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信息化管理十篇

时间:2023-08-14 17:39:21

社区信息化管理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1

社区信息化建设除了政策的支撑,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经费可以是来自于政府投入也可以商业运作引入社会资金投入,资金是决定社区信息化是否能建设到位的重要指标。同时,信息化人才缺乏也制约着社区信息化发展,人才包括社区信息化开发人员和日常维护人员,其中,社区信息化开发可以委托或外包给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实现,也可以购买第三方社区信息化服务公司获取相关服务项目。最重要的是落实社区信息化日常维护人员,目前,部分社区已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但信息平台建设完毕,由于缺乏日常维护人员,平台基本处于空置或半空置状态,变成形象工程,未达到预期建设要求和初衷。

2社区信息管理标准化规范

现阶段,社区信息管理的标准都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设计标准,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社区管理特点和方式,都建立了自己一套标准,如:上海、深圳、广州等重点地区。这些社区信息化设计标准对基础数据、字段信息、管理模式、系统结构都各有特点,但都存在地区局限性。深圳地区的社区信息化设计标准,对社区电子政务覆盖面有限,并未将社区所有管理事物都拓展到系统中,并且对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定义方面存在片面性。上海地区标准覆盖面广,但标准定义仅停留在表面。我国为了促进全国社区信息化的长效建设机制,在鼓励各地方建设适合于本地需求的社区信息化系统,同时着手根据各地推广情况,设计符合全国推行社区信息化建设标准。我们通过对上海、深圳、苏州等信息化建设典型代表性社区的调研,梳理和归纳出现阶段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技术规范和应用模块两种方式进行划分。

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技术规范应涵盖如下几个方面:⑴社区信息化基本标准:电子政务规范、信息管理标准、软硬件采购和设计标准、网络建设、数据安全。⑵数据规范化标准:数据分类代码资源、数据字典、数据传输与交换结构、数据多平台共享实施规范。⑶业务信息标准:户籍和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多业务平台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多业务系统开发标准、数据管理中心建设标准、基础数据平台和业务系统互联拓展标准。⑷社区信息化管理标准:项目可控管理规范、信息化管理评估标准、运行与维护实施标准。⑸信息化集成标准:业务系统统一开放标准、多类数据转换标准、业务系统拓展标准、系统代码维护规范、用户使用培训规范。

其中,上述标准化中最核心的就是数据规范化标准,直接影响到社区信息化能否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党的十以来,国家在推广“大数据”平台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全国基础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而在每个社区部署全国统一标准化数据分类代码结构是数据共享和管理的基础。数据分类代码主要应包含:房屋数据、单位数据、人口数据、户籍数据、社区综合治理数据、社区组织结构数据、社区计生数据、社区卫生数据、社区文化教育数据、数据、综合查询索引等社区服务和管理以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所包含的各类业务数据。与之配套的数据字典包含:名称、英文名、说明、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大小、定义域等。数据传输与交换结构要求各业务系统在数据传输和交换时,各系统的数据库能相互兼容,并达到数据交换的要求,如:社区户籍信息管理业务系统数据库与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业务系统数据库类型不同,需要构建之间数据传输与交换方法,确保能实现两个业务系统相互共享对方数据库资源。数据多平台共享实施规范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共享的基本要素、规则和方法,规定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各业务数据共享功能,以及共享安全性要求,同时对系统数据共享接口、垂直权限数据共享、区域权限数据共享进行了规范。

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应用模块划分应考虑上级政府与社区之间信息往来、社区内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往来,根据部门职能设计与之对口应用模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⑴居民信息管理:包含居民基本信息管理(如:姓名等)、居民扩展信息管理(如:政治面貌等)、居民关系管理(如:父子关系等)、暂住居民信息管理(如:租房客等)、家庭信息管理(如:家庭包含成员)⑵民政业务信息管理:包含特别人群管理(如:宗教人士)、社会捐赠信息管理、殡葬信息管理、收养信息管理、低保信息管理。⑶社区经济事物管理:包含社区内企业信息管理、社区组织业务管理(如:社团等)⑷劳动保障信息管理:包含就业人员信息管理、就业培训管理、失业人员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管理。⑸计划生育管理:包含育龄妇女信息管理、计生专门信息管理(如:是否独生子女等)、查环查孕管理、孕产信息管理。⑹社区综合治理信息管理:包含综治对象管理(如:拆迁户)、社区经营信息管理(如:社区摊位)、违章建筑信息管理、卫生信息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纠纷和调解信息管理、社区安全信息管理。⑺卫生防疫信息管理:包含预防服务管理、保健服务管理、社区医疗服务管理。⑻基础设施管理:包含房屋信息管理、设施信息管理。⑼社区组织管理:包含党建管理、社区资产管理、制度管理、会议管理。⑽社区文化与教育信息管理:包含科普教育管理、文体教育管理。

