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十篇

时间:2023-11-21 18:13:15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1

关键词: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理性生态

0 引 言

技术创新是实现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而形成现实财富的主要途径,更是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手段。在既往的陆地文明发展历程中,在以经济发展为主旨的价值导向导引下,技术创新在带给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忧思的东西,如“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使资源耗竭加速,肆意的排放和对治理的轻视使环境问题越发严重等等。海洋技术创新是人类在一个全新领域――海洋把人类文明推向新高度的实践活动,当前,尽管我们尚处这段伟大实践历程的起始阶段,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告诉我们,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上,我们必须在对传统陆地技术创新模式的扬弃性反思中对海洋技术创新的旨向及其实现问题做出科学理性的回答。

1 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提出

1.1 生态化技术创新概述

技术创新是经济实体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变化,借助内外力量进行技术变革或创造并使之商业化的技术革新活动。技术创新过程通常包括选题、研究、生产、技术扩散等多个环节。

生物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概念提出的哲学意义在于它带给了人类面对世界的新理念――生态世界观。生态世界观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变革世界的实践中,应把对象和它存在的环境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考虑对象自身及其内部联系,也考虑它与外环境的联系与协调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对“生态化技术创新”范畴作如下解读:从技术与社会关系层面而言,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主体在所秉持的科技价值观、发展价值观较为合理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应用于实际生产、同时符合生态学规律(即实现技术系统的运行与结果被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一能量一信息循环过程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政治一经济一文化互动过程)的技术革新活动;从技术系统内部而言,生态化技术创新尚有通过某一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而带动相关技术发展之意。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有本质的区别,其主要区别见表1。

“化”是标志事物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的语言范畴,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现及其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1.2 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提出

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形成一种理论、观点的基础,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提出同样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社会条件。

1.2.1 对传统社会发展观和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是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传统社会发展观是一种经济发展观,它基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信赖和人对自然的支配性地位,其特点是:在国家层面,强调工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家发展中的根本地位与作用,通过高投入追求高速度、高产值;在个人层面,以人类自我为中心,强调人的物质需求满足的优先性。传统经济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物本主义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在客观上使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转向创新的经济价值,把创新的目标定位于如何使经济活动更富有效率地开展。二战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增长理论便是最好的诠释,如索洛・斯旺的“技术进步论”、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均强调从经济目标出发来衡量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且认为,实现发展的途径就是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通过技术进步来增加社会财富。

但是,在现实层面,只注重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技术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却已陷入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即“技术创新规模的无限扩张性与资源生态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技术创新目标的单一性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技术创新价值追求的片面性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全面性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观的如上缺失与在实践中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强烈的质疑与反思,美国学者雷切尔・卡逊在其《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揭示了杀虫剂等化工合成技术创新所造成的全球性污染和生态危机,质疑了现代人征服、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狂妄态度;1972年米都斯代表罗马俱乐部所作的《增长的极限》则揭示了由技术创新所致的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的矛盾可能导致的“增长的极限”。这些质疑与忧思加之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惑客观上导致了新的自然观、社会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进而使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化转向成为必然。

1.2.2海洋在地球生态系统所占的重要位置决定了我们必须做到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海洋不但是全球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科学研究表明,海洋每年可吸收一半人类活动向大气层所释放的CO2;大气中的水分有86%来自海洋;海洋环境调控地球热量和气温的能力和大气环流基本相当。在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已经记录到的海洋生物物种有20 278个,动物界的物种数量多达12794种”。可以说,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全球气候、环境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系统角度看,和其他许多系统一样,海洋发展与改变是一个自然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并对外界行为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海洋系统因其自身特有的结构与规模而有较强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有限度的,一旦人的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超出其自组织能力范围,海洋将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报复”人类,作为工业文明负产物之一的温室效应对人的影响许多就是通过海洋表现的。如今,有关海洋开发的技术与产业正不断涌现,人类对海洋的扰动正不断加强,基于此,在海洋技术创新中,我们务必应关注技术创新的生态化问题。

1.2.3 人们历史活动道路的“路径锁定”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慎重选择海洋技术创新的道路

同社会总体发展道路一样,人们在某一领域的活动道路同样既受规律的制约、又不否定主体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虽然,人们历史活动的道路具有选择性,但是,从选择的结果看,任何选择都存在“路径锁定”性。所谓“路径锁定”,指人们在历史活动应走道路的选择中,往往面临多次与多种选择,每选一次就是一次道路的分岔,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对特定道路的锁定,更意味着失去了走另一道路的机会。“路径锁定”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对于每一次活动道路的选择,人们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因为历史之路不可以重走,只能在付出代价后修正其方向。那么,影响人们道路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呢?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当前,我们正处在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起始阶段,从这一点而言,人类也正站在新的岔形

路口一在一个全新领域将选择何种技术创新道路模式一海洋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是我们面临的一次重要选择。“历史向未来敞开大门”,在抉择关头,我们不应忘记陆地工业文明以来传统发展观与技术创新道路模式所致的后果,环境污染、气候怪异、荒漠化加剧、资源枯竭等留给人们永远的心痛。痛定思痛,到底什么是主体真正的利益与需求?答案不言自明。在既往的陆地资源利用方面人类已经因“走错道路”而陷人了发展困境。如今,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如果我们再走传统的“经济至上”的发展老路,则意味着对绿色技术道路的放弃(路径锁定),最终,人类在陆地的“悲剧”将在海洋重演。

1.2.4 海洋技术的“高技术”属性与“汇聚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关注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问题

当前,海洋技术主要包括海洋能源开发技术、海底矿产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开发技术、海洋空间开发技术等。人们通常认为高技术有六大技术群: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其中,“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目的是拓展人类的生存领域,获取更多的资源,是其他四大技术在特殊领域的运用,在应用中反过来也推动这些高技术的发展”。显然,海洋技术具有“高技术”属性。高技术具有“汇聚性”特征,它往往汇聚多科前沿技术,如IT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技术的汇聚特征使它不仅依赖其他技术,而且可以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其为核心的技术群呈现生态性特征。所以,诸如海洋技术的高技术本身有个生态的问题:从其本身系统看,有个优化组合的问题,我们应按照生态学规律使技术的组合形成竞争、共生、再生关系,从而促进技术群的发展;从其与环境关系看,不同的技术组合与环境问的关系也不同,如可以形成促进与抑制、适应与改造等关系,相应地能引起不同的环境效益。海洋技术的“高技术”属性与“汇聚性”特征要求我们务必关注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问题,使海洋技术活动既能实现群内技术的优化组合从而带动相关技术发展,又能处理好眼前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 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概述

得益于对海洋重要地位的认知以及对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和技术创新社会后果的反思,我国在海洋生态化技术的应用方面已迈开可喜的一步。

2.1 在战略安排方面,海洋循环经济一技术发展战略得以确立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处理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一技术系统,是人们在对自然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等规律认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科技和经济手段,通过对经济一技术系统进行规划、控制,达到自然资源利用循环化、经济与技术互动化、经济与环境友好化状态的一种生态经济一技术系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海洋“技术一产业一环境”生态化发展战略,统筹海洋技术、经济、环境的发展。《国家海洋高技术专项发展规划(2009~2020)》明确指出,要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和综合管理,实现海陆系统的整合、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海洋经济与海洋技术的相互支撑、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共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一技术发展战略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方面迈出了认知上的重要一步。

2.2 在技术创新方面,多学科海洋技术群兴起,海洋炯的最大化利用引起人们关注

炯是表征能量品质的一个概念。我们把一定环境条件下能量中的最大限度转变为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称为该能量的炯。对于自然资源而言,我们可以用炯来衡量其优劣,同时,也可以用炯思维方法寻找产生和利用最大炯值的途径。如某一土地资源,是让它保持为森林植被产生的炯值大,还是保持为粮食生产的炯值大,可以通过计算其产生炯的速度加以确定;某一矿藏,如果其炯值很小,我们是否应考虑留待技术成熟之时再行开采?因此,“从炯的角度考虑资源问题,发现、合理使用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就是使得到合理利用;对可再生资源来说就是设法保护可再生资源产生炯的再生机制……资源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炯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基于此,综合利用和开发海洋,合理利用海洋之炯,应是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当前,在我国海洋技术创新活动中,多学科海洋技术群正不断兴起,已形成如下技术群: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与深海勘探、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能开发利用等。相应地,这些技术(群)的产业化过程形成了可观的海洋技术产业群,已成长出许多大的海洋产业、企业。如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海洋资源勘探技术、深海运载技术、深海生物基因利用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2.3在环境效率方面,立足海洋炯的节约,加大环保力度,提高了环境效率

传统的环境保护理论往往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强调保护环境对人宜居与生存的意义,此点对于我们倡导海洋环境的保护依然重要,毕竟海洋系统是地球生态系中最大的子系统,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不难感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意义。但是,从炯维度而言,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更有全新的意义。一般而言,人们为了保护或恢复环境的功能,往往要消耗大量的炯。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环境就是对系统炯的节约。所以,在经济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的承受力与破坏问题就是利用与保护有限的堋、提高环境效率的问题。基于此,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以最大限度提高海洋环境效率。其中最令世界瞩目的做法是加强沿海工业规划、强化企业达标排放措施的落实、坚持季节性休渔制度、加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力度等。

3 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我国海洋生态化技术应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其尚存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不单为我国独有,而且带有世界普遍性。当前,我国在实现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3个“不对等”。

3.1 多学科研究与向多领域辐射不对等

知识只有共享才能增值,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倡导自由软件运动的托瓦尔兹宣称:“只有在社会能自由地享用创新的成果时,创新才是对社会的贡献”。海洋技术具有“高技术”属性,具有“汇聚性”特征,它汇聚了多学科前沿技术。当前,依赖其他学科技术,海洋技术研究已在许多方面取得强势发展,但遗憾的是,海洋技术向其他领域、产业的辐射力却很小,如海洋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依然未能解决许多沿海城市的淡水匮乏问题、海洋深海极端基因开发技术尚未能有效渗透到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这种不对等显然有悖“生态化”的本意。

3.2 基础开拓性研究与获益开发性利用不对等

基础开拓性研究是海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但在当前,基础开拓性研究与获益开发性利用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表现为:从事开拓性研究的人少,从事获利性开发的人多;基础开拓性研究的投入少,获益性利用的投入丰厚。这种失衡显然也不利于生态化海洋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3.3 生态化创造与非生态化消费的不对等

技术创新中,人们研究什么、生产什么、倾向于何种技术的传播等由何种因素决定呢?“消费的现实”及“消费预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马克思曾言:“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因此,实现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倡生态化的消费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生态化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可持续的消费。生态化消费能催生绿色市场,并进而刺激生态技术的发展。当前,我们一方面努力去实现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但在现实层面,许多非生态性消费的行为却充斥于我们的生活,诸如对渔业资源的滥捕、对海洋资源的不成熟开采等无不表明,技术的生态化创新目标的实现有一个消费壁垒的问题。

4 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原则

海洋技术创新是人类在一个全新的实践领域――海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进行又一文明运动(前一个可称为陆地工业文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那么,人们在具体实践中应遵循哪些中观层面的原则呢?如下原则的提出系基于对历史的反思、对包括海洋科技在内的科技发展趋势的研判和对未来全球合作的希冀。

4.1 合理使用和保护海洋焖的原则

在海洋技术创新过程中,人类应站在“生态、综合、未来”的角度,致力于海洋炯的合理使用和保护,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在设计开采海底锰结核、重金属软泥时,应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再生机制的保护(如锰结核具有再生性)等问题;在未来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方面,我们在建设诸如海上机场、海上工厂、海上油田等设施时应考虑噪声污染对动物的影响、排泄废物对水体的影响等,以提升海洋的整体炯值。墨西哥湾海上油井漏油事件对海洋资源的灾难性破坏已经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4.2 实现创新主体“理性生态”和谐化原则

