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20 17:27:52

挫折教育的概念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1

关键词:挫折承受力 大学生 研究综述

随着环境的变迁,在校大学生容易遭受各种挫折,其对挫折的承受力直接影响其对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情绪体验,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1.挫折承受力的概念界定

挫折承受力(Frustration Tolerance),最早由美国心理测验专家Roe Zweig 于1941年提出。他认为“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即个体受到挫折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国内挫折研究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沿用了该概念的内涵,如冯江平(1991)将挫折承受力解释为个体适应、抗拒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方面;李海洲、边和平(1998)认为,挫折容忍力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够经得起打击和压力,且有较好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能力。

2.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测量

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自编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量表。

王啸天(2004)编制的“大学生挫折情境问卷”,探讨了大学生常遇到的10种挫折类型。刘戍 (2007)编制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共有25个题项,分为内在思维情绪维度和外在行为表现维度,问卷通过设置具体挫折情境测量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水平。张丽萍等(2012)采用事实驱动的基本方法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包含积极抗挫因子、消极抗挫因子和抗挫特质因子三个维度,问卷具备良好的信效度。

3.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

3.1家庭因素

刘戍(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的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优于采用严厉、惩罚、过分干涉等养育方式的大学生。此外,来自父母或家庭其他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越多,越有助于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还有调查显示,家庭经济条件的高低,会使大学生在面对某些特殊的挫折情境时表现出不同的承受水平。

3.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是性格因素。戴爱萍(2000)具体指出了七种不良性格容易导致挫折承受力差,它们分别是依赖型、敏感脆弱型、偏执型、粗暴冲动型、抑郁型、嫉妒型和理想型性格。其次,大学生对事件的不同归因,也会导致其对挫折不同的承受力。郝炳辉(2009)研究发现,大学生越是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和持久性因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局部性、暂时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越高;越是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和持久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越低。此外,大学生的心态越乐观,情绪体验越积极,也能使其在应对挫折时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

3.3客观环境因素

宏观层面上看,受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更、国际金融危机的残余影响、就业形势严峻等社会背景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己成为挫折情境和挫折感的易发区和高发区。如果大学生未能快速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则容易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各种各样的挫败。

个人微观生活方面,负性生活事件则为诱发大学生挫折体验的直接原因。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越大,个体的抗挫积极性会受到越大的负面冲击。如果负性生活事件诱发的挫折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还会对个体的抗挫特质造成不良影响,如使人变得更加脆弱或者更加消极、悲观(张丽萍,2012)。

4.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研究展望

纵观国内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研究现状,第一,理论探讨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第二,挫折承受力的概念不统一,直接导致研究缺乏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第三,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的探讨多从家庭的因素出发,对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学者吕春梅(2010)认为,“价值观、价值观体系和价值取向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而长期的生活经验表明,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其对事件的认识及行为反应模式,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可试图探讨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其生活价值取向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7.

[5]刘戍,张宁.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9):779-781.

[6]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曲埠师范大学,2008,4.

[7]郝丙辉.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9,4.

[8]周妍,蔡明.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学术探索[J].2013,7:149-152.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2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40-01

1.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增加提升学生应对能力教育的必要性

1.1是学生个人素质综合发展的必要要求。由于陈旧教育理念当中对于成绩的高度重视,学生处于长时间的学习压力之下,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得不到保障。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需求。此时,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当中的科学性价值,更加符合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者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认识有很大差异。但是始终围绕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以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2在思品教学当中开展措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受到的教育也主要来自学校。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家庭的呵护较多。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难以控制情绪。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渐渐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当中的重要课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心理素质一部分来源于先天的性格因素,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后天的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因此,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提升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1.3挫折教育是社会竞争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即产生的文化、事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校相当于学生的避风港,因此,有许多学生一毕业就有很长的时间难以适应社会的竞争。这就需要我们从新审视我国的教育,提升学生自我意识。防止因无法适应社会竞争而出现的亚健康问题。

2.初中思品教育当中增加挫折教育的策略分析

2.1坚持科学的挫折教育目标。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过渡时期,此时的学生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心较为敏感脆弱,而且自尊心较强。在此时开展挫折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挫折抵御能力。初中思品本身就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科,在初中思品当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首先要明确目标,将目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注重目标当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2充分挖掘挫折教育的内容。