3总结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2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CHSIS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和综合管理四大功能系统。其主要特点是把医疗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相结合把费用使用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把行政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该系统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能够为科研机构获取包括卫生经济学等方面信息。

设计原则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实用、先进、稳定、开放、可扩展、安全和经济的设计原则。

实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业务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进行适度的技术选择及设备选型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复用避免重复建设。

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的原则:所选用的技术及设备应反映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在设计中采用成熟的技术体制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较长时期内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确保系统处于主流及先进地位。

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接口类型及协议系统应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厂商无关性确保不同品牌及型号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运行能力为用户业务开展提供灵活且较少约束的开放环境。

高可靠性与安全性原则: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型以及厂商的技术服务和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可靠和容错能力。

易于扩展和升级的原则。

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控性原则。

基本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①调档:能方便地应用IC卡或直接输入档案号、身份证号、姓名、电话号码等调出各类档案。②输入:根据菜单提示界面以档案原样展开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录入信息。方便地应用系统预设辅助录入系统、自动生成编码以及逻辑判断自动生成家系图等防止或减少录入错误。③查询:采用简单查询和复合查询模式能随时调出某人的档案或随时查询档案中的某个项目。④统计报表:对同一份档案中的内容及不同档案的相同项目进行汇总并计算相应的指标自动生成统计报表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统计、预防接种统计、孕妇基本情况统计、药品消耗、经费核算等报表。⑤数据分析:系统按条件对数据分析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描述性统计如性别、年龄、职业、疾病等生成统计图和统计表。二是推导性统计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⑥数据生成与评价:系统根据录入信息可自动生成高血压等级、BMI、腰臀围比值、预产期等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可按血糖、血压值生成时间动态趋势图。⑦筛选、排序:按条件系统对数据进行任意筛选、排序。⑧输出:以多种方式输出如屏幕、打印机、软盘等。⑨联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个人之间可经电话线连接通过Internet实现在线服务也可建局域网实现数据资料共享以及一些其他数据处理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3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 系统 平台

近几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在我国得到大力的发展,多处地区在进行管理系的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政府出资聘请多家软件和网络公司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管理系统。在管理模式上一种创新,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管理的交互性、实时性、及时性,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居民能够享受到健康教育和服务。

1.应用系统概述

(1)由市政府信息港统一开发、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中,其核心是网络与数据交换,网络应用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中心。应用系统是建立在B /S 架构基础上,采用J2EE进行开发,O racle 9.0版本的大型数据库是其采用的数据库。为了便于管理、分清责任同时保障居民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在该平台中使用的安全认证系统是BJCA即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实现加密传输居民个人信息资料数据。

(2)在该系统中,居民享受服务的凭证是身份证号码识别,它所具有的功能有支付交易、储存及查询信息、享受各种优惠(如免诊疗和挂号费等)。每个居民的健康状况都可以凭身份证号码在该系统中查询出来。

(3)在档案管理模块中涉及的内容比全面,如下图:

(4)该系统操作简便,在设计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对使用对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单位,友好的人机界面非常的重要,简洁的操作步骤并且对各种完善的设置功能要兼顾到。

2.数据库分布式查询技术的应用

查询处理流程如下图:

3.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类别

平台的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信息的分类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

(1)业务决策信息

社区居民健康情况、传染病疫情、临床医学信息都包含在业务决策信息中,居民的健康水平可以通过这三项信息反映出来,并且这些信息可以提供居民的疾病发病和健康数据。

(2)管理决策信息

包括使用设备率、服务质量信息、人员出勤情况、工作量、业务明细收支等日常管理数据,它是领导决策和开展卫生服务情况记录的基础数据。

(3)经营决策信息

相应的人员素质和组织机构是获取决策类信息的基础,高资格的分析人员才能获取到优良的决策信息。

4.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建议

(1)因为这平台采用的是B /S结构系统设计,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网站维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2)在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中,运行成本和改革投入较大,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在大中城市中适用,而在计算机人才少、资金比较缺乏的边远城市不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3)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考评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考核的中心是公共卫生的落实。

(4)保证信心系统的运行安全

建立高安全性的信息系统并且邀请专业的人员来管理造作过程,避免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5)对服务队伍进行信息化培训

加强服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样管理质量得到了提高而且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5.结束语

在系统的设计中基本理念是操作简单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社区服务居民、系统服务社区这是系统实际的核心思想。通过对应用系统概述、数据库分布式查询技术的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类别、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建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节省了工作时间和用人成本。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管理的交互性、实时性、及时性,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居民能够享受到健康教育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社区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9(1)

[2]孟庆兰,贺孟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8):1417-14191

[3]李玉霞,曲江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成绩与发展障碍[J].社区医学,2006(7)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4

关键词 网格化 信息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团队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方便覆盖的区域,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