正确的技术创新价值导向是实现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进而走好“第二段”道路的观念前提,而实现创新主体“理性生态”系统的和谐则是其行为保证。在海洋技术创新实践中,人类首先应有起码的科学理性,不盲目而为。在实施任何一项海洋开发性技术工程时,人们不但应思考对所开发领域知识的认知度与所运用技术的成熟度问题,努力做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更应开展应对“技术后果”的研究,努力使排向环境的高熵物质减少,避免系统内熵的“摊平”。其次,应保持适度的技术理性。技术理性以其活动旨向上对效率、可控的追求和手段上的对逻辑推演、程式控制的运用,在促进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显而易见的作用,但正是技术理性的这种作用导致了人的技术理性向技术崇拜的转向。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洋美好的资源前景正逐步显现,但同时也容易激发人的贪欲。在海洋技术创新中,人类应保持适度理性,抑制张狂,避免扩张性、征服性技术的泛滥,毕竟既往的陆地技术活动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第三,价值理性符合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恰如舟之舵,在理性系统中,价值理性规制、导引人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对具体主体而言,价值理性从来不空洞抽象,而有其具体的内容。因此确立合理的价值理性对实践主体很重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只是经济人,更是文化人、价值人。海洋的特点及陆地文明发展的历史教训要求创新主体应以人类的长远发展与全人类的利益为重,摈弃自利性思维,以合理的价值理性引导海洋科学认知、抑制技术理性的张狂。

4.3 坚持“海洋消费生态化”的原则

前已述及,在技术创新中,人们研究什么、生产什么、倾向于何种技术的传播等受人们的“消费的现实”及“消费预期”等因素影响。因此,在致力于实现海洋创新技术生态化的同时,提倡生态消费很重要。在海洋消费方面,生态消费意味着控制以稀缺海洋资源为基础的产品消费(如日本人对鲸的无节制消费使其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意味着摈弃“竭泽而渔”式的畸形消费、意味着不在消费资源的同时把污染留给自己。总之,海洋生态消费观的确立是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重要“环境”基础。

4.4 全球协调的原则

倡导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目的在于实现对传统技术创新模式的扬弃,以新的技术创新道路模式在一个全新领域――海洋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却要有赖于世界性的努力,这是由于:其一,海洋特殊的地理相通性(几大洲均通过海洋而连接)使得目标的实现仅靠某个或几个国家、地区几乎不可能,如在环保方面,一个国家保护而多个地区污染,可能使该国的努力付之东流;其二,在短时间内,率先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的国家、地区注定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发展代价,这使全球性激励和补偿机制的建立变得必需而紧迫;其三,基于“经济人”本性的各类主体的利己行为必须有国际范围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去遏止。

总之,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落实离不开全球的协调与合作,只有当大多数人真正将海洋当作全人类共有的家园而共同呵护时,才有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shdvastaya P.Ecocentric management in a dsk soeiety[J].Acad- emy of Managemnt Review,1995,20:113.

[2]徐四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J].科技与管理,2005,7(5):119―121.

[3]张传荣.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4] 吕乃基.科学与文化的足迹[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157.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2

【关键词】海洋功能区划 环渤海区域 遥感技术 空间分析

海洋功能区划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一项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是指根据海域及相邻陆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和地理区位, 并考虑到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划定的具有特定主导功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1]。海洋区划的目的是控制和引导海域的使用方向,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此为依据并结合环渤海区域的地理特征,我们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对环渤海地区进行了海洋功能区划。

一、研究区域的地理特点和资源禀赋

(一)地理特点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其海岸带自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的蓬莱角,环渤海海岸线总长约3784km。沿岸包括辽宁省(部分)、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部分),渤海水体容积1385km3,海域面积约为7.7km2,其中滩涂面积5123km2,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有406个[2]。渤海海域平均水深18m,小于10m水深的浅海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6%;最大水深86m,位于渤海海峡北部的老铁山南部的冲蚀谷底。渤海按照海区特征分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按照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渤海可划分为辽东半岛西部、辽河口邻近海域、辽西-冀东海域、天津-黄骅海域、莱州湾及黄河口毗邻海域、庙岛列岛及邻近海域、渤海中部7个重点海域。环渤海区域主要包括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

(二)资源禀赋

由于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是渤海形成了独特地自然生态特征,入海三大水系分别注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形成了辽河三角洲湿地、海河口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渤海的主要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港口资源、石油及矿产资源、海盐资源、景观资源和滩涂资源[3-6]。

1.渔业资源。渤海平均水深比较浅,盐度低,水质肥沃,主要经济渔业资源以暖温性种类为主,占海区渔业捕获量的70%以上。其中渔业资源种类有44科,102种,盛产小黄鱼、带鱼、鲈鱼、鲐鱼、鲅鱼、青鳞鱼等海洋经济鱼类; 产有对虾、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

2.港口资源。渤海拥有大量的基岩港湾岸段, 水深较大, 宜建港岸, 部分岸段可建万吨级深水大港。环渤海地区5000多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40多个各类港口,港口密度是我国四大海区中密度最高的一个。其中主要的港口有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京唐、黄骅、天津、龙口、蓬莱,码头总长度超过10万米占全国海港码头总长度的1/3。

3.石油与矿产资源。环渤海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也是我国最早进行海洋油气探测、开发的海区。海上油田与陆上的胜利、大港、辽河三大油田连成一片, 共有油气区64个, 是我国第二大产油区。其他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金刚石、钻石、金红石、铁、煤、菱铁矿、滨海砂矿、滑石等, 全区有23个固体矿产区。

4.海盐资源。渤海沿岸共有16个盐田区, 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近20年来盐田的总面积基本保持在30万hm2, 占全国比重的65%-80%左右,而且渤海的滨海平原还分布着着数量很大的卤水资源。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渤海海洋区划为目的,以遥感技术为手段,在分析渤海海洋经济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海洋区划。通过ENVI软件对2010年环渤海的TM影像进行解译,采用数据收集、室内分析、野外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海洋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二)指标体系

海洋功能分区是指彼此相对独立的区域分区。在资料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地理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全面分析海域使用现状及各单项资源分区资料,并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区域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等自然属是功能区划的基础,是划定功能区的首要因素 。

三、结论

渤海海域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环境属性以及空间数据信息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直观表达。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建立系统参数模型,对海洋信息管理和区划提供技术支持,使传统复杂困难的大尺度空间数据的深层次分任务变得简单。ARCGIS是功能强大、直观的桌面地图信息系统,它具有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将抽象的海域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以可视化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在海洋功能区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GIS进行区划可以提高海洋资源信息的管理水平,存储大量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海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支撑研究海洋区划提供便利。

因此,在开发利用渤海资源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对海洋功能进行区划研究,结合新兴的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真正实现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GB17108-1997.海洋功能区划技术指导[S].1997

[2]张宏声.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概要[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3

[3]刘容子,吴珊珊.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李长义,苗丰民.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5]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R].天津:天津市人民政府,2008

[6]国家海洋局.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

[7]国家海洋局. 2009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8] 国家海洋局.2009年渤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3

【关键词】海洋;GIS

一、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地理、遥感、测绘、环境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它以具有位置、属性等的空间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空间数据库,利用空间建模和分析方法,提供多种环境、资源等的时空变化信息,从而为科研、管理与决策服务。GIS系统在陆地上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在海洋学中的应用需求也日益广泛。

海洋学研究数据量大,数据具有多源、多时相,多尺度的特点,且不同海洋学科间数据表示与存储方式差异很大。通过开发海洋GIS系统,可以对海洋基础数据进行高效的组织管理,从多个层次上对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使海洋时空数据的组织过程更加详尽、清晰.本文将对海洋GIS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做一概述。

二、国外研究进展

海洋GIS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国家海洋测量局进行的航海图自动化制图。20世纪70与80年代海洋数据采集技术飞速发展,到90年代获取的数据量爆炸性增长,这促使了海洋GIS研究的深入发展。1990年Manley 和 Tallet,阐述了海洋GIS在海洋数据的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面的重要作用。1992年Caswell讨论了应用GIS技术进行海底沉船等搜索和发现。90年代初期,美国全球变化计划(U.S.Global Change Program)下设立RIDGE计划对全球大洋中脊的多种关键过程进行研究。实验产生了大量数据,包括:海底热液;水下火山微地貌;洋底地震的量级与深度等。1994年Mason等遥感数据和in-situ数据(海洋场实验调查数据)结合起来解释中尺度海洋特征,并进行气候变化预测。1995年Wright等主要讨论东太平洋洋中脊的地质解释,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使用GIS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制图。1996年FAO出版渔业技术论文集回顾了GIS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同时指出了海洋渔业GIS数据库构建时的必须考虑的几个方法问题:3D环境,时空变化,模糊环境,以及统计变量制图。

三、国内研究进展

90年代初陈述彭提出了“以海岸链为基线的全球数据库”的构想。陈述彭、刘高焕、励惠国等开展了GIS和遥感支持下的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涉及湿地保护、土地盐碱化、海岸带土地管理与遥感监测等,但主要侧重于陆上部分。90年代中海岸带空间应用系统研究开始出现。林珲和闾国年等将潮流模型与GIS结合起来研究中国海的潮波系统。裴相斌等将动力模型与GIS 结合起来研究渤海湾的污染扩散。王红梅等开发了海洋油气资源综合预测系统,推动了海洋油气资源综合预测地理信息系统的产业化发展,为我国海洋GIS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邵全琴、周成虎等提出了海洋渔业数据建模的扩展E2R 方法。“九五”期间以东海为示范区,开发我国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业务化运行的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重点研究东海三种经济鱼类:带鱼、马面与鲳鱼。

四、海洋GIS应用软件发展概况

1987年,MRJ公司将ARC/INFO应用于海洋数据分析应用,在1980年后期至90年代初,用ARC/INFO,Genamap和Erdas软件包定制了多种二次开发方案,并于1993年推出了全球海洋影像和数据集(Marine data sampler)。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太平洋制图中心为开发、管理和发展美国太平洋岛屿的专属经济区而设计和开发了一个集成的海洋信息系统,该系统着重开发了空间海洋数据的处理、GIS和制图系统的集成、三维数据结构、海洋数据的模拟和动态显示等功能。美国矿产资源管理服务部门与ESRI 公司合作开发了Deepwater GIS 的软件系统。在我国,苏奋振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海洋渔业渔政管理的诸多问题,以现代系统工程的思想,在东海渔业数据仓库的平台上搭建了东海渔业渔政综合管理系统,为东海渔业生产管理、渔船动态监测和三证管理提供了技术路线,系统基本上实现了渔政管理的生产指挥调度、资源保护等几个基本要求,为我国实现大渔政的政策提供了技术方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海洋863 计划820(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题中,开发了面向海洋油气资源综合预测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五、海洋GIS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海洋数据的独特性,以及海洋与陆地在GIS研究方法上的差异,目前海洋GIS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基本表达”问题。陆地表面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牛顿框架、刚性的二维系统,可用于特征定位。海洋缺乏刚性框架,在海洋环境中几乎没有静态特征可用于制图。

2)数据缺乏问题。海洋常规观测得到的数据在时空上不连续,数据量非常有限。虽然卫星数据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规观测的不足,但是卫星观测仅限于海洋表面,无法进行深层次观测。

3)不确定性问题。GIS的对象和实体为中心的研究思路难以应用于海洋学问题。海洋科学在处理问题时通常以要素“场”作为研究中心。由于海洋现象的动态性等原因,海洋现象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某些时候还需要海洋专家的专门定义和确认。

4)海洋GIS软件问题。海洋GIS系统开发仍然存在传统GIS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以图层为处理的基础,处理能力弱。二维的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限制了应用范围。静态、单时相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限制了分析决策事务的实现。

六、小结

海洋GIS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海洋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海洋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海洋学研究的问题与数据的特殊性,在GIS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海洋学的发展以及GIS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海洋GIS必将成为海洋学研究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陈述彭,钟耳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透视[J].地理信息.1998,(3-4):42-45.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4

关键词:和谐海洋;海洋社会;海洋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海洋世纪,海洋社会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海洋社会的研究,在全球化和生存关怀的语境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和谐海洋社会建设服务于海洋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海洋社会稳定的维护,归根结底,是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和谐海洋社会的内涵

什么是海洋社会?杨国桢认为:“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海洋社会群体聚结的地域,如临海港市、岛屿和传统活动的海域,组成海洋区域社会。”庞玉珍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崔凤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张开城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是海洋社会。”

和谐的海洋不是人不“在场”的海洋审视,而是人“在场”的前提下海洋系统状态和海洋活动的科学思考、行为选择。因此,和谐海洋社会不是一种海洋自在的表征,而是全面考量人的活动中的互动和人的活动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和互动状态。所以,和谐海洋社会涉及人与海洋的关系和海洋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旨在实现人海和谐共处、双向给予和海洋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海洋文明健康发展。

建设和谐海洋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注重资源开发的适度、有序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培育,关键在于海洋物质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和谐海洋社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和谐海洋社会建设需要正视海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是海洋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