2.2.1充分运用教材当中的内容。以人教版七年级思品下册为例,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出发设计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种教育理念:第一,初中学生的逐渐增长的生活经验是课程建立的基础,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入的生活和学习理解中吸取个人发展的养分。第二,引导学生做一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今后的生活和学习。第三,坚持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促新知。根据这几个教育理念,下册主要设置了四个单元的内容: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走向自立人生、做意志坚强的人、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师要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挫折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材对于学生的引导价值。

2.2.2充分挖掘学生生活当中的挫折教育的内容。生活化的教育能够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完成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观察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性格变化,人生境遇当中寻求挫折教育的突破口。增加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有效将学生生活经历与挫折教育建立联系。擅长通过交流,把握学生现在的心理状态,以及适合何种辅导方式,然后通过思品课堂教学,或者课余的交流来实现挫折教育目的。

3.结语

在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生长期接受者应试教育。在这种条件之下,学生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上的进步,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较少。初中思品教育当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内容,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3

针对性原则是整个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有更加清晰的概念,学习起来也会很轻松。因此,针对性原则不仅仅可以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也是体育挫折教育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必须根据年龄阶段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挫折教育,每个年龄阶段的挫折教育都不相同,要将各年龄段相互区分。在设置挫折教育的时候,有时往往会受到过去成功经验的影响,从而去照搬过去的成功经验进行,这样就经常会出现不好的效果,反而更加不利学生正确挫折观念的形成。由于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特别是面对挫折的差异性,每个同学对挫折的理解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在进行体育挫折教育时,体育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进行挫折设置前应先了解清楚每名学生的个性、想法等,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样一来体育挫折教育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需具备综合判断学生性格的能力,并能够将学生大体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例如,对外向型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大多都活泼好动,特别容易由于取得了一点点小小的成绩而骄傲自满,甚至变得目中无人。对于此类学生可以直言不讳的进行教育,并对其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尽量打击其骄傲自满的浮躁气息;而对于内向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感情比较细腻,不爱语言表达和展现自己,即使有了成绩也表现的还是缺乏自信。对于此类学生,体育教师的语言要适当委婉,多以情感感化的方式施以鼓励。针对性教育原则是体育挫折教育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落实体育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

2适应性原则

个体对环境、条件等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挫折教育亦是如此。体育挫折教育中的挫折设置,也应该注意学生在提高挫折承受能力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在进行体育挫折教育时要把握好适当的度,不能没有激进性也不能操之过急,这从辩证法上来说是“量变引起质变”,体育挫折教育也应当如此。首先,先进行较为简单的挫折练习,等到学生具备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时再逐渐加大力度,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每名学生的反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每个人的适应能力都不可能是相同的,所以在进行时要掌握好分寸,不可超出其承受范围,否则很有可能得到反效果。其次,必须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控制和掌握。其中学生的生理负荷较为重要,根据运动生理学来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人的兴奋与抑制,人在受到刺激时大脑中枢神级系统会自发地进行调节,与此同时再加上人为的干预就可能收到好的效果,逐渐适应这样的过程。但是在面对各方面发展较差的学生时,不应设置较高的挫折教育,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设置,让学生逐渐的由不适应到适应,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这样一来体育挫折教育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再者,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体育挫折教育时,必须遵循在循序渐进的生物学规律上,让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需要的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理上逐渐适应。体育挫折教育适应性原则遵循了生物学发展的特有规律,同时又具有社会心理学属性的特点。其生物学规律在于其逐渐对施加于自身的身心负荷适应,而其社会心理学属性特点在于在逐渐适应身心负荷的过程中,其战胜挫折、排解挫折的自信心建立。体育挫折教育的适应性原则遵循了教育学学习难度由低到高的教育规律,是教育学教学过程本质规律的再现。

3宣传配合原则

体育挫折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学校教育,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正确挫折观念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学校教育,尤其是认为体育课上所学习的走、跑、跳、投等体育活动就是培养挫折观点的主要来源,也把教育的主体单单的限定为体育教师。如果现在还抱有这种想法,那必然是大错特错。其实,挫折教育从一开始到现在,它的教育方式是多方面的,其教育主体还包括家庭、社会等。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中培养正确的挫折观,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受到挫折教育而培养形成正确的挫折观。然而,目前在社会之中大家对体育挫折教育还不是十分了解,没有意识到体育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这种教育方式更在一时之间难以得到众多家长的认可。很多家长的思想还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上,认为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就是吃苦受累,就是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上对子女施加各种压力,但是却难以与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其自信能力、培养其坚强意志品质等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被视为掌中之宝,父母们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点的挫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体育挫折教育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可利用的宣传传播平台有很多,比如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平台,要通过这些多形式的平台让家长乃至全社会认识到体育挫折教育的初衷和目的,让他们更能深刻的懂得体育挫折教育的含义。也只有这样,体育挫折教育才能够密切的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才能够得到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并顺利实施,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所帮助。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4