全科医师团队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服务管理为重点,为残疾人、长期卧床患者、老年人提供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档案服务及优先健康教育指导。以上门服务和全科门诊相结合;群体管理和个体管理相结合;健康促进和医疗服务相结合,在社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全科团队具体服务内容包括每月至少在社区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次;至少每季度或根据传染病的发病季节在社区宣传栏制作防病知识专刊;为社区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规范的动态管理和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孕妇、儿童建立保健册以及提供保健服务等。

网格化、信息化管理能实现信息共享,如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患者信息管理、诊疗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通过信息化打造一个综合性应用平台,实现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统合,为卫生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五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管辖居民24余万人口(常住人口近20万、流动人口有4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万余人,占总人口数9%,80岁以上老人1431人(截止到2010年6月底统计)。各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均是从克拉玛依市综合性三级医院因体制改革分出交给克拉玛依区政府管理。五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组建全科医师团队30个。其中一个街道社区中心在2009年6月做为政府试点全面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已将取证,其余中心也按照PDCA循环法(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要求进入试运行阶段。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工作已走在全疆前列。全疆来自不同的地市常来克区参观、观摩、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各中心每个团队是由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儿保、妇保)、社区护士等成员组建。各社区中心团队成员以楼幢为网格,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团队长根据各团队成员的专业特点及承担的工作任务分配给团队成员单元网格,每个团队成员管理社区居民400~500户家庭、1000~1500人口。根据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预防保健(计划免疫接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访视)、慢性病管理(目前管理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发挥全科医师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的优势,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全程管理,提高管理率,降低患病率。以全科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对纳入慢性病管理的社区居民进行全程管理,与以往条线分隔式的服务模式,在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心脑血管发病率及首诊血压漏诊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即是使链接区域的缝隙尽可能无,与以往的模式的有明显的区别。老年保健(75岁行动不便的老人的访视保健指导、80岁以上老人一季度体检健康指导)、妇幼保健(产后访视、婴幼儿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工作任务,各团队成员采取以主动服务为主的形式。

网格化管理的流程:①网格构建:依照住宅小区建立各社区的网格。②网格分配:团队成员将建立的健康档案资料根据软件系统显示的信息进行工作管理,了解并掌握所辖网格内居民的详细信息及工作的进程。③网格管理:根据软件系统显示的信息按照工作要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按要求随访的工作及时录入微机。对于有些中心的出诊诊疗等工作要求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④网格整理:定期对网格进行整理,及时补充和完善网格化的信息[1]。

评价指标和方法:①全科团队成员的认可度:主要采用访谈方式对全科团队成员进行调查,共调查百余人。②全科团队的工作进展:因为各街道社区中心因房屋改建、重建、新建等客观因素,2010年12月信息化管理统一启用,每个社区中心在下个月初前10天之内将团队成员工作量由各中心收齐统一上交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根据考核的标准进行考核,对于工作量不饱和的成员及时反馈各中心沟通。③社区居住民的满意度:根据前来就诊的患者、已建档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统一采用上级部门考核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来反映问卷信度,Cronbach′sa0.8696,信度较好,具有使用价值;问卷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Epidata3.1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通过调查了解到团队成员对网格化管理的认可度达到100%,认为快捷、明了,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加了解本社区管辖范围的基本情况。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全科团队的工作进展明显加快,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支持、满意率明显提高。结果见表1。

表1 网格化管理前后社区居民的满意率比较[例(%)]

讨 论

通过团队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模式,团队成员的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同时利用专业互补优势,不仅使社区居民获得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也使自身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完善全科团队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服务人群、服务重点、服务评价等项目进一步明确并严格落实。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提供网格预警信息,根据提醒显示此人的保健信息和慢性病管理者的信息。同时以住宅平面图的形式显示建档信息,根据网格内的信息提供应建档人员信息,大大提高社区全科团队的工作效率,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为每位社区居民配备了一名“健康守门人”。这种“一居一医签约”式的健康责任制,让民众切实感到了服务到位的同时,另一大好处就是实现了医患的互动,调动民众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自身的健康管理。团队医生的全程管理,医生与患者之间感情加深,是朋友式互相协作的关系,进而使患者配合治疗的参与性、互动性增强,依从性提高,对服药和生活方式的认知增强,最后所取得的结果是血压、血糖控制理想,并发症情况减少。

网格化管理使社区资源得到共享、优化和整合团队内部资源,有效解决了原有模式中重复服务、过度服务和服务盲区的矛盾[3]。但也存在另一方面的问题如因为网格化管理会存在相对而言信息的滞后性,就是居民的信息已有变动,但在网格内不能及时体现出来;还有网格化管理会缺少对全面的了解,可能只对自已网格内信息熟悉等。

克区政府考虑网格化管理模式需要硬件和软件系统到位、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各团队成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沟通水平,在此条件下才能有效运行,连续3年将大批工作人员分别派往内地学习、开会交流。同时硬件及时配套,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是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网格化管理的最大优势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对今后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亚琴,朱月伟,章菱.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全科团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0(12):1924.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区社区工作的现状和发展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为一体的社区共享平台,实现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化。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起连接区、街道、社区的社区信息系统,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供保障和支撑。到年底,实现街道、社区100%联网、100%建有门户网站,构建一体化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二)主要任务