(一)“三渔”问题中的不和谐音符:弱势群体如何走出困境

2004年9月8日《法制日报》刊载来自农业部渔业局综合处的一份材料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渔”(渔业、渔村、渔民)是“三农”的重要内容,渔民是农民的一部分。然而在不少地方,“三渔”问题就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2005年1月21日南方网专稿:《“三渔”问题不亚于“三农”问题渔民转产转业迫在眉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捕捞渔业经济滑坡、部分渔民生活非常贫困,甚至出现返贫。如湛江32个渔港有18个渔港没有资金投入建设和维护,渔港基础设施破损,渔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安全得不到保证。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等原因,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受国际海洋新制度实施及北部弯划界的直接影响,渔区大面积减少;加上油价上涨、捕捞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渔业面临严重的冲击。2007年8月10日羊城晚报以“出海动辄亏损渔民出路在哪”为题报道:渔民出海总亏本,有的干脆把船废弃,不出海。

(二)海洋管理中的不和谐音符:政出多门,“群龙闹海与群龙管海”

沿海省市的海洋开发思路和举措都是值得肯定的,但“行业用海矛盾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表现为开发上无序无度,管理上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群龙闹海、群龙管海”是近年来从专家到官方的共同忧虑。“群龙闹海”导致开发上的无序;“群龙管海”导致管理上的虚位、缺位、越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规避责任、无视后果、从众心理、观望态度、短期行为、本位主义、政策盲区、合作陷阱成为常态。项目研究将结合蓝色产业带管理探索海洋综合管理的有效形式。

(三)人海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符:开发无序与环境危机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大规模、高强度的不当海洋开发加速了中国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加剧了海洋环境灾害发生的频度,直接威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也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据统计,每年从工厂和沿海城市直接排入海水或是经江河间接排入海里的污水达100亿吨,致使海洋生物链遭受破坏。近年来,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盲目围海造地、大面积挖砂采石、乱挖珊瑚礁、滥伐红树林等活动,严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赤潮发生频率,规模和危害大增。

(四)海权问题中的不和谐音符:海洋国土危机四伏

中国的海洋处在多事之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临海国家海域划界的潜在矛盾逐渐表面化。除了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以外,其他海域都与相邻、相向周边国家存在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的争端。尤其是中国南沙群岛海域已经呈现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海域被瓜分的严重局面。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形势十分严峻。占中国陆地面积1/3的“海洋国土”安全正受到多方面威胁:150余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面临被瓜分危险;40多座岛礁目前已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富饶的海洋资源每时每刻在遭到邻国不断攫取,维护海洋权益刻不容缓。但海洋维权困难重重。前国家海洋局长王曙光表示,这项工作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军事、科研等许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作。国家需要有完善的法规、综合性的政策、明确的目标,需要建设相应的机构和队伍,形成协调机制。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维护海洋权益的法规还不健全。二是海上执法力量分散、执法体制不顺、执法船只和设备相对落后、执法资源得不到有机的整合。三是维权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严重滞后,问题千头万绪,缺乏整体考虑。四是中国维权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特别是海洋权益信息决策系统,海上维权监控和应急响应系统等还远远没有形成。

(五)协调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海洋经济不能一枝独秀

国家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由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和谐的海洋社会也一样。如前所述,建设和谐海洋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注重资源开发的适度、有序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培育,关键在于海洋物质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海洋法治中的不和谐音符:执法不力

1996年中国制定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海上执法力量薄弱,对违法行为的监督、打击力度不够。现有巡航执法队伍分属不同部门,执行部门各自规定的使命。由于部门执法力量之间缺少配合与协作,不法行为有空可钻。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执法队伍装备普遍很差,技术手段相当落后,不少部门巡航监视船舶数量少,船体旧,性能低,必备器材严重不足,飞机、遥感接受装置等先进设备更显不足。海上犯罪是相对于陆上犯罪而言的,是指发生在海上(包括港口、码头、浅海、滩涂),侵害海上目标(包括船只、网具、船用仪器、渔货、钱财直至海上作业人员),主要以船只为载体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海上犯罪活动严重干扰正常的渔业、航运,威胁生命安全。如海盗、武装劫持、恐怖主义、偷渡、非法贩运人口,贩毒和贩运武器等。

(七)海洋观念中的不和谐音符:只见“雄鸡”,不知有海

面对当今严峻的海洋形势,我们的海洋观教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却没有及时跟上,心中不知国土有海。《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9月11日以“中国海洋观教育十分薄弱”报道,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1995年,广东省出版一本教育青少年的《新三字经》,曾引起海洋界人士极大的不安。由于作者和编辑都缺乏海洋意识,有关国土观念的教育,完全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黄土地,而将祖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统统摒弃在外。2000年国庆节,北京中华世纪坛向公众开放。精致的入场券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圣火广场,用960块花岗岩铺设而成,面积为960平方米,象征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广场东西两侧的叠水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之后,“世纪之夜”大型群众联欢晚会和2001年1月1日中华世纪坛开幕式纪念册的有关介绍词,再次重申了这个象征意义。表明当前进行海洋观教育,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是多么重要。

(八)海洋决策中的不和谐音符:局部思维与海陆两分

地方在制订海洋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时,囿于行政区划,不能积极地实施辐射内外、海陆一体的方略,企业缺乏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局部思维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甚至恶性竞争牺牲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最典型的是上海海运业,海港货源短缺不从根本上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恶性竞争甚至严重负利率运输,自己企业吃亏让外国人看笑话占便宜。《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强调海陆一体化开发。陆地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对海洋开发提出更高要求,向海洋要生产和生活空间,要食物和水资源等。海洋开发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海洋产业群逐步增殖扩大,它们对陆岸基地和腹地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因此,要根据海陆一体化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国土开发区。但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海洋和陆地割裂开来。陆上经济发展不考虑海洋,海洋经济发展不考虑陆地,造成海陆两分的局面。

(九)海洋产业中的不和谐音符:“一产”落后,“三产”滞后

强国必须强海。强海的应增强海洋经济实力。中国的海洋经济实力如何呢?如果单从某些传统海洋产业的产量来看,中国的海洋经济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如果从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海洋资源大国,离海洋经济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渔民大多是开着机帆船在近海作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没有成规模的远洋渔船队,而周边的日本、泰国、韩国、俄罗斯在这方面早已世界闻名。就传统海洋产业而言,中国还处在粗放型、主要依靠劳动力、科技贡献率很低的水平。所以我们要以科技强经济增实力,才能赢得话语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海洋产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尚需加速,海洋第三产业亟待扩大,这些都是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改善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将直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也可以分为第一产业(海洋渔业)、第二产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水直接利用和深海采矿业)、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目前,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为5:1:4。要逐步将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3:5,争取尽快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海洋产业结构。

(十)海洋地理中的不和谐音符:重陆轻岛,重近轻远

国际法中的“领土变更方式”涉及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以及民族自决、公民投票、收复失地、交换领土等。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先占、时效和收复失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一种友好的表现,“不以武力相威胁”也同样,但事实上的占有和占领即使是非法的,也有一个时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一种沉默的默认,为避免“默认”和“时效”,要有积极和及时的应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坐失“先手”。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重陆轻海、重陆轻岛、重近轻远,在20世纪后半叶,没有及时对中国海域进行勘测,没有对中国海域内的海岛及时驻守、管理和开发,结果给他国以可乘之机。目前多国占据我岛的局面,堪称“切肤之痛,后悔莫及”。如南海诸岛大部被外国占领,在中国东部沿海,和苏岩问题最引人注目。我们知道,中国东海是中国历史传统水域,苏岩附近海域是鲁、苏、浙、闽、台5省渔民自古以来活动的渔场,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是中国固有海区,近代以来包括日、韩无一国家对此提出过异议。历史古籍确认苏岩属中国无误。清末民初地质学、地理学进步以后,更证实了苏岩位于东海大陆架上,是中国大陆在海底的一部分,它位于中国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是中国领土。但韩国人假借科学研究之名,行占地圈海掠夺资源之实,给中国苏岩取了一个韩国名“离於岛”。韩政府投资212亿韩元(约2亿人民币)在距苏岩最高峰的南侧65米处,打桩兴建了一座高76米(水下40米,水上36米)重3600吨,相当于15层楼高的巨大钢筋建筑物,还把它取名为“韩国离於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其实就是一个向中国扩张领土和领海的大型前哨基地。对此我们要据史力争。问题也一样。

三、和谐海洋社会建设的向度与对策

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社会,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建设好和谐的海洋社会。我们认为,和谐的海洋社会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态平衡、法制健全、文化繁荣的统一。

强调海洋经济发展,是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谋发展。中国是海洋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与和平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即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离不开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强大,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必须通过海洋强国而走向世界强国。直面海洋、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兴海以强国是中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调海洋科技进步,是说和谐海洋社会建设离不开科技进步。在21世纪,建设科技海洋是战略任务,海洋科技是当今世界尖端科技之一,海洋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如今,世界各国在海洋上的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激烈,而这个竞争实质上是高新技术的竞争。谁在海洋高新技术方面领先,谁就会在世界海洋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能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经济利益,就等于拿到了资源宝库的钥匙,拥有资源开发的先手。就21世纪科技发展而言,海洋科技是本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

强调海洋生态平衡,是要求人们走出人海关系中片面索取甚至掠夺的心态,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海洋,建构人海双向给予的良性互动系统,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海洋、反哺和回馈海洋。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海洋。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强调海洋法制健全,是要使人们的海洋生活、海洋开发活动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使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有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开放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在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益上的冲突和碰撞时有发生,要求社会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调控机制,就不能不借助法律手段。海洋的特殊地缘特征、特殊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效用,决定了它是一个利益关系冲突的高发频发区,从而更需要健全的法制。

强调海洋文化繁荣,是认为和谐海洋的构建要高度关注海洋文化、深入挖掘和研究海洋文化、大力宣传海洋文化,弘扬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和海洋文化精神,寻找海洋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积极发掘海洋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化海洋建设不仅是涉海产业和涉海群体的需要,也是民族和人类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不仅是现实的紧迫任务,而且是长远的战略任务。

中国是海洋国土大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海洋生态状况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在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我们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把和谐海洋这台戏唱好。

参考文献:

1、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2000(1).

2、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

3、崔凤.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4、张开城.重视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J].探索与争鸣,2007(1).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5

(1.威海市文登区海洋环境监测站,山东 威海 264400;2.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山东 威海 264400)

摘要:根据2014年8月靖海湾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19种,硅藻门是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78.95%,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平均细胞丰度6.63×104个/m3。浮游动物26 种,节肢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46.2%;主要优势种为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tia pacifica),优势度分别达0.403和0.313;平均丰度为1 056个/ m3。底栖动物24种,分别属于多毛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多毛类为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50.00%,主要优势种属为沙蚕科(Nereidae),平均丰度为58个/m2,平均生物量340.95 g/m2。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海域生物群落结构稳定,环境质量良好。

关键词 :靖海湾;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多样性

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威海市文登区境内,总面积818.89 hm2,是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我国二类保护动物松江鲈鱼。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不断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1-2]。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洋生态状况[3-4]。浮游动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也是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指示类群[5]。大型底栖生物是海洋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他们通过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其生态学特征是认识海洋环境特点、预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6]。目前,有关靖海湾海洋生物生态的研究还很少。王育红等[7]研究了靖海湾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靖海湾的优势类群为硅藻。本文根据2014年8月调查数据,对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生物学的角度对该海域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有效保护和管理改海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采样站位与样品处理

于2014年8月对靖海湾海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调查站位见图1。样品采集按照《海洋监测规范》[8]进行。浮游植物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网身长140 cm,网口直径37 cm,网口面积0.1 m2,筛绢孔径76 μm),采样方式为在调查站位自底至表垂直拖网一次;采集样品用最终浓度为5%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保存,实验室内样品摇匀取1.0 mL亚样品,在显微镜下进行物种鉴定和细胞计数。浮游动物样品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口径50 cm,孔径0.505 mm,网长145 cm)从海底到海面垂直拖网采集,样品收集至样品瓶中,立即加入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使其最终浓度为5%,带回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底栖动物使用取样面积为0?05 m2的采泥器进行采样,每个站位取样3~4次,然后用孔径0.5 mm的网筛分沉积物样品,分选后留在网筛上的样本及残渣全部收集,用等体积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实验室内对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并使用精度为0.1 mg的电子秤称量样品湿重,软体动物去壳称重,管栖多毛类去管称重,群体样本不计算个数。

