了我国的无数珍宝,赔款的真金白银不计其数;20世界三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杀害我30多万中国同胞,在东北使用细菌、毒气残杀中国百姓,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了,在日本大地震后,核泄漏事故对世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对于亚洲邻国,影响更大,但日本却首先向西方国家通报污染状况,丝毫不顾及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人民的感受;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在中国附近公海与多个国家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更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它是在告诉我们: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号的强国。近年来,中国虽然在不断发展,上可天宫探月,下可深海寻宝,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高铁事故遭日本讥讽,电脑软件受美国控制。同学们唯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自己掌握核心科技,才能为将来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打下基础。只有富强了,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在中华民族的未来重演。

我们中小学生朝气蓬勃,是时代最强的脉博,祖国的蓝图需要我们添彩。我们应当热爱祖国,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实现祖国的富强,捍卫民族的尊严,这才是对一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

辛亥革命的国旗下讲话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纪念辛亥革命  传承革命精神》。

110年前的今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着湖北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的覆灭。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通过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工人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而取得了胜利,并为以后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创建中华民国的历史,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谱写的壮丽史诗,闪烁着中华之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110年来,中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走了一条漫长而艰难险阻的曲折道路,反动势力曾顽固地掀起一股又一股的逆流,企图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而中国的新生力量总是在顽强奋争,形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冲决一切罗网,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坚定步伐向前迈进。再创中华民族的光辉业绩。

同学们,你们朝气蓬勃,是时代最强的脉博,祖国的蓝图需要你们添彩。应当热爱祖国,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实现祖国的富强,捍卫民族的尊严,这才是对105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性事件,更是一种炽热的爱国精神。作为新世纪的少年,爱国不是空洞的挂在口头上的,而是应该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爱国不仅仅是庄严地参加升国旗仪式,不仅仅是坐在电视机旁为中国队助威喝彩,更不仅仅是在纪念日到来时拉一条横幅或搞一次活动。作为学生,首先要把班集体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热爱我们的学校,以自己班级为荣,以我们的学校为荣。从爱护我们身边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做起。在这个和平的年代,祖国为了我们下一代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免费的义务教育、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等。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应该感到无比幸福。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7

【关键词】封建;民主;孙中山;成功;失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也为本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实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4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他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使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新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失败

一九一一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一九一二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其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期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制帝的复辟,如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但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做了思想的准备。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可以被打到,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的呢?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悟,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2、辛亥革命在经济上的影响

在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兴中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指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以申民志,而扶国宗”。进一步“民生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解决。之后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工商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颁布了若干提倡和保护工商业的法令。制定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工业的热情,鼓励人民兴办实业,从事农垦;奖励华侨回国投资;要求各省成立实业公司,鼓励民间成立实业团体。在革命政府的奖励、推动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在思想文化,辛亥革命也开创了一代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砸碎了“忠君尽道”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枷索,人们开始用新的道德观念和新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日益为人们所遗弃。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性跪拜之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的崛起奠定了思想根基。辛亥革命它播撒了民主主义的种子,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不过辛亥革命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封建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偏激思想,对文化的发展有些不良影响。

不过,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辛亥革命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后期军阀割据,相互混战,没有使中国社会成为一个和平的社会。

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它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却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上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8

    首先,在评价任何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都要先确立一个标准,否则就没法评价。通常我们会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生产力标准,可是这一条准则也不能当作济世良药,什么地方都去用,那就不好,成了唯生产力论了。在这本书里,给出了两条标准:其一,客观尺度,即观察革命又没有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其二,主管尺度,即观察着一个名是否完成了革命领导者预先为之规划和设计的任务。

    那么,在这里客观尺度,指的是什么呢?准确可行吗?不见得!所谓客观尺度,其实质上是后人在研讨观察历史问题时的价值判断。显然,观点不同,立场不同,可以持完全不同的观点。这个所谓的客观确有着更多的“主观性”。而后一个所谓的主管尺度,实际上更具有史料的依据性,更着有客观的效度性。因此我们在选择评价尺度和标准的时候尽可能的选取效度比较高的主观尺度。

    下面,我们就以辛亥革命为例,来看看。首先我们要找出它的有效度主观尺度,那就是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它就是革命领导这对于革命目标和任务的先期构想和规划,以它来衡量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清王朝统治是同盟会三民主义纲领为民主革命所规定的首要任务,而辛亥革命做到了这一点,因此说它是成功的!