1、建立社区管理信息平台

围绕社区业务和居民需求,结合社区管理服务内涵,统一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数据库,建成涵盖公安、民政、保障、卫生、计生、司法等8条线的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连接,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工作。

2、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平台

利用市“12343民生万事通”五大平台(呼叫平台、网络平台、短信平台、传媒资讯、服务大厅),积极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免费为市民和服务单位提供对接服务,形成便利快捷、精准高效的民生服务网络体系。服务范围包括社会福利、民生服务、家庭服务、培训服务、维修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社区导购、房屋租售、人才招聘等诸多方面。

3、建立社区服务门户网站

建设统一的社区门户网站,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一网式服务。网站主要包括社区简介、社会新闻、社区新闻、社区党建、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居务公开、政策法规、志愿者服务、电子商务、互动交流、办事指南、通知公告等内容。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以社区门户网站为依托,互联互通,形成三位一体的社区信息化体系。

三、实施步骤

我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统筹规划、系统开发阶段(年2月1日-3月31日)。研究区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聘请专业团队研发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软件,完成系统功能单体测试和整体性测试,开始进行社区信息数据采集工作。

(二)系统安装、协同应用阶段(年4月1日-4月30日)。完成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系统硬件、软件安装工作,加强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平台试运行,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三)完善提升、总结验收阶段(年5月1日-10月31日)。根据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试运行情况,对系统软件进行完善提升,组织有关部门与开发公司进行联合验收,总结社区信息化建设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社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协调。各相关部门、街道在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6

【关键词】社区网络平台;一站式;多元化投资

一、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

社区信息化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的状态,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可以概括为图1所示。

图1 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二、社区信息化的作用

从电子政务的角度看,社区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是电子政务的落脚点,辅助电子政务系统完成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责。

从电子商务的角度看,社区信息化所覆盖的巨大用户资源,是电子商务面向直接消费者的重要接口,能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厚实的基础环境。

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角度看,社区信息化对社区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和变革作用,信息化必然要求并引发政府政务、居民自治事务的进一步公开化。

从提升国民信息能力的角度看,社区信息化是国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提高国民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信息能力的有效平台,更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窗口;以社区信息化带动社区建设,以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信息化。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管理与基层社区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阳光政府、透明政府、便民利民为民政府举措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平安城市方略的推进,社区信息化必将走进每个公民的身边。

三、社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

国外社区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但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已经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比较成功的当推新加坡的“电子公民中心”,该中心以人生的整个里程为旅程,将现实世界中公民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真实再现于虚拟的数字世界之中,协同各部门、各机构的“一站式”、“一窗口式”服务,为公民提供一个完整集成的电子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商业、教育、国防、选举、劳动就业、家庭、医疗保健、住房、休闲娱乐、公共安全、体育与旅游等各个方面。

国内社区信息化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大决定,这一决定赋予了信息化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新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居民信息化意识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家庭上网逐步普及,为社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许多城市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大部分城市集中在社区网络平台、智能小区建设上,实现小区内的互联互通,依托小区网络提供便捷的物业管理和小区服务。部分城市开展了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了由热线电话、电子呼叫器、网络等方式形成的社区服务呼叫系统,通过呼叫网络系统,向社区居民提供家政、礼仪、咨询、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大量社区服务。少数的城市还开展了社区管理信息化试点建设,为了提高社区事务的管理效率,其中有的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尝试,有的城市以街道为单位组织开展试点,极少数城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考虑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实施问题。社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积累了一些开展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成功经验与方法。

在国内,基本上形成了三种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即北京模式——政府统一投资管理模式;杭州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模式和广州模式——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模式。

“北京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实行政府从上到下,统一投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杭州模式”社区信息化建设走的是一条政府搭台、企业投资运作管理的商业化道路,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结合街道社区管理软件系统和家居信息终端的社区信息化模式。杭州模式的特点在于务实创新,实现了政府与企业资源的组合。

“广州模式”以开发和推广社区管理软件、社区综合应用平台、社区综合业务系统为主线,以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多方共赢为目标,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最终形成了“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广州越秀区以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网络系统,统一系统平台”为目标,针对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在信息资源获取上各有优势的特点,双方共建数据库、共享资源,将社区综合应用平台重新定位为“条块结合,多方共赢”,利用综合业务系统,在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为居民办事的“一站式”服务。广州模式不仅很好的结合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

从国内社区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情况看,我国虽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区信息化的正常发展。

(1)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社区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局部运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资源缺乏整合,社区信息化的实用性有待加强;

(3)与社区服务信息化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

(4)居民的应用水平和参与率低,网络功能发挥不充分;

(5)社区管理和服务网络出现重复建设现象;

(6)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良性的自我发展机制等;