1.2分析方法

生物多样性分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丰富度(d)指数,优势度采用优势度指数法。

① 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9]多样性指数H´:

式中:S为样品中的种类总数;Pi为第i种的个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Hmax为log2S,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 ni为第i种的个体数;N为样品的总个体数; fi为第i种个体在各样品中出现频率。

2结果与分析

2.1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9种,隶属于硅藻门和甲藻门,其中硅藻门是主要类群15种,占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78.95%;甲藻门4种,占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11.15%。硅藻在物种数上占有绝对优势。调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优势种属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spp.)、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和菱形藻(Nitzschia spp.)。圆筛藻属占总细胞丰度的比例较高,优势度明显,赤潮生物细胞丰度均在正常范围内。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3.38~11.51)×104个/m3,平均6.63×104个/m3;最高值出现在JHW01,最低值出现在JHW03。网采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见表1,种名录见表2。

近年来,对本海湾浮游植物的研究比较少,1982年[12]的海湾调查中发现该海域8月共有物种21种,细胞丰度介于(0.14~1.09)×106个/m3,王育红等[7]2006-2007年调查发现,2006年7月该海域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3 778.66×104个/L,2007年10月为431.80×104个/L,而本次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1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6.63×104个/m3,这可能是由于调查的时间和采样方式的不同引起的,网采样品由于粒径较小的个体被遗漏导致生物量偏低。2011年10月钟熙等[13]对乳山湾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发现,共有物种58种,细胞丰度平均15.70×104个/m3,对比发现,靖海湾网采浮游植物较乳山湾在物种数和生物量上都偏低,这可能是由于调查的时间不同引起。

2.2浮游动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

本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类26 种,其中节肢动物12种,占总物种数的46.2%;水母类7种,占总物种数的26.9%;浮游幼体6种,占总物种的23.1%;毛额动物1种,占总物种的3.8%;节肢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有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tia pacific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短尾类溞状幼虫(Brachyura zoea larva)和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刺尾歪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各个站位均出现,优势度分别高达0.403和0?313。浮游动物丰度介于383~1 825个/m3,平均1 056个/m3,最高值出现在JHW01站位,最低值出现在JHW02站位。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见表3,种名录见表4。

1982年[12]的调查中,该海域共发现浮游动物18种,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磷虾、强壮箭虫、背刺胸刺水蚤和夜光虫;2011年10月徐潇峰等[13]对乳山湾的调查发现,共有浮游动物44种,生物丰度平均为114.54个/m3。对比发现,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海域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演替;与附近海域对比,该海域物种数较少,但生物量偏高,可能是由于调查的时间不同导致的。

2.3大型底栖生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4种,分别属于多毛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多毛类最多为12种,占总物种数的50.00%,其次是软体动物8种,占总物种数的33.33%,节肢动物为4种,占总物种数的16.67%。JHW04站出现的种数最多,为13种;JHW02站出现的种数相对较少,为6种,全部位出现的种类平均8种。该海区的主要优势种有沙蚕科(Nereidae)、锥头虫科(Orbiniidae)、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牡蛎科(Ostreidae)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整体而言,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偏少。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各站位丰度介于(24~128)个/m2,平均58个/m2,最高值出现在JHW04站位,最低值出现在JHW01站位。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介于(9.04~1 307.74)g/m2,平均340.95 g/m2,最高值出现在JHW04站位(该站位出现了个体较大的牡蛎),最低值出现在JHW01站位。整体而言,该海区生物个体数较少,生物量相对较高。种类组成见图2,种名录见表5。

2006年8月张莹等[14]调查共有大型底栖动物49种,以多毛类为主,其次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2011年10月赵宁等[6]对乳山湾的调查发现,乳山湾共有物种108种,以多毛类为主,其次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生物丰度平均2 771.59个/m2,生物量平均69.45 g/m2。本海域对比发现,该海域的物种数较2006年有所减少,但主要类群没有发生变化,跟历史资料基本保持一致,与乳山湾对比,该海域物种数偏低,生物丰度偏低,但生物量偏高。

2.4群落特征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区的环境变化状况,也可以作为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之一[15]。通常H’<1、J<0.3说明海区环境质量差。本次调查网采浮游植物香农-威纳指数介于1.61~2.37,平均2.06,最高值出现在JHW01,最低值出现在JHW02;均匀度指数介于0.69~0.81,平均0.76,最高值出现在JHW04,最低值出现在JHW02。丰富度指数介于0.37~0.69,平均0.52,最高值出现在JHW01,最低值出现在JHW02。浮游动物香农-威纳指数介于1.65~3.12,平均2.16,最高值出现在JHW04,最低值出现在JHW03;Pielou均匀度指数介于0.50~0.74,平均0.57,最高值出现在JHW04,最低值出现在JHW02;丰富度指数介于1.18~2.57,平均1.84,最高值出现在JHW04,最低值出现在JHW03。大型底栖生物香农-威纳指数介于2.26~3.05,平均2.74,最高值出现在JHW03,最低值出现在JHW02;Pielou均匀度指数介于0.87~0.97,平均0.93,最高值出现在JHW02,最低值出现在JHW04;丰富度指数介于1.13~2.09,平均1.79;最高值出现在JHW03,最低值出现在JHW02(见图3)。三种生物类群多样性显示该海域的生物群落稳定,环境质量良好。

3结论

通过对靖海湾2014年8月的浮游生物及大型底栖生物研究发现: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9种,浮游动物26种,大型底栖生物24种,主要优势类群分别为硅藻、节肢动物和多毛类。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3.38~11?51)×104个/m3,平均6.63×104个/m3;浮游动物丰度介于(383~1 825)个/m3,平均1 056个/m3,大型底栖动物丰度介于(24~128)个/m2,平均58个/m2,生物量介于(9.04~1 307.74)g/m2,平均340.95 g/m2。

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该海域群落结构稳定,环境质量良好。

参考文献:

[1]

王淼,胡本强,辛万光,等.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与治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1-6

[2]任以顺.我国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成因与管理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 106-111

[3] 孙军,刘冬艳,杨世民,等.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2,33(5):461-471

[4] Lalli C M,Parsons T R,Biological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M].NewYork: Pergamon press,1997: 40-60

[5] 孙松,周克,杨波,等.胶州湾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I.物种组成[J] 海洋与湖沼,2008,39(1): 1-7

[6] 赵宁,季相星,王振钟,等.乳山湾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2013,4(139): 80-88

[7]王育红,杨秀兰,吕振波,等.山东近岸海湾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丰度与营养盐相关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8,39(6):643-649

[8]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 17378.7-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七部分):近海污染调查和生物监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9] Shannon,C.E.,and W.Weaver,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49

[10] Pielou,E.C.,An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ecology[M].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1969

[11] Margalef,R.,Introduction theory in ecology[J].Gen.Syst,1958,3: 36-71

[12] 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四分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62-90

[13] 钟熙,宫相忠,高伟,等.2011年秋季乳山湾及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43(9):60-66

[14] 徐潇峰.乳山湾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G].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集,2013

[15] 陈碧娟,陈聚法,崔毅,等.莱州湾东部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J].海洋水产研究,2001,22(3):64-70

BiodiversityofplanktonandmacrobenthosinJinghaiBay

BIWeijia1,ZHONGXi1,2,WANGLei,YUGuoqing1,LIHongtao1,LIUXiaoyu1

(1.WeihaiWendengMarineenvironmentalmonitoringstation,Weihai264400,China;

2.WeihaiWendengfisherytechnologyextensionstation,Weihai264400,China)

Abstract:BasedontheinvestigationaldataofJinghaiBayinAugust2014,thediversityofplanktonandmacrobenthoswasanalyzed.Atotalof19taxaofphytoplanktonbelongingto2phylawereidentified,Bacillariophytawasthemaingroup,representing78.95%ofthetotalspecies.ThedominantspeciewasSkeletonemacostatum;theaverageofcellabundancewas6.63×104cells/m3.Atotalof26speciesofzooplanktonwereidentified,Arthropodawasthemaingroup,representing46.2%ofthetotalspecies.ThedominantspecieswereTortanusspinicaudatusandAcatiapacifica,thedominancewas0.403and0.313respectively,withanaverageof1056ind./m3.Atotalof24speciesofmacrobenthoswerefound,includingPolychaeta,MolluscaandArthropoda;Polychaetawasthemaingroup,representing50.00%ofthetotalspecies,thedominantspecieswereNereidae;theaverageabundanceofmacrobenthoswas58ind./m2,andtheaveragebiomasswas340.95g/m2.Theanalyticresultsofdiversityshowthatthecommunitystructurewasstableandtheenvironmentalqualitywaswellinthisarea.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6

关键词: 英美海洋小说《白鲸》海洋精神

黑格尔(Grorg Wi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在其《历史哲学》中将人类文明分为三种形态:1.干燥的高地与广阔的草原、平原。此地产生了游牧民族。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黑格尔认为,他们就像洪水一样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与退出,对历史的影响甚乎其微。2.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世界文明古国大部分分布在这一类地区,“这些区域里产生了伟大的王国,并且开始筑起了大国的基础。因为,这里的居民生活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与四季有序的帮助,农业也就按着四季进行;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了”。3.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在黑格尔看来,海洋是联系各民族的因素。“人类在大海的无限中感到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同时鼓励人类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但是大海却挟持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黑格尔21)。黑格尔以亚洲、非洲、欧洲说明这三种形态对人类发展史的影响,他认为欧洲文明的地形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以希腊、意大利为代表的南欧海岸地带,这里的海洋文化是欧洲文明的故乡;第二部分由法国、英国、德国组成,并由美洲的美国继承发展,它们是古希腊与古意大利文明的传承者。第三部分是东欧的波兰、俄罗斯和各斯拉夫国家,它们出现比较晚,保持了欧洲与亚洲的联系。

英美海洋小说作为海洋文学的一个文类,处于欧洲文明的第二阶段,笔者在此对其进行梳理,使读者对于英美海洋文学的发展能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一、什么是海洋小说

要理解什么是海洋小说,我们首先要把海洋小说纳入海洋文学这一个大的范畴中来加以考察,同时要根据海洋小说本身的特点来进行概括。

“海洋文学”这一名词最早提出是在讨论海洋的诗歌中,由台湾著名的诗人朱学恕在其诗歌评论集《开拓海洋新境界》书中提及,而目前很少有学者论及海洋小说的定义。根据朱先生关于海洋文学的定义,海洋文学就是用文学形式来抒发人类对于海洋的热爱之情,对海洋精神――冒险、创新、有恒、豪迈、开拓等――的弘扬之志,同时,他将海洋文学的表现范围划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海洋,二是内在的海洋(颜一平23)。而海洋小说作为海洋文学中的一个文类,结合其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来定义:海洋小说,就是那些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精神为描写对象,或者以人与海洋之间关系为描写主题的小说。

其中海洋精神主要涉及审美上的意义,基本定义是:由战胜外在的险恶力量而凸显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把握宇宙的精神而充盈内在的自我,由对海洋的认识而展示出来的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英国海洋小说的发展

无论是在早期的文化形成期,还是近现代文化的蓬勃期,岛屿和海洋都一直深刻影响着英国海洋文化的形成。在最早期的英国,海洋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保障,是他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航海热潮的兴起,使海洋成为人们发家致富的工具,英国政府也鼓励国民的航海行为,并组织海外贸易活动。这一时期成为英国资本积累时期,也诞生了海上帝国――大英帝国。

早期的英国海洋文学主要作品为一些诗歌,如《贝奥武甫》就出现了航海、灯塔等名词。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对英国早期航海及商贸事业的发展作了真实的记录和描写,并深刻地刻画了英国当时已出现的独特、新兴的职业:海员和商人。这是英国后来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成为海上霸主的先声,也是英国海洋文学的滥觞。

在早期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海洋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背景出现了,有时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因为在这一时期,人们丰富的海上航行生活,海洋贸易和海上捕捞业的发展,为海洋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此期的海洋文学作品主要描写海洋的神秘危险与博大广阔,作家们注重对人物和海洋形象的原始粗犷的自然本真状态的描述,展示人物和海洋天然的野性和不羁的精神,具有较强的传奇性和神秘性。但是随着人类逐渐征服海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大海形象逐渐走向社会化,带有更多的象征性。尤其是英国第一部小说,丹尼尔・迪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其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海洋小说。它在海洋小说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作品的成功奠定了迪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塑造的鲁滨逊形象也成为早期英国殖民者的粗犷描写。还有迪福的《辛格顿船长》,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伯特・史蒂文森的名著《金银岛》等,都属于这一时期海洋小说的典型作品。