【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学 抗挫折能力

体育教育过程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教学的关键之一。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对学生情感的陶冶,性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针对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现实,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挫折、抗挫能力、抗挫教育概念界定

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遭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和紧张状态。抗挫能力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能够经受压力,摆脱困境和避免行为失常的心理调节能力,即个体适应、抵御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抗挫教育是指对于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抗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炼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中学体育课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新课标对学生“健康目标”的界定呼唤挫折教育

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体育课重要的达成目标。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以后面对的心理压力也会加大,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提高其抗挫折的能力尤为必要,这将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在中学实施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在以后的挫折和失败中及时调整,塑造良好品格,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需要挫折教育

中学时代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挫折教育是心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心理,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的优势

(一)体育关注人的精神塑造

体育活动主要以身体练习为主,为完成体育目标,学生必然会遭受多次失败与挫折。这就要求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体育关注人的精神塑造,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与塑造,造就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二)体育的竞技性特征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刺激和体验

体育的竞技性特征能刺激学生的行为强度,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其锐意进取、顽强向上的奋勇精神,增强自信心。

四、 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体育教师有责任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地采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进行抗挫教育。因此,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教师转变自身观念,注重耐挫教育的价值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抗挫教育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教师需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正规化,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唯一教学目标的状况,转变为重视技术教学、体质健康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并举的教学理念,引领学校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因人而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培养抗挫折能力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佳场所,在具体的课堂的教学中,应注意因人而异,针对学生性格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外向型的学生,乐观、开朗,但易骄傲自满,可采用单刀直入法,设立更高的目标,从而改正骄傲自满的缺点;内向型的学生,少言寡语、不善交际,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逐渐渗透;抑郁型的学生,悲观、易怒、优柔寡断,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应采取引导法,促使其更多的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 另外可以组织其参加长跑、游泳、登山、跳高等运动项目,培养他们不断进取、坚强勇敢的良好品质。

(三)区别耐挫能力,研究适度的项目强度

学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理解能力、社会阅历、家庭情况等差异,具备的抗挫能力也明显不同。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生理特点,研究适度的项目强度,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达到自身负荷的极限后,再咬牙坚持多做一两下,这样就避免了统一标准、效果不一的弊端。

(四)情景创设,困难磨炼,“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体验挫折

当前的中学生多数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较少。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让学生体验失败挫折,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并果断克服的精神。但也要注意不能一味让学生受挫,以免学生失去自信。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方法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作为体育教师要将体育教学任务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挫折意识,进行挫折磨炼,培养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它实际上是挫折心理调整教育和挫折预防教育。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赢得教育才能赢得人才,而没有挫折教育,决不是完整的教育。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所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加快开展挫折教育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挫折教育的必然性

1.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构成具有复杂性。高职教育生源构成比普通高校复杂,它的学生约六成来源于第五批招收的普高毕业生,约四成为三类中职学校毕业生,还有少量的初中毕业生入校就读五年制高职。生源构成上的复杂性,势必造成学生心理素质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2.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心理上具有失衡性。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期,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大学的概念几乎一直停留在一个模式上,特别对最近几年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有人认为高职与中专、职高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有人对高职院校的毕业文凭能否得到社会认可也存在疑问。有相当一部分普高毕业生是带着一种较为矛盾和复杂的心理来高职院校报到的,他们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或者迫于家庭的压力,不得不面对现实,在无奈、彷徨和失落中走入高职院校。这部分同学心理上往往交织着自卑感、挫折感和失落感,入学以后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情绪波动期。

3.高职院校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具有偏向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必然带来多种观念文化的冲突和碰撞,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也使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来说是健康向上的,自立、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多数高职生对事理的认识是正确和理性的,但往往说而不做,认知和行为不一;不少高职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部分学生过度张扬个性,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缺乏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等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