(7)人才基础薄弱,社区信息化人才短缺。

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一)坚持“政府引导、立足社区、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从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入手,通过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打破空间、时间、内容、形式的束缚,努力将社区信息化建设打造成“数字社区”、“全民社区”。

(二)各方参与者协同规划,建设规范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社区,实现“一站式”、“操作简单化”、“服务全面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

(三)发挥政府职能、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大力支持,是社区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相关部门与单位、社区居委会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四)强化宣传、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是社区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障。加大舆论宣传,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营造社区信息化的意识环境。社区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与支持,必须有社会中介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发动全民共同参与。

(五)不断充实、扩大和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三类人才队伍。一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二是建立一支信息网络系统的维护、操作队伍,确保社区信息化网络的稳定运行;三是完善社区服务网络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有关社区信息化服务中社区服务流程、规范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对社区信息系统内提供服务的企业、单位制定建立相应的规范和监督制度,并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六)坚持建立统一规划、建设公共平台,统一规范网络资源体制、统一投资建设分担机制、统一运行管理维护机制。

(七)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信息要及时、准确、合法、有效,保持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的生命力。

(八)关心基层,提升社区工作水平,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关注民生,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总之,在党的十精神指引下,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效率、现代化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基础,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2]刘杰.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高卫东.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三新”社区;科技社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入社区,整合更多的科技成果、科技资源汇聚社区,重点推进“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以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工作的重点。

1 我国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成为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深入、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的必要手段,社区建设中科技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二是以社区办公系统网络化为主的软件建设,三是实现以社区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形式网络化为目标的社区服务。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安防产品等技术成果,有效地满足了市民集咨询、救助、服务、娱乐为一体的日常需求,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公共事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创建“三新”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对科技、信息、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2 镇江正东路街道社区建设实践探索

镇江市正东路街道位于镇江市区东南部、毗邻古运河,是镇江市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辖8个社区。在社区建设中注重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民生改善,重视安防产品、环保产品的应用和推广,采用网络宣传和服务方式,应用远程教育、电子阅览室等形式,配合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强科技的宣传和普及。“十二五”时期,街道进行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普及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办事效率。以社区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加强新知识宣传和新技术示范应用,实现网上网下的服务网络,把社区建成以数字化和环保型为特色的科技社区,让居民享受科技成果,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3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社区组织、服务企业和居民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资源和工作流程,完成社区房屋、居民、办事、公文等各类资源的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和入库,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区基础数据库;对已有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整合,建立社区综合业务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营运体系和居民信息互动服务系统,增加沟通渠道和提升服务水平。系统架构如图所示。

3.1 社区门户网站

建立门户网站,进行社区基本情况和服务信息的宣传,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

3.2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对社区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志愿者、计生对象、社区内企业、出租房、营业用房、物业等信息的采集及人工录入或者导入,汇集各类部门数据而成的综合数据库,在平台中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并及时的记录和处理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等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

3.3 社区服务管理系统

实现社区的社区台账、社务公开、政务受理、协同办公等政务服务;社区老人关怀、宣传教育、求职招工、社区志愿者服务信息、民意民生调查等社区服务信息;通过网站和热线电话等方式,覆盖家政服务、外卖服务、教育培训、家电维修等商务服务。

3.4 社区矫正系统

建立社区矫正信息数据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服务卡,通过移动信息平台--企信通,以短信群发的形式发送各类信息,可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社区服务、集中教育、心理矫治活动等信息的告知,更大程度地提高矫正效果和监管效率。

3.5 信息互动服务系统

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结合社区服务工作的各项功能实现服务人员与居民的互动沟通,为社区服务人员和居民沟通架设了一条绿色通道,及时方便地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将社区服务延伸到社区外,充分体现主动服务和居民关怀的理念。

3.6 社区居民健康服务查询系统

通过与社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实现在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居民能够了解医疗保险的政策与制度,个人医疗健康咨询和查询医疗保险帐户信息,进一步保护和增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社区居民通过对系统的使用及熟悉,将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7 社区安防监控管理

在社区已有的安防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监控与管理界面,进行方便、简单监视、控制和管理,社区安保人员可监控各个重点场所的现场情况,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护社区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并可有效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提升社区的安全生活品质。

4 社区信息化建设意义

通过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在社区建设中达到了以下目的:

(1)信息化建设为社区管理基本信息提供整合分析的平台,为基层的服务人员提供一个管理的平台;为社区住户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服务人员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可通过网络、计算机、手机等信息化设施,便捷地进行数据传输、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和与居民间的双向沟通,使居民能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信息化手段提供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可通过实时监控设施,做到实时监管。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服务的及时性和多样性,达到全方位社区服务目标。

(2)社区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部分业务最终的实现必须依靠社区人员或志愿者等提供的服务,我们整合社区各种服务资源,与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实现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社区服务电话热线网络、实体服务网络“三网联动”以及信息服务与实体服务的“虚实结合”,更有效地推进“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的科技社区建设,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社区居民,实现居民的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吴炳权.关于智能社区信息化安防系统建设的探究[J].电子制作,2013(9).