十九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海洋文学作家康纳德钟情于海洋,在青年时代就在海洋上历险,八年的航海生涯,颠沛传奇的海上经历,造就了他作品中的特殊视野。在他创作的一系列航海小说中,如《“水仙花”号上的黑鬼》、《黑暗的心》、《吉姆老爷》等,大海是一个特殊的、与世隔绝的社会,它除去一切不必要的芜杂,只剩下暴虐与美德和意志的较量,人类的道德信念和品质在此面临无情的考验。对他而言,海洋是一个神秘而自由的世界。但是在大海里谋生的人,却也因为残酷的生活空间而发展出独特的强韧性格与权力关系。海洋塑造了航海人的特质,而海洋所形塑的独特文化与权力空间则是康拉德所有海洋文学作品里不断叙述的人生舞台。在《“水仙花”号上的黑水手》中,作者在寂静的幽暗大海中描绘出人们对忠诚、团结和患难与共的号召。《吉姆老爷》以狂暴的大海和凶险四伏的海滨部落为背景,表现了吉姆的心灵的历程,剖析了人面对的诱惑和复杂的道德情感。在《青春》中,他写出了一群年轻水手与大海搏斗时的豪迈,写出了他们青春的活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与作者一样热爱海洋,因为它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在狰狞的大海面前,康拉德和他的人物都经受了考验,证实了自己的存在,认识了自己的力量。

三、美国海洋小说的发展

根据美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情况,我们可将美国文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为第一阶段,186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二阶段,一战后至今为第三阶段。三个阶段海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早期注重对大海进行自然主义式的再现,逐渐向象征主义的多层意象表现过渡,并最终走向生态主义。其中海洋小说的发展更是辉煌。从内容上来看,海洋小说对海洋的描写经历了由大篇幅宏观展示到局部描绘,由原生态的海洋景观的真实再现转变到象征寓意和生态思想的表现。

库柏是美国海洋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20至40年代,他写了11部海洋小说,如《两个船长》、《舵手》、《海狮》等,这些作品大多源于他少年时期的水手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浪漫主义的想象才能。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小说家之一。迫于生计,他于1839年到海上谋生,先在一艘商船上当海员,后来又在捕鲸船和军舰上当水手,游历了很多地方,并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前两部小说《泰比》和《奥穆》都以他的航海经历为素材,描写了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生活和美国青年在这些岛屿上的历险,深受读者欢迎。此后他又创作了三部航海小说:《玛地》、《雷得本》和《白外套》。1851年他发表了其代表作《白鲸》。该小说讲述的是一艘捕鱼船在亚哈船长的指挥下,与海上恶魔――白鲸莫比・迪克作殊死搏斗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团结协作、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水手形象,情节惊险、曲折、扣人心弦。白鲸是一股与人类为敌又难以征服的、邪恶的力量,而孕育白鲸的大海也是杀机四伏,蕴藏着巨大的破坏力。船长亚哈试图反抗和征服白鲸,也就是征服大海,但最终却走向了毁灭。

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的杰克・伦敦也有着丰富的海上生活体验,他做过海上劫匪,做过海豹捕猎船上的水手,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是他对海洋文学的重要贡献。他的很多作品,如《海狼》、《白牙》等都是描写太平洋岛屿和阿拉斯加的土著人和白人的生活,可说是他短暂一生的历险记。

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海狼》被公认为海上题材里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他塑造了一个尼采式的超人形象――“海狼”船长拉森,他粗野、残暴、刚强、率直,信奉“强权就是真理,懦弱就是错误”,这揭示了人类身上的兽性和残忍的利己主义,在海洋中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故事中关于“魔鬼”号海豹捕猎船及其航行活动,海上神秘莫测的风光气候,以及水手海上生活等的许多描述都以杰克・伦敦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为蓝本。而在稍后发表的《白牙》中,杰克・伦敦则塑造了一个既有野性又有人性的强者形象。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把他的“硬汉形象”置于大海之上,塑造了一个“打不败的英雄”老人桑地亚哥的形象。小说集中地表现了老人意志的坚韧和在失败面前保持尊严的“硬汉”性格。在小说中,老人桑地亚哥具有开明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大海是他息息相通的朋友:老人总是把大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一个给人或者不愿给人以恩惠的女人,要是她干出什么鲁莽或顽皮的事儿,那是因为她身不由己。但是在实际行动上老人却无所畏惧地去征服大海,显示出无比的勇气和决心,其结果是导致大海和自身的两败俱伤。

海明威在作品中表达了整体生态观,揭示了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可怕后果,呼吁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所追求的这种人与海的和谐关系,是二十世纪的海洋文学新理念,并将成为人类新世纪的海洋精神。

大海,在英美文学史上,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人类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理念,对它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也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纵观英美文学史,英美海洋小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探海阶段,即19世纪前表现出来的对海洋的探索;赞海阶段,即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表现出来的对海洋的赞美;斗海阶段,即19世纪海洋小说表现出来的人类与海洋的搏斗;亲海阶段,即20世纪以来表现出来的对大海的敬佩、热爱、保护”。

四、《白鲸》的海洋精神解读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作为一部典型的海洋小说,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精神为主题,海洋的意象象征涵义丰富。

海洋精神主要涉及的方面:由战胜外在的险恶力量而凸显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把握宇宙的精神而充盈内在的自我,由对海洋的认识而展示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者在《白鲸》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白鲸》的故事十分简单,情节线索也很单纯,从以实玛利自荐到“裴廓德”号上当水手,跟随亚哈船长去追击白鲸,到发现白鲸并与之搏斗,最终“裴廓德”号连同它的水手沉入大海。情节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动力核心之一。《白鲸》对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写了六十万字。如果对其中的内容作一个分类,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差不多有一半的篇幅是有关捕鲸业的掌故和传统,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关于鲸类的百科全书。剩下的也就是那些面对大海时作者和主人公的无尽海洋抒情:大海在不同地点、季节、风向中变幻莫测的壮观写意画和作者随时随地的大段即兴议论。那为什么这样一部文学作品能成为文学的经典,为后世读者和批评者高度评价呢?

从小说本身来说,情节是基本上是不发展的,或者说缓慢地发展,其中的物理时间,也就是说从出发捕鲸到捕鲸船的沉没,读者感觉中情节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几个月,但似乎经历了漫长岁月。麦尔维尔这样写,主要是由作品的题材决定的,即《白鲸》是海洋小说决定的,茫茫无边的大海是小说唯一的背景,除了偶尔路过的几艘捕鲸船和海上的风浪变化,显然没有更多的遭遇,这使得作者在创作时不得不将线性时间分解成空间的细节加以再现。这就是海洋作为《白鲸》的背景所带来叙事策略上的改变。

《白鲸》在文本表层表现出来是亚哈船长在海上追捕被称作莫比・迪克的大白鲸而复仇,最终船毁人亡的故事,而深层的结构中却有着一种逻辑上的悖论,即作者提出一个命题总有其反命题,每一次意义的阐述总是伴随着消解的冲动,总体上是矛盾、混乱的。所以在作品中出现了多维矛盾视角:(一)技术的矛盾视角。一方面,大海寓意自然,出海是“摆脱尘世苦难,厌世感,忧郁症的一剂良药,也是一切罗曼蒂克,忧郁症和心不在焉的年轻人而设的天然避难所”。另一方面,热衷于捕鲸的生命,人的强大理性力量和科学技术对于大自然的不断征服。(二)人性的矛盾视角。善与恶、生与死、人性与非人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这在主人公亚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哈“高超的理解力”使他能感觉到人类生存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困境,要对人类的苦难进行清算的决心,使他不断战胜险恶的力量,凸显了人类的尊严。(三)宗教的矛盾视角。沉思总是和水始终结合在一起的,《白鲸》也可以解释为水的沉思录。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基督教的忠诚与背叛也是紧密结合的,《白鲸》中的人物名字大多直接来源于《圣经》,“裴廓德”号似乎是另一艘诺亚方舟,航行于上帝的国度,只不过它最终沉没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色彩。在这里,大海如果不是上帝,那也一定是人与上帝展开对话的理想场所。莫比・迪克如果不是上帝的化身,那也一定是上帝充满警示与启迪的神迹。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21.

[2]颜一平.海洋精神和海洋文学――读朱学恕的《开拓海洋新境界》和《饮浪的人诗集》[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0,(18):11-12.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7

1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

文化生态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的,探讨如何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文化,用以协调人类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据此阐释了“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这一文化生态的基本含义[1]。当前国内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文化生态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主题。进入海洋世纪,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引发海洋环境变迁加快,也使海洋文化生态成为学界关注的主题。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基于文化生态产生,指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亦即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我们认为,这一定义可进一步细化成3个层次:第一,指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二,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第三,由各种海洋文化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内部环境,亦即海洋文化生态体系。青岛韩家村作为一个海洋社区,具有较完整的海洋文化生态,韩家村自古以渔盐生产为主,村内保留着古帆船、渔具、盐井、煮盐器具等海洋文化器物;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当前仍以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教化后代;虔诚的信仰者依然在村内供奉着郎君爷、妈祖娘娘、盐宗、龙王等海洋神灵;每逢神灵诞辰或是传统节日,村民会举行各种信仰仪式,相关群体在生产实践中贯彻、实施着当地约定俗成的仪式规则、禁忌习惯和传统观念。这些海洋文化的相关器物、群体观念、制度习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并与韩家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生态。

2韩家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海洋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态是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及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影响,文化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3]。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正是在其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成的。韩家村位于青岛原最大海岛红岛(现已与陆地连成半岛)的北部,濒临海洋,与即墨市隔海相望,气候温和,沙浅水深、渔业资源丰富。因其地理位置优越,韩家村较早实现水路、铁路、公路的一体化。韩家村所处位置使其能躲避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影响,又因其滩涂面积广阔,为其盐业生产提供了优势。适宜渔业及盐业生产的海洋及海岸带环境是成就韩家村特色海洋文化的自然条件。韩氏在明朝初年自滇迁鲁,定居胶州湾阴岛北岸,随着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命名为韩家村。1931年前,红岛未与陆地连成半岛,韩家村成为从事渔业与盐业的海洋社会群体的聚集与聚居之地。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部分村民在当地开设商号、店铺,吸引农耕群体、商人群体等从事起非渔盐业生产活动的社会群体向此地趋近、汇聚,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渐使韩家村积淀形成了兼具农耕文明及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环境——“渔、盐、耕、读”的文化环境。

3韩家村的整体文化环境

该村的“渔、盐、耕、读”文化环境由众多文化因子共同构成,总体上可从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这3方面来把握。

3.1渔文化

3.1.1渔宗信仰文化

韩家村以渔宗信仰文化为主。据《易经易辞下》记载:“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当地先民将郎君奉为“渔宗”。传说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郎君从南洋来到此处,发现这里地域辽阔、沙浅水深、水产资源丰富,便在此居住下来。郎君教人们用“木叉”、“鱼鳔”、“木杆网”在近海捕鱼,并发明制作木筏和编织麻绳圆网使人们实现了远海捕鱼。为纪念郎君,先民将其出海捕鱼的港称作“郎君港”。韩氏迁入之后,形成的韩家村位于郎君港西侧,因濒临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村民将渔业作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韩家村村民在郎君居住过的地方修建庙宇,称作“郎君庙”②。当时渔民出海捕捞或逢年过节时,都纷纷前来祭拜,香火极其旺盛。虽现今村中渔业群体规模逐年萎缩,但郎君信仰并未减弱。

除郎君信仰外,韩家村还有天后信仰、龙王信仰等多种海神信仰。“天后宫”供奉着天后娘娘即妈祖,村内至今流传着天后海上行善救人的传说故事,村民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每次航行平安顺利。访谈时自村内长者了解到,出海遇险时,可心中呼唤天后娘娘,天后娘娘便会来营救,使其平安脱险。在“龙王庙”、“龙母庙”,村民会在龙王、龙母诞辰之时供奉祈求风调雨顺,渔民在出海之前烧香祭拜,以求鱼虾满仓,满载而归。虽如今祭拜信众已不再仅限于渔民,海神信仰功能随时间推移也发生了变化,但海神信仰仍传承至今未曾断绝。