4.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上的差异性。不同的生源在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接受同等的教育,就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普高生通过高中三年的教育,其文化基础课学得较为扎实,在高职基础课的学习较中职三类生更为轻松,而他们的专业基础和操作技能就不如中职生,但后者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在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另外,有一部分中职毕业生原先在中职学习期间,学习较差,由于就业或家庭的原因选择了高职,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值并不高,只求平安度过三年,“混”一张毕业证,这样既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对父母也好有个交代。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学校和家庭应通过不同形式,利用一切机会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但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对学生成长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应是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把挫折教育机制引入教育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当前,学校挫折教育的核心应主要是解决学生挫折心理承受能力问题,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

1.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从唯物论、矛盾论的观点看,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复杂性、曲折性,世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使学生懂得人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育学生认识挫折的两面性,使他们知道挫折既是成长的不利条件,又能催人奋发,砺人意志。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只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愉快,即便遇到挫折,也会正确对待,把挫折看成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2.教育学生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面对挫折,缺乏自信的人一筹莫展,自暴自弃;而自信心强的人,则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挫折对他毫无办法。纵观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者,大都是非常自信的人。巴甫洛夫说过:“如果我坚持什么,就是用炮也不能打倒我”;居里夫人说过:“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无数事实反复证明,自信心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是成功的基石。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在挫折中不迟疑、不消极、不困惑,能迅速超越挫折,从烦闷中解脱出来,进入发奋立志的境地,不断增强战胜挫折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意志力。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创造一定限度内的挫折情境让学生感受挫折,感受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理智而现实地走出挫折,从而培养锻炼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培养锻炼坚强意志力的机会,使学生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够泰然处之。

4.教育学生在挫折面前保持理智。人在遭受挫折与痛苦的时候,常会表现出愤怒、焦虑、沮丧的情绪反应。那么,如何消除痛苦呢?实践证明,理智调适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只有在保持理智、冷静的情况下,才能对事物的利弊作恰如其分的分析,将挫折正确归因,促使失败和挫折转化,向积极方向发展;若不能保持理智,可教育学生使用情境转移法、目标升华法、挫折超越法等,力求在挫折的情境中保持理智。

5.教育学生善于进行目标调整。降低不合实际的期望值。挫折与失败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目标偏高,而为现实条件所无法企及。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生活经历简单、顺利,在制订目标和追求成功上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甚至好高鹜远,企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自我制造挫折,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降低不合实际的期望值,使“葡萄一点点成熟、成功一天天积累”,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用勤劳的双手去摘取胜利的果实。

6.接纳学生倾诉、渲泄挫折,教育学生正确归因挫折。在错综复杂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有目的的活动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阻碍着目标的实现,制约着需要或期望的满足,从而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挫折感,使学生进入一种消极情绪状态。我们应接纳他们倾吐学习上的压力、日常生活中的烦恼琐事、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给予安慰和同情,通过释放来达到心理平稳。引导学生对生活、学习、身体等各种状态的挫折进行正确归因。归因属客观必然性制约的,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对待;归因属偶然性制约和主观努力因素制约的,则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勇气和努力走出挫折的阴影。教育学生通过升华、转移、补偿、自慰等方法提高挫折承受力,走出挫折。

三、高职院校加强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当前,高职院校加强挫折教育应考虑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挫折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角度出发。切实重视学校的挫折教育。正确理解人才的“德、智、体”的内涵。“德”不仅包括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要求的政治觉悟和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识,还应有坚强的意志、积极丰富的情感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智”不能单纯以拥有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即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应具有获得知识和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体”不仅是一种体力的概念,更包括强健的体魄、敢拼敢闯的搏击力和坚韧的忍耐力。

2.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拥有极其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而它的核心和支柱即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对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起到关键的调节制约作用。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才能妥善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才能正确对待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才能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心胸开阔,积极进取。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

3.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形式的挫折磨炼。通过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挫折磨炼,如“实践锻炼”、“远足拉练”、“体育锻炼”等,磨炼其意志,锻炼其品质。在实施过程中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并对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产劳动等制定具体的实践锻炼要求,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困扰,比如改进学习方法,科学用脑,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正确评价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科学、严肃地对待性问题,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友谊、恋爱与失恋等问题,以及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学会运用积极的防卫机制和自我心理的调解方法,减轻心理创伤等。

5.创设预演挫折情境。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于挫折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如盲目性、刻板性、焦虑感、不安全感等,则是产生挫折的内在动因。因此,给广大学生预演一定的挫折情境,培养和锻炼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如强烈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等,对于他们战胜困难、克服挫折、顺利前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利用影视艺术预演挫折情境,开展“抗日生活夏令营”、“吃苦夏令营”、“徒步野营拉练”、“手拉手活动”等,创设现实的挫折情境,是加强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6