[2]姚敏.江苏省社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09(11).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8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区网格化;社区管理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社区逐渐成为社会公众需求的交会点和基层社会管理的支撑点。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根据管理人口和地域范围,把城市市区划分为多个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网络手段对单元网格进行管理,向居民提供服务的一种管理形式。实施网格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社区办事效率,强化基层管理,实现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提高社会管理质量。

一、雁塔社区网格化管理现状

雁塔社区是楚雄市鹿城镇的一个纯单位型社区,为了加强社区管理,践行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积极实践与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

(一)建立规章制度,明确职责

网格化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是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制度建设明确网格化管理主体的职责。雁塔社区坚持“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的原则,制定了网格化工作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处置反馈制度;网格责任人员培训制度,社区网格员定期到鹿城镇参加网格化管理培训,提高社区网格员的管理技能及相关素质;制定了工作例会制度,雁塔社区每周一召开相关工作会议,总结报告网格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取得的成绩。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明确了管理责任:一级网格以社区为主,有社区党总支书记负责;二级网格按照行政区域及路线划分,分别有社区副书记和副主任负责;三级网格是在各区域的基础上形成,由社区网格化管理员及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四级网格是在三级网格划分的基础上具体到各个单位、商住小区楼宇、含所辖路段个体户。

(二)组建管理队伍,合理划分网格

网格管理队伍是网格化管理的中坚力量,是社区网格化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者,鹿城镇19个社区共招聘40名网格员,分配2名到雁塔社区,依据社区现有管理力量,在网格内配备相应网格服务管理员,网格服务管理员有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配有一名社区民警、一名综治协管员、一名计生协管员。并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员1名,组建了6人的社区消防宣传员队、10人的义务志愿消防队、10人的护林防火救援队,初步建立了社区网格管理队伍.结合实际情况,将社区划分为两个区域,八个网格,实行四级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队伍的构建,网格的合理划分,社区在人力物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达到了极佳的效果。

(三)签订管理责任书,制定配套巡查制度

创新社会管理落实网格化管理是社区每个工作人员、辖区各单位共同的职责,签订管理责任书,制定配套巡查制度有利于将工作的职责明确到单位、个人,强化合作。社区内12家企事业单位、3个商住小区结合实际制定了行政一把手、法人代表、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鹿城镇雁塔社区消防安全责任状》、《雁塔社区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确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目标到户,责任到人,层层分解指标,并认真组织实施。其次制作了《社区成员单位"五防”安全自查情况登记表》,从制度上保证了有效地开展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环境落实整治责任方面,社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市城管局积极支持下,安排了门前三包工作人员2名,与辖区内临街的单位、商住小区签订卫生管理责任书。

(四)建立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共享信息

管理信息平台是网格化管理的中介,是连接管理者、被管理者的枢纽。网格管理员通过管理信息平台分析辖区各种数据,处理各种突发状况。雁塔社区网格员对辖区内人、地、事、物和组织进行全面信息采集和管理,建立起了统计分析平台、考核评比平台、地理信息平台。社区书记副书记可以通此平台对工作人人员对处理事件的情况、办事效率一目了然,是社区重要的监督手段;电子地理信息平台是地图和卫星地图的区域,街道,社区,社区和其他信息标记。雁塔社区在三维地图上对辖区内街道、商铺、社区、小区、楼栋、房屋等信息进行标注,并将人口等基础数据进行自动挂接,这样能够显示所有楼栋,每一户房屋,以及户主和家庭成员的信息。这样对社区辖区内的人、物的变动管理就具有了实效性和及时性。

二、网格化管理对社区管理创新的成效分析

(一)社区管理手段更丰富,社区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传统社区管理手段单一,自实施网格化管理以来,社区依托各网格,充分利用各信息平台,把资源在网格单元内整合,实现了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社区网格员通过每日走访巡查辖区适时理解与掌握了网格内的事情明确了社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健康状况以及老人数量等社区实情,实现了“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社区服务水平全、办事效率全面提高。2015年雁塔社区通过走访发现居民困难户20户和患重病4人,并为他们发放低保生活保障金和申请了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对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登记造册,按时为他们发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实现了驻区居民“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有利于社区开展公共服务活动,强化基层社会管理

社会基层管理维系社会的秩序,关乎社会行为的规范,社会矛盾的化解,社会公平的促进,社会风险的应对,是社会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社区作为基层单位是强化社会管理的基础。雁塔社区以网格为载体践行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为更好的服务小区居民,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改善民生,雁塔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积极促进就业,群众的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物业等惠民便民服务,提高辖区群众的生活质量的。社区先后开展了“离校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健康知识讲座、道德讲堂等活动,指导和帮助就业,既提升了社区的知名度,又丰富和提高了志愿者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更赢得了小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健全了社区管理沟通机制