3.1.2渔谣文化

渔民在长期渔业活动中,探索出了许多与渔业生产、生活相关的经验,他们将其编制成鱼谣、渔业禁忌、谚语、打油诗、鱼谜等来指导渔业生产活动和进行娱乐休闲。包括以下几类:其一,描写特定时令的捕捞行为,如《除夕捕捞开凌梭》:“春节前后好天气,渔民哪里肯休息,……”以及《春汛初捕八带蛸》:“二月二日到惊蛰,群众习惯过此节。渔民积极张海螺,……用以描述除夕前后及惊蛰当天的渔捞、节庆行为;其二,也有对当地特有海产品的描述,如《鱼谣》:“清明蟹子谷雨虾,汽古加吉紫瓜大,青板鱼、小白鱼,……”其歌谣本身就是当地渔民的方言文化载体;其三,对当地沿海地域的描绘,如《春汛东海捕鱼路程打油诗》:“春汛捕鱼海阳前,越过怀石崂山头。谷雨拔锚快开船,青山黄山在眼前,……”③对渔船的航行路线、操船技法有着生动的描述,歌谣本身就是一部当地沿海地域的人文地理画卷。正是韩家村村民在日常渔业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丰富积累,才能孕育出这些口口相传的渔业歌谣文化。#p#分页标题#e#

3.1.3渔具文化

渔具虽随着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改进有了很大改变,但因当地村民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④,渔具作为一种文化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的环境。韩家村的传人为传承和保护自身的渔盐文化,建了渔盐史博物馆⑤,馆中以实物和壁画形式对近百年来渔民捕捞、运输、航海所用到的渔具、船只等作了保存。部分渔具虽已不再使用,但都在诠释着该村特有的渔具文化⑥。

3.2盐文化

3.2.1盐宗信仰文化

据中国盐业史世本•作篇记,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炎黄时代(公元前26世纪),原始部落首领夙沙在胶州湾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明代,为纪念夙沙氏,韩家村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是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宰相管仲则陪祭于左右⑦。村民在盐宗庙供奉3位神灵,感谢其赐予的制盐工艺,千年以来造福当地。

3.2.2制盐文化

韩家村有着悠久的制盐文化,村内至今保留着一处古盐井遗址⑧,据记载,此地自远古先民时代起就开始孕育自己的制盐文化,从最初用木板、手从海滩上刮取自然结晶的盐花,到逐渐学会掘井煮盐,再到20世纪初的盐田晒盐⑨,直至解放初,韩家村成了拥有盐户55户,建盐田130个的海盐村;1960年韩家周围盐田全部转为国营⑩,盐民转为国家职工。1966—1977年期间,老盐田逐步获得技术改造,全部实现机械化,原盐产量比改滩前提高了3倍,质量提高11%,东风盐场被国家定为海盐生产重要产地。在韩家村,制盐文化得到了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渔盐博物馆的壁画记录着当地制盐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有“盐业发展图”、“刮碱取盐图”、“盐田晒盐图”、“韩家村盐田分布图”等,这些壁画生动再现韩家村认识海盐的漫长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浓郁的传统制盐文化。有些传统工艺虽已不再用于生产,但却并未失去孕育其文化的土壤,在对当地村民的访谈中发现,现在传统制盐工艺虽已被取代,但韩家村盐民从未忘记过他们的制盐工艺和盐业文化,并仍旧关注着当前我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制盐文化是韩家村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3.3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虽在本质上属于农耕文化,但在韩家村这一海洋社区中却与渔盐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韩家村虽地处海岛,耕地面积小,土地所出均用于自给,但仍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信仰,主要包括祈祷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祈祷来年鱼虾满仓的“龙王信仰”、祈祷农作物丰收的“麦子妈妈信仰”和“庄稼信仰”。这些信仰通常都以节庆祭祀的形式来予以表现,每逢节庆、神灵生日之际,村民便会自发进行聚集、拜祭。韩家村渔盐博物馆中的民俗区陈列着农具用品,有梨、镂、钯子、水车、马槽、石制油锤、铡刀、打地滚子、马车、石磨、志子(即石砝码)等,这些农具与其他制盐器具、渔捞器具一起,成为韩家村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韩家村乘自然之便获渔盐之利的同时不忘劝勉后代读书求学。清朝同治年间韩家村的韩守全,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此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韩家村人为韩守全立下火池,树旗杆,当时的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务实重教是韩家村村人的传统精神。韩家民俗文化村内建有“棂星门”、“魁星阁”、“大成殿”、“夫子庙”,并开办国学讲堂,都是在继承发扬韩家渔盐耕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旨在传达睿智的义理,让人学到养生之道、为人之道和经商之道。这些都表现出韩家村人的劝学精神。这些庙宇建筑与郎君庙、盐宗庙一起接受村民的祭拜,成为当地信仰文化传播载体的一部分。

4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体系

韩家村的渔文化、盐文化、耕读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整体环境孕育了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形成了有机组合的海洋文化生态体系。这一体系由可直观感知的表层次的器物文化、关于意识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以及介于表层与深层之间的中层次的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构成。

4.1器物文化

无论是渔捞用具、制盐用具还是农耕用具,都代表了韩家村村民在适应红岛北部的海洋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文化。胶州湾免受季风影响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沙浅、气候温和、滩涂广阔的自然条件,既方便了丰富的渔业资源的获取,又为大规模制盐创造了条件,风调雨顺的气候同时又使小规模的农耕得以实现,对韩家村村民来说,这些用具都是从先民时代以来涉海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积淀,是韩家村这个沿海村落的海洋开发活动的结晶。器物文化也体现在为数众多的庙宇建筑上。盐宗神庙、渔宗郎君庙、天后宫、龙王宫、夫子庙、魁星阁、火池旗杆等,虽然涉及神灵多元化,但其受到香火供奉都是出自村民对所赐恩惠的感谢,这些恩惠又彼此交织,不可分离。郎君不仅教人“织网造船”,同样也授人以“掘井煮盐,植桑养蚕”的本领;天后和龙王不仅能为渔民带来出海航行的好天气,也为村民的农田耕作带来必不可少的风调雨顺;而勤学精进、养生修性也并非读书人独有,弄潮从商同样离不开磨练心性。村民愿意同时进出各色庙宇进行祭拜是对这个沿海村落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的整体认同。庙宇建筑是器物文化,同时也是这一文化生态体系中许多其他文化因子的重要载体。

4.2精神文化

信仰文化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韩家村的信仰文化源自渔、盐、耕、读,形成了富于当地特色的海神信仰,且这些信仰所指向的神灵在功能上密不可分。郎君既能保佑出海平安,又是渔捞丰收的庇护神;天后妈祖的功能早已涵盖平安、丰渔、天气等涉海活动的各方面;龙王、龙母也都兼具航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的作用;三官信仰、麦子妈妈信仰、庄稼信仰也同样不偏离“祈祷丰收”、“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功能。时至今日,对这些神灵进行祭拜的村民并没有群体之分,而是基于这一沿海村落“人海和谐”的共同祈愿。鱼谣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从其内容可以看出,鱼谣文化涉及渔船航行、方言交流、渔捞活动,是韩家村渔业生产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韩家村的渔业发展史、盐业发展史和各种渔捞技术、制盐技术的传说、故事同样作为精神文化,成为韩家村海洋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p#分页标题#e#

4.3制度文化

节庆祭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宗、盐宗和各种神灵生日、节庆之日,村民的庆祝习惯就是制度文化的表现。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节日里对特定的神灵进行祭拜、祈祷,期待特定的恩赐,这些行为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制度文化的体现。如今,韩家村建起民俗村,对村民在祭祀节日进行节庆活动进行产业化的尝试,制度文化有机会获得更稳固的生存土壤。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是制度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特定的仪式安排,现今多是村民在特定日子里在自家进行供奉。虽然这样的仪式有着日益简化的倾向,但却依然是韩家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特征

海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其海洋文化内部环境共同决定了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可归纳为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群体性这四方面。

首先,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作为系统整体而存在的,整体对内在要素具有总体的制约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我们认识文化生态系统的前提。该村海洋文化生态形成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之下,各种文化因子互为其它因子存在、发展的环境条件,造成相互的联系和影响。韩家村渔盐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渔盐生产自然条件便利的基础之上的,韩家村位于红岛的北部,濒临海洋,沙浅水深,鱼业资源丰富,滩涂广阔,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其渔盐生产、渔盐文化积淀奠定了基础。韩家村渔盐文化体现着该村特有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的优势又不断促进着韩家村渔盐产业相关社会群体的汇聚,积淀渔盐文化。同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还体现在这一体系中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庙宇作为器物文化,成为村民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的载体;渔谣作为精神文化,又与渔具等器物文化一起,共同勾勒出渔业生产的文化过程;没有特定的节庆、祭祀等制度安排,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将无以寄托,海神庙宇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此外,这一整体性还体现在同一类文化之中,村民“人海和谐”的祈愿是跨越渔业神灵、盐业神灵和其他多种信仰的,在村民观念中已形成功能各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的信仰体系;没有村民会觉得对孔庙的祭拜与对郎君庙、盐宗庙的祭拜行为有任何不和谐,渔盐耕读的传统文化在教导为人之道上根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其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这一文化生态并不是仅凭单一的文化因子构成的,而是由区域内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文化因子共同组成的,具备多样性的特征。从文化内涵来看,由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等组成;从文化的传承方式来看,表现为口头传承、民俗博物馆、文献资料等不同形式;从文化形态来看,由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构成,并且这些文化形态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建筑、雕塑、壁画、用具、歌谣、传说、祭祀规范、民间习俗等;即便是同一信仰体系,也可从功能上区分为保平安的妈祖信仰,保丰收的龙王信仰、麦子妈妈信仰,保渔盐生产兴隆的郎君信仰和盐宗信仰,保生育的娘娘信仰,读书学习的魁星信仰、孔子崇拜等:由此形成多种海洋文化因子共生共荣的状态。

再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动态性。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稳定的系统。系统内部整体性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变动是绝对的[4]。特定文化所处时空格局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中的一些文化因子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其他文化因子相应发生调整,以适应彼此和新环境,维护文化生态的存在和发展。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中的群体文化意识在不断变化,访谈中了解到韩家村年长者对于本村渔盐文化、海神信仰的意识明显高于年轻人。据村中长者说,由于渔业生产活动艰辛,本村内当前仍旧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人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村中的年轻人都选择到村周围的区、市打工,已经没有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年轻人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利于渔盐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海神信仰会因信众减少、动因消失而功能弱化,相关庙宇会逐渐只剩下游客前来拜访,节庆文化也会最终因此失去本有的生命力;自然环境的变迁带动韩家村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韩家村处于红岛北岸,在红岛的北岸与陆地连接起来以后,韩家村就不再滨海,这就使得韩家村民渔业生产活动不能直接从本村原有的码头出发,随时间推移,村中原有码头渐遭废弃直至全部消失,村中年轻人、儿童若要了解原有码头的形态需要从村中老人那里听到描述,相应的渔盐文化的逐步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群体性。海洋文化生态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而这个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是作为文化承载主体的各相关社会群体。人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人。文化生态的呈现是社会群体的智慧结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主要是通过韩家村村民这一群体共同来实现的。渔谣作为一种口头形式的海洋文化,是渔捞作业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创作,离开了从事这些作业的渔民群体,很难想象这一文化将何以存续;海神信仰,无论是郎君信仰、盐宗信仰还是天后信仰、龙王信仰,从其本质来说,都是出于海上作业的社会群体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虽然信仰文化可以通过节庆、旅游、参观等方式加以传承,但相关群体的存在依然是这一文化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渔盐业从业群体规模的萎缩将使得渔盐业生产文化失去其生长的土壤,因此,当韩家村出现年轻一代大量转产转业的状况时,该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实际上也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6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影响因素

要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建设,需要对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保护建设的因素有全面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可归纳如下:

首先是韩家村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文化生态既是一种自然意识、人文关怀,更是一种系统综合、互动联系的思维方式,以文化生态为视角进行各种民俗文化的传承,这对于保护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事项都是极为有利的[5]。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及区域内其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关系着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提高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保障。调查中发现,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较低。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主要为村中的年长者,他们虽熟悉本地区的海洋文化,但他们并未觉察到自身所了解的文化的价值,更不会思考怎样对其加以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访谈中,当提及他们对本地区的海洋信仰、民俗节庆的认识时,大部分受访者会回答“没想过为什么,只是周围人都是这样做的,自己也这样做了心里比较踏实”,“现在年轻人都不弄这些,他们也不了解”。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承载主体越来越少,村中对其关注程度也不高,这会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p#分页标题#e#