    第二,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共和是同盟会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辛亥革命也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说道此,有人会说,辛亥革命并未出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封建制度的根本,其实这样极大的轻视和低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君主专制的覆灭,使中国的封建制度变得残缺不全,并且失去了正统地位。此后,即使有军阀地主想进行专制,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进行!

    第三,民主主义是同盟会三民主义的基本理念,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尽管有人说它是假共和,真专制,可毕竟民主价值取得了在中国的正统地位!而这一点正是中国近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历来认为,它没有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不平等条约和特权,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此话固然不错,然值得商榷。

    我们来看,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局势,首先有来自清政府巨大的军事压力,其次有来自帝国主义干预的危险,在种情况下,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以及条约,显然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说孙中山缺乏反帝斗争的勇气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后来在新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反帝的斗争口号!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9

 

9月17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民主党派、侨联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报告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纪念会由川师大统战部董杰部长主持,民革川师大支部主委黄英教授热情致辞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民盟川师大支部主委许晓光教授作主题报告。

川师大各民主党派党员、侨联会员济济一堂,尤为令人感动的是,众多年高德劭的老党(会)员冒着大雨前来参加报告会。

黄英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首义精神。她指出:辛亥革命的首义精神就是“敢为天下先”,这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伟大事业,从新中国的创立到改革开放,都是“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天,我们川师大各民主党派、侨联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和“博爱”的思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盟川师大支部主委许晓光教授做了题为“辛亥革命与四川保路运动”的专题报告。报告分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准备、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对辛亥革命和保路运动的评价”四个部分,生动而详尽地呈现了从四川保路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许晓光教授指出: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点燃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广大四川人民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虽然未尽全功,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深入人心,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走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及其奋斗目标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报告图文荟萃,资料翔实,深入浅出,令大家深受启迪,收获很大。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篇10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19日下午在政协礼堂接见了电影《辛亥革命》摄制组主创人员。贾庆林在讲话中指出,电影《辛亥革命》全景式反映了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华网》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全国各地的纪念活动都陆续展开,如兰州举办了亥革命100周年革命先驱诗词名言书画展;天津史学界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南开大学举办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黄埔论坛;上海影视公司又拍摄了《辛亥革命》,并收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接见等,这一条条新闻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百年之前的岁月。

靠窗坐着,偶尔出神的想想,一个个革命先烈正义凛然的熟悉面孔,一声声激愤人心的爱国口号,一道道饱含沧桑的岁月深沟,都好像把我们带回了从前,一瞬便逝去的时光,在眼睛闭合与睁开的瞬间,犹如隔世。历史的那段记忆,都跟随季节一起流进了脑海最深的那个地方。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以袁世凯上任大总统而结束,虽然它未能将历史的任务完成,但是它**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其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改变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此巨大,理应拥有我们的纪念,但是我们大学生究竟该如何去纪念它呢

首先,我们应该主动走进图书馆,进入百度,通过广泛阅览相关资料让历史客观的重现,并且在不带任何个人主观因素的情况下正确评价它,可以深入地了解其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方能产生一种将其纪念并且传承的主观意识。如果只靠内部人员的宣传将其传递,那只是浪费气力洗刷油彩和涂彩笔墨。这个世界,不该是“前人负责革命、后人负责纪念革命”那么简单。

其次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不能武断的说它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然而其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在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改变,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方面没有了老爷、大人,而是小姐、先生;没有了旗袍、长衫而是中山装;没有了等级之分而是人人平等……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积极进取,好好把握在大学里各种可以学习的机会,不断整顿自己,开拓进取,虚心求教,寻求改变,就如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我们理应在努力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动态,反对一切分裂行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振兴中华的重担,勿忘国耻,热爱和平,追逐梦想,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