网格化管理要求建立一个健全的网格服务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困难,不断提高服务管理的实际有效性。在网格服务团队与居民之间构建了双向信心沟通机制。社区通过网格化管理激活了社区管理,动员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社会共治。社区相继开通了一系列的电子化服务渠道,如,社区呼叫服务中心、公共信息终端等。雁塔社区通过服务团体的组建、服务制度的建立和信息机制的畅通,细化了社区管理,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通过各服务团体以及这张无形网,畅通了居民诉求渠道,完善了沟通机制,在社区纠纷排查,民意沟通,民情联系等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面临的难题及解决的思路思考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在开展中还存在不足,需继续探索完善。

(一)积极发掘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及时获取更新数据

雁塔社区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突飞猛进,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导致辖区内流动行业、流动人口不定期的发生变化,导致社区在这一方面的数据获取以及更新难度变大。信息未更新以前对这些行业与人口的管理就只能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故而不能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为此,社区应以“网格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为平台,继续加强社区居民的服务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对于辖区内流动人口、流动行业的数据更新问题,社区应该积极发掘并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利用社区与相关部门的责任书,积极调动网格员、社区民警、社区消防队员及各单位负责人适时收集信息,及时反应该部门的人员流动情况。

(二)加大社区在网格化管理方面适当资金的支持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巨大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在2015年楚雄市共有52个网格管理服务被招募,这些新增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人员的报酬、工作场所、经费等都增加了基层政府的管理成本。现阶段,雁塔社区由于无经济收入来源,经费紧张,维持社区正常运转很困难,很多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社区得不到很好的宣传;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区域特点,周边局域网管不通,导致社区办公以及与辖区单位的对接、服务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这些方面政府应予以重视,在社区基础设施、办公设备等完善上给予适当资金上的支持。市政府应加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完善的网格员工资结构,逐步实现与社会保障职工平等待遇,留住人才。

(三)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完善社区各类信息台账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状态,辖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雁塔社区是一个新建社区有庞大的管理辖区及复杂的单位和商铺情况,这就导致社区在数据更新与信息录入方面缺乏及时性故而造成网格化管理信息台账的不完善。限制了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社区管理会出现漏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资源的浪费。完善信息台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社区应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现有资源,通过奖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社区网格员,激励他们尽职尽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严格按照信息台账的标准来设计与管理。其次,台账内容应该分门别类,网格员应体察民情、社情,及时与相关部门搞好对接工作,确保信息的的及时性并整合加工,将其合理分类做成台账,这样既方便管理又方便查找。

(四)加大宣传,增强社区公众对网格化管理的认知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社会管理,社区居民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甚至是一无所知。2015年雁塔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录采集过程中就有州教育小区、公务员小区的居民向社区网格员提出了疑问,网格化管理是什么,开展网格化管理究竟有什么作用。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网格化,支持网格化管理呢。首先,通常居民对网格化管理存在困惑,不清楚网格化管理是什么,怎么管理,社区可以举办一系列的信息沟通活动,通过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及相关单位的代表、各服务团体定期开展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社区在开展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应尝试使用制度上墙、服务团体亮相等方式,社区可以宣传专栏和黑板报等为载体公开社区的网格化管理相关制度、工作目标、网格员职责及服务团队等相关信息。在居民小区、路口等粘贴网格化管理通知,增强人们对网格化管理的知晓度。

参考文献:

[1]李妙颜.当代中国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问题及完善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2]张大维.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以武汉市汉江区为例[J].理论与改革,2006(5).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9

关键词:社区卫生 信息化 问题

社区卫生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水平必然会受到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没有公安、民政部门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掌握准确的社区人口底数信息,“全人群、全期、全方位”的社区卫生服务只能成为空谈;没有相关防保机构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无法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就无法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医疗中心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难以持续改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愿望也难以实现。

2. 多头管理,条块建设,破坏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整体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头管理结构之中,卫生行政部门、预防保健机构(疾控、精防、妇幼)、医疗中心、社区运营保障部门、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安、民政、计生、残联、教育等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业务执行和业务管理关系。这些条块管理部门往往出于自身工作的需要,自上而下建设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典型的“烟囱”式应用,包括计划免疫、疫病报告、妇幼保健、精防管理、基本医疗等等,一个人的健康信息被打散到不同的系统之中,不仅相同的信息重复采集,效率低下,而且数据标准不一,难以集成,“信息孤岛”由此形成,造成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居民提供生命全程的健康维护服务,就决定了在生命周期时间轴上各项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求,这是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相关管理、专业技术指导、业务协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和工作流程时务必遵循的原则,最大限度避免由于各专业垂直管理的需要,破坏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自身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3. 时间跨度大、管理需求多变,“死档”问题难以破解,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社区卫生服务的时间宽度大,而不同时期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管理需求都是不断变化的。从个人健康全程维护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环节采集的健康资料理应保持长期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这就必然会面对健康档案资料“多版合一”和“多档合一”的技术难题。目前应用的信息系统,技术手段落后,在解决结构化异构档案的动态收集和管理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导致大量的“死档”产生。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是空前复杂的系统,这是由专业领域的复杂性所决定的。相对于我们较为熟悉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而言,系统所涵盖的广度、深度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从过去医患关系为主的二元结构,发展为以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保机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复杂多元结构,对信息化的服务要求大大扩展,同时也带来了对信息服务跨度的巨大延伸,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要创新技术手段,突破关键的技术瓶颈,还要从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环境、制度设计、和流程设计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实现信息化与专业化得有机融合。