其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度。如果说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健康的必备条件[6],那么保持文化生态中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是文化生态健康存在的另一必备条件,只偏重某几种文化因子或是忽视某几种文化因子,都会影响整个文化生态的维系。韩家村既要注意物质、精神、制度三类海洋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又要注意渔文化、盐文化及其他海洋文化的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尤其是面对当前村内盐业产业消失、渔业生产从事者逐渐减少的局面,韩家村急需找出一条新的适合这种局面的海洋文化保护发展道路。

再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的保护,也是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处的“外部环境”既包括国家关于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政策规定所营造的政策环境,也包括韩家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整体文化环境。政策对于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当国家政策对某项建设给予倾斜时,此项建设便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显而易见,但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上的政策倾斜还未见端倪,这也是韩家村海洋文化暂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的原因之一。韩家村周边的村落也曾多以渔业生产为主,随着周边城区发展向城郊延伸、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渔业资源的减产等变化,当前韩家村周边村落从事渔业生产的群体逐渐萎缩,海洋文化的保护建设也随之陷入同样的困境。

最后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海洋文化的积淀源于海洋群体的生产实践活动。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结构影响着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随着世事变迁,韩家村从事海洋实践活动的群体不断萎缩,当前韩家村从事海洋事业者多为本村内40岁以上的男性,人数非常少,并不断递减。本村中并没有年轻人继承、学习当地海洋生产经验,随着当前从事海洋事业者的退休、离世,海洋实践经验很难在现实中流传,相应文化传承的中断也将难以幸免。

7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但其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还存在着问题,具体如下:

7.1海洋文化的相关社会群体规模缩小

海洋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当前,韩家村海洋社会群体的后代大多不再从事海洋相关职业,而是就近外出打工,海洋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令人堪忧。这种不适宜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恶劣环境,使得文化生态环境恶化[4],不利于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另外,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群体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承载群体比较单一,随着村中老年人的逝去,熟知韩家海洋文化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又因了解当地海洋文化的老年人多数未上过学,难以自行进行文字记录,加之当前村领导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仍然缺乏认识,韩家村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势堪忧。

7.2区域社会对海洋文化生态关注度不够

虽然韩家村的海洋文化在青岛地区很具典型意义,但青岛及其周边地区对韩家村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建设却认识不足,缺乏打造海洋文化产业的社会基础。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渔盐文化,却一直都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近几年虽然有当地人士进行了初步开发,却并未带来足够的社会反响,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保护仍缺乏支持。

7.3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手段单一

当前韩家村对于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方式可归纳为两种:其一可称为“日常——模糊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渗透在个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习惯与细节来使海洋文化生态得以存在、发展,用以发挥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感召力的作用,成为代代相传的行为处事方式。调查中发现,韩家村村民信仰仪式具有小型化(家庭化)、频繁化、简单化的特点。家庭化是指在节庆、神灵诞辰时,村民进行的祭祀等信仰仪式由村民在自家进行,或是几家共同进行;频繁化是因韩家村多元杂糅,佛教、道教、各种民间信仰同时存在,故其信仰活动名目繁多;简单化是指信仰活动仪式简单易行,在节庆、神灵诞辰当天会改善自家伙食,在用餐前会在家中摆放的牌位前进行供奉,通过访谈得知当前韩家村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仪式均采取这种方式。小型化容易减少社会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削弱文化认同等社会功能;频繁化本身不是问题,但家庭化基础上的频繁化却容易使信仰仪式等文化符号轻易发生变化,很可能造成同样的仪式在各个家庭却各不相同;简单化虽然因为方便所以便于传承,但也容易使仪式逐渐消失在生活起居的行为之中。总之,通过这些非自觉的传承方式文化往往难以避免文化传承的模糊化,甚至消失。

另一种可称为“馆藏——丰富式”。此种海洋文化传承方式是通过兴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人文旅游区等方式,将相关的海洋文化物质载体进行集中收藏、从而实现对其传承保护的目的。在此笔者根据其是否产业化分为两类,一是地区档案馆、博物馆等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韩家村海洋文化的相关文献在青岛档案馆等都有存档。另外,村内还存在一些基于自身研究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对地方海洋文化进行自行研究、整理的学者,如韩家村的王某、韩某、刘某等,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海洋文化通过口头讲述、文字稿件对本村文化进行传承。二是文化旅游区等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此种海洋文化传承、保护方式,往往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为了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吸引力,旅游区主办方会基于原有的海洋文化做拓展,使本地海洋文化丰富化。韩家村民俗村的建设介于以上产业化与非产业化的形式之间,目前仍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简单的民俗村节庆活动,形式太过单一,加上社会群体不断萎缩、周边地区关注度又难以迅速提升,这样的方法显然无法全面系统保护海洋文化生态。

8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现状、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保护建设的因素等的分析中归纳出4点关于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

8.1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

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保护当地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当今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生态意识所致。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政府应在加强自身此方面意识的同时,积极采取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唤起青岛整个区域内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p#分页标题#e#

8.2全面系统的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原则下,容许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7]。在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不能只偏重培养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要从物质、精神、制度的三方面共同着手,对渔文化、盐文化和其他海洋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建设。

8.3海洋自然环境的保护

海洋自然环境是渔文化、盐文化等海洋文化的基础,必须从海洋环境、周边海岸带环境、村落区域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营造适合海洋文化发展的海洋自然环境。

8.4海洋文化的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青岛整个区域内培养海洋文化的多元化,不局限于传统的海洋娱乐文化、滨海城市文化。韩家村具有深厚的渔盐文化,在突出其渔盐古镇特色,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突出特色,实现多领域发展,可加大其在学术界的影响,鼓励本村草根学者的研究,吸引外来学者的研究等。

8.5海洋文化相关社会群体的保护

维持当地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既包括对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老一代所掌握文化的维护、弘扬,也包括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开辟新的海洋文化事业形式。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8

关键词:捕捞渔业;双拖;经济特征;威海市

中图分类号:S973.2+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7-0146-04

山东省濒临黄海、渤海,海岸线长达3 000多公里,渔业资源丰富,尤其在海洋捕捞渔业方面一直占据着明显的发展优势。进入21世纪后,山东省海洋捕捞年产量保持在240万吨左右,其中近海捕捞产量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而远洋捕捞产量则表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这一特征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和我国渔业发展战略方向都有着密切联系。

山东省在全国海洋捕捞产量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山东省海洋捕捞产量为244.5万吨,占全国海洋捕捞产量的19.66%,仅次于浙江省。到2011年,海洋捕捞产量达到251.2万吨,比重则下降至18.52%。可以看出,在近5年内,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的产量仍保持小幅增长,但比重地位则有所下降。

生产效益是维持发展捕捞渔业的重要导向,通过这一指标不仅可以了解捕捞渔业的经济特征,还能为调整捕捞渔业结构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对捕捞渔业生产经济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捕捞渔业经济效益分析方面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冯森(2003)[1]对2000~2001年福建省连江等14个县市的海洋捕捞业进行了调查,分析了9种主要海洋捕捞作业的经济效益特征;高清廉等(1999)[2]

运用平衡产量和经济模型,分析了在预测值范围内最大经济效益的各级别渔船的适宜海洋捕捞努力量,依此提出海洋捕捞努力量的结构调整建议。

海洋捕捞渔业经济分析涉及的内容相当复杂,如渔船功率、作业时间、作业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海洋捕捞渔业的经济效益特征,但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尚未较为系统地考虑这些因素。本文拟在固定捕捞渔船功率和确定作业方式的基础上,通过航次跟踪调查的方式,获取样本船只在全年不同月份的捕捞生产数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减少因渔船功率、作业方式等因素而引起的系统误差。

1样本选取与指标设计

1.1渔船样本选取和数据说明

山东涉及海洋捕捞的城市有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其中威海市的海洋捕捞产量约占全省的30%以上,对反映山东省海洋捕捞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研究的分析数据以对威海市相关海洋捕捞渔船调查为基础。

为了尽量减少因系统误差而造成的统计数据缺陷,本研究选取船龄基本相同的10艘功率为382.2 kW的双拖作业渔船样本,调查其2012年除休渔期外各月份共90个航次的生产经济数据。每样本船每月仅有一个作业航次,且休渔期相同,均为6~8月份。

1.2调查指标设计

调查问卷中涉及的单个航次经济指标包括:渔获量、产值、成本、出海天数、劳动力数量。成本可分为三项,即燃油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绳索网具等其他成本[3,4]。其中燃油成本最重要,汤振明等(2010)[5]研究表明燃油成本已占到捕捞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

为便于不同样本渔船、不同时期调查数据进行经济效益比较,以单位渔获量、单位成本、单位产值的平均值为分析指标,其中,单位渔获量表示1个劳动力使用1 kW渔船出海作业1天的渔获量,单位为kg/(kW·天·人);单位成本表示1个劳动力使用1 kW渔船出海作业1天所产生的成本,单位为元/(kW·天·人);单位产值表示1个劳动力使用1 kW渔船出海作业1天所创造的价值,单位为元/(kW·天·人)。

1.3指标数据初步统计分析

以出海月份为维度对10艘海洋捕捞渔船的航次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平均产值成本比指标数据可以看出,除3、4月份外,10艘样本船的生产作业均有一定收益,其中2月份收益最高,平均产值成本比达4.58,1月份次之,为1.63。

2单位渔获量与单位产值的变化特征分析

分析不同作业月份产值与渔获量的变化关系,可以了解渔获量的平均交易价格变化情况。首先计算不同作业月份的航次调查数据中的单位渔获量、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数据(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给出上述三个指标的平均值),再对单位产值(Y)与单位渔获量(X)数据按月份进行拟合,以反映单位渔获量变动引起的单位产值变动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作业月份单位产值与单位渔获量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不同月份单位渔获量对单位产值的影响程度依次为:8.8234(9月份) > 8.5814(1月份)> 8.208(3月份)> 7.0366(10月份)> 6.1106(2月份)> 4.4017(5月份)> 3.0546(11月份)> 1.1151(12月份)> 0.8583(4月份)。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为:(1)单位渔获量对单位产值的高影响月份均出现在中国传统节日较为集中的月份,如1~3月为元旦、春节前后、9~10月为国庆、中秋等,由于市场需求的集中程度较高,势必会拉高水产品的产量需求,同时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这些生产月份,单位渔获量对单位产值产生较大影响;(2)样本船在6~8月份处于禁渔期,9~10月份为开捕前两个月,在增殖放流和鱼类资源休养生息等条件作用下,不仅渔获的品质质量较高,而且市场的需求也在为期3个月的限制后得到释放,自然会出现单位渔获量对单位产值产生较高影响的结果。

3单位产值与单位成本的变化特征分析

3.1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变化关系月度分析

“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盈利情况,

当该指标大于1时,表示盈利,值越大表明盈利能力越高;当该指标小于1时则相反。表1显示,2月份具有较高盈利能力,而3~4月份则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其余月份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比值介于1~2之间,盈利能力较为稳定。

为了比较不同月份样本船的单位产值(Y)、单位成本(X)变动关系,对这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2)显示,除1月份的拟合优度偏低外,其余月份的拟合结果均较好,可以用来解释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之间的变动关系特征。单位成本变动对单位产值的影响程度依次排序为:1.9134(2月份)>1.3369(10月份)>1.2512(11月份)>1.1619(5月份)>0.6629(12月份)>0.558(9月份)>0.4752(1月份)>0.3131(4月份)>0.2356(3月份)。

3.2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变动关系整体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利用盈亏平衡线将10艘样本船在2012年的90个航次单位成本、单位产值数据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盈亏平衡线以上表示盈利的样本点,而盈亏平衡线以下则表示亏损的样本点,盈利的样本点占有绝对优势。按照90个航次数据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将这些样本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1)最上方的样本数据,与单位渔获量、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数据进行对照后,发现这些样本点即为2月份相关数据集;(2)最下方的样本数据,与单位渔获量、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数据进行对照后,发现这部分数据为3月份和4月份的样本数据;(3)中间部分的样本数据,即为其余月份的数据。这一划分方法与利用“单位产值/单位成本”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的结论一致。

4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10艘捕捞样本船2012年90个航次的生产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单位捕捞量与单位产值、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4.1除6~8月份禁渔期外,样本船在大部分作业月份都处于盈利范围,但不同月份之间的盈利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2月份的盈利能力最高。

4.2通过单位成本与单位产值之间的变动关系分析,认为2、10、11月份和5月份具有较高的正经济效益,即单位成本增加1个单位可以增加大于1个单位的单位产值,因此,在这4个月内可以通过增加单位成本的方式来提高产值,如增加作业天数、增加劳动力等;而在其他月份,通过增加单位成本所带动的单位产值则具有不经济特征。

4.3通过单位渔获量与单位产值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9、1、3月份和10月份具有较高的平均交易价格,即单位渔获量增加1个单位可以产生更高的单位产值,因此,在这几个月内,可以通过增加渔获量的方式提高产值效益。

4.4样本船在4月份生产作业处于亏损状态,且通过增加单位成本方式来提高单位产值的途径并不经济;从单位渔获量与单位产值的变动关系来看,在4月份,单位渔获量增加1个单位所带动的单位产值小于1个单位,也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议停止功率为382.2 kW的双拖作业渔船在4月份生产作业,以减少亏损,从而提高渔船全年的收益。由于本研究所包括的样本船数据较少、调查年份仅为1年,该建议还应通过更多的调查数据和研究结论作为支撑。

参考文献:

[1]

冯森.福建省海洋捕捞业经济效益分析[J].福建水产,2003,4:12-16.