关键词:挫折教育;青少年;小学语文教学

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敢于面对挫折、认识挫折,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发扬语文学科特色,使学生对挫折形成正确认识

每个学科都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讲,其授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十分灵活,学科知识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积极发挥自身学科的特色,通过语文教学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挫折教育。具体来讲,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讨论,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人物事件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对挫折形成正确的判断,理解挫折的意义。

二、循循善诱,因人而异

在一个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习惯、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同样,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大不相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了解个体的差异性,决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时要及时指出,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同时,我们还需多多关注成绩和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在他们看来,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观点,同时建立其各方面的信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修养。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7

家庭;挫折;幼儿挫折教育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127-03

一、挫折及幼儿挫折教育

在中国古代,“挫折”一词是分而言之的,“挫”有“屈辱”、“受挫”之义;“折”有“断”、“曲”、“弯”之义。“挫”与“折”合为一体是在《后汉书・冯异传》一书中。《元史・盖苗传》中也有“虽经挫折,无少回挠”的记载,这里的“挫折”就意为“失利”、“挫败”。关于“挫折”的定义,中外许多学者对其做了界定,综合分析这些概念得出:挫折的形成必须要有需要、动机、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等条件。因此笔者认为,挫折是指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由于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挫折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由于个人经受挫折的心理状态、对挫折的耐受力、动机需要等不同,不同的人即使在同一挫折情境中受到强度相同的刺激,也不一定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反应。所以,挫折感是当事者对障碍、干扰的一种主体感受。

“事实证明,只要有人存在、有社会生活的发生,就会有种种需要,就会有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目标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挫折。”①从个人的一生来看,挫折伴随于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幼儿期(儿童1~6岁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期幼儿的行走动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等发展增快,易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出现了自我意识,但由于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不完善,情绪、情感易不稳定,难以较长时间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具有自制力差、模仿性强、易冲动、易受暗示等特点。幼儿期的儿童要开始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学习知识、学习与人沟通交流,挫折难以避免,如学习自己吃饭、穿衣;学习背诵古诗和学知识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挫败感会对儿童心理造成困扰,因此,要求家长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卫生和挫折教育。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充分熟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观察总结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挫折点,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提高幼儿抗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

二、幼儿挫折教育在家庭教育实施中的价值

(一)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构建及更好适应社会化进程的需要

“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适应于生存环境的社会与文化的人格和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挫折承受力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衡量尺度。”②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从小缺乏挫折教育的人,不可能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也不可能养成抗挫折的能力,因而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组织载体,无疑是孩子社会化的首要阶段。家庭特有的价值观念,会通过父母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传导到孩子的各个方面。在家庭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培养对待挫折的态度、直面挫折的勇气和找出解决挫折的方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只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才能称之为人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品德、动机、态度、需要、性格等。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而且人在幼年时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到教育的影响,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增加幼儿的生活阅历和实践能力,激发幼儿的潜力,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还能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他们在真实的挫折情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抗挫折能力。

三、家庭幼儿挫折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一)家长对挫折教育理念的片面认识

家庭是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知识经验甚少,能力差、是非模糊不清,他们对于自己出现的过失和所遇到的挫折的认知往往是从父母的态度和反应中学来的。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自身对待挫折的态度、教育意识和教育方式等对子女的品质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陷入了误区。“一项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有近50%的家庭表现出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观念和意识。”③过分关注孩子在身体、智力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孩子良好品德、个性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独立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有些家长认为只应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忽视了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普遍性。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有利地证明了对子女过度保护和溺爱的教养方式及挫折教育意识的缺乏,导致儿童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依赖性强,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意志力、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际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相违背

当前许多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高,通过书本知识或对教育专家教育理念的认同,也已认识到挫折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应该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但是在实际教育生活中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关爱,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因而替子女包办一切。还有家长一味看到挫折的积极作用,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将身体上遭受的磨难,比如饥饿、极度劳累等等同于挫折教育,人为地创设挫折情境,故意让孩子吃苦,没有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时适量的教育,没有采取正确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多数父母也很少能够正确解读幼儿受挫后的心理和行为,缺乏对幼儿挫折行为进行相应的指导。幼儿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为客体因素,如自然环境的限制或社会环境障碍使幼儿的需求无法满足造成的挫折;另一方面与幼儿本身这一主体有关,由于主体的智力、体力、健康状况等因素造成的障碍或是动机障碍使幼儿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产生的挫折。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很难像成人那样用语言表达,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一般会表现出愤怒、焦虑、攻击、退缩、退化、固执、敏感、缺乏安全感等行为。一味过度的表扬或是不加节制的批评甚至是不予理睬都会对幼儿心理产生巨大伤害,加剧幼儿的挫折感,使其失去战胜挫折的勇气。