具体来说:

(1) 建立“数出一门、多方共享”的数据管理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应该紧密围绕“以人为本”的健康维护理念。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在生命全程范围内,系统、连续地归集和应用健康信息,是开展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大环境下,在相关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之间,建立“以人为中心”、“数出一门、多方共享”的信息共享机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理清社区卫生相关机构和部门的信息责任,明确各种信息源的责任主体和使用主体,而且在责任主体和使用主体间也能够建立长期、及时、有效的信息更新和机制,真正实现一方采集、多方应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资源价值。

(2) 转变信息组织和管理思路,变“垂直分割”为“垂直接口”模式

作为支撑医疗卫生网底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该成为现代卫生管理的信息之源,应该转变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在优先保证社区卫生健康维护工作整体性的前提下,将传统的垂直业务信息管理,转变为以社区卫生整体数据资源为中心,应用需求为导向的水平管理。以健康维护为主线,以电子健康档案为骨架,全面整合各专业领域的健康资料信息,为每个社区居民建立一棵伴随其生命全程的健康信息树,这对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并持续满足上级专业管理机构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建立基于标准化数据集的电子健康档案采集和管理平台

贯穿生命全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是随着时间不断滚动累积的,信息的内容、结构、使用方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CHSIS作为基础数据平台,需要建立“最小数据集”的管理机制来应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变化。最小数据集是用于描述人群或个体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字典,是构建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也是实现健康档案信息标准化,促进居民健康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的重要基点。

社区信息化管理篇10

1.社区档案管理的内涵

社区信息资源属于信息的一个部分,它与城市和各级政府的信息需求紧密联系,它不仅仅是可以直接为城市和各级政府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是反映社区发展和生产力现有水平的标志。通过人们的参与,获取信息并使其成为信息资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力管理介入对于社区信息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科技进步和社会繁荣已经与信息丰富度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社区档案管理过程中通常运用现代科技管理并使之实现最大的存在价值,进而实现社区档案的最佳效用。社区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从以图件文本为主向以电子档案信息为主发展,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需要跟随时代脚步采用最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档案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

2.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探究

2.1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重点的认识不足

社区档案管理水平低,最大的原因还是工作人员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尤其是“重管轻用”的错误认识比较严重,还存在重视管理,忽视利用的问题。这种对重点把握的不到位会导致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不平衡。

2.2社区档案管理体系尚未全面建立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需在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标准下完成,这是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因为社区档案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再加上管理方法欠缺科学性,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按照标准进行社区信息资源的建设。

2.3信息安全防护不到位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信息安全也成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首要问题。从我国目前信息资源的安全状况来看,社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硬件、软件和关键技术主要还是靠从国外进口,这对社区档案的安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使得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顾忌。

3.针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难题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3.1更新观念,增强认识

在对社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全面稳定落实每一个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细节。社区档案的最大好处在于便于社区信息传播利用,只有在充分的传播利用中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效用。此外,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还在于明确社区对信息的需求和建设的方向,社区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都需要需求来指引。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档案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探究,引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社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对于档案信息的意义也变得越发重要起来。怎样在信息化的环境当中提高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也成为需要重视的方面之一。对工作人员信息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对社区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具备精确的判别能力;能够做到对社区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利用。概括起来就是能够识别需要什么信息,并且知道怎么获取信息,怎么利用获取的信息。社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以自己的专业信息素养为基础,熟悉社区信息的内容及使用方式,掌握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是信息获取、传播、处理,包含信息利用在内,这样才能够高效的进行管理工作。

3.2加强力度,完善体系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必须对社区信息管理和使用加强力度,使得社区档案管理的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社区档案的价值和工作量有所预期,投入相应的财力物力,保证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与要求相适应。此外,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信息资源专业人员,虽然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档案工作的各个领域,不同的企业单位、不同的公司部门人员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但是信息的管理和搜集工作量很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需求也就大,所以,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完成这项工作。在专项资金和工作人员落实之后,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社区档案管理体系,确保其运行能够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标准的依据和规则。

3.3确保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要素。如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那么社区档案管就很难发挥效用。所以,社区档案必须要进行一体化建设,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强化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保证社区档案在安全的条件下发挥效用。强化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实施严格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能够把信息安全隐患消灭在襁褓中,避免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