[2]高清廉,邱天霞,宋协法,等.山东省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29(2):215-223.

[3]麦贤杰,乔俊果.我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6,4:8-10.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9

关键词:海洋强国 航标 发展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而航标作为一项最为基本的海上船舶助航设施,无论是军舰、客轮、货轮、特种船只,亦或是水运、渔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各种功能的船舶进出港都要依赖的一种导助航方式,其功用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现。

1.海洋强国战略对航标功用提出新的要求

原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要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299.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中,蕴含着巨大的矿产资源、食物资源、海水能源、海洋药物、油气资源、海上交通和海滨旅游资源。以海洋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无一例外,都与航标有着莫大的关联。综台研判,未来航标发展会有三个大的趋势,即信息更全面、科技更先进、作用更明显。

信息更全面。各类船舶进出港,要遵从明确的航路指示,“航道界限标志”可以清晰指明港口规定航道,防止船舶驶入水位过低区域造成搁浅;划定危险物区,界定危险区范围,要通过台理的“方位标志”设置,警告船舶避让危险物航行;军事或其他需要规定的禁航区,要在指定海域以“禁航区”标志醒目标识;发展海上旅游业,建立海上娱乐设施,有明确的“海上娱乐区”标志将大大提高该水域的通航安全系数。主要功能航标要位置精确、涂色鲜明、灯质准确、易于识别,专业用途航标要尽可能释义清晰、功能性强,各类导助航设施应成为海上的“指示牌”和“标志性建筑”,清晰勾勒出“海域功能地图”。

科技更先进。航标灯器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新的升级改造,减少一次性电池使用,降低因各种原因造成标体沉没进而导致蓄电池对海水的污染,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广使用潮汐能、风能、太阳能为航标灯提供能源;借助新材料使用,在不影响航标助航效能的前提下使航标重量不断减轻,更加方便运输和设置;研究适合冬季结冰港口的特殊标体和灯器,增强冬季航标助航保障效能,实现夏季“更清晰”,冬季“更抗冰”;充分借助DGPS(Difference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差分全球定位系统)、VTS(vessel trafiic services,船舶交通服务)和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现代科技信息系统,提高航标定位精度、准度,更好地服务于船舶通航。

作用更明显。航标除具有一般意义上船舶导助航外,还应具有国家、“窗口”等象征意义,在远离大陆的祖国“海洋国土”上布设尤其有重要意义。要优化沿海航标配布,特别是领海范围内的岛屿、专属经济区、新建航道的航标配布,大力宣扬航标的主杈宣示作用;建设一支完备的“制海型”海上航标维护力量,保障所管辖航标自由运用所拥有海域,不被敌方及其他势力恶意干扰。

2.以目标需求为导向,提升拓展航标助航效能及应用领域

基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和未来航标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应从多个方面改善和提升航标助航效能,拓展航标应用领域,促进航标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1)规范航标视觉特征,建立统一的沿海航标数据库。现有《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国家标准中定义的水上航标为类17种,分别是:①侧面标志,包括左侧标和右侧标,以及推荐航道左侧标和推荐航道右侧标;②方位标志,包括东、西、南、北4种方位标;③孤立危险物标志;④安全水域标志;⑤专用标志,包括锚地、禁航区、海上作业区、分道通航、水中构筑物、娱乐区和水产作业区标志。以上5类均属于视觉航标范畴。

视觉航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并通过下列特征识别:固定结构、浮动平台、位置、辅助航标、特征、形状、尺寸、高程、颜色、有无灯器、航标灯质、建筑材料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因素就是航标灯质和浮动平台。航标灯质执行业界统一的标准,即国际航标协会规定的航标视觉信号和灯光颜色,目前国内外标准较为统一。但浮动平台因我国南方和北方风俗习惯不同,标体形状有很大的出入,甚至是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港口中使用的航标大小、高度、结构特征都不尽相同,这给在日间来往各地依靠视觉航标判明航标性质、识别航标信息的航海者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在国家对沿海航标实行统一管理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借助行业协会和地区组织力量,进一步统一航标视觉特征,固化航标指代信息,建立沿海航标数据标准库,为航海者提供更加易于区分、易于识别的航行标志信息,提高航标导助航效能。

(2)加大航标科技投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服务船舶通航。科技改变世界。自从夏王朝人们开始利用海水冲刷形成的“碣石”作为“自然航标”服务水上活动以来,4000多年间,航标的技术升级就从未停下他发展的脚步。航标新技术、新能源的引进使其逐渐穿上了科技的外衣,人们旨在利用更少的能源消耗,发挥航标更大的助航服务作用。

我们应积极探索绿色能源的使用,加大航标科技投入,不仅在航标能源的应用上,要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的使用,减少一发性电池的使用;要在航标标体结构上,研究使用新型材料,减轻航标重量,便于运输维护;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导助航信息系统DGPS、VTS。AIS、北斗通讯等,与地方气象、港口等部门台作,建立航标导助航综台服务平台,使船舶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实现航标信息的动态检索、查阅以及相关航行动态、警、通告的信息获取。未来航标的发展,要建立完善以视觉航标为主,配合现代导助航手段组成的,一环扣一环的紧密“航标链”。通过合理的航标科技投入,统筹现有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船舶通航。

(3)增强航标“软实力”建设,提升地区乃至国际影响力。在古代,如果说对于航标的定义,仅仅是为了标示航道、为船舶提供简单信息的单一的物质载体,或许尚能接受。但是随着国家对海洋权益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领海成了世界各国都在争取和努力维护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海上荒凉的岛屿,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岛上的航标,对岛上航标的设置、维护和管理是对其行使最明显的象征。在近代和当代国际关系中,凡有公共河流的两国边境线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已是国际公认的惯例。如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标管辖杈,一直是中国历届政府向俄方收回领土、领水的斗争焦点。由此可见,边境河流的航标非一般的航标,而是具有标志国家的重要性。

在“海洋强国”战略影响下,航标作为在领海范围内指引船舶通航的海上基础设施,起宣示意义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增强。航标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历史时机,在做大做强航标业务的同时,更要注重航标“软实力”的建设,提升航标从业人员素质,增强航海保障装备水平,主动履行航标管理维护职责,借助宣传手段大力弘扬航标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维持海上正常通航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在地区和国际间获得更强的话语权。

我国航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基础薄弱、管理手段落后,但与建国初期相比仍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已经起步向更高目标迈进。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化,航标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良机。我们要坚守为船舶航行安全服务的宗旨,认准国际先进目标,脚踏实地地落实赶超措施,立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改善管理手段,我们就一定能在本世纪建成一个与我国悠久航海历史相协调的、与国内外航海人员要求相适应的、多种手段并存的先进综台助航体系。

参考文献:

[1]《财经国家周刊》调研小组.海事调研报告:寻找“海事强国”新坐标[J].珠江水运.2013(07).

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篇10

 

0 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我国开始重视城镇森林建设的整体规划[1-4]。岱山县高亭镇位于岱山岛东南部,东与长涂镇相峙,北与东沙镇、岱东镇接壤,南与秀山岛隔海相望,西与岱西镇相连,是岱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中心。全镇陆地面积5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7.56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0°07'-30°31',东经121°31'-123°17'。高亭镇处于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要道,面向西太平洋经济带,国际航线穿越县境;离定海11海里、宁波46海里、上海洋山港20海里,是全县政治重镇、地域大镇、海洋经济强镇。

 

1 特色与优势

 

高亭镇处于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要害,面向西太平洋经济带,国际航线穿越县境,是岱山县的政治重镇、地域大镇和海洋经济强镇;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以慈云禅院为中心的磨心山,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依托自然山海骨架特征和山、海、城、林的优越条件,突出海岛特色,以“现代海洋经济特色的海岛港口森林城镇”为目标,努力把高亭镇建成“山海相联,林水相依”、“山、海、城、林”有机融合的“海岛型森林城镇”。

 

2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理论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围绕“扩面提质”目标,结合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以“现代海洋经济特色的海岛港口森林城镇”为目标,充分利用高亭镇山、海、城、林的优越条件,突出海岛特色,科学编制,合理布局,高规格、高标准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6]。

 

3 建设原则

 

森林城镇建设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3.1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

 

城镇森林是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生态安全保障。森林城镇建设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树立城镇与自然互惠共生、共存共荣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城镇森林在生态、环保、景观游憩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空间。

 

3.2 突出重点、强调整体效果的原则

 

以营建建成区绿地系统为重点,通过实现镇区与村级绿地的相互补充,建设林水结合的开放式城镇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城镇森林对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作用,提高城镇森林整体生态功能,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3.3 因地制宜、体现本土特色的原则

 

根据高亭镇的自然条件、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建成区绿化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提升、森林村庄建设等工程,构建以乔木为主体的城镇复合森林生态系统,体现本土特色,构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森林意境与生态格局,打造森林城镇特色。

 

3.4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

 

森林城镇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积极发挥政府在森林城镇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将森林城镇建设规划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协调好森林城镇建设中各部门的关系;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城镇建设的积极性。

 

4 总体布局

 

根据高亭镇绿化实际情况并结合高亭镇总体规划,在建设区范围内建立“一心、一屏、多带、多点”的森林城镇森林生态系统格局。

 

4.1 “一心”

 

“一心”以建设建成区完善的绿地系统为核心,通过对建成区公共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绿地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建立类型完善、功能全面、布局合理的森林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大力建设公共绿地,提高建设品味和档次,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4.2 “一屏”

 

磨心山生态绿屏建设。磨心山位于高亭镇建成区北部,是整个高亭镇的最高点。由于磨心山的存在,使整个高亭镇形成从北向南阶梯式降低的地形地貌,同时也使高亭镇建成区形成背山面海的整体态势。磨心山生态绿屏在制氧固碳、促进大气海陆循环,减轻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包括自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建成区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海陆间生态系统。磨心山生态绿屏建设是整个高亭镇绿化体系建设的支撑点。

 

4.3 “多带”

 

包括海岸线、道路沿线、山体沿线等带状绿化建设。高亭镇为海岛乡镇,三面靠海,而且包括多个岛屿,因此海岸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森林城镇建设的特色和亮点;道路绿化是整个森林城镇绿化体系的脉络,由于境内没有高速、铁路、国省道等重要通道,但遍布整个建设区的县、乡村级道路网络是森林城镇绿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整个建设区山地面积较多,山体、山边绿化是森林城镇建设的核心。

 

4.4 “多点”

 

“多点”包括森林村庄和一村一景特色景观等点状绿化建设。高亭境森林村庄、一村一景特色景观建设是森林城镇绿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高亭镇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各村庄应根据自身特色和文化渊源建设相应的主题公园或节点绿化,对于展现各个村庄自身形象、提升全镇绿化品位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1)城镇森林是集生态、社会、自然、文化为一体的林业生态体系,是生态化城镇的基本支撑。建设森林城镇对于改善桃花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高亭镇森林城镇建设规划从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高亭镇森林城镇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对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特色的海岛港口森林城镇”,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