四、家庭教育中渗透幼儿挫折教育

(一)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情境引导幼儿对挫折的正确认知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由于受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学习困难以及打架、生病等,这些挫折都会让幼儿身心受到影响,而且处于幼儿期的儿童是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时期,如果遭遇太多挫折,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的信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对于幼儿挫折教育要掌握好度,家长无需刻意设计一些更多或高难度的挫折情境,只要细心观察、仔细捕捉幼儿生活当中的细节,利用现实存在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挫折教育。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应从反复的体验中认识到挫折具有普遍性和两面性,每一个人都会碰到,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二)充分发挥榜样效应渗透挫折教育

斯特娜夫人说:“孩子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的榜样的力量。”④洛克也曾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那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⑤幼儿期的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力,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反应往往是会模仿父母的态度和反应,父母对挫折的态度会影响子女对挫折的认知。如果家长在当孩子面临困境时表现出勇敢、坚强的精神,并鼓励孩子战胜困难、树立信心,以此给孩子带来正确的榜样示范时,当孩子再次面临困境时就会有相同的表现。比如说: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去扶,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以后当孩子再次跌倒就会自己爬起来。家长也可利用图画故事、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传播媒介对幼儿进行榜样教育,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决不能用幽灵、鬼怪等故事。有研究表明:“在幼儿期灌输到幼儿头脑中的恐怖和迷信等如同病菌一样,是致使儿童精神异常的病因。”⑥

(三)将挫折教育融于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耐挫能力

有研究指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对人施加正面影响,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追求意义和价值。”⑦挫折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培养幼儿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勇气,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我们只给幼儿提供“挫折情境”,而不能使他们走出挫折的阴影,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因此,家长应该引导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耐挫能力。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游戏活动中融入挫折教育,不仅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教给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家长还可以根据儿童的挫折行为进行相应的指导。比如,家长应根据儿童自身的能力,为其提供更多锻炼交往的机会,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公共场合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交流,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以认识自己与他人,懂得合作与相处,由于孩子更容易接受同伴的意见可以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帮助幼儿合理运用挫折防卫机制

挫折防卫机制是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恢复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由于幼儿所遭受的挫折和矛盾情境不同,所采取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也就不同。父母应更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影响,使其能够建立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挫折心理防卫机制,消除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对挫折的认知和理解。父母还应指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使孩子能正确对待失败,保持心理平衡,减少挫折的伤害,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挫折中奋起,引导孩子从挫折中增长见识和才干。⑧

注释:

①③⑥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0

②纪晓丹.幼儿挫折教育的误区与改进策略[J].学术研究,2014,05.

④王炳仁.名人家教集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453.

⑤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64.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8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必要性;重要性;措施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如果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一遇到挫折就走极端,那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将情何以堪,而要培养一个人强大的心理素质,最好的办法是从小开始。为此,我运用在电大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我园的实H情况,对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幼儿挫折教育的涵义

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示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这些年来,人们对幼儿挫折教育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挫折教育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

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太过脆弱的人必然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故而实行挫折教育又有其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幼儿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幼儿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跨越,科技迅速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孩子几乎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影响孩子发展的不健康的品质也同步而生。目前,我国大多针对青少年儿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不够,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1、从时展的需要看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传授有限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胜任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正是适应了时展的要求。

2、从幼儿挫折教育的现状看

由于现在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

(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幼儿潜能增强儿童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人格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1、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些潜能没有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对于孩子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潜能。

2、挫折教育能打击孩子的骄傲情绪

有些孩子由于受到经历、年龄、学识等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超过孩子承受能力的挫折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幼儿缺乏挫折教育的原因

家长们毫不犹豫的予以帮助,甚至不惜包办代替。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往往缺乏独立性,缺乏应有的挫折承受力

三、加强挫折教育的注意事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仅有快活而且还有悲伤,痛苦和死亡,要使孩子从幼小年龄起,就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生活里,有一个叫“困难”的概念。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需注意到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

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二)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鼓励

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四、加强幼儿挫折教育的建议

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

(一)挫折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更多农村逐渐城市化,挫折教育问题就越显得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学校教育到各行各业都关心和参与的全方位挫折教育网络,以便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挫折教育。这样,一个有利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形成,新世纪的儿童也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

(二)幼儿园应重视幼儿挫折教育的培养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自己去尝试解决,并不时给他们讲一些榜样的事例。

总之,幼儿期正是一个人个性心里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什么样的个性心里品质,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人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对幼儿的教育更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对孩子固然要多鼓励,让孩子在成功中获得欢乐和自信,但应该实事求是,也要让他们经受一些“挫折”锻炼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相反,如果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就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做父母、当老师,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所以无论是学校、家庭,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挫折教育要从幼儿抓起 [J].安徽教育,1998.5

[2]繁茂华.儿童挫折教育浅见 [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5(3)

[3]李海舟,边和平.挫折教育论 [M].南京:家庭教育出版社,1995

[4]杨莉君.学前儿童挫折教育刍议 [J].学前教育研究,1997,2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挫折教育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培养其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而体育课的性质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培养初中生“抗挫折能力”有着良好的平台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们,应在遵循初中生身心特点和品质塑造规律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挫折能力”教育,以求取得实效。以下结合体育心理学研究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从阐述挫折和挫折教育概念出发,分析了初中生易产生挫折的原因,从体育教学角度提出了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希望为学校进行心理疏导和品质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的障碍、干扰,因个人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无忧无虑,但心理承受力差,很多学生用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方法来逃避所面对的种种挫折与失败。初中体育教学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学生在失败中感悟挫折,在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各种意志品质。那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呢?

一、要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认清挫折的两面性

挫折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即他们受挫的恢复能力极强。所以,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清挫折的两重性,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随时做好经受挫折的准备。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一次健美操教学课上,两三个学生因为身体较胖,练习时非常冷漠和消极,我看在眼里,主动上前开导,经过我的激励,几个学生终于从自卑、不愿练习的状态转变为每一节课都主动认真练习,最后还参加了学校的健美操队伍。所以在学生在遇到挫折后,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而清醒地分析和认识挫折,顺利渡过挫折期。

二、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培养其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性格的差异,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养成良好的性格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首要条件,对那些总是学习拔尖的学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必要时让他们尝一下失败和挨批评的滋味;对少言寡语的学生,教师应旁敲侧击,逐渐渗透,感化学生;对抑郁型的学生,教师要讲究策略,利用榜样的事例引导学生。在具体榜样的形象感染下,学生就会用顽强的意志克服自身的弱点,激发起他们对受挫的恢复能力。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对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使他们保持内在的上进热情。

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挫折情景,让学生感受挫折

创设挫折情景时,应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不愿意练的内容,如可从耐久跑中的800米慢慢提高到1000米,把学生分成多组,每组发一根跳绳,当有学生坚持不下来时,通过其他同学的帮助,最终使全组都能到达终点。通过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来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如篮球练习时,对个别不听指挥的学生,要让他们碰碰“钉子”,可当众进行严厉的批评,以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有的学生拈轻怕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如田径的跨栏,体操的单、双杠等,也可向学生灌输初中体育大赛中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不公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来增强他们对挫折的忍受力。

四、挫折教育与成功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成功

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只要善于捕捉,给予学生一次成功的机会,就可能会激起他们追求千百次成功的愿望,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比赛的胜负来教育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初中体育学习中引起挫折的因素很多,造成挫折感的轻重程度也各不相同。学生在初中体育学习中与挫折和困难作斗争时,也并非斗则必胜,初中体育教师此时千万不能让学生一挫到底,我们应该在学生屡遭挫折而即将退却前,根据具体情况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战胜挫折和困难,如技术指导,保护和帮助,降低动作难度和考评标准等,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克服挫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总之,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进行磨难和砥砺,增强挫折承受力。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并获得应付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节心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战胜挫折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获得信心,促使挫折的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方面转化,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

参考文献:

1.欧晓燕.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浅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新课程(教师).2010-11-28.

2.王松虎.简论体育教学与挫折教育铜陵学院学报.2003-03-30.

挫折教育的概念篇10

关键词:中学生;挫折承受力;原因;挫折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2-02

心理挫折属于心理健康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和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1]它与目标、需要、动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动机受到干扰和阻碍,目标就无法实现,需要就不能满足,就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乃至悲观失望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即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适应、抵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即在遇到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除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2]

个体的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挫折影响密切相关,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受挫折的消极影响较小;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受挫折的不良影响较大,甚至会因挫折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目前中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普遍比较差,有的中学生一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就离家出走;有的学生仅有一次考试失利就情绪失控;还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就自暴自弃,出现厌学情绪。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有的还会走上极端。因此,如何加强开展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如何提高中学的挫折承受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对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状况的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灵宝市实验中学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进行心理自测——《你的挫折承受力怎样?》。总共调查120人,每个年级调查40人,并将调查结果用统计方法加以处理,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初三学生挫折承受力最高,其次是初二学生,最后是初一学生。初三、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挫折承受力,但尚不足以应对大的挫折打击;而初一学生平均挫折承受力较低,他们需要更好地加强自己的耐挫能力。

(二)关于是否担任职务的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三)经比较,男生平均挫折承受力要比女生平均挫折承受力高。但是也有个别女生挫折承受力很高,而男生挫折承受力很低的现象。

讨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生整体的挫折承受力水平较低,需要加强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由此看来,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得出中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主观因素

1、心理断乳期。初中生处于人生中一个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称13、14岁和17、18岁的青少年为两次“心理断乳”期。青少年在心理断乳期的这种特点决定容易受挫和有挫折感[3]。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涉世不深,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加上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对自我认知还不够成熟,这更容易使得他们遭遇挫折。具体表现为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求知欲望与识别能力低的冲突等等。

2、个性特征。意志薄弱、依赖性强、心胸狭窄、孤僻抑郁、自卑感重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而那些意志坚强、自立自强、胸怀宽广、乐观开朗、自信心强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在挫折面前能够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倒金字塔模式,子女处于塔尖位置,隔代亲人和父母的关爱全部都聚集在孩子身上,众星捧月,孩子成为家里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溺爱、保护过度都经常出现,这就造就了孩子的“蛋壳心理”。在家里富有优越感、争强好胜、个性十足,但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又禁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显得极为脆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另外父母离异、或者父母经常外出打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长期缺乏父爱或者母爱,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2、学校教育。目前我国仍然是应试教育体制,学习成绩被看作是学生的一切,名次比什么都重要。这不但使得众多学生一直处于压力很大的紧张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也为遭遇挫折时的溃败埋下祸根,为学生心理遭遇挫折提供了一条必然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抱负水平,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的挫折都与应试教育的导向有密切的关系,致使个人抱负水平达不到。

3、社会环境。与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的现状相比,社会方面所带给当前中学生的阻碍和困难,更为广泛和复杂。比如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吹捧一些成功的花朵,重视结果而忽略其奋斗过程的艰辛或由来是否正当,导致一些中学生往往只看到成功的果实,只看到掌声和鲜花,不知要付出什么代价,而对于挫折毫无思想准备;还有的中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实践,抵挡不住一点点的诱惑,极易被骗和受挫。比如中学生被骗到城市去打工,甚至被骗钱骗色,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致使其身心受损,受到极大的心理打击,长时间难以恢复正常。另外,还有一些中学生受网吧的影响比较严重。有研究显示,有80%以上的中学生来网吧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以此来满足自身的某种精神需要,不到3%的学生是为了来查阅资料或处理学习相关的其他问题,而在这80%以上的中学生中,又有90%以上是因为受到家庭、学业、交往挫折等方面原因引起的。[4]

三、加强中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挫折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以及挫折产生的原因。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时普遍存在的,遭受挫折时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应认为遭遇挫折就一定是坏事。可向学生展示古往今来,身处逆境,失败不失志的人物和事例。我们必须教学生学会预见挫折,以平常心对待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困难和失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两面性,是指它既给人带来焦虑和痛苦,也可激励人发奋图强。对于挫折,不要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学会发现它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

(二)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了解抗挫途径和方法。向中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了解挫折的应对方法。弗洛伊德将人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具体表现概括为八种,分别为压抑、投射、移置、否认、反向作用、认同、退行、升华等[5]。关键是学生要加强自我磨练,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过程。

(三)社会支持。当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是否取得广泛的支持,也是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原因之一[6]。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寻求别人的心理安慰,增强面对挫折的自信心,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时,在面对挫折时,社会支持还包括心理倾诉、心理建议等方式。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个性的形成。父母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氛围,以强化青少年心理承受力。其次,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增强学生不畏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学校和家长都要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也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1.

[2]饶淑园.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娟.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J].教书育人,2001,(7).

[4]蒋锋.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J].西南大学出版社,2012,(5).